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新教师工作经验

小学新教师工作经验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8 15:52:45

小学新教师工作经验

小学新教师工作经验篇(1)

一、抓队伍建设,促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上水平

1.加强实验教师、图书管理人员培训工作,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教育技术装备事业发展,取决于队伍素质的高低。我省中小学从事实验教学的人员约有4.26万人,其中专职人员仅有0.88万人,仅占20.6%,兼职教师数量很大。加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分散、学校规模小,受编制限制,实验教师严重短缺;由于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中小学校长对实验教学认识不足,对实验教师的配备和管理重视不够,岗位的流动性大,实验教师队伍不稳定,“老龄化、低学历、非专业”人员比例偏高,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制约教育装备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

提高实验教学工作水平和管理水平,关键在教师。多年以来,在坚持实验教师持证上岗制度和三级培训制度的基础上,面对全省中小学全面进入新课改的新形势,为使广大实验教师更好地使用和把握新教材,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把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针对拓展实验、设计实验等教学热点难点问题,我省从2006年开始,对中小学实验教师进行新一轮的全员专业技能岗位培训,并将实验教师、图书馆管理人员培训纳入我厅师范教育处组织实施的全省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序列,完成培训者经考核合格可以获得2个省级继续教育学分。经过积极争取、协调,由省教育厅每年提供65万元省级短缺学科教师培训经费,装备部门具体组织实施,专项用于培训450名中小学实验教师、图书管理人员。通过培训使广大实验教师更新了实验教学理念,提高了实验教学能力,确保了实验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有力配合了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目前,我省已经完成对2100名实验教师、图书管理人员的省级培训,参加市、县两级培训的实验教师、图书管理人员达到4000人,到年底,我省将全面完成新一轮的实验教师、图书管理人员培训工作,所有实验教师、图书管理人员将持证上岗。

2.开展实验教学标兵建设,发挥典型带动作用

自2003年起,为有效提高实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积极发挥优秀实验教师的典型引领作用,按照重在培养、重在发展、重在过程、重在参与、重在基层的指导思想,结合贯彻《河北省教育厅关于推进教学标兵建设的意见》,我们在全省开展了实验教学标兵评选活动。经过学校、区县、市、省四级的层层选拔和评比,在全省评出中学理、化、生和小学科学四个学科的省级标兵150名、市级标兵1150名,这些标兵在评优树先、职称评聘中具有优先待遇。这项工作的开展,激发了广大实验教师爱岗敬业、钻研业务的积极性,为推进实验教师的专业成长开辟了新途径,籍此逐步形成了实验教师专业化成长制度,引导广大实验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实质性地推进素质教育。

二、抓项目建设,促进城乡教育技术装备均衡配置

河北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农村学校基础差、起点低、底子薄,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为均衡教育装备,近几年,省级装备项目优先考虑农村学校,先后实施了三项主要工程:

一是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循环图书配备工程。本着低复本率、高质量的原则,2008年投入1.2亿元、2009年投入1.3亿元,连续两年为农村中小学图书馆配备循环图书,两年装备1万所农村中小学,约占我省农村中小学的三分之二,有力地改善了农村中小学藏书少、可读性差、内容老旧的状况。2010年将继续投入资金1.5亿元,为我省余下的三分之一农村中小学配备图书馆用书。

二是农村中小学智能语音教具配备工程。考虑到农村中小学外语教学基础差、师资水平低的情况,投入资金1932万元,为全省1000所农村初中和5000所农村小学统一配备了智能语音教具,帮助他们提高外语教学能力。

三是电子图书配备工程。为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我省投入800万元,为147个县(市区)采购了电子图书,进一步丰富了农村中小学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手段。

通过三个工程的实施,大大改善了农村中小学的装备条件,为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开了一个好头。

三、抓规范管理,促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上新台阶

1.强化标准意识,以统一的标准和要求,促进教育装备的均衡配置

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是基础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在全省173个县(市区),6200多所学校进行了广泛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等四个行业标准,我省制定、颁布了《河北省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河北省初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目录》《河北省小学数学科学教学仪器配备目录》,进而在全省启动了新一轮教育技术装备达标建设活动。

利用我省于2009年进入普通高中阶段课程改革的时机,我们制定了《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装备工作指导意见》,提出了高中阶段“实验室建设规范”“普通高级中学教学仪器配备目录”“普通高级中学多媒体教室、校园网建设规范”“普通高级中学图书馆建设规范”“普通高级中学通用技术室建设规范”等标准化文件,形成了从小学到高中一系列完整的装备标准化体系,为教育技术装备的均衡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统一的标准,为各市、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立了物质资源配置、使用等方面的规范。

2.强化实验室规范化、精细化管理

1998年我省在秦皇岛市召开了实验室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现场会议,在全省大力推进实验仪器“盘架化”管理模式,为了使实验室管理更加精细,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相继研制了存放烧杯、酒精灯、电流表、温度计、漏斗等不同种类型号的仪器专用盘架50余种,使教学仪器入盘上架,不仅存放科学、取送方便、防止损坏、便于清点,而且便于分组实验的取放,提高了实验教师的工作效率,实现了实验室的精细化管理。近几年来,在实验室盘架化管理的基础上,廊坊市又成功地将盘架化管理的理念推广到其他学科器材、教学用品的管理上,研制了一批专用器材架,对体育器材实行定位管理,对教学挂图实行画轴式管理,整齐、美观,便于存放、取用和保存。经过几年的努力,摸索出了一套“定位摆放见数量,立体存放要空间,特色管理求效益,规范管理提质量,环境育人显特色”的新的管理模式。

3.实施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信息化,优化管理水平

为了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对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加强教育技术装备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从今年开始在全省实施河北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信息化管理工作。今后我省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实验教学管理、教育技术装备综合统计、各级教学仪器设备采购计划申报等四项工作, 均采用“河北省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系统”作为统一运行平台,实行网上实时管理。今年,省、市、县(区)管理部门和高中、部分初级中学启动实施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信息化, 配备使用装备管理软件进行信息化管理;明年起对所有初中、城市小学以及有条件的乡镇中心学校、完全小学以上配备使用装备管理软件进行信息化管理;2011年,全省所有乡镇中心学校、完全小学及以上学校配备使用装备管理软件进行信息化管理,省、市、县、校四级基本实现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信息化,实现全省装备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抓设备使用,促教育技术装备效益优化

1.强化实验教学评价机制,优化学生科学素养

实验教学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做科学”的有效方式。科学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引导中小学生主动探究、亲历发现过程,提倡让孩子们按照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来进行学习,即引导孩子们用“做科学”的方式来学习科学。动手实验是学生体验科学过程,提高科学素养的有效方式。因此我省自1995年开始试点的基础上,1997年在全省将物理、化学课程中的实验考试成绩记入中考总分。目前全省每年约40万考生参加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素养得到进一步强化。

2005年以来,我省廊坊市、张家口市、邢台市在继续抓好中考加试实验操作考试成绩的基础上,又对小学毕业生进行实验操作考核试点,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促进了学生动手能力、创新精神的提高。

在对实验教学开展终结性评价的同时,我省还注重在学校中开始建立实验活动及创新能力的日常评价制度,利用“学生成长记录册”,对学生的制作、综合实践活动、科技活动进行记录和评价,把中小学在小竞赛、小论文、小制作等竞赛活动的作品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2.积极开展广泛的学生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丰富多彩的学生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经教育厅领导批准,我们谋划、组织了全省中小学生计算机知识竞赛、实验操作技能竞赛和科普知识读书竞赛三项活动,吸引了全省800多万名中小学师生参与到活动中来。特别是在决赛阶段,我们与河北电视台合作,将决赛现场向全社会转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同时,也强化了装备系统的管理职能,锻炼了队伍。

3.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提升实验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水平

理论研究的长期缺失是装备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为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力求实现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工作由业务型向研究型转变,积极探索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各学科实验室的建设标准和实验教学方法,挖掘新的实验教学课程资源。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以科研课题研究为突破口,推进中小学实验教学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构建探究性实验教学新体系是实验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内容。从这一思路出发,近几年来我们先后申请了四项“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中国教育学会教学仪器设备分会课题两项,其中《利用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研究课题》,在我省邯郸市的39所实验学校开展,先后有445名教师参加课题研究,涉及6个市级中学和8个县区。经过艰苦努力,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结题报告获得了教育部有关专家的高度肯定,并在中国教育学会教学仪器设备分会全国年会上作了专题经验介绍。这些研究工作的开展,有力促进了我省实验教学工作的不断发展。

自制教具工作在我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近年来,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在发挥以往优势的基础上,不断赋予自制教具工作以新的内涵。不仅强调利用自制教具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更强调把自制教具工作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引导广大师生特别是学生积极参与自制教具,运用自制教具手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自制教具形式逐步由验证型转向探究型;由以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主;由传统制作模式转向创新制作模式。为教学目标服务,为实验探究服务、为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服务。为此我们每年设立“河北省自制教具制作与应用课题研究”项目,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加子课题研究,对于制作水平高、应用前景好、教学实践研究深入的项目颁发课题结题证书,优秀项目还可获得河北省教育学会实验教学专业委员会的优秀科研成果。2009年我们组织审定了省级自制教具课题立项677项,举办了225人参加的自制教具骨干教师培训班,进一步提高了全省的自制教具水平,这些工作的开展调动了广大教师开展研究、关注教学的积极性。

为了有力配合课程改革,进一步丰富实验教学课程资源,我们针对广大一线教师不能熟练驾驭新教材的实际,组织各级装备部门和实验教学骨干教师积极探索与实施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实验教学方法,编写了《中学理科实验规程》,经与教育厅领导商议,作为河北省地方教材使用,对广大教师改进教学模式,倡导探究性学习,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起到了推动作用。

4.加强对实验教学工作的督导,促进装备工作发展

我省于2000年底在全省基本普及了实验教学。从2001年开始,将实验教学的巩固提高工作作为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的重点检查项目,进一步提高了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对普及实验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与此同时,我省的唐山市、石家庄市等大部分城市还对实验教学工作进行专项督导检查,针对每年初的实验室建设计划和实验教学工作目标在每年年底进行专项检查,根据目标完成情况检查打分,并排序公示。专项督导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强化了实验教学工作。

以上四个方面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加强了我省的实验教学工作,促进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五、今后我省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方向

我省教育已经进入了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新阶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将把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作为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教育基础建设的关键因素,重点研究,重点部署,以此推动教育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效载体。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主题。教育技术装备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做好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意义重大,作用深远。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的职能,加强对学校装备工作指导与监督,发挥教育技术装备在素质教育中的最大潜能,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

小学新教师工作经验篇(2)

              以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 推动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阶段总结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在38个部级实验区启动一年之后,我们连山区被葫芦岛市确定为省级实验区,进行实验推广工作。在市教育局、区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我区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连山教育实际出发,调动各方力量,开展全面协作式课程实验,积极营造有利的课改氛围,整个实验区的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课程改革也促进了我区教育工作全面发展。短短几个月的实验与探索,我们饱尝了艰辛与甘甜。艰辛的是我们对课程改革曾经有那么多的茫然与困惑,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来探索课程改革之路的;甘甜的是我们看到了课程改革实验给我们的教育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感受到了教师与学生在课程改革中,共同提高、共同发展,教师教得自如,学生学得轻松,我们在探索中求取了课改的真谛。 回首几个月的历程,我们与时俱进,在学习中实施,在实施中探讨,在探讨中研究,在研究中迈向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一、基本情况     从今年新学期开始,我区中小学起始年级全部参加了新课程实验。其中,初中28所,173个班,9330名学生,540名实验教师;小学33所(含村小151所),204个班;6437名学生,421名实验教师。中小学合计:61所学校,377个班,961名实验教师,15760名学生。    二、成长的足迹,记录艰辛与发展    1. 领导重视,精心筹划。    我区这次实验推广工作,区政府、区教育局领导高度重视,亲自指挥。在连山区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培训会上,副区长刘德兴、市教育局副局长高文良分别到会,并做了重要讲话,对我区课改工作提出了要求和希望;区教育局陈局长做了动员讲话,白副局长主持大会。教育局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而课改工作却被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来抓。    把握方向,精心策划。教育局白副局长参加市课改工作会议后,及时召开了教育局、进修学校有关领导会议,成立了连山区课改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强化了组织机构。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和培训计划。并以连山区政府文件的形式下发了《连山区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方案》,以区教育局文件的形式下发了《连山区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培训计划》。全区各中小学也加强了实验管理和研究的力度,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和以主管业务领导为主的课改指导小组,制定了科学的实施方案和培训计划,对本学校课程改革进行全面规划、组织、指导。保证了实验工作的实效性。     2. 在人力、财力上为全区课的改实施提供了保障。     在人力上:确定六中、世纪中学和实验小学为课改实验示范校。中小学各学科确定示范课教师18人。每个学校精选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做课改的实验教师。在财力上:区政府为课改实验专项拨款5万元,保证课改中学习、培训、宣传等必要的费用。各实验校也积极筹措资金,确保课改的顺利进行。世纪中学班班配置了电脑、实物投影、新教材课件、教具等;实验小学建立了校园网,除四个微机室外,班班有电视、微机,近日一座2000平方米的图书馆建成;六中用近2000元钱购买了新课程实验教师培训资料的全套光盘;渤海小学筹措资金建楼增设活动室。这些措施的实施为学生自主活动,扩展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3. 师资培训工作全面铺开。     我们实验区的培训工作是双向的,首先是接受上级对区级管理者、培训者的培训。区教育局及进修学校领导接受省级管理者的培训(2人);进修学校中小学教研员及部分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省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的培训(39人);区教育局有关领导、教师进修学校领导、中小学教研员及实验校的管理者参加市里的通识培训(150人)。其次是承担对实验学校管理者及全体实验教师的培训,在实验教师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全面开展培训工作。我们把培训工作概括为“课改培训四三工程”即:四轮培训,三轮验收。     一轮培训: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对基层学校领导及全体实验教师的通识性培训。七月二十四、二十五两天,参加培训人数达1300人, 培训采用收看大 屏幕投影的形式。收看的具体内容有:郭元祥博士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观念与目标》;叶子博士的《新课程的特点与解析》;傅道春教授的《课程与教师的行为变化》。我们选的内容从宏观理论到具体的课标,再到教师行为是很有层次的,也是很有代表性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轮培训:学科培训即课程标准与新教材的培训。主要由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小学教研员承担,并邀请了部分市里教研员。采取了听讲座、看示范课、研讨互动的参与式培训模式。中学培训12个学科,累计20天,培训实验教师571人,小学培训5个学科,累计14天,培训实验教师480人。     三轮培训:平素经常性培训。进修学校`每月开办一期课改信息专刊。 并根据实验的进程下发有指导意义的专题材料。如:为了帮助实验教师有意识地总结实验过程中创造的鲜活经验和应汲取的教训,学会写案例,教师进修学校下发了,什么是案例,如何写案例的指导材料。     四轮培训:是指各校的校本培训,按学期在本校部进行,培训考核的成绩,并纳入了学员十五继续教育的学习内容,记录相应的学分。11月15日,在六中召开了,连山区中学校本培训经验交流会。     三轮验收:一是通识培训的验收,通识培训后,对1300人进行了考试验收,在实验小学开设27个考场,为中小学校长专设考场,督促各校一把手重视和参与新课程实验。二是学科培训的验收,有的学科是答卷,有的学科是写体会文章。两次验收的试卷,我们均认真进行了批阅和成绩统计,为合格者颁发了岗前培训合格证。三是校本培训的验收,学期末进行验收。 通过多层次的培训,实验教师认清了课改的背景,明确了课改的意义和目标,使我区各校的领导和实验教师首先从理念上走进了新课程。     4. 以课题牵动实验的升成。     从实验伊始,各实验校全面启动了课题研究,即学校有大的课题组,每个大课题争取在理论上有验证,在实验上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争取出经验,出成果。课改教师针对自身优势和学科特点下设自己的子课题,每人都有实施方案,阶段性的论文总结,学校和个人均设有课题档案。我们教研员承包课题点校,抓典型,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现在我区各校承担和进行的各级课改方面的课题80余项,下设子课题180余个,基本达到了“实验学校,校校有课题,实验教师,人人有课题”的良好局面,研究中各校认真地制定实验方案和实施细则,组织实验会议和培训工作,各位教师以一种实验的眼光,在关注课改,投入课改。在工作中他们认真钻研,及时总结,研讨,撰写经验体会文章,许多学校为实验教师设立了“教师手记”或“实验笔记”,方便了实验及时总结工作心得,目前在全区中小学实验教师中已经形成了浓浓的课改研究氛围。     5. 建档积累,形成经验     我区做为省级新课程实验推广区,在实验中要进一步验证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所以我们非常重视建立档案,积累材料,为我区、我市更多的教师走进新课程树起坐标和书写启示录。从上至下课改实验的建档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课改档案的建设正在朝着科学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6. 加大宣传,营造课改氛围。      副区长刘德兴同志,为我区课改实验发表了专题电视讲话,宣传新课改,号召全区各界人士,学生家长,都来关心、支持、参与课改实验,营造了我区课改实验的良好氛围。教师节前夕连山电视台对我区课改实验进行了报道,区进修学校小教部戴主任又一次向社会宣传了课改的意义,同时还报道了三个实验校的课堂教学片段。曙光小学请小学研训部戴主任到家长学校去宣传课改。另外有的实验校分别召开家长、教师、学生座谈会,用问卷或座谈会的形式调查他们对课改的认可程度。通过宣传,社会、家长对课改有了一定的认识。从问卷调查结果看,96%以上的家长认为课改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表现出对课改工作的支持。实验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课改都非常认可,有实施新教材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对于新教材,学校领导和教师在使用过程中普遍认为,新教材知识面宽、内容丰富,各科联系紧密,相互渗透,贴近学生生活,新技术含量较高,表述更加贴近学生生活,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7、加强改进教研,提高教研质效,把课程改革推向深入。     根据区教育局,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使新课程实验工作扎实稳妥地开展,连山区中小学各学科的新课改研讨会分别于九月下旬相继召开。中学共11个学科,参加研讨的领导教师560余人;小学5个学科,参加会议370余人。会议均采取了上研讨课、示范教师说课、集体评课、研讨座谈的形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研讨会不仅展现了示范学校和示范教师对课改的理解与认识,更为广大实验教师顺利地开展实验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借鉴。区教育局和进修学校的领导分别参加了每个学科的会议,参与了评课和研讨,并做了重要的讲话。     为了及时了解和指导新课改实施情况,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从期初开始就制定了周密的视导检查制度,以教育局和进修学校的相应股部作为课改实验的“总参谋部”,整合有关股部(室)的力量,按部门职能分解工作任务,共同管理,形成合力,将课改实验的“研、训、管、导、评”等工作一体化,使课改实验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从九月份开始就深入基层各校进行了全面的调研。调研采取听课、评课、检查材料、听汇报、开座谈会等形式,加强了对新课改实施的指导和调控,及时地解决了一线教师的困惑,发现了基层各校在课改工作中涌现出的经验作法。几个月来,调研活动共听评课1500余节,检查各项档案资料200余项,召开实验学校领导教师座谈会60余次,受到了基层学校的欢迎,收到良好的效果。 为解决新教材执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区推行了新的备课方案。教师们能够从繁琐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交流收获、解决困惑,对课改工作进行反思和完善。各乡镇的教研员及时掌握情况,发现共性问题,立即组织研讨解决。针对教师执教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取得的有益经验,及时组织教师进行专题研究讨论,通过这种协作交流,解决了某些困惑,推广了成功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全员参与新课程改革实验。我区在中小学起始年进行新课程实验的同时,对其它年级也明确要求运用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研究,形成了全员参与课改实验的整体态势。在上级组织的各种评课与调研活动中,我区课改教师的课堂教学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8、深化评价改革,促进全面发展,营造师生共同成长的宽松环境      针对以往评价中存在的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过于注重学习成绩,评价方法单一,评价制度不健全等种种弊端,我们着力探讨发展性评价的构建,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即评价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具有明确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强调促进发展而不仅仅为了检查,重视被评价者的起点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重手见个体差异与潜能发展的多样性;采用多种方法,实施多元评价;根据评价结果,促进教与学的发展。      依照新课改理念,注重促进学校发展与教师提高,许多学校进行了评价方面的研究与改革,如:实验小学设立了学生成长记录袋;寺儿卜小学设立了学生成长记录卡;杨郊小学设计了学生成长手册等,大部分学校也都把教师实施课改工作的情况纳入到了教师考核当中。区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也出台了课改评价方案和学生评价方案,并把课改实施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到基层各校教学评估的量化指标当中。  同时我区中小学加强了对考试内容、形式等方面的改革实验,一些学科进行了阶段性的测验,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三、总结提高,更加明晰课改思路      1、课改工作深入人心。     随着课改工作的推进,在全区教育界引起格外的重视,成为了名符其实的“一把手”工程,会上讲课改,会下研讨课改。许多家长也对课改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一股良好的氛围在全区上下形成。     2.教学观念的更新  真正的革命是观念的革命。从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我区一直把观念更新放在突出地位抓得紧、抓得实, 我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观念也确实一直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但大家都深切地感受到,更新观念从来也没有像课改以来这样具有强大的冲击力,从《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课堂教学的实施---对教和学的评价,新观念离我们越来越近,新观念就在我们身边,新观念变得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实在、越来越触手可及。具体表现在教育教学的一系列活动当中,课堂教学、教研活动、教学评价的变化都是观念更新的表现。      3.教师水平的提高      在多次座谈中,经常听到老师们说:“现在我们越来越感到自己像学生,每周都往图书室跑,总感到自己学得内容不够、学得时间不够。” 有的老师说:“课改课的综合性太强了,对我们的要求太高了,如果我们不学习真的难以适应将来的教学,而如果我们能真正驾驭好这样的课堂教学,以后我们做教师的信心会更足的。”工作中我们发现,一大批高素质的教师正成长起来。             4、学生的素质在提高。     在新课改的课堂上, 我们发现实验班的孩子们更有热情,更有勇气,更有方法,一个个富有个性的观点,在学生们的中闪现。学生的综合能力明显的提高。有的老师说:“新课改让孩子更像了孩子,更加突出了孩子的天性,真正促进了孩子的发展。”     为了保证课改实验有序、高效的开展,我区全面分析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任务,将之归纳为十大方面:1、队伍培训;2、教学实施;3、评价改革;4、重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管理制度;5、开发利用课程资源;6、区域性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7、教育科研;8、对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验证检验;9、形成家长、社区支持系统;10、成果经验的总结、展现和推广。这十个方面的问题也正是我区对课改更加清晰的工作思路,区教体局也正在认真研究、分析,在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寻求课改新的发展点。      四、问题与反思 ,正视前进中的困难     几个月的课改工作,记录了我们的成长与发展,同时也记录着我们的问题与反思。     1.观念更新仍需持续努力,重点是加强校长培训解决部分领导教育观念根本转变的问题:      2.配套资料尚不完备,教育局和进修学校应合力解决与新教材配套的参考资料及教学用具问题。     3.教师的专业能力仍需不断提高,在加强校本培训的同时,进修学校应解决好如何根据课改进程解决后续的培训问题。     4.教育局与进修学校应合力解决处理继承与发展,知识与兴趣,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人文性与工具性,评价与考试等关系问题。      5.加强实验资料的档案建设,解决部分学校实验记录不够翔实的问题。      6.加强地方与学校课程的开发研制指导力度,解决各校所开设的课程地方性与学校性不明显的问题。      几个月的课改工作,我们先后迎接了省市及其他县区领导和教师的检查调研和参观学习,他们对我区的课改工作的许多方面都给予了充分肯定,这对我区的课改工作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现在我区广大教育工作者正在满怀信心,齐心努力,克服困难,以开拓创新的精神,稳步推进课改工作向纵深发展。                                                                            (执笔:戴志强)

小学新教师工作经验篇(3)

此文被“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收录                                            扎扎实实搞好培训,确保课改顺利实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工作介绍     从2002年9月起,我们连山区作为省级实验区,进行课改实验推广工作。在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我们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我区教育实际出发,调动各方力量,开展全面协作式课程实验,积极营造有利的课改氛围,整个实验区的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几个月的实验与探索,我们与时俱进,在学习中实施,在实施中探讨,在探讨中研究,在研究中迈向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能否落实到位,关键取决于实验队伍的素质,因为教师决定着新课程实施的走向,他们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参与是推行新课程的前提。搞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是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重要前提。为此,我们的把师资培训工作确定为课改实验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集中精力,从严从实地进行教师培训工作,并形成制度化,网络化,促使培训活动扎实有效地深入开展,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集思广益,确定培训思路。     课改工作在我区启动后,我们便成立了以主管教育副区长为首,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课改工作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我区开展课改工作的整体思路。其中师资培训工作无可争议地成为首要工作被摆在了重要的位置。结合我区自身实际情况,以区教育局文件的形式下发了《连山区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培训计划》。全区各中小学也加强了实验管理和研究的力度,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和以主管业务领导为主的课改指导小组,制定了科学的实施方案和培训计划,对本学校课程改革进行全面规划、组织、指导。保证了实验工作的实效性。我们确定的整体培训思路是:各级领导、教师、教研人员必须接受课改培训,并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边实验边培训,边培训边研究”的培训原则,将培训、实验、研究有相结合,构建新的培训模式。在形式上采取“五结合”的做法,即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通识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与即时性培训相结合、部门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专家培训与教研人员培训相结合。在培训效果控制上采取“边培训边验收,边培训边总结”的做法。这样多层面,多形式地开展培训工作,提高教育行政领导和教师理解新课程的能力 。为课改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因地制宜,制定、实施培训策略。     (一)重视启动阶段的培训工作。在课改实验启动后,我区先后组织参加了上级部门的培训活动。首先是接受上级对区级管理者、培训者的培训。区教育局及进修学校领导接受省级管理者的培训(2人);进修学校中小学教研员及部分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省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的培训(39人);区教育局有关领导、教师进修学校领导、中小学教研员及实验校的管理者参加市里的通识培训(150人)。在此基础上,我区利用假期组织了两轮不同层次地培训工作。一轮培训: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对基层学校领导及全体实验教师的通识性培训。七月二十四、二十五两天,参加培训人数达1300人, 培训采用收看大 屏幕投影的形式。收看的具体内容有:郭元祥博士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观念与目标》;叶子博士的《新课程的特点与解析》;傅道春教授的《课程与教师的行为变化》。我们选的内容从宏观理论到具体的课标,再到教师行为是很有层次的,也是很有代表性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二轮培训:学科培训即课程标准与新教材的培训。主要由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小学教研员承担,并邀请了部分市里教研员。采取了听讲座、看示范课、研讨互动的参与式培训模式。中学培训12个学科,累计20天,培训实验教师571人,小学培训5个学科,累计14天,培训实验教师480人。 通过多层次的培训,实验教师认清了课改的背景,明确了课改的意义和目标,使我区各校的领导和实验教师首先从理念上走进了新课程。     (二)加强实验进程中的培训工作。课改对于教师来说,实验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适应和调整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行为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实验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抱着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改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还需要一一加以研究。为课改理念尽快地转化为广大领导与教师的课改行动,及时了解和指导新课改实施情况,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从期初开始就制定了周密的视导检查制度,以教育局和进修学校的相应股部作为课改实验的“总参谋部”,整合有关股部(室)的力量,按部门职能分解工作任务,共同管理,形成合力,将课改实验的“研、训、管、导、评”等工作一体化,使课改实验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我们还建立了以课改示范校-----乡镇中心校-----学科示范组三级研究型培训网络。以有效地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为途径,将学习、研究、培训结合起来。  从九月份开始就深入基层各校进行了全面的调研。调研采取听课、评课、检查材料、听汇报、开座谈会等形式,加强了即时性点拨培训,及时地解决了一线教师的困惑。另外进修学校`每月开办一期课改信息专刊,及时报道全区课改动态和各校的先进经验, 并根据实验的进程下发有指导意义的专题材料。如:为了帮助实验教师有意识地总结实验过程中创造的鲜活经验和应汲取的教训,学会写案例,教师进修学校下发了,什么是案例,如何写案例的指导材料,以及课改工作评估方案,学生成长手册等相关资料。同时,我区各校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优势,将课程改革的内容作为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方面。各实验学校也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采用学习理论、校际考查、交流研讨、总结经验等多种方式,促进领导和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另外我们重点引导课改示范校和示范教师充分发挥作用,帮助他们及时总结经验,让他们成为全区课改的领路先锋。连山区中小学各学科的新课改研讨会分别于九月下旬相继召开。中学共11个学科,参加研讨的领导教师560余人;小学5个学科,参加会议370余人。会议均采取了上研讨课、示范教师说课、集体评课、研讨座谈的形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研讨会不仅展现了示范学校和示范教师对课改的理解与认识,更为广大实验教师顺利地开展实验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借鉴。区教育局和进修学校的领导分别参加了每个学科的会议,参与了评课和研讨,并做了重要的讲话。到目前为止,我区举行的各种形式培训活动40余次,参加人数近3000人次。这些富有针对性培训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实验教师的工作热情。     (三)加强管理层的培训工作。     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须首先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校长队伍。为此,我们把提高管理者的管理研究和指导水平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工作中我们主要采取了定点学习先进校长经验;巡回展示交流和汇报各校工作思路、做法及成绩;管理者走出去开阔思路;定期集中研训;阶段性成果汇报等形式。尤其针对实践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组织管理者进行专题研讨,引导他们根据课改理念,明确本校课改的突破口,鼓励他们身先士卒,使他们在观念和行为上均走在课改前列,以便有效地推进本校的课改实验进程。     (四)尝试非实验教师的培训。     课改实验是一个系统工程,课改实验更不能“一区两制、一校两制”,必须用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课改。因此,我区在关注课改年级和实验教师的基础上,提出了其他年级和教师要“穿老鞋,走新路”。在培训活动中,我们有意识地选择适当的内容,组织非实验教师参加学习研讨活动,让他们与实验教师一起研究、讨论,感受新课改,新理念,为实验工作的顺利推进,储蓄力量,做好准备。到目前为止,我区中小学参加新课改培训活动参训人数累计7000余人次,干部参训率达96%,教师达87%。一种良好的课改氛围在我区形成。     三、从严务实,搞好培训验收。     培训工作是否收到实效,是影响课改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区在抓好各种培训活动的同时,特别重视了培训验收工作。我们的做法是:     一是通识培训的验收,通识培训后,对1300人进行了考试验收,在实验小学开设27个考场,为中小学校长专设考场,督促各校一把手重视和参与新课程实验。二是学科培训的验收,有的学科是答卷,有的学科是写体会文章。两次验收的试卷,我们均认真进行了批阅和成绩统计,为合格者颁发了岗前培训合格证,坚持不合格不上岗。三是校本培训的验收,学期末进行验收,将其成绩纳入十五继续教育考核内容,计入学分,统一管理。     四、问题与体会     1、教育观念的转变和素质提高是前提。教师的观念问题、社会、家长的观念问题,特别是教育行政领导的观念转变对课改的推进至关重要。培训工作就目前的状态而言,解决的仍然是一个“量”的问题。在一些领导和教师中间,急需着一个“质”的变化。否则遇到具体问题和关键问题,许多领导和教师难以把握和驾驭。     2、出台相应的政策制度是搞好培训工作的可靠保障。     3、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和实施培训应成为课改培训工作的一个不懈追求。      4、处理好实验年级和非实验年级间的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存在的矛盾是课改培训工作的当务之急。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保障,而教师精湛的业务和健康的专业发展离不开长期不懈的研训与提高。在研训中,我们将努力把新课程实验中所必须的培训研定为主要任务。同时结合新课程实验的诸多要求,努力使教师成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组织者、促进者、帮助者、研究者。成为具有课程开发能力、具有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具有新课程整合能力、具有新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专家型、学者型教师,这是一条艰巨漫长之路,我们将锲而不舍、孜孜以求,努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提高,以满足课改发展需要,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此文在辽宁省新课改培训工作交流会上交流)(执笔:戴志强)

小学新教师工作经验篇(4)

科学实验教学是小学生提高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制定好科学实验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带来关于2021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工作计划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2021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工作计划篇(一)一、实验目的: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以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素养为宗旨,以实践为核心,努力摆脱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旧模式,让学生在自然实践操作中得到真知、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在教学中要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特点,始终围绕"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及创新精神,使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为将来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科学实验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实验的机会和有效科学实验的指导。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科学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多样性和灵活性。

二、教材分析:

教材注重培养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遵循学生认识规律,逐步提高探究能力,注重加强学科联系,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城乡教育差别。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认识特点,把三到六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目标分别确定为“感知科学”、“走进科学”、“探索科学”。

教材将探究过程能力分为“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模型与解释”。

科学课让学生在“做中学”活动中面对自然和科学现象,通过动手动脑学习基础的科学知识,在学习中不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三、学生的分析:

三年级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好奇心较强。女生普遍比男生遵守课堂纪律,但男生普遍比女生爱动手,爱发言。通过观察,该年级的学生对科学课的知识掌握程度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不强。本学年,需要在科学课堂常规养成,科学学习兴趣,动手实验操作等方面加强教学,获得进步。

四年级学生思维较活跃,在实验活动中合作意识已经形成,纪律明显优于三年级。对科学的热情度极高,热爱科学,热爱自然。

五年级的学生最大的特点知识丰富,很喜欢发明创造,本学年准备在实验上加大难度,锻炼他们自己动手创造的能力。

六年级学生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因此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四、具体教学措施:

1、首先加强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

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教学大纲,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做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

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实验器材,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五、具体教学做法: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实施科学新课程标准,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最重要的是在科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

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时培训材料,明确目标和任务,理清新课程的结构、理念。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把科学课程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教师真正做到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严格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学生实验与课堂演示实验。

实验是探究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的最主要的载体之一,依靠实验,一些客观的科学现实能够转变了学习探究的科学规律,从而使学习在科学的实验操作过程中体会着科学规律有存在,体验着科学知识的形成。

4、创造性的挖掘课程教学资料,布置探究式的课外作业。

为了结合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要求,转变评价方式与知识的形成的方式,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课外作业尽可能地有探究性的课题。虽然那些课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题,但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在科学学习的兴趣与探究能力上有长足的进步。

2021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工作计划篇(二)一、指导思想:

加强实验教学工作是贯彻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提高小学实验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以及实验室材料实现科学化、分类、分档、档案管理,加强实验水平和实验效果,更好,更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发展。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制定本校实验教学工作计划。

二、主要任务、目标:

按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实验教学课程,实验开出率达到90%以上,我们力争演示实验达到95%以上,分组实验达到100%。引导每个学生亲历各个实验探究过程,形成一定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的实践,实验,观察能力。

三、常规实验教学工作:

1、实验教师应与其他学科密切合配,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学期初要制定《实验教学工作计划》,并认真填写《实验进度表》,张贴在实验室。

2、分组实验时,任课教师要认真填写实验通知单,学生要认真完成实验报告,每次实验报告任科教师都要仔细批改。

3、实验教师要按照《实验进度表》认真准备实验。

若需要药品和仪器,要提前向学校报告,及时购买。同时,开展实验教学研究,积极改进仪器及自制教具。

4、凡有危险性的实验,任课教师必须事先讲清操作规程,注意事项,其后必须两人以上进行实验,不得随便让非实验人员操作。

坚决杜绝学生将实验药品带出实验室。

5、做好实验前后的仪器、药品检查和记录工作。

6、做好实验室的卫生管理工作。

7、整理好实验档案。

四、做好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

实验室必须将实验室管理条例挂放在显著位置。第一次实验课时,教师必须向学生交待清楚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

1、防火、防电

(1)防短路、漏电。实验教师要加强防火及防电害意识,不能麻痹大意,应不时督促检查学生的防火及防电害工作。在学生实验前必须保证电路及各种电器的完好,认真检查插头插座是否合适或松动脱落,电路绝缘是否良好,有无破损、漏电、短路等情况,各种电器是否能正常工作。如有问题必须及时排除解决。防止乱拉乱扯电线。

(2)学生做实验时,对易引起火灾的实验一定要向学生讲清操作要领,避免事故发生。

(3)严禁在实验室吸烟。

实验室都配备灭火器,实验教师要会使用,并经常检查,保持完好,到期申请更换。发现火险隐患及时报告处置,一旦发生火灾要主动扑救,及时报警(电话119)。

2、防盗、防破坏

(1)实验教师每天离岗时要关闭应关闭的电源、水源,锁好门窗。门锁及门窗插销要保持完好,发现损坏,必须及时报修。待修好后再离开。

(2)学生实验完毕,必须对所使用的仪器、试剂、标本和模型作及时清点和整理,归柜保存。

(3)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如不按实验规程和要求做,损坏仪器和标本,须按损坏程度,要记录清楚,作价赔偿。

(4)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教师不得离开,以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5)实验结束时,做好仪器药品检查记录和安全存放工作。

(6)学期结束,要做好实验工作总结和安全工作总结。

2021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工作计划篇(三)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主要任务及目标

按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大纲开齐开足实验教学课程,实验开出率达到90%以上,引导学生基本能亲手完成各个实验,形成一定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的实践,实验,观察能力。

三、具体工作措施

1、实验室工作由校长及教导主任直接管理,实验室设兼职管理员,即实验员,具体管理实验室工作。

2、实验室管理员任务,目标;

(1)实验员必须拟定科学教学计划,各年级科学教学工作须按计划进行实验教学,实验教学需填写演示实验计划、分组实验计划、演示实验单、分组实验单等表格。

(2)在进行实验教学前必须准备好实验所需仪器,材料,教师对每组实验有充分准备,精心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过程,方法,写出相应实验方案,以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安全性及效果。

(3)在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应要求学生准备好相关的实验材料,以确保学生在实验中有物可做,并指导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完成实验教学;

(4)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后,应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单(试验记录),并认真审阅,引导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养成科学的科学观和相应的实验能力;

(5)开学及时收取科学各年级《实验教学工作计划》,期末按时收取《教学工作总结》、《实验开出情况记录表》等。

(6)在实验教学、教研方面,以全体科学任课教师为组,进行相应的科学教学与实验教学研究,以不断提高科学学科教师的教学与实验能力。

3、材料归档

(1)每学期(学年)按时将各类材料分类装订后归档,并按时填写相应试验开出数、开出率,完成实验室材料的归档管理,做到科学、规范,便于查阅;

(2)在材料归档的过程中注意材料的质量与数量应答相应要求;

4、实验室器材管理

实验室管理人员除应管理好材料收发、入档工作外,还应管理好实验室的器材及日常工作。

(1)材料(实验器材)的每日发放和收回工作,并作好相应发放,收回记录及损坏,修理等相应记录;

(2)作好相关实验器材的申报,申购等工作;

(3)每周组织学生打扫实验室,并处理好实验室,保管室的用电,设备,器具的保管、管理、安全工作,以防意外事故发生。

2021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工作计划篇(四)本学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努力建构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认真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中小学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

一、本学期工作的策略是:

“充分展开群众性教学研究,加强指导、完善服务”。科学学科的教学研究应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调动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性,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的基本问题,深入而全面、扎实而有效地展开,群策群力、共同探讨。把科学学科教师队伍打造成一个团结的共同体、研究的共同体、发展的共同体。

二、工作重点

(一)加强学习,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1.精心安排系列学习内容,讲求针对性、有效性。

(1) 认真学习和钻研《科学课程标准》、系统钻研新教材,既有科学课程改革理念性、学术性思考;又有科学主题教育形态性研究。

(2) 认真学习和钻研有关有效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和经验。

(3) 认真学习和钻研有关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和推进校本教研的理论和经验。

(4) 认真学习和钻研有关“做中学”教学案例专著。

2.精心组织各种学习活动,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

(1) 继续邀请省知名课程与教学专家为科学教师作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辅导报告。从教师的不同需求出发,采取“参与式”“研讨式”等多种学习形式,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

(2)不定期举办专题学术沙龙,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为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师交流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探讨自身素质提高的途径和方式提供条件和机会。

(二)加强指导和管理,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1.加强课程管理,引导学校及科学教师落实和执行国家的课程计划,杜绝违规行为。

2.加强新教材的培训力度。

充分调动市(区)专(兼)职教研员、各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的群体力量,在参加省新教材培训的基础上,在__市有序开展教材章节分析、教案设计、教学方法研究和教育资源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指导教师吃透新教材,全面把握新教材编写意图。

3.整合全市教科研力量,由市教研室牵头,针对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成立专题研究组,开展专项研究。

本学期专项研究的重点是:中法合作“做中学” 项目的深入研究与适度推广共进;二是“同题异构”多元化教学设计以及个性化教学实施;加强对课堂教学动态生成资源问题的研究,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智慧。

4.有序推进“春晖工程”,加强小学科学“精品课”建设,共建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全市科学教育协调发展。

5.根据地方课程资源整合和开发一些较有特色的地方性课程,如家乡常见动植物的研究、家乡水资源的调查研究、蚕桑文化等,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丰富德育的内涵。

6.结合科学学科基地的系统化建设,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基地活动,向全市学科教师展示基地研究情况。

(三)改善教研方式,提高教研质量

充分发挥教研工作对于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核心功能和原动力作用,引导教师充分、全面解读《科学》课程标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课程建设能力。

1.改革传统教研方式,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与教师共同协商、平等对话,指导教师自主开展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科研基地学校和各辖市(区)科学学科中心组的研究与辐射作用,提高教研质量。

2.以各种形式,灵活、有效、充分发挥科学学科基地的引导功能,向全市学科教师展示学科基地研究氛围与榜样风范。

3.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和观摩活动,以期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科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4.切实加强具体实验项目的实施,培植典型,提高课程实施的研究水平。

尤其要以中法合作“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为抓手,在认真总结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开展教学案例的模仿(大力倡导)与创生(适度尝试)。 全面提高教师深度挖掘课程资源的能力以及课堂教学实践创新的技能。

5.加强对学校教研组工作的指导,根据“__市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章程”,定期检查学校教研组的工作。

6.不定期举办各种专题性、主题性学术沙龙,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科学教师交流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探讨自身素质提高的途径和方式提供条件和机会。

7.继续征集、优化、整理“教学情境设计、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积极发现、总结、推广教学第一线教师的教学改革成果。

(四)重视教育科研,深化课题研究

1.探索小学科学学科课题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科学课题研究应重视应用研究、行动研究、现场研究、微观研究;应重视质的研究;应以课堂教学、课程建设等具体问题为着眼点:强调结果价值与过程价值并重,提倡“过程即成长”的行动理念。

2.系统展开省级重点课题“科学探究中,渗透元认知要素的实践与研究”的结题工作。

(五)改革评价方式,完善评价体系

1.逐步建立起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重要内容的课堂教学即时评价体系。

2.帮助部分学校逐步建立并完善学生学业(学生成长)记录袋,探索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评价体系。

3.逐步成熟__市小学科学学科有效教学抽样检测调研工作,对符合科学教育规律的命题理论作出探讨,将命题科学化的研究引向深入。

4.探求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考查的最佳模式,是小学科学评价体系重点需要加强的环节。

(六)组织各类研训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是要有一支数量和质量都能够得到保证的教师队伍。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业务水平。因此,组织必要的培训、调研、总结、推广和竞赛活动,能够推动教师队伍的发展。

1.继续承担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任务,围绕课程改革这一核心内容充分展开,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保障。

认真组织各种形式的、行之有效的新课程培训活动,引导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提升课程意识和课程实施水平,为新课程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2.组织《科学》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学习和培训活动,引导科学教师明确科学学科课程改革的方向;

组建学科性研究小组,攻克难关,提高课程理解能力。

3.以省级实验小学为龙头,积极探索提高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采取积极措施,大面积稳步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水平。

4.加强对青年科学教师的培养,探索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新方法:以青年科学教师为主体,以课题研究为切入口,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主线,加大对青年科学教师培养力度;

通过双向选择,为青年教师确定教学指导(以教研员、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主),有目的地开展“传”“帮”“带”和交流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继续抓好青年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引导青年教师开展小型课题研究工作。

5.根据省市教研室有关规定,有关学科组织教师教学能力竞赛、学科评优活动。

(七)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研究能力

1.加强教研员自身的理论学习,确立自身的研究方向和专题,提高专业研究水平。

2.进一步加强对辖市(区)教研员的工作指导,促进各地区教研水平的均衡发展。

小学新教师工作经验篇(5)

在政策环境的诸多因素中,社会经济状况、制度条件、政治文化因素较为突出与重要。而社会经济状况、制度条件和政治文化因素又深切地蕴含着政策性,烙下了十分鲜明的政策印记。它为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奠定了政策基础和创设了环境条件。从实践的角度看,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教育的发展是与社会宏观政策的变革也与教育政策的变革相伴相随。学者们习惯于将新中国成立至今的社会发展划分为三大时期,即新中国成立后“前十七年”(1949—1966年)、“”时期(1966—1976年)、改革开放新时期(1977年至今)。这三大时期,还可以细分为不同的阶段。例如,“前十七年”可分为“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两个阶段①;改革开放至今的30多年也可分为:拨乱反正时期(1977—1984年)、推进体制改革时期(1985—2002年)和深化改革时期(2003—)。②无论是分为三大时期还是具体地分为更多阶段,都是以政策为视角的划分,是与主导社会发展政策的变化相联系。正是政策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时期,也铸就了不同的时代。新中国60余年农村教育的发展深受政策的影响。这种政策影响既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具有差异性。60余年的不同时期与不同阶段,农村教育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或不同的发展状况。这种特点与状况深刻地反映出政策的作用与影响。

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经验

60余年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体现与标志。60余年国家教育发展的成就包含着农村教育发展的成就,同时也因农村教育发展的成就而彰显出国家教育发展的成就。“2009年,我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4%,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9.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9.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③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家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实现的可喜发展显然与农村教育发展息息相关。正是因为农村教育的大力发展才可能使我国小学、初中、高中乃至高等教育的入学率达到今天这样较高的水平。也正因为有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才可能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追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教育的发展不能不追溯农村教育的发展,而追溯农村教育的发展又不能不追溯导致其发展的政策动因。60余年农村教育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政策经验,留下了可贵的政策遗产。这里,仅从政策的视角,先对引领和促进新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经验作一分析。结合对农村教育发展的考察,我们可以把60余年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经验分述如下:

经验之一:在确立国家教育发展的政策目标中,始终把农村教育发展作为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追求,作为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政策指向。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家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④,这可视为对国家教育性质的表达。这种表达,显现出国家发展农村教育的愿望与意志。因为当时的中国,正是农村人口如大海的国度。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不能不关注农村人口的教育。随后,国家进行了学制改革,确立了“教育为工农服务的方针”。实行新的学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赋予农民及其子女的受教育机会,以保障农村教育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的“前十七年”,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制定与实施,揭开了农村教育发展的新篇章。1966年至1976年的时期,是中国社会发生严重动乱的时期。“”中的农村教育,一方面受到“左”的错误路线和政策的严重干扰与破坏,另一方面也还在维持形式上的低水平发展。1977年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方针的确立,中国的教育事业经历了拨乱反正,并迅速进入新的发展轨道。教育事业的拨乱反正,包含农村教育的拨乱反正,这与教育政策的调整与变革相联系。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予以颁布。这成为引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教育政策文献。《决定》确立了“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体制改革要求和教育发展任务。这赋予农村教育发展新的要求与使命。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农村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又进入新的时期。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被进一步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而农村教育的发展在新世纪国家教育的发展中也受到新的重视,受到更大的关注。新世纪以来我国颁行的重大的教育政策中,更加鲜明地体现出发展农村教育的政策导向。其中突出的是,2003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予以颁布。这一《决定》,清晰地阐释了新时期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进一步明确了农村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对如何加强农村教育工作作出了系统的全面的政策部署。之后,国务院又出台了多种旨在保障和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政策。到新世纪第一个十年行将结束和另一个十年正在开启之时,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育规划纲要》中,继续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成为十分突出的政策内容与政策要求。《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为现阶段农村教育的新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政策支持与保障。从上述简要回溯中,我们可以清晰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是如何将农村教育发展列为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政策目标及重要的政策地位。由此也使农村教育发展有了一以贯之的政策保障与政策支持。这构成了60多年农村教育发展的首要政策经验。

经验之二:在政策层面上,自始至终把普及教育,尤其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作为农村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也作为国家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60多年来中国农村普及教育的发展积累出独具特色的政策经验。

其一、通过确立并适时调整国家普及教育的目标,以及通过制定普及教育的专项政策法规以保障农村普及教育的大力实施。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初期,国家就确立了普及小学教育的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使农村人口尤其是农民子女能够享有基本的受教育的权利,并能受到基本的教育。1950年代至1960年代,普及小学教育的工作一直在努力推进中。历经“”,到了1970年代末,国家再度强调切实普及小学教育,重心依然是普及农村小学教育。到了1980年代中期,国家适时提出有步骤地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随后,国家制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专项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这使全国所有地区,包括广大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实施有了法律要求与保障。#p#分页标题#e#

其二、在强调加强各级政府责任的同时,重视调动农村自身的社会力量或民间力量共同致力于农村普及教育的发展。60多年来,农村普及教育的发展,在资源供给上,一方面依赖于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另一方面,则通过特有的政策设计,大力调动民间资源,以为农村普及教育提供物质基础。“在我国普及义务教育就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办学的积极性,依靠群众的力量协助政府克服经费的困难。”①从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两条腿走路”,到1980年代之后的征收农业教育费附加和集资办学,都展现出“农村教育集体办”,或“农村教育农村办”、或“人民教育人民办”的特有模式。尽管这一模式中也潜存着农村普及教育资源供给的某种困惑与艰难,但从总体上看,“依靠人民办教育,是发展与改革中国农村教育的重要基础。”②这也构成了中国农村普及教育的典型政策经验。

其三、实施特别支持政策,促进贫困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60多年来,国家的扶贫战略包含着教育扶贫。消除教育贫困与消除经济贫困一样成为消除贫困的重要内容与任务。消除教育贫困甚至是更为优先的政策要求与政策行动。为此,国家通过增加中央政府转移支付的方式促进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尤其是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此外,还通过动员社会力量,募集社会资源支持贫困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如推进“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和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正是这些特有的支持性政策的实施促进了贫困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也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因此,特别支持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也成为一种可贵的政策经验。

经验之三:在国家持续实施的扫除文盲的战略中,始终将扫除农村文盲作为国家扫盲的重大政策任务,并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推进农村扫盲。数十年来我国农村的扫盲工作一直在努力向前推进,扫除农村文盲既被视为一种庄严的政治任务,又被视为全面提升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的奠基工程,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成为国家推进全民教育的基础工程。推进农村扫盲工作的重要政策经验是:遵循国家扫盲的要求与标准,采取“运动式”与持久战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农村扫盲;采取多种形式,并充分利用农村中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进行扫盲;把扫盲教育同普及农村初等义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通过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杜绝新文盲的产生,又通过有效的扫盲教育促进义务教育的开展;把扫盲教育同开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即把学习文化同学习农村应用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把扫盲教育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把扫盲教育与培养新型农民结合起来。此外,坚持以国家确立的扫盲标准(包括个人脱盲标准和单位扫盲标准)对农村扫盲的结果状况进行“达标”评估与验收也是一项重要的扫盲政策经验。

经验之四:确立农村教育为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政策导向,在大力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大力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政策的重大调整与变革也突出地反映在通过新的政策颁行引领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新发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这其中包含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此后,我国农村教育结构的调整与变革成为重要的政策指向,也开始成为切实的政策行动。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形成的基本政策经验是:1.在全国各地农村,通过设立起县乡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中心,以使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有了组织和制度保障;2.通过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县域职业中学,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培养劳动后备军;3.实施支持性政策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如中央和地方政府拨付专项资金用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对职业中学的学生予以经费资助;4.努力推进农科教的有机结合,形成农村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应用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密切联系,增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5.适应农村经济结构与农村社会的转型,变革农村职业教育的服务目标,拓宽农村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即农村职业教育不仅为培养现代农业劳动者和建设新农村服务,同时为培训转移劳动力服务,为推进中国的城镇化服务。

经验之五:以独具特色的师范教育制度设计和大力发展师范教育以为农村中小学培养与培训合格师资。对于农村教育的发展而言,其关键也在教师,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通过独具特色的师范教育制度设计和大力发展师范教育以为农村中小学培养与培训合格师资。具体政策经验是:其一、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三级师范教育体系,尤其通过发展中等师范教育和高等师范专科教育为农村中小学培养合格师资。其二、通过建立多级教师培训体系,为农村中小学培训师资。改革开放后我国恢复发展的省级教育学院和兴办的地市级教育学院或教师进修学院,以及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主要承担着为农村中小学培训师资的任务。数十年来,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合格率的不断提升,也与教师培训机构的设立及其所作出的贡献密不可分。其三、随着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我国新型的教师教育机构在继续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合格标准与水平。我国师范教育的制度设计与制度变革,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由此也可以视之为发展农村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政策经验。

经验之六:结合农村实际,以开放性的政策安排保障农村教师的供给,并以支持性的政策巩固和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新中国成立之后,尽管国家在大力进行中小学的公有化改造,但在农村,依然允许民办学校的存在,允许民办教师的存在。在“”十年间,我国师范教育受到严重破坏,教师的培养工作多年陷于停顿状态,农村基础教育的维系面临师资缺乏的严重困扰。此时,充实民办教师成为必要的政策行动。大量增加民办教师的政策推行,化解了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公办教师供给不足的矛盾。“”之后,在对待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上,我国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精神,实施了积极稳妥的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政策,妥善地将绝大多数农村民办教师通过多样化的途径转为公办教师。这一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政策实施,对巩固和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同时也对维系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成为一种可贵的政策经验。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上,我国还特别实施了种种支持性政策。如制定支持性政策与措施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生存条件,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鼓励城镇中小学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任教等等,种种支持性政策的实施对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作用。#p#分页标题#e#

经验之七:针对不同时期农村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与矛盾,制定专项政策,启动专项工程,采取专项行动,以适时地破解难题,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与矛盾中前行。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农村教育的发展都会遇到较为突出的问题与矛盾,能否及时关注这些突出问题与矛盾?如何化解问题与矛盾?这是对教育决策的重要考量。数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面对农村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与矛盾时,正是通过适时地将突出问题作为政策议题,制定政策解决方案,并调动政策资源,采取破解难题的政策行动。其中一个典型的政策解决方式是:制定专项政策,启动专项工程,采取专项行动,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教育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如1980年代以来我国针对农村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先后启动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等。在启动专项工程的同时,还针对农村教育发展的新问题新特点,适时制定和实施新的旨在化解问题的政策。如通过新的政策制定与实施,解决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等等。制定专项政策、启动专项工程、采取专项政策行动对不断化解农村教育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与问题起到了有效的作用,由此亦成为一种政策经验。

经验之八:通过政策试验引领和推进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数十年来,为了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我国十分重视政策试验的先行。所谓政策试验,主要是指农村教育的改革,通过新的政策设计,设立改革项目和改革试验区,从而以项目运作和在试验区进行试验的方式进行农村教育改革,以此探索改革经验,进入推向全面。农村教育政策试验多种多样,有单项教育改革试验,也有综合性的教育改革试验。有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试验,有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有农村小学教育改革的试验、有农村初中教育改革的试验,也有农村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改革的试验等。典型的试验如1987年国家教委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决定在河北阳原、完县、青龙三县建立“河北省农村教育改革试验区”,试验区的改革试验,确定以为农村培养合格劳动者为主要目标,通过改革,逐步形成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互相促进的机制。随后,农村教育改革的试验区逐步扩大。①1989年,国家又建立百县综合改革试验,以为实施“燎原计划”和推进农科教结合提供示范。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在1990年代一直在深入地推进。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进一步突出了试验先行。如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验区,进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等。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把实施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作为保障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措施。其中不乏关于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的实施。政策试验贯穿于我国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引领着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因之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政策经验。

经验之九:与时俱进地变革与创新农村教育政策,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与推进农村教育的新发展。这突出地表现在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确立了科学发展观,这使得我国教育的发展,包括农村教育的发展有了新的宏观政策的引领。正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我国从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出发,更加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将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以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和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作为新的政策目标,在此基础上,制定与实施着一系列旨在加强农村教育发展的具体政策,以推进农村教育的新发展。新世纪农村教育的发展,从实践的层面看,已在努力遵循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和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政策要求,加大发展力度,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建构系统化和综合化的发展体系。现阶段我国农村的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等不同类别的教育发展都在受到政策的重视,有了新的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农村教育也因此呈现新的发展局面。正是从新世纪农村教育发展的新局面中,我们可以认识与时俱进地对农村教育政策进行变革与创新的价值与意义,也可由此形成新的政策经验。

简要结论与反思

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农村教育发展积淀了丰富的政策经验,这些“经验”充分说明了政策的强大影响力与作用力,说明了农村教育发展与教育政策影响的至深至切的关系。正是这些“经验”反映出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亮点与特色,也由此开拓出农村教育发展的“中国式”道路。新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经验,集中而言,可归纳为其所具有的“农村性”。这种“农村性”突出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高度重视农村教育的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农村教育发展,不仅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政策目标与内容,也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目标与内容。二是教育政策与农村教育发展具有较好的适应性或适切性。

小学新教师工作经验篇(6)

关键词: 新课程 教师培训 现状 问题 建议

受河南省教育厅的委托,由河南大学三个学科组成的调研小组分别对平顶山市和南阳市两个实验区就河南省教育厅组织的新课程教师培训的情况作了一次认真、细致的调研,内容涉及市教委(局)师训科主要负责同志就新课程培训工作进展及遇到的问题的总结、实验区学校的听课效果、各调研地主要领导和一线教师的座谈。共历时四天,参加讨论的领导及一线教师共四十六人,分别对三所中学、两所小学的实验班进行了现场听课,所涉及课程包括数学、语文。下面笔者就新课程教师培训工作相存在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

一、两个实验区市教育局在新课改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及面临的困难

两个实验区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师培训都采取了由市教育局统一安排,以实验区为单位培训的方式,同时,全面铺开非实验区和实验区非实验级阶段教师的全员通识培训的工作,经过上下各方面的努力,基本上完成了培训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培训的成效

1.制定了严格的培训计划,提出了具体的培训目标。由于新课程培训扩大了范围,增加了培训层次和人数,再加上具体组织工作以市级教育行政部门为主,这就对培训工作的组织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展开和培训质量的提高,两个实验区都成立了以主管局长为组长,师训、人事、基教、教研室、教科所等相关科室参加的新课程培训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具体的办事机构,制定了详细的培训任务、培训计划和培训目标。如平顶山市教育局制定了《平顶山市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实施方案》,从指导思想、培训目标、基本要求、培训原则、培训方式和工作步骤等几个方面对新课程培训进行了详尽的部署。另外,南阳市教育局也下发了相关文件,对新课程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方法措施等作了具体的安排。

2.强化了对培训工作的指导,发挥了培训者的作用。由于培训时出版社专家不亲临授课,这对于市级培训者队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培训,培训什么内容,达到什么要求是市教育局面临的新的课题,对于这些他们都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如南阳市教委通过成立课题组,开展研讨、形成专题,然后通过验收专题确定合格后方可实施的策略很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3.增强了培训形式的灵活性,尤其深化了校本培训模式改革。这一点以南阳市教育局尤为突出,他们通过观看录像和开展辅导相结合、专题讲座与研讨交流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教师自学相结合、新课程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形式,使得培训形式更具灵活性;在校本培训模式上,经过倡导,涌现出了一大批校本培训先进学校。如南阳市十三中立足学校,根据教师专业的发展需要,开发出了《中学生心理素质现状与对策》、《网络背景下的多媒体教学》等校本培训课程;宛城区三中推出了:“蓝青工程――以新带老式校本培训”模式;卧龙区十一小探索了实效性很强的每周“教改沙龙”校本培训;邓州市开展了“读书月月评”校本培训活动。这些校本培训模式和新课程有机地结合为一体,更具个性化,更有针对性,使新课程教师培训落到了实处,收到了实效。

另外,两个单位还把提高管理者素质,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管理和督导作为一个重点来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新课程培训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困惑

1.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可是从实验阶段的教学情况来看,新课程的实施比较困难,上面热下面冷、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等现象仍然存在,与国家、省教育厅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目标相差很大。原因分析如下:(1)部分教师素质低下,特别是广大农村学校的教师多数为老民办转正,部分还是前几年通过地方“粮票”进入教师队伍的,缺乏教师的基本素质,甚至有些老教师(包括一些优秀的老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感到不适应;(2)校长培训的滞后性,校长培训与教师培训脱节,使部分校长对新课程改革的支持力度不够,学校不能建立起有效的机制加以推进和深化。

2.课程的实施是分年级、分年度进行的,这给学校的教学及管理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没有改变,因此,学校、教师很难将新的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

3.经费投入不足,没有这方面的专项资金,新课程实施所需的空间、设备、环境、场地等课程资源难以保证。

4.目前中小学超级大班普遍存在(多数在80人以上),按新课改要求进行教学难度较大。

5.中小学教师培训政出多门,重复培训、重复收费,学校怨声载道,教师苦不堪言,建议省教育厅建立培训工作的协调机制,明确师资部门、教研、教科研、电教和其它有关部门的职责,加强对各类培训工作的管理,使培训工作有秩序、有计划地进行,坚决杜绝以营利为目的的各类随意性的培训。

6.每年每个进入实验起始年级的教师都要参加培训,跟班进入高一年级的教师也要进行教材培训,教材版本变化后已经参加过培训的教师还得参加培训,使得多数教师几乎每年都得参加新课程培训。建议新课程培训要研究培训的规律和方法,不能只跟着基础教育管理部门走,作为继续教育的一个模块要有计划地进行全员性培训,教材培训可以找出根据新理念编写教材的共性进行培训,至于使用什么样的教材培训,可以校本培训为主,或以观看光盘的方式进行。这样不仅可节省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可建立起一支比较专业的新课程师资培训队伍。

7.培训时间可以从暑假改为在平时进行,还教师一个正常的假期。

8.省级培训能否减少培训人数,延长培训时间,建议以教师进修学校、教研人员为主,减少一线教师的数量。

9.新课程培训要求“先培训,后上岗”,但是,由于与教师聘任时间相冲突,造成培训对象无法确定或确定后又变更,给培训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建议加强与人事部门的协调,教师聘任要充分考虑新课程培训因素。

10.原则上教材的选择归到县一级,但省里仍然指定,不能体现多元性,行政干预太强。

11.平顶山市教育局提前召集了两个县(宝丰和汝州)的领导班子开会,准备全面进行新课程教学改革,从领导到教师的积极性都非常高,但后来的文件规定,同级只能参加50%,最终这两个县没有被选上,大大地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所以既然新课改已经是趋势,晚进行不如早进行。

二、座谈会上一线教师和实验区领导提出的问题与建议

在整个调研过程中,我们分别对两个实验区的将近50位一线教师与领导进行了座谈,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认为培训非常必要,不仅从观念上有了进一步的转变,而且教师对人文思想、人文管理和同事关系的认识水平都有了提高。另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一年的教学发现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其它非实验班相比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1.在培训过程中,有一大批受训教师都没有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目的不纯,不是为了提高而培训,而是为了上岗而去参训,这样在培训过程中就出现了一批签到生,被发现后还牢骚满腹。

2.对一些老教师(包括一些有成就的老师),更新观念很难,甚至还有抵触情绪,持否定态度。年轻教师却成为主力军。

3.受训者认为培训老师在新课改培训中,理论的东西太多,不能为受训者提供一些实践性的东西。

4.市级培训单位培训老师应对小学及初中的实验区定时调研,及时发现问题,改正问题。

5.希望以后的承担省级培训任务的老师能够来到一线进行培训,这样可以直接为受训者提供一些实际性的东西;并且希望每一位培训老师能够定时、定点来到实验学校进行现场指导。

6.省教育厅应该对市级培训进行督导。

7.给即将毕业的学生建立成长袋,为教改模式开辟一条新道路。

8.新课程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希望从课堂中走出来,但很难办到,最大的就是经费和安全问题。

9.要定时将本实验区的骨干教师组织起来,共同讨论,互相交流心得,取长补短。

10.包括省级、市级培训老师,培训完毕,要包片跟踪。

11.一线教师认为现在的新教材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了,对教材的深度把握不够;评价制度太滞后,包括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标准,到现在为止,仍然用旧的评价体制来评价新教材。

12.有关人员(包括政府官员、省、市、学校)重视不够,不承担新课改的教师根本不重视这方面的学习。

13.由于教师紧张等问题,一些没有参加过培训的教师仍然上岗。

14.市级培训单位配备硬件不够,达不到培训的目的。

15.自上而下的合作机制还不够健全,省、市及学校脱节。

16.新课改、新理念到底新到哪里还没有清晰的思路,这就要求培训教师应有很高的认识。

17.省级培训时住宿条件太差,目前中小学教师培训往往由各高校承担:都是住在学生公寓,天气炎热,没有空调,蚊蝇较多,影响休息,直接影响培训效果。

18.由于班级人数太多,如何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是一个比较难处理的问题。

19.按着新课改的要求,是“先培训,后上岗”,能否将新课程培训放在上岗以后,带着问题或困惑去听课,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与新课程配套的辅助资料太少了,用旧教材的资料来与新教材配套,教师无法把握,学生也负担加重。

21.培训过程中,还应该将行政培训与理念结合起来,如对班主任也应进行培训,他的思想会影响一个班。

22.大班的问题与新课程教学有矛盾,经过实验对比,发现差距很大。

23.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固然很好,但这样对于学时的完成有影响,另外,增加了老师控制课堂进程的难度,即对学生的互动回答让教师怎样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住。

24.一部分家长对“新课程改革”不太支持,应扩大其认识范围。

25.由于涉及考试和教师的评比等问题,现在新课程的教学模式仍然以新旧结合为主。

三、听课感受

在这次调研过程中,我们分别对平顶山市十二中、南阳市卧龙区实验小学等三所初中、两所小学的语文、数学课进行了听课,下面我谈谈听课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一)课堂效果

1.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踊跃回答问题。

2.教师对课本内容的驾驭能力都比较强,能够很好地引领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互动,不仅迅速地掌握了课堂内容,而且大大拓宽了自己的知识,所有的例子都与生活非常贴近。

4.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二)存在的一些问题

1.很多教师的提问都选择举手的学生答,几乎每个班级里面都有几个不愿意举手的学生,教师在互动中一定要兼顾这些学生。

小学新教师工作经验篇(7)

知识面、实践经验发生了变化,从事幼儿教师行业以来。经历了一次质的飞跃。从一名在校大学生逐渐蜕变成一名幼教工作人员,虽然我已从一名没有实践经验的新教师逐步转变成拥有一定经验的教师,但更多的教学经验还是不够的幸亏园领导及老师们工作上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使我很快成长起来。经过半学期的教学实践,已使自身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

一、现状分析:

1、优势:

(1)半学期的教学工作经验,让我对教育孩子有了一定的经验和心得,让我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少了一份刚踏上工作岗位时的担心和无措。

(2)随着上半学期家长工作的开展,在家长工作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且我和班中家长的关系比较融洽,家长也很体谅、配合老师的工作。

(3)有好学精神,敢于接受新事物的挑战,乐于接受教学新理念的冲击。

2、不足:

因为我是一名新教师,工作只有半年时间,工作上还缺乏经验,面对一些问题还不能圆满解决。

二、个人发展总目标:

1)尽快提高自己对小班幼儿的管理和教学能力。

2)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认真学习、钻研业务,能更熟悉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特点。

3)继续加强家长工作的开展,做到与家长适时、有效的沟通。

措施:

1)多向富有教学经验的搭班老师学习,注重榜样借鉴、内化,争取尽快提高自己对小班年龄幼儿的管理和教学能力。

2)自从幼儿园网站建立以来我与家长们的关系更进了一步,本学期将继续努力。除了及时关注论坛外,还要加快家园联系窗内容的更换频率,为家长提供更优质服务。除此之外,我还必须做到每周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的情况,经常了解家长的需求,努力使自己做的更好,成为家长心目中的好老师。

3)主动关心国内外学前教育信息和专业理论,并通过多种途径:幼教刊物、多媒体技术、观摩、听讲座等,吸取教育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