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数学年级组

小学数学年级组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8 15:53:31

小学数学年级组

小学数学年级组篇(1)

一、注意小组合作学习的示范性

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还真要动一番脑子,他们本身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要慢慢来,要从头教。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看表演,就以表演的形式做示范。

邀请3位学生走上讲台,4人围坐讲桌四周。我说:我们4个人就是一个合作学习小组,老师来当组长,我们一起学习,请其他组的同学认真看,一会儿评一评我们学习得好不好!

当发现1个学生一直没说话,她平时就不爱说话,就对她说:黄娜,你是不是有更好的想法?怎么想就怎么说,说得好我们听你的,说得不好我们帮你,来!试试吧!黄娜抬头看了看大家,终于开口了。

小组合作学习模拟快结束了,我对全班同学说:现在请大家评一评我们4个人学习得好不好?各小组都动起来了,有的还在交头接耳,有的已经发表评论了。

王子健说:刚才你们一起学习得很高兴、很快乐!

傅艺伟说:黄娜不说话,大家就鼓励她,使不爱发表意见的黄娜也说话了,我觉得很好。

我引导:其实像黄娜同学这样的,他们不是不会说,而是作为他的朋友、伙伴,我们没有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说。像我们三个人帮助黄娜一样,尤其是组长更应该带头这样做,相信他们会和你们一起好好学习的。其实,老师刚才要大家看一看、评一评我和3位同学合作学习,就是要大家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时一定要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不能争抢、不能吵闹,有什么想法尽管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李琦说:我发现遇到了困难,大家都一起想办法,这点很好。

一听这么说,我赶紧因势利导:是啊,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就是大,以后在学习上还会遇到很多困难,等待我们用集体的力量去想办法、去解决。看来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很重要!

通过这样的表演示范,启发、引导,低年级学生基本能够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在具体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够模仿,通过实践在教师的不断指导下掌握并能够轻松运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二、注意小组合作学习组内人数的起点为两人

在小组合作学习初期,学生不会合作。我也经历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失败。其原因就是小组内的人数多。改为两人一组情况就变了,一人说另一人听,并监督评价,一人操作,另一人观察评判,然后换位进行。这样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家都说没有听的现象。一旦学生基本掌握了简单的合作方法,就适时地逐步增加小组人数,直到最佳合作人数为止。

三、注意小组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

1.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组织学生合作。

教学中,教师不能把某一知识的重点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发现。因为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为什么,怎么做。例如,教学“破十法”时,不是把这个规律的关键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引导小组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辩论、质疑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样学生就会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2.在规律归纳中,组织学生合作。

数学学科本身存在着许多有趣的规律和诱人的奥妙。当要概括学习内容、发现规律、提取思维精华时,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积极地去发现,主动地去探求,自觉地去运用。从而不仅理解知识,更重要是学会了方法,锻炼了思维,培养了能力。

3.一题多解,思维发散时,组织学生合作。

当某一问题有多种思路或解法时,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会勇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对有独到见解的同学要及时表扬鼓励。经常进行发散性训练,会使学生广开思路,放飞创造性思维的翅膀。

4.在出现难点,学生思维受阻时,组织学生合作。

当知识出现难点、疑点,而使学生思维受阻,或优秀学生提出新见解而其他大部分学生不理解时,教师不能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应当及时抓住学生愤悱心理,组织小组讨论,促使学生思考探究,合作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注意小组合作学习组内反思

我们在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也经常反思,但大多数都是教师“异位”反思,当然这是必要的,也是促进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不能从思想上转变过来,效果往往大打折扣。我们班在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时,都会给孩子们1――2分钟自我反思评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省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改正错的,坚持好的。组内成员可以给予鼓励和纠正,使整个小组在和谐、互动、积极的氛围内共同进步和提高。

五、注意小组合作学习组间评价

有时对于学生来说同学的鼓励,比来自教师的更有效果。而对于学生互评往往注重组内成员间的评价,忽视了组间的评价,组间评价一方面从客观的角度评价组内成员,如对问题的分析是否正确,是否有条理,是否表达简练等等,另一方面把学生个人的竞争引向小组团体的竞争,我们不仅要表扬合作有成果的小组团体,而且要表扬分工合理,协作成功的小组团体,要多肯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同时教师还要调整好教学过程,实现评价体系的多元化。

小学数学年级组篇(2)

关键词:小组合作;高年级;小学数学;应用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仅仅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学习效果难以保证。因此,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其在自己的思考与探究中真正收获知识就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的基本教学任务。面对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枯燥单调的内容很难吸引他们的兴趣,那么,教师就要将他们带动起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从而在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一、设计提问,组织小组合作

提问启思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手段,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渠道。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教学内容设计让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从而在提问与启发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其在合作学习中体会其重要的意义与价值,继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例如,在教学“圆”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以互动对话的形式展开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上有圆呢?”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其积极主动地思考,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然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圆,并总结圆的特点,与其他图形不同的地方。在这样的思维启发下,学生就会积极地思考着,并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得出结论。这样互动提问的教学方式也会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更有助于他们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多方思考,组织小组合作

数学问题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但是对于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这也是数学学习的奥妙。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利用数学课程的这一特点,为学生设计可以亩喔鼋嵌人伎冀行多种分析的问题,从而在这样的探讨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探究的乐趣,进而真正实现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大部分学生学习的难点,其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讲解应用题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使其在合作学习中真正弄清题意,并正确解答。如数学教学中常见的“相遇问题”:“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经过5小时后两车相遇。已知两辆汽车的速度分别是55千米/小时和45千米/小时,那么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由于每个学生的分析思维存在着差异,他们在看到这道题时就可能从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考,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与讨论,从而使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此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这道题进行变形,如:“甲、乙两地相距500千米,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已知两辆汽车的速度分别是55千米/小时和45千米/小时,那么经过几小时后两车相遇?”通过这样的变式训练,学生对这类“相遇问题”会有更深刻而全面的认识,他们的思维方式也会有所扩展,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实践探究,组织小组合作

实践探究是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的有效方法,而数学又是理论性与实践性比较强的一门学科,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才能真正掌握数学的理论知识,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组织他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从而为课堂高效教学的实现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他们掌握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基本特点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利用长方形的纸片制作出长方体或者是正方体,并想一想制作出来的成品可以有什么用处。在操作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体会到这些立方体的几个面与棱、角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实践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思维,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他们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总之,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是十分可取的,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合作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结合班级内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因材施教,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从而使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提升,使他们的学习效果得到切实保证,真正打造出高品质的小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王作浩.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3).

小学数学年级组篇(3)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为目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与合作,从而完成共同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的。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合作在今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教育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来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小组合作学习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1.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离开了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就难以畅通地进行,在小组中学生能主动操作、观察、思考、讨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增多。

2.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一年级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不一致,往往能够想到的,不一定能全面地说出来,在小组中学生有更多的交流机会,锻炼了表达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乐于陈述自己想法的习惯。

3.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学习小组中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的群体协作精神能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小组合作形式的主要方法可以运用几以下方式

1.分阶段培育学习小组的原则。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合作能力几乎为零,此时合作小组人数最好为两人。一人说,另一人听;一人操作,另一人观察、评价,然后换位进行。让学生逐步适应、接受这种学习方式。当两人合作经历了一段时间,学生已有了初步的合作经验,再结合具体情况逐步向4人小组过渡,这样才能逐步建立起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才能逐步掌握合作的方法。还可以根据合作内容的需要来确定是2人合作还是4人合作。

2.“组间成员水平均衡”分组的原则。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常出现这种现象:各小组的活动速度有快有慢,速度快的小组完成任务后,就不能控制自己,开始“乱说”“乱动”起来。究其原因,一是一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二是小组之间成员的基础不同,水平不一。因此,在组建4人小组时,小组间成员的水平应相对均衡搭配,他们的研讨速度、探索水平才可能大体保持一致。因此,遵循“一优二中一差”的原则来组建,这样保证了组内各个成员之间在各方面的差异互补,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取长补短和优势互补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大家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在新授课中合理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能让学生拥有主动权,改变了单纯的教师教算法,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凡是通过学习小组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他们自己解决,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三、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还应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

1.小组合作学习要选择最佳的教学时机进行。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的教学形式很多,只有选择最合适的时机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才能发挥小组的优势,决不能乱用,以免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因此,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就变得很重要。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中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小学数学年级组篇(4)

关键词:小组合作;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272-02

一、前言

在最新的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数学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优秀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学习习惯作为自己的主要责任。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合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这套体系相应的教育教学方式,悉心指导学生进行主动且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在社会的快速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下,以及在全新的教育体制和形式下,对于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断提高,而竞争与合作也早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常态,对社会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各项教育研究结果都指出,作为教学的组织方式之一,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是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必要性的。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概论

(一)合作学习的历史发展

合作学习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教育教学方式,古人在《学记》中提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也是我国传统教育中比较优秀的思想之一。在18世纪初的时候,英格兰的教育工作者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展开了实验性的测试,并且,他们于19世纪在美国首次提出合作的思想,后来被世界各地普遍应用。美国的教育家帕克是这方面非常典型的代表人物,有很多的来访者对他应用合作学习法的情况进行了检测。而在他之后,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把合作学习小组的教学方法广泛应用于教学中的建议。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投入到系统、科学和真正的合作小组学习教学的研究中去,他们专注于能力分组教学与合作小组教学的分组方法,基于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开发出了竞赛、游戏、团队合作等趣味十足的学习形式。进入80年代,合作学习的相关体系有了越来越快的进步,同时也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从事相关研究的人们甚至想出了“共同学习式”、“小组调查法”和“学生小组成绩分工”等一系列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目前,日本、荷兰、英国、以色列和美国等国的中小学教学普遍地应用合作学习,人们普遍认为这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和学生学习成就的提高。合作学习在当时融合了有关的教学知识,且逐渐向学校的各个层次不断渗透。我国正式开始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1993年年末,《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的项目正式展开,它牵涉到天津、北京、河南、山东等9个省市的学校,前后经历了6年的时间,实验课程立足于外语、数学和语文。在实验之后,提出了合作教学的技巧、方法以及实用性等,这奠定了我国合作教学的理论基础。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合作学习的教学理论。

(二)合作学习的相关理论

由群体动力理论可知,群体是成员间依赖性能够时刻发生改变的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当中,任意成员状态的改变都会影响或者是制约着其他小组成员的状态,并且对于全体而言,成员间的状态对目标的实现也具有激励性的作用。在合作性的情况下,群体的个体体现出推动性的互相依赖,而在竞争性的情况下,群体的个体呈现出排斥性的相互依赖,它属于一种消极的相互关系。而跟非合作性群体进行对比,合作性群体有着更高的效率。在群体动力理论为理论前提的条件下,教育工作者约翰逊提出了更深刻的社会互赖理论,并以此作为依据,提出了课堂当中的三种目标结构――竞争、合作以及个人单干,且以此建构了三种不一样的教学情境。如果分析个人单干这种目标结构,则可得知其中个人的利害关系与任何其他人都毫无联系,个人目标的实现不会对别人目标的实现造成什么影响。然而在个人主义学习当中,学生的学习不具有互相的作用,一个学生自身学习目标的实现跟别人是毫无关联的,他们仅仅是关心自身的学习成就。教师要想学生更好地学习、更加团结和热爱以及掌握更多技能,合作教学的应用是非常合适的。

(三)合作学习的特点

小组合作学习在应用中有着显著而较多的优点,比如,小组合作学习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仅为学生创造了沟通和交流的宝贵机会,而且也引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利于小组成员之间情感的增进,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就是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和各取所长的过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大家相互地支持和激励,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同时,学生也懂得了怎样关心和评价别人,认真地学习别人的长处,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有不错的收效,合作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他们需要仔细地分析与阅读学习材料,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组织能力的提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长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回答与提问,安排小组成员的角色,并且及时地完善存在的问题,且进行有效地归纳,这有助于学生组织能力的提高。

三、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一)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来做知识衔接

经过科学的研究证实,人的认知过程通常都是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关联、扩散、推断等方式,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掌握以及运用,之后又必然会在学习到新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到另外一些更陌生的知识。我们还知道,对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循善诱,让他们做到融会贯通。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自主把新旧知识进行联系。在合作学习之中,学生可以共同理解新知识、新概念,并且把它转化成容易理解的知识内容,逐渐生成一个科学的认知结构,提高自身运用知识处理未知问题的技能。

(二)组织小组合作使学生掌握重点难点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关键地方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来设计合作学习活动,然后根据活动设计对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安排。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得到完全的发挥,持续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探索新知识的意识。

(三)组织小组合作消除意见分歧

因为不同学生都有不同的成长环境以及各自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可能出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时,教师不妨试着去多组织一下相互合作的学习小组,在课堂上给予其足够的自由讨论时间,放手去让学生自主寻求各种不同的正确解题之道,尽量消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出现的意见分歧。

四、小组合作学习在六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实例

(一)案例1:小组合作学习在“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本案例的主要内容取自于江苏教育出版社六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一个部分,同样也属于比较基础的教学部分,是小学生首次接触立体几何的启蒙课程。选该课题作为案例来进行研究分析是基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1)从该教材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程度来看,“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六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一单元,也是小学数学的入门知识,在整个小学数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是在对以后的几何知识学习打基础。(2)结合具体生活来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习不仅对于后续的数学学习有着无可替代的影响,也对学生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学生学好几何知识之后,可以利用几何概念解决生活中遇到的许多实际问题。相对于其他数学来说,几何是比较具象化的知识,可以通过各种图片或实物来向学生展示几何图形以使他们了解几何图形的魅力。

案例反思:本案例中,教师可以首先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体,把它们带到课堂中来,然后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安排学生各自展开对生活中常见立体物的形状的讨论,比如冰箱、柜子和门都属于长方体,而魔方属于正方体。教师还可以把制作立体几何的塑料模型带入课堂,让各小组的学生自行搭建长方体等立体图形,从中讨论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等性质。为了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教师可以引进魔方这一道具,教学生魔方的入门知识。对于分组的学生而言,他们可以合作探讨,共同研究魔方的玩法,在学习中体会到简单的乐趣和几何知识的奥妙。

(二)案例2:小组合作学习在“分数乘法、除法”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本案例采用小组合作开展互动的方式进行“分数乘法、除法”的教学,以图1为例。

教师在幻灯片上打出这么一张图,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图中的圆被分为了几个部分?其中红色、蓝色和绿色各占多少?”等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得出问题的结果后,教师进而继续讲解更深入的知识点,比如分数中分母的最简化,还有对于分数除法的内涵的解释,即任意数除以一个分数,就是乘以它的倒数。而在开展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各组的小组长组织对于该题目的提问和解释,各组小组长必须亲自向组员发出自己的疑问,或者组织小组组员分别向组长提问,互相探讨与解决提出的问题。

五、结语

总而言之,针对目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可以得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施行还有待策略性提高的结论。而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必须及时更新观念,扮演好角色,选择开展小组合作的恰当时机,有效组织,合理调控。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年级组篇(5)

关键词:学讲计划;小组讨论;合理;明确要求

“学讲计划”是徐州市从2013年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所推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主要让学生通过自学自己学进去、讲出来。“学讲方式”主要分为六个环节:自主先学、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拓展、检测反馈、小结反思,其中小组讨论是核心环节。我今年担任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学习习惯尚处于培养和逐步形成阶段,学生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学生相互协调、组织能力几乎为零。自从我在二年级数学教学中实践“学讲计划”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二年级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讨论,才能提高小组讨论的效果。结合我在教学中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合理分组

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成绩上区分不是很大,差距不大,但每个班里的学生因情况不同,在智力、能力、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为此我以就近原则,让学生前后位四人为一组,进行适当微调和异质分组。根据学生学习习惯、性格、成绩等在四人一组的小组中对每个学生进行编号。具体是:优等生为组长、良好学生为1号、一般学生为2号、学困生为3号。

二年级的学生表现欲望特别强烈,由于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处在养成阶段,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常常表现出“逞能”“好显摆”等现象,小组讨论一旦组织不好,课堂就会混乱,无法开展正常的学习,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就需要组长负起责任来,认真分配学习任务,大家各自完成自己的任务。为了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我在开始组建学习小组时就给学生规定了每个人在小组内发言的顺序:每个小组的小组长首先发言,接着让1号学生发言,2号学生接着1号学生发言,3号学生在最后发言,在发言过程中如果3号学生也就是学困生不太会发言,我在教学中要求3号学生要重复其他学生的发言,给他锻炼的机会,最后由小组长总结本小组的讨论结果。这样做,小组活动时分工明确,学生活动有序、有效。

二、明确学习要求

要提高小组学习的效果,在小组讨论之前,教师要明确提出本次学习的内容和目标,让学生知道小组讨论要求和任务之后,由小组长进行合理分工,组织组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这样做避免了学生乱说话和小组讨论的盲目性,充分体现了讨论的实效性,也使那些学困生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验自身的价值。如,在学习《7的乘法口诀》时,在学生自主编7的乘法口诀时,我就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7的乘法算式,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算出乘法算式的结果,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编出7的乘法口诀,在编的时候由小组长负责记录,最后小组所有同学共同完成全部的乘法口诀。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小组讨论开展得有序、有效。

三、教师及时指导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期间,教师要进行巡视,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指导,如有的学生胆小不敢发言,我们教师就要鼓励他让他大胆地发表意见。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的时候,教师还要停下脚步,驻足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活动,认真倾听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发表的意见。及时地对小组讨论的过程作出综合的评价,使学生及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同时鼓励学生,指出他们存在的优点和讨论合作中的可取之处,在分析评价过程中应综合地进行总结,将学生与老师的作用有效结合。

小学数学年级组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二年级学生;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一、引言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收效显著。教师坚持以生为本原则,将课堂真正的归还于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启发学生思维的创新力与想象力,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优化设计教学方案,有效布置合作任务,学生们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提高了自身的学习能力,数学教师阶段性教学任务的完成倍加高效。二年级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他们面对困难问题常常选择性退缩,如此一来,学生的学科成绩必然有所下降。为了让学生切实感知到学习的最大乐趣,教师必须通过学习小组的明确划分,让学生有机会、有目的、有兴趣的参与组间的互动与交流。

二、激发合作兴趣,提升互动效果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参与一切课堂活动的动力源泉,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应以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为前提。丰富的教学内容,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良好的合作环境,会启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师生、生生的有效互动,有助于数学课堂的生机重现。例如,教授“认识方向”时,老师可以将某一景点向学生展示,并对景点中几个著名景观进行标注,然后提出问题,我要向哪个方向走才可以到XX景观?总共有几种可以到达的方法?让每个小组说出一种不同的到达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对方向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同时学生之间可以进行良好交流,并有效回答老师问题。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力,提升学习效果。

三、构建探索空间,获取合作体验

小学生敢于突破思维局限,梦想着探索到未知的神奇世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探索空间,学生巩固知识并获取到不一样的情感体验,数学课堂的高效教学特色尽显。例如,讲解“有余数的除法”时,老师提问:小明妈妈有21块糖果,平均分给小明与妹妹,两人都得到9块糖果,最后还剩下3块,这样分正确吗?此时老师引导学生开始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得出正确答案,并让学生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概念。如果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对学生进行良好引导,只是将课本中的知识、概念直接告诉学生,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生硬记忆,这样既不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又不能为学生的实际应用提供保障。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让学生拥有充足的探索空间,不仅可以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与掌握,而且可以为今后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四、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

获取新知总是建立在原有知识基础上。二年级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好的参与数学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具有较为丰富的内容,老师可以将相应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中,增强教学活动的生动性,同时可以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例如,教授“乘法计算”时,老师提问:在游乐园中通常都有什么游乐设施?因为游乐园是小朋友最喜欢去的地方,学生都十分踊跃的回答。老师进而提问:如果游乐园的摩天轮可以坐20人,一天总共转了9次,总共有多少人玩了摩天轮?让学生对不同设施的游玩人数进行计算,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更好的完成任务,从而有效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水平。

五、注重合理分组,优化合作效果

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其自身尚未形成学习集体化的概念。教师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用的过程中,要对分组进行合理调整,通过对不同情况的学生的合理搭配,提高分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来说,合理的分组是相关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前提。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部分学生较为内向,部分学生喜欢表达;部分学生喜欢数学学习,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不大。在分组的过程,教师要提前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搭配。例如,教师在分组中,可以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和学习能力不佳的学生分组组合,这样学生之间在获得知识和相互帮助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将内向和外向的学生结合分组,可以让不同类型学生更加自然地进行合作與学习,这对于平衡和健全学生性格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六、结束语

小学数学年级组篇(7)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呈现问题后,不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就开始小组合作。这时,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很容易造成组内优生一言堂,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多年来我一直究竟如何提高农村小学高年级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研究过程中有得有失,有成功也有失败,从失败和成功的经验中我不断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效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那么,究竟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小组合学习的有效性呢?

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合理搭配,组建好每一个学习小组。

首先,教师要认真考察学生个性差异、能力特征,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习惯、性格爱好、成绩差异等因素作详细了解,然后进行合理搭配、优化组合。一般以四人一组为好,四人中配一名优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后进生。优生担任组长,以便开展组内互助和组间竞赛活动,负责组织、协调本组成员的学习活动。其次,要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部都能找到自己的最佳的角色位置,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最后,教师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细心观察学生的动态,适时进行组际成员调整。

二、精心设计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

数学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合作学习的优越性,更多地体现在通过合作交流解决数学问题上。精心设计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与关键。

1.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挑战性,且学生独立解决时比较困难。

一个数学问题,如果比较简单,多数学生经过独立思考都能很快地得到结果,那就没有必要进行合作学习;若某一个数学问题,不管留出多长的时间让学生展开讨论,也不能得出结论,这样的问题同样没有必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至少这个问题对个人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独立解决起来比较困难,而通过小组讨论能够解决的问题,这时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合作欲望。同时,在一堂数学课上,教师应不断用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与保持学生探究与合作的欲望。

2.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开放性,仅靠个人思考不全面或在解题策略、结论上存在争议。

开放性问题解法多样,结果不唯一,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时,当学生面临这类问题时,往往思考不全面,使得问题解决无处着手或进行不下去,即使提出一个解决策略,也可能因不同学生思维方式、知识背景的不同而思路不完全相同。这时,他们迫切需要交流,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让别人理解自己的平台。在合作交流中,有争议的问题会越辩越明,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三、优化小组构建,分工协作。

小组构建有如房子的结构,结构好坏决定房子质量。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个性特征、组织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学习成绩、性别等都要均衡。小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组建的原则应做到每组的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的比例相当。如以6人小组来说,应该有2名优等生,3名中等生,1名学困生。小组成员间的座位以面对面或相邻形式为好,这样更有利于互相学习、讨论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组间同质有利于班级小组间公平竞争,组内异质有利于组内学生相互合作。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定期进行人员调整,以保证小组间学生竞争力。建立学习小组只是为学生的合作提供了可能,要使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而非表面上的“合坐”,则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分工、监督等,让每次合作学习有序开展。记录员要负责将小组讨论的要点记录下来便于向全班交流汇报。汇报员负责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结果。这种角色分工不是长期固定的,组内成员要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四、巧设情境,建和谐合作气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充满趣味的的现象,创设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合作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合作的内在动机的情景或交流的意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同时,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例如:在讲《圆的认识》的时候,不是直接叫同学找到圆心、半径和直径,可以巧设情境――我们市民公园圆形的花圃,每天需要给它浇水,同学们想想,喷头应该装在哪呢?水最远要喷到哪呢?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交流评价,增强信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