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主观题学习材料

主观题学习材料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1 16:28:18

主观题学习材料

主观题学习材料篇(1)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在这里,我想发表我对科学发展观的一些认识,如有不对之处,请予以指正。

首先说一下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物质基础。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个理论提出后,是要靠实践来检验和完善的。接下来我想举个我看到的科学发展观背运用到实践中的例子。前不久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这是一件关系到人民生活的大事。我们看到,事件发生之后,农业部立即组成工作组,开展督导工作。即使回收、清理不合格产品,整顿检查各牛奶生产商,加大司法力度,制定严格标准,以及加大宣传力度……我们看到这其中正确的运用了统筹兼顾的方法,有效、迅速地解决了事件,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大学是一个人完成从学生的角色向社会人的角色转换的地方。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在实践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呢?首先,我们要珍惜国家和学校给我们提供的大好机会和条件,严谨治学,扎实的掌握专业知识,成为专业性人才,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人民。在座的大多数同学都是学生干部。作为学生干部,要正确处理好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的关系,这也是一种统筹兼顾。那么,贯穿我们整个学习、生活之中的指导思想是决定我们成败的关键,所以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这些理论指导下,我们才能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发展过程。

对于科学发展观,我们先要对其有初步的了解,再通过具体的实践来加以贯彻,最终得到更深的理解。

主观题学习材料篇(2)

一、材料解析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和技能基础

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明确提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针对上述要求,我们可认为材料解析是历史信息储存的集中体现,为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理解感悟能力准备了丰富的史料和认知材料。这种材料解析的教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多元化的学习方法来获取历史知识;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历史学习思维方式,从而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内在知识结构和内容,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材料解析教学在学生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具有一定价值意义:①为学生在解析的过程中获得真实的历史情况准备了第一手资料,为他们知识的掌握奠定了基础;②为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感悟历史发展过程创造了条件,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提供了充分的材料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

二、材料解析是历史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具体体现

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历史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无疑源于一定的背景材料知识的分析,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以为新课程历史教学突出了材料解析的重要地位:一方面,为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社会唯物主义观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和条件支持;另一方面,能够保证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和方法有一个更为细化的训练模式。

笔者以为,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就必须重视材料解析在教学中的运用,鼓励学生在材料解析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知识的理解,获取更多的学习方法。在材料解析教学中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方面:①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史料的能力,特别是一些文言材料;②注重培养学生抓住史料“文眼”的能力;③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即鼓励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学会运用多种思维进行思考探究。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的正确唯物历史观的形成离不开对一定史料的分析探究。

三、材料解析能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目标

在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设计中,对材料解析的学习目标都有一定的教学要求。该教学目标认为,学生应学会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对其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对此,笔者以为学生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资料,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对历史学习的一种积累和综合评价。通过以上的学习目标要求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学生通过材料解析,不仅能够掌握必备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能够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这些历史教学目标给我们提供了三点教学信息:一是依据教材文本中的材料作学习、归纳、理解,是一种直接经验的体现;二是探寻某一历史阶段的历史资料,科学地理解、评价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三是运用辩证的历史观分析对比历史发展进程中各历史事件的相似点与不同点。材料解析教学正是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要求来进一步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四、材料解析是考查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重要评价依据

新课程高中历史在“评价建议”中提出了三条与材料教学直接相关的建议:①鼓励学生撰写历史习作,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②鼓励学生尝试实践制作,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技能;③鼓励学生在文本内容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历史实践调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主观题学习材料篇(3)

教研过程

一、明确区域活动价值的新视角

本着先学习后研讨的策略,我们组织教师阅读《教育的原点》和《区角新视界》,并在读书活动后围绕“区域游戏的价值和材料投放”展开集体讨论和思维碰撞。

研讨片段

莉:区域游戏的价值是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快乐成长,如果材料的投放不能引起儿童的操作行为,那么区角就形同虚设,也没什么价值。

榕:区域游戏是幼儿自主、自发的游戏,提供的相应材料应该是幼儿喜欢,能够去主动探索的。

捷:应该提供多样的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从而获得个别性发展。

佳:提供游戏材料必须先分析幼儿的情感需要,倾听幼儿的想法,应鼓励幼儿为游戏做计划和做材料准备。

园长:在老师们的发言中,提到“自主、自发、自由”等关键词,这些词都代表着幼儿在材料操作中能够自己做主,不受外力的支配,从而实现自我的发现。从阅读和探讨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区域活动的本质就是让幼儿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而材料的有效投放是区域回归本质的关键点。这些材料的提供可以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决定。

阶段总结

通过研讨与学习,我们对区域活动的价值以及材料提供形成了以下共识:1.区域活动的本质就是让幼儿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2.关注材料的投入是确保区域活动能回归本质的重要途径。3.教师应基于对儿童的观察来投放适合儿童兴趣和发展水平的材料。4.强调儿童学习的自主性。区角内的材料只是教师提供的支架,只有幼儿在亲自操作过程中才能产生持续探索的欲望,幼儿的经验才能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升。

二、聚集慧眼识问题找策略

在明确区域游戏的价值与材料投放的原则后。我们给每位教师分发了区域观察记录表,用以记录幼儿在操作材料中的一些行为,并重点整理出材料投放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第二次研讨活动。

研讨片段

华:我认为,今天看到的区域游戏材料还是比较高结构的,教师对材料附加了特定的任务,幼儿必须按照教师规定的方法进行操作以达到目标。

芸:游戏性不够,幼儿的兴趣不够持久。

招:有的区域材料很吸引幼儿,有的区域则没什么人气,无法自主控制各区域的人数。

珊:有的区域孩子活动的声音太大,材料有些乱,是不是材料投放太多的问题?

副园长:大家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不好玩、人数多、材料乱、声音大,我们应该如何调整?同伴的做法中有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呢?

媛:我认为有些材料可以让幼儿自己制作,材料的摆放也让他们自主标记,可以提供一些半成品供他们自主地玩。

招: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多分一些游戏区域。环境的创设要情景化,将材料与环境相结合,这样能吸引幼儿参与。

彬:提供的材料如果本来就适合两三个幼儿操作,那么无形中也就控制了人数。

莉:中一班的钓鱼游戏,老师设计了可以移动的小架子,幼儿可以自己推出来进行“晒鱼干”游戏,平时就靠在边上。这个方法不仅解决了空间问题,活动的小摊还很有游戏的乐趣。

捷:我们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些垫子,他们需要的时候可以取出来坐在地上玩,或者作为游戏的辅助物。这样空间上更加自由了,也不会吵闹了。

阶段总结

通过观看照片、录像以及从同伴间良好经验的借鉴,教师们收获了有效的策略:1.材料趣味性与游戏情境两者缺一不可。2.固定区域与灵动区域的有机结合。3.低结构材料的目标内涵与教师的观察支持相辅相成。4.鼓励和支持幼儿玩出新花样从而达到个别化学习的目标。

三、精解优质案例取精华

随着教研活动的深入,区域活动中一个个精彩的时刻出现在老师们面前。以“区域游戏材料促儿童个性化学习发展”为题的一个个精彩案例应时而生,因此我们第三阶段的研讨主题为“精解案例取精华”。我们精选了教师们的优秀案例以及一些省级优秀案例,如《百变脚踏车》《陀螺战士》《有趣的影子》等,采用分组研讨――集中分享的方式,引领教师们站在不同的视角更加深入地领会区域游戏中如何观察解读幼儿的行为,如何把握材料投放的适宜性。

教研片段

云:在《百变脚踏车》区域游戏案例中,我们了解了案例撰写的主要板块有:观察记录、行为分析、调整策略、案例小结等几个方面。这一案例中教师观察记录了幼儿在玩脚踏车这一活动中的行为,然后分析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最后通过多次调整材料满足了不同幼儿个性化的发展。比如教师投放了梯子、轮胎、布条、大型积木等多样的低结构材料让幼儿自由创设情境,以满足幼儿挑战踩脚踏车的难度和增加趣味性。有的幼儿尝试借助梯子,在梯子上T脚踏车;有的幼儿利用轮胎垫高梯子的一头,让梯子成为一个坡面,骑脚踏车通过。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是通过观察记录幼儿行为来解读儿童的心理,通过游戏材料的支架作用让不同水平的幼儿在这个游戏中都获得发展。

静:学习《陀螺战士》案例后,我们认为值得借鉴的经验是:提供轻松、愉快的环境和充足的材料让幼儿进行探索。幼儿为主体进行探索,教师观察幼儿的行为进行梳理,边玩边提问题,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教师根据观察调整和推进材料,幼儿经验得到提升。

阶段总结

精析优质案例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教师们从优质案例的分享和学习中对区域材料投放的适宜性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教师们认为,区域游戏材料的提供必须是源自对幼儿游戏中的行为观察,以解读幼儿行为、满足幼儿个性化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区域游戏材料的提供应是动态的,以游戏材料为支架推进游戏发展的过程应呈现递进式,从简单到多样,从无规则到幼儿自主设计规则等;区域游戏材料的提供应蕴含教师智慧和幼儿发展目标,幼儿在与游戏材料的互动中应充满探索和发展。

教研感悟

主观题学习材料篇(4)

关键词:互联网;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分组协作;教学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充分运用信息化教育的手段,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将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使得学生“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传统课堂模式不同,借助信息化辅助手段进行智慧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利用智慧教育、人机互动学习、大数据统计等将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模式进阶为多元化、智慧化的生态教学[1]。“材料工艺学”是材料科学和设计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其授课内容包括石材、陶瓷、木材、玻璃、金属、塑料、无机胶黏材料等建筑装饰材料的特性、工艺技术及应用特点。该课程的教学需要平衡“专业知识的传授”和“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技能”两者,以保证学生全面掌握课程知识与技能。传统的教学方式会导致老师授课乏味,学生课堂兴趣低、课后作业完成度低以及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因此,针对此问题,笔者结合近年“材料工艺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多种智慧教学模式的结合,实现教学媒介的多元化,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改革化,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化,旨在使学生能够实际掌握现代建筑装饰材料在产品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在今后实际工程案例中合理、高效地设计和使用现代装饰材料。

一、“材料工艺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以南京林业大学“材料工艺学”为例,该课程主要面向环境和室内艺术设计、视觉传达和城市景观设计等专业的学生,每年授课人数约500人。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与本专业方向相关的应用材料和性能、加工和成型方法、如何正确选用材料等各方面的基础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具备在产品设计中选择材料的能力,根据其材料特性设计产品的造型和结构,并以低成本、合适的工艺方式实现其设计理念。具体到产品的设计上,需要基于材料自身特点,根据使用者的要求来优化设计方案,以保证产品在满足客户要求的同时,也要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材料工艺学”课程作为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学生是否切实的掌握材料和工艺相关知识,将决定学生在课程设计实习以及工作中设计成品的好坏。这是因为“材料工艺学”课程与实际应用紧密相关,学生需要对材料的外观、性能和工艺特点等有精准的了解,从而结合客户需求来制定设计方案。

二、“材料工艺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该门课程在我校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使学生的基本功不够扎实,最终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好地因“材”设计。我校“材料工艺学”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教学内容缺乏持续性。“材料工艺学”课程内容庞杂,范围比较广泛,加上课时数少,致使课堂上教师不能将所有内容进行翔实的讲解。此外,作为专业基础课,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与该课程之间缺乏很好的连续性。在本课程授课时,学生当下可以很清楚明了地获知“材料工艺学”课程重点和难点,但本课程结束后相关材料的应用场所和特点就忘记了,从而导致在后续课程设计实习,乃至走上工作岗位出现了无法正确选择设计材料的问题,缺乏对知识的系统掌握以及知识应用的持续性。(2)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单一、落后。随着新材料的快速发展,“材料工艺学”教材和知识体系逐渐趋于多样化,传统的授课方式不足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同时授课内容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在教学方法上,通常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以任课老师为教学主体,课堂上的讲学讨论拖沓,忽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不能充分活跃课堂氛围,缺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限制了学生对知识主体和主观认识能力的自主探索,抑制了学生对问题研究和实践创新的主动能力。在授课内容上,主讲石材、陶瓷、木材、玻璃等传统材料,缺乏新型材料的引入,不能紧跟材料发展前沿,从而使得学生对“材料工艺学”知识掌握不全面。(3)缺乏实践教学和课外训练机会。“材料工艺学”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应用型的设计专业的学生,然而学校提供实践教学的场地有限,学生对相关产品或建筑材料没有实际接触经历,对课程内容没有代入感,无法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4)考核方法单一。多采用试卷的传统考核方式,不能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全面评估,同时也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所遇到的问题,更不能及时进行合理的教学反思。针对上述“材料工艺学”课程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多种智慧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向进行了以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三、“材料工艺学”智慧教学新模式设计

根据“材料工艺学”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三方面开展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方面,根据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来设置课堂讲授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多分析实际建筑和设计成品案例。教学方式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借助现代化设备、信息化手段和线上共享平台,通过互联网联合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学习乐趣和学习动力。教学方法上,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采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分组协作学习和线上线下互动学习3种授课方式展开教学。

(一)“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授课

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其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要通过实际操作来获取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进而提高综合素质[2]。实践性是其主要特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虽然在性质上有较大差异,但并不属于两种相对的教学系统。首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本身就有着密切的内部联系,实践教学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和指导,同时也可以加深理论知识和理论价值的深刻认识,并为理论的创新提供经验[3]。其次,两者均属于学校教学系统的有机构成部分,两个方面任一的缺失都将导致学校整体教育系统的不健全,致使教学质量下降。因此,在授课过程中,理论和实践教学起到相互强化和补充的作用,任一方的衰弱均会导致另一方教学效果的下降。所以,将理论和实践教学相互融合成为了地方大学应用性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在“材料工艺学”的授课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交叉融合,通过在课堂上分析石材、陶瓷、木材、玻璃、金属、塑料、无机胶黏材料、新型材料等建筑装饰材料的应用案例,把课堂理论和实践应用相关联;将材料带上课堂,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到材料本身,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交叉;每2周组织学生观察身边产品或建筑的使用材料,并进行课堂分享汇报,提高学生对材料的自我分析和认知能力;通过穿插2—3次课外实践课程,以装饰城、家具卖场和新地标建筑等为例,要求学生在实践环节亲自体会教学环节所涉及的所有装饰材料。此外,依托学校“产—学—研”平台开展校企合作,一方面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了解行业发展动向;另一方面给予学生在企业实习机会,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材料工艺学”理论知识、行业需求和发展,以及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二)“分组协作学习”授课

分组协作学习的本质是使学生通过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学习,且在交谈过程中找到解决难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动脑能力和增强实际操作技能。在授课过程中,分组协作是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管理学生的手段。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从而形成较强的凝聚力,进而使学习优势得到更好发挥[4]。针对“材料工艺学”课程,在分组方面,根据学生基础和水平的差异,适当搭配,学生之间互相查漏补缺,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在任务分配方面,让每位组员都能够参与到材料和工艺的专题讨论中,并且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到知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结束,向学生公布本学期的“材料与工艺”相关专题,要求学生以典型建筑为例,研究性学习一种或多种建筑装饰材料的应用及特色;此外,鼓励学生组队参与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由教师指导、学生执行实施,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学生通过调研、指定计划、分配任务、设计方案等一系列步骤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学生团队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在效果评估方面,根据学生的汇报内容、课堂汇报表现、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来进行打分。

(三)“线上线下互动学习”授课

在网络信息化的大环境下,“材料工艺学”课程应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来展现教学内容,如利用网络上的设计实例视频来展示课程理论知识,同时课上就实例视频进行分组讨论,进而构建以教师授课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体系[5]。针对“材料工艺学”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教学内容缺乏持续性的问题,利用线上教学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更加灵活,同时课程结束后学生还能够继续回顾,从而达到时间的合理利用和课程的持续性目的。随着虚拟现实VR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把VR技术运用到“材料工艺学”课程教学上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6]。VR技术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材料的加工过程、材料的应用情景、产品的外观构造等。同时,VR技术有助于“材料工艺学”课程的线下教学讲授,其在解决教学方法手段单一、落后问题的同时,也促使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材料工艺学”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材料特性、工艺技术及应用特点,单一的线下授课方式很难让学生对材料有直接的感观接触,从而使得学生在设计实践或工作中出现不能因“材”设计的问题。借助VR技术能够将平时接触较少或者无法近距离参观的建筑、工艺品、景观等,以3D形式展现出来,进而让学生对这些建筑、工艺品、景观等有全面了解,并能够掌握其中产品设计的细节。线上线下互动教学过程可分为课前探索、课中指导、课后拓展3个部分。课堂授课前,了解班级学生的个性化特点、知识的储备情况,查找相关材料和工艺的制作视频、流程图、幻灯片、景观或建筑的VR视图等,通过钉钉软件分享课前导学作业和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前(线上)观看相关教学视频和图片等资源,从而提升学习乐趣,促使他们自主学习课程基础知识。此外,在平台上课程测试习题,并设立答疑/讨论专区,学生可以在此专区内讨论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以及课程建议,同时指导教师也可以及时在专区内帮助学生解惑,并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提醒未完成课前任务的学生。此外,通过收集学生的线上反馈,来制定课堂教学策略,聚焦教学的重难点。课中,点评学生在线遗留的问题,采用集中性讲授的方式,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通过材料工艺应用案例项目教学,引导学生“分组协作学习”,再结合实践学习所获的知识,将所学所想分享至线上讨论学习,有助于同学们随时相互查阅,并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后,通过线上平台布置思考作业,进一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并根据作业完成度对学生进行评分。总之,教师根据线上反馈制定线下教学方案,通过线下教学成果整合线上资源内容,使得线上线下优势互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提升教学质量。

四、“材料工艺学”智慧教学新模式的实施效果

“材料工艺学”课程教学结束后,笔者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借助教育信息化的背景,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分组协作学习”和“线上线下互动学习”三种授课方式的结合,加深了学生对于材料和工艺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86.5%的学生表示该课程改革有助于加深对材料的理论理解,82.5%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学习效率,81.5%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81%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学习兴趣,具体实施效果见下表。此外,以2017级室内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为例,本课程考试的平均分较16级同专业的提升了近6%。

(一)提高了学生理论认识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使“材料工艺学”课程更具象,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材料实际应用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此外,通过实际案例的讲授和课外现场实地教学,使得学习内容更有代入感,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学生作业完成率和正确率也均有了大幅提高。

(二)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同时,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使得“材料工艺学”课程的授课变得更加灵活,解决了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的问题;而且,教师能够实时在线了解学生学习动态,通过跟踪线上的答疑/讨论区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使得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三)增强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课堂分组协作讨论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氛围,又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程讨论中,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线上线下互动学习”模式解决了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低等问题,扩展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和空间,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保证了课程学习的持续性。总之,三种授课方式的结合,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学生出现思维疲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有助于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轶,谷士艳,李金洋,刘越洋,薛志.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探讨———以《风能工程》课程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8.

[2]于恒,张幼琴,王惠丽.浅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J].实验室科学,2006(4):125-126.

[3]肖伟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4):81-84.

[4]叶天赋.分组协作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神州,2017(8):987-988.

[5]曹侃.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为例[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7,34(2):106-109.

主观题学习材料篇(5)

一、 有利于促使情景再现,变抽象认知为直观学习

历史学习具有很强的时空抽象意识,从古至今,从中国到世界,跨度大,时间长,内容多,学生学习起来会有一定困难,可以预计一下一本纯粹是正文图片而毫无补充相应的的历史图片与史料的教材是多么的乏味,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进行想象,却仍然不能正确或接近的反应客观的历史事实。教材中的历史图片及史料则选择了代表性的反映了某一历史事件和历史特点中典型的细节,直接而形象地记录和显示所发生历史时代的客观状态,能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学生通过对教材中的图片,文献资料的学习就能从中更为直接的了解和把握具体的历史事件,感受具体时代中的社会面貌与现象,促进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于一些层次稍好的学生还可以起到从图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更好的理解历史史实。比如在学习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书本上的分散的世界文明图与新航路开辟图,进行分析对比,了解新航路开辟的有关内容,理解新航路开辟对世界整体性的形成的重大作用,将分散的相对封闭的世界走向为联系开放的世界。

二、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主动自觉意识,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敏捷,而且乐于探索,求知性增强。很多学生从拿到教材的那一刻不仅关注教材的正文部分,更多的是去翻阅教材中的图画,故事部分,从生动的精美的图画,文字中寻求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猎奇心理,从历史教材中选取一些代表性的图片,史料进行穿插讲解,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历史问题,从而进行更有效的历史教学。学生也可以从中获取更感兴趣的内容,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进行更有效的学习。比如在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教材中就穿插了一幅幅包含服饰,饮食,住宅,社会习俗等等栩栩如生的图画,使学生学习这一章节时增加了许多的趣味性,了解到了图画背后隐藏的一些内容,更可以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增加自己对东西方文化知识的了解。

三、 有利于深化知识内容,辅助对正文的理解

图示史料是对课文正文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教师学习它便于在教学中更深刻的理解和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挖掘重点难点,培养学生广阔的思维能力与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学习它则可以直观的体验正文中所描述的现象,加深记忆和理解,获取更宽更广的知识面,以人民版教材为例,教材中除了设计主要的正文内容之外,还设计了包括课前提示,学习思考,知识链接,资料卡片,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等等各具特色的模块,学生从课前提示就可大致把握本课的重难点,掌握一些结论性和规律性的内容,在学习思考中则可以通过史料学习将所学内容进一步深化和理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更主要的是增强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应在日常的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上,加强学生对史料知识的运用和理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史料知识的重要性。

四、 有利于进行问题设问与探究,激发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理念也在不断深刻,教师则成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设计一个个历史情景去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而教材中的图文史料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良好的素材,学生不仅要了解这些素材,更要发现某些素材背后的内涵和隐性内容,探寻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实质等一系列问题,明白这一史料与教材之间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一些史料板块,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史料,进行设问探究,培养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进而使学生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观念和思维方法,主动探究分析问题。

五、 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主观题学习材料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在历史教学的实际中,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是本人从多年的教学探索中总结出的方法:

一、听课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听课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一种主要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一堂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概念是比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现。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语音、语义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高中阶段的笔记除了这些,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以便于整理、复习。

二、阅读教材的方法

这里说的教材,是指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阅读历史材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要想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没有什么捷径可寻的,主要是靠阅读。一般地说,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搞清阅读材料的文字含义,如认识字词的形、音、义,懂得词和短语的外延和内涵,认读句子和语段并明了其意思。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在解读时,不仅要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中文字表述的实际所指,而且要能够与具体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辨析、归纳。

三、观察的方法

历史学习的内容,其信息承载的形式虽然很多是抽象的文字,但也有很多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现的,如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照片、历史实物或模型、历史遗址、历史建筑等。对这些形象化的学习材料进行观察,可以获得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历史的情境和氛围。在对这些形象化材料进行观察时,既要把握其整体的面貌、情况等,又要关注有关的细节,尤其是细微的特点。观察时也要动脑筋思考,并与所学的文字材料联系起来。

四、搜集材料的方法

历史学习常常要运用历史材料,并将适当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行历史的推论。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更多地涉及到对材料的搜集和使用。应该认识到,能够搜集材料,是学会学习的重要表现之一。

五、运用证据的方法

搜集到的历史材料,并不能拿来直接作为证据使用,还需要对材料进行辨析,搞清材料的价值,这包括对材料的来源、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质、材料的真伪等进行分析和研究。

在把材料用作证据时,一是要注意选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说明问题;二是要选用多则来源不同的相关材料来论证某一个问题,这就是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三是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主观臆断,随意阐释;四是要用证据支撑论点或结论。对历史证据的运用,可以有多种方式,包括编写、分类、探查、概述、转述、质疑、推断等。

六、探究问题的方法

历史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历史的认识,这就不仅要搞清楚历史事物“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探讨“为什么”的问题。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对具体的历史问题进行探究。

七、评价历史的方法

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都要对具体的历史事物(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进行评说。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历史的解释。要全面、正确、客观、辩证地解释历史,必须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这就需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并逐步学会运用这些来进行历史的解说,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例如,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阶级与阶级斗争、个人与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发展的辩证法等,对于我们正确地评述历史具有指导意义。评价历史是要把历史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考察,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八、记忆的方法

历史本身可以说就是一种人类的记忆。学习历史知识也是在记忆历史。对于学生来说,记忆历史知识往往是比较头疼的事,甚至是烦恼的事,因此学会和掌握一些历史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是有必要的。从记忆的策略上讲,要遵循一些记忆的规则,如学习与记忆的结合、及时进行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从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层面上进行记忆等。具体的记忆方法有很多,如联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逻辑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归类记忆法、提纲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数字记忆法,等等。

九、练习的方法

学习中的练习对于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运用等是必要的,有意义的练习实际上是一种新情境下的继续学习。学会做作业,也是学习的一个方面。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重要的一是通过练习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二是学会对知识的实际运用;三是将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四是及时发现学习上的问题,查漏补缺。在练习的方法上,要学会审题,特别是明确题干的含义及要求;要熟悉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规则,按照要求进行解题;要把握答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主观题学习材料篇(7)

【关键词】备考 中考 思想品德 建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A-0119-02

研究中考试题、把握命题方向、探究复习对策,对于提高复习效率有着重要意义。笔者对近三年贵港市中考思想品德试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概括总结了近三年贵港市中考思想品德学科试题的特点及学生答题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提出今后备考工作建议,希望对大家的备考工作有所帮助。

一、近三年贵港市中考思想品德学科试题特点

近三年的贵港市中考思想品德学科试题,从总体上看,基本保持稳定,试题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关注社会热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社会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强调能力立意,在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又有效地考查了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和备考都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具体呈现如下特点。

(一)题型保持稳定,取材新颖灵活

近三年贵港市中考思想品德学科试题均包括四种题型:单项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实践探究题。其中单项选择题14小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实践探究题各1题,题型题量稳定。试题整体难度都比较大,学生得高分不易。“题在书外、理在书内”,“以问题为载体,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现实或重大的热点问题为素材”,“通过试题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与自然、关注科学发展”,这是近年来中考命题所遵循的基本原则。近三年中考试题的取材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如2014年试题从未成年人权益保护、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啃老族”、2014年“两会”、群众路线、“天河二号、神舟十号、嫦娥三号”等科技成就、美国第一夫人访华、反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云南及新疆案、雾霾等方面取材;2015年试题从令人深思的公益广告、“APEC蓝”、201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创客”、中华优秀文化、桂平校车事件、反腐与司法公正、“一带一路”等方面取材;2016年试题从《刑法修正案》、大病医保覆盖所有城乡参保居民、《慈善法》的颁布和实施、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工匠精神、五大发展理念、南海问题、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尊师重教等方面取材。新颖的热点素材,激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碰撞了学生的思想情感,进而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爱国情感,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充分体现了“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这一课程核心。

(二)凸显思想教育,重视价值导向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提出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旨在促进初中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近三年的中考试题无论是整体的立意,还是具体问题的设置,均发挥了思想品德的德育功能。试题十分注重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融入学生的生活,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贯穿于其中,引导学生通过解题的过程体验,进行价值判断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内化为自身健康成长的素质构成,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潜移默化地达成思想品德课程的总体目标。如2014年第6题引导学生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第7、17题引导学生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有责任心、追求公正的品质等。2015年第5题引导学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第13题引导学生热爱中国文化。2016年第6题引导学生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第10题引导学生传承扶弱济困、乐善好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第18题引导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提高道德品质,尊师重教等。试题从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扩展到更广泛的社会生活,从学生生活层面、家庭层面深入到社会层面、国家层面,全方位地体现了思想品德学科的德育功能,使做题的过程成为学生经受道德洗礼的过程、反思生活的过程,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立足基础知识,坚持能力立意

近三年的贵港市中考思想品德学科试题充分发挥情境材料在能力考查中的作用,在注重灵活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突出能力立意的思想,在问题设计上,注重引导学生从试题所提供的文字、图片、图表中提取信息,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好地体现了对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理解能力、应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知识储备能力以及对知识整合能力的全面考查。如2016年中考第17题第(2)小题以屠呦呦获得成功的经历作为情境设置问题,请学生“结合材料二,运用《财富论坛》有关知识,分析屠呦呦获得成功给我们的启示”,学生只有对试题提供的文字材料进行仔细的阅读并分出层次,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对相应层次材料进行分析、整合,才能形成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可见试题的设计不仅较好地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提取、解x有效信息的能力,还考查了学生判断、归纳概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等多种能力,较全面地考查了考生的综合能力。

二、学生答题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全面、不牢固。如2016年中考第17题第(2)小题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财富论坛》有关知识,分析屠呦呦获得成功给我们的启示”,但很多考生由于对九年级教材第五课《财富之源》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全面、不牢固而丢分,有的考生甚至答非所问,用其他知识来回答。

(二)审题能力较差。如2016年中考第15题设问:“在支持互联网创业中,W市人大代表及人民代表大会是如何行使职权的?”,设问的主体有2个,即“W市人大代表”及“人民代表大会”,所以应该分别回答“W市人大代表”及“人民代表大会”是如何行使职权的,但很多考生都因只回答其中一个方面而丢分。

(三)答题能力较差。一是归纳概括分析能力较差。如2016中考第16题第(2)小题要求“归纳我国政府为化解钢铁行业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采取的措施”,很多考生只把题目中的材料照般照抄下来,没有对相关材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二是演绎分析的思维能力较差。演绎型材料题是近年贵港市中考的一种重要题型,也是拉开考生成绩的主要题型。这种题型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作答,如2016年中考第15题、17题第(2)小题、18题第(2)题均要求结合材料进行分析,但很多考生只答观点而没有结合材料或只罗列材料而无观点。

(四)书写潦草、错别字多。如“艰苦奋斗”写成“坚苦奋斗”、“行使职权”写成“行驶职权”等。

(五)答题不够规范。如主观题在超出答题卡指定区域答题。

三、复习备考建h

(一)加强科组建设,提高课堂效率

学科科组建设重在抓好集体备课和课堂教学两个环节,集体备课时必须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疑点。课堂教学要抓好复习课、习题课、讲评课等常规课型的有效性。坚持“以学定教”,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积极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中每个知识点不能只停留在“是什么”和“为什么”上,还要重视“怎么办”,适当拓宽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不能只看学生“记住没有”,还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努力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二)梳理基础知识,全面夯实基础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加大了能力立意、素质立意的考查力度,减少了识记的题量和分值,很多题目的答案不可能在教材中原封不动地找到,但这并不等于教材的基础知识不重要。相反,只有对教材的基础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归纳组织好答案。夯实基础知识不能只停留在识记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加深对它的理解、分析和运用。具体做法如下:一是考点知识体系化。把教材的知识点从宏观、微观构建知识体系。宏观上是指按课程标准四大板块即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这几个方面来构建知识体系,每个方面再从心理、法律、道德、国情四个角度进行知识点归类。微观上是指以单元或课为单位构建。构建知识体系时,须紧密结合每一板块的目标要求,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逻辑联系进行问题预设,这样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重点知识。二是突出易错知识。对于易错知识一要归类,二要突出重点易错词。三是比较混淆知识。比较的方式可以用图表,也可以突出重要词语。四是归类同类知识。把含有同样词语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如“最、根本、关键、核心”等。

(三)理论联系实际,重视能力培养

思想品德学科鲜明的特色体现在它紧扣时代脉搏,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差,是考生考试中得分低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把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作为教学和复习的重点。复习时要将教材中的主干知识和热点材料结合起来分析、理解、运用,以培养学生阅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辩证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对背景材料进行归纳或演绎分析的思维能力、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教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教材知识体系的掌握能力等。

(四)选准重点题型,突破得分瓶颈

材料分析题在主观题中占的分值比重大,而且学生不易得高分。材料分析题一般分为归纳型材料题和演绎型材料题两种。归纳型材料题往往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并根据材料信息得出结论。与此相反,演绎型材料题则是在设问中先呈现观点或结论,然后要求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说明材料体现的观点,即说明材料与观点的关系,最明显的标志是“如何体现”“如何反映”“怎样得出”等字眼。此题型的设计重在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概括能力,是考试中失分较多的主观题之一。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对这类题型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得分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