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1 16:29:04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篇(1)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269-02

1.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1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在青少年时期,迅速而特殊的生理变化也容易引发心理问题。中小学生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又不会轻易将内心活动表露出来;他们自主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但又有很大的幼稚成分。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客观事实。因此,有必要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状态,从正面给他们以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帮助越有针对性越好,方法越得当越好。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心理始终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德智体美劳全面地健康成长。

1.2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小学生自杀、离家出走的事件屡有发生,其原因,除了外部因素外,与学生自身的心理脆弱、敏感、抗挫能力差不无关系。因此,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会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以应付紧张的学习压力、人际压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成为素质教育的迫切任务。

1.3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时代挑战的有力应答。现实和未来都要求人们从小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些都与人的心理品质有关。可以说,年轻人如果没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就很难适应 21 世纪的激烈竞争。另外,现代社会的快速进步和发展也使得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面临着更多更大的压力和挑战。社会的发展变化对学校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但要有强健的体魄,有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更要求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2.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1有计划地开展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心理保健知识,以增强学生的自我心理修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2个别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进行团体或个别辅导,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将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帮助学生扫除成长中的障碍和烦恼。

2.3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给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有的放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变被动为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帮助家庭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更好地教育孩子。

2.4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结合,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风,结合新课改,努力构建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活动与班主任工作均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5积极开通学校和家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貌岸然。通过家长学校或社区活动,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调动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力量,创建符合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3.抓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字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4.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5.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 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参考文献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篇(2)

1、新修改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做了进一步细化。

2、根据纲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

3、其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策略培养

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小学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调节心理状态,使学生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思想品德教育则是在思想道德层面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建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一、关注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所谓德育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它主要是指学校在学生思想、政治、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育,包含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较为狭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虽然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有较大的差别,但我们依然要看到它们的联系性,其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目的上一致的,他们的根本目的都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更好的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优良的人格品质。其二,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同,教师在这两方面的教学采取的教学方式,无外乎课堂讲说、课外实践,单独谈话等,不会出现实验、反复练习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得到学生思想道德学习的情况,也可以通过思想教育手段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

二、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都在学校里,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某个角度说就是建立良好的班级环境,然而,我国的学校目前在构建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这一方面仍有很大的不足。一方面,在日常管理上,低年级与高年级的区分度并不大,学校用高年级的标准对待低年级学生,使得他们出现较大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教师为实现规范性和纪律性,设置了许多条例,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易使学生产生叛逆、抵抗的心理情绪。为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首先应该从自身发展入手,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要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以身作则,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充分关心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决定,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在教学中,要一视同仁,不能一味地偏爱成绩较优异的学生,反而忽略了成绩平平的学生。在发现学生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时,要及时地采取措施,避免事态的严重化。其次,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班风,积极鼓励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鼓励学生像自己一样充满自省精神,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减少矛盾,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升华思想的主要场所,在小学课堂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播,还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人格的完善,从教材中不断的挖掘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内容,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课堂教学相融合,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完善学生道德品质。例如,在讲到“满招损谦受益”这一课时,教师不仅要阐述“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还应该将这个道理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举出现实例子,从情感上帮助学生理解谦虚的道理,让学生真正做一个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

四、在课外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小学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的特点,课外活动比沉闷的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更好,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课外教学活动相联系,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思想建设。教师可以采取心理健康知识问答,好人好事评比,道德之星等多种课外活动形式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在课外活动中考验学生的道德感,树立学生乐于助人的心态,让学生的实际行动中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健康的心理素养,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例如,班主任在召开班会的时候,可以评选每周的“道德之星”,鼓励学生讲述自己所做的好人好事,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助人为乐,培养学生积极正面的兴趣爱好,丰富学生课余时间,使学生真正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小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难免溺爱了一些,从而滋长了一些不良习惯,例如,对待长辈不够尊重,不会将心比心,任性等。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从源头上解决学生的问题,毕竟学生的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与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对存在不良家庭因素(如单亲,留守等)的学生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积极与学生监护人沟通,让学生家长在最大限度上配合班主任的工作,这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都有积极的作用。

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关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区别与联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教学的课上课下,从家庭、社会、全校等多方面关注学生的性格养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完善学生的性格特征,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高霞.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J].新课程学习(上),2014(12).

[2]李桂萍.如何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考试周刊,2012(93).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篇(4)

关键词:小学生 体育教育 心理健康

21世纪是人才的天下,当今的人才标准不仅仅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全面的能力,健康的体魄,还要有健全的人格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质。世界卫生组织也对健康有了新的定义: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同时还要有完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意思就是说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平衡状态。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教育会议中也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就要求小学体育教学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也为体育教育指明了一个发展的方向,同时促进小学教育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

一、掌握学生心理,树立学生信心

由于小学生年龄很小,很难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因此,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成为体育课程教学的关键所在。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褒奖是吸引学生兴趣十分有效的一种方法。老师需要发现每个学生身上不同于他人的闪光点,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充分利用每个学生的特长,让他们在锻炼之中发挥出这样的优势。同时对于那些能力稍差的学生,在沟通时尽量使用温和的语气,对他们进行鼓励教育,让他们觉得“我行,我可以”,激发和维持他们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享受体育活动给他们带来的身心愉悦,以达到让学生在成功经验累积中获取积极尝试的勇气,渐渐树立起他们的信心,从而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例如,在上田径课的时候,老师就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分配。让喜欢跑步的同学进行跑步练习,让擅长跳远的同时参加跳远比赛等。并在他们完成了相关任务后,对每个人进行一定的点评和褒奖。自我效能理论指出:以前成功活动可以让个人今后成功的期望提高、自我效能的增强、内部动机的加强。所以,指定每个学生的不同方案可以让他们很好地发挥最佳自我效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增强他们的信心,在心理健康培养上取得十分理想的效果。

二、丰富教学内容,营造愉悦氛围

小学生注意力容易转移,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情绪是多变的。老师在进行体育训练的同时,也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在发现学生情绪有所变化的时候,通过教学内容的变化来激发学生积极健康的情绪,以良好的心态参与体育锻炼,让他们在这样的变化中受到正确的教育和熏陶。可以说体育教学过程离不开情绪的控制,正确的情绪可以让学生时刻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主要老师注意控制学生的情绪,充分利用好它对学生的影响,让他们一直在愉悦的氛围中锻炼,可以活跃他们的思维,达到自觉发展身心两方面的目的。

例如,在做课堂准备活动时不要就是“慢跑一圈一套操”的老形式。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自编多种徒手操、行进操、音乐伴奏的韵律操。这样可以使得学生保持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练习的积极性也就高了。又如,在教耐久跑时,不要每次课都是围绕跑道跑,可采用跑走交替、计时跑、游戏跑以及自然地形跑等多种形式。通过教学内容的不断变化,让学生时刻都处在一种愉悦的氛围当中,从而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

三、改变教学方法,加强意志锻炼

体育锻炼需要学生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效果,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使得体育教学中,学生会遇到需要障碍和困难,甚至产生挫折情绪。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自觉地克服困难,做出意志努力。然而挫折和失败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还很差的小学生来说可能会带来过重的心理负担,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因此体育课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帮助和引导他们在挫折中学生,对待挫折抱有一种积极向上和用于挑战的心理态度,并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把困难和挫折换一种方式,并通过有效地教法去激励小学生,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从而达到让学生能够正确和愉悦的接受并和理解困难与挫折。那就要教师改进教法,通过有效的教法去激励学生,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

例如,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尽量布置学生做一些他们轻易做不到,但是努力一下就可以完成的任务。比如跑步,上节课他们可以完成2000米,那这节课老师就可以要求他们完成2400或2800米的跑步任务。并在完成过程当中,用动作和言语去鼓励他们,配合他们完成自我的超越。这些方法都可激励学生用自己全部的力量去力争上游,在潜移默化之中加强了他们的意志锻炼。另外,明确学习目的也是一种锻炼的好方法。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适合他们的目标。例如一个学生擅长游泳且他可以一次完成200米的距离。老师就可以给他定下300米的目标,还可以加上一个时间的限制。这样学生在锻炼过程中,就有一个目标可以完成,体验一次次失败的辛酸的同时也体验一次次更接近的兴奋,最后达到目标后的一种满足和喜悦感。这样的过程是一个抗压的过程,一个正确对待挫折和提高意志品质的过程,对他们心理健康十分有益。

当代优秀的人才要有开拓、创新、竞争和团队精神。这就要求他们具备敏捷的思维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但是作为未来建设祖国生力军的小学生却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小学体育课程可以很好地帮助小学生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锻炼,促进他们身体形态的健全发育,并改善他们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在锻炼的同时,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并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从而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育身心俱佳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邱丽珍.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6,12.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篇(5)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与健全人格的教育,是关系到祖国下一代能否茁壮成长的大事。而严防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心理疾病和危机事件,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应常抓不懈。

我大卢小学教师深入家访,及时发现有可能心理问题的学生,并对遭遇突发事件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学习压力过大或学习困难而出现心理异常的学生、个人感情受挫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人际关系失调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性格过于内向孤僻的学生、有情绪困扰的学生进行了重点关注,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常见发展性心理困扰学生,我们对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谈心,并做好记录。

当然,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学生的遗传因素有关,更取决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环境的影响。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有责任扮演好“心理医生”的角色。很多心理危机事件在发生之前,当事人的语言或行为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迹象,因此是可以察觉并预防的。

下面,附重点排查对象:

(1)心理健康普测和心理健康摸底排查工作中确定的重点关注学生。

(2)患严重身体疾病,治疗周期长,个体感觉痛苦,仍在校坚持学习的学生。

(3)因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或就业困难而出现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

(4)因各种原因受处分、经常旷课或经常联系不上的学生。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健康教育;渗透

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现实对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孩子的健康。重视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间的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使学生心理健康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和提高。

一、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阳光的行动,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行为举止往往影响着他身边的一大批学生。一个老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以一种亲切、信赖的目光;一句热情而饱含激励的话语,给学生以勇气,就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乐观的学习态度,以此感染带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则可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学生会从老师的身上学会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相反,教师情绪失控,对学生的行为不满,火冒三丈,严加训斥,不仅会使课堂气氛骤然紧张,而且会令学生望而生畏,产生厌学情绪。心理健康的数学教师往往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用其健康的心理,阳光的行动引导和感染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利用学生间的相互教育,促进心理学生健康

同学之间,因具有相似的心理水平,相通语言,较为接近兴趣爱好,情感容易交流,在交往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相互教育的作用。平常教学中可以把一些热点问题拿出来让学生讨论:例如,“数学作业错题较多怎么办?”“怎样才能学好数学?”“你应该怎样做?”让学生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影响,从而获得一种最理想的心态,以提高自身的心里素质。

三、为学生搭建成长与体验成功的平台与机遇

(一)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心理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将要学习的知识放回到生活的某个事件中,形成一个含有数学问题的原始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对事件进行观察、分析、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构成学生已有知识与解决现实问题之间的“冲突”,激起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协作。在数学教学中要大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倡导团队协作。教给他们交往的技能,让那些相对缺少同伴,性格孤僻、胆小的学生,在大胆的交流、沟通等中,既学会与同学交流与沟通,又在对学习内容的探究中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来龙去脉,从而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看成是与大家一起研究学习的伙伴,凡是学生能探求的老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发现的老师决不暗示。

(三)分层要求,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学生学习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中既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要避免不分对象“一刀切”的弊端,就要求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对学生实现“目标分层、施教分层、评价分层”。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真正为学生营造出安全的心理健康氛围和学习环境。

(四)运用积极合理的评价,促成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地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更新对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观念,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改变,将评价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准确把握、积极合理评价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积极悦纳自己。

(五)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来说,成功本身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享受成功的感觉,体验到做成自己想做的事,实现自己计划是的那种满意的心情。也是让不同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达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健全人格;创设情境;自主学习

小学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完整的育人工程,应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形成健全的人格,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一、在情境中学习,培养学习兴趣

课堂上的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也都产生于课堂学习过程中,因此,教师应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心理困扰,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实验教材,是以创设生活情境来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是数学的宝库,生活中需要数学。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要想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教师就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有意无意中解决学习难点,消除对学习新知的陌生感和畏惧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是无意注意占主导,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诱发学习动机的教学情景,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吸引到参与学习的兴趣上来,引导他们对数学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与探索,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

小学低年级学生喜欢做游戏,教师可结合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创设游戏的情境,在游戏活动中学习。例如,在教学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应用题时,我将“小蜜蜂采花蜜”的游戏贯穿于教学始终。先出示题目,同学们到果园去摘苹果,每个人摘8个,然后,在黑板上贴出四朵花:

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有4个人摘了一样多

每个人分几个? 一共摘了多少个?

请学生扮演勤劳的小蜜蜂去采蜜,花上的条件和问题如果与题目上的条件相对应,就把它采下来,放在胸前,大家看看对不对?在游戏中让学生戴上“小蜜蜂”的头饰,播放《爱劳动》歌曲,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轻松愉快,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尝到了创设情境带给他们的快乐,从而使他们饶有兴趣地学习知识,这样一来,不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减轻了他们的学习负担。这样的结果,其实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实践证明,创设游戏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学而不厌,乐此不疲,从中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提高学习的心理品质。

二、关注知识的探索过程,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教师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来启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新想法,活跃课堂气氛。如在教学“认识物体” 这一课时,我首先组织学生一起玩积木,让学生在玩积木的活动中认识正方形、长方形、圆柱和球形及其特征。认识物体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但是在活动中学习就不一样了,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但不会感到枯燥,而且还兴趣盎然。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因此,提供合理、恰当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动”的机会,能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自然、轻松和高效。

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是心理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与学习材料直接相关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小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强,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这就要求教师先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起他们的好奇感。这种新奇感能抓住学生的心,迫使他们去思考和理解。

三、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打造民主轻松的氛围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现代课堂教学是带领学生走向教材,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求知识。所以,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至关重要。

1.关爱每一位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众所周知,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遗传等因素造成很大的能力差别。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以成绩取人,要以亲切的面孔、热诚的心去面对每个学生;课堂上,鼓励每个学生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并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反之,教师过于严肃的表情容易造成学生的胆怯心理,不利于笛Э翁媒萄В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阻碍了教学。

2.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这种发展应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和谐课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如在一年级“分一分”的学习中教师问:“谁会?”当学生纷纷举手时教师说:“那试试,看谁的方法多?”当学生列出了很多方法时,教师立即肯定:“你们真能干!”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以期待的目光询问:“是这样吗?”或“再想想!”既否定了回答,又不伤学生的自尊心。对于出人意料的回答,教师要多一些激励。如此一来,课堂气氛非常愉快,学生的心情很放松,学生间相互讨论,各抒己见,大胆探索,保证了数学教学的顺利地进行。与此同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相应地改变教学策略,使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3.在提出和解决问题中培养自信心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小学生年龄小,思想单纯,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喜欢发问。对此,教师要结合教材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不懂就问的机会。如:小红跑200米用4分,小明用5分,小东用6分,问谁跑得快?有的学生说:“小红跑得快。”有的学生说:“小东跑得快。”当教师宣布正确答案“小红跑得快”时,有的学生问:“为什么数字大了反而不快呢?”教师立刻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时间用得越少,说明人走得越快的道理。另外,在课堂上还可以适时开展一些有益的比赛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多提问、多竞争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活动中或活动结束后,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表扬他们,学生就会对自己的学习更加自信。这种自信,就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教学为载体来挖掘学生的潜能;不仅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调整他们原来不够稳定的心态,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积极地、蓬勃向上地发展,最终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薛喜民,薛雅芬.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1,(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