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1 16:29:21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篇(1)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论点鲜明:中国学生要具有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即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论证严密有力,说理透彻。

全文脉络清晰,运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典型议论结构,易被学生接受。第一部分: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第二部分:分析问题。作者首先分析了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接着论证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最后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并对下一代提出希望。

下面,同学们结合作者经历来理解本文。丁肇中,华裔美国人,著名实验物理学家,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1974年11月12日,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地工作了两年多后,全力攻关的丁肇中向全世界宣布,他的小组发现了一种未曾预料过的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他因此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丁肇中强调,没有一个理论能够驳斥实验的结果;反之,如果一个理论与实验观察的事实不符合,那么这个理论就不能存在。他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视实验,是一个具有真正格物致知精神的人。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篇(2)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探究学习 格物 致知

《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要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在九年级语文课本的《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中,作者丁肇中强调了现在的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时一定要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其实,学习语文学科,也同样需要这种精神。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们经常会发现“环节费时多,课堂生成少,教学效率低”,很多时候我们是学生叫苦,老师喊累,事倍而功半。在这种情况下,要提高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我们也必须培养学生格物致知的精神,优化课堂教学形式,寻求更为科学有效的模式。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正是为了让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的支撑下,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我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在一段时间的探究摸索的过程中,我侧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注重自己教学行为的转换

我们应当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应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在平时的备课中,不仅备教法,还要备学生的学法,注意设计学生共同参与的有挑战性、激励性的教学手段。例如,我在讲《看云识天气》一课时,便设计了“迷宫探宝”的游戏,让学生闯一道道同课文内容设计的难关,最终进入古堡密室找到宝藏。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参与,气氛活跃,教师设计的题目在探索的激情中都迎刃而解。当他们在找到密室宝藏时,那种成功的喜悦是难以言传的。

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不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人“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进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我在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首先,在学生装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20多个问题,然后,从字词、情节、背景、人物、主题、写法上分类组织上讨论,对那些角度独特、见解新颖的问题与发言及时表扬与肯定,极大地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有时候,课堂上会“一片大乱”,可是这也正是学生创造能力集中迸发的时候。当达成一致意见后,问题在讨论中得到了解决。

三、培养学生提出新见解的能力

目前中学生的求知欲强,对社会、人生、自然都有积极的探究兴趣,对什么事都有喜欢问为什么,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老化的、不活跃的信息比较少,头脑里没有条条框框,因而敢于说出不同的见解,容易创新。对待他们的见解,我如同对待初春的花蕾,倍加爱护,积极引导,久而久之,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是十分有价值的。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总是把解决问题的钥匙先交到学生手中,让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角度去思考。由是学生所想到的,教师也未必想得到。对于这些新颖的见解,我也如同对待初春的新芽一样重视,倍加珍惜,因为这些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到的,标志着他们在思维和语言上上升到一个成熟的新阶段。

四、创设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篇(3)

【关键词】 脑外伤;精神障碍;住院患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2-037-04

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是指企业员工因公受伤,需住院治疗的患者。我院住院治疗的伤工多是急性期过后或间歇一段时间后出现的多种精神异常,有的躯体受伤患者因心理社会因素而迁延不愈。患者出现头痛、头晕、对声光敏感、易疲劳、激惹性增高、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神经过敏、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症状。严重脑外伤患者可逐渐发展为痴呆综合症,记忆、理解、判断力明显减退,思维迟钝,情感淡漠,精神萎靡,缺乏主动性。有的患者可伴有人格改变,表现情绪不稳,易激惹,自我控制能力减退,脾气怪僻等。因此须在精神科系统治疗,以减少精神障碍残留,促进社会功能康复。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1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企业伤工患者133例,外伤急性阶段由神经外科处理后,经过一段时间仍有明显精神异常,因此,到我院住院治疗。其中男123例(92.48%),女10例(7.51%),平均年龄(41.08±10.81)岁;文盲1例(0.75%),小学文化23例(17.29%),初中文化109例(81.95%);井上工作51例(38. 34%),井下工作82例(61.65%);内向性格50例(37.59%),中间性格5例(3.75%),外向性格78例(58.64%);外伤后存在意识障碍的114例(85.71%),无意识障碍的19例(14.28%),意识障碍时间共计1901分钟;受伤后当天就诊者127例(95.48%),1天后就诊者6例(4.52%);在精神病院住院时间最短10天,最长3863天,平均(859.63±1028.35)天;智商测定(IQ),最低32分,最高91分,平均(51.49±11.65)分。有周末度假治疗者17例(12.78%),无周末度假治疗者116例(87.21%),平均周末度假时间(8.77±30.00)天;有探亲者116例(87.21%),无探亲者17例(12.78%),平均探亲时间(335.92± 463.62)天;护理依从性好者59例(44.36%),一般58例(43.60%),差者16例(12.03%);服药依从性好者127例,一般者5例,差者1例。

1.2一般资料分析

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井上井下不同工作、不同性格、有无意识障碍、受伤当天和以后就诊、有无周末度假、有无探亲、不同护理依从性、不同服药依从性患者的比例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均P

2 讨论

2.1特色护理

2.1.1不同性别患者的护理

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应对男性患进行针对性护理。应劝男性患者戒烟限酒,因为烟酒对药物有不良反应,影响疗效。男性患者对精细治疗作业有阻抗,应多安排非精细活动,如体育活动等。他们有时脾气不好、易激惹,护士护理应耐心。对女性患者可以缝纫、书法、家务活等较精细治疗作业为主。

2.1.2不同年龄、职业、文化和性格患者的护理

患者平均年龄40岁,为中年阶段,上有父母需要照顾,下有儿女需抚养,受伤后收入减少,经济压力较大,应促进其各种功能的恢复,应努力建议单位对患者给与理解和支持,使患者得到客观的支持。初中文化者为大多数,总体文化程度不高,对他们的护理应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以提高心理行为治疗效果。井下工作者明显多于井上工作者,他们心直口快,讲话做事直率,护理人员应有心理准备,防止自身产生伤害感。他们生活方式可能不健康,对他们应进行健康教育。接触病人时注意语调要温和,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避免与患者发生冲突。外向型格和中间型性格者较多,多心理治疗活动,发挥好群体效应优势[1、2]。

2.1.3 记忆和智力障碍的护理

受伤时意识障碍者较多,可能存在逆行性遗忘和顺行性遗忘,对受伤过程不十分清楚,目前可能记忆力障碍,护理时应更加对其理解。对其检查、治疗项目、检查项目、服药等应倍加提醒和指导。患者智商多数较低,但有夸大的现象,应予以识别[3],以客观有效护理。

2.1.4不同住院形式的护理

对周末度假,探亲回家者护理时,做好知情同意,确保自身安全。嘱其按时服药,及时返院。患者大多数住院时间长,应防止患者产生住院综合症和对医生护士的心理依赖,防止护士产生护理疲劳、甚至护理职业耗竭。

2.1.5 提高患者依从性的护理

患者大多数护理依从性和服药依从性较好,但临床实践中发现患者开始住院时护理依从性和服药依从性是不理想的,是经过系统、全面、科学、人性化的支持、认知护理才有这一结果的。因此应对患者实行系统、全面、科学、人性化的支持、认知护理。

2.2 一般护理

2.2.1生活护理

病室环境安静舒适,光线柔和,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干扰[4],激惹性增高的患者,尽量住单人间或与情绪稳定,恢复期的患者安排在一起。活动不便及病情严重患者,生活上给与关心照顾。保持饮食、起居的规律性。对病情较轻的病人实行开放管理,可适当组织到室外活动,室内禁止吸烟,服药期间禁止饮酒,护理上加强宣教,逐渐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病情允许时可请假到院外买饭、购物、逛街。

2.2.2病情观察

首先要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思维变化,感知觉改变等,及时发现病人的情绪变化,严防冲动、伤人、毁物。从侧面观察患者的饮食,服药,睡眠情况,从患者着装、仪表、言语行为、工娱疗表现、生活自理能力、定向力等识别精神症状,制定护理措施,总结脑外伤后精神障碍表现形式,症状持续时间,好转时间,给予相应的护理。

2.2.3康复训练

脑外伤后精神障碍患者多有脑衰弱症状,不适主诉较多,护理上多给予积极的安慰和鼓励,安排适当的工娱疗活动[5],如室外散布,做健身操,打太极拳,室内打扑克,打乒乓球,书法画画等以转移注意力,增强体质。躯体功能障碍及痴呆综合症的患者,应加强生活护理,允许家属陪护,减少孤独恐惧[6],指导家属要和护士的康复训练计划同步,耐心指导,训练生活自理能力、动手能力等。注意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一旦有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提高患者对训练的兴趣,训练应反复操作,不断重复。

2.2.4心理护理

对症做好心理护理,针对患者受伤后的躯体不适,给与真诚的关心鼓励,有的患者受伤后对单位不满,入院后不服从管理,烦躁,激惹,怨天尤人。这时护理上要耐心冷静地观察,专心倾听他们的诉说,以优质的服务满足需求,抓住时机,让患者宣泄心中的不满。然后以森田疗法的顺应自然[7]思想为原则,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疏导,受伤已是事实,不能改变,只能面对,正视现实生活。向患者保证,住院期间我们会尽全力帮助他们,说话时态度和蔼,自然大方,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多接触患者,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用通俗的语言给与解释,指导,还可进行音乐放松治疗。对因躯体受伤后,迁延不愈的患者,要与心理康复同步进行。评定患者躯体和社会功能残缺的程度,了解去心理及社会因素,向患者说清损伤的本质,并对疾病的预后予以解释,说明康复需要病人的配合的事项,给与病人积极的暗示治疗,护理,促进病人康复。

2.2.5服药护理

服药护理应尊重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实施人性化服药护理,实施科学认知性护理,避免患者产生护理阻抗。对他们给与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此类药物也会产生很多不良反应,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精神药物的基本知识及其副作用的临床表现和护理。认真观察治疗后的反应,确保用药安全。有的患者因感觉自己是伤工,常点名要药,认为药的价钱越贵越好,否则就不吃。因此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副反应,耐心向患者解释。药物治疗对症了就是好药,而不是价钱越贵越好。同一类药物没必要同时应用,否则可能增加副作用。有的部分住院治疗的患者不能按医嘱服药,返院后还有剩余药品,护理人员要反复向患者及家属宣讲药物治疗的必要性,指导家属按时提醒督促患者服药并定期电话询问服药情况及病情变化。

2.2.6健康教育

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从脑外伤后可能的症状表现,治疗,护理,康复,患者该怎么面对,怎么配合以及有关的健康知识,进行有计划地组织学习,提高他们对治疗康复的主观能动性[8]。同时做好家属的健康宣教工作,指导家属要讲究沟通交流策略,对他们要加倍关心爱护,以患者能接受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克服不良行为,对他们不正常行为不歧视,并给予充分理解。使他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对于恢复期进行部分住院治疗的患者,指导家属配合对患者进行行为矫正,康复训练,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者的社会功能。

3小结

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男性为多、平均年龄40岁,初中文化、井下工作、外向型格、受伤时意识障碍、智商较低、周末度假、探亲回家、护理和服药依从性较好、住院时间长者多。通过病情观察、生活护理、心理护理、服药护理、康复训练、健康教育等一般性护理结合特色性护理可减轻患者病情,促进患者全面康复。企业因工受伤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病情发展及预后常常受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护理人员除具备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崇高敬业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以理解、体贴、宽容的态度对待患者,应用科学人性化的方法对患者实施身心整体护理,以减少患者的社会危害性及意外事件的发生,促进其心身康复。

参考文献

[1]赵淑敏.外伤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支持及性格调查,中国现代临床医学. 2007,4: 106-107

[2]马文有,于振剑,谷岩,等. 脑外伤综合征患者人格特点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756-758

[3]马文有,于振剑,马新英,等.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智商测验有效性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30-131

[4]宋燕华.精神障碍护理学.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2-46

[5]蔡红霞,王晓慧.现代精神疾病护理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238-241

[6]袁美莲,喻坚.颅脑损伤患者Ⅰ级亲属心理状况、需求及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8,17:712-7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篇(4)

什么是工匠精神?通常把它解释为一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耐心专注、敬业乐业的工作态度。然而精神只是人的认知的结果,一个人呈现出什么精神,和他的认知风格及认知水平密切相关。工匠精神的形成,需要的是一种基于物品的认知风格,以及对物品制作的兴趣。真正的工匠,他们可能不具备在纯粹符号层面理解复杂公式和原理的兴趣与能力,但他们对世界上的各种物品有着极大的兴趣,对物品之间的细微差异有着极大的辨识能力,能够在与物品的直接接触中凭借经验产生出奇妙的构想并制作出新的物品。只有在这种认知风格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对我国来说其实一点也不陌生,它渊远流长,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工匠史的国家,无数技艺精湛的工匠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世界惊叹的杰作,如四大发明、秦始皇兵马俑等等。有些作品至今还是世界之谜。那么,我国的工匠精神是如何逐渐丢失,甚至到了今天几乎殆尽的程度的?其原因可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第一个原因是对西方科学文化的片面理解。这是认知的原因。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西方眼花缭乱的工业成就,使国人睁开了重新审视世界的眼睛。然而当我们在积极引进西方工业成就的同时,往往把这些成就简单地归结为西方自然科学的进步,却没有看到他的另一个重要维度,即技术。科学与技术本是一对孪生兄弟,只有在技术的支撑下,科学才可能真正造福于人类,就是科学研究本身也需要技术支持。但在这对关系中我们往往忘了后者。而技术中,也是既有理论的成分,也有工匠的成分,技术绝非科学简单应用的结果;技术中如果完全排除工匠因素,把产品的质量完全系于机器设备,那么这种工业就只能生产出常规水平的产品。我国目前的情况就是这样。比如许多制造企业竟然宣称:职校生的专业能力是完全不重要的,他们只要听话、能吃苦就行!德国如果也是这样看待技术工人的素质,那么他们就完全没有必要采取双元制模式。

对西方科学文化的这种片面理解,直接导致了我国科学主义的教育模式,从而在教育层面导致了工匠精神的逐渐丧失。这种科学主义的教育模式表现在中小学课程设置中,科学课程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而且科学课程的教学,也往往只重公式演算,而不重实验操作和技术应用。伴随儿童成长过程的几乎全是文字、公式,他们极少有机会从事制作活动。这种教育模式导致了学生对具体物品兴趣的缺失,并阻碍了他们基于物品的认知能力的发育。他们的认知能力被牢牢地圈定在了与现实世界相割裂的文字和公式中。

第二个原因是企业运行模式。这是机制的原因。经过多次经融危机的冲击后,发达国家重新意识到了制造业的重要性;而通过对制造业发达国家的分析,人们重新意识到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我国对工匠精神培育的呼吁也正是基于这一大背景。然而在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上,我们似乎正在缘木求鱼。因为许多批评把问题的原因指向工匠,似乎是因为技术工人们缺乏工匠精神,才导致了我们产品质量的低下。这种批评对技术工人们来说是不公平的!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篇(5)

关键词:精神病区护理安全,问题,对策。

精神病区护理安全管理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①护士做好病人的安全管理对改善医患关系、护患关系,开展医疗护理工作,保证病区秩序,促进病人康复有重要意义。在精神科病区中,由于病人在疾病的影响下,往往失去自我防护能力,不会正确辨认各种因素,也不会正确反映躯体的不适,在各种精神症状支配下,容易发生自杀、自伤、伤人、毁物等意外情况,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因此,做好科室病区护理安全,保证病人安全,身心健康,防止意外事件发生,促进病人恢复社会功能,有重要意义。病人安全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②针对护士平时自己工作中发生或发现的问题以及发生的差错、缺陷及其他方面获得的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1、 精神病区护理安全中存在的问题

1.1护理人员的因素。(1)部分人员法律意识淡簿。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缺乏整体护理理念,工作中不能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给病人带来不安全的隐患。(2)沟通能力差,缺乏良好的交流技巧。无暇顾及病人及家属的情绪和心理,导致病人家属不满意或投诉。(3)专业技术水平偏低。年轻护士多,护理经验比较缺乏,专科知识缺乏,技术操作不熟练,对有些复杂,重型精神病缺少认知与护理经验。(4)有些重型精神障碍患者合并躯体疾病,护理难度大。(5)护理记录问题。工作中常出现记录不及时、漏记、错记、刮痕、医护记录不一致等现象。由于医护记录不一致,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容易导致举证失利甚至败诉。(6)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违反操作规程,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缺乏责任心,未能按时主动巡视病房,护理工作不能安全检查及时到位。(7)护理人员人力资源不足,专科护理不到位。

1.2患者因素。由于大部分患者是精神病患者,在认知、情感、行为都明显异常,容易发生以下意外。外出走失、自杀、自伤、他伤、毁物、药物过量等。(2)现今社会多数病人家属维权意识特别强,对护理要求比较挑剔,容易产生护患矛盾。

1.3其他方面因素。(1)支持系统不到位,地面潮湿,地面滑,设备差,突然停电、停水、标本丢失、标本送检不及时。(2)病房管理不到位,用电火存在安全隐患,护士管理力度不够。(3)家属不配合等。

2、对策

2.1护士管理

2.1.1加强法律法规学习,认真学习《医务人员道德规范》、《病例书写规范》等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及精神科护理规章制度和精神科护理常规。开展普法教育,加强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责任感。

2.1.2加强理论学习,对护理人员要进行反复培训,经常组织学习各项护理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并组织相应考试,对新入护士进行岗前培训及安全教育,及时修订和健全各项护理制度,完善各项操作规程及护理工作流程,加强对护士的规范和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及护理“三基”训练,加强在职培训,拓展知识结构。

2.1.3加强重点护士的管理。实习护士、轮转护士及新入护士,对他们进行入科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抗风险意识及能力,同时指定有临床经验、责任心强、具有护师资格的人员做带教老师,③提高他们的专科理论知识和专科护理操作能力。

2.1.4加强护士的工作责任心。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流消毒隔离制度,无茵技术操作原则和“三查七对”制度,杜绝因查对不当而引起的差错,按照级别护理及时巡视病房,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按时完成各治疗与护理措施,加强安全防护,保证患者安全。完善护理文件记录,减少安全隐患,按PIO记录,避免不规范的书写,如漏字、涂改不清、前后矛盾、与医生记录不一致等,既要体现综合护理问题记录,又要体现专科病的特殊性,使护理文件标准化和规范化。

2.2病人管理

2.2.1对新入院的病人要进行严格的评估,评估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评估冲动伤人、暴力、自伤、自杀、他伤等情况,及时建立各种相应评估单,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做好记录,做好三班床旁交接班、危重病人床旁交接班。

2.2.2加强重点病人的管理,注意病区内情绪不稳定的病人,有情况及时和医师、保卫科、总值班联系,防止发生意外,对特殊有自伤、自杀、呆滞、重型精神病人,老年合并躯体疾病病人,在早会或交接班时为重点交接班,对病人存在的危险因素作出评估,达到共识,引起各班重视,做好危重病人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精神患者的卫生护理、生活护理、皮肤护理,是否有自杀、暴力行为等,对风险评估高的病人,要严格执行登记报告制度,及时上报对危重病人、老年病人均应要求家属陪护,加强巡视,将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告知家属并引起重视。特别注意病区内情绪不稳定的病员,有情况及时和医师联系,防止发生意外。

2.3危险物品的管理。病区内危险物品必须妥善放置,严格管理,严防病人窃取自伤、伤他人,科内公用危险品如体温计、刀、剪、绳及保护带等必须定量、定点放置,班班清点交接。对新入病人,接诊护士 应仔细检查危险物品,如发现刀、剪、火柴等,应交送家属带回或登记保管。医疗器械带入病区使用,应注意看护,防止损坏和丢失。住院期间病人外出检查活动或会客结束回病区时,应注意检查危险物品,防止注入。

2. 4病人家属的管理。(1)宣教教育,病人入院时,特别是初诊病人的亲属,应向其做好宣教工作,告知探望病人时间、探望注意事项、探望病人时不带危险品入病区,接触病人时尽可能避免.剌激性言语等。(2)加强督查,由于来探望的亲属人员杂多,单凭入院时宣教是不够的,有些家属仍然会将危险物品带入病区,故护理人员应反复宣教、检查。

2. 5精神病区护士自身安全管理。(1)加强自我防范意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做好规范操作。(2)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攻击行为的前兆特征。如病人出现不满、气愤、要求过多以及幻觉、妄想症状加重躁狂等,就要提高警惕,避免激惹性言语,与病人操持一定距离,易于脱离危险,防患于未然。(3)病区内,护士工作要密切配合,相互帮助,对于有攻击行为的病人,要做好口头及书面交班。一旦出现病人攻击,护士要临危不乱,及时有效采取防护措施,使自己从困境中解脱,在控制病人的同时也要保护自己,减少伤害。

2. 6总之,由于精神病区病人的特殊性,病人的沟通、生活、自知、情感、行为等都出现异常,护理人员应有多方面的道德修养素质,良好的沟通交流技巧,过更的专业技能,敏捷的思维能力,不断扩充新知识,提高实践工作能力,提高自身护理质量,对于特殊患者加强护理管理、书面告知高风险,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防范措施,减少护患纠纷,才能确保医疗、护理、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曹新林主编《实用精神科护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篇(6)

关键词:期刊;科学;观念;文本分析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革,近代期刊发展也迎来了又一次高潮。期刊作为一种利用文字诉诸观众的大众传播媒介,“以揭载评论为主”,其论文专“以研究对于时事之科学的解决”{1},成为社会变革的“利器”与造就新型社会阶层的工具。创办期刊成了由非正式(或边缘化)知识分子所组成的社会群体最为典型的生活方式,期刊无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参与政治活动与思想争锋的社会平台,因此,期刊也就成了今天考察当时社会变迁与思想流变的重要历史文本。毋庸置疑,科学与民主都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双重维度,以“资产阶级改良派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刊物”的《新民丛报》(下文简称《丛报》)为代表的近代期刊{2},对近代意义上的科学付之理性。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受囿于革命范式而侧重于政治,忽视科学,即使涉及也多局限于科学宣传,对其他重要的科学问题缺乏专题研究,具体分析也语焉不详,也就难以界定期刊在近代科学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与作用。鉴于此,本文以《丛报》为中心对20世纪初期刊中的科学观念从科学本质、科学文化、科学方法、科学功能与科学伦理等层面进行初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近代期刊对科学本质大多采取避而不谈与尝试性探讨两种应对方式。据现有文献来看,中国最早使用科学一词的应该是《实学报》{3},1897年11月15日第9册刊登了《台湾植物之盛》一文,全文432字,科学一词共出现三次,“邦人尚未知生殖之理,旧来本如梦寐,实于科学上甚乏智识。…即于科学上,特派遣适宜之人…盖植物之学,与他科学相异”{4}。没有给科学下定义,且科学在最后三册再未出现。最早自主创办的科学期刊《亚泉杂志》也未界定科学,仅在序言里称“揭载格致算化农商工艺诸科学”,用艺术泛指近代意义上的科学,并用“政治与艺术之关系”的表述方式来谈政治与科学的关系{5}。《利济学堂报》(“艺事稗乘”栏目)、《东亚报》(“艺学”栏目)与《政艺通报》(设“艺学文编”、“艺书通辑”等栏目)三者均用“艺”或“艺学”来泛指科学。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区分政与自然科学的艺,提倡中体西用论,“大抵救时之计、谋国之方,政尤急于艺。”{6}严复则反对政本艺末说,“以科学为艺,则西艺实西政之本”{7}。以科学命名的近代期刊中的《科学世界》也没明确给科学下定义,仅用理科与理学来指称科学,而另一重要期刊《科学一斑》也只出现“科学者,文明发生之原动力也”一语{8}。

以《丛报》为代表的部分期刊曾做过有益探讨。《丛报》经历了一个由格致到科学的认识转换过程。创刊号沿袭传统,多处用格致新学、格物学、格致学来指称科学,“所谓格物学者,在求得众现象之定理而已”{9}。1902年2月22日第2号上首次出现科学一词,并定义为“一科之学”,还加上附语“如格致诸学是也”,“格致诸学”就是自然科学{10}。但有时又混用格致与科学,如“格致之学必当以实验为基础……一切科学,皆以数学为其根实”。{11}后来还将科学加以区分,狭义上的科学(又称有形科学)是传统的格致之学(即声光化电之类的自然科学),广义上包括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宗教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并提及普通科学与规范科学概念,将natural、science译为自然科学。词频上,《丛报》整个存续期间,科学一词使用频率尽管逐渐增加,但并未完全取替“格致”,而是交错出现。稍后创刊的《江苏》则先后把科学定义为研究“人类社会之大现象”的“现象之学”,“夫科学者,英语谓之塞爱痕斯(science),乃从罗典语雪乌(scio)而来,其义为知识”,并将“日常的知识”与“科学的知识”加以区分{12}。语源学上,该界定基本准确,科学science源于拉丁文scire(学或知),后来才演变成scientia(广义上的学问或知识)。像科学这样的新名词、新概念经过社会长期使用与筛选,最后才被接纳与保留。科学概念上的模糊表达,客观上成了当时人们科学认知水准浅陋的真实写照,但科学就是在这些大众传媒的广为推介与作用下,最终才取替格致并完成了历史性的蜕变。因此,以快速、广泛而深刻为特征的近代期刊功不可没,《丛报》与《江苏》的科学定义就具有开创性与启发性意义。

关于近代科学没有诞生在中国与近代中国科学落后的根源,也引发了20世纪前后部分期刊的理性思考。与古代科学相比,近代科学研究不再是科学家的私业,往往需要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离开国家立法保护、资金保障与制度支持,科学事业是难以为继的。《知新报》曾谈及,西哲培根“创为新法,请于国家立科鼓励。反著有新书者,赏以高第清秩。制有新器者,予以厚帑功牌,其寻有新地或身任大工者,酬以重赀,予以世爵。于是国人踊跃,各竭心思,争求新法以取富贵,各国从之。”科研成果迭出,专利不绝,西方科学发达“实自倍根一布衣倡导之力以致之也,此西学之兴无关于西教者”{13}。明清以降,除康熙以外的历届统治者的科学无知与政府不作为无疑是近代中国科学乏力与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相比之下,《丛报》的认识因详尽而更具代表性,比较程朱理学与培根实验派理论,前者“精透圆满,不让倍根(培根)。但朱子虽能略言其理,而倍根乃能详言其法。倍根自言之而自实行之,朱子则虽言之而其所下功夫,仍是心性空谈,倚于虚而不征诸实,此所以格致新学不兴于中国而兴于欧西也”{14}。中国古代科学方法上注重直观与思辨,研究学理多有合于理论而不合于事实,崇虚黜实是当时“科学之常态”{15}。宗教上,古希腊因人神距离近而成为近代“科学之祖国”,而西、意、葡三国因迷信最深,教会势力最强而不能产生“大科学家”,勤奋的人力是科学“进步之最大原因”,欧洲靠人力维持故科学昌明,中国人安于专制、不思进取而导致科技没落{16}。学科分立上,西方早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就有科学分类思想,而中国长期将科学视为奇技淫巧,“学科分立之思想,发达极迟,学术之不进,未始不由此”{17}。

从格致到科学的语言变迁也是文化变迁的重要方面,与社会文化心态与价值取向有关。20世纪初,倡导学习西方科学逐渐成为社会进步媒体的基本态度,但如何处理有着西学背景的科学文化与传统文化间的关系却成了现实难题。从《时务报》、《湘报》、《知新报》到《新民丛报》等众多期刊中均有中体西用论与西学中源说的论调,这种文化自大心理给科学启蒙带来极大阻力。科学文化在华传播者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实现西方科学文化的本土化(或中国化)。科学不判中西,文化亦无殊古今,学习西方科学文化既非用夷变夏,又非礼失求野,而是建立在中西文化现状比较的基础上所得出的科学结论。“中国多能八股,多能训诂,多能词章”,而“西人多能格致,多能制器,多能电学,多能光学,多能化学,多能热学,多能动物学”{18}。所以要树立一个正确的科学文化观,“专尚西学而弃中学者,非也。然笃守中学而薄视西学者,实属失之太隘”。{19}“夫取他人之学能食而化之,则学即为其人之所自有。日本集各国之长,以成一国之学,水融,亦孰能辨何者取诸美,何者取诸欧哉?吾国诚取东西而熔为一冶,发挥之,光大之,青青于蓝,冰寒于水,岂非由新旧二者调和而生耶?”{20}《丛报》曾科学证明“水为原素之说自不得成立”来批判当时盛行古代阴阳五行说包揽西方科学的舆论,反对“有新学不必有古学”与“有古学即足为新学”这两种极端化的“过渡时代之病”{21}。事实上,中西两种异质文化各具价值,但力量不均等,当传统文化遭遇强势的科学文化,除了冲突抗争的一面,还有吸纳交融的一面,传统文化的转型与更生往往就发生在相互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中。

科学态度也反映在期刊科学体例的演变上。最早以“科学”命名的期刊《科学世界》与《科学一斑》,体例单一,内容简陋,存续时间短,社会影响远不及后来的《科学》杂志。而创设“科学”栏目的近代期刊逐渐增多。1903年《湖北学报》首创“科学史”子栏目。最早创设“科学”栏目的期刊是《浙江潮》1903年第2期“杂录・东报时录・科学”,随后依次是《江苏》(“学说・科学”)、《新民丛报》(“论著门・科学”)、《中国白话报》(“科学”)、《女子世界》(“科学”)、《萃新报》(“科学”)、《教育》(“科学”)、《中国新女界》(“通俗科学”)、《教育世界》(“附录・科学丛谈”)与《东方杂志》(“科学杂俎”)等。但上述栏目存续时间短暂,且常有更张。相反,而以格致命名的期刊《格致汇编》与《格致新报》却因时间久、内容丰富、体例规范、发行量大与影响深远而成为近代的著名科技期刊,这一点《科学世界》与《科学一斑》是难望其项背的。以“格致”命名的期刊栏目则为数更多,其中最早设置“格致”栏目的期刊应该是1897年2月《知新报》第2册{22}。此外,少数期刊还新创文艺栏目“科学小说”,最早的是《新小说》1902年第1号,其次《绣像小说》(第49期)、《新民丛报》(第63期)、《月月小说》(第4号)与《小说林》(第1期)等。此栏目延续时间短,情节简单,没有太多文学价值,但有助于科学观念的传播,不能忽略它在近代科学启蒙思想史上的作用与意义。足见,20世纪前后十年间期刊话语中占强势地位的仍是格致,但科学已逐渐被媒体所认同,并开始对格致形成了有力挑战。科学与格致的抗争实质上就是现代与传统的博弈,也就决定了从格致走向科学的道路漫长而艰辛。少数期刊还主张创办纯学术的科学期刊与科普杂志,西方“各种科学莫不有其专门之杂志,且每一科之杂志,动以十数百数计。我中国前此则杂志既寥寥,即有一二,而其性质甚复杂不明”{23}。

科学分类缘于人类生活需要,也是科学认知深化的结果。《时务报》曾将自然科学的“学”与社会科学的“政”、“教”相区别。科学性质先虚而后实,学科门类也有先后之分,自然科学首重算、重,其次声、光、电、化与汽,再次全体与动植物,最后医、测绘等。社会科学则首在史、地,教育、政、法次之,最后农、矿、工、商与军{24}。而《丛报》视角多维,论述更深刻。科学史上,上古时期科学是自然哲学的组成部分,率先发展的是天文学、数学、力学,随即物理科学与哲学分野,并分立出新的学科门类。“新学科且日出而靡有穷,要之学日益精,而分科亦日益细。”科学可分为“普通之学”与“专门之学”{25}。科学还可分为由政治学、生计学、群学所组成的“形而上学”(社会科学)与由质、化、天文、地、动植物等学组成的“形而下学”(自然科学),科学还可分为研究宇宙现象所成的“物界现象之科学”(含物理、化、博物等学)与研究心内现象所成的“心界现象之科学”(即心理学)两类,前者是“间接经验之科学”,后者是“直接经验之科学”{26}。《江苏》直接以“科学之分类”为题,介绍斯都亚学派、培根、康德、斯宾塞、美国稽其吾的科学分类法,并主张将科学分为“说明的科学”与“规范的科学”两类,“说明的科学”又分为“物的科学”(天文、地质、物理、化学)、“生物的科学”(动物、植物)与“心的科学”(“个人的”、“集合的”)三类,其中“个人的”为心理学,“集合的”包括言语学、史学、人类学、财政学与社会学;“规范的科学”包括论理学、纯正哲学、审美学、伦理学与政治学{27}。

科学分类还引发一些社会热议问题。实证科学是在近代科学革命之后才脱离哲学独立出来的,形成独特的学科门类,并成为人类知识活动的主题{28}。科学始于事实分类的分析,通过观察与实验,而哲学借助于主体内部深思来进行判断推理,二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科学之原于哲学”,“科学之发达实足为哲学之结果”,以至于“科学之起源决不能离开哲学,哲学之原理决不能舍科学。研究哲学之认识力,必知科学之因果律。”{29}而且“哲学者之观念,必一一求物理之实测,历科学之真验,而恕之全体大用,始稍稍明由”{30}。甚至否定科学万能论,认为科学有科学认识的局限性,寻常科学“专研究感觉世界之事物者”,而感觉易为假象所蒙蔽,故科学难以揭示“现象根据之原因”{31}。这不同于民初滥觞的唯科学主义思潮。

此外,还涉及一些具体学科的科学定位及其分类问题。地理学并不隶属于地质学或历史学,而是一门“独立的科学”,与物理、气象、地质、博物诸科学关系密切,可分为天文地理学(数理地理学)、地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政治地理学)三类{32}。教育学“在各种科学中,属于有目的之科学”,可“中国教育之缺点,乃莫大于无目的”{33}。历史学也是科学,“历史科,寻常所谓普通科也,然固为独立之一科学”{34}。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意识现象(即心的现象)之科学”,可分为比较心理学(动物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物理心理学(精神物理学)、病的心理学、生理的心理学与经验心理学(普通心理学){35}。还可分为普通心理学、特殊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与生理的心理学(精神生理学)四大类{36}。医学的科学地位(尤其是中医)在近代中国长期争论不休,从早期《万国公报》到民初《中西医学报》中都能找到关于废除中医问题的相关信息。《丛报》尽管没有直接论断,第60号上却在“科学”栏目中发表了《论国家医学之性质》一文,并谈及医学与其他科学之关系,所以医学是科学应该为《丛报》所应可。

科学方法是构建科学大厦的艺术,与科学本身一样也会随社会发展而丰富。科学方法具有普遍性,能广泛适用于科学研究与社会生活。近代期刊对科学方法付诸于主观努力,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培根科学归纳法与达尔文进化论的绍介与研究。较早介绍培根、达尔文及其学说的近代期刊首推《万国公报》,介绍主体以林乐知、慕威廉、马林等传教士为主。而归纳法与进化论在华传播的首功当属严复。严复在以培根为代表的经验主义与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提出了“实测内籀”的科学方法论,主张从考订、贯通与实验三方面下功夫,后又扩充为观察、设臆、外籀与印证的科学研究四环节,主张用逻辑学来规范人们的思维方法。1897年12月至1898年2月期间在《国闻报》上发表了《译自叙》与《悬梳》等文,并翻译《天演论》,宣传生物进化论。“天择者,物争焉而独存。则其存也,必有其所以存。物竞者,物竞自存也,以一物以与物之争,或存或亡,而其效则归于天择”{37}。从此“生存竞争”、“优胜劣汰”、“与天争胜”、“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进化论概念风行海内。《丛报》也非常重视科学方法的作用,介绍培根“曾著一书(应是培根的《新工具》),“论讲求科学之方针,以为欲明真理,当自实验始,不可任意推测,循臆见以武断,虽然其书未为当时所重也。”{38}还主张用科学方法来研究哲学,进化论的流行使得“数千年之历史,进化论之历史;数万里之世界,进化论之世界”{39}。并引发了思想革命,“举数千年之旧思想翻根柢而廓清之,为科学界、哲学界起大革命者也。”{40}但是近代中国普遍存在进化论泛化倾向,由生物范围扩展到政治领域,视之为解决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不二法门。梁启超亦欢呼,“所谓天然淘汰、优胜劣败之理,实普行于一切邦国种族宗教学术人事之中,无大无小,而一皆为此天演大例之所范围,不优则劣,不存则亡。”{41}事实证明,科学理论一旦超出它所适用的范围,甚至人为掺杂一些政治化因子,就会被伪科学化。20世纪前后,人们自发地将达尔文进化论中国化(或本土化),更多采取剔除生物进化论中的科学成分、崇信庸俗进化论或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方法,斯宾塞学说风靡一时,有的甚至鼓吹尼采的超人政治与强权哲学,而后者却被西方纳粹政府所利用而使人类陷入世界大战的罪恶深渊。

科学始于观察,科学观察有全凭感官、不用仪器的直接观察与用仪器观测的间接观察两种。仪器设备属于科学方法的物质工具层面,是人类感官的放大与延伸。自望远镜、显微镜等诞生以来,利用仪器进行科学观察与实验便成为科学研究的常态。“格致实学,咸藉试演。无视远之镜,不足言天学;无测绘之仪,不足言地学;不多见矿质,不足言矿学;不习睹汽机,不足言工程之学。其余诸学,率皆类是。”{42}观察之外还需借助于推理,而科学推理一般分为演绎式与归纳式两种模型,二者都是构造性语言的特殊形式。“凡治格致学者,必据不可避之理,乃能实验,反是则实验无从施也”{43}。其中“不可避之理”就是一个自洽的公理体系,是进行科学推理的前提与依据。而科学发现的路径一般要经过特定的归纳“格”或自由猜想(即科学假说),但假说是具有科学性的猜测性判断。《丛报》第34号与第70号上两次提到“希卜梯西”(系假说hypothesis的音译),并分别注明“假定是名而后实证、学问上多有须用此者”与“学问上一种假定之名”,并混同“合理的想象”与科学假说。各个科学部门所使用的具体研究方法构成科学方法的最基层,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心理学的研究法不同于物理、化学等科学,以人的“内界”为对象,采用主观法(通过自省)与客观法(包括观察法与实验法),“研究心理学者,不可无精密器械以实验之,尤不可无生理学之知识及神经系统之知识”{44}。有的则认为,心的现象研究法有直接观察法与间接观察法,其中实验法“最为精密也”。

科学除了探求真理、建立与经验相吻合的世界图景外,还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与社会功能。《湖北学报》认为,18世纪是科学“造端之世纪”,19世纪是“科学之世纪”,而20世纪则将成为科学“调和之世纪”{45}。《浙江潮》也肯定了科学的正能量,“十九世纪之科学者,享有前代未曾有之机巧精密仪器,及无数之新材料”,科学将成为左右世界的主要力量而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科学之进步关于人世社会,有绝大影响”。{46}科学功能具有普遍性,工业发达专以科学为原动力,哥白尼日心说掀起了近代科学革命而成为“诸种格致学之鼻祖”,富兰克林电学与瓦特汽机学导致“全世界之政治、商务、军事,乃至学问道德,全然一新”,培根(经验主义)与笛卡尔(理性主义)两派是科学“近世史之母”{47}。有着“学者传统”的科学与“工匠传统”的技术关系密切,科学为技术提供智力支持与理论保障,而技术革新又为科学研究提供物质手段与新的研究课题。工业诸要素中人力最重要,而人力由科学教育养成,工业盛衰当以科学教育盛衰为准绳,教育旨在“但使有物质之知识、理科之思想”{48}。因日俄战争刺激,科学在军事上显得愈发重要。“十九世纪下半期,科学进步,器械发明,而世界之大势一变”,竞争中心由大西洋转移到太平洋,由国家竞争转为人种竞争,无烟火药、氢气球、无线电信等科学发明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将给未来战争带来全新的变化。{49}地理学的科学效用在于“精神的发达”与“物质的实益”,地理科学“系于一国之盛衰也,若不知地理学之实益效用,则亦曷读斯文也可。既读之而尚谓地理学为无味干燥之科学,则吾必叱斯人曰:‘尔等勿居地球则可以无用视地理学也’。”{50}有的则认为,地理科学在教育上“使精神发抒”与“获物质实益”,精神上“扩张思想智识之范围”与“助长志力、舒畅精神”,物质上可互补长短而“高生活之程度”与“图生业之大有进步”{51}。

科学精神包括探索求知精神、追求理性的精神、怀疑精神与试验实证精神,是科学认知过程中高级部分,弘扬科学精神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严复认为,西方科学发达“不外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倡导“黜伪崇真”的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汪康年曾提倡“爱力”(即团队精神)来救国,西方“皆赖众人之心力而后能成之,而中国则断无合众人心力以成一事者”{52}。科学研究是一项漫长而艰辛的脑力劳动,学贵知耻,持之以恒,“今日侈谈西学,语言文字非八年不能博通,算学非三年不能适用,天文、舆地、制造、格致专门之学,非殚精竭力不能深造。”{53}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往往需要付出毕生精力包括生命,就需要一个为科学献身、用科学服务社会的科学人生观与价值观来做精神支柱。《时务报》分别在1897年1月3日与8月28月报道了著名科学家诺贝尔与诺贝尔奖项设立,颂扬诺贝尔伟大的科学贡献与崇高的科学献身精神。《丛报》连载的《新民说》中倡导进取与冒险、自由、进步、自尊、合群、毅力等科学精神,还提倡科学怀疑精神,而怀疑是“哲学求知之第一义”与“思想自由之极则”,怀疑的目的在于“为求真理,适行事也”{54}。并提倡科学理性,反对封建迷信,其中用科学原理批判迷信鬼神最具特色,仅以“无鬼论”为题的文章屡次出现在《浙江潮》(《续无鬼论》)、《觉民》(《无鬼说》)、《安徽俗话报》(《续无鬼论演义》)、《竞业旬报》(《新无鬼论》、《无鬼丛话》与《续新无鬼论》)、《新民丛报》(《无神论》)等期刊上。认为国家衰亡与迷信鬼神大有关系,并预言人类社会“企图科学真理的胜利,打破古代一切之迷信”,世界终将告别“迷信之时代”而迎来“科学的智识之时代”{55}。提倡“自然之信仰”(即科学信仰),推崇“事实存在”,而非理性的“宗教上之信仰”往往夸大绝对精神的功用。科学发展还与社会道德进化有必然联系。“有科学思想者,其论事必条理,其处事必精神周到,其断事必决绝,其立身必整齐而厚重。何以故?盖科学与一人之品性有密切之关系在焉。”反之,科学思想不发达将导致“无规则思想”泛滥与“组织力薄弱”,国民道德腐朽堕落,爱国心难以产生。《丛报》用遗传学来诠释人类生死问题,“不死者”是指性状遗传、精神传承,死的是人的躯体,“群体”不死,“个体”会死,价值取向上应该舍小我而就大我。主张利他主义,为科学真理献身,追求人的精神不灭{56}。

20世纪初的期刊,既是大众传媒中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也是介绍与传播西方科学观念的主要工具,更是考量当时科学思想变迁的最重要的历史文本之一。西学东渐与西力东侵的双重变奏赋予期刊科学启蒙以全新的时代特征。首先,浅陋化。大多散见于各种文稿中,并间有谬误,缺乏系统性与准确性。究其根由,期刊作者群比较单一,整体科学素养较差,救亡心切,边学边用,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畅谈科学的人却对科学知之甚少,甚至不懂科学,这既是清末民初科学思想界的怪相,更是硬伤。其次,工具化。由于传统学术上存在“以学为政”与“经世致用”的价值诉求,时值强敌入侵与国家沉沦,采用“科学――富国强兵”、“科学――救亡图存”、“科学――政治”的叙事结构,突出科学的政治功能与物质价值,与另一重要主题相比,科学启蒙无疑被边缘化了,科学为政治服务,成为开民智、改良或革命的有力工具,功利色彩浓厚,片面强调科学的工具理性而忽略科学的本真意义与价值,这也是近代中国科学哲学落后的深层原因。再次,传承性。近代期刊科学观念的生成环境特殊,传统格致与近代科学双重焦灼,两种异质文化长期博弈。新型社会阶层面临着将西方科学观念本土化(或中国化)的时代课题,需完成从格致到科学话语转换的历史蜕变,而语言变迁本身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革命。与20世纪初其他大众传媒一样,《丛报》的科学观念并不孤立与偶然,与之前的《国闻报》、《时务报》、《知新报》、《湘报》,以及后来的《浙江潮》、《江苏》、《东方杂志》等近代期刊相比,不难发现,她所扮演的是承上启下的中间角色,科学思想上有着渊源关系,很多主张上也是一脉相承的,最终并促成一种科学思潮。而这种思潮视角多元,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绝非科学救国思潮所能涵盖。科学救国思潮只是当时社会科学思潮中影响较大的一个支流。最后,进步性。尽管大部分期刊存在寿命短、体例混乱、发行量少与内容良萎不分等弊病,但在科学思想与科学传播上,期刊所做的主观努力与实际效果是值得高度肯定的,在积极探讨一些重要科学问题时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对今天我们坚持与贯彻科学发展观仍弥足珍贵。

注 释:

{1}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第6页。

{2}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1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43页。

{3}关于谁最早在中国使用“科学”一词这段历史公案,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影响较大的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康有为最早引进和使用了“科学”一词,1897年康编辑了《日本书目志》,并由大同译书局出版。11月15日《时务报》就介绍了该书第1册第2卷“理学门”中列有两书名《科学入门》与《科学之原理》。次年6月康的《请废八股试帖揩法试士改用策论折》中首次使用了“科学”一词(樊洪业:《从“格致”到“科学”》,《自然辩证法通讯》1988年第3期)。另一种观点主张,据台湾学者黄彰健的考证(康后来篡改了《戊戌奏稿》)否定了第一种观点,认为最早使用“科学”一词的中国人是严复(汪晖:《汪晖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21-222页)。如果康对《戊戌奏稿》中该部分篡改是真,而《时务报》记载却是康应该是第一个把“科学”引进国内的,但不是第一个使用。1897年11月15日《实学报》第9册的《台湾植物之盛》一文中三次提到科学,时间与《时务报》相同。严复则后来才使用科学。因此,可以确定第一个在国内使用科学的应该是《实学报》,因该报尚未署名而无法确认作者姓名。

{4}《台湾植物之盛》,《实学报》1897年第9册。

{5}杜亚泉:《杜亚泉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页。

{6}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740页。

{7}王:《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59页。

{8}《发刊辞》,《科学一斑》1907年第1期。

{9}{14}中国之新民:《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学说》,《新民丛报》1902年第1号。

{10}{16}中国之新民:《地理与文明之关系》,《新民丛报》1902年第2号。

{11}中国之新民:《格致学沿革考略》,《新民丛报》1902年第10号。

{12}{27}{29}侯生:《哲学概论》,《江苏》1903年第3期。

{13}刘桢麟:《论西学与西教无关》,《知新报》1898年第49册。

{15}藤井乡三原:《化学沿革史》,《新民丛报》1906年第75号。

{17}{25}观云:《养心用心论》,《新民丛报》1906年第72号。

{18}韩文举:《推广中西义学说》,《知新报》1897年第15册。

{19}李佳白:《中国宜广新学以辅旧学说》,《万国公报》1897年第102册。

{20}《叙论》,《湖北学生界》1903年第1期。

{21}观云:《中国之考古界》,《新民丛报》1905年第65号。

{22}相继创办“格致”栏目的期刊有《湘学新报》(第5册)、《利济学堂报》(第12册)、《求是报》(第1册)、《经济丛编》(第8册)、《万国公报》(第184册)、《安徽俗话报》(第8期)、《振华五日大事记》(第4期)等。有的以其他名称设置科学栏目,如《南洋七日报》(第1册“格物门”)、《普通学报》(第1期“格物学科”与第5期的“格物科”)。还有几种专以“理科”创设科学栏目的,如《白话报》(第1期)、《竞业旬报》(第3期)、《直隶教育官报》(第18期)与《神州女报》(第1卷第1号)等。

{23}{34}饮冰:《新出现之两杂志》,《新民丛报》1906年第88号。

{24}梁启超:《西学书目表序例》,《时务报》1896年第8册。

{26}{36}{44}内明:《心理学纲要》,《新民丛报》1903年第37号。

{28}龚维忠、黄林:《民国科技史视野下〈科学画报〉传播特征的现实意义》,《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6期。

{30}《哲学谈丛》,《游学译编》1903年第5册。

{31}《形而上学》,《新民丛报》1904年第50号。

{32}{50}定一:《论地理学之效用》,《新民丛报》1904年第59号。

{33}《论统一学制》,《东方杂志》1906年第3年第1期。

{35}汤祖武:《心理学剖解图说》,《新民丛报》1906年第82号。

{37}严复:《〈天演论〉悬殊》,《国闻汇编》1897年第2期。

{38}中国之新民:《格致学沿革考略》,《新民丛报》1902年第14号。

{39}{47}中国之新民:《论学术势力左右世界》,《新民丛报》1902年第1号。

{40}中国之新民:《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新民丛报》1902年第18号。

{41}中国之新民:《天演学初祖达尔文之学说及其传略》,《新民丛报》1902年第3号。

{42}李端:《李侍郎端请推广学校摺》,《时务报》1896年第6期。

{43}中国之新民:《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学说》,《新民丛报》1903年第28号。

{45}佐藤传藏:《十九世纪自然科学史》,《湖北学报》1903年第1集第1册。

{46}大陆之民:《最近三世纪大势变迁史》,《浙江潮》1903年第6期。

{48}《支那教育问题》,《新民丛报》1902年第23号。

{49}主父:《日俄战争之终局》,《新民丛报》1905年第69号。

{51}野口保兴:《中等教育地理学研究之功用》,《湖北学报》1903年第1集第1册。

{52}汪康年:《以爱力转国运说》,《时务报》1896年第12册。

{53}欧阳中鹄:《欧阳节吾舍人南学会第四次讲义》,《湘报》1898年第19册。

{54}《笛卡尔之怀疑说》,《新民丛报》1903年第42、43合号。

{55}内明:《无神无灵魂说之是非如何》,《新民丛报》1903年第38、39合号。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篇(7)

脑外伤后可以导致精神障碍的发生。

脑外伤或称颅脑损伤,现称创伤性脑损害。近年来,由于神经外科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使这类患者的存活率明显增加。但其认知和行为损害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也显著上升。这类损伤主要发生于交通事故、厂矿事故和建筑工地的意外事故等。

创伤性脑损害后,精神障碍发生的风险较大,其发生率远高于普通人群。有调查显示,其中42%的患者在外伤10年后开始出现精神行为方面的症状。创伤性脑损害所致的急性精神障碍,除较轻度的脑震荡或较严重的昏迷外,还可表现为外伤性谵妄或外伤性遗忘虚构综合征。

1、外伤性谵妄

谵妄一般由昏迷或昏睡演变而来,其内在的脑损伤可为震荡、挫裂伤或出血。多数病例谵妄是轻微的,表现为意识模糊、易激惹、不安、困惑、恐惧、害怕等,可存在时间、地点、人物方面的定向障碍。一些患者还可表现为不合作、喧闹、辱骂、好斗,行为具有冲动性和攻击性。特别是当存在幻觉或错觉时,可对自身或他人造成伤害。谵妄持续的时间越长,提示脑组织损伤的程度越严重。发生急性硬膜下血肿的病例,除头痛和嗜睡迅速出现外,还可伴有精神运动性兴奋的急性谵妄状态。

2、外伤性遗忘虚构综合征

该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记忆障碍,存在明显的虚构,其内容可完全是非真实的,或真实的与杜撰的相混合,启发性提问时可发现有相互矛盾的陈述。患者呈现为宁静或欣快状态,甚至是滑稽,有时易激惹。脑外伤所致的慢性精神障碍主要有脑震荡后综合征:精神分裂样障碍和类情感;外伤性人格改变和痴呆三类。

1、脑震荡后综合征

脑震荡后综合征是脑外伤后较常见的一类精神病理状态,约有55%的病人在恢复期出现,其中20%―30%的患者可迁延成慢性病。根据症状出现的频度次序,患者可有头痛、头晕、疲乏、焦虑、失眠、对声和光敏感、集中注意困难、易激惹、主观感觉不良和心情烦闷等表现,其中前四项症状最为多见。病人的情绪多处于一种波动的焦虑及抑郁中,即便微小的紧张也会引起患者心绪不良;平时易怒、性急、好争吵;还常会出现睡眠障碍及入睡困难和易醒等情况。

临床调查显示,脑震荡后综合征患者常有明显的神经质倾向。将脑震荡后综合征与一般神经症比较,发现两者的临床表现非常相似。一些患者在受伤前即存在某些处境困难,脑外伤后削弱了患者的适应功能,从而导致神经症症状的出现。头在人体的最上部,在人的生命中至关重要,一旦受伤必将带来严重后果。这使不少受伤者会产生严重的恐惧心理,并在后来的精神病态和神经质反应中反映出来。故此症除器质性脑损伤因素外,患者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社会方面因素的影响仍起主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病程的长短和症状的严重程度。有调查显示,既往有心理障碍者多数结局较差,心理应激还可使脑震荡后综合征趋于恶化或迁延。

2、精神分裂样障碍和类情感

症状多表现为思维偏执和妄想,以被害妄想和嫉妒妄想为主,但欠系统、不恒定;还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缺陷和人格改变,或伴有神经衰弱和自主神经症状。一项追踪30年的调查显示:脑外伤患者中6.7%患有精神分裂样障碍;在类情感病例中,其抑郁的发生率较高,为26.7%;躁狂发作较少。曾有报道,脑外伤与心境恶劣(轻度抑郁)的共患率高达35%;而躁狂仅为9%。脑外伤后,社会支持充分则发生抑郁者少。脑外伤前有物质滥用者,易于在受伤后发生抑郁障碍。

3、人格改变和痴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