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吃水不忘挖井人反思

吃水不忘挖井人反思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2 15:03:59

吃水不忘挖井人反思篇(1)

1.认识“忘、挖”等12个生字,会写“井、乡”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朗读中表达出对的崇敬之情。

3.初步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识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好品质,理解乡亲们饮水思源的好行为。

教学过程

1 音乐创境,激趣导入

1.1 播放歌曲《太阳最红最亲》,说说你都听到了什么?知道是怎样的人吗?

1.2 人物简介:(出示主席画像)是一位杰出的领袖,他的一生都在为领导中国的革命事业披肝沥胆,更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呕心沥血。他的光辉事迹数不胜数,人们唱给他的歌更是不绝于耳。

1.3 让学生与老师一起看看瑞金市沙洲坝的老乡们是怎样怀念的。板书课题:吃水不忘挖井人

1.4 齐读两遍课题,并认识“忘、挖、井”三个生字。再说说课文中的“挖井人”是指谁?“不忘挖井人”的人又是指谁?

2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2.1 朗读课文,在文中熟悉生字

1.借助拼音,读全文。

2.对照生字表划出生字,反复读带生字的句子。

3.自由朗读全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2 识字

(1)在生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互相交流认字方法:可以问老师,问同学,问家人,查字典……)

(2)出示儿歌,指导学生用儿歌中的方法识字。

拼拼音节,读准音,

看看结构,认清形,

连成词语,理解义,

自己学习,记得清。

(3)利用生字卡片小组内交流,让学生主动介绍识记的方法,互说互考。

(4)当小老师领读生字并说说读、记这些字时应该注意什么?

(5)出示“我会读”中的生词,开火车认读。

(6)出示句子,让学生多种形式练读。

①我今天忘记带课本了。

②爸爸正在地里挖土。

(7)出示字卡,让学生当小老师用喜欢的方式考小朋友们生字。

(8)游戏:交朋友

请学生拿出自己的识字方法板把卡片贴在喜欢的方法后面,心里还要明确为什么贴在那儿?让学生与生字宝宝交朋友。

(设计意图:全员参与,多感官互动,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任务。)

2.3 朗读

(1)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读文,可以大声读,轻声读,同座读,小组读。回到课文中巩固识字。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采取指名读,男女生赛读,同座练读的形式。

(3)自由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

3 多种形式,指导朗读

(1)朗读接力赛:开火车一人读一句,做到四不:不错字,不漏字,不加字,不重复字。读对了,下一位接着下一句读;读错了,下一位重复读前一句。并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他人。

(2)指导朗读:学生有读得不到位的地方要及时指导,加以范读。

(3)出示文中插图,指导读好碑上的话。

(4)挑战老师:师生朗读比赛,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4 阅读文本,理解感悟

4.1 读课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读课文,师生共同解决提出的问题。

4.2 (课件展示一张图片:一块石碑上刻有“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思考:石碑立好以后,可能会有哪些人去看呢?他们看了以后,又会说些什么

呢?

4.3 给学生发几篇关于沙洲坝这口井的资料,学生选择性阅读。

4.4 想象一下,看过石碑的人会说些什么呢?说说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有谁关心

帮助过你吗?你有哪些想法?

(设计意图:把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带进课堂,实现情感的迁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基调,训练语感。)

5 综合实践,拓展延伸

了解有关的故事利用班会召开故事会,评出故事大王。

(设计意图:使学生的学习由吸纳走向表现,由狭窄走向广阔,体现语文综合性的特点。)

6 指导观察,培养习惯

6.1 出示要写的字“井、面、乡、忘、想、念”,读准音,认清形。

6.2 指导观察这六个字写在田字格中的什么位置,说一说怎么写好看,书空。

6.3 范写:指导写好“乡”字,注意第二个“横撇”的位置。“忘、想、念”三个字是上下结构的字,可以联系第十课“意、总”两个字的教学,引导学生回忆、复习“心字底”的写法,指导学生不要把“卧钩”写成“竖弯钩”,第一点是左点,不要写成撇。

6.4 学生描红,临写,养成边写边记的好习惯。

吃水不忘挖井人反思篇(2)

井是地上与地下沟通的桥梁。

地下水在漆黑的地底呆了千万年,总想走出去见见蓝天、看看太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井,是它们的一个主要通道。

一口井,打开了地下世界的一扇窗口;千万口井,该打开地下世界多少扇窗口?忽然间,我发现大地上生出了那么多亮晶晶的眼睛,井望着天,天望着井,已经相互凝视了几千年。

井口虽小,可它长着长长的耳朵,静静聆听着岁月的风雨声,已经听了几千年。

井圆圆的,仿佛张着的嘴,与天对话,与地对话,与人对话,已经谈了几千年……

入夜,我望着星空,井也望着星空,我与井望的是同一片星空、同一颗星星吗?

2

与江河湖泊相比,井水显然缺少了迷人的波浪与绚丽的色彩,也不像泉水、溪流那样会唱清脆、动听的山歌。

山水在上,河水居中,井水总是呆在深深的地下,甘于孤独寂寞,甘于居下把自身放低,从不攀附高枝、抛头露面、四处喧哗或展览自己,因而被人欣赏、赞美的机会很少。

然而,井水因远离喧嚣,终日安静地生活、默默地奉献、静静地思索,终于思索出了自己的厚度与深度。

思想与智慧即是一口深井,里面藏着数不清的无价之宝。

那些浅薄的水当然看不到井的深深,深深的井也不屑看它们一眼……

3

井边的树已经很老很老了,井边的石栏上刻满了岁月的沧桑。一千年来,多少人曾经喝着这井水渐渐长大、又悄悄变老,可井依然年轻;多少曾经喝过这井水的人远远地走了,可井依然坚守故土,寸步不离。

无论春夏秋冬,井,就这样一年年直直地站立着,连睡觉也是站着,已经站了十个世纪,尽管你看不到它——因为它不是站立在大地之上,它是站在大地心里。

井,是一个村庄的灵魂,亲眼目睹了一代代人从生到死、从死到生,亲身见证了一个个朝代从衰到盛、从盛到衰。我们看到的,它都看到了;我们太多看不到的,它也看到了。

这是一口已经上千岁的古井,唐时月亮、宋时太阳曾经喝过的井水,至今仍未干涸,不知当年杜甫、苏轼、欧阳修是否喝过这井里的水?捧起这井水,仿佛捧起正静静凝望着我的沧桑岁月;饮着这井水,我好像正在细细品味着一段淌满诗词的历史……

4

缺水喝时要想到去掘井,现在缺水喝不等于以后还缺水喝;

有水喝时也要想到去掘井,今天有水喝不等于永远有水喝;

有水喝时不掘井,等干渴难耐时才想起去掘井,虽然晚了,但毕竟以后还会有水喝;

干渴难耐时仍不愿去掘井,总觉临渴掘井太迟了,那以后什么时候也不可能有水喝……

田需要井,“思”为“心田”,也需要井。人人都需要井,可并不是人人都想着用双手凿出自己的井。

谁时时不忘掘井、一生不忘掘井,谁的生命之泉、智慧之泉才永远不会干涸。

5

打一眼井,苦;又打一眼井,还苦;再打一眼井,更苦……有的人退却了,有的人不甘心,再打,终于打出了甜井。

井水浑浊了不甜了变苦了,淘上三遍,还可以吃上甘甜的水。

明代郎瑛《七修类稿》记载:北京苏州胡同有眼苦井,一日清早,苦水忽然变成甜水。当时人们十分惊奇。其实,因为地下水脉的变化,井水由苦变甜,是可能的。

有的井水苦,有的井水甜;有的井水浊,有的井水清;有的井水凉,有的井水热;有的井与井仅相隔十几米,这一口井的水苦涩,那一口井的水却甘甜……

生活也像井,人也像井:总是苦拥着甜,甜抱着苦;甜中种着苦,苦里长着甜;甜多了易生苦,苦尽了甜自来;久泡甜罐不吃点儿苦难长大,能吃苦反而会得到更多甜……

6

前人打井后人喝,吃水不忘打井人。饮水要思源,当我们饮着甘甜无比的井水时,的确应该想想是谁打出的这眼井。何止饮水要思源,我们的一切不都要“思源”吗?

其实,古人是今人的一眼井,历史是今天的一眼井,大自然是探索的一眼井,知识是人生的一眼井,故土是思念的一眼井,爱是生活的一眼井,父母是儿女的一眼井,老师是学生的一眼井……你是谁的一眼井?

我们不能一辈子老是去饮别人打出的井水,每个人都应打出自己的井。

喝着别人打出的井水虽甜,但总没有自己打出的井水甜,若自己打出的井让更多人喝水会更甜。加拿大一个叫瑞恩的6岁小男孩靠打零工攒钱为非洲干渴的孩子捐了一口井,那井水甜了全世界人的心。

心是沙漠,难打出井;心是爱的泉、思想的泉,人人都是一眼井。

7

井与泉虽然都是地下水,但根本不同在于,泉是天然形成的,井是人工挖掘的。世上很多自然形成的泉,但没有一眼不用挖掘的井。

地下会冒出泉,但不会冒出井。人难把泉搬到家门口,但可把井打在院子里。泉是无法移动的井,尽管泉水会走;井是会移动的泉,尽管井水不会走。泉的美在外,井的美在内。泉多少天定,井多少人定。泉在山中,井在手中。

泉是大自然生出的井,井是人的智慧与力量写出的泉。

8

有的人今天挖一下,明天挖一下,总是挖到半截便放弃,其实再往深处挖一点就能挖出水;有的人今天在这儿打口井,明天在那儿打口井,打的井不少,但都是浅浅的;有的人一辈子只打一口井,虽不显眼但很深很深。

有的井没多长时间就干涸了,有的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有的井虽然溅不出华丽语言的浪花,却蓄满了思想与收获之水……

你愿意做哪口井呢?是用一生热闹风光地凿许多外表漂亮的浅井,还是用一生默默地凿一口厚重的深井?!

9

井底之蛙的故事,人人皆知。其实,禁锢我们思想的并不是井,而只能是我们自己。试想,假如你不呆在井底,井怎能禁锢、限制住你?而你所处的小镇、小城在世界面前难道不也是小小的天井?一些人总好呆在“井底”,不愿走出小圈圈,是因那里无风无浪……

坐井观天,只能看到很小一片天。然而,若把井筒当作巨型天文望远镜,谁说不能看到很远很深很大的天?!

心胸宽广,“井”也是大天地;心胸狭窄,银河也是井。

10

《太平御览》记载:“老子庙中有九井,汲一井,余井水皆动。”在一眼井里汲水,其他八眼井里都有动静。

井在地上,各有各的位置,各是各的井,互不关联;井水在地下,因地下水系的相接,却是手挽手、心连心、血脉相通。

不要总以为谁的井就是谁的,其实,你的井里有我的水,我的井里也有你的水,他的井里或许还有你和我的水……

11

古人将井水视为一味药。《本草纲目》:“井华水,味甘,平,无毒。井水新汲,疗病,利人。”井水的确是药,喝一口家乡的井水 ,多少苦苦的相思都治愈了,多少深深的乡愁病都消失了……

长沙一口古井里,发现近万枚东汉早期的竹简和木牍。井,本是一部无字的书,居然悄悄收藏了一段历史。井,你与它们相伴了近两千年,你读过这些文字吗,你能读懂这些文字吗?

传说刘秀率将士急行军,口渴至急,遇一井因无井绳喝不到水,情急之下,硬是把井拌倒,倾出水来。他们真的能拌倒井,让井成为自己手中一只小小的水杯么?

荀子说:“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蛮力难当井绳,智慧才是井绳。思考得越深,越能汲到甘美的思想之泉。

12

李白《静夜思》里的“床前明月光”,其实是“井前明月光”。床,指井床,井床即井栏,古人常称井为“玉栏”、“银床”、“金井”等。月下打水,往往打出的不是井水,而是满桶碎银或一桶岁月的星星或一个鲜活的、晃动着的、凝满千年悲欢的古老又年轻的月亮。

井是藏在地下的河,井是河的延伸,井总是出现在河水抚摸不到的地方,滋润着人与土地龟裂的心。有井的地方就有生命,有井的地方就有人家。古人的理想社会是“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井,成了家乡的代词。有井,即有家;无井,即无家;爱井,即爱家;毁井,即毁家。即使背井离乡,故乡的那口老井也时时连通着远方游子的血脉——你牵挂着游子,游子也牵挂着你。哪怕身处戈壁,只要心中有你,眼前也是一片绿洲。

吃水不忘挖井人反思篇(3)

关键字:小学语文教学;化简为繁;化繁为简

G623.2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到来,国家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有了新的要求。相较而言,小学语文不仅课时较多,课文的内容也十分丰富,覆盖面广,如果教学方法得当,能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在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化繁为简”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繁

1.满堂灌

“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一直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诟病,教育部也多次发文要求“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然而,一些小学语文老师出于实际情况的考虑,如:赶课时、省时间、抓成绩等等,仍然将“满堂灌”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先读文章,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针对这些问题再进行深入的讲解。这种教学方法的主要表现是课堂上一直听到老师在讲,学生在听,老师讲重点,讲考点,但是学生学习到的东西支离破碎,三个课时的时间,老师只是将一堆重点和难点一股脑地丢给学生,学生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知识点,根本无法分辨出哪些才是自己需要的。

2.空泛拓展

许多小学语文老师在设计教案时,会根据课文的内容来设计一些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环节,从而让学生学习到课文扩展出来的一些知识。然而,如果不能仔细安排这些拓展内容,而为了拓展而拓展,就很难避免会出现一些十分勉强、空泛的拓展。以《司马光》这篇课文为例,一般老师在讲解这篇课文时,都会肯定司马光“救人”和“随机应变”这些方面,也会向学生传授这方面的道德品质。但是,一些老师为了让学生从这篇课文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就设立了一个讨论环节:“在现代社会,遇到和司马光一样的情况,我们要不要砸缸?”然后,老师通过讲解现代社会砸缸是不好的行为,来讨论遵守规则与破坏规则之间的界限。虽然很能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也能够带动课堂的气氛。但是,实际上这个讨论与课文本来的意思相差甚远,也很容易让学生对“救人”和“随机应变”的理解出现困难。

3.多媒体

近些年,很多小学的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话筒等等设备,让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多的手段。老师可以设计出更丰富、生动的教案,来让课文“动”起来,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然而,如果缺少对多媒体的足够认知,很容易出现抓不住课堂教学中心的问题。在一次公开课学习中,授课老师为了展现《看》这篇课文的魅力,通过图片和文字制作了精美的PPT,并编辑了一部视频来展示的美。学生和老师沉浸在的美丽之中,久久不能自拔。等展示环节结束,老师开始讲解课文的重点内容时,而一节课四十分钟,已经过了接近一半的时间。这种对于多媒体的应用,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授课时间,也会让学生沉浸在动画的美丽之中,很难在短时间内把学生们的心思拉回到课堂之上。

(二)化繁为简

“少则得,多则惑”,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一些教学手段费时费力,却得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归根结底,就是我们没有做到化繁为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进行取舍,要抓住重点。尤其是在教案设计过程中,要突出重点,老师首先自己就要弄明白自己想要向学生传达什么,让他们学到什么,而多媒体不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只能作为点缀,让小学语文教学“锦上添花”。以《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为例,在教案设计时将目的制定为:一、学会五到十个生字和生词;二、能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三、学会“感恩”,知道“感恩”,不要忘记那些对自己有过恩德的人。在有目的的前提下,再进行各个课时的具体教学方法和内容的设置,并搭配一些体现革命先辈、父母艰辛的图片,对学生造成情感上的冲击,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化简为繁”

(一)化简为繁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读、听、写”的层次之上,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创新能力等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实现的目标之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能仅仅化繁为简,因为怕麻烦、省时间就忽视课文之外的一些知识的传授。

一般而言,所谓的化简为繁,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从而得出独一无二的答案。例如,在成语学习过程中,本来老师在一个课时只能讲解几个成语的意思和用法,虽然课程相当简单,但是也同样无法引起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但是,通过举行成语接龙的活动,老师先给一个成语,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接龙,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自主去查找成语词典,也能够加深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调节班级的整体学习氛围。举行活动相对复杂,老师也无法把握学生们到底会得出什么答案,但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们不仅在课堂上对于成语学习的热情大涨,回家后也会自主进行成语的学习,甚至跟家长互动,而在作文中的成语使用,也明显多了起来。

(二)实例分析

在《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化简为繁的方法,让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着”的意思进行延伸:今天有许多叔叔阿姨为我们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而辛勤劳动,同学们能说出这些叔叔阿姨的岗位吗?通过让学生回答“环卫工”、“售票员”、“科学家”等等岗位的名字,加深学生们对于这篇课文的认知。同时,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还可以将第三课时、写作课、班会和家长会进行结合。《吃水不忘挖井人》的主旨是让学生学会感恩,而学生最需要的感恩的就是他们的父母。

三、结语

事实上,小学语文难不难,归根结底还在于我们老师有没有选择正确而合理的教学方法。无论是“化繁为简”,还是“化简为繁”,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凸显语文这门课程的感染力,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吉木赛.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J].中华少年.2016(25):134.

吃水不忘挖井人反思篇(4)

水之柔,性之软柔、温柔才阿护了地球绿色植物生命,才哺育了灵性动物的生命。千百年来人类正是因为有他无声的滋润,才以世代繁衍。水,人类生命的源泉。见证水之流淌,就看到生命生生不息的延续。

从山区调回老家工作,一时还不能适应是用水问题,从小到大在山区长大,那山区里仿佛有用不完的水,喝的是咕咕流淌的山泉和甘甜的自来水,洗澡有清澈的小溪和奔腾的大河

可回到老家古镇,用水上就变了。古镇虽然当时安装自来水,可是是定时放,而且放的时间很短,一天就那么两三个小时,碰到几天不下雨,有时放出来的竞是黄水荡荡……洗衣服有洗衣机,却非要人工用水飘往洗衣机里舀水。水冈里的水日积月累,没有哪一天吃到的是新鲜的水。由于自来水的水质差,加之它还不能满足全场镇生活用水,所以人们还是喜欢喝老井里的水。

那时我所知道,全镇主要的水井有三口,一口是粮站关帝庙内的深井,二是收花站背后的浅井,还有就是很有名的扬家井了。就这三口井,成了全场镇人主要的吃水来源。粮站和收花站是五、六年代单位成立后才建的,水质一般,水量较小。但还被用到了上过世纪90年代,有点奇迹啊。

历史最悠久,水质也好,水量较大数杨家井了。井是解放前就有的,因为水井坐落在几户姓扬人家的住房旁,因而得名为“扬家井”。 从公路边拾着大小不一剥落不平的石板而上,就是扬家井了。说扬家井是口井,还如说就一个山泉的水凼,有两、三平米大,有7、8十公分深那么大一个小水凼。细细的山泉从岩石缝中挤出,不管天旱下雨,都是那么细细的一股,夏天非常清澈,冬天雾气腾腾,是口冬暖夏凉的水井。

每天最繁忙的时间,就是早晨和中午了,每年最繁忙的季节要数夏天了。夏天天气酷热,用水量较大,一家人煮饭、洗衣、洗澡的水全用扬家井的,父亲一早和诸多人排着队在扬家井担水,一趟二趟地,直到家里的水冈满为此,有时排队的人多了,还只有到其它两口井去担。中午也是扬家井热闹的时候,诸多学生也来到井边洗碗、洗衣服。

夜幕降临,还有人不顾天气闷热,继续担着水。井旁有两三个妇女,叽叽喳喳地边唠叨着,边洗着衣服。在她们不远处,时而几根烟火在忽亮忽暗,男人们光着膀子,旁边都拎着一个桶和盆子,在吹着牛壳子,等待女人们离去,好冲凉。那时我爱和我们镇上的几小伙子,光着上身,怀抱吉它,吼上一曲“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依恋在小村的周围……”。好不容易等到她们离去,男人们三三两两地站在井旁,脱了个精光,霸占到深夜十一、二点。

第二天,早晨起来,还是用杨家井水来泡茶,清澈、清香……来的朋友首要的要求就是用杨家井的水来泡茶喝,那才是爽心爽口、其乐融融,面目神怡,安然自得,苦中寻乐……

那时很羡慕城里人,每逢进城开会,看着城里人用着“哗哗”不断的自来水,几个小青年在一起发牢骚,胆大还在会上向领导反应用水难的情况,有的甚至要求调到城里工作,问题是反应上去了,但是个普遍性的问题。那时候十几个区普遍都是缺电缺水的,经济还不发达,经费有限,解决问题要排班站队,打井的问题一等就是几年。

终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那是让人难忘的1992年,一个老人掷地有声的讲话,被称为《南巡讲话》至今在我耳边回荡“不改革开放,中国就没有出路……胆子要更大一些,步子要更快一些……”这老人的声音震撼了中国,震撼了世界,如春雷,似劲风再给中国经济插上了腾飞翅膀。那时我感到中国热起来了,体制改革也开始了,撤区并乡建镇开始了,真正给农村乡镇发展带来了活力,大规模的建设从那里开始,新的街道、商场、市场、包括单位职工住房率先兴建,从此狭窄的土街变成了水泥街道,商场更大更漂亮了,露天的市场变成了框架市场,职工住房由祠堂、庙宇搬进了楼房,整个老镇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街道整洁宽敞,楼房鳞次栉比。

吃水不忘挖井人反思篇(5)

关键词:中职生;普通话;学习;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007-01

随着推广普通话呼声的日益高涨,推普工作日见成效,推普工作迎来了一个又一个高潮,在可喜可贺的形势下,在普通话培训工作中,笔者惊喜的发现,推广普通话不仅仅语言文字工作,也是一项人文工作;普通话不仅仅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促进了文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修养,保障了家庭、社会的和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推普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德美育意义,本文笔者将以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普通话所收到的德美育功效来谈谈普通话普及工作触发的德美育意义。

一、学习普通话,不做井底蛙

作为南方的孩子,在学习普通话之初,对儿化音、轻声词的发音兴趣极浓厚,带着好玩的兴致,他们非常认真的学习每个声母、韵母的发音。这时,老师引导他们要说好标准音,应多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通过央视新闻主播的口音来规范自己的发音,提高自己的语感,建立起标准语系,学生兴致昂扬地利用教室的教室,准点看新闻,在模仿语音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听新闻的良好习惯,潜移默化地引导了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民生及全球热点问题,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忧患意识,让学生不在是深陷个人狭窄天地的井底之蛙。

二、学习普通话,不做瘪三郎

中职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家庭,且是农村孩子中游手好闲,不愿读书、劳动的慵懒者,言语粗鄙,行为粗暴或散漫,追求粗俗,在校内外经常三言两语便与他人大动干戈,实在令家长和学校、老师头疼。但在参加了普通话培训学习后,我发现了学生有了细微的变化。为说好、考好普通话,他们经常虚心地问我,某个意思在普通话中该怎么表达,平时说话也注意以普通话的语言来表情达意,这大大减少了学生说粗话、脏话的现象,尤其是在老师范读美文或播放美文朗诵磁带或播放历届经典诗歌诵读大赛获奖作品时,学生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对美的渴望,对文明交流的意愿,这样就在润物无声中强化了学生的文明意识。

三、学习普通话,不忘挖井人

普通话测试的朗诵材料,有许多都是文质兼美的人生哲理小文,学生在朗诵、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人生启悟。如一学生读了《妈妈爱吃鱼头》后,动情地说起她妈妈类似的感人故事,忆起小时候吃饭,每次吃肉时,妈妈总说自己爱吃骨头,不爱吃肉,她哽咽着说:“以前总以为妈妈真的是爱吃骨头,读了这篇文章才知道原来妈妈也喜欢吃肉,不过因为疼爱我们而借故让给我们吃。”这是个叛逆的学生,总认为父母不关心他,所以他总是吊儿郎当的,不务正业,无心向学。课后,他还主动拨通了他妈妈的电话,诚心的跟母亲道了声“谢谢”。从那以后,这学生逢年过节都会通过各种方式问候我,说要做一个喝水不忘挖井人,知恩图报的人。这样的变化让我深感惊喜,也促使我去重新审视推普工作的意义。

在培训过程中,我一遍遍声情并茂地范读《轻轻的一声叮咛》一文,又让学生朗读,在反复听和读的过程中,同学们对不懂马来西亚语的作者却能听懂马来西亚一个母亲 “孩子,小心哪,别把手指割掉” 的叮咛,和作者母亲“好好工作,注意身体”的嘱咐有了深入的体会,被其中的母爱深深打动,同学们也纷纷回忆起自己的母亲的“唠叨”,体味着“唠叨”中的母爱,学会理解母亲的同时,也学会了体谅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有些同学在读到《迷途笛音》一文时,深深地为“乡巴佬”卡廷保护小男孩自尊的淳朴打动,体会到尊重别人,保护他人的自尊是如此重要。自此,同学们在一定程度上学会了谦让和尊重。这收获远大于语音知识学习的收获。

四、学习普通话,争做好栋梁

在普通话培训接近尾声时,我开设了一节“普通话学习自由谈”的主题课,让大家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表达自己的心得体会。在同学们的畅所欲言中,我惊喜地发现,学生学习普通话后,更注重语言文明了,人际关系更和谐了,同学感情更深厚了,大家学会了谦让,学会了尊重,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坚强。

一个向来胆小怕事,遇事爱哭的女孩子也大胆地畅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说她特别喜欢朗读《困驴的启示》,每次朗诵都有无穷的力量。老驴子面对将被埋葬的厄运时,镇静、顽强、乐观的态度,让她豁然开朗,面对人生困境,人也当像老驴子一样敢于向命运挑战,沉着冷静地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不逃避,不退缩。

一个中职生能够有这样深刻的人生体悟,不是老师苦口婆心说教能够收到的效果,这是学生在朗诵中,实现了文学与心灵的直接对话。这样的心灵洗涤不是平时教师剖析美文时能获取的。毕竟教师肢解美文,文章便支离破碎了,学生只能从中学到只言片语,况且中职生很难将精力集中在课文的讲析上。而学生在反复朗诵中却亲自体味美文,感受美文之境,体悟美文之理。

吃水不忘挖井人反思篇(6)

1、家庭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它能使父母获得情感。——罗素

2、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3、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卢梭

4、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孟子

5、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前苏联谚语

6、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7、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中国谚语

8、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9、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泰戈尔

10、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象!她们的心始终一样,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11、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12、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

13、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鲁迅

14、哀哀父母,生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15、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16、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绩,都应该饮水思源,()应该记住是自己的老师为他们的成长播下了最初的种子。——居里夫人

17、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18、父母的美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贺拉斯

19、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20、知恩图报,善莫大焉。

21、吃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22、做人就像蜡烛一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以温暖。——萧楚女7、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王符

23、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日本谚语

24、感恩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品行中最不好的。——英国谚语

25、一父养十子,十子养一父。

26、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27、忘恩比之说谎、虚荣、饰舌、酗酒或其他脆弱的人心的恶德还要厉害。——英国谚语

28、借得大江千斛水,研为翰墨颂师恩。

29、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卢梭

30、可怜天下父母心。

31、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情存如血。

32、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莫泊桑

33、知遇之恩当永生不忘。

34、一饭之恩,当永世不忘。

35、养儿方知娘艰辛,养女方知谢娘恩。——日本谚语

36、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洛克

37、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日本谚语

38、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

39、忘恩的人落在困难之中,是不能得救的。——希腊谚语

40、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尼采

吃水不忘挖井人反思篇(7)

那(á,普通话近似读音。以下同)年月听到“社会主义要实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时,看到农村大片茅草危房和城市中拥挤的青瓦破屋,就像是在听说天书。当听到“共产主义就是电气化加苏维埃”时,更觉得是高不可攀的天堂境界。尤其是在国民经济走向崩溃的“史无前例的年月”及那些经常停电的日子里头。兹哈,面对贵阳城鳞次栉比的高楼和大大小小的电器卖场中的商品,要是哪个再提起电气化咋个咋个了不得,绝对是“OUT得挖王①”。单从经济角度来讲,电气化已经不能完全涵盖现代化先进生产力概念,现在更讲究嘞是网络化、系统化的质量提升和总体管理。虽然如此,对从前“挑水吃”的日子还是不能忘怀。除了怀旧感而外,更有对社会进化的粗朴认识。

贵阳在上世纪30年代末就有吘自来水,贵阳人叫它(lā)机器水,以区别于井水或河水。自来水虽然属于公共工程,但是轻易进不了贵阳嘞人家户,城头(tōu)一般是几条街共用一座水站,自来水一分钱一挑,水价几十年不变。那(á)个时侯如果有哪个抱怨钱不值钱时,旁边人会颠兑②说:“一分钱一挑嘞水尽你吃个够”。

挑水嘞扁担是竹木所制,水桶除了木制而外还有马口铁制成嘞“洋铁桶”。那(á)时各家都有装水的水缸,一般是红陶制品,用竹子编制的缸箩套在外面,能装两三挑水,水缸上面用木盖盖住。从水缸里取水的水瓢有木水瓢、葫芦水瓢、白铁水瓢等,或者用大洋瓷缸缸(搪瓷茶缸)充当水瓢。

60年代前,贵阳部分居民吃水是请人挑水,兹叫“喊水吃”。贵阳话中叫外劳服务通称为“喊……”,如:“喊碗开水面”、“喊人炒几个菜”,就是让面摊送碗开水面或饭馆炒几个菜送来,而不是上面摊、饭馆去吃。现在引进嘞词称“叫外卖”。又如:“喊个川军”、“喊个背篼”,就是叫一个街边的劳动力来。

贵阳从事挑水劳务的人称为“挑水嘞③”,专门为人挑水,如同现在送瓶装水的送水工。贵阳曾流传有一个与“挑水嘞”有关的笑话,说从前一蒋姓人家有个憨包④儿,人呼“蒋大咧子”,将一大锭银子悄悄(qīoqīo)丢进“挑水嘞”桶中,自乐道:“等兹狗日嘞去(kí)打烂人家嘞缸!”

“挑水嘞”挑水到人家后,在水缸旁的墙壁上用粉笔画“正”字记录挑水的数量,一个正字表示5挑水,一挑水两分钱(这是至70年代中期的行价),积到一定量后,“喊水吃”的人家就集中付钱。后来贵阳人口增多,“挑水嘞”从业人员却只减不增,加上那个年代购买服务被认作是剥削行为,要亲力亲为才能算是劳动人民,为避“不劳而获”之嫌,“喊水吃”嘞人家户急剧减少。贵阳人自家到水站或者河头(tōu)、井头(tōu)去(kí)挑水,兹叫“挑水吃”。一对水桶、一根扁担,挑水成了城头(tōu)人重要嘞家务劳动和常态劳动锻炼。贵阳大街小巷,包括热闹的市中心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挑着水桶嘞男女老少在汽车、单车、行人当中穿梭而行。贵阳人为了生命之水天天要做嘞街(gāi)头劳动,套一句现代流行俗语,挑水成为那(á)个年代贵阳街上嘞“一道靓丽的风景”。那(á)个时候,讲究家教的人家,小学四五年级嘞娃娃就要学挑水,开始由两个娃娃合抬一桶水,兹叫“抬水吃”。这并非是因为人多要分摊由两个人“抬水吃”,是因为娃娃气力小。当娃娃肩膀能承受扁担嘞压磨后,虽然气力还不济,也会一个娃娃“挑半挑水”,或者,用一副小桶交一分钱挑两次水。住在楼上嘞“挑水吃”就要多费些力了,有本事嘞可以将水桶挑上楼,本事欠缺嘞,就要一桶一桶拎水上楼。还有一些原来缺乏劳动锻炼的大人,也曾弓起背学挑水,模样和现在那些表演挑东西的演员不地道的挑水动作一样。现在除了贫困地区的人而外,绝大多数人都不会使用扁担和水桶之类的工具了。

当时,除了住在河边或者住家附近有水井的,贵阳住户大多是到自来水站去挑水。水站是一间只容坐下一个人嘞小房子,管水站嘞人从早到晚,一天守十几个小时,不依现在嘞8小时工作制。挑水嘞人都会自觉排队,自觉往水站嘞钱箱投币。负责任嘞守水站人在挑水人接水时会认真监视,如果看到哪个嘞水桶体积大,等水接到一定量就会摛手⑤关掉水龙头,不任大水桶接满水。

在一个水站挑水嘞都是同住一片街区、同饮一水站水的街坊邻里。一般在下班、放学后来挑水的人较多,排队等挑水的时间成了街坊们每天会晤和交流信息的时间。除吘简单的寒暄打招呼外,排队长时还会将扁担架在两个桶上,大家坐在扁担上摆龙门阵;也会互相代付水费,递给守水站嘞人两分钱——不投在钱箱,并且打招呼:“他(她)嘞钱我给吘哈(hà)”;有时也会先后谦让,让那些家中人手少要急着挑水回家的先接水走。也有极少数人为挑水插队起冲突、互相打骂甚至抡扁担。

最难受的是遇到水压低的时候,水流慢,接水时间长,大家无奈嘞看倒水龙头淌出的涓涓细流,耐心排队等候。有时甚至会排到晚上十一二点钟。最为恐怖的是水压低同时遇到停电,通街(gāi)黑黢黢,要摸黑挑水走路。但是,没得人会向政府有关部门去申诉,守水站的人对延长自己嘞工作时间也从不抱怨。

兹种时候,年轻人就会挑起水桶遍街满城转,找水压高、人少嘞水站去挑水,或者到有水井嘞地方去挑水。不过,到水井挑水也并非人人能行。如果井水水位高时,没有问题,但是碰到井水水位低时,兹些吃机器水临时客串挑井水的人,如果没得掌握从水井打水嘞技术,就取不到水。

上个世纪70年代,自来水管才开始慢慢走进贵阳嘞各家各户。贵阳城以院坝、居住单元为单位自行组织,筹款请师父、买材料,然后各显神通,找关系、走后门,找自来水公司安装自来水。安装上自来水的人家,改“挑水吃”为“接水吃”之后,扁担、水桶以及水缸顿时成为多余的摆设。腾空这些摆设后,狭窄的家居竟能获得一个多平方的空间,欣喜程度不亚于发财。有时晚上会有一些仍然在“挑水吃”的隔壁邻舍因水站关门前来“接水”,非但不拒绝,更热情相与。豪爽中除了助人而外自然油生一丝得意感。

上善若水,社会的进步犹水之柔顺自然,物质的消长也有其为与不为之道。当刻意拼命“走社会主义道路”时,欲速不达,当把社会主义看成低级阶段后,像变戏法一样,经济实力和生活质量反而一发势⑥超越了当年梦寐以求的境界。曾经维系我们生命之水的扁担、水桶、水站突然之间不见吘,取而代之嘞是遍布城市高楼大厦中的供水管网及入户管路,吃水不用挑,只需摛手接水来吃即可。如今扁担、水桶、水站已离我们远去,同时远离我们嘞,还有原来每天必做的挑水劳作和街坊之间的亲密接触,兹也是社会进步所带携的劳动能力退化和人情的隔膜。

注:

①贵阳俚语,厉害,过火之意。

②贵阳俚语,调侃,开玩笑。

③贵阳称呼从事劳务的人,在行业或工种后加个“嘞”,如:卖肉嘞,扫街嘞,挑粪嘞,卖菜嘞,或者:我是教书嘞,我是拿脉开方子嘞。

④贵阳方言,傻子、弱智的意思。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