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有教育论文

有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2 15:04:50

有教育论文

有教育论文篇(1)

课程开发意识。随着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课程开发能力已成为教师最重要的专业能力之一。培养和增强自己的课程意识,实现从单纯的课程执行者到课程研制者的角色转变,提高其课程开发能力和相关技术,才能使教师不断获得专业成长。

科研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

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教育科研能力是基础教师教育所必备的能力。现

代教师要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要成为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和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为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能力,那种“教教材”的“教书匠”的传统做法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素质,迫切地呼吁着教师的创新智慧。所以,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教育教学并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3、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师教育对象是人,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精

神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引导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同时,教师也是工作群体的一员,要有与同事融洽相处,合作共事的能力。教育是不仅涉及学校,同时还涉及到家庭及社会,所以教师还应具备有与家长、社区有关人员沟通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形成教育全面进行有效地工作。

4、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和信息科

学技术智能化、信息网络全球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将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手势在必行。21世纪,“文盲的概念将发生根本的变化,不会使用计算机等先进工具或不会检索、处理和利用信息资源的人将成为‘信息时代’的新文盲特征。”(〈中国教育报〉1996、1、24)科技的现代信息技术已走入校园为现代教育服务,结合教师必须迅速适应科学发展的形势,学习、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堂课”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5、学习能力

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要求教师成为终

身的学习者。瑞士的查尔斯、赫梅尔曾指出:“终身教育是唯一能够适应现代人,适应生活在转变中的世界和变动社会中的人的教育。这样的人必须使自己能够不断地适应新情况。”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教育改革的方向,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才能时时充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率,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如何引导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主动迎接教育改革的挑战,建立有效的、促进学校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师资培训成为学校永恒的话题。走向校本的教师培训应运而生。我校在开展校本培训工作中作了以下尝试: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我校十分重视引导教师加强学习,

把集体学习与个人自修结合起来。每学期,我校

定期邀请西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市教育科学学院的教育专家和领导为教师们做专题讲座2—3次,向教师宣传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改革政策法规,让教师了解最新的教育信息及其他学校教育改革的动态;每学期列出必读书目,要求教师每月写读书笔记4000字。各种学习活动开展,教师们对课程改革的目标、趋势及措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增强了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使命感、责任感,激发了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教师的教学研究、科研能力的培训。

2、1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主要形式。每个教研组的教研活动有计划、有主持人、有中心发言人、有研究内容或主题,教师有书面发言材料。除此以外,我校打破了以本学科、本年级教师为主的教学研究,实行同学科跨年级、跨学科跨年级的主题式的教学研究活动。如观摩听课、课后集体评议、召开经验交流、进行案例学习研究等,形成教师合作互动、经验分享的格局。同时,我校每期开展“三课”达标、优质课竞赛、教研组活动竞赛等活动,为教师创设了展示集体智慧和个人教学风采的舞台。

2、2课题带动

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我校把课题研究作为培训的基点,教科室定期组织教研组或课题组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培训,学习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注重收集与本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注重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研讨,鼓励教师将研究的心得体会及时记录下来,边研究边总结边反思。如我校以三年级为实验点,组织三年级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与实践》的研究,学习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借鉴其他地区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作法,邀请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课程专家到校指导、教师们边学习、边研究、边总结,写出了精彩的教学案例和研究心得。教师们也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从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研制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3、组建教师学习、成长团体

学校以市、区、校级骨干教师为中心,发展有发

展潜力的青年教师,组成学习型教师组织。教师组织成员共同探讨制定出教师的培养目标,即市级骨干教师在五年之内成为市内名师或国家级骨干教师,区级骨干教师在三至五年内成为市级骨干教师,校级骨干教师在二三年内成为区级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在二年之内成为校级骨干教师,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在管理方式上实行自主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发挥教师的潜力,从而创建性地进行学习和工作。

4、开展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

有教育论文篇(2)

关键词:孔子;平民;教育思想;教育实践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毕生致力于上等人的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其教育思想和终身实践,对后世几千年都产生了极其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其道德教育优先,亦重文化教育的思想;学而不厌,好之乐之的思想;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思想;君子不器,重在谋道的思想;学思结合,行学并重的思想;知之谓知,不知阙如的思想;因材施教,由博反约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尤其巨大。但他的平民教育思想却颇为复杂,有些甚至非常糊涂,需要认真考察。孔子曾经说“有教无类”(卫灵公,15•39),我什么人都教育,没有贫富﹑贵贱﹑地域﹑夏夷、“先进于礼乐”“后进于礼乐”等等的区别。孔子还说过“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7•7),只要主动给我一点见面的薄礼,我从来没有不教育的。就因为孔子讲了这么两句话,后世学者便长期断定孔子具有全民教育思想,并且在此基础上演绎出了许多理论。这两句话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看,似乎可以说明孔子具有全民教育思想。但是,如果真这么看,我们就犯了以后释古的常识性错误。西汉以来的经师们解读《论语》时,就犯了不少这样的错误。其实,孔子一生主要致力于教育上等人,基本没有教育下等人。他说上面那两句话时,是有一个那个时代的人人人都明白的大前提的。学者们断定孔子具有全民教育思想时,可能仅仅考虑了那两句话的字面意义,而忽略了那两句话的大前提;也可能没有对孔子的教育实践作细致的考察,并将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作比对研究,然后再得出结论。而学者们误解那两句话的根源,则很可能首先是因为误解了“人”和“民”这两个关键词,很可能是因为对春秋时代的社会结构没有作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所致。我们先简单解释一下“人”和“民”这两个关键词。《论语》一书中,直接论及人民,包括不以人民字样出之,而以君子﹑圣人等字样出之的,大约有两百章之多,占到全书(492章)四成的样子。这是一个很高的比例,说明这个问题在春秋时代有多么重要,孔子对这一问题是多么重视。惟其如此,后世学者亦十分注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最近百年,学术界对孔子的“人”“民”“众”“百姓”等概念的看法,大体可分两类:一类认为,“人”是奴隶主,“民”等是奴隶。另一类认为,“人”或指所有的人,或指贵族,“民”指奴隶。两类学者都是思想家哲学家兼古文字学家,其古文字证据都是甲骨卜辞,其社会结构研究理论都是阶级斗争理论。甲骨卜辞对研究西周以前的殷商社会可能十分管用,但对研究先周社会和西周春秋社会就要十分小心。阶级斗争理论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未必真地可以“放诸四海而皆准”。因此,关于“人”“民”的上述两种理论恐怕都需要慎重考虑。我的学习心得,研究任何问题,都不能有理论预设,都不能随意移植嫁接理论,而应该充分研究原始材料,并且仅仅根据原始材料本身得出结论。只要遍查《论语》《春秋》《左传》,我们便可发现,春秋时代的“人民观”大体上是这样的:一“人”指所有的人,与“鬼”相对而言。二,“人”又可以分为“人”和“民”两个阶级,其中“人”是上等人,包括天子、诸侯、卿大夫等,但不包括“小人”。“小人”和“民”“众”“庶”“百姓”“鄙夫”“老农”“老圃”等等是一个阶级,但不是奴隶,而是平民。孔子经常讲“使小人”“使民”,在谈到道德问题时,他常常把“小人”和“民”这两个概念混用,可见,“小人”和“民”都是平民阶级。三,“士”是一个很特殊的阶层,讲仁德的便是“君子儒”,“志士仁人”,如果还当了官,就可以归入上等人,是“君子”,但一般不是“大人”,天子、诸侯、卿大夫才是“大人”;不讲仁德的“士”则是“小人儒”,“小人儒”而又没有当官,则仅仅是“小人”,只能归入下等人,属于平民阶级。我有《人论》专门讨论这一问题。为了既方便下文讨论,又适当避免重复,本文只是点到为止,以下不再赘述。

孔子毫无疑问有教育“人”即上等人的思想,这方面的证据非常多,无需论证。但他有没有教育“民”即下等人也就是平民的思想?如果没有,原因又是什么?如果有,其思想又当如何?这些都需要仔细研究。还有,为了慎重起见,我们也许还应该考察一下孔子的教育实践,看看其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是否一致。只有把这些问题全部都弄清楚了,我们才可以就孔子有无平民教育思想,有什么样的平民教育思想下结论。只有把平民教育问题研究清楚了,才可以就孔子有无全民教育思想作出判断。仅仅根据孔子的那两句话就断定他有全民教育思想,这样做恐怕不太严谨。根据现在所能见到的史料,我们初步认为,孔子还是有平民教育思想的,不过,他只有平民道德教育思想,而没有平民文化教育思想。孔子一生的教育实践与其教育思想也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孔子一生只对平民进行了道德教育,并没有对平民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下文我将从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作简要论述。孔子既然认为平民应该教育,有平民教育思想,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教育平民,怎样教育平民呢?孔子认为,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道德教育,另一个是文化知识教育。下面先谈谈他的平民道德教育思想。孔子认为,平民的道德水平很低很低: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13•2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13•2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12•1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7•3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2•14)这里所说的“君子”,都是“人”,上等人,而且都是上等人中的仁德君子,不是普通的上等人。孔子认为“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宪问,14•6)也就是说,“君子”当中有仁人,也有不仁的人。孔子一生称赞的大体同时代的仁德君子,有卫国的宁武子﹑孔文子﹑公子荆﹑史鱼﹑公叔文子等等,还有郑国的子产等四君子;他批评的“不仁”的君子,国君有鲁定公﹑鲁哀公﹑卫灵公﹑齐景公等等,卿大夫有季康子等等。可见“君子”中的确有仁者也有不仁者。而上引诸章中孔子说,这些君子们安泰而不骄傲,和谐而不雷同,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促成别人的坏事,胸怀坦荡,为做好事而互相团结,可见这些“君子”都是上等人当中的仁德君子,而不是普通的上等人。“小人”则都是下等人,平民,与“民”、“众”、“百姓”是一个意思,属于一个阶级。这些平民,骄傲而不安泰,雷同而不和谐,促成坏事而不成全好事,常因小利而忧戚不安,为干坏事而互相勾结,总之,他们的品行很坏,道德水平很低,没有一点点仁德,真正是“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平民的道德水平既然很低,那么应该怎么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从而改善社会风气呢?听听孔子与鲁国正卿季康子的话,我们也许就会明白。孔子对季康子说: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12•19)从孔子的这番话来看,季康子必定先对孔子说,鲁国的平民太坏,准备多用刑法,杀掉一批特别坏的平民,以整肃社会风气。他这种看法和准备采取的做法,在晚周可能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周秦那么多的文献中几乎没有一句话是说平民好的。弟子们把这番话记下来并收入《论语》,即应与这样的社会现实有关。从孔子的回答来看,孔子认为,季康子这类人才是“君子”,才是上等人;“民”和“小人”都是一类人,平民,下等人。孔子虽然承认平民的道德水平很低,但反对季氏滥杀平民,主张通过教育上等人,提高上等人的道德水平,进而影响下等人,提高平民的道德水平,最终改善社会风气。这说明孔子的仁德之心及于平民,他对平民进行道德教育的策略也比季氏高明。又如: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阳货,17•4)(称赞郑子产)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5•16)这两章,上一章说“使小人”,下一章说“使民”,“小人”和“民”明显是同一个阶级,都是被上等人“使”“养”的平民,孔子说得非常明白。“学道”是学仁道,这仍然是道德教育,不是文化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是“学礼”。孔子认为,“君子”“小人”都要“学道”,都要进行道德教育,“君子”还有教育“小人”的义务,其教育方式是“养”和“使”,要求分别是“惠”和“义”。这体现了孔子一贯的平民道德教育思想,就是通过教育上等人来影响下等人,由上等人来教育下等人。

从总体上来看,上等人特别是上等人中的仁德君子的道德水平很高很高,平民的道德水平很低很低,这不仅是孔子的基本判断,也是周秦几乎所有思想家的一致判断。我们只要随意打开这个时期的任何一部著作,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叶圣陶等老先生上世纪初曾经编印《十三经索引》,只要查到“君子”“小人”条,就会发现有无数这样的论述,而且其他先贤的看法与孔子的看法几乎完全一致。但是,平民的道德水平为什么普遍非常低下呢?孔子似乎知道问题的症结所在,他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4•1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4•16)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15•32)“君子”有土地,即所谓“有国有家者”,他们或有国家或有采邑,又大都有官俸“谷”,从无衣食之忧,所以都在操心一些“高大上”的问题,如“德”“刑”“义”“道”;“小人”没有土地或者土地很少,没有官职,当然也就没有“谷”来作官俸,常年苦辛而总有衣食之忧,所以只关心“土”“惠”“利”“食”“贫”这些在君子看来似乎微不足道的问题。从孔子所论来看,他本应明白平民道德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但当我们研究了孔子的平民道德教育策略之后,我们才发现,孔子其实并不真正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贫困才是平民道德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在这一点上,孔子远远不如孟子。孟子还知道要给每家老百姓“五亩之宅”“百亩之田”,使他们灾害年景免于饿死,风调雨顺年头过上好日子。这是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孔子则完全无此想法。因此我推想,孔子其实并不真正明白平民道德水平普遍低下的根本原因。平民道德水平低下,应该怎样教育他们,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呢?孔子的办法,似乎只有两个字,一个是“劳”,一个是“诲”。爱之,能无劳乎?忠焉,能无诲乎?(宪问,(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子张,19•10)上引许多文献,都有“使民”“使小人”的话,这就是“劳”,主要形式应有三种:让平民交税,让他们为官府修建宫殿﹑道路﹑水渠等,让他们打仗。《国语•鲁语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可见孔子等晚周诸子大多认为,“使民”“劳民”是教育平民,防止其道德水平更加低下的一种重要方式。当然,除了“劳”以外,孔子还想了一些别的教育平民的方法。如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为政,2•3)可见“德”和“礼”都是孔子教育平民的内容,都是上章所讲的“诲”的内容。“德”即仁德﹑道德,“君子”“小人”都要接受道德教育。不过这一章里的“礼”,仅仅特指具有整肃作用的“礼法”,类似今人讲的习惯法,而不是三代文化知识和孔子丰富学问总纲的那个“礼”。至于具体怎么“诲”,孔子的策略是这样的: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2•19)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子路,13•4)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宪问,14•41)(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子张,19•19)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颜渊,12•19)上面的引文中,孔子说要“诲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但怎么“道”,怎么“齐”,总之怎么“诲”呢?原来,孔子并不是要直接“诲”民,“道”民,“齐”民。孔子发现,下等人的道德问题,主要是由上等人的道德问题决定的。上等人中,多有不仁者。应该要求上等人“直”,上等人“好礼”“好义”“好信”,上等人不失其“道”,提高上等人的道德水平,从而像风吹草一样,影响下等人,提高下等人的道德水平。这样,全社会的道德水平都会提高,社会就和谐了。孔子的这一思想,并不是他的独创,周秦诸子大多持此观点。这一思想,即使是在今天也有其合理性。如今常有人抱怨社会风气不好,其实只要党风政风真正好了,民风就会大大好转,甚至会完全好起来。以上是孔子对平民进行道德教育的看法,总起来看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但孔子对平民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看法,却相当的糊涂。上文已经指出,孔子曾说“有教无类”,无论什么人,他都教育;又曾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主动象征性地送点礼物他,他就教育学生。因此后世学者们全都认为,无论贫富贵贱“先进”“后进”哪国人氏孔子全都教育,并进而认为,孔子有全民教育思想。但是学者们没有考虑到,孔子说这些话时是有个在他那个时代不言而喻的大前提的,就是你得愿意接受教育,而孔子一向认为,当时的平民几乎是没有愿意接受教育的。孔子曾经根据人的智力,把所有的人分为四个等级,他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季氏,16•9)“生而知之者”是智力超常的人,天才,其学问本事都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习得的。孔子一生从没有说过谁是这样的天才。这与今人的天才观几乎完全相同,今人也大都认为有天才,但究竟哪一个是天才,又似乎谁都说不清楚。孔子认为自己是三代文化的伟大继承者,周文王之后他孔子最伟大,但他从不认为自己是天才,而认为自己只是个“学而知之者”。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7•20)说他的学问,都是终生努力学来的。孔子还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6•21)“中人以上”,应指“困而学之”者、“学而知之者”、“生而知之者”这三类人,跟这些人可以讲大道理。“中人以下”应仅指“民”,这些人“困而不学”,不可以跟他们讲大道理。因此,孔子认为,“民”是无法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阳货,17•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8•9)“上知”指“生而知之者”,“下愚”则指“困而不学”的“民”。这些“民”,只可以让他们怎么干,不可能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么干,因为他们智力太低下,又拒绝学习。上面我们简单地讨论了一下孔子的平民教育思想。根据上文的讨论,我们初步认为,孔子充其量只有平民道德教育思想,而根本没有平民文化知识的教育思想。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还一定要说他有平民文化教育思想,那他的思想就是平民完全没有办法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学者们仅仅根据孔子那两句话的字面意义,而不考虑那两句话还有个大前提,就断言孔子有全民教育思想,这是不太谨慎不太科学的做法。下面我们讨论一下他的教育实践,希望用他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来互证,以进一步搞明白他的平民教育思想,同时也进一步搞清楚孔子有无全民教育思想。孔子教育过的人,我大体把他们分作两类,授业弟子和其他人。下面分别讨论之。

孔子的授业弟子中有没有“民”即平民呢?我的判断是,应该没有。我的主要考虑是,其一,孔子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就是培养教育上等人的,而不是培养教育平民的。孔子教育弟子,也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道德教育的主旨是“仁”,文化知识教育的主旨则是“礼”,具体来说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艺”。按照孔子的上述教育思想,孔子是不可能直接对平民进行道德教育的。孔子曾经对子贡讲,他的丰富学问,有个东西“一以贯之”,并不是靠死记硬背的。(卫灵公,15•3)颜回则指出这个把老师无比丰富的学问“一以贯之”的东西就是“礼”。颜回说,老师孔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子罕,9•11)那么“礼”就是孔子学问的主线和总纲,也是三代文化的主线和总纲——至少孔子自己是这么看的。孔子一生都教弟子仁学和礼学,而礼学本身就只是上等人的学问和事情,与平民没有任何关系,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孔门如有平民弟子,他们不可能一生跟着老师学这些既没有任何兴趣,也没有任何用处,甚至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东西。这是我判断孔门弟子中没有平民的第一个依据。其二,孔门弟子的做派,就完全是上等人的做派,而完全不是平民的做派。《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收有孔门弟子七十七人,其中“显有年名及受业闻见于书传”者三十五人,其中澹台灭明和公伯缭两位应该都不是孔门弟子(只要读读《论语》原文就明白,兹不具论),实为三十三人。这些学生,有贵族,有士,但没有平民。士在晚周是个特殊阶层,上文已略作说明。这些弟子中,虽然颜回穷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地步,(雍也,6•11)但这只是因为他坚持不当官所致。孔子曾对颜回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述而,7•11)可见颜回不当官,应与当时天下无道政治黑暗密切相关。颜回虽然很贫穷,但其做派仍不失上等人的身份和风度,包括他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时的“乐”,这分明是一种君子之乐,上等人之乐,真正的平民就无论如何都“乐”不起来。这就如同今天的阔人到深山老林吃野菜觉得很雅致,很“酷”,而多少代在深山老林里吃野菜的穷人却“雅致”不起来,“酷”不起来一样。颜回死后,他父亲要求孔子卖了马车,以为颜回准备外棺。埋葬儿子,颜父既要内棺,还要外棺,这就是典型的上等人的做派,而不可能是平民的做派。孔子自己也是上等人,本来也该如此,但他主张薄葬,反对厚葬,就说我的儿子伯鱼死了,也只有内棺而无外棺。加上我是当过大夫的人,不能没有马车,因此拒绝了颜父的要求。但孔子的弟子们觉得,安葬颜回没有外棺太不像话,就背着老师为颜回准备了外棺。因为这事孔子还呼告过死去的颜回,由这个呼告我们明白,颜回在世时,也是主张薄葬的。(先进,11•8﹑11•11)这一细节说明,孔门弟子都不是平民,他们的做派都完全是上等人的做派,完全不是平民的做派。另一个弟子原宪也贫困,也是因为不肯当官。孔门弟子中,颜回原宪是最像平民的,连他们两个都不是“民”,别的弟子就更不是“民”了。另外四十二个弟子,“无年及不见于书传”,其中有无“民”,虽不敢妄断,但考虑到上述第一个因素,其大体情况当与前三十三位弟子相似。其三,孔门那些只要愿意当官的学生,全都当了官,而且大多是大官,最小的也是县长,还有一位是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的时代虽然也有小人和平民当官的,但那都是通过经商发财然后买官做官的。孔门只有子贡经商,有钱买官,子贡后来位至卫国国相,但子贡的官不是买来的,而是凭其杰出的外交才能当上的。孔门授业弟子没有一个买官的。孔门弟子虽然有的是“先进于礼乐”,有的是“后进于礼乐”(先进,11•1),总之都是精通“礼乐”的,他们有的是世禄子弟,有的虽说只是士,但既已精通“礼乐”,且已出仕,就肯定不是平民,而是上等人了。授业弟子之外,通过直接与孔子打交道而得到孔子教诲的人当中,有没有“民”即平民?我曾经学习太史公的做法,遍查《论语》492章,并且把每个与孔子打过交道的人全部清理出来,列成表格,逐一分析,发现这些人绝大多数都要么是国君,要么是大夫,只有两个“童子”一个“鄙夫”可能是“民”。一个是“互乡童子”(述而,7•29),另一个是“阙党童子”(宪问,14•44),后者还是孔子的同乡。这两个人都不好说是君子还是平民,唯一一个可以确认是“民”的,孔子称之为“鄙夫”。(子罕,9•8)孔子教育弟子以外的人,也主要是教“仁”和“礼”,所以这些人也基本上都是上等人。平民要孔子教“老农”“老圃”“百工”的事,孔子也教不了啊﹗以鲁国为例,根据《论语》的记录,鲁国与孔子直接打过交道的人,有鲁定公、鲁哀公、季平子、季康子、孟武伯、孟懿子、阳货等人,他们要么是国君,要么是大夫。阳货虽然只是个“陪臣”,但这个“陪臣执国命”,可不是一般的“陪臣”。鲁国之外,卫国郑国与孔子打交道的人最多。卫国主要是史鱼等几位“君子”和孔子打交道,郑国的情况也一样,也主要是几位仁德君子与孔子打交道。孔子无论在哪里,都基本不与平民打交道,他在别国的情况也与在鲁郑卫三国相似,我们不再一一举例说明了。孔子的授业弟子不是平民,社会上与他直接打交道的人也基本上都不是平民。孔子一生教育的人,要么是上等人,要么是“士”这一特殊阶层,他基本上没有教育平民,这应该与平民“下愚”而且“困而不学”的特性密切相关。这说明,孔子的教育实践与他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他一生并没有对平民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平民未受文化教育因而“下愚”,这不难理解。但他们为什么“困而不学”,孔子似乎从未认真考虑过这个重要深刻而又十分简单的问题。孔子的仁政设计中,从未谈到土地问题,他只说要少收税,只能收十分之一的税。但孟子的仁政设计中,最最重要的不是少收税,而是要给每户农民“五亩之宅”,“百亩之田”,说明孟子的时代土地兼并已很厉害,失地农民已经很多了,也说明孟子比孔子更加关注平民的生计。孔子从来不谈土地问题,最多只能说明那时土地兼并还不太厉害,不能说明那时没有土地兼并。中国春秋初期即已开始土地私有化进程,土地一旦私有化,兼并就会开始。这是经济规律,历史规律,无可规避。今天我国设计的土地制度,有这样那样的不合理,但是可以有效防止土地兼并,这是吸取了过去两千多年土地兼并的教训而作的设计。而土地兼并一旦开始,就会有农民无地或者少地,生活就会困顿,他们活命都很困难,怎么会有心事读书做学问?但孔子对这些问题,似乎很少考虑到,好像从来没有真正明白过。另一方面,春秋时代周天子衰微,各国国君都想自保,大国之君、中等国家的国君还想灭掉别人,统一天下,于是天下连年打仗,天天打仗,这是要死很多人,花很多钱的。古今中外,打仗都是打人的性命,打钱。春秋时代土地私有化的初衷,主要就是为了多收税,为了打仗。土地刚私有化时,各国都还只收十分之一的税。后来仗打多了,打久了,包括鲁哀公在内的很多国君都收十分之二的税,国家还没钱花。土地被兼并了,税收又这么重,由孔子反复说要“使民以时”可以推知,另外可能还有没完没了的劳役,平民的贫困可以想见。在这样非常贫困的情况下,平民的第一需求自然是生存,而不是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这才是他们道德水平低下而且“困而不学”的根本原因。孔子家族在长达上千年的时间里,他的直系祖先,绝大多数都要么是殷商天子,要么是宋国国君。他们家即使从其九世祖开始衰落,但仍然是贵族,过日子自然没有问题,也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孔子似乎不明白,平民为何如此“下愚”,为何如此“困而不学”,他这是典型的“饱汉不知饿汉饥”。

有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国有企业;青年员工;实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国有企业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随着时代的更新,越来越多的“新鲜血液”注入到国有企业之中,使得国有企业发展又有了新的动力,但是与此同时,如何在国有企业中对青年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实施,便成了社会所关注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在国有企业青年员工中实施存在的问题

1.1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够完善

在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相当的不完善的,在对国有企业青年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普及的时候,没有完善的机制进行总体统筹,这样就使得工作很难良好可持续性的进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缺乏保障机制,缺乏统一的领导协调。

1.1.2对于国有企业青年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投入力度不够,使其没有良好的理论导师和实践机会。1.1.3激励机制不完善,使得国有企业的青年员工缺乏必要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配合性非常低。

1.2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单一、陈旧,缺乏时效性

对于国有企业的青年员工来说,是比较与时俱进,追求时尚的,但是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时就是十分的抵触,这种教育模式的枯燥。死板,方式方法的单一、理论的陈旧,极大的磨灭了青年员工的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了。

2.促进国有企业青年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措施

对于国有企业青年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在仓道来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就有提到说:“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主导,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想成正确的思想教育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所施加教育影响的各种方式、程序和手段的总和。”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国有企业员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国有企业在进行青年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时,一定要与时俱进,多创新思想教育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到每个企业环节中去,将青年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于国有企业本身的经济发展相结合起来。

2.1思想政治教育与国有经济发展相结合

将青年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于国有企业经济发展工作相结合的核心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每个国有企业经济发展的环节当中去。国有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工作完美的结合,通俗来讲就是,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导,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实践有离不开国有企业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如果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指导,就会偏离经济发展的方向,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缺乏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就会变得死板,难以发挥自身的理论价值。因此国有企业的发展一定要维护好这两者的协调发展,使其相互配合,不断的完善。如果利用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结合来指导国有企业青年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那么就要做到:首先是青年员工要正确的认识到国有企业经济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青年员工一定要看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但是在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磨合中也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要意识到企业经济的发展核心是把生产搞上去,促进经济的大力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这个核心的理论指导,为其服务的。其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要明白国有企业经济发展环节的工作流程,明白其每一步是如何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结合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继而进行完善。

2.2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激励企业员工共同努力、共同奋斗的价值理论,是一个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以企业精神和经营管理理念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一个好的国有企业文化可以积极的引导青年员工在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创造更好的企业精神,塑造更好的企业形象,与此同时,一个良好的国有企业文化可以使青年员工正确的认识到国有企业的规章制度,树立员工规范的工作行为,使员工可以更好的约束自己和努力工作,积极的为国家和企业创造价值。所以从中可以看出,良好的企业文化与青年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国有企业共同的利益,为了国家更好的发展。

3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来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也会随之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国有企业的青年员工也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新的思想特点,对于国有企业青年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也会变得复杂多变,会有各种新的状况和问题出现。那么这就说明,在新时期下的国有企业青年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的,工作的任务还是十分艰巨的。我们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既要加强国有企业青年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又要在实践中将各种理论落实到实处,从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工作态度等多个方面进行考核。为国有企业青年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准备,促进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国有企业青年员工中得到良好的发展【2】。

参考文献:

[1]刘婧.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企业青年职工队伍建设[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2(05).

有教育论文篇(4)

1.我国的绿色化学教育行动相对迟缓。

大多数学校尚未涉足,若想使全社会公众形成绿色化学意识,单靠几所高校开课、几个研究所进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若想改变公众缺乏绿色化学意识的状况,只有通过高师毕业生在基础教育当中去开展绿色化学教育,这样才能逐步影响到大众。真正的绿色化学教育的精髓是在绿色化学原则的指导下把绿色化学融合于化学教材改革、化学教学改革、化学实验改革等系列化学教育绿色化的创新过程。

2.各项政策不到位。

建议政府、化学界、环保界,尤其是教育界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绿色化学及绿色化学教育奖项,提出各种绿色化学教育的政策法规,建立合理的绿色化学化工教育考核制度。相信有各种政策的保障,各种奖项的颁发,必将会加速全社会绿色化学意识的形成,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教育体系不完善。

教师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贯彻绿色化学思想,要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树立起绿色化学意识,培养其从事绿色化学研究与开发的能力。然而,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机构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绿色化学教育体系,更不用说基础教育了。因此应该建立起一系列合理的绿色化学教育体系,以促进绿色化学教育的顺利发展。绿色化学的发展将对环境保护起重大作用,它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绿色化学进入教育领域,从而进入化学教育,符合时代的呼唤。

二、有机化学教学中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策略

1.在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

面对化学学术界悄然进行的绿色革命,广大的化学教育工作者不能无动于衷,尤其是将来作为社会的科技革命主动力的大学生更应该受到绿色化学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讲究策略,指行动或行动计划,以及为解决某问题或达到某目标而有意识做出的各种活动。可喜的是,目前已有部分重点大学如中国科技大学开始开设“绿色化学”课程。但是,仍然有不少高校的教师未能意识到将此重要的新信息传递给学生的重要性。另外,虽然有部分高校已开始着手为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绿色化学”课程,但在当前相当多的高校存在教学课时紧张的状况下,又带来了专门的教学时间难以安排的新矛盾。因此,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的渗透,不失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的渗透。具体来说,就是在进行有机化学教学时,对教学内容涉及有关绿色化学知识的方面,给予适时地、适量地介绍,通过这种画龙点睛的教学改革,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绿色化学教育。同时又不对原本非常紧张的教学安排造成新的冲击。

2.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加强绿色化学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机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检验化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有机化学实验也是化学教育的最有效的教学形式。除此之外,有机化学实验还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学功能。从认识角度看,有机化学实验是为学生提供化学教学认识问题的主要途径,它为学生检验有机化学理论、认识有机化学科学知识、验证有机化学假说提供了科学依据。从方法论角度看,有机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掌握实验操作过程、实验方法的重要手段。从教学论的角度看,有机化学实验能创设一定教学情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可以从有机化学实验现象中去认识有机物,并通过自己的操作来培养各种能力,进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教师将有机化学实验置于一定的化学教学情景下,为实现一定的化学教学目的,而展开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就是所谓的“化学实验教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是有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学生的科学思维、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与绿色化学的联系最紧密、最直接,是培养学生“从我做起”的好阵地,也是培养学生绿色化学意识的重要途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能促进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统一协调发展。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学科的基石和学生可以直接感知的事实,通过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是一个最好的切入点。在实验教学中开展绿色化学教育是历史的必然。当然,绿色化学与有机化学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因此,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是最为合适的。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通过自己亲身体验来理解绿色化实验确实能减少或根本不产生污染,从而形成绿色化学意识。将一些传统实验方法与经过绿色化改进的绿色化实验方法进行比较,以此来说明通过用改进的绿色化实验向学生渗透绿色化学教育是有效的途径。

3.立足课外,实践绿色化学观念提高绿色素质。

有教育论文篇(5)

作者简介:涂建华,湖南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7-217-03

近年来的民间传统文化潮,有利于弘扬优秀文化,培养人文精神、提振国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士气、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神疾病观比是传统文化宣教中泥沙俱下的体现。十八大向全党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针对传统文化宣教中的错误疾病观和其他有神论观点,无神论应该有所行动。

一、一个有神疾病观的案例

张悟本的荒谬养生被取缔,李一的神功不再,但潜行于传统文化宣教中的有神论养生观、疾病观、生死 观、灾难观却随处可见,如刘有生“性理致病”观。

刘有生,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克山县农民,1939年生,小学文化。自称十二岁的时候疾病缠身:肝硬化、心脏病、肺结核、肾炎、高血压,一病十二年。二十五岁的时候遇到一个老人。老人送了一本王凤仪《笃行录》。

王凤仪(1864-1937),热河朝阳人。农民,“幼为人牧,长为人佣,喜闻善书”,自学成材而“明性天大道”,倡导女子义学,发明“性理疗病”,有《化性谈》等语录流传民间。

王凤仪和刘有生的话语糅合三教九流,宣扬“性理致病”的观点。王凤仪倡教育、治病患,被成为“善人”。刘有生阅读《笃行录》开悟。他想:“百善孝为先”呐。善人要尽孝道,我没有,而且脾气大,不听父母的话,所以才导致身患重病。他说,当读到对待父母这段时,痛哭流涕。我对不起父母啊!这时我的五脏六腑上下好像动了。当我想到对不起老人时,肚子一响,开始往外吐,那真是翻肠倒肚,连着吐了七个半晚上,后来病渐渐都没了。1982年,刘有生开始用这门学问治病。1994年,开办“性理疗病矫治所”。再后来,就到全国各地讲病。

2013年5 月17 -30日武汉举办的弘文尚德公益大讲坛,不少“大师”在传统道德的面子下抛售宗教、迷信和伪科学的里子。论坛结束时大师们站在会堂出口送光盘。在我获得的光盘里,有陈大惠《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张华《一个癌症患者的反省》,也有刘有生主讲的“家庭伦理道德与疾病的关系”。

二、有神疾病观的荒谬

综观刘有生善“家庭伦理道德与疾病的关系”,结合陈大惠《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张华《一个癌症患者的反省》,可以看出有神疾病观的错误与荒谬。

第一,利用宗教、迷信、伪科学和虚假数字行善,在方法论上是错误的。听众和信众的拥趸,是刘有生能够畅行无阻的根本原因。2009年6 月27 日,深圳宣讲传统文化某会堂,听众以中老年人、妇女为主,有少数佛教徒。2013年5 月17武汉弘文尚德公益大讲坛,听众构成与深圳相似。这是科学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的群体,讲者打着传统道德招牌抛出的各种言论,易被他们照单全收,或不好意思反对,或者无法分辨。刘有生行善,乃是采用了错误的材料,不管其主观愿望如何,其方法都是错误的。“病由心生”的观点,确实是一个中华传统文化,但它是中华文化中的糟粕。今天,科学的疾病观早已深入人心并造福人类,刘有生等没有机会深刻领会以科学为代表的先进文化,不管其主观愿望如何,都只能是一派胡言。

第二,利用宗教、迷信、伪科学和虚假数字推销的疾病观点,缺乏起码的诚信。信即真实,是起码的道德准则。不信而宣扬道德,必定虚假,是不道德的。说刘有生利用宗教和迷信讲病,无须另拿证据。他的所有录音录象都是证据。他自己也不讳言他的宗教思想,言必称佛教儒教道教。虽因文化水平低,无法深刻阐述教义。在这一点上,陈大惠就强多了。传媒已经有人把陈大惠与净空法师做比较了。刘有生和他的宗师王凤仪文化水平都低,当然更重要的是没有专门学佛,所以他们的想法就比较乱,是老实人的德行、农民的朴实、信徒的愚昧和偏执者胡思乱想的集合体。刘有生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心肝肺脾肾五脏、恨怨恼怒烦五情一一对应来说病,俨然讲究因果逻辑;以实例说明观点,俨然知道科学实证;善于使用数字说明问题,俨然追求严密论证。但是我们仔细分析,他的所谓对应,完全是唯心的臆造;他的所谓实例,仅仅是情节上的真实――确实有那样一些人被他折腾、有那样一些事被他经历了,而在理性上,则漏洞百出――比如患胃病者经过他的开导认识了错误,结果吐出了肉丝、好了。这样的故事如果也不虚假,那就只能是那些造福于我们的常识出错了。而常识之所以是常识,是因为他是正确的。由此,我们只能委屈刘善人的实例,他们太不可信了。科学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可双盲验证可重现,刘有生的“性理疗病”却无法做到。刘有生讲病喜欢用数字,但那些数字很不可信。他说,“我们每一个人来到世上,母怀胎那天开始说,一到忌奶那天算,每一个人都得吸我们母亲的血1407斤。”我利用可能的手段检索这个数字的来源,结果除了刘有生,没有别的来源。即使是这个数字是通过某种假设计算出来的,其中的血是指血液和乳汁等,那么,“每一个人都得吸我们母亲的血1407斤”还是一个错误的表述。他违反了最基本的个体差异性问题。

第三,以弘扬道德之名贬斥和侮辱患者,行大不善。刘有生说:“肺病(阴金性人),是恼人得来的。什么叫恼?嫉妒人、记仇,什么事他都记在心里。气喘、咳嗽、吐血,肺炎、肺结核。子女如果不孝双亲,最容易得肺病。晚辈和父母生气也会伤肺。我们到医院去看看那些病人,唉!这些人太可怜了!”刘有生说这些人可怜,是嘲他们咎由自取、责他们何必当初。病人是弱势者,经刘有生斥责,在身体负病的同时,又加道德负罪。刘有生在广西中医学院讲病时有个例子。他说:他见过一个五岁的小孩得了肝癌,“左边的肝上有玻璃球大的肿瘤,右边肝上有米粒那么大的一层,孩子现在已经不能起床了。”孩子的母亲找刘有生,刘以他的“性理致病”理论,认为孩子的病在十二岁前是妈妈带来的,问题出在妈妈身上,妈妈的问题就是跟别人生了气。陈大惠也有这样的观点,在《结石是怎样得的》中,把葛建立的孩子14年没断过药,看做是做妈妈生气上火发脾气造成的。因为你坐月子的时候生气,孩子吃的就是毒奶。刘有生给肝癌孩子的治疗方法是,“面对现实,当面跟这个人认不是,或许这孩子还有一线希望。”结果这个妈妈就去跟公公认了错。儿媳妇向公公认错是好事,但这个与小孩子疾病八竿子打不着。幸亏这个妈妈有一点这样的道德事情回忆和悔改,如果没有呢?要一个妈妈为孩子的疾病担责本身就很荒唐,如果这个妈妈真没有什么值得悔改的,岂不要让妈妈搜索枯肠而耽误治疗机会,或者不治而后要妈妈负一生的道德债!刘有生的理论来自王凤仪。王凤仪说:“什么性,就得什么病”,“怒气伤肝、头迷眼花、两臂麻木、胸膈不舒、耳鸣牙痛、偏瘫中风……恨人伤心、心热心跳、失眠癫狂、暗哑疔疮。”刘有生说:“病的种类很多。比如:有生理上来的、有心理上来的、有性理上来的、有天然上来的、有运数上来的、有因果上来的、有冤孽上来的、还有德性上来的,等等种类不一。但是总的来说,病是由什么生的呢?病是由心、由性而生。”陈大惠也是这样说的。他说:“胆结石是怎么得的?怨恨。”在武汉弘文尚德公益大讲坛上,陈大惠设了很大一个悬念:人为什么会得癌症?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他以江本胜“水结晶”的伪科学结论来证明,人道德修养不好,就要得病,因为水是有情感的,而人的血液主要成分是水。人心坏了,血就坏。人性扭曲了,血扭曲了,变成了血块,变成肿瘤、变成癌症、变成石头。为了证明这个观点,陈大惠还不惜污辱他人,说陈晓旭之所以罹病不治,是因为她心术不好,在央视圈子里销酒。因为在“性理致病”者看来,酒就是毒药。陈晓旭死了,她无可辩白。但另一个癌症病人张华却在陈大惠的主持下在全国反省、忏悔,籍真人真事的演讲得出他们所需要的虚假结论:善恶有报,只有传统文化才能救人于水火。张华的演讲是真心的,也赢得了人们的掌声,她当然应该感谢传统文化使它认识了自己的过错。但这并不等于所谓陈大惠借题发挥的观点也是正确的。也许那些真诚接受教育的群众至今还不清楚,现代医术和传统文化,究竟是谁能救我们的命。科学和文化本是不同层次的命题,科学的问题归科学,文化的问题归文化,他们有交叉、有重合,但有区别。一个科学昌明的社会需要人文的关怀,但如果为了传播人文而贬低科学,或者人文越俎为科学代庖,其后果将是严重的。传统文化不是灵丹妙药,更不是普适的。如果传统文化真要靠诋毁科学、藐视其他文化来弘扬自己,那他就真的气数将尽了。

现代科学虽然没有完全攻克像癌症这样的疾病,但科学一直在努力。但像刘有生陈大惠这样的传统文化宣扬者不但没有能力用科学解释疾病、救病人于水火,反而以真理在握的高傲姿态歧视患者,给病人戴上道德的枷锁。张华听信传统文化宣传者,在四十度高烧的情况下忏悔、磕头、为父母洗脚,这是对传统文化对病人的残害。虽然张华也感谢医院和医生,但演讲的主题却是:医院救不了的人,传统文化救了。传统文化对张华的残害是持续不断的,即使是痊愈了,仍有陈大惠在说张华从此不能生育,继续在病人伤口上撒盐,俘虏张华按照他们的观点从事传统文化传播。这种对身心俱损的病人的继续鞭笞、麻醉和利用,乏善可陈!

第四,用“性理疗病”理论误病误人,形善实恶。上面提到的五岁小孩,由于他妈妈的赎罪,肝癌居然不治而愈了。由于妈妈高娟三次给公公认错,很快孩子就能起床了。十三天后孩子又蹦又跳的能玩了。刘有生说:“我就让她再去给孩子做个检查。到了海城检查,大夫就问她吃了什么药,好的这么快。又去沈阳军大医院,医生也很奇怪怎么会好的这么快。我听后也有点不踏实,因为癌症不是那么容易好的。二四年,我让她再去做检查,这一次,肝上面玻璃球大的肿瘤全部消失了。” 刘有生讲病报告中,充斥着这样的例子。它的暗示和诱导是明确的:得病无需现代医术的治疗,只需他的“性理疗病”。而所谓的“性理疗病”,就是得病――找性理原因――悔过改正――痊愈的过程,所谓痊愈,或者就是人们常说的不治而愈,或者就是昏死过去、或者大吐七天。这和我们惯常所见的巫婆术法。何其相似乃尔。

刘有生理论误病误人的实例,尚待正直的人们发现和检举。但即使没有实例,也不妨碍我们做基本的理论分析。如果患者有病不采取科学的方法救治,而是一味息怒悔过行孝,在恨怨恼怒烦五性上找原因,一旦贻误治疗的机会,就会危害病人。如果信众都这样做,就会危害社会。刘有生性理疗病就是宣扬有病不吃药,和法轮功的邪说异曲同工。专事道德教育的吕明晰也有类似观点。吕明晰宣称自己曾经有严重的胃病,后来一个高人指点,用吞唾液的办法治好了胃病,并从此不病,17年没有吃过药。刘有生更是了得,他在广西中医学院讲病时说,我二十五岁懂得了这个道理,今年六十七岁了,这四十年来,我没打过一次针,也没吃过一副药。刘有生在这里宣扬的不仅是有病不吃药,而且还暗喻自己是个道德高人。正因为德高,才长时间不用吃药。自我抬高道德地位的目的,是让听众信仰他。这种道德自诩,在理论上是道德低劣的体现,在实际上将造成更多信仰者误入歧途,贻害无穷。把传统道德放在现代医学的对立面,误导人们“性理疗病”,形式上是弘扬道德,实际上是用歪理邪说误人,不善反恶。

三、传统文化宣教呼唤无神论在位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宗教、迷信和错误的疾病观本是水乳交融的。不管是有神论的故意搭售,还是无力剥离,都与一个事实联系着,那就是无神论的缺位。

无神论的缺位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学科局限。无神论是与有神论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这个因果关系显示出无神论具有天然的被动性。当有神论销售腐朽文化端倪未现,无神论的批判就无的放矢。所以,针对有神论在传统文化宣教中传教传邪传错,无神论的滞后是当然的。就学科局限而言,我们的无神论学科是在有神论泛滥的年代草创,以遏制和打击现实的有神论为主要目的,既没有深厚的学术传承,也没有足够的人才准备,更没有充分的群众基础,由此造成一个学科兴旺所必须的人财物的多方不足,造成传统文化宣教中的无神论缺位。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十八大提出的任务,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辩识优秀与腐朽,传统文化的传播需要科学的方法。无神论思想本身就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传统文化宣教不能缺少无神论的内容;无神论以批判有神论为己任,针对传统文化中的有神论思想,无神论理应迅速出击;无神论思想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组成,在传统文化宣教中,应该主动作为。

第一,要建立无神论的传统文化话语体系。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芜杂的体系。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就是它的道德体系,这个体系本身就零散存在于宗教、迷信和各种思想意识中。虽然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传统道德被主要归纳在主流意识形态――如儒家学说――之内,一旦原来的主流意识形态被新的意识形态取代,重拾传统文化就存在一个甄别归纳的问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形态,无神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首要任务就是辨识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工作只有无神论能够完成。无神论要甄别传统文化,就要建立传统文化的无神论话语体系。勿须讳言,我们的传统文化,一直以来就建立在有神论话语体系里。如讲善性就讲六道轮回,讲孝道就讲因果报应,讲和谐就讲阴阳五行,讲仁爱就讲先天缘分。如何在传统文化继承中既留精又祛魅,是一个难题。在这个问题上,以弘扬孔孟思想为主线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体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孔孟思想及后来发展的儒家思想包含了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部分,在此基础上兼收别样文化的优秀部分、拾遗补缺就比较容易。孔孟思想在主题上很少宗教、迷信,不语怪力乱神,与无神论思想基本一致。不管是以孔孟思想为纲兼收别样,还是以无神论思想为纲重拾传统文化,都必须建立无神论的传统文化话语体系,即以无神论的世界观选择、诠释、传播和发展传统文化。

第二,无神论话语下的传统文化必须宣教在位。不论是争取目前活跃的传统文化讲坛的一席之地,还是自行组建传统文化讲坛,在传统文化宣教中,无神论都要在位。无神论缺位,传统文化讲坛就会出现宗教迷信超常发展的畸形生态;无神论缺位,受众就会在受益的同时受害;无神论缺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无法健全。但是,无神论在位困难重重。这个困难是人财物全方位的。一个残酷的现实是,有神论具有义务宣教的传统,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为他们的宗教事业贡献终身,无神论缺少这样的传统;有神论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他们尤其能够选择性吸引那些有财力和社会影响力的人进入他们的体系,为他们的事业出资出力,无神论由于理性的方法论基础,没有自己的信仰经济,囊中羞涩。无神论至今没有拥有切实可行的话语渠道,没有自己的道场。我们应该以建设无神论道场为主题,确定无神论宣教路径、网罗人才、建立可靠人脉和支持体系,以实现传统文化宣教中的无神论在位。

有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大学思政课,教学,人文素质教育,有效作用

大学生是当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由于大学生都有着非常活跃的思维和积极乐观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也是形成个人思想价值的主要时期。当前是社会转型的主要时期,人们的选择性、独立性和多变性的思想活动比较活跃。再加上来自西方的价值观和文化潮流开始逐渐影响着我们,我国受到了国际方面的敌对势力的“西化”政治图谋。所以加强我国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始显得愈加重要,让大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地位和社会的需求,继而研究更加人性化的教育方式。

1 高校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内涵及现状

将个人的人格魅力和修养作为素质培养的核心目标,由于人文方面都是比较综合的,有社会性、历史性以及科学性等特点。人文知识即为人文素质的主要内容,将人文知识是人类对人文领域作为了解的基础知识,在文学、政治、历史、法律以及艺术灯方面都有涉及;“它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但是,在我国高校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并不是很乐观,部分高校学生的举止行为显得极其没有公德心和文明素质,且其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信仰方面比较模糊。根据华中理工大学有关学者调查结果所示,其内有奖金二十分之一的学生并未读过中外古典名著,另外将近三分之二的同学不了解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对调查表中所列的7名中国传统文化伟人的名言,没有一个人能全部正确地回答出作者所,有这些现象反应人文素质的缺失和不到位。

2 大学思政课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

2.1 教育第一,素质第二的教学宗旨的短视性阻碍素质教育发展

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成为学生的主修课程,并且主要将其大学的思政教育作为默认形式下低于知识教育之下。部分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为严重,将思政课程直接停止,以为学生专业课程实践腾出时间。虽然专业教育必须要重视,但是如果将最基本的任务素质教育忽略,将直接导致其教育方向出现了偏差。思政教育受到如此大的挑战,导致高职院校中专业中的专业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成为了两大对立势力,使得高校素质教育成为了当前高职教育的牺牲品。使得高校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严重的消弱。因此,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受不到重视,并且面临着被忽视、忽略的危机。

2.2 教师认识不足,师资队伍水平有限,素质教育无法顺利进行

教师是在学生中传授知识的重要中介,是联系学生的重要纽带。但是思想政治老师给学生上思想政治课时,往往只是重视传授思想政治知识却忽略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现阶段大学里面特别是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严重不足,不仅仅是师资力量薄弱,而且相应的思想政治课程设置也不合理。所以具有良好素质且有较高人文涵养的思想政治老师成为了高校不可缺少的师资力量。

2.3 忽略基本素质教育培养

高校日常课程教学时常常存在许多问题:为了使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够为其今后的工作岗位所用,学校往往重视眼前利益,进行快餐式教学,只是一味地填鸭式的灌输教学而忽视了真正的素质教育,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难以达到社会要求,这种现象在高职学校特别突出。快餐式教学过分重视学生知识的快速积累,虽然这与高职院校成立的目的不谋而合,但是这种教育方式却不利于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因此,新时期高校教学任务中亟需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要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提高到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一样的高度,只有从根本上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才能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3 思政课堂中对大学生贯彻人文素质教育有效措施

3.1 从教师开始,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人文素质

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假如一个教师的人文素质很高,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言传身教,学生则会在日常课堂学习中感受到教师的人文涵养,潜移默化中会以教师为榜样。一个人文素质较高的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是了解学生身心状况的能力以及自身具有正确的审美标准,接着才是拥有良好的专业学科知识。所以,提高高校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且要求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传播人文知识,这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显得十分有必要。

3.2 学校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人文素质课堂教育

学校应当积极鼓励人文素质教育走进学校,要加强增设学校人文素质讲堂的次数。比如,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多增设一些人文类的选修课。在平常可以多多邀请学校和社会上有名的专家学者来给大学生们讲学,举行一些有关人文素质的展示图片来营造高校浓厚的人文气息氛围。我们常说“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3.3 校园文化育人与思政课课堂教学有机融合

学校教育中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陶冶式、渗透式的隐蔽性教育,学校文化中包含着强烈的陶冶和感染作用,其将对大学生的个人思想道德和人文素养产生巨大的影响。大学校园文化具有灵活主动、丰富多彩的传播形式,这种氛围能使大学生在无声无息中受到熏陶教育,有利于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4 小结

大学校园特别是高职院校要将思想政治课程与人文素质紧密相结合,要改变过去只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的错误模式。大学中要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只有这样才真正达到了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钟晓琳.科学化与功利化夹缝中的教育坚持[J].读书,2012.4.

[2] 赵成.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内涵问题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家,2004.5.

有教育论文篇(7)

一、“两有生”的表现特征

(一)智力因素:

1、注意力:“两有生”常常表现出容易分心,抗干扰的能力比较差,教室内外细微异常声音都能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2、观察力:由于注意力不集中,所以他们观察事物深度和广度不及一般学生。3、记忆力:由于注意力、观察力较差,缺乏记忆训练,影响记忆效果。4、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浅,缺乏理性思维,缺少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深度思维。

(二)非智力因素:

1、情感:“两有生”普遍对现实不满,感觉天下人都对不起自己,对家长采取封闭、疏远的态度,不愿向老师、家长敞开心扉。

2、意志:“两有生”不能很好控制、约束、协调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缺乏坚持到底的毅力和韧性,遇事不够冷静,行为放纵、轻率。

3、兴趣:缺乏一般学生所共有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对未来的思考,他们追求吃喝玩乐,只图眼前享受,“今朝有酒今朝醉”式的生活经常超支享受生活。

4、审美:他们审美观念歪曲,分不清是非、善恶、美丑,把“美”加以笼统、抽像化、孤立地领会。

5、性格:性格暴燥,情绪不稳定,缺乏自控力。对客观事物认识态度固执,自以为是,钻“牛角尖”。为人处事缺乏责任感,甚至做出过急行为,做出扰乱他们和危害社会的行为。

二、帮教个案基本情况及应对措施

我班袁允同学家住安徽淮南,在家不服管教,三年初中阶段有一半时间旷课,有抽烟、喝酒、赌博等恶习;经常聚众打架斗殴,为此,父母伤透脑筋。父母工作较忙,下有三个弟妹需要教育,为了眼不见心不烦,把袁允送进较远的芜湖就读。进入我校后,他根本不听课,不是睡觉,就是上课讲话,对任课老师的批评教育置之不理;旷课、迟到现象常有发生,逞强好斗,拉帮结派,向弱者收取保护费,一副黑社会“老大”的样子。入学半个月发生“两起”恶性打架事件,是全校有“知名度”的学生。

对于这样的学生,如果上报到学生科,那一定会受到违纪甚至勒令退学处理。虽然这样做我是轻松了,但教师的职业道德不允许我这样做,教师不仅教书,更要尽到“育人”的职责。“两有生”也是祖国的幼苗,更需要教师用爱心和耐心来浇灌、培养。只要教育引导方法得当,铁树也开花。教育不是空谈,必须要有明确的基本态度和相应方法措施。

(一)要严更要爱

为师之严,须严中有爱,若只严不爱,严就变为了压,其最终结果是后进生无法理解教师良苦用心,总认为教师有意跟他过不去而产生逆反心情绪。为此我经常到袁允同学的寝室,从生活上关心他,学习上帮助他,并安排一位品行端正、与袁允同学关系较好、又是同乡的学生与他住在同一寝室,上课又是同桌;课内外朝夕相处关照他的生活,使得老师能够及时了解到袁允同学在校表现状况,掌握他思想动态。此外我还利用双休日、课余时间多的时候与他交流,帮助他分析平时行为出现的问题,以朋友的口气,温和的态度,以诚相待与他进行沟通。为此我一次次抛下年幼的孩子,到学校看望他,对他在校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积极善后。当他生病时,找来药让他服下,买来水果和奶粉,同学买来饭端到床前,师生的爱打动了他,让他感受到集体的爱,教师的关爱,拉近师生,同学的距离,袁允同学的心扉慢慢敞开了。

(二)抑扬结合,多鼓励,点燃学生的自信

因为“两有生”一般成绩较差,纪律观念不强,有些教师总认为对“两有生”批评鞭策见效快,将他们作为反面教材对学生进行教育,对“两有生”的表扬和鼓励却非常吝啬。因而,“两有生”情绪低落,甚至自暴自弃。“两有生”的缺点往往掩盖了他们的优点,自卑感掩盖了他们的自信心,因此,对他们应当多肯定,少否定,多鼓励,少指责。一旦发现了他们的闪光点要及时肯定,点燃他们的自信。袁允同学自尊心很强,爱面子,我从不当众批评。如果老师当众批评指责,不仅不会有良好的教育效果,他还会认死理,顶撞老师,让老师下不了讲台。本人对袁允同学的教育,一般都选特定的时间(此时袁允同学已经冷静下来)、特定的地点(教室外安静场所)、特定的方法(爱心加耐心),和他分析发生错误的原因,帮助他改正错误,对其严爱有加,抑扬结合。此外我发现袁允同学集体观念较强,有一次,一名学生晚自声喧哗,我班级纪律被评为“及格”,他很生气,并一直责备这名学生。第二天,我当众表扬,并让他当上晚自习纪律委员,他带头遵守晚自习纪律,使我班纪律一直保持较好。就这样袁允同学慢慢融入了班集体,也找回了自信心。

(三)要管不要整,要以理服人

袁允同学打架斗殴行为不仅影响到了班级荣誉,而且在班级同学中留有很坏的影响。有一次,袁允同学在学校公寓看别人不顺眼,打了别人,事后感觉理亏,害怕学校严肃处理,跑掉躲起来了。有些好心的同事看到我为袁允同学教育问题费精力伤脑筋且成效不显著就建议我:“趁他现在没有发生重大恶性事故前,给他来个“开除”,请家长到校领回孩子,给班级学生来个“杀鸡给猴看”,严肃了校纪,又整顿班风。”这看起来是解决了矛盾,但实际上是回避矛盾,“两有生”总不能全都开除回家吧!作为老师应该从挽救学生的角度出发多教育。为此我立刻发动学生去找,传出口信,只要回学校,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浪子回头还金不换,我相信袁允同学是个有骨气、敢于承担责任的学生。果然,第二天下午袁允同学回校,找到对方班主任和学生,在我的协调下,态度诚恳,赢得了谅解,顺利解决了问题。为了更好地帮助他改掉坏毛病,我与他约法三章:1、不骂人;2、不打人;3、对人礼貌,做文明学生;4、坚决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与他深入细致的交流,分析他身上的问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该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错误行为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最后给予相应校纪处罚。这样的的处理方法学生在感情上能够接受,达到了应有的教育效果。

三、个案帮教的主要做法

通过平时接触后发现,袁允同学内心脆弱,充满矛盾。他即自卑又自尊、即好胜心强又意志薄弱。这种性格上的矛盾在遇到缺乏协调、理性处理的情况下,往往会演变成强烈的逆反心理,这种心理上的问题就需要教师引导、疏导,进行心理治疗。

(一)情感自控法:袁允同学感情易冲动,遇事不冷静,常常做出过急行为后往往后悔不己。家长、老师教育稍加严厉(批评、处罚为主),他就会离家外出,与不良青年混杂在一起惹出更大的祸端。其实冷静下来发现,他不是没有分辩是非的能力,也认识到打架斗殴现象是违反校规行为,;绪失控,缺乏忍让是造成他不良行为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对症下药,克服该学生易冲动情绪,进行情感的自我控制。方法是:1、从感情冲动的严重后果分析,帮助控制情绪。举例:社会上青年遇事不冷静,逞强好胜,失去理智走上犯罪这条不归路的例子。2、营造情感控制的外部条件。如:鲁迅在课桌上写“早”字,时刻提醒自己应早起。我也在袁允同学寝室和教室墙上贴上自己写的“忍”字,时刻提醒他,要忍让,要冷静看待问题。3、要有一颗宽厚、善良的心。对事物、看问题要全面,要学会忍让,狭隘和自私心理是造成情感失控的根源,并且与他约法三章,制定奖惩措施。让班委会监督、帮助。经过一段时间后,他情感控制有了提高,他逐渐学会了控制自己,很少外出进入是非场所,业余时间大多留在教室和寝室里,与外界接触少了,上课也安静了许多。

(二)个性诱导法:袁允同学虽然学习、行为习惯、品德、纪律方面欠佳,但他讲义气,讲真话,渴望得到师生的尊重和信任。因体育成绩较好,且在同学之间有点威信,我让他担任班级的体育委员。他当时感动得不知所措,没想到他这么“有知名度”的学生,同样能得到老师的赏识,老师对他的尊重和信任如春雨,滋润他心田,成为他转变的动力。果然,在他的带领下,在十月份的校运会上,他个人获得铁柄、标枪两项第一名,班级运动会总成绩进入全年级第三名。这些成绩又唤起他的自尊、自信。同时,我又常以班级干部这顶帽子压他,时常提醒他,严格自律,渐渐地,他上课讲话少了,语言文明礼貌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