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藏医学论文

藏医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6 16:00:00

藏医学论文

藏医学论文篇(1)

目前国内外发表于各类不同期刊的藏、汉、英文藏医药学术期刊有26种,论文约有32000篇。由于大多均为纸质版,存在语言障碍、出版周期长、读者面狭窄、传播途径窄、信息传递速度慢、论文资源散乱等问题,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藏医药学术研究与交流需求。

藏医药学术的继承、创新,始终是藏医药事业发展的核心任务,是藏医继承工作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继承是为了更好地创新,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藏医药学术论文是藏医药学术价值、应用价值的重要凭借,是藏医药工作者在藏医药基础理论或原理应用实际上取得新的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的科学总结。也是真实、全面、系统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和传播学术信息的主要载体。代表着藏医药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在世界的普及,电子期刊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电子期刊具有体积小,存贮密度高,信息量大,传播范围广泛,利用率高,检索方便快捷等特点,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国内已建立的大型期刊数据库有维普、中国知网、万方等,由国家统筹建设的大型综合性中医药数据库有《中医药期刊数据库》、《中药数据库》等,在满足中医药信息需求方面起着主导作用。藏医药数据库建设相对滞后,为适应国际和国内活跃的藏医药研究在网络化时代的需求,我们拟借鉴成熟的学术期刊数据库开发与应用技术,引进先进的信息网络设备,结合藏医药的特点和优势,自主开发基于信息网络技术,藏汉英互相兼容的藏医药学术期刊数据库,深度整合国内外藏、汉、英文相关藏医药学术论文资源,对藏医药学术期刊进行数字化研究,建立方便、快捷、准确和具有检索功能的藏医药学术期刊数据库,形成面向国内外藏医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生产和销售企业及国内外医学界、文化界、学术界和广大患者的信息共享平台,通过网络实现藏医药学术论文资源的广泛覆盖与快捷检索,为藏医药的长远发展与重点突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有效满足国内外对藏医药学术论文信息资源的迫切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藏医药事业取得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现有藏医药医疗机构近4000家、科研院所120多家、大专院校50余家、藏药生产和销售企业80余家,藏医药产业已经成为、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藏区特色支柱或优势产业,为促进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随着国际上绿色化学、环保产品、回归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提倡,国内外医学界、文化界、学术界和广大患者对藏医药深入了解和研究需求日益迫切,项目实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青海省藏医药研究院主办的《中国藏医药》杂志是2007年通过青海省藏医药研究院的不懈努力,在全国期刊审批基本冻结的情况下,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我国首部面向国内外藏医医疗、藏医药科研、藏医学院校、藏药企业广大藏医药工作者公开发行的藏医药学术专业期刊,由青海金诃藏医药集团主管,青海省藏医药研究院、青海省藏医院、青海大学藏医学院主办,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19家藏医药骨干单位协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截止2016年,累计出版发行杂志40期,收稿1355篇,596篇,总发行量达46000册,办刊质量和水平逐步提高,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展示和传播藏医药最新研究成果,代表国内外一流藏医药学术水平、有丰富文化内涵、珍贵史料价值和鲜明使用价值的藏医药学重要学术期刊,为传承和弘扬优秀藏医药文化,促进藏医药学术繁荣与进步,推进国内外藏医药学术交流与合作发挥着积极作用。数据库开发与应用技术日趋成熟,在现代信息网络社会得到广泛应用。藏医药数据库开发与应用起步较晚,至今国内外尚无藏医药专业学术电子期刊数据库。项目拟借鉴成熟的学术期刊数据库开发与应用技术,深度整合国内外藏医药学术论文资源,结合藏医药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自主开发中国藏医药电子期刊数据库,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藏医药学术论文资源的广泛覆盖与快捷检索,实现藏医药学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高度共享。

以《中国藏医药》杂志已发表的论文为基础,搜集整理国内外相关的藏医药学术论文,深度整合藏医药学术论文资源,对藏医药学术论文进行原文扫描、内容分类,组织形成具有一定格式的期刊电子文档。《中国藏医药》电子期刊数据库标准体系:为进一步完善期刊数据库建设与数字化规范,在电子论文整理的基础上,解析完善藏医药电子期刊的内容和结构,建立制定论文筛选、论文分类、数据结构、数据库模型等内容的《中国藏医药》电子期刊数据库标准。基于藏医药电子期刊数据库的结构和内容,对藏医药学术论文按照篇名、作者(第一作者)、关键词、机构、摘要、全文、刊名、刊期、分类号、年代、主题词等进行元数据的深度加工,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入库。《中国藏医药》电子期刊数据库:根据《中国藏医药》电子期刊数据库标准和数据资源的结构,采用目前最先进成熟的数据库MicrosoftSQLSERVER2008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藏汉英多语言互相兼容的藏医药电子期刊数据库。电子期刊数据库的应用:采用服务器/浏览器(B/S)开发模式和国际Unicode编码,建立藏汉双语的《中国藏医药》电子期刊数据库共享平台,通过Internet实现藏医药学术论文资源的检索服务功能。

藏医学论文篇(2)

古代藏族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的长期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从古代流传的“有毒必有药”的说法,充分说明藏族很早以前就已经有了原始的医疗。人类历史上一切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都和生产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都是在人类同大自然作斗争中积累起来的。勤劳智慧的藏族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逐渐形成并确立了原始的医疗体系,到公元八世纪藏医药学历史名著《四部医典》的出现,标志着藏医药学作为独立的医学理论体系最终形成。

(二)

藏医药学在其形成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曾涌现出了许多才华横溢,著书立说的杰出人物。

相传藏王拉妥妥日年赞时期。藏区就有来自印度的吾西嘎西及其后裔的行医活动。藏王南日松赞以前,藏族民间就有酥油熔液用于止血,以青稞酒糟治外伤等简易的治疗方法。公元七世纪,藏王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建立了强盛的吐蕃王朝。创造了藏族文字,尔后该藏王下令从邻国特别是从印度迎请博学多识的专家、译师,极力翻译、整理佛学、医学及其它方面的经典。其中《药诊大典》《无畏武器》最负盛名,是两部较系统、较完整的医学巨著,现已失传,这两部医学巨著的失传,实为藏医学及藏族文化之一大损失。有关史籍对此有这样的记载;“《药珍大典》是文成公主进藏时带至西藏的。由名叫马哈德瓦和达尔摩高恰所译。《无畏武器》是由印度医生巴热达札,汉地医生韩维康(又称韩文海—笔者注)、大食国医生嘎林诺三人总结和借鉴三国医学内容后合编而成;共有七卷”。(《智者喜宴》1518页和第司桑吉嘉措《藏医史》150页)

公元八世纪赤德祖丹在位时,金成公主入藏带来《月王药诊》,由和尚摩哈衍那和比绕札那译成藏文。有人认为,此书虽从汉地传至藏区,但其内容并非汉族医学。比绕札那是藏族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翻译家之一,他豁达,开放,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融合做出不朽功绩。他还和达瓦傲嘎合译原始《四部医典》。

那时藏医广泛的医疗实践活动,为《四部医典》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为人体生理、病因机制,诊断施治以及药味性能等诸方面的解释提供了依据,相对充实了藏医药学内容,使其理论化和系统化。《四部医典》经历代名医的修改和补删,渐趋完善。现存的《四部医典》有一百五十六个章节,涉及到生理解剖、病因病理,临床各科、诊断治疗、药材方剂、手术器械以及医学伦理等内容,是对藏医药学基本理论和具体临床实践的完整总结,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目前已有汉译全本和俄、英文节译本。成为全世界的医学财富。

藏族医药学史上的著名藏医学家老宇妥·云丹贡布便是整理编纂《四部医典》的主要成员之一。据有关资料,老字妥诞生于公元729年,族世业医。老宇妥一贯持“自视当知其短,以师必得其长”的严谨治学态度。曾邀请汉地、印度、泥婆罗、克什米尔等国的在当时医学界享有很高声誉的医药学者,同他们进行对医药学理论的广泛而深刻的学术探讨,汇取各家之长,删繁存要。不辞艰辛,本着求实精神,曾赴印度等国三次,汉地五台山一次,认真学习和研究了印度、汉族等医药学理论,并吸收了合理有益的医学思想,为以后研究医学和著书立说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高超的医技和精湛的医理,深得藏王赞普的敬重,被任命为赤德祖赞,赤松德赞两朝太医,为当时藏族九大名医之首。还相传曾为尼泊尔及克什米尔国王治过病,被后人推崇为“医药佛陀重临人间”。卒年125岁。

诞生龄十一世纪的新宇妥·云丹贡布被认为是老宇妥之十三代后裔。他借鉴或吸收了从汉地传来的《月王药诊》之精华,以及《月光》、《八支医要》等医著,辨析前人之说,对《四部医典》作了大胆的补撰整理,使得其内容进一步充实。他好学不倦,医术精深,贯通群论,行医惠民,名垂青史。卒年77岁。著有《大小八支医要集》等重要的藏医学历史巨著。对藏医药学的发展功著誉盛。

藏王赤德松赞,非常重视医学之发展,他时常将医生请到王宫内,就座龄辅有九层锦缎的座席上,以示对医学、医生的尊敬,使医生的社会地位有了明显提高,藏医药学在他的时代有了空前的发展。

(三)

随着藏医药学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一些医生由于所处环境和医疗实践的基础不同,积累了不同的实践经验而提出了不同的学术见解。到15世纪中期,藏医药学出现了对药物的不同识辨及对《四部医典》的某些理论学说有异见的两大学派,即项瓦(北方派)和赛尔(南方派)。学术争鸣的出现、标志着藏医药学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项瓦学派以项瓦·南木杰智藏为代表,他通晓显密宗佛教,尤精藏医。在西夏,印度医学界享有较高声望。晚年应明朝廷之邀赴汉地并任大司徒官职。有《八支集要·如意宝珠》等著作。

赛尔学派以赛喀瓦·娘木尼道吉为代表,娘木尼道吉博览医书,医技亦精,敢龄创新,重视实践,不畏艰险,亲临野外采集各类药物标本,专心应诊和研究药物,广泛开展学术研讨,丰富和发展了藏医本草学的内容,为后来问世的《晶珠本草》奠定了基础,促进了藏医本草学的发展。他著有《医典广注》、《医诊千万舍利》、《本草鉴识》等。其后裔赛喀瓦·罗主杰吾,自幼剃度出家,对医学讲、辨、著无所不精,他继承赛尔学派理论,对藏医药伦理和医史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并对一些错误的观点进行了批驳和纠正。著有巨著《医典注释·祖嘱》(前部),该书与第司·桑吉嘉措的《兰琉璃》在当代藏医学中占有相当位置,被认为是最权威性的《四部医典》注释本,是广大藏医工作者必修之本。他还根据宇妥手抄本对《四部医典》进行了大量的校改,并动员囊索·牙加巴集资刻了《四部医典》最早刊刻的札唐版。

章迪·华尔旦措悉,十三世纪生於章迪地区。从小笃好医学,善放思考,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深受病人敬仰。曾任元世祖忽比烈国师八思巴之御医。著有《医学大纲》等医学著作八十余本。

公元1653年,在藏族政教史上深具影响的著名历史人物,第司·桑吉嘉措,生放拉萨北部郊区。1679年任第五世达赖喇嘛之第司(摄政王),管理西藏的政教事务,建树颇丰,对天文、历史、医学等方面造诣很深,并各有专著。他虚心好学,把自己的著作,寄送各地学者,征求意见,力求使作品完善化。医学方面的著作有《医史概论》、《四部医典注释·兰琉璃》以及医学图谱七十余幅,还校堪整理过《四部医典》等等。另在药王山(拉萨布达拉宫西南)创建藏族第一所藏医经院。

生赞公元十世纪的达尔摩曼热巴·洛桑曲智,从年轻时即跟随第五世达赖和第松·丹增达尔吉等学者学习佛经和医学。后任五世达赖御医,曾为达赖喇嘛行眼科挑拔手术,怡疗老年性白内障成功;并协助第司·桑吉嘉措创办并执教药王山寺医学院,门徒甚多;奉五世达赖之命补充完成了《四部医典注释·祖嘱》后半部的编写工作。还写有许多具有独到见解的论文和著作。达赖喇嘛也非常器重他,称他是“医药之王”。

迪玛格西·旦增彭措生聆公元十八世纪。自幼习医,精通群说,擅长藏医本草学,在从事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收集药材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前人医学经验。撰写了《晶珠本草》详细叙述了药物的分类、性味功效,形态描述、药物异名和鉴别方法等,本书收录的药物有二千二百多种,纠正了一些本草学家的错误,为藏医用药、鉴别以及研究藏医药学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

藏医学对我国少数民族有很大影响,如蒙古族医学、维吾尔族医学。从十三世纪中叶以来,藏族与元朝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藏医药学也随之传播到了蒙古等地区。成书于1835年的耶喜巴勒登《蒙古政教史》记载:“自蒙古各地盛行佛教后,蒙古大德赴卫藏求学之风盛极一时。在藏求学圆满后,复还蒙古地方讲经修道,弘扬佛法,书贤能圣者甚多。”毫无疑问,这求学讲经自然也包括求藏医药之学了。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藏医巨著哎四部医典》等大批医书,被蒙古学者咱雅班第达等陆续译成蒙文。从此,出现了不少蒙古族藏医学者及论著。在蒙医药学的发展过程中,他们虽然吸收了当地医学及其他民族医学之精华并有所创新,但其理论基础仍不出藏医药学的理论范畴,藏医名著《四部医典》至今仍为蒙古族医生唯一的理论依据。

藏医学论文篇(3)

藏医药魅力何在

尽管现代医学已经进入以信息工程、基因工程和生物工程为代表的发展阶段,但是,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藏医药依然魅力不减,受到越来越多人士的青睐。国际藏医药学术会议提供的信息表明,最近20多年间,中国已经逐步建立起适应现代社会的藏医医疗、教学、科研和藏药生产体系。有20多个国家设立了藏医学研究机构。藏医药学的经典专著《四部医典》、《晶珠本草》等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出版。

藏医药何以在科学技术一日千里的今天日益引人注目?出席此次学术会议的中外学者提交的500余篇论文集中展示了藏医药的独特魅力。藏医药起源于青藏高原,是藏族人民在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中,通过长期丰富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博采中医学、古印度医学和古阿拉伯医学之长,逐步积累、完善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传统医学体系。

著名藏医药学家强巴赤列说,藏医药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人们或许无法想象,藏医早在公元8世纪就揭开了人体胚胎学的奥秘。”北京藏医院副院长、心血管病专家仁旺说,藏医强调人体的整体调理,所用药物大多采自高海拔、大温差、强日光的高原地带,其有效成份和生物活性大大高于其他同类药物,在治疗消化道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疾病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疗效。这是藏医药吸引患者的又一显著优势。

来自印度的达师博士毕业于德里大学藏医系,在印度和意大利开了五家印度医院和藏医诊所。他认为,藏医药的独特魅力还在于藏药产自号称地球四大超纯净地区之一的青藏高原,几乎没有污染,不会产生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符合当前人们追求健康、崇尚天然药物的时尚。藏药主要取材于海拔38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带。青藏高原共有2000多种植物、159种动物和80余种矿物可以入药,这是世界上任何其它民族医药都难以比拟的。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诸国本认为,藏医药的另一诱人之处是它的文化内涵。他说,藏医药是熔古代哲学、天文历算学、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于一炉,并同藏传佛教紧密结合的人文医学。“这是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在医学领域的反映” 。

揭开人体奥秘的藏医“唐卡”

会议期间,中外专家在西藏藏医学院图书馆里看到了一幅数百年以前绘制的描述人体胚胎发育的藏医“唐卡”。

藏医院院长占堆说,这是古代藏医为解说形成于公元8世纪的藏医药经典著作《四部医典》而绘制的80幅彩色挂图之一。它形象地描述了人体受孕、妊娠反应、胎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鱼期、龟期、猪期”的顺序,与脊椎动物、鱼纲、爬行纲、哺乳纲和人类的进化顺序相一致。“古藏医对胚胎学的认识,比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还要早1000多年。”占堆说。印度藏医学专家达师博士在观看了这幅绘制精美的唐卡后,不由得感叹:“12世纪就用图画形式介绍藏医药理论体系和实践技术,不但在中国医学史上绝无仅有,而且在世界医药史上亦属罕见。”形成于青藏高原独特的藏医藏药,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有毒就有药”的防病治病知识和用酥油治疗外伤的临床实践。在此基础上,公元8世纪藏医鼻祖宇妥·云登贡布在总结藏族本土医疗经验时,广泛吸取和借鉴了当时中医、古阿拉伯医和印度医的发展成果,编著了较为完整的藏医藏药理论巨著《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分《总则本》、《论述本》、《秘诀本》、《后续本》,共156章,系统地论述了藏医药学的理论基础、人体构造、生理功能、病因病理、诊断治疗、药物种类、服用方法,以及饮食起居、卫生保健、行医道德等,首次揭开了雪域高原人体的奥秘和防病治病方法。

从公元12世纪到17世纪,一代又一代藏医名家先后绘制了80幅《四部医典系列挂图》,成为藏医药学的形象化教科书,使藏医藏药在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地的藏区广为流传。根据第36幅彩图中的描绘和西藏历史博物馆珍藏的100多件精制的外科手术器械推测,当时藏医的外科手术十分发达,可以进行刀伤、烧伤、骨折等各种外科治疗。占堆说,有些传统的藏医手术,直到20世纪50年代还在沿用。他说:“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有名的白内障手术藏医,他们可用一根金针挑拨白内障,使患者重见光明。”这种古老的藏医眼科手术,一直延续到在西藏实施现代医学眼球晶体浑浊摘除手术。

古老藏医药插上现代科技翅膀

自古以来就凭望、触、问等方法诊断病情的藏医如今普遍用上了听诊器、血压仪、B超、CT等现代医疗器械,世代相传的藏药作坊也正被现代化的藏药生产线所取代。

现代科技的导入不仅弥补了藏医药在诊断等方面的不足,而且揭开了一系列有关藏医药疗法的难解之迷,消除了国内外许多人对民族医药科学性的怀疑,使古老藏医药的发展如虎添翼。我国目前已有20多种藏药正式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336种藏药载入部颁标准。全国不仅建立了57所藏医医院,而且有36种藏药被300多家中西医医院普遍采用。专家们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放血等藏医药的一些独特疗法作出了科学的解释。1994年,由国内知名藏医、针灸和解剖专家组成的攻关组经过两年临床研究,对77个放血脉位进行了层次解剖,不仅确定了原有脉位的确切位置,而且增加了24个新的放血脉位,使这一传统疗法在理论上更加完善、临床上更易操作。

有关部门还组织专家对1000多种藏药药用植物的名称、种属、药理成份、功能作用、用法用量等作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使藏药生产走上了标准化、科学化的轨道。  从喇嘛到国家级医疗专家

藏医学论文篇(4)

【关键词】藏族文化;印度文化;影响融合

中图分类号:K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3-167-02

从古至今,人类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更而不断创造和发展。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讲,由于人类的基本需求和价值取向是相一致的,所以有时往往会在相同的自然环境中,出现类似的社会环境,进而创造出相似的文化现象。如此一来民族文化间的相互影响与渗透就逐渐地被人们所忽视,人们将一切相同或相似的文化现象解释为“文化共生”物,这种观点显然是不对的,至少有些偏颇,因为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民族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任何民族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都将直接或间接、积极或被动地与异族文化发生某些冲突,进而受到某种影响。民族文化的内涵越丰富、发展历史越悠久,与异族文化的联系就越频繁、越活跃,受到异族文化的影响也就越大、越深刻。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乃至融合异族文化的某些成分,绝非是民族文化的耻辱和不幸,相反,这种融合是富有生命力的一种表现,是民族文化不断得以发展进化的先决条件。“如果一种文化仅仅满足自身的前进而缺乏文化的参照与交融,那么它就只能在白身的模式定型之后,逐渐的衰退,甚至消亡”①。藏民族是世界民族之林中的一颗“启星”,它历史悠久,并且具有灿烂的文化。藏族先民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积极地吸收周边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内容,从而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藏族文化的内涵,由此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藏族传统文化体系。

公元七世纪初期,藏王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后,大力提倡印度佛教在吐蕃的传播。为了弘扬佛法,他先后派了很多王宫贵族的子弟去印度求学,学成归来后在进行大规模的传教活动。从藏王的这些行为和举动来看,古印度文明是伴随着佛教的传人而传进了大地,在和本土文化进行斗争、吸纳、融合之后,逐渐形成了以藏传佛教为核心的藏族传统文化。从文明发展的视角来看,象雄地区和雅砻地区是早期文明的两个发祥地,其中象雄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印度文明的影响,而不断地充实、完善它的内涵,而雅砻文明一直延续到公元七世纪后,伴随着佛教的传入而逐渐与印度文明相融合,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它的内涵。

印度(藏语称为“伽噶”,汉文古籍称为“天竺”)与地区毗邻,长期以来,两地居民相互往来,互通有无,促进了文化交流。纵观印藏文化的交流史,藏民族从印度引进了许多东西,对藏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依据多数藏文经典,藏民族对印度文化的借鉴及吸收主要表现在宗教艺术、文学、医学、天文历算等几个方而。关于佛教在藏区的传播以及发展的问题,我们可以从藏传佛教各个教派的宗教源流史与高僧大德的大小传记中发现,藏传佛教是印度佛教的一个支派,它是印度佛教与藏族本土宗教长期斗争、融合的产物。尽管其中吸收乃至融合了大量的苯教及原始自然宗教等成分,但基本理论体系则源于印度佛教。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藏族先民翻译大量佛教经典的史实中得到佐证。在藏族历史上,藏族学者们究竟从印度翻译了多少经典著作现在很难得到确切数字,但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是数量很多,仅德格版藏文

一、文学方面

吐蕃王朝第二十二代藏王松赞干布执政时期,伴随着佛教在藏区的传播和大规模的译经运动,一些印度的文学作品、天文历算、医学等方而的书籍也被译成藏文,并且在藏区慢慢流传开来,这一举动对后世藏族文化的发展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印度文学对藏族文学创作乃至某些文学体裁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藏文《大藏经・修身部》收入了印度的七部格言诗作品,它们分别是:龙树的《百智经》《修身论智慧树》《修身论众生养育点滴》,尼玛白巴的《颂藏》,却色的《百句颂》,遮那伽的《修身论》,摩苏罗舍的《修身论》。这些格言作品成为藏族文学创作的滥觞。白此以后,藏族学者纷纷效仿,创作出大量的格言诗作品,如萨迦班智达的《萨迦格言》⑨、贡唐?丹白准美的《水树格言》、班钦索南智巴的《甘丹格言》等作品。印度文学对藏族文学的影响,首推佛经故事,在《本生论》《百缘经》《撰集百缘经》等许多佛经中的故事中,都吸收了大量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随着佛经的翻译被译成藏文,在藏区广泛流传。公元9世纪前后,蚁蛭仙人的《罗摩衍那》④被藏族学者翻译成藏文,此书的翻译在藏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公元13世纪,藏族翻译家洛顿多吉坚参在印度班智达拉恰噶日的协助下翻译了《诗境》之后,学习《诗境》便在藏族知识界蔚然成风,并且对后来的藏族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藏族历史上,积极著书立说且潜心研究者数不胜数,只要对早期藏族学者的许多著作加以考察,则不难发现,印度文学的思想颇为深刻。在《大藏经・声明部》中,共收入的文论著作达37部,其中有些是印度学者所著,如檀丁的《诗境》、月宫的《字经》、宝作仗的《韵律宝生论》等作品。

二、天文历算方面

藏族天文历算是藏族及其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反复实践之后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当然也吸收了外来国家的天文历算学的知识,其中也有印度天文历算的成分。随着佛教的传入,大量经典被翻译为藏文,印度天文历算学已经对藏族文化产生了影响。印度天文历算被藏族文化真正接受,则是公元11世纪以后的事情了。据相关文献记载,公元11世纪,印度班智达达哇贡波和藏族译师卓希绕扎将印度《时轮根本经释》译为藏文,之后,《时轮摄略论》《时轮经义疏显真论》《时轮经注释》等印度天文学典籍亦相继被译成藏文。据《布顿佛教史》⑤记载,藏文《大藏经>中收入有关《时轮经》的梵文著作译本竟多达43部,诸如:龙树的《缘起所生学术真实论》、舍利子的《八种星算占卜》、寂天的《星占术》等等。11世纪以后,藏族采用以时轮历为基础的新历法,即以“饶迥”⑥纪年。

三、医药方面

藏族医药学亦渗透着印度医药学的成分,据藏文文献记载,早在吐蕃王朝之前,属于喜马拉雅文化圈的藏族先民和印度就有了文化上的交往。拉托托日年赞执政时期,两名来白印度的医生曾任赞普的御医,并传播医学知识。吐蕃王朝之后,印度医学对藏医的形成和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了,松赞干布曾请印度等地的医生为其治疗,印度的巴惹达杂与汉地、大食等地的医生共同编写了7卷本医学名作《无畏武器》,这些著作成为了当时吐蕃从医者的必修典籍。赤松德赞执政时期,印度的兴底噶巴成为了赞普的“九大御医之一”,与其他人共同撰写医学著述,招收弟子,传授医术。随着佛教的传播,兴起了大规模的佛经经典翻译运动,这一运动使得许多印度医学典籍被译成藏文。诸如:龙树的《合力》《医命经》、父役的《八分心要略》《八分心要医方解》、朋喜的《八分形解词义月明论》等等。另外,藏族学者纷纷赴往印度等地求学,作为一代名医的老宇妥曾经二次赴印度等地,投师班钦・辛陀罗比、姜旺、米哲扎德哇等,广习《医学补篇珍珠》《医续目录明灯》《续部一千零一》《医术十万》《医续晶签》《先人耳传》等医学典籍,为流芳百世的医学名著《四部医典》的撰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小宇妥则一生六次赴印度,在孔行度母巴登丞瓦,仙人杂惹伽等处广习《八支》《宝积》《石药密方》《六十五续》等典籍,返回吐蕃后,积极实践,反复探索,撰写著述,广收弟子,对藏医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凡此种种表明,藏医药学中渗透着印度医学的成分,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事实。

古印度文明对藏传佛教以及藏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其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随着时间的发展,古印度文明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已经渗透到了藏传佛教及藏族文化的方方而而,比如:文学、天文历算、医学等方而,这些方而的影响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并且也是最能体现出古印度文明的强大动力及影响的。没有这印度文明对藏族文化的影响,就不可能会有今天灿烂多彩的藏族传统文化和历史,也不可能会有名扬中外的藏传佛教,更不可能会有如此多娇的藏民族!

注释:

①傅道彬.文化参照选择的而律背反[J]中国文化书院学报,1988(3)

②甘珠尔是藏文( bkah-h! gyur),意译为教敕译典,为所编有关佛陀所说教法之总集,包括经藏与律两大部门。

③萨迦班智达.萨迦格言[M]王尧,译青海民族出版社,1981.

④(印)蚁垤.罗摩衍那[M]季羡林,译.译林出版社,2002

⑤布顿大师.布顿佛教史[M]郭和卿,译.民族出版社,1986.

⑥“饶”是藏文( rba byung),汉译胜生周,因胜生周相当于火土年(丁卯年),又称为“丁卯周”是藏族使用时间较长,现在仍然运用的普及性藏历。

参考文献:

[1]更登群培更登群培全集(藏文版)[M]藏文古籍出版社,1990

[2]丹珠昂奔藏族文化发展史(上、下)[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

藏医学论文篇(5)

在美国当代的研究范围内试图对藏医进行了解的想法,是在公众为寻找一种替代或“补充”医学的条件下开始的。在为了研究其临床疗效的众多“民族医学”中,较普遍的替代医学是中医以及以“四部医典”为基础的藏医学。那些由生物医学文化背景下演化出来的其他替代医疗技术,它们应用生物医学的解剖学、生理学、效应(如螯合术、维生素、捏脊疗法),与此不同,民族医学由于其与生物医学极为不同的理论的作用,对生物医学工作者提出了特殊的挑战。研究者为了使研究和一般资料能简化进行以证实其疗效之有无,并克服这些困难,他们转向方法学的“结果”,这种结果研究应用标准的生物医学研究准则,基本上集中在治疗的临床结果,而避开阐释为什么这些方法有效或无效的问题。这样一来,理论的问题(如解剖学、生理学、治疗机制)基本上都被忽略了。例如,对于针刺术,就只研究对特殊疾病的好处,并没有标准的对照组(对这患者是按中医认为有益的治疗),然后与那些用有效方法治疗的患者进行对比其结果)。在替代医学临床研究中,另一创新之处是那些从事治疗垂危病症的病人做替代医学的临床研究(这种方法是由艾滋病流行而引发的),对这些生物医学束手无策的垂危病人,迅速进行了替代医学的研究。也就是说应用非西方制剂,而不是用通过完事而昂贵的,并由联邦食品药品局(FDA)批准(有时需时数年)的试验来治疗;这是经临时批准的,目的是对生物医学认为无可救药,即生物医学认为没有把握的病人来进行的。

对于把民族医学的好处融入生物医学中,对结果的研究是重要的第一步。然而,这种对结果的研究从长远观点看也有一种简化论和排队性的问题,他对于亚洲医学体系及其医者们,包括藏医在内是不利的。这里的简化认是指一种步骤,他把医疗理论原则和实践加以忽略,或者简化成在生物医学临床中得以容易实践的简单的技术;而排队性则是指这种替代形式的知识,如埋藏在对解剖学、生理学和治疗学中的藏医学方法,被用盛行的西方或美国框架加以排除或替代了。

我将在六个人种学方面的例子中阐述这些步骤,以阐明对临床疗效研究的复杂性。

1、翻译诊断法的复杂性

①在最早对临床疗效研究的复杂问题之一是如何在生物医学框架中找到与藏医诊断一致的翻译疾病的方法。如我本人在研究藏医妇人疾病时,收集了一般妇人病的资料。在一般的问题中,一种叫“mngal nad mkhris rgyu”的是最普遍的,如果从文字上对译成妇女子宫与胆有关的病症,仅以病名而论,生物医学中并无与此相同的病症,在门诊中,每年要治疗3040个这类病人。另一种常见病是“子宫内肉赘”(sha skran phembo),我从资料中看到,也听说藏医对此病疗效很好,在对藏医治疗这些疾病的疗效进行观察研究时,我要向生物医学的医生们请教,以便决定这些病相当于生物医学的何种病。

②在确定临床疗效的努力中一个复杂的问题是在藏医学与生物学中好几种病症,反之亦然。例如:“妇女子宫与胆有关的病症”可相当于生物医学一类疾病,包括盆腔炎、性病、严重霉菌感染、月经不调及子宫内膜炎。就藏医学而言,生物医学诊断为盆腔炎症的可以有不同的诊断,如mngal nad mkhris gyu或mngal nad rlung rgyu等。而在子宫内赘生物(sha skran phembo),是否相当于一种特殊的子宫内可认定的新生物则尚不清楚,有别于血液的新生物(trag skran),后者可以或不能相当于生物医学的一种疾病。就生物医学而言,西藏医学对子宫肿瘤、癌症、囊肿和子宫内膜炎——这些可引致子宫和生殖管道中新生物是否能进行鉴别,也不得而知。

③另一个有关的复杂问题是,当对不同医学体系进行翻译时,在一个系统中称为症状者,在另一系统中可能称为疾病,反之亦然。因此,月经不调在生物医学中是一种疾病,而再加上一些其他症状在藏医学则有可能是一种症候。这与以下事实有关,即藏医学对一种“疾病”的确定,是基于对体内某些模式的失衡,意味着鉴别一种症候群或模式的紊乱,它可对全身产生有症状的影响。反之,生物医学则把注意力集中于把疾病作为一种独立的现象,它可以作为体内一种独立的病症加以处理。这就是为什么人们经常听到说藏医治本,而生物医学则治标(症状)。

④最后,藏医依据经验把证据按疾病的严重程度把它分成原发病与继发病,这种把不平衡和疾病加以精细的模式造成了一种情况,即患有同名的原发病的患者,可能也患有一组不同的相关的继发病。换言之,藏医学对任何一种有名的疾病可以有较多的不同的内部(或近似的)病因。例如,原发的mngal nad可以与胆失衡、风或痰有关,造成同一疾病具有三种不同的变化情况。或者说,患有mngal nad mkhris rgyu的妇女可能每一个人有不同的继发病,如trag tshab或rlung tshab。。由于藏医考虑每个人的体液体质不同,每一个病人可能有同一基本疾病而各有不同的诊断,而这些不同可以影响其治疗。

藏医学论文篇(6)

【关键词】昌都职校 藏医药 专业建设

藏医医疗与藏药专业(简称“藏医药”)是昌都地区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昌都职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以培养藏医药技能为主、中西医基础技能为辅的初、中级藏医医疗、藏医护理、藏医保健、藏药专业人才为主要办学目标,是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下面我就昌都职校藏医药专业建设方面谈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昌都职校的藏医药专业建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1. 昌都地区农牧民文化基础差,社会就业和学习技能的意识淡薄,竞争意识匮乏,导致学校生源基础差,招生压力大;

2. 受整个昌都地区小学、初中教育发展水平低的影响,学生文化基础较差,且参差不齐,导致专业教学难度大;

3. 目前学校藏医药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专业教师均为外聘或兼职人员,藏医药专业教师队伍亟待加强;

4. 没有自己的藏医药专业教材,暂时借用于青海省中等职业教育藏医教材,不能有效体现地域和学校特色。

二、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在保持学校藏医药专业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充分进行市场调查与企业调研,以企业岗位能力分析和未来发展方向为出发点,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依据我校学生实际,优化教学模式,制定学校藏医药专业人才方案。

1.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加大理论课与实践课结合,增设中西医基础学科,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2. 根据企业的不同岗位要求调整教学计划;

3. 创新教学模式,在全面继承和推广“树喻”“指导式”“因明辩论”等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实施启发式教学、岗前实训教学、演示教学等教学模式;

4. 以新编校本藏医药教材等方法来丰富和完善教学资源;

5. 健全实训实习基地。

(二)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打造一支教学教研能力强、技能水平高、专兼结合、结构合理、中西医相结合的新型藏医药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操作相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

1. 加强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教学能力强、学术水平高、中西医相结合的藏医药学科带头人。通过对专业在职教师重点培养培训、提高学历、实地考察学习,以及蹲点采访全区知名老藏医药专家,咨询中西医专家等途径使我校的藏医药专业教师队伍掌握临床知识和技能,或掌握精深的临床经验,或获得新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以及职业教育理念,选拔有前瞻意识和规划能力强的中青年讲师参加培训,使之具备较强的科研、教学管理和实践能力,成为我校未来藏医药专业带头人打造坚实的基础。

2. 加强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在年轻教师队伍中,选拔业务能力强、爱岗敬业的参加国内骨干教师培训,学习先进职教理念和教学方法;利用假期到藏医学院、昌都地区藏医院、昌都日通藏医院和藏药厂等实地考察学习,加强专业骨干教师的生产或岗位技能实际操作能力,实现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的零距离衔接;重视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后备人才的培养,借鉴中西医基础实操和技能,切实提高藏医药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合理、梯队层次明显、具有发展潜力的藏医药学师资队伍,使之成为教科研课题研发的核心力量。

3.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了建立、巩固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学习计划,选送教师分批、定期到企业(藏医院、中西医院、藏药厂)实习、挂职锻炼,掌握新技术、新技能,参与企业技术服务,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成为专业课程教学的主力军、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参与者;能够完成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训教学,逐步形成一支技术过硬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即完全胜任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操课程的“双师型”新型专业教师队伍。

4. 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做好特色专业技术人才聘任工作,加强专业师资团队建设。从实习企业或医院中选拔既有丰富工作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和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通过选聘制度,选取合格师资人才,开展校内进修学习,举行教学教法培训、教学管理培训、教学考察活动。培训考核合格后,录用为学校固定兼职教师,使我校的藏医药专业教师得到充实和壮大,并提升教师队伍的实操能力。

(三)加快建立健全实训基地

构建以岗定学、以学就业、学以致用的实训基地。包括建设模拟医院(内设1间诊断室,1间治疗室),模拟药厂(制药室,配药室,药材仓库),扩建藏医药标本室,加快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步伐。确保每位学生有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促进就业、提高质量。使之成为集教学、培训、考核、藏医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示范性藏医实训中心。

充分发挥教学实训基地的作用,努力把本专业建成昌都职校高质量的重点专业之一,辐射带动学校其他专业职业技能教学水平的提升,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能力,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示范学校建设为契机与动力,以藏医、藏药民族医学学科建设和提高藏医藏药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增设中西医基础学科,以“校企合作”为出发点,努力把藏医药专业办成区内一流且具有明显优势的新型藏医药品牌专业。

【参考文献】

藏医学论文篇(7)

【关键词】: 藏医药;人才培养;医学人文素养;关系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69-02

藏医药作为传统医药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藏医药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它无疑是中国民族医药的最好的代表。虽然民族医学与中医学具有同一性,都统称为传统医药,《宪法》中“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的框架内合法存在和继承发展,并可以用一个共同的“中医政策”来处理相关的问题。但是,中医学和民族医学既有共性又有区别,中医学不能涵盖各少数民族医学,各种民族医学和中医学又有各自的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拥有民族地区的药物资源和医疗技术,各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色,它们不是中医学的分支,而是中医学的兄弟。作为一名民族医学藏医药学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学人员,对自己所了解和熟悉的藏医药学的人才培养和医学人文素养的关系方面自己的观点简要论述如下:

一、医学院校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21世纪的今天我们所提倡的医学科学素养和医学人文素养并肩重要,而医

学人文素养又与人文精神是等同使用的。医学人文素养是以求善,求美、关注人性和关注人的情感为特点,强调尊重患者情感世界,是医务人员经过反复认知和长期实践,把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贯穿到以求真,求实和推崇理性为特点,强调医学知识和技术在医疗过程中的作用的医学科学素养的始终,在平常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固有素养,是医务人员崇高精神世界的折射,在品德,情操、思维、学识、才干、心理等多方面都有充分的反映和体现。这样一个时代所赋予的飞速发展,社会对卫生医药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作为民族医药藏医药学高等人才培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是否很好的继承和发展民族医药取决于能否培养出合格的高层次医药人才。所谓高层次医药人才就是符合社会需求和发展的医学科学,人文素养兼备的高素质医药人才。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课程主要有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三大部分构成,其中人文课程比重平均占20%―25%,我国在20世纪以来也重视医学人文精神,并且医学院校与综合大学合并的办学方法来培养健全的医学人才。2001年,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发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把医德和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素质教育。”因此,医学院校中人文素质教育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而根据2009年一项山东省内医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调查显示医科大学生应有的人文修养过底,历史文化知识贫乏、道德理想追求迷茫、待人接物的价值评判缺少起码的悲天悯人情怀。这样的医学生即使成为医生,也将是对病人缺乏同情,对生命缺乏关爱的医生。所以,树立新的医学观念,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综合品质的人文教育在医学院校在培养人才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人文素养教育是藏医药学人才培养的组成部分

藏医药学是一门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机融合的传统医学,主张医药一家,没有民族文化的大背景,没有人文科学的滋养,没有地域特色的药材资源和医疗技术,藏医药学失去了理论根基,也失去了独有的特色,它是千百年来藏民族智慧的结晶,蕴涵着民族传统文化,生活习俗、民族特色,历来十分注重人文素养的教育。

医护人员是非常神圣的职业,它能救死扶伤,化解病痛,所以医务工作者被冠以“白衣天使”的美名。民族医学藏医药学也与其他医学一样,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医药工作者就必须在扎实的医疗技术水平的基础之上以悲天悯人,满怀关爱,能够舍身处地为病人着想作为最重要的职业素养。藏医药学中把医生的素养包含在六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医者必须具备善心和通各科人文知识的阅历”正如医学生誓词中所说:“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保持医术的神圣和纯洁”。不管是藏医药学初学者,还是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都必须学习的第一堂课程是藏医伦理学,所以传统藏文化中的许多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文关怀,利他无我的佛家思想也扎根在藏医药学中,还特别注重医学本身之外其他多领域交叉学科的学习和互相相辅相成。从历代成就卓著的名家到今日方名远扬的藏医学家都继承和传播一条不变的定律,所有文化包含在“五大明”和“五小明”十大明中,其中学习藏医药学,就必须学习和具备较高的其他“九明”知识,只有具备这样的学识和素养才能真正算得上是一名优秀的医生,除医学外,还包括哲学,伦理、因明、工艺学、天文历算、梵文等人文,地理综合性的知识。认为加强人文知识的传授是培养医护工作者关爱生命,尊重病人的必修课程,我想这就是现在所谓的医学专业知识和医学人文知识并重的教育体制,藏医药学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始终如一的贯穿和学习实践这样一个定成不变的思想,成为培养藏医药人才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三、继承藏医药学传统人文素养教育和吸收现代模式人文素养教育是藏医药人才培养的科学途径

医学的性质决定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医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以人为研究和服务对象,人就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的特点,就决定了医学不可分割的两面性,既是自然科学又是社会科学。著名医学史学家西格里斯指出:“与其说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不如说是一门社会科学。医学的目的是社会的,它不仅要防治疾病,使机体得到康复,还要使人得到调整,以适应它的环境,成为一个社会成员”。医学院校毕业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医疗和科研工作者,他们今后面对的是有血有肉的具有感情,思想的具备丰富社会内容的人,因此仅仅凭借医疗技术的精湛是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医疗卫生和新的疾病研究领域的难题,因现代社会的因素,心理因素诱发的精神和心理障碍性疾病发生率增加,医学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一门自然科学,而是带有明显的社会性,它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是以人为对象,是一项社会事业,所追求的是人的健康,医学知识和技能只是实现健康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西方医学奠基人希波克拉底强调“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完美和最高尚的”,“医学有无私、大方、谦虚、含蓄、深思熟虑、判断准确、举止安详、积极进取、廉洁忠贞、语言庄重、善于谋生、业务兴盛、摒除迷信等优秀非凡的品格。”,所以健康的定义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心理和精神完好的状态。当今我们医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包括博爱的胸怀,道德的操守和法律的意识,也包括学术上的诚实和宽容。这种素养只能来自于人文素养知识的教育,来自于实际医疗实践中前辈和学长们的言传身教,把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精神,情操,培养不仅有扎实的医学知识,更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必须继承和发扬优良的传统藏医药学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大和重视藏医伦理学,历史、哲学等课程的教学和实践,还要吸收现代的医学法律,医学心理学、卫生管理、社会医学、行为医学、医学经济学、医疗保险、健康教育等知识的人文素养教育。

现在的医学院校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医学院校培养医学大学生是将来社会的栋梁,他的培养方向是能成为深入了解病人及其痛苦,能够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伦理道德素养。所以正确树立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的原则,就必须在医学院校加强人文素养教育,藏医药人才培养而言,把藏医药传统人文素养与现代人文素养结合的教育模式为途径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优秀藏医药人才,更需要新知识和新方法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医学需求的德医双馨,仁心妙术的优秀藏医药人才。

参考文献:

[1]岳芸 、刘兆玺、王艾辅导员视阙重塑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考和实践,中国西部科技[J],2009,8(15),100―101

[2]玉妥・云丹贡布所著藏医《四部医典》论述续部分第三十一章[M],人民出版社,1982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