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8 15:31:21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篇(1)

【关键词】关键词:单亲家庭;学校教育

【Abstract】Strengthen the kid's education of the singleparent family, ignore to the kid, to the family, to the school, be still to society all very necessity.Each teacher has to embrace to education work extreme be responsible for of attitude, should earnest completely control these a kid mental state of development regulation and mental state characteristic, adopt science of education way, help they come out youth of shadow, accept society of sunlight and rain Lou, bloom youth of blossom.

【Key words】Singleparent family;School;Education

单亲家庭是指因离婚、死亡、遗弃、分居和其它原因而缺少配偶一方的家庭。近年来,随着社会离婚率持续上升,单亲家庭越来越多,而且呈逐年增多的趋势,由于单亲家庭是残缺的,不完整的,许多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有着突出的特殊性,单亲(这里主要是指离婚)家庭学生的教育也成为当今学校的主要而现实的难题。单亲家庭孩子大多有以下一些不良心理:心里脆弱,胆子小,遇到一些小问题就哭鼻子;或学习不认真,行为习惯很差,经常与老师顶嘴,闹别扭,甚至逃学;或整天情绪低落,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很差;或经常旷课,打游戏机,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打群架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儿童权利公约》中把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把它作为保证所有儿童都能获得生存发展权力的重要承诺。素质教育也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发展。因此,针对单亲家庭孩子的这些不良现象,搞好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和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个教育职责。

1.教师要维护孩子的自尊,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间的关系

家庭成员的残缺,使孩子在其他同学面前觉得很“丢面子”,抬不起头,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教师可鼓励孩子在班上交几个要好的朋友,经常一起学习、度周末,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如果有个别同学说了刺激性的话,教师可找这个同学聊一聊,相信贴心的谈话和诚恳的态度定会使孩子体凉别人的痛苦的。班主任也可以适当的方式在班上讲清道理,以便形成正确的舆论,使同学们能正确对待这种情况。

2.密切保持与家长的沟通、互动,建立学校,家庭的联动机制

日常生活中学校要保持与家长的热线联系,互通学生情况,或定期家访,把孩子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告诉家长,同时也可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如果遇到父亲或母亲对孩子缺乏适当监督,应及时提醒家长,指导他们一些基本的教育方法。当孩子与新组建家庭成员产生矛盾或对离异父母怨恨时,要当好协调员,使孩子能体谅出“父母离异是双方有无法化解的矛盾才发生的,离异虽然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但双方毕竟从更大的痛苦中解脱了出来”的无奈选择。

3.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时解开孩子的思想疙瘩

为使孩子健康成长,学校、班主任及科任老师,要想办法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思想和学习动态,最好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某些普通小事会使他们的心理产生微妙变化,教师要多注意这些孩子的言行,若发现有异常的苗头,要及时跟他们谈心,了解情况之后,能及时疏导处理的就及时疏导处理,不能一下子解决的事情,先进行多方面的调查,找出问题的所在,再对症下药,同时加强孩子的心理矫正和学习辅导。

4.爱心抚慰,严格教育

父母之爱的缺失,使这些孩子过早地承受着巨大的思想压力,每位教师应用爱心去抚慰他们受伤的幼小心灵,像父母一样关心这些孩子,如发现他们情绪不稳定时及时谈心,生病时热情地嘘寒问暖,成绩骤然下降时,发动其他老师和成绩好的学生为他们“开小灶”。若发现其沉迷于游戏机、网吧、武侠小说中应及时提醒,多方面启迪,并安排一些有良好兴趣且人际关系较好的同学与之同桌或者参加集体活动。对于一些违纪行为,应在课堂或课下及时批评,一旦改正,及时表扬。

5.营造充满温馨的集体氛围

单亲家庭孩子由于父爱或母爱的缺乏,家庭的先天不足使他们幼小的心理产生渴望被关怀的心理,班集体中应创造一种生活上互相关心,学习上既竞争有合作的良好人际关系,使他们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教师要鼓励单亲家庭学生积极参加班上各项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使他们提高自信心。

6.要培养孩子的耐挫力和责任感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篇(2)

关键词 单亲家庭 学生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离婚率居高不下,再加上各种天灾人祸,导致很多孩子被迫成为单亲家庭孩子,与家庭美满的孩子们相比,很多的单亲孩子身上有或多或少的问题,如何帮助他们走出阴影,在阳光下健康快乐的成长变成了教师比较重要的工作之一。

1倾注爱心,让单亲家庭孩子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尤其重要,好的环境能够塑造人,坏的环境能够毁灭人。单亲家庭孩子所处的环境,特别是班集体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上学占据了孩子们大部分的时间,他们与教师、同学朝夕相处的时间甚至多过父母。为此,教师要竭尽全力营造一种爱的氛围:首先教师自己起好模范带头作用,不要在班上讽刺、挖苦学生。更不允许其他同学嘲笑他们的家庭状况,而是教育其他学生主动去关心、帮助单亲家庭学生,各种活动要一起参与,学习上共同进步,让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班集体里,享受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一些单亲家庭的学生,当遭遇措手不及的家庭变故时,常常会心灵受到伤害,从而变得不爱交流,性格内向起来。我们需要用爱打开他们的心扉?笔者班上有一个叫亚亚的女孩,原来性格特别的开朗,但是新学期开学之后,发现她经常闷闷不乐,也不爱跟同学们在课间时嬉戏了,上课也不太积极举手发言了。于是笔者找了一个时间去她家进行了家访,才知道她的母亲因病去世了。事情来的太突然,让亚亚一时间无法接受,同时家里又比较困难,父亲曾经无奈地对她说不要读书了,家里没钱负担不起了。作为孩子的班主任,笔者能感觉到亚亚那颗受伤的心,通过多次和他的父亲交流,帮助他摸索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同时做好亚亚的工作,使她意识到父亲的不容易,让她明白父亲不是不爱她,说要她不读书了这样的话实在是迫于无奈。同时发动其他的任课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帮助她,学校领导知道这一情况后也对她关爱有加,帮她申请经济补助,减免她的学杂费等。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在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怀和帮助下,亚亚感受到大家庭的爱的气氛,慢慢地变得开朗了起来,成绩也有了提高。

2疏导心理,促进单亲家庭孩子形成良好人格

单亲家庭学生往往因为缺乏父母双方的关爱,容易造成心理障碍,教师作为与学生相处时间比较长的人群,最容易发现和关注到这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无法得到父(母)共同的呵护和管教,在身心发展和学业上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也因此形成了单亲家庭孩子普遍存在的孤僻、自闭或脾气暴躁等性格,比较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分析,笔者发现单亲家庭孩子大都具有自制力差、不遵守校纪班规、既自尊又自卑等一系列问题。

当发现这些问题出现在某个学生身上的时候,笔者总是试着问题解决于初始,努力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这个时候就需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要使心理障碍问题消融或合理宣泄或正确转移,帮助孩子走出心理阴影,健康快乐的成长。为此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疏导:

(1) 努力与孩子做朋友,同时鼓励其他同学与这部分孩子交朋友,让他们敞开心扉。“友谊是人类最高尚的情感之一,友谊的力量可以使其在曲折困难的逆境中增强应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部分单亲家庭孩子有无助、孤单、命运不公的感觉,很多时候会心情抑郁、不安,情绪波动比较大。还有一部分单亲家庭学生由于自卑、孤僻和敏感,常常不愿与人交往,独来独往,心事重重。教师首先把他们当成自己的朋友,平常寻找合适的时间与他们一起活动,谈心等。同时发动其他同学和这部分单亲家庭学生认真相处,做真诚的朋友,建立真挚的同学情谊。努力使这部分学生感受到师生之谊、同学之间的真感情以及集体的温暖。只有当孩子们真正敞开了心扉,信任老师、同学,才能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篇(3)

【关键词】单亲家庭的成因 单亲家庭孩子的特点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不断发生变化,其中离婚率逐渐上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且由城市发展到了农村。有关方面抽样调查显示:75%以上的双亲家庭子女心理承受能力较强,存在心理障碍的只占1.2%;而单亲家庭子女经常处于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的则占61.43%。单亲家庭子女人格障碍患病率达11.76%,为双亲家庭子女的5.9倍。单亲家庭的成因很多,有的由于父母双亲某一方因病或其它缘故早逝,有的由于父母双亲结合后,感情、兴趣、志向、生活习惯不和或经济问题而离异造成;还有的由于父母某一方喜新厌旧,或第三者插足造成;有的是配偶工作两地、甚至未婚先孕等。由于单亲孩子的不断增加,单亲孩子的教育自然就成了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单亲家庭孩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没有完整的家,缺少完整的爱往往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如自闭、自卑、自责、焦虑、抑郁、妒忌和逆反等。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往往因享受不到充分的家庭温暖,或因社会的某种偏见,或因其家庭的经济原因以及其它因素被忽视。 尽管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存在一些问题,但和其他所有孩子一样,他们也具有聪颖可爱的天资、活泼天真的本性、好学上进的心愿、喜交朋友的心理……社会学家们的调查也表明:非常态的家庭并不意味着其家庭教育必然存在许多困难或不利条件;而正常完好的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优越性也只是相对的。因此,单亲家庭的子女能否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很大程度上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周边环境来决定,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同样可以塑造出色的人才。事实上,很多明星就是生活在单亲家庭中,比如周杰伦、徐若、李文、梁咏琪、孙俪等。他们的成长经历都值得单亲家庭学习借鉴。所以,教师要引导家长认识到即使夫妻双方离婚,作为孩子的父母,也要根据家庭变故的现实,解决好子女的教育问题。

二、单亲家庭孩子的赏识教育

1.孩子需要赏识,需要爱

作为单身家庭的孩子,曾经历了亲人早逝的痛苦或家庭破裂、双亲离异的恐惧,更有甚者,在单亲家庭形成后仍得不到父母的疼爱和家庭的温暖,孤独无助,失落自卑,所以他们更渴望得到赏识,渴望得到更多一份关爱。对于单亲家庭孩子,由于他们的特殊的环境和由此产生的特殊心理,实施赏识教育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实施得法,其效果更明显。

2.教师应该当好赏识教育的主角

孩子的教育主要在学校,教师应该当好赏识教育的主角,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问题是如何当好这个主角,根据地我多年的实践作为主角应做到:走进孩子的心灵,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孤独、冷僻、沉默少言,心灵隐藏着许多不愿披露的症结。作为主角的老师,首先必须与孩子做好沟通,沟通是走进孩子心灵的唯一途径。要用真诚的爱心去启发引导孩子,让孩子喜欢你,信任你,愿意与你交流和沟通,进而了解孩子心里想什么,要善于破译童心,读懂孩子的心理和思想,通过沟通才能达到理解,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并为下一步的赏识教育奠定基础。

第一,尊重孩子的人格。不少单亲家庭的孩子虽然普遍

表现出自卑的心理,但往往又表现出倔强好胜,唯恐被人瞧不起,以一种叛逆的心理试图捍卫自己的人格的尊严。我曾经以一种同情和怜悯的关爱,想走近、了解并帮助几个家庭遭遇特别不幸,至今仍无人关心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在他们面前我深入地谈到他们的家庭,谈到他们目前处境,也谈到他们自身的缺点和不健康的心理,苦口婆心,充满关心和同情,十几次谈话却越谈越崩,满腔的怜悯、关爱反而引起他们越来越强的反感。经过多次反思,我终于明白:单亲家庭的特殊环境,由此而产生的孩子的特殊心理残障,恰恰是单亲家庭孩子最忌讳触及的雷区,因为这正是孩子心灵的伤疤隐痛,在他们已经受到伤害的心灵上,不能允许再次的刺激,,他们需要的不是同情和怜悯,而是亲和、尊重和激励。我找准了自己的位置,选准了自己的形象,以朋友的身份面临他们的平常生活,随时克服作为教师习惯性居高临下的说教,保持平等的交谈、接触、,十分注意尊重他们的人格,维护和鼓励他们的自尊、自信和自强,终于赢得了他们的信任,被他们认作为知心朋友。

第二,接纳孩子的缺点。当你能过沟通真正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与之交上了朋友,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全部的时候,这时你或许会发现有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是那样的古怪冷僻,心理状态是那样的令人费解,各种缺点弱点是那么集中地在他们身上,而且缺点、弱点改正的过程又是那样的反复艰难。教育者应该冷静地面对,勇敢地接纳,接纳孩子的缺点、弱点,但接纳不能等同于纵容,在接纳之后,应该帮助孩子正视并逐步改正缺点,克服弱点,不断进步,这种接纳才能导致升华。

第三,激励孩子的进步。有些教师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有些偏见,认为他的身上缺点多,甚至觉得浑身上下都看不顺眼,没一处优点。这是不对的。问题在于怎样发现孩子身上的潜能。这就要求我们有意识地注意捕捉孩子可能偶然出现的一丝一丝毫的进步,及时给以肯定和鼓励。激励孩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有技巧有学问,老师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以及拍拍孩子的肩,摸摸孩子的头,说声“你一定行”都会给孩子莫大的激励和无限的幸福,从而让孩子重新认识自己,在关爱和信任的氛围里逐步树立起来自信、自尊、自强,取得较大的进步。

3.父母要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

第一,首先要让孩子明白父母仍然爱他。双方必须让孩子知道你们对他的爱不变,要经常用语言和行动表达对孩子的爱,让孩子感到愉快和安全,这样他们的身心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如果是离异,在不打扰对方生活的前提下,没有获得抚养权的一方可以效仿外国的做法,约好固定的时间和孩子呆一天半天,尽情表达对孩子的爱。

第二,细心解释单亲的原因,不要给孩子带来任何消极想法。如果父母分开了,任何一方不得在孩子面前说另一方的坏话,更不能在分开后经常指责对方。要让孩子慢慢明白分开是因为父母彼此不再相爱,是大人一种决定和选择,而不是谁的过错。如果整天不停地在孩子面前咒骂和怨恨,孩子就会感觉不到温馨,可能会养成愤世嫉俗、脾气暴躁、胆小自卑的性格。

第三,父亲要身兼母职,母亲要身兼父职。父母双方的养育方式对孩子来说都是必要的。父亲一般倾向于开发和勇敢的尝试,而母亲一般倾向于温柔和保护。因此,不管父母原来是哪一种养育方式,在变成单亲家庭后,要适当改变自己,同时采取另外一种养育方式,让孩子的人格发展更加完整。

第四,让孩子学会承担家庭责任。不要因为孩子失去父爱或母爱就格外地娇惯他,要放心大胆地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了解家庭的各种情况,必要时可请年龄稍大的孩子对家庭的重大事情一起参与决策等等。在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时候要多鼓励他们,从而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对家庭也负有一定的责任,使他们长大成人后能自觉担负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

第五,多为孩子创设人际交往的环境。针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容易趋向内向和孤僻等特点,让孩子多接触社会,多为孩子创设一些人际交往的机会,是一种良好的矫治方法。

三、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单亲家庭的孩子,形成多渠道的社会教育氛围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篇(4)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单亲家庭问题孩子;教育方法与途径

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与乡村相互交融的地带,这一特殊地区单亲家庭孩子数量不断上升。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由于突然遭受家庭变故,心灵受到了很大的伤害。由于父母的忽略,孩子的行为习惯得不到正确的培养,这就给学校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初级中学,其中我所任课的一个班级就有九个单亲家庭孩子,教育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为了教育好这些孩子,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教师必须了解单亲家庭对子女身心发展的影响,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探究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一、单亲家庭对子女身心的影响

单亲家庭的话题是沉重的,单亲家庭受影响最大的是孩子。单亲家长很少能像家庭健全时那样关心子女的生活质量、学习状况、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即使孩子出现了问题,也不可能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及时予以纠正。有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则是自顾不暇。笔者经过深入了解和细心观察,并参阅一些相关的书籍,了解到单亲家庭的孩子一般存在着如下几方面问题:

1.不大合群,性情孤僻。心理学认为,人格异常的形成与恶劣环境有关,家庭不健全往往是其子女性格畸形发展的温床。他们很害怕与人交往,害怕别人瞧不起他、嘲笑他。所以,单亲家庭的学生,大多游离于集体之外,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也不喜欢与同学交往,逐渐变得性情孤僻,冷漠。

2.意志薄弱,消沉厌学。单亲家庭的孩子,再没有了温馨的家庭,原先惬意舒适的生活也随之改变。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在父母面前甜蜜地撒娇,幸福的生活没有了,美好的憧憬消失了。这种消沉低迷的情绪使他们变得迷惘和不知所措。进而产生厌学、逃学,毫无朝气,暮气沉沉。

3.叛逆不羁,以自我为中心。家庭的破裂,导致他们心中几乎没有了亲情、没有了信任。他们不接受批评,有典型的逆反心理。他们在扭曲了的心理支配下,为所欲为,以此来发泄愤恨不平的心情。如骆同学,他是一个很典型的单亲孩子,上课时故意发出怪叫声扰乱课堂纪律,常常睡觉,作业不做,撕烂教科书。不做值日,乱丢垃圾。学校段考时骗家长说放几天假,自己赶集去了。还常常拿同学的钱,有一次还偷窃小卖部二十包鸡腿……

综上所述,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教育、感化、挽救他们的艰巨的任务。

二、单亲家庭子女的学校教育对策

1.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成长档案袋,关注其成长的足迹。当学生一步入初中学校的大门,学校应及时调查了解单亲学生的人数,建立其成长档案袋。老师要想办法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思想和学习动态,用耐心、爱心、恒心教育他们,使其初中阶段健康地成长。注意观察他们的言行,及时解开他们的思想疙瘩。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某些普通小事会使他们的心理产生微妙变化。教师要多注意这些孩子的言行,若发现有异常的苗头,要及时跟他们谈心,了解情况之后,能及时疏导处理的就及时疏导处理,不能一下子解决的事情,先进行多方面的调查,找出问题的所在,再对症下药,同时加强孩子的心理矫正和学习辅导。

2.双管齐下,极力争取家长与学校的配合。本地由于政府开发新城区,征收了学校周围村庄大量的田地,一些家庭日子宽裕起来,不大重视孩子的教育。再就是本地是旅游胜地,很多家庭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职业,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对孩子的教育抱无所谓的态度。部分人的观念是孩子在学校读书,不指望他学得多好,反正将来找碗饭吃也不难。家里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这些孩子在学校的生活纪律可想而知。所以学校必须与家长沟通好,孩子在学校读书,首先要学会做人,其次是学会学习。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父母都不能缺席,必须履行好教育的职责,不能扔给学校不管或父母间互相推诿。

3.爱心抚慰,严格教育。父母之爱的缺失,使这些孩子过早地承受着巨大的思想压力,每位教师应用爱心去抚慰他们受伤的幼小心灵,像父母一样关心这些孩子,如发现他们情绪不稳定时及时谈心,生病时热情地嘘寒问暖。若发现其沉迷于游戏机、网吧、武侠小说中应及时提醒,多方面启迪,并安排一些有良好兴趣且人际关系较好的同学与之同桌或者参加集体活动。对于一些违纪行为,应在课堂或课下及时批评,一旦改正,及时表扬。

4.要培养孩子的耐挫力和责任感。教育孩子正视逆境,敢于同命运挑战,做到自强自立,勇往直前,并对他们取得的进步多表扬和鼓励。在家里要体贴长辈,生活自理,做一个懂事听话的好孩子;在学校里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集体,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每位教师必须抱着对教育工作极端负责的态度,应认真全面地掌握这些孩子心理的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帮助他们走出青春的阴影,接受社会的阳光和雨露。

5.激励孩子树立起信心。单家庭的孩子,情绪消沉、低落,失去信心。教师可以给他们讲一些励志故事,如张海迪身残志坚的故事,高位截瘫仍然笔耕不辍;美国作家海伦凯勒一出生就遭遇不幸,却不懈努力,写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书籍;他们身边同类学生的事迹等等。通过经历对比,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不幸与别人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从而消除心理困惑,重新树立起生活、学习的信心。

6、对单亲问题孩子,只表扬鼓励,不随便批评,不讥笑讽刺,教师或班主任经常注意寻找单亲家庭问题孩子的闪光点大加赞扬和鼓励,使他(她)知道老师看得起自己而愿意和老师交朋友,说实话给老师。老师就可以针对性的教育。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篇(5)

〔关键词〕单亲家庭;初中生; “孤雁”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6-0018-03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传统的婚姻和家庭观念受到冲击,离婚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农村夫妻也不例外;同时,由于天灾、疾病、意外事故等原因,农村学生父母一方死亡的现象也屡见不鲜。种种原因,使得农村单亲家庭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国内一位心理学家说:“父母的离异或死亡会造成孩子人格的扭曲。有的孩子谁也不信了,甚至也不自信;有的孩子远离人群,成为孤雁一只;有的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归宿,逐步陷入流氓集团,从而走上犯罪道路。”据不完全统计,在父母离异或死亡的家庭中,青少年犯罪率在40%以上。单亲家庭子女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为此,全国上下各类心理咨询机构也非常重视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疏导工作。笔者也就单亲家庭学生中“孤雁”心理的矫治,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孤雁心理”的界定及其表现

1.单亲家庭“孤雁”心理学生的界定

“孤雁”原指由于种种原因而离开了雁群的大雁。大雁的习性一般都是成群行动的,孤雁因失群而形单影只,独自飞翔悲鸣,令人同情,孤雁最大的愿望是回归雁群。所谓单亲家庭“孤雁”心理学生,是指父母双方中有一方已死亡或父母离异而形成的单亲家庭中,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从小形成自卑心理,进而发展为孤独、孤僻、不合群心理的一类学生。

2.“孤雁”心理的主要表现

单亲家庭的子女是不幸的,失去父亲(或母亲),对他们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其心理压力也不言而喻。有研究表明,他们中许多人在家庭变故几年之后,其心理创伤仍很难愈合,于是产生了孤僻、不合群的不良心理,这种“孤雁”心理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有的单亲家庭的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差,吃、用、穿都不如别的同学;有的缺乏家庭温暖,生活各方面得不到关心等。诸如此类的原因,使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2)孤僻心理。有些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被别人歧视,平时不愿与同学交往,不愿与别人谈心,更不愿透露家庭的辛酸,恐怕被人嘲笑。课余时间独来独往,他们比正常家庭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孤僻心理。

(3)散漫心理。大部分单亲家庭学生的家长因丧偶或离婚,心痛未愈,又忙于生计,无暇管教子女,长此以往,单亲家庭的学生也就更容易产生散漫心理。

(4)逆反心理。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从小缺乏父爱或母爱,总感觉低人一等。在学校,他们容易受到同学的歧视。同时,有的家庭,由于继父或继母的偏心,他们就会慢慢地对自己的家庭,甚至对生身父亲或母亲产生厌恶感,对身边的人产生不信任感,逆反心理逐渐增强。

二、单亲家庭学生“孤雁”心理的成因

(一)家庭原因

1.单亲家庭孩子父爱或母爱的缺失

社会的变迁使得传统的婚姻和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离婚率的大幅度上升,使单亲家庭大批出现。这些家庭中的孩子,失去了本该属于他们的父爱或母爱。社会学研究表明,在儿童时期(3~7岁),母爱对子女的发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失掉母亲,就会使子女的情绪波动大和不安宁。在少年时期(12~17岁),由于子女的社会性有所发展,父亲这个角色就突显出其重要性,在此期间,子女若失去父亲,不良行为的出现率就明显上升。心理学认为,人格异常的形成与恶劣环境有关,破裂家庭往往是其子女性格畸形发展的温床。事实上,绝大部分生活在单亲家庭里的青少年在自己个性发展的过程中,常常感到空虚、寂寞、惶恐不安和焦虑,从而产生自卑、孤僻、逆反等心理。

2.单亲家庭对子女教育责任的忽视

许多夫妻由于感情破裂等原因离婚后,夫妻双方出于对再婚或生活压力等方面的考虑,往往把孩子当“皮球”踢来踢去,不愿履行对子女的教育和抚养义务。也有的单亲家长因忙于工作、交际等,无暇照顾子女,使子女失去应有的教育和关心。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家庭教育,容易产生不良心理,甚至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与坏人接触而走向犯罪。

3.单亲家庭对子女教育方法不当

(1)过分溺爱,有求必应。有些单亲家长害怕自己的子女被别人看不起,或受人欺负,对孩子物质方面的要求一味满足,对孩子思想教育或学业方面则漠不关心,导致孩子为所欲为,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追求享受、爱慕虚荣的心理。一旦家长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便容易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偏差。

(2)放任自流,不闻不问。有些家长由于婚姻的失败而加倍勤奋工作,为生活而奔波,为事业而操劳,所以因为忙而顾不上管带孩子,更顾不上孩子的学习。这些家长对孩子缺乏责任心,使孩子有种被抛弃的感觉,从而产生心理问题。

(3)方法简单,态度粗暴。有些单亲家庭的父母不顾子女客观实际,在学业上对子女提出过高的要求,尤其是有些家长脾气暴躁,当孩子达不到自己要求时,非打即骂。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无形中使青少年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有的孩子怕挨打,便夜不归宿。这些都有可能使孩子产生不良心理和行为。

(二)社会原因

社会对单亲孩子的成长环境关注不够、干预不力是造成其心理障碍的又一重要原因。“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清官难断家务事”,受此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认为家庭教育是“家务事”,他人和社会组织等不便介入。基于此,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虽有原则性规定,但至今未完全建立起未成年人不良成长环境的良性干预机制。

(三)学校原因

学校对单亲孩子缺乏应有关注,也是造成其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单亲孩子由于应有的家庭温暖和关爱的缺失,大多数会产生消极情绪和情感。在学校里,他们会感到自己缺乏朋友和关爱,产生自卑情绪。有的教师缺乏耐心,厌弃这些“问题”孩子,对他们不闻不问,再加上长期以来学校对单亲孩子的心态认识不足,关注不够,措施不力,疏导不及时,导致其自卑、孤僻等消极情感蔓延,最终形成不良心理。

(四)自身原因

单亲家庭子女由于受家庭影响,一般意志薄弱,缺乏毅力,害怕困难,不能用正确的观念战胜不合理的需求。在这些学生中,有许多实际上是具有是非判断能力的,但由于意志薄弱,正确的观念不能占上风,所以往往会产生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不良习惯又往往会使学生在采取不良行动时产生方便、自然,甚至舒适的情绪体验,从而成为其实现类似不良行为的内部动力。

三、单亲家庭学生“孤雁”心理的防治对策

(一)重视单亲家庭教育

1.父母要重新拾回生活的信心

单亲家庭面对离异或亡故的痛苦,家长应坦然而勇敢地面对现实,振作起来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单亲家庭父母要以宽容的心态立身行事,要学会对痛苦和懊恼的遗忘,遗忘有助于单亲家长的身心健康,遗忘是对仇恨的释放,对悲痛的解脱,对忧虑的拒绝,对疲惫的宽慰。惟有家长乐观地面对生活,才能驱散孩子心中的阴影,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2.父母要重视家庭教育的责任

家庭是孩子的依靠,是孩子心灵的港湾。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而言,没有完整的父爱和母爱已经够不幸了,因此,绝不能让他们再失去仅剩的父爱或母爱。作为单亲家庭的家长,应坚强地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加倍地爱护自己的孩子。单亲家长要对自己的孩子养、育并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生活,更要注意教育孩子,关心孩子的思想、学习和人际交往,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不足,正确引导,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明辨是非、善恶,引导孩子在生活上要积极乐观,要在家庭出现变故之后尽可能地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让孩子在家庭这个第一课堂中汲取到尽可能多的营养。

3.父母应重视培养单亲子女的独立性

由于家庭的变故,家长更容易对孩子娇生惯养,总觉得对不起孩子,无条件地满足孩子,作为补偿,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性格脆弱,依赖性强,缺乏主见,独立生活能力差。其后果是单亲子女一旦离开家长,便不知道如何去应对生活中的困苦和挫折。

(二)优化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比,有它自己有利的条件,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计划性、针对性都很强,而且可利用的教育渠道广泛,方法灵活。为此促进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有必要提高学校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1.开展教育跟踪,时刻关注学生

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德育队伍,对单亲家庭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学校应建立单亲家庭学生个人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并详加记载。学校德育队伍应在实践中,善于总结、归纳,寻找对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的科学、有效的方法。在这方面,笔者所在学校实行的“学生成长导师”制度,可看作是一个较成功的经验。导师通过心理疏导、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等多种形式,关心、关注、关爱单亲家庭学生,收到了良好效果。

2.重视赏识教育,重拾学生信心

心理学家认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单亲家庭的孩子更渴望赏识、渴望爱。作为单亲家庭的孩子,曾经历了亲人早逝的痛苦或家庭破裂、双亲离异的恐惧,有些在单亲家庭形成后仍得不到父母的疼爱和家庭的温暖,孤独无助,失落自卑,所以他们更渴望得到赏识,渴望得到更多的关爱。面对这类孩子的教育,学校、教师应该当好赏识教育的主角。研究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实施正确的教育手段是教师的重要任务,要坚持以正面鼓励为主。每个学生都会有自身的闪光点,教师要善于捕捉,发现这类学生有了心理、行为方面的进步时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增强其自信的砝码,使他们的生理、心理、成绩真正健康协调地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尊重学生的人格,坦然接纳学生的缺点,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赏识教育,让学生在关爱和信任的氛围里,重新认识自己,逐步树立起自信、自尊和自强,逐步矫正自卑、孤僻、逆反等不良心理。

3.加强爱心教育,滋润学生心田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者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学校应选派充满爱心、有一定心理学基础、有较强的自我控制与忍耐能力、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担任班主任或导师。班主任和导师用爱心去抚平单亲孩子的心理创伤,让他们走出心灵的阴影,露出灿烂的笑脸。同时,学校和老师应努力创设具有良好班风和学风的班集体。单亲家庭学生所处的环境,特别是他们每时每日所生活的班集体的班风和同学之间的良好关系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在班风良好的班级中,同学与同学的关系反映在既能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同时也反映在能处理好个体间的竞争与合作上。单亲家庭学生如果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里,他们自然会感到生活充满阳光,感到自己在不幸之中的特别幸运。

(三)健全社会保障

教育好单亲家庭的子女,不仅是学校、家庭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全社会各行各业的人都应来关心单亲子女的教育问题。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应调动社会资源,给予单亲孩子帮助。

1.重视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

设立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咨询机构,设立家长学校,开设咨询电话,使单亲家庭的子女遇到问题能及时与社会联系。对于离异后的父母通过家长学校等方式进行家庭教育培训,提高教育水平。

2.完善离婚子女监护权

人民法院在判决离婚案,处理未成年子女归属时,要考虑如何判决更有利于子女的成长教育,既要考虑到监护人的抚养能力,又要考虑到其教育能力,使离异后的子女尽可能多地得到双亲的照顾和关心。

3.充分发挥社区教育优势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街道、社区要从多方面去关心单亲家庭子女。生活上可通过社区互助等形式对离异家庭中生活困难的学生给予经济上的帮助;思想上,可通过经常上门家访等形式,了解家长及孩子的思想状态,并及时和学校、老师取得联系,共同商量、研究,关心、教育好每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

单亲孩子是生活中的不幸者,他们受伤的心灵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细心呵护。让我们携起手来,为这些不幸的孩子创建一个温暖、和谐的环境。相信,我们的努力,一定能使“孤雁”们振翅翱翔,回归“雁群”。让“孤雁”不再孤单!(稿件编号:100505003)

参考文献:

[1]俞润生.家庭教育成败百例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罗尚荣,李晓红.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J].社科纵横.2006,12.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篇(6)

【关键词】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

归属感(Sense of belonging)是指个体认同自身属于一个群体中的一员,被他人接受、认同、有价值感并与群体成为整体的一种感受。家庭归属感是指个体对家庭这一组织的认同和关联程度。龚高昌的研究发现,家庭归属感包括生活依托,安全温暖,感激自豪,责任承诺四个维度。单亲家庭是指以男性或女性为家长,同被抚养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多由死亡、离婚、分居、抛弃或者未婚所形成,有离婚式单亲家庭、丧偶式单亲家庭、未婚式单亲家庭和分居式单亲家庭之分。龚高昌的研究发现,单亲家庭的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具有如下特点:①单亲家庭年限存在显著的主效应,以3年为间隔,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归属感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U”特点。单亲家庭原因类型存在显著的主效应,离异式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最低,丧偶式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最高,其次是未婚式,离异式最低;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存在显著的单亲家庭结构类型差异,单亲母亲家庭中小学生的家庭归属感显著高于单亲父亲家庭。②单亲家庭中小学生的家庭归属感高分端和低分端人数分布最多,都显著多余双亲家庭。家庭归属感低的中小学生,也是那些逆反心理强,学习习惯差,纪律观念弱的学生,如何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家庭归属感,是解决众多问题的关键所在。

正常家庭教育子女是父母双方的责任,小孩既需要母亲的呵护,也少不了父亲的关爱,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可现实情况是单亲家庭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那又如何提高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呢?

一、播下爱的种子,为孩子创造一种温馨愉悦的氛围

单亲家庭的孩子,最缺乏的是爱的安全感,怕爸爸(妈妈)都不要他(她),怕被人欺负而没人为他(她)撑腰。“有妈的孩子是个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时刻担心母爱(父爱)随他(她)而去。因此,单亲的父母更需要呵护孩子敏感脆弱的心灵,多关心孩子,多陪陪孩子,多与孩子交流,让他(她)们时时刻刻体验爸(妈)的爱。没有生活在一起的另一方,也要让孩子感受到,他(她)永远是爸(妈)的孩子,爸(妈)永远会爱着他(她)。

而对于许多单亲家庭来说,家庭气氛的营造却是一个容易忽视的问题,单亲父亲(母亲)要么因为工作、生意、人际交往等原因,无暇照顾、关心、教育孩子,造成父子(母子)之间交流少,家庭气氛淡漠;要么父亲(母亲)把全部精力放到孩子身上,唯恐对孩子关心不够,过于疼爱孩子,竭其所能对孩子施加影响。可这种过于饱和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不一定是正能量,可能造成孩子精神负担过重,甚至产生强烈的抵触逆反。

因此,单亲爸爸妈妈们,不能把孩子当成累赘,也不要把孩子看做唯一的希望。多沟通、多交流、多一起做喜欢的事情,相亲相爱、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相互理解,播下爱的种子,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温暖的家庭气氛。

二、别把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归因于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的出现,固然是不幸的。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不能只看单亲家庭负面的一面,看不到正面的一面。家庭是给孩子遮风挡雨的港湾,可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单亲家庭却成为了他们的种种矛盾和问题的原因。许多单亲孩子的父亲或母亲经常向孩子传递单亲家庭不正确的思想。比如,一些家长经常说“孩子缺少父爱(或者母爱)很可怜”“要是有他爸(妈)在多好”“他爸(妈)怎么狠心丢下他呢”“要是他爸(妈)在,怎么会成这样呢”“孩子现在的这样子,都是没有爸爸(妈妈)的原因”一类的话,给孩子的心灵蒙上消极的阴影。殊不知,对于许多离婚家庭来说,父母亲经常吵架的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许会更大。父母不经常在身边陪伴并不一定影响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要让孩子理解单亲家庭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也一样的温馨安全。其实,就像许多正常家庭,爸爸或妈妈常年外出打工,对孩子的教育和关心也是非常少,单亲家庭其实也只是心灵上的不同。

三、忘掉过去,更不要把以往的恩怨渗透到子女的教育中

这一点是特别针对于离婚单亲家庭来说的。很多夫妻离异后,一方带着孩子,就不希望孩子与另一方接触,有的甚至干脆搬迁到对方不容易找到的地方,躲避对方。有的有意识地贬得对方,说对方的坏话,向孩子灌输敌对情绪。比如“你爸爸没责任心,不要你和妈妈”“你千万不要学你爸(妈)的样”之类的话。殊不知,尽管孩子是由你抚养,但他(她)不属于你一个人,他(她)需要的父亲和母亲,他(她)希望自己并不比其他(她)孩子少什么。

失去安全感是父母离婚给孩子带来的最大打击。因此,离婚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虽然父母离婚了,但他(她)永远不会失去父爱或母爱。只有有了安全感,才会有家庭归属感。让他(她)感受到虽然他(她)只和父亲或母亲生活在一起,但他(她)的生活和以前一样安全、稳定,他(她)不必担心什么。但现实是,对大多数离异的夫妻来说很难。因为这需要和一个曾经带给过你创伤的一个人的合作、协商,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爱和母爱都是必不可少的,是小孩最大的财富,单亲家庭要努力去满足孩子对这两种爱的渴望。让不抚养方多探望孩子或父母双方轮流抚养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离婚不仅仅是大人的事,也是孩子的事情。因此,离婚不仅是父母的决定,也要平静地告诉孩子关于父母离异的事实,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现实,告诉他(她)你们将要开始一种新的生活。

四、让孩子学会承担家庭责任

让孩子学会承担家庭责任是培养单亲家庭孩子家庭归属感的最佳途径。同甘共苦,相依为命,共同支撑破碎的家庭。孩子缺失父爱或母爱固然可惜,但不能因此就格外地娇惯他(她),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共同面对家庭的各种困难。困境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是孩子难得的一份经历,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培养孩子的决策能力。同时,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对家庭负有重要的责任,使他(她)们长大成人后能自觉担负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42

[2]Gaochang Gong.201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Science,2014,8:449-454

[3]Schlesinger, B.One-Parent Families: Knows and unknowns.Social Science,1980,55(1):25-28

[4]龚高昌.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调查,学周刊,2015,12.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篇(7)

关键词:单亲家庭 幼儿教育 性格 爱心

一、存在的问题

完整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根据地,是孩子身心健全的保护伞,是孩子快乐生活的摇篮。然而,在单亲家庭中,环境对儿童身心发展往往产生消极的影响,使儿童心灵遭受创伤,使其性格产生严重偏异。因此,作为一位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根据其心理性格特性,做好孩子的指导者和领路人,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研究显示,单亲家庭幼儿心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性格缺陷

在单亲家庭中,大多是因为父母离异而形成家庭的缺陷。因此,很多父母经常会把婚姻的失败迁怒于孩子,对其缺少爱护与宽容,使幼儿容易产生紧张、压抑、冷淡、敌意的性格。还有的父母对幼儿动辄惩罚,随意训斥、打骂,导致幼儿胆小、恐惧、过分顺从、无主见、缺乏自信。尤其是许多单亲家庭的父亲,由于借酒消愁,在酒精的作用下,暴力倾向加重,对孩子拳脚相向,这更加重了孩子的恐惧感。还有许多家庭重组后,很多后母也会对孩子极为苛刻,任意打骂,丝毫无母亲的慈爱,这催化了幼儿的敌意性格趋向。

2.角色混淆

在单亲家庭中,往往只有父亲或者只有母亲。这时,母亲的性格体现在男孩身上,父亲的性格体现在女孩身上。父亲往往是勇敢、坚毅的大男子形象,甚至酗酒、暴力等行为极其泛滥,这影响了女孩的性格养成,使女孩在以后的生活中大大咧咧,丝毫无女性的阴柔之美。母亲往往是易唠叨且极易表现出对孩子的过分依赖,因此男孩缺乏父亲的影响,在母亲的呵护下成长,往往缺乏阳刚之气,表现出懦弱、阴柔、易唠叨等女性化性格。

3.学习成绩差

学习往往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在单亲家庭中,由于孩子缺乏了父母的关心与爱护,并且常常会受到其他孩子的嘲笑和歧视,这往往会给他们的身心带来难以磨灭的伤害,使得他们痛苦、抑郁、焦虑,无心致力于学习,而且常常表现出与其他孩子不合群,有什么不如意就对其他孩子大打出手,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率。

二、解决的方法

针对单亲家庭对幼儿身心健康的消极影响,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要对他们进行健全教育和指导,以慈母般的爱心去呵护、教育他们,弥补他们在家庭中感受不到的爱与温暖。

1.投入真挚的感情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就是一门温暖的学问,它就像温火熬汤,需要时间精心熬炖,香味才会逐渐弥漫每个角落。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家长带给孩子的不仅是肉体上的痛苦,更是精神上的压抑和侮辱,在得不到温情,又面临暴力的情况下,或者是在家庭中受到吵闹打骂或不理不睬环境的影响,使大多幼儿性格内向、冷漠、攻击性强,往往带有痛苦、孤独、自卑、抑郁的情绪。这时,教师就应该多一点感情的投入,主动接近他们,了解他们的心理,用亲切的话语和动作传达出对他们的深深关切与爱护。这种爱就像润物的春雨、和煦的阳光,能熨平他们因父母离异与被父母抛弃所带来的心灵创伤。

2.进行角色的替补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风气既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它本身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如果说孩子是一颗种子,那么家庭就是土壤,家庭心理氛围便是空气和水分。然而,在单亲家庭中,幼儿不是缺乏父亲就是母亲,这就犹如缺乏了空气和水分,因此进入幼儿园后就需要教师给予他们补充氧气和液体,来维持他们正常的生命体征。这时的孩子对父母都有强烈的依赖感,若父母双方有一方离去,他们就会惶恐不安,此时若教师能够及时替补这一角色,让他们的情感得到转移,这对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3.鼓励融入团体

单亲家庭的孩子常常因为父母的离弃表现出强烈的自卑感,进入幼儿园后,常常会因为别的父母接送其他小朋友而羡慕不已,从而更加憎恨自己父母,表现出对其他人的敌意。尤其当其他小朋友嘲笑自己时,他们往往会因此与其他小朋友大打出手。这时,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一味地认为是单亲家庭小孩性格的问题,光责备他们,而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尊重与爱护他们,并积极地鼓励他们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乐、做游戏,并不断地陪同他们、亲近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其融入集体中。

4.争取家庭的配合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如同对大理石进行雕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幼儿园对幼儿的教育与性格培养起着主导作用,但仅靠学校单一的力量是有限的,还必须争取家庭的通力合作。父母的离异对孩子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但可以减少以后对幼儿的伤害。例如,离异后的父母可以作为朋友一起关心爱护孩子,尽量不要让孩子与新组建家庭成员产生矛盾或对离异父母怨恨。只有让家庭、学校形成一个立体全方位的教育网络力量,才可能解决单亲孩子深层次的问题。

幼儿园是孩子在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的起点,幼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因此幼儿时期是孩子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和蔼可亲的教师就是他们心中的阳光,能够驱散因为家庭残缺带给他们的孤独与痛苦;教师的爱心就是滋润他们成长的伟大力量,能够让他们享受到家庭中没有的温暖与关爱。因此,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关心与爱护汇聚成一片爱心海洋,让单亲家庭孩子徜徉于这片爱心海洋中幸福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史桂琴.浅谈单亲家庭幼儿教育问题[J].天中学刊,2002(1).

[2] 赵洁.浅议幼儿教育与“创新”[J].宁夏教育,2003(12).

[3] 韦光仪.幼儿教育改革的探索[J].安徽教育,1987(4).

[4] 刘娟,陈颖,宋睿,张丽霞,杨己洁,金亚娟.非幼教人士眼中的幼儿教育[J].早期教育,2000(6).

[5] 王春燕.幼儿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幼儿教育与生活的融合[J]. 学前教育研究,2001(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