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sts教育论文

sts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0 14:54:02

sts教育论文

sts教育论文篇(1)

STS(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Society社会)教育是教育界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旨在突出交叉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结合生活实际.它重在刺激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标准推出后,STS教育对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STS教育的优势特点就是具有互动性、开放性、综合性以及人本化等特点.

二、STS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联系生活实际,介绍物理科学前沿众所周知,高中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它所涵盖的知识面也非常广泛.首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设置教学内容,并且要有意识地渗透STS教育.例如,在讲“电路”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当前物理的科学前沿问题,叙说当前的新材料、超导技术、航天、通讯技术等的发展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作用,教师要给及学生了解大型及超大型集成电路、激光全息摄影、防伪技术等.其次,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提前设疑.教师可将社会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都系统地罗列出来,在对应的章节知识点教学时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向学生展现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这样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正确的科学价值观.例如,在讲“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牛顿运动定律”时,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实际问题分析.让学生了解交通事故的起因,刹车距离、动摩擦系数,等等.又如,在讲“几何光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哈勃望远镜及各种光学仪器.通过对科学前沿的了解,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科的学习是无止境的,从而促使学生更加刻苦钻研、勇于创新.

2.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在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实践活动中锻炼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实地考察环境保护、噪声污染等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亲自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就会无形中得到加强.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到一些科研单位或者工矿场地,亲身体验、测量、实验、参观等.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社区做一个家庭防火调查,并通过所学物理知识提出解决问题方法.这样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都有很大的帮助.

3.注意交叉学科的知识结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不仅要讲授本学科的知识点,还要注意交叉学科之间的联系.这也是将STS教育有效渗透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在讲“电磁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一些电磁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问题.同时,对于一些定理和物理现象,也可以借助语文知识来汇编成顺口溜,让学生更加易于记忆.这主要是锻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物理问题,或者站在更高的起点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这种交叉学科之间的联系教学,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还能加强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适时举办科普讲座科普讲座的内容一般是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贴近生活实际,也是物理学科的前沿问题.那么在科普讲座开展的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仔细去听、去思考.必要时可以提供学生发言的机会,或者设置小组,分组进行材料报告.一般科普讲座的内容要多涉及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如航天、军事、通信技术等.这样就能吸引学生去听讲,去思考.根据社会相关热点问题,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分小组出科普小黑板报,用所学物理知识分析科学现象.小组讨论也能鼓励学生去积极地查询相关资料,相互间讨论.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探索精神,也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sts教育论文篇(2)

STS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诞生於20世纪60~70年代初,形成於20世纪70~90年代初。由於STS的诞生和形成有着极其复杂的背景,不同国家的学者甚至是同一国家的不同学者对STS的理解都是不尽相同。因此,对STS难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如美国学者S.H.卡特克利夫认为STS具有多学科和交叉学科两种形式。多学科STS定义可以表述为:STS是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史、技术史、科学社会学、科学技术经济学、科学技术政策研究等学科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总称;交叉学科的STS定义则可以表述为: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交叉学科。在美国,学者们更认同交叉学科STS的定义。在日本,学者对STS的定义也有不同的观点,但主流亦倾向於交叉学科的STS的定义。如日本STS网络组织发起人、东京理工大学的中岛秀人认为,“STS是围绕科学技术的社会侧面而进行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这实质上是交叉学科STS的定义。

在我国,学者们从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传统出发,吸收西方学者的STS研究成果,并结合国情,提出了STS的定义。中国学者也认同交叉学科的STS定义。如於光远先生认为,“STS是一个新兴的、综合性的交叉学科领域”。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殷登祥教授则进一步指出:“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规律及其应用,并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在我国台湾地区,学者也是偏向於STS交叉定义,如台湾《科技、医疗与社会》(STM)期刊主编陈瑞麟认为,STS研究是一种跨领域的研究,即借助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科学、经济学、公共政策学、法律学等学科从不同的观点来探讨科技发展与人们生活的相互关系和结果。一般说来,我国STS的研究内容包括STS教育与STS研究两部分。STS教育主要包括综合素质教育和关於科技与社会关系的教育。前者主要是为培育新的复合型人才奠定知识基础,后者主要为培养新的复合型人才奠定思想基础。STS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研究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史(通史与断代史)、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二是研究STS的对象、概念、方法、意义等理论问题,分析科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其互动机制;三是研究科技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对策;研究环境、生态、能源、人口等全球性问题,研究知识经济与法制建设、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科技与社会法制的管理体制改革等问题,为贯彻“科教兴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可借鉴的咨询性意见和建议。

2 福建省STS学科发展现状

2.1STS学科的建制化状况

建制化程度是衡量一门学科发展状况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指标。尽管和许多兄弟省份一样,福建的STS研究也起步於20世纪70年代末,但至今福建省STS研究的建制与一些先进的兄弟省份相比,尚有较大的距离。目前,全省以“科技与社会(STS)”冠名的研究机构和团体,仅有福州大学STS研究所。从事STS研究的人员大都依托於其他形式的建制体系来开展工作。这些建制体系主要有:一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专职研究部门,如政策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等;二是各省属软科学研究机构,如福建社科院下属的经济研究所、台湾研究所、决策科学研究中心;省科技厅下属的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科技信息研究所;省委农办下属的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省农科院下属的台湾农业研究中心、农业经济和科技信息研究所等。三是高校下属的相关学院或研究机构,如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华侨大学等高校下属管理学院、台湾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学院、软科学研究所等。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福建省科学技术厅授权福州大学和福建农林大学分别成立福建省的软科学研究基地,并在软科学研究项目的安排上给予一定的倾斜,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了福建的STS研究。可以说,这些高校的研究机构集聚了福建省STS研究的主力军。四是一些社团组织。如成立於1979年的福建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拥有近千人会员的研究会每年围绕党和政府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分析和研究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等重要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又如成立於1983年的省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是从事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学术性群众团体。这些团体的许多研究工作都涉及到STS领域。

自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STS学者在上述机构和团体的支持下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学术研究方面,发表了几千篇有关STS方面的学术论文,出版了一批数量相当可观的著作,如近年来出版的《海峡两岸科技创新探析》、《闽台科技交流与合作》、《台湾科学技术的体制与机制》、《闽台协同发展高科技产业》、《集智・谋划・决策――福建软科学发展20年》、《中国科技思想研究文库》都较有影响。在与社会结合方面,积极为政府、企业和事业部门开展决策与咨询服务,同时也积极开展STS学科培训和人才培养活动,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福建省的STS研究对推动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深入贯彻“科技兴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以及“科学发展观”战略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开展活动方面,福建省承办了许多与STS研究有关的大型会议,其中以STS挂名的全国性会议有两次。一次是全国第六届STS(科学、技术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该会议於1999年6月22日~26日在福州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并交流了43篇学术论文。这次会议由全国STS(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会(筹)、中国科协科普研究所、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福州大学软科学研究所承办。出席和参加会议的有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於光远、著名社会学家朱厚泽、著名科技哲学工作者李宝恒、全国STS研究会(筹)常务副主任委员袁正光等专家和学者。於光远、朱厚泽、李宝恒、袁正光分别向大会作了题为“最充分地适应我们的时代”、“球的知识化和经济的一体化”、“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与技术创新,等专题发言。代表们对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国家和地方创新体系及STS理论与学科建设等问题结合福建省情进行了广泛的研讨。另外一次是2011年11月25日~27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与社会(STS)专业委员会、福建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福州大学、东北大学联合主办,由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大学软科学研究所、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东北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发展转型中的STS研究: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11)”,在福州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近百名的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围绕会议主题,与会者提交会议论文60余篇。分别就“中国特色的STS理论的创建与实践研究”、“不同范式的STS研究”、“STS研究的发展规律与趋势”、“技术的相关问题研究”、“闽台STS研究”、“STS的理论框架、基本理论和结构”、“STS在‘十二五’的新生长点”、“STS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不同国家、不同地区STS比较研究”、“STS与区域发展”等问题展开了专题探讨。

2.2STS学科的研究旨趣和领域

由於我国自身的国情使得我国STS在研究旨趣上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目前来看,我国学者对STS的研究主旨仍然围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远景上。福建省学者亦遵循这样的研究旨趣,其STS研究主要围绕着“科技兴国”、“科教兴闽”战略而展开,其目的主要在於:一是为福建发展中的战略性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二是引导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三是为推动各部门、各行业发展出谋献策;四是推动福建科技“兴市”、“兴县”、“兴企”、“兴农”活动。STS研究领域涉及战略和规划研究、区域STS研究、闽台STS研究、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重大科技与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等。在STS的研究中,福建学者更偏重於科技对社会正面和积极的影响研究,而少有对科技发展对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和消极的影响研究。由於我国在工业化和现代化所处的阶段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有着明显的不同,面临着不同的STS问题,其研究的侧重点势必不同。鉴於此,福建学者把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加速实现现代化作为STS研究的主要旨趣是无可厚非的。因此,这种研究旨趣在福建省STS学者的研究领域的侧重点分布也体现得十分明显。总体来讲,福建省STS学者的研究涉及科技创新与创新方法论研究、高新技术产业预见和管理研究、STS的基础理论研究、科技文化与传播研究、STS教育研究、闽台STS研究等领域。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期刊网上进行相关的文献搜索,可以发现,在福建学者的STS研究中,其中涉及科技与经济、管理关系方面的论文居多。福州大学和福建农林大学的软科学基地对这一方面研究的影响功不可没。其次发文量较多的是有关STS的基础理论研究。一般认为,对STS的理论研究,可以从哲学、史学和社会学三种角度来进行,以此形成了STS内的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技术史和科学史的研究。对於这方面的研究,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有关学者的探讨居多。再者是科技与文化及其传播关系的研究以及闽台STS研究。尤其是闽台STS研究已逐渐成为福建省STS研究的一个亮点。闽台两地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对於两地的STS研究,尤其是相关领域的比较研究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3STS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福建的STS研究主要是在围绕“科教兴国”、“科教兴闽”的主题而展开,强调科技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其理论渊源主要有两个:一是马克思辩证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以及这种社会历史观对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之作用的重视a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其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他分析了自然科学怎样成为现代大工业的技术基础、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并提出科学就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应该把科学称为生产的另一个可变要素”、“科学的力量也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另一种生产力。”这种观点一直被社会主义国家奉为主皋。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更是提出‘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作为研究理论与方法,它们对当代中国学术界的影响是普遍和深刻的,中国的STS研究也遵循这样传统。二是贝尔纳的科学社会学的传统。贝尔纳以《科学的社会功能》为基础,开创并发展了“科学学”的研究进路,对科学的社会性质、作用和发展规律,以及科学的体系结构、规划、管理和科学政策展开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个具有马克思主义倾向的科学家,贝尔纳虽然也关注科学技术的社会起源,但他更关注科学技术的社会后果,关注如何使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贝尔纳学派的研究纲领后来一度演变成了对技术的社会应用和社会影响的探讨,并且越来越明显地受到技术决定论的左右。这个意义上的STS研究,后来部分为以科技管理和科技政策研究为主要内容的“软科学”所替代。贝尔纳的研究传统对我国科技与社会互动关系研究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福建省的STS研究更多的也是寄身於“软科学”中。从研究方法上看,福建学者在STS研究中亦大都采用与软科学研究、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哲学类似的方法,如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规划方法与优化方法,预测评价方法、模型与仿真技术方法、计量经济与数理统计方法、社会调查方法、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方法、案例分析方法等。当然这些方法有些本身就是STS研究方法,如社会调查方法、科学计量方法、系统方法、科技预见以及多学科交叉方法等。但总的来看,福建学者的STS研究方法还不够多元、丰富,其综合运用各种STS研究方法的能力也有待提升。

2.4STS教育与研究联度

教研关联度在这里是指STS研究与教育的关系程度。STS教育是以对科学、技术、社会关系的理解为出发点,在STS研究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科技和人文学科知识以及科技与社会关系的教育。其目的是为培养新型人才奠定完善的知识结构,并使受教育者形成新的STS意识和STS价值观,成为能够分析处理现实社会种种问题的新型综合人才。STS研究是STS教育的基础,STS教育是STS研究的应用,二者关系密切。福建虽然鲜有STS的学科建制,但不乏有STS的研究,学者们可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如课题和项目获取研究的资助。尽管高校在STS研究的建制方面较为薄弱,但还是有一些机构涉及到STS研究,如前文所提的高校下属的管理学院、台湾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学院、软科学研究所等。尽管个别高校也注意到STS教育与研究的重要性,如开辟有关STS方面的课程、编写相关的教材,出版相关的论著等。但从整体来看,这些机构中的不少教师更愿意搞研究,希望在科学研究上做出成绩,而不愿承担基础性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因此在高校开设STS教育的课程甚少,缺乏专业研究的教师来讲授,所以,STS的教育面自然不广,教育质量自然不高。

3 国内外STS发展现状分析及趋势预测

当前STS学科一方面正显示越来越强的活力,吸引了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以及不同专业的人士,包括科学家、工程师、哲学家、医生、社会活动家等等投入STS的研究,充分体现STS在相关领域巨大的凝聚力,越来越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另一方面,STS的研究也正在实现其实践转向,其研究进路已由原来重视理解科学技术知识的建构生产过程,转向更多地着眼於科学、技术与政策、法律等社会因素的交织互动。STS研究不再同於传统的学院式的哲学反思,而是转向对政治和实践的探索。

在国外,近年来,从一些大型STS研究学术团体,如4s学会(society for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科学的社会研究学会),IASTS(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国际科学技术与社会协会),EASST(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Science andTechnology,欧洲科学技术论协会)等学术团体举办的国际性会议(如4S年会、IASTS年会)来看,当代STS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STS研究越来越关注现实问题。实践转向的STS是近年来STS研究中的主要发展趋势,实践转向一方面要STS关注行动主义――即政策参与。STS最为感必趣的话题是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即使是一些看似与现实无关的STS论题,其解决的落脚点却是一些诸如科技政策、公众参与、科学传播之类的现实问题。二是STS理论研究的进路多元化。从与STS有关的大型的学术会议每届都能收到数量十分可观的有关探讨STS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论文,就能表明这一方面的研究依然受到学者们的青睐。但随着后现象学、实用主义、新自由主义、行动者网络(ANT)、口述史、人类学、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多研究视角广泛介入STS研究领域,使得STS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三是科技创新研究成为热点。从最近召开的国际性会议提交的论文看,有相当数量的研究把焦点聚集在科技创新问题上,内容涉及创新、管理与政策、创新与强权政治、STS中的创新、创新机构和技术的共同演化等方面。四是STS教育仍是当前STS研究的重要议题。STS教育是国际STS会议历来的重要主题,涉及内容主要包括STS教育的历史、STS教育的特征、STS教育与传统科学教育的区别、STS教育课程开发、STS教育评估等方面。STS教育还没有在国家科学教育中受到充分重视。五是亚洲议题有可能成为国际STS研究的另一热点。随着中国、印度、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经济与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西方科技问题的亚洲版本也逐渐显现。在亚洲特有的文化语境中出现了很多值得关注的STS研究课题。如2010年4s年会就开设了诸如“亚洲通讯技术标准”、“现代亚洲性别概念重构”、“现代东亚媒体中的生物医学”、“亚洲核科学研究”、“中国的胚胎实验伦理与监管”、“日本、韩国对生物技术的STS整合”、“反思互联网上的日本形象”、“今日日本科技的社会形象”等分会议题,足以说明亚洲地区的STS问题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21世纪以来,中国STS研究也在引介、消化与探索、创新中实现自我发展并走向成熟。这一时期,受欧洲建构主义和SSK的影响。STS侧重关於科学技术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表现为理论的多元化走向与研究领域的扩展。一方面,科学技术学的研究是STS研究的理论部分,主要探讨社会中的科学技术的生成,其基本观点是科学知识与技术等都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大量的STS研究理论在这一时期被引介到国内,建构主义方法体现於STS理论研究。另一方面,STS的实践研究的领域进一步扩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关注重点从一般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问题转向微观的、具体的技术的社会评价,尤其是对新兴科学技术的伦理反思、风险评估、治理模式、政策选择等研究。虽然此时对於中国STS研究来说,国外STS研究的理论述评仍然是当前的主流,但如何在中国具体实践情境下建构我国STS研究的理论框架,已经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从相关学者统计研究表明,如图1所示,进入21世纪,我国STS研究活力有增强之趋势,STS研究的发文量增幅较大。这与这一时期科学知识社会学等研究在中国的传人以及中国STS向实践领域的进一步深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前中国STS研究呈现出以下几种特征:一是技术与生态伦理关系研究成为新兴的研究热点。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生态问题的凸显以及STS研究论题域的深入,从国家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到学者系统反思技术的生态伦理问题,技术与生态伦理作为STS研究中的重点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二是STS基本理论研究仍是STS研究的重要领域。目前关於STS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讨论上。建构主义是SSK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并且随着SSK的技术转向,建构主义方法拓展到技术研究中来,并在争议中不断发展与演进。

三是注重STS的宏观研究。从目前国内STS研究的状况看,大多还限於对一般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的探讨,采取对科技与社会关系的宏大叙事的研究方法,而针对具体科学技术的文化、经济、政治、政策的研究较少。

当前中国STS研究有可能朝如下三个方向继续发展:一是从“学派述评”转向“问题导向”的STS研究。因为以问题为导向的STS研究,既符合国外STS研究的实践特色,也符合中国STS研究的学派传统。二是由宏观的STS研究走向微观的STS研究。受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技术转向和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双重影响,国际STS研究逐渐摆脱了对科技与社会关系的宏大叙事的研究方法,摒弃了对科学技术的外部审视,致力於打开科学技术的“黑箱”,注重考察具体的科学技术的社会过程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这种国际潮流和趋势必将在中国的STS研究中得到体现。三是开创有中国特色的STS研究。我国STS研究要注重跟踪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拓宽研究视野;要注重吸收国外STS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有益成分,使之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从而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的STS研究之路。

4 福建省STS学科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4.1福建省STS学科发展面临的挑战

4.1.1 STS学科地位不高

从现状看,当前我国主要的学科分类法《学科分类与代码》(GB/13745-92)、《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和《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STS都不属於学科系列,至多只是一个研究方向。此外,我国STS机构科研活动很不规范,全国性的学会尚未成立,没有专业学术刊物,高校没有STS系(科),与独立的学科设置相距甚远;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国内STS自身的研究范式尚未确立,基本还在其他学科范式下研究,缺乏自己独立的对象域和问题域。总体看来,我国STS至多只能算一门准学科,离真正的学科独立尚有较大的距离。应该说,STS学科地位不高,是福建省乃至整个中国STS事业发展所要面临的一大难题。

4.1.2学科建制程度较低

从福建省的自身状况来看,STS学科建制程度较低,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科学技术与社会”、“科技与社会”、“科学与社会”、“STS”命名的研究机构寥寥无几,如前文提及全省高校以“STS”,命名的科研机构仅有一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二是尚未建立起STS研究的学术规范。没有相应的学术规范,学术群体就会缺乏一种整体的学术认同感,同行之间没有同行的感觉;没有学术规范,就不会有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积累和进步。三是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共同体。在福建从事STS研究的学者分属於各个学科,没有属於自身的组织,如STS学会、STS协会等类似的社会团体。显然,这种状况不利於STS学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利於他们之间凝聚力的形成,也就不利於整个STS事业的发展。

4.1.3研究领域不够平衡

在当代中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普遍相信科学技术能够极大增加人类福祉。福建学者STS研究主要围绕着“科技兴国”、“科教兴闽”战略而展开,关注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问题,较多研究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问题,而较少从生态学角度关注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反思。然而在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福音,还有数不尽的问题和挑战,而且中国现代化也绝不能走西方掠夺自然和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因此,在STS研究中,既要保持对发挥科技积极作用的侧重,又要重视克服科技消极作用的警醒,这既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亦是STS研究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的应有之义。这应是福建省STS研究所要的反思之处,亦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之一。在STS基本理论研究领域,基本上沿袭传统的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哲学的研究范式,对於国内外STS最新动态关注不够,以至於能反映这些动态的研究成果相对缺乏。此外,学者们的研究过於注重宏观视角(个别领域除外),而对微观的STS研究,如针对具体科学技术的文化、政治、政策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4.1.4研究水平亟待提升

从前文可知,福建省STS研究的理论来源较为简单,这不利於拓展学者们的研究视野。在当代,STS研究的进路已经趋向多元化,后现象学、行动者网络(ANT)、口述史、人类学、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研究视角已被广泛导入到STS研究领域。研究视角的单调势必制约研究水平的提升,这也是福建省STS发展的一个瓶颈。在具体研究方法上,福建学者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从总体上看还是不够丰富、多元,仍需汲取先进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在微观研究领域更是如此。其运用STS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能力,如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揭示和表达STS系统中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协调关系,确定协调关系的类型、性质、特点和作用方式、程度的协调分析法;依据STS的自身发展规律,设计出最佳的社会发展模式,制定公共政策,确立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以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组合法的能力都有待提高。

最后,福建省STS教育与研究关联度不够,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福建学者的STS研究成果和研究能力不能很好地再运用於教育、教学之中,造成STS教育质量的低下。而STS教育质量的低下势必影响人们对STS教育的看法――低估了STS教育的战略意义,这亦势必波及到人们对STS研究的认同感,而最终不利於福建省的STS学科建设进程。从社会层面看,对“科教兴国”、“科教兴闽”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宣传和教育已经屡见不鲜,但这样的宣传和教育似乎跟STS研究没有多大关系。这也是福建省STS事业发展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4.2福建省STS学科发展面临的机遇

4.2.1 STS学科发展具有良好的外部条件

自20世纪60年代,STS成为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以来,国际STS研究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在当代,STS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观、新的发展观、新的科学观、新的教育观已经为世人所熟知。在实践层面,STS在解决当代全球重大问题,如和平问题、发展问题、环境问题、科技创新问题以及两种文化问题起到重要作用。我国於20世纪80年代引进STS,经过20多年的发展,STS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已颇有“显学”的架势。对中国而言,STS研究对解决自主创新、跨越式发展问题,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尤其是,在前不久结束的党的十上,高度评价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为STS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社会氛围和非常良好的环境条件。因为,在理论层面,STS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观、新的发展观、新的科学观与科学发展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在实践层面,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也亟需STS学者的介入。再者,无论从STS学科建制还是从STS的具体研究上,国内外都具有可资借鉴的先进经验,这也为福建省STS研究提供了一个十分有利的外部的条件。

4.2.2 STS学科发展具有一定的内在基础

尽管福建省STS学科建制化程度还比较低,但福建省STS事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也取得一些成就和打下一些基础,如在STS研究方面,福建学者对於科技与经济、管理决策方面的研究具有鲜明的特色,在国内享有突出的学术地位,这一方面的研究也为福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而这一传统与当今STS研究越来越关注现实的趋势不谋而合,值得肯定,这个优势一定要得到发扬光大,这也是今后福建省STS学科一个重要的基础与特色。同时,福建省从事STS研究的人数较多,并且形成若干研究基地,如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的软科学研究基地,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台湾研究院等,这为今后STS学术阵营的整合提供了便利。

4.2.3 STS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平台

当前,福建省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会,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福建省跨越式发展以及平潭国家综合实验区的建设都需要科技予以强力的支持,而科技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在这个历史机遇期将变得更为密切。而这也为以研究科技与社会关系为己任的STS学科提供了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平台。同时。它也向STS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又必将进一步推动福建省STS学科快速发展。因此可以说,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福建省跨越式发展以及平潭国家综合实验区的建设为福建省STS学科发展搭建了一个绝佳的推动平台。

5 福建省STS学科发展的对策思考

5.1福建省STS学科发展思路与目标

在这种重要的历史机遇期,鉴於福建省STS学科在提高民众的科技素养和能力、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福建省跨越式发展以及闽台科技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福建省STS学科必须正视问题与挑战,发挥优势,抓住机遇发展自身。在发展思路上,要充分调动社会上各种积极因素,加速推进福建省STS学科的建制化;同时,培养若干具有福建特色与优势的STS研究方向,如科技与经济研究、闽台STS研究等,以点带面,促进福建省STS研究的繁荣局面,并依托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等平台,打造STS研究的南方重镇。现阶段的主要工作:一是提升STS的学科地位,配合国内有关部门和团体,促进STS学科从一个准学科地位向独立学科转变;二是推进福建省STS学科建制化程度。鼓励成立更多的科技与社会(STS)的研究机构,整合STS研究人力资源,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成立学会性质的STS团体组织。三是培植STS研究的特色方向。除了继续保持科技与经济、管理方向的优势之外,要发挥近台优势,开辟和拓展闽台STS研究方向。福建省STS学科发展的最终目标是经过若干年的发展,树立一个STS研究南方重镇的形象,缓解国内STS研究北强南弱的基本格局。

5.2福建省STS学科发展的对策思考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标,我们必须怀着一种务实的态度来深入思考福建省STS学科发展的对策问题。以目前的状况来看,以下几方面的努力势在必行:

5.2.1加大扶挣力度,推动STS学科的建制进程

诚然,STS学科的发展需要依靠学者们的努力与推动;但仅靠STS学者们自身的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鉴於福建省STS学科发展还处於相当薄弱的一种状态,学科建制极不完备的状况,不妨借鉴台湾地区的做法,动用行政的力量在社会认同、课题资助、团体孵化方面加大对STS学科的扶持力度,加速其建制化的进程。如从政府层面,可划拨相应的基金来资助高校的STS教学与教育研究。又如针对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鼓励成立更多独立的STS研究机构,一方面可推动STS建制,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服务於社会的发展。

5.2.2整合人力资源,壮大STS研究的学术阵营

毋庸置疑,一个学科如果没有其相对独立的学术阵营定然是不利於其发展的。虽然中国大陆现在已有STS专业全国性的组织――全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STS专业委员会,它对团结全国STS学者、推动STS学科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功不可没;但从总体来看,全国许多省份STS研究人员大都跻身在“软科学”和“自然辩证法”的“大口袋”之中,并非都拥有自己的STS学术组织。福建省也不例外。因此,整合我省STS研究的人力资源―不仅是要整合“软科学”和“咱然辩证法”领域中的学者,而且要整合自然科学领域、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STS有研究的学者,甚至於科技工作者、政府人员也应当被列入整合的对象,建立起一种类似於“台湾STS学会,性质的独立的学术阵营。当然,STS学术阵营的打造并非是一蹴而就的易事,除了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介入和支持之外,还亟需一批富有影响力的STS学者的倡导和推动。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厘清STS学科与其他学科在研究范式上的区别,拟定出STS学者赖以遵循的学术规范,最终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STS学术阵营。

5.2.3推动教研合作,形成STS学科发展合力

从国际经验来看,尽管STS教育存在着不同的进路,但无论哪种取向的STS教育,它们都很重视研究与教学的紧密配合。我国引进STS已有多年,在一些高校也已经有STS教研机构的成立。但由於这些机构中的不少教师只愿意搞研究,希望在科学研究上做出成绩,而不愿承担基础的教学工作。因此在STS方面缺乏专门研究的教师来讲授,造成STS教育质量的低下。对此,相关的高校应该出台相应的规定。要求机构中教师必须从事STS教学,把自己研究的成果融入课堂中,在教学实践上形成合力以提高STS教育的实际效果。对於尚无STS教研机构的高校,应鼓励本校那些对STS有研究的教师开设有关STS的素质拓展课程,这对於提高STS教育的认同感和学生综合素质都是有益处的。一方面,各所高校乃至高校所属的各个院系都要针对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依托特色资源,开发设计出具有校本特色的STS课程体系。这样方能有的放矢,提高STS教育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必须转变原有单调的课堂讲授的教学模式。在STS教学上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模式,如可采取讨论、座谈等形式的教学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亦可借鉴台湾学者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田野考察”有式,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亦可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校外人员,如科研机构或企业中的科研人员或专家,国家或省、市有关科技政策、战略管理的制定者和实施者来校开设讲座或是作报告。以他们独特的视角,来解读科技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使学生们得到另外一种生动的STS教育。总之,要协调好STS研究与STS教育的关系,不能重研究而轻教育。要把STS研究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研究带动教育的效率,以教育深化研究的成效。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股合力推动STS学科的发展。

5.2.4立足福建特色,提升STS研究的学术水平

一般说来,学术研究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相适应。作为一个具有几千年文明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STS在研究旨趣上注定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STS研究旨趣可集中体现为以下几点:一是以实现现代化为重点,为实施“科教兴国”、“科教兴省”、“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战略服务;二是坚持共同富裕的价值导向,以STS的新视角推动科技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与政策研究;三是利用STS观念,批判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以推动科技与经济的发展。这些研究旨趣正是中国STS研究的特色所在,必须坚持。再者,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具有“五缘”关系,这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况且,闽台两地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都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闽台STS研究也可以成为福建省STS学科发展的一个亮点,而且台湾在STS学科发展方面具有较多有益的经验可以借鉴。同时,我省STS研究水平亟需提升。为此,我省STS研究要注重跟踪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拓宽研究视野;要注重吸收国外STS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有益成分,使之与中国具体国情以及福建省省情相结合,从而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乃至福建特色的STS研究之路。

sts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STS 中学物理 认知冲突 课程资源

1 概述

三次科技革命无不证明了科学技术是最富革命性的力量,是一切社会变革的根源之一,它的迅猛发展有力地推动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1]。在当今,以自然科学理论为依据的发明创造无处不在、不胜枚举,如航天、航海、交通、医疗、体育、家电、网络……。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但富足了人类的物质世界,同时也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可以说,科学技术造就了绚丽多彩的现代化生活。然而,人类在享受近代工业革命和现代科学技术带来高度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负面效应[2]。例如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带来了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等;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引起土地沙化、地震海啸、洪水泛滥、物种灭绝;在科学与伦理之间悬而未决的基因物种、网络犯罪和高科技犯罪、安乐死以及无孔不入的针孔摄像头……这些社会问题无不警示给我们一个问题: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2 中学物理教育的使命和挑战

2.1中学物理教育的使命

面临上述这些现实的严峻挑战时,作为培养未来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传承人类文明的教育事业应该何去何从?现时代教育应承担的历史使命是什么?历史和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教育的社会功能不但包括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同时也包括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功能[3]。也就是说,当今的教育应该发挥更好的社会作用,承担起传承和发展人类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双重重担,加大提高培养现代化人才的标准。因为决定人类未来命运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素质,当然不仅是精英人物的素质,更是几十亿普通居民的平均素质。

2.2 中学物理教育的挑战

当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现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的教育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中物理教育,同样也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4]。这主要表现为:在物理课程方面,我们现行的高中物理教科书(非课改实验区)在知识的广度、深度和高度上把握得不够合理;在物理教学方面,高中物理的教学要求欠缺科学性,教学过程缺少开放性和趣味性,教学评价过分单一、僵化等等;在物理学习方面,教师过分注重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轻视学生获得物理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忽视学生学习物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值得一提的是,从近几年各地物理中考、高考试题来看,普遍特色是有大量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高新科技中的物理问题、社会热点中的物理问题等,这些试题既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检查出学生科学素养的高低。所以,要想培养出适应二十一世纪的创新人才,中学物理教育不能总是“规规矩矩”地只学物理课本知识,必须走出“围城”,从“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转化到“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密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广泛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5]。

3 STS渗入中学物理教育的现状

STS指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研究简称为STS研究,它探讨和揭示科学、 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的正负效应。国外国内对STS渗入中学教育的讨论和研究已经是一个非常热门的领域。

3.1 国外STS渗入中学科学教育的现状

在国外,许多国家很早就特别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6]。比如说,1964年哈佛大学在IBM资助下建立了“技术和社会”计划,1977年,MIT建立了STS计划。此后产生了一批比较著名的STS课程,其中有“社会中的科学”(英国,1981年);“PLON计划”(荷兰,1982年);“科学和技术的社会效应”(美国,1984年);“社会中的科学和技术”(SATIS,英国,1986年) ;“交通事故调查物理学”(香港数理教育学会,1987年);“中学科学课程”(美国,1994年)等等。特别是在美国,比如初中,并不设置物理、化学、生物这类的课程,取而代之的是一门名叫科学的课程。同时,STS已经比较成熟的渗透到科学教育中,使得科学教育在STS背景下展开,从而更容易为孩子们所接受。

3.2 国内STS渗入中学物理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1985年在苏州召开的中国理科教师能力问题研讨会上,我国正式提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在中国的实施问题。近年来,我国在STS与物理关系已经有了大量的相关研究。例如,一线教师和专家有特级物理教师、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陈报南,在STS教育与中学物理教育的融合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多篇讨论STS教育与中学物理教育的于各类期刊,并著有《中学物理与STS教育》一书等;硕士研究生的相关研究有华中师范大学2006硕士生肖帮启的《基于STSE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南京师范大学2007硕士生沈锋的《新课标理念下高中学物理情境教学的研究》等等。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STS教育引起学术界和社会的强烈关注。特别是涉及STS教育与物理教学关系的研究很多,其共同特点多是讨论如何从中学物理课程的视角上研究拓宽课程资源的途径。但从文献检索和实践调查来看,基于STS背景下以“提出物理问题”作为核心,理论深、质量高、视野广和可操作性强的物理情境教学研究很少,特别是在可操作性这个很重要的指标上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4 STS渗入中学物理教育的意义

4.1 STS案例诠释抽象理论

物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要想分清二者就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7]。

4.2 STS案例引发认知冲突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8]。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把STS渗入中学物理教育,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立足于STS这个大背景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物理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起到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得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4.3 STS案例促进物理课程开发

为了改进课程的功能以适应文化、社会、科学及人际关系的需要,就得有持续不断地课程改进活动。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9]。所以说课程资源不仅包括教科书、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用书。所谓课程开发就是指借助学校教育计划――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以改进课程功能的总称[10]。所以,STS渗入中学物理教育正是根据课程资源开发理论的相关知识,立足中学物理教科书围绕基本的知识点,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切实提高教学效益,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自主地学习。

5 结语

STS渗入中学物理教育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是一个热门的科学教育主题之一。把STS渗入中学物理教育,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意识、科学理想、科学精神、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等),也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更能提高小学生对物理(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说,STS渗入中学物理课堂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要。

参考文献:

[1]褚华.STS教育在中国[J].安徽教育,1993(04).

[2]魏冰.STS与理科课程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1999(02).

[3]冯增俊著.教育人类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4]孙海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STS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

[5]蒋欣.开展STS教育实现高中物理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5.

[6]陈报南.中学物理与STS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9).

[7]张立波.《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出版[J].教学与研究,1996 (06).

[8]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2.

[9]胡明,杨国全.物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sts教育论文篇(4)

1高职化学教学中STS教育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理念。高职化学知识的教学过程渗透STS教育需按照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发掘或创造STS教育因素,在创造设计时循序渐进,将STS教育贯穿于化学知识、技术的教学中,将概念笼统的理论知识与直观的实际科技及社会影响相结合。例如,化学教材中《实用化学》中既有丰富的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课题案例,这为STS教育开展提供了大量借鉴方式。扩展了学生知识面,将化学与实际生活、社会关系等有机结合,使学生认为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选修课、讲座、实践中渗透STS教育理念,培养社会责任感。在高职教学中学生可利用选修课促进综合素质提升。在STS教育理念的教学中,通过选修课能够适当增强学生对STS理念的理解,可开设化学与自然、化学与食品、化学与生活等选修课;邀请权威学者定期组织化学与科学技术的应用知识讲座,按照社会环境的位置去看待化学技术,配合相关教材教育影像资料,加深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了解,增强环保意识;可将学生带到实际环境中去调查体会化学产物处理不当所带来的危害,或进行相关市场调研,了解日常生活中各类食品,用品的生产销售状况,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学生了解化学在当前人类的生活、生产、环境的相关性,树立应有的社会责任观念。在化学实验中渗透STS教育。STS教育理念可充分展现学生在学习主动性,提升参与度强化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查找理论问题思路,从最基础的实验开始培养学生化学研究的态度、思维以及能力。从事化学教学的工作者可结合教材内容与术后实际情况,设计部分探索新实验的机会让学生自行体会。如焰焰色反应、水果中VC的测定、头发中Zn的含量测定、指纹鉴定等实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增加操作能力与创新。

2高职化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效果与注意事项

STS教育成效。首先通过STS教育理念在化学教学的渗透后,提高了学生现代科技意识,引导学生学了解现代化学技术中先进技术的重要意义与作用,让学生成分认识现代生活与化学的密切关系。其次,STS教育理念的融合,引导学生适当知晓当前环境、能源所面临的研究问题,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的“双刃剑”效应,增强社会责任感。再次,STS教育理念注重教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在接受化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掌握相关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避免了传统化学教学模式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促进化学知识的合理应用,做到学以致用,提高了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STS教育在教学中的注意事项。教学工作者将STS教育理念渗透在化学教学过程时要严格参照高职化学教学大纲,制定相适应的的STS教学内容,并且根据学生化学知识掌握程度设计实验项目;注重学生在教学中对生产、生活的感受与体验,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以确保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作者:邱文武 单位:吉林松花江中学

sts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物理教学;“STS”教育;新课程理念;对策

一、概念解析

STS是英文“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的缩写。该教育理论早在二十世纪20~30年代就已提出。它是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其基本精神是:使科学教育为当前的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发展做出决策。STS教育理论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通过实施STS教育,有助于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公民。对于工作在教学一线的高中物理教师而言,通过STS教育理论可以提高学生对科技的兴趣与动机;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对科技议题的决策能力;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新课改下高中物理课堂实施“STS”教育的对策

(一)立足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教材

课堂教学是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的主要形式,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新课程物理教材中充分把握了这点,各章节中对STS都进行了有机的渗透,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已经认识到学习物理对科学技术,现实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高中物理教材中体现了以人为本,充分接近生活的思路,通过大量现实生活中的图片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实力让学生不出教室门就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与生活的关系,对学习物理的学习更有亲切感。现行的物理教材具有灵活、新颖、实用等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用实验、说一说、议一议、小实验、习题以及大量的阅读材料等形式,使学生充分认识STS与物理的关系。如讲坐标的时候引用了最新科技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加强对坐标的认识以及认识坐标在高科技中的应用;在讲研究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时,用计算机绘制v-t图像,介绍了Excel软件绘制方法等。以及后来课程中贯穿的噪声污染、船闸、航空航天、火箭、超导体、量子理论、家庭电路、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可持续发展等涉及到STS的各个领域。所以教师在利用教材、研究教材时必须要充分。

其次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杜绝以下现象:(1)杜绝课上满堂灌,课下拼命练的教学模式。每节课应做到教师尽量少讲、学生多活动,多给学生讲一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的事例,引导学生多想、多议。使课堂真正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让学生营造一种STS教育的氛围。在课下尽量引导学生去做一些学生能做的实验,而不是用题去巩固自己学习的知识。研究表明,动手去做实验掌握知识比靠做题掌握知识更有效。学生是怀着探究的心情去认识的,而不是作业的形式去死做题。这样使学生在身心愉悦中学到自己想知道的知识,让学生乐于学习。(2)杜绝用物理概念和规律堆积物理知识。这就是要求在建立概念和总结规律时要紧密联系科学、技术、社会的实例,注重物理过程的教学,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在学会中获取会学的方法,能从科学、技术、社会中找到物理模型的实例。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总结规律,而不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背诵物理规律。(3)杜绝STS教育的形式主义。教材通过小实验、观察与实验、调查、实践性习题、阅读材料等形式编写许多STS教育的可操作具体内容。他们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物理知识在STS中的应用。教学中对这些知识内容,应设法在课堂上完成,需要课后完成的教师必须有布置、有检查,不能敷衍了事。只有这样,STS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才能得到统一,对强化物理知识也有促进作用。

(二)利用多媒体,传播科技信息

我们生活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大量的物理知识正在不断的渗透到科学、技术、社会的各个角落,其中不少已经普及。如果学生对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相结合的内容认识和了解,还只局限于教师的传播和课本的学习,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为了向学生及时传递物理知识在科学、技术、社会中的最新应用的信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观看电视、录像等方式进行学习.如学习航空航天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神舟5号的发射全过程,这样既生动教学又增强学生的爱国教育。总之,要让学生多渠道,多方位,多角度的认识,感受STS在物理中的作用和物理中STS。可见,在物理教学中将新课程理念与“STS”教育理论相结合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在教学活动中不断的渗透“STS”教育理论,使学生将课本的理论知识能够很好的与科技生产、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不断构建和完善知识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学习、懂得做人的道理。

(三)努力探索STS教育的教学方法

问题讨论法。教师提出某一社会问题让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惯性”后教师提出下列问题: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有效措施来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现场调查法。即要求学生通过对实际现象的观察来增加他们的科学知识、技能以及社会责任感。例如,学生学了“安全用电”后,要求学生调查家里和附近地区中违反安全用电的事例以及造成的严重后果,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在学了“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后,让学生到附近工厂、农村调查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在学习了“噪声”以后,可组织学生到工厂车间现场体验、调查噪声带来的严重后果,并提出减少噪声的有效措施。

实验操作法。即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设计、操作实验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了“密度知识的应用”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鉴别出一件小工艺品是不是纯金的,要求学生先设计出实验方案,再动手进行操作,然后讨论共有几种鉴别方法,哪一种实验可信度最高等。

参考文献

sts教育论文篇(6)

一、在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中进行STS渗透的基本策略

由于实施STS教育是与传统教育不同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要重视物理学和生活、社会的联系以体现新课标新要求,我们可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方面来考虑,主要强调两点:

1、 能较多地了解、接触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生活实际,以社会生活为背景学习物理知识。从而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这一新课标的新理念。

2、强调参与,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到生活、生产中去,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主动地学习物理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决策能力。进而更好得在课程实施上体现注重自主学习这一新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具体可采用以下策略在物理教学中进行STS教育渗透。

1、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成果、新成就及与工业、农业、医学等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如超导体的获得及应用;电磁场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等。

2、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提出的一系列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及生活体验进行探究,最后解决提出的实际问题。例如,在讲“大气压”时,提出问题:疏通下水道用的橡皮吸盘为什么能疏通下水道?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

3、灵活应用现代化宣传工具进行STS教育。如,组织学生注意收集报刊杂志上最新科技发展动态;组织学生撰写“科技时代”、“科技与生活”等论文,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

4、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了密度知识的应用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鉴别一件小工艺品是不是纯金要求学生先设计出实验方案,再动手进行操作,然后讨论有几种鉴别方法,比较哪一种经验可信度最高等

5、鼓励学生参与重大社会问题的研究,如环境保护、能源危机、噪声污染等,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尝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转贴于 二、进行STS教育渗透的案例

下面是笔者在教授高二物理“电磁波”的内容时分育种、种子干燥、杀菌杀虫及防治害虫、除草、增产等方面向学生介绍“电磁场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的有关内容 ,以进行STS教育渗透。

1.育种:核磁共振仪可以在不破坏样品的情况下测定样品化学成分,使高油玉米育种得到成功。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可以同时测定多个指标,满足农作物育种的需要。另外,农作物在特定激光辐照作用下也能产生出新的品种。

2.种子干燥:微波干燥技术是依靠以每秒几亿次速度进行周期变化的微波透过物料内,与物料的极性分子相互作用,物料中的极性分子 ( 比如水分子 ) 吸收微波以后,改变其原有的分子结构,亦以同样的速度作电场极性运动,致使彼此间频繁碰撞而产生大量的摩擦热,从而使物料内各部分在瞬间获得热能而升温,相继发生水分的蒸发,达到干燥的目的。

3.杀菌杀虫及防治害虫:微波在细菌和害虫膜断面的电位分布能影响细胞膜周围电子和离子浓度,从而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能,细菌和害虫因此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阻而死亡。 人们还利用激光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

4.除草:人们利用激光除掉杂草,为禾苗助长。这种除草方法,比采取化学灭虫除草优越,避免了化学药物对大气、水源和土地的污染,而且不污染农作物。

5.增产: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是一种采用短时间的低强度的变化的光辐射、电磁辐射、电磁场的激励及带电粒子轰击作用,激活种子的生命力,增强种皮的通透性,提高离子交换能力,加快酶的转化,增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因此提高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使农作物根系发达,苗期提前;长势旺盛,抗旱抗病;促进早熟,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同时由于采用的是物理方法,无任何化学物质残留及污染,大大保护了环境。人们还采取适当波长和适当剂量的激光照射正在生长的农作物,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 在农副产品的储藏和保鲜、在对农作物收获进行预报和估产及其他方面,电磁波都有用武之地。在实现科学种田和农业现代化方面,电磁波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课后,我布置学生收集报刊杂志上最新的关于“电磁场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的有关内容,并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

众所周知,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在享受近代工业革命和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发现自己正亲手制造着对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严重威胁,人们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为了研究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相互作用关系,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本身及其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便有了STS课程,通过教育,人们便能自觉地按照STS课程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向。尤其是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科学技术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经济的大幅度增长,但同时也在重复着西方国家工业化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资源的破坏等。为了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通过教育来普及STS知识,增强STS意识,势在必行。然而,目前中小学教学中STS教育的内容涉及却很少,因此设置有关课程进行STS教育或在已有的相关课程中增加STS内容是非常必要的,STS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大家要共同重视STS教育,促进物理教育及人类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教法》2003.1

2、阎金铎 田世昆 主编《中学物理教学概论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3、廖伯琴 张大昌主编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4

4、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上海 2001.8

sts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STS理念;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

大学物理实验是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最早接触到的基础类实验课程。通过对物理实验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会受到系统的实验技能训练,掌握开展科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方法、技巧,而且还能培养出观察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与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创新精神。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物理实验项目采用的实验方法独特,实验设备设计精巧。但这也同时意味着对学生的要求有所提高,需要学生融入物理学史的背景知识之中,模拟当时科学家开展相应物理实验时所处的环境,跨越时间阻隔与前辈先贤实现思想上的沟通,从而体会到物理实验的精髓[1]。但是在实际开展物理实验教学时,选用的实验题目和采用的实验方法过于固定,以至于学生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熟悉实验设备操作上,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自身的能动性,最终导致物理实验的教学功能大打折扣。

1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融入STS理念的意义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内各高校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实验教学系统、分层教学体系、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的设计等各类教学改革成果已经进行了多年实践。这些全新的教学体系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不同环节都实现了突破。但是现有的实验教学改革大都针对教学方法、手段、模式、内容,却忽视了对教学改革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引领教改的方向、决定教改的效果,成功的教学改革必须以科学的教学理念为基础。STS(Science,TechnologyandSociety)是研究“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交叉学科。STS的基本观点是“科学解决理论问题,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让人类的生活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2]。基于STS理念的教育观认为科学提供解决问题的知识,技术提供实际应用的手段和方法,社会以一定的价值导向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科学和技术。这种教育理念具有人文、互动、前瞻、综合等特性。STS教育理念非常重视科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强调基本科学理论必须能够在实践中应用,具备实际的社会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学内容与现存问题相联系,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但是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对STS教育不够重视,对如何在具体课程中渗透STS教育的研究也不多。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目的就是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物理实验现象使学生理解、掌握其中包含的物理知识,并激起学生探究物理学在整个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因此,不论是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功能上看,物理实验都具有与科学、技术、社会密切相关的学科特性。通过物理实验的课程教学,可以使学生建立起STS教学理念所倡导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融入STS理念不仅可以顺应新技术革命对实验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物理实验课程的教育影响最大化。构建融入STS理念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可以把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问题的主动解决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需要从STS的视角去分析问题,需要在STS情境下去研究问题。物理实验将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的平台。而以学生中心的STS教育教学方法,如调查法、探究法、专题讨论法、实践法、科技制作法等[3],可有效地实现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融入STS理念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出具备科学素养的学生,能够服务社会的学生。

2构建融入STS理念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

2.1创建STS教育的实验教学模式

构建融入STS理念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学科知识、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外,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加强实验与其他相邻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训练学生的横向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大学物理实验教师需要转变现有的教学方式。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渗入STS教育理念,应包含几个环节:创造出与实际相联系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产生过程、指导学生展开分析论证并指导其进行总结归纳、帮助理解掌握、鼓励在实践中运用。这种新型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要求实验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熟悉教材及大纲要求,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的层面上,还要时刻关注实际生活,发掘出物理实验与实际生活的交汇点,从中提炼出可做STS研究性学习的专题。专题应排除物理学难题,尽量选择社会热点问题,选择社会需求的科学技术问题。

2.2在实验教学内容中浸透STS教育思想

学生在兴趣爱好、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等方面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因此,在将STS教育内容融入物理实验时要充分重视学生对学习的选择性。教师应设计尽可能丰富的实验选题供学生选择。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是STS教学内容选择时应考虑的最主要因素。在注意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性和差异性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参与学习的实效性和目的性,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参与机会和时间。教师在引入社会现象时应注意寻求新视角和新切入点,启发学生进行科学思维,促使学生形成揭示现象的本质。因此,融入STS教育理念的教学的内容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与生活实际相关有广泛应用的物理知识;现代物理学科技前沿;与个人或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物理学知识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

2.3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倡导STS教育理念

杨振宁教授曾指出:“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只是埋头钻研,视野不开阔,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就难免有局限性,还容易发生偏差。”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合作完成实验,建立学生的任务意识、责任感及团队合作精神,强化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另外,由于物理学的定律、定理常以物理学家个人的名字命名,很容易被学生误解为该发现仅是某一个人的研究成果,因此,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物理定律、原理的历史渊源,将STS教育思想自然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明白,每一次新突破都是一个团队甚至几个团队相互支持、帮助,经历多次失败后发现的[4]。进而明白,在科学研究中交流与合作相当重要,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拓展教学时间和空间将STS理念指导下的物理实验与实践相结合

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物理世界的神奇,虚拟仿真实验则使学生有机会接触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大型物理仪器设备,观察有危险的物理反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加大演示实验室开放力度,提高网络虚拟实验的访问率,就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对物理实验课程的限制,拓展实验教学的覆盖面。让学生对物理的认识不再只是抽象的定理、定律和概念,而有深刻具体的形象去观察、理解和体会,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结合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以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为依托,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课外的科研创新性实验,将物理实验教学延展成为适应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训练、创新性课程。而且在物理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进一步创新教学形式,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现场调研,把已有的物理知识与现场遇到的问题联系起来。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可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5]。另外,教师可以利用物理实验室的有利条件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制作和发明创新,参加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和各类科技创新大赛。通过这些活动充分拓展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将融入STS理念的大学物理实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锻炼其观察社会、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社会责任感强烈的实践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4结语

STS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要想构建出融入STS理念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不能简单地依靠改变教学的外在形式,如在课程讲授中加入几则理论联系实际的材料、开展几个课外调研课题等。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从教学观念、实验内容、实验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做出相应的改革,将STS教育理念真正贯穿于整个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让物理实验回归到真正的生活中去,体现出其最本质的东西。通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探索研究的创新意识,实事求是、不畏艰难的实验态度和辩证唯物、现代科学的思维方法,最终建立其用科技造福人类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何永凡,周红,周晓兵.基于STS理念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5):78-81.

[2]孙可平.STS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唐亚明,葛松华,王泽华.工科物理实验课程改革与实践[J].大学物理实验,2006,19(1):86-88.

[4]谢开,高晓量.大学物理实验改革的几点思路与实践[J].大学物理实验,2006,19(1):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