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粉丝文化论文

粉丝文化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0 14:55:24

粉丝文化论文

粉丝文化论文篇(1)

一、当代影视剧网络化传播中青年学生群体的主体特征

传播声音的多元化。网络影视剧粉丝身份对于青年学生而言,是依靠共同兴趣而随意随缘、自发自愿组合起来的群体现象。网络粉丝的圈子或大或小,粉丝源可能是本科、研究生、职校等不同学历层次,也可能是或南或北不同地域的大学生,因而,对相同的热播影视剧的关注往往因为背后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的不同归属,在舆论的倾向上更容易声音各异。学生因为对网络媒介的操纵更加得心应手,对于影视剧的舆论喜欢在粉丝文化的特有符号下对于言论进行随意的拼贴,具有极大的流动性。例如在许多青年人聚集的网络热播剧粉丝社区中,典型舆论形态即粉丝贴吧,贴吧的舆论有时因共同的立场有极强的排他性,但更多的时候是无中心、无意义、无厘头的“水贴”,表现出多元化的存在。传播身份的双重性。青年群作为网络热播剧的粉丝,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是舆论的消费者,不论是美剧粉丝、韩剧粉丝、港剧粉丝、大陆剧粉丝,当热播剧刚刚在网上刷新,最先消费的是这些年轻的粉丝。每天依靠网络学习的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对于自己钟爱的影视剧更容易津津乐道、不离不弃、随时响应,以众星捧月的方式完成了舆论的扩散;另一方面,大学生代表的青年粉丝又是舆论的生产者,粉丝并不满足于对于舆论的知晓,他们往往接下来迅速地投资时间、热情和智慧完成舆论的再生产,网络显然提供功能强大的自由平台,就是在粉丝舆论的再创造中,比如已经热播至第七季的《生活大爆炸》则被大学生粉丝们纷纷模仿,许多网店中热卖的“谢耳朵”服饰特别是在一些理工类的大学中成为时尚。传播导向的情绪化。大学生网络粉丝因为对共同的影视剧的兴趣集合在一起,所以青年粉丝舆论是一个非强迫性的集体话语,舆论导向往往不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性,带有强烈的青年亚文化属性,呈现出大众文化时代的情绪宣泄。一方面,热播影视剧的虽然并未关系粉丝自身的现实生活,但大学生粉丝在对于事件的传播却表现出强烈的情感趋向,或热爱或厌恶或嘲讽,其实是在宣泄感同身受的内心情绪,进行了“移情”。例如,刚热播过去的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其蹿红的速度与被大学生们不断吐槽的评论成正比,背后的激越情绪恰恰是年轻的大学生对于纯美爱情的渴望,对于俊美帅气的青春期的自恋;另一方面,有研究者把网络粉丝形容成一种现代游戏,大型的全球化的游戏,当大学生影视剧粉丝们将形形的舆论恣意地在网上拼贴、晾晒,伴随着这些舆论多半以“秒杀”的速度迅速被翻页,淹没在网络舆论的浩瀚海洋中,传统舆论的严肃性也消解在情绪化的娱乐中。

二、当代影视剧网络化传播中青年学生群体的传播特点

传播的即时性。影视剧网络粉丝舆论的传播依靠电子媒介和粉丝的人气力量,往往表现出速度的空前加快。一方面,对于钟爱的热播剧,粉丝们的传播速度就像“病毒式”营销,并在信息量急剧增加的过程中形成围观效应,例如久居评分榜首的美剧《越狱》,女主角萨拉在第三季中死去,但在粉丝们强烈要求形成滚雪球一般的围观效应中,编剧迫于粉丝们的态度在第四季中又让她死而复生,这一消息令不少“越狱迷”欢欣雀跃;另一方面,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影视剧粉丝舆论是存放在一个没有边界的流动空间里,所有的信息都在不断地更新,也都显得转瞬即逝。因为流动量大速度快而良莠难分,泥石俱下,不仅一些伪舆论、谣言,即使是一些点击率高的热点舆论,也会很快地伴随着粉丝热情的降低迅速地淹没在网络信息的烟尘里,具有即时性。传播的裂变式。当前大学生几乎都是通过QQ、微信、微博、博客等电子媒介相互链接,任何一点微动态,只要你愿意,都可以通过网络迅速被认识和不认识的人看到并被关注。影视剧的热播舆论产生后,通过电子媒介,一旦被大学生粉丝关注,粉丝可以同时被关注,可以转给其他的粉丝,这样每个人都是信息链上的一环,并通过由点到面的方式迅速裂变。在裂变式传播中,每个人都成为再生的舆论源,既接受又传递,传统的媒介权利通过网络回到了影视剧粉丝自身的手里。网络影视剧粉丝的传播几乎打破了传统传播的所有壁垒,消解了单线传播的模式,由此形成一种以人际为核心的快速传播网络。裂变式的传播效应使热播舆论在大学生粉丝手中呈现出“核裂变”式的几何扩散形态,在影视剧的粉丝贴吧中,许多超级粉丝的网上信息可以为近万的粉丝制造舆论。传播的超文本性。网络粉丝对于舆论的访问采用非线性、多路径、无限定延伸的超文本传播。传统影视剧观众的舆论传播是封闭式传播,文本完成之后,会有鲜明的终结点,而超文本的传播是开放式结构。对于年轻的大学生而言,似乎只要愿意追捧一部或一类型影视剧,舆论就可以靠链接一直地传播下去,并且在粉丝的刷新中舆论会变质地被再创造;另外,传统的影视剧观众舆论是定性结构,一旦完成就基本定型,不能随意更改,而超文本传播是依靠弹性结构,舆论结构松散,粉丝们选择链接时自由而随意,通过超文本的链接可以穿越时空,古董级的粉丝可以随时潜水回去,骨灰级的粉丝言论也可以随时再现。

三、当代影视剧网络化传播中青年学生群体的传播导向

加强青年学生群的舆论引导。在网络影视剧舆论中,首先,粉丝是传播关系中的核心纽带,借助网络平台,粉丝受众手中掌握着传播舆论的主动权;其次,粉丝身份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归属,因为对共享内容的情感交流建立起一种群体身份的认同,这让粉丝们更多地体验到舆论传播与再造的,因而粉丝是网络舆论的热心推动者。对于大学生影视剧粉丝的舆论,虽然事件并未关乎自身,但青年群的积极推动背后反映的是受众的内心诉求,因此要明白影视剧舆论事件背后的愿望与诉求,有服务于青年受众群的意识。影视剧制作要结合年轻观众的特点尝试不同类型的网络剧作品,在手法、类型上能够不断地创新,贴近青春期特点,反映大学生关注的爱情、家庭、创业、人生理想等题材,关注青年文化,传播正能量,想粉丝之所想,急粉丝之所急,并通过网络舆论引导粉丝受众舆论。将网络影视剧工作建立在服务于青年群体的意识之上,才能既理性又温情地解决、引导网络大学生粉丝的舆论。加强公共舆论的导向。当大学生粉丝舆论引发公共事件时,公共部门需要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对网络舆情做出及时的评估和快速的响应,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舆论引导。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见》中进一步指出:“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敢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所以,在电视传媒工作实务中,要充分认识到网络影视剧粉丝文化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在满足大众娱乐消费的同时,还要切实关注粉丝,尤其是大学生影视剧粉丝的思想动向,避免商业化传媒的负面影响,完善思想教育与心理引导,以树立自强、自尊、自爱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避免极端粉丝行为,引导大学生共创民主、和谐的文化氛围。建立网络粉丝舆论服务平台。一方面,要法制化地保护网络隐私,维护网络舆论的合法化,将网络大学生舆论看成是现代民意的重要表达方式,硬性地删贴、屏蔽只能使网络舆论混乱化。虽然网络舆论因为匿名化和超链接,有时有情绪化和非理性的倾向,但不会影响网络兼容并蓄的开放性和大学生粉丝们参与公共事务的民主进程;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法律规范和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增强大学生网络粉丝网络舆论的自我约束能力,建立网络舆论的法制文明氛围。网络舆情的主管部门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对数据的分析,及时在数据流动中发现不良信息和违法事件,进行评估,减少盲动,进行处置和引导,维护网络影视剧粉丝舆论的民主与安全。总之,影视剧在新媒介时代互联网滋生的青年网络粉丝舆论,不仅改变着传统影视剧受众的话语权,也该变了影视剧传播的整体格局。伴随着青年网络粉丝群体的不断蔓延,成为网络青年亚文化聚集区的粉丝群也正渐渐地被网络市场产业链所收编。商业主义的市场化驱动,青年亚文化的粉丝狂欢在现代社会演化成什么样的情境,是文化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只有认识到青年大学生粉丝舆论的特点、传播方式,才能有效地建立引导机制,发挥青年舆论的创新力量,实现舆论引导的正能量效应,维护网络媒体时代的传播文化建设与和谐。

[参考文献]

[1][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粉丝文化论文篇(2)

[关键词]迷研究 粉丝小说 女性阅读行为 明星认同

一直以来,关于迷或者迷群的研究在西方文化研究,尤其是媒介文化研究和大众文化研究,以及社会学研究领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迷, 指粉丝(fans), 也指迷的现象(fan-dom)。迷研究是文化理论建构的重要基础,迷是最主动的一群受众。中国文化研究学者陶东风认为粉丝是过度的、完美的和积极的消费者。粉丝行为,即偶像崇拜与追星行为,在20世纪中叶开始进入欧美传播学研究领域,传播学者特别关注粉丝的积极主动性,粉丝的偶像情结。迷研究在90年代逐渐成为受众研究的焦点。从星际大战电影到罗曼史小说,学界注意到主动受众中最积极的群体—粉丝 。本文中,作者以粉丝小说的女性阅读群体为研究对象,以深度访谈的方法来探究对于大众文化创作的文本实践。

一、粉丝小说的特点

学术研究对粉丝有正面的肯定,认为粉丝不是被动的、被媒体操弄的盲目受众,可以主动创造意义和文本内容的主动消费者。迷在与媒介互动的过程中, 主动挪用文本中的元素来重新生产并解读文本, 进一步的反映了迷的日常生活经验, 成为新一代迷研究关注的主体。粉丝小说是粉丝挪用文本再创作的代表。西方学者称其为“Fan Fiction”,即粉丝以其喜爱的明星为原型进行文学创作。西方学者对于“Fan Fiction”的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同时,粉丝小说一直在英美粉丝研究中备受关注,甚至被当作某个粉丝文化成熟的标志。

二、研究问题及方法

因此,作者提出了以下研究问题:1、女性对粉丝小说阅读的行为动机是什么?2、其阅读行为是否对其对明星认同感程度的变化存在影响?3、两个变量是否存在规律的互动机制? 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的方法试图了解粉丝小说阅读者的阅读动机,以及其阅读行为与明星认同两个变量间的互动机制。作者采访了6位粉丝小说的女性读者,其中5位对明星的认同起源于大学时代时代,1位起源于初中时代。2位受访者长期参与粉丝小说的创作。作者对6为受采访者从A至F进行了编号,而后整理录音文字材料共45171字。

三、研究结果

在访谈中发现,女性对于粉丝小说的阅读动机: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释放情感,找寻寄托

E:“就是我有这么个感情在,然后我希望寻找它,然后让它,就是这个感情有一个依托,让它可以继续表达。让我有一个空间可以继续表达我的感情。”

(2)建构虚拟世界,逃避现实压力

B:“其实我觉得看这种小说都在逃避啊压力啊就世俗社会的一种,就另外一个世界啊。”;C:“我是觉得现实是恐怖的,然后我又自己需要一些动力和恢复让我在这个现实当中能缓一口气,所以我需要一些幻想的空间,就我自己会需要一个虚拟的世界”

(3)疏解压力、放松心情

D:“就是放松嘛,如果看到很好的文章就会感觉很快乐,很满足。”;A:“是一种放松,比如说考试啊,或什么很烦的时候啊。只要看看他们的视频,看看他们的小说,哇就会感觉,就会忘记其他的事情,这个时候就会感觉很开心”

(4)满足对理想生活的想象

D:“豆花是一种爱情的信仰,因为他们的感情真的让人很羡慕的那种,他代表了一种理想中的爱情那种,所以我看他的时候会觉得很温暖,很温馨。”

研究发现,通过表达对偶像喜爱的方式粉丝为自己建造了一个释放压力、抚慰心灵、重拾勇气的“小憩之所”。 粉丝将自己的经历、性格投射到偶像身上,同时,又从偶像身上汲取信心和勇气。粉丝以偶像为中介来应对外部世界的困难和压力,并将偶像的成功当作自己争取成功的动力。偶像既是粉丝的理想自我和角色榜样,又是粉丝的“精神空间”和心灵寄托。

所有的受访者对于粉丝小说文本的阅读都具有强选择性,而不是被动的、被媒体操弄的盲目受众。粉丝小说对明星的符号意义的再创作必须符合粉丝内心对于其明星形象的认知形象。例如B:“写的不好我就不看……粉丝小说嘛,最重要的还是要,这个关键是这个明星要符合粉丝当中心目中的那个形象”; E:“ 每个人理解不是很一样的,有的人就觉得他应该很孩子气嘛,然后有的人又觉得他应该很有责任感,很有牺牲精神嘛,然后每个人写出来的不一样,那我肯定只爱看我想象中的那个人。”

有些女性阅读者甚至会因为找不到符合自己喜好类型的小说而放弃主动搜寻和阅读粉丝小说。D:“因为他们分开了之后的话,写文的这些人少了,豆花,因为他们的粉丝仍然很多。他们分开之后,有好多人都退出了嘛,所以写的人也少了,然后我自己也就是小说也不怎么看了,就看视频。”

通过对6位受访者的研究发现,粉丝小说的阅读行为在粉丝的明星认同感变化过程的不同阶段扮演不同角色:

1.在明星认同的初期粉丝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地位。

信息不对称又称“信息偏在”,是指信息在交易主体之间的不均衡现象。粉丝由于信息不对称,会处于对明星讯息主动搜寻了解阶段。6位受访者主动通过百度贴吧,明星论坛等粉丝网络社群搜索其偶像的官方演出信息,相关影音信息以及其他粉丝的评论,以此来弥补信息偏在。之后间接进入粉丝小说板块。可见,6位受访者在粉丝对明星认同的初期,粉丝小说对于信息偏在的弥补作用低于官方信息与相关影音信息。

D:“开始的时候我不看他们的小说的,因为感觉小说没意思,我开始是搜他们的视频,搜他们的图片,不管是自制还是YY的图片或者是截图的那一种,然后等基本上把吧里的东西全部看完之后,没有东西可看了,我才开始转向他们的小说。”;F:“有文(粉丝小说)是我一个同学跟我说的,我一直不知道有文”。

同时,6为受访者都提到百度贴吧是是其明星信息接触的第一选择路径,可见贴吧作为粉丝的集散地和粉丝小说的试验场的重要性。

2.在6位受访者明星认同的第二阶段中,粉丝小说的阅读行为得到了强化

①粉丝小说扮演信息来源的重要性上升。D:“有的算是粉丝中的高层或怎么样,就是获得消息很多很多的那种。然后他们就根据那些小道消息啊,编文啊什么。所以你可以当做一定的信息来源吧,你会觉得哇说不定他们真的有过这种事情”

②粉丝小说参与了明星符号在粉丝心中的构建。D:“作者把他(明星)描写成那种有时很二,然后有的时候就是很抽风,再有的时候就很正派的那种。我也感觉,就是一开始的时候你可能通过屏幕里你可能这样想,但是这个小说呢坚定了我对这个印象的看法。”

③粉丝小说中对于明星符号的多样性再创作,增加了明星形象在粉丝心中的弹性和张力.粉丝小说扩展了受众对明星认同感,因为它将明星形象带入到一些不太可能获得广泛传播的幻想,并通过裁剪加工来适应文化缝隙群体(cultural niches)的需要。 D:“不管把他描述成什么样子,我感觉都会增加我对他的喜爱。”。

④同时,在粉丝对于明星事件的归因中粉丝小说可以起导向作用。C:“那个时候就写了很多文章,比如说希澈精神崩溃啊,然后你就会把这些东西全部都想到现实里面就觉得希澈精神崩溃了,那个时候就更狠韩庚,就觉得完了。”。

⑤粉丝小说可以扮演社群联结的纽带作用,激发粉丝文本创作的参与性,在社群中粉丝小说的交流已经成为粉丝们心中表达自我、展示才华以及获得认可的重要途径。B:“我们就是一个小团体吧传着看看,就是我们有个追星小团体,专门有一个本子写他们的故事,每个人就是根据上个人写一段然后写下面一段。”。

⑥大多数受访者在明星形象再构建的过程中存在明星和粉丝小说中人物形象混淆的现象D:“会倾向于认为这是真的,因为现实文嘛,现实文中就是作者如果写的好的就会有一个很现实的(感觉),就会真的认为这是一种很现实的感觉,真的是作者亲身见证了从他们出道到他们现在这一段的经历”。

3.在明星认同的第三阶段,粉丝小说在明星认同感变化过程的影响出现了三种分化

①混淆明星和粉丝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现象在3位受访者中一直持续。F:“看他们表演时经常掺杂看文时的这种情境,现在也会,因为现在自己还要写啊”

②有2位受访者,在明星信息接触的特定时间点可以把明星形象和粉丝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开。B:“我觉得刚开始追的时候分的不开,但是等淡了的时候,就分开了。我觉得这跟人的成熟啊,成长啊都有关系。我觉得追星期我觉得3年吧,3年以后就分得比较开了”;A:“就我们这种资深粉丝,从各种途径也知道他们其实生活根本就不像小说那个那样子,你才有更多YY(“”是当前 mop、天涯等大型网络社区中最常见的词语之一,指天马行空的想象。)的空间把他们写到小说里,想写成什么样就写成什么样,就觉得他也不是这个样子。”

③粉丝小说的阅读对1位受访者的明星认同存在抑制作用。粉丝小说对于明星符号的再构建,其形象的多元性对粉丝起到了涵化作用,使得粉丝对于粉丝小说中人物的认同超过了对现实明星的认同,粉丝对现实明星的认同感受到抑制。B:“你已经觉得你想象的东西已经太丰满了,他们已经没有办法满足你的这种想象了,所以之后吧就慢慢慢慢追星可能就变淡了。因为你觉得那个真人再完美吧也不及你心目中想象的那个完美。”

四、总结

在网络发达的现代社会, 迷群可以藉由新媒介, 跨越真实与虚假, 追求暂时的愉悦,建立自己的认同和迷文化。粉丝在符号中找到自我, 从中得到熟悉感、安全感和情绪的满足。本文提出了粉丝小说在粉丝明星认同感的三个变化过程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及影响,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明星有不同类型,我们将自己心中的完美的形象投射于明星身上,认同明星的镁光灯下的形象而非私人形象。我们在明星身上投射自我,每个人都可以在不同类型明星上看见自己,进而认同不同的明星。某些类型的人特别认同某个明星,藉由这种认同,人们进而找到其在社会上的位置。明星对于其他人来说可能是生活得更光鲜亮丽的普通人或者只是一个打发无聊、排解压力、提供谈资的电视形象。但对于他们粉丝来说,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蕴意。这个明星不仅激发了无数粉丝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唤起了他们最强烈的情感,提升了他们的生命体验。在粉丝小说中她们通过对偶像的投入和认同,获得了勇气、信心、快乐和满足。他们通过做粉丝开始了自我发现、自我表达和自我转变的生命旅程。本文对粉丝所形成的文化消费模式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补充。帮助我们了解粉丝群体如何利用新媒介技术生产、消费属于自己的大众文化以及如何与大众文化符号进行互动。

参考文献:

[1] 张嫱.粉丝力量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25

[2] 杨玲.超女粉丝与当代大众文化消费(博士学位论文)[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9.

[3] 陶东风.粉丝文化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0.

粉丝文化论文篇(3)

[关键词]学习粉丝团 网络政治粉丝 微博传播 舆论引导

[基金项目]2015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粉丝时代的舆论引导艺术(项目编号:CK2015B153)

从2012年11月起,一个名为“学习粉丝团”的账号开始出现在各大微博平台上,其凭借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近距离独家照片和比官媒更快的一手活动消息而在互联网上迅速走红,引发了大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这类新涌现出来的国家领导人粉丝团,利用新媒体平台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政治言论气候。鉴于此,本文将分析“学习粉丝团”走红的原因,重点梳理其所采用的微博传播策略,并对“学习粉丝团”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

一、“学习粉丝团”的兴起

作为国家领导人粉丝团,“学习粉丝团”并非首例。早在汶川大地震时期,“什锦八宝饭”的登台曾以理性、爱国、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改写了粉丝的形象。但在传统媒介占主导的大众传播时代,这类粉丝团很快便淡出大众视野。而如今,“学习粉丝团”的兴起,不仅持续地吸引着公众的目光,还引领了一场粉丝崇拜向政治参与转型的风潮。究其原因,还在于传播技术、受众需求和官方态度等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动。

1.传播技术的演进。

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是由上至下的单向的过程,缺乏有效的互动性,网络媒介的出现,使得受众与媒介之间的互动成为可能。尤其是微博、微信等社会化网络平台,作为一个自我表达和公共参与的舞台,消解了传播主客体间的二元对立,并在“去中心化”的趋势下形塑了“人人即媒体”的传播格局。由此,在互联网这一巨大的信息资源库中,受众不仅可以更加便捷、及时地获取信息,同时还拥有了选择、创造和分享的权利,能够自由地信息、参与讨论甚至构建专属的小众粉丝团。正是在新技术构建的新传播格局中,诸如“学习粉丝团”这类政治型粉丝能够独辟一方领地,积极地传达对国家领导人的热爱和崇拜之情,并在传播互动中吸引更多社会民众加入到粉丝团的建设中来,共同参与公共政治事务的探讨。众所周知,在新媒体时代,微博平台以其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传播速度的及时性、传播模式的多样性、传播者的草根性等特点正在左右舆论的导向。[1]而“学习粉丝团”正是巧借新媒体这股“东风”,以微博为主阵地,凭借丰富的信息素材、独辟蹊径的报道视角,逐渐崭露头角,积聚了一定的影响力。

2.受众需求的增长。

当前,社会公众对时政信息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受众不再满足于在既定的框架内解读时政信息,而希望能更全面、更真实地了解国家政治动态。然而,传统媒体的时政新闻报道大多秉持严肃正统的基调和客观记录的单一视角,不能有效地满足受众对时政信息公开透明的多元化需求。在此语境下,“学习粉丝团”的出现恰好填补了受众的心理空缺,它以平民化视角来呈现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日常工作,以草根式话语来解读时政资讯,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时下的社会需求。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一个草根政治粉丝微博,“学习粉丝团”不仅为受众传递了丰富的时政讯息,还致力于塑造贴近性强的国家领导人形象。“学习粉丝团”对领导人的形象建构打破了以往“高大全”的脸谱化模式,在一条条微博中呈现日常化、生活化的领导人形象,比如和年轻时的照片、年轻时读过的报纸和书籍等等。正是在点滴细节之间,一个真实可感的领导人形象呼之欲出,它不仅满足了公众对政治领导人私人信息的需求,同时也凝聚了粉丝对政治偶像的情感认同。

此外,“学习粉丝团”不仅是一个信息的平台,更是粉丝沟通和交流的场域。依托微博、微信等交互式平台,政治领导人的粉丝们不再是散兵游勇,而是聚集成粉丝部落,在“学习粉丝团”、“学习小组”等平台上共同分享与偶像相关的资讯,通过线上互动和线下活动建立起友谊,形成具有凝聚力的亚文化群体,这显然能进一步地满足受众对时政信息乃至政治参与的渴求。

3.官方态度的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国的政治生态逐步透露出越来越开明的信号,执政者对大众传播更加宽容。特别是新一届的政治领导人,在新媒体时代更是表现出对网络舆论的充分理解和高度重视,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作为引领社会价值的重要武器。

我们可以看到,“学习粉丝团”在掀起网络舆论狂潮的同时,也引来了传统媒体的关注与重视。其中,代表官方言论的人民网、新华网等都参与到对“学习粉丝团”的讨论中,它们对这一新兴的领导人粉丝团予以正面评价,强调其给领导人形象和政治传播带来了积极意义。事实也是如此,“学习粉丝团”的博主张洪铭表示,“学习粉丝团”自创立以来并未受过官方机构的排斥和打压,由此可以看出,官方对民间草根政治粉丝团是持宽容和肯定态度的。

官方态度的变化还体现在对“政治粉丝”的报道倾向上。在大众媒体对“学习粉丝团”的报道中,再也看不见原有粉丝贬义标签的痕迹,例如丧失理智、疯狂幼稚等负面词汇,它们被爱国、关心时事等积极词汇所取代。进而视之,由于政治偶像是国家最高领导人,因而对于政治粉丝的报道必须从国家政治的高度出发,选择有利于宣传的角度来进行报道。对“学习粉丝团”的正面报道,既能够反衬国家领导人的人格魅力,也能营造民主和谐的文化氛围,从而促进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学习粉丝团”正是在官方机构和主流媒体的支持和鼓励下不断成长壮大。

1.传统媒体要改进政治传播手段。

如前所述,“学习粉丝团”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即源于传统媒体政治报道的刻板与陈旧。长期以来,主流媒体塑造的领导人形象缺乏个性化和平民化的特色,导致了受众需求难以满足,这间接促成了微博中民间政治粉丝团的走红。正因为如此,传统媒体应该主动借鉴“学习粉丝团”的经验,优化自身的政治报道方式。在内容获取上,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切实融入到受众中去,感受普通大众的所思所想,第一时间掌握民众最关心的话题,从多种视角去挖掘热点事件。在报道手法上,要懂得对“硬”新闻进行“软”加工,以趣味性的方式来诠释严肃正经的政治资讯,使报道更具有可读性和可传播性。在传播过程中,要积极展开有效的互动,包括对其他信息源的信息进行及时转载和评论,注重与受众的沟通对话,主动为受众搭建一个开放、平等、互动的“公共空间”。

2.政府部门对粉丝舆论要进行科学管理。

对政府部门而言,“学习粉丝团”的积极作用印证了粉丝舆论管理的重要意义。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监测体系,保护民众的知情权,同时,面对舆论危机,应及时作出分析判断,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将社会舆论引向健康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还要重视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有意识地引导和培育微博平台的主流意见领袖。毋庸置疑,微博意见领袖正在影响着微博意见流的走向。这其中,“学习粉丝团”这一微博账号已然是典型的代表主流的意见领袖,它既能在第一时间传达来自民间的真实声音,又能充分认识到中国社会政治问题的复杂性,从理性、公正的角度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他们的想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多数网民的观点。因此,政府部门可以合理地利用网络意见领袖的声望和影响力,以之为桥梁来促进政府与民众的沟通,从而有效地实现社会舆论的引导。

3.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要融合发展。

事实上,“学习粉丝团”的发展壮大也是媒介融合的一个成功案例,它以新媒体为平台,同时积极与传统媒体交流互动,使自身在一种合作共赢的融合生态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因此,面对媒介融合的潮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更应该双剑合璧,寻求融合发展和相互促进。新媒体的优势在于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多元性,但很容易遇到真实性的问题。与之相比,传统媒体在公信力、权威性和报道的深度上则更有优势。毋庸置疑,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我们应该取各家之所长,利用新媒体多样性、及时性的海量内容来为传统媒体提供话题和素材,同时借助传统媒体所擅长的专业报道模式,对消息来源进行核实,进而加以深度挖掘和全面整合,从而让新闻报道更具价值,为营造和谐有序的舆论生态贡献力量。

在新媒体传播语境下,以“学习粉丝团”为代表的网络政治粉丝群体正在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一道独特文化景观。这一群体的兴起和壮大对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发挥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力,其成功的微博传播策略为传统媒体的政治报道、网络舆论的引导和媒介融合提供了多方面的经验和启示。我们期待,诸如“学习粉丝团”之类的网络政治粉丝群体,能够引导粉丝健康有序地发展,让粉丝成为推动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和政治文明进步的积极力量。

注释:

[1] 占自华:《微博研究评述》,《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2] 引自“学习粉丝团”微博:http:///xuexifensituan

[3] 尹淑云:《中国网络政治粉丝研究――以微博“学习粉丝团”为个案》,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4] 孟磊:《媒介融合时代下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初探》,《大众文艺》2009年第24期

粉丝文化论文篇(4)

关键词:偶像;青春;坚持;情怀

电影《小时代1折纸时代》由郭敬明的同名小说《小时代》改编[1],是他作为导演的处女作。《小时代1》在2013年登陆上映国内各大院线,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及市场效应,轻松击败同期上映的国产电影《画皮2》,夺得了当年华语电影的最高票房。此后,郭敬明又导演了《小时代》系列的后三部。2015年,《小时代4灵魂尽头》票房突破1.2亿元。至此,《小时代》系列影片票房累计达15.1亿元。无疑,在电影票房方面,《小时代》是成功的。

影片《小时代》不仅在刻画剧中人物的故事,也在试图表现当代大学毕业生和职场新人从校园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中经历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动荡和考验。同时,《小时代》系列电影无论从整体还是单部电影,都做到了故事完整、逻辑清晰。这也是这部系列影片能收获高票房的基本条件。

虽然这部系列影片在市场上收获了成功,却在社会舆论上出现了两极分化,掀起了多次网络骂战,如知名影评人周黎明、专栏作家和菜头、编剧鹦鹉史航等业内人士痛批此片,遭到郭敬明及《小时代》粉丝围攻。

关于这一系列影片的正面评价,集中在以下两点:一,影片风格轻松明快,在青春题材影片中较有特色;二,演员选择上较为成功,如“Hold住姐”谢依霖饰演的唐宛如[2]。 而出现负面评价,主要是以下两点:一,《小时代》重场面轻情节,对浮华都市时尚元素所堆砌的场景过度渲染,而影片情节则显得矫情单薄,忽略了电影的平衡性;二,人物关系生硬,人物形象无法深入人心;三,后期剪辑连续使用蒙太奇手法,导致镜头组接突兀,混乱[3]。虽然负面评价铺天盖地,但是《小时代》粉丝们普遍认为,电影对他们的意义不同,自己喜欢的就是好的电影。

这样一部饱受争议电影依然能取得市场的成功和部分影迷的狂热追捧,向我们展示了“粉丝电影”的典型特征:粉丝成为了电影票房的中坚力量。那么,《小时代》系列中粉丝究竟粉的是什么呢?

一、粉丝“粉”的是书

从这部系列电影的观影人群组成结构上我们不难看出,《小时代》粉丝大多数是80后、90后的同名小说粉丝。这些粉丝在青少年时期经历了郭敬明青春文学小说的流行风潮的影响,成为了郭敬明作品或作家本人的粉丝。电影《小时代》一经上映,粉丝们也自然由“粉”书转化为“粉”电影,因此我认为数量庞大的小说、作家粉丝是电影取得高票房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粉丝“粉”的是书中的人物

小说粉丝不仅在“粉”作品,也在“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例如小说中的主人公顾里,情商和智商极高,理智果敢。学习优秀,家境富有,对朋友真心相待。这样一个充满了人格魅力的人,当然会激发青春时期少年内心的强烈向往和认同感。但这样的人在现实中也是遥不可及的,即便通过小说的描写,粉丝的对于人物形象的想象依旧是飘渺、单薄的。电影的上映和演员选择的成功,书中的人物作为粉丝们的偶像,通过电影画面以影像的形式走进粉丝的世界,仿佛从虚拟走向现实。成为了吸引粉丝进入影院无可抗拒的理由。

三、粉丝“粉”的是自己

有的粉丝不只是“粉”故事中的人物,更是在“粉”自己。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学习是由模仿偶像开始的,观察到偶像的行为,自己去做了以后得到奖励,则发生行为的几率增加,这是外部强化。观察到偶像行为的结果得到奖励,自己也倾向于这个行为,这是替代强化。倾向于可以令自己满意的,观察到的行为,这是自我强化[4]。

例如顾里这一形象,穿着奢侈讲究,举止高雅得体,性格果断冷静。这些偶像的行为方式让《小时代》粉丝印象深刻,他们会去刻意模仿这些偶像,向往他们奢靡的生活,惊天动地的爱情,至死不渝的友情,从而觉得这就是美好的人生。同时希望自己也能够拥有美丽的外表,富有的家世,生活在镁光灯下,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是由于现实中自身经济、家庭、环境等客观和主观条件,无法达到小说人物的生活状态,只能在行为上尽力模仿。这是相当一部分小说粉丝的内心经历,因为现实的原因被迫回归到了自己本身的生活状态。《小时代》系列电影的上映,让这些粉丝的想象得以具象化,在观影的同时将自己代入角色,所以部分粉丝很大程度上“粉”的是自己。

四、粉丝“粉”的是导演

很多《小时代》电影的粉丝不只是对影片内容狂热追捧,也是导演郭敬明的铁杆粉丝。知名青年作家郭敬明于2002年发表第一部小说,一路走来,在写作和杂志出版事业上都取得了极大成功。收获了例如“中国作家富豪排行榜第一名”“中国福布斯排行榜第二十七名”等诸多荣誉,也拥有了大量财富。和大多数同龄人对比他无疑是成功的。在青少年时期,很多人都有过成为作家的梦想,每个人身边都会有一些小说迷。他们大量阅读青春文学小说,自己也去创作小说。郭敬明深深的影响着他们,同他们一同成长,也成为了他们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的偶像。郭敬明就像是这些粉丝追梦道路上的灯塔,指引着他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前进。当然成功没有那么容易,很多人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中遇到了阻碍放弃了或是失败了。当他们已经告别了青葱岁月,得知自己曾经偶像自编自导的作品上映,势必是要去看一看的。不仅是对偶像的支持,也是对自己年少追逐文学梦想的怀念。

通常粉丝的偶像情结是能够被大众所理解,但是粉丝对于“粉丝电影”的情结不一定能够被所有人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偶像,都有自己的偶像情结,这就是一种情感寄托。粉丝电影当中,粉丝和偶像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绝大部分粉丝走入影院还是针对于导演和电影剧情的。在《小时代》系列电影上映十年前,电影剧本就以青春文学小说走入了文学市场,小说的高销量以及系列连载的出现证明了有大量的作品粉丝和作者粉丝的存在。小说中剧情和人物通过电影具象化,和小说读者想象中的人物、画面的碰撞结合,吸引了大批粉丝走入影院,这是粉丝与导演审美的一次碰撞。粉丝除了追随导演和剧情,以及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之外,还有的,是追随着自己心中的,想象中通过文字勾勒出的人物。当电影中大量奢华的画面出现在十年前构想的脑海画面中,发生了碰撞的时候,观众会在心中有强烈震撼。那是一种从未体验过的生活和感觉,那是从未尝试和发生过的爱情,以及从未体验过的冒险和友情,从而从心底里产生的亲近感和羡慕感。对于粉丝而言,偶像之所以可以称之为偶像,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支撑,只是在基于感兴趣,喜欢,崇拜之后的一种可以坚持下来的精神力量和情感依托。(作者单位:成都大学)

参考文献:

[1]本文研究的对象指的就是《小时代》系列的粉丝受众,有评论者将这一系列电影称为“粉丝电影”,本文所谓的“粉丝”、“粉丝电影”仅指《小时代》系列电影及近几年上映的类似影片。

[2]张宝钰.娱评:彻底否定〈小时代〉本身就缺乏客观性[N].天天新报,2013-7-2(10)

粉丝文化论文篇(5)

【关键词】微博 企业微博

2011年是以微博营销为代表的社会化营销元年。2012年,更多的中小企业开设了自己的企业微博,开始微博营销。微博不仅具备了传统单向营销的基本条件,也具备了双向营销的多种便利。注册微博简单快捷,微博营销产生的影响力也很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受益于微博营销。企业微博应该怎么做才能受到更多的粉丝关注、增加粉丝粘度呢?

一、微博营销的本质

1、微博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区别

在传统营销中,尽管我们信息的技术越来越先进,内容越来越有可读性,视频也更加吸人眼球,但它们呈现的形式都是单向的,信息的传播是灌输式的,受众不能参与讨论,信息也不能及时反馈给企业。微博的亮点在于它是一种双向交流的形式,信息的人和阅读信息的人可以互动,并在这种平等的互动交流中发生感情联系。

2、微博营销的本质是互动

一个企业的生命力是与其和客户的交流程度密切相关的,企业必须了解客户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微博就是企业与客户联系的桥梁,它不仅向广大客户传递企业的品牌文化,同时也向企业传递客户的意见和需求,微博营销的本质是互动。

二、企业应该怎样做好微博互动

1、互动要有内容

很多企业认为微博营销就是发消息或者广告,其实这类想法还没有摆脱传统营销模式的影响。微博的主要特点是互动性和即时性。在互联网时代,品牌与受众的关系也发生改变,企业应该通过互动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受关注度。

企业究竟应该在微博上哪些内容呢?微博营销是种前沿的营销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存在有奖活动、促销信息、话题讨论、特殊服务等营销活动。以宝洁旗下品牌海飞丝为例,它的官方微博“丝源复活”分不同的类别不同的信息:“护发小贴士”专门给粉丝讲一些护发的实用小技巧,“乐活一族”用来传播品牌文化,“互动时间”是专门进行抽奖活动,回馈忠实粉丝,“智囊荐证”是讲权威媒体的品牌试用……

总之,企业在信息的时候,内容遵循的原则是:不要裸地做产品广告;增加信息的可读性;为精准受众开辟专门信息通道。①

2、互动要有目的性

一些企业利用话题、搜索、群组、私信、关注等,搜寻少量碎片信息,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准客户,利用数据挖掘和数据梳理,有效提升客户对微博营销的参与能力;鼓励自己品牌的粉丝用跟帖、转发、聊天等方式,像意见领袖一样影响更大范围内的受众。比如伊卡璐洗发水的企业官方微博花大力气与粉丝互动,每天都会搜索和自己相关的话题进行参与,还策划许多有意义的互动如“抓拍沉醉天然瞬间”“送ANGLEABABY签名伊卡璐洗发水”来增加粉丝的粘度,现在伊卡璐的粉丝已近30 万,这说明企业的互动一定要有目的性。很多企业的通病就是只信息,不与粉丝交流,互动漫无目的,再热情的粉丝也会慢慢失去激情。

3、互动需要策划和组织

成功的微博营销不仅源于对微博特点有深刻理解,还源于营销活动的创意策划和有效组织。不管是微博内容的、话题的选择、还是对粉丝的鼓励,都值得研究。企业在进入微博的时候,应该有运营小组和专业策划人员,以保证微博互动的多样性和鲜活性。

三、企业应怎样吸引和培养粉丝

微博带来互动,于是有了粉丝这一群体。通过与企业微博的互动与沟通,粉丝和企业获得同一理念或者共同的价值观,粉丝会帮助信息再次传播,也就是口碑传播,所以企业微博争取粉丝是至关重要的。

1、微博内容为王

企业的内容应该有自己的思想,而不是随便搬来一些内容。同时企业的内容一定要彰显企业的亲和力,让粉丝第一眼看见就非常有好感,这样才会慢慢聚集影响力。微博应该持续更新信息,和粉丝之间不断进行活跃的互动,向粉丝表明企业是活在微博上的、是“有血有肉”的、是触手可及的。

2、主动关注别人

你不关注别人,自然不会有人关注你。经过定位与内容规划,企业微博一定要明确自己想要吸引到什么样的用户。举例来说,想要吸引白领女性,可以在工作日的六七点之间一条关于加班的关怀内容,并配上可爱的图片,搜索“加班”、“工作”、“晚饭”等关键词,并从搜索结果列表中选择一些粉丝数量较多的活跃女性用户进行关注。当她们看到自己增长了一位粉丝后,一般都会点击查看粉丝页面,这样看到的最新一条极有可能就是品牌对于加班的关怀内容,这将提高品牌被关注的概率。利用微博工具进行批量关注,显然可以使这个过程更加简化。②

3、及时的回复和反馈

在企业开通微博之后,会有很多的粉丝主动来关注微博,与企业进行微博互动。这时候,企业需要及时回复,表现出对粉丝的尊重。如果不回复,会给粉丝造成一种傲慢的感觉,让其觉得有距离感。当粉丝对企业微博发表评论时,企业应及时回应,哪怕是负面的评价,也要及时做出解释,争取把负面转为正面,赢得更多的粉丝。切忌当有负面评论出现的时候去删除评论,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负面信息,只会让事态越来越恶劣。

4、组织粉丝互动

企业在微博内容时候,除了自己感兴趣的文字,更多的要考虑到粉丝的需求,经常一些粉丝感兴趣的内容,这样容易吸引粉丝并把他们聚集在一起。组织一些粉丝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积极参与互动。也可以主动向粉丝请教和寻求帮助,请他们回复你,这些都是组织粉丝不错的办法。

四、如何做好微博营销

首先,从微观的角度看,企业微博的运营者自身的水准,直接决定了企业微博的运营水准。微博账号可以是官方的,但运营者是活生生的人,无论使用怎样的工具与平台,都无法代替人的作用。③所以企业应该注重运营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找个人码字发发微博而已。

其次,互动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抽奖、征集、关注、邀请、徽章、DIY……但是做这些之前,要先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做这个活动,做这个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粉丝的注意力是一种消耗性的宝贵资源,企业要珍惜和粉丝的每一次互动机会,与其用一次质量低劣无聊的活动使用掉和一个粉丝的接触机会,不如经过规划,在更适当的时机以更适当的方式与粉丝接触。

第三,要发挥粉丝的积极性。每个企业微博都有自己的大量粉丝,企业应该将粉丝中最活跃的一部分剥离出来,为他们黏住自己创造条件和机会,给他们更多的荣誉和责任,使这些粉丝成为企业微博的意见领袖,从而吸引和带动更多其他粉丝。面对数量众多的粉丝,企业不应该无动于衷,而应最大限度的发挥粉丝的积极性。

有人说,微博是座雪山,企业微博的每条信息好比小雪球,从山顶纷纷滚落。企业完全可以不断去制作小雪球,说不定哪天就会产生小规模的雪崩。而后,因为各种巧合滚下的小雪崩,继而聚成一场威力巨大的雪崩效应。企业应该做好自己的微博,才能更快地形成雪崩效应,影响更多的人。

参考文献

①指间柔沙,《微博营销一本通》,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②/group/

topic/21618870

③/art-

icles/category/smm/weibo-marketing

粉丝文化论文篇(6)

关键词:粉丝 粉丝文化

“粉丝”来自英文“Fans”,意为“迷”,代表狂热、热爱,后引申为影迷、歌迷的代称。在中国,主要指某个明星的支持者。“粉丝”这一称谓被大众熟知源于2005年的《超级女声》及随后发展起来的各种选秀节目。

与上世纪80年代的追星族不同,今天的粉丝更具有现代性特点。她们具有浓厚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从互不相识的陌生人结成并肩支持的伙伴;她们清晰地表明自己对偶像的喜爱和支持,把对偶像的支持看做一种态度和立场,强调的是对偶像不计成本的付出,不因为偶像事业的高低,境遇的好坏而改变自己支持态度。

首先,粉丝年龄代际。如今的粉丝已不仅是青少年,但大致可以以年代做一个划分,以70年代末为界限,年龄大部分为30岁上下,大致出生于改革开放后,对于新鲜事物有着敏锐的感觉,能够对自身需要有明确的认知,并且勇于表达。他们来源广泛,平日可能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工作,学习,但出于对偶像的热爱,从彼此毫无了解的陌生人迅速结成为一个团体。

其次,粉丝之间的交流大部分通过网络进行。网络的发展带来了贴吧或网络社区的繁荣。在贴吧或网络社区中,粉丝可以利用关键字迅速找到自己的同伴,围绕共同喜欢的主题进行不同深度的挖掘。是网络的存在使粉丝从单个的个体走向带有共同色彩的群体,从而形成严密的有组织的团队。而粉丝对于其追捧的明星的支持力度,往往取决于粉丝团队的规模、组织的严密程度,以及活动的方式与效果等。又由于贴吧这样的社区为粉丝的聚集提供了一个快速、定向性强的渠道。粉丝很容易找到与他兴趣相同的“粉丝”,在贴吧,粉丝间互称为“亲”。这个词也形象地反映出粉丝间的亲密关系。 而粉丝间的交流经常会使用粉丝间特有的名词、网络词汇来表示自己的态度独特性。

此外,他们会有自己特有的称谓,玉米、芝麻等等。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这恰恰体现着粉丝来源的平民化。支持偶像的方式也趋于多样化,比如比赛投票,网络投票,舆论造势,购买偶像的正版音像制品,优先选择偶像代言的各种品牌,购票参加有偶像参与的演唱会,响应偶像号召开展各种公益活动等等。并且在粉丝群体内部有不同的职责划分,有的负责视频照片制作,有的负责撰写文章扩大偶像影响力,有的负责制作体现本粉丝群体的服装,歌曲,纪念品等等,充分参与到偶像的每个成长过程当中。

虽然粉丝的种种行为吸引着大众的眼球,并且形成了以粉丝关注度为依托的注意力经济。但是在商业利益之外,本文要思考的是粉丝行为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含义。

在大众消费文化中詹金斯曾指出“挪用”文本是粉丝的基本行为特征。粉丝可以无视传统美学提倡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刻意保持的距离,将自己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投射于文本中。粉丝与文本的关系像伽达默尔描写的那样,即艺术品向审美主体“最直接地”述说“自然界和历史界所碰到的一切事物”,“似乎在艺术品和我们之间,根本不存在距离,而我们同艺术品打交道就好像是同我们自己打交道一样。”也就是说粉丝通过支持偶像,溶于偶像的成长过程当中,她们已经不像以前的追星族满足于处于默默的喜欢的状态,而是试图拉近与偶像的任何距离,希望通过参加偶像的活动或者消费相关的产品实现对偶像的充分了解,并把自己的情感或思想寄予在这一支持行为当中。比如在诸多选秀歌手的贴吧中,有人会给偶像在歌曲选择和舞台风格方面提出中肯的建议,但是也有粉丝表示只要是偶像的作品她们都会喜欢。这实际上已经超出了传统的歌手的含义,更多的体现了粉丝自身的文化内涵以及审美角度,她们不再把偶像视作高高在上的明星,更多是把偶像视作自己身边的朋友。

陶东风的《粉丝文化读本》中指出,在粉丝与非粉丝之间有着严格的分辨:“哪些属于粉丝,哪些不属于粉丝。这种文化领域的分辨还会和社会领域里的区隔联系起来。粉丝社群与社群之外的世界之间的界限非常分明。边界两边的人都对差异有所投入;世俗的观众总希望避免他们所认为的粉都的污点――“当然,我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粉丝,但是……”而在分界线另一端的粉丝却会争论到底是哪些特点让一个人越过了分界线,变成真正的粉丝,不过,这两类人都清楚地承认该分界线的存在。也就是说在粉丝与非粉丝之间有一个界限,有的人希望以超然的态度来关注偶像的成长,有的则使自己充分参与到偶像的成长过程当中,有的会仅仅满足于观看有偶像参与的节目,并且对其作出或好或坏的评价,有的则希望亲身参与其中,对于偶像的任何表现对作出正面的回应,即使出现有违自己接受范围的事件也会走向“选择性失忆”,达到心目中偶像的完美。

同时粉丝的辨别力与大众文化的社会辨别力以及主导文化的审美辨别力有着密切联系,布迪厄认为,臣属文化与主导文化的一个关键区别在于,臣属文化是一种功能性的文化,它必须是为了某种东西的文化。在对电视连续剧《美国警花》的粉丝的研究中,粉丝通过这一电视剧和剧中的明星来提高他们的自尊,从而使他们在社会中行事更加有力。粉丝们报告说,这个电视剧给予他们自信,让他们在各种社会情境中更好地捍卫自己的权利。这一“大众的”辨别力涉及对不同文本和明星的选择,这些选择给粉丝们提供了对自身社会形象和社会经验做出自利的、功能性的理解的机会。而这些认识和理解有时可以转化为有力的社会行为,有时又会停留在实际阻碍社会行为的补偿性幻想的层面。比如当2005年李宇春以三百多万的选票获得超级女声冠军的时候,一时间人们都在议论这场胜利是民意的胜利,是由大众所选出来的没有官方色彩的冠军,人们被她所吸引的也不再只是单纯的唱歌,还有她在参赛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更多关于人本身的东西。她的衣着,她的行为方式甚至说话方式等等对于她的粉丝有着独特的吸引力,粉丝通过短信投票网络投票,使自己的偶像获得冠军,并且通过各种吸引路人注意力的方式来提高偶像的关注度, 在她们眼中,偶像的成功就是她们的成功,也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对于偶像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于自身没有实现的弥补,毕竟工作、社会以及人际关系的压力使得自身价值在实现过程中充满着选择和放弃,做一个社会人意味着自身个性的隐藏,通过偶像的行为实现自己曾经希望实现却没有实现的愿望,从而在内心得到安慰,并以此为契机提升对自身的要求,实现自身社会地位的提升,在这过程中有的可以转化为有力的社会行为,有的则仅仅停留在心理层面上。

粉丝世界体现着现代社会的诸多现象,无处不在的PK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竞争的延续,由偶像联系在一起的团队精神实际上是集体主义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的发展,投票、选举这些支持偶像的手段是现实社会民主精神的在粉丝群体中的预演……实际上,所谓“粉丝文化”的出现恰恰是人们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表现,即人们不满足于传统既定模式生产出的偶像,转而寻找符合自身要求的偶像,并亲身参与到偶像的“生产”过程当中,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是现代社会进步的表现之一,更多的体现出人性的光芒。如果说文化的本质在于它的宽容性、多元性和参与性,是对人性完善的要求的体现,是人格提高的手段,那么粉丝文化的出现在这一点上是符合的,如果粉丝文化能够实现这些目标,那么称作粉丝文化自有它存在和发展的理由……

参考文献:

粉丝文化论文篇(7)

关键词微博;粉丝媒体;营销

1微博粉丝媒体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微博的传播特点在于:一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二是受众的主动性急剧增强;三是大众传播中的“窄众传播”。针对第三个特点,主要是从微博本身特性所决定的——微博作为公众性很强的用户信息分享、传播和获取的平台,具有大众媒体覆盖性广、涵盖众多类型群体的特点,但是由于用户的关注点不同,会促使用户利用微博“发现”里的搜索功能进一步查找自己的爱好领域并对相关话题或微博账号添加关注,由此各个兴趣群的用户会无形中自发构建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圈子,并在圈子内或浏览信息,那么这就是微博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所实现的“窄众传播”;在这个过程中,微博完成了商业品牌要进行营销的关键一步,即明确了市场细分。在微博的不同“圈子”中,用户数量庞大的粉丝群体的影响力值得注意。粉丝群体因崇拜同一个偶像而集聚起来并能迅速找到情感认同,这种“抱团儿”式的信息共享促使粉丝对偶像的认同感大幅提高,进而促使一部分粉丝会有从偶像身后的追随者向偶像身边的保护者的角色转变的心理,即开始热衷于对偶像正面形象的宣传、偶像事业的推广等。因此,圈内的小群体从信息的受众变成信息的传播者,用自己剪辑视频、拍偶像活动图片、对偶像信息资源汇总等方式,帮助偶像在粉丝群体内的形象更加牢固。而小群体中信息分享速度最快、上传频率最为活跃的人就成为圈内的佼佼者,其个人微博粉丝数的增加,显而易见带来的就是更大的话语权和更强的影响力,由此便产生了粉丝媒体。

2商业品牌与微博营销

商业品牌利用微博平台进行网络营销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在此之前的传统网络营销虽利用了微博营销成本低廉的优势,或是只注重于在官方账号上产品信息,或是借助一时的流行语进行借势营销,但无论是从企业文化的传播还是品牌形象的推广,都存在着生硬的单向传播的特点。人气的缺乏和双向互动的忽视,让早前借助微博平台的商业品牌的营销模式并不理想。当越来越多的明星开始使用微博后,各大品牌也和明星达成合作,明星会按照品牌商设定好的文案发送产品信息微博,但是由于传播范围辐射的不确定性也效果不佳。本文想要从2015年年底就开始持续关注的“鹿晗愿望季”案例出发,来探讨和分析成功的新型商业品牌营销模式,并希望借此找到可以推广的共性。2015年11月26日,鹿晗及其工作室在微博上推出了“鹿晗愿望季”活动并建立同名话题,首创“明星+品牌商”线上线下联动的营销方式。具体活动规则是任何人可以带话题转发在微博上许愿。随着每周主题的变化进行“线上许愿,线下实现”,这开创了粉丝福利O2O的先河。该活动的最大亮点,是鹿晗和代言的各种品牌联手,用叠加式热度将代言的所有商品进行打包,不进行厚此薄彼的单打独斗。一共7周的愿望季活动,每周都根据各家品牌的特点,在购物平台为粉丝实现抽奖清空购物车、和打车软件一起包下专车送网友回家、在所负责推广的购票平台买票请粉丝看电影等。此活动一经推出便在短时间内突破微博20亿阅读量,且与2016年11月24日感恩节继续推出了“鹿晗愿望季”2.0,截至2017年6月27日,该话题已累计59.1亿阅读量、1557.1万讨论量和12.6万粉丝,话题的高曝光率最直接的受益方之一,就是愿望季中合作的品牌商。本文在这里,就以2016年的“鹿晗愿望季”中的个别品牌天喔和联想为例,来分析其所应用的营销模式。

2.1天喔为鹿晗点亮7座地标建筑

笔者整理资料得知,天喔于2016年4月推出了旗下零食品牌——天喔主e,其产品直接定位于互联网零食市场,用“清新、时尚、有趣”的“有e思”包装风格和品牌定位,为“90后”年轻消费群体定制商品。此次天喔与愿望季的合作,推出“e鹿向北e鹿许愿”的子话题,发起在天喔天猫旗舰店收集鹿币解锁7个关卡,为鹿晗点亮(即播放有宣传鹿晗广告)在地图上以郑州、武汉、广州、杭州、上海、南京、北京7座正好连接成心形的城市地标建筑。整个活动营销的重点,在于鹿币即愿望力的收集。由官方微博的链接可知,粉丝需从聚集愿望力开始,依次完成兑换许愿卡、参与许愿、实现心愿、解锁关卡的步骤,最终实现地标点亮的目的。前两个步骤是重中之重,品牌商通过粉丝收藏关注店铺、每日店铺签到、分享店铺给好友、每日定时在首页参与抢愿望币活动和添加购物车和购买商品等方式,增加粉丝的愿望币数量,进而凭此兑换许愿卡。这个营销模式不单单是电子商务和网络推广的简单利用,而是巧妙借助粉丝心理,用微博上的粉丝媒体来最优化品牌利益。因为据笔者观察,在2016年11月24日活动发起的第一周,在距郑州二七塔预期点亮的倒数第二天,某位在微博上拥有69万粉丝的鹿晗粉丝发现还有4000个左右愿望币的欠缺。于是,她在微博上晒出了自己在天喔所购买的商品图片宣传食品的物美价廉来吸引大家购买,并做出长图教程一一标明获取愿望币的方式,同时上传在外滩曾经为鹿晗宣传的LED大屏图片,来呼吁和激励更多人更短时间加入。在呼吁的第二日,目标达成,二七塔按时点亮。在这个过程中,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天喔正是运用了议程设置理论,在微博内容和账号首页一直用颜色最鲜明的字体和配图来突出宣传“爱心应援,为小鹿承包一座地标”的内容。这就是用大众传播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的方法来有效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品牌商着重强调了“为小鹿承包地标”,即是站在了粉丝的立场,表明了粉丝是点亮地标的主动方,品牌商是站在粉丝角度的助力者。由此就抓住了粉丝心理,极大地增强粉丝对活动的支持和对品牌的认同。从表面上看,天喔是弱化了自身的产品营销,但是以“愿意为鹿晗增加多次曝光度”的同伴身份,更容易得到如上文提及的拥有69万粉丝的这类对偶像重视度和忠实度极高的粉丝媒体的认可,他们会出于对偶像事业的考虑,欣然接受品牌商的活动规则并自发宣传推广,这也有点“一荣俱荣”的心理。除此之外,从2016年12月8日起,为宣传鹿晗参演的电影而发起了“我包场,你抽奖”的活动,吸引粉丝参与抽奖获得包场电影票。这也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品牌知名度并实现了品牌在粉丝心中的美好形象建构,也培养了潜在的长期顾客群。

2.2联想小新笔记本的“新势力,鹿头角”

联想小新笔记本系列参与了第二季的“鹿晗愿望季”。与天喔不同,联想采取的策略是更加“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其中最值得笔者关注和感兴趣的点在于微博整体文案的拟人化风格和对代言人鹿晗称得上是铁杆粉丝级别的关注度。2016年3月,联想官方宣布了与鹿晗的代言合作,针对年轻消费者确立主推口号为“新势力,鹿头角”,将展露锋芒的“露”替换为鹿晗的姓氏。纵观官博的整体语言风格,全用代表小新笔记本官方的红色玩偶的身份和口吻来运营,并在鹿晗开玩笑称其为腿太短之后,以“小短腿”自居。到目前为止的756条微博里,将近2/3的微博内容都是和鹿晗本人紧密相关,如参加鹿晗演唱会当天在微博发起图文及视频直播、微博上关于鹿晗的相关投票一个不落的参与、每周拍一张红色玩偶的自己站在小新笔记本屏幕前观看鹿晗综艺的合影照片至微博、积极宣传鹿晗的新歌曲并带话题打榜、关注鹿晗的每一热点新闻并及时给出自己的积极反应和坚定立场,并在微博上经常拍照上传自己喝由鹿晗代言的乳制品等等,每次发这类微博还艾特相关品牌,由此和鹿晗代言的其他品牌形成了非常默契融洽的关系。联想官博拟人化的文字内容、幽默卖萌的语气设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粉丝的一致好评,被称为“自家人”。联想小新从品牌商到粉丝圈有名气的“粉丝迷妹”的身份转变,极大地拉近了品牌与粉丝的距离,亲切度大幅提升带来的显著成果,则是每次新品微博,都有平均五六千的转发量和两三千评论及点赞数,这在同类产品的其他品牌中,曝光率优势明显。而另外一个好处,则是粉丝媒体对联想相关官博的高关注度,粉丝媒体会主动留意关于联想小新笔记本的相关新闻和文章,只要是正面肯定的,都会被其转发分享至微博,甚至会自发呼吁其他粉丝参与和联想相关的笔记本商业品牌投票,使其在短短一夜助“联想小新”迅速反超其他同类品牌获得第一。这就是粉丝媒体从意见领袖的角度来培养众多粉丝“联想小新的代言人很有眼光,选择了优质产品”的自豪感,以此增强粉丝对偶像价值和魅力的认同。在联想的第三季度“联想财报”中显示,联想PC业务细分市场效果显著,整体利润率比去年提升0.6个百分点,其中小新笔记本电脑,销量较去年同期猛增200%;在京东庆大促活动中,小新系列销量超过了京东笔记本排名第三品牌的总销量,夺得单品销量冠军。小新系列的大卖,正是品牌利用微博的分众化传播增强与消费者的黏合度,转变身份实现精准营销赢得作为意见领袖的粉丝媒体的青睐,达到双管齐下的成果。

3结束语

无论是天喔还是联想,营销模式成功的首要因素是根据自己的品牌定位选择了合适的代言人。提及鹿晗,最经常被提及的是单条微博评论数过亿创造了吉尼斯纪录,并且每条微博的经常点赞数过一百万,以“鹿晗”命名的微博超级话题始终在排行榜第一等。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数字代表不了全部,但足以反映众多信息。鹿晗庞大的粉丝基数和由此产生的强大购买力所能引起的各领域各年龄层的辐射性推广效应不容小觑。所以,这两个品牌与鹿晗的合作,为品牌价值的传播和销量的提升带来了正效应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偶像明星与微博的关系日益紧密,粉丝媒体的形成也进一步推动了粉丝经济的蓬勃发展。商业品牌在利用微博进行营销模式的选择时,更应把心思和重点放在以用户为中心的营销宣传上,即善于借助相关粉丝媒体的资源和力量,把意见领袖功能发挥到最大,实现品牌和受众的情感融合和双向沟通。要知道,这是一个极速前进的时代,如何在“争名夺利”的同时可以“顾盼生辉”,品牌商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寻求微博粉丝媒体的情感认同。

参考文献

[1]韦梦迪.基于AISAS模型的明星微博营销[J].营销策略,2016(12):3-5.

[2]尹金凤.偶像塑造多元化的合理性分析[J].求索,2012(8):162-16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