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田野调查报告

田野调查报告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0 14:56:13

田野调查报告

田野调查报告篇(1)

【关键词】淮安纸扎 手工艺

纸扎,又称扎作、糊纸等,由于传统工艺是用纸糊在扎结好的框架上,制作成某种形态的物体,故名“纸扎”。然而,在传统遭遇现代的今天,民间手工纸扎的生存、变迁、传承乃至发展的状况如何?笔者于2011年2月奔赴江苏省淮安市河下镇,对始创于清代道光年间的百年老店――“李记纸扎”进行了实地调查,所得资料为研究纸扎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依据。

一、采录环境

1.采录现场环境

河下镇地处京杭大运河畔,向西北行15公里到达淮安市区,向西南行3公里到故居,笔者从淮安市区坐公交近一小时到达河下镇。河下古镇已被政府改造成一处旅游景点,其中集结了其他传统手艺作坊,例如吴鞠通中医馆、王兴懋酱园、效娲泥塑等。房屋墙面和路面也都被翻新,对比1995年当地电视台采访的视频来看,河下镇古街道的面貌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2.人文环境之被采录者背景

李国荣、李国祥兄弟二人是李记纸扎的第11代传人。据李国祥回忆,李家在来河下定居之前,他们的曾祖父、祖父李福恒、大伯李寿臣当道士兼做纸扎手艺,三叔父李寿泉于镇江牌弯开纸扎店。李寿山作为二儿子,则在河下成为了庙会大型纸扎的实际总负责人。后,李国祥子承父业,学习纸扎技艺,后父子为淮安灯会和街头文娱活动扎制舞龙、花灯等作品,现在客户范围包含淮安当地以及周边宝应等地区。1990年1月,李国祥创作的作品《断桥会》被选送到江苏省首届民间美术博览会上展出,2010年,“李记纸扎”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成功。

二、淮安纸扎的变迁

淮安纸扎从道光年间基本形成算起,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随着中国由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纸扎工艺在功能、制作方式、题材、传承方式等多方面也都发生了变迁。

1.题材的变迁

若按照主题划分,传统纸扎可分为以下两类:其一是丧葬祭祀用品:仙房、轿子、袈裟、祥杖、纸人纸马等。其二是娱玩欣赏用品:花灯、花船、人物、动物、花卉等。

如今,应顾客之需,祭祀纸扎的题材有所拓展,最主要的是现代生活用品和交通工具,如麻将机、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轿车、飞机等,其造型均采用仿真手法,只是尺寸比真物小一些,是顾客的热门之选。

2.制作方式的变迁

制作材料更加多元化,传统的纸扎工艺以竹蔑、芦柴构建造型,新式纸扎大多用纸盒、旧挂历等纸质印刷品制作而成。

新式纸扎工艺制作过程相对简便,省时省力。扎制一件传统纸扎有扎架、糊纸、装饰等一系列步骤,一般需要六七个小时,而新式纸扎则只需一两个小时,可以应急突发事件。

以电视机制作过程为例,三个步骤就可完成。首先塑形,选两个大小不一的硬纸盒进行裁剪,然后按照电视机的形状粘贴在一起,再后描绘几个按钮就可完成。

利用废旧纸盒、日历等现成印刷品制作纸扎可以节省成本,节约资源。同时,印刷品的图案复杂、题材多变,形象逼真,如财神爷、金童玉女,可随意拼贴到纸扎作品中,使得新式纸扎具有更多的现代气息,用李师傅的话说,就是“时髦”。

新式纸扎也有不足。其用纸盒做骨架较笨重,不如传统骨架轻便,结构也较简单,造型不能灵活多变,总的来说表现力与工艺性大大降低。

3.传承方式的变迁

一般来说,中国的传统手艺继承方式是子承父业或师傅传徒弟。然而,李记纸扎如今面临的是没有传承人的境地。

以前逢年过节都会有单位集体举行灯会、舞龙等庆祝活动,当时定制花灯纸扎很多,李师傅说当年的一条纸扎龙可以卖一万元左右。然而现在过年的氛围不如以前,很少举办灯会,花灯的需求量大大降低,艺人基本靠不固定的丧葬类纸扎订单维持生计,每月大约一两千元或两三千元不等,仅够老夫妻俩生活。随着纸扎的需求量大大降低,传统工艺的生存现状难以养活更多的手艺人,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这门技艺。李师傅唯一的女儿从事的是教师职业,现在家族中只有李国荣、李国祥兄弟二人还在做这门手艺,没有技艺传承人。

结语

淮安纸扎的传承与变迁从侧面反映了当代地方手工艺的普遍生存状态。在社会急剧转型的今天,传统手工艺往往被当地政府、文艺机关作为一种地方特色文化并冠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号。然而它们是否得到了切实的扶持、保护,至今仍是个值得怀疑的问题,因为这样的名号似乎并未对改善手工艺人的生活状态以及技艺发展传承起到明显的效果,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仍需要新思维,采取新措施。

参考文献:

[1]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2]管建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赵农.关中民间手工艺的生态现状[J].文艺研究,2003(3).

田野调查报告篇(2)

投稿须知

1.1刊载中国考古学及与之相关的学术论文、发掘与调查报告、书评、科技考古报告。《考古》还刊发考古简讯及学术动态等。

1.2 刊登海内外学者的来稿。

1.3 不接受已刊发之稿件,请勿一稿两投。

1.4 严守资料首发原则,不接受据未发资料撰写的论文。

田野调查报告篇(3)

摄影记者为斯蒂夫拍照的时候,田原也拿着相机在一旁拍他。田原想为斯蒂夫留下几张“看起来正常点”的照片,因为“有些工作场合需要他的照片,可怎么都找不到合适的。”我忍不住问,那他平时的照片都是什么样子的?田原笑道:要么动作夸张,要么表情怪异,就是各种各样搞怪的咯。

斯蒂夫是野生救援(Wildaid)中国掌门人,田原是媒体代表。就在我们的摄影记者低头调整相机的间隙,镜头前一本正经的斯蒂夫抓紧时间转头向田原做了个鬼脸。田原无奈,问我们能否把拍摄的照片拷贝一份给她。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才放心地取下相机,不再想方设法抓拍斯蒂夫的“正经脸”。

田原说,野生救援的氛围就是这样,没有上下级之分,大家彼此爱开玩笑,开会聊创意的时候也会“互损”。

也许只有在这样轻松的环境里,才能做出有趣好玩的创意来吧。

这很“野生救援”

让鲨鱼出现在你的商务晚宴里有几种可能?演员李光洁告诉你,答案只有一个:把晚宴的地点设在深海区。

李光洁身着西装,和生意伙伴对面而坐举着酒杯。他们的周身被海水环绕,几条鲨鱼在不远处悠闲地游来游去。

这是野生救援11月刚刚的公益广告,探讨人和鲨鱼的关系―鲨鱼应该在你的身边,而不是碗里,“请拒绝食用鱼翅”。它用另一种思维告诉你,“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野生救援1999年在美国注册成立,2004年进入中国开展工作,发起了包括鲨鱼、犀牛、大象、穿山甲等多项野生动物保护项目,姚明、成龙、李冰冰、angelababy数十位明星成为它的公益大使。如今,“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在中国成为耳熟能详的广告词。

今年7月,作为保护鲨鱼项目的公益大使,李光洁跟随野生救援工作组辗转美国、巴哈马、墨西哥等几个国家,进行历时10天的公益广告和纪录片的拍摄。“这组视频完全在海里实拍,没有什么特效,所有的鲨鱼都是真的。”斯蒂夫回忆。

李光洁热爱潜水,在海底活动熟练,全程也有专业的鲨鱼训练师提供指导、保证安全,但拍摄过程依然艰难。

在巴哈马的平静海域,海下十多米的地方布好餐桌、餐具、椅子,为了呈现晚宴最真实自然的效果,李光洁和搭档没有穿戴任何潜水设备,每一个镜头都憋着气完成。桌子底下放着氧气罐和面罩,实在憋不住了就吸一阵氧,再继续拍。水下眼压大,回到岸上时,李光洁的眼睛已严重充血。

不出所料,“好玩儿”是公众对这个广告的普遍看法。有人评价说,“这很野生救援。”效果正如那部让人大呼过瘾的《鼻毛传》。

“瞧,这就是雾霾纪元的胜利者了。”楼梯间,孩子们在嬉戏打闹,他们把鼻毛扎成辫子;天桥上,年轻的父母推着婴儿车,出生不久的小宝宝鼻毛比头发还长;街边的墙体挂着广告,模特的鼻毛乌黑飘逸;地铁上,年轻人把鼻毛做成各种造型。“他们适应得如此成功,甚至已经爱上了这个世界。”

在这个《鼻毛传》的世界,鼻毛是最抢眼的标志,人和动物都挂着一串浓密的鼻毛,他们像对待头发和胡子一样,定期为鼻毛做护理、修剪和造型,心安理得地生活在乌烟瘴气的环境里和没完没了的雾霾中。

这是野生救援旗下气候变化项目“GOblue向蓝”做的一则公益广告,一度被网友称为史上最奇葩的公益广告,大家调侃、戏谑、津津乐道,然后记住了广告的口号:如果你不改变雾霾,雾霾就会改变你。

这是斯蒂夫颇为得意的作品,他曾将其作为案例在创意公益论坛上进行展示,以此把“好玩儿”作为创意的重要标识。

“你去看美国的广告,你会发现他们都特别喜欢好玩儿的,如果不好玩,说明这个广告是失败的。”近几年,斯蒂夫在中国也看到了这个趋势,“我曾经在地铁上观察乘客,发现几乎每个人都拿着手机,看的、聊的、转发的,几乎都是一些好玩儿的东西。”

斯蒂夫说,公益广告也需要好玩儿,这样大家才愿意看、愿意转,才能达到好的传播效果。

我们是媒体机构

2010年,姚明代言的公益广告“拒绝鱼翅”,为野生救援积攒了受众基础,用斯蒂夫的话说,它就相当于是野生救援的招牌。“当别人问我在哪里工作,我如果说在野生救援,他们可能会一脸茫然,但是当我进一步说,就是姚明把一碗鱼翅推开说‘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的那个广告,大家就恍然大悟。”

广告中,服务员把一碗鱼翅端到姚明面前,镜头的另一边,是一只被割掉鱼鳍的鲨鱼尸体,血从伤口往外冒,染红了视线。“如果你可以看到鱼翅汤是怎样做成的,鲨鱼的鱼鳍是如何被割下的,以及每年有700多万头鲨鱼最终是因为鱼翅汤而送命,你还会购买它吗?”姚明把面前的鱼翅推开,告诉大家,“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野生救援保护鲨鱼鳍行动始于2006年。根据当时的调研,在中国,75%的人并不知道餐桌上的鱼翅与鲨鱼有关,还有19%的人甚至认为鱼鳍是可以再生的。野生救援希望通过这个广告让中国的消费者明白鱼翅的来历,改变吃鱼翅的爱好和消费习惯。

2014年8月,野生救援《中国鱼翅消费趋势最新报告》,报告显示,在过去两年间,中国鱼翅消费量价齐跌:广州的鱼翅销量下降82%,价格也随之下跌(零售价下跌47%、批发价下跌57%);香港鱼翅进口量下降了近一半(48%)。24家航空公司、3家航运公司以及5家酒店集团正式在经营活动中禁止使用鱼翅。

野生救援对消费者作过在线调查,85%的人表示过去3年已不再消费鱼翅,其中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认为,宣传活动是促使他们不再消费鱼翅的原因之一, “希望保护鲨鱼”,“屠杀鲨鱼的方式很残忍”―而这正是野生救援一直以来传播的关键信息。

此外,在野生救援对20名北京餐饮业代表进行的访谈中,19人称鱼翅的消费量显著下降,他们一致认为,姚明拍摄的公益广告“显然强化了客人的保护意识”。

鱼翅消费量价齐跌让野生救援相信,只有不断去除商用价值,才有希望终止疯狂的盗猎行为。这个思路也用在了犀牛保护项目上。

在中国的传统认识中,犀牛角有退烧、提高性能力和驱邪的功效,事实却是,犀牛角的主要成分是角蛋白,与人类指甲的成分并无差异。尽管卫生部早已明令禁止使用犀牛角制药,国务院也了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但是市场上犀牛角的入药需求仍然居高不下。

2015年,野生救援和奥美广告合作拍摄了一组“啃指甲救犀牛”的公益海报,演员李冰冰、陈坤、井柏然做出啃指甲的姿势,广告词简单直白:“犀牛角的成分,等同于你的指甲。”“犀牛角由角蛋白构成,你的指甲也是。”

此后,网友纷纷在微博上上传自己啃指甲的照片参与#啃指甲救犀牛#这一话题。这组公益广告在上个月为奥美夺得第九届金投赏国际创意节平面组金奖。

用适合的形式为不同的项目做创意传播,是野生救援一直在探索的事情。相较于把野生救援定义为公益组织,斯蒂夫更愿意称野生救援为媒体机构,“我们一直在做这样一个事情,通过媒体传播的影响力去影响受众的行为,让他们不再购买和消费野生动物,从而达到保护的效果。”

田原介绍,如今野生救援中国办公室13个工作人员中,没有一个是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科班出身,比起动保和环保专业知识,野生救援更看重媒体或传播方面的背景和能力。而她本人在加入野生救援之前,正是在奥美广告工作。

和政府一起“玩儿”

除了自己要玩得漂亮,野生救援亦深知和政府合作的意义。

2015年5月28日,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出境关口出现一面“不把象牙带回家”的签名承诺墙。刚刚下飞机的朗朗身着野生救援的文化衫走到墙前,在展牌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朗朗在那边!”不一会儿工夫,机场的旅客很快聚集过来,在白色的展板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他们争相和朗朗合影,举起“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不消费,即保护”“我对象牙说不”的蓝色标语牌拍照并发到微博和朋友圈。

这是野生救援和北京海关合作举办的“保护濒危物种,海关在行动”主题宣传活动。田原见过以往海关宣传的做法,把法律知识印成小册子,在出入关口向旅客分发,“很多人直接就不要,有的人就算接到手上也不会看,走两步就顺手扔掉。”费钱费力,实效甚微。

“但是这一次海关的工作人员特别高兴,因为活动关注和参与的人很多,媒体曝光也大,效果非常好。”

2015年12月30日,野生救援和北京海关再次合作,在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举行主题为“给野生动物寄一张明信片”的政策法规宣传活动。每个参与者写下的明信片会被野生救援的公益大使带到非洲、印尼等野生动物栖息地,转送给当地的野生动物保护机构。

短短几个小时里,现场便收到1600余张字迹各异的明信片,首都机场官方微博同步开展互动访谈,有人评价,“会玩儿!”

另一边,首都机场海关旅检现场摆放着整根象牙、象牙项链、象牙手镯等物品,海关工作人员向旅客介绍这些查获的濒危动植物及其制品,以及海关出入境相关管理规定和要求。

2015年,首都机场海关累计查获濒危动植物案件149起,仅象牙制品就查获了1895件,200余公斤,查获了犀牛角、豹皮、穿山甲片、玳瑁壳等各类濒危动植物制品712件。

政府在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方面一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3年国务院修订《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将鱼翅列为公务员接待的禁止菜肴,成为中国鱼翅市场消费量整体下滑的重要原因。在野生救援2014年的《中国鱼翅消费趋势最新报告》中,28.2%的受访者认为,不吃鱼翅是因为政府公务接待禁止鱼翅。

“很多人可能觉得政府在动保和环保方面没太多作为,但其实政府已经做了很多,只是很多事情大家不知道而已。”野生救援和政府开始越来越多的合作,田原说,野生救援希望发挥自己的优势,让这些好的项目为更多人知道并参与进来。

田野调查报告篇(4)

关键词:人类学;课程建设;民族地区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196-02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以延边大学社会学专业人类学课程建设为例,来探讨民族地区高校开设人类学课程的意义、课程建设的基本路径、存在问题及对策,旨在为民族地区综合性高校人类学课程建设提供一条可借鉴的有效思路。

一、民族地区高校人类学课程的建设意义

延边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建校60多年来,始终坚持多元文化融合与创新的理念,形成了“加强多元文化教育,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的民族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建立了迎合时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日益增多。作为一门全面系统地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人类学的课程教育在世界各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外很多大学先后在不同专业开设人类学课程,为学生搭建拓展和提高基本人文素养的知识平台。而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人类学的学科地位恢复以来,很多高校均已开设了人类学课程,在其学科建设和研究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果。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学科发展的趋势下,延边大学作为一所民族地区高校开设人类学课程,既符合该校培养具有多元文化素质民族人才的教育目标,又有利于创建一个能够凸显民族地区高校优势的特色课程,从而提升学校的整体竞争力。因此,人类学课程在延边大学的建设是有充分的必要性、可能性与发展前景的。

二、民族地区高校人类学课程建设的基本路径

延边大学社会学专业设立于2007年。虽然是一个不足十年历史的新建专业,但自建系以来一直以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素质、健康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文修养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教学、科研、育人等各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众所周知,在我国人类学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所认定社会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所以大多数高校的人类学教学及研究工作一般都是在社会学专业里进行。因此,延边大学社会学专业同样在课程体系上建构了社会学、社会工作、人类学等三大基本模块。其中,在人类学课程建设方面,经过近9年的实践与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课程设置与师资队伍。人类学模块主要包括文化人类学概论、人类学思潮、人类学研究方法、旅游人类学、影视人类学、中国文化、日本社会与文化、韩国社会与文化、朝鲜族历史与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等必・选修课程,建立了以文化人类学为核心的人类学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较完备,必修课和选修课分配相对合理,且充分体现了民族地区鲜明特色和优势。

现在讲授上述课程的师资构成主要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海外博士2人、国内博士5人,教师所学专业有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具较强学科互补性的多个学科。师资队伍建设虽然仍存在不少问题,但整体上还是初步形成了教学梯队。

2.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多媒体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出现在高校课堂。而人类学课程主要讲授的是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普同性及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等知识。因此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延边大学社会学专业,通过“影音资料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等各种环节,适当地整合板书等传统教学手段与PPT、教学片等现代教学手段,有效地改善了课堂教学环境。同时,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采取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获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3.田野调查与实践。延边大学社会学专业一向重视学生的田野调查与实践。先后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内的几个城市和农村社区建立了十几个田野实践基地,并对学生的田野调查实践进行严格指导和管理。学生们或者是通过课内实践教学,或者是通过暑期学校实践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进入各类基地进行调查,也有学生通过申报本学生科研立项自行进行田野调查,以此来达到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的课程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

此外,社会学专业的学生还创建了“田野社团”,并定期刊行“田野”杂志。“田野”杂志现已印刷发行6期,主要由田野实践与调查报告,专业教师访谈、学生活动与大学生活趣闻、考研与就业信息、社会热点问题探讨等多个栏目构成,而且从策划、征稿及审稿,到编辑、印刷的前后所有工作均由学生自己来执行。可以说田野社团及杂志的运营,既凸显了社会学、人类学的专业特色,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人类学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延边大学社会学专业的人类学课程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该课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今后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体系。虽然现有资队伍职称结构比较合理,初步形成了教学梯队,但整体的师资力量偏弱。如,高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主要集中在选修课,而且因高职称教师的大多数不是人类学、民族学专业出身,导致课程建设缺乏具有扎实专业功底的学科带头人。今后,首先要强化选修课的讲授内容与人类学相关理论的有效衔接,让选修课程的任课教师将自己的科研优势与人类学课程相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科研带动教学。其次,也要提高和加强科班出身年轻教师的科研能力,尽快解决职称问题,以改善师资队伍学科结构不合理问题。另外,应增加教师对外交流与考察的机会。同时也应该多鼓励教师申报教研课题,撰写教研论文,编写教材,建设精品课程。

2.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选取最佳的教学方法。现代化媒体技术的运用,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教学效果的提高,但也给教学带来了新的问题与困境。如,部分年轻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手段,而忽视像一些重要理论与研究方法等学术性强的知识必须用教师自身的语言来传授的必要性。也有一些老教师因不擅长运用计算机技术,导致不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低落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因此,今后的教学中应以课程性质与具体讲授内容为依据,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并积极探索和选取各种教学方法,以此来推动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3.坚持田野调查,改革考核方式。延边大学社会学专业虽然在建立田野调查基地方面做了下了不少功夫,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教师的现场指导与考核评价方面还是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因每个班级的学生数量偏多(平均60名左右)而课内调查时数有限(2―6学时),使教师经常纠结于如何合理地分配调查团队人数和次数的问题。其次,因受经费的限制,如何解决每一次田野调查如何解决交通工具及调查所需费用,也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难题。此外,在考核u价方面,依然以期末卷面成绩为主,没有把田野调查日志、报告等实践成绩充分地纳入到评价体系。今后,要有效利用田野实践基地资源,弥补上述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如,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时数;向学校相关部门申请并争取充分的实践教学经费;改革考核方式,把田野调查作为学生成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评价体系里面。只有在坚持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严格把关实践过程,以提升田野调查的质量,才能真正落实人类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杰舜,秦红增.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建设述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2).

[2]周大鸣,吴宁.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与中国人类学的发展[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6).

[3]董素云.“人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16).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 of Anthropolog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Minority Areas

LI Hua,NI Zhuo

(Yanbian University,Yanji,Jilin 133002,China)

田野调查报告篇(5)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和实行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各民族经济社会在全面转型中发生了深刻变化。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各种相关问题日益成为制约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全面客观地认识这些问题,是全面促进21世纪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该项目将以民族学、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式,客观反映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语言、生态保护等各方面的发展成就,及时准确地反映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问题和挑战,为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进行前瞻性的理论探讨。

《21世纪初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项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陈奎元院长担任总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担任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全面指导项目研究工作,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具体负责项目的调查与成果编撰等领导工作。项目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组织实施,由研究所科研骨干人员主持,同时适当吸收国内民族研究领域优秀中青年科研人员参与。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调查研究;(二)民族地区社会转型、进步与发展调查研究;(三)西部大开发战略与民族问题的调查研究;(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调查研究;(五)民族地区教育与科技的调查研究;(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调查研究;(七)民族地区民间状况及变化趋势的调查研究等。

《21世纪初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项目的最终成果为“21世纪初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报告丛书”。预计在5年内选择六七十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开展内容全面系统的多学科综合调查研究,先完成70个左右的田野调研报告,并按照统一的体例编辑出版50部左右的田野民族志专著。项目实施的主要目标是展示处理民族问题的“中国道路”;展现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成就;回顾总结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探索和形成过程,全面展示改革开放尤其是21世纪以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准确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言献策。

田野调查报告篇(6)

(一)引导学生关注认知家乡的民间艺术,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培养

早在上世纪20年代,蔡元培先生就提倡美育教育,认为美育问题不仅限于学校、学生范围之内,而是从学校的美育出发,扩展到全社会的美育问题;从学生阶段出发,扩展到整个人生。这种美育实施的方法,与20世纪初的以“歌谣运动”作为标志的中国民俗研究与民间艺术的复兴是有联系的。乡土民间艺术最具地方性。四川民间艺术源远流长,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乡一品,一地一特色,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地域之一,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文化艺术宝库。但是,当今的高职院校学生不少脱离了自己的乡土乡音,对本土民间艺术知之甚少,甚至对“民间艺术”这一概念都十分陌生。引导他们关注和认知家乡的民间艺术、中国的民间艺术,离不开教师。以四川商务职业学院为例。2013年,该院在省内高职院校中率先开设了《民间艺术》院级公共选修课程。在第一堂课中,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介绍、提问与互动,唤起学生的记忆:竹编、剪纸、糖画、皮影、年画、面人(面塑)......一个个民艺代表门类,激发起他们对家乡民间艺术的文化认同感和亲近感。在民艺教学的初期阶段,教师设计以“家乡的民间艺术”为主题,安排学生利用国庆假期进行家乡民艺采风,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利用现代信息网络自己查询搜集,制作出丰富多彩的介绍家乡乡土民间艺术的视频、幻灯片等。在讲解民间艺术理论的同时,引导学生展示家乡特色民间艺术的种类、工艺特点、产品特色、文化价值和市场现状、传承人故事、影响力等,并辅之以教师点评和学生讨论,不仅在教学互动中实现乡土民间艺术资源共享,而且在通识教育、素质培养方面,唤起高职学生对于祖国、家乡的民间艺术的热爱,有助于培养他们对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等,并对年青一代建立本民族文化自信也将大有裨益。

(二)将民艺地域元素与学生所学专业有机融合,提升其就业与创业能力

高职院校民间艺术教育研究从文化产业的视野看,将着重探讨培养高职学生对于民间艺术的现代文化产业的转化与应用能力,诸如传统与现代的工艺制作、采用民间艺术元素进行现代创意设计等,以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因此,除了充分利用学生家乡的乡土民间艺术资源外,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进行教学实践,是民间艺术教育的又一种有益方式。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开设的《民间艺术》课程,选课学生涉及多个系别、多种专业。在民间艺术教学中,教师特别注重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启发学生将传统与现代的工艺制作融合、采用民间艺术元素进行现代创意设计。比如应用技术系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民间艺术的年画、皮影、剪纸、中国结等元素运用到网页设计中,设计出独具风格的网页作品;鞋类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一位学生,抓住了民艺内涵中的两大精髓——审美与实用,将民艺“剪纸”融合到高跟鞋的立体造型设计中,剪纸和高跟鞋的结合,以剪纸的镂空为主要表现形式,将鞋的透气性这一实用功能充分展示,空间感体现得颇为贴切,高贵、现代,同时又赋予了浓郁的民族特色;环境艺术专业、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利用极具本土特色的元素,制作了年画、熊猫剪纸等民艺作品;而烹饪与营养专业的学生,则启发他们利用民艺元素设计餐厅的布置。民间艺术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极富趣味和挑战,极大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对于民间艺术内涵的理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将民间艺术与生活日用融合在一起的审美与实用的精神体现在高校艺术教育中,民间艺术可能会获得研究与应用的新生,同时可以初步培养学生对于民间艺术在现代文化产业方面的创新与应用能力,这将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

(三)教师先行,引领学生开展区域民艺田

野调查①历史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先生在《民俗》发刊辞上呼吁:“我们要探险各种民众的生活,民众的欲求,来认识整个社会!我们自己就是民众,应该个个体验自己的生活!”②实地体验各种存在于乡野的民间艺术,是民艺教学教研的重要路径,尤其需要调研区域民间艺术资源。而高职院校所在地方区域的民间艺术资源,作为民艺的教学资源,既具有田野调查的交通的便利性,也有建立校外民间艺术教学实训基地的可行性、优势性与长期性。所谓的区域民间艺术资源,我们认为存在于两种场所,一是存在于地方的民间艺术,二是存在于文化机构。以四川为例,它的民间艺术资源丰富,这源自它是一个人口众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大省。各民族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资源。四川深藏着不少民间艺术技艺和人才,一些民族民间工艺品在世界文明史上都占有相当地位。可以说,四川的每个市县乡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间艺术。四川区域民间艺术资源存在于地方的民间艺术,如泸州分水的油纸伞、甘孜州的巴塘弦子、绵竹的木版年画、成都的糖画等;存在于文化机构,如成都金沙博物馆里的中国最古老的黄金剪纸“太阳神鸟”、四川大学博物馆的皮影等。这两种场所的民间艺术,在作为教学资源共享上,可以互为文本,相互补充。获取地方区域性民间艺术资源,“教师先行”十分必要。所谓教师先行,就是通过先期田野调查,为学生“探路”,事先掌握有关民艺的亮点特色、文化价值,搜集第一手鲜活资料,联系接洽学生田野调查的有关事务,从而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进行田野调查,设计田野调查的计划、线路和程序。例如四川商务职业学院《高职院校民间艺术教育研究》课题组在开展民艺教育研究和教法探索的同时,先于学生积极进行区域民艺田野调查,先后走进实地,调查访问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郫县安靖蜀绣村,参加绵竹年画文化节活动,采访了绵竹年画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泸州分水油纸伞厂等重要民间艺术圣地,访问非遗传承人,考察地域民艺演变历史,了解原料特点和工艺特色,探寻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调查生产规模和市场现状,询问保护传承措施等。先于学生的田野调查,可以让教师胸有成竹地拟定教学重点和主要教学环节;落实到民间艺术教学中,则充分利用成都的区域民艺资源,采用教师给出田野调查或参观考察的题目,以班级统一安排校车出行(或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前往)的组织方式,学生分别参观、考察、调研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郫县安靖蜀绣村、温江陈家桅杆、成都文殊坊藏羌织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都锦里、宽窄巷子等地。需要指出的是,对初次从事田野调查的学生来说,教师应当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地指导学生学习田野调查方法。除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社交礼仪和禁忌,入乡随俗,尊重当地人,锻炼社交能力之外,我们重点培养学生的田野调查计划写作能力、现场观察能力、收集资料与实物标本的能力、详细记录有关工艺流程的能力、人物访谈技巧等。田野调查结束后,指导学生完成以田野调查报告为主的各项访谈与写作的作业,并且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讨论,延伸提交有关民间艺术的抢救保护、整理发掘、利用开发的方案、创意等成果。在民艺田野调查课程进行过程中,还应指导学生撰写调查计划书、设计调查问卷表等一系列文案,通过实地访谈、录音、拍摄、资料整理,再到调查报告的完成,全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读”、“问”、“听”、“写”、“图片拍摄”、“资料查询”等各项综合能力,使民艺田野调查成为学生最有收获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

二、民艺课程教学设想

在持续的民间艺术教学中,通过对于高职院校民间艺术课程特色的提炼,结合高职院校的教育特色,探索一种适合于高职学生实际情况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民艺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

(一)专职教学与兼职教学相结合

在课程设置上,安排聘请民间艺人走上大学讲台,走到师生之间,用其本色语言讲述自己的创作甘苦,弥补学院与书本教学之不足。在这方面,天津职业学院的做法值得借鉴。该院在艺术专业上,设置了年画方向,专门骋请天津杨柳青年画传人,走上讲台为大学生传授年画工艺。而艺术专业的师生走出校园,走向民间,走向原生态的民间艺术,通过田野调查,既为区域地方文化建设做一些具体工作,同时增进学生对民间艺术的认知,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二)建立民间艺术教学基地

民间艺术是一项传授性极强的艺术活动,一项民间艺术往往是家传或以师徒相传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与民间艺人合作建立传习所的方式,让学生体验民间艺术的做法,是建立校外民间艺术教学基地的好方式。在民间艺术的考察调研中,我们发现民间艺人在地方政府扶持下,已经走在了前面。比如,郫县安靖镇的蜀绣传习所、泸州分水油纸伞传习所,都是政府出资,民间艺人出技艺办起来的民间艺术学习基地。因为这些民间艺术的传习所一般都是免费的、对外开放的,高职学院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地方的民间艺术资源,建立民间艺术教学基地。这样既可以作为教学的实训基地,也可以作为学生寒暑假自愿学习的基地。

三、结语

田野调查报告篇(7)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所进行的一切考古发掘和水下考古活动。

第三条国家文物局统一管理全国考古发掘工作,一切考古发掘工作都必须履行报批手续。

第二章资格审定

第四条考古发掘实行团体和个人领队负责制。具有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的单位可申请考古发掘项目,具有考古发掘领队资格的个人经具有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的单位指派,担任考古发掘项目的领队。

第五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家文物局直属考古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考古系(专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文物考古机构及有条件的地、市所属文物考古机构,具备下列条件者可申请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

(一)具备一定数量受过高等学校考古专业训练,能从事考古发掘的专业人员,其中具有考古发掘个人领队资格的专业人员不得少于4人;

(二)具有受过专业训练、能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科技人员;

(三)具备必需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设备;

(四)具备从事一般性文物保护处理的实验室;

(五)具有保证文物安全的文物库房和整理场地。

第六条申请考古发掘个人领队资格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大学考古专业(含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后,从事考古发掘工作2年以上;

非考古专业(含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后,从事考古发掘工作2年以上,经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培训班或国家文物局委托指定的考古研究单位考核合格者;

(二)具有独立组织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的能力,胜任《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规定的领队职责,并能组织编写考古发掘报告;

(三)作为组织者之一或主要参加者,完成过一项以上较重要的考古发掘工作,并执笔完成年度考古发掘简报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中型考古发掘报告;

(四)在组织和实施考古发掘过程中,熟悉考古学某一领域的前沿问题,能根据学科发展趋势选定并研究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课题,撰写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

第七条由国家文物局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组成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资格评议委员会负责考古发掘资格审定:

(一)申请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的单位,需提交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的申请报告,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研究同意后,报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资格评议委员会评议;对评议通过的单位,由国家文物局审查批准并颁发证书;

(二)申请考古发掘领队资格的个人,需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领队资格申请书》一式两份,并提交1-2篇田野发掘简报和代表性学术论文;由所在单位推荐上报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考古发掘资格初评组签署评议意见;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研究同意后,报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资格评议委员会评议;对评议通过的个人,由国家文物局审查批准颁发证书;

(三)考古发掘资格审定工作原则上每一年一次,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资格评议委员会可根据需要对申请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和组织考核。

(四)经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资格评议委员会评议,国家文物局可注销不称职的单位和个人的考古发掘团体和个人领队资格。

第三章项目申请和审批

第八条申请考古发掘项目必须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申请书》,由考古发掘单位经发掘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向国家文物局提出申请。

第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申请书》包含下列内容:

(一)申请单位的名称及负责人姓名;

(二)发掘对象的名称、时代、级别、具体地点、面积和范围;

(三)前期准备(包括调查、勘探)情况;

(四)年度发掘点的具置和面积(附图);

(五)年度发掘的时间或期限;

(六)年度发掘的学术目的、计划;

(七)发掘经费的来源和数额;

(八)领队人员的姓名、专业职称、主持完成的发掘项目和代表性学术成果;

(九)主要业务人员的姓名、专业职称、在该项目中承担的任务;

(十)对可能出现遗迹现象的保护措施和出土文物保护的技术准备情况;

(十一)连续性项目的年度报告完成情况;

(十二)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十条考古发掘单位为科学研究而进行的主动发掘申请,申请书应在每年第一季度末以前按程序上报,同时必须提交立项说明书,内容包括发掘的学术目的、立项机构、发掘计划、完成时间等。

第十一条国家文物局会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每年第一季度至第二季度初,集中对当年各项考古发掘申请进行审议,并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证照》。

第十二条考古发掘单位配合经济建设工程的考古发掘申请,应在发掘前三十日向国家文物局提出,但因工程建设中意外发现文物或者文物面临自然破坏危险,需抢救性发掘的遗址和墓葬,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后,可以先行发掘,自发掘开工日起十五日内补报发掘申请书。

第十三条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遗址或古墓葬受到自然或人为破坏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应先将受破坏的情况和拟采取的保护措施,向国家文物局报告,经国家文物局同意后方可实施。需进行抢救性发掘的项目,应同时填报发掘申请书。

第十四条未取得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的文物考古机构,若需对因工程建设意外发现或面临自然破坏的遗址或墓葬进行小规模抢救性发掘,应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并指派或聘请有考古发掘个人领队资格的人员主持进行发掘工作,同时经有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的单位上报发掘申请书,或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考古机构审议后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上报发掘申请书。

第四章项目执行和监督

第十五条考古发掘单位和主持发掘项目的领队人员,应严格执行《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严格执行国家文物局批准的考古发掘项目计划,确保发掘质量和文物安全。

第十六条在考古发掘工作中,考古发掘单位应事先提出保证出土文物和重要遗迹安全的保护措施。对发掘中发现的重要遗物和遗迹,应及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第十七条考古发掘中如有重要发现,考古发掘单位应在对社会公开发表之前,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及时向国家文物局报告。

第十八条国家文物局对考古发掘工地实行检查与监督制度。国家文物局可组织对考古发掘工地进行检查,内容包括《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执行情况、领队人员的工地日记、遗迹照片和绘图记录、经费使用情况及发掘工地的安全措施情况等。

第十九条对于重大的考古发掘项目,国家文物局可组成专家小组或指派有经验的专业人员赴现场指导发掘工作。

第二十条年度考古发掘项目结束后,考古发掘单位应及时将发掘经过、收获和经费使用情况,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国家文物局提交书面报告,并尽快编写年度考古发掘报告。

第二十一条考古发掘项目完成后,考古发掘单位应向国家文物局提交结项报告,内容包括发掘经过、主要收获、经费的来源和使用情况、发掘现场及拟保留的遗迹现象处理保护情况、对遗址的保护建议、田野考古发掘报告的编写计划等需要说明的情况。

第五章考古资料与发掘报告

第二十二条考古发掘领队人员在该项考古发掘工作结束后,应及时、认真地做好出土文物、各类标本、有关资料(包括文字记录、各种登记表格、照片、图纸)的整理工作。

第二十三条考古发掘所获得的出土文物和各种资料归国家所有。考古发掘领队人员在考古发掘项目结束后应将有关资料(包括文字记录、各种登记表格、照片、图纸)及时交本单位资料室保管,出土文物和各类标本按出土时的登记表向库房移交。考古资料移交时要有专人负责核实、接收,文物移交时要填写入库登记表。

第二十四条考古发掘报告的编写工作要在发掘结束后的3年内完成。年度发掘报告应在当年完成编写工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