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家长会流程

家长会流程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0 14:57:07

家长会流程

篇(1)

一、家长签到:(按照班级依次排好队)

二、主持人讲话:各位家长朋友上午好!

首先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来参加本次家长会,谢谢你们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配合!期末将至今天请大家来,主要是想让你们更多的了解幼儿园,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及学习各方面的情况,同时根据近期的各种方方面面的情况来和各位家长朋友作一个探讨。

三、园长做本学期工作总结

尊敬的家长朋友:大家好!承载着爸爸妈妈的期望,本学期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首先我代表托木吾斯塘中心幼儿园的全体教职工及全体小朋友向你们说一句辛苦了。

有了你们的积极配合和帮助,我们又圆满地完成了一个学期的工作。幼儿园的日常工作涉及孩子的衣食住行,你们能放心的把孩子交给幼儿园和老师,幼儿园就是孩子的另一个家,老师们就是孩子们的另一个妈妈,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幼儿身上无小事,每件事都是要紧事,我们全园上上下下认真对待孩子的生活、学习的点点滴滴,努力地让孩子们顺利、愉快地度过幼儿园的每一天。

  还请各位家长配合我们的工作:

1、督促幼儿天天坚持按时来园,有事事先请假,事后幼儿入园时补交请假条(并注明请假理由)。如果你的电话号码有变动也请及时告诉我们,以免有急事时联系不上。

2、幼儿来园时请家长检查是否带危险物品如扣子、小刀、小饰品等。这一项很重要,因为小孩子他小,他看到好玩好看的东西就会带来幼儿园给小朋友看,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如果带的是危险东西那后果就不敢想啦。  

3、如果您的孩子在家出现情绪不稳或身体不适时,请你在送孩子入园时及时告诉老师,以便我们能多关注孩子。

4、请各位家长注意孩子的卫生,勤给孩子洗澡,洗头发,剪指甲,勤换衣服,保持干净卫生的状态。

5、根据季节的变化,请家长及时的调整孩子的替换衣裤,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身体也在增长,不要给幼儿穿太小太短的衣服,因为天气渐渐变冷,有的幼儿的内衣扎不起来,一活动也经常露出来,很容易受凉。

6、因为幼儿再经过半年就要上小学了,积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也是我们这学期工作的重点,从早晨的入园时间开始,尽量不迟到,(让孩子在10点之前到园,这也是为了让幼儿能吃到热腾腾的早餐)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学会自己做一些能力所及的事情,如:自己穿脱衣裤、自己吃饭,学会自己整理学习用品。幼儿放学回家后家里有条件的父母跟孩子用国语交流,或者让哥哥姐姐教幼儿复习知识提高幼儿的口语。

7、如我们工作上有疏忽的地方请家长及时提出,孩子的成长应家园互动,老师和家长都应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出发点,我希望我们和孩子一同成长。

四、发放上海互江---互加计划助学金

家长按要求签字按手印,拍照合影。

五、结束部分:家长有序退场,打扫场地

篇(2)

一、构建关爱服务体系的探索与成效

针对留守流动儿童教育、管护这个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命题,我市经历了一个探索、推广、实践、有序推进、健康发展的过程。2005年,我市由文明委牵头,在三县3个乡镇开展关爱“留守孩子”工作试点。之后,妇联、教育、关工委、团委等相关部门各自为阵,发挥优势。2007年,市妇儿工委争取市政府重视支持,在全市实施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去年,又将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建设纳入政府民生工程。通过建立“四项机制”、完善“四种模式”、打造“四个品牌”,形成了“党委重视、政府主导,妇联协调,各方共管”的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关爱服务体系。

(一)“四项机制”推进,倾心构建关爱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领导责任机制。2007年,经市政府第95次常务会议研究,明确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由各级政府妇儿工委牵头实施,宣传、教育、卫生等12个部门为责任单位,以“十百千”行动(每个县区在留守流动儿童集中的村、居、校建立10个“留守流动儿童之家”、培训100名班主任或临时监护人、聘请1000名“爱心家长”)为载体,开展关爱活动。市财政每年拨付15万元关爱工程专项经费。2010年,在省妇联的支持下,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建设又纳入了政府的民生工程,省财政为每个活动室配备2万元的物品,由市妇联牵头组织实施,各县乡镇长为责任人。目前,首批17个乡镇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已建成。市、县区和民生工程项目乡镇三级组织领导机制的完善为构建关爱服务体系提供了有效保障。

二是建立目标管理机制。在7个文件中确立目标:在市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妇女儿童工作的意见》、《关于实施“五项工程”解决“两纲”重难点问题的意见》中将关爱留守流动儿童作为重点工作纳入其中;在《市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市妇联关于开展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创建活动的意见》中确定了建立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的目标措施;下发的《市妇儿工委关于组织实施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的方案》、《市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建设实施办法》,《市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管理考核办法》使我市的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有章可循,有效管理,有序运行。

三是建立调研督查机制。我市坚持“以调研出思路、以督导促提高、以交流带发展”增强关爱工作力度:坚持每年到各县区留守流动儿童之家、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全面开展留守流动儿童情况调研。撰写的《市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调研报告》,分别在省人大调研和市政协社情民意座谈会上做专题汇报和发言,并被党刊《工作》采用;坚持每年深入各县区督导关爱工程实施和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民生工程建设。并先后作为市政协主席督办提案和民生工程专项视察,深入各留守流动儿童之家、活动室实地查看;坚持每年组织交流观摩活动,全面推进关爱工作。连续两年召开了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程推进会、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民生工程现场观摩推进会,并挂牌命名表彰了11个“市优秀留守流动儿童之家”。

四是建立宣传推进机制。我市通过强化“四个宣传”提高关爱工程、民生工程的知晓率,扩大留守流动儿童受益面。通过在妇联网上开设民生工程专栏、在电视台和《日报》、《新安晚报》、《江淮晨报》等新闻网络上刊登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建设的相关信息强化媒体宣传,营造了有利于关爱工作的舆论氛围;通过为活动室(家)统一制作宣传栏、设置醒目宣传牌、配送杂志架、影集等物品拓展场地宣传,为吸引更多的孩子参与积极创设条件;通过连续三年举办全市留守流动儿童之家管理者培训班扩大项目宣传,提升了留守流动儿童之家、活动室管理者的工作水平;通过组织四大领导班子深入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流动儿童活动之家慰问、招募“爱心大使”、志愿者服务、举办教育知识讲座等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深化社会宣传,不断提升关爱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二)“四种模式”联动,不断丰富关爱服务内容。

我市充分整合社会资源,采取四种关爱模式,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注入新鲜活力,促进留守流动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一是阵地服务式。我市针对留守流动儿童放学后、双休日、节假日等管教“真空时间”,在学校、乡镇、社区(村)等留守流动儿童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先后建成97个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家)。特别是今年纳入民生工程后,除在学校新建255个留守流动儿童活动之家后,又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建立17个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这一举措使乡镇文化部门和妇联实现了共同参与、资源共享、互相促进、一举多赢。各活动室(家)在管理方式上科学规范,做到“三齐全”,即家长儿童档案齐全,活动管理制度齐全,场地设施设备齐全。在活动内容上做到“三关注”,即关注心理健康,通过开通亲情电话、设立师生“悄悄话”室、心理咨询站等为留守流动儿童疏导心理问题;关注实践锻炼,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学习、表演活动、外出锻炼游览等为留守流动儿童提供自我展现、乐于交流的平台;关注安全保护,通过举办法制讲座、“少年模拟法庭”、安全教育课堂等活动增强留守流动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此外,我市在留守流动儿童较为集中的学校,创建了84所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其中有8所分别被评为全国和省留守流动儿童示范家长学校。肥西县还建立了行知寄宿制“留守孩子”学校,在校生共300人。

二是结对帮扶式。目前,我市已建立了一支由教师、律师、“五老”人员、社会工作者、大学生等组成的留守流动儿童志愿者工作队伍,全部登记在册。这些爱心家长分别与留守流动儿童开展“1+1”活动,为每个孩子提供心理疏导、作业辅导、生活帮助等服务。特别是长丰县组织全县1300多名机关干部与留守儿童爱心结对,定期送去亲情关爱,实现贫困留守儿童关爱全覆盖;市妇儿工委创造性地组织36个成员单位与优秀儿童之家开展“1帮1”结对帮扶活动。每年“六一”期间,各成员单位分别向所结对的儿童之家赠送电脑、图书、运动器械等价值十几万元的款物,有力推动了我市留守流动儿童之家的建设。

三是项目运作式。我市瑶海区三里街和庐阳区汲桥社区“快乐儿童俱乐部”是英救会与妇联合作的社区儿童福利项目。各级妇联依托项目资金,不断在形式上、内容上、手段上创新,现已形成“儿童自主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成熟的管理模式。孩子们自己选出的图书管理员,自主制定的图书阅览、器材保管、卫生值日等制度,全程自我管理和服务的实践,提升了孩子的素质和能力;组建的绘画、作文、舞蹈兴趣小组,陶冶了留守孩子的情操,使他们的课余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创办“儿童宣传队”、《社区儿童报》、“社区儿童论坛”、“助我成长亲子论坛”等为流动儿童带来自尊、自信,成为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中的一朵奇葩。三里街“快乐儿童俱乐部”先后接待了省内外以及英国、朝鲜等多个国家和香港、成都等26个地市代表团参观学习,《人民日报》、《日报》、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都曾予以报道,英国王室安妮公主也对俱乐部给予了“你们让儿童有了‘宾至如归’的感觉”的高度评价。俱乐部里两名流动儿童还应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儿童中心/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邀请,参加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执行中期的评估。

四是部门联动式。我市充分利用和盘活社会资源,充分发挥政府妇儿工委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形成关爱合力。市教育局切实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就学权利,专门下发《关于做好在市区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试行)》等一系列文件,使我市成为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门槛”最低、手续最简化的城市之一。截至去年秋季,我市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定点学校已达到100所,居全省各市首位,今年又在三县中小学建立了255个留守儿童之家;市文化局、市公安局开展校外网吧整治,不断优化校园周边网络环境;团市委组织共青团员、少先队员与留守儿童开展“一对一”结对互助活动;市妇联先后组织留守流动儿童参加全市“一起成长、感恩面对面”、“百名留守儿童看”、“好娃娃嘉年华”等活动,为留守儿童送去关爱。特别是纳入民生工程后,留守儿童活动室建在乡镇文化站,教育、文化、妇联、乡镇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使留守儿童家里家外、校内校外均有人爱、有人管、有人教、有人护。

(三)“四大品牌”创新,竭力凸显关爱服务亮点。

我市积极探索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创新举措和有效办法,经过几年的实践,已形成多个品牌。肥东县构建完善的“留守小队”模式被国家11个部委倡导推广;肥西县的“家长制度”为留守儿童送去了母亲般的关爱;瑶海区的“快乐儿童俱乐部”成为农民工子女的乐园;庐阳区的“假日托管学校”已拓展为“四点半学校”、“星期天课堂”。此外,正在探索中的“滨湖家园快乐学堂”、“杨老师心理工作室”等都作为关爱服务的亮点载体,融学、教、管于一体,成为留守流动儿童的快乐家园。全国妇联副主席赵少华和教育部部长陈小娅、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副主任万燕、全国妇联儿童部部长邓丽来考察时,对我市实施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目前,全市共建有留守流动儿童活动之家、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352个,招募了9677名“爱心家长”,培训了班主任和“爱心家长”7000多名,设立亲情电话623部。

二、构建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体会与思考

经过几年来的试点和推广,我市的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呈现出有序推进、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留守流动儿童活动阵地也从仅有简单的课余活动场所发展为机制健全、管理规范、设施齐备的留守流动儿童之家和活动室,成为孩子们的开心乐园、家长的放心港湾、政府的关注重点。但是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如何构建更有效的留守流动儿童的关爱服务体系,是当前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中亟需探索、解决的重要新课题。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构建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提供根本保证。

近年来,各级教育、团委、妇联、关工委等部门都在做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有的地方也成立了关爱工作协调机构,但从实施情况来看,由于人员、经费、场地等多种因素,尚未形成有效合力。要构建有效的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必须坚持政府主导。要建立由政府牵头,教育、财政、妇联、民政、关工委等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关爱服务组织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资源整合,形成合力。要将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整体纳入政府民生工程,有健全的运行管理机制,有雄厚的经费支持,有相应的目标分解和督查考核办法,才能使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更有力度。要不断完善留守流动儿童救助机制,切实保障特殊困难留守流动儿童获得及时有效的社会救助,才能确保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更有实效。要制定有利于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农民工将子女带在身边,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

(二)完善学校教育机制,确保留守流动儿童享受优质的教育服务。

目前,由于学校教育资源不均衡,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导致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得不到高质量的学校教育。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因各种体制的限制,又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儿童相同的受教育权利,即使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高考。如何完善教育机制,均衡教育资源,使留守流动儿童都能享受到平等的优质教育,是构建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着力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努力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使农村留守儿童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学校教育;要大力支持农村寄宿学校的的建设,对农村寄宿制学校提供经费支持,积极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条件。另一方面,要完善和健全公平的社会教育机制,制订和实施有利流动人口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让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享有相同的权益,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享受与城市儿童完全平等的教育。

(三)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爱服务网络。

留守儿童长期远离父母,由于监护的不到位、亲情的缺失、生活的困难,容易引发安全、心理等各种问题。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爱服务网络,为留守流动儿童提供全方位关爱服务,是构建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关键因素。要大力开展留守儿童校外活动阵地的建设,在乡(街)、村(社区)层层建设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活动室、彩虹家园等留守儿童课余活动场所,不断丰富留守儿童校外的精神文化生活;要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组建由爱心人士和教师、心理咨询师、社区工作人员、大学生村官等各类人员共同参与的关爱服务队伍,为留守儿童提供亲情关爱、心灵抚慰、生活救助,弥补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和缺位的监管,使留守儿童虽然远离父母,也能享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身心健康地成长。

(四)加强家庭教育服务,提升家长和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水平。

篇(3)

北京翠微大厦和杭州百大集团代表分别在会上介绍了自己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成功做法与体会。虽然两家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管理各具特色,但有一点是完全一致的,就是采用信息技术手段经行流程的再造和管理的提升使企业受益匪浅。

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贺名仑教授凭借自己多年来从事流通经济研究的经验,深入分析了加入WTO后中国商业所面临的四个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应对措施。中商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刘普合主任发表了题为“走向‘流程再造’的思考”的主题演讲,由于刘主任还担任着国家"十五"攻关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各类商业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工作,因此对流程重组的理解非常深刻,他的演讲带给大家不少启迪。长益科技兼商用联合数据董事长曹国兴先生以自己从事商业信息化研究10余年的经历和感受,向与会代表阐述了流程再造的科学概念、实施过程和成功要素,并进行了案例剖析,提出了“BPR是ERP的基础,ERP是BPR的手段”、“管理无模式”、“BPR是企业管理的革命”等一系列创新经营理念,对各参会企业起到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反响强烈。总经理宋清先生就如何完美地进行ERP与BPR的结合做了详细的介绍,并再次向大家强调了长益产品研发的指导思想--流程再造。目的是让企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高整体管理水平,从而真正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正是各企业代表最为关心的问题。

长益科技和商用联合数据同时在本次大会上了最新版本“商友5.0”和“商友世界2.0”,并做了现场演示。产品中强大的功能、超前的理念、完善的设计让与会代表耳目一新,将会议气氛带入了高潮,让与会代表们再次领略到了作为中国流通信息化领跑者的长益科技产品的独特之处和优势所在。

会议期间,长益科技还与贵阳钻石百货举行了隆重的签约仪式。标志着长益科技迈出了开始全面进入西南市场的重要一步,向“有流通就有长益”的目标更进了一步。

篇(4)

为了使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生家长了解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意义和目标,了解课程改革对高中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充分认识到实现课改目标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确保高中课程改革平稳、扎实、有序地推进,充分发挥宣传的积极作用,切实抓好宣传工作,特拟定本方案。

一、宣传内容

1、普通高中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2、普通高中课程所面临的问题。

3、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

4、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目标。

二、宣传方法

1、在校园醒目处悬挂有关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宣传横幅、标语。

2、利用校内板报、墙报、校园广播、校园刊物等宣传《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及其相关宣传手册,传播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教育评价等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3、邀请有关专家到校讲课、开讲座,通过动员大会、主题班会、课堂教学等活动向学生宣传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改革的主要内容。

4、组织召开学生座谈会,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消除对新课程的各种疑虑,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课程。

5、编印《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宣传手册》寄送到学生家长手中。

6、召开高一新生家长会,对高一新生家长进行全员培训。利用家长会宣讲高中新课程基本理念和改革的主要内容,提高家长在新课程条件下指导子女学习的能力。

7、设立“家长信箱”,定期举办“家长接待周”,收集家长意见;开设新课程咨询热线电话,由专门人员为有疑虑的家长解困释疑;建立专题网页,编辑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信息,为学生和家长提供网络资源。

8、鼓励和引导学生家长参与课程建设和课程管理。学校的课程决策可邀请家长参加,学生的选课和课程评价等更离不开家长的参与,并充分发挥学生家长课程资源的利用。让家长参与学生新课程教育,引导家长在参与中理解、认同和支持新课程实验。

三、实施方案

(一)《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宣传与学习

1、在暑假期间,组织有关人员编印新课程实验宣传手册,以备开学后向高一年级学生和家长宣传使用。

2、开学初,在校园悬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宣传横幅,利用墙报、校园广播、校园刊物等宣传普通高中新课程。

3、开学报名注册时,给高一学生及家长赠送一份高中新课程实验宣传手册,使学生基本了解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模式。

4、第1周,召开新课程动员宣传大会,向高一学生宣传《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及相关信息。

5、第2-4周,组织“新课程改革与自我成长”学生专题讨论会、座谈会:

利用4课时活动时间,由班主任组织,先由学习小组讨论分析,然后班级沟通交流;

②利用2课时活动时间,由年级组长组织,年级交流沟通;

③由年级组长组织,各教研组长组织学科教师骨干,深入学生中间,面对面开展研讨。

(二)提升学习方法教育

1、学习方法专题报告会(第5-6周)(报告人:各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主要有:《新课程课堂学习模式》、《课外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特色》、《学科学习方法简论》等。

2、每学段结束举行学生学习方法交流会,同时编印学生学习方法经验专辑,人手一册进行文本交流。

3、开辟“课改与学生学习生活”专栏,反映学生学习方法案例和动态。

(三)学习评价的教育与训练

1、编印《普通高中新课程学习评价手册》人手一份发给学生,在班主任的指导下阅读,要求理解:评价自己、评价同学、评价教师的意义,如何通过评价促进自我、同学、老师的成长。

2、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训练评价的方法和准确评价事物的能力。

3、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学会构建自我成长记录袋,每学期末由班级和年级开展“学生成长记录袋”交流活动。

(四)选课指导与选择成长之路教育

1、编印《选课指导》手册,在班主任指导下阅读,基本理解选修课程的模式。

2、召开学生专题报告会(第7-8周)(报告人:各学科骨干教师),主要有:《如何选定自己未来成长之路》、《各学科选修课程内容与培养目标》等。

3、选课指导活动(组织者:年级组长、班主任、教研组长)。

4、选课咨询活动。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校本课程的宣传

1、召开学生专题报告会(第11-13周)(报告人:各学科骨干教师),主要有: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中学成长、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与方法、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发展等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研讨会(14-16周):

⑴、由年级组与班主任组织学生学习综合课程案例,并由班主任作点评;

⑵、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提高自我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研讨;

篇(5)

[关键词] 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晓率;重视度

[中图分类号] R18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6-0013-03

为了解中山市某区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情况,提高儿童免疫接种工作水平和质量,促进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开展,探索儿童计划免疫管理的有效措施,2011年9~10月笔者对中山市某区部分儿童家长进行了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情况现况进行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别在中山市某区预防接种门诊、托儿所、幼儿园及公共场所随机抽查6周岁以下儿童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共480名,其中男208名,女272名。

1.2 方法

统一制定调查问卷,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儿童家长(父亲或母亲)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情况和态度进行调查,对回收的480份调查表资料用Excel进行资料整理及统计分析。调查内容包括:家长的基本情况、家长预防接种基本知识和儿童免疫规划有关政策的认知情况、家长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知晓来源、影响家长对儿童预防接种知识和重视度的因素等。

2 结果

2.1 家长基本情况

480名儿童家长中,本地儿童家长218名,占45.42%(218/480),流动儿童家长262名,占54.59%(262/480);文化程度中专(高中)及以下57.92%(278/480),大专以上占42.08%(202/480)。

2.2 家长预防接种基本知识知晓情况

2.2.1 家长对预防接种基本知识的了解 所调查家长中,99.38%(477/480)家长知道孩子出生后应该接种疫苗;88.13%(423/480)的家长对本地区6周岁内儿童应接种的10种基础疫苗中的全部或部分疫苗和接种程序比较了解;11.88%(57/480)的家长完全不清楚儿童在6周岁内需要接种的10种基础疫苗的种类和接种程序。92.71%(445/480)的家长对小孩发热或身体不适时不宜接种疫苗较了解。

2.2.2 家长对本地区国家儿童免疫规划10种基础免疫疫苗知识的了解程度 对本地区国家免疫规划的10种基础疫苗,家长知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麻疹(麻风二联疫苗)、口服脊灰糖丸(OPV)、百白破三联疫苗、麻风腮疫苗、甲型肝炎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白破疫苗(表1)。

2.2.3 家长对本地区国家儿童免疫规划10种基础疫苗可预防相应的12种传染病了解程度 家长知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乙型肝炎、甲型肝炎、麻疹、脊髓灰质炎、结核、破伤风、百日咳、风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白喉、腮腺炎(表2)。

2.3 家长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知晓来源

家长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知晓来源有多种途径,知晓途径从高到低顺序依次为:预防接种门诊医生告知90.84%(436/480)、预防接种门诊接种信息告知82.71%(397/480)、预防接种告知书75.83%(364/480)、自己了解59.80%(287/480)、各种宣传活动43.75%(210/480)、亲人朋友告知42.30%(203/480)、预防接种知识讲座8.96%(43/480)。

2.4 家长对儿童预防接种的重视程度

87.71%(421/480)的家长会主动按照接种程序时间安排带孩子接种疫苗,89.17%(428/480)的家长认为有必要全程按时接种基础免疫疫苗;19.38%(93/480)的家长不能按时给孩子接种疫苗;83.13%(399/480)的家长因小孩生病等特殊原因漏种或推迟接种疫苗会带小孩及时补种;77.50%(372/480)的家长认为接种疫苗能有效预防相应疾病;71.67%(344/480)家长认为疫苗接种是安全的。

2.5 影响家长预防接种知识和重视度的因素

2.5.1 家长户籍对预防接种知识知晓及重视程度比较 本地家长和流动儿童家长在对本地区10种基础疫苗中的全部或部分疫苗的了解(χ2=2.41,P > 0.05)及主动按照接种程序带孩子接种疫苗(χ2=3.12,P > 0.05)方面在统计学比较无显著差异;而完全不知道本地区10种基础疫苗本地家长明显低于流动儿童家长(χ2=14.21,P < 0.05);而因特殊原因漏种疫苗是否会及时带小孩补种疫苗方面本地家长明显高于流动儿童家长(χ2=3.95,P < 0.05)(表3)。

2.5.2 家长文化程度对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及重视度比较 中专以下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家长对本地区10种基础疫苗中的全部或部分疫苗的了解(χ2=1.15,P > 0.05)及主动按照接种程序带孩子接种疫苗(χ2=3.48,P > 0.05)方面统计学比较无显著差异;而完全不知道本地区10种基础疫苗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家长明显低于中专以下文化程度家长(χ2=14.77,P < 0.05);而因特殊原因漏种疫苗是否会及时带小孩补种疫苗方面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家长明显高于中专以下儿童家长(χ2=4.36,P < 0.05)(表4)。

3 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该地区儿童家长对小孩预防接种的主动意识比较强,大多数家长基本或部分了解本地区6周岁内儿童应接种的国家免疫规划10种基础免疫疫苗及对应预防的传染病,主动接种、补种疫苗的意识比较高;但对接种疫苗能有效预防相应的传染病和认为接种疫苗的安全性方面认同度较低,提示家长对部分基础免疫疫苗及对应预防的传染病的具体认识和了解深度方面仍不够。调查显示家长对早期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的“五苗”即乙肝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活疫苗、麻疹、百白破三联等疫苗比较熟悉,知晓率较高,而对近几年才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的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甲肝疫苗等知晓率较低。此外,对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及重视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流动儿童家长较本地家长、中专以下文化程度家长较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家长在完全不知道本地区10种基础疫苗明显偏高,而因特殊原因漏种疫苗是否会及时带小孩补种疫苗方面则明显偏低。国内文献报道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程度与父母文化程度有关,儿童父母有一方或两方都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其预防接种知识知晓度最高[1];文化程度高的母亲预防接种知晓率高,文化程度低的家长不愿意接受新知识,卫生意识淡薄,对于预防接种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不理想[2]。经济条件对预防接种知识掌握程度也有影响,高收入家庭对知识的掌握优于低收入家庭[3],部分流动儿童家长文化程度低,预防保健意识不强,由于经济条件较差,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预防接种,有的家长甚至拒绝接种疫苗;同时迁移频繁,联系方式不固定,使得计划免疫工作人员也不能准确、及时掌握流动人员的情况。这提示仍需进一步加大国家对一类疫苗免费接种政策及疫苗知识、接种方法、禁忌证和疫苗针对疾病等方面的知识宣传力度,同时重点针对流动人群和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加大管理力度,切实落实流动儿童基础免疫接种和查漏补种工作,以确保国家儿童免疫规划的有效落实。

多种形式的健康宣传和教育能促使儿童家长的计划免疫方面知识明显提高[4]。对儿童家长实施预防接种知识健康教育效果显著,但要根据不同文化程度、职业等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措施[5]。调查中该地区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途径的主要来源是预防接种门诊医生告知、预防接种门诊接种信息告知、预防接种告知书、各种宣传活动等,提示该地区预防接种机构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和形式,面向各层次人员主动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服务意识和行为效果良好,与该市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预防接种告知制度和预防接种短信息通知平台,儿童在本市医院出生时即有疾控机构医师跟进,及时给予新生儿家长预防接种的告知和疫苗接种的预约登记,使家长及时知道和了解国家儿童免疫规划政策和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程序,明白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享受同等的基础免疫服务,确保儿童能够及时获得计划免疫接种的资讯和服务,从而提高家长预防接种知识,促进儿童免疫接种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国内文献研究报道,儿童接生地点对母亲预防接种知晓率有影响,在医院出生的儿童比在家中出生的儿童能更好地接受计划免疫服务[6]。为此,建议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与医院产科合作机制,提高住院分娩率,尝试利用新生儿出生时的有利时机对家长开展适时的预防接种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对家长实施相关知识教育,不仅提高预防接种质量,降低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还使家长懂得预防接种的科学性和重要性,积极主动参与[7],儿童家长预防保健知识得到提高也有效促进儿童保健的数量与质量的大幅度提高[8]。因而,在常规开展儿童家长群体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特别针对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群体和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特征,探索一种浅显易懂、多途径、针对该部分人群特点的预防接种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方式,将会更好地全面促进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提高儿童免疫接种工作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敬玉. 北海市社区儿童父母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 应用预防医学,2010,16(1):33-35.

[2] 何庚声,李慧,崔富强,等. 甘肃省不同经济状况地区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计划免疫,2002,8(4):217-219.

[3] 温莹,刘凤洁. 柳州市某社区儿童父母计划免疫知识的知晓情况调查[J]. 社区医学杂志,2011,9(10):41-42.

[4] 张德春,崔骊,李胜玲. 健康教育对社区儿童家长获取计划免疫知识的效果评价[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33(8):739-742.

[5] 岑绮玲,罗小燕,赵玲杰,等. 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的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1):1467-1468.

[6] 孙晓冬,赵丽丽,胡家瑜,等. 上海市儿童计划免疫与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 中国计划免疫,2001,7(5):262-264.

[7] 程昌华,王芳. 儿童预防接种中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22(2):122-123.

篇(6)

一般而言,家长会的目的或是目标是想让教师和家长通过沟通和交流,解决孩子的个别问题,从而让班级整体有所提高。但现行的家长会模式是:先由领导讲大的方针政策,再是班主任讲班级整体情况,接着任课教师再谈某一学科出现的问题,剩下的可怜一点点的时间用于教师和家长进行个别交流,流程显得十分古板而程式化。所以有很多家长坐在那里貌似在倾听,其实并没有真正地重视,参与度不够,随之带来的结果是家长会过后,一切照旧。

我很赞同浙江省中小学培训中心吴卫东博士的观点“提出问题的人,一定是要解决问题的人”。当家长和教师发现一些问题时,应当积极面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为教师,对孩子的了解程度显然不如家长,并且面对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还要挤出时间帮家长解决个别问题难度确实很大。因此针对家长会,教师可以先做一些前期工作,发放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个性、爱好,在家里生活学习的一些具体情况,全面了解学生;同时将他们在校的基本情况反馈给家长,再请家长提出一个现阶段最想解决的问题。在开家长会时,教师先将家长的问题分类,将同类问题提炼出一般的解决方法,如果还不行,最后通过个别交流以一定的方法再解决问题。

孩子永远是家长的孩子,很多家长在此认识上有一些误区,总以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情,自己只要管好孩子的吃喝拉撒等生活方面即可,学习、教育等事情就是老师的事儿。其实,仔细想来,孩子在各个不同的学习阶段会遇到不同的老师,算上暑寒假、节假日、星期天等,孩子与老师、还是与家长待的时间长?其实还是家长。所以在教育孩子时,家长要负主要责任,而教师可以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明确了解决问题的主体后,教师可以与家长一起探讨什么是“教育”。我们可以借鉴杭州上城区语文特级教师王莺老师的观点“教育其实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一个或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家长、教师可以不完美,但不妨碍我们带着孩子一起走在追求完美的路上。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孩子出现问题也是很正常的。

吴卫东博士的“十字线法”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很管用。其操作过程是,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十字,将纸分成四个区域,分别是问题、后果、方法、原因。当出现问题时,我们利用发散性思维分析一下,可能会产生多少种后果,接着分析可能的原因(一定要具体化),针对原因再寻求解决的办法,如图例:

篇(7)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育状况;发展

一、 前言

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素质教育的基础”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1]近年来,在国家、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幼儿教育事业虽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是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与挑战。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幼儿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奠基作用,必须要认清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其在宏观上进行调控,使之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的任务与要求,方能进一步推动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现状

(一)形成了以教育部门办园为骨干,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的格局

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形成了社会力量办园逐步上升成为主体,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办园的局面。[2]因此,中国传统的以“公办”为主或“民办公助”两条腿走路的学前教育体制产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力量办园正逐步上升成为主体,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办园的局面,幼儿教育事业的“社会化”局面逐渐形成。

(二)教育观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对外交流的日益加强

《幼儿园工作规程》颁布实施以来,幼儿教育界对传统教育观念进行了改革,形成了幼儿园、家庭和社会 “金三角”式的幼儿教育观念。[3]新的幼儿教育观念符合现代教育要求,能够进一步挖掘幼儿园、家庭和社会资源,同步调、同方向地对幼儿进行教育,积极地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教育取得了巨大成效。

(三)幼儿教育的合作与交流有了“国际化”的趋势

随着我国幼教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的增强,拓展视野,能够站在国际教育改革视野来分析我国幼儿教育的不足。[4]目前,把儿童的主体性放在首位的学前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注重幼儿园课程开发,发展的课程多元化和自主性,树立了全面的课程观。幼儿教育课程以培养“完整儿童”为主要价值取向,逐步形成了丰富多彩、特色各异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四)基本建构了家庭、幼儿园之间的合作与互动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幼儿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长和幼儿园都认识到了家园合作、家园互动的重要意义。让家长走进幼儿园,让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的管理及教学活动成了每个幼儿园的迫切需要。幼儿教育已经形成了“家长积极参与幼儿教育活动,幼儿园主动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的合作与互动的双边教育形式。[5]这种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合力,为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三、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办园缺少特色化

面对社会的期待和办学竞争,特色幼儿园遍地开花。实际上,大部分特色幼儿园或是增设了一点新的课程内容、或是增添了一些新的活动项目、或者是聘请了一位外籍教师、或者是挂靠了某科研机构等,如此特色略显不足。

(二)管理理念机械化

在现行幼儿园的管理中,倾向于标准化、系统化,仍以奖惩性评价为主。教师只有被管理

权,而没有相应的监督权、反馈权和参与权,这种自上而下的评价制度,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束缚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课程设置潮流化

在幼儿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国际化”过程中,许多幼教工作者的吸收不当,造成了现在的幼儿教育追潮流现象比较严重。重视国外先进的幼教经验,采用“拿来主义”、“照搬主义”,而忽视了文化差异的存在,舍弃了本土文化。

(四)家园合作形式化

目前,家庭和幼儿园之间虽然有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但存在合作内容脱节、合作不够深入,教师单向影响家长、交流仅只限于交流信息、缴纳学费等问题,致使家园合作流于形式,实质性的教育效果不大。

四、我国幼儿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一)“追求经济效益”是造成办园缺少特色化的主要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作为非义务教育的幼儿教育,处于变革之中。由国家包、国家养的幼儿园逐渐被推向市场,原有的办园体制、办园模式的许多理论已失去指导意义。幼儿园为了创收经济效益,迎合市场、迎合家长,走上了所谓“特色”的纯功利之路。这与我们国家的办园目标是完全相悖的,长期以往势必将影响幼儿的培养和发展。

(二)“单向服从的管理关系和管理制度”是造成管理理念机械化的重要原因

许多幼儿园在上下级关系方面仍旧习惯于单向的服从方式,习惯于行政权威管理,习惯于以指导者、评价者的身份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即“上级布置——下级照办”。这种管理模式经常使得幼儿教学工作处于消极等待的状态。不但扼杀了教师工作的热情、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阻碍了幼儿园的全面发展。

(三)“社会、家长、教师”因素是造成课程设置潮流化的直接原因

造成课程追赶潮流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时期性的社会舆论、社会教育价值观与及科学的教育理念之间出现严重不一致;第二,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规律严重不一致;第三,教师的教育观、课程观与科学发展观严重不一致;以上因素从主客观都对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结构及平衡具有重要的影响。

(四)“幼儿园与家长教育理念差异”是家园合作形式化的根本原因

在家园合作过程中,幼儿园往往要求家长配合幼儿园工作的情况较多,而与家长共同研究孩子教育问题的情况却很少。由于素质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许多家长不愿意让幼儿园方面知道家庭问题或暴露教养方法的缺陷。由于幼儿园和家长在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方面缺乏实质性的沟通,致使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平等合作的程度较低,导致了家园合作流于形式。

五、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了解“特色”实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幼儿园要形成自己的办园特色,创建特色幼儿园,必须脚踏实地地抓好园本各项建设,全面做好园内各项工作,让幼儿真正获得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二)更新管理观念,形成信任、合作的组织氛围

幼儿园在管理中应凸现教师“主人翁”的作用,增强教师的参与和创造意识,为教师参与幼儿园的民主管理提供机会和条件

,充分发挥教师的才能,完善个性。

(三)树立正确的课程价值观,探索符合幼儿发展的教育课程

杜绝照搬课程模式,遵循“教育化、整体性、生活化”原则,注重幼儿发展的诸领域且注意相互间的和谐,开发和构建园本化的课程资源。

(四)开拓多渠道的家园教育网络,真正实现家园同步

幼儿园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引导家长走出教育误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实现教育问题共商、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家园教育和谐。

参考文献:

[1] 吴静如等.国际幼儿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j].幼儿辅导.2010(6):22-23.

[2] 魏敏.我国教育现状及改革趋势[j].学前教育研究.2010(1):25-26.

[3] 黄甫全.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几个问题[j].早期教育.2009(4):10-11.

[4] 石均竹.论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目标[j].学前教育.2010(2):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