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后勤管理论文

小学后勤管理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25 17:20:32

小学后勤管理论文

小学后勤管理论文篇(1)

1.优化后勤管理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

后勤员工为学生及老师营造了良好的校园环境,帮助学生培养责任意识与审美意识。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学生的智能,从而扩大知识面。教学设备的配备,符合科学标准,有助于学生心理的良好发展。例如,干净的教室、卫生整洁的食堂以及规范的卫生制度等等。所以,良好的后勤工作服务也同样可以达到教人、育人的目的。

2.优化后勤管理工作可以调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

老师在教学中需要没有后顾之忧,所以,老师的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对教育也有很大意义。做好老师的后勤工作,有助于老师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教学上,这既是工作的需要,也是老师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3.优化后勤管理工作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更高的效益

后勤管理不仅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教育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效率。在有限的资源环境下,使其充分发挥增值效果,从而为办好一流的学校提供服务。

二、如何优化后勤管理工作

1.加强设施建设,优化学习和生活环境

后勤工作的管理大多依赖于一定的硬件设施,所以,硬件设施的好坏往往是后勤管理工作得以进行的物质基础。例如,学生的学习环境、居住环境、饮食环境等因素,都会涉及后勤工作的管理,每一项工作都会涉及多方面的细节因素。首先是学习环境,教学楼的设施、水电是否足够安全,应急通道是否畅通等问题;其次就是居住环境,床位的安排是否妥当,水电的供应是否充足;再次就是饮食环境,餐具及桌椅是否齐备,饭菜是否可口等等。这些在很多人看来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这些小事也是需要专人去负责的,这些细微之处就反映了后勤工作是否做得完善,是否真正把学生的需要落到实处。所以,在住宿制小学,应该注意考虑到基础设施的每个细节,保证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

2.完善制度建设,优化管理手段

后勤工作的管理手段是不可或缺的,虽然拥有比较完善的硬件设施,但是有效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是必需的。因此,高效的执行力和科学的管理是保证学校后勤管理得以顺利展开的基础。类似于教学中所使用的电脑、多媒体、教具以及课桌椅等,学生宿舍水电的维修检查,这对后勤管理人员来说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教室断电情况的发生,后勤人员能否在第一时间寻找原因并进行检修;宿舍的停水问题,维修人员也需要及时处理……这些都关乎学生的日常生活,所以,后勤管理人员需要在工作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不断完善。效率和质量是后勤工作所强调的,责任到个人,解决问题的时间以及向上级反映的渠道问题都需要相关制度进行严格约束。

3.提高人员素养,优化管理意识

小学后勤管理论文篇(2)

课题名称:昌平区中小学后勤社会化探究。

其中“昌平区”指课题研究的空间范围—“北京市昌平区”行政区域内;“中小学”指公办中小学校,其中包括昌平职业学校;“后勤社会化”是指在服务宗旨不变的前提下,建立由“政府主导、教育部门主管、社会承担、学校选择”的,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又满足学校办学需要的市场化的后勤管理体制。

二、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取代计划经济体制,教育管理体制也进行了重大改革,原有的学校后勤管理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和满足学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大包大揽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一是“包”得过多,致使学校后勤不堪重负;二是“统”得过死,致使学校后勤缺乏活力;三是过度平均分配,致使学校后勤人员工作没有压力。尽管中共中央、国务院至今尚未出台有关中小学后勤改革的明确的、具体的政策,但中小学后勤管理长期形成的自我封闭管理体系,已经严重阻碍了学校整体改革的深化和自身的发展,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而改革的方向就是中小学后勤社会化。

中小学后勤社会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学校后勤工作的方方面面,其中最明显、最突出的是它有利于实现学校后勤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提高学校后勤管理资源的使用效益。学校后勤管理资源,主要包括学校后勤管理操作过程中涉及的人、财、物等资源。因此,中小学后勤社会化的作用,就集中表现为能够促进学校后勤人、财、物科学合理的调配,保证配备科学合理的人、财、物,换取最大的教育效益和经济效益。

到目前为止,中共中央、国务院乃至教育部、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尚没有关于中小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具体文件,全国只有少数地级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实施中小学后勤社会化的指导性意见或方案(如:广东省广州市东山区2002年10月8日制定的《建立准入机制推进中小学后勤工作社会化初步方案》等),还有的在有关人事制度改革的文件中提及“改变中小学行政后勤用人机制”等指导性语句。尽管如此,全国很多中小学校不等不靠,主动作为,进行了很多积极的尝试,而且也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从全国来看,中小学后勤社会化改革呈现如下特征:东部早西部晚,南部早北部晚;城市早农村晚;重点中小学早,普通中小学晚等。具体表现: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起步早、程度高,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起步晚、程度低。经调查研究,广东、福建、浙江等省开展得最早,范围最广泛,程度最高。例如,福建省厦门市实行的人员、公用经费包干制,就非常有利于后勤社会化改革。但从整体来看,仍以个案居多,一定区域内整体考虑、统筹安排少;以餐饮、安全保卫、保洁、绿化美化等少数项目的改革居多,而从全方位的优化资金、资源配置与管理使用的改革较少;实践经验型居多,理论研究不足。

本课题拟在一个较大的空间范围内,进行涵盖各类中小学校,包括中小学后勤管理各个领域的全方位研究,以期归纳出中小学后勤社会化过程中共性、差异性特征。

三、研究的主要成果

1.实施中小学后勤社会化的政策及理论依据

(1)政策依据

1985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对于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极为重要,改革的方向是社会化。”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进一步明确指出:“学校的后勤工作应通过改革逐步实现社会化。”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加大学校后勤改革力度,逐步剥离学校后勤系统,推动后勤工作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发展教育事业。”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阐明了“学校后勤工作改革的方向是逐步实行社会化”的要求。2000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批转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步骤、政策、重点、办法和要求,有力地推动和规范了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行。

(2)理论依据

①商品生产和劳动价值理论。学校后勤所提供的各种服务性劳动,具有一定的价值,可作为劳务商品来交换。对这种服务的生产者来说,所提供的服务就是商品,它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也有一定的交换价值。学校后勤为教育教学和师生提供的是服务性劳动,虽然大多是无形产品,但同样消耗人的体力与脑力,创造了使用价值与价值,属于现代社会的第三产业范畴。因此,后勤服务产业化经营,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交换原则和规律。

小学后勤管理论文篇(3)

【关键词】后勤管理 决策 问题

后勤管理是一项受多种因素、多种条件影响和制约的综合活动过程。其中,决策因素对其制约和影响最为直接。决策既是后勤管理的基本职能,又是后勤管理主体的主要职责。它渗透到后勤管理活动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后勤管理的成败,关系到后勤保障效益的高低。正确的决策依赖于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要避免决策不当给后勤管理带来的不良影响,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决策观

正确的决策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转变。后勤管理决策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决策观念落后,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战争特点对后勤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要提高后勤管理决策质量,各级领导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决策观。一是战略观,就是决策者要有战略眼光,要高瞻远瞩,制定的决策既要有利于当前又要着眼于未来。二是整体观,要运用系统整体思想分析解决问题,宏观把握、全面计划、统筹安排。三是预测观,要有超前预测意识,准确预测事物的发展。四是创新观,决策者要在思想上树立创新意识。没有决策的创新,就没有后勤管理工作的飞跃。五是效率观,要科学利用时间,把握时机,讲求方法,追求效率,争取以最少的投人获取最大的产出。

二、遵循后勤管理特点和规律,做到决策科学化

决策是一门领导科学。后勤管理决策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按科学的决策程序办事,凭主观意志、经验或兴趣决策。后勤管理决策程序是决策内在规律的反映,决策程序的各个步骤互相联系,前后衔接,构成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科学的决策程序应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是调查研究,明确目标。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发现问题,明确决策目标。二是确定决策目标评估标准。只有先确立标准,才能评估目标的优劣。三是分析论证,拟定方案。通过分析筛选搜集来的信息,并对其进行整理加工,从不同角度和途径拟定各种可能方案。四是总体权衡,择优决策。哪个方案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常常是既有利又有弊,只是利弊大小不同罢了。因此在选择最佳方案时,要通盘考虑,把握重点,不能单独追求最优化。美国管理学家西蒙提出了一个“满意标准”,认为决策“足够满意”即可,也就是在比较备选方案时,要做到主要指标最佳,同时兼顾其他指标。

三、增强决策透明度,实现决策民主化

决策民主化是我党、我军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后勤管理决策并不是后勤首长的个人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广大官兵才是决策的主体。正因为是一种集体行为,所以必须在集体内实行民主制度。民主化水平决定着决策的效果,因此各级后勤领导决策时应当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动员广大官兵积极参与后勤决策。决策之前,各级后勤领导应当深入群众广泛听取不同意见,虚心接受采纳群众建议。只有提高决策活动的民主化水平,才能确保决策的科学。

四、决策者要加强学习,提高决策能力

决策的科学化决定于决策主体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即后勤管理决策者的素质是科学决策的基本条件,是影响决策正确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后勤管理决策队伍,对我军后勤建设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决策者要不断学习,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善于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不断提高领导艺术,尤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提高:一是拓展知识面。研究新问题、接受新事物、开拓新领域是提高决策能力的必备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后勤保障环境的变化,决策者的单一知识结构已难以满足决策要求和保证决策的正确,因此后勤决策者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做到准确预测,科学决策。二是提高能力。决策者要将理论知识和经验转化为决策行为的基本技能,如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三是拍板定案的魄力。谨小慎微、优柔寡断是决策之大忌。现代条件下,各种信息瞬息万变,时机稍纵即逝,各级后勤领导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要当断则断,做出决策。

五、加强具有我军特色的后勤管理决策理论研究

目前,我军后勤管理决策理论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这是我们的薄弱点。例如,我军在理论研究上目前定位不很恰当,长期以来,有相当一部分同志认为,我军后勤管理的重点在基层,主要表现在基层后勤工作有许多限制性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而高层管理决策受到的法规制约很少。然而,现实情况中失误一般来自高层,而且越是高层的失误带来的损失越大。因此,我军应调整后勤管理研究着重点,在决策层、中间层和执行层三层次中把重点放在决策层,加强理论研究,提供决策指导。加强后勤管理决策理论研究,要通过借鉴外军后勤决策经验进行比较研究后,在理论上拓展和深化。同时,要加强决策理论创新研究,由此探索我军后勤管理决策规律和方法,逐步建立起具有我军特色的后勤管理决策理论体系,为我军后勤管理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在服务行业中,顾客经常要参与服务传递过程.“过程就是产品,产品就是服务”,因此不能忽视与顾客接触有关的行为问题。后勤工作具有服务属性,后勤服务与管理工作中的“产品”交换过程也是以人为载体,服务过程的提供者和接受者都是人,产品质量的好坏实际上就是服务质量的好坏和满意率的高低,因此要重视与师生接触的相关行为的研究。但是在服务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行为和冲突,这一方面是由于师生的观念和角度差异,以及每个人思想、性格和行为方式的不同,另一方面则是提供者之间的个体差异。接触,意思为挨上,碰着,指人跟人接近并发生交往或冲突,服务接触就指在服务过程中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交往。后勤除了日常性的服务工作之外,往往是在“隐形”的情况下工作的,这些服务工作参与程度比较低,可以理解为轻度接触,可以说是一种高度的服务接触,这类服务的基本特征是服务提供者与师生之间发生的频率或交往接触程度较高。实际上,大多数后勤服务质量的好坏评价都来自于人们对后勤服务提供者的感觉,通过这段时间短暂的高度接触(也可称为关键时刻),决定了对服务质量优劣的评价,经过一系列的交互作用,最后形成理性认识,决定了该项后勤服务工作的信誉好坏。

参考文献:

小学后勤管理论文篇(4)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系统重组

高等学校后勤工作作为高等学校的一项基础性和保障性的工作,是高等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高校后勤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封闭的、分散的、以自我服务为主的“一户一校办后勤,校校后勤办社会”的自办后勤体系,其弊端日益显现,影响和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外部环境影响下,高校后勤内在的经济属性也要求自身的变革与发展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还要遵循经济规律。因此,我国高校后勤必然要走向社会化改革的道路。

一、传统高校后勤的确立、运营与缺陷

(一)传统后勤运营方式。

传统高校后勤是旧的国家体制条件下的产物,它的确立基于以下条件: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系统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模式;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短缺经济条件下的供给制;国家大包大揽式的招生和分配制度;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高福利和追求相对公平的低工资制度。在这种条件下,传统的高校后勤,水、电、暖、通讯、交通、伙食、商店、浴池、中学、小学、幼儿园、招待所、学生宿舍、家属住宅等生活和服务设施设备,应有尽有,绿化、清扫、维修等服务队伍一应俱全,后勤自成系统,实行行政管理。毋庸置疑,旧的国家体制对高校的发展曾做出过重要贡献。在这种条件下,也只能用学校办后勤来实现学校的后勤服务,保证教学科研的正常运行,使得师生有较社会上更为方便和廉价的生活服务。在这种条件下,高校后勤系统在管理体制上自然形成“单位制”,大多数高校自然形成“拨款靠国家,服务要免费”、“一校一户办后勤、校校后勤办社会”的运营方式。其组织形式的主要特点便是“大而全,小而全”,学校过多地承担着办社会的职能;运行机制则以封闭式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为主,用人看身份、分配大锅饭、干活大帮哄,不计成本,也没有节约和浪费的概念。资源配置的供给制,经费使用的拨款制,管理模式的行政型,服务方式的福利型,使得传统的高校后勤系统与我国高校自身存在着几乎母子般相似的问题。行政主导、条块分割、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忙闲不均、人浮于事、效率不高。

(二)传统后勤管理的主要弊端。

1、行政主导下的高校后勤必然给高校领导带来“家长”式的烦恼。我们的校长不但管教学、科研,还要管“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等。每所高校都是围墙圈定的“一大家”,这里的点点滴滴、是是非非,都对高校的工作或直接或间接、或大或小地产生着影响。在这种行政性、福利型的管理与服务模式下,高校领导必然有来自“后勤行政管理”的烦恼,学校领导不仅要管学子,还要管房子、车子、银子、孩子等事情,而这又是学校领导不想管又不能不管,且管起来十分费力、平衡十分困难又不见得十分有效的事情。这种模式下的校长有时更像一个后勤部长、一个平衡部长、一个保育院长,而真正用于教学、科研管理和学校发展战略思考上的精力只好打七折甚至五折了。

2、行政管理,政企不分,这既“套住了”高校领导,又阻碍了后勤服务的规范化、企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后勤系统内单一的投资主体和僵化的机制,使得后勤主体更习惯于“等”、“靠”、“要”,更习惯于因循守旧、机械服从、被动应付。激励评价体系的缺陷,后勤管理者的行政任命、频繁变动,以及简单的“命令主义”、“老板”心态,加上对人的尊严的漠视、对人的基本权利的漠视,使后勤主体最关键的因素――人的活力和动力逐渐萎缩,难有勇气和实力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3、后勤系统的学校“单位制”使得后勤资源重复配置,运行效率低下。可以说,绝大多数高校都是依靠行政拨款,享受国家补贴,独门独院办后勤,从事后勤服务的简单再生产。由此产生的结果是,规模越扩越大、校舍越来越紧,要求越来越高、档次越来越低、设施越来越旧,块块越来越多、服务越来越散、保障能力越来越弱,规模效益低下,资源重复配置,缺乏资金,缺乏场地等问题普遍存在。

4、由于过多办了社会应办的事,高校后勤不得不经常在社会目标与效益目标之间进行权衡与取舍。政府、市场、社会、学校各取所需,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要求和制衡后勤。一般地说,政府制衡更强调政治功能,市场制衡更强调经济功能,社会制衡更强调服务社会功能,学校制衡更强调学术进步功能,因此,后勤既要讲政治,守住稳定的前沿阵地,又要面向社会,应付来自各方面的要求;既要体现教育特色,保证教学科研的正常运转,又要面对市场的竞争,找到自己的位置,求得基本的生存和发展。处在四大制衡条件下的高校后勤,有时只能是徒唤奈何。结果是市场目标被冲击,社会目标被弱化,影响了效益,影响了教学科研的保障,也影响了学校规模的扩张。现今形势下,传统高校后勤的管理与运营模式已不能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李岚清副总理在《给教育部的信》中就指出“后勤是制约高校发展的重要瓶颈”。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内涵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传统的高校后勤体制及运行机制已完成了历史使命,其在现今形势下表现出的种种缺陷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障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高校后勤的生存环境及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高校后勤实行社会化改革,已成为必要,也是一种必然。

一般认为,社会化可称之为社会性,“化”是指程度和过程,是指生产、交换、消费以及人和社会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的一个永远不会完结的过程。高校后勤社会化是相对于高校后勤服务的校园封闭性的单位化以及行政化而言的,是使高校后勤服务成为整个社会服务的一部分,使每一所高校的后勤服务都能实现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后勤服务的社会内容、社会目的和社会方式。因此,后勤社会化的定义可以表述为:通过分流将高校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由政府主导、社会为主、高校选择、办学需要的市场化服务体系,使传统上由学校直接承担的教学、科研的后勤保障和师生的生活服务,逐步与教学、科研工作分离,发展成为独立的新兴高校后勤产业。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内涵可包括五个方面:商品交换代替供给制,变无偿的福利服务为有偿收费服务;以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大生产代替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小生产和“小社会”;以资产多元化代替全民一元化;劳务制度、物资供应市场化;校办后勤发展为行业化、社区化、社会化的服务于教育的后勤保障服务体系。

从教育与社会的不断融合来看,高校后勤社会化就是高校后勤与社会融合的过程,也是不断与国际接轨的过程。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融合”,并不是将高校后勤简单推向社会,学校不再有后勤。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正是由于在这方面认识上的偏差,影响了学校的稳定。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将学校后勤的管理与服务两种职能在“政企分离”的原则下分开,采取两种不同机制实现。一是建立高效精干的后勤行政管理机构,纳入学校行政管理序列,代表学校对后勤服务行使规划(计划)、组织和监控权。后勤管理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及实施管理的目的,都是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尽可能在最低总成本条件下实现既定的服务水平,即“寻求服务优势和成本优势的一种平衡”。二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服务价值理论,将后勤服务职能从学校行政系统中剥离出来,恢复其应有的商品化的属性和功能,回归社会。这里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学校在通过后勤与社会融合中,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利用社会力量为学校提供后勤保障服务,通过某种利益分配方式,利用社会资金建设学生宿舍、食堂等生活服务设施,利用社会公用事业的设施、设备为学校提供水、电、暖、气、通讯、交通等条件;另一方面,将学校原有的后勤服务人员从学校行政系统中“成建制”地剥离出来,组建具有经济属性的、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服务实体、并逐步融入社会第三产业大军,成为按照教育规律的具有鲜明教育特色和现代企业制度所规定的企业法人经济主体地位的后勤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因此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实质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后勤服务的社会化。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理性思考

(一)系统的理论指导是高校社会化改革顺利进行的依据。

为使高校后勤能适应不断发展的高等教育的需要,二十年来,高校广大干部、职工一直在进行着艰苦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探索,而且从理论上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不断地推动改革的深化。1999年、2000年和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先后三次召开全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每次会议,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都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凭借这股东风,全国各地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风起云涌,形成了多种模式,取得了新的突破,为招生规模的扩大,解决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纵观后勤改革的过程,也不难发现,整个后勤改革的推进,都是由高等教育发展形势所迫,每一次改革高潮的兴起,也都是为解决某一影响发展的特定问题,如为使有限的后勤经费发挥更大效益,出现了“承包制”改革,为解决由于扩大招生而导致后勤设施不足、学校又无充足经费投入的问题,就出现了引入社会力量承担高校后勤服务的改革,等等。这多少有些就事搞改革的味道。尽管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提出了“后勤社会化”的概念,而且国务院和教育部(包括原国家教委)又先后在几个文件中都作了论述和决定,明确把实现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作为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但后勤社会化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质是什么,后勤社会化战略的核心是什么,怎样去实现后勤社会化等等,一直没有统一的认识,也没有系统的论述。于是后勤广大职工在改革实践中,经常对一些问题感到困惑,如高校后勤改革进行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传统后勤的某些问题却反复出现;一些看上去很有价值的改革措施与政策,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引发了新的问题;政府下了很大功夫,投入很多资金,但后勤设施紧、缺、差的局面却得不到根本好转,等等。这一切说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还缺少理论的支撑。追寻高校后勤改革二十年风风雨雨的脚步,不难发现,每一个闪光的足迹,无不同后勤改革的理论贡献紧密联系在一起;每一段坎坷的路,也都与理论指导与理论实践的不足连在一起。

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的逐步发展,必然要涉及到更深层次的问题,如管理理念问题、后勤体制问题、产权归属问题、资源配置问题,等等。为使高校后勤改革能够健康发展,不断深入,达到目的,必须对前段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理论上的阐述,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改革、把握改革。从而保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能够抓住实质,使得制定政策和出台改革措施能有战略考虑,具有前瞻性。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需要自己的战略研究,需要自己的理论,没有战略的考虑,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二)实现后勤系统重组是解决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根本问题。

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不能只满足在后勤管理和经营的一些环节上的改进,而必须从战略高度以系统的观点,抓住实质,解决深层次问题,这就是实行后勤系统重组。第一是管理理念重组,把“行政权力主宰一切”的后勤管理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调动后勤职工积极性,发挥其能动性、创造性和竞争性,以实现后勤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第二是恢复后勤服务的商品属性,恢复从事后勤服务的主体的企业属性,对从事后勤服务的学校后勤实体按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公司制改造。第三,对后勤资产产权重组,将后勤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确立后勤实体的法人产权,使后勤实体对所运营的资产具有占有、支配、使用和处置的权力。第四,后勤资源配置的重组。人力资源的重组,是打破“身份制、单位制、行政制”限制,吸引优秀人才,建设高素质的高校后勤人力资源主体;资产资源的重组,主要是通过清产核资、资产评估、量化计核、经营性重构等环节,将高校后勤资产的所有权逐步转到后勤实体;市场资源的重组,主要是利用高校市场资源优势,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后勤服务,从而优化后勤资源配置,加快后勤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关文献汇编》[M],教育部办公厅编,2001年版。

2、陈至立:《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开创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新局面》[J],《中国高校后勤研究》2000年第1期。

小学后勤管理论文篇(5)

小学后勤的公共服务性是指在教育价值观、政府公共教育职责指导下的,学校后勤积极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正常进行,服务于关乎社区福祉的公共教育,打破学校后勤是经济思维产物的禁锢,不仅要关注后勤工作满足师生需要,还需要关注后勤工作基于公共利益的归属感、整合力和态度,以及对待公众时回应力的建设。小学后勤公共服务性的内涵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 小学后勤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的基本物质保障

教育组织作为增进社会公平与社区价值观的影响机制,正如美国著名公立学校之父贺拉斯?曼恩所说,教育超越人类其他任何方法,是人类环境的伟大的平衡器,即社会机制平衡之轮。教育公平是人发展机会的起点公平,也是社会公平的基础,现代社会的公共教育关乎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直接权益。后勤工作从教育教学中分化出来,是提供师生正常学习生活的物质基础,体现了教育服务的公共性,从本质上顺承了小学后勤的公共服务属性内涵,以及维护社会宏观层面上公平维度的责任。

(二) 小学后勤是重要的隐性课程建设内容

在我国,主要社会公共服务缺乏政府可持续财政的支持,以及有效的分配和监管问责机制。小学校属于社会公共生活领域,是为满足公民的生存、生活、发展等社会性需求的公共服务组织之一,“教育的价值基础决定了教育应当主要通过公共选择机制而不是市场机制来实现它的功能”,组织的公共性决定其关注的应该不仅仅是经济效率,还有关乎社会公平的核心价值建设。学校后勤服务根植于校园文化中的广大劳动者,他们为师生提供生活需要,在最平凡的岗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践行着为学校服务、为教育服务的育人精神。

二、 新公共服务理论对小学后勤管理的启示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登哈特夫妇为代表的公共行政学者,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倡导的“企业家精神的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行为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指的是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它强调政府在公共领域中的服务角色,而不是控制公民表达自己的观点;政府追求的是建立在广大公民集体共享的公共利益上的协商对话,而不是基于狭隘的社区观念;公务员是为公民服务,而不是服务于私人利益追逐者的雇员;公共服务关注的不只是市场,还应该是宪法法律、社区价值观、政治规范、职业标准以及公民利益;重视人,而不只是生产率;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

三、 小学后勤服务改革中的问题及原因

小学后勤服务改革是自然的趋势,后勤公共服务性诉求也是改革的应有之义。目前我国小学后勤工作出现一些主要问题,透过这些问题我??可以发现,问题背后隐藏的是学校后勤管理中的角色中断与理念偏位,在此基础上结合新公共服务理论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校车安全问题、后勤人员方面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1)效率倾向导致角色的缺失;(2)伦理的缺失导致权力越位。

四、 构建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小学后勤工作模式

目前我国小学后勤改革中具有公共服务的一些倾向,但因为其理论基础的缺乏,探索之路颇为艰辛。新公共服务理论倡导重新定位政府在公共组织中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责和义务,以“服务型的教育政府”为导向,学校和政府在改革后勤服务工作中的供求关系、利益分配、职责划分上构建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后勤工作模式,明确公共教育体制改革中的伦理问题。政府主导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系是可以把原来分散的各学校自己摸索的后勤服务体系更好地联结在一起的,由政府部门建立后勤服务中心,统一负责辖区内的学校后勤生活需要的物资。中小学后勤服务基本纳入政府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不再进行“产业化”发展,不强制要求高中学校后勤服务完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内,初步建立不以赢利为目的的、体现社会公共福利、让利于民的学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小学后勤管理论文篇(6)

摘要:本文研究的设想是通过调研和结合长期的实践教学,对后勤课程教学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对消防指挥专业后勤管理课程做一个准确科学的定位,找到部队需求、专业特点、学科特点和学员发展的切入点,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体系,促使后勤课程教学真正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关键词:消防指挥专业;后勤课程教学;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7—0066—02

本文围绕“消防指挥员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后勤管理能力”这个核心,依托《消防部队基层后勤管理》课程教学调查研究问卷,通过对全国消防总队基层指挥员和各级领导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对结果进行统计、比较、归纳、分析,最终确定后勤课程体系建设的方向和内容。

《消防部队基层后勤管理》课程教学研究调查问卷共发放686份,回收问卷623份,有效问卷600份,有效回收率为87.5%。该问卷主要从课程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做了调查,希望能对现阶段的课程建设有所帮助。

一、学员对后勤管理课程内容兴趣度调查研究

在调查课程的兴趣程度各项指标中,排在前三名的是生活待遇、军需、战勤保障,所占比例分别为:88.8%,83.8%,81.8%。其次是财务、车辆装备、营房,排在靠后的是卫勤、文书。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昆指学员学生对生活待遇的知识兴趣很高,表明学员对切身利益相关的工资、保险、转业等问题非常关注;其次是军需,说明学员对事关战斗生成的最基本要素是很重视的;再次是战勤保障,随着全国战勤保障体系建设的升级,学员对其兴趣渐浓。昆指学员选择财务管理的比例为63.7%,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昆指大多数学员从未接触过财务,但是对财务有好奇的求知欲;选择车辆装备管理的比例为60.1%,车辆装备是完成灭火救援任务的物质基础,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队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打造铁军中队的过程中,更倾向于体能、技能的训练,无暇顾及装备车辆的维修和管理,工作的导向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兴趣度;营房管理所占比例为58.6%,基层中队营房管理的范围相对较窄,主要是日常管理和住用管理,营房管理很多权限都在支队机关,这直接导致了对营房管理关注度下降,影响了对营房管理的学习兴趣。排在稍后的是后勤文书写作,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后勤文书在后勤保障中起到的推动作用;排在最后的是卫勤管理,我们也应该正视它是部队的一项经常性工作。

二、学员对后勤管理课程内容重要性调查研究

在对课程内容重要性的调查中,除个人生活待遇比例偏低外,其他后勤各大知识板块都占75%以上,基本说明消防部队后勤工作各方面都很重要,不能偏废其一。就具体数据指标来看,车辆装备、军需、战勤保障所占比例稍高,分别占85.5%、83%、81.6%。因此,后勤课程教学在把握住教学内容全局的同时,教学重点应适时、适当地向重要性较高的后勤工作知识板块调整。

三、《消防部队基层后勤管理》课程学员学习效果调查

通过对《消防部队基层后勤管理》课程的学习,大多数的同学多少都是有收获的,不能确定和完全没有收获的是少数,分别占8.8%和3.8%,这说明课程教学在丰富完善消防指挥专业学员知识体系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提高了学员对后勤课程的认知度,并获取一定的知识。但我们通过对毕业学员访谈得知,《消防部队基层后勤管理》课程教学过分强调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环节教学,这与课程教材设计和师资队伍缺乏基层工作的实践有很大的关系。

四、《消防部队基层后勤管理》课程教学难点调查

从表1可知: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对财务知识学习的难度最大,占调查人数的92.7%,其后分别是车辆装备、后勤文书写作、军需管理、营房管理、战勤保障、卫勤管理、生活待遇,选择人数比例分别为85.3%、81%、64.2%、60.8%、33.5%、31.5%、24.3%。究其原因,认为后勤课程专业性太强,教材内容过深的学员占83.1%,认为教员方法和手段欠缺的占75.3%,认为自己学习不够努力的占33.4%,其他的占9.7%。显然,后勤课程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像财务、车辆装备技术性都很强,特别是要在很多“零起点”的学生内,在短短几个课时内实现很好的教学效果是很困难的,加之消防指挥专业没有适合自身专业特色的后勤教材与之配套,教材传达信息的作用不强。有37.5%的学员认为自己在学习中,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造成难点章节学习有困难,认为是其他原因的仅占7.8%。

五、学员对后勤课程教学效果感知度分析

从调查结果统计来看,认为后勤课程非常枯燥的占40%,其中90.3%的学员认为是教材陈旧造成的,我校《消防部队基层后勤管理》课程现在使用的教材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版刘剑萍编著的《公安现役部队基层后勤管理》,旧的教材明显滞后于消防部队发展,不适应教学的需要。有83.1%的学员认为是内容过于理论,由于我国消防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与之配套的消防指挥专业的教材体系确未完全建立,导致《消防部队基层后勤管理》教材没有突出以“应用”为主旨的特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后勤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认为教学手段单一的占67.8%,表明教员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在综合性、实用性、技巧性上下工夫,用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去弥补学习理论知识枯燥的不足。认为参考资料较少的占30.8%,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金盾网的后勤资料都比较规范和齐全,以及各总队后勤资料汇编都是学习重要参考资料,因此认为此项的比例较少。其他原因仅占7.8%。

调查还显示,认为这门课程很实用的学员占32.1%,说明学员对后勤课程教学在对日后工作中起到的指导作用还是很认同的。其中,在对教员对教学内容设计是否有针对性调查中,有69.3%的选择了教学内容针对差,有待提高,其余的选择教学内容很有针对性。我们在访谈过程中得知,在昆指学员中,从事财务、营房、装备、车辆等后勤工作的都有,有的还在支队机关从事相关后勤工作,在有限的课时内,在教学内容上只能“抓大放小”,很难做到面面俱到。

最后,认为这门课程挺有意思的占29%,其中有70.2%的人认为教学内容针对性很强,29.8%认为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有待提高。这组数据说明教学针对性强对教学效果起到积极的作用。

六、教学方法、手段调查

教学方法好坏、手段是否丰富影响着学员对课程的感知度和满意度,在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调查中,我们总结调查数据可知,学员对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需求多,要求高,并不局限于某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显然,不同教学内容需要采用最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才能优化教学效果,这对教员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冯国锋.课程内容组织原则浅谈[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4(02).

小学后勤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高校;后勤安全;工作实践;思考

对于高校管理来说,除了教育之外,安全是其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之一,若不加强重视,势必会给高校工作造成干扰,如学生食堂、学生宿舍、锅炉房等后勤设施都有可能发生安全问题,影响高校学生和老师的正常生活。所以在高校工作中,必须对后勤安全工作加以重视,切实保证高校后勤工作运行的安全性。下面就如何做好高校后勤安全工作作详细论述。

一、加强领导重视,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系统的高校后勤安全工作管理体系

领导重视是高校后勤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关键。在实际工作中,高校领导务必要意识到后勤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将后勤安全工作放到重要位置,或是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为了进一步确保后勤工作的安全性,高校还可提前建立一个常规性的安全管理小组,附加建立一套专门的后勤部门管理制度,配置相应的、充足的管理人员,将制度中提到的内容贯彻到具体工作中,切实做好校园后勤安全管理。

客观分析,只有领导对高校后勤安全工作产生了重视,下属部门才能服从上级指导和安排,将口号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加大校园后勤设施的管理和改造力度,另一方面加强管理监督,普查校内安全隐患,全面确保高校后勤安全。

二、落实后勤安全责任,形成上下联动管理系统

安全责任落实是安全工作开展的前提,高校后勤安全也是如此。实际管理过程中,高校管理者可通过建立安全责任落实体制的方法来开展后勤工作,做到层层落实责任,上行下效,上下联动。具体做法有:学校后勤团队要和学校签订安全责任书,确保后勤工作的具体内容以及后勤安全责任,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其次,高校后勤部门、各个主管部门都要签订安全责任书,同时将安全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个人;再次,部门要和部门内部的主要管理人员签订安全责任书,并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和义务,真正做到将责任落实到个人。

三、加强宣传,深化后勤职工的安全意识

除了要加强管理,落实责任以外,宣传和普及后勤安全知识也是一个相对比较有效的方法。原因在于,高校后勤职工是决定后勤工作安全与否的重要因素,只有提高了后勤职工的后勤安全意识,才能有效确保职工在开展后勤工作时做到兢兢业业,认真负责,避免因工作失职而发生安全事故。所以在高校后勤工作中,十分有必要对后勤职工进行安全意识培训,带领职工参观高校安全展览,或者开展安全讲座,使职工能更深层次的认识到后勤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严格遵守安全要求,保证高校后勤安全。

四、做好安全检查与安全监督,形成一套有效的后勤安全工作管理体系

高校后勤工作在实际开展时会涉及到大量内容,且一般与高校合作的后勤服务集团规模都比较大,下属部门数量多,工作中可能会发生各种各样难以控制的问题,而想要科学、正确的解决那些问题,就必须做好后勤工作管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后勤管理体系,确保高校后勤工作的安全性。

对于涉及到的重点部位,要进行每日检查,并填写每日检查表,负责人要进行签字确认;对于一般部位,要保证每周一次的安全检查,检查要有详细的检查记录,要经过安全负责人的复查和签字;对于每次检查出的问题和检查出的安全隐患,各部门要进行认真研究,对于能解决的问题,立即进行解决。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要立即上报后勤服务集团,集团对上报的问题及时给予回复并解决。

在具体工作中,一方面组织好每月一次的后勤服务集团安全检查工作。集团每月组织召开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各中心主任详细汇报月度安全工作状况,集团领导对安全工作进行总结和布置。会后,集团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对集团所管辖区域进行细致的安全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另一方面,做好每日的巡视及检查工作。北京科技大学后勤服务集团下设专门的督查室,督查人员除专职工作人员外,还聘请多位离退休老干部担任兼职督察员,这些兼职督察员与专职人员一样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及督查范围。通过督查人员全面、细致的检查和督查,及时发现各种问题和隐患,随时上报并进行跟踪,加快问题的解决及隐患的消除。通过加强安全工作管理,狠抓检查、跟踪、反馈环节工作,北京科技大学后勤服务集团形成了较为严密的闭环安全系统,集团安全检查效果十分明显,解决的问题逐渐增多,有力地保障了后勤各项工作开展。

五、做好安全预案及演练,形成理论与实战相结合的应急体系

为了能更快更好的做好高校后勤安全工作,高校后勤服务集团有必要在工作中进行预案演练,便于更有效的解决突发问题。实际工作中,集团系统可制定、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印制预案手册,下发到各中心及员工,并对预案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培训。此外,还可根据工作安排,针对所属各楼宇的情况不同,制定各楼宇消防火灾安全工作预案。集团及各中心都要对员工进行预案的培训,保证每一个员工能熟练知晓预案的详细内容,了解疏散程序及逃生路线。这些预案的制定及培训,能大大提高员工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应对能力,为减小突发事件的损失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安全预案,集团加强实战演练,每年举行不少于两次的安全预案演练。每次演练,集团都制定详细的方案,组织广大员工参与。

六、结束语

安全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前提,没有安全,其他的工作都没有意义。“安全重于泰山”,“安全重在防范”。北京科技大学后勤服务集团几年来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安全管理,工作前想到安全、工作中注意安全、工作后总结安全,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做到了“大事不出、小事少出”,保证了后勤安全和学校的稳定,为建设保障有力、服务高校的后勤服务体系提供了可靠的前提。

参考文献

[1]胡其图.关于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