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转正培训总结

转正培训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4 15:14:09

转正培训总结

转正培训总结篇(1)

培训需求调研与项目干系人分析不够全面,片面理解部分干系人需求;

培训项目团队组建及风险控制点处理不当,项目经理M没有全程参与;

培训项目实施和管理流程不到位,培训效果反馈滞后;

项目资源分配不恰当,一开始就引进过于系统的培训课程,投入、产出不成比例;

培训知识全部为通用化,而参加学习的中层干部由于所掌握知识不同需求很个性化;

在培训中仅重视现场反馈,忽视了培训后的二三四级评估,未实现全程跟踪反馈;

该培训项目与公司近期的人才培养计划挂钩不足。

运用企业培训阶段成熟度模型分析,A公司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培训应从解决问题向人才培养方向发展。对于新任命的这批中层干部和高级总监,应根据提拔前不同的管理知识掌握情况设计不同的学习路径。而根据H总裁和这批干部的个人需求,公司目前面临的问题是,该批干部80%是从业务岗位提拔的专家人才,自我管理能力较强,但团队管理能力较弱。所以,首先应该对该批干部进行角色转换的培训,并辅以常用的管理工具、表单等培训。在后期再根据每个人的学习路径安排系统的管理素养和知识培训。

A公司的该次“MTP培训项目”如果想继续下去,正确的做法是:

立即停止该培训项目,对前期的得失进行总结,然后按照项目管理的步骤,重新规划新的培训项目;

分别与H总裁、参与培训的中层干部和高级总监、L公司和W教授等所有干系人进行培训需求调查。根据需求调查结果对共性需要解决的问题,规划出目前的培训计划,包括内容、时间、资源、关键节点和风险控制等。然后根据需求调查中发现的个性需求,规划出每个人的学习路径及学习项目,根据不同人员需求进行系统化管理培训;

重新组建培训项目团队,由M经理任项目经理,全程参加培训项目的调查、项目计划书的拟定、项目的组织实施、项目的总结、成果转化等;

投入新的资源,根据重新规划的培训项目要求,重新组织讲师,开发新的课件,组织培训并开展一二三四级培训效果评估;

建立培训考核制度,重点将培训学习内容的转化与各位中层干部和高级总监的个人绩效挂钩,确保该培训项目的有效落实。

A公司新的培训项目能否有效实施,最重要的是必须有一个完整的项目计划书。按照项目管理的基本要素,拟定项目计划书的步骤如下:

需求调查,包括所有干系人

H总裁,需要快速提升刚刚提拔的中层干部和高级总监的职业素养、管理认知与管理技能,为公司业绩提升打下基础;

中层干部和高级总监,需要快速转换管理角色,快速掌握管理方法、技巧和工具表单,以快速提升所管理部门的业绩;长期需要管理知识和职业素养的培训;

C总监,由于自身也是刚刚被提拔的干部,所以需要快速转换角色,快速掌握管理方法、技巧和管理工具表单;并且需要尽快组织中层干部的培训,提升中层干部的管理能力,完成H总裁下达的培训任务;

L公司,具有系统化的管理培训资料,讲师资源较丰富,可以按照公司培训需要定制开发课件,需要一定费用和相关利润。

综合各干系人的需求,分阶段实行培训

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可根据培训需求的紧急性分成两个阶段培训:第一阶段,完成提拔干部的角色转换和快速掌握基本管理技巧和工具的培训,可规划一个三天的集中培训(含训练)项目计划;第二阶段,根据不同人员的能力差异,规划一个系统的、较长期的关于提高员工职业素养和管理能力提升的一个培训计划。

重组培训项目团队,全程跟踪反馈

A公司,需要重新组建项目团队,可由M经理任项目经理,参与项目的需求调查、计划书的拟定、培训机构确认、课件及讲师的审核,负责项目的实施及全程跟踪。每期培训后M经理应及时收集并总结不少于三人的学员反馈;负责后期跟踪培训的转化效果,及时汇报C总监和H总裁,以便及时与L公司修正培训中的不足,达到培训预期。

M经理还需要根据项目风险点进行培训风险控制,重点控制培训内容是否符合学员需求和公司期望,讲师讲授效果和后期实施转化等。

控制成本,合理规划培训周期

制定好培训计划后,应由项目经理M根据项目实施所需要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对相关费用进行预算和控制,其中显性成本包括场地费、L公司费用、交通费、食宿费等,隐性成本包括参培人员的误工费、风险点控制失败等产生的费用。

转正培训总结篇(2)

【关键词】泰州市 农村 劳动力 就业 转移培训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不仅制约了农民增收、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尽快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千方百计保障农民充分就业。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由于质量普遍较低,无论通过何种途径转移,都需要通过教育和培训来提高素质,才能适应新的产业部门的需要。近年来,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2003年国家农业部等六部门联合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培训规划》,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但转移培训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培训体制不顺、培训质量不高等等。基于此,本文以“泰州市海陵区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为研究对象,从而为理顺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工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紧迫性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和农村劳动力在全国总人口和劳动力总量中都占着压倒的优势。人多地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是我国的一个现实国情,农村劳动力总量(存量+增量)远远超过了农业生产的需求,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被普遍认定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力剩余经济。当前,多数农民农业工作时间不足三个月,可以说绝大多数农民每年有大半年处于失业状态。由于长期处于周期性失业状态,因而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农民的基本出路是实现向非农就业和城镇转移。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就业和城镇转移,不仅使劳动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促进城镇经济和社会繁荣,而且是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报告同时指出“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随着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和就业用工制度的松动、消解、破除,有形“门槛”已经或正在拆除,但另一种无形的障碍,即市场对劳动力选择的“门槛”——城市非农部门对农村外出劳动者就业的素质要求正在逐步升高。从当前的农村外出劳动者就业来看,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以从事劳务为主,所从事的往往都是脏、苦、累、险的低声望低技术劳动职业:同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找不到工作纷纷又回流到农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着。一方面很多人争取同一份工资很低,仅需要简单体力劳动的工作;另一方面有很多需要较高技能和技术的高收入工作没有合适的人去做的结构性矛盾。随着传统产业的萎缩、改造和提高以及新兴产业的兴起。缺乏就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因此,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根本方法,就是提高他们的素质与技能水平。做到这一点的最好方法,就是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但是当前,农民是特殊的群体,是劳动力市场的弱者,其自我投资能力低且意愿不足,依靠自身难以提高其技能水平。而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作为“社会公平”的维护者,就应该充分发挥政府投资主渠道的作用,弥补和补充个人家庭、企业单位对教育投资的不足,保证教育的机会均等。

二、海陵区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

海陵区地处泰州市主城区,辖区人口42.13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6.3万人。目前该区农村劳动年龄段内人口总数为91345人,其中自主创业9604人,占总数的10.5%,务农15753人,占总数的17.2%,务工63554人,占总数的69.6%,处于失业状态的2434人,占总数的2.7%。具有初中及以下学历者68914人,占总数的75.40%,具有高中及中专学历者15665人,占总数的17.2%,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6766人,占总数的7.4%。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该区农村劳动力资源存在着“一高一低”的特征:一是转移就业比例较高,自主创业加上务工人数占到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5,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已成为该区农村家庭的普遍现象。二是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总数的3/4,导致其工资报酬低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亟待通过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工资性收入。

三、当前开展转移培训的努力与面临的问题

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现阶段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经过一至两个月短期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务工收入可增加10%,经过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比未培训农村劳动力工资一般高出30%以上。由此可见,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是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只有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变“苦力型”务工为“技能型”务工,才能使其获得稳定的较高收入。对此,当前各级党委、政府有着高度的共识。并采取多项措施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这项工作。一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劳务经济。市、县(区)、乡(镇)建立了三级劳务管理机构,把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和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二是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明显增强。中职学校在发挥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主阵地作用的过程中,结合农民培训的特点,在教学流程上,实行目标、培训、实践、考核四个程序,按照农民特点短平快进行培训。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海陵区为例。省财政部门下拨了专门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获证奖补资金近五十万元,全区也通过整合各类社会培训资源建立了6家定点培训机构开展免费技能培训。

通过多方努力,该区在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面临着许多的困难、问题和制约因素:一是干部群众的观念滞后,行政推动力较弱,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全区农村劳动力总数91345人中,仅1220人有参加培训的意愿;二是由于该区目前面临劳动力短缺的现状,求职相对容易,部分农民满足于有工作干就行的现状,不愿充电提升自身技能;三是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相对紧张,多数农民对为期半月甚至数月的技能培训班望而却步;四是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培训的任务和难度大,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差距较远;五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培训经费筹措渠道单一,财政资金落实难度大;六是政策措施不配套,培训资源分散,培训的体制不完善,协调机制不健全。

四、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工作思路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针对“十二五”期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形势,应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应充分利用各类公办、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形成以公办就业培训中心为龙头,以职业技术学校、社会办学单位、乡镇成教中心等农村劳动力定点培训机构为主体的多层次、多渠道、广覆盖的农村劳动力培训网络。

二是丰富培训内容。把“优秀”、“专业”的职业素养作为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终极目标。按照“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转移”的原则,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丰富培训的内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千差万别,技能水平高低不齐,市场需求多种多样,在培训中应针对实际情况,分门别类,因人施教,因需施教,有选择有重点地开展不同内容的培训。

三是创新培训形式。根据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工种的需求,总结培训经验,创新培训模式,采取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培训形式,创造性地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培训中坚持采取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目的,以订单定向培训为主体的新机制和品牌战略。采取中长期班与短期班相结合,岗前操作培训与在岗提升培训相结合,专业技术与熟练工培训相结合,专长式培训与技能证书式培训相结合,定时培训与农闲培训相结合等等。

四是强化培训效果。培训是手段。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城乡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在培训上,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不搞形式,不走过场,真抓实干,提升培训质量。严格考核制度,统一发放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让每位农村劳动力至少掌握“一技之长”。使培训真正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金钥匙”。

转正培训总结篇(3)

同志们:

经过认真的筹备,全县建筑行业职业技能培训班今天正式开班。这既是全县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一件惠民益民的喜事、好事。同时,也标志着我县对农民进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全面启动。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培训班的开班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学员表示诚挚的欢迎!向为组织这次培训班付出努力的各乡镇、各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借这个机会,我就抓好培训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要认清培训工作的重大意义

新的县委、政府班子组成后,结合县情实际,把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定位在发展劳务经济上,通过组建领导机构,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双带”作用,建立输出基地,在全省率先采取“九校合一”办法,组建职业技术学校,强化农民工培训力度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极大地推动了劳务经济的发展,要想富、出劳务已成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但认真分析我县的劳务输出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基本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农民工和下岗职工素质较低,没啥手艺,出苦大力的多,真正干技工挣俏钱的少。据统计,全县农村共有劳动力9.1万人,城镇下岗职工1.5万人,20xx年共向外输出近5万人,体力型输出占了近90,技能型输出不足10,平均月工资仅在650元左右,而且不能坚持长年,钱挣得也比较少。因此,抓好培训工作,使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之所以这么讲,一是抓好培训工作是稳定就业的实际需要。从就业形势看,全国现在不缺大学生,而是缺有技术特长的工人。现在劳务输出,不是用工单位难找,而是技术工人难找。只要经过培训,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到哪都能找到稳定工作。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丰收机械厂转制后,由于缺乏技术工人,已经退休几年的车床工、电焊工都被重新聘回了厂里。二是抓好培训工作是促进劳动力高薪就业的必然选择。要想挣钱多,必须得有一技之长,这已经被实践所证明。我们今天开办的是建筑行业职业技能培训班,仅以建筑市场为例,干力工出苦大力,一天也就是挣个20多块钱,瓦工、木工每天至少50块钱以上,开塔吊的比这挣的还要多,而且工作强度也相对小很多。三是抓好培训工作是实现劳动力由“体力型”输出向“技能型”输出转变的唯一途径。劳动力要提高素质,必须走培训这条路。只要真正把培训搞好了,使所有劳动者都掌握一技之长,下岗职工才能真正就业、就好业,广大农民也才能真正转变身份,离开土地创业致富,变成产业工人,劳务输出工作才能实现质的飞跃。四是抓好培训工作是落实上级政策的实际举措。国家、省、市对培训工作都高度重视。为了提高农民素质,国家六部委专门实施了针对农民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对接受职业技术培训的农民工每人国家补助180元。省政府为了加快贫困劳动力脱贫步伐,对接受职业技术培训的农村贫困劳动力每人补助400元。同时,国家还实行了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培训制度,特别是对技术工种从业人员实行就业准入制度,持证上岗。这其中建筑行业是重要领域,必须取得上岗资格,持证上岗。我们今天举办的这个培训班,原来培训费用500多元,只收工本费,每个学员少收400多元,这就是落实上级精神的一个实际举措。可以说,抓好培训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通过强化培训,促进劳动力的高质量、大规模转移,以此带动群众增收和县域经济的加快发展。

二、要全力抓好各项培训工作

总的要求就是要以人为本,以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域外输出为目标,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群众受益”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培训程序,扩大培训规模,强化培训就业一体化,力求培训实效,努力提高下岗职工和农民转岗稳定就业率,促进群众增收。今年全县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要达到10000人,使受训对象熟练掌握一项岗位技能,增强就业能力,拉动全县群众外出务工收入增长20以上。为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要科学制订培训规划。劳动力转移办公室要抓紧研究制定全县劳动力培训规划,提出培训工作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以及组织实施办法和推进培训工作的政策措施。各乡镇也要因地制宜,科学制定本地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培训规划原则上要多培训、多转移、多安排,既要保证质量,又要保证数量。

2、要选好培训内容。今天这个培训班是我们今年培训工作的开始,要坚持不懈,争取每月都有新内容,把培训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抓起来。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上,要突出重点,面向不同对象,按照不同区域,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重点要以家政服务、餐饮、保安、建筑、电焊、制造等行业的基本技能培训为主。同时,还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以增强农民增收致富能力为核心,培养种 养加能手、中介服务组织带头人、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人员。

3、要确保培训质量。培训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培训结业后的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出去。因此,职业技术学校、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好培训的硬件设施,改善培训条件,强化培训管理,提高培训实效。要科学设置培训课程,严格拟订培训大纲,精心编写教学计划,规范使用培训教材,确保劳动力学到一技之长。要坚持学员培训学习以技能操作为主,切实做到包教包会。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尽快建立以骨干教师队伍为主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师资网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要努力提高就业率。培训的目的是将劳动力转移出去,这个“转”字是关键。对于农民和下岗职工来讲,能不能让他学到真本事,能不能让他凭着学来的这些本事找到满意的工作,是他最关心的问题。所以培训要以就业为目的,以定向、订单培训为主要形式,让农民和下岗职工参加培训后能真正解决就业出路问题。因此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帮助学员就业,做到报到一批、培训一批、就业一批,跟踪服务一批,真正让经过培训的学员找到舒心的工作。

三、要强化对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

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是政府的事,是社会的事,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对此,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要确定一名领导专抓培训工作。要树立大局观念,积极参与,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共同推进这项工作的扎实开展。职业技术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切实搞好培训工作;扶贫办要搞好贫困户调查,摸清致贫原因,确定好开发型贫困户的技能培训项目;劳转办要做好协调管理工作,从严认定培训机构,监督检查培训单位的培训工作,对培训效果和学员就业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劳动保障部门要抓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教育部门要抓好新生劳动力的调查,鼓励引导新生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同时要搞好乡镇培训基地建设;科技部门要搞好送科技下乡活动,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财政部门要保证培训所需资金,同时加强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转正培训总结篇(4)

1.少数单位对职工教育培训重视

不够少数单位只注重抓工作、抓管理,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在具体实践中往往没有科学系统的教育培训计划;教育培训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不够完善;资金投入不到位等,致使职工教育培训相对滞后于单位发展速度。

2.职工参加教育培训的主动性

不强教育培训的教学模式单一,方法手段比较传统,过多强调理论灌输而忽视实践运用,职工往往感到枯燥乏味,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职工参加教育培训的主动性。加之部分职工对新形势下水利工作的巨大变化没有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学习热情和进取精神不足,从而缺乏参加教育培训的主动性。

3.职工教育培训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规范性

一些单位不能掌握教育培训需求,培训目标欠明确;教育培训内容不能紧密联系工作实际,教育培训与需要相脱节,相对偏重理论知识,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不强;培训管理不严,缺少有效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措施,流于形式,效果甚微。

4.职工教育培训缺乏资金保证

因运行经费支出负担沉重,一些单位无暇顾及职工教育培训,致使教育培训经费渠道不畅、总额不足,缺乏长效保障机制。尽管国家已经规定企事业单位要严格按不低于职工工资总额的1.5%的比例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但贯彻落实困难,实际提取比例不足。

加强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对职工教育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改变狭隘的教育培训价值观和因循守旧的人才观,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实施“科教兴水、人才强水”战略工程,将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列入单位重要工作日程,与水利其他工作同等考虑,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对职工教育培训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增强人力资源开发意识。

2.以人为本,增强职工参加教育培训的主动性

变过去“单一型教育培训方式”为“多元化教育培训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制作电子课件、远程教育、现场教学等手段,激发职工学习兴趣,使他们获得理论的熏陶和知识的积累,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引导职工认清形势、端正态度,树立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由“阶段学习”向“终身学习”转变,不断增强职工参加教育培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突出重点,把握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

通过深入实际调研,掌握各类人员教育培训需求,按照“急用先学、急需先训”的原则,明确教育培训目标要求,以用为导向,突出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培训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做到有的放矢,按需施教,确保教育培训质量和效果。

4.注重创新,突出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首先是形式的创新,摒弃填鸭式的教学形式,构建科学系统的教育培训体系,由“灌输学习”向“创新学习”转变;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与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合作,采取脱产半脱产学习或邀请专家讲课,向高校借智力,向专家要思路;组织考察交流,带问题出去,带收获回来。其次是方法的创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纠正只重视教育培训结果不重视过程和方法的片面观点,培养学员善于思考、善于运用、善于总结,促进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相互融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是评估手段的创新,采取考试、待遇、应用相结合的办法,检验教育培训效果,由“拥有文凭证书”向“拥有技术能力”转变。

5.健全机制,提高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规范性

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善的教育培训管理机制,形成整体联动、相互协调,共同促进,保障教育培训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改善和处理好工学矛盾,在保证单位工作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好教育培训时间;制订有关教育培训管理、监督、考核、评估、激励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把职工参加教育培训与上岗、提拔任用、职称评聘、技能考核、工资福利及奖罚等结合起来,实现教育培训工作制度化。

6.加大投入,保障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正常运行

要把职工教育培训作为一项长期投资,保障教育培训经费。教育培训经费要列入单位年度资金预算,按照国家规定的额度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确保每年有专项资金用于职工教育培训。不断完善奖励机制,改善教育培训环境,积极创造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的机会,建设教育培训基地、技能演练基地和实操基地,建立系统完备的教育培训保障体系。

结语

转正培训总结篇(5)

[关键词]*县农民工培训经验问题对策

一、*县基本情况

(一)农民工人口及文化程度情况

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的蜀道明珠---*县是一个农业小县,幅员面积1457.5平方公里,耕地51.3万亩。全县辖32个乡镇,329个行政村。全县以种、养殖业为主,县内无大的骨干企业。*年农村经济收入9.41亿元,人平纯收入1813元。全县总人口3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3万人,占总人口的92.4%。农村劳动力16.1万人,农民工7.25万人,占45.1%,其中省外务工人员4.8万人,省内2.45万人。*年我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的3.3万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10.4万人,高中文化程度的有1.6万人,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有0.71万人.。其中外出务工的人员中,具备小学文化程度的有2.18万人;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有2.9万人;高中文化程度的有1.5万人;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有0.66万人。

(二)农民工就业和收入情况

据调查,我县外出务工人员主要流向,一是打工,二是经商,三是农业行业的内部转移。其就业情况:从事加工制造业的1.81万人,占转移劳动力总人数的24%;从事建筑业的1.45万人,占转移劳动力总人数的20%;从事交通运输、商贸、餐饮业、家政服务业3.98万人,占转移劳动力总人数的54.8%。*年我县劳务输出收入1.31亿元,人平纯收入3200元。通过调查发现,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和收入,较文化程度低的要好、要高。例如地处我县偏远地区的大新乡,全乡10735人,有12村,3310户,劳动力人数5690人,人平纯收入1566元。常年外出务工3280人,劳务总收入900万元,人均务工收入2744元,初中文化程度的务工人员年人均劳务收入2469元,高中文化程度的年人均劳务收入4100元,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年劳务收入在5000元左右。

外出务工不仅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通过自己的奋发图强,艰辛努力,先富裕起来,他们又以不同的方式,支持和带动家乡建设,使更多的人也走上了富裕之路。

二、*县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验及成效

过去人们把农村教育培训仅仅看成是升学、就业的手段,只重视普通基础教育,不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职业培训,从而造成了教育培训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相脱离。县委、县政府在实现“三个转变”,大力发展我县农村经济的同时,把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使农村沉重的人口负担尽快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当作一项战略任务。各行业、各部门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逐步形成了政府统筹,行业组织,多方参与,重点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培训的工作局面,提高了我县农民工的素质和外出务工就业能力。

(一)政府统筹,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组织领导

*年,我县人民政府成立由财政、科技、农业、劳动保障、教育、建设等部门组成农民工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与绵阳农校签订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协议,以加强我县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能力,统筹规划本地区农民培训工作,协调解决农民工培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近几年来,我县实施了“工业兴县、以工促农、产业互动、城乡相融”的发展战略,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商家,扩建、新建成企业10余家,就地解决剩余劳动力2000余人,帮助1500余农户走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二)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培训

我县有一所成人职业学校,一所农村成人中专校,32所乡镇农民成人学校,具有完善的教学培训条件,开设了计算机、驾驶、汽修、服装、建筑、企业营销管理、旅游、餐饮、家政保安、文秘等专业,主要组织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进入非农业就业或进城务工的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必要的就业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并取得相应的培训合格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逐步建立了“先培训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制度。*年培训14150人,向外输出10945人。

(三)以农业部门为依托,全面开展农民工的素质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

为整体提高我县农村劳动者文化素质,切实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我县从一九九五年开始,通过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一是对村级干部进行文化素质培训,全县32个乡镇329个村共计1352人,进行了中专学历培训,1016人取得了中专文凭,平均每个村2.5个村级干部达到中专水平。二是加强农民专业户、示范户和生产骨干的培训,从一九九七年——二000年,通过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全县4640人参加了蚕桑、畜牧、水产、农机、蔬菜、果树、种植七个岗位培训,3328人取得了“绿色证书”资格,推动了我县农村生产走向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三是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领域,挖掘潜力。结合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畜禽生产基地、蚕桑基地建设,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搞好培训,通过“科技赶场”、“双百工程”、“三村建设”,积极开展实用技术的培训。每年培训人数10万余次,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初步建立了一支由村社干部、农民党员和专业大户为主体的科技致富带头人队伍,改变了思想观念,有效地促进了我县农业行业内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年培训2800人,向外输出2000人。

(四)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技术培训

我县还制订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金进入农民工培训领域,按照企业对农民技工的技术要求,采用“招生—培训—荐业”一条龙服务体制,开展委托培训、定向培训和定单培训。建立了民办教育培训机构2所,县劳动保障局的职业介绍中心、*县计算机学校等单位通过与省内外,尤其是沿海一带企业签订用人合同,在32个乡镇建立了劳动服务站,在大的乡镇设立了组织联系点10个,通过一定的上岗前技能、技术培训,为用人单位输出了大量合格的实用型人才,得到了用人单位和农民工的一致好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输出机制和网络,*年通过各种岗位培训2400人,向外输出2395人,就业达99。8%,避免了外出务工的盲目性。

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农民外出务工逐年出现上升的趋势,但普遍存在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差,文化水平低,许多人无一技之长,在非农领域技能低,择业受限,外出务工者多为劳力型。随着经济、科技水平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劳力型的务工者在择业、就业上不具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之劳务输出后的跟踪服务和信息反馈手段落后,尽管我县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总结了一定的经验,但仍然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仍存在认识不到位,引导扶持不力

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各级政府及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要职责,是推进我县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步伐、将人才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但一些部门和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和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在农民工培训上保障措施不到位,政策不配套,致使相当部分外出务工人员没有进行岗前技能培训,影响和制约了劳动力输出对象、范围和数量。

(二)培训资金缺乏,培训规模偏小,缺乏长远规划

对于农民工的培训往往是喊得响,落实少,财政投入更少,没有专门的经费投入,导致培训资金缺乏整合,培训手段和设备落后。培训规模偏小,培训经费不得不向受培训者收取,工作难以深入仔细的开展。虽然不少地方和部门每年都在不同程度的搞农民工培训,但没有制度化、系统化,具体表现在培训部门多,部门间沟通少,配合力差,局限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培训,而涉及到第二、三产业方面的技术、技能培训,由于受技术、资金等其他条件的限制开展得少,没有给农民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支撑。

(三)就业指导信息服务不够

目前,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输出基本处于自发状态,起步晚,规模小,加之机构不健全,人员不到位,措施不力,培训条件有限,培训经费不足,劳动力输出形成以亲带亲,以故带故的现象,甚至有的因劳务输出信息失真或广告虚假而上当受骗。加之在劳务输出上获取、提供的信息少而不全,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就业服务信息体系。随着就业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应加强信息服务的收集和组织管理。

(四)缺乏权威技能鉴定

尽管我县的职业培训部门下设了职业介绍所,农业部门、职业技术学校等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了培训,但颁发的是毕业证书或合格证书,没有权威的职业技能鉴定,技术可信度低,不仅使用人单位难以把握使用,反过来也严重影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

(五)对输出农民工管理不力

农民工输出后,没有对其流向、工作生活情况做相应跟踪调查,从而在管理上难度较大,除用工单位大规模使用外,其他外出的农民工基本上是“各自为阵”,“一盘散沙”,他们在外的行为,我们的管理部门基本一无所知,从而导致农民工在外就业难、收入低、生活无保障、甚至违法乱纪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给其他想要外出的农民工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而且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四、进一步强化培训,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对策及建议

根据我县潜在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市场和农民工自身素质,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农村富余劳动力为重点,以拓宽输出领域,提高竞争力和劳务效益为中心,以内转、外输、回归为基本途径,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优质服务为保障,全面开创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新局面。

(一)强化政府行为,建立长效培训机制

把农民工的培训作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的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制定长远规划,积极探索制定有利于农民工培训的政策措施,努力营造农民科技培训和技能培训的良好环境。通过积极引导,主动服务,推动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的转移。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证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农民工培训投入,财政是主体,应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实行财政、服务组织、被培养对象三位一体,统筹解决培训经费不足。政府应拨专款资金把培训工作当作一项公益性事业开展,而不能搞成社会办学形式,加重农民负担。同时加大力度,纠正向培训者乱收费,严处欺骗务工者的违法行为。

(三)建立培训体系,健全运行机制

农民工培训内容是多方面的,涉及部门多,范围广,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明确培训主体,逐步形成政府统筹,由农业部门牵头,财政、教育、科技、劳动保障、建设、计划等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主要社会办学机构)广泛参与的培训体系。实行基地、管理及服务三结合,建立劳务开发网络服务体系,巩固老渠道,开辟新渠道。政府要出台相应的培训落实保障措施,规范劳务市场,实施多层次的支持激励措施,落实优惠政策。

(四)培训内容多样化,增加竞争力,优化劳动力转移就业结构

培训内容必须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要体现农民工素质教育、能力教育、职业教育的特点,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长训、短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方式。由原来的主要农业技术培训转向二、三产业的技术、技能培训,实行定向培训与定向输出相结合,坚持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在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加强农民政策法规、安全常识和公民道德规范培训,真正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和自身素质。

(五)严格考核制度,做好技能鉴定工作

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做到需训结合,训用结合,训考结合,严格考核。搞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农民工求职、择业、上岗提供名副其实的证书和有效证件。只有这样,培训才有吸引力,培训后的农民工在就业中才具有竞争力,才能真正体现培训主体、培训对象和用人单位的三赢局面

转正培训总结篇(6)

关键词:培训模式;循环学习;知识转化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培训的目的不仅在于学员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在于培训后行为的转变,在于学员通过培训能改善自己的工作,提高工作绩效。为了使培训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培训更易达到预期的结果,探索培训方法,创新培训模式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本文以培训员培训项目为案例,介绍了应用以任务为导向的“项目—学习—实践—成果”循环培训模式提高培训员培训项目开发与管理能力。

一、探索循环培训模式的原因

以往的培训大多以“讲授”为主,学员对所学内容缺乏切身的体验,不能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所以以往的各类培训往往是一种知识的传播,没有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通过“培训员培训”项目具体实施“项目—学习——实践——成果”循环培训模式。公司各专业处室和车间现有培训员45人,他们承担了各自单位的培训项目开发与实施的管理工作,虽然也接受过培训项目管理方面的培训,但效果不太理想,因而把此次培训作为一次有意的探索。此次培训的目的与培训目标如表1:

二、“项目—学习—实践—成果”循环培训模式概述

为有效提高培训员专业素质,设计了以任务为导向的“项目——学习——实践——成果”循环培训模式。

(一)“项目——学习——实践——成果”循环培训模式的构成及特点

“项目——学习——实践——成果”循环培训模式的核心是围绕真实工作项目来进行,重点强调实践和学习的结合。可以表述为:学习=问题+知识+实践。它实际上蕴含着这样一种理念:最好的培训是基于工作的培训,最好的培养是结合实践的培养。

“项目——学习——实践——成果”培训由四个环节五个过程组成,其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根据四个环节,将培训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实施:

1.第一阶段:选择培训项目,制订培训方案

完成培训学前作业阶段。要求培训员在本单位年度培训计划中选择一个培训项目,作为本次学习研究的课题。要求完成培训需求调研,制定出培训方案。

2.第二阶段:学习培训理论,修改培训方案

在集中授课与个别指导阶段要根据培训员完成的培训方案中反应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学习。同时,指导他们完善与修改培训方案,使其达到培训项目管理的要求。

3.第三阶段:实施培训方案,完成培训项目

在实际操作阶段要在项目组的监控和指导下实施培训方案。重点是培养培训员的培训实施与管理能力,建立组织教学的意识。

4.第四阶段:培训项目交流,分享成果经验

在评比与考核阶段项目组要从培训效果和培训项目管理的流程标准对其进行综合考评,对优秀者予以奖励。

(二)学员的学习循环路径

培训员学习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培训是有限的,学习是无限的。通过在学习中感悟,在实践中求索,在交流中碰撞,在循环中突破。促使能力在积累中增强,其循环路径如图2:

三、设计理由与原则

(一)“项目——学习——实践——成果”循环培训模式的设计理由

选择这样的培训模式主要原因有:一是作为非教育培训类专业的培训员,培训理论知识转化的能力普遍较弱。二是部分培训员对培训工作不够重视,总认为培训是附带的事,生产管理才是主要工作,没有理解培训对工作业绩的促进作用,因而缺少对培训的学习与专研的主动性。

而“项目——学习——实践——成果”循环培训模式恰好能解决这两个问题。一是通过”实践”能有效的指导培训理论知识的转化。二是通过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可以激发学习的热情,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这种培训模式是达到培训目的、实现培训目标的有效途径。

(二)“项目——学习——实践——成果”循环培训的设计原则

培训模式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任务为导向的设计原则,培训紧密围绕工作任务来进行。培训的课题就是培训员工作的项目,如每个学员用来研究的课题就是他们本年度培训工作计划中的一个项目;培训的目标与工作的目标相一致,培训目标达到了,工作亦圆满完成;培训的考核与评估也是学员工作绩效考核评估的一部分。

四、过程实施中的关键控制

为了提高培训质量,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培训过程的监控与管理,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找准培训需求,明确培训目标

培训项目开发是本次培训的重点,培训项目开发的关键是找准培训需求,明确培训目标。对此,我们组织了《培训项目开发》的专题培训,重点学习了培训项目开发与实施的管理流程。通过实际案例,详细讲解了培训需求要从组织、工作、个人三个层面来分析归纳。培训目标要遵循SMART原则(具体性、可衡量性等原则)。

(二)组织培训活动,落实培训方案

这一过程重在提高培训员的培训实施与管理技能,重点的是“操作”。需要采取“人盯人”的方式对培训员进行全程跟进。项目组组织培训中心的专职教师每人带领一到两名培训员,指导他们实施培训项目的各项工作。从培训前的准备到课堂教学实施,从与授课教师的沟通到对参培学员的管理,都一一进行指导。

(三)组织成果交流,总结培训经验

这是一个从实践再回到理论的过程。对培训效果进行正确合理的判断,以评估培训实效性为重点。评估从学员、教师、培训项目管理、教学实效性等多方面进行。最后,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改进今后工作。

五、效果分析

经过学习与实践,培训者均完成了自己的培训项目,达到了培训项目管理的流程标准的要求。比较他们培训前与培训后的转变,在以下两方面有了显著进步:

(一)需求分析、确定目标的能力有所提高

案例一:通讯员培训项目,在需求分析与培训目标两个方面培训前与培训后的有很大的不同,见表2:

案例评析:培训前,需求不准确,培训目标大而泛,这是培训中最常见的现象,这将导致课程设计与内容的选择没有依据,培训评估也没有标杆。

培训结束后,经过需求分析准确的找到了培训对象写作水平不高的原因,确定了他们在知识、能力上的差距。合理地完成了从问题到目标的转换,培训目标紧扣需求,目标具体而明确。这为进一步的课程开发及培训评估等奠定了基础。

(二)初步掌握了以效果为导向的培训评估原则

案例三:会计集中核算培训项目,培训评估是以培训目标达成度来进行实效性评估的。

培训目标:

一是能阐述会计集中核算总体框架以及新旧两条会计业务流程的差异;解答异常问题的应对策略和处理方法。

二是会按业务流程成完成数据的录入和系统的操作,完成复合记账,自动生成正确的报表,完成数据月结。

三是按时完成系统上线,系统运行稳定正常。

培训实效性评估:

三月份的理论培训完成后,学员完成了课后作业。并对异常问题会采取应对措施进行处理。

通过7-8月份的集中培训讲课和实际操作,达到以下效果:

培训结束后的考试评估。

学员参加培训考试的成绩结果如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学员从理论上对培训知识掌握程度比较熟练,达到了课堂教学要求。

操作评估:学员完成了2012年初余额数据的收集导入工作。通过了总部项目组的审核确认。说明学员达到操作要求。

在总部规定的时间进度前完成了系统上线工作,完成数据月结、复核记账、自动生成准确报表,系统运行正常。

结论:达到培训目标,培训效果良好。

案例评析:培训前,培训的实效性评估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往往很多人做评估,从领导重视培训到学员刻苦学习,从教师授课到培训服务等等都一一评到,唯独忽略了对培训主要目的——培训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估。或者虽然说到了培训效果好,但由于缺少有力的证据而缺乏说服力。

培训结束后,培训实效性的评估是以培训效果为导向来进行的,评估紧扣培训目标,从学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业与考试成绩)、知识转化度(实际工作操作情况)、工作绩效(工作状态及完成情况)三个方面说明培训达到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程度。

通过比较培训前和培训后培训员能力的转变与提高,说明“项目——学习——实践——成果”循环培训模式在促进培训知识的转化,提高培训员的培训专业能力上优势明显,效果显著。同时培训员在进行下一个培训项目时,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学习循环,这样在实践中不断求索,在循环中不断进步,使能力在积累中不断增强。

六、结语

“项目——学习——实践——成果”循环培训模式跟传统的培训相比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第一,促进知识内化,提高培训质量。培训中学员仅仅“知道”、“理解”是不够的,通过“实践”达到真正掌握知识技能。

第二,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调动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学习中探讨的问题就是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使得培训极具针对性。实现“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

第三,突出学员的主体性原则。通过体验、开放式的培训过程充分体现了学员的主体性地位。

“项目——学习——实践——成果”循环培训模式是针对成人教育特点和提高受训者的工作能力为基础来设计的。因此,教学目标具体,针对性强。它不仅适用于培训员的培训,同样也适用于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管理干部等的培训。作为一种“模式”它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转正培训总结篇(7)

【关键词】 人才 培训 转型 成果

加强培训和培养,是提升人才队伍整体水平的重要抓手和关键举措。为深入贯彻《天津纺织系统2014―2016经济转型发展战略规划》,全面推进新形势下人才培训工作,建设一支适应转型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真抓实干,努力提升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当前,天津纺织工业正处于深化改革调整、实施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全面提升各类人才和岗位技能人员的整体素质,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培训工作亟待加强。

1、落实三年转型发展战略规划迫切需要加强培训工作

转型发展三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天津纺织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完成好这一事关天津纺织前途命运的转型规划,基础在队伍,关键在人才。培训工作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工程。加大培训工作力度,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既是保证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实施转型发展的当务之急。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和繁重任务,对全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全面适应这一要求,必须从战略高度出发,立足于长远考虑,增强科学性、系统性筹划,完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进一步提升培训工作水平。

2、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迫切需要加强培训工作

为了适应科学转型持续发展的需要,从集团公司到各个行业、企业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了人才工作三年规划,加强了人才培养,实施了全员大培训机制,人才队伍得到整体优化和改善。但与转型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各类人才和全员素质仍存在一定差距,专业结构与年龄结构不够合理、人才断档、缺少拔尖人才和领军团队等问题依然存在,知不抵位、素质恐慌、执行力不强等问题愈发突出,等等。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加强培训工作是基础,更是关键。通过推进基础培训、深度培训、适应性培训,坚持与实际相结合,做到训中解惑,学以致用,不断提升各类人才和全员素质能力,全面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3、实现企业与职工共同发展的人本管理目标迫切需要加强培训工作

人是生产力发展中最积极、最能动的要素。只有把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人本管理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企业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来进行。实现企业与职工共同发展,是当今时代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企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也是学习力的竞争。企业管理层一定要向关注市场运行趋势、关注经济发展走势,关心职工的职业发展规划,为他们提供培训、进修、成才的有效通道。要将培训工作摆上日程,强化实施,取得实效,促进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加强培训工作必须正确把握四项基本原则

1、坚持围绕大局、服务大局的原则

紧紧围绕转型发展的工作大局,结合做精做优做强纺织制造业、做活做大进出口贸易、壮大内贸和物流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四、四、一、一”产业格局和“五、二、二、一”效益格局的核心任务,通过高水平、高质量、高效能的培训工作,以高素质、高技能的各类人才保证三年转型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

2、坚持以人为本、分类指导的原则

遵循人才成长和教育培训规律,加强培训工作的科学化管理,从高级人才、专业人才、后备人才和全员素质提升的不同需要出发,分层次、分类别实施重点培训,提高培训效能。

3、坚持需求导向、重在实效的原则

以实践需求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实际,采取各种形式,定向培训与岗位培训相结合,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短期培训与系统培训相结合,高端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不断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做到学以致用,切实提高参培人员运用所学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进工作的能力。

4、坚持继承创新、持续改进的原则

要继承在长期培训工作中形成的好做法、好经验,针对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创新培训工作理念、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通过持续改进增强培训工作效果。

三、实施四大工程,全面提升培训工作水平

1、实施高端培训工程,着力打造一支高级人才和专业带头人队伍

围绕提高新任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组织专题培训班,聘请专家教授学者与控股公司领导进行高端授课;聘请优秀企业家现身说法或走出去观摩学习,开拓视野,不断提升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统筹规划能力和领导驾驭能力。围绕转型发展对各类高级人才的需求,全面落实“42161”人才工程,根据全行业市级“131”创新人才队伍发展的现状,以提升职业素质、发挥带头人作用为目的,实施高端培训。通过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办学历晋升班、选送到知名学府进修、赴国外深造等措施,使高级人才得到更加专业、更高层次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力争在三年内选拔一批有突出贡献的高级专业人才参加高端培训,实现天津纺织尖端人才团队力量的不断充实和壮大。

2、实施专业人才培训工程,全面提升各类人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

按照转型发展对各类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加强对各类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培训。以控股公司各专业部室为载体,制定培训计划,落实培训内容,全面实施对管理、技术、贸易、党群等各类人才的专业培训。要将专业培训细分为生产、经营、财务、企管、安全、研发、党建、工会、廉政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等若干个项目,由控股公司各部室负责对各个培训项目进行具体谋划,落实培训人员、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和培训时间。原则上每年对应培人员的培训总量达到1/3以上,力争三年轮训一遍。通过培训,进一步提升各类专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履职能力,参培人员要结合岗位实践,提交学习成果,以检验培训成效。

3、实施后备人才培训工程,全面推进后备人才队伍成长

结合“优秀年轻干部信息库”和“天津纺织希望之星大学生人才库”建设,对进入“信息库”和“人才库”的后备人才进行专业系统性培训。要针对每名优秀青年干部和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发展潜力,为其量身制定职业生涯设计,并按照其职业发展轨迹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通过举办学历晋升课程班以及名师带高徒、实岗锻炼、轮岗实训等方式,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全面适应岗位需要,按照设定的职业发展计划,逐渐成长成才。通过系统性、针对性和专业性培训,将综合素质突出的大学生推荐进入“信息库”,实施更高层次的培养锻炼。对进入“信息库”的年轻干部,每年举办1-2此专业性活动,通过对他们进行深度了解和考察,将表现突出的年轻干部推荐到领导或助理岗位,进行实岗培养锻炼。逐步形成“人才库”到“信息库”再到实岗的递进式培养,不断提高后备人才的总量和素质。

4、实施全员大培训工程,全面提升技能操作人员综合素质和岗位技能

围绕做精做强主业的需求,以提升岗位技能操作水平为目的,开展大培训工作。总结推广先进操作法,制成培训录像教材,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普及先进操作法,使各个工序的实岗操作方法的培训工作更加直观,更加规范,全面提高一线操作水平。开展行之有效的操作比武、岗位练兵、导师带徒等具有优良传统的技能培训活动,逐渐推行持证上岗制度。放大中华技能大师工作室效应,通过技能大师的引领示范效应,以导师带徒为载体,在实践中培养一大批“蓝领”专家,不断提升技能人员的专业能力。

四、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努力实现培训工作目标

1、强化领导机制

要将培训工作纳入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统筹安排,整体部署,明确目标任务、进度和要求,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培训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培训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定期研究解决培训工作热点、难点问题。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培训工作,及时掌握培训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为培训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2、强化管理机制

建立统筹规划、分工协作的管理体制,调动各相关部门的积极性,发挥各自优势,履行各自职责,确保培训工作稳中求进,进中求效。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加强培训工作管理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切实管理有效贯穿于培训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培训人员登记、培训档案、培训证书、培训质量跟踪反馈及检查评估等管理制度,加强人才培训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培训管理水平。

3、强化考核机制

结合实际制定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加大方案落实的考核力度,重点围绕年度培训计划、培训课程、培训内容、培训课时、培训效果进行督促检查。加强调查研究,针对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提出指导意见,确保培训规划有效落实。

4、强化成果转化机制

要围绕转型发展战略的要求,确定重点培训课题,使参培人员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结合各自岗位实际,分析问题,研究对策,提出有价值的新思路、新举措。培训结束后,参培人员要认真总结培训收获和学习体会,并注重加强理性思考,形成培训成果,自觉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将培训成果转化为工作成果。

5、强化创新机制

加强培训需求分析,将企业需求、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认真总结培训工作的内在规律和运行特点,加强对培训工作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强化培训工作的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和招法创新。要加强对培训工作科学化、系统化、目标化、规范化管理,积极探索建立培训工作项目制的运作模式,积极培育精品项目,打造培训工作品牌,不断扩大培训工作影响力,提高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