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转型心得体会

转型心得体会精品(七篇)

时间:2022-08-18 02:47:02

转型心得体会

转型心得体会篇(1)

在全院上下向着国际型工程咨询公司目标奋进的关键时期,结合自己在工作中的感受,着重谈谈在具体的工作当中,要顺利成长和实现能力转型,需要特别重视的四个点,即:“学、想、做、说”。

我院的任务在“__”期间达到了一个高潮,随着国家基础建设投资政策的调整,生产任务会出现短时间的波谷。相对而言,城际轨道交通和城市轨道交通在近年来发展势头很好,在这个领域之内,我们的同行如二院、四院等在几年前就做了很多战略转型的准备工作,并且取得业界的优势地位。在做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时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在这些设计院中,转型队伍与没有转型的队伍,我们能看出来是泾渭分明。在传统国铁生产中,我们有一个成熟的生产组织体制,无论是生产、经营,还是和业主、施工单位的对外交流过程中,只要我们遵行这些固有的模式,就比较容易干好我们的工作,但是一接触到城市轨道交通,情况就会千差万别。我们院参加了十几个城市的轨道交通设计,像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项目,业主管理和技术力量雄厚,设计工作就会是一种套路。而像内地有一些城市,业主的特点就会是另一种情况,在这种变化当中,我们怎么样针对具体情况,把握好方方面面的尺度,就显得十分重要。要把手头的每件事做好,我认为不必说太多大话,其实只要做到“多学一点、多想一点、多做一点、多说一点”就行。

“多学一点”。学无止境,我们是技术型企业,在平常的岗位上,不仅仅是把自己的专业技术掌握得很好,也有必要学习相邻的专业知识,以及和我们设计业务有关的领域。只有扩大知识结构的外延,才能具备向复合型人才发展的基础,如果仅仅做好本专业的小范围事务,最多只能做到专业领军人才,而与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还有距离。

“多想一点”。凡事多思考在每件工作中都是很重要的。在人才转型过程中,多想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很多工作过程中,只注重做自己的工作,不是很关心周围的事,比如管理上的、其它专业上的、互相配合上的事等等,甚至有的时候扯皮、踢皮球,各种不顺利的情况都会出现。之所以会这样,我觉得就是缺乏“多想一点”,如果我们经常替业主、管理者或其它专业多想一点,多想一点他们的需求和目标,我们就会把工作做得更好,更顺。

“多做一点”。我们在工作当中都能体会到,做的比较成功的,业绩做得比较好的,包括我们现在的年青职工都很优秀,在各个基层能够挑大梁,看看他们的工作轨迹,其实就是多做了一点,就是比普通人多做了一些事,不但做好了自己的事,同时在他自己的业务范围和工作范围外多做了一点,大家就会很认可他,而且他自己各方面能力提升得也很快。

转型心得体会篇(2)

参加市交委组织的“加快广州交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专题培训后,深受教育,受益非浅。在学习培训中,各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从国际到国内客观分析了交通行业发展的前景和愿景,给了我很好的启示,特别是冼伟雄主任的讲课,深刻阐述了我市交通转型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为我们搞好今后交通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使我更加坚定了加快推进企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信心。通过学习和思考,我有三个方面的体会。

一、实事求是寻规律,问计于民定决策,全面推进科学发展

交委在省委提出建设“首善之区”的目标和要求后,交委提出了“立足两个服务,建设三大体系,实现广州交通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总体贯彻思路,冼主任围绕这个总体思路进行的深刻论述,为我们搞好企业经营,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提供了目标、路向和要求。我认为,真正实现好转型工作,必须切实地带领班子其他成员做好两件事。

1、实事求是寻规律。当前,交通工作已经提升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主要表现在:航空、海运、客货运、高速公路为骨架的运输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并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的水平。公交行业通过资源整合,已经形成以三大巴士公司为骨干的公交经营新格局,而且,信息化建设、环保智能建设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如果要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向世界先进城市的行列迈进,我们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这次培训班上,冼主任及几位专家的介绍世界先进公交的运营管理做法与经验,从比照中我们发现既有优势,也有不足。只要我们企业的领导以高视角分析审视,实事求是寻找问题与差距,就一定能发现突破的方式,找到推动发展的规律。

2、问计于民定决策。交通工作是民生工作,服务的对象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也就是说,我们的工作不能离开民生、民意、民情。要使我公司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就必须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充分地了解广大群众出行的需求情况。目前,我们在进行公交资源整合后,我想必须充分利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从两个角度入手,倾听意见,问策于民。

一是围绕广州交通的总体规划,针对公交、客运的需求变化,问策于民。没有掌握最真实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就难以对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目前,公交线路调整、站点的设置、票价的优惠,虽然我们主观上做到了方便群众,惠及市民,而客观上由于群众的需求多种多样,与我们的设想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企业的领导就必须放下架子,问策于民,这样才能把惠民的事情办得更让群众更满意。

二是围绕企业的改革发展实际和实情,问策于员工。目前,增收节支是实现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基础,而如何才能增收节支,基层的管理人员和生产一线员工最有发言权。增收靠管理,节支靠更精细的管理,而方法来源于群众的智慧,推广来源于领导干部的发现。因此,企业的领导就必须放下架子,问策于员工,才能广泛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把企业改革发展的大事成为全体员工的责任。

两个方向的问计,领导干部应有备而“下”,才能够抓住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问计于民,问计于实践,使交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真正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一剂良方。

二、互惠合作善借力,科学发展增实力

交工委提出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任务和要求,可使全行业在现有条件下实现质的飞跃。但横向分析目前资源整合后各公交企业的情况,仍然存在粗放经营的问题,与交委的目标和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从纵向分析,在企业内部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集中表现在干部职工对为什么要加快向现代服务业转型认识不足,还存在疑虑,尤其是对影响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突出矛盾还没有破解的方法。因此,很有必要继续加强教育引导,让各级党员干部掌握发展的方法,使转型工作达到事半功倍。

1、互惠合作善借力。具有前瞻性的正确发展思路就是市场的出路,财富的出路,也是企业做大做强、基业长青之路。这几年来,我公司根据交委的部署,把做大做强企业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致力于走品牌、资本扩张之路。我们抱着合作双赢,拓展市场,规范经营的思路,积极推进企业的发展,也从中尝到了甜头。例如,公司实施“西出广州,布局南海”的战略,在去年成功收购佛山市南海区交通客运有限公司70%的股权,使公司拥有了南海地区95%以上的客运资源。公司抓住机遇,配合我市的运管部门和当地政府做好广佛交通同城化工作,使当地政府和群众体会到我们服务民生的诚意和行动,因此,各镇政府都主动提出与我们合作开行南海区的镇巴,支持我们投标南海区环保出租车项目,从而使我公司在南海地区业务成为主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2、科学发展增实力。公交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通过不断的改革来增强企业自身的“造血功能”。在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过程,就是企业迈向新生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以此为契机,建立层次清晰 ,管理到位,机制灵活,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规模化经营的公交企业。这样,才能集约企业内部资源,形成一个高效的决策指挥中心、项目投资中心、资源配置中心、宏观调控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冲破过往国有公交企业管理层次多,环节重复,功能不清,机构臃肿,冗员较多等问题,使企业在迈向现代服务业中轻装前进。这几年来,我公司以此为思路,推进企业的科学发展。目前已经初步完成智能信息、运调管理、抢修维修、人员招聘、招标采购、基建工程等内外协同的平台。内部资源的科学管理,降低了经营成本,提高了整体竞争力。

珠三角“腾笼换鸟”,省内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即将带来的冲击,我们已经及早地做好应对的准备,通过投资建设广州、大沥、从化、新塘等客运站,公司已形成以广佛都市圈为核心的,覆盖省内的客运线网。通过精心经营第二巴士公司业务,做好番禺、增城、从化公路班线公交化改造工作,使企业在向现代服务业转型中有更广阔的腾越空间。

三、常存忧患之念,常怀为民之心,推动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交通是要人与人,人与社会,行人与车,员工与企业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发展。但是,我们不可理否认,当前我们企业内部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作风仍存在的制约阻碍发展的一些“病灶”,职工队伍中一些利益问题不平衡也存在不稳定的隐患。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常怀忧患之念,常怀为民之心,这样才能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为实现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创造良好的环境。

措施一:加强制度创新,用完善的制度来管人管事。随着公司的经营规模的日益扩大,建立一套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企业管理制度十分必要。我们要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重视人性化管理,着力抓好企务公开,深化民主管理,完善了企业与工会协商机制,使企业内部管人管事的制度均有互动的空间和平台。

措施二:以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交通,加快产业升级。信息化交通建设是实现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重要标志,为此,我们必须迎难而上,积极稳步地推进智能公交深化应用加大对信息建设。要通过人才队伍的培养教育,为他们提供岗位成长的必要空间和条件,同时,要继续坚持以信息技术手段管理生产,促进一线操作人员自觉、自愿地运用信息手段处理日常工作并更多地互动交流,把信息化转化为新的生产力。

措施三:完善安全服务考核,构建确保安全的企业文化。要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安全生产是重要的基础工作,需要经过长期的奋斗和不懈的努力,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参与。为此,我们必须长期抓,不留死角和盲点。这几年来,公司领导班子反复讲安全,将之放在每年工作的突出位置,就是要将之确立为公交企业的文化,以逐步改变职工心智模式,我们的实践证明,只要管理制度不缺失,文化营造到位,就一定可以有一个新的交通安全氛围。

转型心得体会篇(3)

----宫乐民

宫乐民

通过学习局、院关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大讨论活动有关文件精神,有几点体会和建议。

我国地勘经济发展形势严峻,财政投资的项目越来越少,竞争日趋激烈,矿业形势正遇寒冬。关于这一点,相信大家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通过这一阶段时间的学习和讨论,认识越来越深刻,思想越来越统一,"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是地勘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转的越晚越被动,转的越早越主动。我认为地勘单位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工作要分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是"小转",另一方面是"大转", "小转"和"大转"两方面有机结合互为补充,而不能顾此失彼。

一、"小转":我所认为的"小转"是指在我单位现有的人力物力及资质等条件下,改变主攻方向,紧跟形势,打造现代特色的地质产业链,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提升。小转是我单位稳中求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阶段,是我们今后做大做强的基础和前提。

改变主攻方向:目前甚至以后几年,地勘行业和矿业经济形势严峻,这是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困难和机遇并存,在大地质服务领域,如基础地质、地环地灾、水工环地质和地质科技领域等,前景广阔,发展的潜力巨大,而恰恰在这方面又是我们的优势。在一些国家倡导的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的产业,如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前景也是非常的看好,我单位目前也从事这方面的经营和生产,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虽然目前看,其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都不尽如人意,但我相信,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会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这一领域的投资规模会越来越大,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尽快提升及申办有关资质,加强管理。建议我单位抽出得力人手,成立研究小组专门搜集追踪研究这方面国家的有关政策,加强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以及有关大企业大公司的沟通和联系,占领新兴产业的至高点。所以现在需要我们马上要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改变主攻方向,优化产业结构,争取在这些领域抢占市场,做大做强。

自我完善和发展提升:主要是要加强资质建设和完善体制机制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

加强资质建设:要努力申办新资质,增加资质的类别,特别是和大地质服务领域、地质科技领域以及相关的勘查施工业工作内容相类似的其他行业的资质,如:水利、市政、绿化等方面的资质。

我院有些资质偏低,竞争力不强。如:区域地质调查、液体矿产勘查、水工环地质调查等资质,目前仍然是乙级资质,物探是丙级资质,缺乏竞争力,难以承揽大项目,难以做大做强,甚至有些资质短缺,如化探资质等。

建议马上行动起来,克服困难,加快资质建设的速度,从人才建设、业绩材料和设备仪器准备等基础工作做起,院领导应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及实体应积极配合,互相协作,尽快把资质工作搞上去,实现资质高而全,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当然,在重视资质建设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其他方面的管理,如安全、质量等管理工作,否则,任何一方面出现短板,都会影响我们的市场竞争力,阻碍我单位的快速发展。

二、大转:所谓的大转是指向地质产业链以外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景广阔的其他行业转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认为,光一味地求稳,仅停留在现有的传统地质行业及其相关产业链产业上,难以正真做大做强。这就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就把眼光放长远,学会两条腿走路,立于不败之地。

转型心得体会篇(4)

当代社会心理学立足于时代特点,从社会认知、社会关系以及群体、民族冲突等角度出发,对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本文从转型时期社会特点、社会学与个体社会学的发展轨迹以及社会心理学的成长角度讨论了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特点,提出社会转型期间社会心理优化建议。

关键词:

转型社会;社会心理;研究

一、社会转型与社会心态

作为受到世界社会科学界高度关注的中国化的社会转型,与东欧国家和俄罗斯不同的是,中国采用符合中国特色的转型路径,使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科学学者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转型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需要结合过去与现在进行分析,将问题放置在国家政治和经济的转变层面上。强调关注转型社会过程中人们社会心理的变化。中国有学者指出,研究社会转型最常使用的范式是私有化、世俗化、市场化和民主化,而中国喜欢将转型视角用来进行研究。然而,我国社会转型研究却很少有人对社会心理学进行研究,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者大多接触学习的是美国的社会心理学,把美国心理学体系看作普世化良药,并没有结合我国现状提出符合国情的问题,对概念进行提炼,对理论进行拓展等。类似这样的问题也普遍存在于美国的社会化心理学之外。莫斯科学者维奇曾指出,美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主题和理论内容是结合自身紧急的社会问题存在的,并没有真正在实证的研究以及理论的构建方面取得进展。美国的社会化心理学取得的成绩除了在方法技术上,还有就是被当作科学探索对象的社会化心理学语言。所以,如果我们抱着研究美国社会问题的心情查看美国的文献,只是抽象化地解决美国的问题,将自己限制在狭窄的科学领域研究中,脱离了自己所处的社会真实环境。对社会心理研究较少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主流社会心理学研究者总是乐于将研究停留在群体或个体的层面,缺乏对宏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奥尔波特曾指出,社会心理学试图对他人如何从情景暗示、实际情况、想象情景等方面对个体行为、思想和感情的影响进行解释。也有学者指出,个体心理学包含了在整体意义上和本质上的群体心理学。莫斯科学者维奇认为,大多数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否定了存在的社会心理学,而是将其视为个体的相加,应当排除社会放置在行为中的想法。他用社会科学囊括社会化心理学,但大多数研究者却用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个体表现的行为来研究,并将其视为行为科学。阿布拉姆斯和豪格曾提出,形成社会化心理学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是,还原主义者将个体心理视为社会心理。由此,对于转型社会中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应当从社会现状着手。

二、社会学与个体社会学研究

在社会学起源之初就存在整体和个体两种社会学,前者是对于社会整体的关注,后者是对于社会个体的关注。马克思、孔德、斯宾塞等人对社会的运行规则、社会有机体、社会系统性质方面进行研究;米德、韦伯、帕累托等人对社会集体中行动的差别、社会成员、社会运行规则方面进行研究。对于“双重范式”的转变之路导致两种社会学的行动产生,一种主要强调态度、动机和意图的心理理论社会;一种主要强调符号、惯例、规范和价值的文化理论社会。利用行动文化面对社会群体、行动群体等形塑、改变和建构联系进行理解并能解释。由于这样综合文化的性质很难进行明了解释,用语言和经验难于表达清楚,因此常被称作社会化的厌倦、不适应、情绪、气候、乐观主义等。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研究

关注社会与人情景交互过程。20世纪90年代,爱德华•罗斯和威廉•麦独孤相继出版的社会心理学丛书,奠定了社会学心理学基础。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从自然环境的角度论述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社会心理对所属的政治制度的制约作用等。同时,不同的地域风俗和文化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心理特征,反映在法律、政治体制等许多方面。思想家爱尔维修以教育、社会政治与道德为角度研究民族精神和性格,反映社会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一致性,以此研究民族精神。他指出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不是永远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化变迁而改变。19世纪中叶,哲学家黑格尔首次系统地从“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范畴研究了社会心理,他认为整个自然、精神的世界具有动态性,并试图揭示运动和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黑格尔从哲学体系中探索社会心理,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看做是内容十分丰富的两个层面,把社会心理看做历史的、有机的整体结构,从多个层面系统地研究社会心理。墨菲曾指出,社会心理学一边是强调个人在社会情境中发展的社会心理学,一边是强调团体在社会情境中发展的社会心理学。对社会心理学理论进行梳理时,启发了对社会变迁的思考和解释,利于继续研究和继承社会心态。威廉曾说,在人类的聚合和互动过程中会产生群体心智,而这有别于个体心智,是真实意义上存在的。塔德则认为,在社会中的模仿和发明是由社会和个体之间的关系产生的。这样的观点在现在学者看来是在传播和扩散社会心态,它的实质就是模仿。现代社会心理学奠基人勒温提出,社会心理学必须建立在具体而实在的社会心理现象上,而拒绝缺乏根据的研究。而对于中国来说,社会公共治理程度、贫富差距、体制乏力等现象不容小觑。针对诸多社会性问题,许多学者也分别从政治体制改善、公众幸福感、满意度提升,社会互动与人际关系调和以及群体、民族关系提升,危机处理预警机制以及社会矛盾和网络集群行为等方面进行具体研究,提出要将社会心理问题纳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议题。同时,加大社会心理学研究力度,从实际操作和应用角度实施关注社会心理学,尤其是当前的社会普遍心理健康状况。对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需要建立在不排斥诠释方法和实证论的手段上,而宏观和微观的结合范式需要不断探索、研究,对于当下的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的研究才有意义。

四、关于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结构

社会心理稳定性的特点分为四个结构,包括变动性的社会心态、阶段性的社会心态、超稳定的社会心态和稳定的社会心态。处于社会环境之中的社会心态,既能够出现明显、快速的变动在社会转型、变迁的过程中,比如,在对社会的认知、感受和态度等评价性和情境性的内容之中;也可以沉淀在某个稳定的时间段之内,发生阶段性的变化内容,如社会的信任和稳定等;对于社会价值观的内容则是变化非常地缓慢,比较稳定的阶段。社会性格是社会心理中最为稳定的部分。影响社会心理的这四个层次是相互联系影响的,从开始到现在展现的是逐步内化了的过程。

五、社会转型期间社会心理优化建议

1.完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

完善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是成熟的社会公共治理的重要特征,在社会转型期间尤为重要。社会转型期,个人在经历政治、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容易产生心理调适失败,从而导致一定程度的心理变态现象。如果缺乏必要的心理疏导干预,容易引发个体无限放大消极情绪,并且寻找极端释放手段的行为。例如,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恶。政府是建立社会心理疏导机制的关键角色。组织有效的心理治疗和疏导机构,建立预警机制,系统地制定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抑制社会心理问题的发生。

2.合理、公平的资源分配社会心理问题多

由公平感的满意度缺失产生。这其中对社会公共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引起的不公平感,需加强法制建设,维护公民正当的合法权益,高效、充分发挥社会资源价值。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劳动力结构,合理布局、增加就业岗位。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资源合理利用,逐步弱化不公平感,从实际角度控制消极情绪的产生。

3.加强文化思想意识建设,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文化思想意识的统一程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通过舆论宣传建立核心思想价值,强化理想信念,可以有效地强化和谐、统一的价值观。开展易实施的教育课程,加强对病态意识形态的辨别能力。台湾心理学家杨国枢认为,心理问题的解决过程是人们认知过程的重新构建。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是基于实践基础得出的,要有理性的依据作为支撑。通过有效的宣传,可以加强科学意识形态对社会心理的导向性和凝聚性作用,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人的行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意识。最终,从情感上形成凝聚力。

六、结论

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人们的思想不断发生着变化,社会转型也就变得势在必行。在大量的关于转型社会资料研究面前,却极少有人提到转型社会后社会心理的变化。本文阐述了社会心理研究的范式及其所具备的特征,对有作为的学科著作进行分析,强化了对社会心理的研究。宏观的社会心理研究是在群体论消失20多年后产生的,包括社会认同理论和表征理论,关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表现等,得到一些启示。对于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的研究是一种对社会发展的研究,必须从实际面临的现代问题进行解释,需要从社会着手,而不是独立的个人。社会心理的变化不是因为一个人而改变的,是放置在社会的转型中,是这个时代情况的反映,对于社会结构的改变和社会形态变迁的影响起到了促进作用。怎样建立良好的社会心理,维持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发展,还需要进行更多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俊秀.社会心态: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4(01):104-124+244.

[2]周晓虹.转型时代的社会心态与中国体验——兼与《社会心态: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研究》一文商榷[J].社会学研究,2014(04):1-23+242.

[3]郑海祥.转型时期的社会心理危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调适作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01):17-19.

[4]刘慧君,李树茁.中国社会转型下的心理福利与社会支持[J].公共管理学报,2012(02):42-51+124.

[5]爱尔维修.精神论[M].莫斯科:苏联社会经济书籍出版社,1938.

[6]黑格尔.王造时译.历史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63.

[8]范和生,唐惠敏.论转型期中国社会心理的重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66-73.

转型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转型期营销渠道关系管理

转型期的界定

“转型”(Transition)一词近年来大量出现在各种经济文献中,转型及其相关问题已成为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的焦点问题。但不同的人对转型的理解以及不同学科转型研究的范围界定并不完全相同。论文百事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研究领域:

经济转型

经济转型可以从不同的方面予以认识和理解,转型可以理解为从较低层次的经济发展阶段向较高层次阶段的转变过程,这种理解主要是从生产力角度来考虑,强调的是经济形态的转型;转型也可以理解为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它主要是从经济体制的角度来考虑,强调的是制度形态的转型;第三种理解是将上述两个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将转型既理解为生产方式的转变过程,又理解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这种理解是将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对象的社会经济形态(包括发展阶段和经济体制)根本性转变作为转型的研究内容。

社会转型

所谓社会转型,是指由于社会诸要素及其联系发生根本变化而导致的新旧社会发展模式的更迭过程,广义的社会转型可用于说明社会各层面的变化,如经济转型、政治转型、意识形态转型等;狭义的社会转型则是指文明类型的转变,如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市场转型

市场转型主要侧重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是研究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型,这主要考察的是商品供求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二是探讨由过去相对封闭的市场向开放有序市场的转型。这两个方面转型对企业经营所造成的巨大影响是任何企业都不容忽视的。

上述三个方面的研究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很难把它们彼此割裂开来。一方面,经济与市场的转型可以纳入广义的社会转型范畴之中;另一方面,经济体制、经济形态的转变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社会和宏观市场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的结果又会对经济产生反作用,如此循环往复。因此,结合经济、社会与市场三个方面来探讨转型期的内涵十分必要。从广义上讲,转型期所指的“转型”,从经济体制上说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从经济形态上说是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及知识经济的转型;从社会结构上说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及信息社会的转型;从市场的角度是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型以及从封闭市场向开放市场的转型;除此之外还包括了由此带来的人们价值观等意识形态领域的转变。

经济、社会及市场的转型为我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世界范围内新经济的兴起及加入WTO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又为进入新世纪的转型期赋予了新的研究内容。从企业营销的实战出发,本文将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转型期对企业营销渠道关系的影响。

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项重大转变,不可避免地会对企业经营的宏观与微观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不同于俄罗斯及东欧国家激进的经济改革,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是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方式,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说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即“一边探索,一边积累经验”。尽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市场经济的完全建立与成熟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型改革开放之初,国内商品供应相对比较匮乏,企业的生产还远不能满足顾客日益增长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生产性企业在市场中拥有很大的权力,是卖方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建设,我国的商品供应极大丰富起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顾客的消费需求却不断变化,他们关心的已不再是能否买得到某种商品,而是对商品满足差异化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拥有了更多的权力,卖方市场已经逐步向买方市场转变。

封闭市场向开放市场的转变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营被严格限制在同一行业、系统或同一地区内,行业、系统之间,地区之间缺乏联系,整个市场处于相对十分封闭的状态。而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它要求在更大的范围和领域内合理配置资源,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打破了市场的封闭,促进了开放市场的建立,而中国成功加入WTO又为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提供了契机。

在错综复杂的转型期,企业营销的各个环节也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转型环境的影响。其中,分销渠道的复杂性是中国转型市场有别于成熟市场最突出的差异点之一。正是基于这一点,研究转型期环境下我国营销渠道的特殊性具有现实的紧迫性与重大的意义。

转型期营销渠道关系的特性

渠道关系是指一条渠道中共同做生意的各成员之间的交往状态和合作深度。它指的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inter-organizationalrelationship)而非组织内的关系(intra-organizationalrelationship)。根据西方学者的理论,渠道关系一般有四种不同的形态:横向关系、纵向关系、类型间关系和多渠道关系。横向关系是指同一渠道、同一层次、相似企业间的关系。比如一家日化企业生产的洗衣粉由多家超市经营,这些超市之间的关系即为横向关系。纵向关系是指同一渠道、不同层次的企业之间的关系,比如制造商与分销商之间的关系。类型间关系是指同一渠道、同一层次、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关系,比如同是经营日化企业的洗衣粉,超市和便民店之间的关系即为类型间关系。多渠道关系是指一个企业不同渠道之间的关系,比如一家日化企业同时使用多条渠道销售其洗衣粉(如通过批发、零售,或直销等渠道),这多条渠道之间的关系即为多渠道关系。在这四种不同形态的渠道关系中,纵向关系一直是研究的重点,而其中的厂商关系又是我国当前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

转型期我国企业营销渠道关系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性:

关系准则的缺失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渠道成员一般都是严格地按照国家的宏观指令履行着各自的职能,彼此之间处理相互关系都遵循着一定的准则。而在转型期,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原有的渠道关系准则被打破,新的关系准则又尚未真正建立。关系准则的缺失使得渠道成员在处理相互关系时随意性很大,大家都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着游戏规则但又相互不买账,信任度低,整个渠道处于一种极不协调的状态。关系的短期化

转型期复杂多变的环境使得渠道关系趋于短期化。由于关系准则的缺失以及环境的不确定,渠道成员在对关系未来发展的预期上普遍持比较谨慎的态度,在这样的情况下追求眼前的短期利益成为他们看来比较保险的选择。关系的短期化一方面表现在渠道成员间的关系持续的时间短,比较长期的合作关系十分少见;另一方面也表现在渠道关系的稳定性差。各渠道成员都以追求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其结果往往是渠道冲突不断,渠道系统极不稳定。

渠道关系中权力重心下移

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使得分销渠道对终端客户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买方市场下,产品数量与品种的极大丰富使得消费者或最终用户有了更多选择的余地,此时的分销渠道更多的体现为最终客户获取其所需产品或服务的通路,而制造商原来所拥有的渠道权力已经逐渐在向更为贴近最终客户的分销商(尤其是直面最终客户的零售商)发生转移。在家电行业,国美和苏宁作为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家电专业连锁店在和厂家谈判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直接面对消费者,能够把握消费需求的动态变化,迎合了消费者追求价廉物美商品的心理。

渠道关系亟待变革与创新

经济、社会及市场等的转型也促使传统的渠道关系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与创新。一方面,现有渠道关系中存在的诸如关系的稳定性差,信任度低等问题要求渠道关系进行变革使之能得到根本改变;另一方面,全球范围内以信息技术、知识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的兴起以及中国加入WTO也对现有渠道关系提出了进一步变革的要求。

对渠道关系管理的启示

通过对转型期营销渠道关系特性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对于渠道关系管理有价值的启示。

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渠道成员间的关系规范

转型期关系准则的缺失使得渠道成员失去了可以遵守的关系规范,成员间关系的处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混乱与不协调的状况。渠道成员间关系规范的构建需要做好三个层面的工作:一是各级立法机关和政府职能部门应尽快建立和完善规范交易行为和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在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美国,有关法律法规如《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克莱顿法案》、《联邦贸易委员会法案》等在规范渠道行为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二是相关行业组织也应尽快建立和完善配套的行业规范以进一步规范成员的交易行为;三是渠道中的“首领”(ChannelCaptain)应更好地担负起渠道管理者的角色,努力提高自身管理水平,通过制定相应的关系规范来加强渠道关系管理。

渠道成员关系博弈的最终结果是市场(顾客)导向渠道关系的确立

在转型期渠道成员的冲突与关系的不协调本质上是各成员之间基于自身利益的对垒与博弈。正如前述,转型期关系准则的缺失和缺乏信用使得渠道成员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殊不知,这种短期利益导向是以其他成员的利益损失和牺牲整个营销渠道效率为代价的,最终也会损害其长远利益。外部经济环境和市场形势的变化要求渠道成员必须从以自身短期利益为中心转移到以消费者为中心、关注渠道整体的效率与产出上。因此,渠道关系博弈的最终结果必定是以市场(顾客)为导向的渠道关系的确立。新晨

渠道关系的变革与创新的若干思路

渠道关系的变革与创新离不开渠道成员的共同努力,其思路主要体现在:观念的创新。过去,渠道成员往往各自为政,为了自身利益不惜牺牲渠道系统整体利益。而现在为了适应新的渠道环境就必须树立系统化、整体化、全局化的观念,树立价值链条件下各渠道成员共同为最终客户创造价值的观念。在这种思维下,各渠道成员分工合作,共同致力于提高渠道网络的运行效率。关系模式的创新。这主要是指渠道关系要根据实际情况从过去单一的交易型关系向合作型、伙伴型等多种关系模式发展。关系管理方式的创新。如对于制造商来说,对分销商的激励应该不再仅仅局限于提供奖金和年终返利,而应该更加侧重于对分销商进行培训与支持,提高分销商的获利能力与渠道运作水平。此外,随着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PRM(PartnerRelationshipManagement)和CRM(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的发展与完善,新的网络化、信息化与自动化的渠道关系管理方式必将成为主流,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

参考资料

1.赵红光、阎维杰,我国转型期的特点及其对有组织科技活动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01.11

转型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中等教育专业;学生;心理特征分析;因材施教

在市场经济面前,学校与企业一样。企业要兴旺繁荣,必须生产出适销对路,物美价廉的产品;学校要生存发展,必须培养出适用对路,品学兼优的人才。高质量人才的培养,—靠教育经费的投入,二靠高水平、责任心强的教师及科学有效的管理,三靠学生本人的不懈努力。而教师是学校的精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了解掌握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学习状态,做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简而言之,就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因材”,即区分材质,而区分材质的关键是必须了解掌握学生的智力构成及心态构成状况。

中专学生从其报考时的来源看有如下三种状况:第一种状况属智商较高型。这种学生报考中专原因很复杂,或家境贫寒为减轻学费,或家庭环境恶劣,或本人不求进取等等;第二种状况属智商一般型,第三种状况属智力较差,而通过百般努力考入中专的。这三种情况可区分为三种智商型:高智型、平智型和低智型。

中学到中专,可以说是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转折,不问理想抱负,不同智力心理层次的学生,对这次重大转折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有些学生认为这次转折来之不易,倍加珍惜,紧紧抓住这次转折的机遇,通过辛勤努力而成为栋梁之才;而有些学生却自命清高,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或悲观失望,或自暴自弃而不能成器等等。因此,由不同智商型和不同心态型便组合成了如下大致九重类型的学生:

这里,A、B、C分别表示高、中、低三种智商型,a、b、c分别表示积极进取、一般进取、不思进取三种心理特征型。不同智商型与不同的心理特征型构成了九种组合型,即:高智强进型Aa、高智平进型Ab、高智无进型Ac;平智强进型Ba、平智平进型Bb、平智无进型Bc;低智强进型Ca、低智平进型Cb、低智无进型Cc。

下面,根据上述学生层次的划分,简要阐述—下各种类型学生的形成、表现、作用及其相互转化,以利教师正确区分材质、实行因材施教。

一、各种类型学生的形成及表现

作为智商的形成,很大程度取决于先天素质,后天影响较弱。而心理特征的形成,后天影响较大。因此,这里着重谈一下心理特征型及组合型的形成及其衷现。

a型的形成及表现:此型属积极进取型。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学生,一般家庭环境较好,父母大多属知识分子,或中下层干部,或普通职员、普通工人农民。由于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而饱经沧桑历尽艰辛,并经常向子女灌输,他们严谨做人、踏实做事、积极进取的精神无时不刻地在影响着子女,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有明确的希望。这样,使其子女产生了极强的发愤图强,立志成才,光宗耀祖的心理,他们深深地理解和体谅无多大社会活动能力的父母之难处,极力想通过自己的拼搏来减轻父母对自己的负担。由于他自己的不懈努力,他的学业理论水平及实际能力要远远地超过中专教学目标,他们一定会成为有用之才。不同智商型的a型,其表现没有多大差异。

b型的形成及表现:此型属一般进取型。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学生,其家庭环境一般,父母或许身居显位,但对事业的追求不一定十分激烈,其显位往往属于自然形成(如年龄、外部环境等),对子女的要求不一定十分严格,没有明显的过高期望值,一切顺其自然,学生本人的表现也是如此。这类学生的自尊心较强,他不求过多地表现自己,但却害怕批评。不同智商型的b型学生又有不同的表现Ab型呈现主动状态,他有能力成为Aa型,而却有意识地不追求十全十美。比如在生活态度上,他完全可以严肃地追求未来生活,但他往往有自己的生活生存方式,以他自己以为的潇洒倜傥安排自己的生活,包括穿着打扮,言行思维等各方面,他的衣食住行都可能别具一格;Cb型的学生呈现被动状态,也许有过长时期的积极进取,终因智力较差或恒心欠佳而前功尽弃。

b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可能向a型发展,一方面又可能向c型转化。其表现是随波逐流,凡事不争先也不落后,有意识地始终保持中游水平。由于主观上有意识地居中,这样,在不同群体、不同环境中,他要审时度势地作出调整:当他处于中上水平时,他便自觉不自觉地松懈下来,渐渐地由中上变为中游;当他在群体里处于下游水平时,他则有意识地努力,使之赶到中游行列之中;当他所处的群体整体素质较高,无论怎样努力也达不到中游水平时(此时又缺乏外部条件的引导帮助),他便转化为c型了。这样形成的c型容易自暴自弃,一蹶不振。

c型的形成及表现:此型属不思进取型。这种心理特征型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大多家庭环境较恶劣,个别的属个人素质较差。如父母离异,或父母长期打“闹”;或父母生活态度不严谨,不务正业;或家境过于贫寒;或颠沛流离,生活不安定;或父母对于女要求过于松懈,放任自流;或与社会劣迹青年过多接触等等,都会形成这种心理特征。

这种心理特征型的学生其表现也是复杂多样的:或坐卧宁,心神不定;或郁郁寡欢,意志消沉;或独往独来,我行我素;或言行不俭,搬弄是非;或无所用心,自暴自弃等等。

二、各类型学生在班级里的作用

a型的作用:这种类型的学生是班务活动的主导力量,他们具有很高的热情,集体观念和责任感极强,他们的积极性最易调动,在学习、劳动、纪律等齐方面都会起积极带头作用。

b型的作用:这种类型的学生是班级的基础力量,由于比重较大,不把b型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班务活动往往很难进行。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不困难,只要所搞的活动(如学习竞赛、集体劳动、娱乐游艺等等)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意愿,他们会积极支持和配合的。他们的积极性调动得越充分,所搞活动的气氛就越热烈,收到的效果就越好。

c型的作用: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学生比重较小,在班级里不起重要作用。他们大多数的行为准则是不受人左右,田此,他们的积极性较难调动。但作为集体里的一员,在关系到整体利益的时候,在不损害他们自身利益和荣誉的时候,他们会响应和配合各种班务活动的。重要的是,一定要处理好他们的名和利等问题,对他们应多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少发号施令,粗涉。他们的各方面问题处理得好,可加速其向好的方向转化,否则,会造成他们更大的心理障碍。

笔者根据多年的中专教学经验和对所教学生调查测试,发现中专在校生(以计划内社招班为标准)多种类型学生的比重结构大致如下: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50人的班里智商较高的约有10人,智商一般的约有35人,智商较差的约有5人;而积极进取的约占25人,—般进取的约占20人,不思进取的约占5人。再结合表3我们可以看到,智商较高的10人中,真正品学兼优的仅有4人,而其余的6人或随波逐流、或不思进取而退步了。智商一般的35人中,有一半学生积极进取,刻苦努力,智商差,又不努力上进的学生比重极小,占2%。

三、各类型的相互转化

不同智商型,不同心理特征型以及不同组合型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都是会发展变化的,即相互转化。这种转化具有可逆性,即不仅CBA、cba及CcCb…AbAa转化,同时也存在ABC、abc及AaAb…CbCc的转化。作为教师,不仅要及时发现各类型的相互转化,而且要密切注视各类型的转化,并在各类型的转化过程中,起积极的引导作用,促进劣差型向优良型的转化,防止优良型向劣差型的转化。(一)心理特征型的转化

我们假设智商型A、B、C的权数分别为3、2、1,心理特征型a、b、c的权数也分别为3、2、1,则可得到表4:

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心理特征型的转化是一种纵向运动的过程即cba或abc的转化,在组合型里面表现为同一智商型间的相互转化,如CcCbCa转化及逆化或AaAbAc转化或逆化等等。一般心理特征型的转化不能横向进行。

(二)智商型的转化

一个人的智商可根据综合测试等多种方法得出。显然智商具有时点性,随着个人内外部条件的变化智商水平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表4可以看到,智商的转化是通过先纵后横的演变而实现的。如Aa型松懈努力,渐渐地转化到Ab型,而Ab型相当于Ba型(两者权数值均为5);Ba型松懈努力,渐渐地转化到Bb型,而Bb型相当于Ca型(两者的权数值均为4);Ca型松懈努力,将转化成Cb型进而转化到Cc型,其转化过程为AaAb…CbCc或CcCb…AbAa。这个转化过程表明:高智者如长期不努力学习,各方面不求上进,完全可能一步一步地演变成为低智,相反,低智者如比期不懈地努力拼搏,不断进取,也有一步一步发展成为高智的可能,只不过高智向低智的转化较容易,低智向高智的转化需付出巨大的艰辛和努力。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智商型的转化首先是通过心现理特征型的转化进而达到组合型的转比来实现的。智商型本身是不能转化的。由表4按权数值路径可知,Aa型向Cc型的转化路线有四条。

(三)组合型的转化

组合型的转化是通过心理特征型的转化而实现的,其转化过程和路线与智商型的转化完全相同,智商型的转化过程也就是组合型的转化过程。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智商型的转化是通过心理特征型的转化实现的,智商的转化对心理特征之转化影响甚微,而心理特征的转化则决定了智商的转化。作为智商,先天素质固然重要,但后天影响也决不能忽视。如上述的Aa型向Cc型的转化是完全可能的,长期地不用脑,不学无术肯定会导致记忆力衰退,智力迟钝。相反Cc型向Aa型的转化,也必定是由于勤奋学习,积极思维,使脑力越用越活,越用越敏捷而形成的。有人说鲁迅有天才,而鲁迅却说:我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学习上了。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哲学观点讲,量变一定会达到质变。

作为因材施教,不仅要区分不同的智商型,还必须区分不同的心理特征。因为因材施教从“教”来看,具有两重含义:一是文化知识培养,一是品行素质培养。作为文化知识培养,高智比低智或平智培养前途大,培养价值高。但高智不等于具备强烈的求知欲。如Ac型只注意到他的智商,而忽视了他们的厌学心理,尽管救师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去传授知识,也难以使其成才。对于Ac型的学生,应当首先教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远大的理想抱负,教他懂得科学文化知识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社会的重要性,使其转化成Ab型进而转化为Aa型。学生的类型向优良型转化了,教师的传道授业才能奏效。教师不分教学对象,不分类型,盲目施教,是达不到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的。由此看来,教师促使学生类型向优良型的转化要比授业解惑意义重大。

作为中专学生,大多已年近20岁,单纯的智商挖掘为时稍晚,但心理特征的培养则时刻不能松懈。心理特征的形成固然取决于本人及家庭环境的影响,但教师作为学生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是绝不容忽视的。因为中专学生大多是首次长期远离父母,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种种困难是难免的,他的忧虑、烦恼、困难无处诉说,得不到帮助和解决,一定会导致心理障碍,此时,最需要的是值得他唯一信赖和尊敬的班主任或任课老师的帮助和引导。假如老师由于工作过粗,对学生缺乏耐心的引导和帮助,使一个优良型的学生转化成劣差型,则作为亚父母的班主任和老师实属误人子弟、妄为人师。

那么,教师怎样正确区分学生类型呢?简而言之应多接触、多观察、多询问,具体可分为如下两方面:

首先对智商情况的了解。可通过阅读学生档案,了解初高中时的学习状况及考试成绩以及以前老师对其评语;还可通过课堂提问不同难度问题、批改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智力层次;还可通过与本人及同学接触、与其他有关老师交流等来了解学生情况;还可进行综合测试等等。根据掌握的情况资料,划分三级智商层次。

其次对心理特征型的了解。可通过与其本人交流、谈心、阅读学生档案、向有关同学老师了解,有条件者可进行家访等办法来了解。根据对学生心理特征的了解判断,划分三种心理特征类型。三级智商与三种心理特征型划分出来之后,九种组合型自然就确定了,材质区分出来了,因材施教的关键便解决了。

参考文献

[1]葛操.当代大学生心理分析[M].工商出版社,2000.9.

[2]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M].2004.7.

转型心得体会篇(7)

对于企业而言,同样面临着各种压力,外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压力和内部结构性机制问题所产生的压力时刻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压力的消极作用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不过企业的压力最终是层层传递到每位企业员工身上,解决企业压力问题就是解决员工压力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会直接影响着企业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创造性,进而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特别是固网电信运营企业,企业及员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各种压力,在这些压力下,已经产生了不少对企业不利的消极因素,怎样疏导这些压力以及如何化压力为企业竞争力应该成为当前固网电信运营企业迫在眉捷需要解决的问题。

压力、动力、竞争力间的关系

英国人贝弗里奇说过:“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作出。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这句话说明压力能够产生动力,压力是动力之源。不过太多压力则会起反作用,一个人承受压力的程度是有限的,合适的压力能够产生积极的动力效果,过度的压力积累只能让人消沉、失去信心,这时则需要象洪水泄洪一样,对多余的压力进行疏导,合理转化。

企业的蓬勃发展靠的是员工富有创造性的积极工作和热情奉献,靠的是员工的积极的工作动力。员工的工作动力必然源生出企业的竞争力,工作动力越大,企业的竞争力越强。动力又是来自何方呢?来自于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和企业对员工的关爱。企业发展了,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了,反过来又增加了企业吸引力,员工的工作动力亦随之加强。

企业竞争力的增强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但同时又会增加对其它企业的威胁,让其它企业产生压力,所以压力、动力、竞争力三者之间形成一种循环,互相推动,互相牵连,互相否定,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说明:

上图中A方框就如同一个盛水的器具,中间一条线为压力界限标志,这个界限标志就是每个企业或员工的压力承受界限,因企业和员工不同而不同。当压力产生源输入各种压力时,在压力器具中不断积累,当未越过压力界限标志时,这部分压力即为合适的压力,是企业或员工所能承受的,但一旦输入的压力超过该压力界限标志时,则产生了多余压力,该部分压力是企业或员工所不能承受的,对该部分多余压力应当进行疏导和释放,所以在压力界限标志附近处设置一个压力释放阀,以释放多余压力,如果这部分压力得不到及时合理的释放,将会产生消极影响,即可能会阻断合适压力向动力转化的路径,起到反作用。

动力只能产生于合适的压力,如方框B所示,动力按照与企业是否有关和是否能够促进企业竞争力提升为标准,可以分为积极动力和消极动力。积极动力是指与企业有关,能够直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一种动力;消极动力一般是指表面上与企业无关,但与员工的个人发展密切相关,是员工个人对未来自身发展的期待和渴望,体现着员工个体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需要。但是消极动力完全可以通过企业正确的思想引导工作和科学的企业管理工作,将员工个体与企业完美结合,最终转变为积极动力。

企业竞争力来源于员工的积极动力,如方框C所示,企业竞争力按照竞争力的持续性可分为长期竞争力和短期竞争力,竞争力的持续时间长短与企业素质、企业文化有关,具有良好企业素质和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其市场竞争力必然强,其竞争力的持续时间就会越久。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一个企业要想取得最佳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要建立一个能够张弛有道、收放自如的,能够合理缓解、释放压力的,并将压力、动力、竞争力三力能够合理转化、互相推动的力学平衡系统,该系统应是有序的、动态调节的机器,输入的是各种压力信息资料,而输出的是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该系统的正常运转要靠企业先进的管理机制、卓越的企业文化内力,以及各种科学合理的企业自诊系统、转化系统、排泄系统等来作为保证,该系统的正常良性的运转能够促进企业健康和谐地发展。

压力转化为企业竞争力之三步曲

我国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拨之志。”面对困难和压力,古人能行之,而现代的人和企业又有何畏惧?只要树立坚定信念,找到解决困难和释放压力的合适途径,一切问题均会迎刃而解。在前述中的压力、动力、竞争力三者系统中,如何将压力逐步转化为企业竞争力,笔者认为应该分三步走:

(一)客观评价压力系统,确定合理的压力界限,建立压力释放渠道

企业和员工面临的压力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外部市场竞争环境的,有来自国家政策调控的不利影响的,也有来自于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缺陷所带来的,对于企业而言,竞争对手的强大和客户选择波动性则是最大的外部压力,企业自身的结构性机制问题则是最大的内部压力。企业和员工在面对这些压力时应该冷静客观地进行评价,该舍去的则舍,不能承受的则放弃,给自己确定一个合理的压力界限,让自己能够足以承受。压力界限因企业不同而不同,因个人不同而不同,承受能力强的可提高界限标准,承受能力低的则适当降低界限标准,以适合为最佳。有了这个标准后,还要建立自己的压力释放渠道,就象自来水阀门,一旦自身承受的压力超过了自己的压力界限,或者承受了无法承受的压力时,即可打开这个阀门,通过释放渠道,将多余的压力排泄掉,充分解放自己,让自身只留下合适的压力。

企业释放压力的工作主要是释放员工身上的压力,企业可以建立各种释放压力的平台:①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作用,开展各种轻松愉快的文体活动、体育锻炼活动等,员工承受的压力越大,这些活动开展得应越频繁;②企业的领导者应加强和员工的直接沟通,进行面对面地谈心,了解员工的压力根源,缩短领导者与员工的距离;③企业应适当为员工减负,在必要时减轻员工的工作压力,减小各项任务指标;④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心理培训,将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灌输给员工,使员工心态得到调适,心态模式得到改善,意志品质得到提升,潜能得到开发。

除此之外,员工自己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建立自己的压力释放渠道,自我调适,释放压力。

(二)合适压力转化为积极动力

员工身上的合适压力并不是必然产生积极动力,合适压力既可以产生积极动力,也可以产生消极动力,也有可能不产生任何动力效应,仅仅凭借员工个人的自我努力和调节,很难保证合适压力向积极动力顺利转化,企业必要的各种管理措施的介入将起到非常重要的牵引和辅助作用。

1、对于不产生任何动力效应的合适压力。首先,企业管理者应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作用,切实做好企业员工的政治思想工作,通过开展职工座谈会、职工联谊会、领导与员工直接沟通谈心等各种形式的活动,缓和矛盾,轻松气氛。其次,在工作中应仔细分析员工的压力现状和不能产生动力的原因,针对员工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员工心理培训,特别是压力管理培训。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培训,更好地解决员工的动机、心态、心智模式、情商、意志、潜能及心理素质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使员工的动力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让员工具有健康的心态,坚强的意志品质,较高的情商,同时让员工掌握行之有效的压力管理策略,学会各种有效的放松方法,从而使得员工身上的压力真正地转化为个人工作和个人发展的动力。

2、对于消极动力向积极动力的转化。这个转化过程是完全需要企业管理措施的介入的,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作用尤为重要。在前面已说过,消极动力的目标与个人有关,积极动力的目标与企业有关,这两种动力目标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消极动力向积极动力的转化,实际上就是这两种价值取向之间进行的链接。这一转化过程中的政治思想工作一定要与企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培养企业不畏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从而提高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并在企业价值体系中充分考虑员工的需求,体现员工的价值取向,让员工更容易认同企业的价值观。政治思想工作还应与企业的实际管理工作联系起来,在企业管理中若能够为员工职业发展着想,处处为员工营造良好的个人发展空间,提供充分的自我展示风彩的舞台,让员工体会到个人价值能得以实现的,企业将会对员工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员工的价值取向将很自然地与企业价值取向对接,这时再辅之以正确的政治思想工作,那么员工的消极动力向积极动力的转化则变得轻而易举。另外,政治思想工作还应与员工的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职业培训和教育,让员工认识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纠正员工不良的价值观,进而认同企业的价值取向。

(三)积极动力转化为企业竞争力

员工为企业贡献的积极动力是各不相同的,每个人对企业的个人发展渴望值和价值需求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只是为了解决个人生存问题,不计较企业能够给予多少,有的则是为了实现个人的事业发展抱负和理想,他们共同服务于一个企业。但作为企业管理者,不能将这些积极动力进行简单的相加,不考虑员工的个性化因素,否则积极动力将不会产生最佳的企业竞争力。所以在积极动力向企业竞争力的转化过程中,企业还须坚持以人为本,介入一定的管理措施和管理策略,在兼顾企业运作效率和运作成本的情况下,让员工个性化特点和价值需求充分得到满足和展示。

1、针对差异化的积极动力,对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文化层的制度资源等,这种整合是双向性的,企业与员工之间是互动的。通过一系列的整合措施,让企业的价值取向适合员工的需求,同时也让员工去主动适应和接受认同企业的价值取向,最终达到企业价值与员工价值的有效整合和完美统一。

2、科学合理地进行职务岗位规划。坚持以人为本,让每个金子都能发光,让每位员工都有机会选择自己最愿意干的事情,让每个人都能充满激情地从事自己的岗位工作,发挥自身最大的积极动力,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企业应尽最大的努力充分满足员工个性化的价值需求,张扬个性,尽显风采。在职务岗位设计时,还应本着因人设岗与因事设岗相结合的原则,兼顾企业的价值需求,做到“人有其岗、岗有其人”,人岗完善地结合起来,达到企业价值与员工价值的有效统一。另外,还应建立灵活有效的岗位流动制度,让员工增加更多的选择空间。

3、加强岗位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评。员工的职业愿望和价值需求的完成,依靠的是员工自身实际的职业技能水平,而企业价值需求的实现不仅依赖于全体员工的积极动力和价值取向的有效统一,而且也依赖于员工自身的实际职业技能水平。但员工的职业愿望、价值需求与其实际技能水平之间,企业的价值需求与员工的实际技能水平之间往往都存在一定差距,这种差距越大,企业价值与员工价值的实现越成为不可能。所以,员工的实际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成为企业和员工价值实现的保障,也是企业竞争力的体现。加强员工的岗位职业技能培训,定期进行技能测评和考核,完善职业培训制度和考评制度,让员工的实际技能水平能够足以支撑企业和员工价值的实现,只有员工的价值能够实现,员工的积极动力才大,进而企业的竞争力才强,企业的价值才有可能实现。因此,在积极动力向企业竞争力转化过程中,员工的岗位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评工作举足轻重。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不应制造空中楼阁,而应切合员工实际,从员工的价值体系中吸取有益的成份来丰富企业的价值体系和价值文化,这样的企业文化对员工更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更易于员工认同和接受企业的价值取向。在员工积极动力向企业竞争力的转化过程中,这样的企业文化能够促使企业拥有持久性的竞争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尤以团队文化建设为重点,特别是在积极动力向企业竞争力转化过程中,通过各种团队文化培训、团队训练、团队体育竞赛等活动来培养企业员工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种团队意识更有益于企业价值与员工价值的有效整合和统一,提高员工的积极动力向企业竞争力的转化效率和速度。

三步曲理论在企业不同发展时期中的应用

按照传统的理论,企业的生命周期包含市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但随着现代企业的制度的建立,以及各种企业救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处于衰退期后并不必然意味着企业的消亡,特别是国有企业,在企业经营不善处于衰退期时,由于国家的支撑,企业不会立即消亡,一般情况下,国家会积极地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拯救企业、转变企业经营方向,帮助企业走出发展的低谷,脱离衰退期,激发新的企业生机。所以笔者认为企业的生命周期应该包含市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转型期,各个时期都有各自的特点,这里的转型期的产生,可以是企业由于市场机制调节的作用自我转型,也可以是国家启动的转型。

在企业不同的发展时期,企业和员工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难,只是各个时期的压力和困难存在差异,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企业所具有的竞争力和提升竞争力的目标也不同。面对压力和企业发展,企业必须想方设法释放压力,转化压力,将员工压力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三步曲理论完全可以应用,只是各个发展时期所处的压力状况不同,所采取的具体转化措施有所差异,但三步走的步骤和基本框架内容是不变。下面用一张表来概括三步曲理论在企业不同发展时期中应用的比较。

当前固网电信企业的三步曲理论之适用

当前电信市场竞争格局极不平衡,唯有中国移动一枝独秀,而固网电信运营企业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难,不仅要面临同质产品竞争白热化局面,而且要面临固话移动替代化的异质产品竞争的压力。面对当前局势固网电信企业唯有冷静面对,认真分析市场环境,给自己准确定位,进行适时适度的企业转型,目前中国电信则正处于轰轰烈烈的企业转型中,在产品业务上,组织架构上、人力资源、网络上均进行了一些大胆尝试和创新。转型必然会带来新的问题和压力,在这个转型期中,大体上存在以下一些压力,如新技术更新带来的接受和适用的压力、潜在市场带来的经营风险压力、政策管制不对称压力、传统组织架构不能适应新市场需求压力、转型产品业务开发的压力,以及公司上市后资本市场、国际经济规划限制带来的压力等。转型企业面临的这些压力通过管理渠道又自然而然地层层到每个员工身上,反应到员工平时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在转型期员工会感觉到经营任务加重的压力,新技术新业务需要学习而学习力不足的压力,以及产生对企业及自己未来命运的种种担扰等等。

在转型期中,固网电信企业同样需要解决员工压力如何转化为企业竞争力的问题,并且在转型期中的这种转化工作尤为重要,前面已述,转化三步曲理论完全可以适用于转型期中的固网电信企业,但是在适用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处理好企业转型与员工压力的关系

企业转型必然会带给员工新的压力,压力的积累超过一定限度则会起到反作用,按三步曲理论,一旦压力超过员工所能承受的能力,这时的压力转化为企业竞争力的转化效率将非常低,甚至于不会产任何竞争力,而这恰恰违背了企业转型的原来目的——提升企业竞争力。所以,一定要正确处理好企业转型与员工压力之间的关系,在转型中充分考虑员工对压力的承受能力,转型步伐不能过于太快,转型幅度不能过于太猛,要适合员工的感受,不能随意增加员工的压力,在进行转型设计时应科学合理地制定转型步伐和转型策略,始终能够保持员工承受压力在合适的范围内,从而获得最佳的转化企业竞争力的效果,那样将会有异曲同工的效果,使得企业获得最佳竞争力的提升。

(2)处理好企业转型与员工动力间的关系

企业转型能给企业和员工带来新的机遇和希望,从而能够滋生员工的动力,反过来员工的动力又能促进企业转型的成功和转型效率。企业转型的实施靠的是每位员工的自觉行为,在转型中应该反应员工的价值需求和价值取向,利益产生动力,要让员工感觉到企业转型与自己息息相关,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动力和内在潜能。企业转型的目的是提升企业持续竞争力,员工动力的目的是实现自我价值,所以在企业转型期,应将企业和员工价值取向统一,方能使得员工动力产生企业竞争力。正确处理好企业转型与员工动力间的关系,能够使得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达到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最佳效果。

(3)处理好企业转型与企业竞争力间的关系

企业转型的目的是提升企业竞争力,但企业转型并不必然导致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两者不是绝对的因果关系,企业转型成功与企业竞争力提升才是一对因果关系,转型失败则会降低企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不一定仅依靠企业转型这一种措施,它可以依靠其它一些企业变革办法。所以,要正确看待和处理企业转型与企业竞争力间的关系,客观评价企业转型,冷静面对企业转型失败的后果,不要因为怕失败而不敢搞企业转型,转型本身就带有探索性、风险性,要大胆地创新,敢于转型。另外,在企业转型中一定要同其它企业配套革新措施互相协同,互相弥补,不要为了转型而转型,孤立企业转型,认为只要转型,企业竞争力就一定能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