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企业伦理论文

企业伦理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7 18:04:54

企业伦理论文

篇(1)

关键词:伦理道德企业文化个体企业法人

企业文化在中国的兴起,使东方文明重伦理、讲道德的优秀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同时,为了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伦理道德的观点与内涵,又必然会突破历史的局限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企业伦理道德的内容

伦理是指道德关系及其相应的道德规范。企业伦理是伦理的具体表现之一,通过企业道德规范来调节企业和企业员工的行为。所谓企业伦理,是指企业全体员工认同并在实际处理各种关系中体现出来的善恶标准、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伦理道德是一种习俗,是人们自觉自愿追求的,对人们行为活动具有约束力。企业伦理道德属于企业文化系统中的习俗要素,对企业和企业员工的约束是自然的,对企业和企业员工的影响是长期的。企业伦理道德是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的一种文化,企业伦理道德的优劣对企业的发展又具有深远的影响。企业伦理道德包括员工个体道德和企业法人道德两个方面。

1.员工个体道德。员工个体道德的主体是企业单个的员工,员工个人道德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任何人的道德素质的各个方面都有内在的一致性,它们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都统一在人的根本道德价值观念。人内在的根本的道德价值观念,控制、导向、左右和调节人在各种场合下的道德行为。事实上,我国古代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就是人的道德行为在各种场合的统一性。员工个体道德素质的高低,影响着整个社会风气,也必然影响整个企业的形象。员工个人道德对整个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员工的职业道德上,加强员工职业道德的教育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内容。

2.企业法人道德。企业法人道德是以善良、正直、公正、诚信等为标准,来评价企业和员工的行为,并调整企业与社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顾客、企业与员工等之间的行为规范。企业道德一方面通过舆论和教育来影响员工个体道德,形成员工的爱憎、善恶、是非的观念,另一方面又通过制度在企业确定下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企业道德准则,明确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成为约束企业和员工行为的原则和规范。企业法人道德素质的优劣,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比员工个体道德的影响更大,并直接决定着整个企业的形象和发展前途。企业道德建设必须从现代市场经济的实际出发,明确企业法人道德在整个道德体系中的根本或关键地位,着眼于用优良的企业法人道德来带动整个社会道德风气的优化。企业正而后市场平,市场平而后社会稳,社会稳而后民风纯,由此可见,企业法人道德建设的地位重要、作用重大。

二、企业伦理道德的建设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是我国古代讲的“修己安人”的道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已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安人的行为,体现了一种系统的管理哲学,其根本的核心就是“规规矩矩地做事,诚诚恳恳地做人”。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立于不败地位,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强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企业伦理道德建设有两个方面的层次,一是员工个体道德的建设,二是企业法人道德的建设。员工个体道德与企业法人道德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两者之中,企业法人道德处于主导地位,因此,企业伦理道德的建设,应重点加强企业法人道德的建设。

1.员工个体道德的建设。员工个体道德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占居重要地位,加强员工个体道德建设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力,提高企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中国传统文化非常讲究修身养性,完美人格,儒家文化对人们修身养性的影响已有几千年了。仁、义、礼、智、信、温、良、勤、俭、让、真、善、美、诚、敏、圣、宽、严、勇等,都有着丰富而浓厚的内容,即使在现代高度文明的社会,也有着新的内涵,对人格的完善仍然具有超强的影响力。在我国,企业员工道德建设已有一定的历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如今,面对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迎接世纪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企业员工个体道德建设的核心就是加强职工职业道德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遵守企业行为规范,爱集体,爱岗位,爱劳动,爱他人;讲责任,讲纪律,计协作,讲奉献,讲和谐;忠于职守,勤奋工作,诚实劳动,承认差距;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团结互助,不断创新,创造价值。

2.企业法人道德的建设。企业法人道德与员工个体道德是有区别的,两者在层次上是不同的,企业法人道德缺失的危害远比员工个体道德缺失的危害要大得多。但两者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企业法人道德的建立,必然会对员工提出相应的要求,必然要部分地体现在每一员工的言行之中,特别会经常性地体现在员工的职业道德之中。在当前,我国企业法人伦理道德的建设,应充分关注企业的社会道德、生态道德、人际道德和行业道德四个方面的建设。

⑴企业社会道德建设。就是要处理好企业、国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但必须在法律道德规范的范围内进行,如果一个企业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惜损害国家和他人利益,是不道德的,是一种社会病害。一个遵守文明道德行为准则的企业,才具备了良好的社会道德。就企业与国家关系来说,毫无疑义,国家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企业无论在何时何地的任何行为,都应自觉地维护国家的最高利益。就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来说,无论企业大小、强弱,都不能靠损害社会求发展,应充分考虑并承担企业的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如慈善资助等,而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可以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的发展环境。就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来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应提倡公平合理的文明竞争,在企业自身求发展的同时,不中伤陷害其他企业。

⑵企业生态道德的建设。就是要处理好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一个企业对它所处的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是有很大影响的。企业不仅改变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而且还会改变社会环境中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一个能与环境共同优化发展的企业,才具备了良好的生态道德。就企业与自然环境关系来说,企业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已是责无旁贷,企业必须采用先进工艺和先进技术,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做到企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相和谐。就企业与社会环境关系来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促进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如交通拥挤、生态环境污染等,最大限度地提高对社会环境的正面影响,如促进地区的经济繁荣、参与社会公共事业的建设等。

⑶企业人际道德的建设。就是要处理好企业与人的关系。企业发展的关键归根到底在于人,企业如果只关心生产而不关心人,不仅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是不道德的。一个能全面关心人的企业,才具备了良好的人际道德。企业不仅要关心人,而且还要全面地关心人,要从各方面关心并尽可能地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企业人际道德的建设,要求企业不仅要关心企业内部的员工,而且还要关心全社会各种各样的人,如客户、社区居民等。

篇(2)

关键词:企业伦理;文化力;塑造;路径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许多国家都非常关注企业伦理问题,日益重视企业伦理建设,给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企业伦理建设提供了诸多可借鉴、学习的经验。兰德公司对世界500强多年跟踪调查发现,凡是百年不衰的企业都普遍重视企业文化和企业伦理建设。当然,这些著名的大企业能够始终占领着广阔的国际大市场,并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其中固然有长期积累的实力、资金等因素的原因,但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注重伦理道德意识的渗透以及运用伦理道德手段进行管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经济发展与企业伦理同亲共源,人类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有行之有效的管理与之配套,经济本身就包含管理,是一种流动着的管理活动,在现代管理体制高效化、管理人员专业化、管理方法定量化、管理手段科技化的今天,伦理已成为管理制度运行并发挥作用的剂,也是激发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内在驱动力,是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发展的精神动力。既然经济内在地蕴涵着管理,而管理又内在地包含了“伦理因子”,因而,企业伦理是企业经营的内在要求。

企业伦理对企业经营具有重要价值,企业伦理可以为企业经营提供强大的人文支持,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说,商品生产的发展,需要一种文化精神的支持。经济管理活动不单纯是一种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人类社会管理文明的发展历程已充分证明,经济管理中如果没有对人的本质、尊严、个性、自由和需要的发现与肯定,没有对人道、理性、科学等人本理念的确立与尊重,就不会发生划时代的管理革命,也就不会有市场经济对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更替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如果没有文化精神的支持,经济就不可能长足、健康地发展。企业伦理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坐标和精神动力,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认为,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及其机制的科学,经济就是指人类的一种合理利用资源,有效配置资源,既能增加社会财富,又能使财富或收入的分配趋于公平的活动及其机制。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上是人类对自身生产与生活方式的理性选择过程。在这一选择过程中,各种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伦理价值观念必然会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产生深远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企业伦理道德必然会对经济发展过程进行引导,企业伦理作为一种文化力就成为企业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它与硬实力一样是不可或缺的。

同时,企业伦理的经济特性要求企业合乎道德地谋取利益。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坚持伦理原则,虽然首先是为企业经营管理导航,但并不妨碍企业谋取正当的利益。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坚持伦理原则就是为了正义的获利,即合乎道德地谋利,以提高管理绩效,促进经济发展。合乎道德地谋利,是企业伦理的经济目的,也是其包含的经济特性。任何管理都可以看做是一种资源配置活动。市场经济的活力,就在于能合理地调配和使用资源。经济活动本质上要求把合理地调配和使用资源作为企业管理的首要任务。而企业伦理恰恰是为了使企业管理不仅高效,而且合乎道德地谋取利益。也如亚瑟・里奇所说:“经济上不合理的东西不可能真正是人道上正义的,而与人类正义相冲突的东西也不可能真正是经济上合理的。”他们观点的最大优点就是分别揭示了管理的效率本质和经济目的的合理性。效率所涉及的管理活动的方式和效果,是企业管理的生命线,但如果没有经济目的,任何管理都会失去意义。而企业伦理对于管理的最大意义不仅在于促使管理获得高效率,更重要的是确保企业经济目的的合理性,没有企业伦理保驾护航,经济性的谋利冲动就有可能是不合理的、放纵的、肆意妄为的。因此,企业伦理的经济特性既在于提高管理绩效,也同样注重经济目的的合理性,它强调经济效率与经济目的合理性的辩证统一。

十七大报告用重要篇幅全面阐述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产生背景、精神实质,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的要求,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科学发展的新时代。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必须要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企业界在此负有重大责任,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只有广大企业都树立和落实了科学发展观,整个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观才能得以实现。为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良性运行,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我国的企业伦理框架,可以逐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提高法律意识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一方面,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道德失范是一种负外部,政府应该加强立法,健全市场规则,提高法律意识和执法力度,完善市场体系,增强信息透明度,使企业反伦理经营的机会成本加大,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伦理是以法律为底线的价值观系统,分享这一伦理价值观的人必须首先识别法律,企业法规是各企业愿望、意志和根本利益的反映和表达,其目的是维护经营秩序,也是为了企业自身权力和利益得到实现。

二、制定企业伦理准则

企业是一个伦理实体,企业道德、企业伦理经营的“伦理”还包括企业伦理准则,企业伦理准则所规范的是企业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关系,侧重于企业自身行为约束。伦理准则虽然不具备法律上的强制约束力,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企业的文化和行为。伦理观念和伦理准则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能够协调好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我国目前很少有企业制定伦理准则,因此,我国企业必须要顺应现代社会企业伦理趋向,树立社会责任、诚实守信、竞争合作、顾客至上、尊重员工等现代企业伦理观念,并且依据现代企业伦理观念来制定以互惠互利为原则,以诚实守信、公平交易、社会责任为要求的价值规范体系。

诚信是企业伦理文化层面的核心竞争力,交易双方要达到双赢,就必须依据互惠互利原则承认和鼓励经营者的适度利己行为,但这种适度利己必须是正当的,必须是依靠诚实守信、合法经营而获得的利益。互惠互利是实现双赢的最佳途径,它内蕴着的基本要求就是企业经营必须诚实守信、公平交易、履行社会责任。

三、加强员工的伦理经营教育

伦理经营教育是指企业所开展的旨在提高其成员道德素质的教育与培训活动。这不仅有助于企业成员提高道德认识水平,陶冶道德情操,锻炼道德意志,而且有助于企业成员坚定道德信念,形成道德习惯,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经营水平,推动整个企业的发展。

我国企业目前普遍重视对员工的职业技能训练,忽视企业伦理道德教育,企业员工的整体道德素质不高。发达国家企业则非常重视对员工的伦理教育,而且其经营管理实践显示,通过企业伦理教育可以提高员工的道德素

质。事实证明,这种教育活动对企业人员认同伦理经营价值观,提升道德水准,从而更好地实现经营的最终目标,具有积极作用。

伦理经营教育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定期的或非定期的;面向全公司所有成员的一般性教育或是针对不同专业人员的具有专业特点的教育;采取问题启发引导式或强化灌输式或案例分析式。内容也可以丰富多样,但这必须始终围绕一个目标:将公司经营的核心价值理念贯彻到成员的行为中去。

四、提高企业经营者的人格素质

企业经营者的人格素质是企业伦理的轴心,企业经营者的人格塑造是企业伦理建设的重点。所谓企业精神,实际就是企业经营者人格精神的延伸;企业凝聚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经营者的人格魅力,所以培养道德型领导的方法应是企业开展伦理经营的重要方法,培养道德型的领导也是企业开展伦理经营的重要的保障。“由组织领导首先示范很可能是建立和维持组织信誉最重要的因素。显然,企业雇员会首先观察传达组织伦理标准的直接上级所做的示范。通常,拥有大量权力的个体行为对塑造公司的伦理姿态关系重大,因为他们的行为能够传递的信息比写在公司声明中的信息要明确得多。”领导者的道德素质不仅对于其自身的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也影响着企业经营业绩的获得,还影响着广大被管理者的道德品质。因此,企业的领导者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企业伦理经营的必要条件。领导者是道德型战略的设计者、执行者,其本身的道德素质对整个经营战略的影响是关乎全局的。如果领导者自身在道德素质上出问题,企业的伦理经营就是一句空话。

所以,作为企业的决策者更应首先接受伦理道德教育,真正领会企业伦理对企业和社会的重大影响,并同时带领企业所有职工加强伦理道德的学习,与此同时欢迎社会舆论监督企业的行为,这样在内有动力、外有压力的情况下,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伦理水平。在实践中,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就更应谨慎行事,正确处理好自己与相关利益者的关系。因此企业伦理建设要求企业的经营者具有较强的伦理道德素质并遵守企业的伦理准则起到

表率作用,从而带动员工自觉遵守企业伦理守则。

五、加强相关行业协会的建设

对我国企业发展现状来说,需要成立行业中介机构来引导企业伦理化经营。行业中介机构要重点做好几方面工作:一是要指导企业制定相关的伦理法则和伦理经营的策略与方法;二是要协调行业之间的关系,监督企业的经营行为,对不道德行为进行劝导和警告;三是协助企业进行伦理培训等。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厉以宁.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49-51.

篇(3)

关键词:营销伦理学;煤炭企业;应用

一、企业营销伦理缺失现状分析

当前企业营销伦理建设的滞后,是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较晚,市场还不够规范,企业也还未走向成熟等原因造成的。道德现象的日渐增多,企业营销伦理和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煤炭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奇,有些企业道德意识低下,企业营销理论尚不被他们接纳,这些企业对在经济活动中出现的一系列伦理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往往较多地强调产值和利润,却忽视了自身的社会责任。其现状突出表现在:企业对外侵害消费者利益对内侵占员工利益的事件经常发生;对企业的各种投诉日益增多;企业虚列成本、伪造账目、偷漏税现象普遍;产品的虚假宣传,用降低交易透明度等手段来谋取企业的一时局部私利,忽视社会利益;还有些企业自身利益至上,野蛮式掠夺性开发自然资源、破坏和污染环境非伦理行为现象严重,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方面意识淡薄。

不可置疑,作为企业营销的主要目的是为获得利益最大化,但是获得利益最大化并不意味着可以去违背法律,违背有关最基本的企业营销伦理准则——即:维护社会和消费者的长远利益,以推动社会进步、创建和谐社会。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制尚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够完善,很多方面留有纰漏被一些利益至上的企业营销者所利用,与传统的“以义谋利,利义共存”的传统经商理念发生对立或矛盾。

(一)社会文化环境及企业文化的影响

与社会文化相比,企业文化对企业营销伦理的影响更为直接。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营销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而我国现在的大部分企业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加上西方文化思潮的导入和冲击,使一些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发生偏移,导致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背景下,单纯追求以企业自身的利益为唯一标准,这样的企业营销道德水准是绝不会高的,在参与市场活动中表现出营销不伦理行为在所难免。

(二)经济体制及市场因素的影响

市场因素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发育的程度及市场供求状况的市场趋势。煤炭市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始终没有彻底完成,包括定价权、合同签订等方面还存在着计划经济状态下的后遗症。市场因素的优化,为企业营销伦理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反之,如果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不健全,等价交换与公平竞争原则被扭曲,市场就会缺乏良性竞争。加快经济体制建设,完善市场体系整改不容忽视。

(三)政府监控不力及政策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政治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一些政府部门的执法机构在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管制过程中,形成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状况。地方政府或者为了自己的政绩,推行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或对企业造成的社会损害行为的麻木与不作为,助长了一些企业的违法、违反伦理经营。此外,我国的政策法规尚不健全,政策上有许多纰漏,法律上还有不少盲点这是导致企业营销伦理失范现象产生的主要基础。

(四)企业的短期行为及竞争意识的偏移

当今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企业的经营充满着风险。由于企业缺乏一个可指导其发展的长期战略,导致企业出现了短期行为。一些短期利益诱导企业片面追求当期利润最大化,采用一系列非伦理的手段竞争,如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掺杂使假、冒用其它大煤矿企业的品牌等等不伦理行为。漠视甚至损害社会利益和消费者利益。

二、煤炭企业营销伦理问题的防范对策

我国的企业结构和性质比较复杂,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形成不同的企业伦理层次。但是,无论是何种性质的企业,都是同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平等主体,其经营行为必须既要服从市场规律,又要遵从社会伦理准则;即享有一定的权利,又有承担一定的义务和伦理的责任;在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又要兼顾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切实处理好企业与社会、企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具体而言,企业营销伦理问题的防范要从以下六个方面着重加强:

(一)加强企业自身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涵盖范围很大,拿我们现在的开滦来说:企业形象建设,本质安全人管理,人文关怀,准军事化管理,ISO质量认证等等都属于这个范畴。简单说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企业的品牌建设,企业的特质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是在为经济建设铺路,为经济建设护航。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开滦品牌在大众心理的认知度,增强企业内部活力,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增强企业的自我约束力。从合同的定制、履行、售后服务等各方面都自发遵从社会伦理的约束。

(二)秩序井然的社会环境

通过宣传教育形成关注企业营销伦理的社会氛围,企业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经营,需要一个规则清晰、秩序井然的社会大环境,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诚实守信、公正公平、尊重他人、成为每一公民的道德取向和行为准则。企业在进行营销活动时,把消费者长远利益和社会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考虑,从而形成全民注重企业营销伦理的社会氛围。

(三)强化行业监督

行业协会是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组织,由于个别企业的非道德营销行为会损害全行业的商业信誉和利益,行业协会能针对本行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营销道德准则以及对非道德营销行为的处罚规则,起到强化行业监督,规范全行业的营销行为,维护全行业的利益作用。因此,强化行业监督的作用不可忽视。

(四)增强新闻监督作用

增强企业营销活动中的新闻监督作用,新闻监督的特点是非功利性、影响大、制约性强。用现代大众媒介对企业道德行为进行评议造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唤起民众注意,引起国家执法部门的关注,增加这类企业的经营风险和“投机成本”,通过舆论的力量制约企业营销不伦理行为,使其回到道德营销的规范上来。

(五)增强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消费者应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消费观念的影响,从维护社会及自身利益出发,拒绝购买和使用假冒伪劣产品及污染环境的产品,反对一切不良营销活动及行为。强化消费伦理意识,消费者在市场交易中同样需要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消费者的整体素质和伦理水准,直接影响企业营销方式的选择和效果。

篇(4)

关键词:企业伦理;企业道德;伦理关系

一、企业伦理的产生与发展

企业伦理是指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基于内外部因素影响下,所逐渐形成并贯彻执行于企业整体及其内部各构成要素之中的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并通过提供善恶价值尺度,给企业行为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对于企业伦理问题研究的产生与发展主要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企业伦理兴起阶段

目前,尽管专家、学者对企业伦理的兴起年代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有的学者认为企业伦理兴起于19世纪50年代美国,有的学者认为是19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但是一致认同企业伦理学诞生的标志是1974年11月在美国堪萨斯大学召开的第一届企业伦理学讨论会。这一阶段主要讨论的是经营者和企业家个人的责任。

2 第二阶段:企业伦理的深化发展阶段

19世纪70~80年代,企业伦理在加拿大、西欧、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等地区得以发展,企业作为组织本身逐渐成为伦理学要求和期望的对象,并在这一时期从理论上区分出公司法人伦理与公司中的个人伦理是企业伦理学中两个不同的层面;学者在对经济活动与道德活动的关系进行探讨的过程中也行成了企业伦理的基本理论:功利主义、义务论和德性论;通过对三百多种对“企业伦理”这一术语定义的整理,美国学者P・V・刘易斯对企业伦理重新进行了界定:企业伦理是为企业及其员工在具体情境中的行为道德提供指南的各种规则、标准、规范或原则。这一时期企业伦理课程正式进入大学,除了在大学哲学系、社会学系以及神学院开设企业伦理课程外,企业伦理课程教育主要扎根于大学商学院或工商行政管理学院以对未来企业界的领导者进行超前教育,这一时期在在争论中企业伦理理论得以不断发展,在这一时期学术界对于企业伦理的关注远比企业界对企业伦理的关注高。

3 第三阶段:企业伦理的全面发展阶段

90年代以后,企业伦理作为企业的一种发展战略受到国外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企业伦理学从对某一企业、某一地区的企业伦理问题的研究转向了对不同地区之间企业伦理的比较研究和对全球企业伦理的研究,从单向研究转向了跨学科研究,企业伦理学开始向一门成熟的边缘学科的目标迈进。首先,在研究主题上,对区域伦理的比较研究和对全球企业伦理的研究得到了强化;其次,在企业伦理学的研究方法上,90年代人们更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传播学等学科中的新方法和新模式的引进使企业伦理学的研究方法大大丰富起来。这种情况下,国外企业伦理学界开始关注作为一个学术领域的企业伦理学的性质和地位问题。

二、我国研究成果总结

我国学术界在经济体制转型背景下也开始真正从学科的视角对当代中国企业伦理进行有意识地研究。

1 对国外企业伦理产生根源、发展、现有成果及可拓展空间的研究

研究主要采用的是文献法,通过对国外企业伦理发展的阶段性成果的整理,进一步理清企业伦理的历史发展脉络,并将国外对企业伦理的定义及研究内容、企业伦理的基础及其框架、企业伦理主要理论模型、企业伦理的作用机制、不同国家地区间企业伦理发展的程度、企业伦理学科发展所受到的限制等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研究成果不断呈现在国内学者眼前。以曾志伟为例,其认为战后日本企业经历数次经济危机的冲击而依然具有强大的竞争力,与日本企业在发展中形成的科学的企业伦理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中国企业的启示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社会价值为最高取向,坚持诚信的基本规范,保持企业伦理建设的中国特色。

2 结合我国国情对企业伦理所做的探索性研究

这一类研究又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企业伦理发展历史脉络的研究,在梳理发展脉络的同时,分析企业伦理的研究对象、企业伦理学在我国的学科定位等内容;另一个方向是结合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伦理研究。通过两方面的研究,我国学者从纵向上展示了企业伦理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同时从横向上展示了企业伦理在我国发展的程度。

3 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对企业伦理所做的拓展性分支研究

(1)出现了企业环境伦理、营销伦理、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公司治理伦理、企业伦理文化、跨国公司产品创新中的生命伦理、虚拟企业伦理道德、企业安全伦理企业生态伦理、企业会计伦理、企业技术伦理、领导者伦理、企业责任伦理等方面的分支研究;其次,学者们对企业伦理的必然性及经济意义(涂桂华,2009)、企业伦理模式形成的外部要件、企业伦理的功能与构建、企业伦理公平机制、企业伦理形象等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研究。

(2)国内学者从质量管理、利益相关者、科学发展观、文化价值观、核心竞争力再造、网络时展、企业公关等不同的视角对企业伦理展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3)在研究对象上,从普遍性的企业伦理研究逐步深入到民营企业以及中小企业的伦理道德建设问题。左励明认为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主体的重要成员,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增强民营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将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胡利琴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之一,在伦理建设方面出现了种种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健康发展。

三、研究成果评述

1 从研究方法上看

从目前搜索到的文献资料来看,目前对于企业伦理的研究基本上采用的是文献分析法,一方面通过对中外企业伦理文献进行分析来界定来理清企业伦理发展的脉络、企业伦理的概念、企业伦理的研究内容、企业伦理的框架、企业伦理的功能;另一方面通过结合新闻报道、实际观察来探讨企业伦理的缺位对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良影响,由此显示出现有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的单一性。

2 从研究内容上看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关于企业伦理的研究更加具体化,不断丰富和完善丰富,许多分支研究不断出现,不仅反映了研究的新方向和新趋势,也说明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细化。但国内学者基本上都致力于呈现企业伦理的理论全貌,目前大量研究均停留在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存在一定距离,相较于国外企业伦理的跨地域比较性研究,国内的研究在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方面所做的研究仍然比较少,而企业伦理所具有的文化理念特性则决定了地域间企业伦理必然存在差异性。

3 从研究对象上看

从所查阅的文献资料看,普遍性的企业伦理研究居多,而针对某一特定对象或某一具体范围的研究相对较少。尽管近年来有涉及民营企业以及中小企业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但研究成果尚少,而且研究也未形成一定的体系。

4 从研究结果上看

针对企业伦理体系建设的研究成果呈现了一定量的普适性策略,诸如:完善法制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宣传力度、增强伦理意识等等,然而这些普适性建议之外则没有太多针对性强的建议和内容。

篇(5)

关键词:营销伦理;营销道德;营销伦理失范

一、营销道德评价的伦理学研究

(一)我国传统商业道德思想。我国传统商业道德源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儒家文化,儒家伦理中的义利观是其主要思想基础。“义”指道德规范,要求人和企业自觉做合乎情理的事情;“利”则指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所谓“义利观”,即如何来认识和妥善处理义与利问的关系或矛盾,应用到商业领域就是“见利思义”的商业经营理念,“取之有义”的商业行为准则,“先义后利”的经商战略和“重义轻利”价值判断。总结我国传统商业道德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诚实守信的顾客观,讲究货真价实,买卖公平,一诺千金;勤俭敬业的自律观,讲究勤奋节俭、敬业自律;以和为贵的竞争观,讲究和气生财、办事不成仁义在;乐善好施的社会责任观,讲究乐善好施、扶贫济困。

(二)西方道德评价的一般理论。西方伦理学家依据结果或过程的标准,将道德评价分为功利论和道义论。功利论是19世纪西方颇有影响的伦理学观点,从启蒙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约翰·洛克开始,经过人的本性是利己还是利他的长期争论,由英国哲学家威廉·葛德文和切勒米·边沁系统地建立了其思想体系,最后由约翰·斯图阿特·穆勒进一步完善而成。其核心思想是以行为的后果是否给大多数人带来幸福或效用来判断行为的道德合理性,其强调把行为的后果作为判断行为道德与否的依据。与功利论相反,道义论认为某一行为是否合乎道德取决于该行为本身内在的正当性。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思想启蒙运动的开创者伊曼努尔·康德、英国哲学家威廉·D·罗斯及美国哈佛大学哲学教授约翰·罗尔斯等。道义论强调评价行为的道德与否是基于行为本身而不是行为引致的结果,而行为本身的道德与否取决于该行为是否遵守了义务,这些义务是由人们的直觉和经验归纳出来的。

(三)西方营销道德评价的具体理论。西方三大营销道德判定理论主要包括显要义务理论、相称理论和社会公正理论。英国学者罗斯在1930年出版的《“对”与“善”》一书中,系统提出了关于“显要义务”或“显要责任”的观念。所谓显要义务,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环境中人们自认为合适的行为,主要包括六条基本的显要义务,即诚实、感恩、公正、行善、自我完善、不作恶。加勒特于1966年提出相称理论,认为应从目的、手段和后果三方面综合判断营销行为是否道德。目的指从什么出发点来行事;手段指使目的得以实现的过程及此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后果指行为所引起的结果,包括行为人意欲达到的结果,也包括不为行为人所期望但能被行为人预料到的结果。社会公正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尔斯在1971年提出,该理论从一种称作起始位置的状态出发,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公正系统,这一系统所适用的伦理准则是力图使弱者利益得到增进,或至少不会因强者的剥夺而使弱者变得越来越弱,并认为正当的行为就是重视和尊重人的各种基本权利或与自由的正义原则相一致的行为。

以上有关营销道德评价的伦理学研究有着悠久的思想渊源,分别从各自角度提出了企业营销道德的评判标准及应有的社会责任等道德观念,不仅成为早期商业伦理的主要评判准则,更为现在的企业营销伦理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思考基础。

二、营销伦理本身的综述性研究

(一)国外营销伦理理论综述。国外学者对营销伦理研究的主要特点是理论研究同实证分析相结合,侧重从伦理角度分析营销战略与决策,研究的方法主要是综合应用伦理学、市场营销学、组织行为学等多门学科的方法。美国乔治顿大学的N·克瑞奇·史密斯与哈佛大学的约翰A·奎里奇于1993年合作出版的《营销伦理》一书系统分析了营销中的伦理现象,并收集了大量的案例材料。欧洲学者相关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有于1989年由豪斯特·斯特曼和阿尔彻特·卢安编辑的由30位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写的《企业伦理学》及英国西蒙·韦布利的《公司原则和企业伦理章程》。另外,国外学者还建立了许多研究企业伦理及营销道德的研究机构,并在学校开设了营销伦理的相关课程。

(二)国内营销伦理理论综述。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对现代企业营销伦理的研究。谢建明于1994年最早呼吁企业加强营销道德建设,甘碧群教授也于1994年提出应当重视对企业营销道德的研究。专门探讨营销伦理的论文约有100多篇,有影响的专著有六本:《宏观市场营销研究》(甘碧群,J994)、《企业营销道德》(甘碧群,1997)、《市场营销伦理》(王淑芹,1999)、《企业营销中的伦理问题研究》(寇小萱,2001)、《营销伦理》(王方华,周祖城,2005)和《道德营销论》(高朴,2005)。我国学者对于营销伦理的研究,主要从营销伦理失范现象的表现、营销伦理失范的原因及营销伦理失范行为的治理三方面进行探讨。在营销伦理失范现象的表现方面,寇小萱(1999)早期研究认为营销不道德现象主要体现在商品生产及销售中的假冒伪劣现象,竞相降价带来的恶性竞争及欺诈消费者等行为。近年来国内学者大都认为营销组合的各个环节都存在失范现象,赵银德(2004)就提出了营销策略组合中的伦理挑战。另外,郑冉冉(2005)重点强调了市场调研方面侵犯他人隐私、弄虚作假等营销伦理失范现象,刘秋民(2006)认为在产品售后服务中同样存在道德问题。在营销伦理失范的原因方面,周利国、毛瑞锋(2006)经过深入的理论分析提出营销伦理失范的客观经济基础是商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重要原因是市场竞争体系和政策法规环境不健全,社会文化基础是文化环境和企业文化建设,主观原因是企业领导者个人的道德素质低下,企业内部管理不完善为营销伦理失范准备了土壤。朱丽叶(2006)进一步将以上原因分为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及企业内部环境因素。在营销伦理失范行为的治理方面,我国学者提出以下几种方法:加强法制建设;加强新闻媒体、行业监督作用;树立社会市场营销理念;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等等。另外,阎俊、陶平(2003)从政府、行业、社会、企业四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较全面的提出了治理营销伦理失范行为的具体措施。

国外营销伦理的应用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研究范围拓展到新兴的服务营销、绿色营销和一些特殊行业的营销领域,如保险营销、银行营销、医疗营销、药业营销等,研究方法注重实证研究,为规范性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支持。九十年代营销伦理向跨学科的研究方向发展,多个学科的新方法和新理论也被引入到对营销伦理的研究,由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所导致的新营销伦理问题的出现,学者又将其扩展到跨文化营销、网络营销和数据库营销等领域的研究。

我国学者对营销伦理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网络营销、保险营销、跨文化营销、绿色营销、体验营销及产品包装等领域的相关研究。刘向晖在2003年分析了网络营销伦理失范的负面影响及产生根源,并提出遏制网络营销中不道德行为的对策,2005年他又提出网络营销伦理水平的两维模型并探讨了企业网络营销伦理战略的不同选择及企业制定网络营销伦理战略时必须考虑的各种因素。陈璟菁(2006)对保险营销伦理失范现象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建立了保险营销伦理决策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提出我国保险营销伦理建设的对策措施。何伟俊(2001)分析了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营销的反伦理现象并提出跨文化背景下建构市场营销伦理体系的对策。张喜民、(2005)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华市场营销的道德问题,并提出如何约束和规范跨国公司在华营销行为的设想。冯巨章(2006)主要从跨国公司营销中的伦理问题及其具体表现形式来分析跨国公司在我国营销伦理失范现象。田剑(2006)重点分析了跨国公司营销伦理问题的成因。施祖军(2005)结合绿色营销的定义及特点,阐述了绿色营销三个主要的伦理涵义。李珂、李纲(2006)对体验营销中的伦理冲突及其诱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体验营销的伦理意义。刘安民、罗秋明(2002)提出产品包装应反映市场营销伦理道德思想的要求。韩晓莉(2006)详细论述了违背产品包装道德的危害并提出符合营销伦理道德的包装原则。

四、营销伦理研究现状的评价

篇(6)

关键词:经济转型;企业会计;伦理性;道德危机

会计在企业的运作和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对于企业经济秩序建立、经营活动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在经济转型期,很多现代企业无法有效地适应现实需要,包括职业道德、伦理建设等出现了明显的异化和分歧,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进步。要想从本质上提升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发展效能,必须要善于实现对企业会计伦理建设的研究,以为企业效益提升创造坚实的条件。

1现代企业会计伦理体系综述

1.1现代企业会计伦理的基本内容

会计伦理是指会计人员以合法的手段从事会计管理时,所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会计伦理规范;二是会计伦理的认识、情感、意志、信仰、习惯等;三是会计伦理评价、教育及会计人员的道德修养。前一个是会计伦理的客观约束,后面两个是会计伦理的主观要求,会计伦理是客观约束和主观要求两者的统一。特别是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应该对于会计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管理,从个人价值、道德素质、人生理想等角度来对其进行有效教育,从而来不断扭转目前企业会计伦理建设的不足,更好地提升工作人员素质,为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创造力量和价值。

1.2现代企业会计伦理属性及其特征

对于现代会计来说,其职业职责是为各项企业活动提供真实的价值信息,并在这个过程中履行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真正为企业的进步和成长提供坚实保证。首先,保证会计工作内容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十分重要,从而有效实现工作的准确性,保证工作内容与客观现实的一致性。其次,企业会计服务对象是多元化的,企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业务类型的拓展和延伸。要想真正有效的来提升现代企业会计的实践效果,就必须要善于从中进行合理化沟通,这个过程必然是人与人互动的过程,体现出较强的伦理性。除此之外,企业会计职业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公关性,将社会中各个要素和内容紧密的结合起来,起到有效的链接作用,这都体现出了较强的伦理功能。

2经济转型时期企业会计伦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企业会计伦理理论体系研究不足

企业会计伦理理论体系研究不足,造成现代企业会计伦理建设失衡现象的出现。在很长的历史发展时期,不少企业较多的将目标和重点放到了经济效益上,忽视了对于会计伦理的重视程度,迄今为止,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文件,对于会计工作行为和伦理性进行了持续关注,但是其中的内容过于笼统和宏观,没有深入到细节之处来对其进行有效地研究和辩证分析,这对于企业会计伦理建设十分不利。因此,应该将企业会计伦理理论建设上升到企业战略层面来进行认识和学习,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2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不健全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不够健全,导致各类不符合规定的事件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信息失真,不利于保证信息的对称性和完善性,在根本上影响了企业利益,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会计伦理价值与道德建设等同,仅仅从狭义的范围之内来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进行了简单的约束和说明,而没有深入实际来进行有效的操作和约束。同时,由于从业人员个人职业素质有待提升,滋生了各类违纪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会计工作效率的提升,不利于整体实现企业效能的提升。

2.3会计职业伦理发展与现实脱节

会计职业伦理发展与现实脱节,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企业会计伦理建设实效性不足,不利于深入实践进行工作指导。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对于职业会计人员伦理教育上,过多地以会计法、审计法等教材作为指导,过于注重伦理理论学习,忽视了对于现实实践和操作能力的重视,影响了职业伦理建设。与此同时,不少的职业人员较多地从个人主观意愿来进行职业道德分析,缺乏有力的实践检验,这就很容易造成理论学习与现实实践的脱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综合水平的进步。

2.4缺乏有效的会计伦理环境建设

现代企业会计环境建设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会计伦理建设,也不利于企业会计现实实践的顺利进行。第一,企业的外部发展环境影响了会计行为的实现,特别是随着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法律环境等要素的影响,现代企业伦理环境本身就处于动态的变化中。动荡的现实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的发展风险,这也就造成伦理环境建设中理论基础的缺失。第二,从内部环境来说,内部控制制度和相关企业规章制度存在漏洞,人员内部组织机构人权大于伦理道德,在根本上阻碍了企业会计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不利于提升企业的经济效能。

3经济转型时代企业会计伦理性研究

3.1强化企业会计伦理理论体系研究

强化企业会计伦理理论体系研究,结合现实要素、企业发展需求来进行有效的理论体系建设,提升其工作效能和指导意义。第一,结合市场变化情况来对伦理准则进行动态更正和规范,在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前提下,对企业的发展进行更加严格地要求,提升伦理操作的规范性;第二,应该以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为核心进行企业会计伦理体系建设,以国际市场发展规则为航向来进行及时调整,将具体的操作流程和会计伦理与经济学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以此来更加有效的实现对于现代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约束作用,强化伦理建设与服务。

3.2建立企业会计行为规范约束机制

建立企业会计行为规范约束机制,保证会计核算过程的规范性和真实性,并善于从法律角度来进行约束和管理,保证会计技术操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等,以会计职能为导向来强化伦理建设。积极引导所有工作人员能够客观、公正地来对工作内容进行有效重视,强化个人的责任意识和工作态度,将企业会计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只有建立企业会计行为规范和约束机制,才能够提升对于企业会计工作的管理和指导,不断地来实现经济转型和企业效益提升。

3.3不断强化企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不断强化企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实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行为的公正性、会计立场的独立性等,从而来推进各项会计工作的顺利实践。第一,应该积极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有效培训,引导他们自觉地树立爱岗敬业意识,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项工作,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第二,秉承正直诚信地优良作风,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强化自身专业能力,不断实现自身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并积极参与会计管理工作,这样可以在根本上提升会计工作效果,还可以从根本上促进企业的进步与发展。3.4建立和谐的会计伦理发展环境建立和谐的会计伦理发展环境,是实现经济转型时期企业会计伦理建设的关键所在。不断地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注重管理模式创新、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工作方法创新等,不断地使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得以强化和独立性得以提升。除此之外,国家应该实现必要的经济宏观调控,对于经济建设、制度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等各个层面的内容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以此来不断营造和谐健康的宏观经济环境,这对于我国企业会计伦理建设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和谐的会计伦理发展环境,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真正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这对于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着无比重要的作用。

4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转型,积极促进现代企业会计伦理性研究,对于不断提升企业经济发展秩序、促进企业综合发展效能提升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针对目前经济转型期企业会计伦理建设中存在的企业会计伦理理论体系研究不足、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不够健全、会计职业伦理发展与现实脱节、缺乏有效的会计伦理环境建设等问题,应该积极地强化企业会计伦理理论体系研究、建立企业会计行为规范约束机制、不断强化企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和谐化的会计伦理发展环境等,从而来促进企业经济转型成功,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作者:钟燕 单位:南充瑞科智联电子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陈若晗.企业伦理视角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障碍与路径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6(11).

[2]邵静.会计伦理下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D].集美大学,2012.

[3]王延.关于会计伦理教育对会计伦理认识影响的实证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11年年会暨第二十四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11(11).

篇(7)

关键词:企业伦理;伦理判断;伦理规则;伦理原则;双层次框架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013-02

一、企业伦理与伦理规则、伦理原则

1962年,美国政府的《对企业伦理及响应行动的声明》是第一个有关企业伦理问题的文件。恩德勒主编的《经济伦理学大辞典》中认为,“企业伦理学是一种关于理性规范的学说,这种理性规范理当引导企业通过社会和睦的运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自由来对社会的和谐作出自身的贡献。”[1]成中英认为,企业伦理是指任何商业团体或机构以合法手段从事营利时所应遵循的伦理规则。陈炳富、周祖城认为,企业伦理的研究对象是企业道德,广义的企业道德是指导企业经营活动参与各方行为善恶的规范,狭义的企业道德是指导企业及其成员行为善恶的规范。王小锡认为,企业伦理是指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完善企业员工素质和协调企业内外部关系的善恶价值取向及其应该不应该的行为规范。朱贻庭认为,企业伦理是以企业为行为主体,以企业经营管理的伦理理念为核心,企业在处理内、外关系中的伦理原则、道德规范及其实践的总和。

1985年,美国学者刘易斯在对254种关于企业伦理的文章、教材和专著进行分析和对部分企业界人士进行调查后指出,人们对“企业伦理”这个术语的定义有308种之多,其中大多数人把企业伦理等同于企业活动的标准、规范、企业行为的正误、企业社会责任、、价值观念、权利与义务、企业习俗、美德等。刘易斯在此基础上总結了一个较具普遍性的定义:企业伦理是为企业及其员工在具体情境中的行为道德提供指南的各种规则、标准、规范或原则。

由以上定义可见,企业伦理问题至少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具体的伦理判断,它表达的是特定行为的“好”、“坏”、“善”、“恶”之分;二是较为普遍的伦理原则(principle),牛津英语词典对“原则”的解释是:a belief that is accepted as a reason for acting or thinking in a particular way,它是根本性的观念、理由、信条。伦理原则是一定的社会和阶级对人们和品质提出的根本要求和价值标准,是调整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根本指导方针,也是评价人们行为善恶的根本标准,伦理原则具有普遍性。如果更为细致的,可以在具体的伦理判断和伦理原则之间加入一个伦理规则(rule)的层次,牛津英汉词典对于“规则”的解释是:a statement of what you are advised to do in a particular situation. 結合伦理实践,可以将伦理规则定义为: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其結论就是具体的伦理判断。

这样,对于一个具体的企业伦理问题的判断,首先要诉诸相应的伦理规则,而伦理规则来源于更具根本性的伦理原则;或者可以反过来说,伦理原则决定了相应的伦理规则,而伦理规则直接适用于具体的伦理问题,就可以得出相应的伦理判断。

二、企业伦理原则的冲突——慈善是工具吗

功利主义、义务伦理和德性伦理,是伦理学古典理论的三大原则。功利主义者都持有一种福利主义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认为,福利是伦理考虑的唯一因素,正价值是福利的增加,负价值是福利的减少,凡是不影响福利升降的事情都与道德无关。

而义务伦理的立场是:行为本身就具有内在的道德价值,做某个行动或者不做某个行动的理由建立在义务之上,而这个跟行为的收益计算无关。或者说,道德的行为不靠福利的计算,要决定在特定的情境下如何行动,人们只需要诉诸良知、信仰就行。与功利主义和义务论都不同,德性伦理将重心放在什么样的人是最值得做和什么样的生活是最值得过的这些问题上,在德性伦理学看来,功利主义和义务论都忽视了人们内在的情感和精神生活,如果一个人只是出于义务而遵守规则,其行为和感受在伦理学上是不充分的 [2]。

根据前述伦理判断的逻辑,当我们需要决定企业的某一项行为在伦理上是否是正确的时候,我们首先应适用于企业伦理规则,而企业伦理规则最终应符合一类伦理原则。或者可以反过来,某一类伦理原则决定了企业一类行为的伦理规则,而该伦理规则又决定着对企业具体行为的伦理判断。换言之,企业伦理判断是由它依据的伦理原则所决定的,功利主义、义务论与德性伦理就是伦理世界中最为常见的三大类原则。然而,遗憾的是,这三大类原则有时是相互冲突的。

这三类伦理原则应用于企业而产生的一个较为典型的冲突就是关于“企业慈善责任”的理解。慈善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伦理观念,这一观念认为,社会中比较富裕的成员应该对拥有财富较少的人进行慈善捐助,安德鲁·卡耐基和约翰·D.洛克菲勒通常被誉为现代慈善捐助的先驱,世界各地的报纸不断报道最新的捐款纪录。1903年,《伦敦时报》报道,卡耐基捐款2 100万元,洛克菲勒捐款1 000万元。1913年,《纽约先驱报》做了总結统计:卡耐基捐款3.23亿美元,洛克菲勒捐款1.75亿美元,这在当时都是天文数字的捐款。由此,企业社会责任的“慈善原理”认为,企业应主动帮助社会上任何贫困的个人或团体,促进企业慈善事业,建立企业慈善基金,与贫困人群建立社会关系。

那么,企业慈善行为是正确和值得提倡的吗?对这一企业行为的伦理判断同样也必须诉诸普遍性伦理原则。在功利主义伦理观下,企业慈善行为就不见得是正确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指出,“认为公司的管理者在满足他们的股东的利益之外还要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根本上错误地认识了自由经济的特点和性质。在自由经济中,企业有且仅有一个社会责任——只要它处在游戏规则中,也就是处在开放、自由和没有欺诈的竞争中,那就是要使用其资源并从事经营活动以增加利润。”弗里德曼甚至进一步指出企业慈善行为非但不是一种“责任”,反而对于社会是一种“危害”:“很少有思潮像要求公司管理者去接受社会责任而不是为股东赚取尽可能多的钱这样,彻底动摇我们自由社会的根基。”

在功利主义伦理原则下,自由市场经济中,慈善只在一种情况下是合理的。著名管理学者迈克尔·波特就认为,慈善是一种工具。波特 2002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企业慈善事业的竞争优势》,指出:“企业从事公共事业的目标,从表面上看是为了博得更多的认同和社会影响,而实质上,则应该专注于公司竞争力的增强。”显然,这一結论有悖于人们的常识,它根源于企业伦理原则的冲突。

三、企业伦理原则的一个双层次框架体系

为解决企业伦理判断在适用伦理原则时的冲突,本文尝试提出一个双层次框架体系:第一层次是企业层次,该层次适用于功利主义伦理原则;第二层次是个人层次,该层次适用于德性伦理原则。

公司或者有限责任公司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有限公司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指股东作为投资者只能在其投资限度内对公司承担出资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债权人负责,上述规定其目的就在于使得“公司”这一创设能够在法律所限定的范围内一心一意专注于营利的事业:有限责任被认为具有减少和转移风险、刺激投资、加强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促进市场交易等方面的功能。因此,在公司的层面,要求企业承担慈善责任显然与“有限公司”这一制度设立的初衷相矛盾。推而广之,在公司这一层面,对所有企业行为的道德判断应遵循功利主义伦理原则:即应该从全社会总福利的角度来确定行为的正确与否。从这一点出发,只要企业的行为不对其他人造成伤害,企业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谋求利润的最大化,企业不负有慈善的责任。反过来说,要求企业过高的社会责任,正如弗里德曼所说,将破坏自由竞争的市场,反而导致社会总福利的下降。

尽管现代社会中的个人总是处于某一组织之中,但个人的行为并不总是代表该组织存在的目的。例如,企业的存在其初衷是为了营利,它是一种工具主义的存在。如果意欲取消企业的营利性质,不如从根本上取消“有限公司”这一制度。然而,人类自身绝不是一种工具性的存在,因此,就对个人的道德要求而言,毫无疑问地可以适用于德性论。德性伦理学要求人们考虑“什么样的人是最值得做的”和“什么样的生活是最值得过的”这些问题上。良好的德性包括友爱、良心、节制等,上述伦理规则适用于在企业中工作的人们,但并不适用于企业。例如,企业上下级之间可以形成友爱的工作氛围,这是受到赞赏的,但这并不是企业层面的伦理要求;企业领导可以给予员工更为温暖的生活照顾,这也不是企业层面的伦理要求;企业销售的产品可以降低其价格以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但在企业伦理层面也并非必须如此,企业可以提高价格赚取尽可能的利润——只要是在经济法的约束范围内。

综上,企业伦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企业层次和个人层次,它们分别适用于不同的伦理原则。按照这一框架,就可以较好地处理企业行为伦理判断中的冲突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