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过渡教育论文

过渡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0 16:17:03

过渡教育论文

过渡教育论文篇(1)

关键字: 过渡型社区 过渡型社区教育 挑战 路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动迁户农民转变为居民,进入社区生活和工作,过渡型社区即城市化过程中由动迁户居民构成的中间型社区,它既有农村社区的特性,又有城市社区的特征。过渡型社区教育是提高社区文明,提高居民素质的重要举措。厘清过渡型社区教育的特点并阐明分析过渡型社区教育面临的挑战,不仅有利于澄明过渡型社区教育的发展路径,而且对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过渡型社区教育的内涵

过渡型社区是指在社会发展城市化过程中由动迁户居民组成的社区,它是区别于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特定社区。过渡型社区教育是指在过渡型社区内开展的教育活动。过渡型社区教育具有社区教育的服务性、针对性、现实性等基本特点,同时它还具有一些自身独有的特征,如示范性、传承性、融合性等。

首先,过渡型社区教育具有服务性。过渡型社区教育是非盈利性质的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帮助过渡型社区的居民提高综合素质及精神境界,培养其归属感及主人翁精神。也就是说,通过过渡型社区教育,使“社区成员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步形成共同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信仰和归属感,即形成了某一种共同的‘社区精神’。”[1] 其次,过渡型社区教育具有针对性。是指过渡型社区教育是有目标指向的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下,和谐是过渡型社区教育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但和谐社区不是同一社区,而是有地方特色的社区。过渡型社区教育的目标是健康、成熟的和谐社区,一个“社区与政府、社区与企业、社区与社会、社区与生态、社区与群众等各个层次关系处于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区。”[2] 第三,过渡型社区教育具有现实性。通过过渡型社区教育,可以引导社区居民追求高尚的理想和目标;扎根于现实实际,逐步规范和影响社区居民的行为模式。第四,过渡型社区教育具有示范性。 示范性主要是指过渡型社区教育对其他社区建设的影响作用。积极来讲,一个过渡型社区的教育工作开展的好,组织的好,就会为以后类似的社区建设树立良好形象,反之,以后类似的社区建设就会遇到阻力,甚至会降低政府在民众心中的认同感和信任度。第五,过渡型社区教育具有传承性。就是说过渡型社区教育在应对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过程具有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据调查,过渡型社区中外来人口高达50%左右。[3] 因此,过渡型社区居民自然要承受现代文化与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及本土文化的冲击。通过过渡型社区教育,他们积极地吸取精华,扬弃糟粕,在社区转型过程中传承、保存了传统文化。第六,过渡型社区教育具有融合性。在过渡型社区,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相遇、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撞击,这些必然存在的矛盾造成了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过渡型社区教育有助于促进文化与文化的融合,满足不同居民的精神需求,提升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

二、过渡型社区教育面临的挑战

过渡型社区居民一方面为了适应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融合,另一方面又为了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展现自我人生价值,对过渡型社区提出了较高的教育需求。并且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时间安排以及技能培训等方面对过渡型社区教育提出了挑战。

1、 教学内容层面

过渡型社区居民多来自分散的农村,他们在地域、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及生活经验的不同,使得整个社区居民的受教育意愿与受教育目的呈多元化状态。据调查,过渡型社区居民鼓励开展并愿意接受的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科学常识、法律知识、卫生保健以及家庭安全知识上。大多数居民选择的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教学内容。目前过渡型社区开办的课程并没有征求居民的意见,只是社区教育组织者的个人想法或是政府部门的硬性规定,主要有“职业谋生型、文化消费型和主体发展型”三个层次。[4] 过渡型社区教育在教学内容上面临着多元化发展的挑战。

2、 教学形式层面

过渡型社区大多是由农村动迁新建的,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不高,甚至有些居民呈现一定程度的文盲状态,所以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或是主题研讨对他们来说,听不懂、学不会,当然就无法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居民在选择教学形式时更倾向于直观性教学手段,如通过专题讲座、观看录像以及文体活动等。换句话说就是多数居民希望通过新颖、生动、精彩的方式获取知识,这与当前单一的课堂教学的形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3、 教学时间层面

过渡型社区居民在教育活动时间上呈现零散性要求。对过渡型社区居民来讲,有的人在失去土地的同时就变成了无业人员――时间相对充裕;有的人在失去土地后找到了其他的工作――时间相对较少。虽然超过半数的社区居民愿意在白天参加社区教育活动,但也有四分之一左右愿意在周六、周日参加,还有一些居民由于工作关系只能选择在晚上参加社区的教育活动。过渡型社区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它必须兼顾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它必须在协调好教育时间与生活时间的前提下开展。

4、 教学成效层面

农民出身的过渡型社区居民职业技能水平差,就业压力相对较大,他们接受再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学一技之长,为再就业做准备。从这样的学习目的看来,过渡型社区居民更注重学习内容的实用性与技能性,对他们而言,“他们的要求是真真切切的,所以他们也希望这些需求能够得到的的确确的满足与实现。”[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不可否认我们必须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增强个人技能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缺乏实用性的社区教育,只能是满足少数人的经济利益需求,不可能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欲望和激情。

5、 师资建设层面

目前看来,在过渡型社区教育师资建设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基层工作者,都缺乏对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思想上的不重视严重影响了资金投入、人员保障以及教育成效的评估;其次,教师本身素质不高。过渡型社区教育从教人员大多是当地农民,可想而知,有相当部分的人没有或很多接受过系统的社区教育培训,其培训效果自然无法达到社区居民的需求;第三,过渡型社区的师资相关制度不健全。社区教育在我国开展只有十年,过渡型社区更是近几年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所以没有可直接借鉴的过渡型社区教育相关的师资制度。管理、培训以及奖励等制度的不健全,必然会造成过渡型社区教育师资的不稳定。

三、过渡型社区教育的路径澄明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过渡型社区居民对过渡型社区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解决过渡型社区顺利转型过程中的矛盾,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过渡型社区教育进行路径澄明,以适应过渡型社区居民的教育多元化需求。

1、 建设特色化过渡型社区教育,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化需求

进行特色化过渡型社区教育建设的首先任务是开发本土化过渡型社区课程,本土化过渡型社区课程是指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突出地域性、乡土性的课程,它一方面积极挖掘本土资源,有助于实现社区教育资源课程化,另一方面又针对不同过渡型社区的具体现实,有助于实现过渡型社区实践活动的课程化。其次,建设特色化过渡型社区教育还应认真分析社区特点,在完成基本知识性教学的同时,进行特色化社区文化建设。如江苏省胜浦镇新盛社区结合社区内老人较多――约占社区常住人口的17.9%――的特点,开展的“阳光老人”工程,把其作为社区的特色文化建设,在社会上起到了良好的引领作用;再如江苏省胜浦镇最大的社区――浪花社区,根据其外来人口众多――本地居民约4500,外来居住人口已超过7000人――的特点,成功启动并坚持的“互动型”社区建设,不仅体现了社区的人性化管理,而且营造了一种和谐的社区氛围。

2、 建设过渡型社区教育师资,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共享

要进行过渡型社区教育,必须全面完善过渡型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首先,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派专人负责社区教育的师资建设,积极扶持并培养过渡型社区教育的师资队伍。其次,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与培训机制。完善的保障体系,可以为建设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提供有力支撑。第三,在培养专职教师的同时,积极聘用兼职教师,发掘潜在的教育人力资源。潜在的教育人力资源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指社区内部人员;二是指过渡型社区附近的高校资源。对于前者,可以通过社区聘用、公考公招等形式进入教师队伍;对于后者,则可以通过社区聘用,专家讲座等方式引入。这样一来,既能缓解过渡型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压力,又能引入先进的科研成果,推动社区建设。

3、 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便于灵活安排教学时间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为过渡型社区教育提供了便利。多媒体技术的普遍应用,可以还原教师上课的情境。录制下来的教学光盘,可以为不同时间段的社区居民提供同等的教学,便于社区居民灵活安排个人学习时间。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社会教育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远程教学的实现,也可以帮助社区居民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的学习。

4、 开展多类别、针对性教学活动,体现社区教育的实用性

过渡型社区教育的对象是社区全体居民,目的在于提升社区整体的居民素质。然而,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群接受社区教育的目的、内容要求以及形式都不尽相同。如,对老年人而言,重在休闲娱乐;对青少年而言,则以提升个人素质为主;对失业者而言,学习的目的在于重新获得一份工作,所以学习重点是一技之长,或是技能培训;对在业者而言,重点是从业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培训,目的是为了提升工作技能;对家庭主妇而言,目的在于获悉生活常识,掌握安全信息;对外来务工人员而言,则重在学习地方法律法规,以及个人生理卫生知识等。结合社区的建设目标,针对性地展开个性化的教育,过渡型社区教育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庆龙, 冯杰. 论社区文化及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5).

[2]、[3]、[5]郭彩琴, 丁立新主编. 过渡型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M].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0:20、18、95.

[4] 张广斌.价值定位与内容选择――社区教育研究新视野[J].职业与技术教育,2005(31).

作者简介:

过渡教育论文篇(2)

两手抓“咬定青山不放松”

2008年,走马上任弥渡县教育局长的史森林 ,经历并见证了全县教育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2008年以来,弥渡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明德小学建设、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政策和项目的机遇,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山区学校、农村学校与县城学校同一标准建设。累计投入资金3.7亿元,新征土地987亩,排除危房19.1万平方米,新建校舍16.9万平方米,整体搬迁学校18所,改扩建学校65所,撤并初级中学3所、完小9所、校点111个,全县中小学校数由2009年的237所调整为112所;以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为契机,累计投入资金1 850多万元,建成5所标准化的公办幼儿园,实施7所闲置校舍改扩建幼儿园项目,实施39所完全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项目;投入资金3 576万元,建设教师周转房29 800平方米。地方党委、政府全力支撑教育发展,加大投入支撑各种教育项目落地,致使全县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牢固的建筑是教室,不论乡村城镇,一排排整齐明亮的校舍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为促进城乡教育公平打下了坚实基础。

说到弥渡教育的变化,弥渡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史森林深有感慨地说:近几年,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发展教育,使各级各类学校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我们深切地知道“百年树人”的道理,教育是育人的事业,结论永远在明天。几亿的资金投入,没有教育质量的提高、没有课堂改革的有效实施、没有学校的内涵发展,再多的投入最终还是等于零。

这就是史森林,一句发自肺腑的话语,道出了一个县教育局局长难能可贵的教育情怀。这也是他自2008年3月担任弥渡县教育局局长以来,始终以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态度,坚持一手抓学校硬件建设、推动弥渡教育均衡发展,一手抓课堂改革、全力提高教育质量的真实写照。

“坚持一副牙齿咬到底,向管理要质量”

史森林常说:有好的制度,才能有好的校纪校风。要抓好弥渡教育,就是要坚持一副牙齿咬到底,向管理要质量,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来不得半点的虚浮。

史森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自2008年上任伊始,史森林在加强学校管理上,就着力倡导各级学校要拥有“一位好校长、一群好教师、一系列好制度、一个好的育人环境、上好一堂课、抓出好的教育质量”的“六个好”标准,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为防止基层学校流于表面而不抓落实,县教育局出台了相应的考核办法,要求学校从抓好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入手,着力形成良好的学校规章制度。借下乡调研或校长、骨干教师培训和各种会议的机会,史森林常常不厌其烦地给基层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强调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管理质量的重要意义,甚至还专门给个别学校的计划编制、制度建设出主意、画模子。为全面推进学校科学管理进程,弥渡县教育局还汇编过基层学校的各种管理制度,使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管理质量更加科学合理、健全规范。经过多年的努力,弥渡县中小学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立以德为先,学以德为贵

立以德为先,学以德为贵。史森林一直十分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多年来,他以丰富校园文化、打造“书香校园”为导向,化繁为简、化大为细、化细为实、常抓不懈,积极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他总是十分亲和,常鼓励学校说:“节庆晚会、体育比赛、书画展览,无论好坏,只要做起来,就成了氛围!”

在史森林的重视下,各级学校遵循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地制宜,创新形式开展德育活动。许多学校将《道德经》《弟子规》《孝经》等经典教育搬进校园,从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做起,认真开展理想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从小培养起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的学校借“美丽乡村”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施,从学校卫生、班级卫生、个人卫生、校园文化、文明礼仪等细小处入手,积极推进育人环境建设;有的学校借助各种节庆,积极开展做“文明人、环保人”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各种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弥渡的学校以整洁干净而闻名,很多学校绿树成荫,花团锦簇,一草一物充分体现育人功能,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德育景点、名人画像、文化墙、宣传栏、黑板报。学生见了老师都会主动问好,同学之间相互尊重,“你好、谢谢、对不起、不客气”等文明语言无声润物,潜移默化成学生的日常用语。

弥渡是著名的“花灯之乡”“民歌之乡”和“小河淌水故乡”,人文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在狠抓学校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史森林还极其重视在广大师生中加大对民族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为此,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弥渡县教育局全力实施“花灯民歌进校园”工程,积极开展艺术教育实验县工作,专门组织编印了3个不同学段的花灯民歌乡土音乐教材12万册,免费发放给全县中小学生,在全县中小学校掀起了师生传承花灯的热潮,歌声飞扬、彩扇飞舞成为弥渡校园的特色。近年来,先后有弥渡一中等一大批学校获“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及省、州不同级别的表彰,县教育局两次被云南省教育厅表彰为“云南省艺术教育实验县先进单位”,有力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进程。

“让老师学生都动起来,构建有效课堂”

史森林一直致力于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实施。他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他在充分调研和大量学习实践的基础上,于2008年起以项目的方式,在全县中小学校中推行MS-EEPO有效教育。

项目推行以探索并建立以县为主的城乡教、研、训一体化模式;强化中小学教师备课、上课、评课和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中小学课堂教学主体目标。项目实施中,县教育局积极营造氛围,出台实施办法,组织开展各种教研培训活动,创办了项目内刊,积极为项目推行创设环境和条件。项目邀请云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孟照彬教授担任专家顾问,项目启动的前3年间,孟照彬先后4次到弥渡为一线教师上课,弥渡县教育局精心选定了120名中小学教师为骨干,从备课、上课、评课等各个环节入手开展培训。经过5年的努力,已在全县范围内培养出的42名骨干教师被认定为咨询培训专家,负责对项目的推广施行。

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有效教育能将新课程倡导的转变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方式,并体现在学生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各个环节,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凡举办有效教育专题培训,中小学教师都积极踊跃参加学习,一到培训时,容纳300多人的会场场场爆满。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县教育局于2012年出台《深入推进项目实施的通知》,细划了学校目标、课堂目标、教师目标和学生目标,以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态度做好有效教育项目的组织、管理、指导、评估和服务工作。

5年多的实践证明,MS-EEPO有效教育是成就教师、成就学生、成就学校的有效方式,能切实帮助中小学教师提高教育教学专业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是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缩小弥渡城乡教育差距,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最具操作性的方式和途径,并推进全县各级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以稳步上升。2013年,弥渡县高考上线率达100%,其中本科率和一本率分别达72.24%和 5.09%,各项综合指标由2008年全州倒数第二一举跃升至全州第5名;初中学业水平考试600分以上考生742人,占考生总数的21.38%,700分以上考生42人。

为推动项目的实施,史森林多次深入课堂。他感慨地说:活生生的案例证明,在有效教育的课堂,所有学生都不会发呆,听、说、读、写、思各种能力得到充分展示,交流合作学习的意识明显增强,各种兴趣爱好的发挥使他们更富学习积极性。史森林一直认为,急于求成是做不好教育的,他相信只要敢于坚持,有效教育模式一定会为弥渡教育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

过渡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德育?基础教育?技工教育?过渡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技工教育的比例相对偏低,虽然近年来国家在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但毕竟我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传统并受“学而优则仕”影响深远的国家,很多家长还是趋向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理念。而世界将进入全球化、信息化、工业化、多元化的时代,我国作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大国,不仅需要数以亿计的劳动者,还要求劳动者技能高、品德高、素质高。所以,职业教育的发展满足不了我国全面建设的需要,尤其职业教育中的技工教育更甚,生存与发展可谓举步维艰,且不说招生困难,生源素质也堪忧,技工学校的生源基本上是考不上大学的高中生和考不上高中的初中生以及未上学过早步入社会的回炉人员。故学员整体上不仅参差不齐,而且种种“问题学生”大量存在心理问题如自卑羞怯、自闭焦虑、自私懒惰、烦躁空虚等等,教育他们必定是用心又辛劳,费时又费力。故而新生入学时的引导和过渡尤为重要。

古语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笔者想说:“上好入学第一堂课,可能会决定学生的未来生涯”。

一、上好第一堂课,明确目标

德国人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总要说一句话:你们来到这世界就是为了工作而来的。可能原话不是这样,基本意思差不多,表达的就是无论学知识、练技能还是上学读书、选专业都是为了将来的工作。他们从小就使孩子心中明确目的,形成思想,对孩子将来的发展与成长是有很大好处的。

笔者在学校所讲授的课程是属于德育类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新生入学笔者讲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第一课时总会向学生提问上学的目的或为什么而读书,笔者会联系着覃彪喜先生的作品《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和敬爱的年轻时的故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给同学们讲,并使讲授内容接技工教育之地气,也会结合笔者学校的育人理念:“塑造成型、培养成人、锻造成才”的三成教育理念。在使同学们明确上学目的的同时,顺利地把学习方法也过渡到技工教育的教学方法中来。不过好的理念如果仅停留在口号上,不在学生思想中扎根,不执行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说出来而做不到只能是空谈。德育教师不仅要在帮助学生过渡时运用适宜过渡策略和实施办法,更要以实事求是的本土化方法,使基础教育与技工教育在学生思想中形成良好衔接,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同时也提升学校的品牌效应。

二、引导理论联系实际健康成长

“为什么到了一定年龄要进入学校读书?”一个原因是学校生活是为成年生活做准备的。但很多学生并不明白,基础教育学生如此,职业教育如是此有时候大学教育同样如此 ,这可以怪罪于家庭教育,但作为教育工作者也难辞其咎,所以,我们应该明确地告诉学生现在的读书就是为将来的就业、工作或生活服务,而且必须用孔子教给我们的“诲人不倦”的方式去告诉。当他们从基础教育过渡到技工教育时能明确上学目的,可谓学生幸甚,老师幸甚;如果过渡时能着手并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那将学校幸甚,国家幸甚。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确定发展目标的同时分析自身条件,规划发展阶段的同时制定实现措施,并且要区别技工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明确技工教育中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做到适时适事地调整。当然培养健康身体与健康心理也得重点介绍,使学生在技能和品行两方面齐头并进,这也需要德育教师或班主任老师在帮助学生完成过渡时,运用教育学与心理学等相关知识与学生进行沟通或访谈,使同学们过渡后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同时身心也得以健康成长。

三、升学与就业并行迈向成功

升学与就业犹如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是必须让学生明确的,一般认为基础教育以升学为导向,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我们以这种说法来过渡是否可取呢?笔者认为这种宣传的方向和理念是值得商榷的,升学与就业还属浅层意义上的发展方向,而我们传递给学生承载专业技能和生命历程的思想、意志、习惯等才更具有前瞻性,他们若能以此迈向更大的成功为社会为民族做出大的贡献,我们自然求之不得。

就业指导课程是学生离校前的必修课,也是学生走向就业岗位前的关键之一。此时德育教师需要充当职业指导人员,重点要做的是给毕业生提供有用的信息并辅助处理,对应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所获得技能,如做好其中的形势分析、自我分析,求职简历、笔试面试、劳动法规、创业指导等相关后续服务。用“学生到员工”“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来唤醒学生的潜在工作意识,尽量让他们顺利过渡。

每一个学生都需要过渡,每一个学生最终都会离开学校,或走向工作岗位,或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德育课的作用就是不仅让学生的心智得到提高,而且要他们技能与品德共同提高。

四、感恩亲情和祖国回报社会

每个家庭都是社会的单元,家庭的和睦决定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国家希望学校给社会输送人才,学校教育学生感恩亲情,回报社会,教育要为国家、为社会、为学校做好辅工作,使学生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与老师的关系以及与父母的关系,形成同学谊、师生情、父母恩,这也是德育工作者必须做到的。

提到亲情,想到的必然是父母,父爱如山,博大深沉;母爱似水,绵延长流。正如歌声中所唱:“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还有“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两首歌曲一首唱给母亲,一首唱给父亲。正体现了儿女对父母之爱的依赖和父母对孩子的无限关爱。我们学校的入学过渡是从军训三周和诵读《弟子规》开始的,《弟子规》开篇有言:“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而最大的孝则是对我们共同的母亲祖国的服务与忠诚,我们要用努力学习和勤劳工作来报效祖国和回馈社会,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上述是笔者在讲授德育课程的思想和脉络,属浅见与拙识,不妥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田雷.道德法律与人生[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2]李怀亮.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蒋乃平.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过渡教育论文篇(4)

一、由文题材料到观点的过渡

在材料作文的写作中,需要对文题中所提供的材料做深刻而富有个性的解读,进而提炼出既切合文章主题又符合材料意旨的观点。从材料的引述到观点的陈述,中间需要巧妙的过渡,才能使材料与论点的结合自然顺畅,水到渠成。

如佳作《投身社会生活,提升语文素养》的开篇:

如何提升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文题材料给出了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这似乎千真万确、无可厚非,但仔细思考、认真体味,我倒觉得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还在于社会生活实践。

文章以一个问句开篇,自然引出对文题材料内容的复述,然后用“这似乎……但仔细思考、认真体味,我倒觉得……”这样一个过渡句,从三条途径中选出一个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方面,提出行文的观点――“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还在于社会生活实践”。过渡自然,思路顺畅。

二、由理论论证到事实论证的过渡

一般来说,理论论证的目的是为了使论述走向深刻,事实论证的作用则是使论证更为充实具体,避免泛泛而谈。从理论论证到事实论证,也要注意由此及彼的过渡衔接。

1.从理论到事实的过渡

如佳作《起伏的波浪才更具力量》中的片段:

“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力量,就在这起伏之间。浩渺的海洋不会如一潭湖水般恬静,清浅的水面容易保持平稳,但也失去了承载大舟的能量。

是的,起伏的波浪才更具力量。没有后退,没有低谷,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和空间,也就没有厚积薄发的震撼。就像生活在南极的企鹅,想要上岸,并不是挣扎着爬上去,而是先扎进深水。然后凭着一股冲劲儿猛地跃出水面,“华丽”上岸。

前一段文字是对“长江后浪推前浪”内涵的形象阐释,后一段文字用“是的,起伏的波浪才更具力量”承上启下,联系主题展开生动的事实论证,过渡自然巧妙。

2.从事实到理论的过渡

如佳作《让教育如春风拂面》中的片段:

让每个孩子生活在教育的春风中,享受“风乎舞雩”般温暖的教育,是我们的共同心愿。父母也不应紧盯孩子的分数高低、成绩排名,而应睁大眼睛找找孩子的优点和缺点,从而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进步有奖励,犯错有劝诫,尽父母之德,行仁义之事。

三毛有诗言:“种桃种李种春风。”愿父母种下的种子,在春风之下,破土而出,抽枝发叶,茁壮成树。

这两段文字,前一段贴近生活、针砭时弊,提出自己的看法,后一段引用三毛的诗句,自然过渡到对全文的总结,提出美好的愿景,衔接过渡自然而有意蕴。

三、由正面论证到反面论证的过渡

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分析说理也有正反两面。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论证,便于是非对比,能使说理更全面、更透彻。行文中,由正面分析自然巧妙过渡到反面分析,能使文章的表达更为顺畅,文思更为贯通。

如佳作《标剩你为何如此重要》中的片段:

对学生有一个科学的评判,能够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努力奋进。钱锺书在美国留学期间的导师,是他最敬佩的人之一,因为这位导师不止用标准考试的成绩衡量学生,也很重视学生平时的表现。

反观当下,多少人热衷于追名逐利,所谓求学不过是为求得一纸文凭。为何不把标准看淡些?试想一下,倘若这位导师也像漫画中的家长一样,钱锺书还会成为今天的钱锺书吗?危害如此,痛心也在此。

前一段举钱锺书导师的正面事例,后一段则以“反观当下”四字将话题转入反面论证,批判现实,引发思考,承转自然,过渡顺畅。

四、论证层次之间的过渡

写议论文时,分析较为复杂的问题,往往需要分层说理,条分缕析,逐步深入,以使论述的思路更为明晰,论证更为具体。论述层次之间的关系,常见的有并列和递进两种。

1.并列关系的过渡

如佳作《咀嚼生活的墨雅书香》中的片段:

咀嚼生活的墨雅书香,可以静赏风花雪月,是以明心净气。朱熹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这源头活水便是生活这本大书吧!语文素养在我们赏秋叶瑟瑟、闻春蜂嗡嗡之时不自觉得以提升。

咀嚼生活的墨雅书香,可以品味人情冷暖、岁月沧桑。是谁在沙洲“拣尽寒枝不肯栖”?是谁在赤壁高歌“大江东去”?苏轼于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若是没有这世态冷暖的浸染,东坡怎能以一词一句震撼世人的心灵?

咀嚼生活的墨雅书香,成一曲千古绝唱,蕴一缕万古情长!诗圣自己虽然过着“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生活,却仍然满怀悲悯道出“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若是没有对“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的深刻咀嚼,何来“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万古豪情?

三段论述文字呈并列关系,每段都以“咀嚼生活的墨雅书香”为首句引出分论点,条理分明,点明了层次间的逻辑关系。

2.递进关系的过渡

如佳作《巴掌之吻,教育之痛》中的片段:

固然,激烈的竞争环境与中国向来重视考试的传统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考试分数的普遍关注,但有没有更深层、更本质的原因呢?

过渡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 高中数学 过渡

如何过渡初高中数学教学,是解决学生“数学难学”,教师“数学难教”的有效途径。笔者就初高中数学教学,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搞好过渡,谈谈自己的看法。[1]

一、初高中数学过渡存在的问题

1.对教学内容的不适应

由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在难度深度广度上都大大降低了。而高中新教材则融进了近代现代数学内容,精简整合传统高中数学内容,与传统教材相比,教学内容增多,教材变厚。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课程相比,其教学容量与难度大为提高,这样教学内容上就存在着严重的脱节。例如: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中没有二元二次方程组,这与高中直线与圆锥曲线的关系脱节;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中没有三角形的重心和垂心,而这与高考题中考查四心脱节;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中没有解一元二次不等式,这与高一集合的题目中出现的大量一元二次不等式,研究函数性质与使用大量不等式工具脱节。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2.学习方法的脱节

初中的数学教学具有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等典型特征,且考试试题,又以常见题居多,学生一般均能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于围着教师“转”,尚无完全养成独立思考和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等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满足于你“讲”我“听”、你“放”我“录”,没有对要点做笔记的习惯,更缺乏积极思维;遇到难题不是动脑子思考,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不善于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数学问题,不注重对规律的归纳总结,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开发。进入高一以后基本上表现为学习没有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盲目、被动地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更不会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2]

二、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过渡的对策

1.做好准备工作,为搞好过渡打好基础

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过渡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初步了解高中数学学习的特点,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初高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指出注意事项;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2.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初高中过渡

2.1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

初高中数学有很多过渡知识点,如函数概念、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相关知识等,到高中,它们有的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在初中成立的结论到高中可能不成立。如平面几何中, 两条直线不平行就相交,到立体几何中就不一定是相交,也有可能异面。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这样可达到温故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根据高一数学教材和“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及时的补充了初、高中数学的脱节内容,如立方差、立方和公式,十字因式分解法,绝对值不等式及二次函数的进一步拓展内容等,从而弥补了初、高中两种教材过渡时出现的知识内容的断层。又如二次函数值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数变量的讨论,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等。有的内容还是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措施,查缺补漏,就必然会跟不上高中学习的要求。[3]

2.2注意加强化归思想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联想转化能力

这种方法在数学中应用十分广泛,如立体几何研究的虽是空间图形,但它的大多数问题是可以归结为平面几何问题来解决的。

2.3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高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认真总结归纳。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积极培养。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思解题思路和步骤,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思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的总结。让学生学会归纳整理,真正做到由薄到厚又由厚到薄。在复习中要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图表,以便理清概念,使其系统化。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4]

3.加强学法指导,做好初高中过渡教学

学不得法是高中数学学习的致命弱点,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不但是高中阶段学习上的需要,还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一方面需教师的指导, 另一方面也靠老师的强化。高中数学教学要把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要引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做到“心到”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眼到”,即仔细看清教师每一步板演;“手到”.即适当做好笔记;“口到”。即随时回答教师的提问,以提高听课效率。同时指导以培养学习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正确的理论+正确的推导=正确的结论。数学运算、证明以及数学发现活动都离不开推理。因此,推理与数学关系密切,教学中应注重推理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能力.是初高中数学过渡非常重要的环节具体措施有三:一是寓学法指导于知识讲解、作业讲评、试卷分析等教学活动之中,这种形式贴近学生学习实际,易被学生接受;二是举办系列讲座,介绍学习方法,学习经验;三是定期进行学法交流,同学间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以上只列举初高中过渡的几个问题及其分析与对策,尚不全面和具体,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探讨和研究。让我们共同为搞好初高中的过渡,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高中阶段健康稳步地成长而献出一份爱心吧。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余立.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过渡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龙舟文化 社会教育价值 经济价值 艺术欣赏价值

龙舟文化是扎根于龙文化基础上,以龙舟为载体,以龙舟竞渡为表现形式,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艺术形式、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并在多方面体现了巨大的价值。

一、社会教育价值

龙舟文化作为一种传承的民间文化形态,从产生之日起便深深植根于神州大地,并在传承与演变的过程中体现着自身的社会价值。今天,在我国民间仍沿袭着龙舟竞渡的风俗,说明作为社会风俗典型体现的龙舟文化,在联系国人的情感,团结人民和引导规范社会意识,以及娱乐、教育等社会生活中体现着重要的社会价值。

龙舟竞渡本身就是以运动为手段的教育活动。龙舟运动作为一种民俗活动,其本身也是群体性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娱乐的文化生活方式。它在遵循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基础上,通过形式多样的、民族性和娱乐性较强的、对民众有广泛吸引力的系列活动来发挥其巨大的教育潜能,诸如在德育、美育、体力和智力开发等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伦理观念、价值观念相同相近的文化背景下对认同感和民族精神的培养方面,更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不论是参赛者还是旁观者,除了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外,还都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在龙舟竞渡活动中,集体内各成员相互配合和协作状态往往是竞赛成败的关键,即使旁观者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某集体成员的角色,为某集体的竞赛欢呼鼓劲或沮丧。这种将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融为一体的竞赛,决定了龙舟竞渡活动的巨大生命力、凝聚力。龙舟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黏合剂”,有着巨大的社会整合功能。它是精神的一种“纽带”,使广大民众在态度和行为存在个体差异的情况下,聚集于一定的文化轨道,整合为一种带普遍趋同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运动的势态。这种社会整合功能,对于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群体团结起着重要作用。

二、经济价值

在市场经济中,人们重视龙舟竞渡的经济作用,于是“龙舟搭台,经贸唱戏”也就应运而生了。各地把龙舟活动同经济贸易、旅游、文化、娱乐、国际交流等融为一体,结成盛大的群众欢庆活动。如广州、梧州的“龙舟节”,乐山的“国际龙舟经济交易会”,北京的“国际旅游龙舟赛”等等,既提高了龙舟活动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又促进了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岳阳市从1987年开始,连年举办龙舟节比赛活动,共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多名境外朋友参加,国内外与会观光客人达600万人次,累计商品成交金额达50.6亿元,签订“三资”项目合同协议286个,引进利用外资3.8亿美元。龙舟节的举办一度有力地促进了岳阳市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由此可见,龙舟竞渡作为一种传统体育文化,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助推器的作用。从其表现形式看,无论是以经济实体为主建立体育俱乐部制的联姻式,还是以厂家广告宣传来支持重大赛事的赞助式,或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开展群体活动的渗透式,都为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综合效益的提高,以及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艺术欣赏价值

龙舟本身是一件艺术品,它不同于一个足球或羽毛球,它显示了中华各民族的风格和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龙舟竞渡又不同于一般的划皮艇、赛艇,比起其他的水上运动有自己显著的特点:其一,龙舟容量大,往往要二十几人甚至更多人齐心协力,其二,龙舟所用的划桨小,而且无支点,这对划手来说,比有支点的、划桨大的划船运动具有更高的难度。又由于龙舟竞渡扩展于许多民族和广阔的地域,与各地的文化、艺术相互渗透,在龙舟的制作上,各地区都有独特的式样。如汨罗民间赛船的“翘划子”、湖南道县的虎头龙舟、湖南溆浦的公母龙舟、湖南益阳双层大龙舟,云南贵州等省的独木龙舟等。云南有一种母子龙舟,结构独特,由三条独木舟构成,居中称为“母舟”,两侧称为“子舟”,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这种自身独具特色的龙舟。其次,竞渡前的各种礼仪、竞渡的方式、划船的方向各地也有不同,有的是顺水竞渡,有的是逆水竞渡,有的是横渡。划手的姿势有些是坐姿的,有些是站立的,有些是单腿跪立的。如果这些风格各异的民间赛船与赛姿一齐呈现在江面上的话,那江面就立即成为具有极高艺术欣赏价值的“龙舟博物馆”了。

龙舟竞渡历时几千年而不衰,并越来越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它所弘扬的民族精神,及其社会、经济、艺术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巨大价值,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体育中的一朵奇葩,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参考文献】

[1]霍丽明.初探龙舟竞渡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2,12(4):16-20.

[2]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端午考[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82.

[3]杨罗生.竞渡本招屈考――兼论龙舟竞渡的起源与其文化意义[J].云梦学刊,2006,27(6):48-52.

[4]严可均辑.丛书集成初编.晋代周处・风土记[M].北京:中华书局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点校本,1985.

过渡教育论文篇(7)

关键字: 双语教育 双语教育教学进程 发展趋势

1.关于双语教育的界定

关于双语教育的概念,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英国教育家Derek Rown tree认为:“双语教育是培养学生以同等的能力运用两种语言的教育,每种语一言讲授的课业约占一半”。《朗曼语言学辞典》认为:“双语教育指学校采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授主课。”世界双语教育专家麦凯指出:“双语教育这个术语指的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体制,其中一种语言常常是但并不一定是学生的本族语言作为教育教学实施的工具。

2.世界各地双语教学进程

2.1中国浸入式双语教育

中国双语教育从理论上讲是由大卫·菲利普斯和奥克斯发明的四阶段的教育借鉴模型是一个框架,这个借鉴模式的四个阶段主要是跨国家的吸引力、决策执行和国际化/本土化。主要用于分析政策迁移,从国家宏观层面考虑。中国的英语浸入式教学就是用这个模式进行分析的。采用该模型作为一个分析框架的目的是:测试的四个阶段模式的适宜性和适用性分析教育模式的迁移,通过系统地探索了复杂的迁移过程,从而发现在中国的教育模式转移的情况下英语浸入式的性质和独特的功能,预见借鉴国未来的传输模式。

在案例研究中,主要采取“四个阶段的教育借鉴”的模式,使用口述的方法分析中国的英语沉浸课程。研究模式迁移是否经过四个阶段及这些阶段之间的关系。项目成立几年以后,评估表就发放给幼儿园,小学的学生以评估学生的语音意识,认知能力,英语和汉语语言的发展,学科学习成就等,研究表明学生在这些方面表现得更好了,他们更积极和创造性地学习英语,更能够用英语表达自己,并展示更好的口头沟通技巧,他们表现出更好的文字识别能力,对汉字的识别能力和非浸没的同学是一样的。此外,浸没班级学生在科目,如语文和数学与非浸没学生相比在期末考试测验中排名要高。评估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英语浸末的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素养、能力和计算,对他们的第一语言学习,数学成绩也没有多大影响。从这些评估的结果,我们建议,借由北美的做法,可以使英语沉浸实行现实和有效的方案。

2.2美国双语言计划

在美国,语言的多样化和越来越多的移民导致人们越来越重视语言的教育,当今,学校校区报道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超过了400种。学者(wiley and wright)提到人口的转变使得人们一直在争论什么方法才是最好的教育少数民族学生的方法。在美国的历史上,很多群体试图维护他们的本土语言。双语言是一种教育形式,让学生学习两种语言的识字和内容。在美国,大部分的双语言计划是教英语和西班牙语,虽然越来越多的计划使用的伙伴语言除了使用西班牙语以外还有如,阿拉伯语、汉语、法语、日语、韩语。双语言教育项目中,在小学阶段,伙伴语言在一天的教学当中至少要教半天。双语言计划,一般在幼儿园或小学一年级开始,并延长至少5年,虽然许多持续到初中和高中学校。在佛罗里达州有一个较高的教育(学士、硕士)计划。这些活动旨在学生能有双语(流利地讲两种语言),两文(读、写两种语言的能力)的能力,而在学业上学生能具备跨文化的能力。

双语言侵入式项目与传统的双语教学所不同的是:在教室里主语和少数语的学生在一个教室上课,两种语言都会教,而且所教的时间是一样的。学者(lindholm-leary)认为,在美国,双语言教育有潜力消除双语教育的消极地位。原因是双语言项目在一个有两种语言(主流语和少数民族语)混合的班级里结合了双语教育与侵入式教育两种模式,而这些学生的目标是能够使用双语与双文字的。

2.3澳大利亚双语教育中的双介质方法

在传统的少数民族语境当中的双介质教育计划,主要是为了提升宣传少数民族语言而设计的。这个项目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一次性接受两种语言的学习,可以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Christian and torres-guzma认为,学者将集中讨论在克拉根福斯洛文尼亚的德语学校及澳大利亚南部联邦州—卡林西亚双介质模型在过去十年的发展。这个案例主要研究教师、家长和学生的经历,主要是为了反映双介质项目如何适应不同的学习者及异质语言的倾向。这个项目用总结语言履历方法和民族志方法研究多语言。

实施不同的双介质方法减少双语教育的过渡进程,也解决了在学校比较特殊的情况下,仍然代表在奥地利的双语教育景观。首先,学校获得主要来自周围环境的承诺,部分是从政治当局,在某种意义上说,少数群体组织,大多是教师,家长及学生,从积极的合作谈判教育目标参与者。这些先决条件广泛体现在代表性的条款里(如语言景观),在适当的教学和学习资源的可用性或上下文敏感的教学原则。更重要的是,社会实践促进学生在语言教育领域之外进一步刺激学生使用不同语言。教师的承诺还包括一个显著的双向和多语种角色模型,用来支持学生作为一个多语言者的自身建设。双介质模型的基于时间的元素,可能在这方面似乎是适当的,因为他们不分配单一语言老师,学生是非常清楚的,他们的老师是具备两种语言的能力。

2.4新加坡过渡-保持双语教育

在新加坡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语言问题一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政治问题,关系到把元民族统一为一种国家意识的建国大事。而新加坡华人因接受英文教育或华文教育分为两大阵营,造成严重的隔阂,双语教育的实施逐步解决了语言的政治问题,消除了上述两大阵营之间的隔阂。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模式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双语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它属于“过渡-保持双语教育模式”,“过渡”与“保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保持中过渡、过渡中也伴随着保持”,以“过渡为主、保持为辅”。“过渡—保持双语教育”不仅统一了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教育源流、教学语言,而且统一了新加坡的国家意识,促进了新加坡的政治及社会稳定、四大民族和谐、经济高度发展,而在普及英语的同时民族语言与文化也得以保持。从目前的语言能力来看,大多数汉族学生英语能力最强,华语口头交际能力也比较强,英汉双语能力一样很好的学生比例稳步增加。“过渡—保持双语教育”是新加坡保持母语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比较合理有效地把母语保持下来。新加坡的双语教育目标已经达到,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政策是适合其国情的成功政策,应予积极评价。

3.总结与反思

世界上出现的诸多双语教育类型,其根源在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各国的教育语言政策制定者和教育工作者所持的指导思想有差异。世界双语教育发生发展的历史表明,许多国家实施双语教育都是语言强迫同化失败后的必然选择。多样性是人类发展进步的源泉。目前,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与普及,加快了全球一体化进程,“地球村”的概念应运而生。在一体化与多样化的摩擦与冲突中,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为摆脱这一困境找到了一条途径。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要求平等对待任何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它们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要平等地发展它们,就要实施双语教育。许多国家都成立了官方或民间的双语教育研究和执行机构,进行各种双语教育模式的实验、推广。可以断言,未来教育是多元文化教育;双语教育是未来国际社会多元文化教育的主流。

参考文献:

[1]QIANG Haiyan.English immersion in china as a case of educational transfer.Front educ china,2010,6.

[2]Mangraet Gibson.Minority Status and Schooling Garland,1991.

[3]Ofelia Garcia & Colin Baker.policy and Practice in bilingual educati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1995.

[4]Manka M.Varghese & Caryn Park.Can Dual-language programs Save Bilingual Education.journal of Latinos and education,2010,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