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苏州园林论文

苏州园林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0 16:18:28

苏州园林论文

苏州园林论文篇(1)

 0920307103英语0911 何璇

0920307107英语0911 张康敏

0920307109英语0911 文凝妍

0920307110英语0911 李双双

0920307113英语0911 陈静

苏州科技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大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兴趣度调查报告

摘要:

⒉ 第28届世遗会上发表的《苏州宣言》鼓励更多的学校将世界遗产教育列入教学计划,设置相关课程,促使青少年能够接受世界遗产教育,这是十分必要的。大家看到,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不少选手对于一些关于世界遗产的问答题,张口结舌、相当尴尬;其实这不能完全怪青年,更不能去讥笑他们,而要看出我们的教育内容有问题,现在的中学地理、历史重点在讲理论,丰富的文化知识被忽略了,那么讲授世界遗产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弥补作用。我们苏州的各学校也如此,许多校领导并不重视世界遗产,要去宣传世界遗产知识还得克服阻力。(摘自张橙华《结缘苏州园林,传播世界遗产》)

⒊ 记者近日在采访中看到,无论是苏州科文中心的空中花园,还是阳澄湖畔重元寺的飞檐翘角,无论是时尚之作,还是仿古建筑,“虽由人作,宛若天开”,这一苏州园林传统造园技艺的精髓,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时都有精彩的演绎。 (摘自现代鲁班网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演义苏州园林别样精彩》 2009-04-30)

关键词:

苏州园林,文化遗产,青年,遗产教育,现代科技

一. 主题简介

通过对于大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兴趣度调查,来发掘苏州园林等一批文化遗产的进一步魅力,唤起大学生对于苏州园林等文化遗产的重视和珍爱。

二. 活动日程

7月9 日至7月11日:制定调查问卷,由陆雅婷和陈静负责

7月10日至7月13日:搜集相关资料,由张康敏负责

7月14日至7月18日:发放调查问卷并整理相关信息,由何璇和张康敏负责

三. 调查情况

调查背景

当代大学生对苏州园林兴趣参差不齐,对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遗产文化重视度不足,我国的文化遗产缺乏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

1. 调查目的

通过与大学生接触,做一系列调查,了解大学生对于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文化遗产的兴趣度,根据调查结果促使苏州园林等我国灿烂文化遗产引起更多大学生的认知与重视,并进一步发掘苏州园林的魅力,使文化遗产得到进一步保护。

2. 调查对象

在校大学生(苏州籍学生和外地籍学生),参观苏州园林的大学生,苏州园林相关工作人员

3. 调查方法或工具

问卷调查,实地考察,采访相关人员(园林内大学生以及园林内工作人员)

5. 数据分析或现状问题分析

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

⑴苏州籍大学生有近90%的人去过苏州园林,非苏州籍大学生(同时不在苏州就读)的大学生近25%去过苏州园林;就此项结果表明苏州籍学生由于地理位置优势接触苏州园林的机会较多,而非苏州籍的学生对于苏州园林了解不够。其中没去过的人中有18%的人觉得没必要去,而45%的大学生对苏州园林美兴趣,剩下的则纯粹因为没条件或者客观原因没能去苏州园林。由此,我们考虑到园林宣传是否存在不足?大学生接受的园林审美方面的教育是否有漏洞?怎么样才能解决地理等客观条件对于大学生游园的障碍呢?

⑵关于苏州园林吸引力问题,有53%的大学生觉得苏州园林对大学生有独特吸引力,其他则否;同时,有9.5%的大学生表示假期旅游一定会选择苏州园林,71.5%的大学生表示可能选择苏州园林,但也有19%的大学生称不会选择苏州园林。由此,我们可见苏州园这一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的文化遗产对大多数认还是具有吸引力的,但是这么有名又有文化韵味的园林为什么会让有的大学生不屑一顾呢?我们一致认为园林在票价,布置,现代技术的应用及商业化上产生了问题,同时政府对其重视度或多或少也有影响。

根据同学在园内对于游客的采访显示

苏州园林论文篇(2)

关键词:苏州私家园林;造景手法;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一、苏州私家园林的发展概况

1.1苏州的地理人文特点

苏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苏州虽然历经战乱侵袭,但文化却始终一脉相承,没有中断。在这样的人文条件下,苏州古典园林有了文化之根,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明清两朝,苏州科举高中者蔚为大观,富商巨贾名冠江南,他们无不买田置地,建造园林,追求自然之美和田园之乐,苏州亦因此成为私家园林的主要集中地之一。

1.2苏州私家园林发展概况

隋朝统一全国后,漕运得到进一步推行,自余杭直通洛阳的大运河也大大促进了当时的商贸发展,此时的苏州地区,政治相对安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苏州逐渐成为运河的中枢。此时的苏州私家园林有所发展,但在风格上却基本附从于皇家园林的发展,装饰极具豪华之气。

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明清时期苏州农业、手工业十分发达,许多文人雅士、官僚地主均在此建造私园,苏州私家园林建造开始兴盛。此时的苏州私家园林风格自然朴素,基本上继承宋写意山水园林的传统,并有所创新。

二、苏州私家园林之布局与思想

2.1 苏州园林布局形式

苏州私家园林艺术作为典型的江南古典园林,深受绘画影响,许多园林大都有文人或者职业画家参与修建,因而在园林布局上除遵从因地制宜、妙造自然的整体原则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布局手法,如建筑色彩上多采用粉墙黛瓦栗柱;空间布局上追求曲折多变等。这些布局原手法同样也成为苏州私家园林区别于其他园林的艺术特色之一。苏州私家园林运用灵活多变的造园手法,将山、水、花木、建筑四大园林要素巧妙组合,高度统一,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至高境界,故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

2.2 苏州私家园林的艺术思想

(1)传统思想

中国园林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重“天道”与“人道”的统一,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尊重。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天人合一的生态艺术典范也正是来源于对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完美遵循。

(2)诗情画意的意境审美观

艺术意境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意与境谐以及韵味无穷”的艺术审美特征。中国园林艺术是融合了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联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因此园林意境产生于多种园林艺术要素的综合效果。园林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它始终与山水画、山水诗乃至山水文学紧密相关,文人参与园林设计,尤其是大量画家和诗人的介入进一步促进了园林对意境美的发掘。

三、苏州私家园林之理水

水是中国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景能使园林充满活力,增添情趣。理水就是经人工挖地造池,加以艺术改造,从而再现河湖、泉瀑、溪涧等自然水景。苏州私家园林水体处理讲究曲折多变。动静结合;水面处理讲究。“大分小聚,水有源头”,小水面宜聚,可增加水面辽阔感,大水面宜分,可增加水面曲折深邃感。水面讲求不对称的构图设计,注重的是不对称的、自由的美感。

苏州园林理水有动态和静态之分。着重取“自然”之意,塑造出湖、池、溪、瀑、泉等多种形式的水体。水平如镜的水面,涵映出周围的湖光山色,呈现出扑朔迷离之美。所谓“清池涵月,洗出千家烟雨”,正是古人对园林静水的赞美。

苏州私家园林理水还擅长利用水体营造声景,并运用水的倒影效果将天空云霞、树木、亭台、山石以借景的手法引入其中,使园变得宽广而深远。

四、苏州私家园林之叠石

假山造型,轮廊线须有变化,变化中又须求得均衡,假山仿真山,需得其气质,不是做真山的模型。假山虽小,但其姿态气质不亚于真山之雄伟和奇险。苏州私家园林堆山叠石讲究结构简单,以少胜多、以简胜繁、遵循运用置石的布局特点及原则,最终真正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叠山之艺,则在于叠山之石的选择和布局原则,因此叠山之事,可谓因材施法。陈从周在《说园》中说:石无定形,山有定法”,这就是堆山的要诀。

五、苏州私家园林之建筑

建筑是园林的重要元素,苏州私家园林建筑在布局和造型设计上因地制宜,与周围的山、水、花木相协调,追求自然情趣,避免对称分布、规整呆板的形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手法,创造出了一个层次丰富、风格独特的空间环境。

厅、堂、楼、阁是园林中的主体建筑或造景中心,常布局在园林中较显要的位置。亭、台、榭、舫在园林中是观景、点景建筑,尤其是造型优美、别致的亭子在园林景观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与周围景物共同构成一幅幅优美的风景画。廊、桥不仅本身构成园林景观,同时也有引景作用。苏州私家园林布局中,讲究因地制宜,曲折多变,人行其问有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

六、苏州私家园林之植物配置

在园林中自然离不开山水主体,有山有水,当然还要有花木的村托,否则山会显得呆板,水会显得没有生气。苏州古典园林中花木的种植以天然为准则,顺其自然、尽其天姿,布局安排随景、随意而变。

姿态美是苏州私家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苏州私家园林花木的姿态和线条以苍劲与柔和相配合为多。苏州私家园林也十分讲究色彩的组合。苏州园林中的主要色彩不仅仅是绿色,利用四时季节的变化,苏州私家园林善于将有色树斡与绿色植物和其他园林要素进行和谐配置,营造出园林景点和意境。

苏州古典园林中花木常常不加修剪,或用极少的修剪来展现植物的自然面貌;在培植方式上,常常丛植水边,或孤植于山崖上,或群植于山坡,都再现了大自然或优美、或奇异、或壮观等景色,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七、结语

苏州古典私家园林作为世界园林史上一朵璀璨而折射中国文化古韵的奇葩,拥有其独特

的美学应用价值。将人们对自然、人文等感官印象所提炼的美学特征赋予到园林中去,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家们可谓是穷尽心力,动用一切可能的造园要素来迎合表达的需要,创造出闻名遐迩而又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私家园林。

参考文献

1.:《园林与中国文化》,2004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2. 《中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教研室编著,2002年版,中国青年出版社。

3.叶圣陶:《苏州园林》,选自《叶圣陶散文集》, 1984年版,三联书店。

4.周武忠:《寻求伊甸园――中西古典园林艺术比较》,2002年版,东南大学出版社。

5.周武忠:《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的形成》,2005年第5期,《艺术百家》。

6.刘风君:《美术考古学导论》,2002年版,山东大学出版社。

7.曹林娣:《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与中国园林类型》,2002年第5期,《园林》。

苏州园林论文篇(3)

摘要: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文人园林较为集中的地方,我们通过苏州的经典园林体悟文人园林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思想。本文以最集中的天人合一与阴阳中和的思想论述阐释苏州园林流露的传统文人思想。

关键词:苏州园林 天人合一 阴阳中和 传统思想

苏州园林最早可追溯至公元4世纪,质量高,数量多,较为集中。现存最早园林始建于10世纪,今日所见园林多为上世纪后半叶。[1]苏州园林总体为江南造园的特色,多以文人园林存世。文人园林体现了造园主文化品位、价值观念。本文将苏州园林典型的传统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阴阳中和,蕴藉之美”具体在苏州园林中的表现进行论述。

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外篇《知北游》中写道:“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2]中国的山水园林遵循了老庄的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思想。文人在千年的文化中熏陶,对于自然与天的追求不言而明。园林是文人的心灵天地,是浓缩山河大川的载体,园林的建造目的是人在园林中生活仿佛融于自然。

天人合一的体现:“数点梅花天地心”(沧浪亭)、“月到风来亭”(网师园)、“活泼泼地”(留园)[3]。文人多有“借景生情”“情景交融”等直观感受,从诸多题跋、楹联、诗词等可以得知。拙政园有“澄观”阁,体现园主卧游山水的理想。园林的环境景观设计是灵活多变的,疏密相宜、曲径通幽、虚实相生等。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基本精神是追求天趣,浑然天成,把自然美与人的设计巧妙结合,艺术与生活融为一体,形成充满自然妙趣意味的有限空间。

园林中有丰富的建筑类型,其中不乏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建筑更多的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接,“危楼跨水,高阁依云”体现于此。园林中不少建筑都开向自然(如亭、廊),半包围开阔的面水的形制(如厅、堂)。苏州拙政园“远香堂”为四面厅的形制,四周皆长窗,四周的景致映入眼帘。[4]又如狮子林中的湖心亭,亭两侧以简单的石板桥连接,观者坐于亭中独享园中精华——池中荷花、狮子林假山、沿池的长廊,长廊高高低低有如山道,将观者情思带入远山之间。这就很好的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置观者于一亭焉,使观者思绪于远山之外。沧浪亭借园外的葑溪水,以复廊亭台相连接,借山溪之气息。[5]园林设计者还用其他器物辅助借景,例如镜子、漏窗、洞门等。

“借景”这一手法常常用来具体表现天人合一的思想。据计成在《园冶》一书中对借景手法的分析,共分为远借、临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表现手法。[6]园林中的借景是接用真实的景观,随四时不同时、四季不同季,又能产生更多元的风景,真正体现“壶中天地”,自然浓缩的精华,让士大夫文人时时感受到山水之乐,以期达到宗华白所言:“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

二、阴阳中和,蕴藉之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卷八《隐秀》)中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中国文人偏爱含蓄之美,同时也体现在园林中。园林设计中往往通过“欲扬先抑”、“曲径通幽”等形式安排景致,还有通过营造距离来营设最佳观点,体现含蓄之美。园林的景致与中国山水画相仿,皆是营造一种意境,具有起承转合,通过危桥、林木、曲径穿插,营造内敛含蓄的中国意境美。[7]

观者于狮子林先入立雪堂、燕誉堂,后经小方厅,有“收”之式,从指柏轩穿过进入真趣亭,眼界豁然开朗,边欣赏最佳的景致边从长桥走过,可在湖心亭中小坐,坐赏园中集聚美景,可谓“放”,最终经过御碑亭长廊收束整个园林。狮子林的整体设计体现“欲扬先抑”“曲径通幽”的设计手法,实现不偏不倚,阴阳中和。

苏州园林中多借用曲线和有意识的不规则,即所谓“斜入歪及”。通过开放与封闭、空间的对比、明暗之变、高低相错、大小不一、地面标高不规则变化来体现阴阳中和。罗伯特·福琼指出,要懂得中国园林风格,就必须懂得那种使小的事物显得巨大,使大的事物显得微小的本领。即所谓“小中见大,实中有虚”。[8]阴阳中和思想是一种辩证思想,应用到园林中实现园林的和谐,一种属于中国文化的自信和内敛。不论从色彩还是形制上来讲都是收放自如的、理性与感性并存,充满智慧。

苏州园林的石头也体现中和思想。米芾提出品石的四个标准“瘦、皱、漏、厚”,后来成为品评石头的标准。后来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居室部》中写道:“言山石之美者,俱有透、漏、瘦”。通过品评石头的标准可知,石头在园林中出现的形象并非厚重敦实,而更偏爱于灵巧之美,通过“透”“漏”对其密不透风的特点削弱,通过“瘦”对其敦厚的特点消减,其最终的呈现形式便是中和之态。

古人的智慧通过诸多形式传承,园林是其中的载体。我们在每一个回廊中体味文化之味,在每一个厅堂触摸先贤灵魂,在每一个亭台感受古典的滋养。园林不是简单的建筑与绿植的综合体,只有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熟悉古典文化,更要用心体悟园林的每一个角落,才能真正的理解园林艺术。

参考文献

[1]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魏嘉瓒.苏州古典园林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3]童俊.园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4](明)计成著、陈植校注.《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5]曹林娣.苏州园林-凝固的诗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6]宗华白.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们出版社,1997

[7]张淑娴.明清文人园林艺术[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

[8]王毅.中国园林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园论》,第50页

[2]《庄子》外篇《知北游》

[3]《中国园林文化》,第437页

[4]《中国园林文化》,第439页

[5]《中国园林文化》,第441页

[6]《园冶·借景》,第243页

苏州园林论文篇(4)

列入“世遗”名录提升园林城市品牌

1997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届全体会议批准了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11月30日,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也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苏州成为我国拥有遗产地最多的城市。古典园林作为历史遗产蕴含了古代文化的全部精华,过去名人居士或达官贵人为达到“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趣,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的寄蛰之地,代表的是一种孤芳自赏的“意趣”。而苏州园林跃升为世界品牌后,这些深藏在幽弄深巷里的古典园林所代表的是一种“城市精神”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意境”,扮演的是现代城市和现代文明主旋律的角色。一方面,我们加大力度,保护古典园林的“原真性”,一方面,走“园林城市”的发展之路,将古典园林城市化,突出城市个性,将城市园林与城市文化、城市历史、城市格局有机融合。

以“真山真水园中城,假山假水城中园”的历史文脉勾勒“园林苏州”,是苏州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向之一。“十五”以来,苏州市区每年新增绿地面积300公顷,2003年达到500公顷,先后建成桐泾公园等一批市、区级公园,“百园工程”,居民出行350米即有一处小游园,3年来,共投入绿化资金31亿元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3.5%,绿化覆盖率达到39.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8.6平方米。在城市绿化中,苏州人继承和发扬了传统造园艺术的精髓,依托自然山水,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突出名城、古园、水乡的特色,“弹石间花丛,隔河看漏窗”的道前街,“人在花中走,柳在岸边行”的临顿路,“两绿夹一河,舟与车俱行”的干将路,飞檐错落、林木蓊郁的环古城风貌保护带……既体现了移步换景的苏州古园特色,更为千年来古城水陆并行的双棋盘布局锦上添花。正是将古典园林的精致和艺术延伸到街巷院落,使城园融为一体,才塑造了苏州独特的城市个性。

2004到2010年,苏州市范围内,将构筑“以林木为主体,总量适宜,分布合理,特色明显,景观优美,功能齐全,稳定安全”的城市生态网络。在市区,实施虎丘山风景区西扩、石湖上金湾生态动植物园、胥江景观等十大重点园林绿化工程,积极构筑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化的生态绿地系统。苏州将牢固确立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新理念,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努力把苏州建设成为“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居更佳”的“人间新天堂”。

打破静态园林 追求大景区建设

苏州古典园林的“静谧”是古代雅士追求的空间效果,被人称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现代人追求传统与现代的组合,追求动静相宜的结合。对此,我们合理开发旅游特色项目,不断拓展园林风景区的文化,打破以静态观赏为主的格局,推出了一系列特色旅游活动,以特有的古典韵律、高雅的文化氛围或传统民风民俗来吸引中外来宾,如虎丘艺术花会、金秋庙会,拙政园杜鹃花节、荷花节,留园的“吴兰薰”吴文化活动,春节时令花展、牡丹景点,网师园特色夜游及怡园水仙展、狮子林春节时令花展、天平红枫节、沧浪亭兰花、展、耦园水乡特色游等等;在组织这些活动时,我们力求这些活动成为精品旅游项目,如虎丘成功推出“虎丘艺术花会”和“金秋虎丘庙会”,一春一秋,一静一动,一雅一俗,相互呼应,相互贯通,形成了一年两会系列特色旅游活动。拙政园自1997年成功举办首届杜鹃花节以来,这一活动已成为苏州特色旅游项目,自1996年举办首届荷花节以来,拙政园年年举办荷花展,年年都有新内容,不断向游人展示精品,最盛时达200余种荷花精品,丰富和发展了拙政园的荷文化。网师园的古典夜园作为国家旅游节的保留节目,在幽静的亭台厅堂里向游人演出昆曲、评弹、京剧、水乡舞蹈、江南民乐等江南民族艺术,被人誉为“令人难忘的赏心乐事”。在网师园成功的基础上,我们又在全国四大名园之一的留园推出吴兰薰吴文化精品游,在亭台楼阁榭等处为客人着古装表演古筝、琵琶、昆曲等精彩节目,让古典园林有了“动静双舞”的妙曼仙景。

我们着眼园林大景区的发展,从园林可持续发展这个战略角度考虑出发。目前已开发素以吴越遗迹和江南水乡田园风光见长的太湖国家风景名胜区石湖,扩大风景区精华区域,游览面积从目前的87公顷扩大到陆地221公顷,水域438公顷,面积增加7.6倍。上方山、石湖、滨湖三景区将联动开放,重现塔影、湖光、渔帆、画舫的石湖佳山水,成为环太湖最璀璨的明珠。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在“穿越历史,阅读苏州”的主题下,提升虎丘山风景区作为苏州的“城市客厅”的综合品位,投资12亿元,勾画“东方景深”宏伟蓝图,营造一个集历史虎丘、民俗虎丘、人文虎丘、生态虎丘为一体的当代姑苏第一景观,体验苏轼“到苏州不游虎丘,憾事也”的深远意蕴。

提高园林辐射效应 大步走向世界

苏州园林和谐、清新、舒适、诗意搬的人居环境,回味无穷的文化积淀,不仅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家园,同时,作为人类共同财富,也引起了国外的关注和向往。每年,来苏州考察的古典园林的专家学者便达十几批,中外游客达两千多万。欧亚美等十几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对我们祖先的造园艺术、绿化植被、建筑风格、环境治理及现代管理进行研究,成为解决现代文明社会人与环境自然和谐的最佳范本。特别是苏州古典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苏州园林再次以“中国经典”而成为一种独特文化的磁场,让世界仰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高度评价了苏州古典园林:“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九座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境界,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苏州园林论文篇(5)

关键词:苏州园林;昆曲园林版;苏州昆曲传习所;游园惊梦

“百戏之祖归昆曲,天下昆曲出苏州”,这是对苏州昆曲的基本评价。昆曲作为中华民族五千载文明史上极具意蕴的艺术瑰宝,它深深地植根于华夏美学的艺术传统中,带来了丰富的视听享受与美学研究价值。“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冠江南”,这是对苏州园林最切实的评价。苏州园林作为南方私家园林的典范为我们展示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韵。两者的创新结合给我们带来美轮美奂的视听感受。

1. 昆曲艺术与苏州园林的创新组合

1.1 昆曲与苏州园林的艺术对比。通过对昆曲与苏州园林的艺术对比,可以发现作为表演艺术的昆曲的特点是其佳期如梦柔情似水的“水磨腔”特点,而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就是其对水的表现,形成了其特有的“水文化”。

昆曲与苏州园林的共通特点就是虽然都是具有南方的小巧精致但是描述出来的却给人尺幅千里、风雅可人的借景抒情的葱茏诗意。“咫尺之间再造乾坤”这是苏州园林的以小见大,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所折射出来的是中华文化中取法自然却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拙政园、网师园等苏州园林都具备“妙在小,精在景,贵在变,长在情”的意蕴。这也正是昆曲艺术的精华所在。两者的共通之处就是人与自然的水融,互相借景的感觉,体现了造园与演戏的双重互补的美学精神。

1.2 昆曲与苏州园林结合的载体。文化载体——昆曲艺术的精髓。昆曲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明清时期,而这个时候也正是苏州造园的黄金期。昆曲艺术是居住于昆山古典园林中的一群文人雅士的优雅生活方式。它追求的是清雅真切,清幽本性。听昆曲仿佛就是一场耳朵与心灵的双重洗礼。

物质载体——苏州昆曲传习所。苏州昆曲传习所是在原有私家园林的基础上经过改造设计,融入了昆曲的文化元素使之重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昆曲传习所的标志设计上采用了昆曲《牡丹亭》的一折“游园惊梦”的名称作为LOGO。其宣传的册子也采用了苏州园林的古建筑结构图案。这些设计都是昆曲艺术与苏州园林的有机结合,不仅从听觉上达到昆曲的悦耳动听,更从视觉传达上使人们感受到“游园惊梦”理念的应用。

2.“游园惊梦”理念贯穿苏州昆曲传习所

2.1 “游园惊梦”理念提出。昆曲《牡丹亭》中有一句唱词是“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说明欣赏昆曲要与周围的环境相结合起来,而园林就是与之很好映衬的舞台。 “游园惊梦”理念的提出是从戏中提取出来的,是最唯美最动人心弦的时刻。该理念的创新运用就是通过对《牡丹亭》的精髓理解,并提炼运用到园林的设计上。新的“游园惊梦”理念运用到苏州昆曲传习所的改造当中,整个空间是一个游园的打造方式,从交通流线方面以及功能分区方面都给人们留下了苏州园林景致唯美的造园艺术。在深层的引申方面,不仅是园林实景的美,更是精神层次的“惊梦一醒”,这就是“游园惊梦”理念运用到苏州园林中的最高境界,物我相忘,天人合一的意境。

2.2 “游园惊梦”理念在设计上的渗透应用。动态应用。昆曲是戏曲表演艺术,是在舞台上进行单一的动态传唱表演,使人们通过视觉、听觉感受到昆曲艺术的悦耳动听和婉转流畅。“游园惊梦”理念也正是出自昆曲《牡丹亭》其中,当演员表演该剧目的时候也就使听众感受到剧中所发生的剧情一样,通过视听给人创造出空间想象力。

静态应用。昆曲与园林都讲求“移步换景”,昆曲不仅仅可以动观也可以静观,苏州昆曲传习所昆曲园林版的提出正是从静态方面解决了昆曲传播的途径。首先作为昆曲传播的物化媒介——苏州昆曲传习所,该建筑体本身就包含有昆曲艺术的剧本环境。其次在物态供应上,可以为动态的表演提供场所空间。

3. 曲境与园境的升华再造——昆曲园林版

3.1昆曲园林版的曲境升华

昆曲艺术是一门“阳春白雪”的表演艺术,从消费者的艺术审美角度进行分析,人们真正需要的是怎样的艺术品,不仅是视听上的享受,更是触觉、嗅觉、味觉等多方面的感受。昆曲园林版的提出在创新上体现了设计者们独具匠心的特点。它把风吹草动为交响乐,把园林作为乐器。昆曲不仅仅是一部《牡丹亭》,还有诸多的折子戏,所以在园林版昆曲的传习上还要考虑更多的与环境相结合的办法,使昆曲与园林充分结合,人与环境的相互交融,才能达到欣赏园林与昆曲共通的美学效果。

3.2苏州昆曲传习所的园境再造与影响。苏州昆曲传习所作为有昆曲传习功能的苏州园林,在园境的打造上与昆曲艺术的韵味相辅相成突出其特有的戏曲艺术表演传承建筑载体。因此,在设计上尊重原有园林的风貌大体不变的基础上,有增加了空间的功能性,使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进行打造,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保存完好的苏州园林风貌,运用了创新的现代设计元素。

昆曲艺术与苏州园林的美学艺术在表现意境和创作手法上是相通的,主要是实境与虚境的结合以及自然美与程式美的结合,这也是它们共同追求的美学目标。其次两者在风雅气韵与布局结构上都是相通的。

4. 结论

伴随着人们对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重视,苏州园林与昆曲也将是人们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苏州园林中的园林版昆曲舞台也将被更多的人所认识,人们欣赏昆曲的时候也可以徜徉于园林当中,在这样诗情画意的环境中更能将两者融合,互相促进影响,达到表演细腻传神,园林烘托意蕴的美好境界。

参考文献:

[1]谢柏梁,王燕. 苏州园林与昆曲[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3):65-71.

苏州园林论文篇(6)

苏州是历史悠久的古城,私家园林始于公元前6世纪,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代城内外有园林110多处。为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现存名园十余处: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狮园、怡园等。

苏州是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被誉为“园林之城”,其盛名享誉海内外。苏州古典园林历史绵延2000余年,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她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展示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实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与“苏州园林”并驾齐名的苏州风景名胜:虎丘、天平山、石湖等风景区也是古往今来海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

随着经济的发展,苏州虽然发生空前绝后的变化,但仍然保留着苏州古色古香的都市风格。而我们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虽然不能给这座古城做贡献,但我们可以采取保护措施,例如当我们在游玩时,不该在名胜古迹上乱涂乱画,看见别人在损坏的时候要上前阻止。

我们应当为生活在这么一个美丽的文化古城,而感到无比自豪。那么,无论在苏州的某个角落,都要自觉保护美丽的古城风光,不让它受到任何伤害,也为了能让苏州人民的后代都能看到古城风光,加入到保护美丽古城的行列中来吧!多一份保护,就多一分力量,亿万分力量结合起来,就会把这美丽的古老城市的风光保卫起来,让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苏州,圆满举行!

苏州园林论文篇(7)

关键词:苏州古典园林;灰空间;空间流通性;视线

1 苏州古典园林概述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自古以来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充沛的降雨,丰富的植被和纵横交错的河网,都促使了苏州园林艺术的良好发展。苏州古典园林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吴王阖闾、夫差等先后在苏州城(时称姑苏)郊外建造了华丽的“姑苏台”、“馆娃宫”等。到了汉、唐以后,随着苏州商业的迅速发展,私家园林开始逐渐兴盛,寺院园林也逐步兴起。宋代苏州的造园活动盛极一时,产生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沧浪亭、万卷堂(网师园前身)等宅园。在经过元代的萧条之后,明清时期苏州园林艺术达到了鼎盛,据《苏州府志》记载,明代苏州私家宅院多达271处,著名的拙政园、留园、艺圃等皆成于此时期。清末民国之间苏州几经离乱,许多古典园林毁坏残破。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着手对古典园林进行保护、修复,乃至有今日尚有为数不少的古典私家园林可供学习。

从指导原则上来讲,苏州园林追求的是3个基本目标,即“天人合一”、“尊卑贵贱”和“贵和尚中”。其中 “天人合一”与“贵和尚中”直接导致了苏州园林中“灰空间”的大量应用。具体到“天人合一”,代表着苏州园林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思想:一方面,从居住环境出发,要求建筑居室透光通风、冬暖夏凉;另一方面,从园主人追求隐逸于山水的思想出发,建筑空间不能是完全的封闭自为空间,而需要有选择地向庭院打开,使园林使用者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到自己所创造的微缩自然空间。而具体到“贵和尚中”,则是从中国传统理念中“和为贵”与中庸理念出发,从园林空间的表现上体现出“含蓄美”,即避免绝对的单一功能空间,创造多元化的流动空间、混合空间和模糊空间的园林特征。以上2条原则都使得苏州古典园林必然大量地存在并巧妙地运用“灰空间”。

2 “灰空间”概念浅述

“灰空间”一词最早出于日本现代建筑大师黑川纪章。他引用安土-桃山时代的茶道大师千利休所提出的概念“利休灰”,对建筑空间的非单一性、非绝对性和渗透性进行了说明。“利休灰”是千利休发明的一种色彩概念,即将红、黄、蓝、绿、白等诸色混合,以形成纯度低的灰色来代替纯度高的颜色,从而阐释日本茶道文化的非左非右、两性包容的特点。而黑川纪章则把这一概念转移到建筑空间设计领域。黑川纪章指出,“灰空间,不能是一个四周完全封闭的中庭,它必须是开敞的,再次自然可被隐退,建筑与自然相互渗透” [1]。而具体到建筑设计上,就是大量利用走廊、庭院等过渡空间,并将其放置在重要位置上,以形成半室内、半室外,半封闭、半开敞,半公共、半私密的中介空间。这类特质空间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功能上来讲,“灰空间”作为室内外的过渡空间,既有室内空间的某些特征,又不完全隶属于室内空间;既具有室外空间的通透性与开放性,又具有室内空间的诸多功能。因此,园林灰空间实际上充当了“室外的起居室”的作用,使得很多原本只能在室内进行的活动室外化。同时,“灰空间”所具有的与生俱来的流动性解放了人的视线,从而使得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流畅地衔接,也有利于创造出“建筑中的自然”。“灰空间”在园林中所起到的调和作用,将众多的元素糅合在一起,避免了单调、绝对,从而创造出复杂多样的空间体验。

“灰空间”和“流动空间”一样,主要是针对欧洲近现代建筑中产生的功能主义特征和空间封闭的特点。中国古典园林理论中虽然没有论证过此类概念,但其实早已通过直觉的审美实践了这一理论。其中苏州古典园林尤为这种实践的翘楚。

3 苏州古典园林中“灰空间”的应用

苏州园林“天人合一”和“贵和尚中”的指导原则,促使了园林中灰空间的大量应用。而具体到形式上则主要表现为亭、廊、庭院和门洞等。

3.1 亭

亭是园林建筑中开敞度可能性最高的建筑形式之一。亭的形式有很多种,常见的方亭、六角亭、八角亭及圆亭的空间流动性最高,是最接近于自然环境的建筑灰空间。其结构除了顶与底之外,各面均只有亭柱分隔,视线可以透过其中任意一个面而投向四面八方。这样一来,就如同在亭的四周形成了一张全方位的画卷,又将外部空间的景色引入建筑内部空间来,形成了内外空间的交流。如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若没有亭顶,则人即如置身于连天的荷叶之中,是高通透度灰空间的典型。而若在亭中加一面墙,即形成廊亭或扇亭,其通透性则相对降低,但视线的引导性明显增强,其作用已类似于廊或榭,如网师园中的月到风来亭和拙政园中的别有洞天亭。有些亭结构更加复杂,在由柱子简单围合的基础上,又在内部加了一层结构,形成了第二度的空间 ,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亭内的空间层次,产生了外部通透,内部相对封闭的结构。内部的结构通常是墙体,但墙体上又多开有窗洞、门洞等,这使得人坐于亭中时观看外部的景色又多了一层空间,形成了不同的视觉层次,如拙政园的梧竹幽居。还有一些亭子形式特别,如半园中的半亭,由两面墙体夹住,视野范围较小,也算是这一类空间中的特例了。

3.2 廊

古典园林建筑中的廊也是空间种类极其丰富的一种建筑形式,既能使游人免于日晒雨淋,又可以起到分隔空间,增加景深的作用。廊的基本结构与亭有类似之处,即典型的承重结构为点状的柱式结构,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空间的通透性。而与亭不同之处在于,人在廊中的停留方式是运动的,这与亭中静止式的观景有着很大差异:人在廊中活动时,运动方向沿着廊的建筑长向,而视线方向则多是与运动方向垂直或接近垂直的。这就使得廊的透景具有很强的方向性和引导性,同时人在廊中观赏景色也就有了很强的节奏性和连续性。廊亭还具有强烈的结构单元性,每两根柱子与屋檐、地面之间形成的方框形区域都能成为一幅框景,这也让廊外三维的自然空间二维化、绘图化了。两面都为柱式支撑的廊子通透性极佳,作为看的对象时能够同时对比性地采览两侧的景色,而作为被看的对象时则将原本浑然一体的空间一分为二,如拙政园中的小飞虹)。一面为柱而一面为墙的半廊具有更强的方向性,能强制行进中人的视野展向墙的反方向,再利用柱与柱之间的空间形成良好的框景效果。有些半廊的墙体上开有各种镂空花窗,亦即允许视线有限制地接触到墙外一侧的景色,又与另一侧完全开敞无余的景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极大地丰富了空间的视觉体验,如沧浪亭的外墙。

3.3 庭院

庭院是建筑内部没有屋顶的部分。与亭、廊不同的是,如果以有没有顶部遮蔽作为界定标准的话,庭院灰空间属于室外空间,但它同时具有室内空间的许多性质。由于庭院的边界情况,可能有无数种不同流通程度的组合,所以庭院的空间多样性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庭院灰空间最主要的作用是在连续的建筑空间中插入放松的自然空间,同时也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过渡空间。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庭院规模大小不一,存在的位置也各不相同。有的庭院可以让人进入到内部活动,如留园五峰仙馆前的庭院和拙政园海棠春坞的院落;有的庭院则纯粹由水面构成,形成了一个被建筑环抱的水空间,如拙政园的小沧浪水院;还有的则体量虽然很小,也无法进入,却在建筑空间的各个角落形成了一个个别具特色的活泼空间。这些庭院看似千差万别,实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利用山石、植物、水面乃至天空等自然元素缓解了密集建筑群中的紧张气氛,达到了将自然空间引入建筑空间的作用。

3.4 门洞

门洞虽然自身所形成的空间概念很弱,但它对于空间的分隔作用以及提示不同空间类型的心理暗示作用却非常显著,所以从广义上来讲,也是一种典型的灰空间。门洞最主要的意义是在封闭的边界上创造了能够穿透的过渡空间,从而使“内”、“外”的概念通过这一个短暂的空间体验混合在一起。门洞还具有很强的视线引导性,穿过门洞的视线因为增加了门洞这一层空间而更加深远。连续排列的门洞则具有更强烈的暗示意味,而门洞所带来的特殊光影效果,使空间看起来异常深邃。门洞的另一个重要作用与廊的柱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即将远处三维的景物提取至二维的平面上。与其它框景空间构景所不同的是,门洞本身还可以自由地变换形状,使得成景具有更强的选择性和艺术性。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的灰空间表现方式以外,苏州园林中还存在有大量其它的灰空间应用方式,如坊、榭、楼台、塔、窗洞、成组的乔灌木、假山等。其作用与上述的几种建筑构造类似,都是创造出自然与人工、内与外、远与近的空间相互融合的效果,使人在身处一种空间的同时体会到数种空间的特质。

4 苏州古典园林中“灰空间”的应用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苏州古典园林是世界园林的宝贵财富,但苏州园林毕竟是建立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基础之上的园林作品。在现代化城市的园林建设中,如果一味采取怀古、仿古的造园方式,只会使得新建园林的使用价值受到影响;但同时,如果我们完全抛去古典园林的精华,全盘照搬西方近现代园林中的大草坪、大水面的造园手法,势必又会使得园林丧失特点,而且常会有画虎不成反似犬的窘境。要创造出像江南古典园林那样拥有丰富灰空间的园林,需要抛开形式的束缚,从空间结构、视线控制和使用者的特点出发,从空间的景观和功能研究入手,用新的材料和新的景观元素替代曾经的飞檐画壁和假山古树,着力创造出面貌不同,但空间流通性和空间丰富程度都不逊于古典园林的现代园林,才是现代园林设计的最佳出路。(收稿:2012-12-10)

参考文献:

[1]黑川纪章.黑川纪章专刊[J].中外建筑, 1984(6)

[2]朱建宁.中国园林文化艺术典型特征,Landscape Architecture,2010(03)

[3]肖志高.灰空间在现代公共建筑中的应用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9(5)

[4]王淑华.园林设计中的灰空间[J]. 山西建筑,2009(3)

[5] 陈英.苏州园林的空间意识和空间美感[J].中国园林,1994(4)

[6] 李妍,余敏.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