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宅文化论文

宅文化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1 17:11:15

宅文化论文

宅文化论文篇(1)

1.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

石库门里弄住宅是对江南民居的继承,甚至被称为江南民居的缩小版。早期石库门的体现尤为明显,其结构是砖木立贴式,一般是二层楼的三合院或四合院样式,平面布局延续传统民居中轴对称特征,大门位于中轴线上,进门后是天井,正对客堂,两侧厢房,客堂后面是横向楼梯,紧接着是后天井及单层灶披间(厨房)。二层和一层主体类似。外观上也具有江南民居特色,如粉墙黛瓦、落地长窗、花鸟砖雕及带有雀替的门、马头形式或观音兜压顶的封火墙等等。石库门住宅因脱胎于传统江南民居,更能给上海地区的人们带来亲切感和愉悦感,也更能被接受。其他地区的里弄建筑往往受到上海的影响,有的甚至被称为“上海房子”,当地民众接受起来要多一层障碍。石库门住宅到后来虽传统色彩淡化,但也没有影响人们对其认同。随着石库门的发展,传统元素消失,融入了更多的西方元素,如马头墙、观音兜消失了,小青瓦被机制瓦取代,石灰白粉墙让位于石灰勾缝的清水青砖、红砖或青红砖混用墙面,门头花鸟砖雕演变成西方三角形或半圆形山花,甚至出现巴洛克式多角体和曲线等,但人们仍然认为这是上海的,因为上海是个典型的移民城市,五方杂处,对外高度开放,中外文化杂糅被认为是上海的特色,因此又被称为“海派文化”。上海石库门里弄住宅还是中国独特文学现象和革命史的承载者。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大城市,上海是中国的经济文化高地,人口众多,文化创作和消费群体庞大,石库门里弄成为众多文化名人的居住地,他们在这里进行着大量的文艺创作,如鲁迅的租界亭杂文和聂耳、田汉的《义勇军进行曲》,甚至出现了所谓“亭子间作家”和“亭子间文学”;更有众多作品以石库门与在其间居住的人们作为描写对象,如王安忆的《长恨歌》和电影《马路天使》、《乌鸦与麻雀》等。里弄住宅位于租界,它还是革命家活动的场所,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革命的地方,更有早期共产主义运动发源地的渔阳里和中共一大、二大会址树德里、辅德里。这样的文化和革命现象只有上海有,而产生地就是石库门住宅,这些也都增强了当地人们的自豪感和对石库门住宅的认同。

2.稳定的构成模式

民俗往往具有稳定的模式。高丙中先生曾以风俗和口头创作为例来阐释民俗模式,即既定的文化因素所呈现的某种稳定的结构,这些文化因素又被称为“模素”。上海石库门住宅也有稳定的结构,当然这种稳定结构的形成,也是在城市发展中实现的。石库门里弄住宅的第一个稳定因素在于它从一开始就是联排式房屋。这种联排式是从西方城市借用过来的,也适应了上海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增多、节约用地、趋向集居的发展形势。在数个联排式房屋基础上形成“弄”。早期里弄住宅规模不大,总平面上总弄和支弄的区分并不明显;后期石库门规模扩大,数幢以致数十幢为一排构成分弄,数条分弄组成总弄,总弄宽3-5米,支弄大概3米左右。例如1920年代建成的尚贤坊,共有74幢房屋,分成4组联排式房屋,这4组房屋形成3条支弄,加上在淮海中路入口的总弄,从而形成丰字形平面结构。石库门里弄住宅的第三个稳定因素是由石库门、天井、客堂、厢房等组成的单元平面。前文介绍了早期石库门住宅的平面。后期石库门住宅在平面上将三开间或五开间两厢改为两间一厢或单开间形式,层数逐渐变为三层,楼梯平台处、灶披间上置亭子间,亭子间上有晒台。虽然发生了这样的变化,但可以看出其单元平面基本是稳定的。以上三个“模素”构成了石库门里弄住宅的民居模式。石库门里弄住宅是上海城市住宅发展的重要基础。正如郭奇正先生所说,它作为一种“原型”(prototype),经过形式上的变迁,演绎出早期石库门里弄、后期石库门里弄、广式里弄、新式里弄,最后到花园里弄和公寓里弄。正因其具有石库门“原型”,这些里弄建筑,特别是前四种有时被不严格地统称为石库门住宅,即使有的作为石库门的“门”已经被替换了或消失了。模式的出现是我们确认民俗的重要条件,石库门里弄住宅就具备了这样的民俗条件。同时,它还具备民俗模式的三个属性:其一,完成的。即由三“模素”构成的石库门里弄住宅是稳定的和确定的。其二,重新开放的。石库门里弄模式不仅有稳定的结构,同时又向新的住宅形式开放,在新的形式中体现自己、实现自己。它还在新的建筑材料中不断重塑自己,先后经历了纯木板、砖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阶段,这就是民俗的反复和传承。其三,正在等待的。石库门里弄模式形成后,期待在新的时间、空间有所体现,期待新的主体付诸实施。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说的“持续而广泛的住民”。

3.持续而广泛存

在的住民群体作为一个民俗事象,要有他的主体———民。民居住民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一定的区域范围和一定的规模,石库门里弄住宅在近代上海的城市发展中具备了这三个方面的条件。从时间上看,石库门里弄住宅有较完整的形成和接受过程,有较长时间段的稳定的住民群体。石库门里弄住宅的模素在19世纪50-6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19世纪70-90年代石库门里弄模式初步形成,19世纪初该模式在新式石库门住宅中逐步定型成熟,而石库门住宅的建造一直持续到抗日战争时期的19世纪40年代初,直到今天仍有较多在使用。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在特定空间生活的住民群体。这样的过程是近代城市发展中其他城市和其他形式的居住建筑难以具备的。比如哈尔滨的俄式单体房子,它在19世纪末才出现,更重要的是它一开始就是从俄罗斯移植过来的较稳定的样式,而不是在中国城市发展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也没有作为模式在以后城市居住建筑中起作用,因而也就不具备石库门里弄住宅的时间接受过程。至于其他城市的里弄建筑,因近代城市化启动时间较上海晚,甚至受到上海石库门里弄的较大影响,其形成和接受机制也都不如上海石库门那样典型,也就难以形成稳定的住民群体。从空间上看,石库门里弄住宅在上海的分布逐渐普遍,这有助于在上海这个区域范围内形成较稳定的住民群体。石库门住宅是在上海租界中出现的,最初的石库门住宅主要分布在当时的租界范围(主要在今天的黄浦区),此后在北、西、南三个方向推进到虹口区、静安区、卢湾区,并在普陀区、徐汇区、长宁区有所分布。“大体上形成了—个以黄浦区为中心的早期石库门里弄民居的居住区,和环绕在北、西、南三面的后期石库门里弄民居的居住区。”③即使在非租界的南市和闸北地区也在市政近代化中建有不少石库门里弄住宅。一种居住房屋在一个城市分布如此之广、占住房比例如此之高,有助于它在广泛区域内获得认同,这是那些小洋楼所无法比拟的。石库门最初是为那些避乱上海的富人建造的,往往面阔三间或五间,占地面积较大;到后来则面向已经城市化了的人口;还有一种主要建于人口密集、工厂区附近,面向底层人群(如小贩)、产业工人的低矮的广式石库门里弄。石库门单元住宅在设计时是为一家一户居住考虑的,但是在近代动荡的中国,特别是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大量人口涌入上海,房屋建造的速度赶不上人口的增长,出现了多户人家拥挤一个单元的状况,甚至有“七十二家客房”的现象出现。石库门住宅成了广大民众最基本的住房,在19世纪40年代,“上海大约有9240条弄堂,20万幢石库门房子,占了当时民居四分之三以上”。“解放之初88%的居民住在石库门里。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石库门还容纳了超过一半的上海人。”从这一点来看,石库门住宅在养成民俗主体(俗民)方面具有那些面向达官显贵富裕阶层的小洋楼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4.特有的生活世界民俗

本质上是人们的生活,住宅就是人们的生活世界。作为一种模式化的居住建筑,石库门里弄住宅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组织方式有一定的规定性。从总的平面布局看,石库门里弄让一个回家的人经历了如下空间顺序:主弄支弄大门天井客堂间卧室,这是一个由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的有序渐变序列,“符合人们回家的心理感受———由闹到静,最后进入具有安全感的家”总弄(主弄)和支弄也是生活在里弄里人们的休憩娱乐交流的场所。从单元平面看,客堂、厢房、灶披间、厕所的布局规定着居家会客、起居、餐饮、排泄的生活格局:由中心到四周、由前到后。脱胎于传统江南民居的早期石库门事实上还延续着长幼生活秩序:长辈住堂屋、晚辈住厢房。石库门住宅中也有其特有的生活场景,特别是在多家共住一个单元的情况下。灶披间、单元厨房,后来成为多家共用的厨房,在这里堆放着多家灶具燃料,各有自己的电灯,做饭时多家锅碗瓢盆共“响”齐“鸣”。灶披间也由此变成了一个公共空间,互相交流,互相关切,互相争吵,人们在这里进行着情感交流,拉近了关系。早上倒马桶,也是石库门里弄住宅的一大景观,石库门住宅的卫生条件不理想,马桶成为排泄工具,随着早上推粪车的人一声喊,各家由后门拎出马桶,在弄堂中倒入车内,然后放入蚶壳,用笏帚放水刷洗,这样早上弄堂中便充斥着叫喊声、碰撞声和刷马桶声。

二、上海石库门里弄民居的城市化特点

石库门民居是在近代生产社会化、商业化的背景下形成的,它又具有因城市化而带来的传统民居所不具备的特点。

1.商品化生产和经营

先看生产。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外商看到了建房出租和出售利润丰厚,纷纷以个人名义或组建地产公司,或在洋行设立地产部,投资房地产。石库门里弄住宅的建造者以外国地产商为主,如业广地产公司、沙逊集团、哈同集团、万国储蓄会所属的建业地产公司等。英国业广地产公司成立于1888年,他们认为,“造石库门房子,造价低,正常开支少,空关机会少,小住户容易对付,而租金却不低”,因而该公司建造大量里弄住宅,被称为“弄堂专业户”。除了外商,到1900年前后也有许多华商、官僚投资房地产,建造石库门,商人如周莲堂、程谨记、贝润生、严裕棠、徐润等;官僚则有盛宣怀、李鸿章等。盛宣怀名下的石库门很多,分布在今天的南京西路、凤阳路、新闸路、成都路、金陵路等。再看经营。石库门的投资建造者,是房屋的拥有者,它们将房产出租,成为大房东。那些承租人往往将租来的房子转租或分租,成为所谓的二房东,有时甚至会出现所谓三房东。二房东在上海很有势力,数量庞大。据1952年统计,“老式石库门有二房东的约占90%,新式石库门也有44%”。石库门里弄住宅的商品化生产和经营与传统民居完全不同。传统民居主要是在农业社会(个别例外)中长时间形成的,房屋建造也是在民间缓慢积累技艺并传承的,房屋建造后自住。而城市商品化中的石库门里弄住宅则是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往往有自己的事先设计,或者聘请专门的设计公司设计,建造目的是出租出售,赚取利润。商品化生产和经营还与民俗事象的“匿名性”相悖。所谓“匿名性”指民俗事象“一般都没有具体作者或发明创造者,他们是集体创作的结果”。但石库门里弄住宅往往有自己明确的投资者、设计者和营造者。万国储蓄会下的中国建业地产公司所建造的房产往往冠以I.S.S,即InternationalSavingsSociety(万国储蓄会)的缩写。该公司还有一个习惯,就是以法国地名作为自己地产的名字,如著名石库门里弄住宅步高里的法文名字是CitéBourgogne,翻译过来就是“勃艮第城”。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很容易找到业主,它们不再是传统民居“匿名”的。

2.伦理性和宗教性

逐渐淡化1994年,钟敬文先生曾指出,传统民居除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之外,从民俗学角度看还具有伦理性和宗教性。伦理性指的是房屋空间布局与人伦生活的对应性,宗教性指的是对民居中具有性质场所的空间安排和布置。早期石库门脱胎于传统的江南民居,虽然有所简化,但在空间布局上仍具有一定的伦理性和宗教性。比如三间两厢或五间两厢的石库门有个完整的中轴线:大门—天井—客堂—后天井,中间客堂是供奉祖先牌位和长辈居住的地方,两侧厢房则是晚辈居住的地方。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这条伦理性和宗教性的轴线逐渐淡化。一方面,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用地的紧张,也由于城市家庭的缩小,后来建造的新式石库门将三开间、五开间缩小为两开间和单开间,虽然保留有客堂、厢房,但是这种对称轴线已被破坏了,相应的伦理秩序也被破坏了。另一方面,原来安排一户一单元的住房,被分租给多人或多个家庭,这样单元住宅中就不存在伦理中心和宗教中心了。由于多户人家共住一单元,底层客堂间往往成了过道和公用空间;更有甚者,二房东常常将客堂分隔成多个房间出租,仅保留狭窄的通道。这样,石库门住宅的伦理性和宗教性完全消失,让位于实用性了。

3.生活世界具有更多的商业色彩

宅文化论文篇(2)

(一)因地绿化

住宅小区进行园林绿化时必须因地制宜,这是一项基本原则,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合理转化对立条件。施工方进行园林绿化时,要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地形或者地貌,尽量不要改变土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减少企业资金投入,并降低维护成本,避免成本增加,使小区环境让人感到温馨、轻松。第二,科学选取园林植物。在选取园林植物时倡导选用本地植物,选取一些生存能力强、具有较好观赏效果的外乡植物,以外乡种植物为辅,提高植物物结构的合理性,模拟自然环境进行布局。

(二)人性化设计

住宅小区进行绿化的宗旨就是能够提供给居民休闲、娱乐的良好场所,让生活环境增加和谐气氛,缓解工作带来的压力,达到景为人用,调节气氛的目的。例如,小孩可以在山石间嬉戏,年轻人可以在树荫下乘凉,老年人可以在凉亭下歇脚。因此,在设计绿化环境时,住宅入口到分户入口要特别注重绿化,让更多的绿色植物进入居民的生活,感受清新的自然。

(三)打造高质量的绿化环境

打造高质量的绿化环境不仅是房地产开发商的要求,更是居民的要求,如今人们对小区绿化的定义,不再是几块草地或者几个花坛,而是有系统的绿化体系,合理的绿化设计,呈现更高标准,更高质量的住宅小区园林绿化。

二、住宅小区园林绿化的施工前准备

住宅小区园林绿化在施工前,准备工作必须做好,这其中技术准备是关键,是核心任务,必须认真对待,细心准备。首先,技术人员应该认真构思设计施工图,将施工图纸中的全部内容进行合理安排,明确设计目的、意图、预算设计效果。其次,在施工前,设计人员应该实地了解情况,例如,场地建筑物位置,管线埋设情况、种植环境等。再次,在正式启动工程前,工程技术人员与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根据绿化内容、施工现场、工序要点、施工重难点的限制,对绿化质量、注意要点、检验标准进行技术交底。根据绿化种植要求的植物种类、数量划定所需苗木,在企业苗圃地,按着工程计划在规定时间内安排起苗、运苗、种植,合理规划育苗时间、方式以及种植、运送方案。

三、住宅小区园林绿化的施工策略

(一)土壤施工方面

1、土方挖掘、回填在绿化之前,综合考虑业主提供的现场标高和园林布局设定的标高,对土壤必须进行现场勘测,如果现场出现土方亏损,就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微地形回填土,住宅小区种植物所必要的最低种植土层厚度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当回填土满足条件,根据园林设计标高计算出相对用的地形、坡度,表土按着等高线进行处理,尽量避免土壤隆起或者塌陷。2、改良施工土壤种植物对土壤有选择性,这就要根据种植品种的差异,对表层土在厚度上做相应的变动,进行改良,使土壤具有种植物所需要的肥力、矿物质、有机物或者微量元素。在种植时以树坑为单位大概按着800-1000毫米左右的高度进行土壤改良。例如,灌木改良深度为600毫米左右,草坪良深度为125毫米左右。

(二)苗木选择方面

住宅小区园林绿化的苗木必须具有健康的躯干,并且长势良好,拥有较好的姿态,要求多枝且茂密。首先,苗木的茎、干、叶不能有虫害,没有致使苗木死亡的病原体,整个苗木的茎、干形态良好、坚固,根系发达,树冠没有病虫害。例如,根据苗木茎的种类不同,一般情况下,苗木质量根据根茎的高度来判断,检测时,茎高应该从苗木盆的底部开始测量,苗木总高应该是植物盆底部到树冠顶部的高度。对苗木的外形严格把关,要有足够多的枝叶体现苗木的形态,叶冠的宽度、起源点从叶冠的主要冠面进行测量,支出的树枝不在测量范围之内,不论是根茎还是叶冠在种植盆中其形态不可以超出一定范围。其次,对草坪的选择,应该按着图纸的说明,选择特定的草种,例如,草坪的纯度应该超过85%,并且没有过多杂草、其他物质、没有病虫害。

(三)种植施工的工序

首先进行定点放线。根据施工图进行定点放线,是设计景观效果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行道树在定点放线时,以路沿和道路中轴线为依据,保证两侧行道整齐平行。当设计图纸上没有表明精确的定植点,尤其是树丛、树群,可以先划定种植范围,综合分析设计图纸、苗木规格、现场情况等再进行种植。例如,种植灌木时,使用白灰确定种植区域,定点,色带按区划线,均匀布点。其次进行刨坑。刨坑的好坏影响到苗木生长的质量,观察苗木的根系、所带土块的大小以及土质确定种植坑的大小,保证树根能够舒展和填土严密。例如,挖坑时应注意垂直向下,底部铲松15厘米左右。再次进行苗圃假植和运苗。苗木运送必须及时,尽量不要在刮风的天气运苗,运送途中保持车辆平稳,遇到长距离运送时,苗木的根部必须带有大块土。在两天之内不能进行种植,应对苗木进行混土护根,并进行假植,平整摆放,浇一定量水保持苗木根部潮湿。最后进行苗木修护。苗木种植完毕后,对其进行养护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主要包括:浇水、清理残叶、栽培、除草、剪修、修护伤口、防治病虫害等。长期对苗木修护应该注意定期浇水,每月除草、回填覆盖料和土壤;在保修期内对新种植的苗木进行修剪,及时去除死或者坏的枝或者叶。

(四)住宅小区大规模乔灌木种植

在住宅小区乔灌木的种植多采用移植的办法,树木的成活率高低,不仅与起苗、运送、种植有关,关键因素为乔灌木根部所带土块范围内根须的多少。第一,仔细调查并记录土壤条件、住宅小区种植环境、是否可以挖掘、调运。第二,查看选中的树种,并标明编号,给设计提供材料。对于设计中被选中的乔灌木,应该现场查看是否符合条件,应该特别注意乔灌木是否有病虫害,乔灌木出现质量问题应及时更换。例如,2-3年前完成断根缩坨的乔灌木,会在土坨中出现较多新根,在调运之前要拿走支撑,将树冠捆牢。运抵移植现场后,如使用方箱包装并不立即栽种,卸载时要垫方木,以便于栽吊时穿钢丝绳。还要注意方箱的边要比箱宽50-60厘米,而且加深15-20厘米。为了种植效果更好,移植时要将乔灌木形态好的一面朝着观赏面。正式移植时先填入掺有肥料的土,达到1/3时再拿掉周围的壁板,防止土块散掉,将乔灌木放入种植坑后夯实填土,每20-30厘米进行一次夯实,直至填满。

(五)住宅小区园林路铺设

住宅小区的绿化不仅包括树木种植,还包括园林道路的铺设。园林路在一般情况下会使用砂石或者预制品,以此来保证小区的基本生态,符合小区环境。例如,砂石路是铺设环保路的最佳选择,不仅上下透气,而且砂石下可以渗水。小区园林路铺设费时费力,需要分期进行,由于小区的车流量比较少应更多考虑美观因素,并设置残疾人通道。

四、结语

宅文化论文篇(3)

关键词:智能住宅智能化功能需求的依据

一、前言

在智能大楼的浪潮渐趋平静之时,智能住宅小区又揿新潮,形成了住宅的新卖点。智能住宅和小区通过媒体的宣传,为人们描述了梦幻般的理想新生活。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人在家中坐,购物,教育,娱乐,医疗,人们聊天交往等等一切生活的需要都能解决,且保证住宅环境舒适,而且节能……。然而,1999年中国首次网络生存测试的结果,表明了当今中国的现实:我们憧憬的、国外来宣传的,还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或能得到的;技术上能做到的,在社会上并不就可普遍推广的,当今的购房者中很多似乎并不对住宅的“智能”给予热情的响应,他们首先还是考虑价格和住宅是否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如:户型、环境、交通条件、面积等等。有些智智能住宅小区的先行者花了大力气开发了网上信息服务,不好用,故很少人用。但可喜的是,我们也见到有的小区,坚定不移地终于走出了一条路,E社区正在深入人心,健康发展。这些现象都说明了新技术应用到家庭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但是新技术深入家庭是历史的必然。本文作者希望将自己在从事住宅小区智能化工程的一些思考陈述于后,供同行们参考,更希求得指正。

二、智能住宅、小区是住宅、小区发展的方向

智能建筑是建筑与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智能建筑并非仅指大楼和楼群,它有着更广的涵义。而智能住宅、小区并不是智能大楼在规模上简单的缩型,也不是智能大楼的发展在空间上时间上的延伸。

智能住宅、小区在国外历经了80年代初的住宅电子化、80年代中的住宅自动化到90年代美国的“智慧屋”(WH)、欧洲的“聪明屋”(SH)的住宅智能化这样三个阶段。这三个发展阶段,表明了智能住宅与智能大楼的服务对象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发展道路。

住宅电子化表明了采用大量电子技术的家电进入家庭,住宅自动化表明家用电器、通信设备与安保防灾等设备在家庭中的功能综合一体化。住宅智能化表明了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进入了住宅,使家庭中的家电、安保防灾和各种通信(话音、数据、图象)设备通过总线技术进行监视、控制和管理。其中,家庭总线技术是住宅智能化技术的核心。美国、欧洲和日本都有了各自的家庭总线标准。日本、新加坡有适用于大型居住区的总线。美国、日本、新加坡都有根据这些标准建立的智能住宅和小区的示范工程。中国住宅的开发基本都是小区的形式,因此,当我们谈到小区智能化的时候就隐含了住宅智能化。

中国智能住宅小区的发展与国外有所不同,是藉助于智能建筑的概念和借鉴国外家庭总线技术,趁住宅产业蓬勃发展之机而兴起。而今智能住宅小区示范小区遍布全国,用于住宅、小区的智能化的产品开发也遍地开花。

综观国内外的智能化的住宅小区,都具有如下共同的功能特征:

1.住宅内部具备综合了安防、防灾措施与生活服务的智能控制器,住宅与小区和社会之间具有高度的信息交互能力。

2.小区内部具备完善的安防措施,全面的公用设施监控管理和信息化的社区服务管理。

3.为小区内住户提供多媒体的多种信息服务。

一个完整的小区智能化系统如图1所示。应加以说明的是,小区的不同个性,会对智能系统的功能有所取舍。作者认为,根据小区的实际功能需求而确定其智能化系统才是胆智的规划、设计。实践表明,单纯追求技术的完备性、先进性的后果,是资源的浪费。

总的来讲,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是智能住宅小区的必要条件,即实施了智能化工程的、并能发挥出智能化的效用的住宅小区才是成功的智能小区。务请注意,智能小区是一个特指的名称而已。

三、智能化功能需求的依据

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条件。住宅是小们最根本的生存空间,是们逗留时间最多的地方,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随着社会的发展,住宅的功能范围亦在发展,但我国直到改革开放之前,住宅的功能仅仅是为了居住。今天,信息正成为人们生存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进入家庭使住宅、小区能够具有如图1所示的功能。但现代人对住宅小区的功能要求是综合性的,并不仅限于信息技术方面,更何况人们对新技术的接收和应用会有一个过程,这不仅受认识限制,还受到经济上的以及社会环境条件的限制。我们在实践中感到,当从事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建设时,一定首先要了解现代人对住宅、小区的功能需求,才能更加适当地认清智能化系统的作用。一个现代化的住宅小区必然地仍是以居住舒适为第一要义,它一般应满足如下要求:

1.居住性:生活空间分配合理,居住气氛浓厚,做到公私分离、动静分离、居寝分离。具体是起居厅、餐厅、厨房集合在一起,形成公共活动区。小区内有适宜的公共活动场所,或在楼上有空中花园以增加邻里交往,增加居住气氛。

2.舒适性:它包括平面空间尺度、视野、登高(高层楼的交通)、采光、通风、日照、噪音、内部装修、温湿度等等。

3.可持续发展性:从小区来讲,小区应与环境共生,保护资源,获得能源效益。对住宅而言,除对核心部定位外,其余空间作为卧室、餐厅等可以灵活再分隔。它不仅能使居民能参与设计,也为再改造提供了可能。

4.生态环卫性:是条目3的自然性方面的表现,这包括了外环境和内环境。

①使人居住在绿色环境中,天人合一,回归自然,小区绿色,住宅绿化。

②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再处理、再应用,以不破坏自然生态。

③住宅内环境质量:厨卫设备布置紧凑,管线隐蔽,废油、气、烟排除畅通,建材的有害物质的防护等等。

5.节能、节地:

实质上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性的一面,多层住宅(鼓励二类高层),合理的体量与围护结构,可再生能源(风力、太阳能等)和新型材料的应用等。

6.安全性:必须是人与技术措施相结合。

①防盗要求:多层次防范,从边界防范、区内电视监控到住宅内的防盗。

②突发疾病的呼救。

③灾变(火灾、风灾、地震)的应急措施。

④可燃气体泄漏报警。

7.方便性

①交通:住宅或小区所处位置,小区内部道路布局和区域标识。

②各种配套设施:

·小区内部商店、文娱场所等服务设施。·周边环境的商店、医院、餐厅、学校等等服务场所。

③通信:电话、电视、计算机通信

从上述7个方面和上节所述我们看到,智能化系统是现代住宅小区不可缺的,但相对住宅小区所需要的功能,智能化系统所能担当的是有限的。智能化系统是为住宅、小区更加好地发挥效用服务的,是提高居住质量的手段之一,是住宅小区的配套设施。但是,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它的重要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此,我们认为高档次的住宅小区不宜搞低档次的智能化系统,反之低档次的住宅小区不宜搞高档次的智能化系统。

四、住宅小区智能化的智能的涵义

智能的直观定义是在给特定的环境与目标条件下,正确制定策略并产生行动来实现目标的能力。社会智能的定义:人类群体在实现共同目的过程中分工与协作的能力,正确决策和实施的能力,现今一切人工的智能都是以人的智能为原型的。

4.1对照智能的上述定义,我们认为应从更广阔的概念上来理解小区的智能,即智能小区的智能并不是靠智能化或弱电专业就能实现的。

下面略举几例以说明之:

①住宅的舒适与房间的空间和采光有极大的关系。如果房屋的进深与层高之间设有一个恰当的设计,那又怎么会使用者的舒适和工作效率呢?这当然由建筑设计来考虑。

②空调和电采暖器可以在住宅内营造室内舒适的小气候,但它绝不能代替人对自然通风和阳光的亲近和需求。而它们的能耗如不加控制,则会对整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有专家统计过,以每户空调、采暖耗电1-4KW计,则仅长江流域的此项用电约为2亿KW,相当于11个三峡电厂的装机容量。又据专家测算,采用新型建材、新型空调设备以及对住户加以指导,长江流域年能耗可望降低50%。又有专家研究认为,将生物气候学原理应用于高层住宅,则可以节省运转能耗的40%。

③住宅热水器供水系统,常有长的管路且其保温措施常被忽视,结果往往要等一段时间才有热水放出。显然,这既浪费时间,还浪费水和天然气资源,亦降低了舒适性。

④住宅小区一般都注意到室外人们的交往空间,但往往重视其物质环境,如设置草地、流水等。但,对其心理环境重视不够,结果命名物质环境利用率低下。如:某住宅小区建设了一块草地,供居民休憩交往。但,它未经良好布置,并处于四周住宅窗口视线交汇之下,又为了住宅安全,场地围以铁丝网。结果,此处几乎无人。因为身居该场地中的人们感到如被囚禁般的不自在和被人们窥视的恐惧。

上述几个例子说明,好的住宅不区应是在建筑专业统筹下的相关各专业分工与协作的成果,是全体专业的智能的综合。光靠智能化系统,是达不到“实现快捷高效的超值服务与管理,提供安全舒适的家居环境”的实际效果的。

我们认为,现在我们所谈的智能住宅小区是一个特定涵义的称谓而已,就象绿色住宅小区、生态住宅小区等称谓一样,强调该住宅小区的某种特点。智能住宅小区仅只表明了它上具有现代信息技术设施的住宅小区而已。

4.2智能化系统本身若只考虑技术、设备而欠考虑其应用对象,则我们认为其智能是不足的。例如:

①在紧急呼救功能的实现上,很多采用一只固定的紧急按钮,甚至装在进门处。考虑较周到的是每个房间都装。但这对于有心脏疾病的老人,或行动不便的人紧急发病,而家中无人时间较长,就不适用。我们认为采用随身携带的无线紧急按钮为妥。

②为防盗而对窗子进行监控时,常见对每个窗都装门磁开关或红外双鉴探头。我们认为应该根据楼层和住宅的外观来考虑盗贼从窗口入侵的可能性以确定装不装,在哪个窗装,还是每个窗口都装的问题。多装会增加初投资,增加了误报次数,增加了工程质量以及以后的维护工作量。例如:一个800户的小区,每户平均有四扇窗,每窗一个门磁开关,则需购3200只门磁或双鉴探头。又假设每个开关或探头误报率为每年一次,那么就几乎平均每天可能有10次误报警出现,后果如何则可想可知。这样的系统该不能说是智能的吧。

五、以人为本是建设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的根本

住宅小区的建设尖以人为本,即为住户服务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也须如此,以使住宅小区为住户服务得更好。

5.1智能化系统是高科技的系统,我们不能因此而使以人为本的目标有所减弱,即必须明确技术为人服务这一准则。也唯如此,技术才有市场。智能小区内千家万户,男女老少,各人的职业、文化爱好、习惯不同,各家的经济情况不同。因此,小区智能化系统服务对象差别很大,比之智能大楼更为复杂。在这众口难调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对小区内住户作一统计分析和归类,据此考虑智能化系统的具体功能系统的实施,一般可分成如下三类:

①属于智能化系统的基本要求、技术条件成熟且性能价格比合适的,列入普遍实施的项目,一般有:防盗报警、紧急求助、消防报警、出入口控制、煤气防泄、语音通信、有线电视、三表出户、公共场所监控、边界防范、巡更。

②技术条件成熟,但费用较贵,操作也较复杂,有相当部分住宅不愿使用的,作为可选项目,一般有:对家电的远程控制、网上炒股、影视点播(VOD)、国际互联网上网、一卡通等。

③技术条件复杂或不成熟者,或外界环境尚不完备者,或投资成本太高者,则暂不实施。如:远程急救诊疗,这在我国涉及法律责任和社会环境条件目前尚不具备。又如:网上购物、网上教育,国内大多数地区社会大环境尚不具备。又如:集中空调系统,涉及投资太高,冷量分摊计费复杂和住户的观念等问题。

根据以上三种情况,智能化系统中心站的实施必须首先满足住户基本和可选项目的要求,并考虑今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外界大环境的改善,逐步将暂不实施的以及可能出现的新项目予以实施。有些房地产商布了电话线、结构化布线,再加有线电视就号称是智能小区,显然是炒卖点而已。有些房地产开发商虽原先考虑智能化的技术较多而忽视了住户需求而交了学费,而今就能较周到考虑,使住户享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真实的物超所值的智能化服务,自身也获得美誉。

5.2我们感到要保证智能化系统规划、设计、实施以及运行良好,必须要有掌握好智能化系统的人才。智能小区智能化的实施是一个系统集成的过程,在这个集成过程中,各有关的技术、设备、材料最终构成了具体的符合该住宅小区需要的智能化系统,人在集成过程中起着决策者、组织者、管理者、实施者的重大作用。由于建筑智能化系统在我国历史很短,还缺乏工程经验,因此,也更缺乏实施智能化工程的人才,在实践中培养和使用人才就十分重要,不仅要有规划设计的人才,更重要的是施工组织和管理的人才,具体动手安装操作的人才以及运行维护的人才。建筑行业向来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高科技性的工种是弱项;集成商亦是近几年才出现,他们原多偏重计算机网络集成,很多是有集成之名,行销售之实,缺乏施工组织、管理和工程实例协调的实践,即使有些赫赫有名的外国大分公司亦是名实不符;而许多物业管理公司也是原来的房管局等机构演变而来,他们要维护好、运行好也确实存在困难。凡此种种造成小区智能化系统不能一次成功开通,开通后运行维护纠纷不断的现象。可喜的是经过这几年的实践,已有一批高素质的智能化集成公司崛起。从总体上考虑,由房地产公司或物管公司来运作智能化系统是难度很大的,专业从事社区服务的智能化公司可能是解决智能小区增值运行的一个途径。

六、不断地发掘住户需求是智能化持续发展的保证

我们认为,住户是推动智能化工程得以实用化和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住户是服务的对象,没有他们的需求就没有智能化系统的立脚之地。我们不应把们看成是消极的推销对象,而应该引导他们成为智能化工程的积极应用者和管理的参与者。更应看到不断满足他们的新的要求,将使智能化系统充分发挥作用,获得服务增值,从而推动智能化系统向新的高度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机制。作者的经验是建易用难,用好更难。这要求我们把“服务”而不是“管理”,更不是其他,放在智能化工作的中心。这样,智能化才能持续地向前发展。作者的个人经验,提请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有一个很有进取心的技术班子,他们不是消极地智能化系统的维护人员,他们能主动地要不断跟踪信息技术的新发展,跟踪信息技术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并将它们应用到小区的网络信息服务上。

其次,信息服务要有针对性的,以生动的方式展开,从和居民的基本要求、切身利益相关处入手。

第三,要有一个良好的健全的物流组织来保证信息服务的实现,使“网上点击”“E社区”“E生活”给住户真正带来方便、实惠,人是不可能生活在“虚拟”中的。

第上,最至关重要的,从小区建设期的领导到小区管理期的领导始终如一地坚信并坚持支持和参与智能化系统的工作。因为唯如此,才能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使虚拟的E社区回归到现实社区。

使智能化变成为寻常百姓油盐柴米密不可分的“傻瓜”技术。这是十分艰辛的探索过程,它要求真正想建设智能滤我的领导者、从业者不断坚定信心,总结经验,虚心谨慎地探索用户的需求心理,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用户和服务用户。例如:西南交大房产公司,他们在1996率先在四川、成都提出智能小区概念。其建设的智能小区一期,做到了光纤到楼,综合布线到户,建立了计算机管理中心。然而,上网户数仅只占住户总数的5%。智能小区二期,他们坚持每周组织住户举办家庭自动化设备的操作、计算机操作、上网、炒股等讲座。在暑假,举办少年计算机夏令营,不定期和计算机公司一起举办区内展示会等,使得上网的用户不断增多,现在达到了20%住户入网。交大智能小区三期、四期,从城市大环境,从投资效益,从方便住户和三网合一的趋向,考虑将小区网络形成改为HFC,大胆取消了综合布线系统。这是充分考虑了住户必看电视而不一定要用计算机这种现实。但,若住户要入网,CABLEMODEM就可,CABLEMODEM以租用户式担供,2年后即归住户所有,这种用户有一种认同感,一种自主感。2000年9月开始实验小区网上购物服务,为住户集体购买米、油等日用品,并以低于超市价格送货上门,受到住户热烈欢迎。该小区的智能物业服务体系已现端倪,电子商务的良好开端显示了高技术平民化的魅力和威力。该计算机管理中心已发展成为一个公司,从事滤我智能产品开发,系统设计和集成等业务,做的工程已涉足到沿海。

七、小结

宅文化论文篇(4)

【关键词】生态住宅 设计技术 策略 趋势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近年来, 资源和环境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我们知道,住宅建筑可以说是人和自然环境相互关系中的重要因素, 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 所以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清新优雅的自然环境成为了人们追求的趋势,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够回归自然, 来享受轻松舒适的生活。近几年, 我国建筑行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建筑行业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已经进入了生态建筑时代。所以就如何真正做到保护生态环境、节能节地已经成为了当前建筑设计关注的焦点问题。由此“ 生态住宅” 的新概念就产生了。以下就结合新江湾九里以及宁波•卡纳湖谷的生态住宅项目作简要的分析。

二.背景项目

2011年6月 - 2012年4月:华润置地新江湾九里

项目描述:华润新江湾九里延续“九里系”的高品质内涵,法式建筑,结合宫廷园林设计,讲究十字对称的仪式感和尊崇感,产品均以160-300平米左右的大平层为主。华润新江湾九里从规划到设计,从地块到户型,均致力于为“生活充满传奇“的城市精英们打造一个符合他们居住梦想的“家”。

2012年4月 - 今:华润置地宁波•卡纳湖谷

项目描述:华润•卡纳湖谷 总占地面积为487亩,内拥稀缺至极的90亩内湖和70亩天然山林,整体项目规划约300余户,也是目前宁波最大的纯别墅社区。华润•卡纳湖谷采用地中海式风格,立面结构敦实、质朴、大方、浪漫,展现纯粹的坡地原生庄园世界。

其在具体的工作中主要运用的是生态学原理,在设计时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平衡的原则。也就是要遵循综合系统效率最优的原则。在设计和组织建设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主要是指使得物质和能源在建筑系统中能够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规律,这样就可以达到一种无污染、高效、节能的生态平衡建筑环境。我们在这里的所说的环境不仅包括住宅区的自然环境, 比如土体、水体、空气、绿化、能源以及动植物等, 还包括住宅区中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系统环境。在这种的设计理念下,住宅建筑的建设和发展始终都会保持以生态平衡为中心,使得住宅生态环境保持在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三.项目设计原则

所谓的生态住宅设计, 就是指综合的运用当代建筑学、生态学、人工环境学以及其他科学技术来设计和建设住宅建筑, 这样可以把住宅建筑打造成为一个小的良性的生态系统, 能够为居住者提供比较健康、节能、环保、高效、舒适的生活环境。如下图所示:

图一:住宅示范房

图二:规划设计绿化用地

图三:减轻居住区环境污染

1.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所以在追求高效节约的同时不能降低生活质量,如果以牺牲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代价这是毫无意义的。

2.设计时要做到生态化。生态住宅首先必须要遵循的原则就是生态化,也就是节约能源、资源,做到无污染以及可循环。

3.在规划设计时要做到因地制宜。在进行绿色生态住宅在设计时要了解当地气候、地形、水文、植物以及当地的经济、人文、历史、习俗等条件, 再结合一些健康的建筑材料和环保的施工技术作出合理科学的设计方案。

4.坚持整体设计的原则。在住宅设计时应该强调“整体设计”的思想, 要结合气候、经济、文化等许多因素进行了综合的分析, 不能盲目的追求先进生态技术,所以不能只着眼于局部而是要顾全整体。

5.要减轻居住区的环境污染。在生态环境建筑设计时减轻污染是一个必要的环节。所以要尽可能的使环保的材料和设计方法,争取做到零污染, 做到资源的再生、循环使用。

四.存在的问题

1.很多人认为占地大, 容积率低才能建设生态住宅。所以片面追求住宅区大规模、低容积率、绿化空地大、楼宇间距宽, 忽视绿色住宅区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要求。

2.有些人把建造生态住宅区等同于建高档豪华住宅小区。事实上,高档豪华住宅并不等于绿色生态住宅,房子建的再高档, 如在开发时不注意自然生态保护,甚至为追求高档装饰使用有放射污染的装饰材料或在住宅中装氟里昂空调, 就背离了绿色消费的真谛。

3.一些人认为洋建筑就是绿色的、生态的。不少新开发的住宅崇尚欧式、澳式风格, 并将此作为楼盘的卖点, 生搬硬套, 而不考虑当地的实情, 结果建起来后只好看不好住, 造成了新的浪费。

4.有些人认为生态住宅就是多种花草、树木的绿色园林式住宅。这比过去只管建房, 不顾环境的做法是一大进步。但生态住宅除了自然景观, 还有环境保护, 实行防污、排污、治污, 甚至使用无毒、无污染、节能的建筑材料。

5.一部分人认为生态住宅只能到空气比较清新、生态环境良好的新城区或城市郊区开发建设。其结果是在这些规划相对滞后和基础设施不够配套的地区, 涌现一个个规模大、封闭式、小而全的新住宅, 形成了发展商因建大住宅而办起了小社会的现象。

五.生态住宅设计技术策略

1.住区物理环境与能源系统设计, 包括建筑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建筑能源系统的设计等, 同时又与绿化设计以及建材的选择息息相关, 是当前生态住宅设计中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生态住宅中的住宅物理环境设计, 指的是按人体舒适要求及当地气候条件,进行可持续建筑设计的系统方法。其实质就是合理调节与处理各种影响住区物理因素使局部环境朝有利于人体热舒适方向转化, 从而提高居室内外物理环境的热舒适质量以满足适居性要求。

2.绿化系统及绿色材料系统。绿色生态住宅的绿化系统应具备“ 生态环境、休闲活动、景观文化” 等三大功能。因此, 其建设的重点除应满足绿地率、种植保存率与优良率、植物配置的丰实度、植物种类等指标要求外, 更应注重绿化系统的防晒、防尘、降噪、通风、水土涵养、空气保湿等生态功能的建设, 应减少硬质铺地, 加强垂直绿化。在建设绿色生态住宅中, 对于材料、用品的选用要强调两点: 一是要提倡使用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可再生使用的材料; 二是要选用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有益人体健康的材料和产品,并充分贯彻执行“节能、节水、节地、治污” 的方针, 强调可持续发展原则, 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

3.水资源的节省以及废弃物处理。节水的技术策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节水设备的使用; 二是住宅中水处理。值得指出, 生态住区里处理的是中水而不是生活污水, 不能为简化水系统的设计、节省投资而把二者混在一起处理, 这是水资源的节省中应该注意的。由于生态建筑是一个宏观概念, 因此在考虑能. 循环、材料再利用、废弃物处理时, 不应停留在单体建筑和个体住区的尺度上, 而应将其置于区域乃至城市的大环境中来全盘考虑。污水、垃圾、废弃建材的分散化处理势必造价昂贵、效率低, 不符合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要求。需格外指出的是, 不应追求垃圾在住区内无害化就地降解处理。因此, 集中处理住区废弃物才是生态住区设计中的明智之举。

4.智能化住区, 包括信息管理和通讯自动化、物业管理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控制、安全防护自动化以及家庭智能化等。采用高科技自动化将住区内所有的物业、家务、服务设施、生活及工作设施连接起来, 从而有效地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管理和通讯自动化、物业管理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控制、安全防护自动化以及家庭智能大化等。

5.融入历史与地域的人文环境。对传统民居的积极保存和再生, 并运用现代技术使其保持与环境的协调适应。继承保护城市与地域的景观特色, 并创造积极的城市新景观, 保持景观资源的共享化。保持居民原有的出行、交往、生活习惯, 让居民参与设计方案的选择。

六.结束语

本问结合新江湾九里以及宁波•卡纳湖谷的生态住宅项项目,对生态住宅设计技术策略作了简要的分析,首先分析了设计原则和理念,在介绍了在设计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并就结合这些问题作了简单的策略分析。当前生态住宅环境已经成为了建筑发展的一种趋势,所以通过这个案例对我国的住宅建设生态设计策略作了简单的介绍,希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明、饶永 浅议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住宅设计中的运用 [期刊论文] 《安徽建筑》 -2005年5期

[2]马会军 节能住宅设计中的技术策略 [期刊论文]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年10期

[3]张敬民 试论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住宅设计中的运用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20期

[4]王钲日 浅谈生态建筑理论与建筑住宅设计 [期刊论文]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年2期

[5]黄茂英 官斌 建筑住宅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 [期刊论文] 《民营科技》 -2012年4期

[6]刘玉苗 竺昱 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住宅设计中的运用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2期

宅文化论文篇(5)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村宅基地管理;研究综述

农村宅基地问题是阻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对农村宅基地的管理和使用进行优化,直接关系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和速度。本文试对该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梳理,以为后续的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优化农村宅基地管理的背景

(一)农村宅基地的使用现状

人多地少、高度紧张的人地矛盾是制约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矛盾之一。党中央、国务院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统计显示: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还面临人均耕地和优质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等突出问题,而同时,建设用地粗放浪费现象却较为突出,全国城镇规划范围内共有闲置、空闲和批而未供的土地近26.67万公顷。1997~2005年,乡村人口减少9633万人,而农村居民点用地却增加了近11.75万公顷,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较低。乡村人口的减少加剧了农村宅基地的低效率利用,进一步导致人地矛盾,所以探讨农村宅基地的利用和管理问题,将对解决这一矛盾有重要意义。

(二)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宅基地管理的要求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政府在1950年《法》、1981年《关于制止农村建房侵占耕地的紧急通知》、1982年《关于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的通知》、2004年《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等法律法规中多次明确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归属和审批制度。法规规定:农村宅基地所有权归集体、使用权归农民,各户拥有长期使用权,并受法律保护。宅基地一律不准出租、买卖、抵押或转让。宅基地使用权的行使必须严格遵守边界要求,不得随便扩大墙院、宅基地来侵占集体耕地。农村宅基地由村集体依法设立,由农民提出申请,经村集体讨论决定、乡镇审核与县市审批。必须在“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的原则下,充分利用山坡、荒地和闲置宅基地,尽量不占用耕地”;“村民新建、改建、扩建住宅,要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老宅基地以及荒坡地、废弃地。凡村内有空闲地、老宅基地未利用的,不得批准占用耕地”实施“一户一宅”制,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国家有权依法收回空闲宅基地,“社员迁居并拆除房屋后腾出的宅基地,由生产队收回,统一安排使用”,“空闲或房屋坍塌、拆除两年以上未恢复使用的宅基地,不确定土地使用权。”最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则再次强调村民建住宅,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并重申了一户一宅制度。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完善农村宅基地分配政策”的要求。从各项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对农村宅基地管理的重视。

二、研究的主要成果及观点概述

国内对农村宅基地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而对该问题的大讨论则始于2007年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并结出丰硕的研究成果,截至目前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已达7项,即王崇敏《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的现代化构建――基于全国农村宅基地现状调查的研究》,高平《统筹城乡背景下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问题研究》,吴远《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改革研究》,宋旭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问题及其法律对策研究》和《基于多主体利益均衡的农村宅基地退出和补偿机制研究》,杜伟《农村宅基地退出和补偿机制研究》,喻文莉《农村宅基地置换的法律问题研究》。统计发现学者们主要围绕农村宅基地使用和管理现状、原因、影响因子、对策等问题展开研究。

(一)关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的使用和管理现状

宋伟等通过对农村宅基地的总量、户均宅基地面积和宅基地容积率的定量分析提出我国户均宅基地面积普遍存在大幅超标现象。侯清香认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宅基地管理存在产权特征不完整,宅基地获得、使用、退出不合理,内部监管缺失等问题”。何清和调查发现农村普遍存在旧房闲置、多处占地现象,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杨立宾认为宅基地审批中存在“程序不规范、使用权流转秩序混乱”。陈士银等从利用管理的角度提出土地的利用“缺乏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价,宅基地流转制度缺失,集体土地资产流失严重”。郭冠男认为“农村宅基地制度所有权主体虚位、用益物权权能不完整、宅基地规划和配置制度不合理等严重不足”等问题。

(二)关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宅基地管理混乱的原因

学者们分别从制度、监管和实践角度,对新型城镇化中农村宅基地管理混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宋伟等认为户均农村宅基地普遍且超标的主要原因是宅基地的闲置、一户多宅和户宅基地实际使用面积过大。钟在明提出“宅基地管理落后、制度缺失严重”是形成宅基地浪费的根源。李勇认为由于“农村建设缺乏合理规划,宅基地布局散乱,加上制度的缺失,闲置宅基地回收渠道和使用权流转不畅、缺乏有效监督等共同导致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宅基地矛盾日益突出”。胡昊认为导致农村宅基地管理混乱的因素既有不同时期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冲突,也有土地管理部门工作的疏忽,更有使用者的法律意识薄弱等多方面因素。王登正认为监管乏力、使用权人法律观念淡薄以及宅基地无偿使用是导致农村宅基地管理问题繁多的主要原因。颜志龙则认为导致农村宅基地管理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法制观念淡薄,缺乏依法用地的概念。

(三)关于影响农村宅基地使用效率的因素

宋伟等通过典型调查认为两栖占地、低占用耕地建房成本是村庄宅基地使用效率低下乃至空心化的内在机理。杨亚楠等通过对河南和甘肃省的实证调研发现村庄与城市的距离、人均耕地面积、农民的主观认识和风俗习惯一定程度地影响宅基地的利用效率。王介勇等基于对山东省村庄抽样调查结果的回归分析发现,户均宅基地宗数、人均耕地与农村宅基地的利用效率显著正相关。李睿璞,卢新海采用计量分析研究提出影响农村宅基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因子有第一产业产值、城市化水平以及城市商品房价格。李学彩通过统计分析认为人口流动因素、政府及集体财政因素、社会保障因素、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区位因素是影响农村宅基地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

(四)关于优化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管理的对策

1. 制度角度

宋伟等认为应该“加强执行一户一宅政策、严格审批和流转,实行宅基地的有偿使用政策”等以优化对宅基地的管理。李敏飞认为“进行宅基地产权制度创新,推行宅基地入市,加强流转”是实现农村宅基地资源配置的根本途径。刁其怀提出“加强宅基地规划管理、 加强宅基地用途管制、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等制度改革方向和措施。张侃提出“建立全国统一、规范有序的农村宅基地市场、科学合理的进行宅基地建设规划”的制度改革建议。王崇敏对农村宅基地的使用权制度进行了现代化构建,提出通过“合理规定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取得的实质条件、权利的内容和权利权限,完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取得的程序条件”等制度措施,同时对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宅基地使用权保障与救济制度进行改革,以完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汤汉林建议通过“宅基地市场化交易机制、实现农民房屋财产化,使用权的强制登记制度”等进行改革。

2. 实践角度

张若翔提出宅基地换房形式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流转的设想。刘锐对农村宅基地的退出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宅基地使用和出让制度、健全农村宅基地“置换+整理+复垦”机制,放开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等途径实现宅基地的退出。金晓月认为应该“优化农村宅基地流转模式,建立宅基地一级市场和收购储备制度、适度放开宅基地二级市场,规范宅基地隐形流转”。贾丽、闫小培认为必须“建立城乡统一的宅基地及房屋市场,集体垄断宅基地一级市场,建立宅基地的有偿使用制度和使用权登记制度”。杨蕾基于案例和规范分析法的角度,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收回的类型化进行了研究,认为可以采用公益性收回、处罚性收回、身份性收回等三种类型收回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以完善农村宅基地的收回制度。

三、研究的不足及努力方向

国内学术界的研究深化了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宅基地的利用和管理现状、原因、影响因素及对策的认知,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肯定国内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其仍存在不足。首先,新型城镇化中农村宅基地优化管理的研究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体系尚不完善;在研究视野上,缺乏农村宅基地管理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的结合,目前侧重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宅基地管理的学术成果仅有约42篇(截止2014年9月25日)。其次,研究成果在层次性和系统性上尚有较大提升空间,研究多侧重宏观理论阐述和中观政策的独立分析,缺乏宏观理论和对策的科学结合,微观案例研究重视不足,研究角度缺乏针对性,对策建议缺乏实践性。再次,研究方法单一,绝大多数是定性分析,缺乏系统、准确的数据支撑,更在定性定量的综合分析上极为缺乏;同时在共识性和历史性研究上,既缺乏将成功经验与失败案例的深度、广泛横向比对,又缺乏历史比对。最后,国内该领域的科研力量布局相对分散,尚未形成学术梯队和专职科研中心,科研力量整合不足。

基于以上不足笔者认为,今后的研究应该重视以下方面:第一,研究视角要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深度有机结合。第二,提升研究的层次性和系统性。不仅要有宏观理论和中观政策研究,更要注重不同地区宅基地管理的微观分析。第三,研究方法要多样化。既要注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合,又要注重各个地区实践经验的横向借鉴。第四,努力打造以科研人员为主体、涵盖多领域从业者的学术研究力量,重视学术队伍和科研平台建设,形成团队合力,构建研究该问题的前沿阵地。此外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管理问题与农学、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都具有广泛交叉,跨学科研究可以实现多角度的深入研究。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宅基地等土地管理的问题必将进一步成为国家要重点关注和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所以该问题的研究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宋伟,陈百明,杨红,等.我国农村宅基地资源现状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03).

[2]侯清香.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问题之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03).

[3]何清和.农村宅基地使用管理的思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02).

[4]杨立宾.农村宅基地管理问题的探讨[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07).

[5]陈士银,周飞,吴明发.论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宅基地合理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14).

[6]郭冠男.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制度及其权益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3(11).

[7]钟在明.农村宅基地闲置原因与治理探析[J].农业经济,2008(06).

[8]李勇.农村宅基地管理问题与对策[J].攀登,2011(06).

[9]胡昊.新形势下农村宅基地管理问题研究[C].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

[10]王登正.农村宅基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土地,1997(12).

[11]颜志龙.统一规划农宅用地[J].中国土地,1996(04).

[12]宋伟,陈百明,张英.中国村庄宅基地空心化评价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13(01).

[13]杨亚楠,陈利根,龙开胜.中西部地区农村宅基地闲置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河南、甘肃的实证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4(02).

[14]王介勇,刘彦随,陈秧分.农村空心化程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山东省村庄调查数据[J].自然资源学报,2013(01).

[15]李睿璞,卢新海.农村宅基地扩张与驱动机制研究[C].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

[16]李学彩.对农村宅基地闲置的影响因素统计分析[J].全国商情,2012(13).

[17]宋伟,张凤荣,陈百明.中国农村宅基地利用与管理现状分析[C].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

[18]李敏飞.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宅基地资源配置研究[J].福建论坛,2013(01).

[19]刁其怀.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J].中国房地产,2013(15).

[20]张侃.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研究[J].中国物价,2013(09).

[21]王崇敏.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取得制度的现代化构建[J].当代法学,2012(05).

[22]王崇敏.论我国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现代化构造[J].法商研究,2014(02).

[23]汤汉林.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3(09).

[24]张若翔.浅析“农村宅基地换房”促进小城镇建设[J].现代商业,2007(17).

[25]刘锐.农村宅基地退出问题再探讨[J].中州学刊,2013(07).

[26]金晓月.农村宅基地流转模式构建探析[J].农村经济,2006(07).

[27]贾丽,闫小培.从城乡统筹的视角看农村宅基地的流转[J].调研世界,2008(08).

[28]杨蕾.城镇化视阈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收回之类型化研究――基于案例和规范的分析[J].法学论坛,2014(02).

宅文化论文篇(6)

关键词:住宅;可变型住宅;SAR理论

Abstract:In people's values and needs of the growing diversity of life today, a single mode of living far people can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In this context, flexible housing as a new settlement patterns gradually received attention. SAR theory have appeared in such important theoretical results.

Keywords:housing; flexible housing; SAR theory

中图分类号:TU24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6-0088-02

1引言

建筑是具有双重意义的社会产品和文化产品,它既是物质财富,又是文化瑰宝。近代建筑虽然以建筑功能作为设计的出发点,但是以人为本的空间设计还是时常被人们所忽视。在我国,现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政方针指引下,建筑文化的传播有赖于经济建设创造的物质基础。被称为人类生活容器的住宅,作为有价值的商品,也渐渐地脱离了使用者,以单一的模式发展,从而导致居住质量的下降。但是在人们的价值观和对生活的需求日趋多样化的今天,这样的居住模式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要求。这就引发了住户对住宅内部空间的改造或迁居,造成精神及经济等诸多方面的损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可变型住宅作为新的居住模式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2可变型住宅的概念

可变性(Flexibility)是指不损坏固有形态的前提下可进行变化以及适应其变化的能力。在建筑空间中,可变性可定义为满足使用者各种需求的多样性(Variability)与适应变化的适应性(Adaptability)两种。可变型建筑是指维持主体结构的前提下通过改变内部空间的布置方式及延伸来满足使用者需求的、具有弹性变化能力的建筑。可变型住宅是指根据住户的要求能自主地灵活布置空间,从而能够满足不同住户的居住要求、适应社会和家庭成员变化的住宅。可变型住宅具有适应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延长建筑寿命及有利于工业化生产等诸多方面的优点。

3可变型住宅的理论基础――SAR理论

可变型住宅的研究,随着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的提高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关注,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欧洲为中心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其中荷兰的SAR理论作为可变型住宅的理论基础,对许多国家的可变型设计引起了诸多影响。

SAR(Society of Architecture Research)是1964年9月,反对Mass Housing为依据,研究新的住宅设计方法为目的,以汉普列根(N.John Habraken)为委员长的九名建筑师成立荷兰的非赢利建筑研究机构。SAR设计方法论是为了脱离单一模式的住宅设计方法、引导住宅建设过程中的住户参与、寻找共同满足住户要求和工业化生产方式的方法,从而提出住户参与和工业化概念相结合的住宅设计理论。这样的背景之下SAR理论追求的具体方向如下:第一,能直接反映住户要求的住宅设计方法的开发与适应这种方法的沟通环境的形成。通过住户积极参与设计与施工过程,设计者只提供分割空间所需要的必要部分,住户随意布置内部空间和家具,从而使住户对自己的居住环境产生关心与爱护。第二,新的大量生产方式的开发。改善原有工业化方式的无个性、单一性、单调等缺点,开发运用支撑体和填充体理论的新的大量生产方式,来满足住宅'量'与'质'的双重要求的、共同满足住户要求和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住宅设计方法。这一点以模数协调(Modular Coordination)的构件标准化与规格化为基础。第三,共同设计与设计语言(Design Language)的开发。即各部门的专家相互沟通,使各自的信息与资料一般化、共同化,从而形成新的设计理论。当今这样复杂多样的城市环境中,通过几个建筑师有限的思想与概念是很难把握问题,从而需要包括住户的诸多部门专家的相互沟通、共同设计是有必要的。SAR设计方法论的具体内容如下:

3.1支撑体与填充体

SAR在1965年12月提出了支撑体(Support)与填充体(Detachable Unit或Infill)为主的住宅设计方法论。支撑体包括承重墙、楼板、交通管道核心筒等,填充体包括隔墙、组装构件、卫生间、厨房等。支撑体作为结构体有很长的周期,填充体根据材料的耐久年限、流行风格、技术的发展其周期比较短。支撑体和填充体相互协调的结果便是住宅。在这里材料和空间的位置与尺寸相互作用。

3.2基准带与限界带

为了空间分类设置了α、β、γ、δ等四个基准带,在基准带之间又设置了限界带。

根据功能把空间分成卧室、厨房、书柜等长时间使用的特殊用途空间;客厅等进行多种活动的一般用途空间;仓库、浴室等短时间使用的服务空间。从空间的属性上看特殊用途空间的大小固定、位置可变,一般用途空间的大小与位置都可变,服务空间的大小与位置都固定,从而空间布局的时候特殊用途空间布置在α基准带、服务空间布置在αβ限界带、一般用途空间布置在α和β基准带上。

4国外可变型住宅的应用与发展

4.1 德国

1927年德国斯图加特市近郊举办的威森霍夫现代住宅建筑展(Weissenhof Housing Project Stuttgan)上采用的适应住户要求内墙和隔断,为德国可变型住宅的设计拉开了序幕。在这基础上德国政府为了在住宅上运用工业化的建筑方法,1971年举办了首届题为“可变型住宅平面设计(Flexible Residential Floor Plans)”的设计竞赛。这个设计竞赛给开发可变型住宅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具体要求如下:

1)由住户适应住宅的原理,转变为住宅适应住户的原理。

2)在建筑耐久年限内,要满足由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变化的若干内部空间的改变。

3)住户能够积极参与住宅内部功能布局。

4)采用非承重墙分割空间并隔声。

5)适应房间功能与设备的长、短期变化。

6)居住者可以随意地将隔断移动。

7)要考虑材料、设备、建筑物要素的老化。

8)要考虑电器、卫生设备的模数。

1972年以“Elementa”为题举行了第二届设计竞赛。这次竞赛同时考虑了住宅内部的可变性、建筑结构和工业化问题。具体要求如下:

1)要具备限定居住空间的外部要素的灵活性与建筑要素的赋予。

2)节省费用和缩短工期。

3)确保扩大面积的可能性。

4)可以重新布置内墙。

4.2 荷兰

荷兰早在20世纪20年代,在工人住宅中运用了可变性。此后1924年乌特勒支的里特维德设计的施罗德住宅(Schroeder House),采用推拉门达到了可变性的目的。30年代也有过可变性的事例,但是真正开始研究并建设是在60年代SAR的努力结果。SAR的主要设计方法是住户参与住宅建设过程和根据基准带(Zone)与限界带(Margin)的设计方法。70年代以后,SAR的成果对欧洲产生了极大影响,对各国的可变型住宅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4.3 日本

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生产了大量的P.C住宅与小型集合住宅,这导致了住宅的单一、固定模式的发展。为了脱离这种局面,住宅设计转向了反映个性与多样性的方向。这时期铃木成文教授进行的关于住宅的多样化与变化的居住现状调查和SAR理论的介绍和认识为背景,由住宅都市整备公团(HUD)、住宅部品开发中心(1986年更名为住宅部品认定中心)和相关学者共同在八王子市里建造二层六户的公团实验住宅(Kodan Experimental Housing Project:KEP)进行了实验。KEP是从1973年开始的长期开发计划。它利用预制构件的组合来创造适应新的居住要求、居住质量、生活方式、生活周期及易于维持管理的内部空间为目的。

5结束语

住宅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空间单元,在任何时期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建筑类型,同时也是最为活跃的建筑类型。他直接影响着千家万户的家庭生活,关系到每个居民的切身利益,涉及到整个城市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进步的一个关键因素。人们的价值观和对生活的需求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当今住宅满足不了人们的要求是不可否认的现实。本文以提高住宅质量为目的,希望通过对可变型理论及国外先进事例的分析能给中国住宅产业的发展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美)拉普卜特著.常青,徐菁,李颖春,张昕译.宅形与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韩)张吉勋.A Study on the Planning Elements

宅文化论文篇(7)

【关键词】以人为本 住宅电气设计 应用

【 abstract 】 the residence is human habitation, life, enjoy the family warm places, the fundamental starting point is the residential electrical design reflect the soci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meet the needs of people. The "people-oriented" concept has become a designer to build each link must be followed in principle. Modern residential electrical design for the resident provides more safe, comfortable and convenient environment, how to follow the rapid changes of people's living needs, further reflect these principles in residential electrical desig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subject is electrical designers. This paper discusses on the human-oriented concept in the application of residential electrical design.

【 key words 】 human-centered residential electrical design applications

中图分类号:TM930.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住宅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日常居住的层面,而是人们生活现代化、个性化的重要的构成部分,而住宅高水准的电气化又是住宅实现现代化、个性化的重要保证。但住宅的电气化不能盲目地追求华丽、奢华设计,而应在保证满足电气设施功能要求及确保电气设备安全的基础上,更多地按照“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力争做到设施安全、健康节能、经济合理、方便实用、美观大方、适应性好及易于建筑安装操作,还应具备能根据住宅电气的发展趋势而更新换旧的发展性。

一、以人为本原则的含义

进入2l世纪,我国提倡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的根本利益着想。在关于民生的居民住宅电气设计方面,要从居民的角度出发,参考居民的看法,做到居民住宅的实用性与安全性相结合,这对电气设计以及施工单位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以人为本”原则要求电气设计具备的其他原则

1、现代化原则。住宅电气的设计与建设是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正朝着现代化的方向迈进,人民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在不断提高,对住宅电气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促使住宅电气不断朝着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2、因地制宜原则。在对住宅电气进行设计时,要根据不同的气候环境、不同的地形条件以及不同的住房布局,做出有效地规划,因地制宜,以保证住宅电气设计的质量与品质。

三、“以人为本”的理念的运用

1、住宅用电量的确定。按照住宅设计规范的规定,按照小区住宅面积,多将住宅用电负荷标准设计为2.5KW或4KW左右。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家用电器种类不断增加,如微波炉、电磁炉、大容量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的广泛应用,让用户实际用电负荷远远超过了住宅设计规范中规定的标准。在进行住宅电气的实际设计时,在建筑面积低于90以下的住宅,可以将每户容量设计为4KW-8KW,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住宅用电量。

2、线路。住宅的电源线路一般为电线穿钢管或PVC 塑料管暗敷设。为了安全和防止电气火灾,当电线敷设于墙内、楼板内和吊顶内时要穿管敷设,护套绝缘电线在正常环境下可以直敷,但不能直敷于吊顶、墙壁和顶棚内。现在市场上有做成踢脚板或顶角线外型的塑料布线槽,既美观又安全,适用于住宅装修。

3、系统插座设计与安装。住宅插座设计是住宅电气设计的重要环节,随着家用电器多元化发展,住宅家用电气设计中家电种类也繁多,这便对其中的插座设计与安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气系统插座的安装需要参照插座高度与线路布局等要素进行住宅电器的安装,其中尤其要注意微波炉、油烟机及冰箱等电器插座的设计与布局。

笔者基于住宅电气设计规范与实践应用,进行了相关电气的插座安装最佳高度标准,其中微波炉插座最佳高度为1.6m左右,油烟机插座最佳高度为1.7m左右,而冰箱插座安装的最佳高度为0.3―0.5m之间,关于挂式的空调插座的最佳高度为2.4m左右,对于其它家用电器的插座中安装高度低于1.8m的插座都要安装相应的具有安全性能的插座。

4、电能表表箱的设置。住宅照明计量表箱不应设在靠近潮湿房间的墙体上,因为配电箱所在墙的另一面,往往是潮湿房间的0、1和2区,潮湿房间的水分是透过墙体而渗入配电箱内,造成电气事故,这一点设计人员比较容易忽略。按照建筑住宅设计习惯,住宅的卫生间往往设计在靠楼梯侧的住宅入口侧,而楼梯间墙体和入户两侧恰好是电气设计人员喜欢布置分户配电箱的地方,此位置至分户配电箱设置在靠卫生间的墙上,留下安全隐患。

5、防雷设计。防雷设计是电气设计保证居民安全的重要设计内容,是“以人为本”设计的安全设计的组成部分。(1)雷击来源。住宅内部的雷击来源主要包括室外天线、高处的金属构件、电话线及低压配电线等。(2)防雷设计。住宅防雷主要包括防直击雷、防高电位入侵及防感应雷等内容。在进行防直击雷设计时,可在屋面等容易遭到雷击的部位设置接闪器,并应使下线与接地设备连接,在安置时应保证以上部件连接稳固可靠;而在进行防高电位入侵及感应雷时设计时,应保证绝缘子的铁脚支架在电缆的进户口处设置稳同地接地,还应选择合理的部位安置如避雷器的过电压保护器式装置。

6、住宅弱电系统设计。在住宅电气设计中,弱电系统的设计十分关键。弱电系统主要包括网线、电话、电视、报案报警等多种系统。在进行住宅电视系统设施设计时,需要根据当地有线电视网实际发展水平及发展速度相协调。在城市住宅中,家庭电视拥有量接近100%,甚至在一些家庭中,拥有两台或两台以上电视。为此,在进行设计时,可以客厅两面墙上及卧室中进行电视终端盒的设置,电视终端盒距离地面0.3m,且与电源插座保持等高,从而满足用户多台电视需求。在很多小区中,均铺设有宽带数据网,并在每栋楼中设有多个信息插座。保安系统的设计,需要结合电子门锁、对讲门铃、报警系统等,实现远程传呼对讲与遥控开门等功能。

7、消防安全系统。现在的大型住宅中,电气设备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各种用电器更加容易发生故障,引发生活安全问题。因此,安装必要的消防安全系统是保证住宅安全的必然要求。在安装大型住宅的消防安全系统时,要做到以下几点:(1)采用多种供电电源,一般可以采用常规电源与应急电源。(2)安装紧急照明系统。(3)安装应急手动火警报警系统,同时加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建设。(4)所有电路的导线要符合国家防火安全规定。

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及“以人为本”的思想的深化,住宅电气设计将被赋以更多的内涵,住宅电气设计要以技术先进、实用可靠、经济合理为原则,建设时要留有一定余地,应考虑技术的先进性、网络的开放性、系统的扩展性和可靠性,尽量采用通用标准及设备,同时,住宅电气设计中也应当做到安全、舒适、方便和环保,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翟晓宁.电气设计中节能措施的浅见[期刊论文]-价值工程2010,29(3)

[2]吴泽芳.住宅电气安全的几点建议[期刊论文]-应用能源技术2009(3)

[3]张骋.由一起漏电事故引发的思考[期刊论文]-低压电器2009(1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