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1 17:11:20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篇(1)

关键词:双向阶梯式教学法 高中生物 教学

目前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的开展,老师们纷纷在各个领域内尝试着探究、合作、自主等《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模式[1],我通过综合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针对当前教育形式、结合日常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并提出了“双向阶梯式教学法”,即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纵向、横向两种阶梯式教学的一种教育理论。经过实践观察及有目的性的教学实验,证明阶梯式教学法是贯彻新课程改革的一把利器,综合运用各类阶梯式教学模式的双向阶梯式教学才是成功的保障。

1.研究内容

我们将阶梯式教学分为两大类,横向阶梯式指的是对学生按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分阶梯,纵向阶梯式是指对每个阶层的学生的授课和教育过程的阶梯式分层,即采取“问题设置-实践引导-结论分析”的阶梯式教学模式。而“双向阶梯式教学”模式将纵向、横向阶梯式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是将班级内学生按照学习成绩、综合素质分为三组,针对每组学生进行“问题设置-实践引导-结论分析”阶梯式教学,从而达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的目的。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十七世纪中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ohn Amos Comenius)总结推广了课堂教学以来,班级授课制便作为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沿用至今[2]。但随着历史的前进,各国的教育家逐渐认识到班级授课制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学生动手机会少,创造性不易发挥;教学目标“一刀切”,不利于因材施教等等。因此,人们在质疑、思索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探寻既能保持教学规模,又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新型教学形式。1868年美国教育家哈利斯(Harris,W.T.)在圣路易州创立了“活动分团制”的阶梯式教学的雏形[4],国内众多学者也相继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阶梯式教学实验首先在上海市拉开序幕,随后,江苏、浙江、辽宁、四川、湖南等几省也逐步展开了阶梯式教学的实验研究工作,如孙琪的《阶梯式”教学的尝试》,何龙泉的《教学难点的阶梯式处理》,李富忠的《阶梯式小单元教学法研究》,这些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对阶梯式教学进行了研究[3]。

3.研究的理论基础

阶梯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所擅长的能力是不同的,阶梯式教学方法确切地讲就是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后,按阶梯式分布设置教学目标,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易到难,从简到繁,最终让学生在学习中按照教学要求拾级而上,不断取得进步,树立学习自信心,从而最终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4.研究方法和步骤

双向阶梯式教学法包括横向和纵向阶梯式教学两部分,“横向阶梯式教学”具体方法为:根据班级同学的学习成绩及综合素质,分为A、B、C三组,A组为学习成绩好兴趣浓接受快的学生,B组为学习成绩中等,学习情绪稳定或能力一般,学习勤奋的学生;C组为学习成绩较差接受困难大消极厌学或顽皮不学的学生;按组别重新排位,针对A组同学,实行指导式教学,以自学为主,充分发挥其创新性和主观能动性;对B组同学,实行引领式教学,在扎实掌握教材要求内容的同时,进行适当的课外延伸;对C组同学,实行基础式教学,牢牢把握基础知识基本框架,在基本框架掌握后略加延伸。“横向阶梯式教学”对教师要求更加提高,一,备课:对A组学生,制定完善的自学提纲,注重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对B组学生,以教材要求为主,将教学要求内容牢牢掌握,适当进行课外延伸,对C组学生,教师应提炼出基础知识框架,加强基本功的训练。二,课堂教学:在时间的安排上,A、B组的授课时间只需点到为止,一般10分钟左右。C组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30分钟,教师应将基础知识框架的掌握作为主要方面,在提高基础的同时,不断满足他们的要求,争取向A、B组同学转化。三、作业,应充分考虑到三组同学的实际,对A组同学,简单的基础问题可以简单带过,侧重于思考性和趣味性的习题,对B组同学,布置课本上必要的习题和一些选做题,对C组同学,只要求完成课本上的习题,不出一些基础习题,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纵向阶梯式教学”具体方法为,对三组中的每一组都实行“问题设置-实践引导-结论分析”的阶梯式教学模式,第一步“问题设置”:通过问题的设置,学生可以明白自己知识薄弱的环节,激发学习兴趣,带着问题和兴趣吸收相关知识,问题的设置应坚持积极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等,通过创设“悬念式”、“直观式”、“阶梯式”、“辐射式”“开放式”问题情境,以置疑、探究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是课堂成为自主学习的场所。第二步“实践引导”:提出问题之后,应有步骤、有方法的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通过对问题的逐层分解,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第三步”结论分析:在完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之后,最后应对该过程进行总结式的分析,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存在?我自己能不能发现类似问题?为什么要这样解决?解决这个问题应用到了哪些相关理论?有没有其他解决方法?纵向阶梯式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需要做较大的改进.就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5.双向阶梯式教学法的实用性及社会价值

我们这项研究的应用价值是针对目前传统教育中存在的浅表性、随意性等问题,通过对双向阶梯式教学相关理论再进行广泛系统的查阅和分析总结,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理论,然后在所带班级中进行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教学实验,利用统计学方法及相关标准化量表、调查问卷、考试成绩相关分析等,对该理论进行完善和总结,以期能够得到推广和利用。

参考文献

[1]周小山,严先元编著.《新课程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模式》.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关胜霞.教学论教程[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孙琪.“阶梯式”教学的尝试[J].天津教育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篇(2)

任何一个学生,他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总是处于相应的层次上的。所以,教法应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在施教过程中,应贯彻如下“两条原理”和“三个基本原则”,以达到教师的激励与学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

两条原理:其一,内部动力原理。即承认学生认识机能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某一个性因素(如数学兴趣)发生变化,将引起其他部分及整体变化(产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其二,适应与转化发展原理。“适应”即教学应适应学生现有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转化发展”即变学生厌学为爱学,变不会学为会学,变无所作为为积极进取,求得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三个原则:

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

2.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原则。即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的行动,提出统一要求和目标的同时,正确估计出学生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可能性,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阶梯,将学生分成不同阶梯类型,在自学、听讲、讨论、答问与作业中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相对独立地得到发展。

3.学生心理认识规律与知识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原则。即遵循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基本原理,将知识内容进行弹性处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认识阶段。将新教材的弹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融于教法之中。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基本作法包括四个方面。

一、定好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梯级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备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二、分阶梯授课

1.备课设阶梯

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例如,初二“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梯级为:(1)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新教材正文不做要求)。

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

2.讲课沿阶梯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阶梯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

另外,课堂练习能异于常规教学。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

三、分梯级评估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

于是,我们采取如下考查方法:

(1)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拓深题40分,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一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此种方法常用于综合考查)。

(2)题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高,对高组学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广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拓广题,作为升级的参考因素。(此种方法常用于单元考查)。

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学生升级的量化依据。

四、激励跨梯

学生分级达标后,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基础得到了巩固,部分学生跨梯条件日趋成熟;老师应在授课中有意识地创造跨梯条件(如超级提问,超级作业),引导他们向上一级台阶过渡。同时,鼓励学生自觉申报跨梯。对部分不能升级,以及个别由于骄傲而退步须降级的学生,教师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后,采取保级和降级措施。这种定期升级教育活动,一期一般进行两次,对个别超速发展的学生,可随时升级。调级后,老师订出新的目标(如各组的最低分数),使学生有新的奋斗目标。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实验五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两届实验班实验前均为同年级较差的班级,但是,1993年和1995年毕业的学生,合格率均为100%,人均分高于市15.4分和18.6分。尖于面不断扩大,毕业时,达40%以上,在市组织的两次数学竞赛中,实验班有两人获一等奖,4人获二等奖(实验班只有32人)。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篇(3)

【关键词】数的概念;阶梯式探究;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7-0104-03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构建或缺乏动力、或理解不深,这些势必影响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和数学能力的培养。以对数教学为例,利用对数的定义,学生通过模仿不难将指数式中的指数表示成对数。然而,为什么可以把指数表示成对数?“log”符号表示的含义是什么?学生的理解程度普遍不高。如何处理学生概念理解上的难点,使学生易记、易懂并发展形成新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数学教师在概念教学中无法回避的重要工作。

一、阶梯式教学模式

阶梯式教学以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学原则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理论基础,应用这一模式的教学往往能更有效地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教学,在国内外课程教学中均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就以“对数的概念”说明阶梯式教学在数学概念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二、教学过程概述

“对数的概念”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3.2.1章节的内容。从学生学习数的运算历程来看,对数与学生初中学习的用根式表示数类似,都是引入新的符号来表示数;从知识结构体系看,对数是3.1.2节指数函数的延续,又是为学习3.2.2节对数函数作铺垫。根据阶梯式教学理论,笔者在以下几个环节对教学作了阶梯式处理。

1. 设置情境,体验思维困顿

【教学片段1】升入高一,同学们都已经长大了。有一天,爸爸告诉你:在你出生时给你存入了一笔学习资金(设学习资金的总额为单位1),这笔钱在不断增加,并且总额每年增加10%。

师:在指数函数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经过x年这笔钱的总额为y=1.1x(x>0)。

结合背景材料,与你的同桌互提一个你最想提出的问题?

生1:经过16年,这笔资金是原来的多少倍?(1.116=N)

生2:学习资金经过多久能变成原来的两倍?(1.1x=2,求x的值)

【点评】知识概念的建构离不开学生的主动探求。在教学片段1中,笔者通过设置一个学生感兴趣、容易处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已知底数a和幂值N,求指数b这一运算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如何求解指数b的值成为此时学生的思维主导,欲求而不得其解。通过设置这一问题情境作铺垫,使学生充分体验这种思维困顿,迫切需要探求此方程的求解方法,为对数概念的引入提供了有利于学生接受的认知环境。

2. 充分引导,积蓄思维能量

(1)图象直观,突破认知难点。

【教学片段2】

师:你的学习资金有没有可能变成原来的两倍?即方程是否有解?

生1:1.1x=2是随着x的增而增大的,一定存在某个x的值使得1.1x=2成立。

师:如何更直观地说明你的结论?

生2:把方程与函数联系起来,可以先作出指数函数y=1.1x的图象,它与函数y=2的图象有且只有一个交点,交点所对应的横坐标x的值就是方程的根。

师:很好,这位同学通过数形结合解释了这一问题,看来的确是有可能实现资金翻番的,那么如何表示x的值呢?

【点评】数形结合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在教学片段2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不仅突破了数的抽象性,也使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在学习用对数表示这个数之前,先对这个数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和理解,积蓄足够的思维能量。

(2)类比同化,完善知识网络。

【教学片断3】

师:追溯数字运算的学习历程,我们也曾遇到类似的困境。例如:为了表示腰长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符号――根号,得到一个新形式的数――根式。

师:类似的,我们也想到可以用一个新的数学符号来表示x,记作x=log1.12,读作以1.1为底2的对数(引进新的符号――log,得到一个新形式的数――对数 )

师:新符号表示什么?它表示什么含义?

生:log1.12表示一个数,使方程1.1x=2成立的数。

【思考】一般的,对于指数式ab=N(a>0,a≠1),已知底数a和幂值N,如何表示指数呢?

【点评】类比是同化新知识、建立知识网络的重要途径。对数和初中所学根式相似,都是用符号表示数。学生对新知的接受与理解是以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为基础的,通过与根式的类比,学生可以知道如何运用对数?对数表示什么?甚至在今后的探究中,学生再遇到无法用已有知识表示的数时又多了一种解决策略。

以上两种策略,为学生理解概念提供了更易接受和实现的阶梯。这是学生思维能量主动积蓄的过程,量变引起质变,没有思维能量的积累,就没有学生对概念理解的突破,使其在^脑中先行产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突破思维困境,新认知在原有认知基础上自然生长。

3. 转化化归,突破难点

【教学片断4】

师:我们对对数的学习源于指数,你能说出a,b,N在两式中的名称吗?

师:对数式中a>0,a≠1,那么b和N的范围各是多少呢?(引导学生回忆指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生:b∈R,N>0。

师:(在图中标明字母的范围)可见真数一定是正数,负数和0没有对数。

师:由对数的定义可知,两式都表示a,b,N这3个量之间的同一个关系,两种写法可以相互转化。

【点评】转化化归是突破难点的重要方法。知识是前后联系的,学生旧知与新知跨度越小、相互容纳时,新知就越容易接受。教学中利用指对数的相互转化,将对数式化归为指数式处理,促使学生掌握处理对数问题的基本方法。

三、阶梯式教学对培养和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作用

数学概念是构筑数学知识网络的基础,单纯依靠学生记忆、模仿、练习的教学方法难以落实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也弱化了概念教学对学生认知能力培养的作用,更无法实现学生从数学概念到数学观念的内化。

在课程教学的不同阶段,利用阶梯式教学,能有效地化解学生理解抽象概念的困难,更好地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体系,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问题提出阶段,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架设了由生活通往数学的阶梯,拉近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距离,降低学生的探究门槛,使每个学生都能自然地根据问题情境进行数学的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概念建构阶段,利用与函数图象的结合,引导学生从形的角度考虑问题,促使学生从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

在概念内化阶段,通过与已有知识的类比,为学生理解新知创设有利条件。知识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利用转化化归,建立学生新知生长的起点,培养了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阶梯式教学中教师作用的剖析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源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这要求教师主动创设一个适合新知识产生的学习情境。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生活经验,还应考虑问题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为新知识的展开创设有利条件。

本节课中,笔者设计了一个半开放性问题,从学生的提问中提炼出两类问题:一类指数问题,另一类即本节课重点研究的对数问题。学生不仅对情境中的资金计算非常感兴趣,激起了他们的探究热情,而且通过两类问题的比较,初步明确了指数运算和对数运算的区别和联系,为理解对数概念提供引导。

2. 教师应充分预估学生概念建构上的难点

预估学生对概念建构上的难点包括概念抽象性对学生理解造成的困难,原有知识对新概念的混淆以及概念中的条件限制,关键字词的理解等。

针对学生可能产生的认知难点,笔者通过设置多个教学阶梯,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对数的概念。例如:本节课研究的重点是对数的表示,即方程1.1x=2根的表示。学生对此方程是否有根、根是多少的认识是模糊的,若不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必然对其新知的建构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笔者引导学生结合函数图象,直观地认识方程根所表示的数。数形结合思想不仅贯穿课堂教学,也为学生理解对数积蓄更充分的思维能量。

3.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提出不同的能力要求

教育理论家、数学家弗赖达塔尔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数学现实,数学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数学现实展开。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在课堂教学不同阶段的认知水平,设置合适的阶梯,帮助学生实现更高层次的能力要求,还要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差异,根据提问获得的反馈,提高或降低下一级阶梯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设定教学阶梯时可以参照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可行性原则。可行性的评估首先要对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能力水平作先期判断。执教者所设的教学阶梯要切实可行,能在有效时间内使学生更高效地对新知进行探究和建构。

二是适应性原则。一般而言,当新旧知识之间的跨度较小、相互容纳时,学习就能顺利进行。反之,当新知识与学生原认知结构脱节时,就必然形成学习难点。

三是提高性原则。教学阶梯的设定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阶梯的创设上,必然要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有所提高。

通过观察,不难归纳出结论:loga ab=b(a>0,a≠1,b∈R)。

师:我们如何证明这个结论呢?

生1:由对数的定义证明:ab=ab ?圳 loga ab=b

生2:仿照例3的解法,设loga ab = x,再转化成对数式:ax=ab,x=b,即可得结论:loga ab=b(a>0,a≠1,b∈R)。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学生纷纷议论,但一时没有其他证法。

师:知识要学会联系和转化,你能从指对数的转化关系入手吗?

生3:我发现在指数式ab=N①和对数式loga N=b②中,只要将①式中的N代入②式即可证明结论成立。

生4:把②式代入①式,还可以得到a =N(a>0,a≠1)。

师:非常不错,这种指对数的转化关系不就是我们今天处理对数的基本方法吗?前面我们得到的结论loga 1=0和loga a=1其实也是loga ab=b(a>0,a≠1,b∈R)的特殊情况。

【点评】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是螺旋式上升的,因此在设置阶梯时,除了要考虑以上3个原则外,还要考虑概念或定义的本源以及知识间的前后联系,使教师设置的教学阶梯不仅能帮助学生“拾级而上”,探求更高处的“风景”,也能“峰回路转”,紧扣知识本源,不忘脚下的路。

通过阶梯式教学在对数概念教学中的应用可以看到,概念教学的阶梯式处理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克服在概念抽象性理解上的困难,形成新的知识网络。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归纳结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使其尝到了发现的喜悦,提高了数学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李吉宝.数学教育学报[J].数学概念教学应该帮助学生形成七种数学观念,2011(2):88-89.

[2] 苗学雷.上海中学数学[J].高三数学阶梯式教学的实践与体会,2009(10):37-39.

[3] 何龙泉.中学数学教学参考[J].教学难点的阶梯式处理,2004(12):8-9.

[4] 雷听.数理化解题研究[J].初中数学阶梯式教学初探,2016(6):30.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篇(4)

关键词:激励,教法

下面简介该教法的一 些原理与做法。

任何一个学生,他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总是处于相应的层次上的。所以,教法应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在施教过程中,应贯彻如下“两条原理”和“三个基本原则”,以达到教师的激励与学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

两条原理:其一,内部动力原理。即承认学生认识机能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某一个性因素(如数学兴趣)发生变化,将引起其他部分及整体变化(产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其二,适应与转化发展原理。“适应”即教学应适应学生现有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转化发展”即变学生厌学为爱学,变不会学为会学,变无所作为为积极进取,求得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三个原则:

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

2.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原则。即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的行动,提出统一要求和目标的同时,正确估计出学生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可能性,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阶梯,将学生分成不同阶梯类型,在自学、听讲、讨论、答问与作业中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相对独立地得到发展。

3.学生心理认识规律与知识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原则。即遵循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基本原理,将知识内容进行弹性处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认识阶段。将新教材的弹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融于教法之中。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基本作法包括四个方面。

一、定好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梯级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备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二、分阶梯授课

1.备课设阶梯

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例如,初二“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梯级为:(1)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新教材正文不做要求)。

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

2.讲课沿阶梯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阶梯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

另外,课堂练习能异于常规教学。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

三、分梯级评估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

于是,我们采取如下考查方法:

(1)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拓深题40分,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一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此种方法常用于综合考查)。

(2)题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高,对高组学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广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拓广题,作为升级的参考因素。(此种方法常用于单元考查)。

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学生升级的量化依据。

四、激励跨梯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篇(5)

【关键词】两段式阶梯教学法;手术室;护理教学

手术室护理专业性较强,对护理人员的基础理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较高要求,而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手术室护理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发展需求,我们采用两段式阶梯教学法,即护生入科后首先由专职带教老师进行集中示教,然后再由带教老师进行一对一教学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与分组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手术室实习的86名护生作为观察对象,男4名,女82名;年龄18~25岁,平均(18.6±2.5)岁;文化程度:中专30名(34.9%),大专46名(53.5%),本科及以上10名(11.6%)。按入科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名,两组的性别、年龄、学历等方面大体一致。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传统教学法,即实习护生入科后由科主任指定一名临床带教老师,实习护生采取“跟人”式见习方式,并由带教老师根据近期科室所收治的患者情况结合实纲进行随机的带教教学实习。

1.2.2观察组

根据实习护生在手术室的实习目标,采用两段式阶梯教学方法进行临床带教实习。首先制定教学实习方案,在科主任带领下,选择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深厚、有较强讲解能力、大专以上学历、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主管护师作为带教组长;选取责任心强、临床业务素质高、沟通和示范能力强、护师以上职称、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护士作为带教老师。由科主任、带教组长、带教老师组成教学实施小组,在充分掌握教学大纲、护生实习要求和评价标准的前提下,针对传统实习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结合我院手术室的实际情况,制定两段式阶梯教学法的具体实施内容。第一阶段:护生入科后由带教组长负责为期3天的集中示教,重点是帮助护生全面了解手术室环境、各类工作制度、流程、医疗安全及法律法规、手术室护理理论知识等。第二阶段:护生由带教老师进行一对一的带教实习,采取跟人跟班法,带教过程中带教老师一对一的讲解和示范,提示和指导护生在手术过程配合有关工作,然后由护生进行逐一操作。在此过程中,随时关注手术进展情况,同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更正和指导;带教过程老师及时评估护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掌握情况,随时给予补充及强化专业知识,并耐心解答护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

1.3评价方法

护理实习结束后对手术室护理质量进行考核评价,内容包括:①基本理论考核,采用我院编制的三基基础理论标准试题库进行考核,总分100分;②护理操作,采用我院制订的《手术室护理技能考核项目及评分标准》进行考核,总分100分。③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分别从学习兴趣、沟通技巧、团队合作、综合能力4个方面对手术室护理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由经过严格培训并熟知本研究的调查者现场发放问卷,调查前采用统一的指导语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意义及问卷的填写方法,被调查者以不记名方式自行进行填写,填写完毕后由调查者现场收回,共发出调查问卷86份,回收有效问卷86份,有效回收率100%。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χ-±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生基本理论与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比较(表1)实施两段式阶梯教学法后,观察组实习护生的基本理论、护理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护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比较(表2)观察组护生在学习兴趣、沟通技巧、团队合作与综合能力方面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手术室护理与临床护理相比有十分显著的专业化和独立化特点,随着临床手术技术的发展,对手术室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护生的毕业实习是其由护生向护士转变的重要阶段,近年来部分护理研究结果表明,护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着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操作相脱节、不能融会贯通等问题,这一状况可能与现行的实习教学方法和护生的学习方法有关[1]。如何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教学模式,使护生最大限度地掌握手术室的相关专科理论与护理技能,是手术室护理教学管理者应着重关注的问题[2]。两段式阶梯教学法充分发挥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作用,在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联系临床实践,极大限度上提高了临床教学的总体效果[3-4]。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生基本理论、护理操作考核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学习兴趣、沟通技巧、团队合作与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均好于对照组,组间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施两段式阶梯教学法的优点:①护生在进入手术室后由带教组长向其介绍科室环境、手术室的工作特点和相关规章制度等,加强护生对手术室工作的了解,缓解其因陌生环境而带来的恐惧和焦虑心理,提高进一步学习的兴趣。②两段式阶梯教学使护生实习计划能够循序渐进地完成,护生在获得临床各专业学科理论知识基础上,通过临床带教老师的实践指导和临床基本技能训练,极大激发学习兴趣,既检验、巩固和强化了其所学的理论知识,也提高了临床操作技能,使操作更加规范化和程序化;③培养护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带教老师一对一的教学工作,护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多,使护生能较快进入实习状态,带教工作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作者:吴玲萍 单位:浙江义乌市中心医院手术室

参考文献

[1]李凤苓.河北省6所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学生技能统考成绩评析[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1,28(2):96.

[2]赵香凤.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7):61.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篇(6)

阶梯式板书在讲授免疫应答时的应用免疫应答同样也是医学免疫学的重要章节,其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是教学难点。由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非常复杂,传统教材对这一部分都是采用纯文字及少量图片来描述,学生很难理解、记忆。笔者采用阶梯式板书,经过90分钟的学习,学生都能顺利掌握该章节内容。现以细胞免疫为例做一介。

二、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应用阶梯式板书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理解传统教学模式仅是单纯进行讲解,且教材多为纯文字描述,使学生感到抽象,难以理解。采用阶梯式板书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一目了然。复杂的理论知识,用简单的阶梯式板书就能说明问题,易于学生理解。有利于学生复习记忆阶梯式板书清晰明了,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复习记忆。医学免疫学有些内容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示,学生在课堂上能很快理解,但很快又会遗忘。采用阶梯式板书,学生虽然也会遗忘,但拿出笔记,只要看一下阶梯式板书,很快就能回忆起来,故有利于学生复习记忆。

2.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笔者在尝试阶梯式板书教学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自己编写阶梯式板书的能力。例如,讲完补体激活经典途径、旁路途径后,要求学生课外自学,自己书写MBL途径,最后交由教师批阅。同样,讲完细胞免疫后,让学生自己书写体液免疫的阶梯式板书。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阶梯式板书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篇(7)

随着近年来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加深,我国高校的教育模式由过去重视数量正逐渐转变为重视质量,高职教育更是如此,其培养的学生是以就业为指导,以岗位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新型专业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电子技术基础》更侧重于培养学生机电、电子、电气、自动化等专业基础知识及能力,与传统电子技术课程相比,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由于传统意义上的课程通常只教会学生电路及元器件的识别、电路的认知和计算,所以学生几乎没有实践过真正的电路,也不会应用元器件和实际电路。长此以往,我们培养的学生不知道电子技术的学习目的和意义,更不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电子技术。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研究了阶梯式项目教学法这一实用性教学方案。

一、阶梯式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阶梯式项目教学法侧重于师生互动,是依靠师生共同参与才能完成的完整性教学活动。这种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模式为教与学共同开展。具体实施方式为将过去教学体系中的教学内容按知识系统性分为很多小的教学项目,根据所有项目,学生自主进行探索、研究、论证、实践等程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引导者和鼓励者的角色,以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二、阶梯式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传统教学体系中存在课时量过少、教学进度不合理、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学生实践活动过少等弊端,而阶梯式项目教学法最大限度的改进了这些不合理之处。这是一种将项目教学法和阶梯式教学法结合起来的尝试,即在鼓励学生个体性充分发展,同时兼顾个性差异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知识学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习惯,将学生的项目教学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循序渐进展开。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刻保持与自身学习能力相符合的新知识结构,在知识学习的同时,能力也得到提高。这对于不同智力、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学生来讲,更注重个体差异性。

三、阶梯式项目教学法的运用

(一)确定项目

确定项目是进行阶梯式项目教学法的前提,只有选择了难易程度最适合学生的项目,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在设置项目时,不仅要在整体上合理选择,而且各个小项目的联系必须逐层展开,紧紧相连。另外,要根据书本知识设置可行性较强的项目,在电子技术基础的知识点上将其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

(二)实施项目

实施项目是进行阶梯式项目教学法的核心环节,在此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项目、教学现场的体现。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环节:1.提出任务。任务的提出应该目标明确,以学生的课堂接受程度决定任务的难易程度。另外,任务设置必须可行性强,应该以强化学生理论知识为基础,在此之上提高其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2.知识梳理。教师应该在提出任务后及时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比如在进行直流稳压电源制作时,应该梳理学生的元器件识别、整流电路、滤波电路、稳压电路、开关型稳压电源、工具使用等方面的知识。3.查阅资料。知识梳理完毕后,教师应该对学生布置查阅资料等方面的任务,学生在大量阅读查找的同时,既为当时的任务做出充足准备,又可以丰富自身的经验。4.实施任务。实施任务是学生将各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再认识、再学习过程。比如在进行元器件识别时,学生在通过教师讲授和自身查阅后,可以使用万用表测量二极管的正负极,并识别元器件的好坏。5.评估检查。所有程序完成后,教师应该进行统一评价、指导和补充,学生在此过程中要及时进行自己知识的查漏补缺,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三)评价和总结项目

制定评分标准来评估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标准包括:基础任务和进阶任务各占30%,综合任务占20%,报告总结占20%,通过分阶段进行评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