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泰国文化论文

泰国文化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2 17:39:33

泰国文化论文

泰国文化论文篇(1)

关键词 泰语教学 语言与文化 外语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Thailand Language and Culture Course Teaching

QUAN Li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Guangxi 530006)

Abstract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of Thai language and cultural relations course in senior years, it is essential to learn the students' needs, to motivate the curiosity of students, to prepare for teaching, to use theories as guideline, to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of student language culture study, to enrich the forms of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Thai language teach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0 引言

“语言不是人与人之间唯一的交际工具,但它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①众所周知,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储存了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经验和文化特征。每个语言对象国的文化都具有其独特性,为了进行顺利的跨语言交际,必须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对于学习外语专业和将来从事涉外工作的学习者而言,除了要在外语上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以外,还要面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通过习得该语种来认知这个民族的行为、思维、心理、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从外语学习中观察,对不同语言与文化差异进行对比。

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和国际形势发展的多样化,对非通用语种人才提出了在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上的新要求。对如何提高非通用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课程的教学质量,加强课堂教学策略,实现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每位非通用语种教师的责任。本文以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泰语专业为例,探讨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课程的教学实践。

1 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2010年起,广西民族大学为2007级泰语专业本科生开设了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根据学校本科培养计划,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属于专业任选课,课程设置在大学四年级的第一学期。该课程语言与文化并重,要求学生更深入、更系统地了解语言和文化的概念、泰语语言特征、文化特征、泰国语言与文化的内在关系,以及当前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相关理论。旨在让学生通过各种实例的研究,探讨语言与文化的各种内在及外在关系,学会分析语言背后的文化特征。课程的开设不仅有利于拓宽、更新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结构,整合四年所学知识,还能让学生在四年级撰写毕业论文时奠定理论基础,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提高文化素质。

2 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2.1 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教学现状

外语教学中,语言课程总是作为主干内容来进行设置,我校在培养泰语本科专业学生传统的语言训练,如听、说、读、写、译技能方面一直有较好的经验。但语言教学无法与文化背景相脱离,外语教学中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语言教学方法,总会自然地融入相关的文化教学,并形成多种多样的语言文化教学模式。我校在培养泰语本科人才中一直非常注重对文化的导入,授课教师通常会根据上课内容涉及的主题进行补充介绍,灌输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和经历见闻,但内容较为零散。在低年级阶段,针对泰语专业的学生在国内也开设有专门的文化课程,如:泰国概况和东南亚历史与文化。课程侧重的是横向的文化知识铺垫,内容覆盖面广而泛。大学第三学年,在学生赴语言对象国学习期间,开设有泰国社会文化课程。虽然我校的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课程尚处于任选课的地位,但对于加深对语言对象国的认识又是不可缺少的课程之一,在高年级专门开设语言与文化兼并的课程对外语学习者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2 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二语言教学是跨文化交际教学,包含了教授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教师在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课堂上的作用就是提出语言现象结合文化因素,把语言放在社会语用背景下教学,提高语言学习者对语言文化的认识。笔者通过关注2010年至今泰国语言与文化课开设的情况看,从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等方面发现,其中有值得借鉴的可取经验,同时也存在许多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

2.2.1 教材问题

针对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这门新开设的课程目前没有适合的固定教材可供直接使用,暂时给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由于泰国语言与文化课设定为专业任选课,但语言与文化涉及内容范围广,教师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语言文化现象和特征囊括在36个课时内介绍完整。加上可搜集整合的教材资源有限,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教学准备不足使教师没有完全吃透教学内容,对于语言文化知识不够深厚,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则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如何上好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保证授课质量,是任课教师面临的棘手问题。

2.2.2 国内外教师教学方法问题

2010年笔者曾教授过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课,之后分别由另外两位泰籍外教继续担任授课教师。毋庸置疑的是,中泰教师由于文化差异,教学经验各具特点,教学方法也会存在差异,这包括授课内容、手段和侧重点不尽相同,教学成效也必然会有所差异。

笔者在正式上课前曾具体调查过学生对课程的期望,让学生写下希望从中收获到些什么,以便及时调整教案和尽量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提前做好教学计划后,在第一堂课上会先告知学生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及上课内容,让学生在没有课本和教材的情况下明确本学期该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笔者从“泰语语言特点”的角度出发,采用主题分类的方式,利用每周3个课时教授一个相关主题的内容,如泰语语言等级、泰语中的外来词、泰语称谓词和泰国姓名文化等。笔者分主题制作课件,并打印分发课件讲义作为上课资料。授课过程中先铺垫基础理论导出本节知识点,让学生学习该主题中相关的语言与文化理论,举例论证,尽可能地把本节中语言和文化的背景关系分析清楚,然后进一步介绍目前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与论文。最后,安排全班分组后在下一次课进行小组报告,开展自由讨论。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后去查找更多其它的有关理论书籍阅读,搜集更多的实例来论证,增强理论基础。笔者还特别强调学生的作业报告中所引用资料的可信度,严格要求参考文献、参考书目的书写规范。

从与泰国外教交流教学经验中得知,泰国学生一般是通过民俗学或文学类课程中习得语言文化知识,而授课老师如果是语言学家则会选用历史纪实、史记类书籍作为教材授课。泰国外教主要从“文化”的角度来设计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教学内容,例如:泰国农村社会和城市社会中的语言文化、泰国风俗中的语言文化和泰国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化(以警示诗为例)。同样采取主题分类和课件的方式授课,重点讲解一些实用、优美的词汇,分析词汇的含义、词根、文化背景和现今的使用方法,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词汇后能够学以致用。最后,布置相应的练习或完成课后作业,如造句或写作等进行检查。

学生一致反馈泰国语言与文化课相比过去所接触的语言文化知识课难度更深,层次更高。学生对笔者采用先分析后报告的教学方法的评价是,授课内容有深度、有条理,与泰国教学方式相似,对提高泰语专业学生研究水平起到积极作用。而外教身为对象国语言文化的“代言人”语言地道,是可靠的目的语文化信息来源,教学风格具有本土化特色,课堂文化气氛多元,在阐述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背景时更驾轻就熟。可以说,聘请外教授课本身就是一种加深学生对对象国语言与文化学习的过程。

虽然国内外教师的教学方式各具优势,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捉襟见肘。国内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弊病之一是力求一次讲全讲透、面面俱到,笔者在初次授课时一直忙碌于阅读和搜集大量而分散的资料信息制作课件,希望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尽可能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但由于准备的材料多,往往会造成对教材不够熟悉,照本宣科的情况出现。聘请外教教学同样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外籍教师的流动性大,部分泰国外教是非泰语专业出身,出现教学水平良莠不齐等情况。外教通常对我们国内的教学大纲不熟悉,上课缺乏教学计划,教学设计不够规范,授课内容经常与学生在泰国留学期间已学习过的知识重叠。此外,由于缺乏系统教学和理论参与指导,课堂上容易出现跑题,讲述漫无边际,教学效率不高的弊病。外教也反映,因为泰语中不少词汇是来自巴利文、梵文并且涉及宗教的文化背景,词汇的含义较深,所以要花大量的时间来讲解一两个词汇的文化根源,有时需要加快语速或者借助图片教学,学生虽然最终能够掌握,但整个学期下来在专业上的收效甚微。

2.2.3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

大学本科教育一向都提倡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外语专业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对语言使用文化环境的理解。每个学生掌握语言的水平高低和进度不同,文化接受能力不同,自身对新事物新文化的理解和遇到的障碍也不同。是否能够准确地领会语言与文化的联系,取决于个人语言的能力、文化素质和生活经历。现今社会中不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相对薄弱,甚至对本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身为外语专业的学生对语言对象国文化的学习了解远远不够。如果只具备了专业素质,而欠缺人文素质,最终只能成为“单面人”。另外,笔者在布置学生进行课后分组报告中还发现,一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滞后,获取、处理及运用信息的能力比较弱,这体现在搜集资料的方法和渠道单一,范围窄。再则,由于缺乏理论研究的培养,理论基础薄弱使很多学生不善于分析和综合归纳问题,在报告的论证中往往缺乏可信的依据,并且出现抄袭的情况,小组报告的信息来源、内容及分析结果雷同,缺乏新意。若能加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观察的敏锐性,学会分析语言文化差异,对加强大学生专业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3 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教学的实践和探索

3.1 了解学生需求,提前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笔者从对学生的课前调查中注意到,学生对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课的期望值较高,一是对课程感兴趣,从广西民族大学历届泰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方向来看,语言文化范畴的论文每届平均约占38%,因而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开设,无疑给一部分学生开拓了论文方法及思路的引导。二是可以扩大知识面,在专业知识中查缺补漏。

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预先考虑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设定教学方案,明确课程内容设计,保证教学内容系统而完整,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计划性更强。教师要迅速地追踪广泛的信息来源,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筛选、重组、更新,量化课堂教学内容,把握详略,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既不能赶时间满堂灌,也不能过于粗糙、枯燥地带过,应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不断摸索并选择出恰当的教学策略。充分结合中泰教师的优势,取长补短,总结并积累经验,提高教学素质,与学生共同成长。此外,为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的反馈依然不可忽视,特别对于非传统课程而言,新课程更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反思,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正并调整教学策略,为将来的教学准备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任课教师还要开展对社会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语用学和文化语言学等的学习钻研,搜集大量的语言文化例证,做出系统深入的对比研究,把研究结论或成果运用在教学过程中。

3.2 循序渐进,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化研究的引导

了解学生需求后,跨语言文化教学应遵循在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循序渐进地增强文化研究能力训练。陈申在语言文化教学策略中就曾提到应分阶段设计教学大纲。在学习的入门和初级阶段,外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较低,一般采用明晰易懂的母语解释来教授目的语文化,增强学习兴趣与动力,打好下一阶段目的文化基础。到外语学习的中级阶段,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已有所提高,具备一定的交际能力,此时的目的语文化可以考虑采用目的语或双语解释的方法教授,同时使学习者在交际行为中应用和领会文化知识,这个时期的学习更偏重于采用交际语言教学模式。外语学习的高级阶段,学习者文化知识的掌握和交际能力的培养都得到较大提高,此时应注重文化教学的过程而不只是内容。随着语言水平提高,文化越是显得重要,文化教学的比重和深度也随之加大。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开设在高年级,学生此前经历了一定语言文化知识形成和积累的过程,授课教师应适当加深教学难度,将语言与文化关系深入浅出地传递给学生,提高其文化洞察能力。

除了根据语言的水平,阶段性地导入不同的文化教学外,高年级的语言文化课程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因而只依靠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做练习,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目标。要让学生深刻地掌握每一个语言文化知识,必须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研究当中。从产生疑问到理清问题,分享研究成果,达成共识,既有效地利用了课后时间巩固专业知识又能增强严谨治学的意识,激发积极性,提高自信心。交际能力与文化素质的培养是同时并举的,将语言习得升华为符合文化环境的交际行动,还必须从理论上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利用理论加强语言文化研究的引导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正如陈申在综合教学模式的应用中提到,“就某一文化专题作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也是有效的语言文化教学策略之一。”②在教学中开展语言文化研究,一是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作为学生研究的指导者,应当在研究方向、范围、方法和资料文献的查找方面提供指导帮助。二是学生与信息资料的互动,学生要超越自身文化的界限,在大量的信息资料中经过客观、科学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后考证或发现可信的结论。高年级学生中开展以调查研究为形式的学习,不是教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而是用问题来激发学生获取答案和新知识的欲望,以已有的本民族语言文化知识为基础,在相互合作、讨论中寻找出异同点,进而解答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曾产生过的疑问,即让学生利用已知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索未知的知识。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让学生掌握有关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理论,正确引导学生科学地搜集信息、使用信息,能够在实践练习中就有用的信息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比较。语言文化研究的指导,可以从指定本次文化研究报告的主题及范围开始,再提出研究的目的和需要回答的问题,需要的资料和文献,搜集文化信息资料的方法,整理归纳有用的原始资料,分析总结提出的问题。各组成员互相听取报告,最后由老师和每组成员对别组的报告情况进行点评和建议。加强文化研究的引导对研究性强的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有很大的指导帮助作用。

3.3 不断丰富教学表现形式

虽然教学大纲规定的课时有限,但教师应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丰富教学的表现形式,发挥现代教育设备的作用,完善更新教学多媒体课件,将网络教育、音频视频纳入课堂,使得教学更直观,加深学生对语言对象国语言文化知识的了解。此外,还可以灵活运用座谈会形式教学,引导学生就语言与文化课题进行交流探讨,例如就某个语言与文化的理论问题用例证阐述见解,或调查分析某种语言文化现象,然后根据相关理论提出观点。

4 结语

掌握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内涵,重视语言的文化价值,减少对目的语的文化障碍,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实现顺利有效的交流沟通,恰如其分地发挥外语技能是开设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这门课程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主动去了解学生,成为学生学习成功的组织者和推动者,不断思考以文化作为激发外语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尽最大努力积极引导和调动学生兴趣与求知欲,使学生的新旧知识顺利衔接,并探索培养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这同时也是提高学生专业情感,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需要。这种教育指导思想应渗透于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之中,不断检验和完善课堂特色教育,从而进一步提高非通用语的教学质量。

注释

① 陈原.社会语言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30.

② 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171.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

泰国文化论文篇(2)

关键词:文化语言学;差异比较分析法;文学话语蕴藉;泰山精神

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016-02

一、文化语言学的差异比较分析法

邢福义先生在《文化语言学》中提出: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混沌学的自相似性,即:通过语言可以蠡测到某一文化的部分特质。而文化的这些特质,往往是通过语言的差异比较分析体现出来的。利用语言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的两个维度上的差异,来折射和探寻文化层面的深层变迁,这就是文化语言学的差异比较分析法。

文学话语,特别是集中在描写某一特定领域或某一特指事物的文学话语蕴藉,往往具有论元发展的继承性和论元指向的单一性。从历时层面来讲,文学话语蕴藉往往不是被割裂或隔离的而是一脉相承的,秉承文化背景后的精神内蕴并一以贯之,这就是论元发展的继承性;从共时层面来讲,文学话语蕴藉往往围绕着这一领域或事物的文化背景从多角度多方面加以阐释和解读,这就是论元指向的单一性。因此,在历时层面上,依靠搜集有代表性和较高价值的历代文学话语蕴藉并开展比较研究,能够从各种差异中找到其精神内蕴源流的发展继承性;在共时层面上,要对这些集中于某一领域或某一事物的历代文学话语蕴藉逐个分析考量,印证其在相似的文化背景下存在不同表现的指向单一性。无论是发展继承性还是指向单一性,既是描写某一领域或事物的文学话语蕴藉中的论元特点,又是这一论元所属的文化体系的精神内蕴特点。可以说,文化语言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语言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特点研究,实现对文化的发展继承性和指向单一性研究。

二、文化语言学观照下的泰山精神初探

在搜集到历代古今圣贤描写泰山情貌并以此为论元的,具有代表性和较高价值的文学话语蕴藉基础上,采用文化语言学的差异比较分析法,对论元进行历时性的比较总结和共时性的分析归纳,把握论元所在的文化体系的精神内蕴的发展继承性和指向单一性特点,对文化语言学观照下的泰山精神展开初探。通过搜集资料并整理分析,笔者发现历代古今圣哲对于泰山的理解和评述,多现于较多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同时,也散见于泰山随处可见的题刻、石刻、碑刻等。经过一一验证,这些文学语言的论元都是泰山。因此,利用文化语言学的差异比较分析法,泰山精神的发展继承性和指向单一性特点如下:

(一)泰山精神:“会凌绝顶”的攀登意志

泰山拔地通天的巍然雄姿,激发了人们登攀向上的渴求。对此,古今哲人都有大量的论述,在历时性层面上,从孟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到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邹善的“宁不念崎岖,怀此久且亟……频语鲁诸生,万仞在自力”(《登泰山》)、朱节的“大观荡尘襟,敢辞登陟难”(《登岳》),等等,都精辟地揭示了论元泰山的文化精神内蕴,这是泰山精神的发展继承性的突出体现。在共时性层面上,对于泰山登山沿途的历代题刻中,有很多是昭示攀登主题,用以描写论元的指向单一性,例如:红门有“登高必自”,快活三有“从善如登”,十八盘有“上天梯”、“亦可阶升”、“共登青云梯”,大观峰的“登峰造极”。其中民国袁家的一则题刻阐述的最为精当:“愿同胞努力前进,上达极峰,独立南天门,高瞻远瞩,捧云擎日,可以张志气,拓胸襟,油然而生爱民拯世之心。”恰切道出泰山攀登精神意义所在,是对泰山精神的指向单一性的印证。

(二)泰山精神:“重如泰山”的价值取向

由于泰山给人以凝重、稳重的视觉感受,在古人“君子比德”的思维下,泰山就成为某种高尚人格的象征。在历时性层面上,汉代史家司马迁便振聋发聩地提出“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史圣以蒙受奇耻大辱的人生体验为代价,感悟出泰山所蕴含的人格价值。这一譬喻,成为中华民族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优秀儿女为国家民族而奋斗献身。而近代在《为人民服务》中又引申此义,称:“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这种意义的引申,不仅仅是语词上的阐释和解读,更是对一以贯之的泰山精神的继承和发展,赋予了“重如泰山”以新的时代精神,而精神内蕴的变迭更新,则是论元发展继承性的突出表现。在共时性层面上,对于“重如泰山”精神的语言定义,也是紧紧围绕着著作者对于泰山的视觉感受和秉性气质所述,依靠文学话语蕴藉,将人生、人性、人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密连接,把泰山精神看成贯穿这些文化价值符号的核心,这是论元指向单一性的基本特征。

(三)泰山精神:“不让土壤”的博怀

泰山文化在形成中,广泛吸纳了各区域、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使其文化特征呈现多元色彩,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兼容的一面。在历时性层面上,秦代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论称:“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正是对这一文化体系的精神内蕴的生动隐括。《韩诗外传》的“泰山不让砾石”,郑世元的“泰山不自高,因丘垤以成形”,元代徐世隆的“泰山元不让微尘”(《蒿里神祠》),民国时期熊克武的“能成其大”(云步桥附近刻石),都高度礼赞了泰山包含万物、博大虚怀的气象。而作为论元的泰山精神具备发展继承性的特征。在共时性层面上,民国邱山宁之《泰山赞》诗,则是集中体现论元的指向单一性特点的代表作:“泰山何其雄,万物都包容。泰山何其大,万象都归纳。泰山何尊严,万有都包含。一切宇宙事,都作如是观!”从泰山的雄伟、博大、尊严三个话语角度去论证泰山的壁立千仞、包容万象,集中体现其立足于宇宙的精神内蕴,这是论元的指向单一性表现。

(四)泰山精神:“捧日擎天”的光明追求

明代赵勋在《登日观》中所言:“火山乍见焚东海,曦驭俄惊耀上台。”对泰山日出的无比崇拜,正是中华民族追求光明意识的集中体现。在其背后有着颇为久远的文化背景:在古东夷文化中,东方崇拜与日崇拜便有显著的地位。由于高山之巅是最先观看到日出的所在,所以在先民观念中,山岳与光明紧密相连。泰山日出观念正是此一信仰的遗存,体现了中国太阳崇拜与东方崇拜的思想精髓。不是太阳崇拜还是东方崇拜,这种文化体系背后的精神内蕴和思想精髓,都是泰山精神自身发展继承性的显著表现。在历时性层面上,这种对光明的向往,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形之梦寐、牵之诗魂。在共时性层面上,从三国程昱的“梦天捧日”(《三国志・程昱传》),到宋人梅尧臣的“梦吟日观”(《登泰山日观峰》),再到元代徐世隆的“梦登日观峰”(《纪梦》),都包含着对于太阳和东方的信仰崇拜,这种崇拜是唯一的,亘古不变的,是深深扎根在远古民众乃至当今人民群众精神内层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追求。关于太阳和东方的文学话语蕴藉,一则是描绘登峰造极之后观览日出胜景的兴奋和自豪,二则是述说立于山巅时分遥望东临俯瞰环宇的骄傲与畅达。正是情感认同的一致和合流,恰恰成为构建共同价值观念的基础,进而使得论元的指向性单一独特,即泰山精神的“捧日擎天”的光明追求。

(五)泰山精神:“国泰民安”的美好寄托

元好问语:泰山“雄重盘礴”。泰山,自古来就是稳定安宁的象征。正是如此,人们便很自然地将泰山与国家、社会的安定联系起来,这属于实体隐喻的相似性原则。这种实体隐喻,是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成是具体的、有型的实体,因此可以对其进行谈论,量化,识别其特征与原因。汉代淮南王刘安《上武帝书》中云:“天下之安,犹泰山而四维之也。”即:国家的安定,宛若泰山被结物的大绳所固定一样,牢不可移。由于“泰”字除训有“大”意外,也包含“安”意,古代“治而通”的政局也称之为“泰”。由实及名,泰山遂进而成为体现“国泰民安”此一民族价值观念的最佳载体。因此,在共时性层面上论元的指向单一性特征是突出明显的,“平安”是这一文化体系背后的精神内蕴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泰民安”的美好寄托是泰山精神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大观峰上有清代题勒“与国咸宁”、“与国同安”、“斯山之固,国家柱石”,而丈人峰上却有当代日本书法家柳田泰云的书刻“国泰民安”,二者分别从国运、国情、国家等诸多角度,切中泰山精神的这一要义。在历时性层面上也证明了论元发展继承性的集中表现,印证了历代古今对于泰山精神的文学话语蕴藉的种种阐释,都是对于“国泰民安”的美好寄托的理想延续和源流发展。

三、综述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语言论》一书中指出:“语言是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而文学话语蕴藉也同样深植于文化体系之中,其论元的发展继承性和指向单一性,更是文化体系背后的精神内蕴特征。通过不完全归纳、总结和整理历代古今对泰山精神各方面多角度的阐述和诠释,我们利用文学作品和碑刻铭记等诸多语言资料,依靠文学话语蕴藉,成功地提取了泰山精神的基本特质,进而对泰山文化做了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同时,从学科本体角度实现了语言研究和文化研究的有机融合。利用差异比较分析法,对文学话语蕴藉及其论元展开研究,是实现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认知方式之一,这也是文化语言学成为我们语言研究视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理由。

参考文献:

[1]申小龙.文化语言学论纲[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

泰国文化论文篇(3)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157-02

一、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何为跨文化交际?它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

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拥有能够和外国人进行正常、有效沟通的能力。不同国家的人存在着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文化不同,生活的地域不同,风俗习惯和思考方式自然也不同。比如同样的手势,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代表截然相反的意思。这就要求交流者同时了解这两种文化的背景,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个体所具有的内在能力,它能够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包括文化差异、文化陌生感、本文化群体内部的态度,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压力等。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特定场景),交际者得体、有效的交际行为能力。得体是指符合目的文化的社会规范、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有效是指实现交际目标,达到成功的交际。

二、在泰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

第一,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我国对外交往日益频繁,中国与泰国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广泛,更多的中国人涉及跨文化交际。中国―东盟合作正从“黄金十年”迈向“钻石十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国际市场大量需求能用泰语有效交际的、具有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给泰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其现实意义。

第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泰语教学模式的创新。依据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只注重语言的教授,教会学生泰语词组、短语的用法,引导学生掌握泰语语法规则以及依据语法规则正确地进行语言表达。教师较少注重根据特定的场景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泰语的能力。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经过几年的培养,即使是学习较好的学生也无法用所学的泰语同泰国人得体、有效地交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的这种缺陷。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会在泰语教学中增加文化交际的因素,向学生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容易引起误会和冲突的文化因素,让学生明白学习泰语不应只是学习泰语语法,不应只是学习语言本身,还必须学习隐伏在语言背后的,由不同文化背景所产生的语言之外的规则。

第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泰语学习者处理好泰国语言与泰国文化之间的关系。语言与文化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来表现,文化通过语言来传播。语言的构造也总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它的使用总要遵循一定的文化规则。泰语学习者要处理好泰国语言与泰国文化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领略语言中的文化内涵,懂得遵循特定的文化规则来使用语言。泰语学习者要处理好泰国语言与泰国文化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与泰国人进行交流,理解语言中包含的文化信息,懂得尊重泰国人所拥有的与我们不同的社会文化。

三、在泰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一)提高泰语教学工作者自身综合素养

首先,泰语教师必须构建跨文化交际培养的教学理念。关于教学目的,一部分泰语教师比较注重泰语的实际应用性,而较少涉及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培养内容,他们认为,泰语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掌握泰语语言的使用能力,以便在未来深造与工作中能够熟练运用泰语与泰国人进行交流。由于课时有限,教师普遍认为无法在课堂上加入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培养内容,应该把有限的时间、更多的精力放在语言教授方面,当课时有限时理应把语言教学放在首位。这样的想法忽略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要培养出具有高综合素质的泰语应用型人才必须坚持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泰语教师要构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理念,通过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设计来进行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教育活动。

其次,泰语教师必须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泰语教师应在正确认识泰语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利用循序渐进的、多渠道的和多元化的方法来加强自身的跨文化泰语教学理论知识,增强实践经验,逐步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泰语教学质量。比如,通过了解泰国的经济、政治、历史、宗教、艺术和社会文化风俗等,掌握海量的泰国文化知识。此外,还应加强对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学习,多研读学者的相关论文与书籍;积极参加跨文化外语教学方面的专业教育或培训;积极与兄弟院校进行本领域的交流,学习兄弟院校的长处,用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制订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宗旨的泰语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计划开发与设置相应的课程,并制订配套的教学评价机制。

最后,泰语教师必须积极投身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实践中。泰语教师应积极开展相关的实证研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可参与培养泰语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主题的课题研究,通过科研来提高自身跨文化泰语教学的质量。也可构建教学团队,集体备课,共同分享教学资源和探讨教学经验,在团队中谋求共同进步。还可邀请校外专家亲临指导,通过聆听专家讲座及与专家交流了解最新动态,拓宽视野。也可积极参加泰语教学大赛,学习外校的先进教学经验。教师应以成为具有高度文化理解能力、评价能力、整合能力和授业传道能力的教师为目标,积极投身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实践中。

(二)创新课堂教学设计,强化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

第一,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泰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教材,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在教授泰语语言知识的同时进行文化教学,增强学生对泰国文化的敏感性。如在教授予教材基础泰语(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第二册第二十一课“宋干节”知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学课文之前查找泰国“宋干节”的有关信息。“宋干节”又叫“泼水节”,中国云南傣族也有这个节日,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泰国泼水节与中国泼水节的异同。泰国的“宋干节”即泰国人民的新年,教师又可让学生比较泰国人民与中国人民庆祝新年方式的异同。本册第二十二课是“漂水灯”,教师可指导学生查找泰国水灯节的举办时间、节庆活动以及该节日对泰国的意义等。总的来说,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能脱离教材的学习,要以教材为依托,进行泰国文化方面的拓展,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共同融入课堂里。

第二,在课堂上进行中泰文化对比。通过文化对比使学生对泰国文化有更深刻、理性的认识与理解,通过文化对比提高学生培养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识,以及准确、得体地使用泰语语言的能力。泰语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中泰文化对比时,要做到中国和泰国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求同存异,旨在实现畅通的、无矛盾、无误解的交流。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对比时不能盲目崇拜泰国文化,否定中国文化,也不能骄傲自大,轻视泰国文化。

第三,通过交际情境设置,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泰语教师应利用课堂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完成文化的认知,培养学生文化交际的行为能力。在泰语口语课中可根据不同的专题进行情境设置和模拟,让学生进行情境对话和表演。例如,模拟接送机,在酒店办理入住,在餐厅点单等,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的情景模拟中运用语言与非语言的知识进行跨文化交流,提升行为能力。通过设置交际情境,学生在模拟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学会了应对各种情境,提高了解决文化冲突的能力,学会了在跨文化环境中如何有效地与泰国人进行交流。

(三)构建泰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课外教学环境

第一,开展各种竞赛类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可组织学生在本校开展泰国文化知识竞赛、泰语技能比赛(其中涉及泰国文化内容,如给出一幅与泰国节日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图片描述);也可带领学生去校外参加泰语演讲比赛,演讲主题与泰国文化息息相关,学生在演讲比赛的准备中学习泰国文化,并且用语言展现出该文化。通过开展各种竞赛类活动,学生会对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产生浓厚兴趣,在日后的学习中也会更积极主动地进行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泰国文化论文篇(4)

五四 泰东图书局 期刊 出版

杜波,长安大学文传学院新闻传播系。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五四时期期刊研究”(10XXW001)资助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CHDW2012ZD016)资助项目。

泰东图书局创办于1914年,至五四时期,期刊出版成为泰东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泰东灵活多样的出版方式成就了众多期刊,“趋新”的理念走在了五四期刊出版的前列,商业化的思路为知识分子提供了言说空间,落后的管理又为自身的长期发展埋下了隐患。

一、多样的出版方式

之后,泰东图书局受到期刊界发展的影响,开始重视期刊出版。其期刊出版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自己书局人员自行创办刊物,自印自发;二是出版其他社会团体的刊物,由泰东印发。除此之外,泰东还代派了不少期刊。多样灵活的出版方式,为泰东赢得了出版规模,其规模在五四时期的中小书局中已算庞大。

由泰东包办首推的《新的小说》和《新人》,创办于1920年。《新的小说》为文学期刊,先后由张静庐、王靖主编,主要刊载新体小说、诗歌、剧本以及评论等,后改名为《新晓》。另一份期刊《新人》以研究国内社会问题为主,由“新人社”编辑,“新人社”实际是泰东的编辑王无为组织的社团,赵南公、张静庐等均为社员。泰东还打算出版专载小说的《小说新潮》及介绍科学知识的《科学的新人》,但均未能实施。

在编辑部人员自办刊物中,也有几个特例。张静庐在1921年主持编辑了《新浙江杂志》并任发行人,泰东图书局为行所,其为张静庐的个人行为。创造社成员郭沫若等均在泰东兼做“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也由泰东出版。

由于编辑人员有限,其出版期刊更多则是社会团体编辑,而后由泰东印行。主要有:费觉天主持编辑的北京大学法科学生刊物《评论之评论》;留日学生组织“中华学术研究会”言论刊物《民铎杂志》;“学生救国会”的自办刊物《国民》;易家钺主持,北京家庭研究社的《家庭研究》;何公敢负责,奉信国家主义的政治派别孤军社刊物《孤军》;林如稷、陈炜谟编辑,文学社团浅草社刊物《浅草》季刊;改造与医学社刊物《改造与医学》等。

除上述期刊外,至少还代派过《新中国》《人学》《科学》《美术》《崇实》《革新评论》《外交月刊》《新少年》《南通》《博物杂志》《南风》《建设》《工业》《医药》《新妇女》《理化》《曙光》《新教育》《学艺》等期刊,[1]泰东均参与了这些刊物的出版。

二、“趋新”的出版理念

《新的小说》和《新人》均以“新”命名,“趋新”的意向被不断表达:“为什么要在小说上面加‘新的’两个字,就是要以‘新的’文化来改造旧社会,‘新的’思想来建设新道德”[2]“现在我们所要求还没有实现的新社会,正在那里募集新人;我们几个同志,因为准备去应募;嫌人数太少,不够组织成新社会;所以发行这《新人》月刊,做征求同伴的机关。”[3]

泰东印行的其他刊物都代表着五四时期重要的进步思潮,每份期刊都有明显的“趋新”倾向。《评论之评论》介绍各类学说和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新村主义等都进行了评论;《民铎杂志》也为学术研究刊物,有现代思潮、柏格森、问进化论、康德等专号;《国民杂志》力求增进国民人格,灌输国民常识;《家庭研究》专门对家庭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孤军》奉信国家主义,主张“护法”;《创造》《创造周报》《浅草》均提倡新文学理论与创作。

泰东出版期刊的这种“趋新”倾向,与泰东赵南公的出版理念密不可分。赵南公早年曾加入中国同盟会,后曾是全国各界联合会的上海代表。主持泰东后,赵南公为谋求书局发展,开始转向“时尚”,也敏锐地意识到曾为泰东盈利的“礼拜六派”小说即将不再为读者追捧,决定重建理想的新泰东。所谓“新”思路,无疑受到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影响,认识到只有一切与时俱进的“新”出版才能够获得成功。赵南公作为一个敏感的出版商,虽未投身政治却关注社会发展变化,能顺应时代思潮的变化调整出版理念,尝试创新。也有研究者认为泰东完全是从经济利益出发而“趋新”的。

泰东所印行的期刊基本都是社会团体的机关刊物,可以说,泰东为“趋新”的五四社团提供了出版平台。“有一两种代表一个新趋向的刊物出现时,常是由小书局印行的,如《新青年》《创造》都是。”[4]泰东虽不如商务和中华,但也有着独立的期刊出版能力,设有编辑部、出版部和发行部,尤其是有着自己的印刷机构、发行渠道,让不少社团羡慕。五四时期,出版“趋新”期刊的书局的数量和规模完全不能满足众多试图创办期刊的文化人,油印自己小团体的刊物并在小圈子内传阅的现象比比皆是,均是勉强维持,历时不长。创造社早期夭折了的刊物Green便是其中典型,《浅草》也由于“印刷发行不能兼顾”,[5]专找到泰东为其出版。

然而,泰东的“趋新”并没有一个明显的集中点,赵南公只是主张“首重文学、哲学及经济,渐推及法政及各种科学”,[6]而这个思路以学科为限,带有明显的学究之气。“按照书局经营的整体方向,他们是在极力趋新,却往往‘新’不到点上。”[7]这导致了泰东出版的期刊始终处于不断调整的状态之中,而没有形成一个除“趋新”之外的明显特色。

三、商业化的出版思路

“趋新”前提下,泰东的期刊出版看重的是期刊产生的经济效益,因此,书局对于期刊的内容并没有过多的要求和限制,这为编者提供了相对自由的言说空间。泰东出版的期刊中时有过激言论,这在大书局中却是无法想象的。“像孤军社的人想出杂志,不怕他们都是商务印书馆的编辑,却不找商务而要找泰东,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多说几句硬话。”[8]

泰东还善于采用多种促销、宣传的手法扩大期刊销量,张静庐在泰东就曾专门负责广告与经营。在泰东期刊中常常有自身的广告宣传,如《泰东出版“四大杂志”汇刊》《泰东出版的五大期刊》《本局发行新刊一览》等刊登新出版期刊的目录。泰东还注重期刊广告与书籍广告之间的互相配合,在其他媒体上也时常能见到泰东的广告。在泰东出版的期刊中,经常出版各种专号,有时还利用各种手法扩大期刊影响,如王无为、赵南公还专门发起成立了“废娼筹备事务所”,就是为配合《新人》第1卷2号“上海淫业问题专号”而设立的。

泰东出版《创造》,看上的是郭沫若的“商品价值”,而销路比赵南公的预计要好许多,这才有了《创造周报》的诞生。泰东出版其他期刊也是一样,在泰东,经济利益对期刊出版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泰东之所以如此看重期刊出版,在赵南公私下看来,“盖杂志短篇有时间性,可草率从事”。[9]所谓“可草率从事”,完全是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的短视思路,有这样的思路,自然会出现《创造》匆匆复印,排版拙劣,校对荒疏,错误百出的结果。

泰东以盈利为首要目的,与知识分子的文化传播之间必然会产生冲突。创造社脱离泰东与《新青年》脱离群益书社一样,出版者看重的是经济账,而办刊的文化人却更看重“文化账”,当经济账与“文化账”产生矛盾时,这种破裂无法避免。郭沫若认为同人杂志是迫于内心要求的表现机关,“和坊间专以推广销路为目的的刊行物不可同日而语”,[10]在泰东看来,不管是什么期刊,没有销路或销路并不理想,便没有继续出版的理由。赵南公曾设想精简编辑所,在期刊方面拟“《新的小说》《家庭研究》积极进行,《民铎》可有可无,《新人》一卷出齐后稍停,《评论之评论》《国民》主张解约”。[11]

四、落后的管理方法

泰东的管理体系极为落后,所有事务都由赵南公“一手包办”。在外人看来,虽有时“赵南公在他的烟瘾过足之后本来是很可以想些妙计的,但在我以为妙的,少有看见过他实行,而他所实行着的我却是很感不妙”。[12]泰东不但尚未具有现代企业制度,“没有健全的会计制度和人事制度”,[13]而且管理和财务混乱,这就导致其虽出版期刊众多,却最终没有成就自身的期刊品牌,其出版的期刊更是常常短命。

赵南公不善用人,对书局的人力总是不能充分考虑,常常导致编辑工作任务繁重,匆匆从事,如《创造》第一期错误有数百处即为一例。王无为主编《新人》时,有时“十几万言厚厚的一本,竟由他一个人花了十天十夜的工夫,分门别类将它完成”。[14]曹靖华也回忆在泰东时的任务繁重,“把旺盛的精力和宝贵的时间都用上了,依然忙得头昏眼花,疲惫不堪”。[15]

在人员管理上十分随意,工资低还不能按时取酬,这些都极大地打击了书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张静庐回忆泰东对员工的酬劳很是微薄,他自己“每个月可拿到二十元左右,但得三元、二元分几次在柜台上领取”。[16]这个收入不但不能与商务等月薪相提并论,即使与其他职业的普遍收入相比,也十分微薄。凡为泰东工作过的人无不体会到生活的窘迫、生计的艰难,只要有机会便会离开。赵南公对此非但没有足够的反省,还在日记中言辞激烈地记录了对员工的不满。泰东人才流失严重,后来一大批书局的创始人都是从泰东出来的,这在现代出版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在员工看来,赵南公是将外人如郭沫若等奉为座上宾,事实上,这种随意的管理在外人眼中更是敏感。即使是有着深度合作的创造社,泰东也从未明确与其的关系,也没有固定的报酬。郭沫若回忆在泰东的待遇时,很是怨气:“他知道我们都穷,自然有一碗饭给我们吃,时而也把些零用钱给我们用。但这些饭和这些钱是主人的恩惠,我们受着他们的买活便不能不尽我们的奴隶的劳力。我们不曾受过他的聘,也不曾正式地受过他的月薪。”[17]后来,当郭沫若等人的不满溢于言表之时,赵南公总是以“定薪水……以前的积欠作为股票”来进行挽留,但这样的话虽说过多次,却从未见诸实行。[18]如此缺乏诚信,使泰东对其期刊的编辑者这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剥削”显得格外露骨,[19]创造社另起炉灶自己组建出版部,也源于泰东的这种落后管理。

结语

泰东为五四时期“趋新”的期刊提供了出版的平台,正因如此,郭沫若后来多次提到应该“感谢”泰东,张静庐也评价泰东“在初期的新文化运动中间,它是有过相当的劳绩的”。[20]五四时期,上海四马路上的泰东出版的期刊是新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与其类似的中小书局为新文化的登台亮相、崭露头角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赵南公在日记中有一段比较中肯的自我评价:“盖予生四十年矣,向无恒性,任做何事,无求成之希望,亦未计其如何是成,如何是败。”[21]这“向无恒性”“未计其如何是成,如何是败”也限制了泰东的期刊出版,值得当代出版人反思。

参考文献:

[1] 泰东图书局发行和代派期刊一览[J].家庭杂志.1921,1(3).

[2] 新的小说.创刊话[J].新的小说.1920,1(1).

[3] 新人的宣言书・新人约[J].新人.1920,1(1).

[4] 高长虹.走到出版界[M].上海:泰东图书局,1928:17-18.

[5] 国民日报.本社消息[N].国民日报,1923-10-16.

[6] [9] [11] [21] 陈福康.创造社元老与泰东图书局――关于赵南公1921年日记的研究报告[M]//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 中华文学史料(一). 北京:百家出版社,1990:28,36,30,55.

[7] 刘纳. 创造社与泰东图书局[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77.

[8] [12] [17] [18] 郭沫若. 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2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185,128,151,185.

[10] 郭沫若. 批判《意门湖》译本及其他[J].创造,1922,1(2).

[13] 沈松泉. 泰东图书馆经历赵南公[J].出版史料,1989(2).

[14] [16] [20] 张静庐. 在出版界二十年[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64,69,68.

泰国文化论文篇(5)

关键词: 伏尔泰 中国政治制度 误读

伏尔泰作为法国十八世纪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的许多著作尖锐辛辣地批判了天主教会和君主专制,宣传了“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根据来华耶稣会士对中国的描述,伏尔泰发现耶稣会士笔下的中国正是自己理想的国度,很快他成了中国文化的狂热崇拜者之一。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建立开明君主制。而在中国的思想文化中,他恰巧找到了他需要的理论,伏尔泰认为中国正是在实行开明君主制的国家。他对中国政府、法律、科举制度和中国皇帝大加称赞。

然而,伏尔泰自己从未到过中国,他所获得的有关中国的知识大多是来自传教士。因此,他难免会产生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误读。本文试从伏尔泰对中国政治制度误读的原因,误读的体现和产生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

一、伏尔泰对中国政治制度误读的原因

十六、十七世纪开始,来华耶稣会士为了让本国人了解并支持自己的传教工作,撰写了很多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籍,并翻译许多中国经典。而伏尔泰从小就在耶稣会士创办的路易大帝学校读书,虽然伏尔泰自己没有去过中国,但是其就读的学校与来华耶稣会士有较密切的联系,难免会受到这些耶稣会士的影响,这些著作也成为伏尔泰了解中国的主要来源。伏尔泰开始对中国各方面产生兴趣,“他自认为阅读过所有讲述该国的作者们的著作”。①其中,对伏尔泰影响较大,并被伏尔泰多次引用耶稣会士的著作主要有:金尼阁、祈歇尔李明诸神父的作品;杜赫德神父的4卷本巨作;《耶稣会士书简集》;多明我会士闵明我的《论著》;殷铎泽神父主持翻译的《论语》,等等。②

然而,一方面,这些耶稣会士对中国的描述,有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难免会掺杂着许多主观色彩,甚至故意曲解、带有严重倾向性的诠释和删节,等等。因此,伏尔泰从这些耶稣会士笔下得知的中国写照,很难是客观真实的,对汉字只字不识的伏尔泰,难免会对中国的政治及其文化产生一些误读。

另一方面,从伏尔泰本人出发,他反对天主教和君主专制,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生活,主张建立开明君主制。耶稣会士笔下的中国,在他看来,正是他思想主张的真实写照。传教士李明笔下的康熙皇帝宽厚仁达、严于律己、勤政爱民,这正好符合伏尔泰心目中开明君主的形象。又如门多萨在发表的出使中国记中,用了整整一章文字来阐述中国科举制和任命官吏的方法,他将中国奉为世界上治理得最得法的国家之一。③可见,李明等传教士为伏尔泰提供了大量关于中国的开明君主的材料。为了借助中国这一实例来宣扬他的开明君主制,伏尔泰拒绝翻阅与他的中国观背道而驰的资料。他称赞中国:“在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④因此,由于伏尔泰本人对中国崇拜,以及为了宣扬其开明君主制的思想,伏尔泰又有意误读了中国一些现象。

因此,在耶稣会士著作的影响下,伏尔泰建立了他自己的东方帝国形象――有着开明君主、理想的道德伦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为了借助中国来宣扬其开明君主制,“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伏尔泰片面接受中国的相关知识,又有意去误读。正是这些有意的、无意的因素,造成了伏尔泰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误读。

二、伏尔泰的中国政治观及对中国政治制度误读的体现

上文提到,伏尔泰的政治理想是实行开明君主制,而耶稣会士描绘的中国皇帝的形象正好符合伏尔泰心目中的开明君主形象。因此,伏尔泰从中国皇帝、中国法律、中国政府、中国科举等方面大赞中国的政治。

在伏尔泰眼中的中国皇帝如同李明所描绘的一样,是温文儒雅、宽厚宏大、勤政爱民、英明睿智的。伏尔泰认为中国的皇帝本人就有很高的道德修养,皇帝在完善的伦理道德指导下处理国家事务,必定能给国家的人民带来幸福。伏尔泰在其著作中高度赞扬了皇帝的仁慈厚爱,宗教宽容。对于康熙皇帝的称赞自不用说,到雍正时期,清政府下令取缔基督教,但伏尔泰不但没有批评雍正皇帝,反而为其辩护,夸赞雍正对传教士的宽厚与保护。

除了高度赞扬皇帝个人品行及治国之道外,伏尔泰还对中国行政体制大加赞颂。他称赞中国政府分工明确,职权分明,各官员间相互牵制,防止独权的发生。在伏尔泰眼中,中国政府是公正廉明的,不存在所谓的独裁。通过科举官吏选拔制的制度,伏尔泰评价同样相当高。他认为中国官吏的选拔与个人的出身无关,只要有才华,就能通过考试的方式加入到统治阶级的队伍当中,并不像法国那样个人出身就决定了将来的地位。“在东方的任何地方都不存在用世袭的称号、豁免权和只靠出生门第而得来的任何权力把市民划分成不同等级的制度”。⑤

同时,伏尔泰认为中国法律也是十分合理的,皇帝在它的约束下,没有了专断,并且法律还起到保护人民群众的作用:“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执行这些法律的机构越多,行政系统就越不能专断。”伏尔泰眼中的中国法律既严格又充满仁爱,除治罪之外还有褒奖善行的作用,“在别的国家,法律用以治罪,而在中国,其作用更大,用以褒奖善行。若出现一桩罕见的高尚行为,那便会有口皆碑,传及全省”。⑥

可以看出,伏尔泰对中国政治是极其推崇的。不可否认,康熙皇帝确实是一个比较廉政开明、节俭的帝皇,雍正也发扬了先父的治政美德,廉明执政。然而,当伏尔泰夸赞中国皇帝如父亲一样照顾自己的儿女时,却忽略了他们残暴的一面。为了压制汉人的民族反抗意识,树立清朝统治的权威,加强中央专制集权,从康熙到乾隆期间,统治者大兴文字狱,试图禁锢子民思想,此举摧残了不少人才。虽说皇帝多次下令减免赋税,开垦荒田,但实质上,农民还是背负着沉重的苛捐杂税,“康熙后期的田亩人口数与明中期近似(田600多万顷,人口约6000万),明嘉靖辛亥年全国正赋与各种加派总计才1000万两,而雍正二年除税粮外,仅税银即达2600余万两”。⑦可见民生维艰。皇帝运用这种父权观念的“三纲五常”来钳制自己的臣民,从而为封建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进行辩护,这也成了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而伏尔泰却一意认为中国政府职权分明,互相牵制,没有独裁,殊不知中国政治制度实质就是建立在这种权力高度集中的封建等级制度之上,雍正时设立的军机处成为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于中国科举制度,伏尔泰的极力推崇同样是比较片面的。作为与伏尔泰几乎同时期的中国人,郑板桥对中国科举制进行过更客观的分析:“夫束修自好者,岂无其人?经济自期,抗怀千古者,亦所在多有,而好人为坏人所累。遂令我辈开不得口,一开口便笑曰:汝辈书生,总是会说。他日居官,便不如此说了。所以忍气吞声,只得挨人笑骂……皆有便民之处,而士独于民大不便,无怪乎居四民之末也。”⑧事实上,并从郑板桥的描述可知,中国科举制度及官吏选拔制,并非如伏尔泰描述得那样完美。此外,当赞颂中国法律的合理性时,伏尔泰没有看到中国法律实质也是在为中央集权服务。同时,中国古代刑罚是十分苛刻的,车裂、凌迟、剥皮、宫刑、活埋等刑罚方式相当惨无人道。伏尔泰没能看清中国封建政治的实质,从而导致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种种误读。

三、伏尔泰对中国政治制度误读产生的影响

伏尔泰有意或无意对中国政治产生了误读。那么,这些中国政治观又对伏尔泰本人及西方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十八世纪的法国是一个充满矛盾,却又孕育着希望的社会。一方面,路易十五的专断统治使得政治更加腐败,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思想家也开始思考法国未来去向的问题。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企图从中国吸取实际或者臆想的政治文化观点,为其所用。因此,伏尔泰借助中国这一实例,作为其社会改革的依据,从而实现纠正法国专制制度的目的。虽然伏尔泰对中国政治既有客观因素造成的误读,又有他主观需要的误读,但这些确实为伏尔泰宣扬其政治思想提供了现实的依据。正因为有了中国这一实例,比伏尔泰从理论上鼓吹开明君主制,会使人们有更直观的了解。“从此,欧洲人对于中国文化,便能逐渐理解,而中国政治也就成为当时动荡的欧洲政局的一个理想模型”。⑨

伏尔泰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观点,不仅为他革新法国弊政的思想提供了丰富的借鉴,而且对中国文化在法国、欧洲的传播,加深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还促进了法国汉学研究的建立和发展。

总而言之,伏尔泰对中国的认识大多来源于带有明显主观色彩的耶稣会士的著作,而伏尔泰本人又为了宣扬其开明君主制的政治思想,故对中国政治制度产生了有意或无意的误读。误读具体表现在他对中国皇帝、中国政府机构、中国法律和中国科举制度的一些片面观点。但这些误读却为伏尔泰在法国宣传开明君主制提供了现实依据,并且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对西方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②[法]安田朴著.耿译.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商务印书馆,2000:654.

③安田朴.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商务印书馆:716.

④[法]伏尔泰著.梁守锵,沈怀洁等译.路易十四时代(上),商务印书馆,2009:599.

⑤[法]伏尔泰著.梁守锵译.风俗论(下).商务印书馆,2009:528.

⑥[法]伏尔泰著.梁守锵译.风俗论(上).商务印书馆,2009:250.

⑦刘泽华等.中国古代史(下).人民出版社,1979:405.

⑧郑板桥.郑板桥全集・家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转引自安田朴.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商务印书馆:726.

⑨朱谦之.中国哲学对于欧洲的影响.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188.

参考文献:

[1][法]伏尔泰著.梁守锵译.风俗论.商务印书馆,2009.

[2][法]伏尔泰著.梁守锵,沈怀洁等译.路易十四时代.商务印书馆,2009.

[3][法]伏尔泰著.王燕生译.哲学辞典.商务印书馆,2009.

[4][法]李明著.郭强等译.中国近事报道.大象出版社,2004.

[5][法]安田朴著.耿译.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商务印书馆,2000.

[6]张国刚,吴丽苇.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7]张国刚等.明清传教士与欧洲汉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8]张西平.传教士汉学研究.大象出版社,2005.

[9]刘绍学.重读伏尔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泰国文化论文篇(6)

[关键词]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

一、埃德加・巴勒斯与《人猿泰山》

美国文学史上不乏这样的作家:他们生前得不到学术界承认,死后也不为批评家看好,然而他们却写出了最受欢迎的作品,享有最大范围的读者。《人猿泰山》的作者埃德加・巴勒斯就是这样一位作家。埃德加・巴勒斯(Edgar Rice Burroughs,1875-1950)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要的科学小说家。巴勒斯自幼因体弱多病而多次辍学,不得不多次重修古希腊和拉丁文课程,这为他以后的创作打好了基础。从密歇根军事学院毕业后,他先后在美国骑兵部队和后备部队服役,目睹了西部的广袤荒蛮之地,接触到昔日同印第安人作战的风云人物。在这之后,他尝试了一系列工作,其中包括铁路警察、糖果推销商,但均不成功。为了养家糊口,他开始替通俗小说杂志撰稿。1912年,他的第一部小说《在火星的卫星下》(Under the Moons of Mars)分六集在《故事大观》(All-Story)上连载,即刻获得了成功。同年,他又在《故事大观》上推出了第二部小说《人猿泰山》,获得了更大的成功。从此,他声名大振,稿约不断。自1912年至1950年,他一共出版了70多部小说,这些小说涉及到科学、幻想、冒险等众多领域,而且几乎全是畅销书,其中不少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当代著名科学小说家、评论家布莱恩・阿尔迪斯称赞他道:“在地球的一极站着威尔斯和斯威夫特这样可敬的先驱;另一极站着巴勒斯和他的模仿者,如奥蒂斯・克莱因、神怪小说家、恐怖小说家、幻想小说家,从霍华德・洛夫克拉夫特一直到托尔金。而玛丽・雪莱就站在赤道某处。”

《人猿泰山》讲述英国勋爵克莱顿带着身怀六甲的夫人乘船去非洲赴任,不料途中船员哗变,勋爵夫妇被遗弃在非洲一个荒凉的海滩上。不久,孩子出生了,勋爵夫妇却不幸身亡。母猿卡拉发现婴儿,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收养。从此,在西非原始森林中的人猿部落中,多了一只英国贵族血统的“白猿”,他就是人猿泰山。泰山在卡拉的中长大,不仅学会了在丛林中生存的全部本领,还具有人类特有的聪明、智慧。凭着与众不同的人类特性,泰山懂得利用工具猎取食物,并从生父遗留下来的看图识字课本上认识了不少英文词汇。时光流逝,泰山本来会以人猿部落首领的身份终其一生,但有一天,美国科学探险家的女儿简・波特流落到这片海滩上,于是泰山的生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衍生出无数的波折。小说模拟英国幻想小说家亨利・哈格德的套路,以其曲折的情节、惊心动魄的冒险故事、迷人的非洲丛林风光征服了世界上的无数读者。

因为《人猿泰山》成书前曾经在《故事大观》上连载,不可避免地带有杂志文学的弊端:辞藻艳俗,情节雷同,个性刻画单调。历来的文论家正是根据这些弊端拒绝给予埃德加・巴勒斯应有的地位。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西方通俗文化研究热的兴起,学术界对于他的看法慢慢有了转变,社会上涌现出许多研究论文和专著。女权主义文论家对巴勒斯更是显示出异乎寻常的兴趣。1998年,葆拉・哈瓦斯特在论文《泰山与白人之谜》中指出,泰山与试图抢救简・波特的法国中尉德・阿诺有同性恋之嫌;而泰山的最大身体技能其实是一种歇斯底里大发作;他亮铮铮的鞋子也象征着他的白壁无瑕;当然,那把刀是他的男性生殖器的符码。近来又有人从当代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角度对《人猿泰山》进行解码,并试图依据语言学的习得理论来分析泰山与人的交流。

二、《人猿泰山》显示出的作者意识形态

赛义德在《东方主义》中说到每一个欧洲人,就他关于东方的所论而言,都可以正确地认为是帝国主义者,几乎纯粹的种族中心主义者。他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进一步证实帝国主义时期每一个艺术家受到时代的影响,在作品中都会流露出帝国主义意识。巴勒斯生活在帝国观念盛行及帝国主义者横行全球的年代。作为一个艺术家他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存在,没有任何一位艺术家有完全意义上的独立存在。时代的烙印及作为臣属民族一员的记忆不可避免地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整个时代的意识形态也弥漫在他的作品中。

1.种族主义。

巴勒斯是在罗马神话的启发下,才创造出人猿泰山这个形像。我们客观审视欧洲原始小说时,会发现种族自恋是欧洲文化模式中与生俱来的一种原型,欧洲文化的核心是认为欧洲民族和文化优越于所有非欧洲的民族和文化。《人猿泰山》便是一部充斥“种族优越论”之观点的小说。人猿泰山在湖边顾影自怜不禁使人想起古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那尔基索斯。巴勒斯在《人猿泰山》中描写非洲时所使用的意象深深地打上了白人文化的烙印,他把非洲贬为野蛮原始之域,充满神秘色彩,是作为“他者”(otherness)而存在的,非洲的原始衬托了欧洲的文明与开化。他对非洲土著居民进行妖魔化描写,非洲人的意象被严重扭曲:野蛮、迷信、愚昧、落后、未开化、待启蒙。他们是原始人、野蛮人、食人动物,被剥夺了说话的权利。西方话语建构了东方的存在方式,并按照自己的方式解释和再现东方,渗透和支配东方。同样生活在丛林的人猿泰山却被作者视为洁白的神人――超智大勇、无所畏惧、不可战胜。泰山常常以白色神人的形象神秘地出现在非洲土著人眼前,带给他们莫大的恐惧和敬畏,这无疑是西方人至今仍迷恋的白色神话。

作为处于帝国主义鼎盛时期的作家,巴勒斯受到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帝国意识的影响,自然而然会流露出白人优越感以及对其他民族的歧视,不可能摆脱种族主义心理。当泰山第一次遇见了他的同类――非洲土著人,立马意识到自己和他不同种族,自己是优人一等的种族,他甚至将动物和非洲土著人混为一谈,并常常以取笑、恐吓土著人为乐。而当简一行人来到小岛上,泰山对他们表现出了最大的尊敬,尽全力保护他们的安全。在泰山的意识里,白人民族是高人一等的文明社会,而其他民族是低人一等的未开化社会。泰山虽隐居在小岛上,但因自学成才,掌握了非凡的知识技能。泰山用绳子和匕首杀死土著人,却没想过给土著人留下字条,土著人成了沉默无语的客体。如果用机械的二元对立的观念,西方=文明=高级,东方=野蛮=低级。

2.殖民主义。

欧洲资产阶级一登上历史舞台便表现出强烈的殖民倾向。英国和法国从17世纪末就开始统治东地中海地区。到了18世纪,欧洲就迎来了资本帝国殖民统治的第一个浪潮,它们开始征服世界,重新命名地点,重组经济、社会和政治。英国著名小说家约翰・布肯在殖民主义的经典之作《普雷斯特・约翰》中写道:“先天的面对责任的不同态度,正显示了白人与黑人的不同。”此后,英美作家在创作中一再重复这个谎言,将道德败坏、麻木不仁、未开化而热衷于血腥和恐怖活动的形象强加给“他者”黑人。

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巴勒斯无法摆脱帝国主义意识,常常不自觉地陷入殖民主义话语,传承了历代殖民主义作家对殖民地的描写。巴勒斯笔下的非洲土著人懒惰、愚昧、野蛮、缺乏理性、奴性十足。从故事情节的安排来看,小说一开头勋爵克莱顿便以殖民统治者的身份出现,带着身怀六甲的夫人乘船去非洲赴任。而长大后的泰山对统治猿群部落有着强烈欲望,认为自己是最合理的首领。泰山从人猿的首领成长为瓦齐里黑武士的首领,走的便是一条殖民主义者的道路。小说强调的是被西方首肯的阶级层次,白人对黑人,西方对东方。绳子和匕首作为殖民主义的象征,经常出现在泰山与动物以及黑人的搏杀中,动物和黑人面对这两种武器露出的惊恐、敬畏和崇拜,土著居民是蛮夷,是未开化民族,欧洲殖民者可以轻而易举地让他们臣服。库龙格村的土著人就因不堪忍受比利时殖民者的虐待而迁移在泰山的领地,然而这些可怜的幸存者还是逃脱不了被杀戮的命运。法国军队血洗库龙格村,剩下的只是土著妇女的一片呜呜声,而作者把这种残酷行径描绘成对野蛮东方的拯救。在作者轻松的笔调里,我们看到作者对异质文化的漠视和对人的生命的不尊重。

3.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是一个产生于19世纪用来描述强势权力对弱势权力进行控制的政治术语。它包含两个概念:经济上利用“贸易”的旗号,对弱势国家进行经济剥削;政治上,利用“白人优秀”理论对殖民地进行野蛮统治。到了20世纪初,西方帝国不再是一种模糊的存在,实际上的地理占有成为帝国的最终目标。西方小说越来越露骨地表现普遍和大胆的帝国情感,小说家们随心所欲地根据描写的需要来使用周边的疆土。

小说中叙说了泰山由母猿抚育,在丛林中和野兽斗争生活的故事。巴勒斯的帝国主义思想在这部作品中有曲折的反映,他企图表明生活就是掠夺,人类在生存斗争中需要强力、勇气和纪律,书写出来的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西方对东方的掠夺只是遵从了“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为了重构帝国主义,帝国主义的晚期叙事一直将非西方边缘化。《人猿泰山》的背景是在非洲丛林,无论是非洲丛林还是非洲人,都被西方夺去了话语权,没有为自己辩驳的权利,任由西方糟蹋自己的文明。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认为,知识和权力结合成为一种监视体系,每个人在此监视目光的压抑下就形成了“自我监视’,形成本身独特的思维、写作及话语方式。巴勒斯对非洲以及非洲人民歪曲的表述,迎合了帝国主义者殖民的需要,暴露作者的帝国主义意识。泰山将瓦齐里武士归顺,他们共同享受没有女性恩泽的田园牧歌,主与仆的宗法关系构成了文明社会的最初形式。泰山和瓦齐里武士之间的父权制帝国主义就是这样被书写出来。巴勒斯是典型的一个以西方姿态写作的作家,其小说表现出十足的帝国主义盛气凌人的家长式作风。在他看来,没有西方人的支持和领导,这个偏远领域简直就没有生命、历史、文化可言,没有独立或完整可言。

三、结 语

《人猿泰山》虽写于20世纪初,却体现了浓厚的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意识形态,是一部典型的殖民主义文本。巴勒斯在欧洲中心论、种族优越感、殖民主义的影响下,流露出他的帝国主义意识。巴勒斯固守西方白人主流社会的机械二元对立的观念,漠视殖民地文化,力图证明非洲只有在帝国主义的教化和统治下才能走向文明,以迎合帝国主义殖民的需要。而在世界多元化的今天,“平等”与“多元文化共生”才是唯一正确的抉择。

[参考文献]

[1] [美]埃德加・巴勒斯.人猿泰山[M].毕可生,孙亚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2] 吉尔伯特.后殖民批评[M].杨乃乔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 爱德华・W・赛义德.赛义德自选集[M].谢少波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 爱德华・W・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5] 罗刚,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泰国文化论文篇(7)

笔者通过对CNKI进行检索,发现关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论文数量相对较少,一共14篇,这说明关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国内学者的充分重视。根据笔者统计CNKI搜索结果,近几年国内关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集中在几个方面,《基于旅游需求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张磊,2010),以淮安为例,认为淮安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要以终端市场的需求为核心,运用主题化、个性化、多样化、生态化开发策略;《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张建忠,2009),从饮食文化的审美构成要素入手,分析了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向与途径;《试析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杨丽,2001),认为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把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无疑会形成旅游业的又一个开发热潮,要适应市场变化,把握旅游餐饮消费的潮流和趋势,注重旅游者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深层次挖掘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多种特色饮食文化旅游,提高旅游地的综合吸引力,促进餐饮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浅议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樊玲、洪锋,2007),认为饮食文化与旅游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开发利用饮食文化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可加快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和促进饮食文化的进一步繁荣,要充分利用饮食活动所占有的空间和时间,大力开展旅游活动,以实现饮食业与旅游业的双赢;《宁波传统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胡一旻,2009),认为饮食文化资源与旅游业发展关系密切,分析了宁波传统饮食文化资源的特点和现状,论述了宁波传统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并对如何开发宁波传统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初步探讨;《挖掘民族饮食文化,丰富云南旅游资源》(黄继元,2005),认为云南民族菜肴是中国饮食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应该继承和发扬,并且它在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培育旅游支柱产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提出了挖掘云南民族饮食文化的思路;《四川佛教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毛震,2007),认为佛教饮食文化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独特的佛教旅游资源,四川地区佛教旅游资源丰富,开发佛教饮食文化可与发展佛教旅游相互促进。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尚未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研究居于表面化,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营销学的角度,探讨泰安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二、研究意义及泰安饮食资源状况

(一)研究意义

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现象,饮食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它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要,促进旅游地的经济发展,在旅游产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地方特色饮食可以满足旅游者口腹之欲、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和好奇的心理、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要、作为旅游购物品。[1]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饮食作为旅游六要素之一,在旅游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同时,可以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解决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拉动当地农业、餐饮业、制造业的发展。

泰山雄伟壮丽,成为中国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底蕴丰厚,泰山饮食文化同样博大精深,加大对泰山饮食文化的开发力度,有利于更深刻地挖掘泰山文化内涵,使游客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感受泰山的浩瀚与深邃。

(二)泰安饮食资源状况

泰安地处我国古代齐鲁大地的腹地,其饮食文化属我国四大菜系的鲁菜系。中国历代都有对泰山的封典祭祀,由此而形成的泰山祭祀性的饮食文化一脉传承,至今仍绵延不断。泰安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其位于华北大平原的东部、山东省的中部,北依济南,南接孔子故里曲阜,因此泰安的饮食文化深受济南菜和孔府菜的影响。泰安属泰山所在地,泰安的饮食文化有着明显的泰山文化的痕迹,泰山是一座神山、圣山,包罗万象,以其博大的胸怀接纳着人世沧桑,佛、道、儒相安于泰山,泰安的饮食文化必然有佛、道、儒文化不同程度的渗入,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了洋洋大观的泰安饮食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各种文化兼蓄并存。泰安依托于泰山,泰山的物产是泰安特色菜的主要用料来源,泰山的儒、道、佛文化又从素食方面对泰安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外延,使得泰安菜呈现出多样而质朴的特点。以泰山物产和泰山儒、佛、道文化为基本内涵的泰安饮食文化主要表现为泰山豆腐宴、泰山药膳宴、泰山野菜宴、泰山赤鳞鱼等。

不同文化的聚拢,促成了泰安丰富多样的特色饮食,主要有泰安煎饼、野菜宴、东阿阿胶、泰山女儿茶、泰山板栗、泰山灵芝等。

三、泰山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专门经营具有地方特色餐饮的酒店不多,地方餐饮质量较低

国内外游客来到泰山,除了感受泰山的雄伟壮丽、探寻历代帝王在泰山上留下的足迹、体验泰安的民族风情外,同时对依托于泰山文化底蕴下的泰安的饮食充满了期待,对此,并没有引起泰安政府和旅游行业的重视,“正宗四川风味”、“沙县小吃”、“佛跳墙”、“韩国休闲餐厅”、“哈尔滨餐厅”、“客家水煮鱼”、“东北餐馆”等餐厅在泰城林立,而“鲁菜馆”仅有“泰山一家人”一家连锁餐厅,对于以“泰安名吃”命名的正规餐厅却几乎没有,泰安回民聚居区最为著名的早餐———糁,只在路边的小摊位有,却没有环境优雅、制作工序精良的正规饭店,没有打造属于泰安的字号,同样泰安煎饼、泰山赤鳞鱼、泰山豆腐宴都没有形成自己的字号,没有专门的饮食文化管理部门,这种现象时间长了,易使本地独有的工艺和技术慢慢退化,宝贵的本地饮食文化旅游资源逐渐消失;有一些经营者单纯追求利润,在工艺和选料以及加工上偷工减料,使游客花了钱却品尝不到正宗的泰安美食,从而对泰安饮食大失所望,严重影响了泰安饮食文化的口碑。

(二)宣传力度不够,营销体系不完善

“山东煎饼”、“东阿阿胶”闻名中外,泰安因依托于泰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拥有“泰山豆腐宴”、“泰山药膳宴”、“泰山煎饼”、“泰山板栗”、“泰山三美”、“泰山野菜宴”等独一无二的饮食资源,游泰山、品泰安美食成为游客游玩的主要目的,但如此优越的先天条件却并没有得到政府和业内人士的重视,对泰安饮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进行整合营销。人们谈到北京,就能想到“全聚德烤鸭”等老字号;来到重庆,说起火锅,就能想到“德庄”、“小天鹅”等火锅名店;提起扬州的早茶文化,那肯定离不开“富春茶社”,提起泰安,却没有一家代表泰安当地特色饮食文化的餐饮名店,所以,必须加大泰安饮食的宣传力度,将泰安饮食文化作为一个品牌来包装,完善营销体系,实现泰安餐饮文化与旅游业协调发展,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2]

(三)文化内涵挖掘不到位,参与性不强

目前泰安餐饮文化在旅游活动中的开发主要以品尝美味佳肴为主,开发者忽视了菜肴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如今,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游客已不满足于吃饱、吃好,而是追求吃得有品位,所以挖掘饮食背后的文化是适应市场需求所必须的。泰山作为国人心目中的神山、圣山,受到历代帝王、文人墨客的顶礼膜拜,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泰安的饮食文化的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另外,对于游客来说,能够亲身体验菜肴的制作会得到更大的满足,这方面应该引起泰安饮食企业的重视。

四、泰安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

基于上述基础,笔者对泰安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思路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推进区域旅游合作,实现泰安饮食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

将曲阜三孔(孔府、孔庙、孔林)、泰山、济南饮食资源进行整合营销,充分利用“山水圣人线”的优势,推出“品孔府宴、尝泰山煎饼、饮泰山女儿茶、感受济南菜”的饮食线路。

(二)推出饮食文化旅游专项产品

1.泰山农家乐体验游

“农家乐”是一种依托农业的“寄生”产业。因此,“农家乐”不是毁农造景,而是以农为景;不是抛弃农业原有的生产价值,简单追求生态、社会和文化价值,而是在农业原有的生产价值基础上,增加生态、社会和文化价值。

泰山北麓“农家乐”已颇具规模,“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农业观光休闲游正在成为都市人群休闲消费的时尚,泰山野菜、泰山炒鸡、泰山山珍正是发展泰山农家乐体验游的优良先决条件。泰安要充分利用泰山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泰山北麓清幽的农户庭院,以农户的菜园、花园、果圃、鱼塘,配合上泰山悠久的文化氛围和民风民俗,如泰山封禅文化、东岳庙会等,要让游客动手采摘菜园、果园的菜品、果品,这些成为游客的用餐原料;要为游客准备野鸡蛋、板栗、核桃等“农”味十足的土特产供游客选购带回家。

2.泰山豆腐宴专线游

泰山有三美“白菜、豆腐、水”,泰山豆腐被誉为“泰山神豆腐”,豆腐宴大概始于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祭祀时,“食素斋,整洁身心”。经过历代厨师的挖掘整理,泰山豆腐宴已成为鲁菜中的一朵奇葩。宴会时有多达150多道豆腐菜可供选择。以豆腐为主料烹制的名菜有:一品豆腐、八仙瑶池聚会、佛手豆腐、人参豆腐、芙蓉豆腐、荷花豆腐等,色香味形,美仑美奂。泰安开发豆腐宴旅游专线,让游客在品泰山豆腐宴尝泰山美食的同时,遐想帝王封禅泰山时的情形。

3.在现有泰山观光游中添加饮食文化元素

泰山文化底蕴深厚,饮食同样具有深厚的文化元素,在对泰山进行旅游开发时,在泰山观光游中添加饮食文化元素,使游客在感受泰山雄伟的自然风光的同时,体味泰山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内涵,得到心灵的净化与灵魂的升华,泰山野菜宴、豆腐宴食用历史悠久,始于古代帝王来泰山封山祭祀时“食素斋,整洁身心”。如“在体验泰山封禅文化的同时,感受豆腐宴、野菜宴”,则一定能给泰山旅游增添更多的乐趣。

4.大力开发饮食类购物品

泰山当地特产丰富,有泰山煎饼、泰山女儿茶、泰山板栗、泰山灵芝等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发各种品质优良、品种多样的饮食类购物品,可以考虑自建直营店、零售店并且通过与旅游购物店合作,销售独具特色的泰山饮食类购物品,作为游客返家携带当地特产或旅游观光式购买,通过游客的无意识营销,对泰山饮食类购物品进行推广,同时实现宣传泰山文化的双赢效果。

5.兴建泰安美食文化街

政府应发挥其宏观调控能力,建立泰安饮食文化一条街,美食街的整个设计要结合泰山封禅文化、民俗文化,如泰山石敢当信仰、泰山山神崇拜、东岳庙会等,使游客置身于泰山浩如烟海的文化氛围中品尝泰安美食,让游客对泰山美食在口感和内涵上都被吸引,同时结合泰山东岳庙会,借助泰山东岳庙会的影响力,策划泰安美食节,借此平台宣传泰安美食。

6.宗教饮食文化体验游

泰山佛、道、儒三教合一,普照寺、灵岩寺成为泰山佛教的神髓所在,开发佛教素食文化体验游,使游客体验泰山佛教的空灵和浩瀚;碧霞祠、岱庙为道教神灵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的神府,给了无数善男信女以寄托,定期举办道教饮食养生论坛,在提高现代人养生意识的同时,宣传泰安饮食文化及宗教文化。

7.加大泰安饮食文化的宣传力度

利用各种美食节、洽谈会、旅游大篷车、建立旅游饮食推广网站等平台,宣传泰山饮食文化,通过旅游包机、旅游专列等活动加大旅游促销力度;在对外的媒体宣传片中加入对泰安饮食及文化的宣传。

随着网络影响力的日渐增强,旅游网络推介已经成为一种新型旅游宣传方式,网络营销旋风正席卷整个旅游市场,为旅游行业带来了新的营销商机,正在成为主流旅游营销平台。现在游客普遍通过互联网来获得各种旅游信息,他们获得的泰安饮食信息多是从旅行社网站、各种自助游网站等得到,此外还有一些官方网站如山东新闻网等,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要建立一个网上泰安饮食旅游超市,所有的泰安饮食旅游资源都在里面展示,为游客提供各式选择,为游客提供一站式的服务。还要针对不同客源地的喜好和个性化需求,设计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泰安饮食旅游推广网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