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建筑论文

新建筑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2 17:40:18

新建筑论文

新建筑论文篇(1)

高校建筑学专业现行的专业理论课体系中,和绿色建筑设计密切相关的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原理》、《城乡规划概论》、《城市设计》、《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结构选型》、《建筑设备》、《建筑心理学》、《建筑法规》、《建筑师职业基础》等。

《建筑概论》开设于一年级第一学期,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开启建筑学习之路上的第一道门。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初入大学,对建筑既陌生又好奇,同时也不乏希望和遐想。相当多的建筑学专业学生会在大学里受到思维方式上强烈的冲击,他们将要身处一个完全截然不同的新世界,经历两次重要的转化:首先是由传统教育的逻辑推理思维方式向以视觉思考为核心的领域转化;紧接着,又要从纯视觉思考(构成、造型训练)转向对功能、技术、经济等要素的综合权衡(含有功能要求的设计)。传统教学大纲要求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全面而概括地了解建筑的相关基本知识,掌握建筑识图的基本方法,熟悉民用及工业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筑物的基本组成及构造原理等内容。此课程中,应增设绿色建筑概论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与方法、发展与趋势,为之后其他课程的开设奠定基础。

《建筑设计原理》、《城乡规划概论》、《城市设计》等课程为开设于二年级至四年级期间的理论基础类专业理论课,其课程环节主要由课堂讲授、理论分析、案例解析等形式为主构成,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设计的基本原理与一般规律,并在实践与设计过程中起到指导性作用。在《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中,应开设绿色建筑设计原理的专题,从建筑外部环境、建筑室内环境、建筑能耗几个方面详细地剖析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并通过实例的展示与剖析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在《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设计》课程中亦应介入绿色设计的理念与思路,从选址的基本原则、自然环境因素、节约用地方针、乡土文化等方面,帮助学生建立起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理念。

《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结构选型》、《建筑设备》等课程为开设于二年级至四年级期间的技术类专业理论课,其课程环节主要由课堂讲授、理论推导、实验数据演算与分析等形式为主构成,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与建筑设计紧密相关的工程技术基本知识。而这些技术知识恰恰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有效地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物质载体与手段。如《建筑物理》的三大主干课程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建筑热工学,均与绿色建筑设计中室内环境品质及控制技术、建筑节能设计及技术等内容密切联系。再如《建筑设备》课程中,给排水部分应融入建筑节水技术、雨水的收集与利用等知识;暖通部分应融入室内新风系统、自然通风技术、高性能空调设备的运动、能量回收等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电气部分应考虑适时适度照明、高效节能灯具、待机能耗控制等绿色环保理念。《建筑材料》课程应增设绿色建材篇章,系统介绍绿色建材的概念、绿色建材的选择与运用、建筑节材技术与方法等课程内容。而在《建筑构造》课程中,通过对最新材料、最新技术构造节点大样的剖析与讲解,可以帮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进一步掌握绿色建筑设计的具体手段和操作方法。

《建筑心理学》、《建筑法规》、《建筑师职业基础》等课程为开始在五年级毕业班的专业理论课。作为建筑学专业毕业班的学生,他们即将告别五年的大学学习生涯,走向建筑师的职业岗位,担负起建筑设计从方案构思到施工图绘制再到各专业配合,以及与甲方、施工方各方面配合等一系列具体工作之中。在这些课程中,应通过增加建筑环境心理学、绿色建筑相关法规、绿色建筑运营与维护等知识点的章节,帮助学生完善绿色建筑知识体系的构建,并在他们今后的实践与工作中积蓄发挥作用。

二、总结

新建筑论文篇(2)

摘要

墙体材料革新“十五规划”发展重点说道,新型墙体材料要适应建筑功能的改善和建筑节能的要求,积极发展利用当地资源、低能耗、低污染、高性能、高强度、多功能、系列化、能够提高施工效率的新型墙体材料。积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是国策之一。

关键词:新型节能墙体材料

atract thewallbodymaterialreformsthedevelopmentpointof"15programmings"tosay,thenewwallbodymaterialwantstoadaptbuildingfunctionofimprovementandbuildingtherequestwitheconomyenergy,theaggreivedevelopmentmakesuseofalocalresources,imbecilitycoume,lowpollution,highperformance,highstrength,multifunction,theseriesturnandcanraisethenewwallbodymaterialwithcotructionefficiency.developingnewwallbodymaterialactivelyisactivelyoneofthenationalpolicieses.

keywords:neweconomyenergywallbodymaterial

引言

在现代社会,人类不但讲究住的舒服,还有住的健康。墙体材料改革可以节约材料,节约资金,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可以促进住宅建筑的节能。

所谓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又不能损害后代的利益。原国家建材局结合建材工业的发展实际,把搞好资源综合利用、搞好环保、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建材工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和主要途径,制定了建材工业的发展规划。

一、墙体材料现状

墙体材料包括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蒸压粉煤灰砖、蒸压灰砂砖、砂浆、混凝土砌块、混凝土空心砌块、毛石、毛料石等。 在我国城市采用砌块建筑的差别和发展都是很大的。从1995年起,×××开始采用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成1xxxx住宅试点小区,总面积达1,000,000平米。至1997年扩大到4xxxx,总建筑面积达4,500,000平米.

二、墙体材料改革途径

(一)墙体改革途径之一—烧制品 空心砖和空心砌块的强度等级为mu10、mu7.5、mu5、mu3.5和mu2.5。体积密度分为800、900、1000和1100级,孔洞率大于等于40。

空心砖与实心砖相比较,其优点是可减轻结构自重,砖厚较大,可节约砌筑砂浆和减少工时。此外,粘土用量和电力及燃料亦可相应减少。

(二)墙体改革途径之二—蒸压制品

蒸压制品是指不含水泥或含少量水泥而通过蒸压养护方式使砖或砌块结硬的制品。 专家建议以生产块大质轻的灰砂空心砖来减轻建筑物重量,提高灰砂砖建筑物抗震性能,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泡沫混凝土砌块属于多孔混凝土砌块,有水泥泡沫混凝土砌块和硅酸盐泡沫混凝土砌块两种。在工厂主要用于框架结构,现浇混凝土结构建筑的外墙填充、内墙隔断,也可用于多层建筑的外墙或保温隔热复合墙体,还可根据设计在现场浇筑泡沫混凝土墙体。

下列情况不得使用泡沫混凝土砌块:建筑物基础;处于浸水、高温和受化学侵蚀的环境;承重制品表面温度高于80摄氏度的部位。

泡沫混凝土砌块的性能及优点:主规格尺为880mm*380 (三)墙体改革途径之三—胶凝制品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节土、节能,符合国家基本政策,.承载力高,相同强度等级块材和砂浆的砌体抗压强度是砖墙的1.5~1.8倍。其孔洞率50,较砖墙轻,可减轻基础荷载,因而可减少基础材料用量。它有以下优点:施工快,墙厚较标砖薄,可节省结构面积。商品砂浆:品质稳定、节约材料,有利于文明施工和环保,且可配制出适应新型墙体材料所需的性能。砌块墙体:多层砌块墙体住宅造价较相同层数砖混房高出5~10,但保温性能好,在北方尤为突出。多功能砌块是为实现建筑节能而发展的,如抗震、承重、保温、装饰作用等。

此外还有混凝土多孔砖、粉煤灰空心砌块等。

三、墙体材料改革意义

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都需节能。居民建筑的能耗以采暖占主要部分,热水供应15,电气照明14,炊事6,采暖65。随着建筑业发展,其用能已占全社会终端能耗的1/4以上。墙体材料改革最显著的意义就是建筑节能以及环境保护。保温隔热节能建议:采取单一材料较理想,施工方便,效率高;采用轻骨料混凝土砌块墙外贴苯板;采用轻骨料混凝土砌块苯板夹芯墙;采用轻骨料混凝土砌块孔内填苯板;采用轻骨料混凝土砌块空腔内插入苯板;外墙保温常用e板、复合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

四、国外墙体材料生产应用简介 总结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生产技术进步,砖和砌块生产构造多样化、材料多样化已成为必然,承重水平孔洞空心砖、轻质高强材料的发展研制提上日程。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升施工技术扩大砌块应用范围,发展轻质隔墙板,继续节约建筑能耗,减少环境污染,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定是现实的。

回首往昔,展望未来,节能型住宅的普及应该不远了。

【参考文献】 2唐岱新,砌体建筑的发展和应用[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

新建筑论文篇(3)

1.创新思维培育是建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首要条件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今后各项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思维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与核心,决定了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发挥的有效性。高校建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坚守“以人为本,创新为先”的教学理念,遵循锐意进取、去旧革新、灵活应变、可持续发展原则,把创新思维的培养贯穿创新型人才培养始终。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多元的知识结构,使学生逐渐具备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促进学生构建坚实的建筑学理论底蕴、实践经验和人文意识。其次要使学生思维处于开放的活跃状态,突破思维障碍,不囿于既有理论和固定模式,不盲从,能多角度换位思考,勇于求异,敢于超越,关注新兴科技并加以利用。再次要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及养成,如诚信,坚毅,专注,严谨,思维开放,富有挑战精神,具有旺盛的求知欲、风险防范意识、科学的批评质疑精神以及奉献社会的良好志愿等。非智力因素可以促使学生创新思维更好地发挥和运用,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2.课程体系改革是建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

建筑学科本身是一门美学艺术与科学技术兼融的综合性学科,注重开放性、实用性、时代性和前瞻性的融合,需要充分考虑建筑技术和实用要求,保持对现实的批评和反思。因此,高校建筑学专业应以就业岗位为依据,构建多元化的跨学科发展的建筑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向更宽的知识领域迈进,增强本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在建筑设计课的作业中,经常反映出学生综合考虑欠周详,在结构布置、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消防设计、设备安排、声光处理等方面概念模糊,为此,高校建筑学需加强课程综合化,优化课程整体结构:(1)应将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建筑物理及建筑材料等多门课程联系起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注重专业课程的衔接、渗透与融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综合知识交叉学习及运用,建立平衡的综合专业课程体系。(2)加强学生系统的建筑设计表现思维的训练。手绘、模型和计算机的图形绘制能够使设计构想具体呈现,扎实的建筑表达功底能够提高工作环节的效率。(3)关注学术前沿,及时吸纳建筑科学技术的最新动向和先进内容,促进国外多元建筑文化的引进,把最新的学术观点、案例补充到教学内容中。由于建筑学相关知识体系的知识量急剧增长,可根据建筑企业需求增加新课程。(4)每学年的春季学期末尾、暑假前抽出3~4周构成一个较短的小学期,小学期主要安排学生进行快速设计、综合实践等,用于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横向联系,互相促进。除课堂以外,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为常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可以活跃同学思维,开阔学生视野,满足学生对个性化、创造性的追求:(1)邀请建筑名师、专家开设讲座及研讨会,开设建筑与文化、建筑与环境、建筑与新技术、绿色建筑与人类的行为方式等论坛沙龙。(2)让学生更多地观摩学习丰富多样的建筑实体及校内或校际间建筑设计作品展。(3)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级别、富有挑战性的建筑设计竞赛。“以赛促学”不仅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更加潜心向学。

3.教学模式多样化是建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手段

面对建筑市场的日新月异,高校需要通过多种教育教学方式的教育和多方位的培训,拓展教学时间、空间、范畴、目标、手段、成果等,对建筑学人才进行全面培养。对低年级学生来说,理论教学与实践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建筑观和良好的建筑素养。以理论课“城市规划原理”为例,除课堂理论精讲外,可以将学生们划分小组,分别对学校所在城市按区域划分进行课下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区域规模,建筑规划、功能、布局,道路设置及其公共服务设施配设情况。在具体的调研过程中,可以把调研任务落实到每个学生。除实地调研外,还可利用网络、图书馆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鼓励学生相互协作、互动交流,最后整个小组完成一套城市区域规划图纸。每组学生选派代表以多媒体演示的方式对调研成果进行总结汇报,组际间可以互相概括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营造思维活跃、自由开放、人人争先创新的氛围,使学生加强理论思维的训练与设计方法的学习,强化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建筑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可采用“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开展“研究型”教学,即由学校专业教师担任导师,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聘请企业导师,由导师确定专题,如公共服务设计、绿色建筑、低碳城市与建筑、城市生态景观等,题目要具有前瞻性、多元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学生选择适合的专题进行研究,以小组为单位。具体内容包括设计前期调研和资料收集、方案讨论、设计分工、最终成果表达等,导师起到向导与顾问的作用。“设计工作室”营造自由创新的学术氛围,既提高了学生自我构架知识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促使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并重。

4.实践教学是建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创新源于实践”,建筑学科是一门与实践连接紧密的学科,建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主要有传统建筑测绘实习、美术实习、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工地实习等。上述大多数实习以参观、学习为主,偏于感性,缺少与实际工程接触的机会。因此,高校建筑学专业应增加企业建筑师业务方面的实习,建立“校企合作——行业标准、任务载体、项目驱动、能力核心”的有效机制,使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在“真枪实干”中得以强化,同时职业道德观、人格和意志品质也得到不断提升。企业建筑师业务实习激发实习学生创造活力的关键在于建筑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方面:(1)在经验丰富的建筑工程师指导下,锻炼实习学生具有独立进行建筑设计和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建筑方案设计须经历形象构思、细部深化、平面功能和结构设计等环节,指导学生不要过于注重设计结果的视觉传达,而忽视建筑归根结底为“人”服务的本质。(2)建筑施工图设计需要学生初步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加强学生绘图软件的表达应用能力,具备计算机图形、数据的处理能力,但在真正的设计过程中考虑因素较多,如交通流线、防火、防洪、节能、地下空间以及与当地文化、历史、地理、气候等因素的综合协调等,建筑整体考虑很重要,因此指导学生注重建筑设计基础规范知识的学习,增强综合理论的融合能力。

5.多元化教学评价是建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优化措施

客观、科学、全面、有效地进行教学评价是建筑学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直接动力。教学评价应注重目标导向,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实现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学业成绩与能力评估相结合。评价目标需要具体化、明细化和可操作化,改变以往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现象,摒弃肤浅创作习性和浮躁学风。每一门主干课程可采用学生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50%,考核内容包括作业、论文、调研报告、设计调研等。期末则采用多维评图方式结合的形式,可采用学生答辩式评图、师生分组评图、教师联评、外聘专家评图等方式,建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例如答辩式评图,通过学生讲述和发表意见,锻炼学生的描述讲解图形能力。高校应加强建筑师企业业务实习的管理与评估,实习生所在实习单位根据统一标准给予学生相应分数,包括学生对于岗位实习的认识、学习态度、解决问题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吃苦耐劳及协作精神,将社会评价纳入人才培养质量指标之一,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习成效,引导学生更积极主动地进行“在岗”锻炼。

二、总结

新建筑论文篇(4)

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采用创新的工程管理模式是新形势下应对市场竞争、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现阶段,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社会经济得到了稳步的发展,所以,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采用科学化、信息化、全面化的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降低工程管理中落后、不合理的地方,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第二,随着企业现代管理知识的不断创新,企业的管理水平逐渐提高,这为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提高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创新实践的不断发展也为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提供了详细可靠的实际资料,同时,建筑企业应该重视现代化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企业创新模式为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与保障。第三,现代化的建筑工程管理的模式涉及企业管理和企业生产的方方面面,不仅对企业管理质量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对企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产生促进作用。采用创新的管理模式能够将企业人力资源、智力资源有效集中在一起,通过一系列公平、合理、科学的规章制度保障员工的劳动成果,提高生产积极性,同时明确企业利益分配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充分发挥企业各个岗位的最大职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2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长久以来,由于受到传统的公司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影响,导致了建筑企业管理模式一直没有多少进步,同时存在着管理效率低下、企业组织不合理、管理手段现代化程度不高等缺陷,影响着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在建筑工程管理中,部分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命令式和领导指令式的管理方法,管理方式和管理质量比较落后,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发展的要求。建筑工程管理涉及建筑企业的人员管理、施工现场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所以,采用现代化的创新管理模式才能有效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企业经济效益。例如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中,如果采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创新可以使施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符合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完成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各项目标,在保证建筑工程工期和建筑质量的要求下,有效降低施工成本。但是现实情况是,由于建筑企业施工管理手段的落后,造成建筑工程的施工工期延长,工程总造价和工程成本难以保证的问题。

3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和发展探析

3.1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要求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适应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建筑市场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有效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增强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对于建筑工程管理创新的根本要求就是改进企业工程管理中不合理、效率低的地方,使企业管理的模式更加富有弹性和刚性,同时创新模式的内容要贴合建筑企业的生产力发展和市场地位的巩固等方面。通过不断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的建筑工程管理系统和管理体制,全面的学习工程管理的先进技术,创新企业人才管理的方式方法,提高建筑产品设计的质量,从而提高企业建筑施工的合理性、有序性和高效性。所以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根本方法在于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在工程管理中应用比重,促进建筑行业的有序发展。

3.2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应用体现在企业工程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技术管理等方面。工程管理的模式创新首先是企业管理理念的积极改变和全面创新,企业管理层应该积极地学习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处理好建筑工程的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同时要牢固树立工程管理的目标概念,包括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目标、进度管理目标、工程费用管理目标等,使工程管理的各个环节的有效性得以体现。同时,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还体现在企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方面。建筑企业要及时的响应时代技术进步的号召,积极建立科学高效的现代工程管理制度体系,实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明确建筑企业在建筑工程中的各方责任,及时有效的协调工程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责任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通过这种强化建筑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增强建筑工程管理的效率和水平。此外,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应用还体现在技术管理创新方面。企业的及技术管理对建筑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建筑企业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积极的构建合理的信息化技术管理模式,提高建筑产品的设计水平和设计质量。随着科技的进步,建筑工程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加,设计的学科知识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下,建筑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信息化技术管理模式,提高工程管理的质量;同时要积极引进信息化的技术人才,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才能有效发挥企业技术管理模式的应用价值。

3.3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发展前景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体现在建筑工程企业的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方面,由于技术水平和资金实力的差别比较大,导致了建筑企业的市场地位和市场竞争能力参差不齐。企业生存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产品的质量是否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工程客户对建筑质量、建筑风格以及建筑的整体舒适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这些因素都会改变着建筑企业的市场定位和企业总体的发展方向。此外由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企业工程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和自动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企业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为企业管理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总的来说,建筑企业工程管理不断创新是企业发展必经的一个过程,也是新阶段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的管理模式创新在建筑行业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4结语

新建筑论文篇(5)

关键字:生态性智能性21世纪建筑设计环境保护

一、21世纪的到来使人们从工业时代转入到了信息时代,有建筑业的权威曾说过:21世纪的高消费就是回归大自然,回归乡土。就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应该走客车学发展的建筑设计道路具体来说就是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首先要研究生态环境状况,考虑解决好与周边环境的协调,解决好自然能源的利用,自然材料的合理利用。采光照明设计,内部空间物理性能调节设计,建筑装饰,装潢,室内设计中景可能的多利用自然元素和天然才智,创造出自然质朴的生活工作环境,建筑应尽量减少能源消耗,开发资源和材料再生利用,按“绿色建材”概念装修房屋,改变人们现存的世俗审美观判断标准不搞病态空间,不搞过渡装饰,减少视觉污染,减少人力,物力的滥用和浪费,使建筑更贴近自然,使能源利用和景观创造都达到新的高度。

(二)努力做好面向未来的设计建筑设计应具有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两面性,设计在满足物质功能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满足精神功能的要求,要创造出风格,意境和情趣来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形象简洁,造型亲切,经济透明,功能多样,材料自然,无毒无害和可再生性以及细部设计要达到细致入微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二、21世纪的建筑设计是个大问题,它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道路21世纪是信息时代,更应该是生态文明时代。人类运用高新科技,探索生存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按照国际社会所承认的原则进行设计。

①对涉及的地方性,地域性理解,重视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

②运用技术的公众意识,结合建筑功能要求,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

③树立建筑材料蕴含能量和循环使用的意识,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避免使用高温能量,破坏环境,产生废物以及带有放射性的建筑材料,征求重新利用旧的建筑材料和构件;

④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采用别动式能源策略,尽量应用可再生能源;

⑤完善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以便减少建筑体量。将建设所需的资源降至最少;

⑥减少建筑过程中对环境损害,避免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以及建材的浪费;

2.重结构体系将要以框架结构为主众所周知目前大量已有的住宅均以砖混结构为主,这种建筑结构体系有很多的缺点如抗震性能差,总高度受到施工限制,机械化程度难以提高,作业量大,施工质量难以保证。住宅采用框架结构之后有利于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应用,提高了住宅的抗震性能,并可以为住户提供自由分割的空间,丰富住宅的立面造型,使用面积系数也可提高自重,比砖混结构的轻,单位面积造价与砖混结构持平,由此可见,框架结构是住宅在承重结构体系上的一大发展。

3.住宅的寿命将要大大的延长,超耐久性住宅将要大量出现目前,住宅的使用寿命按其设计方案来说一般是在50年左右,人们用几十年以至终身的积蓄来购买一栋房屋,在使用之后就要报废,这种现实的现象实在是有点太残忍了,所以人们很迫切的要求提高住宅的耐久性,现在超耐久型混凝土的研究正在兴起,在不远的将来有望使混凝土的耐久性达到几百年以至上千年,当住宅采用框架结构之后,就可以采用超耐久型混凝土从而大大的提高住宅的耐久性,实现我们拥有超耐久型住宅的梦想,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言而喻的。

4.建筑时空的延续性关怀自然,就是关怀人类本身,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就在于此。因此,“以人为本”的住宅建筑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强调其自然方面的因素,由其自然性引发出其在时空中的循环延续,进而成为一个整体,使得建筑生命周期(life-cycle)构成设计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住宅建筑中时空的延续性,就是要求在住宅创作中,在遵循自然因素的前提下,从传统居住形态中汲养分,提取要素,结合当代住宅科技特点和居住需求,创建的再现建筑地域空间文化特点,以寻求住宅建筑的个性表达。这种延续形式的传统居民范式中的要素运用现代建筑语言创新的再现,其再现可以是局部或全部,有形的或无形的,均可兼而有之,目的就在于给传统居住形式一个延续和生存的空间,并使之与时代同步与传统居住文明相辅相成。

5.住宅建筑时空的全面性“以人为本”的住宅建筑,时空的延续性使其具有了某种低于建筑空间文化的特质,实现了抵御建筑空间文化创新的再现,丰富了当前颇为雷同的居住模式。然而,仅有时空的延续性,并不能符合现代人的要求。为此,还必须考虑其时空的全面性。在完成了人性空间与自然空间的合理结合之后,需将适合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人类自身生活方式的一些必要因素考虑到其中,主要包括住宅建筑的舒适性,适应性,生态性,信息性,文化性,智能型等等。

①住宅建筑的舒适性住宅建筑的本质就是为人服务,首先就要讲舒适性,也就是说住宅建筑要寻求一种在符合购买面积,户型的基础上,使得各功能空间有合理有效的安排,各得其所,分区明确,并使各功能的空间有诗意的尺度,比例,方便家具的布置和人的活动,同时要保证各功能空间的相对私密性。为满足室内环境质量,各功能空间要采光充足,通风良好,使用率高,并体现一定的艺术性和超前性。对于外部空间的环境,居民交往的空间创建也是居住舒适性的重要体现,应力求把原有的生活纳入进来,作为居民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要结构明朗,形象纲举目张,群体设计要多种围合,变化多变的私密,半私密的空间,配合如一,广场,绿地,小品,通透环廊等构成统一景观,做到安全宁静,温馨而利于交往。

②住宅建筑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多样性和可变性两方面,多样性:由于住宅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住宅开发建设单位要避免“贫富皆宜”的单一项目而要有一定的特殊,适合多种目标群体,赋予个性化的项目,来满足日益多样的市场需求,可变性:由于功能的多样性和技术的可行性,使居住空间的灵活可变得以实现,其可变性一般是以“户”为设计单位,按基本间定型的厨卫等定型设计,居室部分采用活动式隔断灵活分隔,即每户的平面围护结构不变,管道基本固定不动,厅室隔断按一定模数灵活不止,分户墙可以固定,也可采取取消分户墙而根据实际购买需求取舍的售楼方式,据此,住户的室内布置就可以各尽其能,各取所需,设计布置一个温馨而有个性的家,如此自然提高了居住建筑的使用效率,使住宅建筑易于改造而拥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③住宅的生态型如今生活在都市里的人都渴望回归自然,希望更多地与大自然接触,但住宅建筑仅有绿色还不能说其具有生态型,住宅的生态型是以绿色为基础涵盖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多种理念。首先就绿色本身而言,要达到国家有关标准,并具有完整的包括设计,施工,物业管理等多个环节的生命周期评价,且要和所有城市的整体环境质量相结合。

三、生态的建筑设计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尊重设计地段内的土地,环境,及植被的特点,因地制宜。

2.整体,全面的考虑设计区域内部与外部环境关系。

3.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不可分割。

4.设计过程的多学科综合性为实现这些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有效途径:

(一)开发地下空间解决城市用地紧张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向城郊发展,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生态平衡破坏,城市化程度增加。二是向高空发展,往往导致人口密度增加,空气污染严重,交通更加拥挤,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1.节省土地资源,减少对城市土壤的破坏,减轻地面上住宅,交通生产和生活服务,社会活动的相互干扰。2.节约能源,土壤具有隔热和蓄热的双重功效。据测地下建筑比地上建筑可节省热能25~80%。3.有利于生态平衡,不破坏植被,不侵占农田,有利于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改善小气候。4.防尘,防毒。地下空间无大气污染。5.利于储存蔬菜,水果,粮食。地下环境相对湿度适宜,避免鼠害虫害。6.抗震性能好,维护费用低。

(二)物质能量循环利用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展,各种生态住房,低能耗住房大量兴建。将来的房屋建设对能量的利用将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1.自然能(太阳能,风能等)的直接利用直接利用各种技术装置如风车,太阳能收集装置,将太阳能,风能转化为人们生活的动力来源。

2.太阳能的间接利用——生物能循环1991年9月,美国利桑那州沙漠进行的生物圈号计划,八个人与3800多个物种在一个建筑物内生存了2年。室内有微缩的沼泽,海洋,草原,沙漠,热带雨林等生态系统,空气,水,营养物质将在其中循环,以取得生物能循环的经验,生物能循环的简单形式是立体种植,通过绿化可以美化环境,利用空间,增加产量,同时又可以起到保温节水,净化空气,调节室内气候等效果。

(三)加强绿化设计城市与建筑的绿化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绿色植物有时放氧,净化空气,杀菌,调节空气等作用。还具有一等的心理功能。要提高环境的绿化覆盖,增加绿地面积以外,还可以立体发展,想空中拓宽,采取屋顶绿化,窗,墙垂直绿化等手段,日本的“与环境共生的住宅”中。屋顶种植有地锦植物和蔬菜,在提高绿化率的同时,加强了建筑的隔热功能。有效的防止了热辐射,改善了夏季室内环境,阳台上采用垂直绿化。同时装饰了中庭,用生物气候来调节室内气候。

(四)建立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1935年斯坦力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他认为人们对生物体的基本看法,不能把生物体与它们的环境分开,在自然界中,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作用构成的自然整体,就是“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及其栖息地组成的复杂的整体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果和功能,再发展中系统内各种生物的因素和环境内因素按一定的规律相互联系。保护原因的环境的生态平衡是不可能的,虽然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诗人们实践活动所必须遵守的,但保护是为了利用,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和资源就可以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目标。

(五)智能型建筑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子科技高度发达,通信技术迅猛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使智能建筑应运而生,人们的梦想成为现实。

智能建筑是把现代的高新技术——智能型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信,智能保安,环境监控等技术与建筑艺术相融合在一起,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优化组合,使人获得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灵活的建筑空间。

通俗的讲,智能建筑就是一种有创造力的环境。在智能建筑里,人们可以获得:

(1)安全,健康,节能,舒适宜人,能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的环境,温度,湿度,照度可以自动调节,环境的色彩,味道与背景噪音可随心所欲,尽量利用自然界的光,冷,热,大气等,自动调节室内环境,最大限度的减少能源消耗,创造更有人性的生存行为环境。

(2)不同用户对不同环境的要求,开放式的大跨度和大空间结构,允许拥护迅速,方便的改变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3)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与办公条件,在智能建筑内,人们可以通过国际直播电话,可视电话,电子邮件,声音邮件,电视会议,信息检索等手段,获得全球性情报,信息,以空前的高速度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商贸活动。

未来的新世纪是一个注重生态,环保,追求人与自然科学整体协调发展的社会。传统的粗放型工业生产对城市和自然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步的得到遏制。未来的工业生产必须在生态环保方面加大力度,依靠科技进步的力量,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达到既能保证生产,又具有自净能力,杜绝废气,废料,有害化学物质对城市空气水源,土壤,生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尽可能利用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余热,对于可重复利用的废料实现循环利用,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其中的环保措施如净化回收装置,空调洁净设施,采热利用设备等。在国外,一些工厂在保护自然,创造健康的工作环境方面做出了很好的表率,生态环保意识不仅体现在建造阶段,而且体现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如生产中只能用生态的被降解的原料,而最后的产品也要尽可能是再生产的,从而将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力降到最小程度。未来的工业生产对生产工艺,工人专业技能,生产环境,企业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其中,室内的恒温,恒湿,洁净,照明,防火,保安等方面需要先进的技术措施加以管理。现在,这些方面已开始逐步实现智能化管理和监控,对供暖,空调,供电等设备专业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产的安全,高效,高质量,才能使产品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企业才更具有发展前途。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工业建筑设计观念提出了挑战。顺应时代,研究新时代工业建筑的新特点,新模式,努力做到以人为本,创造具有时代精神,人文关怀的工业建筑形象,是我们当代建筑师的历史责任。我们相信,工业建筑一定会在有着高科技,多样化,个性化的时代,重新绽放异彩,为城市景观增辉添彩。如今,世界大型建筑的主流是生态建筑和智能建筑,我国目前正在建造和将要建造的大型综合建筑使用期限至少在50年以上,都是面对21世纪的,无论是在建筑艺术上,还是在设备上,都应有超前意识。随着生态意识的普及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入人心,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建筑技术,科学技术的实际水平,建设有前途的大厦将作为我国提高综合国力的具体表现,将带动建筑业的迅猛发展。

参考文献

①《发展生态建筑,改善人民环境》刘海龙《住宅科技》2001.9

②《可持续的生态建筑设计》李效军,陈翔等《建筑学报》2000.5

③生态危机的对策——建筑创作中的5r原则陈易《建筑学报》2001.5

④浅议住宅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周金萍周联军等《住宅科技》2001.6

⑤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住宅科技》2001.6

⑥21世纪人居环境的建设李熙成等《住宅科技》2000.3

新建筑论文篇(6)

1.1工程造价、工期、质量的含义

工程造价指的是一个设计从开始到施工结束再到最后使用的整个过程中所产生的所有费用总和。工程工期所指的是从该工程开始到结束所用的时间长短。工程质量是指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能满足用户或达到社会需求的设计文件、工程合同和有关的技术标准等一些具体的文件规定使其能满足适用、安全、经济等要求的工程质量。

1.2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

建筑工程中工程造价、工期、质量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一种相互依存又互相制约的关系。当其中的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另外两个因素也会因此而发生变化。例如:一个施工的建筑单位为了缩短其施工所用的建筑工期,就一定会在施工过程中投入更多的资源,比如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必然会增大施工的成本,于此同时,缩短工期很可能就会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细节达不到技术上的标准,从而导致建筑工程的质量下降。再比如说,为了要提高建筑物的工程质量,就必须要耗费更多的资源和时间来支撑,就会因此而导致造价提高,工期延长,也或许因提高了工程的施工质量,减少了工程中二次返工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会缩短其工期。

2探究工程造价、工期、质量之间的内在关系

2.1缩短工程工期,降低造价

大多数项目目前都存在着建筑工期偏长的问题,造成此问题的因素有很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点,对项目实施的条件和特点进行了错误估计。例如:低估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难度,对施工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没有进行科学的试验和探究,既耗费了资金,而且也耽误了施工的进度;还有就是低估了在项目建设中所产生的工作协调方面的困难;再比如说就是对施工的环境、交通状况、供电、供水等条件了解的不彻底,对原料的市场价格、供应的条件考察的不够等等。第二点,是项目实施中的参加者在工作中存在失误。例如,由于设计者的失误延长了设计的时间,项目单位也没有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解决;总承包的设计施工单位将任务派发给不够资格的分包施工单位;地方建设部门在接到审批任务时一些监督机构拖延审批时间,造成的工期延误。第三点,自然的因素原因引起天灾人祸。针对以上的诸多因素,只有采取相应措施,才能达到缩短工程工期的目的。控制工程的工期主要有技术措施、经济措施、组织措施、合同措施和信息管理措施等。首先,要落实好项目实施中的工程监测和控制的人员,做到具体任务有专门的负责人员,进一步加强对项目的设计、施工投标的管理承包工作,正确对待风险机制和竞争机制,做到真承包、真招标;其次,要对项目进行及时的分解,按照项目的合同、进展和结构不同种类进行划分,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编码体系结构;然后,就要确定施工中工期协调的相关制度,明确会议举行时间,会议的参与人员等等;最后就要及时分析影响工期的因素和风险,做好前期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对多种方案在经济方面的比较,对项目充分论证和对地质情况勘探和施工图的设计,将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提前做好风险预期工作。

2.2保证施工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

在施工过程中,若想正确处理好成本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做到经济和成本同时兼顾,就要真正做到经济和技术相结合的理念,并在投资决策过程、工程设计阶段和工程实施过程三个方面,抓好工程造价的全面控制工作。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使得工程的造价得以最低化,是工程建设中的一个重点,也是施工队伍在经营中提高队伍的竞争力和应变能力强有力的武器。第一,采取价值工程的方法,以此来降低工程造价。在满足了《施工验收》中的规范要求前提下,提出合理的施工方案,在技术和经济上做出详细的对比,并按照实际情况挑选出最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首先,要对实施工程的性能进行详细分析,在材料性能相同的情况下,争取用价格低材料代替价格高的材料;其次,做到在工程质量满足要求的前提下,争取用最少的机械和人力完成要求的施工任务;最后,在质量保障的前提下,尽量避免工程施工中的无效劳动和管理,彻底做到降低工程造价。第二,在项目管理时,不能仅仅考虑只是降低工程造价,对该工程的综合费用也要进行全面综合的考虑,其综合费用包括对在工程交付使用后日常维修费用和局部的更新费用等,达到质量相同,施工费用最低的理想中的情况。

2.3保障工程质量,缩短工程工期

一个工程若是没有质量,也就不存在效益,更没有工期、数量、成本和信誉之说,可见,质量时一个工程的核心建设所在,是工程中造价、工期和质量的重中之重。工程的工期在施工阶段的时间是最长的,露天的作业量也较大,加之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也特别大,正因如此,做好对施工过程中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是实现质量控制的重点。在事前管理上,首先就是要抓好对人的控制工作,为了确保工程的进度和质量,要严格挑选参与施工的指挥者、组织者和操作者。其次,要做好对构配件和材料的质量控制工作,这是工程实施的物质条件,也是基础条件,若是材料不符合标准,工程的质量也不能符合要求,因此物质条件是保障工程质量的前提,也是缩短工期的必要条件。再者,就是对施工中方案的严格审查,施工方案是影响工程质量、工期和造价的关键所在,优化出确实可行的方案,是提高工程质量最为重要的环节。然后,就是对施工环境的控制,其中不但包括自然环境,还包括工程技术环境、工程管理环境和劳动环境。根据施工中工程的特点和条件,制定控制施工环境的具体方案;最后要做好对机械设备的施工控制工作,机械对工程实施的进度和质量均有很大影响,只有选择适合的设备型号和机械参数才能更好地对工程的质量进行控制。在事中管理方面,要抓好对质量的控制工作,把工程中的质量控制由原来的事后检查转为事前控制,以工序质量控制作为核心工作,严格质量的检查工作,建立质量控制点,以此来加强对已完成工程的质量控制工作,达到以预防为主的目的。在事后管理中,首先要严格执行有关工程项目质量的评定和验收标准,进行工程的质量评定和验收工作;再者要做好对审核竣工图和质量检验报告中技术文件的整理工作。

3结语

新建筑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传统民宅;伦理文化;传承

1传统民宅建筑中的伦理文化

建筑是人类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它以“文化纪念碑”的形式成为文化的象征,记载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尤其是伦理文化的演变历程。没有哪个国家的建筑在功能认识和处理上能够具有像中国传统建筑那样强烈的伦理性。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建筑从来都不只是单纯为了居住、使用,而是秩序、权力、礼仪、道德的体现。

1.1天人合一的伦理观念

“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富康安逸。”无论在晋中,还是在皖南,传统村落大多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形成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格局。这些讲究对于村民的实际生活未必会起到多少实际的作用,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山环水绕、藏风聚气则是天地保佑的象征,同时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建筑学意义就在于建筑物要适应当地的地理气候特点,顺应自然规律,从而实现“回归自然、回归环境、回归人性”的建筑设计思想。

1.2以“礼”为核心的伦理秩序、

古代宗法制度下,封建礼教伦理的教化功能实质上超过了建筑的实用价值,传统庭院式住宅严格的格局布置实为社会礼仪、等级秩序等礼制文化的深刻体现。以华北地区传统住宅建筑的典型北京四合院为例,主要建筑物如厅、堂、长辈住房等,排列于中心主轴线上,附属房则位居次轴,轴线上的房屋布局一般以“前公后私”、“前下后上”、“正高侧低”为原则,其方位设置并不是出于考虑朝向与通风,其用途安排也完全不必顾及动静、洁污、主辅分离的功能结构,甚至其名称也与实际的使用无关。一切秩序只恪守一个唯一的标准,那就是严格的伦理分区,其特点就是明确体现尊卑、长幼有序,男女、内外有别的人文伦理秩序。

1.3美轮美奂的伦理意境

中国传统的伦理与美学思想强调“形神兼备”、“气韵神动”,以“意境”作为各种艺术作品(包括民宅建筑作品)追求的目标。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构思,尤其注重将建筑的客观功能与人的审美心理相融合,借助建筑的形式畅神达意,抒发情怀。我国传统民居以其千姿百态的造型,意味深长的情境给人以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独特印象。她的魅力,既表现在个体外部形象的构造形式、也表现在变幻万千的整体组合气势,以及生动绚丽的色彩、装饰和细部构件的巧妙精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韵味的美学风格。

2缺失的又化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居住模式国际化已成潮流,世界各国以户为单元的普通住宅楼已无本质上的差异,仅是建造标准因经济状况而不同。又由于大部分住宅建设项目给出的设计条件大同小异,尤其是量大面广的多层和小高层住宅,有些设计者不作深入的项目研究,不去挖掘项目的特点,而是盲目地照抄照搬相似的工程设计,导致住宅千楼一面,缺乏个性和本土特点,失去了地域性的标志,失去了几千年来形成的地方建筑风格,也淡化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这其中西风盛行,尤其是中高层和高层住宅似乎非洋不可,甚至连名称都洋了起来,这在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较深的城市尚有情可原,但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璀璨的历史名城却难以让人接受。还应该指出的是,一些项目的盲目抄袭不仅失去了应有的特色,也背离了建筑项目应有的内涵,更无建筑文.化可言。

由于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矛盾,因而提出了如何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同现代建筑结合起来的课题。梁思成先生等老一辈建筑家将中国建筑史引向了系统的科学研究,但这个课题还不曾解决。经历了30年代的“中国固有形式”、50年代的“民族形式”和后来的“民族风格、地方特色、时代精神”等建筑文化的探索,其前景仍旧不明朗。而近来,住宅楼市强劲的欧陆风更是虎虎吹来,一时间,美式洋房、北欧风情、法式设计纷纷登场,大有席卷整个楼市之势。这使得复兴传统建筑文化的道路更加漫长而艰巨。建筑是属于社会的.属于人民大众的。因而,要建造出有中国特色的建筑,需要建筑师、工程师、业主、开发商的共同努力和协调合作。梁思成先生曾对建筑系毕业生说过:“非得社会对于建筑和建筑师有了认识,建筑不会得到最高的发达。……如社会破除(对建筑的)误解,然后才能有真正的建设,然后才能发挥你们的创造力。”

3传统伦理文化在当前住宅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虽然将传统建筑文化与当前规模化生产的住宅相结合的理论还不充裕,但通过透析蕴含在传统民宅中的伦理功能,加之大量的创作实践,我们还是可以探索出许多有价值的经验可供参考。

3.1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伦理观

像古村落这种山水田园般的人聚空间和生活场景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大大提升了人居环境的景观层次和生存品质,在今天,这仍然是都市人的理想王国。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一观念已逐步被世界各国所接纳,并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住宅设计中,要体现可持续发展主题,就必须推行可持续传承的文化主题,绿色建筑、绿色文化、绿色思想等都是我们应积极思考的新课题。住宅不仅是生活中的购物大件,更是人类文化主题中极其重要的创造地及承载区,只有在挖掘先人文化瑰宝的同时,融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主题思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当前及未来住宅发展的新趋势。

比如.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尽量保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尽量靠近生态公园、山坡,充分利用项目的地理优势及景观资源。为居住者打造一个自然、绿色、环保、生态的居住环境;在建筑设计上将绿色引入庭院、引人住宅,比如将多层住宅的门厅扩大而布置成空中花园,把传统的庭院由室外地面移至室内和空中。不但可以很好地实现庭园绿化从室外到室内的延伸,还有利于客厅和餐厅通风换气、采光和降温等室内微气候的调节,改善了居室的居住环境;或者将花草丛中带有微型水景的小品引入厅堂,既方便实用,给居住者带来了绿色,又经济实惠,避免了因制造庭园绿化而带来的建筑面积。

3.2以“礼”还“理”的伦理秩序

如果说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的伦理秩序是封建礼制的产物,是古代民居建筑布局设置的宗法体现,那么,在今天,传统的“礼”应顺应时代要求,剔除不合理的家族伦理观念,取而代之的应是以人文本、合理有序的“理”性秩序,变“礼”为“理”。在住宅建筑的格局、平面空间中,这个“理”字主要体现为——尺度要适当合理,功能分区要清晰合理,交通路线要便捷合理。

3.2.1尺度适当合理

住宅是居住休养生息的安乐窝,其尺度应小而宜人,富有人性化和亲和感,不宜尺度过大,尺度过大形成的大面积、大空间不仅加大各项开支,造成个人经济和社会资源的浪费,而且也失去了家庭应有的温馨感。普通标准的家庭住房面积在120平方米左右.如设计合理就已很舒适了。住宅的进深与开间应根据住房面积的大小测算出最佳合理值:进深太大,内部空间采光通风条件差,进深太小出房率低,结构浪费,不宜保温隔热,室内空间也不好划分:开间以大为好,可灵活布置各功能空间,大的程度要符合结构上经济性的要求,开间过小室内空间窄长使用不便。各功能房间的面积分配要均衡合理:各功能空间除确保最低使用面积之外,还应使房间平面的长宽比例合理、房间形状方正,以方便使用。层高则应根据户均住宅面积和套内最大功能空间面积来确定。

3.2.2功能分区清晰合理

公共活动区、私密休息区、辅助区要分区清楚、位置得当,避免使用中的交叉干扰、视线干扰、噪音干扰、气味污染。要争取卧室、起居室、厨房和卫生间的“四明”,保持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保证住宅的卫生质量。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住宅功能空间将进一步细化。比如,随着家庭办公的出现,要求住宅中增加相应的工作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丰富,专用的家务室已成必须;随着社会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家庭中设置阳光室供老年人休闲已成时尚;如此等等。

3.2.3交通路线便捷合理

合理地安排各功能空间的位置,可缩短户内的交通路线,减少交通所占的套内面积。交通路线的长短还与住宅的进深与开间的尺度比例有直接关系,当比例得当时交通路线最短。

3.3富有地域特色的伦理风格

中国传统民居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我们应从民居建筑中继承经过长期检验后留存下来的宝贵设计遗产,在现代社会条件下,营造应用现代建筑材料和现代建筑工艺、满足人民群众现代生活方式、体现传统建筑风貌的现代风格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