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考议论文

高考议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9 09:23:08

高考议论文

高考议论文篇(1)

(1)高中阶段的写作训练主要以议论文文体为主,这符合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多数学生认为写议论文较容易。

(2)散文要求文学素养高,要写好不容易;记叙文要写出真情实感、波澜起伏、跌宕有致,避免“记流水账”,必须以较为丰富的人生经历为基础,同时应具备观察、积累、感悟的能力,如果没有一定的写作功力,也是难以出采的。

(3)各中学理科生所占人数比例较高,理科生在写作上下工夫的相对较少,文学感受力也稍微差一些。哪怕是文科生,真正能写出一类文章的学生,也是少数。

所以,无论文理科考生,写作水平在二三类的居多。从实际出发,他们更愿意选择议论文文体。

那么,如何让占绝大多数的但又较缺少写作感觉的学生,在高考中写出高水平的议论文呢?笔者认为,议论文散文化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一、情与理应有机结合

议论文以理服人,散文以情动人。但是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自我”缺席严重,论点人云亦云,缺乏新意,从表面来看,论据充足,内容充实,细分析,实则堆砌材料,缺少机变,满纸尽是他人之言。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强调:“作文不只是一种写作技巧,而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段。要写好文章,首先要在做人上狠下工夫——内心必定要充实,人生必定要有所追求。”只有内心翻滚起波澜,才能情动而辞发。既要以理“驭”情,又要以情“驱”理。情理兼备、情真理正的议论文才能促成心理共振,增强说理的力度。如全国卷满分作文《给感情一把尺子》中这样写道:

是什么让唐太宗不认亲疏,让洱海的风,回纥的幔帐,靺鞨的大风雪吹成民族的团结!是什么让伽利略不以旧的理论为纲,让真理之步迈进了人类文明的史册!是什么让贝多芬不成为传统的奴隶,开创了充满生命豪情的《第九交响曲》!是感情这把尺,是它让人们不以感情的远近行事,让人类向着真理奔跑……

这段文字感情激越,气势如虹,充分表达了对唐太宗、伽利略和贝多芬由衷的赞叹与景仰,以情“驱”理,前后呼应,鞭辟入里。

二、句式结构要讲究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句式是作者运思的逻辑外观,长句有助于显示思维的缜密,短句短促有力,整句有助于形成运思表情达意的骈俪之美,散句灵活多变。各种句子运用得当,如虎添翼,效果奇佳。如湖北卷满分作文《出乎其外,入乎其内》片段:

“出乎其外”,她公正廉明,扶困济贫,顾及人民大众利益;“入乎其内”,她除恶扫黑,铁面无私,将一颗真心奉献给人民大众。“入乎”他人,她呵护每一个有困难的人,让伟大的奉献之花开在每一个人的心坎里;“出乎”自己,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为家人谋私利……

这段文字紧扣中心论点,以整饬的句式,从做事、做人和处世三个角度概述任长霞的感人事迹,如高峡流瀑,一泻千里,撼人心魄。

三、灵活运用修辞手法

如果说,记叙文中修辞的目的是使人“感”,那么,议论文中修辞目的则是使人“知”。使用修辞手法有助于强化语言的驱遣力度,凸显某一理念,促进读者的理性认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

1.比喻

在议论文中使用比喻,能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例如《劝学》中,不但有蓝草、冰等正面喻体,也有蟹、驽马等反面喻体。全文借助比喻,将抽象的道理阐述得浅易明晰。

2.对比

议论文除了正反论证外,也可以通过对比彰显观点。例如这段文字:“诚信好比一个乡间小伙,他每日只知弓着黝黑宽阔的脊梁,在人生的沃土上默默耕耘;机敏则更像一个电黑客,他总是那样才思敏捷,头脑灵活……”

3.引用

将一些名言警句或一些翔实的资料引入作文,不但可以更好地突出主题,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而且能增加文章的知识容量,凸显作者的文化底蕴。

4.排比

高考议论文篇(2)

1.观点要有新意

高考议论文要想“独步考场”,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观点必须新颖独到。那么,如何“独辟“蹊径””呢?第一步,看到所有人都能看到的。它决定了你的观点能否“推陈”。第二步,想到别人没想到的。它决定了你的观点能否“出新”。下面以一则短论演绎一下“两步走”策略:

第一步: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第二步: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欣赏美的心态。

对艺术家而言,美是要用“眼”去发现的;但换个角度,对常人而言,美是要用“心”去欣赏的。试想,怀“邪恶”之心,则内心黑暗,怕见阳光;怀“势利”之心,则眼睛只盯着“钱”与“权”;怀“刻薄”之心,则只盼着别人倒霉;怀“怨恨”之心,则整天怨天尤人;怀“怯懦”之心,则总是胆战心惊……怀有如此心态的人能有心情顾及身边的美吗?只有调整好心态,才能欣赏到生活中的美。

除了“换角度看,提出新论”之外,以下五个思维途径也可以助观点“出新”:

(1)向深处看,揭示本质。如: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其国库的殷实,不取决于其城堡的坚固,也不取决于其公共设施的华美,而在于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力量所在。

(2)向前看,探明原因。如:中国的互联网,尤其是微博之所以如此喧嚣,因为人们把它当作民意表达的重要通道,而老外拿这个当社交工具,这反映出民意表达的渠道太少了。

(3)向后看,预见未来。如:经济只能保证我们的今天,科技可以保证我们的明天,只有教育才能保证我们的后天。

(4)切开来看,分清析透。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就是要给通才开辟通道,为天才开辟空间。

(5)合起来看,立体观照。如:在工作的时候创造的是意义,在休闲的时候创造的是意思,当意义与意思平衡的时候,就是生命的意境。

2.例子要遴选猛料

高考议论文中的例子最忌“嚼别人嚼过的甘蔗”,试想,一截甘蔗被成百上千个考生咀嚼之后,到阅卷老师口中不味同嚼蜡、大倒胃口才怪呢!那么怎样才能遴选出猛料呢?策略有三:

(1)避耳熟能详之料,取鲜为人知之料,以独家爆料为上。如论证“要走自己的路”,在广大考生纷纷聚焦“领导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之路”“鲁迅走弃医从文之路”之时,一位考生独家爆料:

地球、太阳等亿万个星球,亿万年来,为什么能在宇宙间相安无事地运行,而不发生冲撞呢?天文学家告诉我们,因为地球、太阳等亿万个星球都运行在自己的轨道上,都走在自己的路上。那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经常发生磕磕碰碰的事呢?人文学家告诉我们,因为有的人见别人的路好走,就想去走别人的路,见别人的路近,就想去走别人的近路。放着自己的路不走而去挤别人的路,怎么会不发生磕碰和冲撞呢?

(2)避说服力弱之料,取征服力强之料,以典型大气为上。如论证“勇于担当”,选谭嗣同的例子就比较典型大气。为什么典型呢?

“嗣同闻变,竟日不出门,以待捕者”,并力劝梁启超出亡日本:“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招后起。”日本使馆愿提供“保护”,被谭嗣同断然回绝:“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因为他做到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虽千万人,我往矣”“我自横刀向天笑”,这些,能说不大气吗?

谭嗣同非为一人之江山,而是为天下苍生求自由、谋幸福。谭嗣同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实为华夏第一人杰,这颗划过暗夜的流星,留下一道异常耀眼的轨迹,引导、激励着一个又一个“不自由、毋宁死”的热血儿郎。

(3)避内涵单一之料,取内涵丰厚之料,以开掘点密集为上。如论证“坚定职业操守”,选铁凝的例子,可供开掘的点就比较密集。

一是她能淡泊名利,抵制诱惑。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评选时,人民文学出版社准备上报铁凝的长篇小说《笨花》参评。铁凝得知消息后,经过慎重思考,郑重地给评委会写了一封信,明确表示:“在我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期间,我的任何作品都不参加任何由中国作协主办的评选活动。”

二是她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她说:“这个奖是多少人望眼欲穿想要得到的,这份内心的渴望,只有写作的人才能够深深体会到。所以,我愿意让出自己的名额,期待那些写作多年、作品精良的作家获奖。”

三是她能坚守规则,捍卫公正。尽管评委会派人告诉铁凝公正评选、人人平等,只评作品质量的高低,不论作者职务的大小,评选过程全程透明,请她放心参评。但她依然执着地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肯改变。她说:“从我这儿就要杜绝腐败。你想,你在这个位置上呢,资源就在你这呢!你还弄一个作品跟那么多的作家去争这个奖,多不合适啊!”

其他如“恪守人格”“信守承诺”等角度也可开掘。

3.论证层次要符合逻辑

高考议论文是要讲“理”的,为了把“理”讲清说透,就必须将中心论点切分成几个分论点,即“论证层次”;而要把“理”讲得让人口服心服、心悦诚服,论证层次在切分和整合上则必须符合事理的逻辑。何谓“事理的逻辑”?就是人、事、物演变、发展的内在原理、规律、机制等。论证层次的切分和整合要符合事理的逻辑,这需要作者既要有一定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素养,也要有缜密的思维。前者欠缺,在切分论证层次时就理不出事理的头绪;后者欠缺,在整合论层时就形不成逻辑上的“必然”。为此,可以强化如下两个方面的训练:①重温原理。将辩证唯物主义的十几条基本原理一一梳理出来,联系实例,列出演绎、推理的逻辑链,在研究深透的基础上记牢。②专项训练。分类整合各类文题,以“列剖析提纲”为抓手,短平快地进行观照力、开掘力、思辨力等思维能力的训练。请看2013年山西高考满分作文《成功要吃豹子胆》的论证层次设计:

第一层次:有胆量,才能跨过最关键的一步,走向成功。

第二层次:有见识,“胆”才有更大的胜算。

第三层次:有胆量,“识”等德性才有意义。

作者的理论素养体现在何处?作者不仅坚持了“两点论”—— 既要有胆(年轻徒弟的勇气,勇气主宰着执行的决心),也要有识(老切割师的经验、技术,经验决定着切割的路线);而且坚持了“重点论”—— “胆”和“识”轻重有别,胆更重要。作者思维的缜密体现在何处?三个层次演绎的事理逻辑是:有胆,才敢去做事;有识,才能做成事;事只有“做”了才能“成”,“做”是“成”的前提,为此,“为者”才能“常成”,“行者”才能“常至”。

以上实战技法,旨在示例和点化,广大考生大可不必“面面俱到”,只要“一点能到”即可;大可不必囿于其中,只要受点启发即可。切记:在考场上,最适合自己的,才最得心应手;最得心应手的,才最能展示实力;最能展示实力的,才最能夺得高分!

《作文成功之路》电子版行销海内外

进驻党政部门、高等学府、图书馆

据《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统计,我刊电子版的海内外机构用户累计达1614个。

高考议论文篇(3)

【关键词】高考美文 议论文 修辞 亮丽

高考《考试大纲》关于作文的发展等级中的“有文采”是这样规定的:语言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文章是一条小河,修辞便是这条河上的片片白帆;文章是一棵树,修辞就是这棵树上的朵朵红花;文章是深邃的蓝天,修辞就是蓝天上的缕缕白云;文章是浩瀚的大海,修辞就是大海上的束束浪花。如果你在高考作文中成功的嵌入精美的修辞语段那么文章就会显得内容丰赡,气势充沛,词采华美,形象富丽。以下谈谈议论文语言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效果,以期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1.比喻―― 绽放艺术花朵

精妙的比喻,就好像《天方夜谭》里的神灯一样,具有无比神奇的艺术力量:深奥变得浅显,晦涩变得清晰,清瘦变得丰满,直露变得含蓄,被称为语言艺术之花。运用比喻关键是要准确新颖、准确,就是要贴切反映对象的特点;新颖,一是喻体新,二是喻体与本体的联系角度新。下面是从2007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语言是沟通的钥匙》中摘录的精美比喻:

假如沟通是一扇门,那么语言就是这扇门的钥匙 。

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漆黑的深夜,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皓月当空,繁星满天;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一望无际的沙漠,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鸟语花香的绿洲;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浩瀚无边的大海,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如宗悫般“乘长风破万里浪”,如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语言在沟通中是多么地重要!它是一把闪光的钥匙,使沟通直接到达人的心坎上。

考生先将沟通比喻为一扇门,将语言比喻为打开这扇门的钥匙,突出语言在沟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接着展开丰富的联想,由“沟通之门”想到们的另一方,展示三幅图画――漆黑的深夜 一望无际的沙漠 浩瀚无边的大海,分别配以皓月当空 、繁星满天 ,鸟语花香的绿洲,如宗般“乘长风破万里浪”,比喻形象, 对比鲜明,启示人们:在语言的作用下,很多看似困难的交际都能够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

2.排比――闪现亮丽风景

排比句式用于 叙述,具体形象,用于抒情,淋漓尽致,用于说理,理直气壮。好的排比,如骏马走坂,读来酣畅淋漓,神气十足。如2004年高考四川考生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为话题写的满分作文《遭遇挫折,笑对痛苦》:

遭遇挫折,就当它是一阵清风,让它从你的耳边轻轻吹过,;遭遇挫折,就当它是一阵微不足道的小浪,不要让它在你心中击起惊涛骇浪;遭遇挫折,就当痛苦是你眼中的一颗尘粒,眨一眨眼,流一滴泪,就足以将它淹没。

排比和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另严肃的议论文也拥有了诗情,摆脱了空洞说教的格调,清新怡人。

3.对比――增强语言的鲜明美

我们知道,客观事物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对立 ,如好与坏,真与假,美与丑,进步与倒退,正确与错误等,我们发议论,讲道理,就该使矛盾的对立面更加突出鲜明,让人们得到最好的鉴别:拥护谁,反对谁,支持谁,打到谁,一目了然,毫不含糊。高尔基曾说:“为了获得更大的说服力,必须把所拥护的思想和反对的思想对立起来。”如2004年高考四川考生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为话题写的满分作文《遭遇挫折,笑对痛苦》:

“老当亦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试想,如果没有王勃开朗阔达的胸襟,哪能有他吟放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长安市上酒家眠,”笑对痛苦,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

由此看来,面对挫折,我们不应过分地沉迷于痛苦失意的阴影中不能自拔;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整日浸泡在悲伤痛苦的泥陷中越陷越深;面对挫折,我们不应长期颓废不振而迷失眼前的方向。遭遇挫折,缩小痛苦,才是明智的选择。相反,若一味沉迷于挫折的痛苦中,结果将不堪设想。

刘备面对失去二弟的挫折,因兄弟之情无法释怀,放大痛苦,结果在痛苦中做出错误决定,冒然出兵伐吴,落得“白帝托孤”的千古悲剧。可悲可悲!

考生将刘备与王勃,李白进行对比,告知人们遭遇挫折,放大痛苦与遭遇挫折,笑对痛苦,结果是截然相反的,小作者的观点非常明确,文章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很强。

4.反问――增强语言的阳刚美

反问使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的一种修辞方式。由于作者的情感以蕴含其中,语言走向十分明确,所以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不容置疑能增强说理的力度。有人把反问比做一条硬汉子,具有阳刚之美、力量之美,此言得之。 如《遭遇挫折,笑对痛苦》 :

“老当亦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试想,如果没有王勃开朗阔达的胸襟,哪能有他吟放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

小作者这一问让读者思考,明白道理,震撼人心。

5.设问――增强语言的波澜美

文似看山不喜平,写议论文也要平铺直叙,恰到好处的使用设问,就会使文章富于变化,波澜起伏,从而引起读者思考引发读者的兴趣。如《遭遇挫折,笑对痛苦》: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长安市上酒家眠,”笑对痛苦,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

一问一答,让读者从中明白如何面对挫折,走出困厄,成就一番事业。语言灵活多变,有美感。

6.引用――增强语言的哲理美

在议论文中,利用名言、警句、格言等进行说理,经常使所阐述的内容强力收缩,感度凝练,这种充满哲理的语言,具有极大的说理,撞击人们的思想,开启人们的心智。如北京2012年高考满分作文《有竞争才有发展》:

在文化发展的道路上,竞争亦促进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为瑰丽丰富的文化繁荣期。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孟子主张“为政以德”;老子崇尚“清静无为”;庄子曾经梦蝶化仙;墨子力行“兼爱非攻,节葬节用”;韩非子开创“法、术、势”令人叹为观止……是竞争促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文化“大一统”事情无法达到的高峰。

高考议论文篇(4)

【关键词】议论文语言修辞

高考中写议论文的考生占绝对多数。但在议论文写作中,许多学生只是抽象地说理,概念化地论述,使得文章单调、枯燥、乏味、不准确、不严密、漏洞多,严重影响了文章的表情达意,使论证缺少说服力。而要想让文章能表情达意,能有很强的说服力。就必须加强学生作文的语言训练。但由于语言训练具有零碎性、慢长性和教师本身基本功的限制,很多教师在议论文教学中,老师只是围绕议论文的“三要素”及议论文的结构模式进行讲解与训练。而忽视了这所有的一切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强有力的语言这一切的讲解与训练都不可能收到实效。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很容易忽视或根本不知如何经营自己的语言。“繁花如锦”的语言在高考考纲上也有明确规定——“有文采”,即为“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有“文采”是对文章语言的要求,是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提出的高一级语言要求。

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考作文其实就是你的自我推荐书,你必须得依靠这份自我推荐书去打动阅卷老师的心,争取获得尽可能多的分数。所以你的这篇文章要让阅卷老师产生共鸣,获得美的享受,从而产生打高分的强烈欲望。那么你就不能忽视文章的语言美,特别是议论文的语言。

在写作中对于修辞有的人不喜欢用,有的人不善于用,写出来的文章要么干瘪晦涩,要么矫揉造作,很难达到说理的目的。而修辞是修饰词句。从语言表达来看,语法是解决通不通的问题,逻辑是解决对不对的问题,修辞是解决好不好的问题。要想使议论文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就要运用修辞。只有运用修辞才能休具体为抽象,把难以表达的道理生动形象的表达给读者。

一、运用比喻,形象阐释

比喻,是把有相似点的某一事物或情境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境,使无形之情绪变为有形之形象,让人可观摩,可嗅闻,可触摸,可玩赏。比喻的作用是化抽象为具体,使之生动形象。议论文中有不少抽象说理的地方,这些地方如果能够运用上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再抽象的道理也能很容易让读者接受。

如对于“诚信”这一概念,作者就用比喻的方法阐释了诚信的社会意义:

诚信之于人品,犹如雕花之于玉璞,更增其美丽精粹;诚信之于他人,犹如沙漠之中见绿洲,给予人清爽与希望;诚信之于社会,犹如一滴雨水的滋润,一阵春风的吹拂,虽然微小,却能孕育一个生机蓬勃、健康向上的春天。【1】(2001年高考优秀作文《诚信重于泰山》)

这样的语言用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处,可使文章显得文思飞扬,增添几分魅力。议论文离不开逻辑思维,但如果整篇文章都是抽象地说理,那么就会让人感到味同嚼蜡。所以,只有鲜活的形象可以吸引并打动读者。在论述时,展开想象,借助比喻,既巧妙说理,又文笔生辉。

比喻是修辞方法较常见的一种,运用比喻的方式来说明抽象的概念的含义,它可以使文章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易于读者接受。不过要注意:①要扣住概念或规律的本质特征;②阐释语要精当简要。忌空洞无物,忌勉强凑合。

二、运用排比,增强气势

排比是一种富有极大表现力的修辞形式,它能构成排山倒海般的气势,增强和谐的节奏感,形成整句的抒情或说理效果。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严密、更充分、更透彻。优美贴切的排比,是文章的一袭彩衣。若运用得当,可以使文章既气势磅礴,又轻盈空灵,富有诗意。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如珠落玉盘,余音绕梁。排比句用于说理,能造成一种飞流直下、一泻千里的气势,让你感受到那大气磅礴、不可遏止的巨大力量。在中国高校大学生辩论赛决赛中,排比的运用给双方辩词增色不少。此法重在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事例使一个抽象化的概念具体化。要注意围绕概念的特征,用事实说话,在事例后要加上适当的必要的论说。

如2007年陕西省高优秀作文《学会成长》:

学会成长,学着聆听父母的唠叨吧,因为那唠叨里饱含着他们对我们的眷眷深情!

学会成长,学着理解老师的教诲吧,因为那教诲其实是我们今后做人的基本道德!

学会成长,学着适应社会的规矩和习惯吧,因为那些规矩和习惯在调节我们与他人的关系!【2】

“学会成长”“学会聆听”“学会理解”“学着适应”显示了考生活跃的思维。运用了排比修辞,不仅是为了外表的华丽,更是为了更加透彻地说理抒情。

三、巧妙引用。增添情趣

在议论文的论据主要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其中道理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这些道理少不了名言、警句、格言、俗语、成语等的引用。在论述时恰当地引用,不仅会使文章论述有力,而且让语言有了亮色,有了文化气息,并且有警策人心的作用,用在文章中往往使文章富含哲理,平添趣味。

如2007年湖南卷湖南一考生《诗意地生活》:

诗意,诗意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意是徐志摩的“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诗意是“恰似那满城的春雨,飘洒在我心底”。每个与文字有着不解之缘的人,都在现实中或是梦中追寻着那个诗意的心灵港湾。我们的生活不是至善至美,但我们的心灵却可充满诗意。【3】

除了引用确有出处的名句之外,还可以创造不同类型角色的特色语言。如:

童真无邪的孩子说:“心灵的选择是把售货员阿姨找错的零钱送回去一样简单。”初涉人世的青年说:“心灵的选择是面对高官厚禄毫不动心,用铁一般的意志拒绝诱惑。”垂暮之年的老者说:“心灵的选择是昔日的竞争对手落魄不堪时尽力拉他一把的宽容。”【4】

这里的引言是不同类型的人富有个性(群体)特征的语言,显得有代表性,有特色。

在引用名言时别忘了加上自己对名言的阐释语句,可以用在引言前,也可以写在引言后,目的是加强说理的形象性和哲理性。

四、营造疑问句,能够创造文章的波澜美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不仅指内容要一层一层逐渐推进地展开,而且指语言要富于变化。营造疑问句,是造成波澜的一个有效方法。

(1)巧用设问

恰到好处地使用设问,就会使文章富于变化,波澜起伏,从而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发读者的兴趣。

2009年北京高考作文《转折》,一位考生这样开头:

曾经常常在想,文字的天地无涯无际,究竟该怎样用她去抒怀?就好像是一支无法得知墨水多少的钢笔,你会怎样使用它去工作呢?信手拈来,随意涂鸦?还是竭尽所有,用心去完成一幅杰作?是珍惜使用,还是毫不吝惜地挥霍?

进而言之,如果是人生呢?在面临人生中无数的转折点时,我们又将如何运用手中的笔为这转折写出下文呢?

作者层层设问,竟引得人思绪起伏,不得不与作者一起思考作答文章内容,文章内容因此设问而层层深入,文章结构因此设问而跌宕生姿。

(2)巧用反问

为了抒发强烈的感情,强化确定的语气,我们有时从反面提出责问,用疑问口气来表示明确肯定或否定的意思,集问、答于一体的修辞方式。反问是明知故问,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同平铺直叙相比,反问这种说法语言强烈,能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一位福建考生在《读〈毁树容易种树难〉》一文的开头写道:

杨树横着种、倒着种、折断后再种都能活,可是十个人种树却抵不住一个人毁,岂不怪哉?怪么?不怪,因为‘毁树容易种树难’生活中也有许多事包含着与此相近的道理。

这个开头先用了一个反问句,肯定“十个人种树却抵不住一个人毁”这个现象是奇怪的但是后面却又设计了一个设问句,对这个设问句的回答是“不怪”,两个问句对同一个现象却有一正一反的回答,这样,文章波澜陡起,吸引人们去探究答案

语言是文章的外衣,光亮与否,直接影响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没有娴熟的语言技巧,如同没有精良的手艺,难以把一块用事实与思想凝聚的高级面料,缝织成一件得体的、漂亮的外衣。只有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感染读者,成为文章的魅力所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在议论时,亦庄亦谐,准确鲜明,给人一种内在的逻辑力量。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一定会让议论文的语言“繁花如锦”。

参考文献

[1]《高考满分作文〈诚信重于泰山〉》(2001)

[2]《高考满分作文〈学会成长〉》(2007)

高考议论文篇(5)

一、“旧瓶装新酒”

有些老材料虽然广为人知,但人们未必深入探究,全知其意义,因此只要能巧妙找出新角度,证明新观点,给人新启迪,则同样能让人耳目一新,显示考生高人一筹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

1.把老材料写深刻,让人读出新品味

同一个事例,从不同角度和层次看可能体现不同的内涵。更为难得的是,当我们用大家都熟悉的材料论证一个想不到的观点时,就能使材料显得深刻起来,让人读出新滋味。例如2011年辽宁高考满分作文《不从众,做自己来》的片段:

梅花不争春,独开汉水滨边,吹香弄影,黯淡了一山春色,成就了一世美名。

溪水不争流,叮咚山林幽壑间,清澈婉转,照映西子的容、二乔的貌,不负一生清誉。

人也不从众,即使要遗世独立,也要循着心灵的指引,做自己,给世界留下个巍峨背影。庄子不从众,他便让世人都随着他一起逍遥渭水,逍遥天下。

屈原不从众,他便让汨罗江水都随他澎湃千年、滋养千年。那时,怀王的身侧已无他的立足之地了,身后是郑袖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身前是令尹子兰的肺腑之言,言之肺腑。他不能从俗,他便行吟泽畔:“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他不愿与人同流合污,啜其糟而哺其醴,他只好指天则问:“指九天以为正兮,其惟灵修之故也。”不!他还不愿随众而降,只好举身赴清流了。

这个片段巧妙地演绎了大家熟悉的庄子、屈原的故事,并且联系现实,以哲学思辩的眼光,指出人要具有独特的个性,敢于坚守正义,做到了旧例出新意。

2.把老材料写具体,让人读出新信息

如果把老材料写具体,呈现给读者不熟悉的细节,对读者而言,那些自己不知道的细节,更容易激发阅读兴趣。例如2011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低姿态的高贵》片段:

你可知中国画史上最著名的画、书、印“三绝”的齐白石也是一位低姿态的谦谦君子。文人相轻是同行的通病,而他却永怀谦卑之心,以低姿态视之。张大千办画展时,他第一个去捧场,他崇拜同行的三位画家,以诗明志:“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如此低姿态,令人佩服,更令人肃然起敬。大师的风范并不在于他强势的外表与斐然的成绩,而在于他成熟的外表下,有一颗饱满充盈的种子,圆润晶莹,能够在人间深处的土壤中深深扎根、发芽,开出饱满的花来,骄傲地绽放着人生全部的光荣与信仰、繁荣与梦想。

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画家,尤其擅长画虾,这些大家都知道,但上面的片段写出了大部分人不知道的细节,考生雕琢细节,将这则老材料的光彩展示得淋漓尽致,令人耳目一新!

二、“现炒现卖”

新近发生的事情或新生事物能给大脑以新的刺激,更易引起阅卷老师的兴趣,吸引其眼球,同时也能显示考生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而是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热血青年。选用这方面的论据有下列两种途径:

1.关注现实,从生活中选材

当今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新鲜事例层出不穷。比如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校园故事生动感人,细心体察,深入挖掘,就能采摘到真情的花朵,提炼动人的论据。又如在家庭生活中,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温馨无比的爱意,酸甜苦辣的悲欢,只要真心发现,就会有取之不尽的议论素材源泉。例如2011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拒绝平庸》的片段:

不由想起早上过来赶考的路上瞅见的一家小餐馆,名曰“风沙渡”。独这三字,意境全出。那杂乱的店面也仿佛不嫌粗陋杂乱,而自有一种粗犷邈远的豪情在胸中激荡了。只是一种招牌,却可以让这一家餐馆从一干“某氏餐馆”“某某小吃”中脱颖而出,这就是超越了平庸的力量。

不由又想起一群人,他们也曾坐在这考场,也曾为了理想而奋斗,而他们现在叫做“蚁族”,他们的住所叫“蜗居”。当社会的风霜吹凉了热血、抹平了棱角,当学过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丢弃在脑海尽头,他们早失去了身为高学历人才的骄傲,沉寂了,平庸了。最可悲的不是身居不足盈尺的斗室,也不是食不果腹、衣不保暖,而是丧失了理想和追求,只剩下忍让顺从。没有人生来就是任人践踏的草木蝼蚁,但如果有一颗甘于平庸甘于卑贱的心,那唯一的归宿就只能是蝼蚁。

“不由想起”两段就是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的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时代感的新鲜材料,于鲜明对比中突出作者的鲜明立场:拒绝平庸脱颖而出,甘于平庸成为蝼蚁。这就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2.对接热点,从时事中选材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选材要有时代气息,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和着时代的节拍。为此,考生要多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电视栏目,多读《中国青年报》《半月谈》等报刊,勤摘录、善整理鲜活材料,开阔视野,开拓选材空间。例如2011年高考全国卷优秀作文《至诚,至成》的片段:

松柏不会因为几次雨雪的侵袭而背弃它对大地常青的诺言。

江河不会因为几次干旱的肆虐而违背它对大海永恒的约定。

山川不会因为一点龟裂的伤痕而收回它对草木坚守的承诺。

它们尚且如此,作为“天、地、人”三才之首的人,又该如何呢?

是的,诚信是这个世界拥有的最珍贵的品格,它给了世界一个稳定的依赖,给了人心一方安稳的净土。

高考议论文篇(6)

【关键词】新课标高考;高中议论文作文教学;走出校园走向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传统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存在问题

(1)教师在审题、立意、选材、布局甚至讲开头、结尾等等方面的引导上存在较大问题,不注重专项训练,作文教学流于形式,导致学生作文普遍大而空。同时,教师提倡的优秀范文又离学生写作水平较远,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无从谈起。(2)教师过分点拨作文技法,不注重学生平时的积累,给学生造成了思维定势,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和创意,更谈不上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二)学生存在问题

(1)行文不够流畅,语病太多,很多错别字。学生作文往往在行文中,抓不住重点,抓不住论点。如在《论理想》中,学生多写什么是理想,而不是理想的重要性和对人生的意义。(2)论点提出不够合理,不够明确,论证方法的选择上没有章法,论证过程重复嗦。在学生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往往先保证的是字数,但很多学生只停留在这个层次,没有在扣题、深挖思想上下工夫。(3)论据相当缺乏,不具有代表性。学生忙于应付各种考试,没有静下心来读书,积累的素材和论据少之又少,在写作中一个论据反复用,生搬硬套,不讲究切题,极大地削弱了文章的论辩性。(4)文章写作缺乏深入思考,名人名句堆砌现象减少的同时,日记化、私人化写作的内容比比皆是,不符合高考作文的要求。同时,在深挖材料的深层内涵上欠缺很大,造成文章没有深度。(5)学生作文脱离了当下社会热点、时代特色,这与高考要求相背离。

二、新课标高考下高中议论文作文教学创新途径

(1)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向生活要素材。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感人画面,发现生活中的趣事奇闻。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观察生活趣事,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观察社会现象、自然现象,获得生动的感性材料,并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是一种很好的积累,也是成长的记录单、生长年轮的岁月证明。长期积累,丰富生活阅历,同时,也可以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总之,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观察生活,保证学生写出生活的丰富多彩,展现个性,展现个人化的生活和情感,才是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归宿。

(2)鼓励学生记日记,走出纷扰世界,走进小宇宙,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学生有一颗赤子之心,用一双单纯的眼,把身边经历的,把自己听到、看到的都记录下来,养成一种记日记的好习惯。对每个处在成长期的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好习惯,而日记则成为人生的巨大收获,是一笔无价的财富。同时,在记日记的时候,只有思考了,走进内心了,才会有见解;走进了心灵世界,才会看到真实的心,不停地用岁月打磨粗糙的心,让它晶莹剔透;不停地用情感去擦拭疲倦的心,让它清爽无比。

在整个时代“压力山大”的时候,学生更不能例外,学业负担太重,有那么多看不懂的人和事,有那么多放不下的人和事,而当学习之余,翻开日记,面对日记,一切纷扰都统统放下;面对日记就像是面对自己一颗真实的心一样,日记里住着一个真实的自己,住着一颗勇敢的心。

(3)鼓励学生课前进行两分钟的演讲,增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分享中积累素材。每天出一个话题给学生,让学生课下准备,让学生从各种媒体上找素材,让学生也当一回演说家,过段时间,让学生逐一展示。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提取筛选信息,个性化解读能力。学生可以从新闻中获取营养,不管是国内外新闻还是身边的新闻,都会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贯彻了国家提倡的“大语文”要求,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素材和语料,为学生写出言之有物、内容详实的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鼓励学生预先小组互评作文,找到不足。首先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然后小组互相批改作文,在批改中找到不足,在作文互评中了解高考作文评价标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和平时的训练中能够按照高考评阅标准去进行每一次作文的写作。长此以往,学生的高考意识强了,作文的规范性也提高了,是一举多得的措施。

(5)鼓励学生课前介绍名人名言,拓宽学生知识面,帮助学生扩充论据积累量。

安排学生课下搜集名人名言,经过课下准备,锻炼了学生的搜集能力,并且让学生课前进行集中演讲。采取分组搜索有关话题方式,最后找出集中时间进行学习和认识。扩展了学生视野,扩充了材料积累,增加了作文论据积累量。

(6)组织学生分组收集论据,增加论据积累。分组给每一个小组一个话题,分组收集论据。学生课下充分地准备,再选时间集中交流。一个小组收集论据,全班分为8个组,长期坚持学生的资源实现共享,论据量得到几数倍的扩充。

(7)举办辩论比赛,在实战中锤炼辩证思维。组织学生举办辩论比赛,在辩论中锤炼辩证思维。双方的辩题就是自己一方的观点,论证自己的观点正确需要有充分的论据,而且更需要辩手有清晰的辩证思维,而这极大地锤炼了学生的思维。例如辩题“金钱是万恶之源”和“金钱不是万恶之源”,学生在作文中辩得不很理想,于是我们发动大家去准备一次辩论比赛。我想对于学生而言,正也是一种锻炼。

新课标高考背景下,高中议论文作文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中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积累素材,扩充论据量,激活学生辩证思维模式,进而提高高考作文得分,最终提高高考成绩。

参考文献

高考议论文篇(7)

“诗歌只与诗人有关的想法是反诗歌的。”马尔克斯如是说。尤其到了革命时,艺术的种子似乎满战场撒播。犹记得铿锵的《马赛曲》响彻巴黎,《自由引导人民》的画作擎起战旗,然而法国国歌作曲词者鲁热,不过是个上尉,甚至在战争的后程抵触革命,像个懦夫一样度完余生;画家德拉克洛瓦倒是“法国革命的种子”,自信勇敢,连素描的笔触都不愿收敛,作品的格调趣味惊人地一致,可性情人品确是云泥之别,可见艺术,从不是人品忠实的镜子。然而我想,作品之所以得以流传,必有其的批判标准。肥沃的黑土,美丽的红壤乃至贫瘠的黄泥,因为一致的追求,都能生长出哺育人性的大麦、稻谷与青稞。

作品的格调趣味未必与人品一致,却一定与内心的追求吻合,国家危亡之时,懦夫鲁热的笔下也流淌出了“向前,向前,祖国的儿子!”这般的字眼,而在浩瀚的宇宙真理面前,好与人计较、抬杠的牛顿才俯首为真理海边拾贝的孩子;法律的殿堂前,口吃敏感的毛姆滔滔不绝,语带机锋;书法的恣意中,好顺手偷人字画的米芾潇洒挥毫,尽是大家之风。

因为追求了共同的自由、真理与美,作品才被称为艺术,而追求,从来不由人品决定,忠实于内心的艺术家当然可以字如其人,言为心声,而被生活的苟且压弯了腰,被人性的阴暗绊住了脚,依然追求着正直与光明,不正是艺术烈痛苦的诗意吗?

北大教授孔庆东近日发微博称莫言常说的家境没落、常日饥寒全是谎言,还附图一张,上头的小莫言穿着棉袄,虎头虎脑,很是可爱。所以我们该要求艺术家什么呢?村上春树说:“我们是一群日复一日真诚地制造虚构的人。”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人品很难达到一致,但我们可以在虚构中要求真诚,那是一颗热忱地为人类共同的光明挣扎的心。莫言的村庄充满了人性的残酷与温暖,既然有所收获,便不必苛责作者的童年是否充满谎言。诚如不必劝凡·高戒酒,让鲁迅戒烟,要知道他们都是脚踩在污泥之中,而把手伸向满天星辰的人啊!我们自己都是这般口是心非,便只顾欣赏艺术,何苦纠缠于多变的人品。

艺术家一生都在难以实现的格调与人品的一致中挣扎,而他们因为同样高尚的追求觅得一致的归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