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精品(七篇)

时间:2024-02-23 15:41:36

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篇(1)

【关键词】历史复习 知识整合 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072

对历史发展的线索的掌握、历史规律的归纳、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以及历史事件的评价就会不够精确。以至于历史现象不能对应相应的历史评价,同类历史现象无法上升到历史发展趋势和规律,往往发生了一定偏差,那么在高考历史中极易形成错误认识,这是学生在高三历史复习中段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学生只有学会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强化知识体系,才能羸在高考。

一、知识整合,强化体系

学习过程充实、漫长,要步步为营,学生在对教材熟练掌握的基础,必须学会对基础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对零碎的知识进行类化、固化,不断的巩固知识体系。

(一)抓住线索、提纲挈领

历史基础知识穿越古今、横跨中外,要对历史基础知识进行整合,首先就要找历史发展的线索、抓v史发展的主线,构建起知识的框架。

1.梳理时间发展脉络,明确历史发展时序。历史发展是岁月的累积,在悠久的岁月里学生首先要明确历史事件发展的时序,而不“张飞打岳飞”。学生只有明确历史发展时序,才能把众多的历史事件按时序发展进行掌握。

2.找出历史发展的线索,提炼历史发展规律,做到提纲挈领。中国近代史曲折反复,学生比较头痛。其实你只要掌握几条线索即可:一是列强侵略的屈辱史;二是中国军民的抗争史;三是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探索史。

3.归纳历史的阶段发展特征。归纳了一个历史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就等实现了对一个历史时期的宏观掌握。再如中国近代史,主要特征就是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二)化难为简,轻松掌握

深入阅读教材、熟悉教材、钻研教材,在高度统率教材的基础上,将史实重点化,将难点简单化。找出史实之间的联系,把史实高度整合起来,做到轻松掌握。

1.抓关键词句,精简知识。学生要学会做历史学习的“小裁缝”,对于历史知识进行合理的剪裁,做到由多变少、由粗变精。如斯大林模式,核心就掌握关键词:高度集中,就能了解斯大林模式。

2.分析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进行简单概括,便于轻松掌握历史事件。如新航路的开辟,是近代史上一个很复杂的历史事件。我们就将之总结为 “四个四”:即四个原因,四个条件,四次探险,四点影响。就这样把一个难于把握的问题清晰化、简单化,学生也更容易掌握,做选择题也不容易将原因混淆。

(三)学会归纳,简单掌握

历史事件的发展都有基本的要素:时间、人物、原因、经过、结果、影响,同类事件的在发展上也有其必然的规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有意将同类历史事件进行整理,去分析历史事件在时间、人物、原因、经过、结果、影响方面的共性,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更有利于掌握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

1.归纳历史事件发展原因的共性,做到触类旁通。如近代中国重大历史事件:、辛亥革命,其原因可归纳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民族危机严重、思想的转变和主观因素,再将各时期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归纳可以得出可从经济、政治、思想、社会等。

2.归纳同类历史事件纵向整理。如党的一大二大直至十八我们可以做一个归纳;各国的思想巨人;重要的战役;或以第一、较早等作为依托进行归纳。

3.中外同时期的横向对比学习更有利于我们进行深入的历史思考。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与中国的孔子、孟子、荀子的比较。

二、温故知新、掌握理论,升级体系

(一)学思结合、学习理论

1.思考历史给我们的启示。对历史要进行反思,思考历史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思考历史与现实,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得到新知,服务于当下,为社会发展提供借鉴。为未来社会发展作准备,这正是历史的教育功能之所在,也是学习历史的意义之所在。因此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思考,从历史发展得到启示。

2.熟悉历史的基本理论,思考历史的基本理论。将历史知识放在理论下思考,从历史知识中求证历史规律,从理论高度去驾驭历史,必然使学习历史进入更高的境界。

(二)强化学科的基本素养

对于历史一词的概念理解,对于史料、史论、史学基本观点等有所认识,对于塑造知识体系是锦上添花。

(三)学习新史观、刷新历史知识

随着新史观的提出,对于历史的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原有评价渐趋不合时宜。学习全新七大史观,我们可以从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历史,对于历史知识进行更新和重组,可以提升我们对于历史知识更好、更全面的掌握。

(四)联系热点、回归社会现实

历史知识的学习绝不是单纯的回顾过去,这样的历史学习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学习历史是让我们学会把握现在、预测未来,对社会发展起借鉴作用。既然如此,历史知识必须要回归到社会现实中来。结合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进行思考,你就会有全新的认识,历史知识也就有了时代意义、时代价值和生命,从而深化历史知识。

1.联系热点,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如近几年来的三农问题、反腐败的问题、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思考从历史中寻找智慧来突破这些问题。

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篇(2)

关键词:历史教学;概括;类型;训练;方法

概括既是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之一,更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根据高中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认知规律,历史教学应十分注重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一、概括的基本类型及特点

(一)归纳式概括。

就是抽取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共同属性、共同特点,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物中提取共同的因素,从个性中归纳共性,从一系列具体的历史事物中抽象出一般性的结论。归纳和抽象是归纳式概括的两翼,从逻辑学上讲是分析与推理的过程。在历史学上是符合论从史出的原则的。

(二)点睛式概括。

是在正确观点指导下,依据大量事实,把一般性特征提炼升华为普遍意义的发人深思的哲理、规律,它运用的也是归纳思维形式。属于此种概括的有:2008年高考52题“试以武昌起义至二次革命的重要史实,说明帝国主义对待中国革命的态度。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基本原理?”2009年高考38题: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由此可知,高考试题考查点睛式概括主要考查的内容涉及到“思想”、“原理”、“认识”、“启示”、“说明了什么”、“原则”、“实质”等。此类概括的主要特点是由事及理、由现象到本质;着墨不多,但画龙点睛、引人深思;理论要求高,哲理性、规律性强。

(三)概要式概括。

是在叙述中根据表达的需要和题意的要求,不做过细的详写,只粗略地勾勒个轮廓,反映出历史事物的广度,使历史事物显得完整、全面。概要式概括能使繁杂的历史事物简约化、具体的历史事物抽象化,抽取重要内容的大概。

二、概括能力训练与培养方法

(一)归纳和抽象是概括的前提。

概括的过程,首先是归纳的过程。需要概括的知识往往呈现零散分布状,这不利于概括。但历史知识本身又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征,我们完全可以用系统化思维方式,从宏观和整体的高度来认识和处理那些零散分布的知识,对历史教材内容重新整合或类化。行之有效的做法是重视和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

所谓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学习,就是要善于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史实、历史概念以及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之间的普遍性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这与概括的第一种涵义以及归纳式概括、点睛式概括、概述式概括的要求特点是相符合的。因此,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是快速提高学生概括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注重史论结合法的运用。

所谓“史”即客观史实;所谓“论”则是从客观历史事物、历史现象之中抽象出来的带普遍性、规律性的认识。史论结合既是史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历史高考考查的学科能力之一,更是我们进行历史概括的基本方法,还是历史概括的典型形式。①论从史出是概括性思维的原则和方法。一般情况下,对“论”的考查总是要结合具体的史实才能进行的。如2007年高考48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的答案,可以看作是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之间关系的史实归纳抽象出的“论”。归纳式概括,点睛式概括出的内容就是被概括史实的“论”。由于历史史实的丰富多彩决定归纳式概括的“论”千差万别、丰富多彩;而点睛式概括的“论”大多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关史学理论及历史基本结论。论以史出,史论必须一致。在讲述具体史实时要尽量挖掘史实中包涵的理论因素,把讲述内容上升到应有的理论高度;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史论结合是历史概括的主要形式。不仅主观性试题中有史、论两部分组成,就是每一个要点(或每一句话)多数也有史、论两部分组成。“史”要概括,主要表现为历史概念的运用;“论”要具体,不能空洞,“论”从史出。历史学科主观性试题的答案不会有生动的描写、华丽的辞藻、浓厚的文学味,也不会整段都是深奥的理论说教、浓烈的政治味,而是具体而不繁琐,朴实而不刻意雕啄,有抽象但不深奥。不能以“点”盖“面”,以偏概全。如对南泥湾垦荒这个“点”作过细的描写。“大生产运动”又是那么多巩固抗日根据地措施中的一个“点”,对“大生产运动”的情况没必要进行详细的叙述。此要点可概括为“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使抗日根据地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具体的“论”,与“生产运动”相统一的“论”)。其余要点的概括类同。

(三)借鉴语文学科的一些方法进行训练。

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篇(3)

对于历史长河中浩如烟海的史料、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来说,中学历史教科书已作了高度概括。它重点突 出,观点明确,以纲带目,脉络清晰。而历史高考中,为了有效考查学生的能力,增强主观性试题的效度,也 为了减少评分误差,无论是材料解析题还是问答题,其答案的组织都强调突出重点,简洁精练、清楚明了。因 此历史概括的外部表现是对语言文字的概括。高考主观试题考查概括能力必然包含对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查 。但语言文字的概括总是体现着人类思维的特征。历史概括的内部实质当为对人类历史的概括性思维——这是 一种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人们使用概括一词,习惯上有两种情况。一是与分散、分析相对而言的总括归纳。二是与详尽、具体相对 而言的简单扼要。由于概括的内涵不同,则概括的外延也有所不同。历史概括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四种类型。

从总括归纳方面说,历史概括可分为归纳式概括和点睛式概括两种类型。

(一)所谓归纳式概括,就是抽取历史事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共同属性、共同特点。 它运用的是归纳思维形式。属于此种概括的如1996年高考47题:“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 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1997年高考48题:“概括指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 的相互关系并举例说明”。1998年高考47题第一问“战后日本教育,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各有什么特点?”等 等。由上可知,近几年来高考试题中考查归纳式概括的概率很大。考查的内容范围主要涉及“特点”(特征) 、“历史地位”、“相互关系”等历史要素。此类试题的一个主要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物中 提取共同的因素,从个性中归纳共性,从一系列具体的历史事物中抽象出一般性的结论。下面以1997年高考48 题为例具体阐述此类概括的主要特点。

首先考生必须对有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的具体的也是分散的史实能熟练 地联想起来。对这一步要求大多考生能达到。其次,需要考生对联想到的那些具体史实加以分类,并从中抽象 出共性的一般性的结论。而这一步要求许多考生无法达到甚至想都没想到。许多考生只罗列出:巴黎和会上英 国根据它的“势力均衡”政策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互相争吵,甚至互以退会相威胁 ,经过五个月谈判才签订《凡尔赛和约》;巴黎和会后,英国拒绝法国的结盟提议;一战前后日本在东亚的扩 张,破坏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引起美国的不满,导致1921年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并在 该会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等等,洋洋百言。如此罗列,决不符合归纳式概括的主要特点。必须对上述赋有个性 的史实加以分析从中提炼出它们的共同属性:为分赃和称霸世界而互相争夺。同样,以“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共 同策划对苏进行经济封锁和武装干涉,巴黎和会成为反苏战争的司令部;协约国为了共同宰割中国签订了《九 国公约》”等史实抽象出它们的共同属性:为了共同利益而互相勾结。而且上述两个方面的关系是不可分的, 相互交织的即在勾结中有争夺,在争夺中也有勾结。

由上可知,概括出这两个方面关系的过程首先是归纳的过程,其次是抽象的过程;归纳和抽象是归纳式概 括的前提。上述过程从逻辑学上讲是一个归纳推理的过程。以历史学上讲是符合论从史出的原则的。而此题参 考答案的成文模式从逻辑学上讲是一个演绎思维形式,从历史学上看是一个史论结合的格式。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归纳式概括的定义、特点决定被概括的史实或用以举例说明的史实不得少于两例。

(二)所谓点睛式概括是在正确观点指导下,依据大量事实,把一般性特征提炼升华为普遍意义的发人深 思的哲理、规律(杨子坤先生称此种概括为“综合式概括”、“高度概括”)。它运用的也是归纳思维形式。 属于此种概括的有:1993年新高考52题“试以武昌起义至二次革命的重要史实,说明帝国主义对待中国革命的 态度。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基本原理?”1995年高考38题: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1995年高考39题“陈启沅题”第二问“综合你所列出的情况,可以得出什么重要结论?”

由上可知,高考试题考查点睛式概括主要集中于1993、1994、1995年。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到“思想”、 “原理”、“认识”、“启示”、“说明了什么”、“原则”、“实质”等。此类概括的主要特点是由事及理 、由现象到本质;着墨不多,但画龙点睛、引人深思;理论要求高,哲理性、规律性强。

点睛式概括是在归纳式概括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考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引向顶点,这是最高要求的概括。所 答内容已不是对历史事物本身或所给定的历史材料本身作出的认定;抽象出的“哲理”、“规律”、“认识” 已超出历史事物本身或所给定的历史材料本身。但其“精神”、“灵魂”与历史事物或所给定的历史材料是吻 合的、一脉相承的。因此,准确、全面、深刻地找出并理解“从中”、“据此”的所有内涵,是准确提炼“哲 理”、“规律”、“认识”的前提;否则,所得“规律”、“哲理”、“认识”也只是牵强附会、张冠李戴。

从简单扼要的方式方面说,概括又可分为概述式概括和概要式概括两种类型。

(一)所谓概述式概括是在叙述中,根据表达的需要和题意的要求,不做过细的详写,只粗略地勾勒个轮 廓,反映出历史事物的广度,使历史事物显得完整、全面。属于此种概括的有1997年高考47题“结合有关社会 背景,概述1949年以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衰过程。简要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 ”1998年高考48题“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我国的文学艺术繁荣兴盛,而科学技术则由发展转为停滞。概 述这两种文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和特征,并分析形成这两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因。”

由上可知,概述式概括主要适用于问答题的考查。从考查的内容看又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对重大历史事件 、历史现象基本线索和兴衰过程的概述式概括,是用概括的方法叙述“线”;另一种模式是用概括的方法叙述 “面”——某个历史阶段的方方面面或几个方面,某个历史人物的方方面面或几个方面,某种历史现象的方方 面面或几个方面(如上述1998年高考48题)。此类试题的主要特点是跨度大或面广,系统性强,答案全面完整 ,重点突出,语言文字精要,言简意赅。

(二)所谓概要式概括就是对繁杂的历史事物简约化,具体的历史事物抽象化,抽取重要内容的大概。这 也是一种难度较大、能力要求较高的概括类型。此种概括大体又分为三种情形:①从历史材料中抽取有关内容 的大概。如1997年高考44题,从四段材料中,抽取李biàn@①治国方针、措施、后果的大概内容,并要求 表达成文,还限定字数。这一题的出现,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一致肯定此乃成功之作,并列进了98年《考试 说明》之“基本题型及其考查的主要能力示例”部分。1998年高考45题“根据上述材料,评述中国代表团在巴 黎和会上的外交努力(主要目标、经过、结果、评价)”就属此种情形。另外98年高考46题第一问“以生产资 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个方面概括出化运动的错误及危害”也属此种情形的概括。②从历史材料或教 科

书中概括出有关问题、有关内容的若干个基本要点来。近几年高考对这种概括考查的力度很大。1997年高考 46题第一问“以上材料中,可归纳出关于美国西进运动的那些主要论点?”第二问“根据材料二,指出西进运 动使美国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产生了什么重要结果。”③概括历史材料的核心思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 核心内容。如1995年高考42题“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 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如何?……”

概要式概括主要适用于材料解析题。考查的内容非常广泛。它的最显著的特点是简明扼要。概要式概括需 要考生具备非常好的阅读理解能力,能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还需考生对文字进行化繁为简,化具体为抽 象的改造和润色,需要非常深的文字表达功底。

上面介绍了四种概括类型。从上面所举高考试题看,概括的对象几乎包括了所有历史要素:原因、条件、 表现、措施、过程、性质、特点、方式、手段、作用、地位、意义、经验教训、启示、原理等等;从概括的信 度看,有在题问中明确提出概括要求的,也有未明确规定概括要求的——有一点是规律性的,那就是题问中要 求答性质、特点、方式、结论、启示、原理等内容的,不答题问中是否明确概括要求,一般都要求概括地作答 。

二、概括能力的培养

明确了概括的类型和特点,便于我们探寻培养概括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1.归纳和抽象是概括的前提。

《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四项10条学科能力,由于其划分标准不一,致使各项学科能力之间呈现出并列、包 含、交叉等复杂关系。概括能力是较高层次的学科能力,它总是包含再认、再现、阅读理解、分析与综合、归 纳与抽象等学科能力,同时又离不开对材料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作指 导、史论结合、文字表达等学科能力。其中归纳和抽象是概括的前提。

概括的过程,首先是归纳的过程。需要概括的知识往往呈现零散分布状,这不利于概括。但历史知识本身 又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征,我们完全可以用系统化思维方式,从宏观和整体的高度来认识和处理那些零散 分布的知识,对历史教材内容重新整合或类化。行之有效的做法是重视和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

所谓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学习,就是要善于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史实、历史概念以及历史结论纳 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之间的普遍性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 线索和客观规律。这与概括的第一种涵义以及归纳式概括、点睛式概括、概述式概括的要求,特点是相符合的 。因此,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是快速提高学生概括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概括的过程,其次是抽象的过程。概括总是在人们的抽象过程中并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和完成的。因为概 括的结果已不是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简单再现或全部罗列,而是对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更高层次的认识, 是形成一系列稳定的科学的概念,是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这一结果的实现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来完成。 历史事物、历史现象共性或本质属性的归结,历史哲理、历史规律、历史基本结论的提炼升华,基本要点、核 心内容的得出,无一不是抽象思维的结果。抽象的最初结果是形成一系列比较稳定的、科学的历史概念。历史 概念源于史实,又高于史实,是历史事物的本质、全体及内部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历史概念的这些特点 与历史概括的涵义、特点许多方面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广泛地准确地使用历史概念为历史概括服 务;重视历史概念的教学和运用是提高学生历史概括能力的又一有效方法。

2.史论结合法是历史概括的基本方法和典型形式。

所谓“史”即客观史实;所谓“论”则是从客观历史事物、历史现象之中抽象出来的带普遍性、规律性的 认识。史论结合既是史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历史高考考查的学科能力之一,更是我们进行历 史概括的基本方法,还是历史概括的典型形式。

①论从史出是概括性思维的原则和方法。

一般情况下,对“论”的考查总是要结合具体的史实才能进行的。如1997年高考48题“凡尔赛——华盛顿 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的答案,可以看作是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之间关系的史 实归纳抽象出的“论”。1993年新高考52题得出的“基本道理”是对“武昌起义至‘二次革命’有关帝国主义 对待中国革命的态度”的史实提炼升华的“论”。归纳式概括,点睛式概括出的内容就是被概括史实的“论” 。由于历史史实的丰富多彩决定归纳式概括的“论”千差万别、丰富多彩;而点睛式概括的“论”大多为辩证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关史学理论及历史基本结论。如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经验、基本结论是对整 个民主革命历史的点睛式概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对民主革命历史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史的点睛式概括;生 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对整个人类历史点睛式概括出的“论”;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 好往来、经济文化交流及民族融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研究后高度概括出的“论”。到 底“论”是什么,从根本上讲是由史实的内容决定的;论以史出,史论必须一致。特别是遇到点睛式概括,千 万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原理、有关史学理论、基本结论当作教条,生搬硬套,到处乱贴。平时要重视历史理论的 教学。一方面在讲述具体史实时要高度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尽量挖掘史实中包涵的理论因素,把 讲述内容上升到应有的理论高度;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独立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把理论教学落实到实处。

②史论结合是历史概括的典型形式。

不仅任何一道主观性试题中有史、论两部分组成,就是每一个要点(或每一句话)多数也有史、论两部分 组成。“史”要概括,主要表现为历史概念的运用;“论”要具体不能空洞,“论”从史出。历史学科主观性 试题的答案不会有生动的描写、华丽的洞藻、浓厚的文学味;也不会整段都是深奥的理论说教,浓烈的政治味 ;而是具体而不繁琐,朴实而不刻意雕啄,有抽象但不深奥。例如有些学生在解答“1941~1942年中国共产党 是怎样战胜困难巩固抗日根据地的?”(“面”的概述)一题时不会概括作答。在回答“大生产运动”这个要 点时写道“在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下,八路军三五九旅在五震的率领下雄纠纠、气昂昂 地开进杂草众生的南泥湾。他们挥锄如飞,汗流夹背;劳动号子传遍山野,欢声笑语不断。经过他们辛勤开垦 ,南泥湾到处是庄稼,到处是牛羊,南泥湾成为陕北的好江南……”。上述文字就描写三五九旅开垦南泥湾的 情景来说语言已经较概括。但命题却是“大生产运动”与“巩固抗日根据地”的关系。南泥湾垦荒仅仅是“大 生产运动”的一个“点”,不能以“点”盖“面”,以偏概全,更不需要对南泥湾垦荒这个“点”作过细的描 写。“大生产运动”又是那么多巩固抗日根据地措施中的一个“点”,在此题中对“大生产运动”的情况也不 可能也没必要进行详细的叙述。此要点可概括为“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史”的概括,实际上 是历史概念的运用),使抗日根据地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具体的 “论”,与“生产运动”相统一的“论”)。其余要点的概括类同。

3.训练是提高学生历史概括能力的基本途径。

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靠平时的训练逐步培养和提高,非一朝一夕而成。高层次的概括能力的培养更不 例外。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主要有:

①借鉴 语文学科的一些概括方法加以训练。

文史不分家。一方面要准确地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历史概括性思维成果需要具备相当深厚的语言文字功 底,这离不开语文学科;另一方面,历史概括性思维和语文概括性思维的特点、要求又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 我们完全可借鉴语文学科的一些概括方法为历史概括所用。如概要式概括可以把语文课中抓关键字词,划分逻 辑层次的知识、方法迁移到历史概括中来,按题目要求划分材料的意思层次,妥善地抽取出有关问题的答案要 点来。对于概述式概括可以借鉴语文课中撰写故事梗概的方法。

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篇(4)

一、阅读是获得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历史学科的阅读不同于一般语文课,它要求学生领会教科书的篇章结构、大小子目和内在联系,哪些是基本史实,哪些是基本原理或观点。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通过感知,参与了观察、思维、想象分析、归纳、综合等多种思维活动。教师在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可把每个历史事件分成背景、经过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从阅读中寻找答案。2.指出阅读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讲解阅读过程中学生不够明确的概念。3.设计一些旨在提高能力的问题,帮助他们通过阅读去进行思维、分析、判断、提高阅读能力。4.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单纯地按课本顺序看书,提高到从各个角度看;从基本史实上升到概念,最终进行理论概括。阅读能力是各种能力形成的基础。学生阅读能力的体现与提高是通过表达来进行的。

二、日常的教学活动应贯穿表达能力的系统训练

历史学科的表达能力就是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将阅读与听讲后掌握的历史知识表述出来。表达的对象不同,其表达的构成也不尽相同。例如历史人物情况的表达要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活动作出概括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表达要概括其发展过程,尤其是发生的原因及带来的结果和影响。要通过表达达到再现或再认的目的,且向表达全面、快捷、正确的方向努力。训练其表达能力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首先要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教师要表现出耐心与热情,以营造课堂表达的良好环境和氛围。(2)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与练习。教师所提问题必须具有思考性且有一定的思维层次,即通过历史基础知识的再现上升到概念推理,分析并作出评述的思维过程。(3)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及时、准确地作出评议,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能正确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完整地理解和表述历史概念。表达能力是考试水平高低的直接反映,表达能力的提高又依赖于对知识整理归纳的训练程度。

三、整理归纳是历史学习中能力形成的重要一环

归纳整理就是要求学生按类别将分散的历史知识整理成版块或线索。通过整理,从中概括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例如通过对中国封建社会历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措施的整理,可了解封建社会产生、发展、强盛到衰亡的历史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1)整理归类必须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完成,不使用现成答案,也不赞成抄袭资料,否则无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2)整理的类别由教师列出提纲。归类方法可按大专题进行,以便系统把握历史知识。如中国古代史可分政治改革、中央集权、赋税制度、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科技文化等专题作知识归类;中国近现代史可按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进行归类;世界近现代史按国别史、国际共运史等方面进行归类。归类方法也可按小专题进行,以便从微观上系统掌握历史知识。如同一地区、同一时期发生的大事,同一目的知识等进行归类。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分类整理,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整理归纳线索越多,对历史知识网络熟悉的程度就越深,其能力也会同步提高,在知识的运用中就能驾轻就熟。对学生自己的归纳,教师要进行批阅或指导,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3)整理归纳的最好形式是列提纲,或制图表。

四、分析与运用是能力体现的关键

在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最困难的既不是阅读理解、背诵记忆,也不是整理归纳,而是对材料的取舍和历史知识的运用。分析与运用是学生诸多能力是否能发挥出来的关键能力。历史学科的运用能力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精选有关历史知识,用准确简洁的语言,严谨的逻辑思维解答历史问题;第二层次是在第一层次基础上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原理分析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并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第三层次是把已掌握的历史知识与原理迁移到新材料、新情境中去解决新问题。运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一个艰苦而复杂的过程,为此需要做到这样几点:(1)教师精选精讲典型例题,并作深刻而全面的剖析,寻找答题有关规律;(2)认真审题,精选与题目有关的素材;(3)结合政治课教学,讲清常用的哲学原理,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4)结合课本加强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的渗透,尤其要突出那些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和段落。如中国古代史上的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原理最好的体现;(5)深层次挖掘教材,充分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增加这方面的训练。运用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春风化雨,把它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靠平时的点滴积累,才会有最终的丰硕成果。

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篇(5)

关键词:初中 历史单元课 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140-01

初中历史单元课的复习不能只靠死记硬背,应该总结和寻找其中的方法和规律,进行科学地复习和记忆,通过一条主线将看似千头万绪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串联起来,使支离破碎的知识变得具有条理性,从而不断提高历史单元课的复习效率。

1 初中学生历史单元课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1.1历史线索不清晰,前后颠倒混乱

在人教版的历史教材中,知识点都是按照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这样的顺序进行编排的,每个单元课又都独立成章。老师在讲解历史课程时,虽然能够对单元课外的内容有所拓展补充,但是还会受教材的限制,致使学生们不能快速全面地掌握课程中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事件。在进行单元课的复习时,会涉及到上一个专题中的历史事件,这些内容相互关联和穿插,很容易导致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学习不牢固,而将历史时期相互混淆,将不同的历史人物、事件混为一谈。

1.2练习数量不够,解题能力不强

在历史考试中,填空题主要是看学生的背诵记忆能力,看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如何。而综合题和选择题就提高了答题的难度,考查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在1900年以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特点有以下几种形式: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从空想到科学、从理想到实践”,问“从理想到现实”是指哪一个历史事件?这就不只是考查学生的记忆内容了,而是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很多的学生不能够将所学的历史知识融会贯通,同时又缺乏对所学知识的练习,因此在做这样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题时就非常容易出现错误。另外,也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在历史考试过程中不能正确地审题,从而造成解题的错误。

1.3语言表达能力欠佳,错字别字过多

在历史考试阅卷的过程中,发现考生在解答题目的时候很容易出现错别字,在填空题和综合题中都有体现。有一些是比较冷僻的字,还有一些是平时最常用的字,学生都会出现一些错误,大大降低了答题的正确性,将不该丢失的分值丢失。

2 初中历史复习出现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

2.1集中归类的方法

在初中历史单元课复习过程中,要使学生学会总结归纳,把性质相近或者是相同的历史事件,依照一定的规律、顺序进行分类集中归纳,然后将各个知识点分别进行记忆。例如,将历史中所有改革变法的事件,依照朝代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整理归纳,并以图表的形式体现出来,在图表中可以体现以下内容:时间、朝代、人物、变法的内容、意义、造成的影响等等。

2.2结构梳理的方法

这种复习的方法,就是像梳子一样,需要对凌乱的历史知识归纳梳理,整理出一个头绪。也就是要抓住单元课中的历史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在对全部内容进行复习之前,先在大脑中有一个知识的基本框架,能够使人一目了然地知道本单元课历史知识点的结构轮廓。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历史单元课复习的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抓住复习的重点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克服畏难的情绪,然后再按照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进行复习,有效提高复习成果。

2.3举一反三的方法

在历史单元课复习的过程中,要想掌握所有的知识点,就要进行由此知识点到彼知识点的联想,把类型相同的问题进行结合,进行举一反三,这样就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例如,在复习《辛丑条约》的时候,就应当联想到《马关条约》、还应当联想到《南京条约》,通过这样的联想,将这几个丧权辱国的条约都牢牢记住。《辛丑条约》将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马关条约》更加加剧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南京条约》将中国彻底地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样一整理归纳后发现这三个条约内部之间有着某种关联,内容是丧权辱国的程度一个比一个严重。这样的联想记忆方法,不但节约了记忆的时间,又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同时还不至于在考试过程中将条约的内容相互混淆,避免答题出现错误。

2.4“连缀成篇”的方法

这种复习的方法主要是指把时空跨越比较大的历史事件,按照关联点进行联接归纳成篇,这样更加容易记忆。单列开来的历史事件不容易记忆,但是如果能够将它们以打油诗或者顺口溜等形式进行串联成篇,就会大大增强知识的趣味性,使学生们读起来能朗朗上口,学生愿意学,也容易记。

3 总结

做好历史单元课的复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考试成绩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引起全体师生的高度重视,在复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结合历史课程本身所具有的课程特点,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断地总结和归纳出适合于每个学生的复习和记忆方法。

参考文献:

[1]苏海.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俪人:教师,2015(2):143-143.

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篇(6)

关键词:中考;历史;有效复习

有效教学是指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在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活动的质和量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通过一定时段的教学后,学生取得较为明显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减负和增效是我们有效课堂所要求的。因此,把握中考脉搏,有针对性地复习,尽可能地提高复习效率,促进学生发展,这是我们所追求的。

一、端正思想,正确对待开卷考试

认真研究与开卷考试相适应的教与学的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改变学生“开卷考等候抄”的思想。随着课改的深入,试题的灵活度越来越高,能力层次要求越来越高,如创新思维能力、史论结合能力,要靠平时课堂教学中积累,很难有现成答案可抄,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首先要正确认识开卷考试,重视平时的学习和积累。

二、严格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历史科考试说明》,依纲扣本,夯实基础,突出能力,关注历史的教育功能,有针对性地有效复习

1.注重双基教学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考严格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点进行命题,立足课本,面向全体学生,重视考查学科的基础知识,尤其是学科的主干知识,突出基础性。

首先重视研究中考命题的趋势,明确学习要点,基础知识扎实过关,引导学生重建知识结构。其次要依据考纲的能力层次要求,说明各考点可能出现的题型,并举出典型习题。第三,要注意讲练结合。如,出示材料: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多年积蓄毁于一旦。提出问题,(1)上面情况与什么事件有关?这一事件的特点、影响是什么?(2)面对上面情况,美国分别采取哪些应对措施?是否根除了美国的经济危机,为什么?层层引入,既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又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避免复习课的单调性。努力做到基本题不失分。

2.关注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新课程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中考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加大开放性试题的考查。在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创设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思考、分析和解答问题,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宋元时期的泉州港”时,引导学生联系泉州被评为“东亚文化之都”,设问:你有何感想?请你为宣传“东亚文化之都”出谋献策。这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与感悟,强化学生树立爱国爱乡的情感和责任感,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3.加强学法指导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复习时,教师要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如联系学习法:清朝实行闭关守国政策,导致中国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导致列强的入侵,所以,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比较学习法:如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点?建构法、列表法、图示法、关键词掌握、信息提取法,还有归类学习法、歌谣记忆法、时间归纳法等。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要求史论结合,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重点放在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要一分为二,全面、公正、客观。

历史知识不能靠死记硬背,需要理解和融会贯通。所以课堂的有效教学的关键并不在于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最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有效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正确的历史思维方法,学史感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

4.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并进行有机的整合

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是联系性。将同一主题的知识“整合”在同一试题中,这是近年中考命题的趋势。教学中,应重视学科内知识的有机整合和学科外的有机渗透,对同类知识进行归纳、比较,把握其内在联系。如,民族融合主题。北魏孝文帝改革―元朝回族的形成―清朝的民族关系。又如,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美国史、英国史等。

基于中考试题的设计图文并茂,重视创设问题情景。教学中要重视以课文为材料进行材料教学,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图表资料。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用好教材和社会生活素材,从而培养学生理解材料、提取信息、识别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学会学习。

5.结合新课程评价思想,注重解题方法指导,提高应变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针对性和全面性。教师应从解题的方法和技巧上给予指导,抓好答题的规范化训练。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考生在答题中普遍存在审题不认真而导致失分,在教学中要训练学生养成细心审题、按照题意要求认真作答的良好习惯,同时通过评讲试题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理解题意,明确答题范围和内容要点,做到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表述准确。

(2)研究题型特点,掌握解题技巧。中考题型有选择题、辨析说理题、材料解析题、综合题四大题型,根据题型特点、答题要求,探索出其解题规律,以便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

首先是选择题。近年中考历史选择题常见的有叙述型、最佳型、比较型、组合型、否定型、因果型、材料型、图表型、时空型等。①要读懂(读准、读全)题干,通过关键词明确题目的立意,注意限制性条件,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和充分利用有效信息。②做到两排除:先排错,再排乱。如,否定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因此,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养成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习惯,根据题意,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合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其次是辨析题。此类题比较新颖,但也有规律可循。①找出搭配错误项。②正确判断出它们处于教材的位置,将它们与教材对照。③根据教材的叙述对题目进行改正或说明理由。说明理由时,一定要注意双向说明。

第三是材料解析题:根据各省市中考命题的分析,归纳出以下几种类型。①依据材料回答问题(或不得摘抄原句)。这类题目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包括题注。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归纳作答。不得摘抄原句可归纳材料意思做答。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这类题目指导学生理解材料,先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再利用材料所给的信息结合课文知识组织相关答案。③联系实际,谈启示。这类题目针对性强,一定要根据试题提供的材料或图表所反映的题意作答。④归纳材料的主题。运用归纳的方法,材料说明了……反映了……体现了……。⑤比较事件的异同。理解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再结合课文相关知识,进行比较,然后整理归纳作答。⑥史论结合。这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学习方法。依据史实归纳出论点或用史实论证论点。

第四是综合题。对于初中生来说,题目往往先给出论点或观点,让考生用相关的历史事实给以佐证或说明;或先摆出事实,要求学生归纳出论点后观点。解题技巧:它要求考生在摆事实的基础上“讲道理”“谈体会”、学以致用等。就是以事实为依据,做到史论结合。另外,注意引导学生从学习中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以便提高应变能力和答题能力。

6.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的精神,注重教材与地方史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时政热点,发挥历史教育的史鉴功能

新课程关注学生生活实际,学以致用。试题重视应用教材中与学生生活实际和地方史相关的历史知识设计题目。一年内国内外重大的时政热点、焦点问题、周年的历史事件等常常成为命题的背景材料。平时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报刊、时政新闻等,从现实中去探究历史,学以致用。同时引导学生“学史识今”,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实,以史为鉴,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

7.加强世界历史教学

评卷中发现,学生对世界历史知识的掌握较为薄弱。教师应给学生学习方法上更多的指导,如知识框架、知识归类等。如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学习,资本主义确立的基础: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思想基础,新航路的开辟―物质基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英法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的巩固和发展的表现―美国南北战争、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两次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一战的爆发。资本主义的产生的条件、产生、巩固与发展,线索明朗,有利于学生轻松掌握。同时,应注重与高中新课程接轨。

总之,研究、把握中考的命题趋势,关注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同时,及时捕捉学生学习的信息反馈,通过分析、反思,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而成为学生新的学习资源和动力,促进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

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篇(7)

关键词:历史教学 学习能力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做到教师指导下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一个民主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下面结合我个人的教学实际,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兴趣的激发

历史学科往往得不到家长的重视,进而影响学生也不够重视。面对这种状况,初中历史教师该怎么办呢?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就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并充分发挥主动性,最终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

指导学生就课堂获取的信息,再通过各种手段和媒体获取其他的历史信息,组织学生进行对史实的辨别分析得出更深刻的结论。如探究"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通过课堂交流、小组讨论、展示图片、展示课件、教师总结几个步骤,让学生学会获取历史信息,深刻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最后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基本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闪光点,教师要及时发现,及时表扬。实践证明,表扬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知识点的牢固掌握,对于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也大有好处。

二、注重教师驾驭课堂的主导能力的发挥

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是去点燃、发动和激扬学生的潜能和动力,一旦把动力激发出来,把积极性调动起来,潜力就会无穷无尽,学习这就会乐在其中,乐而忘返。

首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课前要注意学会归纳和整合每个阶段历史。把每个历史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以后,让学生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对某一个历史阶段要形成系统知识结构,如封建社会的每一个历史阶段可以根据要求指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归纳,最后形成对封建社会的主题的横向、纵向认识和理解。归纳过程要注意指导学生从时间、背景(政治、经济等角度)、影响等方面记忆。

其次,授以学生如何阅读教材。注重指导学生阅读书本。良好的阅读书本的能力对学生解题能力会起到辅助作用。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带着问题阅读,提出本节课需解决的几个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教师题设的问题看书,找答案,然后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一起评判、小结,得出正确结论。

三、注重把握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

所谓"核心"应该就是每一节历史课的重点。重点的突破环节,也就是这节课的核心和关键环节,教师的精讲,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为了这节课的画龙点睛之笔。精讲就是教师在讲授时,用精炼的语言,将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从课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我们常提"以学生为主体",但如果整节课都是围绕学生展开,接二连三的提问,纷繁复杂的活动......这些很容易导致课堂教学的形式化、片面化和绝对化,这也背离了新课程的初衷。初中课程的探究要适可而止,否则,一些问题,学生会越探究越糊涂,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历史新课程的教学中,仍要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讲解的机会很少,失去了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这样的探究学习只是做了无用功,是名副其实的"无效探究"。

四、注重抓好巩固练习

教师在选择习题的时候,必须精选精练,以《考试说明》要求为准,精选一些思维性较强的材料问答题,组织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达到离开教材模式完成重新组合知识,创设一种新的历史情景的能力。

学生吃透教材,这是解答题目的前提。但还要加强对学生面对问题时做出完整准确表述的能力的培养。

首先,指导学生读懂材料,读懂材料和教材知识相吻合的部分。尽管材料题的一切皆"新",但所提供的内容总是教材的"影子",必然与教材的某些知识发生联系。材料题目这种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弄清了命题的意图就等于明白了答题的方向和知识范围。

其次,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答好考题的关键。解题中的文字表达包括语言内容的组织、语言内容的表述特点和使用历史语言。历史问答题的文字表达理应运用历史语言陈述,语文的一些解题方法,如归纳段意法、总结中心法,也可用在历史解题中,此外,历史问答题答案并不是课文原话,但又源于对教材内容的归纳、概括和分析,指导学生在知识结构形成的过程中养成归纳、概括、分析能力,对每个知识点尽量用最简明的语言予以表述。

五、注重学生整合试题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历史中考命题淡化了纯知识、纯记忆的内容。能力考查题特别是思维能力考查题的比例上升。无论是主观性试题,还是客观性试题,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无法从课本上找到现成答案,就连选择题也不再是过去那种对课文的机械照搬,而是提供了全新的史料,其命题原则就是立足于对教材基本知识内在本质的揭示。这样只靠熟记基础知识或者打题海战术,是远远达不到获得能力提升的目的。

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对教师、学生、课程设计、课堂活动等都有了更新的要求。教师的教授,学生的学习要有效的结合起来,历史教学在应对这种新形势,更应注意培养学生运营历史知识,获取历史信息,分析历史现象,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许伟.对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的思考[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