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4-01 10:13:46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篇(1)

关键词:客家;岁时节日;饮食民俗

客家地区的岁时节日很多,有诸如立春、惊蛰、食新节、立秋、尝芋节、牛生日等农事类节日;有社日、米谷神生日、清明节、沐佛日、六月六、观音升天日、七夕、中元节、冬至等祭祀类节日;有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等喜庆团圆类节日;有天穿日、端午节、立夏、重阳节、腊八节等驱邪祛病类的节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岁时节日体系。客家人的节日活动内容丰富,饮食活动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围绕着各个节日展开的饮食风俗成为客家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长期从事田野调查并参考各种文献的基础上撰成此文,试图对客家传统的岁时节日饮食民俗的形成及其特色予以阐述。

一、传统岁时节日饮食民俗的形成

客家传统饮食民俗的生成受到了客家族群聚居地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同时,客家族群形成、发展的历史及民间的俗信心理也直接影响了客家传统岁时节日饮食民俗文化的形成。

(一)自然地理条件

赣闽粤三角地带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内主要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地面积小,且中小水系发达,因此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这种地理条件为稻谷生长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决定了本区以水稻种植为主的粮食生产格局,并奠定了以稻米为中心的稻作文化和饮食民俗基础。水稻的广泛种植,催生了客家地区许多以大米为主的风味食品,如粉干、烫皮、粉皮、冻米糖、雪片糕、糍粑、年糕、黄粘米果等。无论是招待亲友,匿是祭祀祖先和鬼神,这些食物都必是必备的,它们充当了节日中必不可少的角色。良好的自然环境为生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当地客家民众提供了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的山珍、河鲜、蔬果野菜及畜禽。因此,客家人节日食物的原料也大都是就地取材,根据季节的变换,适时地出现在客家人的餐桌上。

(二)历史人文因素

1.文化传承因素

首先,在分析客家饮食民俗文化时,不能脱离中原文化这个母体。在思想文化方面,南下的客家先民带入赣闽粤边区的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代表的中原主流文化精神,重道义、守礼节、好学问、讲伦理,是客家民系孕育和形成的主导精神。整个客家地区因受儒家文化和理学思想的濡染,形成了一种尚仁礼、慕理义、敦厚好客的社会风习,这在客家人的年节饮食礼仪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宴席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行各种酒令的内容和方法等,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另外,客家许多传统岁时饮食民俗如过小年这天要用甜食祭灶王爷、端午食粽、重阳饮酒等习俗与中原地区传统一脉相承。中国传统医学对客家传统饮食保健习俗也影响深远。《黄帝内经》明确地指出了饮食对于人体的作用:“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气于脉。”同时还提出了“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和“谷肉果类,食养尽之”的理论,把以饮食来疗疾和调养身体相结合。客家地区在开发初期及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劣,人们稍不注意,很容易生病,加之当时地处偏远,又缺医少药,因此,这些重视饮食,以食代药,在特定的时候用以食进补的方式来调养身体的思想常常反映在客家节日食俗中。如《赤溪县志・舆地上・风俗》载:“立春日,啖生菜,饮春酒,以迎生气。”;道光《英德县志・舆地下・风俗》卷四:“夏至,砾狗御蛊毒,又谓之解疟。”端午节,以各种草药熬水沐浴,谓之可祛百病,并服用菖蒲酒、雄黄酒驱邪避蛇虫等等这些节日饮食习俗即是客家人在中国传统医学思想指导下,逐渐摸索出适合当地实情的以食防病、以食保健的经验。

其次,由于迁入地与原居地的自然地理位置及人文环境大相径庭,为了能迅速地融入迁入地的生活,客家先民对当地土著民俗的接受、吸纳也就顺理成章。例如,十月初一“牛生日”是客家人为答谢辛勤劳作的耕牛而设立的节日,这一天,牛不穿绳,谓之“放闲”。客家人还会给牛角上挂粉食或糍粑,喂以精制饲料,让牛休息一天,过一个象样的生日。这种风俗在北方地区是没有的,应是南下客家人来到居住地以后受到原住民影响而形成的一种节日风俗。正如罗香林先生在《客家研究导论》中曾说:“客家初到闽、赣、粤的时候,不能不与畲民互相接触,接触已多,要想不与他们互相混化,亦事势所不许。”0客家族群聚居区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被称为吴头楚尾,周边还有湘赣文化、岭南文化、及福佬文化等多个地域文化,与客家民俗文化不可避免地相互接触,相互影响,乃至相互渗透,因此,客家岁时节目饮食民俗的生成必定要受到这些文化的影响。

2.俗信心理因素

客家岁时节日食俗的生成除了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传承等因素起了主导作用,族群的俗信心理因素也不容忽视。正月初七日据说是人的生日,称“人日”。道光《宁都直隶州志・风俗》卷十一载:“人日,以七种生菜为羹,相互饷遗。”这天,客家妇女会早早起床,到园子里采摘芹菜、芜荽、芥菜、葱、蒜、韭菜,和以鱼丸煮羹汤,人们希望吃了七种羹后,勤劳工作(芹菜),会划善算(蒜),聪明敏捷(葱),年年有余(鱼),团团圆圆(丸)。如果谁家没有准备七样菜,这家的妇女就会被人指着脊背讥笑为“懒尸嫡,菜园里摘不出七样菜”。这种由俗众心理而产生的岁时节日食俗在客家地区还有很多,如中秋节到邻居家菜园里采摘青菜,谓之“偷青”。被偷的人家不但不会生气,反而非常高兴。大家相信,“偷青”这件事对偷青的人家和被偷的人家都有好处,能人丁兴旺。

二、客家传统岁时节日饮食民俗的特征

绵延数百年的客家传统岁时节日饮食习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自然有其鲜明显著、独具一格的特征。应当说,这些特征,既是其自身长期发展和演进过程中日渐完善的结果,同时又是其最终区别于其他文化形态的重要标志。

(一)多种文化叠合

客家传统文化是多元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客家族群独特的发展历史造成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分析客家传统岁时节日饮食民俗时不难发现它的这种多种文化叠合的特征,它既大量地保留了诸如社日酬神分食社饭、清明节吃冷食等中原古老的传统民俗,又审时度势地对赣闽粤边区的原土著文化和周边文化进行吸纳,融合。正是客家民众这种对各种文化兼收并蓄,消化吸收的开放心态,使客家传统岁时饮食民俗文化显现出多种文化叠合的特征。

(二)与信仰生活结合紧密

客家地区的民间信仰氛围非常浓厚,而且根深蒂固。从一系列的岁时节庆饮食习俗中我们可以一窥端倪。在客家人的传统观念中,自然界的万物皆有其灵魂,无所不在,因此对各路神灵和祖先都需要小心供奉。一年中的大大小小的节日都是对举行祭祀 的好时机,因此,在节日中准备一份象样的食物来祭祀是必不可少的。客家人认为食用用于祭祀过的食物是能受到神的眷顾的,因此被用于祭祀后的食物会给家中成员分食以保全家的平安健康。

节日中客家人的无论是餐桌上食物还是与饮食有关的活动都比平日里丰富许多,但有些禁忌还是必须遵守的,否则就会触了霉头。如大年初一,许多客家人都忌吃荤,认为这样作可“以通神明”,这一天也不能进入菜园摘菜;正月初五是“五谷神”生日,客家人在这一天忌煮食生米,只能在头天晚上煮好夹生饭,第二天早晨再蒸熟,这样才能“五谷丰登”;立秋这日忌采食园中蔬菜,谓之“歇秋”,“不歇息触秋则无收也”。

在客家人的观念中,某些特定的时间的食物还有着可以预知凶吉的功能。如立春日,农人会将五谷(瓜、麻、豆、麦、谷)布撒于田间,然后观察种子撒得均匀与否,以此来占卜当年收成的丰歉。

(三)蕴含大量的仪式和丰富的象征

客家人的岁时节庆饮食民俗中蕴含着大量的仪式和非常丰富的象征意蕴。客家地区是传统的农业社会,人们要靠天吃饭,对自然气候的依赖性很大,风调雨顺是农作物顺利生长发育并获取丰收的重要保障,而水旱灾害、冰雹灾害等则会导致农作物歉收。因此,人们往往要通过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特定食物和饮食仪式来表达期待农作物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旧时的立春日的开耕仪式,不但农人们重视,连州、府、县的各级官员在这一天也要郑重其事地行参与其中,用牲果酒等祭品以一套复杂的仪式礼祭“芒神”,以此把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理意愿表达出来。其它岁时节日中,民俗仪式与象征亦比比皆是,如赣南客家民间有“炒惊蛰”一俗。惊蛰日,人们会将花生、豆子、大米等放入锅中翻炒,并在口中念道:“炒炒炒,炒去黄蚁爪:春春舂,舂死黄蚁公。”人们相信这样能防治谷物的虫害,因此这一天又有“炒虫节”之称。客家人在正月初七人日食“七样菜”以讨吉利;正月二十天穿日吃糖米糍补天的漏洞;八月中秋“剥芋皮”,恶鬼就无法危害人间,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节日食俗中包含着大量的或繁或简的仪式和意义各异的文化象征意蕴。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篇(2)

【关键词】丝绸之路;陕西关中;饮食文化;内涵发掘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经济发展及外交事业的一大重要构想。2013年,国家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014年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顺利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丝绸之路遗产名单中在中国有22处,而陕西关中地区的就有6处,可见陕西关中地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重要地位。食、住、行、游、购、娱是旅游活动必不可少的六大要素,民以食为天,也凸显出饮食在旅游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陕西地区的饮食文化以“关中饮食”为代表,而关中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内涵丰富,地域特色明显,在关中民众的生活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深刻地影响了关中文化的方方面面。关中民众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饮食文化,留下了非常丰富的饮食文化传统和遗迹。我们要在继承和发扬关中优秀的饮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关中饮食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大力推动陕西旅游业的发展和繁荣。因此,提出从饮食文化内涵发掘角度强化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大有深意。

一、陕西关中饮食概述

关中是以西安市为中心,包括咸阳、宝鸡、三原、铜川、渭南、大荔、杨凌在内的关中道饮食及风土人情、民风民俗,是三秦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关中地区的面食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西安(古称长安)就是全国最大最开放的城市,是全国餐饮和饮食文化的中心。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寄胡麻饼与杨万州》:“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一诗。其实,诗中的“胡麻饼”就是我们今天吃的芝麻烧饼。关中地区的饮食我们主要从面食、小吃、风味名菜三方面给与简单阐述。

1、面食

陕西关中人日常生活以面食为主,因此陕西关中的面食类型丰富,形态各异。关中地区的面食种类很多,主要由面条、锅饼和蒸馍三大类。而面食中又以“面条”最有名,俗话说:“陕西人生的怪,光吃辣子不吃菜”,就从侧面反映出陕西饮食文化的一个特色—喜食面食。但就面条来说,就有近千种名目,如旗花面、麻食面、油泼面、长面、短面、韭叶面、手工挂面等。人们都说陕西人吃面几乎就不用菜,在面里泼点油就能狼吞虎咽,这就是关中地区的油泼面。

2、小吃

陕西关中地区的小吃最大特点是:精细,讲究,种类丰富,大多来自民间,反映了老百姓的智慧与创造力。牛(羊)肉泡馍、葫芦头、腊牛羊肉、面皮子、泡泡油糕、金线油塔、黄桂柿子饼都是老少皆知的名吃。例如:泡泡油糕,它对馅料、面以及做工都是有许多的讲究。它的馅是用白糖、黄桂、玫瑰、桃仁、熟面拌成的;面是用开水、大油烫熟的富强粉。包好放到花生油锅里炸,等面上一起泡,就捞出来。色泽乳白,绵软甜香,糕面蓬松起泡,入口即消。黄桂柿子饼,窝窝面,都是不可多得的名贵食品。

3、风味名菜

陕西风味名菜,历史悠久,品类繁多。编入《中国菜谱》(陕西卷)的就有201种。故有“长安美肴,华夏古馐”之称。陕菜以关中菜为代表。在取料上以猪、羊肉为主,具有料重味浓香肥酸烂的特点,而取料单一、滋味纯正又是它的独特风格。传统名菜有“带把肘子、葫芦鸡、枸杞炖银耳、三皮丝(猪皮、鸡皮、海蛰皮)、奶汤锅子鱼、口蘑氽双脆、煨鱿鱼丝、烩三鲜、金边白菜”等。汤中有“菠菜豆腐汤、酸辣肚丝汤、金针银耳汤、肉丝汤、鸡丝汤、鸡蛋汤”等。近年来菜饭合一,又开发出了“仿唐宴、长安八景宴、饺子宴、灌汤包子宴、羊肉泡馍宴”等。

二、基于丝绸之路视角的陕西关中饮食文化必要性分析

1、关中地区饮食文化内涵丰富,可塑性强

俗语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食”居于旅游六大要素之首,同时也是六大要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关中地区不论是小吃、面食还是风味名菜,均有着悠久的历史,几乎每道名菜后面都有其来历和典故,有文人骚客、才子佳人故事,或者帝王名臣的传说,可给食客增添情趣。[1]以关中的biangbiang面为例,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这段弯弯曲曲巧妙幽默的“biang”字组合,概括biangbiang面的产地特性,食者感受、制作工艺要领,原料、调料、做面人辛勤操作,秦人性格气质,心底宽长,有棱有角,大苦大乐的爽快精神,引出陕西人为之自豪的饮食文化。这个字,不是图案,而是文字。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文化味浓,这个字确切字型正规字典里查不到,辞海里也没有,外地人更不认识,他是陕西关中地区食的一种面的称谓:叫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Biangbiang二字是代用而已。关于此字的写法,城乡间的说法多种,但是大同小异,按顺口溜写下去,就会在你前出现一个古朴端庄活灵活现的“biang”字来。还有人说,关中biangbiang面和康熙皇帝有关,在康熙四十三年,康熙扮作商人巡视新疆、甘肃,路过陕西临潼县时住过一个姓房的家中,品后称赞不已。[2]由此可见关中地区饮食文化的内涵丰富,可塑性极强。未来旅游产品的开发,文化必不可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关键在文化。在丝绸之路文化背景下,关中地区饮食文化开发过程中要全面详细的搜集有关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风土人情,加深游客对关中地区的印象,让游客在品美食、听故事中领略关中地区的饮食内涵。

2、加强内涵发掘,丰富旅游活动内容,提高陕西关中地区经济效益

陕西旅游资源丰富,但吸引省外及外国游客的资源主要集中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院、华清池、大雁塔、大唐芙蓉园等人文旅游资源,因此在历年的全国各省旅游收入和入境游客人次排名上名次不高,游客到达目的地后,除了能够大饱眼福后,还希望能够大饱口福,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发掘,既能让游客在旅游疲劳后通过用餐填饱肚子、恢复体力,更能通过品美食、听故事领略关中的风土人情,加深对关中的印象。同时旅游目的地的特色菜肴、风味小吃再搭配良好的用餐氛围,即可以为游客提供视觉、味觉、听觉的多种体验,对旅游经营者而言,更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特色饮食的价格比一般普通食品要高,更对游客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它可以为旅游经营者提供更加可观的经济收入,因此,不论对于游客、旅游经营者、旅游目的地均是有百利而无一害。2015、2016年旅游主题均为“丝绸之路旅游文化年”,这是国家首次连续两年使用同一主题,在丝绸之路的东风下,加快陕西关中地区饮食文化内涵发掘,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朱海桢,吴正罡.旅游学概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篇(3)

    【关键词】文化 饮食文化 旅游文化 家乡饮食

    说到旅游就不得不提及饮食,现代的旅游业与饮食是分不开的,在游览美景的同时享受美味,已经越来越受到欢迎。但是旅游与饮食又离不开文化,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随着现代人物质水平的调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的修养,开始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旅游成为一种时尚,是一种很好的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氛围的方式。

    一,文化与饮食。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因此也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长新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吃饭时自然是七大盘、八大碗,一是显示了富足,二是摆足了排场;近而各地比吃、全国争雄,最终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因此,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

    二,文化与旅游。随着旅游业在经济领域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它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和依赖也越加明显。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这就是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可以分为传统旅游文化和现代旅游文化。现代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其宗旨是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不断追求与满足,只有文化介入并参与到旅游组织规划和具体活动中去,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所以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业号称“无烟工业”,是因为它的产生和发展从古到今都得益于文化的因素,它的根本就是以文化为根基。旅游业的发展就是以本国、本地区、本民族独特的文化招徕游客的,以各地不同的民俗、地域文化吸引外地慕名探奇者,因此,该地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是不是别具一格,是否具有吸引人前来觅踪的魅力,关乎旅游经济的兴衰成败。

    三,饮食与旅游。 品味餐饮已成为旅游计划不可或缺的内容。中国国家旅游局确定2003年全国的旅游主题为“烹饪王国游”,而现在又经过七年的发展,烹饪对旅游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重。品尝风味之目的已不仅是满足生理需求,而在于获得特殊的精神享受。由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国饮食文化,正好符合品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风味的物质文化需求,使旅游者在享用风格迥异的餐饮的同时,得到极大的精神满足。在肯定饮食在旅游业中的多种价值时,或许人们忽略了饮食文化在旅游业中另一个引人注目的价值——美学价值。中国饮食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渐渐地脱离了果腹维生的低级阶段,深入追求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相结合而以精神享受为主的审美阶段。 旅游作为一种文化过程,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众多因素,其中就包括饮食文化。而饮食文化的旅游价值除实用价值之外还具有一种隐性的美学价值。这种所谓的隐性价值其实是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品尝各种风味美食之余所没关注到的,而正是这种忽略才是旅游者在享用佳肴之时真正获得的精神享受。

    四,饮食与旅游的巧妙结合。一个大的体现就是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将民俗融入餐饮当中,开发民族特色旅游,让游客在欣赏不同民俗时品尝各个民族风味的菜肴。饮食与旅游又体现出浓浓的文化特色。一些地方名菜小吃往往借鉴一些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风土人情等开发出创新菜肴,让游客边听故事、边品美味,边思意蕴,使游客乐在其中。一些企业开发饮食文化旅游。适时有目标性的推广,以举办佳肴品尝游、药膳保健游、民族风味美食节等多种方式的特色饮食文化旅游活动。同时还有一些旅游业的商家利用古今特色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即从特色菜品、旅游线路、旅游纪念品和旅游建筑设施等多个角度进行旅游开发;建立特色饮食中心、饮食文化展示馆,举办美食文化节,与其他节日形成互动,进行连锁经营等旅游形式。这些都是饮食与旅游巧妙结合的典型例子。

    五,对家乡的饮食与旅游相结合作分析。我的家乡在张掖,是河西走廊上的一个小城市。有着悠久历史,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张掖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秀丽的山川,淳朴的民风,构成了独具西部特色的绚丽画卷。张掖饮食以面食为主,兼吃大米、黄米、小米。仅以面食而论,即有拉条子、揪片子、炮杖子、鸡肠子、搓鱼子、糍耳子、香头子、小饭、面蛋子、油饼子、烧壳子、喜馍馍酿皮子、臊面、糊饽、粉皮面筋等十余种。与当地特有的湿地景色,丹霞地貌相结合别有一番风味,独具特色的要数马蹄寺旅游景区,人们在游玩的同时还可以品味到特色的美食,那里居住着一个特别的少数民族——裕固族,在游赏独特风景的时候,品味裕固族手抓羊肉,酥油奶茶,再喝上一杯特色的青稞酒,确是一种享受。家乡的旅游胜地很多与具有特色的饮食文化相结合,吸引了众多的游人。

    【参考文献】

    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南开大学出版社,

    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篇(4)

中国餐饮文化很丰富,中国人热情好客,很讲究餐饮礼仪。那么,你知道中餐基本文化礼仪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餐基本文化礼仪,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中餐基本文化礼仪1中国饮食文化从沿革看,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中国饮食文化从内涵上看,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中国饮食文化从外延看,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中国饮食文化从特质看,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中国饮食文化从影响看,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是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中餐基本文化礼仪2中国饮食礼仪由来之久,如进食礼仪,按《礼记》所述,周代时已有了非常严格的要求,下面就是具体的规矩:

1.进食时入座的位置很有讲究,汉代以前无椅凳,席地而坐。

在一般情况下,要坐得比尊者长者靠后一些,以示谦恭,进食时要尽量坐得靠前一些,靠近摆放馔品的食案,以免不慎掉落的食物弄脏了坐席。

2.宴饮开始,菜品端上来时,客人要起立;

有贵客到来时,客人也要起立,以示恭敬。

3.如果来宾地位低于主人,必须双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谢,等主人寒暄完毕之后,客人方可入席落座。

4.进食之前,等馔品摆好之后,主人引导客人行祭。

古人为了表示不忘本,每食之先必从盘碗中拨出菜品少许,放在案上,以报答发明饮食的先人,是谓“祭”。

食祭于案,酒祭于地,先吃什么就先用什么行祭。

如果在自己家里吃上一餐的剩饭,或是吃晚辈准备的饮食,就不必行祭。

5.主人准备的美味佳肴,客人不可随便取用,须得“三饭”之后,主人才指点肉食让客人享用,还要告知所食肉物的名称。

所谓“三饭”,指一般的客人吃三小碗饭后说饱了,须主人劝让才开始吃肉。

宴饮将近结束,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毕才停止进食。

6.宴饮完毕,客人自己须跪立在食案前,整理好自己所用的餐具及剩下的食物,交给主人的仆从。

待主人说不必客人亲自动手,客人才住手,复又坐下。

其他文献还说,如果用餐的是本家人,或是同事聚会,没有主宾之分,可由一人统一收拾食案。

如果是较隆重的筵席,这种撤食案的事不能让妇女承担,怕她们力不胜劳,可以推出年轻点的人来干。

7.吃黍饭不要用筷子,食饭必得用匙,筷子是专用于食羹中菜的,不能混用。

中餐基本文化礼仪31.筷子

筷子是中餐最主要的餐具。使用筷子,通常必须成双使用。用筷子取菜、用餐的时候,要注意下面几个“小”问题:

一是不论筷子上是否残留着食物,都不要去舔。用舔过的筷子去夹菜,是不是有点倒人胃口?

二是和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能一边说话,一边像指挥棒似地舞着筷子。

三是不要把筷子竖插放在食物上面。因为这种插法,只在祭奠死者的时候才用。

四是严格筷子的职能。筷子只是用来夹取食物的。用来剔牙、挠痒或是用来夹取食物之外的东西都是失礼的。

2.勺子

它的主要作用是舀取菜肴、食物。有时,用筷子取食时,也可以用勺子来辅助。尽量不要单用勺子去取菜。用勺子取食物时,不要过满,免得溢出来弄脏餐桌或自己的衣服。在舀取食物后,可以在原处“暂停”片刻,汤汁不会再往下流时,再移回来享用。

暂时不用勺子时,应放在自己的碟子上,不要把它直接放在餐桌上,或是让它在食物中“立正”。用勺子取食物后,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碟子里,不要再把它倒回原处。而如果取用的食物太烫,不可用勺子舀来舀去,也不要用嘴对着吹,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里等凉了再吃。不要把勺子塞到嘴里,或者反复吮吸、舔食。

3.盘子

稍小点的盘子就是碟子,主要用来盛放食物,在使用方面和碗略同。盘子在餐桌上一般要保持原位,而且不要堆放在一起。

需要着重介绍的,是一种用途比较特殊的被称为食碟的盘子。食碟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暂放从公用的菜盘里取来享用的菜肴的。用食碟时,一次不要取放过多的菜肴,看起来既繁乱不堪,又像是饿鬼投胎。不要把多种菜肴堆放在一起,弄不好它们会相互“窜味”,不好看,也不好吃。不吃的残渣、骨、刺不要吐在地上、桌上,而应轻轻取放在食碟前端,放的时候不能直接从嘴里吐在食碟上,要用筷子夹放到碟子旁边。如果食碟放满了,可以让服务员换。

4.水杯

水杯主要用来盛放清水、汽水、果汁、可乐等软饮料时使用。不要用它来盛酒,也不要倒扣水杯。另外,喝进嘴里的东西不能再吐回水杯。

5.餐巾

中餐用餐前,比较讲究的话,会为每位用餐者上一块湿毛巾。它只能用来擦手。擦手后,应该放回盘子里,由服务员拿走。有时候,在正式宴会结束前,会再上一块湿毛巾。和前者不同的是,它只能用来擦嘴,却不能擦脸、抹汗。

6.牙签。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篇(5)

(一)面食的独大与醋事的夸张

晋中的面食尤以煮制面食闻名,如刀削面、拉面、剔尖(又名剔拨股、拨鱼)、猫耳朵、开膛搓鱼、炝锅面、剪刀面、一根面、油丝擦疙蚪、饸铬、抿蛐等。各品种面食分别以不同的面粉、不同的工具制成各式形状,有长条形、三棱形、方形、圆形、猫耳朵状、小鱼儿状、小蝌蚪状等,吃时调以各种调和,美味可口。此外,还有蒸食类(馍馍、花卷、豆馍馍、石窝窝、栲栳栳、圪扦扦、菜蛋蛋、黄儿、馏圪斗等)、炸食类(油糕、麻花、油蛋蛋、油花花)、饼类等,花样繁多,制作精细。这些面食在晋中人的饭桌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据统计,山西面食的品种已经达到1000多种,而且蒸、煮、炸、烤、煎等诸般手段样样俱全。而晋中的面食更是博采众长,兼具南北特色,因此说起山西的面食,人们更喜欢再加上一句“山西的面食在晋中”,即使是一日换三样,连吃三个月都不会有重复。与面食伴生的重要调味品———醋,在山西有着特殊地位,把山西人称为是“老西儿”便是最好的说明,西与醯同音,醯就是醋的意思。“老西儿”本为“老醯儿”,意思是爱吃醋的人。这种喜爱,甚至到了“老陈醋是一道菜”的地步,这与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干燥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吃醋能够生津润燥,而且在那一大碗山西面里面,倒点醋,不仅有助于消化,更使面的味道风情万种。这碗加了醋的面,才是真正地道的山西面,醋与面相互融合、相得益彰。醋除了在面中必不可少之外,无论是家庭饭桌上的冷盘荤菜,亦或是晋菜名品“过油肉”“醋溜土豆丝”“糖醋鲤鱼”等都少不了醋的画龙点睛。因此可以说,醋的食用在晋中地区,无论是高级宴席还是家庭便饭,都是必不可少的,这就类似于山东人对那盘大葱蘸酱的那种特殊情结一样。

(二)追求美食的晋商对晋中饮食文化的推动与引领

山西曾经一度是中国商业的中心,在明清之际,晋商走向了鼎盛,富可敌国,垄断了中国的票号汇兑业,有“中国的威尼斯商人”之称,引领着中国经济的潮流。而这些风靡全国的晋商大多集中在晋中地区。如太谷商人,“自有明迄于清中叶,商贾之迹几遍行省,东北至燕奉蒙俄,西达秦陇,南抵吴越川楚,俨然操全省金融之牛耳”,商人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甚至把生意做到了国外。这些阔绰的晋商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又把外地多样的饮食文化带回了自己的家乡。这对于促进晋中饮食与外地的交流,丰富晋中地区饮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宣统《山西乡土志》中就记载“太、汾则食物比南北为繁,颇讲烹饪之法”。这里的“太、汾”就是晋商汇聚的平遥、祁县、太谷、汾阳等商业繁盛之地。这一带名商巨贾即使是平日的饮食,也是相当讲究的。例如,祁县富商乔家的食谱“,集中了京、川、鲁、粤、苏、扬、浙、湘各地菜肴之精华。乔家的食物用料十分考究,如酱瓜要扬州正宗所产,榨丝香菜则来自四川,腐乳、豆豉需购自京、津。无论天上飞的,还是水中游的,抑或是地上走的,举凡各种动物禽鸟和瓜果蔬菜都能摆上乔家的餐桌。乔家的正餐,每顿都有山珍海味。由于讲究吃食,乔家平常每桌饭都要花上五六十块大洋”。此外,晋商还精心准备高档的宴席来招待宾客,从而提升自身的身价或促成买卖成交,即善于“利用食物来满足其对多样化、信息交换和社交联系的需要”。如祁县的第一大菜“八十八件海碗席”,有4干、4鲜、4荤、4素、4海碗、16炒(海味和荤菜为主)、16烩、16腰(讲究的面食)、16汤、4主食,计88件。上菜时注重顺序,形式高雅,气势不凡。巨商乔致庸就曾用此招待过山西巡抚。晋商在饮食的内容上、烹饪的技法上,以及宴饮排场等方面讲求精益求精,清末文人刘大鹏曾慨叹“:此间生意奢华太甚,凡诸客商,名曰便饭,其实山珍海错、巨鳖鲜鱼,诸美味也。”晋商对美食的追求,也直接催生了诸多饮食名品,例如山西的名品太谷饼、清徐的孟封饼都是为了迎合大户人家的需求而出现的,此外,新颖独特的烹饪技法、重视饮食宴饮的习俗也深刻影响到晋中当地的普通民众。刘天成记述汾阳生活时写道:“汾俗对于饮食,向好讲究,家庭妇女,且精于烹饪做作。城市多殷实住户,濡染正深,每逢令节,或小有宴会,动辄杯盘罗列,酒肉而外,时鲜嘉果,件件毕陈。”

(三)名优特产饮食繁多

晋中地区的饮食资源丰富,产生了很多的名优土特产。以酒为例,在1916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山西获奖的四种酒中就有三种都产自晋中:堡子酒,一等奖,产地榆次;咸亨涌黄酒,银质奖章,产地介休;葡萄酒,一等奖,产地榆次。平遥牛肉,其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明代中期已负盛名,到“中华老字号”的“冠云”牌牛肉则将其发扬光大。平遥牛肉以肉质鲜嫩、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香酥可口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在山西民歌《夸土产》中开篇就唱到“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对平遥牛肉赞誉有加。此外,还有平遥的碗饦、长山药;太谷的龟龄集酒、太谷饼、壶瓶枣;榆次的豆腐脑;昔阳的吊炉小烧饼;榆社笨鸡蛋……晋中饮食名品真的是数不胜数。

二、晋中市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一)开发层次较低

改革开放以来,川菜、粤菜、湘菜、鲁菜等各派菜系异彩纷呈,争奇斗艳,在国内外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即便是在山西,上述菜系也颇受青睐。然而,有着几千年饮食文化传统的晋菜与之相比却处于劣势地位,晋中地区的菜肴,能够在全国具有知名度的寥寥无几。晋中即使是有做地方菜的饭店,其菜品单一、品位较低,相比于川、粤、湘菜饭店的规格档次有着明显的差距。如果要探究原因的话,晋中地区饮食的市场化发展,主要是受制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晋中地处黄土高原,自然条件与沿海及沿河的平原省份相比明显处于劣势。烹饪饮食时,可利用的菜品原料、调料等与四大菜系等相比,有很大差距;烹饪的过程中,浓油、味重的风格与大众越来越注重营养健康、讲究膳食结构的要求格格不入;烹调技法方面则创新力度不足,缺乏优势。

(二)宣传力度不够

以面食为例,晋中地区的宣传工作还不到位。尚没有系统详实地介绍晋中面食的普及型书籍,也没有完整反映面食发展和演变的相关展室或博物馆,同样也找不到能够把面食制作技艺完整展现在游客面前的一批面食店,对于面食的宣传和发展尚且不能和“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面食在晋中”的美誉相匹配,外地人对面食的了解也仅停留在“主食是面,而非米”的层面上,对于其制作的原料、工艺、浇头、发展文化则难有更深的了解。面食是如此,其他的菜肴、饮品、调味品、风味小吃也是如此,由于缺少有效的宣传,晋中地区的很多名优饮食品,尚且“养在深闺人未识”。

(三)开发意识不足目前,晋中地区的饮食文化开发还很滞后,仅仅将“饮食”作为构成旅游活动的一个方面,甚至只是使得旅游者饱腹的基本供应品,没有深层次挖掘饮食文化资源,没有将饮食文化旅游作为特色旅游产品来进行深度开发。虽然像平遥牛肉等晋中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国内享有了一定知名度,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仍然呈现出单、散、小、弱的局面,缺乏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目前大多数的民间饮食还处于自然存在的状态,还未进行开发利用,例如晋中地区的一些特色饮食:添仓节的“布袋袋”、“六月六”的角子馍等。二是饮食文化资源重复开发,不重视自身特色,甚至假冒伪劣,例如平遥牛肉在“冠云”牌取得良好效益之后,很多小作坊纷纷盲目效仿,以次充好,影响了整个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三是餐饮企业和饮食制造企业缺乏品牌意识,众多中小商家集中在一个泛泛的地域品牌之下,没有建立自己的个性品牌。四是饮食产业缺乏市场推广意识,使得一些产品虽有很高的价值,也没有打开市场走出去。

三、晋中市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

(一)以挖掘内涵为基础

饮食文化的形成发展往往是与各种人文景观、文化现象、特殊的历史事件等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旅游者在享受美味佳肴的同时,如果能了解渗透在饮食中的人文历史典故,可让旅游者得到更多的心理满足。事实上,饮食文化旅游关键就是于吃中体验文化,于旅游中弘扬文化,令旅游消费者真正实现以吃为方式,以精神享受为目标的愿望。例如,中外宾客走在平遥古城“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常常会看见一种叫“栲栳栳”的莜麦蒸制的面食。传说是唐太宗李世民发明的。当年李世民在太原起兵,任重道远,为了让将士吃饱,便用莜麦蒸制成一种卷形面食,再浇以羊肉食用。这种食品营养丰富,耐饿爽口,深受官兵喜爱。后传入民间,流传至今,为纪念此事,取名“栲栳”,寓意犒劳三军。山西人善酿醋、爱吃醋,除了地域因素以外,还有一段传说故事。据说唐太宗要为大臣房玄龄纳妾,房妻不满。太宗假装恼火,令大臣之妻在喝毒酒和纳妾中选择其一。大臣之妻十分刚烈,拿起毒酒一饮而尽。饮完后才发现是醋,从此就有了这段“吃醋”的佳话。此外还有反映寒食文化、纪念介子推的“子推蒸饼”,与晋文公密切相关的“龙眼酥”“护龙鳞”,深受道光皇帝赞赏的寿阳“珍珠粥”等。美食傍生着故事传说,在晋中大地上淳朴而又超脱地流传、繁衍。晋中地区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几乎每道特色菜肴、每样风味小吃的背后都有一段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因此,在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中,全面详实地搜集关于饮食文化资源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风土人情等资料,打造能够反映晋中地区特色的地方菜,营建富有内涵的主题餐厅,给食客以丰富的文化享受,是晋中地区提高饮食品位的重要途径。

(二)以加强宣传为手段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即使晋中饮食文化内涵再丰富、历史积淀再深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仍然需要加强宣传促销。饮食文化节是以各种特色饮食为主题,进行饮食文化旅游促销的一种最常见和最有效的方式。例如“中国•太原国际面食节”的举办就是一个成功的 例子。面食文化节的举办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基础和丰富的经验,晋中地区可以借鉴相关经验,在今后面食节的策划和举办中,一方面把外国、外省的面食引进来,扩充面食文化节的内容,另一方面积极进行自我推销,选出能够反映自身特色的精要内容,扩大自身的知名度。除此之外,晋中的风味小吃和地方土特产也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其既可作为面食节的一部分,也可形成专门的风味小吃一条街。除了在餐饮、烹饪界本身的宣传外,更重要的是在旅游业的对外宣传促销中,把饮食文化作为必不可少的内容,以专题的形式隆重推出。在旅游线路的设计中,可考虑饮食文化的介入,或编制专门的饮食文化旅游线路。在各地各类旅游节庆活动中,可以把饮食文化当作一种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和促销项目,推上旅游市场。除此之外,可将饮食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名店、名点及各种美味佳肴进行多元化、多层次的介绍、推介,尤其是在现有的导游图、旅游宣传手册、景点说明书中增加有关旅游餐饮的部分。还可利用新闻媒体,在饮食专栏、旅游卫视等相关节目中增强宣传促销。同时,也要利用好特色饮食产品的自身宣传功能。要使饮食文化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必须形象地包装我们的饮食产品,使旅游者有清晰深刻的感知。一方面,在向游客介绍和推广晋中地区的饮食时,将与其相关的传说、故事、特色、功能等一并介绍。另一方面积极利用各种传播载体,通过音、形、意诸方面的精心设计,将饮食文化立体地展现在游客面前。例如对汾酒的促销,可把选料、制曲、发酵、蒸馏、贮存等全过程录像制成光碟,使游客在这种动态的观赏中,能够对汾酒的加工工艺有全面的了解,进而激发他们品尝汾酒的欲望。因此,进行适当科学的包装宣传,是旅游饮食文化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三)以提高游客参与度为依托

中国饮食旅游的开发大多只是为了“食”而“制”,旅游者对此所获得的信息亦是通过“食”而“解”。事实上,品尝佳肴美馔能令人身心舒畅,制作这些食物更是别有一番美意。现代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普遍加快,每日三餐匆匆。如果能在节假日或休息日尝试做些新奇食品,不仅不会感觉到累,而且会觉得饶有情趣。关于面食表演,刀削面的制作已享有盛名,对于宣传和促销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除面食外,晋中地区的很多饮食也可以实现“表演化”,即让游客边听(听故事)、边看(看原料、制作工序)、边尝(尝味道)、边思(思意蕴),要让旅游者亲身体验饮食制作的过程,增加旅游的乐趣。例如,在条件较好的风景名胜区,开辟专门的“自助”餐馆,在厨师指导下,从原料采集、挑选、加工直到食品上餐桌,全让游客自己动手,以加深对菜肴风味的体验,增强对饮食文化的感受。面塑作为山西最古老的面食,植根于民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体现着古老的民俗。在农村,婚丧嫁娶的宴席上必不可少,而现在,很多高级宴席上也要用面食造型。晋中地区在逢年过节的时候,蒸制的“饭山”“枣山”(花馍馍),就是面塑的一种。如果让前来游览的游客也参与到这些面塑的制作当中,看着一个个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面塑造型在自己的手中诞生,一定妙不可言。同样,游客也可以将这些面塑带些回去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进一步传递文化和喜悦。此外,还可结合晋中当地民俗活动,开发饮食风俗文化资源。晋中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和习俗,让旅游者参与到这些节日和活动中来,甚至扮演活动中的角色,可以使他们亲身体验到晋中独具特色的民间饮食习惯和饮食风俗,全方位地体验民间风俗的魅力和风情。

(四)以创造整体效益为目标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篇(6)

关键词:广西;毛南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4-0078-04

饮食既是人类生存所必须,也是一个地方自然生态、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集中体现。就旅游而言,饮食既是最基础的服务内容,也是游客体验、感受地方文化,满足求新求异心理的最重要方式之一。因此,饮食文化是一项具有很高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与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景观三足鼎立,构成一地旅游资源的基本要素。

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地处桂西北大石山区,是我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全国60%的毛南族人口集中于此。环江县有着奇丽的自然风光和神秘多彩的毛南族文化,尤以傩文化以及典型喀斯特地质景观闻名于世。近年来,环江县在地方政府引导下,以世界自然遗产“环江喀斯特”,非物质文化遗产毛南族“分龙节”、“肥套”为抓手,对毛南族地区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取得良好的效益,极大促进了环江旅游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笔者也注意到,在环江县旅游开发中,与自然、人文资源相比,对毛南族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尚显薄弱,未能充分挖掘地方食文化丰富的旅游经济价值,以及由此延伸的文化价值。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毛南族的饮食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对其旅游开发中的不足进行分析探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策略,促进毛南族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保护和传承毛南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推动毛南族地区旅游经济进一步发展。

一、毛南族饮食文化资源的特色

(一)以“五香”为代表的优良生态食材

环江毛南族生活在没有工业和城市污染的大石山区,气候温凉,雨水充沛,为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出产多种品质优良的绿色生态食材,其中以香牛、香猪、香米等为代表的“五香”最为著称。

香牛原产于“毛南祖庭”下南地区,由于石山地区不便放牧,毛南族人因地制宜,以家庭圈养方式饲养肉牛,以芭芒草、竹叶草、沙树叶、野青麻等野生草料,以及盐水、酒糟等特殊配方喂养肉牛,长至200斤左右即屠宰上市。香牛肉与一般牛肉不同,它肥瘦相间、层次分明,肉质脆嫩清甜,肥而不腻,无论炖炒涮烫,都有极佳的口感[1]。在广西,环江香牛肉已成为土产高品质牛肉的代表。

环江香猪属中国珍稀猪种,形体矮小如冬瓜,通体乌黑,皮薄骨细,以5―6公斤宰杀最佳。此猪种原产于九万大山明伦、驯乐等地,因闭锁繁殖,种质纯正,平时饲以杂粮豆类、山藤野菜、香糯香粳等绿色食材喂养。香猪肉质清香不腻,不论烧烤、涮烫、白切都有独特的风味,且营养丰富,20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含量均大大高于普通猪肉。在食物匮乏年代,香猪由于出肉量小、生长慢,经济效益低,没有得到发展。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的口感、营养、绿色环保,因此,环江香猪作为高品质绿色食材深受人们追捧[2]。环江所产红粳米、大糯等,米质优良,富含蛋白质、淀粉,以及钙、磷、铁等多种矿物质元素,营养丰富,口感香软,被称为“香米”。环江所产土鸭、香菇,品质上佳,与香牛、香猪、香米并称“五香”。

此外,产于环江东兴镇九万大山高海拔崖壁的野生石崖茶,属纯天然珍稀茶种,其黄酮类含量为目前所知植物中最高,长期饮用,具有清热消炎、消脂降压、健胃消食等功效,有极高的保健价值。得益于独特的地理气候,毛南地区所产红薯糖分特别多,加之毛南族人以日晒夜露、置于地窖或火炉边等方式进一步促使红薯充分糖化。煮熟后的红薯皮厚松软,肉质状若胶汁,入口绵滑清甜,堪比蜜饯,与其他地区的红薯口味大不相同,被称为“甜红薯”。

(二)“百味用酸”的饮食风味

环江地处岭外,夏季天气湿热,食物保鲜困难,人容易因出汗流失体液而食欲不振或滞食,因此形成当地以酸渍保存食物,以食酸敛汗祛湿、健胃消食的饮食习惯[3]。其饮食风味突出表现为“百味用酸”的特点。毛南族的酸食不仅包括各种腌菜,如酸菜叶、酸竹笋、酸豆角、酸姜、酸芋茎等家常菜肴,还包括肉酸,其中以“毛南三酸”――“腩醒”、“瓮煨”、“索发”最具特色。

“腩醒”的做法是将猪肉或牛肉洗净切块,加入适量的盐、香料和中药佐料腌透后,放入新蒸好的糯米饭一起揉搓,最后置于坛中密封储藏三个月便成腩醒。食用时可直接从坛中取用,不必蒸煮,肉味清酸可口,肥而不腻,是待客的上好佳肴。“瓮煨”则是用香料药材与■头、黄豆加盐发酵成酸汤,酸汤不仅可用来腌青菜,还能腌制煮熟了的猪肉、猪头、猪耳朵等肉类食品,这种腌制方法可使菜和肉变酸而成为脆化发香的菜肴。“索发”是将毛南山间的活螺蛳捉回洗净,然后用猪油将螺蛳干炒熟透待其散发出香味,最后将炒熟的糯米和用火熏烤过的猪骨头砍碎与螺蛳一起倒入酸坛中密封腌制。腌制到螺蛳肉全部溶化到酸汤中便可食用,故称“螺蛳酸”。索发和鸭血加佐料制成的鸭血酱是毛南族的典型菜肴,深受毛南人民喜爱[4]。

(三)注重保健养生的烹调手法

毛南人善于将多种食材配搭或将食材与药材搭配起来烹饪,所成食物不仅可果腹,还有祛病保健之功效。风味独特的毛南饭是毛南人智慧的创造性发明。毛南饭的主料是玉米粉,做法是先将洗净切好的鲜竹笋用凉水烫熟,再用温水将玉米粉调成稠糊状倒入锅中,同时不断搅拌,并加入鲜豆荚和切好的南瓜片继续煮,最后加入南瓜苗或南瓜花以及鲜薄荷一起混合煮熟。起锅时加入适量生姜、油盐、辣椒等。毛南饭色彩缤纷,清香可口,营养丰富,具有养胃美容的保健功能。

狗屁藤是毛南山区常见的一种药用植物,天生有一种臭味,煮熟后气味变为清香,具有祛风除湿、消食化积、解毒消肿等功效。毛南人称端午节为“药节”,节日期间,毛南人上山采摘狗屁藤,将狗屁藤和糯米一起磨浆,蒸成“狗屁馍”。“狗屁馍”吃起来有不但有草药的清香,还具有清凉解热、消暑驱疲、缓解腰酸颈痛的保健作用[5]。此外,毛南族还喜欢用艾草、菖蒲、黄姜等草药剁碎作馅包中药棕粑,有解毒去病之功效[8]。

(四)色形独特的节庆、时令食品

毛南族有丰富多彩的节庆文化,其中有一些节庆食品形色特别、趣味十足。毛南族最盛大的民间节日是分龙节,分龙节时家家户户都要蒸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祭神祀祖。五色糯米饭制作使用虎材、醉鱼草、枫树叶等天然植物提取的染色剂浸泡上色,成品五彩缤纷,勾人食欲。祭祀时将蒸好的五色糯米饭捏成小饭团粘在柳枝上,树于中堂,寓意果实累累,祈求五谷丰登。毛南族在元宵节时有一种名为“放飞鸟”的食俗,人们以菖蒲叶编成各种空心的禽鸟,再用香糯和豆泥馅填入空心禽鸟中,煮熟后成串挂在供案上,或者给孩子们提着玩耍[6]。其形状有圆肚的鹦鹉、长尾的山鸡、伶俐的燕子、长颈鸬鹚等,萌态十足。节日晚上,人们将百鸟回锅作为晚饭,十分有趣。

毛南族还一种夏令食物――米蜂仔。做法是将大米或玉米磨浆煨热,加入石灰水搅拌,筛成蜂蛹状,用青椒和番茄酱拌食,既能消夏解暑,又美味可口。

二、毛南族饮食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饮食文化资源开发整体水平低

近年来,我国开始把饮食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进行单独开发研究。然而目前环江旅游项目主要侧重于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毛南族饮食文化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毛南族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但各种地方特色饮食往往只有在大型旅游节庆中才会短时间集中展现,如分龙节时举办的“千人五香宴”。游客在日常旅游中能接触到的食少有地方特色,多是解决基本的饱腹问题,更谈不上满足人们通过饮食更深了解当地文化等精神层面的追求。游客日常接触到的毛南特色饮食产品主要是地方特产店中的“牛肉干”、“猪肉干”等小食品,其体验与毛南族饮食文化精华相去甚远。饮食服务中对地方饮食文化的宣传氛围淡薄。由此可见,整体而言,毛南族特色饮食文化尚未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内容纳入旅游产品的设计中,其开发基本处于原始、低水平阶段。这种状况的改变需要政府的重视、政策引导与扶持,以及旅游、餐饮企业转变认识,否则毛南族传统饮食文化很难走向旅游市场。

(二)饮食产品类型单一,特色不鲜明

就旅游、餐饮、食品企业而言,尽管也开发了一些地方风味饮食产品,但往往类型单一,特色不鲜明。如适合旅游者消费的香牛、香猪食品大多为肉干类小食品。在物流发达的电子商务时代,缺乏真空包装、冷链运输、解冻加热食用的生鲜、成品菜产品。狗屁馍、粽子、米蜂仔等地方小吃基本上以原始方式售卖,缺乏真空保鲜包装、卫生小包装等商品形式,不利于游客选购、携带。许多节令食品没能通过先进的食品加工技术变为常销性产品,抑制了游客潜在的消费需求。另外,一些企业虽然以地方特色风味标榜,但盲目跟风,迎合外来菜肴的口味、烹调方法,丢失了原有的特色。一方面造成因缺乏特色形成不了竞争力,另一方面又影响了游客对毛南美食的评价。

(三)旅游饮食以提供享受为主,游客参与性、体验性不强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进餐时的精神享受。从旅游者体验“异文化”的角度来看,引导游客通过参与制作体验异域饮食文化是一个很好的手段。它满足了游客生理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需求,享受美食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参与食物制作过程又可激发游客的兴趣,满足人们的未知欲和好奇心。遗憾的是,目前环江民俗旅游产品设计尚无法满足游客的这种愿望,摆在游客面前的食品基本上是加工完毕的成品。不能亲自参与食物制作过程,使游客失去了把对饮食佳肴的品尝与毛南族文化的深入了解有机结合起来的机会,也影响了环江旅游文化内涵的提升[7]。

(四)旅游饮食业经营粗放,业态原始,缺乏品牌

近年来环江旅游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但整个环江县的餐饮业整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主要表现为:以中小型餐馆、大排档、小吃店、农贸市场摊点为主,分布零散;业态以家庭式、作坊式经营为主流,经营粗放,管理落后,技术和设施简单,卫生环境不佳;饮食产品品种单一,缺乏地方特色菜品,质量良莠不齐;有“五香”等优秀资源,却缺乏有影响力的饮食企业和产品品牌。因此,从规模、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等因素综合来看,环江的饮食服务滞后于地方旅游业发展,亟须升级业态、扩大规模、提高水平。

(五)对外宣传力度不够

环江县旅游宣传以“世遗”为品牌的喀斯特自然风光和分龙节民俗节庆的介绍为主,对毛南族传统饮食文化未能足够重视,尚未把毛南族饮食文化资源作为整体旅游产品来宣传。政府虽然也通过举办“千人五香宴”等活动大造声势,但大都属于短期行为,缺乏长期、整体的宣传规划,效果不佳。公共媒体、景区、餐饮企业对毛南美食的介绍不多,内容空泛,游客在环江得不到便捷的饮食服务信息和指引。造成毛南美食一方面对外知名度不响,藏在深闺无人识;另一方面即使有识者,也不知这些美食隐藏在哪个街头巷尾。对外宣传不足,影响旅游饮食产品的市场扩大,更影响了地方旅游产业的全面均衡发展。

三、毛南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一)加强毛南族饮食文化的研究与保护

在地方政府层面,应充分认识饮食文化在地方旅游经济中的重要价值。要开发毛南族饮食文化,首先要加强研究和调查,在理论上搞清楚毛南族有哪些有特色、有文化内涵和值得大力开发的饮食资源。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毛南族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的政策、市场和技术等专题研究。地方政府可以与高校、学术界合作研究,或采取政府招标课题、召开专题研讨会、资助出版等多种方式,出资支持相关研究。通过组织“毛南族十大名菜”、“环江十大绿色食品”冠名等活动方式,向社会公众研究成果。

其次,要加强传统饮食文化的保护。邀请地道“五香”、“三酸”等菜品、小吃的技艺传承人,面向餐饮业主、社会群众开办公益培训;录制各种地方美食的制作视频资料;为地方饮食制作技艺、饮食习俗申请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以上方式固化、传承各种地方饮食制作技艺,避免技艺流失,为下一步开发利用打下基础。

(二)大力扶持毛南族饮食文化的旅游开发

企业是旅游市场的主体,但在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尚处初期阶段,地方政府必须要有放水养鱼的思想,通过用地、税费、融资、奖励、公共建设等方式引导、扶持毛南族饮食文化的开发,做强、做大环江的旅游饮食。比如,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奖励、补助旅游食品企业以提高生产工业化、现代化水平,提升产品包装、卫生、质量标准为目的的设备和工艺改造升级;出台优惠政策,为专门进行毛南特色饮食资源开发的企业提供优惠的税费和用地条件;大力进行招商引资,引入技术力量雄厚、经营管理现代旅游餐饮、食品的企业;在地方星级农家乐的评定上,将毛南特色饮食产品和服务等内容作为考察条件之一;在环江城区规划建设美食街区,以优惠的租金聚集各种餐饮企业、个体经营者,使旅游餐饮服务能够集中化、规模化;加强旅游餐饮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全面提升环江旅游餐饮服务卫生、环境、服务水平;组织、扶持地方旅游餐饮企业教育培训,大力培养餐饮人才。

(三)开发、升级毛南族特色饮食产品、旅游服务

从企业、经营者这一层面,如对地方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得当,毛南特色饮食将能有力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或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但前提必须是对单一的产品类型进行升级、创新。

首先,本地旅游餐饮经营者应推出“五香”、“三酸”、毛南饭等系列常销毛南特色菜品,旅行社将毛南特色饮食的介绍、品尝作为旅游内容的一部分来设计,使旅游者能够充分了解毛南族饮食文化,并在带着认识的情况下去品尝这些食物。通过饮食了解当地和毛南族文化,使毛南族特色饮食真正成为环江旅游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借助时下发达的食品保鲜包装、冷链配送技术和渠道,大力开发生鲜菜、成品菜、速冷食品等产品。比如,真空包装的白切香猪、扣肉,冷藏保鲜包装的鲜牛肉,各种菜品均附有调制好的特色配料、烹调说明,游客可携带回家,或通过生鲜快递服务邮送到游客家中。回家后,通过简单烹调或加热便可食用,能最大限度接近当地菜式的风味。

对肉干、狗屁馍、粽子、放飞鸟、糯米饭等特色饮食产品进行升级,开发多口味、小包装、保鲜包装、礼品装、旅行装等产品类型,方便游客选购、携带、食用,给予游客更多的选择。

游客来到环江旅游时品尝到的特色饮食都是局限于成品,无从参与和体验食物的制作过程。因此,毛南族饮食文化的开发不仅要注重创新,还应提高游客在饮食文化中的参与性,让游客从被动品尝转为主动制作,了解制作过程,学习制作方法,通过亲手劳作体验民族特色饮食文化带来的身心愉悦感,满足游客的猎奇和休闲心理。如在销售狗屁馍时给游客看到罕见的狗屁藤,并动手自制狗屁馍,让游客尝试传统劳作会别有一番情趣在其中。

(四)加大毛南族饮食文化、产品的宣传推广

网络媒体、社交媒体已成为时下传播范围最广、效率最高的大众媒介。因此,应立足于网络推广、社交媒体推广,策划、加强毛南族饮食文化和产品的宣传。

政府方面应发挥其综合协调优势,组织宣传力量整合来自学术界、文艺界、市场等各方面的信息资源,制作专门介绍毛南美食的专题网站、网页,通过网站广告、短信、微信、微博引流。聘请专业影视公司制作类似《舌尖上的中国》的环江饮食文化宣传片、记录片,通过网络视频分享平台、环江政府官网,以及各种政府政务、旅游信息、地方信息微信公众号进行传播、宣传。宣传内容应包括特色食材、菜肴、饮食习俗、名优产品、餐饮企业和摊点、节庆活动、媒体对环江美食的报道等全方位的信息。在此基础上编制环江饮食地图、毛南美食指南的宣传资料,免费供给宾馆、车站、博物馆等展示。另外,在导游图、旅游宣传册和景点说明书中增加民族饮食的介绍[8]。

旅游饮食、食品企业方面,则应建立自己的官网、微信公众号,并与“美团”、“淘宝”等团购、送餐电商合作,通过网络大力宣传自己的产品、服务,提高自己的社会知名度、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口碑[8]。其次,依托“户外群”、“吃货群”、“摄影群”、“骑行群”、“自驾群”等各种活跃的网络社群,策划诸如“试吃品鉴”、“美食游”等活动,或是推出相关的短期旅游线路、产品。

政府与民间合作,整合各方力量、资源,策划举办“毛南美食节”,全方位展示、宣传毛南族饮食文化,开拓旅游、餐饮市场。

结语

饮食文化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毛南族传统饮食文化资源有着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和开拓空间。我们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创新,传承发扬毛南族饮食文化,优化环江县旅游产业结构,促进环江县旅游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学智.中国烹饪文化大典[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086-1087.

[2] 龙淦华,陈祖福.浅谈广西地方特色菜的开发[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11-13.

[3] 李德洙.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1771-1773.

[4] 孙济平,等.毛南族医药中的“食疗”[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7,(6):355-358.

[5] 金文.壮族民间吃“狗屁馍”食俗的传说学探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5,(9):108-111.

[6] 陈光新.中国餐饮服务大典[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894.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篇(7)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餐饮业市场在餐饮需求方面开始呈现“不仅仅满足于餐饮产品的质量、产品功能,而更多关注餐饮产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的餐饮消费新趋势。

在餐饮供给方面,体验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已经渗透到了中国餐饮业,并且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成功的餐饮企业所提供的饮食产品,必须突出体验这种本质属性,表现多重积极的体验价值的综合。即是在一定时间中,在餐厅这个特定区域内,围绕审美和愉悦等精神享受这个核心,为饮食消费者提供的价值综合体,使消费者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审美体验需求得到全方位的满足。由此,“饮食审美化”脱颖而出,成为餐饮企业商战利器之一,为企业开创无限商机。

对“饮食审美”的深刻理解不能停留在饮食制品外在颜色、形态、对称性等感性直观形式方面,更要融入到包含着与人的存在密切相关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范的内容中去,把趋真、向善、审美有机统一起来。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其对饮食美的体验是与整个活动的和谐舒适,饮食功能美的完满实现,以及与人的生存状态的审美化密切相连的。饮食美不像艺术美的体验那样仅与审美心境紧密相关,其审美体验中充满着智力结构中多种知识的综合作用,使人从中感受到人类自身的创造之美,领悟到它给人类诗意生存和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之美带来的积极意义。

餐饮美学是把美学与烹饪学、服务学、心理学以及艺术理论等结合在一起,用于饮食活动领域的新兴交叉学科。其内容是通过餐饮员工的优质服务,以美的环境、建筑和设施向餐饮消费者提供美的精神食粮,以达到怡情养性、愉悦身心、增添生活乐趣的目的。

一、现代餐饮美学的内涵

(一)餐饮环境美及宴会氛围美

餐饮不仅对菜肴的色、香、味、形等有基本要求,而且要善于选择和利用餐饮环境,布置合理大方美观实用的餐厅家具,充分发挥其实用和审美功能。

(二)餐饮菜肴工艺美及造型美

烹制菜肴在美学追求上是辨证的,既重天然色泽又重装饰美化,既有自然形态又有人工塑造。菜肴命名与菜肴造型相联系,并力求将色、香、味、形、器、质、养融为一体。

(三)饮食器具造型艺术美

饮食器具之美也是餐饮美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器具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因此,餐饮必须研究饮食器具的美学价值,正确地使用,才能给顾客带来美的享受。

(四)餐饮美学及文化的审美趣味

自古以来,餐饮不仅注重情趣美,而且讲究食趣美,讲究美食与美酒、美茶、美景、美乐的结合。了解中国餐饮美学发展历史,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掌握中国各个菜系的审美特征,培养对餐饮的初步审美能力。

二、现代餐饮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与表现

(一)主体之美――“菜肴美”

菜肴是餐饮有形产品的美学设计核心之一,菜肴的质量是吸引顾客的关键。虽然环境可以烘托出餐饮产品的特色,但是真正能够吸引顾客的还是菜肴的质量。大家都知道,餐厅的顾客有大多数是回头客,也就是说,回头客是维持餐厅销售稳定的关键。那么,如何来吸引这些回头客,对很大一部分餐饮企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餐饮企业除了供应饮食外,还是宾客社交和消遣的场所。因此,饭店一般对餐饮产品都会进行精细的设计,包括对就餐环境、有形与无形产品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对旅游产品越来越高的要求,美学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旅游产品当中。

(二)载体之美――“环境美”

环境美关系到人们的饮食审美效果,不可小视,它是餐饮产品美学设计的背景。餐厅的环境,包括餐厅设施及其环境两部分。因为设施,无论其形状大小,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即餐厅设施是构成餐厅环境的重要外观特征,而餐厅环境反过来也给餐厅设施以烘托、深化和美化,两者互相影响、互衬互补、相辅相承。

根据酒店对各个餐厅定义的不同,其要求布局的环境及设施也不一样。一家餐厅应该设法制造适应其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的设施和环境。例如西餐厅,像法式餐厅、意大利餐厅要摆放异国的设施,制造异国的环境与情调,餐桌上摆放各国的国旗,周围陈列各国的民族工艺品,在餐厅中播放各国的名曲与民歌等等。比如国际大厦雷迪森广场酒店,它拥有目前杭州酒店业内最完善和最齐全的餐饮设施设备,其中的“绿荫”西餐厅除了聘请欧洲著名艺术家对餐厅的装饰、布置和格调进行专业设计外,还独具匠心辟出半开放式厨房、新款厨具、洁净的卫生环境、厨师的专业操作等,均处于客人的直观视野之内,令人产生安全、放心、满意之感。

(三)氛围之美――“服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