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调解管理论文

调解管理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4-06 18:42:48

调解管理论文

调解管理论文篇(1)

关键词:民事诉讼调解原则

调解原则是我国民事审判工作中一个被广泛适用的准则,具有优良的司法传统,国内素有“优良传统”的美誉,国外则被誉为“东方经验”。调解原则是调解人采用依法充分说理、耐心疏导、消除隔阂,帮助纠纷当事人达成协议,解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涉及相关权益等纠纷的原则。根据现行法律规定,主要由法院调解、行政调解和人民调解构成一个完整的调解体系。调解原则以其灵活、便捷、高效以及良好的社会效果在审判实践中散发着独有的魅力,在当今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中,调解原则更是被充分使用和高度重视。因此,如何依法适用调解原则,加大调解原则的适用力度,达到定纷止争、息诉平访的社会效果,是司法领域的一个主流问题。本文仅仅就民事诉讼中的调解原则进行分析讨论。

一、调解中应该坚持的准则

在当今崇尚和谐理念的社会背景下,司法实践中理所应当广泛运用节省诉讼成本、平息矛盾、化解纠纷的调解原则。那么,如何正确适用调解原则,真正践行“司法为民”宗旨,让人民群众深刻体会到法律设置调解原则所带来的积极效果和良好影响哪?笔者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准则:

(一)坚持正义原则。正义原则要求法官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志和处分权,站在中立的位置居中调解。掌握正义原则对法院调解有诸多方面的要求,笔者认为其中最关键的是以下三项:

首先,法官要保持中立。法理中的“自然正义”法则的一项基本要求是任何人都不得做自己案件的法官。调解法官不得与案件有着任何形式的偏私,而应在当事人双方之间保持不偏不倚。如果法官不中立,则必定会引起当事人的猜疑和不服。尤其是要杜绝隐瞒事实真相,用哄骗方法达到调解目的的做法,要向当事人讲明我国现有的有关法律和政策及处理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要全面公正地划分当事人在纠纷中应负的责任,不允许回避矛盾,用“判”或“压”的手段和稀泥。

其次,要使调解过程透明化。调解的结果建立在双方当事人的合意之上,如果双方当事人不能共同参与调解的全过程,就很难表明调解是双方当事人合意的结果。实践中调解法官大多单方面与当事人接触,以此最终促成调解,当事人没有能够参与调解的全过程,正义就有可能无法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再次,要掌握及时调解原则。尊重当事人自由意志的表现之一就是在双方无法达成合意时,法官要及时判决。而实践中,由于调解法官就是审判法官,个别法官调解不成久拖不决,致使当事人精疲力尽,最后不得不勉强接受调解的现象。

因此,把正义原则作为法院调解的基石,明确法院调解正义的标准,以此为界,重新设计和勾勒我国的法院调解制度,定能让这一“东方经验”重放光彩!

(二)坚持自愿和合法性原则。调解制度是建立在诉讼当事人自主行使处分权的基础上,以及在法官的正义主持下,双方诉讼当事人用平等协商的办法,解决民事争议的诉讼方式,是当事人行使处分权与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有机结合。作为一种法定的审判方式,《民事诉讼法》第九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第八十八条规定:“调解达成的协议,必须双方自愿,不得强迫。调解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92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不愿调解的,应当及时判决。”这些都是对法院调解要遵循当事人自愿和合法性原则的具体规定。

法院调解中,合法性原则与自愿原则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自愿是前提,合法是保证。合法性原则要求调解活动既要符合实体法的规定,又要符合程序法的规定,调解协议的内容不能违反法律规定,不得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及社会公序良俗。自愿原则本质上要求以合意为核心解决纠纷,其最大特点是意思自治原则在纠纷解决领域的延伸,而不是法官的强迫。法官必须居中调解,不能偏袒任何一方,始终体现“中立、平等、透明、公正、高效、独立、文明”的现代司法理念。也许有的观点会说:调解是在牺牲一方当事人利益和权利的基础上达成的。其实不然,法无禁止即权利,牺牲一部分的合法权利以换取更多的利益完全是当事人权衡后的选择,“没有哪个人会为了找回一块银子而付出一块金子的代价”。因此,如果当事人在法院调解中因某些让步所达成的调解协议有违法调解之嫌,则不符合调解合法性的原则。从形式上看,一方当事人的让步的确牺牲了其部分合法权利,但实质上诉讼主体充分自由地行使自己的处分权,同样是一种当事人各得其所的利益分配方式,体现了个体以牺牲较小利益而谋求更大价值的社会公正。这种自愿达成的调解协议,使当事人在平衡实体利益与程序利益的基础上实现自身效益最大化,其合法权益也得到了最大范围保护,是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在法院审判工作中的体现。因此,只要法院在调解中是按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原则、制度和程序进行,当事人在调解中是自愿的,则当事人在其处分权覆盖范围内,无论其让步幅度有多大,无论调解协议的内容偏离“判决”的结果有多远,都不会与“合法性”相冲突,这也与用宽容主义原则来评断行为合法性的原则相一致。

(三)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这个原则是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进行调解必须遵循的准则。在调解中允许当事人双方互谅互让,对自己的民事权利作出处分,但当事人的处分不得违背政策、法律的规定,或损害国家、集体和其他公民的利益,这是合法性的基本要求。如何评断行为的合法性,一般来说,应遵循两个原则,即法定主义原则和宽容主义原则。法定主义原则要求行为符合具体明确的法律规范所规定的条件,这也就是形式上的合法行为,即符合法律事先规定的行为。宽容主义是指对那些具体法律规范没有明确规定,但又符合法律原则的要求,不违背社会公共利益,是社会必要的希望的或者许可的行为,根据法律的原则认定为合法行为。这种以宽容主义原则来评断的合法行为可以说是实质上的合法行为,即虽无法律的具体形式上的规定,却对社会没有实际危害的行为。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决定了评断合法行为既要遵循法定主义原则,又要遵循宽容主义原则。它们是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的两个不同的侧面,都是以法治原则为前提来评断人们行为的合法性,同时也是确立并稳定社会主义法律秩序的需要。

二、民事调解工作的几项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多元主体之间的交往频繁,各种利益冲突和社会纠纷呈现出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如何更好地发挥司法调解在解决纠纷方面高效、便捷、低成本的优势,如何实现司法效益最大化,使审判的法律效果与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达到有机统一,是人民法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司法实践中调解要把握以下措施:

(一)调解要注重把握最佳时机

目前,调解原则虽然在审判实践中被广泛运用,但是,调解制度的规定尚不完善,相关司法解释还不完备,没有清晰明确的程序可遵循,因此,审判实践中提炼出的调解经验尤其宝贵,在审判实践中,应该注重诉讼调解工作的最佳“时机”。所谓:时不待我,一旦错过调解的良机,调解就成了一纸空话。

一是把握诉状副本送达时机。由于最初应诉时候,被告没有思想准备,其对相关事实的陈述往往是真实、可靠的,此时如双方当事人同意调解,比较容易成功。

二是把握案件开庭前时机。此时当事人经过、答辩、咨询,甚至庭前证据交换,各方当事人对双方的观点及分歧有了基本的认识,已能够比较理智、客观地对待纠纷,从而增加了审前调解的可能性。

三是把握庭审进行中的时机。当事人庭审开始后,案件的部分事实,特别是一些关键事实逐步开始显露出来,这些事实便成为调解的有利基础。

四是把握休庭期间的时机。休庭期间当事人大多会就开庭情况找有关的人员帮助分析案情,推测案件可能出现的结果,此时不失时机地进行调解,成功率往往较高。

五是把握辩论结束的时机。此时案情已明朗化,使当事人尤其是被告人看清自己的诉讼境地,比较容易接受调解。

六是把握案件宣判前的时机。此时当事人的心理压力较大,特别是案件事实和证据对其不利的一方当事人,其通过调解减少损失的愿望比较强烈,抓住这一时机进行调解比较有效。

(二)引导、激励当事人以促成调解。调解工作是使当事人接受调解法官观点,改变其错误观点的工作,接受的过程就是一个潜移默化、逐渐渗透的过程。首先要求加强法官素质培养,使作为调解主持者的法官必须要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在调解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灵活地采取不同的调解方式主持调解。涉及婚姻家庭等民事案件利用当事人之间的亲情去做调解工作,这类案件当事人大多数开始对立情绪强烈,逐步出现弱化,因此对这类案件,在调解时间上宜缓不宜快,在方式上,宜采用巡回办案、争求双方家人意见的方式,以情动人,妥善解决纷争;相邻关系纠纷案件一般双方当事人之间矛盾深、对立情绪大,不及时处理容易诱发刑事案件,因此,在处理时宜快不宜慢,应到案发地公开开庭,慎重调解。而有些民事案件则以证据事实为依据做调解工作。由于客观上证据事实与案件客观真实之间存在着差异,当事人在最初接受调解时往往心理不平衡,特别是受到损害一方,心理更不平衡。因此,审判人员在做调解工作时首先要对当事人的冤诉耐心倾听,让其将不满情绪彻底宣泄,再给予充分理解,使其在心理上得到安慰和解脱。然后引导其自我反省、换位思考,向其介绍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精神等,帮助当事人纠正错误理解,澄清模糊认识,引导当事人站在法律的角度去认识问题,并形成对案件客观合法的处理意见。最后要激励当事人勇于承认过错,承担责任,对已失去的利益或未能获得的利益泰然处之,这样才会使双方冰释纠纷,最终促成调解。总之,调解成功与否关键还要讲求、创新调解艺术,应根据纠纷的情况和不同的当事人,采取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和灵活多样的做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调解率,增强审判效果。

(三)防止“恶意调解”现象出现。近年来,由于受利益驱动和社会不良风气等因素的影响,诉讼调解中债务人“恶意调解”的现象逐渐增多,这不仅挫伤了当事人接受调解的积极性,同时,也使案件的审判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因此,要适当采取防范措施,可以运用附条件协议,即根据当事人的意见或自行掌握的情况,建议在一方当事人作出实体让步的协议中,将全面履行协议作为让步部分内容生效的条件,予以载明,以保证义务方当事人不履行协议时,享有权利的一方当事人仍有向法院申请强制义务人履行全部义务的权利。这样不仅可防止“恶意调解”给权利人带来的诉讼风险,避免诚信危机现象给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会增强当事人接受调解的积极性,提高调解协议的履行率,最大限度地避免“恶意调解”现象出现。

(四)要创立规则,全面规范调解过程。应该在依照法律规定并结合审判实际的基础上,一是制定民事调解操作规程。从调解案件的标准、调解笔录的要点、调解文书的制作等方面逐个予以规范。同时,为有效避免法官逢案必调,或一些当事人利用司法调解的合法形式掩盖一方或多方的非法目的,也可从案件性质、标的、适用程序阶段等方面对调解案件的范围加以限制;二是建立当事人确认制度。规定以调解结案的民事案件中,必须有当事人亲笔注明的确认书,证明该调解确系当事人自愿而为,否则不得报结;三是建立调解卷宗评查制度。规定调解案卷报结前,必须要由专门评卷小组进行评查,一经发现存在盲目违法或非自愿调解的情形,即予退卷,并由案件承办人员作出说明及处理方案。

(五)提高法官的综合素质。司法是一种解释法律和适用法律的专门活动,而这种活动主要是由法官来独立完成的,这就要求法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熟悉法律原则、法律条文和立法精神,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快速的反应处置能力等。随着社会进步、科学的快速发展,案件类型特别是民商事纠纷案件千差万别、错综复杂,法官要使最终解决的利益冲突关系得以理顺,并使之合法调解,化解纷争,法官在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有多种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因为,诉讼调解毕竟不同于一般的民间调解,如不能做到精通法律,具有广博的知识面,丰富的社会和生活经验,较强的社会洞察力,面对形形的案件就不知如何下手。因此,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提高案件的合法调解率,在选人、用人上是关键之举。对现任法官进行在职培训教育,加强法官的理论研讨,使其将法学理论与审判实践相结合,提高业务素质是有效举措。同时,对法官要求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牢固树立司法为民宗旨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认真负责、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增强廉洁、公正和效率意识,要秉公办案,刚直不阿,不为金钱利益所诱惑,做到一身正气,清廉如水,这是赢得当事人信任和尊重,做好调解工作的保障,也是使诉讼调解合法适用的保障。

三、调解原则在民事审判适用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民事纠纷案件快速上升。在现有的司法资源条件下,如何增强诉讼中解决纠纷的机能,如何将有限的审判资源在各类纠纷中合理配置,减少诉讼之累,以达到纠纷解决效果的最优化,使办案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达到统一,是目前审判工作中着重考虑的问题之一。因此,加大采用高效便捷的调解制度,已经被纳入审判工作的指导思想。但是,审判方式改革以后,由于调解制度本身的历史局限性和其在实践中的随意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解优势的充分发挥,需要在今后的审判改革中加以完善和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

1、调解“三原则”的确立与合意解决争议的机制不相符。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五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时,应根据当事人自愿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它确立了调解民事案件的三项原则,即自愿原则、合法原则和查明实事、分清是非原则。原则本应反映适用对象的客观需求及规律,否则难以发挥其指挥作用。而在上述三项原则中,查明实事、分清是非原则显然与合意解决争议的诉讼机制不符。查明实事、分清是非是法院判决的前提,而不应是调解的前提,因为调解的本质特征表现为双方当事人的合意。

2、诉讼调解无审级限制。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诉讼调解贯穿整个诉讼过程,只要当事人自愿,无论是在一审、二审还是再审程序中,都可以依法进行调解。这进一步促进了司法过程终局性的缺乏,因为他又给了当事人一个重新协商那些没有澄清事实和适用法律的一审法院判决的机会,实质上损害了法律的权威。同时,由于诉讼调解无审级限制,也使当事人得以只视之为一种诉讼程序,促使弱势一方在一审中坚持判决而抵制调解,希望在一审中能胜诉,如果败诉,他们可以上诉并指望调解能给他们优于一审判决的结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轻视一审判决的情况。法律设置二审和再审程序,主要目的是纠正一审或者已生效裁判的错误。从审级分工职能要求而言,只要一审或者生效裁判程序合法,实体正确,就应当驳回上诉,维持生效的判决,否则就应当进行改判或者发回重审,这是严肃执法和维护法制统一的必然要求。此外,由于规定了在任何诉讼阶段都可以进行调解,导致了在二审或者再审阶段,一些二审法院或者再审法院为了维护作出错误裁判的一审法院或者生效裁判法院的形象而强制或者变相强制调解。

3、反悔权的不适。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当事人在调解书送达之前有权反悔。这是对当事人处分权的放纵,它违背了诉讼效益原则,不利于诉讼效率的提高和维护法律的权威,也使那些恶意拖延诉讼的当事人有机可乘。我国《合同法》规定当事人采用书面形式订立的协议,自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成立,依法成立的合同即具有法律效力,合同各方当事人应当遵照履行。为何在法院主持下当事人达成的调解协议,当事人却可以不附任何理由就予以反悔?

4、恶意调解缺乏制约机制。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法院应当对当事人达成的调解协议是否合法进行审查,但很多情况下当事人恶意串通,为逃避债务或者达到其他非法目的而以诉讼调解的方式转移财产、规避法律责任,对这种情况,法院难以审查,我国法律也缺乏相应的预防和补救措施。

(二)解决的办法

1、查明事实,分清是非不适宜调解原则。根据处分原则,在诉讼中双方有权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在这个基础上双方通过协商、对话,就实体权利义务关系达成协议,即可解决争议。对于合意,查明实事、分清是非并非那么重要,即使案件事实没有查清,只要双方当事人在处分原则基础上能够达成协议,就应当成立,这一点与判决不同,判决是强制性的,它不取决于双方当事人是否愿意,而是取决于事实和证据。因此,法院在作出裁判前,必须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否则就不可能正确适用法律,作出裁判。如果把查明实事、分清是非作为诉讼调解的基本原则,必然限制诉讼调解功能的发挥,客观上也可能拖延调解的时间。由此可见,将查明实事、分清是非作为诉讼调解的原则是不恰当的。

2、缩小诉讼调解的适用范围。诉讼调解适用于一审、二审和再审阶段带来了不少的弊端,因此,笔者认为,调解应只适用于一审程序,二审和再审程序不应再适用调解,这样有利于充分发挥二审和再审程序的纠错功能,维护法律的权威,使当事人认真对待和重视一审程序,发挥一审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应有作用,提高审判效率。同时也有利于防止二审或者再审法院的法官不适当行使职权,为维护一审或者已生效的错误判决而强制或者变相强制调解。当事人合意一审或者已生效的裁判,这极大地损害了法院判决的权威性。至于当事人在二审或者再审阶段自愿就债权债务数额的多少进行调整,可通过完善和解制度进行解决。

3、诉讼调解适用案件的范围。我国《民事诉讼法》这方面没作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将所有民事诉讼案件都纳入调解的范围显然不当,应适当限制当事人行使调解权的案件范围。诉讼调解应排除以下几类案件:(1)适用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和破产还债程序的案件。(2)因违法或者犯罪行为导致需要给予民事制裁的案件。(3)损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合法利益,受害人未参与诉讼的案件。(4)性质上不宜适用调解的案件,如以当事人无处分权为标的的案件。

4、取消反悔权,明确调解协议无效的认定标准。诉讼中调解是一项严肃的司法活动,达成调解协议是当事人对自己权利的处分,双方一经签名或者盖章就应视为成立,送达仅是程序上的需要,不应作为实体处分生效的必备条件。因此,笔者认为,法律应当明确规定,在法院主持下当事人达成的调解协议,一经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即应视为调解成立,任何一方当事人不得随意反悔,法院制作的调解书一经送达,调解协议即发生法律效力。

5、调解协议无效的认定。这一点我国《民事诉讼法》未作具体规定。为防止可能发生的错误调解造成不公正的后果,法律应明确规定调解协议无效的认定标准,以增强法院判断标准的客观性,避免主观臆断,侵犯当事人的处分权。笔者认为,调解协议无效的认定标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一方当事人有欺诈或者胁迫行为,并直接影响对方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表示,调解协议的履行对被欺诈、协迫方明显不公的。(2)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第三方合法权益的。(3)调解程序违法或者法官违反审判纪律直接影响调解内容实体不公的。(4)调解协议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

调解原则作为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其立法宗旨就是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便利当事人进行诉讼的本质特征,在当前大力提倡和谐理念的新形势下,更应该广泛使用。同时,多年来的审判实践可以证明,调解原则的积极适用是实现司法效益最大化的最佳方式,降低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使纠纷得以圆满解决,向社会传达了法院公正、便捷、高效处理案件的正确信息,扩大了诉讼调解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达到了“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最佳社会效果,提高了法院的社会地位,树立了法官的良好形象,同时,调解省略了一审、二审、再审和执行等程序,减少无理缠诉、来信上访等事件的发生,避免“判决过多、过滥”给社会带来的不安定因素以及“一场官司十年仇”的负面效应,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节约司法资源,为社会消除不安定隐患,保障和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真正践行司法为民的宗旨,促进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资料】

1、《民事诉讼法学》作者谭兵第168页法律出版社1997年9月出版

2、《我国诉讼调解制度的改革》作者章武生张其山《民事诉讼机制的改革》一书,作者,载姜伟杨荣新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版

3、《民事诉讼原理》作者杨荣馨第518页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

4、《民事诉讼法新论》作者章武生第226页法律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调解管理论文篇(2)

自从1998年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以来,财务管理专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国内外财务与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其趋势,掌握财务学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财务管理的基本技能,熟悉有关财政、金融和企业财务方面的法律、方针和政策,成为具有较深的财务学理论素养和现代金融意识并能运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业务操作的财务与金融方面的通用人才。财务管理属于软科学,财务管理研究的对象是主观世界,研究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财务管理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过程,包括到实习单位跟岗(或顶岗)、调研、选题、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思路、撰写论文。对学生来说除了要具备专业能力外,还要具备文字、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这实际是学生综合知识、综合技能、综合素质运用和发挥的过程,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和检验。财务管理的毕业论文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毕业论文资料、素材获得难

毕业论文通常应利用毕业实习来获取相关的实践素材,毕业实习一般应在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相对而言会计专业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对口的实习岗位,学生可以到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岗位实习会计业务,或者去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审计业务,而财务管理属于企业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岗位,财务管理专业实习内容常常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如需要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如投资、成本、利润、税金、价格等),学生实习帮企业干活不多,却要给企业增加很多麻烦,所以企业一般不愿接纳,更不愿意提供有关资料数据。

(二)毕业论文写作主观性强,无一定之规

财务管理的毕业实习论文环节的特点是主观性强,论文写作无一定之规。由于有的实习单位实习内容不能事先确定,因此论文题目、论文素材、写作方法及内容的选择都需要通过学生在实习中了解企业情况后自行确定。整个毕业论文环节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针对企业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生精通有关专业知识并对实习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有深入的了解,还要涉及国家的方针政策、市场因素、技术经济因素等,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写作能力。这常常使得学生在毕业实习的一段较长时间内,以及论文写作初期均感到无从下手。因此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若要写好很不容易,但若写成假大空,则花不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就可完成。

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分析

(一)实习安排方面的原因

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与院校可以有同一系统的归属关系,对于学生的毕业实习企业比较愿意接纳。学生实习前,先由教师去企业了解情况确定题目,再由教师带学生去企业实习,能作到实习内容与论文题目内容相结合,有了问题也可及时解决。在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已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院校与企业无隶属关系,由于财务管理毕业论文环节具有实习调研等上述特点,企业一般不愿接纳学生实习。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毕业实习单位只得由学生通过亲朋好友自行联系解决。实习时间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开学后的前几周,多数学生由于事前对实习单位情况不了解,所以论文题目事前不能确定,只有通过实习一段时间了解情况后才能确定。实习结束后回学校进行论文写作时间大约十周,答辩时间一般为六月底。

上述实习安排在客观上会造成以下弊端:

1.毕业实习不能针对论文题目内容作到有的放矢。

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会产生以下弊端:一是学生无经验,联系的实习单位不一定合适。有的实习了二、三周才发现实习单位不正规,原始资料、数据不足,再换单位已浪费了很多时间。由于实习收集不到论文所需的资料数据,写论文如同无米下锅,这是论文假大空的重要原因。二是老师没有跟班带队,有的学生在外地实习与教师相距遥远,不便于教师监督指导。

2.毕业实践论文环节在时间上不能得到充分保证。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分配不再由学校分配而是要自主择业,供需双向选择。毕业实践论文环节在时间上不能得到充分保证有以下原因:

1.受考研的冲击:考研时间正值毕业论文实习前期,学生无暇顾及实习单位的安排;此外个别院校为了便于学生考研,允许学生缓考,缓考时间正值毕业论文实习期。

2.受就业的冲击:毕业实践论文写作时间正值学生就业找工作、面试时间。

3.受最后补考的冲击:给予大学四年中课程不合格学生的最后一次补考机会的时间也与毕业论文实习期重合。

4.其他原因:有的学生还要打工挣钱,或是为了偿还上学贷款、或是为了旅游。

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于毕业时期的学生诸事缠身,难以将时间与精力全部投入到毕业实践、论文写作中去。上述市场经济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带来的不利影响,是造成高校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重要客观原因。

(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有些院校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认识和安排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对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变革形式下的毕业实践论文教学工作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仍然沿袭原来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在遇到困难和阻碍的情况下更是缺乏对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有的院校对毕业实习论文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检查和评价标准,或者有标准不能认真贯彻执行和具体落实。管理部门人员短缺,管理经验不足,有的学校无相应的管理和指导机构(如不设校系两极答辩委员会等)。

2.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要求不规范、不完整、不具体,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结果无质和量的具体标准,尤其是不合格的下限不明确,采取能放就放的态度。

3.对青年指导教师缺乏业务培训工作,指导教师的指导资格认证和指导质量控制不严。一些青年教师未经培训就参加指导工作,由于缺乏指导经验和相关的知识,无法对学生实习调研、论文写作进行有效指导。

(三)教师方面的原因1.有的教师对论文指导不重视,责任心不强,精力没有放到指导上。对学生实习调研不过问,放任自流。还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一字不批,一字不改,有的论文题目存在明显问题。

2.指导教师数量短缺,有的一人指导多名学生。

3.指导教师水平有待提高。学生在论文中反映出的问题,有的追根寻源实际是教师的水平问题。

(四)学生存在的问题

1.投入到毕业实习论文写作上的时间与精力不够。其主观原因在于学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认为论文写的好坏都可以过关,其客观原因在于毕业实习论文写作在时间上受到就业、考研、补考等冲击。

2.写作能力欠缺。有的学生不懂什么是论文体裁,错字漫天飞、词不达义、语言表达能力差,综合分析能力不强。究其原因在于平时学校较重视对学生进行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写作训练。如平时的作业、考试客观题多,主观题少,更缺乏论文写作训练。有的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从来没有接触过论文,到毕业时,一下要写一万多字的毕业论文,并且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难度确实不小。

三、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从近几年实际情况来看,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论文教学环节确实受到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和制约,但关键在于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能否跟上,为此建议采取下列改进措施:

(一)实习安排上的改进

借鉴国外院校经验,平时应增强调研写作实践环节,为毕业实习论文写作提早做一些铺垫。

1.学生从进入大三专业课的学习后,可利用假期布置一周左右的小调查或小实习,开学提交调查报告或实习报告,以培养学生社会调研实践能力,为毕业实习调研提早做一些铺垫。

2.平时的作业、考试应有一定比例的主观题,在有的课程中应增加小论文的写作训练。以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及写作的能力,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管理上的改进

院校各级领导应提高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重要性的认识,做好转轨变型工作,即将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由计划经济模式转变为市场经济模式。在深入细致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特点基础上,制定相应对策。建立一套完整的毕业实习论文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标准,并始终认真贯彻执行这些标准,实行校、系、教研室三级管理的措施,严把质量关。

(三)教师方面的改进

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有责任感、敬业精神强、整体素质高的指导教师队伍是提高毕业实践论文质量的基本保证。

1.要重点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严把指导教师资格认定关。

2.对每位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量应有合理的限制,以讲师为准一般以不多于3人为宜,助教一般不得独立任指导教师,以保证指导质量。

3.加强指导教师的责任感,建立健全考核制度、严把论文质量关,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贯穿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全过程:

(1)实习前教师要向学生布置实习、调研和写论文的大体步骤、方法、内容。使学生对实习、调研、论文有个大体了解。要使学生作到三个明确:

第一:明确毕业论文的目的与任务;

第二:明确毕业论文的总体思路和方式方法以及应该达到的要求;

第三:明确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及各项规范性要求。待学生实习一段时间确定论文题目后,再下达具体任务书。

(2)实习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及时指导。

(3)学生论文写作阶段每周至少与学生见一面,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应保留修改学生论文的初稿,以便检查。

(4)建立竞争机制,毕业论文应有一定比例的不及格率。

(四)不拘形式,让学生真正从此环节收益

毕业实习的形式应多种多样,一是建立校外毕业实习基地,以保证学生毕业实习质量及有关资料、数据的获取。二是通过在校期间的模拟实践,以弥补学生难以接触实际工作中的财务管理问题。具体可以采取案例实践或ERP沙盘仿真实验。通过模拟实践,让学生扮演财务经理角色,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参考文献】

[1]叶澜.《试论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之偏差》.教育研究,1989,(8).

[2]文辅相.《文化素质教育应确立全人教育理念》.高等教育研究,2002,(1).

调解管理论文篇(3)

关键词:教学工作 体会 高等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141-01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讲,专业课教学水平是其办学质量高低的重要表现,多年来,如何搞好专业课教学已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的主要内容,本文试从《农业企业管理》教学中浅谈几点体会。

一、教学内容上,大胆改革

1.坚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结合本地生产实际,及时补充新的知识和地方特色。专业课教材是经过专家、学者及长期从事专业教学的内行研究编写的集科学性、知识性、系统性于一体的教学依据。但从目前来看,教材内容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内容繁杂。大学专业课本中的章节,高职教材全有,涉及内容面面俱到,成了大学教材的缩写本。二是资料落后于时代。这些教材都是几年前编写的,引用资料年代久远,有的已落后了,甚至在教学理论上也过时了,如有关计划经济的内容就不适应市场经济的理论,作为两种经济的对比也不必过于繁杂。三是教材内容不能体现“地方特色”。《农业企业管理》教材的编写是立足于宏观大范围,全国各地一致性的内容,没有针对各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改革的力度做具体的讲解,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以“教材”为本,把握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二是注意“筛选”,及时补充更新,并注意与课本内容的衔接。

2.坚持以本课程为基础,注重各专业课程间的相关性,体现本课程的综合性。《农业企业管理》是管理类专业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又是各专业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在讲解时,如果只讲解《农业企业管理》的理论,而不注重其他专业课程知识的应用,将是一种失败的教学,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实际情况,以启发式、提问式的形式使学生不仅学习《农业企业管理》中的理论,同时也要明确知道这部分理论基础是哪门课程中哪种理论、哪种方法的具体运用,以及各课程间的相关性。如预测决策分析中,“资料”以《统计学》课程中的原理为依据而获得,以《技术经济学》课程中的方法进行资料分析,用《农业企业管理》课程中的理论进行总结。这样一来,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有一个整体化、系统化的认识,体现《农业企业管理》课程的综合性,也巩固了其他专业课程知识。

二、教学形式上,以理论教学为基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专业知识的最重要的环节,是专业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教学,是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活动的理论准备。但是,高职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决定了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是教学的重点,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中,除珠算、财会等一些技能之外,特别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农业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更应注重这一综合素质的培养。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农业企业管理》中的理论与当前的政策及经济理论界的新观点相结合。比如,将《农业企业管理》产业结构这一知识和目前农村经济改革的政策“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界提出“以畜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的新观点相结合,这样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结合了实际,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农业企业管理》中的理论与当地的实际相结合。理论是为实际服务的,脱离实际的理论是枯燥的理论,没有实际意义,也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农业企业管理》产品成本费用这一知识的讲解时,可结合农村实际工作中“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分析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同时,也把理论界提出的“费改税”的观点讲给学生。

3.精心安排学生实习,做好实习安排和指导工作。结合理论知识适当安排一些市场调查、参观及参与企业生产等活动,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参加这些活动,比如在农村工业生产过程组织这一理论教学中,结合我院组织在华圣集团进行实践实习这一活动,要求学生了解华圣集团的发展、产品生产线及组织管理过程,以实习报告的形式写出“华圣集团产品生产组织过程之我见”,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上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讲解、调查、专题讨论相结合

传统的教法造成学生参与意识差,学习兴趣不高,不利于素质教育,解决的办法就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把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调查、专题讨论结合起来,使教学方法达到灵活、精巧、新颖。首先,由教师向学生系统地介绍专业知识,把学生引入门;其次,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专题,进行调查。第三,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调查任务,写出调查报告,根据调查情况和专业知识的特点,确定讨论的专题,开展研讨。为了学好《农业企业管理》这门课,笔者常常利用寒暑假等节假日时间,要求学生针对农村经济中实际问题进行调查,如农民负担、农村教育、留守儿童的教育、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农村环保等问题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展开研讨。这样,既能使学生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增加内容,精心引导,培养学生课外专业阅读能力及专业写作能力

为了使学生理解、加深、巩固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教师要增加一些新的内容,特别是理论界的一些新观点,而这些不仅需要教师翻阅大量的报纸杂志,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培养学生的专业阅读能力。这就需要我们为学生增加阅读内容,对经济专业的学生布置一些《资本论》、《经济学》等专业著作的阅读。要求学生利用空闲时间多翻阅各种杂志,如《经济研究》、《农业经济问题》、《农村经济探讨》、《陕西农业科学》等优秀期刊,既巩固了专业理论知识,又扩大了知识面,结合了政策实际,也培养了学生阅读、思考、写作专业论文的能力。

五、教学语言的运用上注重语言的艺术性

《农业企业管理》课程是一门文字性极强而逻辑性较少的课程,讲解起来比较枯燥,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必然产生不良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对《农业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应力戒繁冗、芜杂的废话,应该具有悦耳的语言,起伏的语调,适宜的节奏,生动的形象,富有鲜明的情感色彩,更应注重专业课程的普通话教学,这也是语言艺术性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孔凡玲.完善审计教学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10(6)

2.梁栋.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圈,2007(10)

3.李奎良等.高专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思考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04(5)

调解管理论文篇(4)

一、研究目的

由于旅游业对专业性及综合性人才的不断需求,笔者希望通过研究旅游管理专业于课堂中运用情景模式教学法的问题,一方面理清情景模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的步骤及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在模拟真实的情况下,激发学生的主动本文由收集整理行为,让学生从被动的吸收知识者的角色中摆脱出来,培养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其中包括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极大地丰富学生关于行业的背景知识,这样也会使学生逐渐地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独特的思维和学习体系。

二、研究内容

1.主要内容

情景模式教学法能够通过案例提供拟真的旅游情境,让学生尝试在分析具体问题中独立地作出判断和决策,对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基础上,探讨了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及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情景模式教学法的实施。笔者从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入手,阐述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法的问题并指出使用情景模式教学法的优势与可行性并进一步说明了旅游管理专业采用情景模式教学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具体确立了情景模式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课堂中运用的原则,包括参与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及适应性原则。

本文重点研究了旅游管理专业情景模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从旅游管理专业情景模式教学法的基本形式和案例选择入手,详细阐述了情景模式教学法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实施过程及评价。然后用一个具体的案例解释了情景模式教学法实施的整个过程。最后在此对问卷调查进行梳理,指出情景模式教学法的实际效果、学生的认可程度、教师应该做好的工作及可能影响的因素。的过程既要根据学生的内部加工过程,又要影响这一过程。所以在每一个教学阶段发生的事情,也是教学事件,这是学习的外部条件。教学就是由教师安排和调动这些外部条件而构成的,信息加工理论的教学艺术就在于学习阶段与教学阶段的相互配合。在旅游情景模式教学中,案例作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拟真的教学情境出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激发其兴趣,需要学生充分调动其原有的各方面相应知识,在基于案例的情境中表达与运用,获得由产生式系统转化的问题解决的技能,形成学习事件。情景模式教学法突出形成学生的程序性知识和产生式系统,及教学事件和学习事件相对应的学习与配合,要求学生调动原有的知识结构,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转化为产生式系统,以此来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转变学习方法。这样就避免了传统教学方法只注重理论知识即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而缺少程序性知识的应用,缺乏解决问题的兴趣,以及由此形成思维的隋性。所以说信息加工理论是旅游管理专业情景模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2.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学习迁移理论认为,一个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提出和检验一系列假设,从而形成一套解决问题的思考顺序和假设范围。这种通过假设形成的思考顺序和假设范围有可能被迁移到日后类似问题的解决。迁移的程度取决于人们学习情境与日后运用所学内容的实际情境的相似性。可以说,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在原有学习基础上进行新的学习,必须具备一定的迁移能力。迁移并不局限于知识和技能领域,在情感、动机、兴趣、态度、行为方式等领域也同样能够发生迁移。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很希望把学习某一知识与技能的效果,顺利地运用到和这一种知识与技能相类似的其他新知识与技能中,从而产生连贯性的运用效果,这就属于“学习迁移”的问题。在旅游管理专业情景模式教学中,情景模式教学情境的相似性有助于学生有效地进行知识的迁移。教师布置案例材料后,一般都附有相关的问题,试问学生如果作为“当事人”该如何处理案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学生则通过独立分析案例、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寻求解决办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的实际问题相结合,生成个体经验。在解决案例冲突的过程中,学生也形成了相应的假设范围和思考顺序。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情景模式教学法促使学生逐步形成对问题解决的假设与顺序,并以案例的形式创设了与以后运用所学内容的情况相似的情境,有效地促进迁移的发生。因此迁移理论是旅游管理专业情景模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之一。

3.反省教学理论

强调学生原有知识、经验、观念、价值观以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的价值。建构主义教学观重点强调教学的 4 大因素:情境、协作、会话与意义建构。旅游管理情景模式教学法与建构主义教学观可谓环环相扣。情景模式教学中的案例就是情境,这种情境是拟真的情境。在案例的情境中,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与冲突,而冲突与矛盾的解决需要经过讨论和会话。在会话进行的过程当中,还伴随着协调商议与反省。意义建构便存在反复协商和反思中,并引导着教师与学生的思考问题能力的发展。在运用情景模式教学中,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分析和掌握,就需要同学间的合作与讨论。

三、研究方法

本论题主要以建构主义和信息加工等理论为基础,从我国职业高中情景模式教学法入手进行研究。主要是将情景模式教学法的相关理论与旅游管理教学的实践相结合。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1.文献研究法

在课题的研究和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笔者通过多种渠道搜集相关资料,主要是从学校图书馆、期刊、报纸和网络等收集了国内外关于情景模式教学法以及其运用的理论著作和教学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梳理、归类、分析和探究在归纳这些相关研究资料的同时来了解和掌握当前情景模式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等一些情况。

2.案例分析法

笔者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运用情景模式教学法等相关内容作出系统分析,指出了本专业使用情景模式教学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在具体论述过程中,列举出恰当的案例说明、分析、论证文中观点,对本文的写作提供一定帮助。

3.问卷调查法

本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情景模式教学实施的可行性与潜在影响因素,以及学生对情景模式教学法的兴趣和意见。为旅游管理教师运用情景模式教学法提供了一些参考建议。

调解管理论文篇(5)

【关键词】管理学;本科生;实践调研

1.管理学本科生进行实践调研的意义

适应现代与时展的管理学教学要注重素质教育,在管理学本科生教育教学中应当力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一教育教学与培养过程中,适应和体现管理学的应用型特点,引导管理学本科生进行实践调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助于通过管理实践提升管理学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管理学学生对所接触与观察的经济管理活动有扎实的调查研究、深刻的实践感受和透彻的理论认知,能够对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并取得实效;二是有助于以管理学学生的实践调研过程及取得的成果,检验管理学教育教学的水平和效果;三是有助于通过提高管理学学生的实践调研能力,发现和培养具有出色潜质的拔尖人才和卓越人才;四是有助于密切产学研的协调关系,一方面使专业教师在管理实践中加强理论思考、推进理论研究;另一方面,管理学学生将所学理论投入实践,能动地运用所学知识,加快学术理论的科研成果转化,更好服务和应用于管理实践,并在实践中深化、升华和完善学科理论,从而形成理论、实践、成果、生产、经营、实效的良性循环和不断跃升。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0年6月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其中[1]:关于青年英才开发计划,要求加大在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等重点学科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关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要求到2020年,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创新精神和经营能力的企业家,培养1万名精通战略规划、资本运作、人力资源管理、财会、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随即,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0年7月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一纲要指出[2]: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水平,切实提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及科学研究水平,体现高等教育的办学特色,并强调科学研究的创新性及其成果转化,即力求使之尽快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笔者认为,这都需要从学科建设的学生教育抓起,以夯实学生素质基础和人才培养根基。

关于提高管理学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探索,本文作者曾组织进行了教改立项的专题调研。该教改立项课题进行了问卷设计与分析[3],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共发放调查问卷410份,收回410份,有效问卷390份。其中,收回的有效问卷中,学生版占50.5%,教师版占9.5%,企事业单位版占40%。在调研结果中,与管理学本科生进行实践调研及能力培养关系比较紧密,意见和建议较为集中的几个方面主要是:

在关于管理学课堂教学加强案例教学的调查中,总体超过半数的被调查主体认为应当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增加案例教学,比例为55.6%。而学生和教师两个群体对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增加案例教学的支持率分别为61.4%和78.4%。加强实践环节及案例教学,特别是在实践调研基础上形成的案例分析,运用来自于管理实践的背景资料和相关数据,可使课程知识与内容更加贴近经济管理现实,让学生学得懂、记得牢、用得活;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整体精神和互补整合意识,更好地发挥集体和团队的智慧与力量。

在关于管理学本科生实习环节的调查中,总体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学生应当重视实习,比例为65.9%,学生、教师和企事业单位各群体对该项的支持率分别为77.2%、56.8%和53.8%。组织好管理学本科生的实习活动,会对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关于管理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调查中,将该项要求排在前三位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为57.9%。学生、教师、企事业单位三个群体分别有51.8%、51.4%、67.3%的被调查者将该项排列在管理学本科论文应满足的要求的前三位,均超过半数,特别是企事业单位对此更加注重,表示希望学生在论文的调研与写作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在关于管理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具有创新思维的调查中,将该项要求排在前三位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为48%。学生、教师、企事业单位三个群体分别有48.2%、32.4%、52.6%的被调查者将该项排列在管理学本科论文应满足的要求的前三位。相对于学生和教师,企事业单位认为创新思维在论文写作中更为重要。

2.管理学本科生进行实践调研的过程

2.1 实践调研的主要环节及作用

所谓实践调研,是指以某一领域、某一系统、某一机构、某一单位、某一组织或某一部门为主要对象,进行系统深入的专题性、针对性的实地调查和研究,进而探寻经济管理活动(或其主要节点)及其现象特征,据以发现存在问题,运用科学方法,提出解决方案,形成有益经验,总结示范模式,提升理论认识,促进推广应用的整体性、系统性、专项性、实践性的调查研究探索的过程。管理学本科生开展实践调研的主要环节及作用是:实地调研、收集信息、发现问题、研究剖析、采取措施、讲求实效、总结经验、推广应用、深化拓展等。

现以企业调研为例,主要环节及作用可如下图(图1)所示:

(1)实地调研:要选择典型性、具有代表性的实践企业作为调研目标,深入目标企业或实习企业和实践基地(以下简称实践企业)。

(2)收集信息:要根据实践企业的行业特点和市场经营状况,重点围绕论题的方向,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和数据。

(3)发现问题:根据实地调研和所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资料及数据,发现并客观描述实践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挖掘应当深入研究的专题,包括管理实践中的有益经验和示范模式等。

(4)研究剖析:系统深入地考察实践企业在发展进程及生产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薄弱环节、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而揭示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深层次的内在的问题成因;以及有益经验和示范模式的导向价值。

(5)采取措施:可根据调查研究及其相关信息、资料和数据,以及实践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该企业所面临的现实与发展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已采取的措施与对策(或拟采取的措施与对策);指出在哪些环节或哪些方面仍需不断改进与完善,以及应当给予的必要保障和支持。

(6)讲求实效:分析论述所采取的管理措施或解决方案所取得的实际效果(或预期效果),可以从定性预期效果与定量预期效果两个方面展开论证,以期使得企业及其管理层更加注重方案及举措可能产生的实效。

(7)总结经验:通过实践调研及其报告或论文的写作,要能够在管理实践的同时深化理论思考与探索,总结提炼有益经验和示范模式,指出应当汲取的警示和教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概括升华出实践调研所得到的借鉴与启示。

(8)推广应用:探寻实践企业的管理思路、经验、方式和模式的应用与推广,以及应用推广的适用范围、所需环境和保障条件等,从而使实践调研的成果得到进一步推广运用。

(9)深化拓展:综合前述步骤的各项实践调研工作,结合实践企业及行业的现实与发展,提出实践调研有待深化的路径方向或趋势展望等。

2.2 实践调研成果——调研报告或论文的形成过程

实践调研的成果通常是调研报告或论文等,应当摸索和遵循实践调研及写作的基本流程及步骤。仍以企业调研为例,要深入实践企业开展实地调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料整理、背景分析和理论思考,深化实践调研工作。

实践调研成果——调研报告或论文形成的主要流程可如下图(图2)所示:

第一步:选择调研目标并开展对实践企业基本情况的调研。可在调研方向确定后(或经有关方面审批后),通过到企业的实地考察和多方访谈,广泛收集获取信息资料,从总体上了解该企业的历史发展、产业布局、机构设置、产权关系、内外环境、竞争格局、行业位势、改革进程、经营规模、业务构成、主营方向、人员结构、经营水平和财务状况等相关信息(或侧重其中某些重点方面)。

第二步:在开展对实践企业基本情况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和总结该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历程,发现和指出存在问题、薄弱环节、主要矛盾及其成因;或观察提炼具有典型指导意义的企业经营与管理经验、管理创新的思想理念和运作模式,以及组织实施的实际情况和产生的具体效果,分析探讨尚待深化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并形成进一步的调研思路及写作提纲。

第三步,针对第二步发现和指出的问题、薄弱环节主要矛盾及其成因分析,或总结提炼的管理创新经验和运作模式,加强理论与实践融合,提出解决方案、政策建议及预期效果,撰写实践调研报告或论文初稿。

第四步:在实践调研报告或论文初稿的基础上,遵循管理学教学与科研,以及有关方面的要求,撰写具有特色新意、反映企业特点、不断深化改革、体现管理创新经验和运作模式的,且行文规范的实践调研报告或论文修改稿。

第五步:根据指导教师及有关专家和部门的初审修改意见及建议,再次深入实践调研企业调研,进一步多方听取意见和建议,在管理理论上和改革发展的高度上概括、凝练和提升,形成实践调研报告或论文的再改稿。

第六步:送审再经修改后的实践调研报告或论文的征求意见稿,多层面、多方面征询意见和建议,不断修改、充实和完善,最终完成和提交实践调研报告或论文定稿。

3.指导管理学本科生进行实践调研的实例

我在对本科生的课程教学和实习、论文的指导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参加实践调研活动,进而不断提高实践调研的能力和水平。

为了扩展和充实管理学本科生的理论体系结构及专业知识面,我争取和创造条件为本科生安排参加高层次的管理研究与实践论坛,如安排学生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每年举办的春季和秋季的中国经济运行现状与发展态势的预测分析高层研讨会,以及由中国企业联合会组织召开的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的与专家论坛等,要求学生赴会后归纳整理出参会心得报告,结合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调研的体验,向全班同学进行宣讲,并开展互动式的学习交流与专题讨论,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我指导管理学本科生设计和申报了我校大学生科研与创新训练项目《北京市大学生化妆品消费现状、趋势及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多次组织课题组同学讨论切磋和修改完善课题的逻辑思路、框架体系与调研提纲。该项目从对北京市大学生群体特征的调查和对北京市大学生消费化妆品现状的观察入手,揭示影响北京市大学生化妆品消费的因素,着重探析年龄结构、收入来源、知识结构,消费心理特征及消费潜力,偏好的品牌、价位、风格,获取信息渠道及购买模式,所受环境影响,性别消费差异,消费支出水平等主要方面,并结合对北京大学生化妆品的消费现状、趋势的分析和判断,对化妆品企业和产业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

该项课题的研究表明,北京市大学生是一个具有巨大消费潜力的消费群体,其化妆品消费的主要特点是:既考虑产品价格又注重产品品牌;既强调产品功效又需要专业的美容、化妆指导;既追求时尚个性又较理性消费;既受口碑流传的影响又受广告传媒的促导;既受市场环境的影响又听从家长的指导。同时,北京市大学生化妆品消费呈现以下几个趋势:大学生用于“面子”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比例在未来的一段时期中会呈现上升趋势;对实际购买某类化妆产品起着主导影响作用的几大因素是价格、功用和口碑等;北京大学生购买化妆品的主要渠道分别为:品牌门店、网络和促销活动等;彩妆消费在北京市大学生化妆品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将逐渐增加。

为了适应北京市大学生化妆品的消费现状和趋势,我带领课题组再作深入思考,并向意在成功开拓大学生化妆品市场的企业提出建议:在化妆品的产品和服务营销方面,要以多种方式适应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消费特征和取向;可运用价格或其他适当的促销手段刺激消费;扩展宣传活动,借助网络渠道,运用电子商务,扩大销售广度;在注重化妆品的功效、价格的同时,还应针对多数大学生的需要,运用包装设计融入更多时尚元素,迎合市场潮流;提升品牌形象,建立在消费群体中良好的口碑,从而提高消费者的长期产品忠诚度。

接着,我又引导和启发课题组学生,根据以上对北京大学生化妆品消费状况的调研以及国内外成功化妆品企业的实践启示,结合目前我国化妆品产业存在的问题,对化妆品产业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举措:化妆品企业应当走科技创新道路,坚持以强大的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作为企业强有力的后盾;化妆品企业应当不断将产品推陈出新,吸引追求时尚的大学生,开发专门适合大学生使用的化妆品;化妆品企业应当准确定位自身产品特色,既要迎合国际主流化妆品理念又要保留民族特色;化妆品企业应该建立新型营销模式,进行有效的品牌形象塑造和宣传,使得品牌形成稳固的销售力;化妆品企业应当实施多品牌战略,开发多元化产品结构。经审核鉴定,这一大学生科研与创新训练项目《北京市大学生化妆品消费现状、趋势及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获得了优秀成果奖。

我指导管理学本科生力求通过实践调研和报告或论文的编写过程,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与专业能力。如有的学生将经济学、战略管理学、市场营销学、项目管理学、技术经济学、财务学、金融学和数学的理论知识及方法运用于投资项目评价中,并结合实践调研,认识到投资项目的市场调查和预测是可行性分析的论证前提和重要依据;物质技术方案和建设条件是投资项目可行性的技术基础;对经济效果的综合评价,强调技术的先进性和经济的合理性则是决定投资项目能否立项的关键因素及核心论据;要充分重视和深入分析投资项目可能面临的各类潜在风险。我指导这位学生在此基础上撰写了毕业论文《企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与实践应用》(该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

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我指导一名本科生将毕业论文的选题经反复研究和调整,确定为《金融危机下的财务对策及在XX公司的实践探索》。这一选题紧扣国内外经济形势及发展态势,特别是在当时国际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尤有现实意义,该项调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理论知识加以应用,体现了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我引导学生在收集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围绕金融危机下企业应当运用的财务对策,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考察;论文阐析了财务对策的理论内涵和主要作用;紧密联系管理实践展开调研;论述了该公司生产经营的特点,通过对管理活动的实地分析及对实践过程的深入研究,分述了该公司在成本管理、投资管理和筹资管理等方面的应对举措;探索了该公司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财务对策。公司通过预算控制、平衡记分卡在预算管理中的应用、库存管理以及其他成本管理方式,有效地控制了成本;公司通过采取与经营战略相适应的投资对策,在金融危机中及时抓住机遇,开拓市场,增收节支;公司通过稳健的融资对策,合理地调度资金,有效地保证了现金流的稳定性,为公司的生产经营提供了充足的血液。论文所探讨的该公司在应对金融危机时所体现的管理理念和所运用的财务对策,为企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对于企业在金融危机下选择实施财务对策有一定参考和实用价值;体现出该同学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科研能力(该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

又如我指导一名本科生(学院推荐读研)结合理论课程学习和现实思考,以《ZY企业财务战略分析》为题撰写了本科毕业论文。该文综合运用管理学原理、战略管理学、公司理财知识和财务战略理论,调研分析了ZY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揭示ZY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多角度、分层次,且有针对性地和可操作性地在企业财务战略方面提出了财务战略方案及其政策建议。

以上实例(北京市大学生化妆品消费现状、趋势及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企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与实践应用,金融危机下的财务对策及在XX公司的实践探索和ZY企业财务战略分析),分别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较好地提升和体现了管理学学生的实践调研和实际动手能力。

我在指导管理学学生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始终特别强调在学风与治学方面:要端正学风,勤于思考,严谨治学,要尊重知识产权,讲求科学道德与研究规范;要关注现实、深入实践、联系实际,做到学科理论密切联系管理实践。

在实践调研方向及选题方面:我要求并指导学生调研选题应具有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密切联系经济与社会发展进程;为政府宏观决策或企业经营发展提出可行和有效的政策建议;能够反映该学科及相关领域的管理现实及发展动态,总结归纳、概括提炼。

在研究创新探索方面:倡导调研选题应具有新意或探索性,及时观察和追踪在国家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中有价值的新现象、新问题、新趋势、新模式和新规律等;调研本学科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并达到或接近较先进水平;运用新观念、新视角进行探索、研究具有独到见解,并在相应领域取得成果。

在研究方法及分析论证方面:能够运用先进技术、方法、信息等开展实践调研;所提交的实践调研报告或论文要体系清晰、结构完整、方法得当、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层次分明、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数据准确、文字流畅、图表规范;报告及论文要有一定难度和深度,观点明确、研究深入,体现出管理学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管理实践的调研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R]: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6.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7-29.

调解管理论文篇(6)

【关键词】工商管理;双语教学;目标;内容;方法

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国外信息技术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多,企业对外交流日益频繁迫切需要既精通英语,又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基于此,许多高校都在工商管理专业课堂开展了双语教学。为了使双语教学效果得到提升,本文选取哈师大、佳木斯大学、黑龙江大学三所学校进行走访调研,充分听取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和学生双方有关开展双语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对工商管理双语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

一、工商管理双语教学课程的现状调查

(1)课程教学目标。根据英国《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双语教学就是运用第二种或者外语进行知识学科教育的教学活动。由此可见,语言教学只是手段,双语教学不同于语言学科的外语教学,也不同于各专业的专业英语课教学,重点仍在于“知识学科”教育。因而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应当以传授工商管理专业知识为重点教学目标,以提升学生用英语沟通和解决工商管理专业问题的能力为辅助教学目标。根据对哈尔滨师范大学、佳木斯大学和黑龙江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在校生有关“双语教学学习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希望通过工商管理专业课双语教学学到什么?”这一问题时,超过85%的学生首选“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其次是“专业英语交流能力”、最后是“英语专业词汇”。但根据“工商管理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学习收获是否与期望一致?如不一致请写出你的实际收获。”一题的答案,几乎90%的学生都选择了“英语专业词汇”作为第一答案,而“工商管理专业知识”排第二,“英语交流能力”仅排第三。由此可见,工商管理专业课双语教学实际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偏离,教学侧重点偏颇。(2)课程教学内容。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哈尔滨师范大学、佳木斯大学和黑龙江大学工商管理双语教学都选用国外原版教材。当学生被问到“你对工商管理双语教学选用的教材是否满意?”时,有57.2%的学生选择“很满意”,有24%的学生选择了“较为满意”,18.8%的学生选择“不满意”。但当学生被问到“是否愿意更换教材时”,却有近70%的学生选择“愿意”。为什么超过80%的学生不满意教材,但却有高达70%的学生愿意更换教材呢?为此,又针对“更换教材的原因”进行了访谈,学生普遍反映国外教材内容大都是工商管理前沿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而且涉及到的专业英语词汇过多,感觉距离自己的生活太远,理解起来有难度。由此可见,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课程内容虽然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得到学生认可,但内容却略为单调。(3)课程教学形式及听课效果。通常双语课程教学包括三种教学形式:全外型(讲义、课件及讲授均用英文)、半外型(讲义、课件用英文,但讲授全部用中文)、混合型(讲义、课件英文,讲授时中英文相结合,英文比例不低于50%)。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当前在校生的英语读写能力显著高于听说能力,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和佳木斯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均采用混合型的教学模式,同时被调查的学生也有82.4%认为可以接受这种教学模式。然而,从听课效果的调查中发现,尽管学生们普遍可以接受此种模式,但实际听课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仅有30%的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堂上80%的内容,45%的学生能够掌握50%至80%的内容,而仍有25%的学生掌握不到50%的内容。在对学生的进一步访谈中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能够“多让外教参与工商管理双语教学,为学生提供案例讨论、课外英语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由此可见,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课堂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好。

二、工商管理双语教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1)双语教学目标偏离,缺失能动性。根据教学目的调查结果,当前工商管理双语教学目标偏离,本应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要目标、锻炼运用专业英语进行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次要目标,英语只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媒介。然而由于目前工商管理双语教学选用的都是原版的英文教材,而且传统教学模式中通常大三甚至大四才设置专业英语课,但大二就已经开始学习专业课,当双语教学引入专业课堂时,这种课程安排也没有改变,加之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进而导致学生在没有学习过专业英语的情况下学习原版英文教材,就必须在双语教学中穿插大量专业词汇的学习。因此,在目前的双语教学中部分师生过于关注专业英语词汇、句型和句法,导致形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实则为“专业英语”的教学,把英语理解和运用作为学习的目的,丧失了专业知识学习的能动性。(2)双语教学内容单调,缺乏应用性。学习工商管理知识的重点在于应用,在于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企业生存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因而工商管理双语教学课程内容应当具有较强的的应用性。而根据教学内容的调查结果,由于工商管理基础理论主要源于西方国家,所以学校选用原版英文教材进行双语教学。尽管此类教材学科体系完整,内容新颖,包含了丰富的工商管理基本理论和前沿知识,能够让学生了解到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但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具有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特殊国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需要遵循不同的法律政策导向和不同的生产要素,切不可直接照搬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因此,高校工商管理课程选用英文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其先进理论不能完全适用于我国企业经营管理,内容不免单调,加之原版教材是按照国外高校课程体系进行编排,篇幅较大,而目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通常设置为一学期40~42学时,无法完全讲完国外教材的全部内容,又进一步削弱了双语教学内容的应用性。(3)双语教学形式单一,缺少实践性。双语教学具有“专业”和“语言”的双重目标,强调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并培养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沟通并解决工商管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必须采用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形式才能帮助学生积累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解决商业经营和管理问题的经验。然而根据双语课程教学形式的调查结果,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仍以讲授为主,所开展的要么是诸如英语角、英语演讲、编写英语剧等单纯以提升英语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活动,要么是商业案例分析等单纯以提升管理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的实践活动。可见当前工商管理双语教学形式单一,没有充分将“专业”活动和“英语”活动结合起来进行,实践性不足。

三、提升工商管理双语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1)外语能力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明确双语教学目标。若要提升工商管理双语教学质量,首先必须明确双语教学目标,尤其是“专业目标”和“语言目标”的主次之分一定要明确,不可顾此失彼、喧宾夺主。首先,必须树立工商管理专业知识为教学重点的首要教学目标,推动学生通过逐步熟练掌握媒介语英语,吸收并领会国外先进的工商管理学知识,在专业领域开阔眼界;其次,要以提升学生运用外语学习工商管理专业知识、交流和解决工商管理专业问题的能力为次要目标,让英语为学生的工商管理专业学习搭建起与国际管理知识和经验接轨的桥梁。(2)选择教材与报刊读物相结合,丰富双语教学内容。目前高校采用的英语原版教材大都是国外工商管理专业领域专家和自身学者所著,能够通过大量的图示、实例、例题、习题将国外最新的科研成果、最新的发展动态和变化、最新的统计数据以及完整的国外文献资料以最快速度传递给教学者,理论完善,论证严密,侧重于对问题、方法和结论的归纳、理解、比较,有助于提升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工商管理双语教学应当尽量选用作者权威性高和知识体系完整的高质量原版教材。同时,为了将国外教材中蕴含了许多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同我国国情以及传统教学相结合,还应当选择国内外的报刊读物和多媒体资料,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这样既可以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知识,例如各个国家文化交流习惯和商务谈判技巧等等,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些资料充分思考如何将国外先进的工商管理知识运用于国内企业同各国开展商务活动的管理之中。此外,有条件的大学与出版社也可以和国外的大学与出版商合作,共同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经管类课程教育的双语教材。(3)课内练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强化双语教学实践。在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中,全面的教学内容必须与恰当的教学形式相结合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因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注重将课内活动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设计或者利用与教材相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资料,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进行商务场景演绎的练习。教师可在多媒体教学资料中设计各种角色且所有角色都是实际从事商务的工作人员,例如股东、客户、同事或合作伙伴关系,并将相应的角色资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共同参与特定环境的商业活动,但参与活动的成员之间并不知道对方角色资料,存在角色信息断层,需要通过沟通和交流才能获知对方的角色和信息。在学生进行商务角色演绎过程中,教师掌握学生交流的过程并给予指导和建议,鼓励学生设计个性化的故事情节,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同时请学生公开演示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在公众场合使用英语,并且对其他组同学也是有益的启发。这对于学生熟悉将来真实商务情景是较好的方法。在课外,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双语教学第二课堂活动。例如,将学生分组并安排有可辩性的主题开展商务主题辩论,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辩题资料,整理论点论据,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主题,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在实际辩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辩论的重点和方向,使学生在辩论过程中熟练运用商务专业英语表达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同时在辩论结束后,教师能进行及时总结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商务主题辩论能力。又如,教师还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商务谈判模拟,使学生掌握商务谈判的程序、表达方式,掌握商务谈判的策略和技巧。模拟谈判的过程应遵循以下顺序:首先,根据谈判计划,体现商务谈判的基本环节;其次,由双方展示对谈判的前期调查结论及所用策略,说明所希望达到的目标;然后,由其他组学生提问,并指双方在这次谈判中成功与失败之处。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分析。教师必须具体指出谈判小组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建议,避免其他组同学出现类似的问题。

调解管理论文篇(7)

1.全媒体系列报道层层推进

网络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之后,网络媒体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在主题宣传方面,网络媒体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不断强化突出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报道的及时性、交流的互动性等特长,在众多媒体中独树一帜,让大众越来越关注网络新闻的内容。尤其在表现一种新的题材内容时,如眼下大家非常关注的社会管理创新,网络媒体能够以新颖、独特的传播模式,营造公众关注的话题,吸引越来越多的网友浏览、参与互动,知民情、聚民意。

中国宁波网全媒体记者多次赴宁海实地采访,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报道方式,在首页重点推出《文明城市需要“老何说和”》系列报道。解读“老何说和”这一民间调解组织的运作模式和经验做法,既有从整体上的报道《宁海“老何说和”:用群众方法解决群众问题》,也有实际案例的报道《“老何”调解心得:摆正自身位置,有效化解矛盾》,还有从群众视角展开的报道《百姓眼中的“老何”:办事公正公平,让人放心!》,以及从政府管理角度的报道《“老何说和”:整合民间力量,共化信访难题》等,使网民对“老何说和”这一民间调解模式全面了解,也使得这些被称为“老何”的民间调解员形象更加生动鲜活。

2.网络评论把报道引向深入

网络评论是在网络媒体上就新闻事件或当前事态发表的评论性意见。网络评论有责任引导网民正确认识新闻事件,正确参与社会热点问题。随着新闻事件向纵深发展,网络评论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跟进事件的发生发展,通过网民的互动对新闻事件整体推进,从而营造平等的、无时间空间限制的舆论平台,促进大众对社会热点和新闻事件的持续关注。在此次报道中,中国宁波网非常重视发挥网络评论的作用,吸引更多的网民参与,扩大报道的影响力。

中国宁波网在持续推出系列报道的基础上,采用专题整合、独家评论的方式,深度挖掘价值、推广经验、引导思考。在首页套红显著推出《“老何说和”——调解纠纷、化解矛盾、以和为贵》专题,开设宁网专访——带你走进老何、“老何”的起源和发展、视频新闻、微博留言、网友留言、“老何说和”网上工作室等栏目,集纳整合新闻报道资讯,丰富、翔实、深入地阐述“老何说和”通过聘请群众威信高、人文地缘熟、法律政策精、热心调解工作的干部群众自主调解纠纷、化解矛盾的成功经验。同时,刊发《“老何说和”说了些什么?》等原创评论文章,开宗明义地指出“老何说和”说出了“公平公正”,说出了基层普遍存在、外人又难以触摸到的矛盾点,说出了群众想听的话语,说出了人们渴望和谐的心愿。深入浅出的评论有效引导网民认识“老何说和”社会价值。

3.对话视频直播增强互动

宁波现有网民480多万,约占全市常住人口的62%。调查显示,70%的网民经常利用论坛、博客、微博等发表各类意见和建议。利用网络“对话”互动平台,提高网民参与度,畅通“百姓网上发声”渠道,这是中国宁波网在新形势下着力创新的一种举措。

中国宁波网多年来打造的“对话”互动平台,是浙江省知名新闻品牌栏目之一,是网民参与互动交流的网上平台。在“老何说和”全媒体系列报道推出之后,“对话”栏目随之跟进,推出节目“宁海‘老何’为何能说‘和’”。邀请中共宁波市委政法委副书记项敏、宁海县司法局副局长周际勇、宁海县大佳何镇“老何说和”首席人民调解员何文昌等嘉宾到视频直播室参与节目,与广大网民进行互动交流。网友踊跃参与,对“老何说和”发起缘由、如何调解民间纠纷化解矛盾、如何进一步推广等进行互动交流。很多网友表示,“老何说和”这种民间调解方式非常值得推广,在化解基层矛盾,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起着很好的作用。

4.微博论坛讨论扩大影响

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使网络媒体在主题事件传播时如虎添翼,新闻事件的影响力和舆论场也得以迅猛扩张。中国宁波网经过认真策划,针对社会管理创新这一新的报道课题,把报道的一个落脚点放在微博和论坛上,运用微博、论坛等互动方式发动网民参与讨论,进一步扩大宣传影响力和覆盖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