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缺陷管理论文

缺陷管理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17 22:58:23

缺陷管理论文

缺陷管理论文篇(1)

1.1四网融通,广开言路

患者通过手机短信、语音电话、电子触摸屏和网络这4种形式向医院提出表扬、指出建议、作出批评。四网融通,广开言路,患者可以直接将自己的真实感受、想法随时传达给医院,医院在得到讯息后迅速做出响应,在24小时内与患者取得联系,进一步了解情况,做到有呼必应,有问必答。

1.2“文明服务缺陷管理系统”工作小组

成立“文明服务缺陷管理系统”工作小组,由各科室负责人组成,根据患者反映突出的情况,组织工作小组相关成员进行核实查证,定期、不定期进行会议讨论,重点针对患者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研究。

1.3缺陷处理闭环系统

建立科学、系统、高效、客观、全方位的处理机制,重点针对存在缺陷的服务环节进行管理干预,建立“受理—查证—整改—反馈—评价”的缺陷处理闭环系统。通过对患者反映突出的问题进行核实,经过工作小组讨论提出整改方案,根据具体情况试运行一段时间后通过反馈进行评价,对确实存在流程缺陷的环节进行再造,从而实现服务患者、服务临床、服务职工的目的。

2效果评价

图1显示,流程再造数量的年度变化趋势显著地表明了医院管理侧重点的变化,以及医院医疗服务流程的逐步完善过程。图2所示,流程再造主要涉及并参与部门前5名分别为信息中心、医务处、财务处、护理部、总务处,也侧面说明了患者反映比较多集中在以上5个部门,也明显看出各部门所占的比重。

3推进流程再造案例

3.1案例1:门急诊药房合并我院的急诊药房一直存在流程不顺畅,导致患者看急诊时交费、取药环节存在一定不便。经过管理系统小组成员反复讨论,搜集相关科室意见,协调相关工作负责人,医院作出调整:将急诊区域重新装修后,将急诊药房搬到一楼大厅门诊西药房南侧;资源整合、系统调整,实现在急诊收费处收门诊处方;急诊药房与门诊西药房间墙壁打通,将急诊药房与门诊西药房合二为一,患者可以在看急诊时及时拿到门诊药品。以上系列调整增加了服务窗口数量,减少了患者排队等待时间,实现了医院门急诊总收费次数下降,减少了患者来院次数。3.2案例2:血气机和血气试剂整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有西直门院区和白塔寺院区,两个院区之间有15~20分钟车程,故两院区很难共享医院的部分设备。医院原来共有9台血气机,其中老院手术室1台、老院50病房1台、呼吸科3台、新院手术室1台、外科监护1台、肝移植监护1台、心外监护1台。虽然可以满足患者需求,却存在一定的浪费。白塔寺院区血气机使用率相对不高,鉴于血气机试剂使用的特殊性,白塔寺院区平均20天做10个,收费1200元,试剂成本8000元,即每20天医院亏损6800元,每年亏损合计12.41万元。经过管理系统小组成员反复讨论,搜集相关科室意见,协调相关工作负责人,医院作出调整:调整血气机数量至7台,整合血气机使用区域,其中老院检验科1台、呼吸门诊1台、6B监护1台、6C监护1台、4B监护1台、新院手术室1台、急诊抢救室1台。调整后的血气机使用布局更加合理,在保证患者使用的同时减少成本,增进效益。经统计共减少血气机设备成本25万元,加上每年白塔寺院区减少试剂亏损12.41万元,共计37.41万元。

4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系统运行至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7年前制定的系统和相关制度、流程在适应现在的诊疗服务过程中有一定的不合适,需要经过具体原因分析找出问题所在,从而制定切合实际的实施方案对系统和相关制度、流程进行调整。4.1出现问题原因分析鱼骨图见图3。4.2根据以上原因分析制定的系统调整实施方案系统调整实施方案如图4。

缺陷管理论文篇(2)

【关键词】农村低保制度缺陷完善

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提出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以保障居民基本生活为目的,科学、合理地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然后对家庭成员的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给予差额补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以保障全体公民基本生存权利为目的的社会救助制度。它根据维持最起码的生活需求的标准设立一条最低生活保障线,当每个公民的收入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而生活发生困难时,有权利得到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提供的现金和实物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一种解决贫困问题的补救机制,是现代化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

2007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补助资金支持财政困难的地方。1月9日,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抓紧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为困难群众雪中送炭。3月5日,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指出,在全国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5月23日,温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低保制度作出部署。6月26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会议,回良玉副总理提出明确要求:今年要在全国农村全面建立低保制度,并确保在年内将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到户。7月11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这标志着我国农村低保制度开始全面建立和实施。

二、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消除贫困、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也是继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在我国农村反贫困事业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1、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尽快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实现其基本生存权的需要

自2001年我国开始实行开发式扶贫方针以来,绝对贫困人口规模大幅下降,2000—2006年共计减少了1061万人,大部分贫困地区、贫困人口通过自身的努力走上了脱贫致富、自我发展的道路。而随着扶贫投入的不断增长,每年减少的贫困人口数量却在变小。上世纪80年代,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平均每年减少1370万,90年代平均每年减少520万。2001—2006年,平均每年只减少约156万,其中2003年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80万。根据统计局估算,当前绝对贫困人口中有7%丧失劳动力,只有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才能彻底解决这部分绝对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并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2、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城乡居民均等享受国民经济收入和改革发展成果的需要,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具体体现,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都把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个重大课题,并要求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立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既是农村扶贫目标和思路的创新,又是国民经济收入和改革发展成果的再分配,可以使城乡居民在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实现制度性的均等化。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三、农村最低保障制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低保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也暴露了一些突出问题,急需研究改进。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农村低保进展缓慢、覆盖面低,绝大多数农村贫困人口仍然不能纳入低保范围,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困难群众无法获得任何来自国家和社会的基本生活保障。除此之外,在农村低保制度实践过程中,以下几个问题也比较突出。

1、工作指导思想有偏差

目前许多地区各级干部对建立和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社会意义认识清楚,而对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低保制度的社会效益、如何处理该制度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关系的思想认识却没有完全统一。有的从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考虑多一些,有的从本乡镇如何争取更多的低保资金考虑多一些,有的从操作便利性方面考虑多一些。甚至有些管理干部还抱着“请神容易送神难”的“好人态度”,不敢轻易更换保障对象,低保对象几乎几年不变,除非是子女长大成人或低保对象死亡。有的还把农村低保制度误认为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全部内容,在实际的操作、宣传、舆论引导方面,对其社会功能寄与了太高的期望。

2、认识上的误区

目前包括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在内的许多人对低保工作的法制性认识不足,认为低保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德政工程,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现行的工作方式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随意性较大,钱多了就多保一点,钱少了就少保一点,因钱定人。有不少地方的政府部门认为低保工作固然重要,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财政资金不足,所以爱莫能助。就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而言,经济和资金实力的确是一个重要条件,但绝不是决定因素。还有不少人认为,同是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相比,前者最起码还拥有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土地,而城市三无人员、下岗人员等,失去工作就失去了任何经济来源,因此,城市低保工作比农村低保工作更迫切、更重要。在实践中重视城市低保工作,忽视和轻视农村低保工作。

3、农村低保对象界定标准上的困难

和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收人有其自身特点,使得在收入界定上存在一定困难。第一,收入难以货币化。由于农村居民收入中粮食等实物收入占相当比重,在价值转化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第二,收入的不稳定性。除农作物收成的季节性及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等因素外,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也增大了收入的不稳定性。第三,由于农村养老金制度远未普及,那些丧失劳动能力和经济来源的老年人口在生活、就医、子女求学等方面的困难加大。

4、摸底统计工作滞后

各地区虽然明确了农村低保标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乡镇、村委对农户的收入、生活等基本情况的统计工作相对滞后,还没有做到参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统计出实际应该纳入低保范围的全面、准确、完整的数据。目前许多地方只是按照低保资金的多少来分配低保对象指标,把原有的特困救济对象转为低保对象,存在按人口平均分配低保人数的现象,应保难保、能保漏保的情况较多。这对进一步完善目前的低保政策增加了难度。同时,因各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相同的低保政策对边远贫困乡镇与城郊相对宽裕乡镇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明显不同。

5、保障范围过窄

从多数地区开展低保的工作情况来看,低保范围一般是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孤老残幼以及劳动力少、家庭收入低或因灾、病及残疾致贫的家庭,主要保障对象是农村绝对贫困的人口。低保的覆盖面不够广,实行低保政策后,有些地区保障人数比特困户救助人数还要低。因低保资金和低保指标有限,只能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先解决特困类弱势群体。在保障人数有限的情况下,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情低保、关系低保情况。

6、低保资金难以落实到位

主观层面上,部分基层政府部门对农村低保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资金的挤占挪用;客观层面上,低保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完全依赖财政投入。不少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收支状况尚属“吃饭财政”,依靠财政解决城市低保问题已勉为其难,对面更广、量更大的农村低保工作,供需矛盾突出、资金缺口难以弥补,这是制约农村低保工作整体推进的一个客观问题。

四、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建议

鉴于前述农村低保制度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各地低保制度探索与实践中的突出问题,我们应坚持建设农村低保制度的大方向,同时着力完善这一制度。

1、加强低保政策的宣传解释,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

人们对低保政策的了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各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要重视低保制度、政策的解释工作,要通过各种媒体向群众宣传、解释,让人们了解低保实施的意义、保障范围、保障标准,尤其是低保的概念。对来访者要耐心细致地解释,让他们懂得低保不是政府发放的生活费,也不是助懒、扶赖的手段,而是鼓励生产自救。

2、坚持稳健起步,合理确定农村低保的标准、范围和对象

一般情况下,农村绝对贫困群体的成因主要有五种:因病、残、年老体弱、缺乏劳动力或劳动能力低下和生存条件恶劣。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就是要帮助这部分人解决温饱问题。根据摸底排查和测算,实现对这部分人的“应保尽保”。在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起步阶段,需要严格界定保障对象范围,实现政策目标,防止盲目扩大保障范围,避免影响低保制度的可持续运行。

3、落实与农村低保的相关配套政策

农村低保制度是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中基础性的兜底制度,与农村其它专项救助制度相比,在救助对象和保障功能方面有明显的区别,既不能相互替代,又需要衔接配套。农村低保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部分,虽然社会保障制度分支很多,也有不同的部门去分管运行,但农村低保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把它孤立,应尽力与农村其他相关社会保障机制。衔接配套各有关部门要对低保对象在医疗、教育、住房、法律援助等方面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或帮扶措施,提供及时、必要的救助。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力地推动农村低保制度的稳步前行,才能形成针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救助体系,构建保障农村贫困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

4、保障人数应因地而异

从农村低保实施情况看,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绝对贫困人口达不到3.3%,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绝对贫困人口远远超过3.3%。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财力不足,往往不能按实际人数实行保障;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保障人数要达到要求的比例,往往要突破绝对贫困线延伸到边缘群体。应由各省发改委牵头,会同民政、扶贫、统计等部门,测算不同地区的贫困指数,据此确定农村低保救助比例。

5、规范管理,强化公开性和监督机制

农村低保涉及面广、分散性大、工作量大、情况复杂,操作办法简捷,但具体制度设计要周全,避免出漏洞。在操作程序上,申请、评议、审核、审批、资金发放等环节都要有责任人和档案记录。坚持阳光操作,做到审批政策、申请对象、低保标准、救助水平四公开,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在对象管理上,注意动态管理,确定合理周期,定期审核低保对象家庭人口与收入变化情况,切实做到“低保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在监督检查上,强化监管措施,明确工作责任,对资金落实、规范管理等情况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检查,严肃纪律、严格责任。

6、加强动态管理

人们的收入是不断变化的,力争一个不错、一个不漏,真正让那些连温饱都难以维持的农村贫困人口在政府的帮助下享受最基本的生存权,就必须做好低保工作的动态管理。为了防止在确定保障对象过程中出现“懒汉现象”及其他问题,对规定的几种不能享受低保的情况要严格执行、决不手软。比如家庭有就业能力的成员无正当理由拒绝就业,不自食其力的;家庭拥有闲置的生产性设施或除住房等基本生活必须品外的非生产性物品按变现后计算人均值为当地最低生活标准6倍以上的(具体标准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家庭实际生活水平明显高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的等等。这样做既能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又能防止因保障措施不当出现挤兑最低生活保障基金的“懒汉现象”等问题。

7、加强低保工作信息化建设,推进低保资金的社会化发放

低保手续繁琐、程序复杂。单靠工作人员手工操作和管理,难以统一和规范。由手工化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过渡是低保工作的必然选择。因此,地方政府应加大投入,建设城乡低保信息管理系统;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基层低保管理人员培训,实现低保信息网络化。由计算机对低保对象进行信息处理,既可节约财力,还能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应积极探索农村低保金发放的各种有效形式,逐步推行社会化发放工作。由于低保人数多,基层低保工作人员少,为确保低保金的发放安全、堵塞漏洞,相关部门要与金融部门进行协商,相互间予以积极配合。

综上所述,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农村低保工作,加大对农村低保工作的支持力度,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高度上,从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全局出发,增强紧迫感与责任感,消除畏难情绪,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宋士云: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变迁透视(1979-1992)[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1).

[2]王成新、陆彦: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J].北方经济,2006(5).

[3]何忠伟、蒋和平:当前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问题及对策[J].桂海论丛,2004(2).

缺陷管理论文篇(3)

论文摘要: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目前主要存在人事档案内容失真、材料不全、管理政出多门、档案利用范围狭窄等一系列问题,笔者以为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目前的人事档案管理问题就必须采取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用人与管档相分离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等措施。

一、我国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事档案内容失真真实性是人事档案的生命,而现有的档案材料中内容的真实性却不高。有的档案中材料内容前后不符,如时间方面,出生年月公历、农历填写随意,且没有说明;参加工作时间、入党、入团时间也是大致一个年月,每次填写时也往往不一致。姓名改变后不写曾用名,也不加以说明,这给材料的归档造成麻烦,尤其是一些比较常用的名字,如:建平,建红等,更是容易出现同名同姓的情况。档案中的考核鉴定材料大多只有优点,没有缺点,只有成绩,没有差错。这些问题的本质在于干部职工在填写材料时没有实事求是,只看重自身的利益,怎么有利于自己就怎么写而与自己关系不大的,则随意性较大。人事档案部门也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核把关,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是任其一错再错,致使人事档案不能如实反映本人的真实情况,给档案的利用带来困难。

(二)人事档案材料不全一些本该有的履历表、年度考核表没有,一些本该有的学历、职称、工资材料也不全。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干部职工对人事档案的认识不够。他们认为像履历表、年度考核表等类似的表格已填过不少了,自己近年来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不填也罢。有的人在填写表格时能省则省,履历表中学习简历从高中或大学开始填,家庭成员及社会主要关系都没有。还有一些如学历、培训、职称等材料,一旦落在个人手中,他们就紧紧地放在自己身边,认为这样更安全,用起来也更方便。二是分管人事的部门没有将材料及时收集归档。一些单位分管人事档案工作的人员并非专职人员,往往是身兼数职,于是有时只是将档案材料仅仅作为要保存的资料加以收集堆放,没有及时归档,导致个人档案中材料内容不全,更严重的是当有同志调离时也没将归档的材料放入其个人档案中。

(三)人事档案管理政出多门现有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管理模式基本上是沿袭旧体制,但又有突破旧体制的趋势。人事档案总体上是单位、部门管理,分别由党委组织部门、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服务中心、劳动部门所属就业服务中心、教育部门所属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企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以及有人事管理权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人事档案的多头管理是传统“档随人走”的人事管理模式的反映,它既是束缚人才流动的障碍之一,又是影响人事档案管理质量的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和人事制度的逐步推行,在大中专毕业生学籍档案的管理上,个别部门拘泥于传统管理模式和自身利益的诱因,档案管理权限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冲突。

(四)人事档案利用范围狭窄人事档案的利用是所有人事档案工作的目的。从我国人事工作的现状来看,由于人事档案强调保密性,人事档案的利用范围小,利用频率低。按照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人事档案的利用范围主要是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利用最多的主要是传统人事管理工作的范畴。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外资企业、社会化中介组织等成为吸纳人才资源的重要渠道,而与此同时,随着国有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大中专毕业生要面向市场自主择业,这些变化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大中专毕业生流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外资企业、社会化中介组织等,而市场化配置人才资源又加快了人才流动的频率。显然,传统人事档案的利用制度不能适应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人事档案的利用应当延伸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化中介组织甚至外资企业,人事档案的利用频率应当适应人才流动的频率,这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

二、改革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人事档案管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档案工作人员。作为人事档案工作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加强责任感,把人事档案工作看作一项政治工作,在平常的管理中体现它的严肃性,能坚持原则、严守纪律、遵守制度、保守秘密。在繁杂琐碎、枯燥单调的工作中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和差错。有了责任心,才能不厌其烦地去收集材料,才能认真鉴别材料的真伪,才能按照要求将材料及时归档、整理成册,才能将人事档案材料当作一种资源。注重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通过自学、参加培训等方式,熟悉人事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基本要求,尤其是对材料的鉴别、分类,更是要了如指掌。努力掌握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档案质量。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使人事档案工作更科学、更实用,为不断进步发展的社会提供有利的人事资源。

(二)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人员是基础,制度是保障。人事档案的性质决定了人事档案工作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必须严格按照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来办事,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使档案工作有规可循,有章可依是非常必要的。遵循《收集制度》,建立人事档案材料收集网络,明确收集的范围和要求,让制度使人事档案内容充实,更全面地反映一个人的情况;遵循《鉴别归档制度》,明确鉴别的内容和归档的要求,对材料进行有效的鉴别,及时存真去假、查漏补缺;遵循《保管保密制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少人为因素的破坏,保障人事档案的安全,延长使用的寿命;遵循《查阅制度》,明确人事档案利用的方式和方法,以保证人事档案的安全性和真实性。重质量,抓管理,人事档案工作人员要以制度来维护管理,以管理来保证质量,切切实实做好管理工作,让人事档案工作走上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

(三)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它对人事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尽可能地运用当代科技新成果和管理新手段,提高人事档案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以尽快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目前,国外档案管理很多已使用计算机,就是在国内,使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档案的也越来越多。实现人事档案计算机辅助管理势在必行。

(四)建立用人与管档相分离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要改革现行“人档合一”的单位、部门所有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按照“人档分离”和集中统一的改革思路,将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机构、劳动部门所属就业服务机构、教育部门所属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以及政府其它部门所属的相应机构承担的人事档案管理职能剥离出来,将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权重新上收归政府所有,成立政府所属的统一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心,除公务员身份的人事档案仍由党委组织部门管理外,企事业单位人员(包括改制破产的企事业单位置换身份后的人员)、大中专毕业生、非公有制单位的人员以及其他社会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统一由政府所属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心管理。人事档案管理中心应设立为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型事业单位,在建立档案管理相应设施和提供服务的经费来源方面,从初始设置的“以档养档、适当收费”逐步过渡到由公共财政全额提供经费,从而以机构的独立性、职能的专业性、服务的无偿性为基础,逐步建立为社会公信力强的人事档案管理机构。

参考文献:

[1]陈小薇.对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存在问题初探[J].就业与保障,2006(2).

[2]吕春影.人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蹼阳职业技学学报,2004(11).

缺陷管理论文篇(4)

管理界限不明,企业责任过重。开发公司与物业企业责任不明。社会公众对物业管理企业与地产开发企业缺乏正确区分,物业企业被人们普遍定义为地产售后投诉处。不少人误认为物业企业是地产开发企业的下属机构,房产物业出现问题理应由物业公司解决。实际上,大多数物业管理公司并没有参与地产的开发建设。一些开发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只建造、不管理,建设规划缺乏长远考虑,遗留下来配套设施不完备、建筑物质量低下、规划建设滞后等问题影响了物业管理企业的正常运转。

基础薄弱难获规模效益,人才匮乏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目前从整体上看南阳物业管理企业资质参差不齐,规模普遍偏小,管理项目数量偏少仍是不争的事实。由于物业管理企业提供的是服务,硬件设施方面的要求不高,入行门槛相对低,“几张桌子几个人”便能构成一个公司,因而企业资质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一些企业基础思想观念、管理经验、人才队伍和技术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一些企业不能严格履行合同,服务等级标准规定的定时保安巡逻、全天电话报修等项目很少能够实施到位;一些企业由于规模小、效益差,连门卫、保洁等基本服务都难以保证。

对南阳物业管理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健全法制、提供政策,促进物业管理市场化进程。物业管理公司的企业性质决定了其发展只能走市场化道路。但物业管理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政府应转变职能,从直接管理、干预物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转向宏观调控,努力促进物业管理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应在强化物业企业资质管理,把好物业管理市场准入关的前提下引进竞争机制,鼓励通过招标、协议等方式公开选聘物业管理公司,充分运用市场竞争机制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放开价格管制政策,收费标准中除特殊项目实行政府指导价外一般由市场决定,实行政府指导价的项目也应根据目前人工成本的变动做出适当调整。建立健全统一的物业管理法律体系,明确界定物业管理公司、地产开发商、消费者之间的权责问题,出台应对物业纠纷特别是管理费用纠纷的快捷处理手段,依法维护各方权益。政府应牵头协调好各行业管理部门、公共事务部门与物业管理企业的关系,制定切实可行的地方法规,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政策环境。

(2)强化管理、延伸服务,不断开拓市场领域。物业管理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工费在企业成本支出中所占比重最大。参与调研的企业普遍反映,人工费基本要占到企业总成本的50%以上,因此企业必须强化自身经营管理,通过资源合理配置,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物业管理是综合行业,管理的对象是物业,服务对象是人,受雇于业主、服务于业主,这就必须坚持业主主导原则。应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培训,以利于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

缺陷管理论文篇(5)

关键词:秦二厂 核电 大修 质量 缺陷 分析

1.前言

多年来,随着国内外质量管理标准、法规的不断发展,绩效已经与质量管理密不可分,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运用绩效的理念和方法[1]。根据历次大修经验,本文选取覆盖面广、更能反映大修现场质量管理整体水平的承包商随机监督记录进行统计和分析。

本文探讨的重点在于,以提升大修质保管理绩效为出发点,从不同的角度统计大修承包商质量管理缺陷并运用数学建模思想、QC小组工具的方法对缺陷进行分析,以求对我国其它核电厂的类似活动提供理论方法和实践上的参考。

2.大修质量管理缺陷的统计

2.1按缺陷数量统计

秦二厂转入群堆管理模式至今,共有6次大修,对其质保随机监督记录的承包商数据进行统计,如表1所示。尽管工作文件包由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CNNO”)准备,但考虑到承包商工作负责人在开工前有工作包文件检查的职责,也将文件准备作为缺陷统计。由于一个缺陷项目中可能存在2个或2个以上的缺陷,因此缺陷数比缺陷项目数要多。

根据表1可以计算出,承包商负责的项目约占项目总数的80%,而其缺陷项目数却接近缺陷项目总数的90%,因此,提高大修承包商质保管理的绩效对大修整体质量管理业绩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2.2按缺陷类型统计

按质量要素可把以上大修承包商的质量管理缺陷分为6大类,为便于分析,又细分成23小类,如表2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文件准备及执行方面的缺陷约占总数的69.2%,是主要缺陷;而其中文件执行类缺陷就占到了缺陷总数的50.2%。这反映出大修承包商在文件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多。

3.大修质量管理缺陷的分析

3.1 从数量角度分析

在物理实验中,系统误差被定义为“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与被测量的真值之差”。区别于偶然误差,它的出现并非偶然因素所致,且只能通过改进试验仪器、提高测量技术、完善试验方法或保证正确的实验条件等系统性方法来改善。与此类似,在大修承包商的质保管理中,也存在着由于质量管理系统某个环节失效而引发的系统性缺陷,且这类缺陷往往在该系统环节得到修复以前,大量出现在现场。因此,我们可以套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对大修承包商质保管理缺陷进行分析。

假设“符合CNNO管理要求的承包商行为”是“真值”;“违反CNNO管理要求的承包商行为”即“大修承包商质保管理缺陷”是“偏差”,其数量用X表示。那么,在本文选取的样本中,X值越大,就说明这类缺陷出现的频度越高,而对应该缺陷的质量管理系统环节失效的可能性(其大小假设用Y表示)越大。因此,我们应从23小类缺陷中筛选Y值较大的进行重点分析。

根据上文的推论可知,这7类缺陷的高发很可能是由于质量管理系统中环节的失效所致。“事故冰山理论”也告诉我们,一个暴露出来的严重事故必定有成千上万的不安全行为掩藏其后。在群堆模式下大修承包商的质保管理活动中,业主和运营单位应对这些缺陷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定期统计并对缺陷的原因进行深入地分析,寻找可能出现的质量管理系统环节失效的前兆,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大修期间出现重大安全质量问题。受能力及篇幅的限制,此问题在本文中不再多述,可作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内容或方向。

这里应当特别说明的是,本节的推论并不意味着,其它缺陷不存在由系统环节失效而引发的可能性,而我们因此可以降低对其重视的程度。

3.2从对质量影响程度的角度分析

在图2中,虽然A、C、W等16类缺陷的Y值均不大于7,即因质量管理系统环节失效导致其发生的可能性较小,但是从对现场质量影响的程度上来看,这些缺陷的出现会直接导致质量降级甚至质量事件的发生,后果更为严重。比如,因“A-工作负责人未授权”、“T-越点施工”或“W-承包商QC参与检修”导致检修质量的不可控。因此,在面对这类缺陷时,我们本着“零容忍”的原则采取停工、发纠正行动要求等严厉手段警醒承包商高度注意,严厉杜绝此类缺陷发生,确保大修质量的可控。

从QC小组工具使用的角度上来看,这也是我们在使用柏拉图工具进行影响度分析时应当特别注意的,那就是柏拉图中发生次数少的项目,其影响度未必就小。

4.探寻降低缺陷数量的要因,提升大修质保管理绩效

对于缺陷要因分析的研究涉及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受能力及篇幅的局限,本文不再过多叙述。而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提升大修承包商质保管理绩效――降低缺陷数量的要因分析上。

按以上方法,对表2中X值相差较大的不同缺陷进行分析对比并统计,最终得出的结论与图3基本一致。由此可见,从以上6个要因入手,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大修承包商负责项目的质量缺陷率,从而达到质保管理绩效提升的目的。

缺陷管理论文篇(6)

关键词: 护理缺陷 原因 对策

临床常见的护理缺陷:①护理观察、记录缺陷:护理观察缺陷包括观察病情不细致,病情变化发现不及时,延误病情者;护理观察项目遗漏等。护理记录缺陷包括医护记录不吻合,护理记录缺乏说服力;病情描述不确切,缺乏连贯性护理记录;护理记录不及时,内容不详细;护理记录不及时,计算发生误差、漏记、错写、误写者等。②护理处置缺陷:包括护理不周、发生褥疮、烫伤者;昏迷、躁动病人或无陪伴的小儿坠床,造成不良后果者;漏做药敏试验者或未及时观察结果,又重做者;手术、检查病人应禁食而未禁食,以致拖延手术和检查时间者等。③注射、输液缺陷:包括错注、错输、漏输;注射输液中的药名、剂量、方法、时间发生错误;用药速度快慢调节发生错误;使用过期、变质、浑浊、杂质的药品。④临床常见的护理缺陷还包括消毒隔离缺陷、输血及血标本采集缺陷、医嘱处理缺陷、口服药发放缺陷等。

护理缺陷原因分析:①工作责任心不强、安全意识淡漠、惰性严重、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和慎独精神,不能严格遵循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办事,是导致护理缺陷发生的主观原因。②日班事务性的杂事多,护士分层次上岗未落实,是发生护理差错的客观原因。有资料显示,差错发生的主要时间还是白班。白班各种护理治疗集中,同时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还要接待、处理新患者等,容易造成工作上的疏忽,是造成差错的客观原因。③护理缺陷发生率与发生缺陷人员的护龄和职称密切相关。护龄和职称越低,差错发生率越高,这与护士的业务知识水平、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临床经验有很大关系。④与管理因素有关。管理缺乏力度,责任不清,奖罚不明,质量控制措施形同虚设流于形式。护士长要花大量精力进行琐碎的行政事务管理。如:科室的经济收入和支出的管理、各类物资的管理、临时顶班、完成计划外工作等,严重影响了护士长的管理职能。

护理缺陷的防范:①强化安全意识,健全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增强法律意识教育。进行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落实护理工作制度,经常性的学习医疗安全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如: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执行医嘱制度,差错事故分析讨论制度等。②提高护士业务水平,充分发挥高年资护士作用。因为高年资护士既有牢固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又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善于及时发现、处理问题的能力。高年资护士要为年轻护士把好关,做好传、帮、带、教,工作安排上要新老搭配,以老带新,以此防范护理缺陷出现。制定新护士培训计划,按计划对新护士进行培养,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分阶段定时考核,特别是在强化巩固“三基”培训的同时营造学习上进的氛围,鼓励护士参加各种与专业相关的学术活动,定期在病区举行专科知识培训,选送护士外出进修,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形成业务水平稳定、思想素质过硬的护理队伍。③加强管理、履行管理职能。实行全面的质量控制充分发挥质控组织作用,遵循护理质量标准,防检结合、以防为主全面控制护理质量。制定明确的奖罚措施,尽力将缺陷消除在事前。建立护理缺陷分析讨论机制,每月无论有无缺陷,都要组织人员进行分析讨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此防范缺陷。

参考文献

缺陷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缺陷认定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1

继COSO1992后,美国国会于2002年通过SOX法案,此后又于2004年提出基于风险管理的COSO2004,通过“三步走”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内部控制评价系统。在借鉴这三项法案的基础上,五部委于1992年联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我国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确立了基本框架;2010年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中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提供了更为具体的参考。目前我国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理论界与实务界呈现了以要素研究为主,系统研究为辅的景象。大多学者对内部控制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缺陷认定和评价报告及披露等一个或者几个要素展开研究,其中对于内控缺陷认定的研究较少。本文现采用从系统到要素、要素中重点关注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顺序来对国内学者有关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进行部分回顾与评述。

一、国内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究文献综述

我国学者对于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整体研究较少。主要有池国华(2010)对于基于管理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模式的研究和张先治、戴文涛(2011)对于基于政府监管部门和外部非营利性机构视角的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研究。池国华(2010)从内部管理的视角,以内部控制评价是企业为了组织目标的实现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而形成的自我需要为基础,借鉴业绩评价理论,建立了基于管理视角的七要素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模式整体架构,并对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标、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报告等七个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构成要素进行了具体化的设计分析,为我国企业设计适用的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提供了一个参考模板。

从要素研究来看,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从评价目标、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不同方面对内部控制评价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提出了有益的见解。陈汉文(2008)认为内部控制评价即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内涵及其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陈关亭等(2013)构建了基于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并吸收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及企业实践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池国华(2011)在借鉴中国内部控制评价指数和《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的基础上,将定性评价指标界定分值区间划分为五个等级作为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张先治、戴文涛(2011)构造了将AHP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多层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目前我国学者对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多集中在缺陷披露及其影响因素和市场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反应方面。关于披露动因方面,田高良、齐保垒(2010)认为管理层有发现并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动机。对于披露的缺陷涉及到的内容,单华军(201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披露最多的是培训类、董事会类、内部审计类、子公司类等方面的缺陷。对于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的特征研究方面,齐保垒等(2010)以2008年深市494家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公司为研究样本,发现经营越复杂、内部控制建设较薄弱、经理审计变更和财务报表重述的公司更容易披露内部控制缺陷。

部分学者在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困境、认定标准及认定方法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王惠芳(2011)从制度、理论以及操作三个层面对内控缺陷认定困境进行了解析,并基于这三个层面提出了破解困境的方法,由此构建了内控缺陷认定的基本框架。对于不同程度内控缺陷的认定上,陈武朝(2012)通过对2003年11月至2005年7月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或重要缺陷的在美上市公司研究发现,在SOX法案执行初期,在美上市公司主要根据准则中列明的表明公司内部控制可能存在重大缺陷的重要迹象来认定重大缺陷的;另外一些则通过定义来认定。由此提出我国在重大缺陷认定上,可以参照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第22条列出的表明内部控制可能存在重大缺陷的迹象,并结合重大缺陷定义来进行认定。

二、国内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研究文献评述

由于目前我国的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建设出于基础阶段,各规范及指引对内部控制评价的规定不够具体、明确,因此我国学者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内容繁杂、角度众多。少数学者从整体的和系统的角度构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模式,大多数学者对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构成要素中的一个或者几个要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对于评价目标的研究,普遍认可的观点是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对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要素导向和风险导向的两种评价指标体系有在争议中逐步结合的趋势;对于评价标准的研究,大多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标准来研究;在评价方法上,展现以层次分析法依然是研究重点,糅合多种评价方法的趋势;在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方面,我国学者集中研究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及其影响因素和市场对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反应方面,而对于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内涵、分类及认定标准方面研究较少。对于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我国更是处于起步阶段,缺陷认定标准的确立和完善需要一段时间,为此还需要我国监管部门、企业和学者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陈汉文,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J].审计研究,2008(03):4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