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1 15:29:22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篇(1)

关键词 实验室生物安全;高致病性禽流感;生物风险

中图分类号 S85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2-0250-03

权威的韦伯新世界词典对“risk(风险)”这个词的定义是:“受到伤害、破坏或损失的可能性”,风险是可以人为地加以控制的,这就是对风险进行分析,根据危害的大小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去控制或者降低风险。风险分析(risk analysis)作为人们在日常决策过程中进行预防性管理的一种工具,可以运用到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如信息安全风险分析、商业秘密泄密风险分析等[1]。2008年2月,欧洲标准化委员会实施了国际上第1个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标准《实验室生物风险管理标准(CWA15793)》,为我国实验室生物风险分析的方法提供了参考。我国于2008年12月26日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8)》(代替GB 19489—2004),该标准对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做了详尽的要求,是目前我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生物风险分析的指导性文件。该文结合相关标准和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的工作实际,建立了针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PAIV)实验活动的实验室生物风险分析方法。

1 生物风险分析模型的建立

HPAIV的风险分析方法可以是定量的也是可以定性的,定性分析是根据HPAIV风险性质进行区分。定性风险分析一般不用数字衡量而是用描述性语言文字表达风险水平的方法,比如“极有可能发生(很可能)”、“可能发生”、“不可能”、“很少发生(非常不可能)”等,以及“高、中、低、忽略”来描述风险评估结果。对于《国际动物卫生法典》中所列出的疾病,已经有很多国际标准,就可能出现的风险已有广泛的一致性意见。这种情况下,只要有定性分析就可以,不必要求进行数学模拟技术。在很多情况下定性的风险分析己经可以满足有关的决策需要,在进行HPAIV的风险分析时,就可以选择定性风险分析。定性风险分析是用于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风险控制决策的最通常的方法[1]。HPAIV风险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

2 实验活动中的风险评估及管理

只有当风险存在时才有必要进行风险评估,即只对于分析对象所涉及到的风险进行评估。因此,开展HPAIV实验活动的风险评估应先对HPAIV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传播途径、变异性、致病性、临床症状、防治措施进行详细阐述,收集有关禽流感病毒感染剂量和相关动物实验数据,为风险的确定提供资料参考。风险确定是风险分析最初的步骤,也是十分重要的步骤。在这一步要求将所分析对象的所有可能的风险因素考虑周全,如果有一个特定的风险没有被考虑到,那么就不可能在以后的步骤中对该风险做评估,并形成减少该风险的措施。风险管理是指在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开展实验活动时可采取的风险减少措施及其作用评价,目的在于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的安全保障[2-3]。对HPAIV实验活动的风险确定、评价和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 样品采集

采集临床标本,挤压咽棉拭子时,动作要轻柔,勿剧烈操作,以防止产生气溶胶和液体溅出。漂洗和研磨标本时,液体容易溅出平皿,污染工作台面,应事先在平皿下铺好含有新鲜配制的1%有效氯的次氯酸钠纱布。当病毒或者标本灭活后,可在普通实验室提取病毒的核酸,这时也要加强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样品采集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密切接触家禽而导致感染。因此,在样品采集过程中要做好个人防护,可穿防护服,戴可消毒的橡胶手套,戴N95口罩或标准手术用口罩,戴护目镜,穿胶靴。样品采集完毕,需对现场进行无害化处理,将脱掉的防护装备进行高压蒸气灭菌或消毒液浸泡处理,对换衣区域进行消毒,人员用消毒水洗手,工作完毕要洗浴。

2.2 样品的运输

样品在运输过程中有泄漏的风险,因此禽流感病例(包括疑似禽流感病例)标本必须放在大小适合的、带螺旋盖内的有橡胶圈的塑料管里(一级容器),拧紧。将密闭后的标本放入大小适合的塑料袋内密封;每袋装1份标本。直接在一级容器上用油性记号笔写明样本的种类、采样时间、地点、宿主名称,连同一级容器封于塑料袋内。将装标本的密封袋放入二级带螺旋盖内有橡胶圈的塑料容器内,拧紧盖,在容器上标明有关信息。将二级容器摆放在专用运输箱内(或疫苗运输箱),放入冰排,然后以柔软物质填充,并密封。二级容器要承受不少于95 kPa的压力,内衬具吸水和缓冲能力的物质。若进行病毒分离,可将密封好的、装有标本的一级容器直接放入液氮运输罐内运输。所有容器必须印有生物危险标注,标本需由专人(2人)运送,不得邮寄,最好使用专车。

2.3 样品处理及病毒分离

所有高致病性禽流感样品的处理,包括病毒分离过程都需在BSL-3实验室进行,在进行禽流感病毒样品分离时,实验操作可能会产生飞沫或气溶胶,因此均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冻存的活病毒室温融化后,因冻存管内受温度的影响产生压力,所以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管盖,开启时管口不能对着操作者。收获的病毒应存放在带垫圈、密封好的旋盖管内,管外经75%酒精纱布擦拭充分消毒后方可移出生物安全柜。大剂量病毒易在局限的空间产生气溶胶。因此,操作时每次仅限1种毒株,且体积不超过30 mL。放在CO2孵箱内的病毒培养瓶需拧紧,密封袋包装后应放在托盘上,以防止污染孵箱。

为防止实验过程中发生危险,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穿戴防护用品,包括一次性手套、固体外表和能包绕四周的防护服、清洁的套服、袖子可完全覆盖前臂的包裹式防护服、头盔和合适的鞋套或专用鞋、防护眼镜或外科口罩或全罩式面罩,因为进行特殊操作时有接触飞沫或气溶胶的危险;对样品进行离心处理时应采用密封的离心管,离心管应取自生物安全柜;样品处理完毕后,工作物表面和器具应净化处理。应使用足够的能有效抵抗无包膜病毒的标准净化处理液。一般情况下,75%酒精可有效处理生物危害性溅出物。当操作不能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时,必须同时采取适当的个人防护措施(如呼吸器、面罩)和物理防护设备(如离心机安全杯或密封转子)[4-5]。

2.4 动物感染和致病性试验

流感病毒分离株的致病性试验涉及实验动物的接毒、饲养、观察和处理,是最容易导致禽流感病毒泄露和感染实验人员的环节,在整个致病性试验过程中的各个操作环节都有导致禽流感病毒发生泄露和感染实验人员的风险,在实验动物接种病毒的过程中,如实验动物保定不牢,出现挣扎现象,加之实验操作人员情绪紧张,易发生注射器意外刺伤事故,导致实验人员通过刺伤直接感染;病毒接种实验动物后,在体内迅速增殖,导致全身组织、器官含有大量病毒,并通过粪便等各种排泄物和分泌物将病毒排出体外,使整个饲养内环境存在大量病毒,如果动物饲养器具密封不严、不处于负压状态,病毒很容易随空气流动并在实验室广泛扩散,存在从实验室逸出的高风险性;在隔离、观察期间,如实验人员不注意防护,接触感染或发病的实验动物,很容易通过直接接触和空气感染病毒,成为传播媒介,并随实验人员活动,造成病毒在实验室中更大范围的扩散;经过接毒的实验动物及其粪便等各种排泄物和分泌物,是极其重要的传染源,必须经过严格而可靠的消毒和清洗程序进行处理,如果对实验动物及其粪便等各种排泄物和分泌物等废弃物处理不当,将造成病毒在实验室的扩散,并存在从实验室逸出的高风险性。

2.5 重组DNA操作和可能扩大的宿主范围

反向遗传技术是从克隆的cDNA产生病毒,是目前流感病毒研究中最常使用的基因操作技术之一。与正链RNA病毒不同的是,负链RNA病毒的拯救过程需要病毒蛋白质从头合成,因流感病毒基因的分节段特性,病毒易发生重排,而反向遗传技术可能人为构建人、禽流感病毒的重排病毒。这些实验室的“新”病毒可能携带有同高致病性相关的基因以及能和人的病毒受体结合的基因,成为暴发流行的感染性克隆。因此,依据WHO《关于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和重组病毒疫苗危险评估》的规定,在进行禽流感病毒的反向遗传操作时,需要对供体病毒的宿主范围、插入基因的致病力、关键位点、骨架病毒的宿主范围进行风险评估。如果插入基因是HA,需要对HA酶切位点的多个碱性氨基酸进行切除。实验操作过程必须严格依据《NIH关于重组DNA分子研究的指南》进行,来源于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DNA载体转入非致病性原核生物的操作可在普通实验室操作;而涉及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某一片段或多个DNA载体转入真核生物,则应在BSL-3实验室操作,其风险和防范措施等同于操作活病毒。

2.6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

实验室通过生物安全实验室的一级防护屏障(如生物安全柜、隔离器、个人防护设备)和二级防护屏障(如建筑物隔离、负压、高效过滤器)控制禽流感病毒气溶胶对操作人员的感染和向实验室内外扩散。凡涉及高致病性禽流感活病毒的实验操作均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并应保证生物安全柜等安全设备的安全防护性能。实验人员在从事高致病性禽流感活病毒的实验操作中,必须做好个人防护,使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要求的防护装备,按要求穿防护服和防护鞋、戴防护口罩、护目镜和手套,手套应戴2层,外面一层手套应是质量好的橡胶手套,并且操作时要非常小心锋利器械,以避免弄破手套,防止皮肤直接暴露于活禽流感病毒的环境中[6]。

2.7 标准操作规程

由于实验操作不当可能会出现气溶胶、感染物质溢出、喷溅和洒落现象,对仪器设备、工作区域和实验室内环境造成污染。实验室应通过改进操作技术减少或避免气溶胶的产生,如规范工作人员操作规程、避免操作失误、正确选择和使用仪器、器材和设备[7]。

2.8 废弃物处理

高效空气过滤器(HEPA)过滤除菌是实验室废气处理行之有效的方法。此外,实验室管理人员还常采用熏蒸、喷雾等化学消毒法作为室内空气消毒的补充手段。甲醛熏蒸消毒是传统的空气消毒方法,甲醛蒸汽能杀灭除朊病毒外的所有的微生物及其芽孢,但是存在使用不便、消毒周期长、蒸汽对暴露人群有刺激性等缺点。过氧乙酸是一种高效消毒剂,但该消毒剂腐蚀性强,长期使用会对实验室彩钢内壁、仪器电路、监视器外罩等的使用寿命造成较大的影响[8-9]。普通污水产生于实验室洁净区,可直接排入市政污水处理管道综合处理。感染性废液包括防护区废水、高压蒸汽灭菌器排出的冷凝水,均属于高危险性废弃物,对此类污水应单独收集,遵循就地严格消毒处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的原则。

“固废”收集容器因需要连同感染性内容物共同就地灭菌和进行室外运输,应具有不易破裂、防渗漏、耐高温高压、可密封等特性。尤其是锐器收集容器,本身兼具对实验者的保护功能,制造材料更需耐扎耐划。实验室内的感染性垃圾不允许堆积贮存,应及时清理处置。

经消毒灭菌处理后移出实验室的固体污物中,多数器皿仪器清洗除污后可重复使用。对于感染动物尸体、组织、废弃的锐器(如污染的一次性针头、碎玻璃等)等真正需要销毁的废弃物,经高压灭菌后,可集中交由危险废物处理单位专门处置[2]。

2.9 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确定及管理

非常规活动主要包括校外专业人员(包括合同方人员)对实验室设施设备的维护、维修、检测验证(如主要设施设备的检测验证)和更换(如高效过滤器等的更换)等;校内实验室后勤保障人员对实验室设施设备的维护和维修,以及实验室及公共环境的保洁、实验器材洗刷消毒;校内校外人员对实验室的参观和上级部门对实验室的检查;任何其他人员需要进入实验室从事实验活动外的行为(如火灾、水灾时消防人员的进入)。进入实验室可能会引起实验室感染的风险,特别是在不慎打翻、打破瓶子、管子、罐子或损坏仪器零件情况下;实验室运行过程中校内校外人员需要进入实验室参观,存在影响实验室正常运行的风险;进入实验室后,导致相关或不相关的设施设备的损坏。实行人员准入、登记制度,应限制这些人员进入实验室,参观和检查活动应尽可能不进入实验室防护区域;若校外专业人员和校内实验室后勤保障人员确需进入实验室进行相关活动,或上级部门需要进入实验室进行检查,应在对实验室(包括环境和设施设备等)进行彻底消毒后、实验室未运行时才准入;发生火灾、水灾时,消防人员应尽可能不进入,确需进入时应有防护措施;任何外来人员进入实验室时应有实验室人员协助和全过程陪同。校外专业人员和校内实验室后勤保障人员必须要有相应的专业资质,应对其进行生物安全培训,提供安全指南,进行必要的考核,实验室人员应协助、指导和规范所进入人员在实验室内的活动,并对其安全行为进行监督,进入人员必须遵守实验室的各项管理规定,以确保人员和环境安全。进入人员绝对不能私自动用实验室内有标志的危险品(除非经过授权),决不能将未经消毒处理的物品拿出实验区。在BSL-3实验室进行设施、设备维护维修过程中,若发生意外事件,应立即报告BSL-3实验室的第一责任人,根据造成的事故进行风险评估,采取应对措施。按专业技术要求进行设施、设备的维护维修时,不能私自动用其他设施设备,导致相关或不相关的设施设备损坏时应报告。应当对高效过滤器等做原位消毒后,才进行更换。为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禁止未穿防护服的人员随意进出实验室的防护区域,同时也禁止穿防护服的人员走出实验室的防护区域。对实验室的设施、设备进行维护工作时动作轻柔,避免产生粉尘和气溶胶。在实验室内进行设施、设备检验维修工作时,必须至少有2人共同参加[10]。检验维修后,离开实验室前,必须洗手。实验室发生危险的概率以及可接受的风险见表1。

3 风险交流

风险交流是指为了相互理解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对风险分析结果向决策者和有关的公众公布、传达并接受咨询或质询的过程。风险交流应贯穿于风险分析全过程,将潜在受危害方收集的风险或危害信息及意见、风险评估的结果或风险管理的措施等,随时间向有关公众通报。风险交流应按照公开、相互、反复和透明的原则进行。风险交流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通过交流,风险分析专家、决策者根据有关方面反馈的风险管理的结果不断完善改进风险分析,使之更加科学又符合实际。基于HPAIV实验活动的风险交流,应在风险分析专家、实验室管理层、实验室人员、实验室客座人员及公众代表之间进行[1]。

4 参考文献

[1] 李东燕.高致病性禽流感随进口禽类及其产品传入的风险分析[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 19489—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3] 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4] 陈学新,张伟民,王伯昌,等.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防护现状及对策[J].江西医学检验,2005,23(3):265-266.

[5] 甘孟侯.禽流感[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6] 高开焰,罗要武,杨立瑾,等.美国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及对我国公共卫生事件发展的几点启发[J].疾病控制杂志,2007,11(2):232.

[7] 郭元吉,程小雯.流行性感冒病毒及其实验技术[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997.

[8] 李劲松.试论生物危害与生物安全[J].预防医学论坛,2006,12(1):126-127.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篇(2)

近几年,我国医学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许多医学院校通过专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机构,启动了实验室安全操作的培训教育工作,通过制定了相应的实验室管理规则,来确保安全技能的掌握、安全意识及安全文明习惯的养成以及实验室的使用者对实验室安全知识的学习,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尚存在责任人的追溯不力,实验室管理评价体系宏观的管理平台建设不完善等诸多问题,还需高度重视。主要问题如下。1)目前没有适合于医学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风险评价方法。目前,医学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现状为国外关于解决实验环境中风险的资料均集中于风险管理方面。而国内与医学院校实验室风险评估方面有关的资料尚很少。2)在评价体系的建设上,用于安全管理评估的具体安全管理方法不完善。目前,国内关于实验室管理的文献,其研究重点主要在安全管理方法方面。但其管理措施内容常宽泛,操作性很差。在实际应用中,常常会因为管理内容太宏观而难以落实。3)许多医学院校目前实验室安全检查表检查项目不齐全,定量分析不足。大多数医学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目前没有专门的安全检查表。而现有的年度实验室工作检查表中所覆盖范围严重不足,评估标准也是以定性为主,存在很大的主观性。

2医学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评价体系的建立

2.1安全检查表法在安全评估中的应用

安全检查表法简便、易于掌握,是常用的分析风险的方法之一,目前也有打分的检查表法。可实现半定量评价。该检查方法的计分方法是根据实际检查结果对安全检查表所有的评价项目分别赋予“优秀”“良好”“中等”“较差”等不同的定性等级,同时对相关等级赋予相应的权重,对权重进行累计求和,得到实际评价值。然查询预先设定好的安全级别表,确定评价值在安全级别表中的位置,得到安全等级。检查表的内容在符合相关安全要求的前提下,还应该简明扼要,切合实际,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依据以下三点制定安全检查表[5]:1)要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的相关安全法律法规、规范、标准以及行业、企业的规章制度和标准等。2)要根据以往国内、外相关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经验来编撰安全检查表。在编撰安全表时要对国内、外的实验室的相关安全检查经验进行总结,详细分析已经发生过的安全事故,总结和罗列出发生原因,力求将尽可能多的因素均列入到安全检查表中。3)在编撰安全检查表时尚需结合各自单位和实验室的实际情况,采纳安全管理相关专家和本单位和实验室从业人员的建议,分析各种内、外部相关条件,在总结实际安全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编制出内容完善且切实可行的安全检查表。

2.2安全检查表指标的纳入原则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原则是指标体系可信度和可操作性的基础。实验室安全检查表管理指标的选取、安全权重的设置都必须以安全评价理论为根据,分析国内相关安全检查经验为前提,总结本实验室的安全特征为根本,这样构建的指标体系才客观、可靠而具有评价效果。2)全面性原则: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应该是力求囊括尽可能多的多指标的评价体系,在制定安全检查表时,为了确保评价指标没有遗漏,一方面,应该全面查阅国内、外相关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手册,同时,还要参考我国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并结合本实验室具体情况来编撰安全检查表。3)针对性原则:目前的安全检查表多用于工业安全评价方面,在编撰医学院校实验室安全表时,而应该结合医学院校实验室的自身特点编撰,使得评价指标更具有针对性。4)可操作性原则:在编撰安全检查表时,要使其纳入指标具有代表性,且概念清晰便于理解,同时也要考虑到指标的实际可操作性。才能这样,才能确保后续应用中评价过程能顺利进行。5)可比性原则:在编撰安全检查表时要考虑到不同类型的医学院校实验室之间安全风险的差异而使得纳入指标有普遍使用性。

2.3多因素分析方法的选择

由于医学院校实验室的特殊性,安全评价检查表的制定中必须力求尽可能多地囊括那些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的与实验室安全相关的指标,并对这些指标进行综合考虑。这就涉及多因素指标的分析及其方法的遴选,因此,与安全检查表方法结合,选择一种合适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来计算安全检查表各指标权重系数,定性定量地研究实验室安全管理,对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就非常重要。目前主要的多因素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1)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是一种能够保持原指标大多数信息的同时将多个评价指标简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统计方法[6]。该方法强调了评价的客观性,具备实用性强和全面性、可比性的特点。其缺点为,当对多个主成分指标进行加权综合分析时,其评价函数的有效度将会降低,同时该方法还容易受到指标间的信息重叠的影响。2)人工神经网络法:人工神经网络法是一种应用类似于大脑神经突触联接的结构进行信息处理的数学模型。通过确定网络的局部空间结构以及被评价系统的指标的节点和权重,而建立以权重描述各纳入安全指标之间关系的非线性模型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自适应、自组织和实时学习的特点。但该方法的难点在于学习样本的选择和收集。3)层次分析加权法:所谓层次加权分析法,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该方法能够理清具有多条件、多指标的复杂系统的层次关系,同时能够把定量和定性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高效地解决指标之间互相干扰和影响的复杂问题。层次加权分析法缺点有,评价的主观臆断性及其过程的随机性,从而使得结果的可信度降低。此外,当判断因素较多时,常常会因为层次分解和赋值的不一致而出现判断矩阵不一致的现象。4)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它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该方法可分为单层和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7]。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法主要是利用诸如人工神经网络法、层次分析加权法等其它方法来获取各指标权重或是模糊评判矩阵。然后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基于模糊数学法具有适应性广的特点。通过对以上几种多指标评价方法的介绍及其优、缺点的分析和对比,在实际选择时,我们根据医学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特点,多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来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情况进行评价。模糊逻辑理论对重点分析医学院校实验室危险物质或风险非常有用。医学院校实验室引发危险的因素有以下特点,如危险的不确定性,从事实验人员培训的不全面系统性,实验室化学药品等危险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因素造成的危险程度往往很难量化,不能简单的用一个分数来描述,而需层次加权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分析等语言来表达模糊的概念,进而描述和分析这些因素的危险性。

3统计分析工具的应用

上述遴选的模糊算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大量的计算过程,出于工作量和计算准确度的考虑,不可能采用手工计算。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常常借助Matlab和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相对繁琐的运算,对于相对简单的计算要求,也可以运用办公软件MicrosoftExcel进行,此软件使用起来相对便捷。综上所述,通过分析目前全国医学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硬、软件飞速发展与实验室管理体系落后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现状,建议运用安全检查表法建立科学、全面、具有针对的可操作性的医学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通过对主成分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层次分析加权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优劣点的比较,提出建立结合应用层次加权分析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情况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的探索。希望为我国医学院校的实验安全评价体系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张志强.日本高校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考察及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7):164-167.

[2]赵庆双,李明,闻星火.加强安全教育是保障高校实验室安全的关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9):8-11.

[3]王森,汪进前,叶秉良,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2):190-192.

[4]鲍敏秦.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188-190,193.

[5]刘明礼,李明,周大为.安全评价中安全检查表的编制[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3,32(5):323-326.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篇(3)

关键词:风险评估;安全教育;实验室;研究生

高校实验室是我国培养研究生的重要阵地,他们都将活跃在科研、生产和管理的一线岗位,充分的安全意识和过硬的安全技能对他们尤为重要。近年来,媒体报道的典型高校实验室安全事件,有70%来自国内高校,52%的安全事件起因于违反实验操作规程和实验操作不慎[1]。国内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分析结果表明有80%的事故发生在科研实验过程,且引发事故的群体有89%来自学生[2]。因此,加强研究生的实验室安全教育,特别是实验过程的安全教育,使其在开展科学实验之前就掌握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的能力,对于预防和减少实验室安全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生实验室安全教育现状

高校实验室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始终是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一大难题,也是引发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事故致因理论认为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引发的安全事故占有很大比例。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论认为大多数的工业伤害事故都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人的不安全行为诱发了约85%-90%的安全事故[3-5]。因此,加强人的安全教育,提高实验室安全准入门槛,已成为国内外高校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主要途径之一。国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历来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教育,较早实施实验室安全学习与准入制度。美国密西根大学新生在进入实验室前必须接受一系列安全培训并通过考试,实验室有组长(一般为研究生)进行监督提醒[6]。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EHS部门开发了实验室与化学品安全、环境安全等安全项目,为师生提供专业的监督、咨询和培训服务[7]。加拿大材料技术研究所对通过安全学习的发放“准入卡”,限定进入实验室权限和使用设备权限,“刷卡即责”[8]。澳大利亚同步辐射中心新进人员必须通过安全培训后才能进入科研机构,中心经常组织疏散演习和实际撤离[9]。牛津大学的实验人员通过安全培训后,还要导师和实验室负责人同意,才能进入实验室[10]。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起步较晚,近年来随着重视度日益提高,已取得较大进步。江南大学2011年开始对全校师生实施强制性实验室安全知识考试和准入制度,并通过本科生选课、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和新教工领取教师资格证等环节设置约束门槛,取得了良好效果[11]。清华大学化工系在2015年建立了化学实验室准入制度,在常规安全学习基础上,增加实验室安全“告知+分析”环节,并通过门禁授权进行约束管理[12]。但是,实验室安全准入仅是安全管理的第一步,要充分保障实验室安全,还需要加强实验过程管理。

二新加坡国立大学实验室风险评估管理的优势

新加坡国立大学是新加坡首屈一指的世界级顶尖大学,一直都将安全与健康誉为其核心价值之一。本文作者之一曾在该校工程学院访学,亲历其严谨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制度和培训体系,感触颇深。例如,每个实验室必须配备一名有安全资质的专职教师作为实验室安全员,监督和管理实验室活动。实验人员在开展实验项目前须填写《风险评估报告》,由实验室安全员评估通过后,方可开展相关工作。学院开展风险评估应用培训,要求人人参与,目的是让大家学会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措施最大化降低风险等级,减少伤害。危险源识别是风险评估的第一步。首先将一项工作分解成几个连续步骤,再努力识别每个步骤中各项操作任务的可预见危险和处于潜在危险中的人,最后将每个操作任务中的危险源单独列出,并详尽描述其对应的危害后果,只有已被识别的危险源才可以得到控制。识别出危险源后,就是确定风险等级。通过审视现有的风险控制措施,评估危险源带来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发生可能性,将严重性和可能性量化后进行乘积,就得到风险等级(详见表1)。确定了风险等级,最后就是采取控制措施,降低风险,并持续检查以确保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只有高风险被降低到允许或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后,才能执行相应的操作任务。当风险等级等于1或2时,表明该任务属于可以接受的低风险水平,可以直接开展工作,但需要经常回顾以确保风险等级的精准;当风险等级等于3或4时,表明该任务属于中级风险水平,要对危险源进行仔细评估以确保在一定时间内能降低风险,或采取加强管理等临时性措施,才能开展工作;当风险等级在4以上时,表明该任务属于高风险水平,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将高风险降至中级风险水平及以下,才能开始工作,临时性措施在此不适用,也不能过度依赖于个人防护设备。风险控制的措施或行为要具有可操作性。一般来说,控制风险最好是尝试消除危害或采用危害性更小的替代性办法。当消除及替代方案都不可行时,再选择一个较强的干预措施,其次就是建立管理机制,最后是增加个人保护装置。个人防护用品仅是应对风险的最后一道防护,不能作为首选的风险控制办法。

三风险评估在本校材料学科安全教育的借鉴与实践

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实验室具有危险源多且复杂的特点,由于研究生招生指标限制,多数实验室存在科研任务重、科研力量不足等状况。长期以来,无论是导师还是学生,虽有安全第一的积极态度,但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重科研、轻安全的问题。因此,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不仅要从学生着手,更要增加导师的积极配合和参与,充分发挥导师第一安全责任人的作用。

(一)研究生安全教育实施方案学院2013年开发实验室安全考试系统,要求所有研究生参加安全知识考试,并以考试通过作为实验室准入条件。2017年,学院借鉴新加坡国立大学实验室风险评估培训经验,对研究生开展实验室安全培训。要求研究生在通过实验室安全考试后,必须再参加学院统一组织的实验室安全培训并通过实验风险评估考核,才能获取实验室准入资格。同时,在日常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对需要购买、使用管控品的研究生,要求必须提交由导师认可的《实验风险评估报告》,方可购买并用于相关实验。

(二)研究生安全教育效果评价及改进机制学院自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以来,已对2012级起的1215名硕博士研究生组织了安全考试(详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参加实验室安全知识考试和实验室安全培训的人数比例呈稳定上升趋势,说明学生逐渐意识到参加安全学习的重要性,并做到积极参与。实验室安全知识考试通过率平均为99.6%,表明研究生对其学习领域的实验室基础安全知识掌握较好。实验风险评估考核合格率平均为82.7%,由于是人工考核,考核结果相对来说具有一定主观性,但仍能反映出整体情况有待提高。通过与师生谈话、实验室走访等途径,总结问题如下:(1)准入监管不到位:对于实验风险评估考核不通过的学生,一方面学院对准入管理没有门禁控制和人力监督,另一方面导师也无暇对不通过的学生采取准入限制,从而使风险评估考核缺乏约束力;(2)安全意识薄弱:学生自认为已通过学校实验室安全准入考试,该考试效力应高于学院考核,因此没必要再参加学院考核,并且侥幸认为实验室安全事故不会发生到自己身上;(3)科研压力大,功利性强:学生未能真正领会风险评估的重要性,“没时间”参与科研以外的各种活动。针对以上问题,学院拟采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优化实验室安全培训和考核模式。充分利用超星系统在线建设实验室安全培训课程,设置学习时间段、考核试题和合格要求,通过系统审批和查阅考核结果。通过在线课程建设,既可以方便研究生自由选择学习培训时间,又可以节省学院安全教育的人力和时间成本。课程建设完成,还可以拓展应用到学院本科生实验室安全教育乃至全校师生实验室安全教育,增加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连续性。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篇(4)

【摘要】目的:对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风险管理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1年7月的5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验人群,选择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实行风险管理的539例患者为实验组人群,通过对两组人群在手术室内护理管理中操作失误及意外事件的发生情况及满意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护理过程内,对照组风险事件的总发生率为8.9%,病患满意度为78.1%;实验组风险事件的总发生率为3.9%,病患满意度为93.7%。结论:在本次实验过程中,风险管理的效果显著,可在手术室的护理管理中加以应用。

【关键词】:风险管理;护理管理;应用分析

手术室的风险是在手术的过程内,可能发生或者产生伤害等的一系列危险因素[1]。风险管理一般是指对患者、探视人员及临床操作人员等有可能给患者带来潜在危险的因素进行辨识,并实施及时、有效的解决办法。近几年来,人民医疗意识有所提高、保护自我的意识增强,手术室的护理管理工作所承担的责任较之前大大增大。因此,如何能够利用科学的手段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是护理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次实验对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现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篇(5)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法定工作,对系统收集、分析和评价食品污染物数据,风险预警和政府监管及提高我国食品中污染物标准制修订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 1 ],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是目前疾控中心重要工作职责。所以质量控制在食品风险监测工作中尤为重要。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主要是监督检测的有效性、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并有措施来纠正出现的问题, 防止报告错误的结果。所以实验室如何在日常检测工作中对检测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的监控,已成为实验室质量管理中一个重要课题。

分析质量控制的核心内容是方法精密度进行预测、控制误差的估计与校正、方法检出限及不确定度的确定的、试剂、检测样品共存物可能对检测的干扰等过程。根据基内容质量控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方法确认和实验室验证

1.1方法确认计划的制定

方法确认是检测工作的首要环节,按时完成方法确认工作是食品风险监测的重要保证,所以要根据工作情况制定可行的方法确认计划。年初根据食品风险监测工作计划要求,按《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工作手册》对中心承担的检测项目进行学习研究,了解手册中方法的出处和适应范围,对新的方法或项目要收集必要的参考文献,分析方法确认的难易程度,保证方法的确认按计划实施,这样才能保证实验室验证的顺得完成。比如2013年《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工作手册》中河豚毒素测定的标准操作规程B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GB/T23217-2008)与GB/T23217-2008相比其适用范围是不同的,而样品处理的分析是相同的,所以在实验室验证中要充分考虑鲜水产类与干类样品基质不同带来的干扰,可能会带来的方法偏离。只有在实验前认真研究各项影响因素,做好实验前的准备,才能避免由于时间短造成计划工作的延误。

1.2 实验室验证

根据方法的确认计划,实施实验室验证。验证的内容包括方法的确证性、正确性、精密度、检测限、定量限、线性关系、和系统适用性。具体包括标准空白和全试剂空白,线性及线性范围、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确证性(分析样品和试剂等可能存在共存物质,共存物对待测组分的干扰等);耐变性[ 1 ](各种影响因素对测定结果稳定性的影响)、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等。将验证结果形成技术报告、不确定度评定报告、作业指导文件、培训记录、方法确认审批表等材料汇总,经中心技术委员会审核批准。

1.3 运用能力的确认[ 2 ]

在实验室验证前,操作人员要进行学习研究方法的具体内容,必要时要进行人员培训,验证过程中,质量监督员要对其进行监督,保证检测人员正确运用。如果可能应组织参加实验室比对或能力验证。

1.4 方法偏离

在实验室验证过程中,由于样品、仪器或方法本身缺陷等原因,存在精密度、准确度不满足检测方法学要求,需要对样品操作过程、仪器条件等进行改进,从而偏离了手册规定的方法。当出现偏离时,要阐明偏离的原因,偏离后的检测方法应满足方法学的要求,并形成完整的技术报告,编制操作细则和相关的作业指导文件[ 3 ],确保应用的一致性。中心技术委员会要严格审核偏离后的方法,批准后方可实施检测。如在时间允许时可参加实验室比对或能力验证。

2 测试过程的质量控制

2.1空白试验

全试剂空白试验是验证实验室用水、试剂、器皿、环境等污染因素的有效方法。所以当同一批样品测定时,样品处理方法不同、使用不同批的试剂耗材(包括滤纸等)或者不同的环境都要分别进行空白试验,确保检测过程中污染的监控。当检测过程中需要与别的试验共用同一排风、房间、或样品处理设备前,需在实验前了解其它试验的试剂、耗材、器皿,避免相互干扰。

当试剂空白值较高时,一定要认真查找原因,如空白值比较稳定时,应当在标准曲线中减去,再进行回归(如食品中硼酸的测定GB/T21918-2008显色液姜黄本身为黄色,如果用乙醇做参比时,曲线的截距非常大,对低含量样品测量结果影响大)。

2.2线性范围

在方法确认时,应先检索监测样品种类的含量范围,决定合适的标准曲线范围。标准曲线的第一点尽可能是定量下限所对应的浓度,如存在对线性回归系数影响较大或其它不可避免的问题时,可用两倍定时下限所对应的浓度值。这样才能保证检出限范围结果的准确。当在测量过程中出现所测结果范围都在曲线的两头时,在可能情况下,应重新补做标准曲线,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

2.3加标回收及异常结果的处理

加标回收实验是在没有已知含量的标准物质时,对测定方法准确度评价的重要指标。食品风险监测要求第每次检测时都要加进行加标。加标时注意加标后样品要放置过液,保证标准溶液应与样品基质有融合过程,这样回收率才能代表样品测量的整个效果。当出现同批样品含量都很低时,应当补充定量下限浓度或两倍定量下限浓度的加标测定,避免样品处理环节存在干扰或误差,当检出限用物质时要用不同的方法或仪器进行定性测定,保证结果确证性,如果实验室条件不满足用其它方法或仪器条件,可以在检出物质中采用标准添加曲线分析测量结果是否存在干扰,如有干扰要用其它方法进行确认,避免结果误判。

2.4人员比对和仪器比对

由于时间或工作量等原因,可能出现对同一批样品需要多人或多台仪器进行监测时,应在样品检测同时,增加不同人同时测定同一样品或不同仪器测定同一样品的控制,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如果测量结果在方法规定的允许范围或手册中规定的平行双样误差范围内结果可接受,如果统计结果超出范围,技术委员会组织人员进行风险评估,出果风险可接受,可以上报,如果风险大,则需重做。

3 检测后的复核

为保证食品风险监测工作的质量,增加质量管理科对上报数据进行监督复核的工作职责。对方法确认材料收集、汇总和核查。对原始记录中检测数据质量控制进行核查,提高了检测工作质量。为测量结果的准确增加了质量保证。

小结

本文所述的食品风险质量控制是在实际工作中的一点体会。提高和加强实验室对检测结果的有效监控,确保实验数据的公正、准确和可靠既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管理问题。一方面要提高检验员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是管理层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要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确保实验数据的客观与公正,才能真正做到实验室有效的质量控制和管理。

参考文献:

[1] 杨大进等 2013年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工作手册 北京 中国质检出版社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篇(6)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项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医患纠纷逐渐突显。血透作为对因相关疾病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或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进行的肾脏替代治疗,其护理过程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和专科性,极易产生护理风险[1]。医院应分析血液透析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加强管理,提高护理水平,降低护理风险,杜绝血透室医疗事故的发生。

结合血透室的1年来的工作情况,本文就血液透析存在的护理风险的原因分析,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以降低护理风险,提高血透室的护理水平,杜绝血透事故的产生。

血液透析护理存在的风险

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由于最近1年来医护人员工作量增大等原因,医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能严格按照血透室的规章制度进行,给护理工作埋下了隐患。

医护人员风险意识淡薄:由于血透室的医护人员在接受教育或培训时,往往侧重于护理操作技能的学习,忽视了对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的认识,护理风险意识薄弱,不能有效解决护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易造成医患纠纷[2]。

分析判断病情变化发展能力不高:由于近年来医院血透医护人员队伍的年轻化,血透室的医护人员大多经验不足、知识缺乏,不能及时准确地分析判断患者病情的变化发展,并展开进行及时施救,血透室护理风险系数提升不少[3]。

内院感染隐患大:由于血液透析过程的特殊性,血透室的环境、消毒隔离、透析用品用水等都有着严格的规范要求,医院一旦忽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导致院内院感染,引发医患纠纷[4]。

医护人员与患者沟通不到位:随着血透患者的增多,护理工作的紧张繁琐,医护人员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容易产生不稳定情绪,出现态度冷漠、少言寡语等现象,大大影响了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有效沟通,容易引发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告知不到位,告知患者的行为不规范等情况,给护理安全埋下隐患。

血透室管理对策

为了降低血透护理风险,医院要加大对血透室管理的力度,规范血透室医护人员的血透护理行为,提高他们的护理水平。

落实各项规章管理制度:血透室各项规章制度为医护人员护理等各种行为提供了标准和范式,医护人员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护理工作,能有效保障血透护理的安全,降低护理风险[5]。医院要定期组织血透室的医护人员学习消毒隔离制度、查对制度、透析液及透析用水质量检测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相关诊疗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等规章制度,并在日常工作中实行相互监督举措,规范医护人员护理行为,促使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降低护理工作中的错误率。

提高医护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医院要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涉及医学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医护人员的相关法律知识以及处理纠纷的能力;要将医护人员对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统计并纳入考评范围,规范医护人员的护理行为;要做好对医护人员护理工作的评价和总结,对有可能造成护理风险的行为进行通报批评,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医护人员的风险防范意义。

提高医护人员分析判断病情变化发展能力:医院要组织院内院外的相关血透专家,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各项血透技能操作培训练习,并组织医护人员对历年来血透典型案例的分析学习,提高他们专业护理水平以及分析判断病情变化发展能力。

加强院内感染的防范工作:医院要重视血透室消毒隔离工作,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血透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并在医护人员中推广。同时,定期开展医护人员对消毒隔离相关规章制度以及预防感染管理要求的学习,规范无菌操作技术,加强医护人员对内院感染的防范能力。

推进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有效沟通,有助于患者及其家属了解血透的相关知识,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医疗服务。因此,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有效沟通在血透护理工作中十分重要。医院要做好对医护人员的提供心理疏导工作,及时帮助医护人员调整不良的工作情绪和心理,适当提高医护人员的待遇,保持他们工作的热情,推进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

为了更好地降低血透护理的风险,医院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针对性地加强对血透室的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专业技能以及事故处理的能力,从而有效减少医患纠纷,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段文瑜,赵玉英,张利霞.浅析血透室的护理纠纷原因与防范措施[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0(4):103-129.

2 唐春苑,冯婉娜,钟宇芳,陈小帆.血透室护理风险管理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18(13):48-59.

3 曹建侠.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河北医学,2011,21(10):23-28.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篇(7)

【关键词】产房;护理安全;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191-01

护理安全是指医院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未对患者的心理、机体或功能造成法律法规等规定以外的损伤、缺陷、障碍以及死亡等事故[1]。目前,各个医院均已将护理安全作为本院医务人员的一个永久性研究课题,并使之成为衡量医院各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的指标之一。不安全因素直接影响医院在患者和公众心目中的形象。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产科质量,更要求做到优育优生,母婴安全。产房护理工作有变化快,要求高,且产房急诊多,夜诊多,是医疗护理风险高发科室。如何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提高产妇的安全性是产房护理管理的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对此,我科对产房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风险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结果效果较好,有效地降低了护理安全隐患,现总结报告如下:

1产房的护理风险和安全隐患分析

1.1管理方面因素

1.1.1规章制度落实不彻底或有待完善部分规章制度虽然已经建立,但是在实践中未能得到彻底落实,经验主义比较严重,使得规章制度成为摆设,另外,有些规章制度还存在漏洞,有待补充和完善。

1.1.2物品、器械管理因素部分医疗设备的保养存在问题,无法安全使用,也有部分医疗器械种类不全,这都会对护理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1.2助产士方面的因素

1.2.1未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制度及操作流程而出现的护理安全问题。

1.2.2专业技术不熟练,临床经验不足而出现的问题。

1.2.3因责任心不强而出现的护理安全问题。

2管理对策

2.1补充和完善科室各种规章制度,对产科护理人员的护理过程和护理质量进行严格监督,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护理,努力将护理风险降至最低。

2.1.1科室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并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树立高度的安全护理意识。

2.1.2科室成立质控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年资长的助产士分别管理一项。

2.2健全科室风险管理制度,强化风险意识。

2.2.1通过对《侵权责任法》、《护士执业法》的学习,提高了助产士的职业风险意识、法律意识。

2.2.2针对影响产房护理安全的因素,组织助产士每月进行安全知识学习及开质量分析会各一次,要求护理人员认真分析工作中容易产生矛盾纠纷、差错和投诉的因素,讨论并总结处理方法,帮助助产士规避这些不良因素。

2.2.3每次进行交接班时,交班和接班助产士应对每例产妇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防患于未然。

2.3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

2.3.1每月安排业务学习,主要针对产房中产妇发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内容进行复习讲解,让每个助产士都能加深理论知识,防止风险发生。

2.3.2增强助产士对新生儿接生、抢救、缝合技术的训练,加大助产士之间的学习和借鉴,使各种护理技能能够运用自如。

2.3.3加强业务技术培训,开展学习产科新技术、新进展,拓宽助产士的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