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工程技术体系建设

工程技术体系建设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5 17:18:26

工程技术体系建设

工程技术体系建设篇(1)

【关键词】逆向工程技术课程 教学体系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137-02

逆向工程技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根据已存在的产品模型,重构出产品的CAD数据,并将CAD数据快速制造出原产品模型的技术总称。即从模型-数字-模型的过程,这与传统的正向设计是相反的。而一直以来各高校机械类专业开设的课程基本都是以正向设计为主,如机械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等。为了让学生适应产品开发和结构创新的节奏,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许多高校的机械类专业都增设逆向工程技术作为选修课程,但课时较少。因此,要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掌握逆向工程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并学会运用逆向工程进行产品创新,必须对该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建设。

一、逆向工程的主要应用方面

(一)提高产品相互通用性,弥补原有技术文件丢失的问题。在产品结构需要改进,而原有的技术文件或数据丢失的情况下,便可运用逆向工程对现有产品进行拆卸分离-三维扫描-数据处理-结构改进-产品样件加工、装配、测试评估等-模具设计与加工-量产。

(二)引进技术,对同行业产品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为了掌握国外的先进技术,或者了解竞争对手产品的特点,通过逆向工程获得其产品的设计数据,再进行消化吸收,进而设计生产出性能、结构更为优异的产品。如韩国的三星电子就一直本着这种设计思路,还有比亚迪的F3便是仿制于丰田的花冠。

(三)在产品的正向开发过程中提高效率。不少人认为正向工程与逆向工程是针锋相对的工作方式。事实上,它们是可以相互结合的,增加逆向工程的辅助无疑可以提高正向开发的效率。例如,在汽车车身的开发过程中,经过对CAD数字模型和小比例油泥模型进行反复修改,再制作11油泥模型,最终确立外观造型方案。设计师可以在油泥模型中多次完成修改之后通过三坐标测量仪对其进行扫描,由CAD程序生成数字模型,以此减少数字模型与油泥模型之间因反复修改所消耗的时间。

(四)质量检测和质量监控。通过逆向工程的三维测量技术获得产品的三维数据,与产品的设计数据进行比对,可以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及监控,以提高产品质量等级、消除不良率,并简化原始的测量手段,省略测量夹具、检具,进而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艺术品、文物的复制、修复。通过逆向工程可以将文物进行扫描、经过数据处理后加工出样品或产品,以便给出修复的参考样本或直接流向工艺品市场。

(六)医学方面的应用。对人体进行CT断层扫描;人体骨骼、牙齿等结构的快速成型制造;人体骨骼、器官的修复等。

二、以就业岗位为导向的逆向工程技术课程要求

目前,与逆向工程技术相关的就业岗位主要有逆向工程师和快速成型设计工程师,以及从事三维扫描和各种新材料研究的科技人员。其中,逆向工程师的岗位要求为:熟悉三维扫描点云图到CAD及CAE的转换,有被动安全有限元仿真分析经验;能够熟练运用Pro/e(或者UG、SolidWork),了解Geomagic、Imageware等软件;熟悉模具及产品结构。快速成型设计工程师的岗位要求为:有快速成型相关技术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了解各种快速成型方法,完成快速成型作业,掌握技术发展方向,开展创新型应用。

根据以上岗位要求,对逆向工程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出几点要求:了解逆向工程的工作流程及其关键技术;会使用三维软件对物体的点云数据进行三维重构;了解市面上常见的三维扫描设备的工作原理、操作要点及其注意事项,以便能很快熟悉并操作工作单位的扫描设备;了解市面上常见的快速成型机的工作原理、操作要点及其注意事项;了解快速成型机常用的材料,掌握材料发展的方向,树立创新精神;了解快速模具的类型及其制作原理,会使用真空注型机制作快速模具。

三、逆向工程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依据上述课程教学效果的要求,要使学生掌握逆向工程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具有三维扫描、三维重构和快速成型的实际操作能力,就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必要的实验设备。然而,实际情况是,逆向工程技术课程的教学课时为36课时,不足以让学生掌握如此全面的知识;逆向工程方面的扫描设备和快速成型设备大都价格不菲,若要购齐各种类型的设备,这对于一个以教学为主的学校而言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这就要求在教学中采取一些灵活而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一)修订教学计划,将有些基础知识放在前面的课程中完成。对于模具专业的学生来讲,必须至少掌握一门三维CAD软件和模具结构优化的CAE软件。因此,在逆向工程技术课程开设之前,学生先要学习模具CAD设计课程和模具CAE课程。CAD课程以SolidWork和UG学习为主,并要求必须讲解逆向设计模块;CAE课程则是以模流分析软件Moldflow为主。这两门课程的开设,不仅满足了学生在模具CAD设计和CAE分析方面的需求,也为学生学习逆向设计基础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逆向工程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逆向工程的原理和应用,以及三维扫描设备和扫描方法的了解。二是快速成型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种类型快速成型机的特点和常用的材料。三是各类型快速模具的制作方法和用快速模具制作产品的方法。

(三)在教学中构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由于逆向工程技术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逆向工程及快速成型方面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具有实践操作方面的技能,因此,必须在课程教学中构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一是在逆向工程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增加产品点云数据重构方面的上机教学和练习。二是利用实验室配备的深圳华郎结构光三坐标扫描仪、七海光电的影像仪和华郎的人体扫描仪,让学生熟悉三维抄数设备的操作方法和技巧。三是利用实验室配备的西安交通大学SLA紫外光快速成型机和北京殷华的FDM快速成型机,让学生熟悉快速成型机的操作原理,熟悉各种结构快速成型件的制作。四是利用实验室的西安交通大学真空注型机制作硅胶快速模具,让学生熟悉快速模具的制作过程和用快速模具浇注产品的过程。

工程技术体系建设篇(2)

关键词:工作过程;船舶工程技术;课程体系

前言

当前社会,无论哪个领域都需要实用型人才,在这种条件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岗位适应能力、职业要求能力以及专业技术能力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发展方向。而对实用型专业进行课程改革也已经成为当前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人才高素质的主要手段。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便是典型的实用型专业,其实践性非常强,涉及到的学科范围也比较广,在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更需要以工作过程为依托。

1.岗位职业能力

在建设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需要首先对传播行业的相关岗位进行职业能力的分析。绝大多数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都会进入船厂从事造船生产设计、船体加工或船体装配、生产组织或生产管理等工作。根据每个岗位的不同,岗位工作的难易程度也会有所差异,同样的岗位使用频率以及达成岗位目标多具备的职业能力也都不尽相同[1]。在船舶工程领域中,根据岗位所需能力的不同可被划分为四种岗位能力,分别为:基本岗位能力,主要用于对船舶种类与船舶构造的识别;核心岗位能力,主要用于船体的生产与工艺设计,以及对相关软件的应用;综合岗位能力,主要用于对产品生产过程的管理;职业素质能力;主要用于企业的经营与协调。

2.课程体系构建

对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进行课程体系构建,需要按照模块化的构建形式。所谓的模块化,实际上指的是以岗位培养目标与职业能力为基础,根据其差异性构建系统内部的逻辑关系,将已有课程按照一定的要求设置成不同的组合,按照岗位人才培养要求的不同,运用有针对性的课程组合。以能力培养呈递进式提升的原则,根据岗位工作难度与使用频率的不同,有针对性的制定模块式岗位核心能力与主要技能的培养。并结合学校的现有教学资源进行合理整合,构建具有模块化、递进式、合理化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3.人才培养目标

在针对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需要紧紧围绕船舶建造的整个生产过程:从船体的设计与生产,到船体样本与所用原料,到对船舶所用材料进行预先处理,再到对船舶所需的所有构件进行加工装焊,最后到传统的分装与总装。这个过程相对比较复杂,所涉及到的领域也相对较多,在对船舶工程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对船体制造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对其中的工作内容、组织方式、工作技能、相关工具等进行系统研究,使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船体整个生产建造过程所需要具备的相关技能与能力要求,以帮助确定人才的培养目标[2]。换句话说,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便是要培养能够掌握现代知识与先进技能的优秀船舶领域高技能人才。

4.课程教学基础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因此需要以工作过程为基础进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会发生比较大的转变,从原本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理实一体化条件下的教学课程管理组织者。从事专业课程教学的相关教师,不仅需要对船体的生产设计、质量管理、生产工艺等充分掌握,对整个船舶建造过程中的工作方式方法、相关工具、组织形式等有所了解,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教学能力、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课程创新开发能力等。

5.以实船建造为基础构建课程体系

以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所需的岗位职业能力需要为基础,通过对其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与研究,按照船舶行业的具体工作流程,构建出以实船建造为基础的课程体系[3]。具体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船体结构的认识和绘制、船体图的设计绘制、船体放养、船体分装焊接与总装、船体相关构建的加工、船舶管理与船舶生产、船舶设计等,构建出一套以能力递增为基础原则的船舶工程技术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船舶领域的基本技能与提升技能,使学生向实用型人才方向发展,以更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6.运用融通职业标准

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主要以船舶焊接考证、船体构件加工、船体构件装配、船体放养、船体选材等课程为体系骨架,并加入船舶装配、船舶焊接、船舶加工等相关职业标准。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获得相关的职业从业资格证,并将其纳入到课程体系中来,重视企业对船舶相关人才的需求,以提升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的实用性,还要将考评体系进一步完善,以提升教学质量。

7.结论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普遍偏向于实用型,船舶工程制造专业更是实用型专业的典型代表,因此,在对其课程体系进行构建的过程中,需要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有能力,更适合社会发展的船舶领域相关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佩英,王金娥.职业活动导向的高职文秘应用写作课程设计与实践[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28):169-170.

工程技术体系建设篇(3)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课程模块

[DOI]10.13939/ki.zgsc.2015.41.121

现代学徒制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热点,既有自上而下的职业教育改革,也有自下而上、由点及面的试点实践与探索推广。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于2013年依托电梯工程技术专业与湖南海诺电梯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海诺电梯学院,实施双主体办学,正式开展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探索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 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教育部等六部门颁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要建立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联动开发机制。

在 2014 年8月,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明确指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核心内容。各地要选择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专业,引导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

2 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特征

2.1 创建工作本位的学习情景

在现代学徒制的教学中,工作本位的学习情境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环境不像传统学校那样设置成隔离的、特殊的课堂,而是现代学徒制中校企提供的真实的工作场所。学生可以直接看到工作人员的活动,并且可以直接参与到真实产品生产活动中,能够迅速获得知识、技术技能,成为独立的、熟练的劳动者。这种学习不仅仅是指短暂的实习、参观或做中学,而且是指一个更为深入的、广泛的、设计很好的工作本位学习。

2.2 重视关键技能的培养

现代学徒制形成了新的课程观,即综合职业能力观。综合职业能力观重视关键技能的培养,注重现场学习经验和课堂经验在实际生产情景中的有效结合,强调技术和数字通信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是现代学徒制进行能力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纳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是现代学徒制培养关键能力的主要途径。现代学徒制要求对接企业实际岗位及岗位的职业能力和技术标准,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做到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之间可以实现相互对应、相互交叉转移。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纳入现代学徒制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

2.4 实现学校学习到企业就业的过渡

为促进学生实现从学校学习到企业就业的过渡,现代学徒制按照企业新的职业能力的要求,教学要以专项能力的培养展开,最终形成综合能力的培养。一种将在校学习与企业岗位实习相结合的学徒制课程实施模式应运而生,从学习到就业的过渡通过规范的现代学徒制得到了实现。在这种模式里,学生可以既是职业学校里的学生,同时又是企业里培训岗位上的准员工。

3 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与思路

3.1 建设原则

按照现代学徒制基本要求,建立“课程结构模块化、能力培养项目化、实训指导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建设原则。根据企业用人需求适时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完善基于工作过程、职业活动的职业能力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岗位(群)技术技能课程模块的构建,基于职业活动、岗位能力要求设计课程目标,依据工作任务、工作过程、职业能力等选择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工作项目,实训过程指导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进行个性化指导,做到“教、学、做”合一。

3.2 建设思路

现代学徒制教育是融技能训练、工作实践和技术教育的体系。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如图1所示 :一是要素整合,整合多维培养目标,即学历教育目标、结合国家职业资格能力标准和企业岗位用人标准的职业资格目标、学徒的可持续发展基本目标;二是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提炼技能养成要素,遵循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从典型工作岗位中提取典型工作过程与工作任务,结合专业知识基础进行课程开发。

4 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组成

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单位是课程,根据我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可将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分为4个模块:职业素质养成课程模块、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模块、岗位(群)技术技能课程模块和学徒个人职业发展需求课程模块。

4.1 职业素质养成课程模块

本模块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徒具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设置此课程模块需要注意与企业文化和岗位实际相结合,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个人的价值实现一定要基于工作岗位。

职业素质养成课程模块主要让学徒学习和感受职业素养的内涵,使其具备一定的通用职业能力。本模块主要包括“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英语、常用办公软件、企业公文写作、企业文化、就业指导等。

4.2 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模块

本模块的培养目标是:使学徒掌握同一行业的基础专业技术技能,具备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模块构建需要从基础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培养学徒在行业的通用技术技能,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模块构成,应包含相对完整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和基本技术技能体系,是以行业工作岗位通用的工作任务和职业基础能力为依据,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开发、课程标准编制。该模块所有课程均为必修课,学徒必须通过每门课程考核。

4.3 岗位(群)技术技能课程模块

本模块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徒掌握合作企业具体岗位的技术技能。

本课程模块构建要以企业具体岗位的核心能力、合作企业岗位用人标准为依据,以职业资格考试为参考,开发至少两个岗位方向的技术技能课程组合模块,课程以师带徒岗位培养为主,培养某个岗位的特殊的岗位能力。

4.4 学徒个人职业发展需求课程模块

本模块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学徒的兴趣和职业取向,培养学徒适应职场变化的能力。本模块根据各个职业的职业成长规律,着眼于学徒的职业发展路径设计课程。学徒根据自身职业发展,自由选择课程,由校企联合委派企业师傅,以师带徒的方式,实施在岗的个性化培养。

5 现代学徒制高职电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电梯工程技术专业对接湖南海诺电梯有限公司、湖南德力通电梯有限公司等电梯企业电梯制造、安装、调试、维保等岗位,并分析这些岗位的职责和技术标准,得出了岗位的职业能力(见表1),再结合电梯安装与维修工的国家职业标准的具体内容最后形成“课岗融合、双证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见图2)。

6 探索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系统建设的意义与价值

通过现代学徒制高职电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进一步推动了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促进其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也为当前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课程体系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2014.

[2]教育部等六部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Z].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14.

[3]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2014.

[4]王 悦.英国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对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启示[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

[5]陈秀虎等.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

工程技术体系建设篇(4)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林业工程造价;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

伴随着INTERNET走进千家万户,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林业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已成必然趋势。作为当今更新最快的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普及应用的速度令人吃惊,而且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这给林业工程造价管理带来很多新的特点,在信息高速膨胀的今天,林业工程造价管理越来越依赖于电脑手段。种种迹象表明21世纪的林业工程造价管理将更多地依靠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未来的林业工程造价管理必将成为信息化管理。为此,我们应努力做好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网络化方面的工作,加快推进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项目。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着林业投资项目效益的好坏,充分体现林业行业管理的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体现林业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

一、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林业行业政府决策能力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林业生态建设,2003年颁布的《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为林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更快的发展机遇,随着林业建设投资的不断增加,对林业行业政府管理机构,在投资管理方面的决策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林业建设项目造价管理体系的实施建设,为林业行业政府决策提供了基本技术支撑和数据基础。

(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缩短林业与相关行业的差距

随着招投标法、政府采购法等一系列与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制度等的颁布实施,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法律体系基本框架已经形成。随着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量的不断增加,对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特别是对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林业的社会各界要求林业行业尽快建立林业建设项目的造价管理体系。

(三)实现林业投资管理政务公开,改进和完善服务职能

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信息、电子政务、督察督办、政务公开工作的指导意见,为加强林业工程管理,实现政务公开、提高效率、加强科学决策、改进和完善服务职能,采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力度,增加信息透明度,约束腐败的形成,建立林业建设项目造价管理系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四)改变林业定额管理制度,提高林业行业项目管理水平的需要

工程造价管理是基本建设活动的中心环节,涉及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设计与施工、工程项目监理、项目审计等各个方面,其目的就是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为了改变当前林业建设项目管理是以概预算为核心的定额管理制度,缩短与其他行业的差距,规范和提高林业行业项目管理水平,建设全国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信息技术对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的影响

当前,计算机通信技术和数据库技术迅速发展,渗透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所有领域,大大地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发展,为林业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的采集、积累提供了可能。而数据库、分布式对象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INTERNET上的运用,可以实现对已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分类、加工、处理、统计,提高了信息资源的质量。由此可见,建立全国林业造价信息网,将林业工程造价信息置于INTERNET之中,可以实现林业工程造价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享,可以改变目前林业工程造价信息资源利用现状,通过INTERNET,将各个部门、地区、单位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就减少了由于各部门的割裂而造成的信息流失和重复工作现象。并且,通过数据库技术的应用,用户可以便捷地查询到所要的信息,而且可以使林业信息的收集和加工直接在网上实现,提高了信息采集和处理的效率。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良好地应用于林业工程造价管理领域必然对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产生较大影响。

三、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总体思路

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的主要思路是:林业信息化建设服从、服务于林业“十一五”发展的大局,按照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战略进行总体部署。

(一)建设集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林业工程造价管理平台

根据国家林业局数字林业建设的需要,围绕林业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共享和信息利用,遵循数字林业技术标准与规范开发出全国林业造价网信息平台,其中包括:基础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安全体系、标准规范体系、业务应用等几部分,并建立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数据库。

1.加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林业造价管理能力。加速林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安排好信息化建设资金,在机房布局、运行环境改造、网络安全、设备购置、软件系统搭建、数据传输等方面下工夫,加快建设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及管理系统、服务系统,以适应国家林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基础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林业工程造价基础信息数据库,形成信息资源共享。

(1)应用支撑平台:建设应用支撑平台,至少应具备认证和授权管理、综合信息管理、业务管理、工作流管理、表单管理、数据交换平台等功能,形成可以协同工作的整体。

(2)标准体系建设:为了实现各类林业工程造价管理的指导性价格信息的信息发布和资源公开,促进国家和地方各管理层次林业造价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共享,需要在现有的各类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完善信息采集、发布的标准和方法;理顺数据采集和管理的机制、渠道,夯实信息利用、信息共享工作的基础。

(3)业务应用建设:建设全国范围内的林业建设项目业务应用系统。包括:全国林业造价网、林业项目申报系统、招投标管理系统、政策法规管理系统、典型案例库系统、林业工程造价管理系统等。

(二)联合高校等科研单位,获得最大的技术支持

为了使项目顺利实施,达到预期效果,项目规划由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承担,组织科技人员对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及建设过程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总体规划方案、项目实施方案,并通过了专家的论证。  (三)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为项目的建设提供有利的人才保障

项目建设需要成立专门的运行管理中心,协调联系林业局各部门、各单位负责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的全面建设工作,培养技术骨干队伍和项目推广队伍,提高人员基本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

广泛开展多层次的应用技术培训,促进成熟技术的普及应用,尽快产生效益,提高各级各地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2.项目建设总体功能

(1)全国林业造价网:这个信息门户包括造价管理部门内部的管理门户和林业行业服务门户。林业造价管理门户主要是实现造价管理内部信息共享和传递,实现行业的内部管理,从而提高内部的运作效率,节省管理成本;林业行业服务门户即林业造价网可以提供给行业人员全面的专业信息,围绕静态的政务和动态的信息交互服务而展开。

(2)林业工程项目申报系统:林业工程项目申报系统主要实现县一级林业局进行林业项目的网上申报。网上申报系统运行在互联网上为各级林业局提供行业项目申报服务。网上申报系统不但达到了行政审批改革的政务公开、办事透明的目的,而且真正实现了从申请提交、到项目跟踪等项目审批全过程的一站式服务功能。

(3)招投标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保证林业工程招投标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为招标人、投标人、监管部门提供有效的服务,通过信息化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因大量资料查找、数据统计带来的时间消耗。同时为有不同需求的招标人、投标人、监管部门提供特定的业务功能。初步实现招标流程管理、中标公示,网上进行招投标业务统计、信息汇总、信用档案查询等工作,为林业工程招投标各方的招投标业务和管理工作提供了强力的支持,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完善,更便捷的服务。

(4)政策法规管理系统:政策法规管理系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方便适用的政策法规、管理制度、重要文件等管理软件工具;为其他人员提供全文检索工具,方便查询使用。实现政策法规、管理制度、重要文件的输入、整理、发布,可以通过分类、文号、发布日期、主题词等属性快速查询,可以全文检索等。

(5)工程造价管理系统:系统用于收集、整理各种林业工程造价资料,同时根据大量的已完成的林业工程数据,形成林业工程造价指标体系,并能进行全方位指标分析,为政府和社会投资或参与建设项目各方提供分析预测的全方位信息服务功能。林业工程造价指标的收集和管理从无到有再到不断完善是个长期动态的积累行为,将逐步采用计算机数据仓库、联机分析等手段逐步完善。

(6)典型案例库系统:系统为国家林业局等政府部门提供内容丰富、资源共享的典型案例的管理软件工具;为工作人员提供全文检索工具,方便查询使用。提供典型案例的整理、加工,逐步形成林业工程的典型案例信息库。系统将以共享案例库为基础,提供丰富的信息服务,为各级领导的决策提供参考,为各级政府工作人员提供资源共享和快速的信息查询服务。

五、结语

综上所述,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的建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主要是依靠计算机和互联网这两种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几方面的实现:一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上的数据处理;二是建立在网络平台上的数据和资源共享;三是建立开放式的信息采集、加工、存储、发布的信息平台和结构化的信息模型,实现林业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成功地建立起可动态维护的林业工程造价及相关指标信息数据库,为林业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提供各种基础数据,同时也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今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必将更深层次地推动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行业信息化作用报告[J].IT经理世界.

[2]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2005,(11).

工程技术体系建设篇(5)

关键词:宝玉石;课程体系改革;核心课程;一个基础;两个方向;三个核心

1 方案制定的理论基础

笔者通过对珠宝行业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进行了充分的理论研究,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在珠宝鉴定与珠宝工艺领域,掌握系统的宝石学、珠宝玉石鉴定、宝石加工和首饰制作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具备珠宝玉石检验、宝石加工和首饰制作的基本能力,能在珠宝检验、珠宝工艺岗位及珠宝营销管理岗位从事珠宝鉴定、宝石切磨、首饰制作、珠宝销售、珠宝企业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为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奠定了基础。笔者在充分调研了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的基础上,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与改革,重新设计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重新打造了新的课程体系。

2 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方案

2.1 课程体系改革

原有教学计划是在专业开办初期,结合中专珠宝专业和中国地质大学珠宝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由中专部分课程+小本科压缩型的课程模式制定的,课程体系仍沿袭传统的“三段式(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与市场需要也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笔者大胆改革,强化职业岗位能力,突出岗位特色,制定出以珠宝鉴定能力为基础,重点进行珠宝营销和加工工艺的能力培养,强化三门核心课程知识的课程体系。

以“一个基础、两个方向、三个核心”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为指导,笔者在专业新的课程安排中,课程设置集中在企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培养上,增加与能力培养最为直接的课程调整部分课程内容,删除失去意义的内容,强化分开方向后对新能力形成有直接意义的课程,课程体系改革前后对比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笔者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整:

第一,按照知识结构将原有的部分职业技能课程开设学期提前。在原有的培养方案中,过于注重专业基础与理论课程,第一、二学期往往安排了大量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人文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集中在第三、四、五学期。由于忽视了学生的接受心理,一年级学生不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内容、主攻方向和就业路径,对自身定位相当茫然,学习基础课时容易厌烦,缺乏动力,对本专业的兴趣也容易低落。基于这种实际情况,我们将原有的部分职业技能课程开设学期提前。使学生对三年内所要形成的能力与知识体系有所认知,在心中形成架构,明确课程的学习目的,为更好地学习掌握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第二,原有的《普通地质学》、《结晶学及矿物学》、《岩石学》等课程都是沿用地质类教学体系中的课程,学生学起来枯燥、难懂,掌握起来也有一定地难度,因此,笔者选择《宝石资源通论》这门课程,因为此门课程涵盖了地质学、结晶学、矿物学、岩石学等珠宝基础知识,不仅学生掌握起来相对容易,而且能够满足后续课程的专业基础知识需要。

第三,加强职业基础课程,为让学生更加系统掌握珠宝专业基础知识,将2011级《宝石学》课程,在2012级课程设置中拆分为《宝石学》、《玉石学》、《有机宝石学》三门课程,使专业基础课程更细化、更具体,使珠宝教学课程体系更全面、更系统。

2.2 核心课程的设置

在课程的设置中,笔者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以培养适应于企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原则,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为《宝玉石检验》、《珠宝市场营销学》、《宝石琢型》三门课程。

2.3 与职业证书相关课程的设置

(1)面对市场营销岗位群

主要岗位:珠宝讲解员、珠宝首饰营业员、货管员;店长营销经理。

相应的职业资格证:珠宝首饰营业员(中级)证书、中国轻工珠宝鉴定师资格证。

开设的相关课程:

珠宝首饰营业员(中级)证书: 《消费心理学》、《珠宝市场营销学》、《销售技巧》等课程。为确保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本专业在第三学期开设《消费心理学》、《珠宝市场营销学》课程;为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本专业在第五学期开设《销售技巧》课程。

中国轻工珠宝鉴定师资格证: 《宝石鉴定法》、《宝石学》、《玉石学》、《有机宝石学》、《人工宝石学》、《宝玉石检验》等课程。按照学生职业能力的接受程度,重点培养以珠宝鉴定能力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本专业在第一学期安排《宝石鉴定法》课程,第二学期安排《宝石学》,第三学期安排《玉石学》、《有机宝石学》,第四学期安排《人工宝石学》,第五学期安排《宝玉石检验》课程,将与鉴定能力相关的职业技能课程贯穿课程体系始终。

(2)面对鉴定岗位群

主要岗位:宝玉石检验员、钻石检验员、贵金属首饰检验员;珠宝鉴定师、珠宝评估师等。

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中国轻工珠宝鉴定师资格证。

相关课程支持:《宝石鉴定法》《宝石学》、《玉石学》、《有机宝石学》、《人工宝石学》、等课程。

(3)面对加工工艺岗位群

主要岗位:宝石琢磨工、首饰制作工;生产主管、产品质量技术总监等。

相应的职业资格证:珠宝首饰检验员(中级)证书、中国轻工珠宝鉴定师资格证。

相关课程支持:《珠宝首饰鉴评》、《宝玉石检验》等课程。为更好地胜任加工工艺岗位,我专业在第五学期开设《珠宝首饰鉴评》、《宝玉石检验》课程,为学生考取珠宝检验证书服务。

3 方案的不足之处

受到笔者研究水平、研究时间跨度小等条件的限制,会对研究方案的准确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另本研究方案的科学性和稳定性还需要在实际教学应用过程中做进一步的检验与考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16号)[Z].2006-11-16.

[2]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课题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挑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07.(21).

工程技术体系建设篇(6)

【关键词】桥梁工程 施工技术 教学 课程资源建设 具体措施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 高职院校道桥专业《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 课题编号JG201202077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23-02

一、前言

在目前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桥梁工程施工技术是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质量成为关系到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从目前桥梁工程施工技术教学实际来看,要想做好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工作,就要认真做好课程资源建设工作,通过加强并完善课程资源体系,有效提高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效果。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明确课程体系目标,并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思路,并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同时明确课程资源建设原则,从多个角度保证桥梁工程技术课程资源建设取得积极效果。

二、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应设置明确的课程体系目标

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开发以工程项目的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课程结构、淡化专业界限,改革以往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三段式老模式,课程设置按职业基本能力和素质、职业通用核心能力、职业方向能力和职业方向拓展四大模块展开。

1.课程资源建设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研究。

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应将基本能力和素质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和课程资源建设目标,应通过完善的手段,保证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得到良好的培养。基于这一认识,在课程资源建设中,应合理设定课程资源建设目标,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2.课程资源建设的职业通用核心能力研究。

考虑到课程资源建设实际,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为了保证课程资源建设的整体效果,以及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有效的培养,应对职业通用核心能力进行深入研究,并将职业通用核心能力作为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目标。为此,在课程资源建设中应注重职业通用核心能力的培养。

3.课程资源建设的职业方向能力研究。

课程资源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为学生规划职业方向,并关注学生的职业方向能力。基于这一认识,在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应将职业方向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推动课程资源建设取得积极效果,满足课程资源建设的实际要求。

4.课程资源建设的职业方向拓展研究。

对于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来讲,桥梁工程施工技术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对未来从事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做好桥梁工程施工技术教学对学生职业规划有着重要作用。同时教师应该在课程资源建设中积极促进职业方向的拓展,使学生的职业方向更加广阔,同时也满足了课程资源建设的要求。

三、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应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思路

在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中,应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思路,保证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通过对岗位的进一步分析,明确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岗位能力,构建能力模块,依据工作过程,构件课程体系。

在课程思路设置过程中,要想保证课程思路的正确性,就要根据岗位的要求,制定以岗位确定课程体系的思路,使课程思路中包含岗位能力模块和岗位能力考核模块。同时,还要使课程思路设置满足实际教学过程。因此,课程体系思路的设置是一个全面考虑的过程,必须要与实际教学过程深入结合。

2.建立和完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资源库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精品课程、网络课程、虚拟实训、试题库、案例库、课件库、常见问题解答等教学资源。

在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专业教学资源库是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思路的重要内容。只有对专业教学资源库有正确全面的认识,将其作为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满足课程资源建设需要,进而使课程体系设置思路满足实际要求,达到科学性、合理性和高效性的目的。

3.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新的课程考核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相一致,过程考核综合考试相结合,企业与学校双评价的考核方式,建立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加强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实行动态教学管理。

在课程体系思路设置中,应对考核评价体系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建立正确的考核评价体系,并对现有的考核评价体系进行积极改革,使考核评价体系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因此,为了保证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取得积极效果,应在课程体系思路设置中积极改革考核评价体系,满足实际教学要求。

四、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应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路桥职业岗位的相关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系统开发“基于桥梁工程建设过程”教学项目和实训项目,按“职业基本素质和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能力递进模式,构建“职业基本能力和素质、职业通用核心能力、职业方向能力、职业拓展平台”的四模块课程体系。职业基本能力和素质模块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体育、计算机应用及实用英语、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工程数学、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通用核心能力模块包括工程识图与制图、工程力学、工程测量技术、路桥材料检测技术、桥梁工程施工技术、道路施工技术、路桥工程造价等。

为了保证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取得积极效果,应在了解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设置的前提下,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积极优化,充分保证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满足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保证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体系设置得到全面优化。

1.对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类别进行归纳,并按重点分类。

在对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设置进行优化的过程中,应首先对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种类进行全面了解,并对课程类别进行分类和归纳,列出重点课程明细。

2.按照重要程度,对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进行优化配置。

考虑到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种类较多,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应按照课程的重要程度,对授课时间进行适当调整,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保证重点课程的教学。

3.对一些不重要的课程或者不影响整体教学的课程进行适当删减。

在课程优化配置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教学需要,适当删减现有课程,使现有课程能够保证少而精,在保证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对课程种类进行缩减,提高教学质量。

五、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应把握的原则

1.职业基本能力和素质模块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法律、形势教育等。该模块内容体现了人文素质、文化理论基础及知识迁移基础。

由于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因此在课程资源建设中应将思想道德素质课程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并明确思想政治教学的作用和重要意义。通过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实际开展来看,课程资源建设只有把握了道德建设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才能保证整体课程资源建设取得积极效果,充分满足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的需要。

2.职业通用核心能力模块是土建类专业的基础,掌握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向各个专业分支的定向与发展,一旦社会需要,可以随时根据情况调整知识结构。

在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除了要做好桥梁工程施工技术专业课程建设之外,还要认真做好土建类专业的教学工作,使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能够起到培养能力,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作用。使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做出调整,满足课程设置的实际需要,对土建类专业课程教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在设置课程体系时突出校企合作,行业接轨,引入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实施“证书”教育。

为了保证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取得积极效果,应在教学与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加深与企业的合作,实现桥梁工程施工技术与建筑行业的接轨,使整个专业技术教学取得积极效果。此外,还应采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使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更有针对性,更能解决学生实际需求,使整个课程教学满足实践要求,提高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的实效性。

六、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要想保证课程资源建设的整体效果,就要从设置明确的课程体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思路、优化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入手,把握课程资源建设原则,提高课程资源建设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美娜;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2]彭以舟;基于工作过程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标准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申燕飞;高职应用型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研究――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9期

[4]何晨;关于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法与模式探究[J];华章;2013年06期

工程技术体系建设篇(7)

1.1应用思路

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思路主要是将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软件技术、设备操控技术等应用到工程构思、设计、立项、招标、建设、竣工、交付、使用等各个阶段,通过工程管理人员综合规划的制定和技术人员的操作使用实现办公管理、设计勘察、投标报价、工程计算、工程建设以及其他辅助工作的信息化。

1.2应用技术

上文提及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三大方面,针对其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也从这三方面分析。应用于建筑工程的计算机技术包括工程软件操作、系统运用和程序编写方面的应用技术;信息系统集成、网络管理维护和设备配置方面的网络技术以及建筑机械和设备自动化方面的控制技术。例如,ERP系统应用就是计算机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实例。“ERP系统是一种新型集成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涵盖建筑工程生产、物流、财务和人员等多方面”。而古建筑数字图像拍摄、三维激光扫描、虚拟测量等也都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全新应用。建筑工程中应用的传感技术以无线网络、红外、定位、扫描、光纤、射频等传感技术为基础,涉及工程信息识别管理、规划开发、制造建筑、测试应用、后期改造等方面。例如,古建筑的安全保护系统就是对传感技术的一大应用。通过图像传感技术可以古建筑进行即时的监控,通过对温度、压力、位移的传感等,可以获取并控制相关系数和指标,为古建筑提供全方位的保护和相对安全的环境。应用于建筑工程的通信技术包括数字通信技术、电路分析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程控交换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等。运用这些技术,可以完成对建筑工程相关数据、图像、视频、音频等信息的数字化处理、压缩编码以及接入传输。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更新换代,建筑工程对通信技术的应用将更加深入和全面。

1.3应用架构

所谓体系构架,反映的是系统内部一系列组件以及组件相互之间的联系。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系统由多个子系统过程,按照其功能可分为信息管理子系统、资料整合子系统、通信子系统、分析统计子系统、决策支持子系统等。其中信息管理子系统以基础数据库为支持层,主要负责对工程信息的采集、录入、处理、分析、录出等。而资料整合子系统则是为了方便管理者进行资料编辑、查询、更新等。通信子系统主要负责工程各参与方的通信、协议以及信息加密等,保证多方信息通畅、安全地共享。分析统计子系统和决策支持子系统属于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末端系统,主要负责对于工程设计各方面进行统计,并通过各种输出形式得到相应的分析结果。这不仅是对所应用建筑工程的综合总结,也为仿古建筑复原建设和相关古建筑维修工程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依据。

2完善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的举措

2.1推广物联网和云计算应用

“物联网融合云计算是当今科技发展的热点之一”,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新高度和新形态,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应用无疑是今后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重点。物联网应用可以达成建筑设备、机械以及管理者电脑、手机等的物物相连,通过信息传感装置实现对建筑工程的全方位管理。而云计算以互联网为基础,可将建筑工程相关数据、资料上传并且储存到云服务器上,实现随时随地的在线访问、修改和共享。目前,物联网和云计算在我国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这就需要我们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从技术支持、项目合作、设备建设、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发力,进一步推动此类技术的应用。

2.2注重信息系统一体化构建

由于建筑工程信息数量巨大、内容繁杂,建立一体化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信息往往局限于单向交流,而一体化的信息系统构建可以实现工程业主、供应商、设计方、管理方以及其他第三方之间的多向交流。具体而言,一体化信息系统通过中央数据库的建立和web服务器的运用完成工作流管理以及信息共享等,从而实现各种结构化或非结构化工程信息的高效率更新、互换、协调和回馈。“由于建筑环境、规模、结构的千差万别,在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中还应注重个性化、多样化处理”。即使在同一个建筑工程中也应针对不同参与方进行相关系统调整。例如,就信息系统平台而言,应该在对参与各方进行集中管理的同时,为其提供针对性的、特色化的单独平台,为各方参与协同作业营造更便捷、更智能的系统环境。此外,古建筑具有独特的构造体系、布局模式以及相对严格的保护条件,因此专业、统一的古建筑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也十分必要。

2.3加强相关应用软件研发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都是信息技术重要方面,除了稳定的硬件配置和建设外,软件研发对实现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系统、规范地应用有着关键影响。建筑应用软件包括设计、计算、测量、分析以及评估软件等,其中古建筑有专门的评测、建模、设计等软件。目前,我国在这些软件的研发方面与国外有一定差距,这就需要加强相关资金、技术和人才投入,研发更多、更先进并且更适合国内建筑环境的应用软件。除了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外,还应根据用户使用习惯完善以互联网为平台的软件应用。概括而言,应针对建筑工程特点,运用信息技术领域相关技术,以Web为基础设计和开发相应的建筑工程软件和系统,并且通过合理的工作流技术和体系架构实现对建筑工程各项流程的管理。

3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