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信息产业的特征

信息产业的特征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9 16:42:47

信息产业的特征

信息产业的特征篇(1)

一、供给角度:边际成本递减

经济学家布赖恩·阿瑟区分了适应两种不同报酬规律的经济世界一种是马歇尔的报酬递减的经济世界,一种是存在于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行业报酬递增的经济世界。他认为,这两种有着不同运作规律的经济世界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互为补充。传统经济受资源稀缺性制约,成本曲线下降到一定点又呈上升趋势。而在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中,多数产品的开发、研制、促销均需要大量初期投入,但是一旦投放市场并被消费者接受,随着产量扩大,边际成本趋于下降。因此,信息产业的边际成本递减成为一个不同于马歇尔经济学中重要定律的经济特征”,。从供给角度来说,促成信息产业中边际成本递减的因素主要有

首先,信息产业中知识资源具有累积性。信息产业发展主要依赖于信息资源的开发,是人脑智力资源的开发,而不是大规模物质资源的消耗。另外,在信息产业中,软件业的发展将逐渐上升并超过硬件制造业。这与传统的农业和工业是完全不同的。工业发展依赖大规模地开发物质资源,使自然资源如石油、煤炭等矿藏资源日益减少,以致20世纪70年代终于爆发了所谓的“能源危机”。信息产业的发展不仅不会带来这样的问题,反而降低了物质资源的消耗。由于知识生产的特点,新投入的知识在水平上会超过原有的知识,知识增加的结果是边际成本递减。

其次,信息产业中的学习效应突出。学习在信息产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用知识优势代替了物质优势。在传统制造业中,生产技术发展得已经非常成熟,每一个细节都可以用“显性的”规则固定下来,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属品。而在信息产业中,生产技术的发展仍在探索之中,人力资源、技术能力是一个企业最可宝贵的财富,学习效应成为先入市场企业显著的竞争优势。学习速度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加快,工人、经理人员、销售人员和消费者都会将已得到的经验用于制造越来越好的产品,某些改进可能是质量上的提高,某些可能用于降低成本,还有一些则是了解了消费者真正需要。有许多方式可以改善生产、市场营销、维护与服务,所有这些结合起来决定了学习速度。学习如何降低成本,进而如何降低价格,成为企业间竞争的重要方面。因为成本降得越快,价格也能降得越快,低价格引起销售量的增加,销售量的增加则意味着市场份额的扩大。

最后,信息技术产品具有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征。信息技术产业化的固定成本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信息技术产品必须达到最低的投资限额,才能实现产业化并立足于市场。进入信息产业存在一个基本的所需资本数量级。如进入个人计算机、磁盘驱动器制造业,大约需要1000万~1亿美元的投入;而进行大规模的企业电话系统生产,则需要10亿美元以上的资金实力。同时,大多数信息技术产品具有低边际成本的特征。耗资千万美元的巨片,刻一张光盘拷贝不到1美元。可见,一旦信息技术产品达到所需的市场规模,再增加产量所增加的制造、销售和支持的成本将大大低于传统产品。

二、需求解度:网络效应

在相关文献中,网络效应被定义为一个用户消费一种产品所获得的效用随着使用该产品用户人数的增加而增加。法雷尔和沙劳纳把这一定义扩大到了购买兼容产品的情况。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网络效应是指当采取相同行动行为人的人数增加时该行动产生的净价值增量”,。在Internet中,网络效应具体表现为“梅特卡夫法则”。该法则认为,Internet的价值与连接到该网络上的人数的平方成正比。在这一定义中,“网络”无论是物理的,还是虚拟的,都由以共同技术标准为基础的产品用户和供应者构成。

网络效应这一概念实际上揭示了用户数量与产品价值之间的正反馈关系随着购买和使用同一种产品用户人数增加(即网络扩大),该产品的价值上升,反过来,产品价值的上升进一步吸引更多的用户(网络进一步扩大)。因此,有的学者如夏皮罗和瓦里安把网络效应概括为需求方规模经济,需求规模越大,产品价值越高(而供应方规模经济则是:供应规模越大,产品成本越小)。具有这种正反馈的产品“网络”的共同特点是通过有形链路(如电缆)或无形链路(如用户界面或合同)把互补的组件或用户连接起来。

网络效应形成主要有3个原因:第一,前文提及的信息技术产品特殊的成本结构是网络效应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大部分信息技术产品需要大量的前期研究开发投入。这意味着生产第一件产品的成本非常昂贵,然而生产此后的产品的成本(有的为复制成本)则非常低。因此,信息技术产品的边际成本不断下降。结果,随着使用人数的增加,平均成本下降;随着市场规模扩大,收益增加。第二,消费者预期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当更多的消费者使用同一产品,才能使这种产品被更充分地利用,并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加入。在竞争初期,两个或几个竞争对手在市场中势均力敌,由于种种原因决定的消费者预期在此时将起关键作用。符合消费者预期、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的厂家会成为市场的最后赢家。第三,下文将要讨论的信息技术标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技术含量高的信息技术产品多是相互作用的技术群的一部分,没有标准就难以竞争,难以生存。因而彼此间的兼容性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在某一类产品甚至不同类产品间确立标准,而标准的确立又要求一定的用户规模和市场力量。这种必要性与网络效应的产生便相互促进和影响。

供给曲线是一条平行于水平轴的直线,其高度为生产商的边际成本,也是厂商能够承受的价格下限。需求曲线为峰形曲线,它反映随着产品用户群规模的变化,新用户相应愿意承担的价格,即边际支付意愿。该曲线前半段的上升来自于网络效应带来的用户边际支付意愿的上升;后半段曲线下降则是由于信息技术产品在上市之后竞争逐渐加剧,同时产品内含的技术逐渐成熟、过时,因此用户的边际支付意愿最终也将下降。

三、高转移成本:用户锁定

信息技术产品多处于某个系统中,单件产品只有与其他产品相互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因此用户在购买了某件产品之后,通常还要购买配套的硬件和软件,并且学习产品的使用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此时,一旦用户向某种特定的系统中投入各种补充和耐用的资产时,就会产生锁定。锁定程度的高低与早期的投入即转移成本有关。投入越多,则锁定程度越高。从长期来看,新技术取代旧技术、老产品升级到新产品是必然趋势。但是何时升级,升级到哪一代产品的决定权在用户手中。在老系统还能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如果采用新系统带来的价值增量不能抵消转移成本,那么用户将会继续观望等待。但更新信息系统的转移成本通常是惊人的。在整个企业范围内改变软件环境代价十分昂贵。一项研究表明,像SAP这样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安装成本是软件购买成本的11倍。其他的成本还包括基础设施升级、咨询、重新培训等等费用。如此巨大的转移成本使得频繁改变产品供应商几乎不可能。一旦企业的信息管理人员因此推迟更新,那么既而购买的补充产品将使其“越陷越深”,这对于用户非常不利。而对于提供信息技术产品的厂商来说,消费者较高的转移成本却提供了获取长期利润的机会。因此,当存在高转移成本时,厂商对用户的争夺将非常激烈。后者一旦被锁定,就成为厂商的重要利润来源。厂商甚至会不惜以成本价甚至更低的价格销售产品,然后从互补产品的销售中赚取利润。

四、市场竞争优势:控制标准

在传统产业领域,技术更迭缓慢,经济效益主要取决于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技术标准主要是为了保证产品的互换性和通用性,技术标准与技术专利分离。而对于信息产业来说,经济效益更多地取决于信息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信息技术标准逐渐成为专利技术追求的最高体现形式,在国外出现一种新的理念:三流企业卖苦力,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专利,超一流企业卖标准。典型例子是美国高通公司,由于它在CDMA领域拥有1400多项专利,并使相关的标准成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国际标准,现在这家公司如日中天。可见,虽然企业在技术、产品、价格等诸方面可以大做文章,但决定竞争胜负的制高点还是标准。那些一流的信息技术企业就是一批能够创造和制定信息技术标准或规则,让别人去追随、去遵循的世界级领先企业,它们通过创造和运用标准或规则获得超额利润。

信息产业的特征篇(2)

赛迪顾问把信息消费市场划分成若干领域:信息产品消费,如买报纸;通过IT的信息消费,包括软件和硬件的产品;让信息以不同形式展现出来而形成的消费,不仅是单纯的狭义的信息和一条资讯或新闻,也可能是影像、音乐、游戏;还有就是针对信息服务的消费,包括技术服务和应用服务两大块。

信息消费的特征有几个方面:第一个特征,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征是,信息消费有时间地点的要求;第二个特征是,产业模式更新非常快,会不断涌现出新市场、新业态;第三个特征是,具有独特的增益效应,信息消费产业链当中,产业、市场、产品之间的关联非常紧密,并互相促进;第四个特征是,绿色无污染,和工业产品不一样,它没有消耗过多的能源和污染。

从战略高度看待信息消费

赛迪顾问认为信息消费可以从几个方面去看,第一,从消费市场的角度去看,信息消费是新一轮扩大内需的重要引燃点,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第二,信息消费能够跟很多产业形成融合,推动其他行业发展。而且信息消费在整个产业链的创新,消除了地域之间的差异,改变了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改善了用户的体验;第三,信息消费优化了经济结构,它能与传统行业相结合,帮助传统行业改变商业模式,在拉动内需、缓解内需与出口之间结构不平衡等方面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第四,信息消费促进了增长方式的转变。信息消费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节约了资源和能源。

信息消费带来的产业创新

信息消费最重要的是模式创新。赛迪顾问认为在信息消费领域,IT和传统行业结合会产生很多新的业态和市场。在IT领域,商业模式创新的可能性变得非常大,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主要包括:第一,制造业服务化;第二,传统服务网络化;第三,信息服务专业化。

信息消费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产业融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产业渗透,IT向各个行业渗透;另一个是产业交叉,也叫延展产业链上下游。信息消费如此重要,未来发展潜力很好,但面临的问题呢?

信息产业的特征篇(3)

【关键词】征信产品服务 国际发展模式 启示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征信体系不断完善,征信行业加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中央银行征信系统即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为主导,各类征信机构并存的征信市场格局。借鉴国际发达征信国家在征信产品与服务开发上的经验教训,促使我国征信产品开发能力的迅速提高,征信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信用体系建设。

一、我国征信产品与服务的现存问题

虽然我国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征信建设取得初步进展,形成以征信中心为主体,小型商业征信机构为辅的征信格局。但是征信产品与服务仍不能满足信用经济发展的需求,存在一定问题。如落后的征信技术阻碍征信业发展;征信产品信息数据匮乏;征信产品与服务品种单一,开发力度不够;征信产品服务需求不足;征信机构缺乏市场竞争机制;缺少专业性征信法规。

二、国外征信产品与服务开发经验

征信发达国家把征信评信制度作为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成为所有信用活动乃至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甄别制度,成为每个社会成员必须遵守和维护的一项基本社会经济制度。

(一)有适合本国征信行业标准,利于征信产品与服务标准化

在征信基础设施方面,可以采用一些相关技术的国际或国家标准。著名的企业信息检索系统是邓白氏编码系统,它是企业性用记录的检索工具,已经成为国际标准,先后被世界上许多工业和贸易组织所接受。

(二)丰富的征信产品开发手段与服务方式

征信产品的呈现方式由单一的个人信用报告,发展为利用到互联网、电子邮件、网络通讯技术等新型交流方式,实时便捷地提供征信产品。美国三大征信局——邓白氏、益百利、艾法克斯都建立了强大的营销团队,进行征信产品营销和推广。

像艾法克斯这样世界著名咨询公司将大量的营销服务外包给第三方信息服务商,为其他金融机构提供多元化征信产品服务。

(三)征信产品开发的力度大

随着征信广义含义的发展,征信市场的需求旺盛,征信机构信息采集范围和客户信息资源不断扩大。由最初的收集负面黑色信息,发展为正面白色信息和负面黑色信息并存,最后扩大到收集所有能反应征信主体所有信用情况,为国际上著名的征信机构产品开发提供数据资源。

(四)从深度和广度开发征信产品的客户群

征信产品的需求者不仅是传统的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个人机构投资者及融资租赁公司等新型金融服务组织都需要征信产品服务。比如益百利提供的征信产品服务中,不仅有为保险公司提供的专属客户营销、资产评估和抵押评估服务,也有为商业银行信贷部门提供征信授信、客户维护与拓展业务。

三、对我国征信产品与服务开发及创新的启示

征信服务是一种综合性的服务,它不仅提供一份信用报告,而且是基于消费者征信和商业征信复合起来的征信服务,能开发许多附加的增值服务。

(一)依托技术和服务创新, 加大征信产品开发的力度

在进行信息采集、验证、加工、评估和咨询过程中, 把服务创新的意识运用于征信产品加工各个环节上, 在产生基础信用报告的基础上,增加产品附加值,扩大征信产品开发。充分挖掘现有数据库资源的内涵, 紧贴国内征信市场需求,提供更加本地化、专业化、深层次的征信产品,迎合广大消费者的需要。

(二)建立联合征信平台

联合征信平台可以消除采集政府信用信息的政策障碍,避免违法传播信用信息,同时服务于当地政府的信用监管系统和市场化的征信服务系统。建成之后,该系统可以提供高质量的企业和个人征信数据,提供特征变量,在线提供通用型企业资信评级和个人信用评分服务,公示失信的黑名单,提供消费者个人的追踪信息,提供数据交换服务,提供市场营销的潜在客户名单。

(三)开发增值服务

依托信用信息服务体系,支持城市信用体系中的其他子体系开展信用公示、征信报告、资信评级信用评分商帐诊断、信用担保、企业信用管理以及信用管理咨询等多种信用增值服务。

(四)依托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不断扩大系统服务的覆盖范围

利用已有金融机构数据,建立多个征信数据库如企业征信数据库、个人消费信用数据库以及产品质量信誉数据库等。把小额贷款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网络电子商务平台等接入征信系统,有利于完善征信服务范围。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考察团.英国、德国和意大利征信机构的特点与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03(82).

[2] 董彦岭,璩涛.我国的征信市场:主体、供求及定价原则分析.济南金融,2009(04).

[3]“美国信用体系”考察团.美国信用服务体系发展状况及对我国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05(01).

[4]林钧跃.征信技术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 祁红,张宏宇,彭宇松.对印度征信业管理及运作的研究报告[J].投资与证券,2007(07).

[6] 陈雪华.完善信用体系培育信用产品——美国信用制度的启示[J].广东经济,2005(05).

[7] 张兴祥.征信产品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及其供给方式[J]. 江淮论坛,2005(04).

[8]左志刚,谭荣华.征信行业运作管理模式国际比较[J].金融与保险,2009(06).

信息产业的特征篇(4)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特征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个体与企业等在内的多个领域越来越多地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相应的生产活动,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比如在IT产业以通信设备领域和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中,都能够看到无处不在的信息技术,很好地表明了电子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笔者从电子信息技术的具体运用为切入点,以更好地把握其特征。

1 电子信息技术概念的界定

为了更好地把握电子信息技术的概念,应该率先分析“信息”的定义,其指的是描述事物的存在形态的具体形式,比如文字或者数据等,这些都能够被当成需要处理和传递的内容。以此为基础,可以引申出电子信息技术的定义,可以将其理解成立足于计算机技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用来处理与传递信息的科学技术,比如信号或者信息处理、通信技术或者传感技术等。从电子信息当前的实际应用状况来看,电子信息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在通讯技术、微电子制造业、计算机技术、日常生活、服务业、农业、工业制造业等多个领域。当前,受到了国内外科学技术快速进步的促进和推动,电子信息技术持续地取得了重大突破,产品创新越来越丰富,为多个行业与领域有力地提供技术支撑。

2 电子技术应用的特点

1、网络化与数字化

当前电子信息技术体现出了强烈的数字化特征和网络化特点。比如眼下网络技术已经打造出了非常庞大的全球性数字网络结构,有效地融合了无线、光纤通信等高端、先进的科技,采取了数字化的存储方式,使上述方式和技术密切配合,保障了电子信息技术在信息和数据传输中具备了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具有极高的可靠性、分布范围非常广泛,速度非常快。此外,数据能够长时间保存,内容比较安全,不容易损坏,信息存储量比较,这些优势使数字存储技术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快很快,数字化与网络化是其非常具典型的特征。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数字化与网络化变成了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中传输数据的关键性特征。通过数字化与网络化方式快速传输数据,也能够确保传输中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2、应用的集成化与微型化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信息技术越来越呈现出微型化、集成化的发展趋势。当前,电子信息技术中的电路业已采取了集成电路的运用方式;在性能良好的高分子材料与复合性材料的基础上,国内外积极制造和研发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其体积已经缩小,眼下传感器市场业已出现毫米级产品。此外,微型计算机制造与设计中广泛地运用纳米技术,虽然体积比较小,然而却集成了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和强大的产品功能;最后,电子信息技术中有效地运用了嵌入式技术,极大地提升了信息处理单元自身的集成度。上述多种先进技术的普遍应用,充分地表现了电子信息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微型化与集成化特征。

3、自动化与智能化

在将电子信息技术运用到生产生活领域时,智能化与人性化是其主要特征之一,比如电子信息的云技术、智能化与自动导航等领域,均能够有效地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信息的有效融合,确保其运用时的安全。比较传统的信息获取技术和当前的电子信息技术,能够注意到电子信息技术能够节省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比如,由电子信息技术制作而成的智能传感器,能够使人们第一时间获取所需要的各种信息,然后迅速地传输到下个环节和程序中,与时向机器人或者职工输送相关信息,以便于进行后续流程的工作,这是电子信息技术的主要应用特征之一。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具体应用体现出了显著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特点,从根本上来讲,这是对电子技术的革新,运用电子信息技术的相关产品展示出了显而易见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特征。

4、应用的高效化与快捷化特征

眼下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与传感技术等和电子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起来,使相关电子产品体现出了高效化的特征,极大地提升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体现出了方便、高速与智能化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们生活和与生产中的信息和数据传输。比如智能手机、台式电脑与平板电脑等,已经变成了人们使用最多的信息传送手段,这就充分地体现了电子信息技术在运用中的高效化与快捷化特征,优势非常显著。

如今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地运用在社会成员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上世纪九十年代,不少人只有在上班场所或者工作单位才会接触到电能和网络,如今已经步入了二十一世纪,随着智能手机、台式电脑、平板电脑、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的广泛普与,业已变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人们在下班回家后越来越热衷于上网消费、工作和聊天。鉴于广大居民热切地需要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的问题,不少房地产开发商和电信部门合作,建设了不少高水平的信息化小区,主要目标是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高水平的交互式宽带互联网信息多媒体服务,为各位社区居民打造良好的网络平台。广大社区居民可以借助信息化小区良好的网络状况,开展在线视频、购物、电子商务与居家办公,当然也可以开展远程通讯与医疗,召开和参与视频会议,共享异地资源等。因为电子信息技术具有高效化与快捷化的运用特征,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确保人们廉价、快速地进行信息化的工作、生活、学习、教育、休闲娱乐与医疗保健等。

3 结语

从上文分析来看,随着人类在科学技术领域的不断进步而出现了电子信息技术。随着当前社会生活领域日益广泛地受到了科技水平的影响,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只有全面地分析电子信息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特点,方能有效地满足社会成员的生产生活需要。

参考文献

信息产业的特征篇(5)

【关键词】电子商务;产品创新;市场特征

电子商务价值理论认为,电子商务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够为客户增加和创造价值,但在笔者的实际调查中发现,电子商务的市场特征往往会对其产品创新造成直接影响,而为了能够较为准确的把握这一影响,正是本文展开电子商务市场特征对产品创新影响实证研究的原因所在。

1 研究假设

在本文进行的电子商务市场特征对产品创新影响实证研究中,我们首先需要完成本文研究的假设,而这一假设的提出需要得到理论基础的支持。在具体的研究假设中,笔者做出了产品创新倾向对电子商务企业绩效具有正向作用、电子商务市场信息对电子商务企业的产品创新倾向有正向作用、考虑竞争强度增大时电子商务市场信息对电子商务产品创新倾向的正向作用降低三方面假设。

之所以本出了刚刚提到的三方面研究假设,主要是由于电子商务企业新产品推出频率较高时销售绩效主要源于新产品、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产品的仿照与替代品出现速度较快、竞争激烈的电子商务市场中电子商务市场信息无法进行有效处理所致,在这些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现状下,提出上述几方面用于电子商务市场特征对产品创新影响实证研究的假设也就不足为奇。

2 研究方法

2.1样本和数据收集

在本文进行的电子商务市场特征对产品创新影响实证研究中,为了保证这一实证研究具备着较高的代表性,本文选择了我国最大的B2C开放平台天猫商城作为电子商务企业的研究样本。在具体的研究数据收集中,笔者选择了2017年1月艾瑞咨询的《2016年中国电商生命力报告》作为数据来源,而结合这一报告我们不难发现,天猫商城在我国B2C电子商务交易中占据的压倒性优势。结合《2016年中国电商生命力报告》不难发现,天猫商城中每个企业面对的市场信息均拥有很好的深度和广度,这就说明天猫商城本身能够较好代表我国电子商务市场的特点,这就使得本文研究所选择的数据具备着较高的代表性。

为了能够更好完成用于本文研究的数据收集,我们还需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更为全面的收集数据,这一用于问卷调查的问卷综合了业界专家的意见进行修改,问卷中的主要变量为受访者性别、企业职务、经营年数、年销售额、员工数量、产品类目等信息,而在通过腾讯问卷的方式进行网络发放后,截止2016年3月1日,这一问卷共发放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6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30.900%。

2.2变量测量

在完成样本的选择与数据的收集后,我们就可以进行具体的研究用变量测量,这一标量测量中我们需要结合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进行产品创新倾向、市场信息、电子商务企业绩效等指标的测量,而为了实现这一系列变量的较为准确测量,笔者选择了李克特量表及常用的简单算术平均法,这样就能够较好满足本文的研究需要。

3 数据分析

在完成电子商务市场特征对产品创新影响实证研究的样本确定、数据收集以及变量测量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展开这一研究的数据分析,结合问卷调查获得的166份有效样本,我们就可以展开具体的电子商务企业经营年数、企业所处行业、企业员工数量等信息的分析,而通过这一分析笔者得出了中小企业位于天猫商城行业底端的结论;而在继续展开的量表的信度、效度进行检验的分析中,我们首先需要结合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进行电子商务企业竞争强度、市场信息、产品创新倾向、企业绩效等数据的求得,并通过具体分析确定球的数的准确可靠以及效度良好。

在完成上述两方面数据的分析后,我们就可以开展上文中提到的研究假设检验,这一检验中笔者需要结合企业绩效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商业企业产品创新倾向于企业绩效的回归系数等数据,这样就能够展开极为深入的分析。在这一系列分析的展开中,笔者发现企业创信产品倾向于企业绩效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正向发展趋势、竞争强度与产品创新倾向的交互项对企业绩效的回归系数呈负向发展但发展倾向并不明显、电子商务企业竞争强度与市场信息交互项的标准系数明显负向发展,由此我们就能够判明本研究在开头处做出假设正确与否。

4 结果讨论

对于电子商务的市场特征来说,电子商务企业间的竞争强度、电子商务信息变化特征都属于电子商务的市场特征范畴,而通过本文进行的电子商务市场特征对产品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我们能够清楚发现,客户的需求往往会直接提高电子商务企业的创新动力,而在市场竞争的影响下具备较高创新动力的电子商务企业也会不断调整自身的创新倾向,这就使得电子商务领域中企业间的竞争强度越高往往会使得电子商务产品创新的倾向更强。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电子商务企业的产品创新来说,电子商务的市场信息也会在其中发挥较为积极的效用,而这一效用的出现也是电子商务企业往往较为积极收集竞争对手、市场中相关产品信息的原因所在。

5 结论

在本文就电子商务市场特征对产品创新影响的实证展开的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研究假设、研究方法、数据分析、结果讨论等内容,而结合这一系列研究内容我们就能够较为直观的了解到电子商务企业竞争中市场信息特征对产品创新带来的较为直接影响,希望这一影响的明确能够为相关电子商务企业的更好发展带来一定启发。

参考文献:

[1]郑称德,王倩,刘痄欤倪亮亮,吴宜真.电子商务市场特征对产品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14,06:90-102

[2]袁一宁,周南.电子商务市场特征对产品创新的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15,22:73-74

[3]梁晓音.电子商务市场特征对产品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J].全国商情,2016,30:6-7

信息产业的特征篇(6)

【关键词】 财务报告目标;质量特征;权益理论

一、权益理论的变化

会计权益理论是以企业产权关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权益内涵和外延的不同界定,进而构建出企业会计的理论框架。不同的权益理论所认为的权益持有者不同,强调不同的权益持有者或利害关系群体在企业的中心地位,这决定了会计所反映和进行会计处理时所围绕的中心会存在差异,也会从不同角度去反映并解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权益理论主要关注的是企业权益的持有者有哪些,企业的产权归谁所有,会计信息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谁,净收益的受益者是谁,以及不同理论指导下的会计处理等。业理论和主体理论是两大主流的权益理论。会计实务受到业理论和主体理论的共同影响。

FASB在现有的概念框架中采用的是业理论。业理论认为所有者是企业权益的唯一拥有者,企业不是独立于业主之外而存在的。企业在本质上是能为业主带来利益的一项特殊资产,企业的资产是企业对所有者的价值,企业的负债是所有者要承担的义务,会计应为业主服务。会计的目的是为了确定业主在企业中的净财富。因此,在业理论下,财务报告反映的是业主的资产,业主对信贷者和其他债权人承担的负债,以及剩余的业主净权益。业理论反映的是业主终极产权观。但是业理论主要适用于独资或合伙企业。随着现代公司制度的确立,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业理论的局限性开始日渐显露。这一理论不能从根本上解释作为法人的公司与作为自然人的股东之间的关系。因此,很快就受到了来自主体理论的挑战。

FASB在2008年5月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财务报告的目标与决策有用的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特征草案》中指出,一般目的的财务报告应该关注所有资本提供者的需求,财务报告是从企业的角度提供信息,而不是仅仅为权益投资者或某一类的资本提供者。可见,FASB选用的权益理论有理由由业理论转向主体理论。主体理论与现代公司制度一致,企业提供财务报告不能完全基于其权益资金提供者。主体理论认为企业本身是独立存在的,将企业自身人格化,企业与市场其它主体之间只存在资源的流入与流出或义务的发生与解除关系,不存在所有与所属关系,所有者权益也和负债一样被视为企业的义务。股东确实具有企业留剩权益的最终分配权,但这只是企业对他们回报的方式,而并不代表一种拥有关系。主体权益只有在确定分配给业主时才转化为所有者权益。主体理论是一种法人产权观。会计主要是对企业负责并为之服务,而非对企业所有者负责和服务。财务报告面向所有利益主体,没有优先与偏好。因此,FASB指出不同的资本提供者(capital providers)为企业提供资源,他们都获得了对企业经济资源的要求权(claims),这些要求权有不同的优先权和权利。财务报告应从企业的角度披露企业拥有的经济资源以及企业的资本提供者对这些经济资源的要求权。

但是FASB同时指出,采用主体理论并不意味着要去掉财务报告中那些主要为权益投资者或其他资本提供者服务的附加信息。因此,FASB一方面没有减少对所有者的关注;另一方面又强调对除了所有者以外的其他资本提供者的关注。主体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和财务报告目标的界定方面,但是在概念框架的其他部分如财务报告的要素,报告企业的界定等方面还没有体现。权益理论的变化究竟会对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会计工作产生哪些影响,FASB并没有明确指出权益理论变化的意义。

二、财务报告目标的变化

财务报告的目标所要回答的问题包括:谁是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使用者对信息的主要用途;财务报告能提供哪些主要信息。由于会计信息不可能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必然有所侧重,而侧重对象是与企业关系最为密切的利益群体。因此,不同的权益理论强调不同的权益持有者或利害关系群体在企业的中心地位,权益理论的变化也引起了财务报告目标的变化。

(一)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

FASB在草案中指出,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包括企业的权益投资者、信贷方和其他的债权人。权益投资者包括股票持有者、合伙人和其他权益所有者。权益投资者一般是向企业投入经济资源的同时,要求从企业得到现金回报或者是股票价值的提升。因此,权益投资者直接关注的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企业价值的信息。由于权益投资者通常拥有投票权,能够参与管理者经营决策,所以他们也需要知道管理层是否有效地利用资产,是否值得信赖。信贷方是指企业债券的持有者或贷款的提供者。信贷方要求从企业获得利息的支付、本金的偿还或者债券价值的提高。因此信贷方也需要企业现金流量和偿债付息能力的信息。同时,信贷方的债务约束也能影响管理层的决策,那么管理层如何解除受托责任的信息对于信贷方也很重要。对权益投资者和信贷方的界定没有很大的变化,对其他债权人的界定采用了列举的方式。

FASB认为有一些企业资源的提供者,虽然可能不是企业资金的提供者,但是他们仍然是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例如,企业的员工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本以获得工资报酬,供应商向企业提供赊销,客户提供资金,要求企业提交产品和服务。这些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直接或间接为企业提供资源,对企业有一定的要求权,他们也是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但是FASB认为企业的管理层是财务报告的提供者,管理层与企业的主要关系不是资本提供者的关系,因此管理层不应作为主要使用者。而且政府组织也被排除在主要使用者之外。财务报告是为了满足资本提供者对直接和及时信息的需求,当企业的供应商、客户和员工不是作为企业资源提供者的时候,财务报告不能满足他们特殊的信息需求,他们只能和政府组织一样,从针对资本提供者编制的财务报告中获得有用信息。

(二)财务报告目标的内容

FASB现有的概念框架提出的目标是决策有用观,即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对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包括三个方面:(1)提供现在和潜在的投资人、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作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和类似决策的有用信息;(2)提供有助于现在和潜在的投资人、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估计一个企业预期现金净流量的金额、时间安排和不确定性并以此为基础估计他们自己的现金流入;(3)提供一个企业有关的经济资源,对资源的以及交易、事项和情况,对资源和资源的变动影响的信息。

FASB在草案中揭示的财务报告的目标仍然是决策有用性,受托责任观作为决策有用的一个部分。一般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为现有和潜在的权益投资者、信贷方和其他债权人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有用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评价现金流量方面的有用性;二是在评价企业经营状况和管理层受托责任的有用性。而经营状况和管理层受托责任的信息也有利于评价企业的现金流量。决策有用的信息包括企业资源的信息,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以及这些资源和要求权的变化。

三、信息质量特征的变化

(一)信息质量特征的内容

财务报表的目标是为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使财务信息有用的要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分为基本特征和加强特征。同时有用的财务信息的提供受到重要性和成本效益的限制。基本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和如实反映。相关性包括预测价值和确证价值两个方面。如实反映包括完整性、中立性、无重大错报这三个要素。加强性质量特征是对基本质量特征的补充,加强性质量特征用于区分有用性较小的信息和更有用的信息。加强性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可证实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信息质量特征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1.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会计信息应与使用者的决策相关,能够导致使用者的决策差别。相关性包括预测价值和确证价值。预测价值是指有助于使用者形成对未来的预期。这并不是说一定要提供预测的会计信息,预测价值是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被使用者用于预测,而不是指财务报告的信息本身有预见性。因此对于不同目的的使用者,信息的预测价值不同。确证价值是指能够加强或改变使用者以前或现在的预期。预测价值和确证价值是相互影响的,有预测价值的信息通常也具有确证价值。例如,关于企业现阶段的经济资源以及对经济资源要求权的信息,能够帮助使用者预测企业未来,把握投资机会和应对风险的能力,这些信息具有预测价值。同样,这些信息也能够加强或改变使用者过去对于企业能力的预期。

2.如实反映

只有如实反映的信息才有可能是有用的。FASB用如实反映代替了可靠性,如实反映包括完整性、中立性、无重大错报。完整性是指包括了所有能够如实反映经济现象的信息。任何信息的遗漏会导致卡信息的错报或误导使用者。中立性要求没有偏见地反映经济现象意欲反映的信息。FASB没有将谨慎性作为一项质量特征,认为谨慎性与中立性、如实反映、可比性(包括一致性)是相冲突的。虽然谨慎性并不意味可以故意低估资产和收益,但FASB认为谨慎性会导致财务报告存在偏见。而且对一个时期资产的低估或者对负债的高估,将会导致以后的会计期间对财务业绩的高估,反而导致不稳健。而且FASB认为实质重于形式也不应该作为如实反映的组成部分。因为如实反映就要求按照经济实质反映经济现象,而不是按照法律形式,这已经包含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含义。按照不同于经济实质的法律形式来反映经济现象的话就会导致无法如实反映的结果发生。

3.可比性

可比性是指披露的信息能够使使用者识别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似和区别。一致性是指在同一企业的不同期间或同一期间的不同企业之间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和程序。一致性是实现可比性的方式。由于做决策就是在不同的方案中做出选择,如果不同企业之间以及同一企业不同期间的信息都可比的话,那么提供的信息也将更有用。基本质量特征的提高也有助于增强可比性。如果企业都能如实反映相关的经济事项,那么企业提供的信息也将更可比。虽然某一经济事项可以有多种方法来如实反映,但是允许同一经济事项有多种可以选择的会计方法和会计政策将会损害可比性,也是不合适的。

4.可验证性

可验证性是指提供的信息能被使用者验证是否不偏不倚地如实反映了经济事项。验证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可验证性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没有偏见地如实反映了经济现象意欲反映的内容,并且没有重大错报;二是采用了适当的验证方法,并且没有偏见和重大错报。

5.及时性

及时性是指在信息丧失影响决策的能力之前将信息提供给使用者。及时提供相关的信息能够增强信息的有用性。FASB在草案中没有将及时性作为相关性的组成部分,认为及时性影响多个信息质量特征,不能作为相关性的组成部分。及时性是针对不同的使用者和不同的决策需要而言的,一些及时提供的信息不一定具有预测价值和确证价值,而一些延迟的信息仍然具有相关性。FASB认为及时的信息能够增强相关性,并如实反映,因此可作为加强性质量特征。

6.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是指提供的信息能够被使用者所理解。通过对信息的分类,表述信息的特征,以及清晰简明的表述都能提高可理解性。可理解性取决于信息使用者。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应该对于企业和经济活动有合理程度的知识,并且愿意花合理的精力去研究信息。不必要的、冗长的信息和不相关的信息都会降低可理解性,并影响信息的有用性。但是如果经济现象本身非常复杂,只有少数使用者能理解,这种情况下很多使用者需要求助于分析师来做决策。对于这些复杂的且相关的并能如实反映的信息,不能因为难以理解而被排除在财务报告之外。FASB认为应当区分可理解性的质量特征和使用者理解财务报告的责任。可见FASB把可理解性的重点放在信息使用者一方,相对减轻了信息提供者和准则制定者的责任。

7.重要性

重要性是指信息的忽略或错报将会影响使用者基于信息所做的决策。由于重要性的判断是基于不同的环境的,因此没有统一的、重要性的界限。重要性与各项质量特征相联系,在如实反映经济事项时应考虑重要性。因为遗漏重要的信息将导致信息的不完整、存在偏见或存在错报。衡量相关性时也需要考虑重要性,不重要的信息通常也不相关。同样,提供过多的不重要的信息也会损害可比性、可理解性。

8.成本效益

成本效益是指在提供会计信息时,应考虑所花费的成本和由此带来的效益。成本不仅包括了信息提供者的成本,还包括信息使用者的成本。提供信息的成本包括信息的收集和加工成本、证实成本,以及信息的成本。使用者承担的是信息理解和分析的成本。遗漏决策有用的信息同样也会增加成本,它会增加信息使用者收集信息或利用不完整信息进行估计的成本。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能帮助投资者做出更好的决策,这将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从而降低的资本成本。这对非上市公司同样有好处,例如可以改善公共关系,降低资本成本,并且还有利于做出更好的管理决策。但是成本效益包含的内用还难以界定,并且难以量化。FASB指出衡量成本和效益时,需要考虑是否可以降低一个或多个质量特征来适当减少成本。

(二)信息质量特征之间的权衡

FASB没有再次采用结构图的方式表述质量特征的层次结构,而是采用了描述的方式。对于相关性和如实反映(可靠性)之间的权衡,FASB在以往的概念框架中都回避了这一问题。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的“财务报告原则公告”认为可靠性优于相关性,认为企业提供会计信息时,应该从符合可靠性的信息集合中,选择最相关的信息提供。葛家澍(2003)也认为可靠性是财务会计基础的、本质的属性。FASB在此次草案中明确提出相关性应比其他信息质量特征优先考虑。FASB认为相关性用来建立经济现象与投资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之间的联系。为了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通过衡量相关性来判断经济事项是否应该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然后再考虑如何如实反映相关的经济事项。

相关性和如实反映这两项基本质量特征,从不同的方面保证了信息的有用性。如实反映的、不相关的信息是不具有决策有用性的,同样没有得到如实反映的相关信息也是没有用的。因此在权衡各质量特征时,相关性和如实反映是最基本的特征,加强性质量特征是次要的,是用于区分有用性较小的信息和更有用的信息,它们不能代替相关性和如实反映。但是这并不是说加强性质量特征可以忽略。及时性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验证性又有助于使用者判断会计信息是否如实反映,增强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信赖。因此加强性质量特征可以提高相关性和如实反映,增加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同样的,相关性的提高或如实反映的加强也能使会计信息更可比,信息的可理解性增强。可见加强性质量特征和基本质量特征是相互促进的,而加强性特征之间具有相互作用,但没有设定的优先顺序。有时削弱一个或几个加强性质量特征可以加强其他的质量特征。FASB对于加强性质量特征之间的权衡没有具体的说明,不同的企业要根据各自的情况衡量成本效益,权衡各质量特征以保证会计信息的总体有用性。

四、结论

FASB与IASB于2006年7月了《财务报告概念框架:财务报告目标与决策有用的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特征(初步意见)》,2008年5月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财务报告的目标和质量特征草案》。针对征求的意见和疑问,2009年1月FASB在再次的讨论会议中做出相应的结论,即仍然用如实反映代替可靠性,将相关性和如实反映作为基本质量特征;将可验证性、可比性、及时性、可理解性作为加强性质量特征;重要性和成本效益作为财务报告的限制条件。对于如实反映的组成部分做了细微的调整,如实反映包括中立性,完整性和没有错报。同时又解释没有错报并不要求财务报告百分之百准确。对于财务报告目标和质量特征的问题,FASB将继续考虑其他的征求意见和疑问。例如,是否应在准则层面上更清楚地解释主体理论及其影响;母公司理论是否继续适用;不同的资本提供者的信息需求如何协调;如何确定财务报告的成本和效益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杜兴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问题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 陈今池.现代会计理论[M].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

[3] 李平.权益理论及其应用问题研究[C].中国优秀博士论文库,2002.

[4] FASB: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porting: The Objective of Financial Reporting and Qualita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traints of Decision-Useful Financial Reporting Infor?鄄mation exposure draft, May 29, 2008.

[5] FASB: Conceptual Framework Board Meeting, January 20, 2009.

信息产业的特征篇(7)

一、会计信息的产权属性

(一)会计信息产权的历史演进

会计信息在不同的产权制度下具有不同的产权属性。在企业组织形式依次发展的三个阶段:业主制、合伙制和公司制,会计信息的产权均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业主制企业中,业主既是财务资本所有者,也是财务资本经营者,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实现了高度的统一,业主对财务资本拥有完整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分配权。业主除因内部管理、纳税以及核算收益而披露会计信息外,将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均排除在信息需求的主体之外,业主成为事实上唯一的会计信息消费者。因而,在业主制下,会计信息具有排他性,具有明显的私人产品特征,其产权形式比较单一。在合伙制企业制度下,会计信息产权主体的范围有所拓广,会计信息为所有合伙人拥有,合伙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出资者)代替业主制度下的业主成为会计信息的产权主体。在合伙制企业中,会计信息主要向与合伙企业有关的合伙人提供。因而,会计信息也具有明显的私人产品特征,尽管其产权形式较业主制下的产权形式更为复杂。在股份制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致使会计信息的产权形式向多元化发展。股份制企业内复杂的治理结构将企业内部人员分成不同的利益主体。不同的利益主体围绕各自的利益目标相互间进行合作和博弈,企业成为由一系列契约组成的集合体。由于个人禀赋的差异,人力资本所有者居于人的地位,财务资本所有者居于委托人的地位。人力资本所有者直接对企业的财务资本进行经营,为防止因利益目标的差异而出现经营者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以及实现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督和激励,会计信息的劣势群体——股东(大股东应当更准确)强制性地要求经营者披露会计信息。企业经营者借助会计信息的披露,反映企业特定时期的财务状况,特定期间的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以解除自己的受托责任,同时满足远离企业日常管理的投资者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的需要,降低决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确定性,达到改进决策效率,促进社会资源合理流动的目的。由于股东分化为在股东会上“用手投票”的大股东和在资本市场上“用脚投票”的小股东,会计信息的产权相应地分化为“原始产权”和“派生产权”(法人产权)。从会计信息的供给层面来看,会计信息产生的根源在于两权的分离,直接动因是经营者向所有者履行和解除受托责任,因此经营者是会计信息的天然所有者,对会计信息具有“原始产权”。尽管在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中涉及到会计人员,但会计人员并不是产权所有者。因为:其一,在企业的委托关系中,只有经营者与会计人员之间不触及产权关系,无需界定两者间的产权边界,其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会计人员应站在企业经营者的立场为企业经营尽职尽责(吴水澎,2000);其二,在现代企业的两个基本层次的关系(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之间的信任托管关系、董事会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中,会计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实质包含在第二层次的管理中,因而会计岗位可以视为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职能在会计层次的延伸和细化。在我国大股东相对集中,“一股独大”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企业经营者与其说向所有者(即投资者)履行和解除受托责任,不如说向企业的大股东履行和解除受托责任,大股东不仅是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也是会计信息的对外提供者,与企业经营者一样,他们也需要向资本市场上众多的小股东提供会计信息。企业经营者和大股向资本市场披露会计信息是以企业法人的名义进行的,企业相应地拥有对会计信息的法人产权。

通过以上对会计信息产权变迁的简要分析,可以发现会计信息在特定的企业制度下总是具有明确的产权主体,维护特定产权主体的利益,会计信息在本质上是私人产品。

(二)对当前会计信息“公共物品”属性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