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04 15:56:19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篇(1)

摘 要:本文主要简单的介绍了加强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研究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相关内容。通过对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来探讨提高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水平的有效措施,以保障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质量。据此,有利于提升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水平,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效率,充分应用企业资源,推动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 :企业固定资产 内部控制 有效措施 效益最大化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地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其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强对企业经营的管理,以促进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下,企业应当加强对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做好内部审计工作,以此来提高企业内部凝聚力,促进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是企业现代化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不容忽视。在实施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过程中,企业应当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树立现代化的管理理念,采用多样化的管理方式,以保障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有效性,推动企业经营的稳定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加强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加强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有利于减少企业经营管理的成本费用,充分利用企业的现金资源,能够保障企业所搜集的会计信息具有真实性,以为企业领导者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有利于保障企业固定资产的完整性,避免企业固定资产的流失,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的现代化发展。

二、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相关内容

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为企业提供更为准确和真实的会计信息,以此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其目标在于提高企业业务处理水平,做好财务会计记录,使其更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其内容主要包括:编制科学的固定资产预算方案,规范固定资产采购业务流程,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做好固定资产报废工作等。

三、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在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中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其问题主要在于:第一,企业相关领导人员并未意识到加强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没有明确企业固定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重要目的和意义,以至于在管理过程中缺乏监督,在实施内部控制工作的时候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第二,企业并未重视固定资产内部管理的过程,管理力度不够,不具备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以至于其在开展固定资产内部管理工作的时候无据可依、无章可循,整个内部控制工作有些混乱;第三,企业并未建立健全的企业固定资产内部监督体系,缺乏科学的员工绩效考核制度,以至于企业固定资产内部管理效率不高。

四、提高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水平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控制的重视程度

为了保障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效果,则应当加强对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明确实施高效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以保障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下,企业为寻求发展,就必须合理使用资金,将所投入的资金有效的应用于企业生产经营中,因而企业固定资产的内部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要转变企业领导者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工作的态度,使其能够加强对固定资产的内部管理,并且以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为依据,来实施具有针对性的企业固定资产内部管理方式,从而确保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工作的质量。要贯彻落实企业相关政策和制度,加大企业固定资产内部管理力度,从而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加强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过程性管理

在实施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工作的时候,一定要重视管理的过程性。在管理过程中,要全面把握企业的发展状况,了解企业经营生产活动的开展情形,以此来制定相适应的、完善的企业固定资产预算管理制度。在管理企业固定资产的时候,一定要先展开有效的市场调查,做好企业预算编制,从而确保固定资产的投资效益。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严格按照所通过的计划书来实施投资活动,以有效地管理企业固定资产。另外,要规范企业固定资产内部管理程序,以此保障所开展的企业固定资产内部管理工作符合企业发展要求,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将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工作的责任贯彻落实到每一个管理人员身上,增强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使其更投入于管理工作中,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三)建立健全的企业固定资产内部监督机制

为了提高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水平,则必须设置有效的监督机制,以实施高质量的固定资产内部管理工作。要制定完善的员工考核机制,设置奖惩制度,以规范管理人员的工作行为,保障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果。在进行绩效考核的过程中,一定要以企业的经营目标为主,要能够推动企业稳定而健康的发展。

结束语

企业固定资产指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生产资料,是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元素,具有重要的作用,必须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传统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企业经营发展的需求,应当采用全新的管理方式,以实现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效益最大化。在实施高效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来执行,建立健全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体系,遵循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将管理活动贯穿于整个企业固定资产中。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实际状况,来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案,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从而达到预期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林莉. 浅谈公司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问题与对策[J]. 低碳世界,2014,11:200-201.

[2]刘青. 关于加强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及管理的几点思考[J]. 中国外资,2013,07:181.

[3]徐玄才. 浅谈供水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实施[J]. 城市公用事业,2013,02:51-53+60.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篇(2)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一、前言

对事业单位而言,固定资产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事业单位各个职能正常进行的基本保障。没有固定资产,事业单位的工作就无法正常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制约,国家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了保障。所以,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和评估体系、明确的权责关系、从业者按章办事对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尤为重要。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1.固定资产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很多事业单位缺少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单位、财务部门的职责制度和管理岗位责任制都不是很健全,更是缺少相应的成文系统,来指导从业者合理的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只是会计在账面做账,而对固定资产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管理条例,对于小型的事业单位管理可能还有一些效果。但是很难管理较大的事业单位的资产。各个部门在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互相推诿的现象,从而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出现了很严重的浪费,经常会出现造成资产重复进或漏进等现象,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机制有待提高。

2.固定资产变动程序不符合财务程序

由于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以及惯有的思维导致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健全,不能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执行。很多时候都不走财务通道,按照惯有的处理方式进行,由于这种方式由来已久,大家也对此习以为常,到最后无法列出明细,管物与管账不相符,财务对不上帐。这种情况导致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出现许多漏洞,使得一些人员有机可乘,从而导致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大量流失。此外,由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所占的比重一般比较大。由于一些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缺乏对相关法律、规章的了解,再加上一些人员为了自己的利益利用单位管理漏洞。使得事业单位对这些固定资产随意处理、有时为了自己的利益将固定资产进行出售,造成单位固定资产的流失,严重损害单位和国家的利益。

3.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目前,我国从业者的整体素质不高,很多从业者缺乏职责意识,认为事业单位的固有资产不是自己的,所以只要在不影响的自身利益时,出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流失或重复引进时,不能履行应尽的义务。此外,事业单位缺乏对相关责任人的有效制约和问责制度,这就使得有法不依,随意使用和处置国有资产,出了事情也没有对直接和相关责任人的法律和行政方面的追究。有的甚至没有明确责任人,发生问题时,无从追究责任,造成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流失,国家利益受损。

三、改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实施措施

1.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管理机制

想要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规范法管理,首先就要做到对固定资产进行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处理。这里说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不仅仅是要制定书面的管理制度,还要切实的把这些制度和规章落实到实处,而不是如现在一般是一个空架子。要实现这一点首先要改变的就是不能一切有领导说了算,各部门的固定资产要由各部门的专项管理。其次在固定资产采购的时候也应该做到有规章、有流程,登记在案。一切关于财务的都得记录在案。在知道管理制度的同时,也应当及时制定监管的规章制度。只有规范这一整套系统才能做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有利于制度的实行。

2.规范从业者的工作流程

事业单位的很多问题是因为员工的素质不高,要求不严格,对此,本文建议应该从选拔人员开始,严格按相关规章办事。杜绝习惯主义、个人主义、人情主义。针对这一问题,应该定期对老员工进行考核,提高员工积极性,奖励奖赏条例,实行群众监管。同时,在事业单位应该按规章办事,杜绝以领导为标准的腐朽观念。使员工意识到唯有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有所发展,使员工能充分意识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和规章制度的重要性,从而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管理素质,从而促使单位形成按章办事的良好工作风气。

3.提高责任意识,落实责任制

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培养,尤其是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方面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员工的责任意识,公共意识、固定资产的知识产权意识以及个人对工作的一种责任感。使得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能自觉的维护单位的固定资产利益,遵守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制度规定,把单位的固定资产当做自己的资产一样进行管理。同时要落实固定资产责任制,落实到个人,当遇到问题时,依照规定追究责任,决不能纵容。这样能强有力的保证员工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同时,也要提高单位领导的责任意识,以起到表率作用,同时,领导也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这样能更好的监督员工,更好的实行责任制。只有单位的全体员工通力合作才能保证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的顺利实施,才能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保证固有资产不流失浪费。

4.建立监督、评估机制,有效管理固定资产

事业单位必须要建立详细有效的资产评估制度,使得固定资产的评估工作有法可依,事业单位可以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检查,比如至少要每年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了解固定资产使用和保值情况,如果出现国有固定资产流失情况,要深入调查原因,分清事故责任,按照制度严肃处理。当需要购置固定资产时,要提前做好评估,从已有资产的功能覆盖和使用价值进行评估,避免重复购置或购买后闲置。只有对固定资产变动进行有效的评估,同时,科学合理的设置事业单位内部各个职能机构,也是保证整个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有效开展的有力措施。

四、结语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与民生息息相关,面对经济日益发展,法制不断健全,人们的认识的不断提高的社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要求也更加严格,只有完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规范工作流程,建立高效的评估机制,才能充分而发挥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价值,使固有资产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很好的实现自身的保值与增值。

参考文献:

[1]江勇.浅谈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时代金融,2013.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篇(3)

笔者从固定资产管理实践中,总结了“账实不符”现象存在的原因、影响,并从财务角度提出了设想和对策。

一、 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情况

“账实不符”的情况主要有三种:一是企业发生了盘盈盘亏。盘盈一般被称为“有物无账” ,即现场有实物,在账上找不到;盘亏一般被称为“有账无物”,就是财务账上的记录还存在,但东西没了。盘盈盘亏是指企业确实发生了账外资产实物的增加或账内资产减少的情况,是真实的“账实不符”。

二是名义上的“有物无账”。主要指实物早已存在,但账面迟迟未能准确反映。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固定资产形成的源头-在建工程转资息息相关。

三是名义上的“有账无物”。大多发生的情况是“已处置未销账”,即固定资产实物已经报废、处理了,但由于未及时办理资产报废或处置手续,财务账面无法销账,造成暂时性的“有账无物”。

上述第二三种“账实不符”的情况是本文着重介绍的。对于企业来讲,不是真正的“账实不符”,只是在某个时点存在的暂时性现象,是由于企业的内部管理不够健全和规范带来的。

二、“账实不符”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1.盘盈盘亏发生的原因有多种,但其中有一点是我们始终要注意的,即“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的混淆。在企业中,多多少少存在用修理费干投资项目,用投资项目资金干修理的情况,这种现象如不加以及时纠正,会从固定资产形成的源头就开始“账实不符”,给固定资产后续管理带来很多棘手的问题。

2.在建工程转资工作不及时是出现名义上“有物无账”情况的主要原因。

即投资项目已经中交,其机器、设备等实物已经投用,但因工程结算、验收滞后而尚未在账面将投资项目形成一项项固定资产,仅有当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将项目预交付时整体打包的资产号,该打包的资产号无法与实物一一对应。这种现象往往在重点限上项目上表现得较为突出。这种项目由于投资额大(一般几亿到几十亿不等)、建设期长、工程覆盖单元较多、涉及专业和管理范围广等原因,项目结算和竣工验收的滞后情况较为普遍。滞后现象虽然在一定时间内是合理的,但如果时间长了,超过两三年以上就会出现除账实不符情况外的其他问题。譬如1)在原项目上继续进行技改技措后的资产因缺乏原始载体而无法交付资产;2)原项目的某项资产因为原油腐蚀严重等原因想提前报废、更新,但由于账面尚未体现该项资产而无法进行账务处理;导致账面无法真实反映实物的现实状况和价值量;3)项目结算滞后的另一面还会带来财务账面的数据总是处于收集不齐的状态,项目费用的“关门”一拖再拖,固定资产的价值量也总处于不完整状态。

3.在建工程转资时用的《固定资产交付清单》不够规范、科学,造成固定资产交付信息不及时、不合理,也会出现名义上的账实不符现象。

这是由于生产人员与财务人员对固定资产的认定没有统一的认识,致使固定资产交付清单的编制存在难度;以及固定资产交付清单编制的渠道不够合理造成的。例如:炉子里的风机、吹灰器在专业上是一种设备,但在固定资产上却只是炉子的一部分,不能单独成为固定资产,但设备人员往往以设备台账的口径来认定固定资产。很多企业的固定资产交付清单是由财务人员按照设备出库等资料编制的,由于不懂设备、生产上的专业知识、又未与现场人员核实,清单的信息往往与现场的信息无法匹配,出现位号缺失、错位甚至有把钢材等材料当成固定资产的不合理的情况。因此,不规范、不科学的清单带来的自然就是固定资产信息的缺失和不合理。

4.投资项目交付生产使用时,相关部门未认真履行实物盘点的职责,造成固定资产交付信息遗漏、不完整。

制造型企业的投资项目以“中间交接”(简称“中交”)为项目交付生产投用的标志,应该进行实物资产的盘点和交接,但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做到。不进行实物交接,就会出现交不清楚、接得糊涂的现象。例如,现场实物实际有20台泵,但做资产交付清单的时候却只做了18台,账面比实物少了2台,在资产形成的初始就已经存在了差异。这种差异带来的后果除了账实不符的基本影响以外,还有2个影响:1)基于转资时在建工程的余额全部转入固定资产的道理,可以推断出账面形成的固定资产已经全盘吸收了在建工程的价值,对于财务账面的价值量信息是完整的,但实物信息不完整。如果实物量越少,单项固定资产价值量就越大;那么那18台泵的价值实际是包含了20台泵的价格,变相提高了单位价值量,其残值相应提高,报废处置时,亏损可能会比正常值偏大;2)另外2台泵在报废处置时,找不到对应的资产编号,变为账外物处理,而实际这并不是真正的“账外物”。

5.制度执行不到位,过程管理重视不够,导致先处置、后销账或不销账等名义上的“有账无物”情况的产生。

该种情况如果在企业中只是在生产紧急的时候偶尔出现是正常的,但如果变为一种常态就不正常了。只能证明企业内部员工的资产管理意识不够;或者是企业制度不够健全或存在制度执行不到位的现象。

三、对策

1.正确判断盘盈盘亏,坚持“资本性支出与费用性支出”的严格划分。

一般盘盈盘亏的处理,在核实其原因后按照会计准则和股份公司固定资产处置办法处理。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判断盘盈盘亏时,要区分“真假”,要站在整个企业的角度来衡量是否真的出现账外物盈余或实物的损失。对于财务人员来讲,要重视公司各种时事和变化,并能立即作出财务判断。例如当出现公司内部机构变动、人员跨部门聘用、调动时,应该立即反应到资产要随之变化,办理调拨手续,让折旧等费用的及时、真实地发生。

针对资金渠道不正确的情况,财务人员应坚持正确区分“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的原则。从企业层面的决策制定到具体执行流程都应该严格执行国家的会计准则,及时在源头将资金渠道划分正确;财务人员也可以在项目谈判、讨论、合同会签的前期环节合理建议资金渠道与途径,控制不正确费用的划分与使用。在一次与某合资公司财务经理的沟通中了解到,其从上到下都严格执行着这个准则,而且在项目资金渠道界限不太清晰的时候,最终由财务部门决定其是资本性支出还是费用性支出,这种方法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2.及时、准确、到位地做好在建工程转资工作,规范固定资产形成的源头,消除名义上的“账实不符”。

名义上“账实不符”的背后,除了账实不符的表面现象,其实更多的是暴露了投资工程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结算不及时,表明“重建设、轻验收”;资产交付不到位,表明“重投资过程、轻资产管理”。

2.1以内控制度的规定为标尺,推进投资项目结算、转资的及时性,从源头消除名义上的“有物无账”。

将投资项目结算、验收的时间纳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管理范畴,并制定明细的工作规范和考核办法,可以有效地推进项目结算进度。

2.2制定统一的单项固定资产标准、出台编制“固定资产交付清单”的管理制度。

广州某公司在2009年出台了《工程项目“固定资产交付清单”编制办法》。该办法解决了在建工程转资的标准问题和职责、程序问题:一是制定了固定资产交付清单的内容标准和单项固定资产标准。即固定资产交付清单的格式和内容,以及按照什么标准认定单项固定资产,使固定资产交付清单的编制有了统一的认定口径。二是明确了职责和程序,即由谁牵头编制、哪些部门参与、各自职责是什么。从2009年到现在,该公司一直执行着该项制度,固定资产交付清单的编制逐步规范,账实不符的差距开始从源头得到控制。

2.3明确规定在投资项目交付生产使用的时候或者在正式交付资产的时候,工程建设部门、资产使用部门、实物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的人员应到场根据清单进行实物盘点,并在清单上签字确认。财务人员凭此签字后的清单作为转资的依据。

3. 进一步完善制度、增强制度的执行力,重视固定资产过程管理,从严格管理中逐步减少名义上“有账无物”情况的发生。

3.1否点断。例如当出现公司内部机构变动、人员跨部门聘用、调动时,我查找制度漏洞并修订加以完善。

及时查找制度漏洞并加以修订。例如从资产处置中的各个环节查找控制点是否充足、是否有漏项等等。

3.2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大部分企业都有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问题在于是否执行到位,只要提高制度的执行力,不规范的现象自然就会减少。

3.3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宣传,不断增加固定资产管理的整体意识。从固定资产的概念、到资产处置的程序,从如何理解盘盈盘亏、到单项固定资产标准的宣贯,从小型的讨论到大型的宣贯和培训,都属于宣传,规范和管理意识可以在不断宣传中增强。

4.利用信息系统提升固定资产基础管理水平。

除了以上对策外,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不妨也试试用信息系统代替传统的操作方式来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广州某公司利用信息系统管理固定资产在两方面尝到了甜头: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篇(4)

电网企业是典型的资产密集型企业,固定资产在企业的资产构成中占据着很大的比例。近几年,随着城农网改造工程、技改工程、基建工程的不断投入,固定资产急剧增加。以某省电网公司为例,固定资产占到公司总资产的70%以上。资产总量大、分布广、涉及部门多,资产的品种和分类极其繁多复杂,管理难度相当大。

2006年,我公司深入开展了清理固定资产工作,通过大量的现场盘查取证,陆续清理出一些无效、低效和盘盈资产。本次清理,由于电力资产种类繁多,点多面广,各电压等级变电站资产清点繁琐,大量的账外资产的存在,工作量相当繁重。其中盘盈资产343项,重置价值为1473万元,占到公司总资产的3%,从中暴露出我们在资产管理方面的许多不足,给生产、财务管理带来了极大不便甚至是损失。

一、通过清资产工作暴露出的有关问题

(一)盘盈固定资产未及时处理,影响生产、经营和财务资产管理工作

近些年来,随着生产、经营管理的飞速发展,账外资产的增加逐渐增多。来源渠道主要有:大修理工程、用户资产、农维费、生产管理费用、捐赠以及其它资金渠道增加的资产等。其中通过大修理工程形成的有物无账资产最多,占到盘盈资产86%。对这些账外资产,除了农网改造无偿接收的农村集体电力资产有较好的操作办法外,其余账外资产如何进行财务处理,未形成较顺畅的操作机制。而且处理过程中,工作量大,一些问题又很棘手,导致账外资产不断增多,既影响了生产经营,又影响了财务资产管理工作。

(二)盘盈资产影响会计信息

2006年,通过“三清理一普查”活动,晋城供电分公司盘盈固定资产343项,重置价值为1473万元,大量账外资产的存在,不但使企业账面固定资产信息不准确,也影响了上级、单位内部管理层对信息的准确掌握、工作判断和业绩考核。

(三)费用化形成账外资产存在涉税风险

税务检查判断固定资产的标准,一是根据税法规定,二是借鉴企业的相关规定。历次税务检查中,大修工程、管理费用列支资本性支出的问题屡见不鲜,造成了工作上的麻烦不说,税务部门还将检查出的项目从企业的费用中剔除并计算出应补缴的所得税,处以1-5倍罚款以及相应的滞纳金,可谓得不偿失。虽然为了应对各种检查,基层单位汲取了一些“经验”,为适应大修项目,将需要更换的设备化整为零,以配件的形式购进,以应付检查。这仅是权宜之计,随着税务稽查力度的加大,赔进再多的人情也难行之有效,税务风险不容忽视。

二、费用化形成固定资产的产生原因

在电力系统,一项固定资产的产生,需要通过基建工程、技改工程、零星设备购入等形式。实际工作中,省公司对于基建工程、技改工程、零星设备购入项目把握的尺度很紧,计划规模有限,下达资金计划远不能满足基层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单位对部分生产设备、管理用设备的需用。为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难和燃眉之急,基层单位往往变相通过大修解决属于技改工程项目的设备支出,通过管理费用化整为零购入管理用设备、工具等,因为这样来得快,又不需要审批,久而久之,账外资产不断涌现。

三、关于改进资产管理的建议

盘盈资产中,费用化形成固定资产占绝大多数,如何改变费用化形成固定资产的局面呢?笔者认为主要通过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加以解决,一是做好资产分类划分;二是重新区分定义固定资产和设备材料。

(一)做好资产分类划分

一直以来,电力系统对资产分类划分较为系统,在生产经营财务管理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随着国家电网公司“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不断深入,资产分类和管理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

在日常管理和认识中,对于一辆汽车,无论它多么庞大,构造多么复杂,但只定义为一项固定资产并管理。如果出现了机器故障(涉及发动机更换的除外),无论是发动机、刹车系统、点火系统、油路系统、驾驶系统,还是车厢外表等,如进行日常修理或大修理,汽车本身的概念并未实质性改变,原来叫汽车,修理完成后仍然叫汽车,固定资产卡片不做修改,只需按照电力系统实施的“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系统”,做好大修理记录则可;但如果一辆汽车分别登记为发动机、刹车系统、点火系统、油路系统、驾驶系统,驾驶室、车厢、轮胎等固定资产,从而进行管理,当出现机器故障,需要修理,那么原登记的资产卡片需要修改或更换,结果既增加了汽车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的工作量,也带来了部门间信息传递和沟通的问题,同时也带来了“通过费用化增加固定资产”的尴尬局面。如是技改工程就不存在问题了,但是众多的汽车修理通过技改工程完成,既不现实也不可能。

在设备管理中也存在大量的类似情况,尤其是变电设备,往往是一个普通设备出现了故障,通过修理工程更换处理,事毕,现场资产与固定资产卡片出现了差异或者本质区别,有可能物理特征改变,资产价值必然变动,从而账实不符。如果没有类似于2006年开展的“清资产”工作,此类现象积少成多,则财务资产账与现场资产严重不符,资产价值、数量脱离实际,带来管理上的极大困惑,进而影响安全生产。如果从方便管理、维护使用等方面对设备进行系统合理归类,如某某系统,某某设备,一旦出现了机器故障,无论是某机器、某系统,还是外表等具进行日常修理或大修理。作为一个系统本身的概念并未实质性改变,原来叫某某设备(或某某系统),修理完成后仍然叫某某设备(或某某系统),固定资产卡片不做修改,按照电力系统实施的“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系统”,做好大修理记录和设备零部件更换记录,在资产细化的基础上逐步使运行维护费用得以细化。这样既保持了财务资产账与现场实物系统的一致,也维护了财务工作的严谨性和生产管理的实用性。

(二)重新定义电力系统固定资产和设备材料

原财务规定中固定资产的定义:使用年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较高,且在使用中保持原来的物质形态不变。

新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的定义: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和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

新准则没有了原固定资产定义中“单位价值较高”的内容。无论旧准则还是新准则,都规定了企业可以结合经营内容、经营规模,根据企业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固定资产目录、分类方法、折旧年限、折旧方法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管理的依据。电力系统固定资产种类繁多,规格不一,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形成了较好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但从管理的实用性、效率性上仍有潜力可挖,固定资产管理的范围和标准需进一步明确归类。

比如某机器、某系统、某设备、某开关等,不能单独作为一项固定资产单独发挥使用效能,只有组合才能发挥升压、降压、供电、断电……效能。以上设备虽然单位价值较高,但是运行中易于破损、损耗快、性能降低较快、更换较快,在实际工作中,多以大修的形式进行处理,也证明了其作为配件或材料加以管理的事实。虽然财务、生产部门仍认作固定资产,但通过大修增加的设备配件等(原定义为固定资产)财务不做增加固定资产处理,只是费用化,从而导致账实不符的窘况,日集月累,只有通过“清资产”加以解决。上述大修项目如通过技改工程解决,则问题迎刃而解,但是技改工程项目,省公司尺度把握很紧,计划规模有限,下达资金计划远不能满足基层需要,必然影响基层按现有模式,通过大修解决属于技改工程的项目。如将管辖的固定资产结合生产实际和管理需要重新定义,提高固定资产门槛,将原来繁琐的配套资产该组合的组合,该合并的合并,减少固定资产种类,定能提高管理效能。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篇(5)

一、固定资产的定义和分类

二者对固定资产的定义完全相同,都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期限超过2年的,也应作为固定资产。

财务会计将固定资产分为7类: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租出固定资产,不需用固定资产,未使用固定资产,土地和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税法将固定资产主要分为3类:房屋、建筑物,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电子设备和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以及与生产、经营业务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笔者认为,二者分类不同的原因主要在于:前者按固定资产的经济用途和使用情况进行综合分类,是为了加强管理,便于组织会计核算;而后者的着重点在于以该分类为基础,按照不同类别制定统一的折旧年限和残值率,应用简易分类法提取折旧。

二、固定资产的计价

财务会计和所得税会计对固定资产的计价基本相同,都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但存在以下差别:

1.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税法规定,以融资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照租赁协议或合同确定的价款,加上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以及投入使用前发生的利息支出和汇兑损益后的价值计算。这种规定体现了便于操作的特点,可以有效地保证会计数据的可靠性。而财务会计为更向国际会计标准靠拢,体现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作为资产的特性,并遵循谨慎性原则,因而在《制度》中规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原帐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入帐价值。按照重要性原则,如果融资租赁资产占企业资产总额比例等于或低于30%的,在租赁开始日,企业也可按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固定资产的入帐价值。最低租赁付款额是指在租赁期内,企业应支付或可能要求被支付的各种款项(不包括或有租金和履约成本),加上由企业或与其有关的第三方担保的资产余值,在一定情况下还加上购买价格。

2.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办法》规定:对捐赠的固定资产不准许计提折旧,除非另有规定。即捐赠的固定资产计税成本是零。这是因为企业没有付出任何代价,所以在企业所得税上也不能扣除任何折旧费用。而在《制度》中规定: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捐赠方提供了有关凭据的,按凭据上标明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帐价值;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凭据的,而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估计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帐价值;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按该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入帐价值。这是因为捐赠固定资产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设备工具,符合《制度》对资产的定义,因而将其按照公允价值列示为企业的资产并计提折旧。

3.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在《制度》中规定而未在《办法》中规定的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按照与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同样的计价原则,在所得税会计核算中其计税成本是零,也不应当计提折旧。因为这是企业未支付任何费用而获得的资产。但是由于其符合《制度》关于资产的定义,因而在财务会计处理中计入企业的资产并计提折旧。

4.《制度》规定,已全额提取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不再计提折旧。但由于《办法》规定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得再税前扣除,因此即使按照财务会计制度,某项固定资产已经全额提取减值准备,但在税法上仍然可以计提折旧。

至于在《制度》中规定而未在税法中规定的一些计价方法,如对在非货币性交易中换人的固定资产,企业接受的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方式取得的或以应收债权方式换人的固定资产,按照税前扣除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原则,其计价方法应当与《制度》相同。

三、固定资产的折旧

1.折旧范围。除了《办法》规定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不允许计提折旧外,财务会计和所得税会计中对固定资产准许计提折旧的规定范围完全相同。

2.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制度》规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行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并合理选择折旧方法,包括直线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这是财务会计制度允许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的特点,而对固定资产价值磨损的程度以及无形损耗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折旧政策。这样可以避免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等标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符,从而导致企业固定资产净值不实,或导致企业更新改造资金严重不足,设备老化。这种规定合理地考虑了不同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考虑了不同固定资产提供的经济效益以及修理费用的时间差异性。而《办法》按类规定了固定资产的最低折旧年限,并规定企业只能采取直线法计提折旧;对于促进科技进步、环境保护和国家鼓励投资的关键设备,以及常年处于震动、超强度使用或受酸、碱等强烈腐蚀状态的机器设备,确需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法的,需经申请、审核及批准手续。同时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固定资产的净残值在5%以内的,由企业自行确定;需要特殊调整的,要求到主管税务机关备案。税法做出这样具体的规定自有其道理。因为这样可以避免不同企业因自订的折旧政策不同,而导致企业实际税负的不平等,造成企业间的不公平竞争;同时也降低了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的难度;也可以防止企业通过任意制定折旧政策,从而按自己的意愿进行避税,造成国家税款的流失。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篇(6)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浪费损失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非盈利服务性组织机构在社会上起着巨大的作用,社会的正常运转往往需要行政事业单位的辅助。但因为行政事业的特殊属性,单位本身不生产产品和提供有偿服务,不会从社会活动中获取资本,所以其用于运转的资本主要来源于国家的国用资产的划拨。但由于单位对固定资产管理不重视、部分人员思想观念错误、财务管理核算机制过时、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等原因,在对单位内国有固定资产管理中出现不少问题,造成了公共财产的损失情况严重,因此,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重视程度不够

鉴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非盈利性,所以并不会像企业对成本控制、资产管理等一样进行严格把控。单位内部普遍缺乏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甚至有部分领导也错误的认为,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只需要把单位本职工作做好即可,单位内的固定资产随意使用,不够用便申请国家划拨。另外对固定资产也没有很好的保管使用,像单位的设备、办公用品、车辆不爱惜,毁损情况严重,造成了不必要的财产损失。还有对向国家申请物资随意,导致大批没必要申请的物资批发下来处于闲置状态,也属于固定资产的浪费的表现。

(二)单位内部人员对固定资产使用不恰当

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属于国有资产的使用者,基本上也都会涉及到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在对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部分员工存在思想观念不正确:对物资浪费毁损时有发生;对使用的机器设备缺乏保养护理意识;利用职务便利,将公共物资用在私人用途或占为己有等现象也会发生。这些问题都加速了单位固定资产的毁损和折旧,更严重的是,这部分员工不正确的思想观念没有得到及时纠正,还将会把不良影响带到整个单位。

(三)财务部门对固定资产核算机制存在缺陷

财务部门在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进行核算时,存在许多不合理或者过时的地方,不正确的会计核算方法必然会造成单位物资在账面上的错误,账实不符:譬如在计算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时候,没有计算固定资产运输、安装的人工费用;不依法计提固定资产的折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净现值相差甚远;与固定资产建造发生的相关利息支出没有计入固定资产入账价值,而错误的计入了当期费用支出。以上种种不合理的记账方式造成了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失真,不能真实反映单位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此外,因为事业单位特殊的招聘机制,新加入的财务人员往往缺乏专业实战经验,不能有机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若是没有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方式计量,大多数情况下做账便会存在漏洞。单位对固定资产的有效控制就会受到负面影响。

(四)缺乏监督机制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进行监查

固定资产的合理使用效率低,是由于部分资产使用者观念思想错误,单位内部管理力度不够,会计核算存在不合理和漏洞,此类问题主要还是因为缺少有力的内部监督机制,权利缺少了相对应的制衡机制,权利必然会无限放大,并超出原有权利以外。同样,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也是这个道理,使用合理合法使用固定资产是国家赋予这类单位的权利,但是因为缺少了制衡机制,这个权利就会泛滥,固定资产的使用就会超出合理合法的范围。

二、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对策

(一)从整个单位角度全面提升对固定资产管理使用的重视程度

虽然有别于企业单位性质,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相对欠缺。但站在为人民服务的角度,有效合理地利用国有资产,是对人民群众信任的尊重,也能减轻国家负担。所以全面提升对整个单位的正确的财产管理使用意识非常有必要。《行政事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也提出需要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很显然,固定资产的管理属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模块,单位必须有足够的意识去提高。在整个单位宣传固定资产对于单位的重要意义,树立严肃对待固定资产管理,妥善使用办公工具,爱护公共财产的良好风气。

(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避免不必要的物资索取和浪费

利用国用资产的支持进行办公室是行政事业单位员工的权利,但是合理使用,妥善维护,爱惜公共物资也是单位员工应尽到的义务。针对部分员工对单位固定资产不合理使用的情况,首先应该从精神层面上对其进行教育改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荣辱观,使其认识到固定资产对于单位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其次,对于已经发生的固定资产不合理使用,必须进行批评教育,因为个人原因造成的单位物资损失损坏需要追究责任;最后教导员工要有节约意识,不随意申请不必要的物资分配,造成国有资产的闲置浪费。

(三)优化财务部门固定资产管理机制,提升财务人员专业能力

行政事业单位在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财务部门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准确的核算记录和财务报告能够使单位有效的了解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合理规划出下一会计期间的预算。在《规范》中也指出了行政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过程需要注意规范的预算、收支、采购、资产管理等问题,这些问题也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有指导作用。这就要求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必须提高专业水平,定期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再教育培训,了解最新的财会法律法规,及时对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合理优化调整,剔除不正确的核算方式,找出并解决相关财务管理里的漏洞,尽可能的做到账实相符,使有关固定资产的财务报表能够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剩余价值,方便单位有效地安排预算,国家合理地分配物资。

(四)建立相关监督机制,平衡权利和义务

有力的监督机制能够有效的避免固定资产使用权利下放造成的不合理使用。通过建立监督机制,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权利和义务达到一种制衡效果。可以专设监督部门对固定资产的使用进行跟踪检查,对违规违法的使用行为形成威慑力,从源头上杜绝问题的产生;并定期对各相关部门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对使用情况存在异常的部门进行调查,查明原因并开出审查报告以作处理,增强固定资产使用的透明度。最终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逐步走上科学规范化的道路。

三、结论

行政事业单位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上一定要做到:在思想上严格要求,端正价值观,树立正确使用固定资产的风气;制度上,统一规范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机制,培养财务工作人员专业素养,提升工作能力;纪律上,实行严格的监管机制,对固定资产的使用进行有力的监督,在单位内部达到一个权力和义务的平衡。在《规范》中也屡次提到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过程中,与固定资产相管理有关联的条款,这说明了国家对国有资产规范管理的重视。只有通过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科学管理,才能让这部分财产得到有效使用,在维持单位的正常运转的同时减轻国家财政负担,腾出节余的国有资产用于其他有需要的地方,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张金福.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浅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31).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篇(7)

刘少奇关于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一系列观点、理论、阐述博大精神、思想深刻,符合当时的中国的实际国情,并且他在自己的实际工作坚持这一思想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主要思想笔者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新民主主义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因而它的各种特征无不体现了这一性质。建国初,刘少奇即提出党和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摆脱贫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随着民主革命的胜利,解放生产力的任务将基本完成,全党全民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他指出,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一种过渡性质的经济,这个过渡所需要的时间将是很长的,这个阶段大略在10到20年之间。这个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完成工业化。他说:“只要第三次世界大战不爆发,经济建设的任务就不变。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不爆发战争,我们的任务就一直是经济建设,要把中国工业化。”[2]他在对马列学院一班学员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如果不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努力发展生产力,“那我们的革命就没有什么大的意义,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说是已经胜利了,相反,我们还要遭到可耻的失败。”

(二)应使新民主主义的五种经济成分各得其所,都得到发展。建国初期,从五种经济成分看,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很小的,“顶多占10-20%。”刘少奇说:“正因为这一部分数量很小,困难就来了,为什么不能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即由于此。[3]但是,“必须以发展国营经济为主体。”经过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比重要逐步扩大。逐步增加国民经济中的社会主义成分,加强国民经济的计划性,以便逐步稳当地过渡到社会主义。”另外,在新民主主义经济中,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与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矛盾。刘少奇主张通过“经济竞争”的办法来解决。他认为,无产阶级手中有领导权,并且掌握了国家的主要经济命脉,只要引导得当,是一定可以取得胜利的。通过和平竞争,两种经济成分都得到较大发展,同时督促国营经济搞好经营,为社会主义因素战胜资本主义因素,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条件。

(三)发挥民族资本主义在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在对待民族资本主义问题上,他强调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是允许私营工商业在一定范围、一定时期内的发展,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来为经济发展服务。他认为,因为我们国家“生产不发达”,不是工厂太多,而是太少,“在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下,在劳资两利的条件下,还让资本家存在和发展几十年,这样做,对工人阶级好处多,坏处少。”[4]资本主义经济“在目前,整个国民经济中,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适当发展对于国民经济也是有利的。”对有益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要加以保护和允许其发展,对危害国计民生的投机、垄断行为一定要制止,我们与民族资产阶级至少“可搭伙10到15年”,如果过早消灭了,“消灭了以后还要把他请出来。”他在给东北局的一个报告中批评其对民族资产阶级过激的行为时说:“这是一种实际上立即消灭资产阶级的倾向,实际工作中的‘左’倾冒险主义和错误路线,和党的方针政策是根本相违反的。”

(四)在对待私有制问题上,他反对“过早地动摇、削弱、直到否定私有制”。他认为搞社会主义就意味着实行公有制,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都要触动私有制。他主张,我们不要照办俄国经验。要从中国的实际阶级关系出发,因为俄国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完全站到反革命的一边去了;而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不是那样,他历来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是具有革命性的一面,民族资产阶级和我们联合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感情一直没有破裂。革命胜利后我们的政权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的,还要请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出来参加政权。我们没有必要像俄国那样立即资产阶级,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做法。过早地否定私有制,只会伤害私人资本主义和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对发展不利。在过渡时期可以扩大资本主义经济,而不要“侵犯私人资本主义的财产”,“没收是打草惊蛇”。在农村对私有制“又动又不动是不对的。太岁头上动土。你动摇以下,削弱一下,结果猪牛羊杀掉。”是对生产力的破坏。

(五)关于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他在政协和春耦斋讲话中予以表述。他说:“中国将来的前途,是要走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但这是很久以后的事情,对于这些事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很可能在将来加以讨论。在中国采取社会主义的步骤,必须根据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的要求。到了那时候,中国共产党也一定要和各派、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及其他爱国民主人士进行协商并共同加以决定。中国共产党在将来也愿意和一切愿意进入社会主义的人们一道,共同地进入社会主义。”他在春耦斋的讲话中把进入社会主义的条件更加具体化了。他说“:过了这个时期以后,工业大大发展了,农业也有了大发展了。国家对经济的领导更加强了,变成绝对的了,经济管理工作的干部成熟了,数量也多了,党的技术干部也有了,工人阶级和农民的联盟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巩固了,那时就会要求采取进入社会主义的步骤。”

二、刘少奇“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理论的终结和影响

刘少奇的“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思想,不仅体现了事物发展的相对稳定性和绝对运动性的辨证统一的哲学思想,而且着眼于中国当时的具体国情,又结合了列宁关于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里搞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应该十分注意的重大问题的经验总结,体现了他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造诣,使他的这一理论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且至今仍然发挥着光彩夺目的光辉。但是由国内外因素的影响,这一理论没有能够认真的执行就中途夭折了。正如他在天津讲话时说的那样“:‘左’的东西是常常有一股劲的,反‘左’的劲头一定要比原来的尽头更大才行。反右的时候,他一听右倾机会主义就会改,反‘左’他往往会反过来说你右。”从1953年夏天起党内开始公开批评他的“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理论的是右倾错误。1953年6月15日在这样政治局会议讨论过渡时期总路线问题上,重点是阐明了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是“照耀一切工作的灯塔”,并批评刘少奇关于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观点是右倾错误,“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这种提法是有害的。过渡时期每天都在变动,每天都在发生社会主义因素。所谓“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怎样确立?要确立是很难的哩。他用抽象的哲学理论否定刘少奇的理论。刘少奇在会上接受了批评,并于1954年9月15日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中,对“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的说法还进行了自我批评,表示主动放弃了“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主张,向的思想靠近。就这样“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思想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被抛弃了。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刘少奇关于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提前终结的原因有哪些?刘少奇关于“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理论对我们今天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终结的原因。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经过赞同的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理论被过渡时期总路线取而代之呢?为什么新民主主义阶段要经过25-35年(新民主主义社会要经过10-20年,向社会主义过渡要15年)缩短为18年(国民经济恢复3年,过度时期总路线15年),再缩短为6年(国民经济恢复3年,社会主义改造3年)?为什么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任务没有完成就宣布进入社会主义呢?这是不是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这一基本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呢?其原因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以为这是建国以后一系列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思想理论准备不足,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的《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等的几篇政治学文章只是为建设新国家展示了理论框架而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2)新民主主义理论本身存在重大理论缺陷,当第一步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后,不由自主地使人们想到向社会主义迈进。因为两步走是连续的。(3)民主机制不健全。建国后,党没有把权力立即交给人大或政协,没有交给人民,而是仍然掌握在党内,而党的权力又控制在主席或书记一人手上,由于当时基于在党内的崇高威望,没有经过充分的理论交锋,而就迅速地统一到的个人思想上来了,刘少奇还做了自我批评。(4)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民族独立是中国近百年的梦想,同样国家富强也是中华民族近百年的梦想,因而党实行社会主义和工业化并举的政策,符合全国人民的强烈愿望,并且优先发展重工业。由于我国经济落后,还要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一时拿不出那么多资金,于是利用公有制和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积累资金创造条件,而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国家工业化就是用的这种方法。(5)苏联对华的援助和斯大林同意支持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6)二战后社会主义运动此起彼伏,使人民对社会主义产生强大吸引力。(7)还有的个人因素,由于新中国刚刚建立,帝国主义的封锁,使不得不考虑资本主义复辟的可能性,因而做出了不切实际的判断,发生了“左”的错误。所有的一切导致了中国抛弃了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理论,而过早地进入社会主义。

(二)“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理论对我们今天现代化建设的有益启示。违背历史的规律,必然遭到历史的惩罚。首先、然而由于过早的宣布进入社会主义,却给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留下许多遗留问题,要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去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社会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阶段。“巩固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的理论启示我们,不是要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段,但是我们一定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完成那个阶段没有完成的历史任务。我们一定要利用刘少奇这一思想的理论遗产,发展生产力,保护合法的私有财产,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作为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之和公有制经济相互竞争,共同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其次,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仅仅只是对立的一面,而且还有和平共处的一面。我们一定要更加重视和利用资本主义已经创造的物质技术管理经验和文化条件。马克思说“: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恰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有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