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弘扬传统文化的对策

弘扬传统文化的对策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05 16:12:21

弘扬传统文化的对策

弘扬传统文化的对策篇(1)

>> 弘扬践行“辽宁精神”,推动辽宁文化产业发展 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推动辽宁全面振兴 发展辽宁文化产业的思考 实现辽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对策思考 在推动大学生践行北京精神中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 尤全喜:弘扬传统文化 践行雷锋精神 弘扬船政文化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践行追求成功的大学精神,弘扬追求卓越的大学文化 践行群众路线,弘扬苏区精神,大力推进赣南振兴发展 弘扬优良传统 践行“贵州精神” 弘扬延安精神 践行延安作风 辽宁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与发展对策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海洋文化产业促进就业探讨 辽宁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问题及对策 辽宁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人才培育策略 辽宁精神的历史文化渊源 辽宁省文化产业建设研究 弘扬发展箫笛文化产业 弘扬延安精神 践行党的根本宗旨 北京银行:弘扬博爱精神 践行社会责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3-03-01.

[3] 伍诚达.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法律环境的对策思考[J].江南论坛,2013,(8):52-53.

Practice Liaoning Spirit,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iaoning Culture Industry

LU Yu-duo1,2,KANG Jia-ning2

(1.International Trade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China;

2.Faculty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China)

弘扬传统文化的对策篇(2)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以及海外华人族群的日益壮大,使得海外华文教育日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不断发展。海外华文教育,不仅教授广大华人华侨及其子孙汉语,在一定程度上也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由于所在地域问题,海外华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所在国教育政策、法律法规的限制,尤其是海外华文教育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更是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一些国家由于担心本国文化被中华文化所同化,并不十分赞同海外华文教育以及中华文化的传播,所以,海外华文教育要不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问题之一。其次,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全球化的影响下,逐步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海外华文教育重应该传承怎样的中华传统文化,怎样取其精华,并如何与当地本土文化更好地融合,对此,学者们也展开了相关的讨论。此外,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影响下,如何进行有效地文化传承,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华文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也是现如今学者们考虑的问题。笔者就以上问题,翻阅大量文献资料,将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汇总,以供参考。

二、关于是否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

由于海外华文教育的地域性特点,受当地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影响,海外华文学校的教学一般都经历了受排挤到相衔接的过程,考虑到与当地文化融合度的问题,以及是否会同化当地文化,有部分学者认为华文教育只需进行语言文字教学,不宜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大部分学者对此提出了反驳意见,薛纪达指出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必须和海外华文教育相辅相成,通过海外华文教育传播到全世界,同时又给予华文教育支援和扶植。黄薇认为华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学与对外汉语中的文化教学相比,更具有其独特的教学任务,我们不能忽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陈晓桦认为,在目前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世界里,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清点自己的文化,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主动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播出去,传承下去,使之成为新形势下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与其他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和谐共处。吴端阳、吴绮云认为中华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包容性,海外华族文化包容吸收了本地文化,但与中华文化同源,中华文化还有很强的世界性,为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海外华文学校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键。

综上所述,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支持海外华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承,都认识到了作为华文教育的一部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三、关于如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

既然我们应当在海外华文教育中弘扬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进行有效地传播,其策略问题必然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翦伯象、白少玉谈到了华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播的策略问题,他们认为可以用如下方法:1.在汉语阅读教学中传播中华文化;2.在华文写作教学中传播中华文化;3.通过与华人社团交流传播中华文化李其荣谈论了华侨华胞在传播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华侨华人既是中华文化的“守望者”,又是“传播者”他们通过华文教育、华文传媒和华人社团这“三宝”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黄薇认为以下几点在华文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中要予以重视:第一、横纵结合,对比教学;第二、寓教于乐的原则;第三、温故而知新,避免“炒冷饭”现象;第四、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宣扬带有政治色彩的超文化内容。陈晓桦对海外华文教育文化传承的方式也进行了探讨,认为在信息时代,远程的网络教学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此外,在社会环境中认知、体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是进行文化传承的另一个有效途径。耿虎认为文化传播借助文化传播载体而展开,在众多的文化传播载体中,基于人的活动所形成的载体又至关重要。就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而言,依托不同层次的华族移民活动所形成的文化传播载体主要有个体活动、家庭生活、华族社团、华文传媒和华文教育等五个方面。

综上所述,对于如何有效地传播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学者们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总体而言都认为应该依靠华文教育、华人社团及华文传媒这三大支柱来展开文化传承。

四、关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影响的研究成果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海外华文教育为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反过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对海外华文教育、海外华人族群,甚至是本土文化有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学者们对此也进行了相关的探讨。苏泽清认为华文教育应当确保中华文化的主导地位,以保证华文教育的健康发展,首先,中华文化是华文教育的深层次内容,其次,中华文化在华文教育中具有永久的魅力,再次,中华文化是华文教育培养优秀人才的基石。李其荣对华侨华人传播中华文化的功能做出了如下阐述:1.华侨华人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增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相互理解,加深了中外人民之间的友谊;2.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有利于增强海外侨胞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民族伟大复兴;3.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展示了侨胞良好形象,

有利于华侨华人更好地融入住在国主流社会,从而进一步展示当代中国新形象。薛秀军、何青霞认为,在全球化、信息时代和市场经济的共同影响下,中华文化面临着多重挑战,而借助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华文教育热潮,在重新审视华文教育的内涵、发掘华文教育现实展开的多种路径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现实生命与活力,无疑已成为提升中华文化竞争力的可供选择的最现实的路径。

综上所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海外华文教育的重心,可以增强海外华人华侨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而且对中外文化交流有重要作用,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做出贡献的重要表现。

弘扬传统文化的对策篇(3)

关键词: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

中图分类号:{C91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8(c)-0135-03

民族精神是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实践中提炼、凝结、积淀而成的,它是文化传统、时代精神和外来观念这三者之间的张力作用的结果,它为民族成员所普遍认同和提倡,它是一种使民族成为其自身的最基本的规定性,是对推动社会发展有利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思想品格,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精华,属于民族意识的最高层次。而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五千多年华夏文明的漫长历程中积淀而成的,它是华夏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思维方式等的总和,是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其自身的最根本、最集中的标志,它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党的十六大对中华民族精神进行了提炼和概括,明确提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1]

当今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当今的中国进入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各种矛盾突显出来。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各项事业的推进,我国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伴随着市场经济而来的资本主义文化思潮,对我国原有的文化价值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又加上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对文化价值观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这无疑会导致文化价值观的极度混乱,进而可能会引起一种价值的真空状态。在这种新形势下,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伟大的民族复兴,都需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任何一个民族要想走向强大,就必须有先进的民族精神。既然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弘扬和培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呢?

一、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基点和氛围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当代的中华民族精神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最高层面和核心内容,它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先进文化的熏陶,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的,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的最基本标志。同时也是由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决定的,因为其正确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并且是与时俱进的。历史也证明了,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进步,才能牢牢地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才能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使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在一般意义上说,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好比一棵大树,随着时间的推移,既有繁枝茂叶,也会有残枝败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前人的实践创造和智慧积累,代表了既往时代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母体和根基。中华民族精神积数千年民族文化之精华,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样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民族精神的历史渊源和丰富内涵。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是我们新时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点。历史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未来前景如何、能不能昌盛繁荣,首先要看它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能否被很好地挖掘出来并加以发扬光大,能否充分发挥其优势。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不能割断历史,应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资源,对其进行认真的审视,采取去伪存真的方式,立足当代实践,立足时代和民族的需要,对那些至今为我国各族人民所认同,并能提供积极、健康价值资源的民族文化传统加以整合,并且使优秀传统不只停留在书本上,而要使其转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与转换,做到“古为今用”。现在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积极因子,还存在认识不足,发掘不够,传承不到位等问题。从诸子百家学说到封建时代的伦理道德,诸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等,过去我们侧重于批判,今天看来,也有再认识的必要等。这才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对传统文化的真正继承和发扬。这样,民族的精神弘扬和培育也就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3、要结合时代文化进行文化创新。任何一个处于前进发展中的民族,它的民族精神都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根据新的实践提出的新的要求,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不断增加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的精神因素,与时俱进地发展。所谓与时展相适应新的精神因素,就是时代精神,即是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社会时尚的综合体现。“民族精神在保持本民族历史特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也要加入反映时代特征,适合时代要求的内容,这样才能使民族精神保持永不衰竭的生命力,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否则,只拘泥于传统,机械地保持其原始内容和表现形式,实质上是抛弃民族精神,而不是弘扬民族精神”。[2](p197)进入新世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趋势愈益明显,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扑面而来,大国之间的科技、经济竞争日趋激烈。这些时展的新特点,要求我们要结合时代文化,把握时代的脉搏,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民族精神的内涵,为其注入新的内容,从而使民族精神更富有时代气息,更有活力。

4、借鉴外来文化。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想关起门来搞发展都是不可能的,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的发展。正如同志指出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我们需要继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应该向外来文化学习,特别是西方文化。西方文化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不可避免地会掺杂许多消极的颓废的东西,对此我们必须加以防范和抵制。同时,西方文化中也有不少积极向上的成分,特别是那些符合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普遍价值,以及与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的文化观念,如效率观念、人才观念、竞争观念、市场观念、契约观念、信息观念、法治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知识经济观念、社会均衡观念等等,都是我们可以批判地吸取的精神资源。东汉末年,佛教文化的传入,提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层次,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内容。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文化的新生,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了新活力”。[3]对于借鉴外来文化,要像鲁迅先生所说: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占有、挑选”、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拿来”,更不是邯郸学步,食“异”不化。不管是哪种社会制度下创造的文明成果,只要是对我们发展有益的东西,我们都要本着实事求是,趋利避害的原则,做到“洋为中用”。在新形势下,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坚持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将文化的民族性置于世界性的格局中加以参照、对比,民族文化只能在开放中丰富,在交融中发展,建设与人类文明进程相适应的中国当代先进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加以升华。

二、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贯穿国民教育的全过程

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需要每个炎黄子孙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和对华夏文明发自内心的钟爱,这都要依赖于教育。我们一定要认真领会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充分认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同具有广泛性、系统性的国民教育结合起来,并把其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制度建设,坚持不懈地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使广大青少年从幼儿时就开始接触和了解民族精神,受民族精神熏陶和教化,逐步吸收和融入民族意识,为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把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用以强化民族精神之教育,其实,并不背离全球化的浪潮和全面开放合作的精神,而是我们深刻反思民族自身之生存与定位的结果,也是对民族自身之生存与定位的一种警醒。因而,把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是一个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崭新而重大的课题,是党审时度势的英明决策,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和国民教育全过程理应对此引起充分而足够的重视。

1、 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学校是国民教育的主体,是每位社会成员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场所,也是对青少年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阵地。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制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施纲要,并落实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从而担负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务。要根据不同类型学校的特点,适应不同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有针对性地规划出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再结合学校德育课程改革,不断改进和完善学校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充实和强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教育,教育和引导青少年逐步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思想意识,逐渐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力、自强的优良品格,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还要把民族精神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去,各学科教学内容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的素材,要充分挖掘各学科的内容材料,特别是人文学科及有关的自然学科中所具有的教育因素,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与特点,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将民族精神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民族精神的熏陶,变单纯知识传授为“授业”与“传道”、“解惑”相统一。一定要更正知识教育与德育无关,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无关的错误想法和做法,要使智育与德育相互渗透,相得益彰。

2、 要发挥课外活动的承载作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还要重视课外日常的习惯养成教育,各种有意义的课外活动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要积极探索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活动形式,正确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课外活动,象组织观看爱国主义影片,或者视听思想性、艺术性和谐统一的优秀电视剧、综艺等,让广大青少年从中了解、熟悉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学习先进人物和模范事例,把摸不着、看不见的民族精神变为实实在在的、说服力丰富的具体形象化的东西,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充分运用重要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重大活动、节假日以及学生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基地等多种形式,要通过选择有震撼力的教育活动,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教育效果。实践是滋育、锤炼和升华民族精神的最根本的源泉和重要课堂。学校要紧紧抓住每一次的有利契机,组织青少年积极投身到像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等突发性事件中去,在实践中逐渐感悟民族精神的意义与价值,逐步将民族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格。

3、 要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具有独特的感染教育功能,它可以使受教育者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一定感染或环境的影响、熏陶、感化而接受教育。要在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融入民族精神的内容。在校园内充分发挥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优势,最迅速、最广泛地宣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的成就和民族政策,讴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感人事迹,形成良好舆论氛围。通过校园网开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栏目,在学校建设校园文化长廊,张贴悬挂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画像,制作体现民族精神的雕塑、灯箱、语录牌和公益广告等手段,使学校的墙壁、走廊、教室、学生公寓、重要活动场所等都成为宣传民族精神的阵地,营造出一种高雅、文明、健康、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氛围。学校要经常举办展览、专栏、读书会、座谈、报告会、演讲会、知识竞赛、主题班会、文艺汇演、特长赛、辩论赛等,要把民族精神教育同学校各种社团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要结合本地及学校实际,挖掘民族精神教育的资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4、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合力作用。民族精神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协调互动。社会与家庭对学校教育导向机制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目前学校教育的困惑之一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多元价值取向与学校教育所坚守的基本价值取向上的冲突。尤其是市场经济的运行原则与学校德育所倡导的价值取向之间常常存在着激烈的冲突,往往是学校进行的价值教育目标,在时下社会生活中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常常受到学生的质疑。为了使社会和家庭不成为学校教育的分力,甚至反力,而成为积极的促进力,我们需要以正确的态度协调好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实现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三沟通”,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新格局。国家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民族精神教育的良好氛围,形成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整个社会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合力。为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真正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摆上议事日程,制定行动计划,采取有效措施。要善于抓住机遇,以一些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为契机,及时不断地掀起民族精神教育的热潮。还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良好社会环境,制定民族精神教育计划,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教育部门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互联网站等重要文化阵地,应该以严肃的态度和切实的行动落实中央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思想方针,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营造浓郁氛围;法制建设、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都要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有力保障,让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工作落到实处。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全过程”在理论上的公理性,并不表明其在实践上的必然性,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还必须依靠我们的不懈努力和奋斗。

时代不同,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的特点也会有所不同,我们要善于把握共性,着重体现个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体现出了现代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特点。这是一种特点,同时也是一种要求和趋势。要针对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的历史经验和当前状况,积极研究和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切实增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项工作的实效性。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能否真正做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直接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能否顺利推进。

作者单位:济宁医学院社科部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8日

弘扬传统文化的对策篇(4)

201x年的6月__日是农历五月初五,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为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根据市教育局有关活动通知精神,我校在端午节期间开展了“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主题活动。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通过端午节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用心去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端午节又是一个与家人团聚在一起的好机会,可以与家人增进感情,体验亲情的魅力。

为了更好的完成活动任务,收到良好的活动能够效果,我校高度重视,精心策划,首先为活动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学校加强了宣传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我们通过国旗下演讲、倡议书等形式,对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及其意义,做了大力宣传,充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我们又开展了以“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主题的端午节手抄报创编活动。同学们通过阅读书籍和上网查询,了解了端午节的相关知识,并配以插图、剪贴画,制作了一张张美观大方的手抄报。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加深了对端午节的认识,进一步了解了我国的传统节日和过传统节日的意义,更加认同、喜爱传统节日,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爱国爱乡情感,提高了科学文明素养,弘扬和培育了民族精神。

在本次活动中,我校充分利用“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对全体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走进伟人、了解历史、感受伟人的爱国情怀,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增进了与亲人之间的亲情,让学生时时刻刻心怀感恩之心,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6月__日是中华民族传统端午节。为强化“中国梦”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弘扬端午节日习俗,唱响“我们的节日”这一主题,让学生通过端午节来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用心体验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华林小学开展了“我们的节日 端午”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现将本次活动总结如下:

一、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1、少先队大队部要求各中队在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活动之前,先让学生通过查阅图书、互联网以及向长辈和他人请教等多种途径,搜集有关端午节的由来,了解这一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

2、利用周一国旗下讲话、led、华旭电视台、黑板报等多种方式进行广泛宣传。

二、各年级分层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1、一、二年级开展“背一背屈原诗歌”、“画一画屈原”、“纸粽子制作”等活动。各班辅导员根据本班实际,让孩子们以大组为单位,进行了“背一背屈原诗歌”、“画一画屈原”、“纸粽子制作”等比赛活动。该活动让孩子们在动口、动手等有趣的活动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2、三、四年级各中队开展了“传统节日故事大家讲”活动。

各中队利用少先队活动课,在班上举办故事会,把“传统节日故事大家讲” 活动开展得有模有样。

3、五、六年级各中队开展“屈原诗歌颂”、“我心中的屈原”演讲等多种富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活动。通过诵读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本次活动,不仅让学生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活动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更在浓浓的节日氛围中,学到了关于端午节的有关知识,真正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意义,进一步提高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增进爱国情感,树立报国之志。

为使活动取得成效,学校高度重视,对如何开展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组织了各具特色的“端午节”主题活动。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活动目的

根据有关精神,为了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进一步推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努力建设和谐文化,在端午节到来之际,我校组织开展了“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主题活动,让队员们认识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增进爱国、爱社会注主义情感。

二、活动内容

1、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在班会上开展了有关端午节文化的朗诵会,引导学生不忘传统,满怀信心的建设现代化。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

2、利用板报、标语开展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亲身体验节日民俗,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3、组织学生观看有关介绍“端午节”来历的视频,撰写笔记,表达对先人的感恩和敬仰。

弘扬传统文化的对策篇(5)

一、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特别需要传承弘扬红色文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众所周知,当今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面临种种困难和问题。中央领导指出:必须增强攻坚克难的勇气,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要用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改革。面对当今改革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笔者认为,特别需要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学习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那种不怕艰难困苦的英雄气概,学习革命先辈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夺取胜利的顽强精神,去攻克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种种"碉堡",解决改革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夺取改革的全面胜利。

二、反腐倡廉、加强党风建设,特别需要传承弘扬红色文化

中央对反腐倡廉形势的判断是"三个依然":"腐败现象依然多发,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有些地方,还存在严重的不良作风。中央领导指出,转变作风,最根本的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因此,面对反腐败的严峻形势和存在的不良作风问题,笔者认为,当今特别需要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对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民众深入进行艰苦奋斗的思想教育,学习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英勇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对比革命先辈在战争年代吃草根、啃树皮的艰苦奋斗精神,达到自我净化灵魂,提高廉洁自律、防腐防变、转变作风的自觉性。

三、全党全国人民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特别需要传承弘扬红色文化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有些党员、干部思想动摇、信念淡薄,甚至有的地方领导班子集体烧香下跪拜神,祈求地区平安和丰收;有的干部请来风水先生拆改办公大楼;有的高校学生听政治课,老师讲到"共产党"、"共产主义"就哄堂大笑,甚至起哄鼓倒掌。说明现阶段迫切需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笔者认为,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特别需要传承弘扬红色文化。通过参观展览、阅读故事、观看影视,联系革命先辈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面对故人严刑拷打、威胁利诱,仍然"脸不改色,心不跳",含笑走向刑场等英雄事迹,对树立理想、坚定信念,无疑将发挥有力的正面启迪和深刻的感染作用。

四、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特别需要传承弘扬红色文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健康向上的良好势头。但有些地方仍存在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现象屡禁不止。群众迫切要求转变不良的社会风气。笔者认为,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特别需要传承弘扬红色文化。通过红色文化所体现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大公无私的道德情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牺牲精神,弘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有力抵制、深刻批判那些自私自利、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不良风气,这对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无疑将产生不可替代的积极引领和有力的推动作用。

五、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特别需要传承弘扬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特定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创造形成的极为珍贵的文明成果。同时,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党的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是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她产生、发展在中国大地、深深扎根于中国人民大众心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感染力和号召力。因此,笔者认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特别需要传承弘扬红色文化,让红色文化这支中国特色的文化奇葩,在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发挥引领、开拓、创新的重要作用。

六、发展中国旅游产业,特别需要传承弘扬红色文化。

旅游产业是旅游文化的载体。近年来,中国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旅游文化的繁荣发展。中国旅游文化,除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之外,很大一部分是宗教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等等。相比之下,在当今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笔者认为,旅游产业这个载体,特别需要传承发展红色旅游、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特别需要广泛宣传无神论,宣传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宣传革命先辈的理想境界、英雄气概、高尚品德、艰苦奋斗精神,宣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从正面引导社会思潮,激励人民奋发向上、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去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

弘扬传统文化的对策篇(6)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多元文化格局 中西融合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历代的文化所传承下来的,是几千年来先辈们智慧的结晶、文明的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弥足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逝的危险,一些鲜有人关注的民居、传统工艺甚至已经逐渐消失、消亡。传统文化正面临怎样的现状?未来的发展之路如何走?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探析,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并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民族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探究。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胜枚举,从古至今,历朝历代也积淀下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并一直延续至今。其中,汉字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发明。自汉代以来的两千多年,汉字一直被历朝历代所沿用,甚至在外族入关的元、清两朝,都没能让蒙古文、满文取代汉字。民族的传统文化是连接一个民族的纽带,它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发展和增强民族自信心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历若干年的积累和蜕变所产生的一种文明产物。这些文明是现代化社会加速发展的助力器,一个国家要想实现现代化发展,需要有建立在经济、政治制度之上的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传统文化,就缺乏经济持续发展的思想根基和方向指引。一个国家要想走向繁荣,实现现代化的发展,就必须从弘扬民族精神做起。一个民族缺少了民族精神,就意味着失去了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在困难面前就会经不起考验,最终走上民族没落的道路。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传统文化理论上的遗失。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在经过长期的发展后所形成的一种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它存在于这个国家的每个民族之中,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各个民族的文化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融合而成的。一个民族最怕的就是没有根深蒂固的信仰做支撑,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将会变成一盘散沙。在经历了和这两次文化重创之后,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随着思想的解放,人们开始反思,并逐渐找回了民族荣誉感和民族自信心。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力的强盛,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了当下最重要的文化改革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面临西方文化的冲击。任何国家的繁荣富强无不是从文化强国做起的,我们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搞好对外发展,才能使国家屹立在世界的大舞台上。近几年,中国的传统文化频频被窃取,许多我国传承多年的节日习俗却被其他国家申请为文化遗产。2005年,端午节被韩国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事件显示出了我国对于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并且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做的不够到位,有些文化甚至走向消亡。虽然搞好现代化建设和适应新的时代潮流很重要,但是有些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不应该被抛弃。如今,世界各大强国都已经打起了文化牌,利用文化便利来渗透到其他国家国民的生活中,试图改变当地的风俗习惯,从而实现在文化上的统治地位。我们应该保护并发扬传统文化,使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占据重要位置。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不够完善。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其中也难免有一些落后、腐朽的部分存在,这部分传统文化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就必然会遭到淘汰,只有符合新时展道路的文化价值体系才能被时代所认可,得到弘扬和发展,这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传统文化近年来没能得到大力的弘扬和发展,归因于我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不够完善。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我国的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建设需要走面向现代化建设的道路,这样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得到不断发展、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完善和弘扬。

多元文化格局下传统文化的发展策略

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理论上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做起:第一,要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例如我国传承多年的风俗习惯、经典文学、文化古迹、科技发明等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先人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经典,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仍具有很大的启示和帮助。第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传统文化固然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传统文化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我们需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弘扬优秀的,摒除腐朽的、过时的。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缤纷多彩,将这些传统文化有选择性地传承下去,文化强国的建设将指日可待。

中西融合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全盘否定和完全拒绝西方文化是不明智也是不现实的。对于西方文化中值得学习的部分,我们应该积极吸纳和接受,使中西方文化得到融合发展。在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中,应坚决抵制两种思想观念:第一,完全、绝对地将西方文化拒之门外,不注重吸收国外文化的先进部分,这样会导致我国的文化发展固步自封,失去在世界文化大舞台上崭露头角的机会;第二,崇洋,不加选择和考虑地全盘接受外来文化,认为只要是国外的就是先进的,这种观念是缺乏民族自信心的表现。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中西文化融合发展,以中为主,以西为辅,在大力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选择性地吸收西方文化中先进的部分。

结合时代特色完善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使中国文化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各国文化也相互交融,互相影响。弘扬中国文化要坚持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发展理念,既不完全抵制西方文化,又不崇洋、摒弃传统文化。通过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宣传传统文化,利用政府扶持政策,努力完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从而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其中既包含许多先进的思想、创新的发明、丰富的文学等,但也存在一些老旧腐朽的思想和落后的文明。对待传统文化,当代人需要选择性地吸收和传承,在多元化的格局下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为此,国家要大力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积极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建立一套完善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体系,将传统文化融入民族精神,从而使传统文化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创新。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桂北古民居美术创作价值研究”(项目编号:15YJC76010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弘扬节日文化研究》课题组、李心峰:《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现状与发展对策》,《艺术百家》,2012年第3期。

②杨丽丽:《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中国梦的实现》,《学理论》,2015年第1期。

③吕霞云:《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科技信息》,2014年第4期。

弘扬传统文化的对策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169-01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教师要有大语文教学的观念,把语文教学与做人结合起来,去除语文教学的功利性,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注重学生德育的培养,让学生们在学习中学会做人,摄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

一、诵读经典,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

自古就有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的道理,通过诵读不仅可以了解文意,还能达到记忆背诵的效果。小学时期学生可以诵读“三百千”,作为启蒙识字教材,初步了解祖国文字的形态美。中学阶段可以b读“四书五经”、《弟子规》等书,可以起到约束自己行为的作用。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诸子百家的知识精华。了解孔夫子“仁”的思想;“学而优则仕”告诫学生努力学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给学生们学习方法。同时说到民俗文化,我们都会去鲁迅的文章中去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私塾文化,《社戏》中的看社戏、划船走水路的交通民俗,《阿长与山海经》中的节日民俗。[2]课文中的民俗文化知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方面,我们必须继承和弘扬。但这些内容只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角,想要多学习、多了解这些知识必须大力开发课程资源。

二、理解文意,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容

学习中华优秀美德中的忠义孝悌、礼义廉耻等,可以培养学生德育与品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论语十则》,就是教诲学生如何为人和怎样学习。《论语》中,子曰:“言中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告诫我们说话要真诚,要做到忠实厚道。《弟子规》中“父母教,须敬听”,是说父母讲的话要毕恭毕敬地听,教导学生要敬爱父母;“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要求学生们应该谦恭尊敬老师。通过诵读理解经典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尊重身边的人,学会处理事情的方法。只有语文课堂才是让学生们学习中华传统美德的最有利的媒介。俗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也都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是建成和谐社会的基石,培养和谐公民就要从学生抓起,所以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

三、了解和学传统技能,继承弘扬文化遗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以及书法、曲艺、武术、民俗等。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们学习先贤思想和文化知识,还应该学习一些简单的传统技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练习书法有益于磨炼学生意志,了解一些曲艺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审美水平。经过千百年的沧桑巨变能够流传下来的技艺,自身就带有坚强的意志力,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课是《安塞腰鼓》,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看视频感受其磅礴的气势,了解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感兴趣也可以学习腰鼓的打法,锻炼身体,学习其团结合作的精神。在语文课堂上开展一些专题活动,丰富学生见闻。针对即将失传的一些文化遗产,语文教学更应该发挥其作为传播媒介的作用,让下一代了解这些文化,继承和弘扬这些文化。

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拘泥于课堂

发挥语文主科的优势,让学生们多参观、多参与、多重视。学习鲁迅的《社戏》,教师在教室硬邦邦地讲解,学生经常会听不懂、学不到课文的精髓,教师的教学也变成了走过场。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假期时去看社戏,让学生们去感受社戏的热闹景象。带学生们观赏书法展、国画展,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传统节日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元宵节的花灯展,端午节赛龙舟、包粽子,都应该让学生们尽情参与。这样才能达到传承的目的,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看着课本去想象。

五、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语文课程最有价值的源头,新课改一再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学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教会学生做人,这就应该努力去除语文的功利性,变革应试教育带给学生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中应处于主体地位,多参观、多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论是从思想、话语、文字等方面还是从民俗、礼仪、文学等方面都为学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习古人的优秀文学作品以及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学习先贤的思想和做人的道理,学习传统技艺,发挥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媒介作用。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