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消费研究

大学生消费研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07 16:10:12

大学生消费研究

大学生消费研究篇(1)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消费;现状;消费教育内容;载体

消费教育起源于国外,国内的消费教育研究历史不长,内容也未成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正确的消费教育已经受到人们的关注,在高等院校中研究消费教育也和大学生思想观念和政治教育有联系。

一、消费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消费教育的内容

对于消费教育,在我国还没有明确的实践过程,但是对消费教育的概念理解为: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向被教育者传授消费知识技能,培养合理地消费观念,树立消费维权意识,提高消费者素质的一种实践活动。[1]消费教育的内容包括:消费经济学常识教育、消费观念教育、消费技术教育、消费习惯和方式教育、生活质量教育、可持续消费教育、信贷消费教育、消费决策教育、消费者组织教育、消费法律法规教育、中国消费思想史、中外消费比较,等等。[2]

2、消费教育的途径

在我国,消费教育的途径主要有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三种途径。

社会上的消费教育主要是针对成年人进行的,或是利用各种传媒手段针对如何维权进行的引导和教育,或是消费者协会组织的教育咨询活动。

家庭教育都是在子女未成年前,由家长或其他长辈担当教育者的角色,是没有计划而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教育虽不正规,但是历时时间久,教育的影响作用较大。

学校教育算是正规的消费教育。在美国,中学和大学开设消费教育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但是在国内,消费教育还没有得到普及,在大学除了经济类专业学生开设消费经济学这类课程,其他专业学生都没有对消费教育这类课程的接触。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与消费教育现状

1、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

(1)消费主义倾向。消费行为的产生是离不开我们日常生活,这是一种崇尚和追求满足自己和对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3]。2010年-2012年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L10DZZ056)“辽宁省高校大学生消费文化现状研究”项目组,对辽宁省内6所高校194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12.3%的大学生盲目追求和依赖名牌;5.2%的大学生重视物质消费的享受,忽视精神消费。这些表现显然是受社会上消费主义之风误导,但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价值观念扭曲也是重要原因。

(2)不正当消费观念的形成。大学生是新生代的消费主力军,消费观念的正确性是比较重要,比如自主的选择消费、注重精神文明消费,能够快速接受新颖的消费方式等。但是若以健康、科学、可持续,作为良好消费观念的评价,大学生消费观念上存在的不良消费观念与行为就是,过分追求前卫个性,过分重视享受消费,不再注重节俭,缺乏合理消费理念,实际消费往往超出自身承担或者家庭承受的正常范围。在今年来,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消费比重在逐渐减少,与此相对应的在休闲娱乐、旅游、社交通讯、网络、恋爱消费呈上升趋势。大学生消费在群体的影响下有从众心理,比如“考研热”、“考证热”、“租房热”等等消费潮汐现象,这也充分显示出大学生在消费中缺乏理性。

(3)消费两极分化。贫困大学生往往来自农村贫困家庭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贫困大学生的支出主要来源于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收入、亲友资助。虽然针对贫困生有“奖(奖学金),贷(助学贷款),助(政府助学金)和补(特殊困难补助)”等政策,但是特殊困难家庭的难处,有的超出常人的想象,一部分特困大学生消费水平只处在“温饱”线上。相比之下,大学生群体中也客观存在着“高消费一族”,他们的月生活费在千元以上水平。这部分大学生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对其消费不加限制,学校对大学生的高消费行为,也没有强制性的规定。社会上的贫富分化导致了一系列社会不稳定因素,大学生群体的消费两级分化也有很多消极影响。

(4)消费技能和维权意识缺乏。大学生生活范围小,商品消费信息比较闭塞,消费实践经验不足,大学生的消费本领往往都是在家庭教育中零星获得,对消费陷阱更是认识不足,面对侵权事件既缺乏防范意识又没有补救措施。每年都有好多学生在消费过程中上当受骗,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而这就恰恰需要系统的消费教育来帮助解决此类问题。

2、大学生消费教育现状

大学生消费教育基本没有被列入教学计划之中,即使有些学校设置一些课程也仅仅限于相关理论传授,没有针对大学生实际需要而专门设置,只是从面向全体消费者的角度进行的一些泛泛的常识教育。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只是一味强调“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缺乏关于消费方面的引导,难以满足教育对象对系统消费教育的需求。

三、大学生消费教育的实施

1、大学生消费教育的内容

(1)消费观念教育。消费观念教育应该是贯穿于人的成长过程中,大学生基本都已年满18岁,消费观念基本已经达到了一个稳定状态,想要改变属实不易。但是消费观念是消费技能学习和消费不良行为矫正的基础,重要性不容忽视,客观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耐心引导。非经济类专业的大学生,消费观念教育可以从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的关系;不良消费观念表现;不良消费观念矫正;健康消费观念示范等方面入手。

大学生消费研究篇(2)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以往调查和个别访谈发现,大学生在消费行为上存在一些不良或非健康的表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花钱无计划,理财能力薄弱。当前,大学校园里流行着一个称呼:“月光女神”。“月光”一族不仅每月都把钱花光,没有任何积存以备不时之需,而且由于花钱的“大度”和“无度”,常常是前半月“挥洒自如”,后半月“稀饭馒头”。“月光”一族反映的就是无计划消费现象。另据调查显示,仅31.6%的大学生有每月的消费计划,其余则没有计划;这就暴露出大学生消费计划能力和理财能力的缺乏。

(二)人际交往消费比重过大。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消费可以从三个部分来分析:一是用于人际交往的通讯费用;二是与老师、同学、朋友之间的“人情消费”;三则可以称为“恋爱消费”。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变化,在通讯费用里有一部分是必需的,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浪费在不必要的闲聊中了,即通讯费用已成为大学生消费中颇有分量的一部分了。另据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消费中,日常消费所占比例在下降,而用于人际交往的费用不断增加,甚至有每月消费额的1/3左右被人际交往消耗,包括通讯费用、人情应酬等。同时,调查发现,半数以上的大学生都“坠入爱河”,大学生的恋爱消费是步步高升,有约六成的大学生已经感觉到恋爱消费偏高。

(三)消费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从大学生消费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在消费结构中也同样存在问题。由于人际交往消费的增多,加上消费的无计划性,必然导致大学生消费结构出现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按大学生平均每月消费额为400元计算,其中,月平均伙食费支出230元,占月平均消费的57%;生活用品支出27元,占月平均消费的6.7%;通讯费支出41元,占月平均消费的10.1%;课外书籍支出25元,占月平均消费的6.2%;社交娱乐支出41元,占月平均消费的10.1%;交通费支出21元,占月平均消费的5.2%;服装费用月均支出比重,男生为2.6%,女生为13.1%。由此可以看出,伙食、生活用品和交通等必需的开销占了约70%,剩下的30%中只有6.2%是课外书籍,其余都用在了娱乐、通讯、服装等方面。

二、产生大学生消费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大学生消费观上存在偏差。消费观是指构成消费选择和决策的主观形态,它是价值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消费者的消费观与人们的其他价值观一样,是使用一种价值判断来衡量事物,指导消费的观念。在这种评判标准的指导之下,人们避开不利的、消极的、价值判断为不接受的商品或消费行为,而去追求积极的、价值判断为美好的商品或消费行为。它反映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道德状况、个体品位和人文精神。一个人是否具有正确的消费观是其人格、道德和精神的体现。当今大学生没有把节约储蓄奉为信条,而是注重消费、倡导消费。调查显示,在对待“消费”这个问题上,现在大学生持“有多少钱用多少钱”态度的占10%,持“消费占主导略有储蓄”态度的占51.8%,持“消费收入成正比,不盲目节省”态度的占33.4%,持“保证温饱剩余储蓄”态度的占4.8%;也就是说,只有极少数的大学生对消费只要求温饱,其余的钱用于储蓄,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以消费为主导,注重消费。

(二)社会化过程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消费又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形式,而高层次的消费需要是个人社会化经历的结果。大学生社会化包括社会教化和主体内化两个基本方面。内化是指,“大学生经过一定阶段的社会学习和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社会价值、社会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自己稳定的价值和行为反应能力”。由于大学生缺乏较高的学习能力和很强的适应能力,并且合作能力较差,主观与客观需要的不协调性等,造成内化能力较低。如,模仿学习的机械性、角色扮演的失调、主观认同的矛盾性以及缺乏自我强化和消费观念的改变等,其结果必然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完成。

(三)社会不良价值观念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价值观是人们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价值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是人思想的内核,决定着人的追求,主宰着人的思想与行为。由于不同的个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理想和价值,表现在消费中,就是具体消费行为的个体差异和不同。从而也体现了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多元化,同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消费行为。从调查来看,大学生中的高消费群体就是遵循着享乐主义价值观。他们追求高消费,贪图物质享乐,赶时髦等畸形消费。有的同学经常成双成对地出入歌舞厅、麦当劳、肯德基等场所,经常与老乡好友出入饭店和酒吧。同学们戏称这一部分大学生为“校园贵族”。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家长在经济上竭尽全力、尽其所能资助子女的本意。

(四)市场化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市场化对消费需要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市场化促使满足消费需要形式的转变。第二,市场化既导致消费需要的大众化,又导致消费需要的异质化。一方面由于市场化导致产品种类范围的增多,人们选择范围的扩大,因而使人们的消费需要也开始复杂化了;另一方面市场化导致大众化市场的形成,使消费需要常常以大众化的形式出现。大学生由于对市场经济缺乏了解,很容易受到市场的影响,所以一些商家通过市场化作用,利用种种手段,包括广告、公关和促销手段来吸引大学生消费,从而挑起他们的消费欲望,刺激他们的购物激情。

(五)家庭对子女消费的影响。家庭消费具有遗传性,这是指由于每一个家庭都属于某一民族文化、社会阶层或,并受一定的经济条件、职业性质及教育程度的制约,由此形成自身的家庭消费特色、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这些具有家庭特色的消费习惯及观念,会在日常消费行为中由上一辈潜移默化地传给后代子女。当青年一代脱离原有家庭独立生活时,必然带有原来家庭消费特点的烙印。因此,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一定会受到其家庭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从小把自己的孩子视为家庭的重点照顾对象。一些家长在其子女上大学前,在花钱方面往往是严加管束,而当子女进入大学后,便成为父母的骄傲和希望,父母宁可自己在家省吃俭用,也不能在外“苦”了孩子。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为大学生的高消费提供了经济基础,创造了各方面的条件,使他们有优越感,他们的高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又给同学起到误导的作用。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在经济上也尽量保证大学生子女的开销。

三、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对策建议

(一)将健康消费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当前,大学生在消费方面所产生的问题,恰恰说明我们在上述三个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为了尽快缩小这一差距,必须将健康消费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首先,要将健康消费观教育纳入价值观教育体系之中,进一步强化“八荣八耻”教育。其次,要将健康消费行为教育纳入到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体系之中,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最后,要将健康消费课程纳入到素质教育体系之中,在提高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同时,还要着力增强他们的理财素质。

大学生消费研究篇(3)

[关键词] 大学生消费现状影响因素对策

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大学生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特别是他们的消费活动带来的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大学生一方面尚未自立,靠父母资助完成学业,另一方面,18岁~23岁的特殊的年龄段赋予他们极强的消费欲望。面对这一矛盾,宁波的大学生是怎么做的?他们每年花多少钱?钱都花在了哪里?为此,笔者对宁波市五所高校、一年级~至四年级的来自不同社会阶层,拥有不同经济条件的大学生消费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发现,宁波市各大高校大部分大学生消费行为是合理的,部分存在高消费和超前消费等不良现象。

一、宁波市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1.消费金额

根据统计,大学生每月生活费有15.56%的大学生在300元~500元之间,48.89%在500元~800元之间,27.78%的大学生在800元~1000元,7.78%的大学生在1000元以上,在调查中生活费在300元以下的学生为0.从大学生每月消费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日常消费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状况,即在大学生中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水平为中等,月消费水平过低和过高的都只占少数。调查中发现学生每月最大的花销为2000元,最少的才180元。这意味着一名学生一个月的消费几乎相当于另一名贫困学生一年的开支。

2.消费来源

尽管城乡大学生存在明显的消费差距,但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是家庭。调查表明,有55.56%的大学生日常生活费完全来源于家庭,生活费主要由父母支付有其一定的客观原因:其一他们还处于求学阶段,受到自身时间及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其二中国传统教育或观念也不像西方那样较早提倡并培养学生的经济独立能力。但现在这种状况有所改观:调查中有28.89%的大学生靠兼职、11.11%的大学生靠家教、10%的学生靠学校奖、助学金来补贴日常开销。

3.具体消费项目分析

(1)饮食消费。调查显示,我市大学生每月消费的主要项目是日常饮食消费。有32.22%的学生每月饮食费用占月实际消费费用的40%~50%,有7.78%的学生每月饮食费用占月实际消费费用的10%~20%,有14.44%的学生每月饮食费用占月实际消费费用的10%~20%,有28.78%的学生每月饮食费用占月实际消费费用的30%~40%,有16.78%的学生每月饮食费用占月实际消费费用的30%~40%。这可视为宁波市大学生的“恩格尔系数”。这些数据表明宁波市大学生的生活水平贫富差别很大。一些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不乏“大手笔”,敢花、舍得花的魄力让许多工薪族难以望其项背。

(2)学习消费。日常学习消费主要是学习用品、书籍、报读课程、培训费等。近年来“考证热”在各个大学校园里悄然兴起。为增加在求职竞争中的筹码,大学生参加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各种培训班等等,名目繁多,相应的报名费、资料费、培训费等自然不菲。据调查.在校期间大学生的每月学习用品、书籍、报读课程的消费费用占每月实际消费费用的比例:10%或以下的占37.78%,10%~20%的占36.67%,20%~30%的占13.33%,30%~40%的占10%,40%~50%的占1.11%,50%以上的占1.11%。

(3)休闲娱乐。大学生的日常休闲娱乐消费的名目繁多,如光顾酒吧、咖啡吧。据统计,在每月消费的主要项目调查中有16.67%的学生选的是娱乐。在调查中光顾娱乐场所一星期一次的占7.78%,一月一次的占5.56%,一个季度一次的占8.89%,半年一次的占11.11%,一年一次的占23.33%,另外有43.33%的学生从来不去。

(4)网络消费。网络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成为了最能改变大学生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因素之一。据统计,大学生平均每周上网的次数2次以下的占22.22%,2次~5次的占23.33%,5次以上的占47.78%,从来都不上网的只占6.67%。

(5)通讯费用。手机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高校学生是手机使用普及率最高的人群之一。在调查中,大学生手机普及率为100%,大学生使用这些产品的心态和行为是不同的。一是承担较繁忙的学生工作或社交需要:二是从众心理,体现为一种不成熟的消费――浪费。据调查中大学生平均每月的手机费用20元~40元的占43.33%,40元~60元的占30%,60元~80元的占14.44%,80元~100元的占7.78%,100元以上的占4.44%.

(6)恋爱消费。恋爱消费,一直是大学生消费的“主战场”,尤其是男生,有时候为了谈恋爱,不得不饿肚子。为了爱情可以不要“面包”恋爱消费成为男生消费的“主战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元~300元左右,最少的也有5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1000元(比如送名贵礼物给对方)。然而大学生的恋爱心态也有多种,一是为弥补感情的空白,作为一种消除寂寞,消遣时光的理想方式;二是为选择伴侣取经,锻炼自己恋爱的感觉与技巧,增进人生体验;三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比较投缘,能够找到那种令人心动的感觉,相互勉励和安慰,从中获得精神享受,又逍遥实在等。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这是让人感到忧虑的方面。

(7)服饰、化妆品成女生消费大头。对于绝大多女生来说,各种服饰、化妆品消费是日常消费的一个大头有将近一半的女同学在购物时,将品牌作为第一考虑因素,像“耐克”、“艾格”、“ONLY”、“兰蔻”、“倩碧”等中高档服装、化妆品品牌就非常受同学欢迎。

二、宁波市大学生消费现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被称为天之娇子,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宁波的大学生也不例外,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是纯消费者,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家庭。因此,大学生消费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有其自身特点,同时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消费现象,如出现了无计划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奢侈浪费等问题,因此探讨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1.家庭的因素

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从小把自己的孩子视为家庭的重点照顾对象,对自己子女的消费基本上实行满足供应的政策,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尤其是子女上大学后,宁可自己在家省吃俭用,也不能在外“苦”了孩子。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为大学生的高消费提供了经济基础,创造了各方面的条件,使他们有优越感,他们的高消费在一定程度上给同学起到误导的作用。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经济上也得到了保证。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往往借钱也要满足自己子女的需要。

2.社会因素

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某些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熏染时,其消费心理活动和行为必然要受到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在调查中就发现部分大学生不从家庭经济状况出发,无视父母辛勤劳作和节衣缩食的现实,饮食跟着广告走,服饰跟着名牌走,用具跟着潮流走。更糟糕的情况是,有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高消费的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不惜做出一些损人利己甚至丧失人格、法理不容的犯罪行为。

3.大学生本身不成熟的心理因素

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是比较复杂的,具体表现在消费需求具有不确定性和可诱导性,消费行为具有冲动性和模仿性,消费动机具有时尚性和从众性。他们的消费心理既有健康理性的一面,也有不健康、非理性的一面。比如出现享乐消费心理、虚荣攀比消费心理等大学生受这些消费心理的影响,就往往会出现无计划消费、高消费、畸形消费等多种不正确的消费现象。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学生为了满足自身的虚荣心,宁可牺牲教育、健康或一些社会责任,也要在消费水平上不断升级。例如:在调查借钱最主要的目的中有20%的学生用于玩乐,26.67%的学生用于衣饰, 7.78%的学生用于科技产品。

三、思考和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尽管大学生消费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但从主流上看并非有些人说的那样危言耸听。对大学生消费的不良现象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或忽视。因此,有必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消费教育。

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理财观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具有积极健康的心态与信念,才能促使其采取积极健康的行为。因此,要想解决大学生高消费问题,就必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和理财观。 “八荣八耻”这一新时期荣辱观的问题,其中就有一条“以艰苦奋斗为荣,以勤俭节约为荣”。虽然当前的生活水平相比以前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老传统还是不能丢的。以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为指导,消费讲效率,投资谈效果,树立健康、合理、科学、有效的现代“理财”观念,我认为是当代大学生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所应当具备的一种能力,也就是所谓的“财商”。而这一观念与传统的“勤俭和节约”是不矛盾的。这种教育既可通过大学的有关部门(如学生工作部门和“两课”教育部门)进行课堂教学渗透或开展系统化、形象化的国情教育或举办专题讲座来进行,也可实施体验模式来进行,通过这一系列的形式,帮助大学生理解理想与现实、贡献与索取、积累与消费,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和理财观。

2.要重视和利用家庭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

家庭因素对子女成长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正确的家庭教育可以形成子女良好的个性品质,不当的家庭教育则会导致子女人格缺陷,影响其健康成长。大学生出现不良消费的情况,原因之―就在于承受亲情过分的娇纵。因此,要解决大学生高消费问题,就必须改变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现在对于有些父母来说,子女上了大学,就意味着家庭教育的完结,其实恰恰相反,家庭教育更有必要,任务也更重。有些家长,在其子女上大学前,在花钱方面往往是严加管束的,而子女一旦上了大学,总怕他们在外地照顾不好自己,于是在行动上则不管子女什么是必需的,什么是不该“需要”的,子女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完全被动地提供“资助”,这不能不说是造成学生不健康消费的重要原因。因此父母首先要改变对子女的态度,满足需求但不超出原则,把对子女的爱局限在合理范围内:其次,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给子女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再次,父母应时时关注子女在校情况,了解他们的消费需求与消费习惯,一旦发现有不良倾向,便及时予以制止。在大学生消费教育方面,家庭教育往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学生消费研究篇(4)

关键词:旅游消费动机;旅游消费行为;市场研究

一、研究目的

目前中国各省份都在大力开展旅游项目已吸引资金,以提高省份整体国际声誉以及经济效益,黑龙江省也不例外。作为消费市场成员之一的大学生市场不容忽视,因寒假暑假的存在,也是大学生旅游市场的旺季时期。受地域及特殊事件影响,能够吸引省内大学生旅游资源将对地方经济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研究地域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对如何进行大学生旅游市场细分、制定营销策略,改善景区的服务和管理水平有重要的作用。本论文研究目的主要有(1)识别黑龙江省大学生旅游的主要动机因素;(2)检验旅游消费动机和大学生人口统计学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

通过对以往相关研究的总结,借鉴杨瑞在西安市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研究问卷及刘力在九华山旅游市场的研究问卷,设计了关于黑龙江大学生旅游消费动机调查问卷,共列举了17个项目。问卷采用的是里克特五点式量表,按非常不同意(1)到非常同意(5)设计成问卷,用来衡量黑龙江省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的动机。问卷的第二部分设计了5个题目,用于观测调查人群的人口统计学因素。

(二)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本项调查时间为2013年6月至2013年8月,为方便调查,分别选取了黑龙江省内的各大城市的高校的大学生作为调查样本。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0份,收回问卷433份,回收率为96.2%,删除64份无效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36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2.0%。在被调查人群中,男生195人(52.8%),女士174人(47.2%);月花销在800元以下18人(4.9%),800-1200元95人(25.7%),1200-1600元152人(41.2%),1600-2000元(14.1%),2000元以上52人(14.1%);独生子女283人(76.7%),非独生子女86人(23.3%);来自农村118人(32.0%),来自城市251人(68.0%)本科生351人(95.1%),研究生18人(4.9%)。数据分析采用SPSS20.0作为基础,通过因子分析及分散分析进行后续的处理和研究。

三、研究结果

(一)黑龙江省大学生旅行动机因子分析

通过对17个旅游消费动机描述性项目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黑龙江省大学生旅游消费动机的主要因素,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结果显示,KMO=0.773,近似卡方=1441.542,df=105,p=0.000,表明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进行旋转,以简化对公因子的解释,使结果更有理论意义。为了提高因子分析的效果,结果只显示大于0.5的因子载荷。这样提取出的5个公因子,包含了5个公因子,15个旅游消费动机项目,(删除了2个因子在多个因子上具有较高的载荷项目),累计解释63.806%的方差。问卷的总体可靠性系数达到0.792,说明黑龙江省大学生旅行消费动机测量的问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同时,经过因子分析后的各个因子载荷均大于0.5,说明调查数据具有较高的有效性。表1列举了因子分析结果及动机描述项目。

第一个动机因子是“从众心理动机”,包括5个项目,特征值为3.933,解释了26.22%的方差。“从众心理动机”成为黑龙江省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的主要动机,是因为社会上大学生的心智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思想和行动易到周边环境影响,同时从众心理行为也符合人们的社会学效应。第二个动机因子是“寻求归属”,包括3个项目,特征值为2.143,解释了14.28%的方差。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也是人生中脱离家庭独立生活的起始,心理不安感的存在是一种必然现象,为了消除因适应性问题而来带不安感,决定去旅游自然成为了另一个动机。第三个动机因子是“疗养探险”,包括2个项目,特征值为1.294,解释了8.63%的方差。第四个动机因子是“实践访友”,包括2个项目,特征值为1.185,解释了7.9%的方差。第五个动机因子是“内心修复”,包括3个项目,特征值为1.017,解释了6.78%的方差,说明学生的这一旅游消费动机强度较低。

(二)旅游消费动机和大学生人口统计学关系分析

在研究中因子分析的基础上,文章采用了分散分析的方法检验了大学生旅游消费动机和人口统计学直接的关系。结果显示除学生否是独生子女外,旅游消费动机在其他人口统计学之间都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在:(1)女性在“寻求归属”旅游消费动机方面强于男性,男性则在“疗养探险”旅游消费动机方面明显强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女性一般性格有关,女性在性格上比男性更为感性,男性则具备一定冒险精神。(2)月花销在800元以下的学生旅游消费动机主要集中在从“寻求归属”及“从众心理”两个方面,可能因学生没有大额零花钱进行旅游或者没有一定的旅游经历而选择从众心理行为以及意志上愿意寻求心理的归属有关。花销在1600-2000元的同学有了稍微多一些的社会实践及探访朋友的意志,而花销在2000元以上的学生的旅游消费动机集中在疗养探险动机上,也就是说,学生家里提供的生活费越多,学生的旅游自主意志越强烈。(3)在生源地方面,来自农村的同学在旅游消费动机上更多是“从众心理”,而城市的学生则更注重“疗养探险”及“实践访友”,这可能与学生所接触的社会环境有关,来自城市的同学接触到的社会环境更为开放,因此在旅游消费动机上也更为主动。(4)在受到的教育程度上,本科生在“从众心理”、“内心修复”的消费动机上更为明显,而硕士以上学历的学生在旅游消费行为上,在”寻求归属“、“实践访友”上表现的更为突出,可能因学生受到的教育程度越多,自由选择的意志也就越强烈,对旅游的目的越明确。

四、结论和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显示,黑龙江省的大学生在旅游消费动机上主要表现在从众心理、寻求归属、疗养探险、实践访友、内心修复五个方面,其中从众心理和寻求归属为主要消费动机因子。黑龙江省大学生旅游市场消费行为动机的研究和以往的大学生旅游市场相关研究结果类似,旅游消费动机和人口统计学因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显著性差异。

(二)建议

受到各地旅游资源相互竞争的影响,能够吸引旅客的主要因素是能够开发出满足游客旅游动机的旅游项目。研究发现,黑龙江省大学生的旅游消费动机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同时不同人口统计因素和相关消费特征也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相关旅游开发部门及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旅游消费动机进行相关的旅游产品开发和设计,实施针对大学生市场的差异化营销,以满足不同类型大学生市场的需求。(作者单位:韩国大田大学)

参考文献:

[1]张静.黑龙江省入境旅游本底趋势线的建立及其应用[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2(12) : 1-3.

大学生消费研究篇(5)

[关键词]大学生时尚消费消费观

[中图分类号]G91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3-0051-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时尚消费应运而生。时尚可以指“一个时期内相当多的人对特定趣味、语言、思想和行为等各种模型或标本的随从和追求”。[1]同时,作为一个动态化的概念,“时尚队伍的扩大,还包括不断地改换人们价值判断的过程”。[2]21世纪中国进入了波德里亚所说的“消费社会”,各种消费符号直接冲击着大学生的神经,他们的行为、意识烙上了当今时代的消费印记。[3]

一、研究综述

(一)时尚消费的定义

在波德里亚的系列理论中,消费是一种享乐主义。德国社会学家G.齐美尔认为,时尚消费是“示同”和“示异”的结合。所谓“示同”,就是借消费来表现与自己所认同的某个社会阶层的一致性;所谓“示异”,就是借消费显示与其他社会阶层的差异性。本文中所定义的时尚消费是从流行潮流的角度,对流行的、为大众所喜爱的时尚商品或服务的消费。

(二)时尚消费及大学生时尚消费的研究

1. 时尚消费的研究。国内学者关于时尚消费的研究主要突出消费文化的理念。汪新建,吕小康把时尚消费视为一种文化现象,认为它是连接个体消费者和文化世界的媒介。人们热衷于时尚消费的原因,是为了个体的自我建构,产生认同感。戴光全,陈欣,刘丹萍认为,后现代的时尚消费者的生活方式特征有:分裂、超现实、反区别与区别、怀旧和不确定性五个特征。[4]国外学者关于时尚消费的研究,主要突出时尚与消费。波德里亚指出: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受到“物”的包围。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物的使用价值,更多的是附加在物品身上的符号价值,对符号价值的追逐成就了对时尚的迷恋。消费成为消费者获得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替代性满足的一种工具。人们通过消费来传递意义和信息,来表达自己的地位、身份、个性、品位和情趣。

2. 大学生时尚消费的研究。孙琦瑛认为当代大学生是时尚易感人群,他们的时尚消费倾向表现在:在消费观念上,更加注重主观体验和情感满足;在消费内容上,更加关注时尚潮流产品和时尚休闲服务;在消费方式上,更加崇尚网络消费和刷卡消费等时尚化手段。

二、研究工具和对象

本文采用的是西南大学毕文芬自编的《大学生时尚消费认同调查问卷》和《大学生消费主义价值观调查问卷》。选取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三所学校,每所院校各发放问卷100份,共300份,回收294份。

三、研究结果

(一)人口统计学变量与大学生时尚消费认同的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在南宁市大学生的时尚消费中,年级与身份所属感因子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7

(二)南宁市大学生消费主义价值观与其时尚消费认同的关系

1. 南宁市大学生消费主义价值观与时尚消费认同的相关关系

表1消费主义价值观与时尚消费认同的相关关系

注:*:p

从相关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南宁市大学生的时尚消费认同与消费主义价值观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545(P

2. 南宁市大学生消费主义价值观各因子与其时尚消费认同各因子的关系

表2消费主义价值观各因子与时尚消费认同各因子的关系

注:*:p

从表2可以看出,消费主义价值观各因子与大学生时尚消费认同各因子之间的关系是,身份所属感与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各因子都存在相关性;占有欲因子与个性化及身份符合感因子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品牌和媒体影响因子与身份区隔感因子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四、分析与讨论

(一)关于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南宁市大学生时尚消费认同的影响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在南宁市大学生的时尚消费中,身份所属感与年级、是否是独生子女、月消费存在显著差异;个性化及身份符合感与年级、专业、是否是学生干部存在显著差异;身份区隔感与专业、月消费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各因子与人口统计学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了:大四比其他三个年级更加看重身份所属感和个性化及身份符合感;独生子女更加看重身份区隔感;月消费在1200元以上的学生更加看重身份所属感和身份区隔感;文科生比理科生更加看重个性化及身份符合感、身份区隔感;不是学生干部的学生更加看重个性化、身份符合感。

(二)关于南宁市大学生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分析

南宁市大学生时尚消费的占有欲并不强,这说明了南宁市大学生并不觉得时尚消费越多越快乐。

南宁市大学生时尚消费的高消费心理并不是很强,这说明了大多数南宁市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还是比较理性的,他们并不追求超前消费、盲目消费等不健康的消费行为。

南宁市大学生有品牌意识,受大众媒体和广告的影响相对比较大。这充分验证了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大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大众媒体和广告的影响。

(三)关于南宁市大学生消费主义价值观与其时尚消费认同相关的分析

南宁市大学生消费主义价值观与其时尚消费认同存在着显著的相关,这说明南宁市大学生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对其时尚消费认同产生重大的影响。

身份所属感与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各因子都存在正相关,这说明了大学生认为时尚消费越多越幸福,希望通过高消费和追随大众来寻求身份所属感;个性化及身份符合感与消费主义价值观的高消费心理因子、受品牌和媒体影响因子都存在正相关,这说明有些大学生希望通过时尚消费来显示自己的个性;身份区隔感与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占有欲因子、高消费心理因子都存在正相关,这说明有些学生认为消费越多越幸福,追求高消费,认为通过时尚消费可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使自己区别于他人。

[参考文献]

[1][法]让.波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纲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25.

[2][德]齐奥尔格・齐美尔著,费勇译.时尚的哲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9.

大学生消费研究篇(6)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在消费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大学生这个重要的消费群体在消费观念上与以往相比更是有明显的变化。其消费已不仅仅是体现在生存方面,更多的是体现在购买名牌与时尚产品。以社会学的视角来分析大学生现在的这种消费行为,会发现其主要受三点因素所影响,即文化、社会与家庭。法国社会学知名学者玛克・格蓝诺威特对消费行为有很深的研究,并对此提出了“入嵌”论:他认为消费行为不能仅从纯理性的方面看待,而应将其看成是嵌入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与文化理念下的一种经济行为。有部分心理学家认为,一些大学生在心理上有炫耀的倾向。这些人想以消费品牌商品来表明自己的富有。美国学者钒伯伦在他写的《侑闲人》一文中阐述了“炫耀类购买”的含义,他觉得富有金钱的人消费奢侈品的目的并不是真正为了生活所需,而 是为了向社会其他人证实自己的富有。 一、基于社会学视角的大学生消费现状研究 (一)消费差距逐渐增大 消费差距逐渐增大,表现在大学生中的贫困生与富有 生在消费上拉开了很大的距离,使学生之间的消费出现了 分化。一些富有的学生穿着品牌衣服,手拿时尚手机,出去 游玩往往以车代步,浪费现象十分严重。而另一些来自生 活拮据家庭的贫困生面临连学费也交不上的窘境。这种分 化对贫困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刺激。当他们看到那些富有 同学的消费后,心理上会感到有些失衡,进而影响了他们 的性格:在性格上往往有过度的自卑或过度的自尊,并显得

敏感、孤僻,有强烈的金钱欲望。 (二)消费比例不平衡 大学生消费比例不平衡是指在人情方面的消费比例高。这里所说的人情消费是为大学生相互之间,及与老师、朋友之间的消费。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非常崇尚礼仪,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注重通过礼物来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使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大学生也深受这种风气的影响,在与人的交往中,往往习惯用礼物来表达自己的心意,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近些年来,大学生用于人情交往的礼物越来越贵重,价值也逐渐升高,高额的人情消费成了大学生消费的主要部分。

(三)大学生消费具有依赖性

大学生消费具有依赖性,这是由于大学生正处于在学校学习知识的时期,不属于就业人群,本身并没有经济收入,他们的消费资金主要是个人家庭来提供,对家庭的依赖性强。购买高档的消费品对大学生既没有实际上的用处,又使家庭的经济负担加重,不少学生还因此形成了依赖的性格,丧失了独立自主的精神。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现代的大学生在业余时间的休闲方式与以前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除了在周末看电影、打球之外,还增加了一些新的方式,例如举办舞会、上卡拉ok 厅、咖啡屋等。同学之间交往的礼物价值也逐渐增加,有名表、皮具、高档手机等等,都价格很高。笔者还发现,大部分同学购买高档礼物的经费都是从自己的生活费中挤占,不足部分由家里补足的。如此高的礼物消费,严重影响了其他方面的消费,有的同学常常当月透支下月的费用。

(四)追求享乐与过度消费

据调查,有不少大学生在消费上存在着透支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与近些年来在校园中弥漫的享乐主义有很大的关系,为了追求享乐而不考虑自己家中的现实经济状况,购买一些对自己作用不大的高档消费品,如名表等。

这些大学生的消费已超出了个人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加重了家庭的负担,甚至有的家庭出现了为举债供大学生高档消费的情况。

二、从社会学视角来改善大学生消费状况的措施

大学生消费研究篇(7)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观 问题建议

当代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传承者和生力军,肩负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注重大学生健康消费观念的塑造与培养,对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促使其成长为社会栋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消费手段的日趋增多,大学生的消费观也出现了盲目攀比、储蓄观念淡薄、超前过高消费等问题,本文通过对部分高校的调研,分析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意见与建议。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借鉴吴 等人的调研方法[1],选取周口地区的周口师范学院、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周口幼儿师范学校等五所大中专院校的四万多名在校生为研究总体,从中随机抽取500名学生为样本,对样本进行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设计采用德尔菲法)。在调研过程中,总体控制调研对象的男女比例、年级比例等因素,保证调研的真实性、全面性、典型性,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在问卷调查时,除了必要的解释说明,调查者不能对调查对象进行过多的干扰,确保每一份调查问卷都是调查对象的真实反映,并且当场回收问卷,回收率100%(无效问卷除外);问卷阶段结束后,及时对问卷进行归纳整理,统计分析,总结问卷的突出特点和反映的具体问题。

表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问题

从调研的情况看,大部分大学生都能够做到合理消费,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论相似[2-3],但是,现代大学生的消费形式更倾向多样化,除了日常学习生活所必需的消费外,恋爱消费、网络消费、通讯消费、社交消费、旅游消费、娱乐消费、购衣消费、培训消费等也同时存在,不同的学生,消费心理、消费结构以及各个消费形式所占的比重呈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其中两名学生的消费结构如图1。总体来看,大学生消费过程中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有:

图1:学生甲、学生乙的消费结构图

一是感性消费大于理性消费。大学生缺乏经济来源,没有独立的经济实力,消费没有经济支撑。这种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很少有自主消费计划和消费经验,对消费缺乏理性的判断,对商品的需求缺乏理性的控制,对价值和成本缺乏理性的比较[4]。他们要么是一味地节约吝惜,要么是毫无节制的消耗滥用。可以说,大学生基本上尚未完全形成稳定的、完整的、成熟的消费理念,自控能力较差,很多消费都没有必要性,而是受社会、学校、宿舍周边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冲动消费、随机消费[5]。

二是存在盲目攀比现象。现在大学生整体消费能力有很大程度提升,但也滋生了一些攀比心理。比如,部分同学为了能拥有刚上市新款手机、品牌手机、平板电脑,或者一件品牌衣服、名牌化妆品,就拆东墙补西墙,就从自己固定的生活费中,“勤俭节约,省吃俭用”,省下的钱仅仅是为了满足爱慕虚荣的心理。

三是恋爱消费不容忽视。大学生谈恋爱时的开销往往远远大于没谈恋爱的时候。这是因为,恋爱中的双方,为了取得对方的欢心、满足对方的要求、展示自己的魅力,就会用很大比例的费用来进行物质、娱乐、旅游消费。现在大学生为了所谓的爱情,而节衣缩食甚至借钱度日的情r,在很多高校已经屡见不鲜,严重影响着学生们正常的学习、生活水平。

四是缺乏理财储蓄意识。在校的大学生,其消费费用的主要来源,排在第一位的仍是父母,其他来源则是做社会兼职获得的报酬或在校获得的各项奖学金,而后者不论是数量还是持续性都远低于前者(如图2),在适应了向父母“钱来伸手”的习惯后,就很少有同学会有理财储蓄意识。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

图2:大学生消费费用的主要来源

五是过度超前消费。由于社会上不良的消费风气、家庭消费观教育的缺陷、享乐消费主义的影响、消费心理的不成熟等原因,目前的大部分大学生都有着强烈的消费欲望,加上不断增加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很少有大学生会对每次的消费进行记账,大多数同学的开支往往超出消费计划范围,个别同学在月初时,就常常不自觉地超支,甚至有些同学在学期末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

三、强化大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建议

强化大学生健康消费观,需要大学生自身、学校、家庭、社会四方共同努力。

一是对于大学生而言,要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很多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而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家庭,在我们毫无理智、大把花钱的同时,更应该考虑到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承受能力,不能盲目地陷入感性、冲动消费的误区。有很多父母,辛辛苦苦,省吃俭用,把节省下来的钱用来供我们读书、上大学,当我们在学校大吃大喝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想到,父母还没有买一件新衣服,父母可能正在为几毛的菜钱而和别人讨价还价。所以,无论从家庭孝顺角度,还是从社会风尚角度,大学生都应该增强自控能力,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不能盲目的陷入感性消费误区。

二是对于学校而言,应增强对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教育。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对于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习、生活、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学校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责无旁贷的承担着对学生健康消费观念的培养义务。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的培养,加大对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研究,强化“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指导,进一步塑造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消费的意识;要开展宣传培养大学生健康消费风气的活动,丰富校园生活,努力构建节约型校园。

三是对于家庭而言,家庭教育对健康消费观念的塑造具有潜移默化和永久性的影响。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必须转变观念,注重对孩子独立意识的培养,放手让孩子去做一些事情,从小、从小事中锻炼孩子的理性消费意识,使孩子在与社会的接触中更快的适应新环境。针对大学生,可以帮助建立具体合理的消费计划,适当控制花销,形成正确的理财思想和理财方法。

四是对于社会而言,要积极拓展校园周边、大学生消费市场,从产品的种类、价格、服务多方面满足不同经济条件大学生的需求。同时要规范市场秩序,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公正的市场环境。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杂志、报刊等途径,宣传理性消费,引导大学生反对奢侈浪费、攀比消费,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氛围。

大学生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消费观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能培养好,就会受益终生,反之将不利于人生发展,相信在大学生的自我学习与家庭培养,以及社会与学校这个集体环境的重视关注和努力之下,大学生消费必然是科学消费,良性消费,生态消费,大学生消费的成长之路一定会走好。

参考文献:

[1]吴h, 荆姗姗.大学生食品安全意识的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32).

[2]武小莉.加强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3, (12).

[3]梁丹丹.大学生消费观现状及其教育策略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