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长江之歌阅读答案

长江之歌阅读答案精品(七篇)

时间:2022-01-31 02:51:10

长江之歌阅读答案

长江之歌阅读答案篇(1)

王建平先生在《语言交际中的艺术》指出,“语境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观因素”。关于“上下文”,人们称之为内部语境,而“不表现为言辞的主观因素”是指外部语境。一般来说,外部语境既指社会性质、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因素,也指作者的思想、职业、处境、心情等因素。欣赏古代诗词,需要很好地把握作品的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

本文尝试通过分析学生答题情况,说明把握语境在欣赏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性。

例1.阅读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回答问题:“诗歌表现了一个传统佳节,是哪一个节日?”

《望月怀远》表现的传统节日是中秋节,41个学生中10人答错,10人中6人的答案为“情人节”。

推断彼时为中秋节,可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从气象学结论看,四季都有露水,但秋季露水更多。二十四节气中有秋季的“白露”和“寒露”,这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秋季露水多。“白露”标志着天气由炎热转向凉爽,早晨的露珠晶莹闪光;而到了“寒露”时节,天气由凉爽走向寒冷,露珠已是寒光四射。《望月怀远》有“披衣觉露滋”一句,读者根据主人公“披衣”且较长时间逗留户外的行为,可推知天气已凉而未冷,从而判断时令为“白露”前后日子。其二,怀远时“光满”之景让主人公产生了掬月赠远的冲动,而读者可根据青光满屋、月华如练情景推断其时为月圆的十五日。其三,我国从周代开始就有了“祭月”习俗,到唐代中秋赏月风俗已经十分盛行,“天涯共此时”所描述的就是中秋节。

学生误“中秋节”为“情人节”的情况,一方面说明了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社会传统习俗日渐式微,而舶来品“情人节”倒是深入年青人之心。另一方面反映了学生缺少整体阅读能力,班级6个学生或许见到“情人怨遥夜”一句和“情人”一词,就轻易地下结论了。

整体阅读观要求读者在阅读作品时首先建立指向全文、指向主题的“感觉系统”,而不是“词汇系统”,因为没有主题和情感统帅的词汇,如同缺少红线而散落一地的铜钱。之所以产生“情人节”的错误,是因为学生没有能够细细探究作品中思妇形象,欣赏中让“情人”牵着自己的鼻子走。这是肢解作品的典型错误。

例2.阅读郑獬的《道旁稚子》,回答问题:“诗歌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稚子’形象?”

《道旁稚子》中“稚子”是一个瘦弱、饥寒交迫的儿童。40个学生中12人认为“稚子”是“快乐少年”。

《道旁稚子》提供了足量信息帮助读者建构“稚子”形象。在作者眼中,“稚子”身无“寸缕”而“赤立”于“床下”,“怕寒”、“苦饥”而“床下啼”。“不如凫鹜肥”的“稚子”是一个受冻挨饿、瘦弱不堪的童子形象。同时,诗歌运用对比手法十分精彩,“官家桑柘连四海”、“凫鹜”和“百鸟”两种情形与“稚子”的悲惨遭遇形成极大的反差,表现了作者对“稚子”的无限同情,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公平社会的极大控诉。

阅读此诗歌时,有的学生眼里只有尾联“羡尔百鸟有毛羽,冰雪满山犹解飞”,武断盼望像鸟儿一样在满山冰雪之际自由飞翔的“稚子”充满了快乐。如果欣赏时只盯住局部,割裂尾联与整个作品的有机联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出错实属正常。

欣赏古代诗歌,要求读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具有强烈的上下文意识,充分利用语境,从而进入欣赏古代诗歌的佳境。

例3.阅读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回答问题:“清代诗歌批评家沈德潜以‘含意未申,有案未断’评论此诗。请你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江南逢李龟年》写“落花时节”,说明了季节特点,表明朋友别离多年再相逢的日子是暮春。但是,于“正是江南好风景”别点出令人易生伤感的“落花”,正是作者感情寄寓之所在,此举深深地流露了作者年老病弱飘零、国家动荡衰微的无限感喟。

对于题目要求学生分析《江南逢李龟年》背后的未断之案,虽则命题者通过注释增加“晚年”、“安史之乱”等内容予以暗示,但是很多学生还是感觉无从下手,考试得分普遍不高。注释增加“晚年”、“安史之乱”等内容,是命题者提醒学生注意作品外部语境,使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作品。“落花时节”的表层在于暮春时节特点,而深层在于个人飘零、国家衰微的感喟。

在回答古代诗歌欣赏题目时,也许考虑到语文阅卷使用“采点给分”方法,有的学生就尽最大可能多答几个方面。于是,古代诗歌欣赏答题中出现了较为普遍的堆砌术语的不良现象,有的甚至可无中生有、强加给作品。我们认为,堆砌名词术语、没有结合作品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的答题情况,在相当大程度上是没有结合语境进行欣赏而造成的。

例4.阅读吴伟业的《登缥缈峰》,回答问题:“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作者的情感,41个学生中27人在答题卷上写下了“痛恨李自成,对清统治者也没有好感”之类的话。这种回答只是机械照搬了作品后面所附的注释,没能够整体上把握作品昔盛今衰的主题,没有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深入一步的挖掘,以至于先入为主,生搬硬套而出现错误。

附录(本文涉及的古代诗歌欣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重庆一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⑴诗歌表现了一个传统佳节,是哪一个节日?(2分)

【参考答案】中秋节。

⑵尾联使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5分)

【参考答案】①拟物。思念情人而不得见,主人公情不自禁地产生把月赠给远人的想法,于是月光成了可以用手捧的东西,相思之情表现得具体感人。②蕴藉含蓄。主人公发现月光虽美却不能捧起送给情人,就想到回屋睡觉,期待梦中与心上人相会。③作品刻画了一个饱含深情思念心上人、相思无以传递而无奈的人物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浙江省五校201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道旁稚子

(宋)郑獬

稚儿怕寒床下啼,两赤立仍苦饥。天之生汝岂为累,使汝不如凫鹜肥?

官家桑柘连四海,岂无寸缕为汝衣?羡尔百鸟有毛羽,冰雪满山犹解飞!

⑴诗歌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稚子”形象?诗人刻画这一形象的主要手法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稚子形象:瘦弱、饥寒交迫。手法: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

⑵这首诗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诗歌体现了诗人对饥寒交迫的稚儿的深切同情,如“天之生汝岂为累,使汝不如凫鹜肥”一句体现了诗人对稚子的深深怜惜;体现了对统治阶层的愤恨之情,如“官家桑柘连四海,岂无寸缕为汝衣”一句是对统治阶层只知掠夺、罔顾百姓生死行径的控诉。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浦江三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此诗是杜甫晚年创作生涯中的绝唱。当时,杜甫漂泊到长沙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

⑴诗人与朋友李龟年重逢的季节是_____(春天)。(2分)

【参考答案】暮春(晚春)

⑵清代诗歌批评家沈德潜以“含意未申,有案未断”评论此诗。请你结合作品进行分析。(8分)

【参考答案】诗歌前两句追忆昔日同李龟年的频繁接触,流露了诗人眷怀开元盛世的无限深情。后两句写朋友的重逢,特别点出了“落花时节”,蕴藏了多重含意。①指出了朋友相逢的时间,在暮春时节。②概括了世运的衰颓和社会的动乱,昔盛今衰,时代沧桑,诗人为之深沉慨叹。③暗喻了诗人的人生巨变。当时诗人衰病漂泊,有着无限的悲哀。“落花时节”是即景书事,但是别有寓托。

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兖州一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登缥缈峰

(清)吴伟业

绝顶江湖放眼明,飘然如欲御风行。最高尚有鱼龙气,半岭全无鸟雀声。

芳草青芜迷远近,夕阳金碧变阴晴。夫差霸业销沉尽,枫叶芦花钓艇横。

⑴第二联写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第二联写景用了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到了山顶,还有太湖的水汽,极言太湖之广。到了山半腰就没有了鸟雀之声,极言缥缈峰之高。

⑵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长江之歌阅读答案篇(2)

一、用足标题“潜信息”,化隐为显

诗歌的标题信息量很丰富,它不仅交代了事件,往往还暗示了诗歌的主旨或情感。

例1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请赏析“万里黄河绕黑山”中“绕”字的妙处。

考生误答 “绕”字描绘出边塞地域之广,“万里黄河”环绕“黑山”,生动形象地表现征人征途的回转曲折。

分析 诗歌的标题是“征人怨”,而一些考生只能分析到征人征途曲折,显然忽视了诗歌标题中的潜在信息。诗歌不着一个“怨”字,但处处有“怨情”。四句诗分别怨征调频繁、怨战争紧张、怨戍边无期、怨征途无尽。可见,“绕”字不仅在写景,还有抒发怨情的作用。

答案示例 一“绕”字生动形象地写出边疆地域广阔的特点。“万里黄河”环绕“黑山”,诗人以此表现征人征途的回转曲折,表达了征人对战争的怨愤之情。

启示 诗歌标题里面的形容词往往暗含作者的情感与思想,考生在阅读诗歌、解答题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诗歌标题里面的“潜信息”,完整答题。

二、读懂背景“潜信息”,联系分析

创作的背景往往直接影响创作主体的情感取向,但很多考生在分析诗人的形象或情感时,没能充分利用好题目设计者提供的背景注释,从而导致无法准确把握和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例2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活。

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生误答 表达作者清秋冷落的孤寂之情。

分析 诗歌确实是在抒发清秋冷落的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但仅仅这么答题,还远远未分析到位,因为诗人表面描写柳树,实际是在抒发自己的心境,这是在运用托物言情的手法。注释说得很明确——“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活”。可见,注释暗示了诗人心里寂寥的根源:壮志难酬,命运不顺。

答案示例 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伤感心情。

启示 复习备考时,考生要特别关注诗歌创作背景和注解中蕴含的“潜信息”。要从背景与注解中体味个中的提醒和暗示,从而巧妙解题。

三、转化意象“潜信息”,合理解读

意象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诗人选择特定的意象来寄托诗歌特定的思想内容,从而表情达意。然而,有些考生在分析诗人的情感、思想或具体语句时,却未能抓住这个很重要的暗示。

例3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菊 花 元 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考生误答 表达了诗人乐观旷达、热爱生活的情感。

分析 菊,高洁、隐逸、超凡脱俗。它虽不能与牡丹的国色天香媲美,也不能与兰花的身价相提并论,但它是凌霜不凋之花。它一直获得文人墨客的青睐,其坚强的品格、其隽永的内涵、其清高的气质一直为古代文人所向往。诗人咏菊,实为托物言志,寄寓生命价值观的追求。

答案示例 表达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启示 古代诗歌常用特定的意象表达诗人的情感。考生复习时,要有归纳意识。比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留)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四、结合问题“潜信息”,规避误区

高考试题的每问之间常常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考生应该巧妙地把握每问之间的关系,关注问题所含的潜信息,这样能帮助解题。

例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分析 以第二小题为例,“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为一写景的诗句,而问题问表达了什么情感,问题“潜信息”告诉考生:这是一句用景物表达感情的诗句,所以后面问题的答案其实已经出来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第三小题问这首诗的构思脉络。考生如果能结合前两个小题所含“潜信息”,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一问:第一小题告诉考生诗歌的前两联是一个整体,题干说得很明确,就是对李白的诗作了高度评价。第二小题涉及第三联,借景抒情。第四联也就自然成为第三层——表达杜甫渴望和李白重逢再讨论诗歌创作。

答案示例 (1)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2)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启示 复习时,考生要揣摩命题者的命题意图,解读出题目之间的关联,明了题目所暗示的相关信息,然后观照全诗,整体把握,领悟诗句内涵和题目指向,从而更快、更好地解答题目。

长江之歌阅读答案篇(3)

[关键词]诗歌鉴赏 标题 作者 注解 意象

诗词鉴赏题较难把握,失分较多。究其原因,大多是没读懂诗词。如何才能在考场上又快又准地把握古诗词呢?关注暗示,挖掘隐含信息来解答诗歌鉴赏题,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下从诗歌标题、作者、注解、意象及题目本身等五方面隐含的信息加以分析挖掘,了解关注暗示读懂诗词的方法。

一、关注诗题,挖掘隐含的信息

题目是文章的灵魂和主旨所在,好的作品是非常注重对题目的提炼的。诗歌的题目中一般包括了时间、地点、题材、环境、情感等信息,因而诗歌鉴赏要关注题目(有的词曲只有词牌曲牌而没有题目,有的诗歌在题目位置只标明体式“五律”“五绝”或“七律”“七绝”而没有题目,这另当别论),要善于从题目中去捕捉有效的信息。如2002年的高考试题《春夜洛城闻笛》,题目中的“洛城”表明李白是在异乡,而“笛”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常有怀人思乡的独特含义。假如明确了这一问题,答题就容易了,

例: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什么内容?你是怎样知道的?

参考答案:读书能为思想增加“源头活水”。从题目“观书有感”得知。而如果不关注题目,就难以准确把握全诗内容,也许会以为这是一首写景诗……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也就是要通过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风格来评价他的诗。作者的经历、思想、风格往往对作者的写作内容有很大的影响。鉴赏诗歌若能做到“知人论世”,对诗歌的内涵和情感就一定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例: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租晖,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积棘栖鸳鸾。

且复归去来,刽歌《行路难》。

问: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

答案: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把握诗歌内容,结合李白的身世经历自然得出以上答案。

三、分析意象。挖掘隐含的信息

意象是倾注作者情感、表达内容主旨的诗歌形象,鉴赏诗歌通常要通过把握意象去把握意境,把握思想情感或内容主旨。因此,诗歌鉴赏要高度关注整首诗所描绘的意象,在感知全诗意象的基础上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或全诗的内容主旨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陈与义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问:第二联两旬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解析:明确传统意象燕子在古诗词中,长表惜春伤秋、渲染离愁、寄托相思、感伤时事的情感,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是答题关键。

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四、参考注释。挖掘隐含的信息

有些诗歌在诗的下面提供了一些注解,这些文字或说明某一词语的含义,或是对诗中的有关意象作解释,或点明写作的时间、背景。或是介绍诗人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对此我们要紧扣有关信息去解读,分析诗人在此背景下会流露怎样的思想情感。关注这些注释往往是我们把握作者情感的一条捷径。

如2004年全国卷(青海)《江城子》,作者是欧阳炯,出题者标明该词写于五代,我们知道五代是历史上藩政割据严重,政权更迭频繁,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朝代,五代的词人也多数是抒发国破家亡的愁苦之情及昔盛今衰的感叹。所以,明白“五代”这一暗示。对该词主旨的把握就简单多了。

例: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咪素堞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聿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令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问: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结合注释(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可知,诗人借咏碟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五、分析题千。挖掘隐含的信息

从具体考题的题干中挖掘信息帮助解读诗歌,让它为我所用。其实在许多高考试题中题干本身就为学生鉴赏诗歌提供了许多显性或隐性的信息,对此学生应注意挖掘把握。抓住题千来分析诗歌无疑为解读诗歌找到了一把钥匙。

例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淮上渔者

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运船移江浦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获花中。

问题:透过诗中渔家欢乐的表象,你能体会到些什么?

分析:该问题中的“表象”二字就极具暗示性。它确定了答案的指向是“欢乐的表象”的相反面(也就是“不欢乐”)。试想:白头老人,以船为家,风波浪中,打鱼为生,虽钓得新鱼,煮鱼为食,然被生活所逼的无奈,也跃然纸上。诗人以此入诗,表现的是渔者生活的艰辛,表达的是对渔者深深的同情、哀伤。

答案:体会到了渔家生活的艰辛,作者对渔者的深切同情。

例如: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问: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根据诗句内容和题干中的“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作者“代”将身处潇湘的魏二“思”,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

长江之歌阅读答案篇(4)

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鲜明、生动的意象。所谓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文学鉴赏的过程,就是感受形象,理解形象,从而获得情感体验,审美愉悦的过程。以诗歌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途径之一。下面仅就2014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的部分试题做一点浅析。

例1:(2014年高考·新课标卷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问题】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解读】在上半阕中词人写到了“风雨”“残枝”“落花”“寒池”“日暮”等意象,让我们想到了一幅惨淡凄凉的景象。春风吹雨已生凄凉,花枝凋残仍吹打不止,残红满地,沾泥不起,小池令人生寒,日暮无法挽回,上半阕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调。

例2:(2014年高考·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问题】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

【答案】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解读】本诗中写到了“莓苔”“履痕”“白云”“静渚”“春草”“闲门”等意象,共同营造了一种清幽静谧的意境。如果说莓苔、履痕可见人迹罕至、山径清幽,那么白云絮絮,缭绕小渚,蓬门常闭,碧草当门则充满了静穆淡逸的氛围。诗人寻访不遇的怅然也在这清幽宁静的环境中渐趋恬然了。

例3:(2014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问题】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

【答案】《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伤春之愁、流年之叹;《暮春山间》写作者缓步春山所见,描绘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现了作者的闲适之情。

【解读】《暮春》中写到了“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意象,营造了一种落寞伤感的意境。《暮春山间》中诗人春日缓步徜徉于春山美景中,“桃花”“流水”等意象让人联想起古代文人雅士醉心山林,追求清闲自在生活的情景。

例4:(2014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问题】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答案】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的场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解读】本诗中写到了“寒山”“斜阳”“落叶”“孤鸿”“霜风”“残菊”“短烛”“北斗低横”等一系列低沉意象,营造出一种寒冷凄清的意境,流露出诗人怅然失意之情,全诗不脱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怀。

例5:(2014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问题】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这首诗借助了典型的意象来体现“早”。首联“灯残”表明天尚未明,但诗人已经携剑登程;颔联“鸡唱”表明天刚黎明时分,“独”表明由于时间尚早,路上还没有行人;颈联“白草”“微有路”写出晨霜犹在,草呈白色,光线尚暗,道路还看不分明;时间较早,气温低,“浊河”也因天寒而“冻无声”。

【解读】本诗中写到了“残灯”“孤剑”“飞雪鸡鸣”“长空雁阵”“白草”“浊河”等意象,构成了一幅边塞早行图。灯光微弱,仗剑独行,白雪漫天飞舞,雁阵飞回故乡。晨霜尚在,草木一片白色;河水浑浊,早已冷冻无声。凄冷孤寂的氛围中诗人孤独漂泊的形象跃然纸上。

例6:(2014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怨·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

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

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杪:树梢。

【问题】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

【答案】江水渺茫,扁舟远去,愁云惨淡低垂,帆船在飘荡中越来越远。作者采用了以景衬情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缠绵婉恻。

【解读】词中写到了“春江”“扁舟”“愁云”“布帆遥”“沙鸥小”“残照”等意象,描写了一幅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词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对友人的不舍与挂念涌上心头,一抹残照之下,词人心中是何等的不舍与留恋。

长江之歌阅读答案篇(5)

一、诗歌情境的鉴赏

命题角度: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4.这首诗蕴含了怎样的生活哲理?

方法点拨:

1.阅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写作内容。一般诗歌常见的写作内容有:离情别绪、怀古伤今、游子思乡、山水田园风光、咏史咏物抒怀、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杀敌报国……

2.找出描写诗歌形象(主要是景物)的关键词语。依据关键词语概括出诗歌的形象特征,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歌所展现的画面。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3.分析景物描写所营造的情境氛围:或闲适淡泊,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凉,或雄浑壮丽,或激情飞越,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

4.依据诗歌情境氛围理解诗句中作者寄予的情感:忧愁、惆怅,孤独、失望、伤感、烦闷、恬淡、闲适、愉悦、乐观、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或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诗句中蕴含的哲理。

示例: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绘了怎样的自然景象?它又给我们以怎样的生活启迪?

思路点拨:第一步:找出诗句中的自然景物――山,水、柳、花。第二步:体会描绘这些自然景物的关键词语――重、复、暗、明。第三步:加以概括――山水重叠回环、绿柳成阴、繁花似锦的乡村风光。第四步:概括哲理――当生活中遇到困境,遭受挫折的时候,不要悲观失望,我们通过努力奋斗、不断探索,有时能够绝处逢生,发现一个美好的新境地。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秋瞩(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作者在这首诗中描绘了怎样的一种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参考答案:秋天的傍晚,山中空旷静寂,山雨过后,远山如洗,愈显苍翠。明月的清辉洒落松间,淙淙的清泉轻流石上,竹林里隐隐传来一阵阵浣纱女y刁来的欢歌笑语,莲叶的摆动下正有小渔舟缓缓穿行。这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清静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二、表达技巧的鉴赏

命题角度:

1.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或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2.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案备选词语: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对比映衬、象征、比兴、用典、动静结合、渲染、欲扬先抑等。

方法点拨:

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人手。答题时应该包括: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 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革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试分析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表达技巧。

参考答案:颔联运用了寓情子景的表现手法,“自”和“空”二字写出了蜀相祠堂景色虽美,却无人欣赏,以乐景写哀情。颈联用典,用刘备三顾茅庐来衬托诸葛亮的杰出才能,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三、语言特色的鉴赏

命题角度: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这指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2.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方法点拨:

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一般从下列词语中选择答案――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等。分析语言特色,必须熟悉一些著名诗人的语言特色,如陶渊明的平淡、李白的清新俊逸、杜甫的沉郁顿挫、李商隐的绚丽、白居易的明快、杜牧绝句的含蓄等,了解这些对解题不无帮助。

示例:试分析下列这首诗语言上的特色。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参考答案: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四、炼字炼句的鉴赏

命题角度:

赏析诗眼,分析诗中某个字、词、句的表达效果,欣赏其中写得最妙的一联,剖析整首诗中最震撼人心的诗句。重点考查的词类是动词、形容词、数词、色彩词、象声词和叠词等。

方法点拨:

诗歌的字、词、名句具有形象、凝炼、含蓄的特点,鉴赏时应注意其深层含义。对典故性字词,要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之用意(即内蕴),答题时注意采用“委婉”、“含蓄”、“蕴藉”等词语。对描写性字词,要分析其对塑造意境的作用,答题时注意采用“准确”、“生动”、“传神”、“清新质朴”、“含蕴丰富”、“耐人寻味”、“隽永”等词语。对动作性字词,要分析其传神之处,以寻求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答题时注意采用“生动”、“形象”、“简练”、“富有表现力”等词语。

对名句,要从情感、意境、形象、哲理、语言等审美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要注意情、景、理的统一。鉴赏常用语如:e.用语工整,形象地勾画出……的画面。b.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c.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的意境,生动形象,极富美感。d.写出了……的过程或生动情景,使诗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为深切。e.叠字叠词还增加了诗的音律美。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别友人(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占人创作诗歌大都精于炼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哪两个字特别传神?请简要说出好在何处。

参考答案:“隐”和“没”两字特别传神。“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的难舍难分的心绪。

巩固训练题: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1.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_______

2.解释颈联的意思,并说说它所蕴含的哲理。

答:____

二、阅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回答问题。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作者一______的思想感情。后两句通过设想______,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各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____,后四句___,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2.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作者用了两个典故。请分别说说作者用这两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

3.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哲理。

答:____

四、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甲]

[乙]

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写出甲诗中表现自然景物之间亲密融洽关系的词语。(答出两个即可)

答:_____

2.甲、乙两首诗都写了荷花,但写法上各有不同,请指出。

答:______

五、下面这首古诗,在内容和写法上都有特点,请选择一个方面赏析。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骗)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答: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诗与散曲,按要求填写相关文字内容。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寞,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遭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上面的作品同样是写秋景,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刘禹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_____;而马致远却抒发了____。庄表现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而《天净沙‘秋思》却是______。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揖,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中的“蒸”和“撼”两个动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_______

2.分析尾联的表达技巧,并说说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答:_____

八、阅读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回答问题。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第三、四句表现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___、___的特点。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_____的心境。

2.“万籁此都寂”与“但闻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_______

3.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

4.诗歌尾联后来演变为成语“万籁俱寂”,颔联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曲径通幽”这一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答: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平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2.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现出春天的消息。写景逼真,而且蕴含了一种理趣,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凸显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给人以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二、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来日重逢畅谈昔日相思的情境

三、1.低沉愤懑 高昂乐观 2.“怀旧”句借向秀对嵇康的怀念表达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借晋人王质的故事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3.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揭示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也就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的规律,表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1.惜 爱 立 2.甲诗:“小”处入手,细致入微。 乙诗:“大”处着眼,境界开阔。

五、示例:[内容]这是一首哲理诗,含蓄地说明了生活中许多看似容易的事,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的道理。或:启迪人们面对困难应有足够的认识和准备。[写法]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如“拦”字形象地写出了山的动态感。或:用形象的比喻,把“山”比作生活中的困难,寓含着深刻的哲理。

六、豪放、热情 悲苦凄愁 借景抒情

长江之歌阅读答案篇(6)

情感是诗歌的本质,诗歌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抒发作者情感。诗歌鉴赏的基点,也是对情感的领会和把握。因此,诗歌鉴赏题较多地涉及对作者情感的分析评价。考查角度可以从整体内容着眼分析诗歌情感,2007年有福建卷、湖南卷、江苏卷、重庆卷、湖北卷、浙江卷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进行了明确的考查。此外,还可以从情与景的关系中去赏析情感,如2007年的上海卷、天津卷等。

【典型考题】(2007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

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

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

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

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五年(1060年)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指点迷津】赏析思想情感即品赏诗意和诗情。回答赏析思想情感类的问题,首先要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在理解全诗内容和立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作者、注释及文中有关表露思想感情的句子加以分析。其次,要关注形象、画面及一些重点词语,找到它们与情感抒发的联系点。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意、似是而非的问题,努力忠实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此外,要看清题干要求,做到“答为所问”,有的放矢。在具体操作中,往往用“描绘了……的景物(塑造了……的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歌颂了……的品质(批判了……的观点)、表达了……的情意”等句式。

【参考答案】颔联:①“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②“草草杯盘”与“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③“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颈联:①“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②“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离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③“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角度二: 赏析构思艺术

构思是诗作成败的关键所在,是整个诗歌创作诸多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诗歌构思艺术包括谋篇布局、层次安排、前后照应、角度切入等等,对构思艺术的考查,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诗歌的奇妙魅力和诗人的独具匠心。构思艺术讲究精美、新颖、巧妙,高考中的诗歌鉴赏也大都从这些方面进行命题,考查考生实际的诗歌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2007年的江苏卷“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还有北京卷、四川卷、上海卷等都考查了这方面的内容。

【典型考题】(2007年海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8.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

【指点迷津】鉴赏诗歌构思艺术,主要把握其在谋篇布局、层次安排、前后照应、角度切入等方面的特色,理清景与情、事与情、事与志、景与人、时间与空间等几个方面的关系。包括确定主题,选择素材,提炼诗意,选用诗体,甚至还包括形象怎样描写,气氛怎样渲染,情景如何交融,虚实如何转化,显隐怎样结合,起承转合怎样安排,韵律和节奏怎样运用等一系列细节问题。鉴赏诗歌构思艺术,要特别注意感受诗歌的精练、新颖和工巧的审美魅力。

【参考答案】8.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句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9.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角度三: 诗歌对比鉴赏

比较阅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比较阅读的能力,能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鉴赏水平。近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较多地运用这种方式命题。2007年高考有6省、市采用这种形式,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一。比较阅读主要有两类,一是不同作品的比较,二是同一诗人的不同诗句的比较和不同诗人的相关诗句的比较。从命题角度看,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对意境营造的领会等方面的比较。从题型设置上,既有单一比较,也有综合比较等等。如2007年浙江卷是意象、表现手法和语言的比较,重庆卷是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比较,辽宁卷主要是意境的比较,而江西卷则是思想感情和写作角度的综合比较。

【典型考题】(2007年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华清宫 吴 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

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

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 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

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

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指点迷津】对比鉴赏就是将内容或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异的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赏析。解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先认真阅读题干要求,从题目所提供的赏析角度去阅读文本,抓住关键点,分析异同点。同时,比较阅读时还要注意“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然后加以归纳总结。但重心都要落到对比点上去,回答时应该注意从诗中找到具体的依据,最后的表述要完整,重点要突出。

【参考答案】 (1)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芜。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角度四: 针对诗论评析

诗论评析,主要是指命题者在诗歌材料的后面给出一些诗评家的观点或评论,有的观点或评论属于宏观的文艺观点或诗论,有的则直接对该诗词作出具体的阐释,然后要求考生结合具体诗作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类命题难度较大,它比一般的诗歌鉴赏题多了一道程序,那就是首先要读懂别人的诗论评析,然后自己进行评析。设题角度主要有三类:一是考生是否同意前人的评论,请说明理由;二是在前人的几种观点中,考生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三是请结合诗歌实际,具体阐述前人的某个观点。

【典型考题】(2007年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采采,薄言②采之。

采采,薄言有③之。

采采,薄言掇④之。

采采,薄言捋⑤之。

采采,薄言⑥之。

采采,薄言礻颉⑦之。

[注]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fúyí),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⑥(jié):手持衣角盛物。⑦礻颉(xié):把衣襟掖在腰间装物。

前人读这首诗时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4分)

【指点迷津】此题在题目设计上有一个特点,便是在题干中首先引出了前人的评论,即: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所以我们在答题时,应首先关注题干信息。依据这些信息去揣摩诗意,描述诗中景象,这样基本的答题方向应该明确了。回答诗论评析类题,需要注意三点:①要吃透诗论涵义。从诗论的内容或性质看,无非两类,一种是包括某个文学概念、某种文艺观点在内的一般性论述,一种是直指具体诗歌内容、手法、语言之妙的针对性评论。②要了解诗论的暗示性和指向性。不论是哪种诗论,往往都能从内容、形式,或是主题、技法、形象、语言等方面为我们提供赏析视角。③要结合具体的诗歌进行合情合理的评析,注意针对性和严密性,能够自圆其说。

长江之歌阅读答案篇(7)

1.(安徽)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⑴—⑵题。(8分)

月圆⑴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⑵ 未缺⑶空山静,高悬列宿⑷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⑴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⑵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⑶未缺:指月圆。⑷列宿:众星。

⑴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4分)

答: ⑵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4分)

答: 2.(北京)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⑴—⑷题。

醉翁操【1】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⑴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 “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 “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 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⑵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5分) ①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B 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声留别郑协律》) C 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韦庄《听赵秀才弹琴》)

D 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 ②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2分)

白居易《琵琶行》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写琵琶声:“ ,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⑶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4分) ①古代文人常常喜欢“啸咏”,除了本词中的醉翁,陶渊明写曾写道:“ ,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2分) ②这首词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密切关联。词中“唯醉翁中知其天”“醉翁啸咏,声和流泉”,呼应了《醉翁亭

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等寄情山水的名句。

⑷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6分)

3.(福建)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眀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⑴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3分)

答: ⑵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

答: 4.(广东)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⑴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3分)

⑵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5.(湖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⑴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4分)

⑵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分)

6.(湖南)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漫漫漳河曲。城郭为墟①人改代,但有西园明月在。鄴傍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

(张说《鄴都引》选自《全唐诗》)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注】虚:废墟。

⑴第二段诗句节选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 》。(2分) ⑵请赏析两诗中划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6分)

答: 7.(江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⑴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冶的原因。(4分)

⑵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⑶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8.(山东)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卜算子 张元千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千,宋代爱国词人 ⑴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⑵“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分析(4分) 9.(四川)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⑴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3分)

⑵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10.(天津)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 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⑴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2分)

⑵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

⑶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11.(新课标I) 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⑴—⑵题。(11分)

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 阅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

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⑴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⑵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12.(新课标II)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⑴~⑵题。(11分)

残春旅舍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 :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代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⑴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⑵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3.(浙江)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⑴—⑵题。(7分)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注: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蓁,一种弦乐器,如筝。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⑴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2分) ⑴ ⑵

⑵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

14.(重庆)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好事近 清 黄之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