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医学科研方法

医学科研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1 16:53:58

医学科研方法

医学科研方法篇(1)

1资料与方法

    1.1教材蓝本本研究以汪受传主编,2007年上海科学 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儿科学》(第2版)精编教材为 教材蓝本。教材分总论和各论,总论包括儿科学基础和 儿童保健,各论包括肺系疾病、脾系疾病、心肝疾病、 肾系疾病、传染病、寄生虫病、新生儿疾病和其他疾病, 共计50个病种,是目前为止病种最多的《中医儿科学》 教材。

1.2 教学对象五年制中医专业本科生和中医专业骨伤 方向本科生。

1.3研究步骤

    1.3..1调查表设计收集近10年关于《中医儿科学》 教学方法的研究论文,设计调查表。从中国知网和万方 期刊数据库共收集相关文献63篇,根据文献报道的教学 方法,分为教具和教学方法两大方面设计调查表,教具 选择了黑板、挂图、多媒体幻灯、CAI课件、视听教材5 种,教学方法选择了讲授教学法(讲课法)、讨论教学 法、图表比较归纳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互动 教学法、专题讲座教学法、指导自学法、基于问题的 (PBL)教学法9种。

1.3.2调查表填写分别请20位《中医儿科学》教师、 40名儿科研究生、40名儿科实习生、200名已经学习过 教学方法的选择人数。根据统计结果确定《中医儿科学》 每一部分内容最佳的教学方法1〜2种。如果该部分内容 所有人均统一认为最佳的教学方法只有一种,该种方法 即可确定为该部分内容最佳的教学方法。如果该部分内 容有2种以上最佳教学方法的意见,根据比率确定2〜3 种最佳的教学方法。

1.3.4教学效果对比对有多种教学方法的每一节内容 在同一年级同一专业不同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 教学过程。每一部分内容完成后立即进行小测验,确定 其短期教学效果,期末和下学期开始时进行两次测验, 确定其远期教学效果。根据测验成绩分析确定每一节内 容最佳的教学方法。以上教学方法比较连续进行2年, 每年1次,分别为2007级中医本科班和2008级中医本 科班、中医骨伤本科班。

1.3.5教学方法确定根据教学效果确定每一节内容最 佳的教学方法和教具,形成优化的《中医儿科学》课程 教学方法。

2 结果

    2.1教具对于教具的选择,除总论部分“生理病因病 理特点”外(本节内容多媒体居第2位),其他内容均以 多媒体选择率最高。说明现在多媒体在《中医儿科学》 甚至所有中医临床课教学中已被广泛使用和接受。但对 于多媒体的使用,75%的人选择的最佳比例是在30%〜 70%,说明多数人均认为多媒体的使用仍需要有选择性。 选择人数居第2位的教具绝大部分内容均为黑板,仅总 论部分的“生长发育、诊法概要、儿童保健”三节内容 居第2位的教具为试听教材,说明传统的教具黑板仍具 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对于有丰富试听信息的内容,试 听教材也是有益的补充。挂图和CM课件的选择较少, —方面是由于挂图的制作和使用不方便,另外挂图的功 能完全可以被多媒体替代,CM课件由于教师自己制作 难度大,而现有的CM课件难以满足各位教师授课的需 求,因而未能在实际教学中广泛使用。

2.2教学方法总论部分绝大部分内容最佳的教学方 法是讲授法,仅“年龄分期和生长发育”两节内容首 选图表比较归纳法,其次是讲授法,说明总论部分在 教学方法上多数学生和教师都仍青睐传统的讲授法, 这与本部分内容的属于基础理论是相适应的。“生理病 因病理特点、诊法概要、治法概要、儿童保健”四节 内容居于第2位的是案例教学法,各论部分内容绝大 多数均以案例教学法为最佳教学法,仅“寄生虫病、 脐部疾病、奶癣”以指导自学法为最佳教学方法。说 明学生们希望临床课授课中有大量的临床实际案例穿 插,使其能够学到临床上能够实际见到、实际用到的 知识和方法,希望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希望能够 早接触临床知识,教师亦希望通过真实的临床案例丰 富和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讲课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 实践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寄生虫病、脐部疾病 和奶癣”由于发病率低,课时有限,宜作为自学内容。 23考核结果经过不同班级的考核成绩比较,多媒体组 和黑板组无统计学差异(P>Q05),关键在于灵活和有 效的使用教具。案例教学法组在各论部分短期记忆和长期 记忆均优于传统的讲授法组,考核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图表比较归纳法较讲授法亦可增强记忆,提 高教学成绩,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3 讨论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 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 统一。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 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目的。但由于教师在教 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 于主导地位。因此,研究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是 每个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形成《中医儿科学》课程内容教 学方法的最佳匹配体系。对每一节教学内容的最佳教具 选择和教学方法进行比较明确的界定。有利于青年教师 尽快掌握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尽快提高教学水平。同 时,对讲授本门课程的所有老师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有利于提高《中医儿科学》的整体教学水平。

医学科研方法篇(2)

[摘要] 对进入实习阶段的临床医学五年制学生的出科考核方法进行研究和实践,及时进行分析、反馈、改进,形成了完整、系统的考核内容、考核细则、评分标准,注重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促进了医院师资队伍培养和教研室建设,可评估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临床医学;实习;考核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3(c)-0142-02

The study of practice examination method for the five-year medical students

LIU Furong1 GENG Jinling1 WANG Mingsheng2 ZHANG Zhifu3 KAN Yongfeng4 SHENG Xiaobin5 LI Cuiping6

1.Department of Science Research and Education, Shijingshan Teaching Hospit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Shijingshan Hospital, Beijing 100043, China; 2.Headquarter Office, Shijingshan Teaching Hospit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Shijingshan Hospital, Beijing 100043, China; 3.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Shijingshan Teaching Hospit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Shijingshan Hospital, Beijing 100043, China; 4.Department of Surgery, Shijingshan Teaching Hospit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Shijingshan Hospital, Beijing 100043, China; 5.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Shijingshan Teaching Hospit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Shijingshan Hospital, Beijing 100043, China; 6.Department of Paediatrics, Shijingshan Teaching Hospit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Shijingshan Hospital, Beijing 100043, China

[Abstract]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assessment method for the five-year medical students of clinical practice stage, and timely analysis, feedback, improvement are proceeded, then a complete system, evaluation content, evaluation rules and standards are formed,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evaluation of stu

临床实习是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医学生将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的第一步,这一阶段既可加深实习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同时也是培养实习生独立思考、促进其向临床医生转化的阶段[1]。临床实习的质量直接影响实习生的未来工作。

考核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学习、探查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管理部门督导教学的重要手段。出科考试则反映了实习生在所在科室实习期间应用该科专科知识、利用所掌握的技能诊治疾病的能力[2]。本文笔者对进入实习阶段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2006级的39名学生的出科考核方法进行了研究,探索与教学目的和内容相匹配的考核方法,建立科学、有效的评分体系,以便促进教学工作开展,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兼具实用性与创新性的人才。

1 临床医学五年制学生实习出科考核主要实施方法

1.1 师资培训,学流程及考核原则

在学生进入毕业实习前,由学校老教师支教团的专家对我院各教研室(组)主任、教学干事、带教老师进行培训,学流程、考核原则,规范毕业实习阶段的教学管理,明确实习出科考核由过程考核(含日常考核、病历考核)和阶段考核(含五站式技能考核、理论考核)组成。

1.2 集体讨论,制订考核细则

在培训的基础上,科教科组织各专业科室主任、教学干事仔细研究考核原则,对照教学大纲,确定出科考核分为4个部分:日常考核占20分,病历书写占10分,五站式考核占40分,理论考核占30分。其中,日常考核、病历书写由各轮转科室指定专人考核打分,内科、外科大教研室汇总计算平均分;各科室病历书写份数有明确规定:内科16份,其中,心内科、呼吸科各4份,消化科、肾内科、内分泌及神经内科各2份;外科10份,其中,普外科、骨科各4份,泌尿外科或胸外科2份;妇产科4份,其中,妇科、产科各2份;儿科2份。五站式考核包括问诊、查体、辅助检查判读、病历书写、口试,按临床病例的实际处置流程考核学生的项目工作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病例选择实纲要求掌握的病种,病史、症状、体征等相对典型,每站考核细则由各科室指定专人编制,尽可能科学、合理设置得分点,由各科室主任把关,内、外、妇、儿各大组集体审定考核细则,组织专门考核小组,由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担任监考教师;理论考试由科教科统一组织,内、外、妇、儿按专业比例组卷,题型设置符合要求。

1.3 实习前学生告知,第一轮五站式考核前进行预考

关于实习、考核要求在学生实习前的动员会上详细告知学生,让其明确实习的重要性,积极参与临床工作,训练各项技能,用出科考核检验实习效果。在组织第一轮五站式出科考核前,内、外、妇、儿四个大科分别进行预考,确定考核流程顺利,考核细则无遗漏,考核准备工作到位等,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修正。

1.4 实施考核,分析成绩,进一步改进

在实施第一轮出科考核后,组织各教研室总结考试情况,分析学生成绩,查缺补漏。发现主要问题有:

1.4.1 平时考核评分标准掌握尺度不一,专业间存在差异,尤其对于考勤的把握,存在人情分现象。改进方法:及时召开教学干事会,确定考勤记录的严肃性,提示教师要公正、公平。

1.4.2 学生平时的病历书写上交不及时,个别老师修改、评阅病历拖拉,影响分数汇总。改进方法:分别向学生、教师告知,规定各自完成时间,逾期不交者无病历成绩、教师个人考核受影响等。

1.4.3 五站式考核确实能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但实施起来工作量大,需科教科统一组织。存在问题有:①因为给出了具体病例,在辅助检查结果判读时因病例不同判读的内容不同,成绩公平性受影响。改进方法:辅助检查结果判读一站,设置公共项目,内科为心电图,外科为胸腹骨骼X线片,妇产科为胎心图,儿科为胸片及化验。②外科、儿科真实患者难以找到,用标准化病人代替,效果不真实。改进方法:在考核前对标准化病人进行培训, 力求做到模拟真实患者的程度。③病历书写内容较多,30 min完成时间紧张。改进方法:制订病历书写格式,给出必写内容,向学生宣教重视平时训练,提高书写速度等。

1.4.4 从成绩分析看,学生问诊技巧、查体手法及速度、辅助检查结果判读等存在问题较多。改进方法:与带教老师沟通,注意学生平时的技能训练,在日常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教会学生规范的操作;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实习中情况,解答实习中的困惑,给出建议,同时把学生反映的问题反馈给相关科室和教师,改进带教。

1.5 形成完整考核标准

在实习生三轮出科考核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完整、系统的考核内容、考核细则、评分标准,初步建立了各专业病例库、辅助检查资料库、理论考试题库,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 体会与思考

临床实习教学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实践性强,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习生的临床技能。通过出科考核,可以促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对专业、实践知识的掌握[3]。通过借鉴兄弟医院的成熟经验,在学校老教师支教团的指导下,我医院初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出科考核标准,这对于我院今后的实习阶段教学管理提供了详实的依据。通过完整出科考核标准的建立,笔者体会如下:①该出科考核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既有过程考核又有阶段考核,既有技能又有理论。我院根据教学大纲编制考核细则,内容完整,有相对量化指标,力求科学合理,更能反映学生的实习情况,达到了较好的成绩评价和教学效果评价,使学生更加重视临床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同时,可以加强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4]。②该考核方法促进了医院师资队伍培养和教研室建设。在考核过程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的互动与反馈,对于提高教师教学素质和水平有积极意义[5],对于教研室管理有良好的规范作用。比如教研室要成立考核小组,建立严谨的考核质量管理制度,教师统一培训,统一评分标准,减少主观因素,考核内容统一按教学大纲、理论联系实际,加强题库建设,难易结合,既要完整翔实又要切合实际等,这些对于教师、教研室都是良性刺激,是师资培养、规范实习过程各环节教学管理的好机会。③该实习出科考核方法将继续在其他年级推广应用,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双方面的参与性、积极性,从而检验其科学性,收集反馈意见,不断评估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6]。

3 小结

我院通过对实习阶段临床医学五年制学生的出科考核方法进行研究和实践,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科学、规范的考核方法,并不断总结、分析、完善,可以很好的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评估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且今后将在培训标准化病人、强化反馈机制、融入沟通技能考核等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马春虎,温海青,纪正春.当前医学生临床技能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5,4:262-263.

[2]刘力松,樊洁,冯明,等.七年制内科实习多站技能考试的几点体会――病案引导的启发式教学[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9):2170-2171.

[3]温建明,高宇,冯建武,等.实习生出科考核管理软件的设计与体会[J].医院管理论坛,2010,27(3):62-64.

[4]李文辉,秦继勇,李康明,等.医科院校创新的毕业实习考核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82-83.

[5]李秋字.刘文丽.健全临床带教师资队伍完善实习教学管理[J].全科护理,2011,9(2):358-359.

医学科研方法篇(3)

1、所选统计方法脱离了资料的性质

不同的资料类型和不同的研究目的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按照资料的性质测定指标的多少,确定资料是计数资料还是计量资料,应用单因素分析还是多因素分析。

1〃1多因素资料是对每个研究对象测量的多个指标同时进行的综合分析,其分析计算过程相对复杂。常用的有回归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判别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 析等。多因素分析多用于计量资料。

1〃2 单因素分析应用较多,按获取资料的方法,分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首先,计数资料主要是针对要求某现象的频率和比例,利用率或比的相应计算方法。如做不同样本问的比 较则采用计数资料的显著性检验,样本率与总体率的比较用u检验;两个样本率的比较可用u检验或四格表的x 检验,多个样本率的比较可用行乘列的卡方检验或2XC表的卡方检验。其次,计量资料要结合研究目的确定相应的统计方法。对于显著性检验通常有T检验和F检验,T检验是用于两个均数问的比较,按研究设计与比较内容的不同又分为样本均数和总体均数的比较,两个样本均数差别的检验,配对资料的显著性检验。F检验用于多个样本均数的比较,按设计类型分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和组内分组资料的方差分析。

2、根据研究目的选用统计分析方法

不同的统计方法说明不同的问题,同样不同的问题要应用不同的统计方法来分析和表达。研究者在做统计分析前,首先要明确资料分析的目的、意图是什么,通过分析最终达到什么样的期望,临床工作者科研通常的目的主要有:

2〃1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比例如人群中重复癌的发生率,

采用频率指标,构成指标或相对比,可计算发病、患病、感染、阳性频率或构成等。 2〃2某人群的特征值,如平均身高、体重、血压等,采用平均水平和变异的统计指标。 2 . 3 临床正常值范围如血红蛋白、血糖、尿铅含量,多采用中位数法或平均数法。

2〃4 临床诊断方法效率评价,可分别计算各种诊断方法对某病诊断的准确度和可靠度,如x线对肺癌的诊断。

2〃5 临床疗效分析比较 如几种药物疗效的比较,视资料性质作显著性检验。

2〃6 现象间关联情况分析如眼PSRT与屈光度的关系,用线形相关和回归分析。 2〃7 人群的归类、评价,可选用判别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

临床研究和实践中决不能通过统计学方法去实现自己的想象。根据已确定的结果刻意去套用某种统计方法,用目的去规划统计过程,只要分析比较,就一定要求结果显著等 等现象,只能使文章更为空洞,有失科学性。

3 严格把握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

各种统计分析方法都有其适应条件,在选用统计方法时,应严格把握,充分考虑所分析的资料是否符合其适用条件。对于计量资料在计算均数或显著性检验时,其基本条件

是正态分布、方差齐性,在资料分析时要通过图示或检验看是否符合这些基本条件,若不符合则需要做相应的处理。计算集中趋势指标可使用中位数或几何均数。做统计学检验

可通过数据转换使其成为正态分布,常用的转换方式有对数转换、幂指数转换、平方根转换等,或者改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各种方法均有其自身的适应条件,如上列举的方法其基本条件是某一事件概率不会太小,若发生概率太低,则改用小概率事件显著性检验。 4 充分理解资料样本含量的概念

统计学是对研究样本进行抽象归纳的科学,没有足够的样本量就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且统计方法也有其样本量的要求。如四格表的卡方检验要求样本量大于40,方格中理论数大于5(n~>40,t>5),若不符合则用校正卡方检验或精确概率法。行x列表的卡方检验要求理论数均大于1且小于5者不超过表中数的1/5,若不符合则改用其它方法(合理合并)。 5 合理控制混杂因素的影响

任何一种现象的发生都不是单纯的,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分析比较不同人群某现象的发生或存在状况时,要考虑除研究因素以外比较组之间其它条件是否相同,内部构成是否一致,其它因素对研究现象的影响如何。例如,有人研究文化素质对生育水平的影响,按年龄分组,发现50岁以上年龄组比20岁以上年龄组生育水平高而文化素质低,因而结论是文化素质与生育水平呈负相关。这一结论的错误就在于做缺乏资料的综合分析认识能力和混杂因素对研究现象的影响,忽视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对不同年龄妇女生育的作用。

混杂因素应在研究之前通过研究对象选择、设立对照、随机、匹配、双盲法等控制,但如果事先没有良好设计,则通过统计方法可以控制。若资料内部构成不同,存在混杂因

素,简便方法是分组比较或标化处理。若样本量不允许分组,则对计数资料可用组内分组的卡方检验、卡方值分割法、加权卡方检验法等,计量资料的比较可用协方差分析。

医学科研方法篇(4)

关键词:医事法学;医事法专业;科研能力培养;思路

医事法(卫生法)是新兴的医学与法学的交叉学科,其“交叉性”决定了医事法专业人才具有复合性和应用性,其“新兴性”要求医事法专业人才必须具有创新性。而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医事法专业人才形成该特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首先,科研能力是创新素质的重要体现,对医事法专业人才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深入挖掘其创新潜质,引导其树立创新精神和形成创造性思维。其次,科研的过程包含了对既有理论知识的梳理、对他人实务经验的总结,这非常有助于医事法专业人才夯实基础专业知识、将理论与实际有效联系,进而为其复合性和应用性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参与科研实践,也是培养医事法专业人才独立作业与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沟通协调能力、表达能力等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方式。

目前,国内对于医事法专业人才科研能力培养的讨论不多,涉及科研能力培养的方案大都涵盖于医事法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中,并且其具体操作因各学校的认识不同而有差异。这种缺乏专门理论研究和专门机制设计的情况,非常不利于医事法专业人才科研能力的培养。本文将就此对医事法专业本科学生(以下简作“医事法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谈一些思路。

一、基本概念

(一)医事法专业本科学生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的内涵可概括为九个方面的能力:检索文献、收集资料、阅读文献资料、鉴别资料、归纳综述、发现和提出问题、逻辑思维和分析、创新、文字表述和口头表达。[1]

医事法学生的科研能力也包括上述九种能力。通过培养,这些能力应突出体现在以下方面:在本科学习阶段,能够发现医事法教材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能通过查找和思考排除问题存在的可能性或确定错误后对教材提出修改意见;在申报学生科研课题时,能够规范、清晰、逻辑严密地完成申报书的书写;在实习、工作阶段,在发现现有法律规范没有规定、医事法理论也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能够有意识地寻求其他领域的理论对该问题进行解决,并进而能在实践的基础上为修正或完善该理论进行思考。

(二)医事法专业人才培养与医事法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

医事法专业人才培养(以下简作“专业人才培养”),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备普通法律、医事法律理论知识和实务能力,具备基础医学知识和基本临床技能,能在医疗机构、卫生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法律服务机构和各医药院校等部门,从事医药卫生行政管理、法律实务以及法学(医事法律)教学和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医事法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以下简作“科研能力培养”),是指通过专门的、系统的科研训练使接受训练的医事法学生具备进行科研的基本能力。

如前所述,科研能力培养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但二者在直接目的、培养对象和具体培养措施的设计上也有所区别:科研能力培养是在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专门针对科研能力所作的培养,其直接目的在于满足对医事法科研有兴趣的医事法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向医事法科研工作岗位培养更具科研能力的本科生;专业人才培养针对所有的医事法本科学生进行,科研能力培养针对对医事法科研有兴趣或有相关科研工作职业规划的医事法本科学生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措施围绕医事法专业人才的复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进行设计,科研能力培养措施针对进行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进行设计。

二、医事法专业本科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路

对本科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讨论已经不少,一些带有共性的内容当然也适用于医事法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比如采用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培养科研能力,在课堂“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训练科研能力[2],校方应提供制度性的科研能力培养方案和配套措施,等等。但根据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医事法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有其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充分体现在对医事法学生的科研能力进行培养的思路上。

(一)促进医事法学科的发展

我们现在更多地强调医事法专业人才的复合性和应用性,这是对社会需求的回应,同时其似乎也隐含这样的思路:学科本身的理论性暂且不论,只要我们“生产”出越来越多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医事法专业人才,那这个专业就有发展前途。以这种思路为指导,对“医事法专业人才培养”这个问题,学者们往往侧重于从目标定位、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设计和师资建设等方面展开论述,而对通过科研能力的培养以发展医事法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并进而推动医事法学科的发展则缺乏关注。

注重学科人才的实务能力非常重要,但学科的独立和发展最终体现在学科理论体系本身的独立和发展――不管是从纯理论研究的进路还是从实务到理论的进路,特别是在具有大陆法系特点、注重学科理论的科学性和独立性的我国法学界更是如此。“由于卫生法学不但涉及医学和法学,而且还涉及伦理学等诸多学科知识等原因,我国法律界迄今尚未对其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我国的卫生法学尚处于体系原始、理论滞后的初始阶段”[3],这种研究状况决定了医事法处于整个法学领域的边缘,也进一步决定了医事法专业人员的“话语权”。

因此,我们需要站在医事法学科长远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医事法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问题,我们必须重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培养的具备科研能力的医事法学生数量越多、质量越好、参与医事法学科理论体系研究的程度越高,医事法学科不断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

(二)符合医事法学科的特点

医事法学广泛涵盖了医学、法学以及公共卫生管理、心理和人际沟通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医事法学专业的课程中既有大量的涉及基础知识的课程,也有运用基础知识的医学和法学实习。在医事法学生要花大量时间在基础课程的学习和运用能力的训练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将科研能力的培养对象设定为全体医事法学生,这既不切实际,效果也令人怀疑。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第2款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而医事法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在此基础上更高一层的的教育,它是只针对对医事法科研有兴趣或有科研工作职业规划的医事法本科学生所进行的系统而专门的培训。因此,改革教学方式以在日常教学中加进科研意识的培养、写作毕业论文等方式,是在培养“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倾向于采取开设“科研方法”选修课、设立学生课题申报制度等方式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科研能力培养。

(三)符合医事法专业所属医学院校的特点

目前,我国设置医事法学(卫生法学)专业的高等院校中有78%是医学院校[4];据我们了解,其中设立医事法本科专业的院校都是医学院校。医学院校雄厚的医学教育资源非常有利于医事法学生医学专业知识的掌握,但其也存在法学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缺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医学院校将其医事法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于“实用型”,既符合实际情况,也符合将医事法学定位于“应用法学的法律边缘学科”的主流观点[5](P.1-10)。

同理,在开展医事法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时,各医学院校也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着重开展从本土法制实务中的具体问题出发进行实证研究的科研训练。这种培养思路,既培养了学生实证研究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不同医学院校的医事法专业根据各自的资源设计科研能力培养方案,能够形成自己的医事法教育特点,甚而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专业人才培养的比较优势。

(四)注重过程性考查

“鼓励和重视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开发并不是让学生取得多么伟大的科研成果,而是希望大学生通过参与科研实践的全过程,初步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6]因此,不管我们采取何种科研能力培养机制,在设计其考核标准时,都应注重对科研展开的整个过程的考核,而不是仅对最终取得成果进行评定。

以开设“科研方法”选修课为例。要改变以标准化试卷考试为核心的考核方式,要增加调查报告、文献综述、论文评述、小论文等鼓励调查研究、独立创见的平时性考核方式;要改变教师课堂灌输知识、学生期末应试考试的教学模式,要通过热点评论、课堂辩论等方式将科研意识、问题意识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应减少针对知识点记忆准确性的考查,而应采取课堂分组讨论、课堂汇报课外作业等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呈现科研氛围的情况下考查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这整个过程注重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培养其学术道德,同时也为学生发现自己的理论兴趣点并作进一步的研究创造了契机。

如前所述,在理论共识还未达成、实践操作普遍缺乏规范的情况下,本文只能对医事法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提一些思路。这些思路有待于方家的批评指正和实践的检验才能达至完善。而如何围绕这些思路,设计出符合各院校特点、能有效运行、并能不断改进的具体科研能力培养机制,则是需要我们继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郭汉民.研讨式教学与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2]张燕.如何结合知识传授训练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浅探[J].中国大学教学,2007,(9).

[3]夏芸.卫生法学研究任务以及体系构建思考[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4]李海云,张建华.卫生法学专业设置现状及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卫生法制,2008,(6).

医学科研方法篇(5)

1.1学科不同于专业,两者在构成、划分原则和直接追求的目标等方面都有区别;两者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专业为学科建设提供基地。学科与专业的结合是主要通过课程的设置及课程内容的选择来体现。

1.2学科建设不同于专业建设,它主要包括学术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等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管理工作的提高等,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既要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前沿性和发展趋势,又要注意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形成稳定的学科群,发挥系统功能。

1.3临床医学学科建设不同于基础医学等其他学科建设。临床医学学科建设作为构建医学学科门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医学学科建设的共性,更有其特性。它更注重于临床技能培养和临床实践操作,而不像基础医学那样专注于基础科学和实验研究。当前,临床医学学科的发展落后于基础医学,如何实现基础与临床相结合共同发展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目前,国内高等医学院校像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等都已经在相关研究和实践中取得重要进展。

2临床医学学科建设的内容

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科学研究为核心”的强校理念,并详细规划了相关内容,主要涉及:学位点建设、重点学科建设、学科梯队建设、科学研究、科研平台(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学科管理体制创新、学报发展建设等方面,为高校学科建设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了依据。

3临床医学学科建设的研究方法

对于学科建设问题的研究我国学者普遍使用定性理论分析,基本属于个人观点陈述型和经验总结型,西方关于学科建设的研究很少有涉及对学科建设内涵的认识,定量模型分析、实证研究和大规模的统计调查研究比较少见。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已经参与和开展相关研究,并不断取得突破,科研人员广泛运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等统计分析方法、SPSS统计软件、调查问卷分析法、DEA超效率模型、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学科带头人胜任特征模型等研究方法分析临床医学学科建设的相关因素,不断完善学科构建体系,为进一步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打下基础。

4临床医学学科建设评估的研究

学科建设是一个需要不断进行动态监控管理的过程,做好评估工作,有助于学科持续、健康、高效发展。临床医学重点学科评估引入竞争机制,采取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科学的量化评估指标体系,对学科现状和水平进行全面检查和评定。在国家政策指引下,为了解临床学科的技术水平、人才状况、科研能力,许多医院、管理机构和高等医学院校大都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学科建设评估工作,探索构建学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方法,并根据反馈和研究结果不断进行完善。虽然各地具体的实施方案细节有所不同,但是大体上都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4.1制定临床医学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结构学科评分表采取等级指标的方法,分为三个等级,一级指标涵盖主要评估因素,涉及人力、财力、物力、科研、技术等大方面,二、三级指标是一级指标内涵的延伸,根据国家和军队对医学科学发展和医院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及科学性、整体性、可行性、可测性、一致性等原则进行立项。不同机构根据本院具体学科情况设计的学科评估指标内容各有不同。

4.2确定临床医学学科评估指标的权重权重系数是临床医学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赋予各项学科评估指标内容不同的权重系数,才能更好地保障指标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4.3构建临床医学学科评估标准方法的研究当前,各机构主要运用文献法、调查问卷法、系统分析法、头脑风暴法、专家咨询法尤其是德尔菲法等研究方法确定学科评估指标及其权重系数,采用赋值统计迭代法、样本平均法、加权加法等统计学方法计算权重并进行评估。

5促进临床医学学科建设的策略与思考

5.1凝练科学研究方向,构建特色学科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和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方向的凝练是科研工作开展的前提。不断探索各门学科的特色科研方向,是学科建设发展的关键,是特色学科形成的主导。汲取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经验,不难看出,在学科建设战略上,只有集中科研力量突出重点、形成特色,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以伯克利加州大学为例,它原来下设100多个学科系,每门学科的发展非常均衡,虽然水平很高但特色不明显。于是,他们就调整发展战略,集中科研力量,重点发展生物原子工程,终于经过几年努力拿下17个诺贝尔奖,形成生物原子工程特色学科,闻名于世。

5.2注重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相结合,促进学科交叉学科的形成往往是某一领域研究课题的综合,是专业分工的必然,然而学科之间又有发展的不平衡。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各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和广泛,任何重大科研项目的突破,都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团结协作。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应在日常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强调临床和基础两个学科的紧密结合。例如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就明确主张临床医学学科建设应强调基础与临床医学的交互作用,采取两个学科的交叉教学,关注对医学生两方面能力的全貌性培养。

5.3培养学科带头人,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的关键是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学科带头人队伍的培养工作关系着医院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目前,业界对学科带头人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标准,一般认为,医院学科带头人不仅是医学专家,还应是学科领域的战略家,有较 强的学术组织管理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关于学科带头人模型的研究也还处在探索阶段,以第四军医大学为例,他们采用美国劳工部最新组织开发的O*NET工作分析系统中的5个结构化的问卷进行信息收集,通过团体焦点访谈进行探讨,然后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临床学科学科带头人的工作活动和知识、技能、能力和工作风格要求,最终形成临床医学学科带头人胜任特征的模型。然而,其信度、效度、权威性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建立更加完善、全面的临床学科带头人模型。

医学科研方法篇(6)

【关键词】  中医药现代化 方法论 复杂性科学 循证医学

   

2005年9月25日,在由 科技 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国 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与四川省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上,科技部部长徐冠华说:“当前,中国政府确定了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全面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方针,并已将中医药现代化作为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列入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透露,这一总体思路的核心思想就是:以中医药理论传承和发展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与多学科融合,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构建适合中医药特点的研究方法体系,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是:继承、发展、创新、国际化。

    1  中医药现代化的方法论 问题

    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首先是方法学的创新问题,中医基础理论的突破和创新首先应该以现代 哲学 为指导思想[1]。哲学的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而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1.1  近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发展简史      《方法论》是笛卡儿在1637年出版的著名哲学论著,对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科学研究方法有极大的 影响 。他是典型的机械唯物主义论者,他认为数学是其他一切科学的理想和模型,提出了以数学为基础的、以演绎法为核心的方法论。在1960年以前,西方科学研究的方法,从物理机械到生命医学的研究,基本是按照笛卡儿的方法论进行的。但是后来科学家们在探求 自然 的秩序中才发现,面对无秩序的现象如大气、骚动的海洋,他们显得相当无知。这些大自然中不规则的部分,既不连续且无 规律 ,因此复杂性科学逐渐显露。1924~1928年,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on多次发表文章表达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提出生物学中有机体的概念,强调必须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但他的理论直到19世纪60~70年代才受到人们的重视。后来,一些物 理学 家、生物学家和化学家还在各自的领域中沿着贝塔朗菲开创的开放系统理论深入研究一般系统论,并得到了关于复杂系统的一系列重要规律。70年代出现的混沌理论跨越了不同科学学科的界线,因为它是各种系统的宏观共相,它将天南地北各学门的思想家聚集一堂。可以说,复杂性科学在刚刚诞生的时候曾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于以前分散在各个领域的零散思想刚刚集合起来产生了不同思想之间的交叉、变异和涌现,因而取得了非常丰富的成果。但是在这之后的十多年期间,无论是理论还是应用方法论都没有形成更大的突破,关于复杂系统的一般理论仍然没有形成。

    1.2  中西医学方法论与近现代科学方法论的比较

    1.2.1  中医学与近现代科学方法论的比较 

《内经》确立了“以表知里,司外揣内”这一把机体作为整体在自然状态下表现出来的人体信息的方法,通过体悟、内省的思辨方式,认为脏腑概念不单纯是实体,而是一个综合机能单位,是机体调节控制系统功能在不同方面的反映。所以可以肯定的说,中医学是系统医学,与复杂性科学中的系统论、混沌、协同等不谋而合,一旦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很可能成为世界科学发展的灵魂[2]。

    1.2.2  西医学与近现代科学方法论的比较      现代西医学是在近代科学“还原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遵循的依然是还原分析和实证推理的逻辑理性理念,最明显的就是体现在解剖学和实验研究方面。虽然现代西医学从20世纪中叶引进了系统论、信息论以及 社会 科学等方法,将分析与综合、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出现了神经-内分泌学说、环境医学、身心医学、社会医学等理论与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但西医最本质的诊疗方式并没有完全跳出原先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过分依赖定量检测,从总体上还是偏重生物医学,从而导致医源性、药源性疾病日益增多,医疗费用越来越昂贵的现状[3]。

    1.2.3  中西医两种医学的比较与统一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西医是分别属于不同哲学方法论体系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偏重于朴素辨证唯物主义的 总结 归纳、直觉感悟方式,而另一种是偏重于机械决定论影响下的还原分析、实证主义;一个是宏观,一个是微观;一个充满混沌,一个充满秩序;一个是综合归纳,一个是分析演绎;一个从宏观角度把握上百万的物体集体行为的结果,忽略内部各因子的作用和属性,而另一个则认为可以象粒子物理那样解释物质的运动,但其实只是简单运动。由于在不同方法论的影响下,中西医两种医学分别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对生命医学这门科学做了演示,揭示了不同的规律和现象,如经络学说、藏象学、解剖学、生理学、神经学说,等等。这些不同的理论分别反映着人的健康与疾病的不同现象或规律,这也正是他们的不可通约性[4]。但其实,作为一门科学的中医学和西医学,在逐渐形成一门学问的过程中,同样包括分析和综合、演绎与归纳,只是哪一种成分所占的比例多一些[5]。片面强调和夸大可通约性而忽视或否定不可通约性,或者片面强调和夸大不可通约性而忽视或否定可通约性,都是不符合实际的,都会影响对中西医结合的规律性的正确理解[4]。中西医之间那些不可通约的理论,应当各自独立地进一步发展,把所反映的现象和规律揭示清楚,达到更加成熟和完备的程度,分别作为独立的理论融合到新的统一的理论体系中[4]。协同论的创始人哈肯在阐述协同论时讲道:“我们现在好象在大山脚下从不同的两边挖一条隧道,这个大山至今把不同的学科分隔开,尤其是把‘软’科学和‘硬’科学分隔开”。

    1.3  中西医学与近现代科学理论的比较对中医药现代化的启示 

首先,中医学理论与复杂性科学中的系统论、混沌和协同等有着相似性,所以中医学在世界科学界被认同为科学的。但是由于复杂性科学虽然在起初阶段有着极大的发展,而对于认识复杂的大气的流动、骚动的海洋、深邃的大脑,科学家们还是束手无策,虽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关于复杂系统的建模问题等,但是没有明确的理论形成,所以就目前来说,期望通过复杂性科学理论来解释和发展中医是困难的,还有待于复杂性科学本身的发展。既然中西医两种医学的认识方法、思维方法及所揭示的现象和规律是不能相互通约的,中西医学不同表述的理论之间是难以沟通的,那么各自的理论体系是不能用来证明对方的。所以用西医理论来解释中医的正确性是牵强的,用西医模式开发中药,如青蒿素、麻黄素等,只能归属于西药的范畴,而用西医的微观指标来解释中医的证候本质、经络本质、复方中药的作用机理,由于其方法上的不统一性,认识事物的方式不同,多个部分的功能总和永远也不可能代替整体的功能,所以这种研究方法也很难有本质上的突破。例如面对证本质研究的现状,许多学者从方法论的高度指出了证本质研究的缺陷[6]。如祝世讷教授[7]以“科学史上的借鉴”为证尖锐地指出,物质现象的本质和物质现象的物质基础不是一回事,物质现象的本质不能归结为某种特异性的实物粒子,事物或现象的物质基础是指决定和呈现为该事物或现象的具体物质形态。”中医学与西医学的理论体系统一,关键是要解决两个理论体系之间的“不重叠问题”,这不可能有两个不完备的理论体系直接“相加”或“合并”来解决[8]。中西医学未来的发展将宣告中西医两种理论并存的局面的终结,但是今天,人们还无法窥见未来的终极真理[9]。

    1.4  循证医学思维在中医药领域的运用 

以上谈到的方法论主要是从哲学层次即方法论的基本层次对中医药学、西医学和现代科学方法论的阐述。而循证医学研究模式是作为中间层次的对于生命医学这一特定学科的方法学运用,可以说是从临床流行病学派生出来的,这实际仍然算是一种实证推理,只不过他所讲究的实证不再是实验室里某个可测量的指标,而是把在人体上的一种临床实践结果作为证据。它遵循的是临床上的最佳研究证据,再结合临床医生的经验和患者的个人意愿对病人进行科学诊治。它的最核心思想是遵循“最佳”医学研究的“证据”。而对于中医学来讲,目前最可靠的证据主要来自于古代 文献 和专家经验,那么中医学是要基本遵循于目前所得最佳临床证据,还是要遵循西医的临床流行病学的原则和方法来进行临床试验设计?

    卢笑晖等[10]认为,应该对中医学在实践中不计其数的临床验案归纳和提炼,主张从医学典籍、专家经验中去寻找证据,并支持进行设计合理和方式试验可靠的临床试验研究。刘保延等[11]认为,利用信息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等方法,对中医临床诊疗实践中大量的诊疗信息加以管理,创建现代个体诊疗体系,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非常关键的一步。周训蓉[12]主张全面搜集整理、挖掘古代医家和现代名老中医的宝贵经验和理论,运用“以方统证”或“以证统方”的方法,对所有运用同一方 治疗 某病的医案及其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归纳,然后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建立某方的系统评价体系,进而揭示方与证之间的对应关系,使中医辨证更科学、更可靠,逐步为国际医学界所公认。窦志芳等[13]认为,中医学在其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而实用的临床资料。可以尝试按照“以方统证”或“以证统方”“方证对应”的方法建立适合中医特色的系统评价理论体系。袁宗军[14]认为,将循证医学引入中医药学研究,不可能获得普遍成功。循证医学必须找到一种能客观地评价非线性研究对象的方法[15],绝不能削足适履。目前,中医药学现代化研究的方法和方向应该是,在“双符合理论”(在宏观上符合中医理论,在微观上符合西医理论)指导下,探索中医药治疗现代医学范畴内疾病的组方规律。刘建平[16]提出,循证医学在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包括:在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开展国际认可的、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但需要对rct进行改良,或者利用大样本的队列研究的特点,同时采用定性研究进行方法学整合,这有可能在中医疗效评价方法学上产生突破。而且非随机的观察性研究方法,包括前瞻性队列研究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这类评价方法仍在国际上占据主导地位,这些研究能够作为干预评价的实用方法,同时其结果可为进一步的rct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线索[17]。

    2  中医药 现代 化的 发展 方向

    2.1  建立证候诊断标准进行中医疗效评价 

    证候诊断标准与中医疗效评价这两个方面是密切相关的,但层次分明,有先有后,必须分别进行。证候诊断标准的问题未解决,疗效评价指标中体现中医特色的 内容 便不能提取出来,所谓中医疗效评价指标和 方法 的 研究 也无从谈起。所以说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是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和方法研究的基本前提,亦即辨证标准搞清楚了,才可顺理成章过渡到中医疗效评价指标和方法的研究[19]。

    2.1.1  证候诊断标准的内容      证候诊断标准的规范化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病证所属症状、体征的规范和疾病所属各证的规范。赖世隆等[20]探讨证候宏观诊断标准的基本框架为:对每一个证候将给出3大部分内容:一是证候规范名称;二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证候宏观诊断标准的要素,包括证候基本临床特征、定性/定位指标、指标重要性排序——权重、证候定量诊断的值;三是证候宏观诊断标准的构建。

    2.1.2  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方法  包括临床流行病学方法、临床流行病学和 文献 研究相结合方法、文献研究方法、诊断标准与微观指标等4个方面。

    2.1.3  中医疗效评价      上面提到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是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和方法研究的基本前提。若把中医疗效评价指标和方法的研究建筑在辨证规范尚不确定的基础之上,则该研究如沙中楼阁,没有根基,其结果是完全可以想象的。

    中医疗效评价方法则主要集中于引入循证医学理念和方法,采用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作为主要手段,或者利用大样本的队列研究的特点,同时采用定性研究进行方法学整合[17],建立与传统的临床流行病学或循证医学中的随机对照试验有所不同的创新方法学模式。

    2.2  依靠中医自身 理论 和诊疗技术的提高      何裕民[21]认为,给中医立标准、立法,都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氛围。从政策角度不仅要在基础研究方面舍得投入,同时在实用技术方面鼓励中医(院)大胆地深入群众。不能用西医的评判标准来评价中医,不能把所有东西纳入一个考核体系。并不是“大” 医院 才是好医院,在中医界,好的医生往往不在大医院。

贾谦[2]等认为,要提倡中医国际化,首先要注意中医药的本土化,首先要用中医药为中国人民服务,然后才是为世界人民服务。    申维玺等[22]认为,中医研究和发展应当采取两种不同方式。第一种是中医自身研究和发展的模式:中医完全可以按照自身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这类研究以完善自身理论体系和提高疾病疗效为重点,不需要国家投入太多经费,也不需要进行很多无关的实验研究。第二种是中医理论现代化研究和发展的模式:这要用现代 科学 理论阐明中医理论中蕴藏的科学内涵,这种发展模式需要国家适当的经费投入。

    2.3  复杂性科学理论的实现 

中医学属于复杂性科学的一部分,但是关于复杂性科学的理论尚未形成。科学界普遍认为,复杂系统研究 目前 急需在具体研究领域里取得突破,科学工作者必须在具体的复杂科学问题的研究中 应用 和发展复杂系统科学的方法论,总结复杂系统运动的一般性 规律 。复杂系统科学问题与生命科学中大量的关键科学问题密切相关[23]。

    3  问题与讨论

   

综上所述,在 哲学 方法论层次上,从一开始,西方的 分析 式思维与东方的整体式思维就是并驾齐驱的,所以没有归属关系,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表达方式,只能相互补充,相互提高。中医理论所提倡的整体观念、“司外揣内”的认识方法与近现代科学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越来越具有相似性,但也只是说明在方法论上具有统一性,而在具体内容上仍期待复杂性科学自身理论的完善。西医学理论体系是建立在西方还原论基础上的,几十年的证本质的研究没有重大突破,已经说明用西医学的实验理论解释中医理论的牵强。而中医药的现代化到底该如何实现?中医人、西医同道、其他学科及不同国籍的科学家也都在积极的探索当中。说到具体学科研究的方法学,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是一种 社会 学的研究方法,这也正好迎合了生命科学具有 自然 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属性的特点,中医学本身就把人与自然、社会融为一体来考虑,所以把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作为中医药现代化的一种研究方法,不失为一种好的探索方向。

    在中医自身发展过程中,各位名老中医的成才之路大都走的是:经典医经,熟读背诵;博览诸家,触类旁通;古文功底,读书必备;恒以苦学,勤能补拙[24]。追求中医药的现代化,目前来说就是得到世界人民对中医药疗效的认可,但是我们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论证,对于中医临床医师的诊疗水平究竟有多大提高,还是应该继承名老中医的成才之路?所以有一部分中医人认为,应该提高中医临床医师的诊疗水平,促进中医在国内的成长与发展,用疗效为中医说话,中医药事业自然会得到最大的发展。

   

谈到中医药现代化,人们很容易就会想到要与国际接轨,但事实是国际上无轨可接,我们只能自己铺轨[2]。总之,中医药现代化是一个大的课题,考虑的层次要广,方法要多,需要我们长期的不懈努力和不断探索创新来解决。

【 参考 文献】

  [1]张 焱.论新技术对中医药发展的促进作用[j].吉林中医药,2007,27(9):13.

[2]贾 谦.中医战略[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18.

[3]金 鑫.坚持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学现代化[j].江苏中医药,2007,39(3):911.

[4]张玉清.中西医理不可通约之反思[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12):6061.

[5]丰 哲,刘华盛,黄有荣.中西医结合是系统论与还原论统一的最佳形式[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1):5052.

[6]祝世讷.阴阳的本质究竟是什么[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6,(1):2.

[7]史仁杰.对中医“证”本质研究之我见[j].吉林中医药,2006,26(3):12.

[8]贺 燕,李玉春,于春英.中西医理论结合与统一的哲学浅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1):56.

[9]李勇华.让中西医结合成为我国的主流医学[j].2008,21(2):14.

医学科研方法篇(7)

关键词: 科研创新能力 医学教育 认证视域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提出“医学院校要在整个教学期间实施科学方法及循证医学原理的教育,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因此,如何提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而提高高等学校办学质量,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颠覆了传统教学中以老师为中心的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为此,学校在制度保障、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一、构建制度保障平台

制度保障是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条件。[1]学校制定出台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实施办法》和《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管理试行办法》,每年安排专项经费资助学生开展科技创新项目研究,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赣南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赣南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经费使用管理细则》等文件从项目的申报、训练及经费等方面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顺利实施。

二、推行教学方法改革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要求医学院校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沟通与协作意识的养成。

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了问题式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案例式教学(case-based learning,CBL)、交互式教学(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双语”教学、临床技能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改革,方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伙伴,自主提出学习问题,安排学习步骤;精选教学内容,大幅度减少必修课学时数;丰富第二课堂,开设校级资源共享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优化课程设置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要求医学院校在整个教学期间实施科学方法及循证医学原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学校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改革专业课教学内容,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改革,必修课程开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计算机应用基础、预防医学(含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医学科研方法概论等,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开设有医学与哲学讲座,选修课程中开设有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自然辩证法概论、循证医学、临床科研设计测量与评价、创造学等。

四、引导学生参与科研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要求医学院校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适当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学生开设学术讲座、组织科研小组等,积极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活动。

学校注重医学生科学思维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将其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提倡教师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一是将学生科学素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三早教育”计划(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二是鼓励学生参与各类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如大学生创新课题、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开放性实验室项目等)进行科学研究。三是建立学生导师制,为学生配备有经验的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科研指导,要求学生自己查阅文献,鼓励学生撰写论文。

五、丰富实践教学

临床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以附属医院为龙头,以教学医院为主体,以实习医院为补充,发挥附属医院尤其是第一附属医院的示范作用,强调各基地教学质量标准的统一。2012年,第一附属医院组织专家编写了校本教材《赣南医学院临床技能操作标准(第二版)》,供实习生临床技能训练、考核和竞赛使用;组织第一附属医院教师到各基地开展教学培训和示范教学,安排各基地教师到学校培训观摩。通过各项措施的实行,加强各教学基地的日常沟通,促进教学质量标准的统一。

同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走进乡村(社区),贴近百姓,开展感恩教育、志愿服务活动等系列活动,让学生早接触社会,树立主动沟通、主动服务的意识,学习了解人际沟通技能;利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的社会实践平台,以中心团队与学生小分队相结合的形式,深入县(市)、乡村,以科普宣传、文艺表演等形式为农民服务,增长学生见识,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大爱精神、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