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1 16:56:05

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早上好!我很荣幸地能执教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第一时间地站在新课程改革的最前沿,全面地提高自己。今天,我更荣幸地能向各位专家同仁学习请教,聆听各位的专家同仁的教诲指导。来出席这次研讨会之前,我们阳埠中原创作品心小学的郭校长叮嘱我,一定虚心学习,乘兴而来,满载而归,把兄弟学校的宝贵经验带回去,不虚此一行;并让我代表他预祝我们这次教学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执教的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已将近两年,今天我是带着困惑来的。接下来,我就说一说我的一些困惑吧。

一、新课程标准对农村小学生的语言积累要求太高。

新课程改革一个最基本的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强调语言素材的积累,积累好词佳句,古诗词的千古绝唱,现代名篇名段,名言警句等等,让学生有深厚的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积淀。我觉得这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字学习的一次历史回归,看看今天我们很多人的文化功底的浅薄,再想想我们古人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深厚,多年来,我们的语文界走过了太多的曲折。今天,我们能够再次回归语文学习的真谛,不能说不是迎来了语文教学的新生!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言的积累既归定了量的要求,同时也归定了质的要求。这个要求对于绝大多数的城市小学生来说,由于自身语言的优势和周围大量的语言环境,可能不是难事。然而,对于广大农村小学生来说,特别是广大地处偏远、教学资源严重匮乏的村一级小学生,那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了。语言学习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没有语言实践是学不好的语文的。广大农村小学生他们学习语言的机会主要来自课堂,来自课本,来自教师,偶尔也来自电视(现在不负责任的娱乐频道,更多地让小学生迷上了《还珠格格》、《春光灿烂猪八戒》,学会了更多的娇气和任性。)。他们太缺少母语学习的机会和环境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太难走入农村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家里,父母除了买一些学习资料外,很少购买适合孩子阅读的文学书籍;就是有,父母可能也会认为学好这几本课本就足够了,哪还用花心思去看这些破闲书。学校里呢,由于教育经费紧张的缘故,图书室已经多年没有再添置图书了,加上管理不当,就只剩下一些早就被孩子读烂了的《格林童话》一类童话寓言故事书。订阅儿童学习报刊对于广大农村孩子来说那更是奢侈的事。单单靠一星期的才七八节课时的语文课堂,没有大量的语文自主阅读,没有大量的语文实践,要学好语文无异于缘木求鱼啊!

二、现在的语文教学成绩太难提高了。

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困惑;兴趣

一、学生兴趣不浓,动力不大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老师、领导都追求成绩,但由于语文试卷评分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都能拿到比其他科更好的成绩,如作文,只要学生的作文字数符合要求、中心观点明确、审题准确,那么作文分数一般都在40-49之间,如果再加上语言优美,布局合理,那分数更是在50分以上了,所以语文试卷上只要作答了就无零分,因此许多学生认为语文学与不学都可以拿到好成绩。他们更愿意把精力放在数理化上面,缺乏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动力。在语文学习方面,他们只做到了上课翻书,下课合书,其余时间决不翻动书。像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周围的文化氛围并不浓厚,家长也不重视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甚至很多家长认为学语文就是识几个字,没有进行有计划的培养。而我所带的班级,属于学校的普通班,这种不重视语文学习的现象更是严重,更何况全班40人,每次考试成绩在90-99分之间的人数占全班的三分之二,相比其他理科十几分、二三十分的成绩来说,真是高出很多。努力学习的学生与不认真学习的学生之间相差也不过是1-8分。这样的情况发生几次之后,好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不到成就感,学困学觉得,我不学习也可以得到不错的成绩,那平时还费什么劲。时间久了,大部分学生都对语文学科失去了兴趣,没有了动力。

二、阅读面过窄

每个高中语文老师都知道阅读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建议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理想很美好,现实又如何呢?高中学生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对语文学科又缺乏足够的重视,所以不管老师如何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学生就是不买你的账,依旧我行我素。这样就导致许多本应该在课余时间完成的任务,而教师只得从课堂上那宝贵的四十或四十五分钟中分出时间来讲解作家生平、主要作品、主流思想等内容。如果教师不讲解这些内容只顾上课,又会发生许多哭笑不得的事情。如我在为学生讲读《林黛玉进贾府》时有一个学生问我曹雪芹是男是女,我当时不知该说什么。可是用了课内时间教学任务又无法完成,只能占用下一节课的时间,周而复始这个问题让你永远不知该怎么解决。

三、教学内容与考试卷联系不大

现在,许多语文老师都发现了一个和过去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大部分学生早读时宁可背单词背数理化公式也不愿意读语文。为什么呢?有一次,在学校考试工作结束以后,我把成绩特别差的学生叫到办公室询问他们原因,他们满脸无辜地告诉我:“英语我把书背完了保证能得高分,数理化公式我背了能做题,语文我就算把书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背下来又能得几分?最多在名句默写上得六分,上高中后,父母都希望我们能考上大学,我也想上大学,可语文课堂上的课文,考试又用不着。”期末复习语文老师更是尴尬,英语老师忙着检查学生的单词默写,数理化老师忙着印模拟考试卷,而语文老师该带着学生复习什么内容?让学生把一学期的课文再读一遍?更何况许多学校周考、月考、期中考、期终考形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在这样的氛围中又有几个学生愿意把时间花在努力一年也可能没有提高几分的语文学科上呢?

四、尴尬的语法教学

现在初中、高中语文教学都在淡化语法,那么作为语文老师教还是不教,这个问题总会在脑中纠结,难以选择。不教,考试时文言文的翻译题经常会用到语法;教,就要从头讲起,又没有时间。而文言文中的介词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是常考句式。语法的枯燥更是让学生避之如虎。据有些资料显示:有95%以上的学生对教师的语法教学不感兴趣,有65%和88%的学生认为语法教学作用不大。高考《考试说明》明确要求:理解并翻译句子。它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将个别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它虽然侧重于语言形式的考查,但同时也涉及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特殊用法等多种文言文知识。文言文翻译题型固定、分值高。所以教还是不教,该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这些只会让你越来越迷惑。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还存在着许多困惑,但这些困惑正是需要我下功夫研究的地方,只有解决了这些困惑,才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这更是我作为一名高中教师的责任。

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篇(3)

关键词:困惑;反思;对策;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3-0112-01

在实践新教材的过程中,我时常困惑,时常迷茫,在反思中进行着我的教学。也许从那时起,我才真正成为一名反思型的教师,用探究的目光审视我的教学行为。

困惑之一:实验教材识字量大,课时紧,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刚开始教实验教材时,最大的困惑就是难以完成识字任务。实验教材最大的亮点和难点,就是识字量增大了。一年级学生平均每天识字7个之多。这在客观上确实存在实际困难。但我的课堂教学又存在哪些问题?哪些教学环节和新课改、新理念相违背、相脱节呢?

反思一:阅读教学挤占了识字教学时间。这也是许多教低年段语文教师的通病,往往认为课文分析、讲解是主要的,精彩的,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而识字教学是次要的,枯燥的,学生多写几遍就会记住的。在这种认识下,低年段识字教学成了课堂结束时的匆匆收尾,却花费大量时间、提大量问题去思考、理解、感悟原本简单的儿歌,原本简简单单的课文。教学着力点的偏移,造成了课堂教学中的本末倒置。

对策:1.低段语文教学的教学重点在于识字,是打基础工程,必须过好识字关。按照“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原则,低段语文教学对课文的讲解要简洁、明快、清楚,切忌太深太繁。2.识字教学一定要因文而异,突出重难点,力求一课一得。在教“双”字时,第一个“又”捺变点,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掌握,指导学生书写。最容易混淆的是“切”和“动”的右边,教师可引导学生模仿大人的样子切切菜,再动动手、动动脚,最后编出口诀:“切菜要用刀,活动要出力。”其它的生字可由学生自主识记,教师稍加点拨即可。

困惑之二:学生缺乏识字兴趣,缺少识字愿望。

反思:学生感觉识字教学枯燥乏味,明显表现在爱读课文,一提到识字,就像瘪了的皮球,打不起精神。原因有三:1.教学形式单一。每堂课重复三步走:请同学们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出示小黑板,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同学们看看该注意那个字,提醒你的小伙伴。2.识字方法太简单,加一加、减一减、数部件、加减替换法重复使用,缺乏新鲜感。3.识字方法教师指导太少,学生的思维未被充分调动起来,识字成了被动接受。

对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识字教学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教师要特别注重创设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和愿望。可采用:开火车、找朋友、摘苹果、夺红旗、过独木桥等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记。

此外,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下面简单介绍几种:1.字理讲解法。如学习“肚”字时,告诉学生,“月”在左旁和下底时表示肉而非月亮的“月”。以后,学生见到“胳、膊、腿”等字时,也就理解这些表示身体部分的字为什么是月字旁。学习“热”字时,告诉学生四点底表示的是“火”而非“四点水”。学生也就清楚,为什么“热、煮、烈”这些都跟火有关的字都是四点底。2.动作演示法。有些字,教师不用讲解,一个动作就会让学生记忆深刻。如教“看”字时,请学生表演孙悟空往远处看的动作。教“办”字时,教师两手一摊,说:“怎么办呢?我的两只手就是‘办’的两点。”教“为”,一手挠头,一手下垂,用不理解的语气说:“为什么呀?”用形体语言告诉学生,“为”和“办”两点位置的不同。3.编字谜法。猜字谜是学生特别喜欢的一项活动,需要学生动脑思考,结果往往记忆深刻。如“十张口”(叶);“半个月亮”(胖);“加一半,减一半”(喊);“六十天”(朋):“十八口”(杏)等等。4.实物演示法。通过出示实物,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汉字的奇妙。如学习“笔”字时,出示一支毛笔让学生观察。学习“尖”字时,让学生观察削好的铅笔。学习“灭”字时,拿一块玻璃把燃烧的火盖住。5.联想法。看到“沙”字,联想到水少而沙现;看到“汗”字,联想到干活累了流汗。看到“怕”字,联想到心里害怕,脸都吓白了。6.讲故事法。为了区别“午”和“牛”的,讲一个学生“我妈妈今天下牛(午)不上班”的笑话。当识字方法被学生掌握并自主创编时,课堂将会是灵感迸发、智慧闪烁、情趣无限。

困惑之三:识字教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识字吗?

反思:当识字教学步入轨道之后,我又感觉我的课堂教学缺少了点什么。因为,识字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识字,它应该在快乐识字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识字教学,在强调工具性的同时,也应体现人文性。

对策:在识字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指导学生观察,学会表达,得到正确的价值导向。如在教学“让”字时,教师创设情景:在一辆公交车上,上来许多人,你会给谁让座?一个生字教学,贯穿了对孩子品德教育的渗透。有的孩子说,会给老人让座,因为全社会都应该尊敬老人,关爱老人;有的孩子说,会给孕妇让座,因为她们站着很吃力;有的说,应该给残疾人让座,他们更需要帮助,需要关心……在练习说话时,教师指导孩子用礼貌用语。生字教学,并不仅仅是音、形、义的教学,它还包括很多,要教师用心去挖掘,去探索。

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篇(4)

    自初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五年多以来,新的课程改革确实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比如:教师比以往更加好学了;师生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得到越来越多的普及和推广,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与困惑,特别是农村初中的英语教学,广大参与课改的农村初中的英语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碰到的问题与困惑特别多,如:拔尖的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水平都较以前同级的学生高出许多,但差生所占的比例也比以往高,学生的分化从八年级开始凸显;学生水平高低差距大,使教师在授课中难以兼顾,增大了授课的难度等等。回顾五年多的课改情形,从浮华的背后,感到了一种深深的忧虑与不安:尽管新课改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新课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参加初中片区英语教研活动中以及平时和课改第一线英语老师的交谈中发现有些问题与困惑颇具代表性,现将其列出以供参考。

        问题与困惑一:小学与中学的英语教学严重脱节:

        我县要求小学三年级以上全部开设英语课。这样小学生进入初中之前就已经学了三、四年的英语,初中英语老师往往对他们有较高的期望值,认为他们已经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能顺利地适应初中英语学习,初中英语教学应该很简单了,但实际情况却不尽人意,大部分学生对英语没有了新鲜感,有的对英语产生了恐惧感,有的甚至养成了一些坏习惯,如:书写不规范、发音不准确、用汉语注音等,这一切给初中英语教学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经了解得知:在小学,只有语文和数学是主科,英语是副科,学校到家长乃至学生,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他们认为英语学习是上初中后的事情;小学的英语课开设流于形式,每周只有一、两节,而且经常被语文、数学占用,时间上没有保证;师资严重不足,大多数小学英语教师不是科班出身,而是小学语文或数学老师经过县进修学校一年培训的培训,就走马上任;大多数小学的英语课只是读读单词和课文,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只停留在能读就行了。可以说在农村小学开设英语课的条件还不够成熟。

    对策:

(1)条件不成熟不开课。

(2)严把教师关,引进英语科班出身的大专毕业生。     

(3)县进修学校教研室要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进行业务指导,经常开展教学观摩和教研活动。

(4)保证英语课时,每周四节。

(5)把英语纳入小学升初中初考的考试科目。

       问题与困惑二:教材的词汇量大、内容多、语法较零碎,操作难度大:

       我县选择的初中英语教材《go for it》,有较广泛的适应性,既可供零起点学校使用,也可衔接任何版本的小学英语教材,供非零起点七到九年级学生使用。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却发现这套教材对农村中学来讲,起点较高,而且词汇量大:“go for it”七年级阶段词汇量就超过了一千(而英语大纲规定的词汇量也不过八百多),因而学生上七年级后,仅仅是英语词汇量方面,就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一大障碍,使他们对英语学习抱有畏难情绪,很多学生背单词都背哭了。而且“Go for it”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具体的话题展开,每个单元相对独立,不象以往那样知识成体系,单词、词组的重现率低,语法较零碎,不成系统,教学中难度较大。再加上不少单词太长、拼写太难,对于刚上七年的学生来说,记忆起来实在太费劲。这样一来,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教师的授课质量 。由于学生单词记不住,老师要花大量的时间来教单词和复习巩固单词,老师就只能在赶进度中上完课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能跟得上的同学跟上,不能跟得上的同学就成了差生,两极分化提前发生,落后面越来越大。

    对策:

(1)认真研究英语教学大纲,对大纲不要求的词汇,不当作考试内容。

(2)难拼写、不常用的单词尽量不当作考试内容。

(3)学校应适当增加英语课的节数(每周至少六节)

(4)建议部分农村初中实施英语分层教学 

        问题与困惑三:评价体系陈旧落后,使教师在新课改中缺乏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评价理念理顺了教学与评价(考试)的关系,使评价的内涵得到极大扩充,评价不等于考试,考试只是评价的手段之一。更主要的是要“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但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学校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都以其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作为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其中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这样的评价体系最易操作,简单明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接踵而至了,由于学校评价教师只看学生笔头考试成绩,只重考试结果,甚至把这作为教师评选先进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敢完全放开手脚,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去提高学生的笔头考试成绩(而并非其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样一来,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也就难上加难了。

对策:

       (1)根据不同年级,听、说、读、写,采取不同的分数比例,如七年级上学期口头与笔头的比例为6:4 ,下学期为4:6 ;八年级上学期口头与笔头的比例为3:7 ,下学期为2:8。

       (2)期末县统考应有口试题目。

       问题与困惑四:巨大的负担、低收入与最光辉的职业不成正比

        教育被誉为千秋大业,可是很不相称的是,低工资养着穷教员,小米粥糊口斯文人。如今,虽然拖欠工资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但数额低,入不敷出仍然让人忧心忡忡。前年调了几百元的工资,老师们都高兴了一会儿,没想到半月不到我县的各种物价竟飞涨到与北京相同了。年轻老师一个月的工资只能买25公斤猪肉。于是,好学生们是绝对不会去读师范的。读了师范也基本不回本地教书的。为什么?答:好累,能挣钱么?学校靠着仅有的、老是拨不下来的办公费养着,好多学校因修校舍、硬件设施配备、师资培训等带账几十万到几百万。可是,学校还得运转,设备还需运转。人们就这样艰难的过着。问到新课程,问到新教育,老师们神采飞扬;问到人员流动,问到工资奖金,他们却三缄其口。长期负重,他们似乎习惯了,麻木了。或者无法抗争,也就默认了。

对策:

(1)充实农村英语师资队伍,加强英语师资培养 

(2)制定师资培训计划,进一步抓好教师在职培训 

(3)健全教研队伍,积极开展各级教研活动 

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篇(5)

关键词: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困惑因素对策

一、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

笔者在本院2007级高职学生中进行了英语学习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有三块:学习兴趣与基础;学习动机与方法;教学条件与教学方法。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36份。经整理与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现状令人甚忧,存在问题异常突出。

二、制约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的困惑因素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以及多年的教学经历,笔者深深体会到,制约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困惑因素既有客观的、又有主观的,既有老师的、又有学生的,既有学校的,又有社会的。通过认真总结、分析归纳,笔者认为制约高职学生英语的困惑因素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1.英语基础薄弱,学生自身素质低下

高职高专学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参加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的学生(以下简称统招生),一类是参加各省高等学校单独招生考试的学生(以下简称单招生)。单招生又称三校生(即职业技术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职业学校)。与录入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较,录入高职院校的统招生的成绩明显低得多,学生基础相对较差。从调查中了解到,自认为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只占21%,4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基础很差。而认为英语基础差而影响了自身英语学习的占到了近70%。这是高职学生英语基础差,底子薄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录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又多是来自较偏远的农村,受外语教学资源匮乏的影响,学生在中学期间,接受科班外语老师教学的学生不足10%。原因之三,随着一年紧似一年的扩招,学生的人数在不断增加,而这其中就有许多英语本来就不合格的学生,甚至还有一些因特殊原因被录取的学生。

2.英语兴趣不浓,学生自身缺乏内驱力

在问及是否喜欢英语学习时,喜欢英语学习的学生不到50%,课堂上积极互动的学生只占22%,而在问及影响英语学习的因素是什么时,43%的学生认为是无兴趣,76%的学生连最基本的学习工具(英语词典)都没有。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和强大的内驱力。

3.英语学习方法单一、学习策略滞后

进入高职院校后,大部分学生还停留在中学的学习状态中,对于高校的教学环境,教学方法不能立即适应。基础差的学生,只满足于或只应付课堂英语学习,课外时间基本不再过目。即使那些在英语学习上有兴趣的学生,也因为学习方法不得当而成绩平平。能够坚持做早读,听英语磁带、英语广播、用英语交流、独立完成作业的学生寥寥无几。

4.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条件有限

职业教育无论从教学管理,教学手段还是教学条件等方面来看,仍处于摸索阶段。教学硬件设施、电化教学手段应用很不充分。英语教学依然采取班级授课制,教师教具还一本书、一盒磁带、一台录音机。这说明,我们的教学条件有限、教学方法落后。

5.师源性英语学习障碍凸现

教师的职业倦怠势必影响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而导致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受挫,学习成绩下滑。这在调查中,我们也得到了证实。对代课老师持满意态度的只占20%,跟得上教学进度的学生不到一半。三、解决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困惑因素的对策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如何克服制约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困惑因素,提高学生英语实用技能,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要实现“四个转变”:(1)教学内容必须从语言点转变为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中心;(2)教师地位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实践能力的指导者;(3)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4)学生应由单纯重视语言运用的精确性转变为既重视精确又重视流利。

2.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内在动力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作进一步了解、分类、并及时进行学习目的教育,让他们把学习目的和生活目的、就业现状联系起来。有效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英语学习的极积主动性。学生是课堂教学上的积极参与者,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另外,教师还应把英语教学渗透到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去,可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活动、竞赛等形式,在校园内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与氛围。

3.重视学习策略的培养和学法指导

学习策略在英语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许多教师只注重英语教学内容的讲授,忽略了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培养和学法指导,致使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严重脱节。因此,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指导,把英语学习策略的指导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就显得非常迫切。

在调查中,笔者了解到,目前的高职学生英语学习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记不住单词、翻译不了句子、完成不了作文、进行不了对话、而所有这一切,在学生看来都是记不住单词的缘故。因此,教师应在学习策略上给学生以指导,帮助学生找到英语学习的有效途径。以单词记忆为例,教师应向学生介绍各种单词记忆法。如音标记忆法、构词法记忆法、对比法、联系法,等等。另外,英语学习不像某些学科那样,靠突击出成效。它需要日积月累的学习和训练,早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因此,教师可通过布置、检查早读内容来督促学生早读,加强早读习惯的培养。

4.重视教师培训、优化教学手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占有主导地位,教师业务素质的高低、教学手段的优劣,采用教学方法的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因此,一方面,学校要重视教师的业务培训,建立教师培训学习制度,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培训。另一方面,要加大教学设施的投资力度,优化教学手段。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减轻教师劳动强度、增加教学的拓展性、科学性和严谨性。教师更要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化学习,彻底改变一只粉笔、一本书、教师一人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模式。对于现用英语教材,教师可根据学生英语基础与掌握程度,适当进行取舍,尽量照顾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能力。

5.分层次教学

学生进入高职后,学习困难的学生增多,两极分化的现象日益加剧,导致很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失去兴趣。对教师来说,在同一个班、对这些不同水平、不同个性的学生,使用同一内容、进度、方法授课,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行式,做到既不抑制基础好的学生,也不放弃基础差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打破班级专业界限,实施分层次教学。

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篇(6)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96-02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3月10日,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硬指标”。标准下发后,记者对四川部分高校进行调查了解到,绝大部分高校都很看重心理健康教育,但受制于师资力量、课程结构安排等原因,要让心理学课走上“必修”之路,尚有一定难度。【1】但无论怎样,这至少在政策层面上为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调查发现,人际、情感、就业已成为大学生的三大“心理杀手”。其中因人际关系烦恼的占四成,居首位。

笔者长期从事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在培训工作中发现在家庭里是独生子女,在学校里接受应试教育的新一代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在其以教师身份步入校园后,因角色的转换和角色的多重性,在在校人际关系方面存在困惑。笔者曾对新任小学教师做过一些小型的调查,以了解造成新教师人际交往困惑的原因。本文试图对这些困惑展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培训的策略。

二、困惑及原因分析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相互影响的直接交往的关系。人际关系的形成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的心理因素,其中,情感因素起主导作用。

学校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涉及到教师的,大致可分为四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同事的关系、教师与学校领导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调查显示,新教师反映最多的,是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学生家长的来源最复杂,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对“教育”的理解也千差万别,因此新教师在与其交往中,最难应对。其次是与同事的关系,同事之间受教育的程度比较一致,但在女教师居多的小学,各种交往困惑还是影响着新教师的情绪。与领导的交往问题最少,这可能跟新教师在工作中与领导直接接触比较少有关。下面就以面临的困惑为依据,展开分析。

1.因年轻而不被尊重引起的困惑。新教师反映,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的老教师,或者学生,都存在因新教师年纪轻而不把新教师放在眼里的事情,比如家长对新教师的合理规定置若罔闻,老教师挖苦、取笑新教师,学生对新教师的要求敢于违抗,等等,但这些人对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教师却表现出相当的尊重。面对这些情况,新教师觉得很无奈,不知如何去处理。

2.因缺乏交往技巧引起的交往困惑。比如刚接一个班,家长就来反映自己的儿子学习成绩上学期下降了,新教师不知道怎样回答才得体,一方面觉得自己刚接班,成绩下降与己无关,另一方面怕讲得不好得罪了前面的老师。又如选了一位学生当副班长,但该生家长却带学生到办公室,要求老师对他儿子不要太严格,说那样会吓坏他儿子,新教师不懂得如何应对此类家长,感觉难堪。再如同事拉上新教师打扑克、喝酒,但新教师不喜欢,直接拒绝又不好,很为难。

3.因自身不合适行为引起的交往问题。比如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采用了不合适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抗,或为了迎合学生,过于放任学生,不敢严格要求学生,造成在学生心目中缺乏威信。这样的一些师生关系,对新教师来说,都会引起新教师心理上的不舒适感。

4.因自身气质特点引发的交往困惑。人生而有不同的气质类型,具有易羞怯、内倾、主动性不强、不够活泼、易冲动等气质特点的新教师,在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方面有更多的困惑和问题。

5.因相互缺乏沟通了解引起的人际关系困惑。新教师反映,留学生个别补课,家长说,你也够狠的,把我的孩子留得那么晚,随后领着孩子怒气冲冲地走了,令新教师觉得很委屈。也有学生回家要做家务,影响了作业的完成,老师留学生在校内完成作业,家长在门外大声教育子女放学后就回家,令新教师难堪。

6.因对方的人品问题引发的人际关系问题。新教师觉得那些“特别好”的人、专门在背后说人坏话的人、拉帮结派的人、对自己存着嫉妒心和竞争心理的人,不知道怎样处理与他们的关系。

人是社会的动物。新教师初涉社会,一方面要完成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新手上路,压力本来就比较重,另一方面又要在教师、同事、学生等多种角色间转换,却发现很多关系处理不好,影响到心情,也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人际关系困惑,有什么危害? 在青少年心理咨询的实践中,发现绝大多数青少年的心理危机,都与缺乏正常的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相联系,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变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临床资料也表明,孤独者罹患疾病的比率高于正常人两倍;孤独者自杀、自残、酗酒、生活散漫、缺乏朝气和缺乏对生活热爱的比例大大超过正常人。因此,帮助新教师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非常必要。【2】

三、培训对策

(一)内容

1.了解人际关系形成的心理构成因素。人际关系的形成过程,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彼此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这三种相互联系的心理方面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人际吸引或人际排斥的过程。【3】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会因人际认知偏差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确立,如“第一印象”作用、晕轮效应、社会刻板印象等。愤怒、悲哀、恐惧、厌恶、嫉妒、自卑、羞怯等负性情绪,也会影响交往的顺利进行。

2.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德”向来是一个人能否赢得他人的尊重、能否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首要条件。曾国藩 “八交九不交”的交友法则里,就把“盛德者”、“肯吃亏者”、“惠在当厄者”、“体人者”当作值得交的朋友,而认为“谀人者”、“恩怨颠倒者”、“好占便宜者”、“不孝不悌者”、“愚人者”、“落井下石者”、“德薄者”不可交。研究也表明,“嫌弃儿” 往往具有不尊重别人的人格、自我中心、不真诚、嫉妒心强等特点。【4】一个拥有善良、宽容、谦虚、有责任心等优良品质的人,必定也拥有众多的朋友。培养良好的品德,这是人一生都要为之努力的事情。

3.提高言语表达能力。

(1)训练思维。言语是人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因此在交际能力的训练中,提高言语水平是关键,而言语又是思维的物质外衣,因此,提高言语水平的关键又是思维的训练。

(2)学习如何引入话题。如何引入话题的训练,可以令交往更愉快、更顺畅,避免一时无语的尴尬。

(3)学会赞美。赞美远非说好听的话那么简单,赞美要真诚发自内心,赞美要言之有物,赞美要恰如其分,赞美还要符合各自的身份。

(4)学习幽默、委婉等谈话技巧。曾经有一位女读者读了钱钟书的《围城》,非常崇拜,希望能见一见钱钟书,钱钟书说:“如果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何必一定要见那下蛋的母鸡呢?”幽默、委婉的谈话,是以一定的品德涵养为基础的,这样的谈吐有助于烘托气氛,平添情趣,避开激烈的冲突矛盾,令人回味,增加交往的活力。

4.体态语(非言语)训练。体态语包括一个人的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及空间语言等。体态语丰富而微妙,是人们心际的显露、情感的外化,在人们的日常交际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研究表明,当言语信号和非言语信号所代表的意义不一致时,人们相信的是非语言所代表的意义。非言语交际对交际的影响是言语的4.3倍。另外,有心理学家发现,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在一次交往中所传递的信息中占55%,而语言仅占7%。

(二)途径和方法

1.平时生活中学习。平时生活中的学习主要针对需要通过长期努力逐渐积累的品德和思维来说的。通过推荐阅读有代表性的书籍以及做读书笔记来进行。

2.集中短期培训。短期培训重点在交往技能的训练,力求培训目标明确、可操作,训练内容具体、有趣味性。比如“人际交往点子互动”、“话题引入训练”、“思维与说话”、“交往情境大模仿”等。

新教师年纪轻,经验不足,但可塑性强。他们遇到的在校人际交往的困惑很多其实并不是非常难以解决的大问题,经过参加培训和不断的自我反思,新教师将以更加自信的面貌,处理好在校的各种人际关系,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孙琪.省内高校开设心理学必修课.中国网络电视台.2011年03月31日http:///20110331/102181.shtml

[2][3]张承芬,孙维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151-153.148

[4]黄仁发,汤建南.人际关系心理[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62

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篇(7)

【关键词】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作为加入教师培训队伍时间不长的“新战士”,面对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笔者存在着诸多的困惑,也由此去思考、研究。以下是本人的一些粗浅看法,以期能抛砖引玉。

困惑一:现行考试制度是否可以改革

纵观以往的履职晋级培训Ⅰ类考核,每次都有部分教师无法通过,只要细心的培训者都会发现这样一个见怪不怪的现象——没有通过考试的并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之人,恰恰相反,他们是那些最勤奋的老教师们,他们总是最早到、最晚走,从不缺席、早退。那么,为何会发生这样有悖常理之事,他们又为何总是为考试而伤脑筋呢?追其原因有三:

一、社会、历史原因。

由于社会历史原因,未通过考试的这部分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初中毕业,甚至小学毕业后到乡村学校代课转正的,因此,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并且由于长期在交通、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学校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对新的教育理念匮乏;加之社会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许多老师家里种植了橡胶树、茶树,因此他们无心追求新知,部分教师甚至被当地布衣“同化”—— 致使他们现有的知识落后于当今社会的发展。而今,履职晋级培训Ⅰ类考核都采取开卷的形式进行——题量多、活、开放性大,以至让他们“无从下手”。

二、生理原因。

由于教师长期伏案工作,老教师容易犯颈椎病、腰肌劳损等职业病,加之老眼昏花、动作缓慢,答起题来力不从心。中青年教师5分钟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则需要付出两倍、三倍、乃至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大多数老教师如果不与中青年教师“资源共享”是很难完成“任务”的。

三、心理原因。

曾听部分教师议论:“我每年都去考,但是因为诸多因素,常有考不过的现象发生,不考又不行,因为它跟每年的履职挂钩。管它的,我的职称已到顶,晋级是不再可能,今年没通过明年我补考,就这么混下去吧!”真可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老教师中,有此抱怨的为数不少,他们只局限于“要我学”而非“我要学”的怨气中。这种不健康心理自然阻碍自身发展,患“心病”的教师会厌恶培训,并以消极态度对待,最终影响了自身学识底蕴及业务能力的提高。

如何关注这些“弱势”群体,显现“人文”关怀?这是值得我们培训者商榷的问题,他们都已年近天命,让其再去进行学历培训——不太现实,我揣测,他们没有这份精力,更缺乏这样的上进心,他们最操心、最在意的恐怕是何时退休之问题。如今,部分学校政策相对宽松——40岁以上的教师可以只学不考或不学。而部分学校政策可没那么宽松,同属一个教育部门,甚至是同一县、市的教师,却“享受”着不同的“待遇”,这显然不公!

笔者反复思考——对这部分弱势群体,Ⅰ类考核的政策能否向他们倾斜?如:针对这类特殊“情体”,在试卷中多一些机动、选做题?或考试按年龄段分设A、B卷,让老教师的答题量比中青年教师相对少些,使他们也充分感受到“以人为本”的关怀!

困惑二:如此“关怀”是否“弊”大于“利”

不记得曾几何时,晋级时增加了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尔后又有了这样一个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在申报和聘任专业技术职称时,可免试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乡镇一级基层单位工作的人员;我省独龙、德昂、基诺、怒、阿昌、普米、布朗等7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少小民族晋级不用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而其他民族则不行,部分少小民族因为享受到了政府的“特殊照顾”而沾沾自喜。笔者百思不得其解,这样的“人文关怀”是否有点“过”?正如英语教育家郑小四所言:“人之初,性本惰,要想成功靠逼迫。”这样的“人文关怀”不仅助长了他们的惰性,更让其有了“懒惰”的理由,长此以往,“享受特殊待遇”的人越来越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飞速发展便成为在所难免之事;说难听一点,这其实是民族歧视,凭什么这么小瞧少小民族,难道他们就比其他民族逊色?笔者认为,这样的“人文关怀”不利于少小民族的发展,要想让这部分人不断发展,就应适时鼓励他们参与到有利于发展的轨道上来,而不是一味的采取“保护政策”,让他们为自己找到跟不上时展“开脱”的理由。类似培训还是应让其积极参与,结果如何则另当别论,让他们在不断的学习、磨炼中提升自己,真正做到“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发展”。

困惑三:培训机构的“专业性”能否动摇

如今,不知是由于制度改革,还是利益驱使,个中缘由不得而知,总之,部分本应由教育培训机构来做的教师培训任务也由其他部门“接手”了。由于有了某些非培训机构的介入,自然给正规的培训部门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缘为何故?——这些部门搞的培训以“自学”为主、不搞集中培训,最多统一时间进行以乡镇为单位的开卷考,这里的统一是要加引号的,统一考试时间,“忽略”巡视环节,大家心照不宣,因此,最终“统一”的仅是上交试卷的日期而已。当然,此类培训的“自学”也需要加引号,因为,从拿到书,再到考试,大部分人压根就没有翻开书“学”过,甚至考试都请人“代劳”。而培训机构所举办的部分培训却要组织三到五天的集中培训,且考试得集中到市、县级培训机构指定的地点参与全省乃至全国的统一考试,因此,“代劳”之事在这里自然没有“市场”。为钱、为闲,取谁舍之,明白人一目了然,何乐而不为之?

困惑四:“骨干”教师培训意义何在

骨干教师培训无论是国家级的、省级的、市级的,做了一期又一期,而学校的中坚力量——一般教师却不太引人关注。每所学校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位教师可称之为“骨干”,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更上一层楼的教育梦想仅凭凤毛麟角的骨干,这种可能微乎其微。

很多时候,村完小一级的学校好不容易培养出一个“骨干”吧,过不了多久准会被“挖走”,“人往高处走”这是无可厚非之事。就拿本校近年举办的“村完小骨干教师培训”来说吧,如今到村完小一走访,发现曾经的“骨干”大多已“黄鹤一去不复返”;更有甚者,参加培训的是语文学科,可回校却“改行”当了数学老师。这并非个案,我们身边不乏类似案例,“骨干”教师培训的意义何在?

笔者认为,继续教育不仅要关注骨干,更要关注那些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弱势群体,各种业务培训的大门也向他们敞开敞开!当然,这一现象已逐渐引起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重视——远程培训、非远程培训、项目培训等名目繁多的培训正逐渐走进学校,走进各种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群体中。

困惑五:“远程培训”是否确有实效

远程培训的“粉墨登场”,为农村教师提供了丰富的优质资源,各种资源“百花齐放”为我们的培训舞台增加了绚丽的色彩。但任何培训模式的推出都有一个尝试的过程,笔者认为,远程培训这种模式对一些边远山区是否适用,仍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毋庸置疑,远程培训方式的灵活多样确实得到了大多数教师的认可,但以往本地在实施远程培训时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一)部分教师对电脑知识知之甚少,计算机操作技能差,造成学习困难及上网参与讨论的实效性不强。

(二)远程教育时空分离、师生分离、教管分离的“三分离”导致授课教师、辅导教师难以及时指导学员,以致培训质量难以保证;加之,远程教育的教学平台、教师的教与学员的学等诸方面尚缺乏规范。

(三)教师远程培训发展不均衡,特别是作为远程培训工作的重要支点,培训机构建设步伐还远不能适应开展教师远程培训的需要。

(四)由于培训内容缺乏整合,造成一些培训交叉重复,学员负担过重。因此难以避免造成部分一线教师对继续教育不理解或理解片面,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现象的发生。

以上是笔者在以往的培训工作中遇到的困惑,相信类似困惑不仅笔者有、西双版纳有,全省各地州有。在此罗列几点,希望得到各位同仁赐教。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