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逆反心理论文

逆反心理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3-26 07:59:28

逆反心理论文

逆反心理论文篇(1)

【关键词】逆反心理表现成因调适的措施

近来班上有一个学生小a的家长向我诉说,她的女儿最近一段时期特别不听话,经常与家长对着干,总是反其道而行之。家长不能多管她,管她,她就嫌烦,父母对她是一筹莫展。虽然我从事教育的时间不是很长,但象女生这样不顺从,甚至是反抗父母和老师的现象,也接触过不少。这种心理表现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逆反心理”,是困扰我们教育的一大难题。尤其对私立学校B层次的学生来说,若能找正确的方法来调适学生的“逆反心理”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所以对高部分学生“逆反心理”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今天我就在这浅谈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及其调适的措施,希望能够给深受此问题困扰的同仁,包括我自己一点启示:

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危害性及其表现:

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危害和具体表现:逆反心理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逆反心理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学习被动。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产生对立情绪,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

然而当代中学生,主要有以下主要特点:1)见多识广,接受信息渠道多。2)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有较强的平等意识、自我保护意识,而绝不随声附和,不再是老师讲什幺、他们就听什幺。3)兴趣广泛,尤其接触网络,更是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今年本人担任高二四班班主任。高二四班是个理科B层次的班级,在教育过程中我可以明显感受到的,这个班级几乎都是独生子女,而且是男生居多,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他们思维异常活跃,同时学生较大一部分的或多或少存在着“逆反心理”,只是有的还尚处于潜伏阶段,而有的学生已经较为明显地表现出来,如:

1.是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这在平时的班级的日常管理中普遍存在的。我印象中较为深刻的是在一次班会课上,我想通过讲述了《白猫与黑猫》的文章,以培养学生的独立与吃苦精神。文章大致内容是两只小猫兄弟的成长过程,小黑猫虽遇到重重困难却自立,自强,成为捕鼠高手:而小白猫一直依赖母猫,后来母猫死,小白猫也最终饿死了。而当我让学生发表看法的时候,班上一些学生故意大谈小白猫是多么聪明,活得潇洒,反正最终谁都要死的,何必要那么累呢等观点。居然还有一部分学生趁机应和着。虽然当时尴尬的局面是控制住。可我的心并没有静下来,事后我反复地思考:高二的学生不会不明白老师的用心良苦,而是他们所处的心理阶段的叛逆和抵触情绪所致。而现在还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

2.是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3.是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正气无法上升”的局面。

4.是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5.更甚至学生公然顶撞老师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以上种种表现正是我们甚为头疼的问题,也是我们教育之所以苍白无力,长期存在“隐患”的根源。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原因。

要想对青少年“逆反心理”进行及时的,我们必须先“寻得病因”,这样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的开展调适和引导工作。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因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主观因素。1.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首先和青少年时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紧密连在一起的。青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过程中青少年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正是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掌握,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

2、青少年时期青少年在各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已。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的回避、反感甚至背离。教师诲人不倦的施教、家长苦口婆心的相劝等等,早已被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意向驱散了。

3、青少年时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发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青少年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导致他们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的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上。

第二、客观因素。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不良的家庭及学校因素。首先,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再者,教育者对被教育者不了解、不尊重、不信任、不公平公正,或教育方法武断粗暴,动辄指责批评、讽刺挖苦,或唠唠叨叨地说教等等。这些都无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孩子感觉自己一无是处、自卑而无助,便破罐子破摔,采取对立的态度,这产生了逆反心理。

2、不良的社会因素。一、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给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而一些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上也给青少年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二、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晌。少年同辈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的一些青少年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在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筝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青少年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

三、“求解药---疏之,导之”——对于青少年逆反心理进行调适的措施。

因为“逆反心理”是人类意识深层的心理问题,决不是靠“堵、管、卡”等粗暴的方法可以解决的。所谓“川壅而溃”,水尚且如此,更何况人类的意识情绪呢?所以我们在了解逆反心理的“病因”的基础上,要求得对中学生“逆反心理”进行调适的“解药”———即要坚持疏导原则。

疏导是通过妥善的方法,引导学生走出认识的误区,进入广阔的精神境界,调解消极的情绪、情感,使之适应社会的要求。坚持疏导原则,就是把堵移到导。因此,教师不要轻易责备学生不该这样,不该那样,而应引导学生去干这样,去干那样。教师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妥善的引导。

根据本人的观察和实践我们可以从多方面进行疏导;

1、“多一些微笑”

“微笑是沟通的桥梁”这句话不但适用于普通的人际关系,更适用于师生之间。在我的印象之中,读书时自己最喜爱的那些老师大多都是一些和蔼可亲不容易发脾气的人,而整天板着脸孔的那一些呢,上课固然是没心思去听的,下课了有问题也不敢去问。因为他们总给人一种拒人千里甚至很凶的感觉。对待学生,应该友好而亲切,不要动辄训斥。诚然学生犯错让人生气,但是如果他们能够真正懂得分辨对错,并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话,他们也就无需我们的教导和指引。学生是我们的孩子和朋友而不是敌人。

“学生是我们的孩子和朋友而不是敌人”,已清楚地说明了情感教学的必要性,学生和我们一样,都需要情感的交流。多一些微笑,能使大家都很愉快,都拥有快乐的学习和教学的心境,再调皮的、再桀傲不逊的学生,也会接受老师真诚的微笑的。

因此,“多一些微笑”能较好搭建起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沟通的桥梁,从而才能避免正面冲突,进而会减少青少年的心理反感,削弱和消除逆反心理。

2)与学生多一些思想交流

加强感情投入,密切关系是基础。无论是心理学理论还是大量的社会现实都在说明,感情是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人们的行为倾向和一些做法。有些事情并非顺理成章,并非符合科学要求,但由于感情的因素,无形地左右着人们的某些行为,这就是情感魅力。对于生理、生理均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在其行为意向和决策中,受感情因素影响很大,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好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们都有体会,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的结果。如果我们教育者在感情上与被教育者多些相容、多些亲近,相信在青少年心理上就不会再有那种厌恶、背离、逆反心理自然就会淡化或消除了。

3)冷静处理师生矛盾

师生之间难免有矛盾,关键是怎样处理这些矛盾。若处理不得当,其后果不堪设想。我相信,绝大多数老师的教育初衷是好的,有时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严厉批评学生或甚至发生过激行为,我曾有闻老师与学生争执,甚至动手的现象发人深省,令人遗憾。看过这样一则资料;一位老师因为教学上的一件小事与学生发生了不愉快,本来是有些误会,遗憾的是,这位老师当时比较生气,冲动下大声说了那位学生,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由于事后没有相互沟通,事隔一段时间以后,学生还在耿耿于怀,在同班同学中相互传说,在本次期中学生座谈中提及了此事,该班学生一致认为这位老师没有修养,而且语言十分偏激,而完全忘了自己的同学也有错。相信如果当时这位老师稍微冷静一下,事态就不会扩大了,学生也可能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师生之间产生摩擦、不愉快时,不管成因如何,老师都应保持冷静,保持理智。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教育对象大约都在18~19岁的青少年学生。从心理特点来看,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尊心强,逆反心理也很强。他们对老师的态度极为敏感。往往是老师的一言一语都可能使他们激动或愤怒,当受到老师的信任和公正评价时,会感到精神上的满足,会产生奋发向上的力量。相反,如果老师对学生不尊重,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他们,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逆反心理加重,可能会朝错误的方向发展,甚至引起学生的过激反映。这一点,相信老师们都会有同感的。

4)创设情境,探求多样疏导方式。

A利用人际关系进行疏导。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办法。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或者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积极的群体对个体的正常心理产生的则是一种动摇力量。为此当发现不良风气,积极地正确利用群体力量进行的正面教育和疏导,做到尽早扭转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习气滋生、扩大,则是非常必要的。如让学生信赖的亲戚、朋友来做思想工作;班级班干带头造舆论。这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老师单纯正面教育效果要好一些。

B要善于把消极的情感和欲望引导到社会认可方面去,因情而导,并使其升华。可以化自私自利为自尊自强,化嫉妒为进取向上,化成帮结伙的情感倾向为热爱集体的精神,化哥们义气为忠诚信义,化打仗斗殴为见义勇为等。教师要创造情境和氛围,使他们体验到升华后的情感愉悦和幸福。并使这种升华得以加强和巩固。

C要引导学生学习点辩证法。青少年的思维尚不成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程度较低,有时人云亦云,有时固执己见或钻牛角尖。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不够,常常孤立片面地看问题,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愿意议论时政,针贬时弊的兴趣,引导他们去探讨感兴趣的社会问题。利用科学的辩证方法去观察分析问题,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勉力。”并以此来激励他们学点辩证法,使他们的思维逐渐成熟起来。

逆反心理论文篇(2)

(一)认识的主观性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且感知和记忆是思维活动的基础。一般说,认识过程中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的结果是一致的。但是,逆反心理的认识过程却把感知和记忆对立起来,以记忆排斥感知,使思维失去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在脱离实际的情况下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活动,往往造成以主观偏见或成见去肯定或否定客观事物的结果,形成盲目的、错误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人为本,做的是人的工作,所以做工作的这支教育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过程、评估、领导能否得到贯彻落实,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重大问题”。很多学生往往因为部分素质较低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死板、抽象、脱离实际的教条式说教;教育者过分强调老师、学生的“我教你听”关系,无视受教育者的正当权利和主观感受;脱离实际、乏味无趣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反感的首因效应或一成不变的刻板印象,这种记忆往往会深扎学生脑海,所以他们很容易对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产生排斥的感知,即使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早已“物是人非”,甚至“物”也不再是原来的“物”,他们却只会按照原先的认识记忆进行判断。认识是情感产生的依据,只有遇到符合自身思想观念的观点时,才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情感;认识是意志的根本,它提供了理性的支持;认识是行为的前提,行为是在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情感的对立性“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建立在认识基础之上,与记忆有着密切联系。”???一般来说,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思想道德观念来评价客观事物和他人的行为,同时产生自豪之情、满足之情、敬佩之情、惭愧之情、厌恶之情、仇恨之情等等。正常的状态下,当客观事物的性质、他人的行为与自身已有的认识记忆相符时,学生们便会产生正面的情感反应,反之则产生负面的情感反应。但逆反心理的情感过程恰恰与此相反,它不以认识为基础,而全凭颠倒是非,“要我这样,我偏那样”的反抗心态,对客观事物做出违反其本身性质的评价,并相应地产生或喜爱或厌恶的内心体验,使情感与客观事物对立起来。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我们讲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人,对受教育者的尊重、关心从教育心理学上看能产生积极的归属感和信任感,从中感受极大的幸福感和愉悦感,这些正面情感对逆反情绪会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但如若这种情感体验得不到强化,无法让受教育者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心理,那么原本被遮掩的反面情绪很容易就会有所抬头。更何况大学生所处的成长阶段易冲动、易感情用事。所以在负面情感的影响下,学生们很难对事物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反过来说,正确的情感是能促进更好地认识。学生们往往对那些能够在情感上引起他们产生共鸣的思想观念产生强烈地认同感,这种感觉往往能够引领学生去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某种观点,并接受它们,从而用它们指导行动。

(三)意志的盲目性意志是人自觉地调节行动去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如果人的意志力不够坚定,即使对某一现象或行为有正确的认识和情感反应,结果或者说行为却未必正确。例如某一学生认识到小偷小摸并非什么光彩的事情,也对这种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羞愧之情,但仍然抵挡不住诱惑,最终出现偷盗的行为。这种意志力薄弱的情况在存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当中相当普遍,一些从认识和情感上都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学生,却因为哥们对其认真学习的无端嘲笑或者课堂上抵挡不住手机游戏的诱惑而产生与认识截然相反的行为,盲目地排斥、拒绝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强的理论性特点也在无意当中削减了部分大学生学习的意志力,同时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列宁也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依靠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具体生动。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产生的难以调和的矛盾,因此有学者提出要积极将理论渗透到具体的学习、工作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磨练学生的坚定意志。同时要提高学生成就动机的强度。(成就动机是指对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麦克莱兰认为,成就动机强的人对学习和工作都非常积极,能够控制和约束自己,不受社会环境不利因素的影响,并且善于利用时间,因而会取得优良的成绩。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意志便得到了巩固,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得到了加强,从而能确保正确行为的发生。

(四)行为的反抗是人们在认识的基础上,在一定情感和意识的参与下,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手段。一般我们通过学生们外在的行为表现来判断他们心理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存在逆反情绪,存在这些情绪的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总是迟到、旷课,即使人在课堂也是一副昏昏欲睡、无精打采的模样;对各种有关讲解国家政治文件的讲座、班会避而远之,对各种国家大事爱理不理,对各种献爱心、公益活动敬而远之……这些行为的表现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逆反心理造成的。

二、总结

逆反心理论文篇(3)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差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与这些学生的身心发育有关,二是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关。

物理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逻辑性、严密性和实践性,表现在:文字叙述比较严谨,学生有时能读通文字,但并不理解其含义,从而对教材的理解产生困难;探究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学生的学习程序也未必都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些探究的方法,学生开始学习时很不习惯,自然感到物理难学;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学生对思维方式不易跟上,产生思维上的困难,分析、解决问题时,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和研究。物理教学方法运用好坏也是差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之一。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对于有较强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容易导致逆反心理。

二、对差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1、培养差生的自信心

良好的自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关键在自身,但教师的外因作用也不可忽视。

对差生来说,他们非常需要教师的悉心教导和热情鼓励。所以平日在课堂上和课外活动时应经常鼓励这些差生,帮助他们树立“我能学好物理,我一定能成功”的信念。具体做法是:降低标准,分层要求,创设条件,让他们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增强自信心。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差生学习兴趣

大凡对物理学习有逆反心理的差生,对物理教师均有较深的成见或误解。这样,物理教师有义务帮助化结。一般来说,差生存在一种自卑心理,平日少受表扬,对批评较为敏感,若物理教师在课堂上动辄讽刺、挖苦或滥加训斥,必定会增强其逆反心理,?人为地把他们推向教者的对立面。所以,首先应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尊重他们的人格。课堂上实施微笑教学、鼓励教学,使其感到有一种亲切和谐的气氛。对他们作业中出现的疑难点要注意个别辅导,多面批、多激励。

每次考试尽量当面讲评,每个实验逐步地进行指导。这样,通过教师热情的教学态度去熔化学生逆反心理的坚冰,对物理学科产生兴趣。同时,他们也会把对教师的好感迁移到物理学习上去。

3、充分利用逆反心理的正效应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差生的逆反心理也不例外,应当在指出其负效应的同时,分析其另一侧面----正效应,对此教师要很好的保护并加以利用。正效应主要有:(1)思维批判性。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把教师当作至高无上的权威,甚至连科学知识也敢于怀疑。这样的心理品质,教师应悉心保护、正确引导,有利于他们独立性的发展。

(2)好胜心。表现在他们不再是听话、顺从,而是勇敢、有闯劲,这种好胜、敢闯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形成开拓,积极进取的个性。

逆反心理论文篇(4)

关于逆反心理,《心理学大词典》上的解释是:“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也就是说,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且有多种表现.如对下面宣传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大喝其彩;对思想教育及守则遵纪则消极掏、蔑视对抗等等.

案例:

A老师是一位有着三十几年教龄的数学资深老师,在学校里他被公认为勤奋认真的好教师.经常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众老师对他的评价是:他努力使学生好好学习,不能容忍学生有懒散的现象.最懒的学生在他班里也会变得勤奋.但是,非常奇怪,学生都不愿意上他的课.

我是班主任,很想知道其中的原因,于是找了几个学生了解情况.“为什么学生不喜欢A老师呢?”有个学生告诉我说:“A老师经常要我们罚抄的.他要错一罚百.有一次我错了一题,没看清小数点,结果被罚抄了500 遍.我放学回家就开始抄,到晚上9点钟才完成.”听完这个同学的叙述,我又说:“A老师也是为了你们好,让你们记得牢一点,以后吃一堑长一智.”哪知我话还没说完,就又有一学生说:“我们都烦透了,罚抄那么多,哪有心思考虑自己到底怎么会算错的,只管乱抄一气,赶着完成任务就行了,所以我们不喜欢上他的课,最好他别进教室.”听了孩子们的话,我有点担心了.在现实的教学中,确实有教师“钟情”于对学生“错一罚百”,错一个字罚抄100遍,100分的试卷少考一分就抄100遍,甚至有一个一年级的学生,做错了1+1=2,竟然被罚抄了1000遍.

不可否认,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们是学校的能干的老师,他们信奉的是“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然而,教师们忘记了学生也是有自尊心,无意中已经伤害了孩子们的自尊心,使得学生极为恼火,产生抵触情绪,造成逆反心理.而一个人的精力又是有限的,特别是孩子,过多的课业压力会在无形中加深学生对教师的逆反心理,严重的损害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从而导致学生与教师沟通困难,甚至导致学生拒绝教师的教育.

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现在的孩子逆反心理很强的说法,其实,孩子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是很多的.除了A老师的简单化处理方法能够导致以外,教师的要求不符合学生的需求和愿望,教师处理学生问题不公正等也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当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班主任就要正确的做出处理.

一、

要正确认识学生的逆反心里,找出实质性原因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学生的逆反心理来自教师不恰当的教学方法——过度的罚抄.可以说这样的逆心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我们应予以肯定.要解决这样的逆反心理也是非常容易的,只要让这个A老师不要罚抄就行了.但是许多老师会发现,在实际的工作中,教师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并无不当或过错,可是学生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逆反心理表现.这时候,我们教师就无所适从了:是强行压制,还是慢慢引导?如何引导呢?

逆反心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里状态,主要表现为对应该接受的外部指示和道理,出现与平常条件下相反的态度.这种逆反心理在青少年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他们随着自己身体的快速成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性格,对外来的事物开始有了自己的认识和判断,所以不愿意在被别人牵制,也就不愿意再被动地、完全地接受权威的教导.从这里可以说他们的逆反心理恰恰表明了他们开始慢慢走向成熟的表现,有着前进的意识,所以有其积极的意义.所以,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不能采取简单的压制手段,而是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逆反心理毕竟是孩子一种不成熟的心理状态,往往是不正确的.所以,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的引导必须正确而及时,解决在萌芽阶段.而要正确及时的解决逆反心理问题,首先必须对形成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做细致的分析.小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观原因,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的过分宠爱使他们习惯了表扬,任何批评都会使他们感觉受了“委屈”,从而产生逆反心理;有些学生,由于习惯了“我行我素”,对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教师的一些要求也就必然不适应,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引导,就可能发展反对学校制度的模式甚至对抗.客观方面,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与家长、教师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也有直接关系.家长的过分呵护以及过多的约束与干涉,教师的过分严厉以及过多的强调纪律和学习,都会剥夺学生的自主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并进而对家长、教师的安排进行反抗.

二、采取针对性的方法,防止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找到形成学生逆反心理的实质性原因之后就要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帮助学生消除逆反心理

1.

爱心,融洽关系.

教育是一项爱的事业.任何教育都是伴随着感情进行的.如果班主任没有对

学生足够的感情投入,严肃有余,温和不足,学生往往会对其敬而远之,严重的还会产生逆反心理;反之,如果班主任能够做到与学生同乐、同优、同悲,除了关心他们的日常学习情况,还对他们的日常生活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就会不仅“亲其师”,而且“信其道”,也就是说学生会很乐意与你亲近,乐意听从教导,教育效果自然就会倍增.这正如泰戈尔所言:“不是锤子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善.”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班主任要注意多与学生沟通,而不定期的找学生单独谈心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谈话内容不一定限于学习和学校生活,可以大到个人理想、人生目标,小到家庭情况、对同学的看法,等等.通过谈话,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由于这种谈话气氛比较轻松,学生可能更容易向教师倾吐自己的真实想法,在教师对他们的问题进行着指正时,也更乐意接受.同时,在一次次的谈话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也得到加深,从而为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作为班主任,只有经常关爱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充满爱,才能做好教育工作.尤其对常犯错误的学生,更应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兴趣上引导他们,从学习上帮助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只有这样,才能化解学生对教师的隔阂,消除对抗心理,使学生乐意接受教育劝导,逐渐改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

2.换位思考,消除误解.

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对教师的谆谆教诲,在他们听来可能就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陈词滥调”,教师的语重心长,他们体会到的可能只能只是唠叨、啰嗦.为了避免学生因为误解而产生逆反心理,首先需要教师能够换位思考,对学生的心里状态有比较深刻的了解.特别是在学生犯错误时,教师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错误,然后加以改正错误,取得进步,而不是告诉孩子犯的错误有多严重.无论何种情况下,教师多要“大题小做”,而且要对事不对人,一视同仁,做到公平.不然就会加深学生的逆反心理,而且也不可能收到教育效果.

逆反心理论文篇(5)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我国青少年逆反心理发展的年龄、性别特征以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使用翻译并修订后的“Hong”氏逆反心理量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对375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青少年逆反心理水平总分在不同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一3.951,P

近年来,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在青少年教育中被较多地关注。种种研究表明,青少年逆反心理与青少年的成长直接相关,对目前的青少年犯罪、物质滥用、学业不良等行为具有一定的动力机制特征。“逆反心理”一词的意义最早于1966年由德国心理学者Brehm提出。“逆反心理”(psychologicalreact—ance)指当个体的自由受到限制或被威胁的时候,个体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动机状态。

8O年代和9O年代的研究表明,个体在逆反心理的水平高低上表现出一定的特质性差异。Brehm认为,逆反心理也可以被定义为是一种特殊的人格特质,即人们在要求自主权和自由支配权的强度方面存在差异,高逆反心理水平的个体对自由行为的控制需求要大大高于低逆反心理水平的个体。

国内对逆反心理的相关研究较少,缺乏对我国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特点、家庭教育因素等方面的定量研究。国外学者已发展出了关于测量逆反心理的量表。本研究旨在通过定量调查,对我国青少年逆反心理发展的年龄性别特征以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有助于对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为改善学校与家庭教育方式,避免或矫治青少年不良逆反心理提供参考

1对象与工具

1.1对象在盐城市第六中学和盐城师范学院分年级随机抽取中学生290名、大学生160名作为调查对象。年龄范围14岁~22岁。共发放问卷450份,收回有效问卷375份(有效率83.3%)。其中初二年级67人、初三年级48人、高一年级55人、高二年级61人、大一年级108人、大二年级36人。总人数中,男生172人、女生203人。初一年级因年龄较小未予调查,高三年级因学习时间较为紧张未能调查,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年龄较能反映青少年段心理特征,三四年级限于条件未能调查。

1.2工具

1.2.1引进并翻译“Hong”氏逆反心理量表(HongPsychologicalReactanceScale,HPRS),对青少年逆反心理水平进行测查。HPRS由心理学者Hong及其同事于1996年修订n矗。由l1道题组成,分为“对限制性选择的情绪反映、对依从性的逆反反应、抵制来自别人的影响、对别人意见或建议的逆反心理”4个因子。为讨论方便,改变原表反向记分的方式,采用1~5等级正向记分(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值越低表示逆反心理的水平越低,分值越高表示逆反心理的水平越高。量表经修订并试测后,内部一致性信度(It系数0.79,一周后重测信度0.8。

1.2.2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gmaMinnenavBardndosnauppforstran,EMBU)。使用国内引进并修订的中文版,分别对父亲和母亲的教育方式进行测查。量表包括l1个因子,其中属于父亲的有6个:情感温暖、理解(FFI),惩罚、严厉(FFI),过分干涉(FFⅢ),偏爱被试(FFIV),拒绝、否认(FFV),过度保护(FFⅥ);属于母亲的有5个:情感温暖、理解(MFI),过分干涉、过度保护(MFⅡ),拒绝、否认(MFⅢ),惩罚、严厉(MFIV),偏爱被试(MFV)。修订后的量表信度效度良好。

1.3研究方法

在不同年级随机选择1~2个班级作为被试,将“Hong”氏逆反心理量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统一装订,增加年龄、性别、年级等变量,由各班级老师对学生发放问卷进行施测,施测前对各班级老师指导语进行统一规定。对收回问卷进行筛查,剔除填写不完整的问卷,使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方法包括方差分析、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青少年逆反心理水平的年龄差异比较见表1

由于年龄分级较多(14岁~22岁),且每一岁年龄段包含的被试数量较少,故采用年级分组进行分析。由表1可见,初二、初三、高一、高二、大一、大二6个年级的样本总体在逆反心理总分上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一3.951,P

由表2可见,青少年逆反心理总分在男、女性别上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一3.425,P

2.3父母养育方式与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相关分析见表3

由表3可见,父母养育方式与青少年逆反心理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中:父亲因子I、母亲因子I与逆反心理总分呈显著负相关;父亲因子Ⅱ、父亲因子Ⅲ、父亲因子V、父亲因子Ⅵ、母亲因子Ⅱ、母亲因子Ⅲ、母亲因子Ⅳ与逆反心理总分呈显著正相关。

2.4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的性别差异比较见表4

由表4可见,通过对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与不同性别的t检验分析得出,样本青少年男、女性别在父母养育方式上存在差异。其中父亲因子Ⅱ、父亲因子Ⅲ、父亲因子V、父亲因子Ⅵ、母亲因子Ⅱ、母亲因子Ⅲ、母亲因子Ⅳ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在所有有差异的因子项目上,男生的得分都高于女生。

3讨论

发展心理学认为,一旦儿童进入青春期,他们就开始拥有自主判断的要求,并更批判地看待外部世界。青少年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自我决定、自我定义、自我身份确认的要求也不断增长,把自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3。根据Brehm的逆反心理理论,逆反心理的强度与对行为的威胁程度和该行为的重要性呈正相关,逆反心理水平在青少年时期似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

本研究中,14岁~22岁年龄段样本逆反心理水平并没有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初二、高一、高二、大二年级被试逆反心理水平元显著差异。初三被试逆反心理水平较低可能因为面临中考,多数被试对学习的意义、目标认识较为明确,将对自由行为的需求统一到中考目标上来,使自我心理自觉服从主要外在环境(学校、家庭)的约束,从而降低了逆反心理水平。大一被试逆反心理水平较低可能因为从中学过度约束阶段一下子进入大学较为自由阶段,被试的自由需求得到充分释放,导致逆反心理水平的降低。

在Hong、Giannakopoulos等(1994)的研究中,逆反心理在男、女性别上未发现显著差异。本研究中,青少年逆反心理总分在男、女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性被试比女性被试表现出较高的逆反心理水平,不同于国外研究结果。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由不同的文化差异造成。我国普遍存在望子成龙的思想,父母对男孩的期望高于女孩,对男孩的教育要求比女孩严格,导致男孩更容易形成逆反心理。同时,女孩一定程度上可能还受到“女性要逆来顺受”的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导致女孩逆反心理水平的降低。

逆反心理论文篇(6)

关键字:高中政治;逆反心理;防治逆反

高中政治课教育是对高中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渠道,但当代高中生在政治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逆反心理。下面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1、学校学生基本情况

莘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和莘县教师进修学校是一个单位两块牌子,是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国家级示范校,学生将近万人,自2001年以来,在校生人数以每年1200人的数量递增。学生组成主要是职业中专的中专生和普通高中生。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从部分学生对学习政治课的各种反应及综合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生们对政治课的学习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

2、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逆反心理问题

通过日常观察我们发现,随着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独立自主的意向正在发展,因此,有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好强心理。但当这些要求与社会需要发生冲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往往表现出一种不合理的偏执行为。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当政治课的价值观、人生观等正面教育如与其得出的“准确”结论不相符时,他们就会在心理上产生抵制,以自己的认为为标准。

那么,我校高中学生中出现的一些对政治教育的排斥、抵触和抗拒的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的出现将直接影响着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发挥,也有碍我国高中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如何正确对待高中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现象,并有效地采取措施加以矫正,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下面来分析这种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3、高中生政治课逆反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高中生政治课逆反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

3.1 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

高中生正处在蓬勃的青春发育期,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由幼稚逐步走向成熟。他们的世界观开始逐步形成。对一些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有所接触,并有所思考,但他们缺少深入的社会实践,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观察和分析,往往很片面甚至偏激,容易被一些错误思潮所左右。

3.2思维能力的显著提高

高中生的思维方法是从小学生的简单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开始用批判的甚至怀疑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不满足于成人的说教和书本上的结论,敢于发表个人的意见,喜欢怀疑、争论、辩驳和提出一些新奇的想法,好像只有这样,才能掩饰幼稚显出成熟。

3.3 客观现实的消极影响

高中生虽然思想单纯却很少有保守思想,对事物十分敏感,但思维的片面性很大,可塑性也大,最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今天,他们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刺激,思想上形成了一些定势,例如:他们见到社会上有些党员和党员干部搞不正之风,对学校里进行坚持党的领导的教育就会产生反感。他们听到家长、社会上谈论奖金和实惠,对学校进行的理想教育就不相信。他们听到宣扬“能挣会花”“高消费”的论调后,对学校进行的艰苦奋斗教育就认为是过时了。

4、高中政治教学中逆反心理的防治措施

那么该如何有效防治高中政治教学中出现的逆反心理呢?

4.1把握课堂教育内容的正确性

我们知道,教育内容的客观性、正确性,是教育工作成功的前提。正所谓“以理服人”,学生才有会心悦诚服,因此教师只有减少课堂教学中的失误,才会赢得学生更多的信任。而要想把握课堂教育内容的正确性,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敏捷性。

4.2遵循政治教育的规律性

我们要认识到,对于高中生的逆反心理问题防治,不能寄希望于通过一、二次教育工作就根本解决问题,而是要持之以恒,促使学生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

4.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通常情况下学生对书本理论的疑难点,容易引起逆反心理,此时要根据社会现状和学生的心理动态钻深钻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消除学生的心结,努力得到学生的认同。所以,要克服逆反心理,就更不能让学生仅局限在学校这个小天地里,而是要让他们置身社会,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把对他们的思想情操等各方面的培养同社会政治生活、经济文化活动以及社会道德风尚联系起来,以提高他们心理上的适应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不致迷失方向。

4.4注重学生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注意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个性发展,不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而且利于培养他们成为“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当然也很好地抑制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我们要做到把学生从单纯的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注意学生素质的培养。

5、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探讨,我们知道高中政治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逆反心理的出现阻碍了教学的有效进行,防治学生的逆反心理并非朝夕的事情,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为高中政治教育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逆反心理论文篇(7)

论文摘要:逆反心理具有负效应,轻者对学习、生活等构成消极影响,重者则导致过激行为,甚至危害家庭、学校及社会。因此,研究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对促进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对学校进行有效思想品德教育,营造健全的集体典论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本丈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特性以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中学生逆反心理对策进行了探讨。

中学生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阶段,逆反心理非常普遍。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学生本身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变化的显著时期,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的个性。逆反心理具有负效应,轻者对学习、生活等构成消极影响,重者则导致过激行为,甚至危害家庭、学校及社会。因此,认真研究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对促进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对学校有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营造健全的集体舆论等都具有重大的作用,也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特性以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中学生逆反心理对策进行了探讨。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特性分析

    (一)从结构来看,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

    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知觉、理解和评价,情绪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抵触情绪,即人们对逆反对象是反感或厌恶的;行为倾向是指对逆反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即逆反行为的准备状态。三者中,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基础,如果不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关系进行认识,是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的。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当逆反心理形成之后,只要逆反对象一出现,主体往往使认知、行为倾向服从它,从而维持整个态度中知、情、意三者的平衡。

    (二)从特性来看,逆反心理是社会依存性与相对独立性的有机统一

逆反心理与其它社会心理一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依赖于它所反映的对象,即社会存在;另一方面对所反映的对象又具有相对独立性。逆反心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它产生于客观存在不符合主体需要之时,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则不会产生。另一方面,逆反心理不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简单被动的反应,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能动反应。

    (三)从作用来看,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逆反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映,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都可能产生。至于评价逆反心理的好与坏,一定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抽象地谈它的积极与消极与否是不正确的,也没有多大意义,其判断标准是看某一逆反心理能否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反映。

    (四)从存在来看,逆反心理是相对德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

    某种逆反心理一经形成,将持续较长时间不易改变。每当对象一出现,就以相同态度待之,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但是,逆反心理又是一种可变的社会态度,在导致逆反对象的条件根本改变后,原有的逆反心理也会逐渐淡化,直到消失。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一)个体方面的因素

    中学生的身体发育较快,渐趋成熟,但心理却很不成熟。这一时期充满了矛盾,是一个很不稳定的时期。首先,随着身心发展的加快,中学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飞跃,不再愿意接受教师和家长的“保护”,希望得到像成人那样的尊重。但是,不少教师仍然只看到他们幼稚的一面,仍然把他们当孩子看,还一味要求他们听话和服从。老师认为学生不听话,学生认为老师不尊重他—这种心理差距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其次,中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对成人世界的好奇,使得他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尤其是对那些受到封闭禁锢的事物,向往之情更为迫切,以至于产生你越不让我知道,我就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最后,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使得他们开始喜欢争论,对生活中和书本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总愿意独立地衡量是非、判断曲直。对老师和家长的教导,他们常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对书本上的一些定论也会提出质疑。因此他们很容易把老师的劝说、告诫看成是“管、卡、压”,是吹毛求疵,是对自己的嘲弄,是对自尊心的伤害,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二)家庭方面的因素

    首先,家庭的破裂或缺陷,特别父母生理有缺陷的,孩子以为很没面子,就看不起自己的父母,尤其不愿意在同学面前见到自己的父母,随着年龄的增大,生活群体的改变,从心理上形成了对父母的叛逆。其次,现在的学生以独生子女者居多。由于父母及长辈们的过分溺爱或放纵,养成了孩子的任性、孤傲、依赖的性格,一旦在家中他(她)的需要长期无法得到满足,他(她)便会耍脾气,久而久之,形成对人对事的逆反心理。再次,父母的教育方法。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子女寄予相当的厚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在教育方法上却秉承“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祖训,对子女管教过于严厉,使子女长期生活在恐惧的阴影当中,一旦他们的心理再也无法承受时,他们的所有积怨都会随之暴发而来,由恐惧演变成为逆反,轻者不听父母的话,对着干;严重者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三)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

    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是形成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诱因。首先、有些教师的观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对学生出现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不是耐心引导而是采取强制甚至违背学生个性的方式要求学生服从。这样的做法,由于脱离学生的需要,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其次、老师对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是比较关注的,对后进生也是比较关心的,而对大多数的中等学生就相对容易忽视。由于教师的冷漠或不公正,导致这部分学生的心理不平衡。再次、有些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不能充分尊重学生,处理问题时常常未经深思熟虑,或是大发雷霆,或是一味地讽刺、挖苦,造成学生内心的不服气。

三、解决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一)正确的认识是解决问题的思想基础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教育者应面对现实,应正确地引导其向创造性思维的方向转化和发展。首先,要大胆运用逆向思维,通过逆向论证.提高中学生对错误思想的鉴别能力;其次,改变教育方式,运用辩证思维。

    (二)学校要优化教育手段,讲究教育艺术

    学校要主动更新教育观念,以“人”为本;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减少教育失误,提高教育质量和实效;改进教育学方法,建立以学生心理经验为基础、与教材逻辑经验紧密融合的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个性体验和情感需求,形成适应学生心身实际,充满情趣的新教育;创建优良的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教育的熏陶性、潜在性特征,减少学生自我统一性与学校教育情景的直接、剧烈冲突的发生。

    (三)教师要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勇于自责

    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最直接的客观因素就是教师教育方法的失当,违背了学生的心理规律。因此,教师一定要勇于承担责任,直面自己的失当,并及时查找原因,改进方法。

    (四)构建家庭、社区、学校一体化立体教育模式

    家庭、社区、学校在教育学生总体思想、教育方法、方向引导上要一致,要给学生创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学习环境,要给学生提供正确的社会舆论。要减少社会不良因素对中学生的影响。学校、家庭、社区三者之间要加强联系,及时促进三者的协同一致发展,尽量消除其中的不和谐音调和消极因素,从而最大程度地消除学生在青春期产生的困惑感,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认同感和成就感。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