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式教育论文

新式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26 23:19:18

新式教育论文

新式教育论文篇(1)

在关于高校动画专业教育模式的探讨中,许多著名专业人士对目前我国的动画产业和高校动画教育现状,认真地做过细致的调查与分析。如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教授贾否曾在《动画创作基础》的前言中说过“强调理论指导和实际操作的紧密结合,避免了某些动画教材中的泛泛介绍常识、孤立讲述技术层面操作而缺乏理论深度的倾向”[1]1,强调了动画专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知名的动画产业经营管理研究专家王冀中在《动画产业经营与管理》曾说“从纯技术的角度来看,动画是一种纯粹的应用技术;从纯文化的角度来看,动画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从动画片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看,动画则是大文化产业中的综合代表”[2]2,它从动画产业的角度来证明了动画产业与动画教育的紧密结合对于培养适应于市场的动画人才的重要性。在这些文章中我们看到,完善的教育模式能够培养出适应市场的专门性动画人才,正如孙立军在课题《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是推动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原动力》中谈到:“动画和漫画高等教育都是应用型学科,但是培养和激励学生的创意性思维,把专业理论教育和创作实践训练并重,开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办学发展方向,是我们一直在探究的问题”[3]201。

任何一门专业课都是以理论教学为基础的,高校动画专业的教学模式也应该是在理论教学基础上的改革和创新,为了使动画专业的培养目标更能适应市场需求,应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它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过程的各个方面。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为例,在课堂教学中强调突出重点、难点,结合实际的案例和制作要求强化论论知识的应用式教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课堂上,教师能够积极促进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适时、适量地开展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对培养学生能力、加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起到促进的效果。

无论是授课还是作业、考试,动画教育应注重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发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在上课时注重实例教学,在课外祖师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写生,或到公司等单位进行艺术实习。实践教学是动画专业的传统特色,教学中要密切关注当前动画发展形式,以及技术、艺术、市场、理论等方面的新课题,强调以理论研究推动教学和学科建设,以创作促进教学和科研,实行教学、科研、艺术创作三方面的有机结合。注重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在课程实践、动画创作和毕业设计三个方面。在课程实践中,应不断调整实践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师生互动,使实践教学取得显著成效。如教学中注重动画专业创作技巧的训练,通过写生实践锻炼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动漫大赛,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制定更高的教学目标;以产业化促进艺术创作的创新,将学生的创新优秀作品纳入生产中,通过媒体播放,进行市场推广。在动画创作中,鼓励高年级学生通过小组完成动画作品,通过互动讨论和合作,培养了动画制作的团队精神。毕业设计是科研和教学结合最为密切的实践环节,只有坚持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创作出艺术、技术、影视完美结合的成功作品。以北京电影学院为例,它把在校动画学生的教育与商业动画的创作紧密结合起来,师生共同创作了《小兵张嘎》、《欢笑满屋》、《兔侠传奇》等成功的动画电影,在创作过程中,了解了新的技术,提高了创意能力的培养,让老师和学生通过实践,以项目推动创作,使产、学、研真正有机结合。开设了10年的“动画学院奖”也成为了中国最具权威的大学生原创动画评选活动,它是动画教学成果的年度检阅,为动画专业的师生提供了一个有学术深度和创作实践的交流平台。

新式教育论文篇(2)

1.废科举

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对中国封建传统教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其弊端也越来越大。1903年10月,袁世凯联合两江总督张之洞,奏陈递减科举中额办法,指出“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学校不能大兴,将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于各国。”[1]他将“废科举”与“兴学堂”看作富国强兵的本源,针对守旧势力强烈的反对以及失败的教训,提出即使科举不能立即废除,也应加以变通,分科递减。袁世凯试图通过这一办法,“务期科举逐渐而尽废”,[2]直到最后完全废除的办法。清政府虽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但十年之后才得到完全废除。1905年夏,袁世凯与赵尔巽、张之洞等一起联名向清廷递呈《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并妥筹办法折》,反复强调废除科举的紧要性。在督抚大员们的强烈要求下,1905年9月2日慈禧太后为挽救清朝政府下旨“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3]袁世凯“以后经常谈论这件事,他说这是他一生中最快慰的事情。”[4]至此,科举制度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寿终正寝。袁世凯此举功劳甚大,不可磨灭,其他人难以比肩。且不论他最终动机何在,但废除科举制度的确是中国历史的一大进步。

2.兴学堂

袁世凯清醒地认识到,日本及西方诸国实力之所以如此强大,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的教育制度极其完备,尤其是一些教授科学知识的新式学校相当健全,造就了大批优秀人才,这是他们所向披靡的关键因素。因之,大力创办新式学堂乃当务之急。1901年4月25日,袁世凯向清延递呈《遵旨敬抒管见上备甄择折》,在该折中系统性提出了10条新政建议:慎号令、教官吏、崇实学、增实科、开民智、重游历、定使例、辨名实、裕度支、修武备。其中6条建议专为变革教育而提。袁世凯在山东巡抚任上,就适时拟定了《山东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折稿》,上奏光绪皇帝“必须兴学以培才。”[5]袁世凯看到,国家的强弱、人才的多寡和学校的兴办是紧密相连的。同时,袁世凯还认识到开办新式学堂不仅可以培养专门的新政人才,而且对近代教育的普及和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乃至最终实现国富民强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他提请先在省城设办大学堂,分斋督课,其中专斋相当于大学,正斋相当于中学,备斋相当于小学。获准后,在山东首先办起了一所官立山东大学堂。在离任前夕即1901年11月4日,他制定了《山东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该章程颇受清延重视,成为以后制定学堂章程的蓝本。尽管学堂仍摆脱不了封建残留保,如尊孔读经,打躬作揖等,但与早前学制相比,已经有了本质上的区别。袁世凯对学堂教育的重视和倾力,对后续几任山东巡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周馥、杨士骧等都极力开办教育,山东教育的近代化历程藉此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同年,袁世凯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积极创办新式学堂,在此类活动中身影繁忙。到任后,通过多种途径筹集办学经费,为解决办学经费问题,袁世凯首先增加税收,其做法是垄断盐业经营,提高盐价;加征烟酒、印花税;征收户捐和地亩税等。其次发行公债、兴办实业,从中获取利息。再次,鼓励个人捐资助学。他亲自捐款两万两作为私人办学的资金。在他的带动下,官吏乡绅纷纷响应。对捐资兴学者,袁世凯均奏报请奖,给以鼓励。在此施政影响下,直隶省已然成为新政期间的“模范省”,袁世凯本人也成为地方督抚中的“政治明星”。此后,学堂的发展更为迅速。就整个直隶而言,据学部《光绪三十三年教育统计图表》统计,有专门学堂12所,实业学堂20所,优级师范学堂3所,初级师范学堂90所,师范传习所5所,中学堂30所,小学堂7391所,女子学堂121所,豢养院2所,共计8723所,学生164000余人,位居全国第二,而直隶学务资产480万两,名冠全国。成绩之大可见一斑。在直隶教育的示范带领下,中国教育开启了快速发展模式,各类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在校生数量成倍增长。据不完全统计,至1909年,直隶地区就有各类新式学堂及教育所11201所,拥有教职工242247[6],据清政府学部统计,1912年,全国各类新式学堂有87272所,学生总数达到293万多人[7]。它们是洋务学堂的延续和发展,是为袁世凯新政服务的。客观上改变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

二、结语

新式教育论文篇(3)

一校之长,要本着建立特色学校的理念展开工作,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见人家怎么做自己也跟着怎么做,那样自己就没有思想了,学校的工作也不是从本校的实际出发,结果只会是工作混乱。结合我校占地面积较大的特点,我将校园绿化的一部分改成教学实践园地。利用这块园地,进行科学实验或用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一开始,教师们反对的比较多,认为绿化对校园的整体形象很重要。但我以为,有一块试验田,种植一些有教学价值的植物,有利于科学等学科的实际操作。以前,科学课基本是纸上谈兵,教师除了让学生死记硬背,无法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例如,在观察种子发芽植物的茎、植物的花等授课内容时,教师先让把学生带到科学园地,让学生观察相应的内容,做好记录,然后回到教室,教师再就课本的理论知识系统的讲解,这样就能实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科学这门课原先死气沉沉,学生很不愿意上。而且主要是背诵和做题,太机械,太没有乐趣,导致学生经常逃课。现在,学生非常愿意上科学课。另外,在作文课上,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让学生先到园地积累素材,然后回到教室,认真将自己所观察的内容用文学的语言细致的描绘出来。经过我的努力,我校的实践园地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了我校的特色,多次受到各级领导的表扬。

二、凸显工作重心

课程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和载体。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是逐步实现校本管理。这既为校长确立具有自己学校管理理念和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建设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校本课程的开发留有充分的余地。因此,校长要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建设和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体现学校管理新理念的工作重心。时下,一般校长认为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才是学校的工作重心,星期六日也让教师加课,搞得学生和教师疲惫不堪,但教学效果却不怎么好。虽然,从家长和社会的角度,来的压力很大,使得教学管理相对来说很功利,一切都是分数,成绩和分数就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生存的命根。但这却使校长确定了错误的工作重心。其实,就一个学校而言,正确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学生健康成长的问题上。古人都说,一张一弛,都是文武之道。学生一味学习,搞疲劳战术,看似很勤奋,实则对学生的成长很不利。学校首先要按新课程标准开满各种特长课,通过这些特长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健康成长。这些综合课程的开设,可以很好地促进学校的文化课,让学生有更充足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

三、建设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

没有一支战斗力过硬的军队,就无法打胜仗。同样,没有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教师队伍,就无法科学严谨地展开教育教学工作。对校长而言,教师队伍的过硬直接决定着决策的实施和完善。重视教师的发展和培养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管理,走建设内涵发展之路的基本保证。教师是学校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人力资源,优化人力资源无疑是学校工作重心所在。在教师的发展与培养上,也能体现校长的现代管理理念和高瞻远瞩的气魄。因此,校长必须用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选择使用教师,使学校名师辈出。要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必须着眼于教师的未来发展,即关注教师的“研究型”素质的培养。现代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从思想观念到内容、实施手段、途径,评价都要转变。我们许多教师只会讲课,不会教学。殊不知,讲课的出发点是课本,目标是把课本中的内容讲出来,让学生在理解中接受。所以,要想让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校长要多创设多种机会或渠道,让教师进行学习和锻炼,而不能总是让教师闭门造车。没有活水,就没有教学的灵动的提高。因此,校长要给教师创设自学和参加教学培训的广阔空间。教师要不断吸取各种教学的经验和教学好的创意,并在教学实践中予以贯彻。校长要组织教学班子成员对敢于实践积极实践的教师予以高度表扬,允许在探索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只有不断探索,不断调整,教师的队伍才会逐渐提高自身素质。校长在这方面要起带头作用,自己要多吸收新颖的紧跟时代的教学创意,为教师们保驾护航。如果太保守,那建立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无异于空谈,甚至校长还会成为一种无形的阻力。

四、结语

新式教育论文篇(4)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案例教学法以来,随着人们对“会计是一项管理活动”的逐渐认识和会计素质教育的普遍开展,案例教学法已经在高等院校的会计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广泛运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成为会计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应同样重视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培养出实践能力强并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但遗憾的是,在会计信息系统理论教学中,案例教学法还远未得到广泛应用。

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上以“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案例”、“案例教学”等为关键字检索了自1990年以来会计电算化或者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方面的论文,共找到相关论文39篇,发现贯以“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名称的论文不少,但查阅其内容,基本上全部都是有关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的,基本上没有真正涉足会计信息系统理论教学的。这说明案例教学法在会计信息系统理论教学中还远未得到重视和应用,当然也不排除有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确实有应用,但是没有对其在理论高度上进行概括和总结。而且目前教师对会计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理解也各有千秋,如有的教师将案例教学理解为例题讲解,有的将案例教学理解为单位情况介绍,有的将案例教学理解为程序设计(陈旭,2008)[1],还有的将会计软件的操作实验理解为案例教学(苗娟,2010[2];程翠凤,2007[3])……,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这种现状固然与当前高校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内容的不规范有关,但也与教师对会计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理解和立足点不同不无关系。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理论上对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进行总结和思考,以期对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丰富提供一些建设思路。

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教学的特点

会计信息系统不仅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且是一门集现代信息技术、会计理论、管理学等于一体的跨学科、交叉性、边缘型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会计专业理论、方法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理论课程的内容本身就比较复杂、抽象、不易理解,其教学活动存在以下特点:

(1)会计信息系统中的问题和争议很少只有唯一正确的确定性答案(Hurt,2009)[4]。这一点与会计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显著不同,因此,为了应对实务中的各种问题,我们要帮助学生发展职业判断和培养分析、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能力,而培养这一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就是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案例教学不重视寻找正确答案①,重视的是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能力。教科文组织曾就案例研究、研讨会、课堂讲授等管理教学法教学功能的评价结果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案例研究在所有教学方法中,对分析能力的培养居第一位,在知识传授、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知识保留的持久性占第二位,在人际关系能力培养方面占第四位。

(2)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在校学生经历有限,实践经验普遍缺乏。案例教学法为学生在短时期内积累实践经验提供了一条较好的途径。案例是指具体事例,往往来自于现实世界的第一手资料,案例教学通过案例事实提供了教学内容与实际经验之间联系的桥梁。它将现实生活中曾经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冲突、矛盾和危机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引入课堂,使学生置身于案例背景和角色之中,迅速地积累实际经验。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最好的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联系。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作为联系教学内容与实际经验的桥梁,其开放的思维是非常适合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及特点的。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应重视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会计人才。

案例教学目标

案例教学的目标及案例的选择与课程教学内容及人才培养目标息息相关。由于目前国内各高校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尚未统一规范,因此,案例教学的目标也有待明确。目前关于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内容,国内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侧重于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另一类是侧重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和应用。由于社会分工的高度专业化,会计(财务)软件市场日趋成熟,商品化会计软件功能越来越完善,通用化程度越来越高。作为本科会计专业的学生,会计信息系统的培养目标不是成为一名现实的软件开发人员,而是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基本理论,流程和功能结构,会计信息系统规划和实施方面的知识,能够参与系统开发的一般过程和参与系统管理,熟练操作财务软件。这就好比一个汽车司机最好能够了解汽车的大概构造和基本工作原理,却不一定会设计研发、制造汽车一样。所以会计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会计信息系统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以此为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包括会计信息系统基本概念与原理,分析与设计方法,会计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建设等。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安排上机实验课程,使学生掌握常见会计软件(如用友、金蝶)的操作流程与使用方法,能够应用会计软件进行日常账务处理。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不涉及上机实验。

实施案例教学的几个关键问题

1案例类型设计。在案例教学法中,由于案例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因此案例的设计应该与教学环节紧密联系。按教学环节可以将案例分为3类:①课堂引导案例。这类案例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案例作用在于讲清原理,给出分析过程,得出分析结论,发挥理解、加深记忆的功能。例如,在阐述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时,可以设计一个案例,说明现实商务世界中的会计信息系统,并和学生讨论会计信息系统的形式和基本功能,以加深学生对AIS的理解和记忆。②课堂讨论案例。这类案例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重在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可以发挥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功能。例如在讲授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时,可以将某企业实施AIS的真实过程作为案例,介绍实施过程,评价实施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③课外思考案例。这类案例以学生自我研究为主,重在应用,发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的功能。

2案例的选择。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描述和分析的前提,也是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案例的选择需要考虑:①案例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案例教学法始终是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途径,案例不应也不能取代教学内容。案例情景设计、问题的分析解决不能脱离特定的教学内容而进行。大型教学案例的选用要择其要旨,舍弃细枝末节,使教学案例真正起到有效促进和实现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作用。②案例应是现实企业经营管理的写照。案例教学法的成功运用关键在于“真实情景为本的案例”(Donham,1923)。越是现实的事物,越让人感到亲近。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国内外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践发展非常之快,内容也非常的丰富,这些现实当中企业经济管理的实践成果,很容易激起同学的兴趣和共鸣,激发参与讨论的热忱。③案例分析不限定唯一的结论与结果。会计信息系统中的许多问题是没有唯一确定答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除教学引导案例目的在于导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之外,其他类型的案例都可以不以追求唯一的结果为目的,主要在于诱发学生产生争议和讨论。④案例的设计应设置可引发思考的“陷阱”。在案例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针对会计软件的控制重点和容易出错的地方,设计一些“陷阱”,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体会理论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总账子系统的出纳签字功能时,可以设计一个案例,某同学执行出纳签字时,软件出现提示“没有符合条件的凭证”,问题可能出在什么地方,应当如何处理?引导学生分析可能出问题的环节,以及如何解决。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总账系统中如何通过程序来实现内部会计控制,以及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设计的关系。再例如总账系统中记账凭证修改,对错误记账凭证的修改要识别错误凭证所处的环节,位于不同环节的错误凭证有不同的修改方法。针对这一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一个案例“陷阱”,分析如何修改不同环节的错误凭证,使同学们理解记账的含义及作用,掌握错误记账凭证的不同修改方法,也更深刻地领会软件设计中流程和数据之间的关系,对课程教学内容也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3案例的来源。案例教学的成功取决于案例库的质量。而案例来源是案例库建设的关键问题,会计信息系统案例主要来自于:①深入企业单位调研,收集实践工作中的会计信息化案例。应鼓励教师定期深入企事业单位调研或者参与社会兼职,一方面教师可以凭借自己所学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实际工作中收集相关资料,从中提取典型会计案例,丰富会计信息化教学案例库建设,充实教学内容。②从有关资料中获取。例如从现有教材或者案例集中选取,或从报纸、报刊中摘录,也可以从网上搜集。Internet的应用使得教师从网络可以获得大量的资料,从中选择有价值的资料经过改编、提炼,形成案例。③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设计教学案例。④建立校际之间的合作,相互交流教学案例。⑤学生的上机实践过程。上理论课的教师往往同时也担任上机实验课的指导老师。学生在上机实验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大量的问题,教师这时应当做一个有心人,注意收集学生遇到的问题,从中总结提炼,发掘有价值的典型问题,设计成为案例,在理论课堂上帮助学生从理论深度上理解和把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功能结构的设计,对会计软件的操作不仅能够知其然,而且能够知其所以然。总之,案例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专业探讨研究活动,它要求教师除了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拥有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能力。

4教学环节。以课堂讨论案例为例,案例教学的一般程序可划分为3个阶段,6个环节。第一阶段是课前准备阶段,该阶段要做好3个环节的工作:①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和学生实际,教师在课前选编典型案例,拟定讨论题目和学习要求,事先印发给每个学生;②学生自主解读案例;③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相互启迪,于开课之前即进入案例内容和案例角色。案例教学的成败与准备是否充分关系密切,为此不仅要给予充足的准备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周,而且要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潜能。第二阶段是课堂讨论与辩论阶段。该阶段要做好两个环节的工作:①进入课堂教学后,教师进一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手段补充案例背景和过程细节。小组派代表发言,就案例事实展开讨论甚至争论;②教师因势利导,及时引导讨论热点,揭示各种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进行概括总结。第三阶段是课后总结阶段。课后学生继续就案例争论点进行讨论,并独立撰写案例分析材料。教师结合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客观地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考核。显然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案例是基础。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增进了学生主体的参与性、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及综合能力养成与提升的可能性。

教学实践及效果

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建本科院校,广东金融学院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在本科课堂教学中实施以激活学生学习主体为主旨的案例教学改革,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肯定,教学质量得到了同行的认同。同时学校也将案例教学改革作为强化文科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突破口。4年多的实践表明,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典型的师生互动,研究性教学模式已取得明显效果,它能够有效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是创新本科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培养会计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其效果表现在:

(1)激活了学习主体,学生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积极性显著提高。案例教学主张“案例分析—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和求知欲望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自从课堂引入案例教学法后,教学气氛明显活跃,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从而达到了优化课程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过去学生在上机实验中只能按部就班,按操作指导一步一步地做,遇到问题时就没有办法解决了,对上机操作内容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验内容是相互脱节的。案例教学后,由于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大量引入上机实验形成的案例,来培养学生以理论为指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活学活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3)学习过程当中学生快速积累了实践经验。

新式教育论文篇(5)

1.1教学范围较大

新课改主要着重于素质教育方面,改变了以往将教学知识排版的模式,更加贴切实际的生活。以较多的话题作为开展教学的切入点。例如,在讲解专题2的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时,将海水作为情景介入的话题,并且知识编排的较为松散,学习的范围主要围绕着某一条线。但是在化学概念以及理论部分联系的不够紧凑,而教师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教学方面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1.2教师占据课堂主体地位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通常都是教师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由于化学这门学科涉及大量的实验,而实验必须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其中,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将学生被动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学习的方式。

1.3学习气氛较差

新课改要求化学教学的课堂应该给学生制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但是目前化学教育中的学习氛围十分沉闷和紧张,使学生对化学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学习化学也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是因为教学方式的单一,没有制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学习效果不理想。

2高中化学新型教育模式

2.1活动教学的方式

进行高中化学教学时必须要积极开展活动教学,教学活动就是学生的活动,教育的形式必须具备教育和实践以及创造和操作的形式,使学生在进行教学时能够进行自主的思考和探索以及参与和实践,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化学教学的课堂上,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活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的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使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掌握了探索的能力。

2.2探究问题的模式

在进行化学教学时,可以采取问题探究的新模式。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将所学过的知识结构以及知识框架探索未知的知识。化学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并解决教学活动中所产生的问题。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指导,然后通过自己的自主的思考从而获得实践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进一步优化自身所具有的知识机构和框架。以往的教学模式,将教学的结果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忽略了教学的过程,而教学的过程就是指获得结果的过程。在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可以自由的并且主动的发现提出问题,假设问题的答案并进行推测,从而在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获取一系列相关的知识,进一步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的所在,并且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得到提升。

2.3探究合作的教育模式

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探究合作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给予学生主体地位高度的重视,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将教师作为主体地位的理念。在探究合作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引导者,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使学生以探究合作的方式进行自主的学习。而化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和学生之间具有良好的互动与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积极的探索,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通过合作的形式将发现的问题解决,从而获取新知识,改善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也就是学生接受的知识较为被动。进而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例如,在讲解高中化学必修一中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时,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选出相应的小组组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就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索这种方式对问题进行讨论,每个小组分别针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随后各小组之间再由组长代表进行合作探究。经过小组内部以及小组之间进行合作探究的问题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可以与化学教师之间进行合作探究,从而由教师的进一步引导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与思考,并且还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采用这种教育新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提高学生化学综合能力的同时,推进我国化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3结束语

新式教育论文篇(6)

综上所述,提出了创新教育理论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为职业学院教育改革发挥先掘作用的新课题,那么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并相互促进才能实现教育改革的共同愿望呢?下面将从以下五点进行详细阐述。

1 创新教育理论的内涵

“创新教育”是一个新的词汇。先说“创新”一词,早在《南史后妃传宋世祖殷淑仪》中就曾提到过,是创立或创造新的东西的意思。但现在更多的是引用国际上经济方面的创新理论。它一是指前所未有的,即像现在说的创造发明的意思。二是引入到新的领域产生新的效益也叫创新。而创新教育理论则不仅包含了以上两点涵义,而且还赋予了创新更新更深更远层次的涵义。这可以理解和解释为在创新教育理论指导下教育产品所获得的包含以上两点即创造发明和新经济效益外更多的更长远的科技与人才方面的蓄备力量。也就是通过创新教育即教育的创新模式为国家带来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空间。通过以上阐述不仅从狭义上更从广义上进一步理解了创新教育理论的内涵,自然它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了。

2 创新教育理论在职业学院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探究创新教育理论在职业学院教育改革中的作用前,首先要知道创新教育即教育的创新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创新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1)创新教育思想和观念。如:学生主体论、教育民主化、教育公平化、教育个性化、教育终身化等。(2)创新教育内容和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修订课程方案,更新教材内容。(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建立与培养创新人才相适应的新模式。(4)创新教育教学的方式与方法。采用讨论式、探究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开展研究性、案例性、实践性的学习等。(5)创新教育的评价和考核体系。增加创新型的考核评价内容。

总体概括一下为:创新教育不仅是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且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的方向,带来的是教育全方位的创新。通过实施以上五点来实现教育的全新转型。

具体来说职业教育要培养创新人才就要做出三个重大转变:一是变双基为四基:即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再加上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二是变双能为四能:即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再加上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三是变单向思维为双向思维:即在培养演绎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再加上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

以上阐述了创新教育的基本内容,创新教育理论的作用则是在改革这些基本内容前提下所产生和体现的。创新教育理论在职业教育改革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和调动起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给传统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学生由原来的死记硬背知识和单向思维模式向灵活掌握与双向思维模式转变;使职业教育更加民主化、公平化、个性化;使应试教育的单一评价体系走向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调动起了大部分职业学院学生由于个体、认知水平等方面参差差异而失去的学习积极性。创新教育理论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更加重大且深远的意义则在于使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培养出了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适应国家经济形式要求的新型人才即具备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技能型人才。

3 浅述职业学院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总结并涵盖的传统文化内容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在我国的职院语文教育课程设置中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仍然占有一席之地,甚至是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在传统文化的宝库中,至今仍在语文教学中熟知并运用至今的有《弟子规》《三字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等其中的重要篇章,仍然是作为语文教学中激励同学们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确定人生目标和确立人生信念,追求人生理想和远大志向的教育理念和学习座佑铭。其中还包含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和在学习过程中如何知学、乐学、做学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感悟。如讲述做人道理的《三字经》文中有:“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此句原意是: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给人的启示则是: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再如《论语》中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以上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的教学生如何读书和做人的道理是职业院校教育改革中不可忽视与丢弃的宝贵经验,这些做人的道理和对待学习做学问的治学态度是职业学院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进行扎实学习与掌握各项学习技能的重要教育理念,同时这些也是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去发扬和传承的,而不是摒弃掉的。

4 职业学院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对于职院教育改革的重要作用

职业学院语文教学中的传统国学文化教学内容不可忽视更不可摒弃,它对职业教育改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原因是通过对同学们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可使同学们树立学习的信心,端正学习态度,扎实学习功底,启发同学们的学习心智,开拓同学们的思维空间,激发同学们勇于探索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可以培养同学们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这些也恰恰是职业教育改革中创新教育改革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所以传统文化教育看似传统,但在今天的教育改革中却有着非凡而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新式教育论文篇(7)

刊物特色:本刊立足国内,面向行业,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在多年的办刊过程中,形成了权威性、导向性、理论性、前瞻性、实践性和可读性相统一的办刊特色。

本刊宗旨:以“把握继续教育时代脉搏、引导继续教育发展潮流、继续教育权威言论、剖析继续教育热点问题、传播继续教育前沿理论、探讨继续教育创新模式、交流继续教育成功经验、追踪继续教育动态信息”为宗旨。

服务方向:以“政府决策者的参谋、管理工作者的助手、理论研究者的论坛、培训需求者的益友”为服务方向,主要国家关于继续教育的方针、政策;反映各地教育改革和继续教育发展的最新举措和经验;报道国内外继续教育新动向及教育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开展继续教育的情况;提供有关招生考试信息;介绍科目指南学习方法、成才途径。

受众群体:本刊面向继续教育理论工作者、管理工作者、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在国家部委机关、科研部队、国有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及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有着非常广泛的读者群。

主要栏目:本刊特稿、特别策划、政策导航、理论纵横、观察思考、科技与教育、探索与实践、军事人才培养、他山之石、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继教信息。

本刊特稿:报道继续教育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政策,发表继续教育领域内的重要讲话、论述、言论和重要的深度理论研究性文章。如:《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八点建设性意见》、《澳门持续教育可持续发展》、《论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转型》等。

特别策划:以专题形式报道继续教育领域的工作部署、专访专论、会议报道及深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论文等;反映各级各类院校、培训机构有关继续教育的最新成果、经验总结等。如:东南亚、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工程教育协会2011年工程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入选征文:《煤炭行业与工程教育对接合作的路径选择》、《对电力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工程教育的思考》、《工科成人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

政策导航:刊载全国性及各地有关继续教育的政策法规条文,同时就政策法规的特点、内容、出台背景、落实情况等进行跟踪报道和深度解析。

理论纵横:以发表继续教育领域重要学术性、理论性、前瞻性学术探讨文章为主,反映业界最新的、突破性的理论创新成果,力求在论点交锋、学术争鸣中推动理论繁荣。如:《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困境之刍议》、《刍议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创新构建》、《合作理论对高职校企合作的启示》等。

观察思考:刊发围绕继续教育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有关现象和近况进行深入探讨和深度剖析的文章。如:《席明纳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现场教学方式初探——以“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现场教学为例》、《任职教育形势下教员代职的实践与思考》等。

科技与教育:刊发现代高新科技迅猛发展对继续教育事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机遇与挑战类文章,及远程继续教育的经验、问题和对策的相关文章。如:《学习型社会视阈下如何培养网络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国外精品网络教育资源研究与启示》、《大力发展远程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模式改革》等。

探索与实践:刊发各行业、各领域开展继续教育的经验性、实践性、探索性的工作交流、问题探讨性文章,尤其是具有创新性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以交流经验、共同探索发展之路。如:《高校继续教育课堂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机融合》、《关于开展会计继续教育工作的研究与探索》等。

军事人才培养:探索军队院校开展军事职业教育特点、规律和思路,研究军队继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介绍军队人才培养的经验和做法。如:《外军高技能士官培养研究》、《契合度理论视角下任职教育教员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实践性教学 提升学员任职能力》、《美军任职教育主要做法及启示》等。

他山之石:刊发反映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继续教育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的文章。如:《德国工程类专业“双元制”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及教育启示——赴德考察学习随感与思考》、《美国西点军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特点》等。

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刊发“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的高水平、高质量征文。

继教信息:刊登国内外继续教育领域及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的会议、活动、项目介绍等消息。

来稿投寄:北京市6304信箱《继续教育》编辑部,邮政编码:102206

编辑电话:王红军:010-66366871,贾利特:010-66366872,李养正:010-66366874,郭延彬:010-6636687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