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工程问题的定义

工程问题的定义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7:51

工程问题的定义

工程问题的定义篇(1)

【关键词】电力营销;数据质量;分析;挖掘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 58(2012)09-0170-02

1、引言

数据完整和准确是理想化的目标,新疆本身基础跟内地省有一定差距,尤其在营销用户档案管理方面,由于新疆地域广、人员分布分散,很难保证普查能完整准确的获取用户的档案和用电信息。导致新疆电力营销业务应用系统运转中的很多问题是用户档案数据错误或缺失而引起的,从而使基层的业务人员和系统运维人员天天忙碌于处理这些问题,而没办法腾出手更多的从事一些提高服务质量的工作。提高数据质量,保证数据准确率和完整率的工作迫在眉梢,针对此项工作,新疆电力公司一方面加大对用户信息的普查力度,加强对客户档案信息的管理,同时我们利用系统自定义查询功能,配置业务逻辑校验查询规则,每月定期通报考核各单位的问题数据

2、营销数据质量管理和业务逻辑

90年代中期美国麻省理工开展的全面数据质量管理(TDQM—Total Data Quality Management)活动,借鉴了物理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的成功经验,提出基于信息生产系统所生产的数据产品的质量管理体系。它指出数据作为信息系统所生产的产品,也应当将其作为具有生命周期的产品进行管理,要由专门的数据管理员按照PDCA四个环节管理数据产生的过程和结果。

数据质量管理的方法基于TDQM思想,主要步骤包括质量定义、度量、分析和改进。

(1)定义:定义质量要求,反映数据提供者、生产者和管理者对数据产品不同角度的质量要求。

(2)度量:根据数据产品及其质量定义,确定质量指标体系,跟踪数据的量度,监控数据质量。

(3)分析:分析质量问题出现的原因。

(4)改进:根据分析结果,采取措施消除产生数据质量问题的根源。如采用数据修正、转换等技术方法改进如重码、数据不一致等问题,或者制定政策改进数据的生产过程和管理方法。

全面数据质量管理(TDQM)具有如下特点:

(1)周而复始循环的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完结,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循环结束了,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可能还有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再进行下一个循环,依此类推。

(2)阶梯式上升循环不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的循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水平逐步上升的过程。

通过分析营销数据质量管理的业务过程,结合全面数据质量管理(TDQM)思路,得出营销数据质量管理业务模型如下图:

营销数据质量管理是对营销业务及营销分析与辅助决策业务中的数据质量进行全面管理,主要包括定义定义、度量、分析、改进四个步骤:

质量定义:根据营销业务及营销分析与辅助决策业务可能存在的数据质量问题,从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及时性及适用性等维度,对业务数据进行剖析,发现数据问题潜在规律,对问题进行分类,定义各分类问题数据的核查规则与改进规则,最后根据问题分析、重要等级等定义问题考核规则,作为数据质量考核的依据。

度量:根据问题数据核查规则,定期、不定期对各种问题数据进行核查,找出质量问题数据。

分析:通过对问题分类、分布、趋势等分析,找出数据质量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为后续改进提供依据。

改进:通过技术及管理两方面对数据质量进行改进。技术方面:发起问题修正流程,人工或自动修正问题数据,并回流到数据源,实现数据质量的闭合管理;除了数据质量本身问题,也应该对数据质量产生过程进行修正(如程序BUG等),才能在技术层面确保不再有同样新问题数据产生。管理方面:通过数据质量考核等管理手段,促使管理人员、业务人员等提高数据质量意识,促进数据质量提高。

围绕着营销业务数据质量及营销分析与辅助决策分析数据质量,通过定义、度量、分析、改进四个步骤周而复始地进行,逐步解决问题数据,促进数据质量水平不断上升。

3、应用逻辑

根据营销数据质量管理业务模型分析,数据质量管理业务功能可分为定义、度量、分析、改进四大部分,通过对业务功能的继续抽象,可以将各业务功能的共同点抽取出来。

定义部分:包括数据产品模型、生产模型及质量模型定义。数据产品模型定义指数据实体相关描述,相当于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字典;数据生产模型定义指数据产品生产过程的描述(过程),如数据属性的产生环节、责任单位等;数据质量模型提供了关于质量要求的描述,包括数据质量核查及修正规则定义、质量考核规则定义。

度量部分:通过对各种分类数据质量核查过程抽象,度量部分可以分为数据核查及核查引擎两部分。数据核查提供操作者与核查,而核查引擎根据核查规则从业务数据中筛选出问题数据。

分析部分:问题数据的原因定位,包括分类问题分析、问题分布分析、问题趋势分析、问题解决情况分析、问题分析报告。

改进部分:提供问题数据修正及数据质量考核。数据修正可分为人工修正及自动修正,自动修正指利用已定义修正规则通过修正引擎完成修正,数据修正先在数据质量管理数据库上进行,记录修正日志及结果,通过审批后,归到到业务生产库。数据质量考核则根据考核规则,计算各考核单位指标得分及排名,作为考核依据。

4、数据逻辑

基于数据质量管理的业务逻辑模型及应用逻辑架构,根据数据质量业务数据特点,可将营销数据质量管理数据分为:元数据、异常数据、改进数据、分析结果数据等,异常数据来源于营销查询数据库、营销分析与辅助决策数据的核查结果,核查结果的修正数据回流到营销生产数据库。

5、数据治理

通过以上的工作逻辑,现场数据治理工作将按如下流程开展:

1)规则制定

按照业务逻辑要求制定相关规则。

2)脚本编译并确认根据规则编译查询统计脚本,验证脚本符合业务逻辑。

3)统计核查问题

执行脚本统计问题。

4)问题分类分析

按照问题思考整改方式方法。

5)整改

通过修改数据或走流程的方式进行维护数据。

6)系统或业务优化

分析问题产生原因以便对业务开展方式、管理方法或系统流程进行优化。

工程问题的定义篇(2)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整体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 案例教学

近年来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先进有效的方法被广泛地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然而案例教学法又具有个别性、特殊性、局部性的特点,这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构成了一对矛盾,如何处理局部与整体、个别与一般、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是案例教学法运用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势必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性理解,甚至导致肢解、割裂马克思主义的危险,最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要体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根本方向背道而驰。如何处理案例教学法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关系?下面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简称“原理”课)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一、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出发确定案例教学的适用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完整性、教学体系的逻辑合理性、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一致性。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由于其选材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教学形式的灵活性与生动性、学生参与的广泛性,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然而案例教学法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哪些内容适用案例教学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一些涉及重大政治理论问题,如“六个为什么”、“四个如何划清”等问题;一些涉及国家大政方针不容争论的问题;一些涉及政治敏感问题;一些涉及社会安全稳定的问题等,是案例教学难以“承载”和“驾驭”的,弄不好会引起学生的思想混乱甚至导致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使用案例教学法的有如下几类问题:一是有待加深理解的理论问题。例如“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感到特别抽象难以理解的一个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原理,我们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对话”的历史发展过程为例,讨论分析中美之间的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表现,以及它们是如何推动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的。这就不仅使理论的抽象性转变为具体性、生动性、可感知性,而且达到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目的。二是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问题。例如“价值评价”问题,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评价体验来掌握正确价值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三是由于缺乏感性认识而容易产生思想认识偏差的问题。例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问题。从理论上说学生都知道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但往往在现实中又认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比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为了使学生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及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有正确的认识,我们以美国总统大选为例,用事实来纠正学生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认识上的偏差。又如,关于如何正确认识苏联模式和苏联解体的问题。显然这个问题学生是严重缺乏感性认识的,甚至老师对这个问题也难以三言两语说清楚,说不清楚就容易导致认识上的偏差。因此我们运用案例教学方法,给学生播放纪录片《大国崛起》中关于苏联的《风云新途》一集和纪录片《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有了生动的史料为依据,再经过思考和讨论就比较容易达成共识。四是学生普遍关心而且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例如:民生问题、生态问题、经济危机问题、网络问题、科技发展问题、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国际关系问题、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等等。这类问题使用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非常熟悉的材料中体验到实践中的理论意义,得到思想和理论认识的升华。

二、确保案例教学环节的整体性,凸显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分析方法。

典型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常用的科学分析方法。如马克思不仅把当时的英国社会作为研究资本原始积累的典型形式,而且把它作为剖析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典型形式。从本质上看,案例教学方法就是典型分析方法的运用。一般来说案例教学主要包括四个相对稳定的环节:案例选择、案例呈现、案例讨论、总结与点评。这四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第一,案例的典型性是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进行案例教学就必须有丰富的典型案例,然后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加以选择。依据什么条件在同类材料中选择典型呢?(1)“成熟、充分、完备”和“最少受干扰”。马克思之所以选择英国作为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典型,首要原因就是这种生产方式在西欧各国中,以英国发展得最为充分最为成熟,因而才在同类中具有代表性,即典型性。而且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最少受干扰”,因为,只有最少受到外部条件或特殊因素干扰的地方,才能保证资本主义沿着自身的自然进程发展,才能准确地体现出同类对象的正常条件下的一般状态。我们的教学案例也应当符合“成熟、充分、完备”和“最少受干扰”的条件,所选案例要具有完整性而不是支离破碎的片段,更不能是道听途说或胡编滥造的。(2)必要的资料条件。掌握有关对象的必要资料、材料,是该对象可以被认识的基本前提,这是毫无疑问的,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如此。马克思选择英国作为典型,条件之一就是“不列颠博物馆中堆积着政治经济学史的大量资料,伦敦对于考察资产阶级社会是一个方便的地点”[1],在有关英国工厂、社会情况方面,也有工厂视察员、医生、调查委员们“那样内行、公正、坚决的人们”所提供的统计材料,相比之下,“德国和西欧大陆其他国家的社会统计,与英国相比是很贫乏的。”[2]我们的案例选择也应当满足这一条件,只有对相关资料掌握得越充分才能分析得越透彻。(3)普遍性。教学案例应当具有普遍性而不是偶然性的特例,通过案例的分析可以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4)时代性。案例内容能够反映当今时代的历史背景、时展主题、历史发展潮流、社会生活发展变化、价值追求、道德风尚、思想演变等。例如,我们在指导学生对文艺作品进行价值评价时选择了歌剧《白毛女》,因为:一是它经过了实践和历史的检验,符合“成熟、充分、完备”的条件;二是它是师生所熟悉的,所掌握的资料也比较丰富;三是它不仅是广大人民群众所普遍知晓,而且具备优秀作品的共性;四是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我们在纪念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这样的背景下,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样的标准来谈《白毛女》,这就使它具有了厚重的历史感和强烈的时代感。

第二,案例呈现的生动性是案例教学的必要条件。案例呈现有很多方式,如教师口述、文字显示、多媒体课件展示、音频、视频等。但不管哪一种方式都必须生动地把案例展示出来,增强案例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口述的方式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艺术,既能够全面叙述案例内容,又要突出关键细节和核心内容;既做到言简意赅,又要声情并茂,以语言和情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多媒体课件展示,则要求做到图文并茂、音像结合、动静结合,以画面和声音等艺术动感唤起学生的共鸣。同样的案例,不同的呈现方式,其效果就会大相径庭。

第三,案例讨论的有序性、启发性是案例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案例教学法的重要环节是案例讨论,案例讨论不是学生自由发言,而是围绕着问题来展开的,所以问题设计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问题设计包括“问什么”、“怎么问”、“何时问”等环节。

关于“问什么”。“问什么”必须体现教学的主题、主线和主要内容,必须紧扣所授课章节或专题的重点、难点、主要理论观点、主要知识点,要深入分析案例材料,寻找材料与理论的契合点进行提问。切忌就事论事。例如,讲“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我们的案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对话”的发展过程,我们的目的不是讲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的历史,因而提问就不能问一些中美两国关系中的历史事件的细节,而是这些历史事件背后所体现的矛盾斗争性与同一性。因此我们的问题是“中美关系的矛盾斗争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矛盾同一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中美两国关系为什么会时好时坏?”“中美关系曲折发展与双方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有什么关系?”“在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时,在什么情况下应当采取求同存异的处理原则,在什么情况下应当采取存同求异的原则,在什么情况下采取针锋相对的立场?在什么情况下应当采取互利互让双方共赢的立场?”等等,所提的问题都围绕着“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这一原理。

关于“怎么问”。首先要求问题内容明确,语言简练,表达准确到位,从问题本身能够看出作答的基本要求。一般而言,问题无非包括三大类: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是要求进行定性判断或是非判断。“为什么”要进行原因探究,要进行推理论证。“怎么样”要求描述性状或提出解决办法。其次是问题的启发性和可答性。简言之,要让学生“有话可说”且“有话想说”。要尽可能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使问题与学生的切身感受联系起来。例如:讲解“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问题,我们采用的案例是电影剪辑师迪迪·艾伦由于一次工作失误而带来一场电影剪辑革新的故事。我们的问题是“如果你是迪迪·艾伦,当你因工作失误而受到指责后,你怎么办?”这类问题是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甚至每个人在工作中都有可能遇到,所以学生一定有话可说。在个人的经历中也很可能有过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让学生说出来对于其他同学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最后是问题的层次性。一般来说,问问题应该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递进式地进行。问题与问题之间往往还有一定的逻辑联系,必须确定提问的先后顺序,否则就无法回答。比如要回答“为什么”必须首先知道“是什么”。

关于“何时问”。“何时问”讲的是提问的时机。在案例讨论之前,老师一定准备了相关的问题,但是不是在案例呈现之后就一股脑地倒出来呢?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的时候可以摆出全部问题然后进行讨论,有时候则是逐个提问逐个讨论,有的问题则用于讨论过程中引导讨论的“走向”,有的问题用于应对讨论的僵局,等等。提问在整个案例讨论中就像风筝的绳子一样牢牢控制在老师的手里,又能够体现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意境。如何掌控讨论过程?关键在于老师对讨论问题的把握、对学生发言观点进行预测与引导。学生发言的观点可能是五花八门,或是互相对立,或完全一致,老师必须作出恰当的引导,切忌讨论跑题,或进行无谓的争论,或简单重复,或以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等。

第四,总结与点评的深刻性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老师必须对案例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概括特殊性案例的背后所蕴含的普遍性,使学生在理论认识和思想认识上得到升华,在实践中获得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例如,讲授“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原理,我们选择的案例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围绕着“中国为何要开展载人航天工程”、“中国何时开展载人航天工程及如何开展载人航天工程,取决于哪些因素”、“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等问题开展讨论。最后对讨论进行总结点评,归纳出如下理论要点:人类所有实践都必须遵循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成功的实践必然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正确价值目标的形成以相关的真理为根据;价值的实现以把握相关真理为前提;真理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真理的价值就在于指导人们实践取得成功;不仅是像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这样的重大科学工程需要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而且我们所做的所有工作都需要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三、提高案例教学法对理论整体性的“驾驭”能力。

课堂教学是在有限的时空中进行的,选择的案例也只能是有限的或单一的。单一的案例如何能够“驾驭”理论的整体性?

第一,案例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准确把握概念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判断、推理、原理、原则等构成的。对概念的完整准确理解是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首要环节。例如“价值”概念是“原理”课教学的难点。难就难在如何对“价值”概念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如何把哲学层面的“价值”和经济学领域的商品的“价值”统一起来,如何区分物的价值与人的价值,有没有“普世价值”等问题。教材从哲学层面对“价值”作出界定:“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3]哲学上的“价值”是对具体价值内容和形式的最高抽象概括,反映的是价值的共同本质,是一个统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基本范畴。为了完整准确地把握这一概念,我们采用了案例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1)以“自然资源价值”为例,从价值的基本构成要素“什么有价值”、“对谁有价值”、“为何有价值”、“怎样实现价值”的分析入手,着重分析“价值”定义中的四个关键词:“客体”、“主体”、“满足需要”、“意义关系”,所有的价值形式都包含这四个基本构成要素。(2)对价值所涉及的领域进行归纳,包括政治价值、经济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科学价值、生态价值等,这就为讲解商品价值问题做了铺垫,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显然是属于经济领域的价值问题,是价值的特殊形式。(3)从价值的表现形态看,可分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人的价值,指出了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是有区别的,在人的价值关系中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人的价值主要表现为人生价值,主要是指人对社会的贡献。可见人生价值也是价值的特殊形式。(4)关于“普世价值”问题。近年来关于“普世价值”的观点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引起人们认识上的混乱。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从主体的同质性上看,在同一个党派、民族、阶级、国家里有着共同的价值观,从一定历史时期看,人类也存在某些共同的利益和需要,因而可以达成某些价值共识。但从价值观的时代性、阶级性、民族性来看,并不存在“普世价值”。哪怕是自然资源这种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价值,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人们对它的价值判断也是不同的。

第二,以综合性案例统领相关理论问题,体现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在教学实践中如果片面强调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信息量,在讲课时讲了很多的事例,但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很少,这样就使得理论支离破碎。我们的体会是案例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不在于“丰富性”而在于“综合性”。例如,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问题。涉及实践的含义、特征、基本类型、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与统一的前提和基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的基本环节、实践思维方式等问题。为了使学生对实践问题形成一个整体性认识,我们采用了案例教学法,选择的案例是世纪之交我国进行的重大实践活动——三峡工程建设。通过视频展现三峡工程建设的主要过程。然后进行讨论。第一个问题是“三峡工程建设至少要考虑哪些问题”。同学们发言非常踊跃,从人力、物力、财力、科技实力、环保、文物保护、移民等各方面都讲到了。如果仅停留在这样的层面,学生的理论认识就不会得到提高,掌握实践观相关理论的目的也没有达到。因此,我们把学生的发言归纳为6类问题:为何要建设三峡工程(实践的目的)、谁来建设三峡工程(实践的主体)、三峡工程建哪里项目(实践的客体)、能不能建三峡工程(实践的条件或中介、手段)、怎样建三峡工程(实践的实施过程)、建三峡工程应考虑的其他问题(影响实践进行的其他因素)。这6类问题概括了实践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实践的基本环节,不仅从事所有的实践活动需要考虑这6类问题,而且评价实践活动也需要考虑这6类问题。这6类问题还体现了实践的基本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第二个问题是“三峡工程建设涉及的具体实践类型有哪些?”由此引出的是实践基本类型的划分及其相互关系、不同类型的实践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第三个问题是“结合三峡工程建设,说明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从三峡工程建设的历史背景、三峡工程建设的论证到建设、从建设到效益的发挥、三峡工程与古今中外著名水利工程的对比等角度进行分析。总之,以一个综合性的案例引出所有相关的理论问题,使所讲授的理论形成一个整体。

第三,以案例分析的特殊角度体现思想政治理论各门课程教学的整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五门课程,其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统一的,但在具体教学内容上又必须避免交叉重复,体现思想政治理论各门课程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都有专门的章节讲述关于价值观的问题,但侧重点各有不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着重讲人生价值,解决如何创造人生价值的问题。《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章中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从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角度说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原理”课是在上述两门课之后开设的,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讲授应当具有整体性、概括性、总结性的意义,使学生对以往关于价值观内容的学习得到一个理论上的升华。这就使三门课中关于价值观教育形成一个整体,并且体现了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规律。在实际教学中每一门课都无法了解其他课程是否用上同样的案例。但是在案例的分析上却是可以大体上把握不同课程的特点的。例如雷锋精神这一事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一般着重从创造最大的人生价值这个角度来分析,而“原理”课则从价值观的形成和作用的角度来分析。又如自然资源价值问题,《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主要从生态文明建设上讲到。而“原理”课则是从自然资源价值这种特殊的价值形式中概括出价值的一般定义及价值的特征。

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性。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完整性、教学体系的逻辑合理性、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一致性。案例教学是其中一种方法,它与其他方法相辅相成,共同完成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任务。

参考文献:

工程问题的定义篇(3)

同志们: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动员全局上下统一思想和行动,扎实做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集中整治专项行动。

刚才,X同志宣读了我局《关于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行动工作方案》,请同志们按照方案要求,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抓好专项行动再强调几点意见。

第一,准确把握集中整治专项行动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关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重要论述为指引,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查摆问题。一要把握专项行动的目标要求。在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深刻指出,形式主义背后是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官僚主义背后是官本位思想。开展专项行动,就要着力解决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满足于做表面文章、重显绩不重潜绩、重包装不重实效、工作不实等形式主义问题,着重解决价值观走偏、权力观扭曲、在人民群众利益上不维护不作为等官僚主义问题,巩固拓展全面从严治党成果,推动党中央、省委和市委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位。二要把握专项行动的方法要求。此次开展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必须坚决落实党组(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主体责任,坚持以下看上查问题和以上率下抓整改相结合,既要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查准、查深、查实,又要做到真改、实改、彻改,推动作风建设取得新成效。

第二,准确把握集中整治专项行动的主要任务。《方案》中已经明确,专项行动必须精准聚焦,紧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我局的主要表现,坚持“四对标四整治”,着力解决“多、推、虚、浮”问题,做到规矩严在经常、监督就在身边、作风转在实处。一要坚决破除“多”的问题,切实把数量降下来。加强对会议、文件源头的刚性把控,坚决落实市委关于进一步改进调研工作和文风会风的“X”规定要求(调研“六不”:不提前打招呼、不层层陪同、不预先指定调研对象、不走马观花、不弄虚作假、不扰民。文风“五不”:不层层转发、不以发文和开会为考核依据、不扩大发文范围、不提高发文规格、不报无实质内容的简报。会风“四严”:严控会议规格、严控会议数量、严控会议议程、严控会议时间。工作程序“三规范”:规范办文程序、规范办会办活动程序、规范接待程序),大幅减少会议、文件和检查、考核次数,切实减轻基层负担,把党员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抓落实、促落地上来。二要坚决破除“推”的问题,切实把责任担起来。聚焦“庸懒散、推拖绕”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在我们系统还是普遍存在的。庸就是无能力。解决棘手问题无招数,两手一摊往上推;指导工作无意见,你们研究你们干;开会讲话无底气,不中要害没措施;处理问题无原则,哈哈一笑当好人。懒就是身子重。工作不下沉、不深入、不调研、不学习;习惯做太平官、安逸官;福利待遇摆级别,工作起来求快活。散就是不讲纪律。上下班迟到早退,遇事不请假,外出不报备,摆资格摆谱子,目中无人,老子天下第一。推就是不想为不愿担担子不愿负责任。工作拈轻怕重,打太极、踢足球、当叶公、惜羽毛;工资待遇求级别,工作起来讲副职,退居二线找借口。拖就是不讲效率。“会不开长、文不过夜、事不隔天”的要求在我们X系统还没有形成氛围,能拖则拖的现象仍然存在。绕就是遇到困难绕道走。只要遇到困难总是想方设法绕道走,能绕则绕、能推则推的现象依然存在。今后我们将力戒不想为、不能为、不敢为和责任往下推、板子往下打,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健全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干事创业的干部撑腰鼓劲,激励党员干部在其位、谋其政、干其事、求其效,在新时代展现新担当新作为。三要坚决破除“虚”的问题,切实把工作实起来。力戒喊口号、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突出实践、实干、实效,让热衷于搞形式主义的人失去市场、承担风险、付出代价。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和担当,实打实地谋划推进工作,切实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努力作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四要坚决破除“浮”的问题,切实把身子扑下来。着力解决调研上“浮浅”。部分同志不深入调研,对分管领域的基本情况不清、对工程的基本要求不清,请同志们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抓好学习和调研,切实解决调研浮浅问题。着力解决政策上“悬浅”。部分同志对分管领域的政策“悬浮”在上面。具体落实时不知如何抓,是比较典型的“浮”,不研究政策背景和具体内容,不能有效的把政策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着力解决作风上“漂浮”。作风“漂浮”问题是一切问题的根本;如何把工作做到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汇报工作说结果,不要强调过程多辛苦,其实领导很清楚;请示工作说方案,至少1~2个方案并推荐一个方案,不要让领导当学生你当老师;总结工作说经验、说体会,逻辑清晰,找出关键点、失误点和需要反思点;布置工作说标准,工作有布置就有考核,要考核就应有标准,否则下属不知道如何做,也没办法考核;交接工作要讲道德,要把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毫无保留的交给继任者,把未完成的各项工作毫无保留的逐一交接,不要设置障碍;领导工作别“瞎忙”,比尔盖茨说过:“一个领袖如果整天很忙,就证明一件事,能力不足。”如果作为领导者的你很忙,不妨问自己四个问题:我在忙什么?我忙的事情有多大价值?我做的事情别人会不会做?我为什么会这么忙?以此与同志们互勉,切实解决好作风漂浮问题。今后各级领导要真正深入X一线,深入群众,把工作力量向X基层下沉,资源、服务、管理向X基层倾斜。

第三,准确把握集中整治专项行动的关键环节。一要抓实“学”这个基础。坚持把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二要抓住“查”这个关键。局领导和副处级以上干部要真正把自己摆进去,切实把自己身上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查准、查透、查深。三要抓紧“改”这个根本。坚持边查边改、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对查摆出来的问题,制定方案,建立台账,落实责任。四要抓好“立”这个保障。深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产生的思想和利益根源,强化建章立制、举一反三,坚决打好作风建设持久战,确保不反弹不回潮。

就打好作风建设持久战,具体来讲,我认为应着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一要解决多的问题。以后的会议、培训一定要制定方案,说明会议、培训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不解决问题、没有目的的会议、培训一律不开不办;解决会议长的问题,今后凡专题性的会议不允许超过1小时,领导讲话不允许超过40分钟;解决文件多的问题,严格控制下发文件,对转发文件,没有新要求新规定新措施的尽量做到不发。二要解决推的问题。今后严格执行职责分工,坚决按照职责分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会后将出台履行职责分工细则。对于分工不明确事项,由主要领导签批办理,涉及各位领导的,以签批中的第一人为责任人。三要解决虚的问题。总体上说,我们工作虚的问题不多,但也存在,要着力解决好工程建设领域虚报进度问题;要着力解决好经济运行上虚报瞒报问题。四要解决浮的问题。浮的问题的根本就是作风不实的问题。一是解决会议浮,今后不解决任何问题的会议不开;二是解决学习浮,今后的学习一定要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解决X系统的建设、管理、执法、服务一些政策理论与学习结合起来;三是解决调研浮的问题。其实有的同志安排的调研就是去胡差事、做样子,其出发点就是胡就是浮,今后的任何调研都要有实质性的、有见解、有意见建议的报告,否则不要安排调研;四是解决学习浮的问题。今后中心组学习除了完成规定动作外,一定要结合工作实际学,每次的交流发言要有质量、有深度,业务知识学习主要依靠每个人自学,结合工作实际,遇到什么就围绕解决什么问题学。五是解决抓工作浮的问题。工作三分布置七分检查,有布置就要有检查督促,任何一项工作都要有时效性,要在规定时间节点内完成任务,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更不能胡一天了一日,要强化工作责任担当意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投入到X工作中去。

第四,准确把握集中整治专项行动的重点领域。脱贫攻坚是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的重点领域。一要咬定目标不放松。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坚决贯彻党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严格落实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不动摇、不懈怠。二要聚焦重点不松劲。坚持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贫困地区X脱贫攻坚工作要求,坚持轻重缓急原则,强化农村道路建设。

工程问题的定义篇(4)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8-0028-02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显而易见,这种表述方式将主语省略了,其主语正是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是“化”这一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主语”是因,“化”是果。无因肯定无果,否则会陷入的泥淖之中。针对这一无“主语”的反常现象,俞吾金提出要认真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及其局限性,李世坤提出正是由于缺少“主语”这种不完整性、不充分,给者找到了理论的依据。然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不可能是一个无主语的自然而然的过程,它应当是由特定主体指导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的统一体。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究竟是谁呢?

一、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研究

学术界一致认为:“在当代中国从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研究,并从理论与实践上进行分析的人和组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1]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研究各有侧重,研究成果众说纷纭,但是都可以归结到“主体多元论”和“主体一元论”的论述当中。

(一)主体多元论

“主体多元论”以徐松林和汪青松为代表,徐松林认为:“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思想家、领袖群体和无产阶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汪青松认为:“中国、中国人民、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2]。

(二)主体一元论

“主体一元说”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只有一个,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李士坤和王增智。李士坤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是一个政党,在中国它就是中国共产党。”王增智认为:“中国共产党集体组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的核心。”[3]

二、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及相互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研究过程中学术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基本形成了领袖人物、理论工作者、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这几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共识。很多学者从这几类主体的作用角度进行了分析,并初步探讨了这几类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丰富和发展了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野。笔者认为“主体一元论”只是从一个政党的角度来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政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当中起特殊的领导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他主体的作用。尽管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但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相互转化,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作用。因此,“主体多元论”更符合实际也更科学。

但是实事求是地讲,这些学术界关于“主体多元论”的探讨本身还不是很深入,没有抓住关键,没有牵住牛鼻子。尤其是对主体间相互关系问题研究不足,导致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依据,眉毛胡子一把抓。为此需要厘清单个或多个主体是否具备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条件?如果不厘清这个核心问题,就难以实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目标。领袖人物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两者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命运共同体,由此领袖人物完全足以代表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领袖人物是理论工作者中的一部分也同时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理论工作者所处的特殊的地位不能只注重了领袖人物的作用而忽略了理论工作者的作用,两者正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因此理论工作者也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一部分,不是可有可无的部分。

由此“主体多元论”中的“主体三元论”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其主体是由领袖人物、理论工作者、人民群众三部分组成。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三元论”有且仅有在这三个主体同时起作用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只有认真分析整个主体间以及各个主体间的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才能实事求是,才能求真务实,才能密切联系人民群众。

(一)领袖人物和人民群众的关系

领袖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伴随着社会历史发展的大问题,也是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认识的基本问题[4]。领袖人物的产生不仅顺应了时代,更顺应了民心。没有他们,群众的斗争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其特征是盲目无组织性。人民群众虽然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社会实践的主体,但是由于人民群众自身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不甚了解等原因导致主体作用发挥不足,难以成为合格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因此渴望领袖人物的产生从而成为实实在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此刻,领袖人物的出现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一个能够启发人民群众思想、提高人民群众热情,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领袖人物的出现,便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动力支撑。

领袖人物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动力是由其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决定了的。这种动力在于,领袖人物是人民群众的领导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强有力的指挥者,他们引导人民群众进行实践,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基础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作用的实现依赖于领袖人物,人民群众是领袖人物作用能否发挥以及程度大小的决定力量。历史唯物主义是从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角度来分析领袖人物的,并认为这种贡献是与普通人有本质区别的,有的时候这种贡献是至关重要的,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领袖人物不是万能的,领袖人物来源于群众,来源于基层,来源于实实在在的生活。

领袖人物和人民群众的相互关系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实践,既需要领袖人物的指导,又需要人民群众广泛的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既是人民群众这一主体的伟大实践,又离不开领袖人物这一主体的推动作用,两者缺一不可。

(二)理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理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个主体相互关系殊的一对。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特殊的历史节点上,理论工作者却发挥了人民群众所不能发挥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过程中,绝对不能无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也绝对不能仅重视理论工作者的作用,对两者的关系应该正确把握和科学看待。

人民群众是以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成果为践行的根本方针。理论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正确的实践是由正确的理论所指导,反之错误的实践一定是由错误的理论导致的。由于人民群众自身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实践多数是盲目的。因而,理论上的正确指导是人民群众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的关键。人民群众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是理论工作者从事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实现理论创新的基础,理论创新要深深地根植于人民群众的生活,服务于人民群众生活。

理论工作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必要保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两个环节。离开人民群众的实践或者离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就难以延续。离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人民群众的实践就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理论工作者的理论成果是在人民群众实践的基础上总结而成的,必须再经过人民群众的实践进行检验。理论工作者的理论成果丰富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保障。

总之,人民群众的实践与理论工作者的关系是“现实”与“理想”的关系,“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现实”。合适的“理想”可以指导“现实”,不合适的“理想”不会指导“现实”。

(三)理论工作者与领袖人物的关系

理论工作者与领袖人物的关系,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个主体相互关系殊的一对。其“特殊地位”体现在理论工作者和领袖人物的关系说到底就是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和衡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界始终不能绕开的重大现实问题。理论工作者是追求真理的一批人,因此说理论工作者是“求真”的一批人。理论工作者是文化水平较高、理论素养深厚的一批人。他们是从“真”的角度来阐释社会问题,对于社会一般性问题比一般人理解得更深刻,他们更多的是从普通大众的角度分析问题,并很容易能得到普通民众的认可和支持,理论的社会化程度与理论工作者受欢迎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但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一些理论工作者的理论工作与客观实际接触的机会较少,主观上追求个人利益的满足而牺牲了广大的集体利益,没有站在解决整个社会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只是简简单单就事论事进行阐述此类问题,并没有实质性地提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措施,导致其理论处于与实际脱节的尴尬境地。不接地气的理论注定是失败的理论;能经受住实践挑战,经得住历史考验,才能是真正的理论:真正的理论既要追求“是”也要追求“实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实事求是”。真正的理论不仅仅是“求真”,更应该要“务实”,也就是“求真务实”。领袖人物是“务实”的一批人,他们追求政策的时效性、连续性,政策的落实会对社会产生短期或者长期的影响。他们的政策有时候与理论工作者的理论格格不入,有时候与理论工作者的理论不谋而合。当理论工作者的理论和以领袖人物为代表出台的政策出现碰撞,社会问题频发、格格不入的情况会时常出现。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求真”和“务实”没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假如理论工作者的理论更“务实”些,以领袖人物为代表出台的政策更“求真”些就会很好地解决此类问题。

因而,理论工作者与领袖人物之间各有所长,只有取长补短才能达到最优状态。

(四)领袖人物、理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

理解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是一个难题,但是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个主体之间的关系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问题的缺失是不是产生的原因?主张对历史的客观规律予以否认,只看到支流忽视了主流,混淆了现象和本质的区别,历史进程中的阶级错误经过片面的分析从而达到否定整个历史过程的结果,其根本性质是历史唯心主义[5]。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告诉我们:每当理论创新遇到挫折之时,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主体关系不和谐的时期。李世坤提出正是由于缺少“主语”这种不完整性、不充分,给者钻了空子。笔者认为主体关系不和谐是粉墨登场的根本原因。仅仅认识到“缺少”主语这一问题是不够的,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是不足以说明问题的。如果这三个主体之间的关系不和谐,即使在有了“主语”的前提下也会出现的现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个过程,其从最初的相互接触,逐步到相互了解,最后达到相互融合的过程经历了几代人的辛苦探索和付出。只要了解理论工作者、领袖人物以及人民群众这一相互结合的过程肯定不会产生茫然失措或者断章取义,最后怀疑历史,否定历史。但是现代人就不一样了,他们没有经历过革命年代的血雨腥风,没有经历过中国向何处去的艰辛探索历程,没有深刻领会到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他们经历过的只是物质生活的丰富但是精神生活的空虚,经历过的只是中西方传统价值观念激烈的碰撞、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经历过的只是从小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到最后一些人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悲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现在该往何处去?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成长中的烦恼”,不可避免。我们要敢于亮剑,就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人物、理论工作者、人民群众这三个主体出发。

三、小结

领袖人物是动力,理论工作者是保障,人民群众是基础。三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有在人民群众的实践基础当中和领袖人物正确领导的动力下以及在理论工作者的深入研究的保障下,才能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泽强.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主题的相互关系[J].思想理论研究,2014(2).

[2]钟文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研究述评[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1).

[3]李世坤.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7).

工程问题的定义篇(5)

关键词:林业工程;营林造林;工作意义

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社会愈发重视林业产业的发展,我国多地的林业工程经多年发展,林业工程规模不断扩大,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森林资源,解决了相应的生态问题。但在林业工程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营林造林缺少规划、科学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限制了林业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基于这种情况,从营林造林工作的实际意义出发,探索营林造林科学发展的有效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林业工程中营林造林工作的实际意义分析

(一)营林造林的生态意义分析

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生态问题较多,自然生态调节能力较低,水土流失问题及土壤沙漠化问题较为严重。营林造林工作可有效增加一定区域内的森林面积,提高当地水土保护能力,提高森林生态调节能力,从根本上解决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等问题的不良影响,净化城市空气,降低自然灾害的破坏,因此营林造林工作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作用。

(二)营林造林的社会意义分析

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森林资源具有特殊意义,提供丰富森林物产的同时,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是人类生存的重要保障。营林造林工作可有效增加城市周围的森林面积,净化人们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同时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促进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营林造林的经济意义分析

林业作为我国传统的支柱产业,广泛涉及造纸、木材加工、化工等行业,是重要的工业生产原料。营林造林工作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仅体现在原材料提供方面,森林面积的增长相应带动了旅游行业的发展,解决了部分地区林农的就业问题,并围绕林业旅游促进了餐饮、酒店等周边产业的经济发展。

二、营林造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人才匮乏

营林造林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涉及树木种植、培育、防病虫害等多个方面,对于相关工作者的知识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目前林业相关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较少,多数营林造林一线工作者并未接受过专业的知识培训,限制了营林造林的进一步发展。

(二)管理监督缺失

营林造林作为一项福泽后代的生态工程,具有规模大、周期长等特点,需要科学、先进的管理监督工作配合,才能保障林业工程的良性发展。就目前林业发展而言,管理及监督工作缺失较为严重,一方面多地林业产业仍沿用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缺少对于林区的科学生态管理,不利于林业长期发展;另一方面,对于林业发展,相关部门存在监督不及时的问题,导致林业发展问题发现、解决滞后问题,从而限制了林业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三、促进营林造林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措施分析

(一)加强人才培训

人才资源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发展资源,各地林业相关部门,只有全面加强营林造林人才培养工作力度,打造出专业知识技能过硬的精英队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林业发展技术薄弱问题,确保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和科学技术得以有效落实,促使一线林业工作者在实践中得到知识技能并进一步成长,从而达到促进林业工程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加强林区科学规划

我国地域广袤、环境复杂,不同地区的地理地貌及森林资源需求等差异巨大。因此,在实际开展营林造林工作前,应做好相应的林区规划工作,从当地实情出发,合理确定营林造林工作计划,科学调整经济林、生态林比例,在满足地区生态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尽量丰富林区树木种类,合理利用当地优势树种开展营林造林工作,从而提高营林造林工作的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

(三)强化林业发展管理

营林造林工作的发展离不开林业部门的支持和政府的引导。各地林业部门应优化林业监督制度,加强林业发展管理,对林业工程建设实施动态质量跟踪管理,保障林业发展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并得以科学解决,从而促进营林造林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营林造林工作作为林业工程的基础,其工作意义与林业工程意义相同,即促进林业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但就现阶段林业发展状态分析,营林造林工作仍存在人才匮乏、管理缺失等问题。因此,各地林业部门应全面加强人才培训和林业监管工作力度,从根本上解决林业发展科学技术薄弱问题,从而实现营林造林工作意义的升华。

参考文献:

[1]朱文弘. 探讨林业工程中营林造林工作意义[J]. 民营科技,2015(02).

工程问题的定义篇(6)

【关键词】材料工程基础;改革思路;课程体系;教学手段;能力培养;评价体系

“材料工程基础”是教育部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中主干专业基础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长期以来,备受学校和院领导的重视,这对材料工程基础课程的改革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行课程改革,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对材料工程需要的新型人才是材料工程教学团队需要认真思索的关键问题。

1 课程体系

材料学是一门试验性科学,涵盖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四个方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材料制备与加工的科研与生产工作,材料的多样性,各种材料制备、加工方法千差万别,材料工程问题就显得错综复杂了,这就要求从这多种多样的工程问题中提炼出各种材料制备与加工的共同涉及基础问题,建立材料学学的平台课程―材料工程基础完整的知识体系。

“工程”是科学的某种应用,通过这一应用,使自然界的物质和能源的特性能够通过各种结构、机器、产品、系统和过程,是以最短的时间和精而少的人力做出高效、可靠且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在现代社会中,“工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狭义而言,工程定义为“以某组设想的目标为依据,应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通过一群人的有组织活动将某个(或某些)现有实体(自然的或人造的)转化为具有预期使用价值的人造产品过程”。就广义而言,工程则定义为由一群人为达到某种目的,在一个较长时间周期内进行协作活动的过程。又根据两院院士师昌绪先生的定义:材料是人类制造生活和生产用的物品、器件、构件、机器或其他产品的物质。显然,材料工程属狭义工程的范畴,材料工程应为是有组织活动将自然的或人造的物质制造成生活和生产产品的活动或过程。因此,从这个定义出发,凡是材料制备过程中所涉及技术和方法问题都属材料工程问题包括原材料的输送、原材料精制、合成、产品精制、后加工、包装、运输等生产工序原理以及为完成上述工序的一些配套工序如生产过程中的传热问题、三废处理问题。由于材料的多样性,各种材料制备、加工方法千差万别,材料工程问题就显得内容庞大、错综复杂了,避开各种材料的制备的特殊工艺问题,各种材料在制备过程中所涉及的共同的基本原理应成为材料工程课程中的基本问题。我们以自编《材料工程基础》为教学的教材,教授物质输送原理及设备、热量传递、质量传递,并对质量衡算、能量衡算、经济衡算做简单介绍。

2 教学手段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得以实现的。材料工程基础的教学拟采取小班教学的方式,除在知识点的传授方面如基本公式的推导、理论的讲解仍采用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方式外,在课堂教学中还采用一下的教学手段。

2.1 多媒体课件

当今的学生,从校门到校门,多数学生既没有生活经验,更无工程概念,要学好材料工程基础这一工程类课程,老实说,有一定的难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模拟实际生产工艺和流程,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繁琐的内容精炼化,实际问题形象化,为学生生动形象的理解生产原理和过程起了重要的作用。

2.2 讨论式教学及设计演练

课堂设置讨论课,引导学生探究各种材料制备过程中所共性问题,生产过程技术经济评价问题,分层次布置工程设计任务,使学生能全面思考工程问题。例如在传热部分,进行板式换热器的设计;在传质的几个章节中,吸收部分设计煤气中苯类物质吸收工艺流程;精馏章节中,进行年产8000吨乙醇板式精馏塔工艺设计等。使学生初步了解设计程序与步骤:设计任务下达后,通过资料的收集,流程选择,基本计算,确定工艺路线,确定生产设备大小,进行设备平面布置,完成设计任务。

2.3 双语教学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在国际交流日夜频繁的今天,语言显得尤为重要。采用原版教材,双语教学无疑能使学生掌握原汁原味的英语,为其日后的交流扫清障碍。更重要的是可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国际交流能力和竞争意识,同时可以吸引更多的留学生优质生源,提高国际化办学能力。

3 能力培养

在互联网时代,全民都面临同样的信息平台,甚至我们的学生比教师有更好的计算机能力,轻点鼠标就可能获得一门学科的基础理论。这就给我们提出新的问题和面临严峻的挑战:在互联网时代,专业课我们应该教学生什么以及如何教,培养学生那些能力。首先是收集信息的能力,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大量信息资源都可以通过网络共享,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数据库可以利用,掌握了信息资源,就是掌握了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然后是自主学习能力,收集到信息,怎样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就需要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思维与人格以及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和健康向上的学习精神;接下来是合作精神,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完成一个工程问题往往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人员的相互合作,因此合作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工合作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本门课而言可以采用分组进行课程设计,同组同学之间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个课题,已达到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目的。

4 评估体系

理论考试不在作为学业成绩的唯一标准,可以从多层面进行评价如理论考试成绩、课程设计成绩、课堂讨论成绩、平时作业成绩等。

5 结论

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执行者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课程的内容体系、教学手段、能力培养目标,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和探索,真正实现培养合格人才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昆林.材料工程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9,9.

[2]冯晓云,童树亭,袁华.材料工程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7.

[3]徐德龙,谢峻林.材料工程基础[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10.

[4]周美玲,谢建新,朱宝泉.材料工程基础[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1.

[5]毕大森.材料工程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

[6]谷臣清.材料工程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2.

[7]蔡.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7.

工程问题的定义篇(7)

关键词:水利工程;档案;有效管理;意义;方法

水资源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在目前被广泛地使用,水利工程的建设也成为常见事项。而水利工程档案的管理也越发的受到关注和重视,水利工程档案的有效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水利工程的质量检测和建设有着严重的影响,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

一、有效管理水利档案的意义

1.有效管理

“有效管理”是经济学中一个理论,是现代企业普遍采用的管理方式,以及追求的目标。有效的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分层管理,把管理融入日常的工作之中,并且,对企业实施全方位的管理。有效管理遵循注重成果,把握整体,利用优点,相互信任,正面思维这六个基本原则,并以此为指导方案,进行管理,实现管理的优化。

在水利档案管理的过程中,水利档案的有效管理则是指对水利档案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根据其特点和大体的分类进行整理,把管理细致化、全面化,以改变传统的对水利档案不重视的现象。并通过对水利档案的有效管理,最大化地实现水利档案的真正价值。

2.意义

水利工程档案的有效管理,对于整个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1水利工程档案的特点

第一,水利工程档案和其他档案相同,具有科学性、完整性、服务性等特点,并且,由于水利工程本身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对其周边的生态环境、农业发展、工业发展都都有很广泛的影响,因此,水利工程档案也具有多元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第二,水利工程档案是对水利工程从施工前期的准备,到施工过程中的细节,以及施工完成后的质量鉴定的一个完整的记录。而工程效益的不同、环境因素的变换等客观条件则影响着过程施工过程的整体进度,一般而言,普通的江河护坡工程、小型闸电站新建及改建、镇村组河道疏浚等小型工程,只需要几个月或者更短的时间,但是,假如遇到大型的河道工程、水库等的建设,就需要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例如我国的三峡水电站的建设。而根据水利工程建设的周期的制约,使得水利工程档案形成的周期性差异较大。

2.2水利工程档案的作用

水利工程档案是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完整、真实的记录了水利工程的建设情况、工程质量,为工程后期的建设具有服务性和参考性。不仅对已建成的水利工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对于后来的水利工程建设也有着指导意义。

第一,水利工程档案是全面鉴定水利工程质量,查明事故出现原因的依据。

水利工程档案对于整个水利工程的建设情况都有着详细的记录,从整个工程施工前期的准备,到最后工程完工都全面记录其中。在进行水利工程的质量鉴定过程中,通过这些档案就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详细的资料,成为了全面鉴定水利工程质量的依据。

并且,当工程出现问题时,观测漏洞出现的地方,再根据水利工程档案所记录在册的,便能够比较容易的查明事故出现的原因。

第二,水利工程档案为后人改建、扩建或者维修提供了完备的资料。

水利工程在使用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定的问题或者漏洞,或者由于周围客观环境的改变,而面临着改建或扩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水利工程的使用问题和效益问题。有了详细的、完备的水利工程档案,这些问题便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有了水利工程档案作为指导,过程后期的维修、改建或者扩建都可以在此基础上比较轻松的完成。

第三,水利工程档案对水利单位日常的工作考查中起着参考作用。

在水利单位内部的质量审核或者是外审中,便可以通过对水利工程档案的查看,清楚地了解到水利单位的工作程序和建设是否合格。并且,水利单位也可以以水利工程档案为参考资料和依据,拟定计划、总结工作、设计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档案看似对水利工程建设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实际上却对整个水利工程系统有着深刻的影响。过去人们对水利档案资料的管理不甚重视,甚至经常被忽略,导致很多原始的档案出现了破旧、泛黄等问题。如今,人们逐渐认识到水利工程档案的重要性,开始注重对水利工程档案的管理。

二、有效管理水利档案的方法

实现水利工程档案的有效管理,对水利工程的整体建设和管理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对水利工程档案应当有着一套详细具体的措施。

1.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目前很多水利单位的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存在着很多弊端,首先就是水利工程档案的管理责任制不明确,没有确切的说明是由哪些人来具体的负责水利工程档案的管理。这就容易导致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出现问题和漏洞,因为,员工不明确自己的具体职责,并且,即使档案管理出现了问题,也很难找到直接的负责人。所以,水利工程档案的管理很容易就出现管理不善等问题。

1.2.水利工程档案多以纸质档案为主,经过长时间的保存后,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现阶段的水利工程档案主要以纸质档案为主,但是这就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纸质档案以纸质为主,这样的话,在长期的保存过程中,就容易出现磨损、缺漏、纸质破坏或者泛黄等各种问题。导致档案失去其原本的意义和价值。

1.3.水利工程档案管理水平普遍低下,管理手段落后。

目前我国的水利工程档案管理普遍采用人工管理,并且是在水利工程建设完成以后,对形成的纸质档案进行人工的分类和整理,在这一过程中,自身就很容易出现问题,对水利工程档案造成一定损坏。

2.水利工程档案管理的方法

现阶段水利工程档案管理的各种弊端的存在,导致了水利工程档案的管理难以实现有效化,也导致了水利工程档案的作用和价值难以真正的发挥。因为,想要实现有效的水利工程档案的管理,首先就得解决目前水利工程档案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水利工程档案的有效管理。

2.1明确水利工程档案管理的责任制,分工负责。

各个水利单位应当根据相关的规章制度,明确水利工程档案的管理责任制。并且,大型的,有条件的水利单位最好派遣专业的人员单独负责水利工程档案的管理,管理人员与其他人员各司其职,分工合作。

这样确定水利工程档案管理的责任制,不仅方便与档案的管理,并且,如果档案出现了问题,那么也可以直接找到相应的负责人承担责任。有了责任风险,负责档案管理的人员也会更加的尽心尽力做到有效管理,这样就减少了水利工程档案在管理过程中因为管理不善而出现的问题。

2.2进一步推动实现水利工程档案的电子化。

传统的纸质的档案最大的不便便是保存不易的问题,因为纸质的档案容易出现纸张损坏、泛黄、纸质粉化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直接导致纸质档案的损坏,并且导致档案价值和作用的减少。所以,推动水利工程档案的电子化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实现水利工程档案的电子化不仅在整理档案时少了很多问题,而且,电子档案可以更长久的保存,不用担心会出现纸质损坏、泛黄等问题损坏档案的价值和作用。并且,电子档案保存更方便,查阅时也相对更简单容易点。

2.3提高管理水平,及时做好档案整理收集工作。

针对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档案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提高管理水平是实现有效管理水利工程档案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由于水利工程档案的各种特点,导致了水利工程档案的收集难、归档难等问题,要实现水利工程档案的有效管理,就得解决目前档案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针对水利工程档案收集难的问题,在对不同的工程建设时,采取不同的收集方式。对于过程周期短的,形成档案材料快的工程,采取追踪收集的方式,及时收集过程信息,这样才能保证档案资料的齐全。而对于过程建设周期长的则采用分阶段收集的方式,并且在此期间也要加强档案的催收,这样,才能避免原始材料的损失。

提高水利工程档案的管理水平是在原本的落后的管理水平上,加以改进。传统的,在保存电子档的水利工程档案的同时,还会存以纸质的档案作为备份,这样,就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的浪费。针对这一点,我们在进一步实现水利工程档案电子化的同时,可以减少对纸质档案的采用,备份的也采取电子档的形式。

在改进了传统水利工程档案管理的弊端和问题的基础上,便进一步实现了档案的有效管理。

实现水利工程档案的有效管理,对于今天的水利工程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够帮助鉴定水利工程的质量,也对其后期的维修、改建、扩建有着指导意义,成为了现代水利工程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李艳君,水利档案工作重要性及对策探讨[J],黑龙江史志,201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