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9 18:54:55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篇(1)

人际交往对于军校学员来说非常重要,但是有些学员存在或多或少的人际交往障碍,如自我中心、自卑心理、嫉妒心理、孤独心理、猜疑心理、羞怯心理。论文将探讨如何克服这些不良心理状态,使军校学员能够更好的开展人际交往活动。

关键词:人际交往障碍调试

目前,大多数军校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成长环境不同,家庭教育不同、个性有差异,每天都在一起难免出现交往问题。在相互交往中,心理状态不健康者,往往得不到和谐、友好和可信任的人际关系,在与人打交道时,不仅不能得到快乐和满足,也无法给予别人帮助,甚至在交往中陷入停滞,形成恶性循环。我们应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注意这一方面,尽可能地改善不良的习惯和心理。军校学员人际交往中有哪些常见障碍,它们的表现是什么?如何克服调试?让我们一一来看。

一、军校学员常见人际交往障碍

1、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具体表现在相处时,许多学员都感到自己是主人,不能求同存异,只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只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在与人交往时不想吃亏,做事首先想是否对自己有利;认为谁也不能侵犯我,不能忍受一点委屈和挫折;更有些学员眼睛只盯着别人的缺点,当发现一个学员有缺点时,不是诚意帮助对方解决问题,而是群起而攻之。

自我中心也反映在班级活动中,有学员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有冲突时,不愿意牺牲个人利益;不服从大多数人的集体意见,而要求从自己的意见出发;当他们的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时就不快乐;不爱参加集体活动,但要求集体照顾自己的兴趣;当集体有困难时,认为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总是想逃避。

2、自卑心理

自卑表现在交往活动中就是缺乏自信,轻视或看不起自己,过低地估计自己,内心想象失败的体验多。自卑是人际交往的绊脚石,它直接阻碍了一个人去与其他人交往。如自卑的学员在社交活动开始之前,就给自己一种“我很难成功”的消极自我暗示,结果抑制了自己能力的正常发挥,导致了社交的失败。过于自卑的人会害怕与别人打交道,别人同他打交道时也常常感到压抑、沉闷。再如有的自卑的学员性格内向、多愁善感、见人便害羞、语塞,看到别人善于交际,更是自惭形秽。学员的自卑心理―旦形成,不但会严重地阻碍他们的交往活动,使他们孤立、离群,还会抑制他们的荣誉感和自信心的发展,不利于他们能力的发挥和潜能的挖掘。

3、嫉妒心理

人总有―种想要成功的愿望,有一种比别人更强的冲动,这是社会所希望的。但是,有些人在无法成功或无法超过的时候,往往产生一种由愤怒、羞愧、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感,这就是嫉妒。按照许多心理学家的分析,嫉妒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你看待它、对待它的方式不同,结果也会不一样。轻微的嫉妒会让人感受到一种压力,产生一种向卓越者学习并赶上他的动力,促使人去奋进、拼搏。这时,嫉妒的消极心理被转化为竞争的积极心理,你会把不服气的心理升华为积极的竞争心理,可能会以自己的优势胜过对方的劣势。但是,如果嫉妒带来强烈的焦虑和敌意,你在行为上表现出从对立的立场上寻找对方的不足,那就是消极的心理了。如A生因成绩优秀获得奖学金,B生当面表示了祝贺,但内心挺不服气,认为自己成绩也很好,于是背地里四处散布:“c生没得奖学金太亏了?”“听说A生考试时带纸条“等。面对嫉妒心理,我们需要做的是调整自己,反省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毅力,奋起直追,否则,我们不但自己很难受,还与卓越者差距越来越大。

4、孤独心理

孤独心理在青年学员中比较常见,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有的学员觉得自己心中有许多不想轻易告诉别人的秘密,于是产生了一种闭锁的孤独。有的学员渴望别人能了解自己,能彼此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然而寻找不到这样的“知音”时,便会陷入苦恼和惆怅之中,产生孤独的心理。有的学员由于愤世嫉俗、自傲、追求理想,表现得在现实中不适应,于是产生孤独心理。还有些学员由于个性原因也会形成孤独,如因为自卑而把自己封闭起来;由于自怨自艾、多愁善感等使自己陷入孤独的心理。

5、猜疑心理

这是军校学员交往中的另一种消极心理,反映了学员不同程度的自私狭隘。如有的学员被队干部批评了,不是反省自己,而是怀疑谁向干部打了小报告,怀疑自己的竞争对手使绊子,怀疑是与自己有过节的人伺机报复等,甚至有人稍微对自己表现出一丝异常,就怀疑人家是对自己有成见,就像“邻人偷斧”一样。猜疑心理是和谐人际关系的大忌,也是人际关系中的蛀虫。一个人若是掉进了无端猜疑的漩涡,肯定是心生疑窦,事事捕风捉影,处处神经过敏,丧失对战友的信任,这样不但损害正常的人际交往,还影响自身的身心健康。

6、羞怯心理

羞怯也是学员人际交往中较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尤其是在新生、女生、偏远山区农村来的学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中表现较为突出。有羞怯心理的学员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紧张不自然,未说话就先脸红,心跳加快语音低,在训练学习中遇到问题,宁可自己心里憋着,也不好意思开口向教员或其他队友请教。羞怯常使学员在与人沟通中大大约束自己的言行,难以清楚地、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情,甚至造成自己的不被理解或误解,因此妨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二、常见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调试

在与其他学员相处过程中,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常见的心理障碍可以有以下的调试方法。

1、克服自我中心

关键是要改变自己的认识。首先,要直面社会现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和需求,而且也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这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矛盾,不可能每个人都如愿。这就要求每个人都要面对现实,学会互惠,在必要时做出一些让步。当然应该尽量满足自己的权利和愿望,但也不能只顾自己,忽视别人的存在。如果每个人都只有自我的想法,那么,事实上每个人都不会有好日子过的。第二,跳出自己的圈子,多从别人的角度想想,以了解别人。并学会尊重、关心、帮助别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回报,从中也可以体验到快乐和幸福。不要贬低别人的人格,不要伤害别人的自尊。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喜欢你。你满足了别人的精神需求,别人才会满足你的精神需要。最后,加强自我修养,学会控制自我的言行和欲望。把自我利益的满足建立在合理、不伤害他人的基础上,做照顾别人的人,从而更好的照顾自己。

2、克服自卑心理

要克服自卑情结,首先要提高自我期望。自卑者首先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就,并进一步放大优势。一个人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和他们进行正确的社会比较,才有助于肯定自己,才可以克服自卑感。第二,积极参与沟通活动,增加沟通的成功经验。主动和陌生人进行沟通,去提高成功的沟通的概率,去享受哪怕是非常小的成功的喜悦,这对从来没有赢得交往成功的自卑者来说,再小的成功也可以鼓舞人。随着成功经验的不断增加,自卑感会被削弱甚至消失。

3、克服嫉妒心理

嫉妒的危害是很大的,它会吞噬人的理性,影响正常的思维,导致人格的扭曲,也使人不敢与之交往。有嫉妒心的人,应该多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多注意自己的优点,积极升华自己的劣势为优势,采取合法、正当和理智的手段来消除这一心理。一是追求崇高的目标,丰富自己的生活,使原来不能满足的愿望获得补偿;第二是学习正确的比较方法,辩证看待自己和他人,以求心理平衡;三是克服封闭和狭隘的意识,以对抗自己的私心杂念。

4、克服孤独心理

摆脱孤独的基本途径是:第一,开放自己。人际交往不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互利的过程。要把真正的自我展现在朋友、学员面前,不要隐藏自己的弱点,缺点,别人也一定会了解你,接受你。因此,主动关心他人,帮助别人,亲近别人,一定能摆脱孤独的情绪干扰。第二,开阔生活空间。一个人在紧张而充实的生活中,是无暇顾及寂寞的,只有当无所事事时才能感到空虚和孤独。因此,积极从事各种有意义和有吸引力的活动,以丰富的生活内容来转移可能的孤独感。第三,多参与集体活动。在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学员有很多和人亲近、谈心的机会,学员可热情帮助他人,尽情享受和体验集体的温暖和友谊,从而有效地消除情绪上的“隔膜”,消除内心的孤独。

5、克服猜疑心理

猜疑之心是种不信任别人的心理,对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都有着非常的破坏性。因此,克服猜疑之心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维护的重要内容。一是要注重理性意识的培养。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猜疑戳穿了是可笑的。但在戳穿之前,由于猜疑者消极的自我暗示心理作祟,会觉得事情合乎逻辑。“邻人偷斧”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所以,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观察、分析和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找几个人谈,克服“当局者迷”的认知误区,是消除怀疑的重要途径。二是以信任作为交换的前提。同志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可以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有效消除误解和疑虑。三是优化人格素质。狭隘和自私的坏性格会使个体将消极的态度投射到被观察的对象,从而产生违反实际的主观猜想和想象。因此,要加强个性品质的改造,消除不健康的人格品质可能带来的错误的投射倾向。

6、克服害羞心理

一是培养沟通的信心。自信表现在各个方面,如果总认为自己缺乏沟通能力,口才不如别人,气质风度比别人差,见世面比别人少,在集体活动中就会胆怯,言语行为优柔寡断,羞于开口研究和讨论,使自身能力得不到有效发挥,影响同志间正常的交往。发展自信,就是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不必为自己的一些弱点惭愧,相信自己身上总有吸引别人之处。二是丰富知识。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掌握了熟练的沟通技巧,在沟通时自然会应对自如。知识可以丰富人的底蕴,增加人的风度,提高人的气质,也能克服心理上的羞怯。所以要努力学习,努力拓宽知识,掌握一定的社会知识和技能。通过积累知识,增强沟通的勇气。三是加强沟通技能的培训。军人在军营中表现自己的机会不多,沟通的范围很小,沟通能力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因此,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积极锻炼自己,如在各种场合大胆的讲话,敢于发言。

[参考文献]

[1]乐乐.军人人际交往中不良心理的克服.人人健康,2014年14期.

[2]王华,吴含粉.人际关系的相关理论与调节技巧.科教文汇,2007年7期

[3]曾伟,李艳萍.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南昌高专学报,2005年2期.

[4]孔素然.浅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卷宗,2013年11期.

[5]卓娜.小议应用人际交往心理学知识培养主动真诚交往的态度.神州,2012年3期.

[6]孙琦,李庆华.试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自我调适.世纪桥,2012年5期.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篇(2)

关键词:大学生;嫉妒;猜忌;依赖;解决对策

北方工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曾利用近两个月的时间对10所高校的1000余名大学生开展关于大学生个人成长和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调研,得出了一个结论,“嫉妒”、“猜忌”和“依赖”是影响个人成长发展和造成宿舍人际关系紧张的最主要因素。马加爵案、复旦大学投毒案、自杀等校园极端案例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再度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在这些暴力攻击、自杀、杀人等极端案例中,嫉妒、猜忌和依赖的心理因素在案件主角身上均有所反映。

一、影响大学生成长的三大因素分析

首先,从《三国演义》中认识什么是嫉妒、猜忌和依赖?慨叹“既生瑜,何生亮?”的周瑜最终因嫉妒成疾抑郁而死;豪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曹操因猜忌而误杀恩人一家;恪守“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的刘禅因依赖而得名“扶不起的阿斗”。嫉妒的周瑜把优秀的自己嫉妒没了,猜忌的曹操把无辜的他人的猜忌没了,依赖的刘禅把家国的栋梁依赖没了。可见,嫉妒、 猜忌和依赖确实是害己害人,误家误国。下面,结合大学生面临的成长烦恼和人际关系困惑,对这“三大心理误区”分别从定义、特征表现及成因方面进行分析。

(1)嫉妒的特征及成因

所谓嫉妒就是对他人的优越地位而心中产生的不愉快的情感。《心理学大辞典》中说: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黑格尔曾说,嫉妒是“平庸的情调对于卓越才能的反感”。一般来讲,嫉妒发展通常具有三个层次:初级羡慕、中级嫉忧、高级嫉恨。羡慕往往是深埋于人的潜意识中,不易被察觉;嫉忧会自觉不自觉地以外在的言语或行为表现出来,容易被察觉;嫉恨现得最为强烈,甚至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行为非理智。

在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个性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嫉妒往往容易发生在同一个系统中的人与人之间,而非人与物之间,比如同单位、同部门、同班级、同宿舍等;而且更容易产生于自己周围、条件程度相当,相互熟悉的、有利害关系的人之间。据调研,当前高校大学生常见的嫉妒类型主要包括:学业嫉妒、经济嫉妒、人际嫉妒、爱情嫉妒、外貌嫉妒、就业嫉妒等。究其原因,嫉妒可能源于种种不合理的比较,也可能因过度自卑、自负等性格缺陷而产生。

(2)猜忌的特征及成因

所谓猜忌就是猜疑妒忌,即怀疑别人对自己不利而心怀不满。从心理学角度讲,猜疑心理是常见的心理之一,是一种不符合事实的主观想象,是基于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心理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培根说:“猜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猜忌一般表现为:认知上过分敏感多疑,容易捕风捉影,如有的人见到几个同学背着他讲话,就会怀疑是在讲他的坏话;交往上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同样心生疑窦,如老师有时对他态度冷淡一些,又会觉得老师对自己有了看法等;情绪上自我封闭,变得自卑、怯懦、消极、被动,如整天疑心重重、无中生有,认为人人都不可信、不可交。

《吕氏春秋》中疑人偷斧的故事告诉我们产生猜忌的因素主要包括:封闭式的思维、固化的心智,对环境的不信任,对自己的不信任。具体来讲,一是因自我封闭导致认识偏颇,猜忌的同学并不真正了解外界,往往自我封闭,对外界的判断依据就是自己固化的想象;二是对环境的不信任,可能源于曾经的不安全感经历,猜忌的人往往在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中长大,或者经历过创伤,导致对他人的猜忌;三是对自己的不信任,猜忌的同学往往对自己缺乏自信,特别注意留心外界和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他信”的缺乏,往往反映的是“自信”的不足。

(3)依赖的特征及成因

所谓依赖是指依靠别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在心理学上,依赖型人格泛指一个人自主精神甚弱,独立意识缺乏。歌德曾说过:“谁若不能主宰自己,谁就永远是一个奴隶。”在大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依赖主要表现为:一是没有目标和主见,学习动力不足、方向模糊不清,依赖“他律”的表现;二是缺乏自信和能力,处事优柔寡断、时常祈求帮助,依赖“他力”的表现。比如,去年“两会”期间,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刘良一介绍说,当前高校快递业务有较大一部分来自学生的脏衣服邮寄。一些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把“积攒”一段时间的脏衣服寄回家,家人洗干净之后再寄回学校。甚至还有家长亲自到校上门取学生脏衣服回家洗的。

依赖是大学生心理断乳期的最大障碍。究其原因,大学生之所产生依赖,一是因为长期受到过分的保护,导致学生没有养成独立的能力;二是因为信心不足而不愿独立行事,担心被批评和被否定;三是因为责任心不足而侥幸心过强,担心做事发生错误和承担责任。因此,过度的依赖会让人渐渐失去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最终因惯性依赖而失去自立。

二、引导学生走出“三大心理误区”的工作思考

(1)消除“嫉妒”的实践思考

消除嫉妒的关键在于要引导学生要善于系统思考。对他人的成绩、成就、成功要能够系统全面、理性客观、动态发展地看待,决不能只看到鲜花、听到掌声,而忽略了他人背后奋斗的泪水汗水、曾经的彷徨呐喊。既不能盲目攀比,也不能妄自菲薄。要将“羡慕―嫉妒―恨”倒序过来为“恨―嫉妒―羡慕”,培养自己豁达的人生态度,用羡慕的眼光和祝福的心态看待强者,转嫉妒为羡慕,化嫉妒为动力,见贤思齐,寻找差距,迎头直上,和谐共进。

(2)消除“猜忌”的实践思考

消除猜忌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要改善心智模式。当发现自己开始怀疑别人时,应当立即寻找产生怀疑的原因,在没有形成封闭思维之前,应改善自己固化的心智模式,引进正反两个方面的信息来对待处理对他人的言语、他人的行动;同时还应树立自信,及时沟通,解除疑惑,消除妒忌。如“疑人偷斧”中的那个农夫,如果失斧后冷静想一想,斧头会不会是自己砍柴时忘了带回家,或者挑柴时掉在路上,那么,这个险些影响他同邻人关系的猜疑,或许根本就不会产生。现实生活中许多猜疑,戳穿了是很可笑的,但在戳穿之前,由于猜疑者的头脑被封闭性、惯性的思路所主宰,却会觉得他的猜疑顺理成章。此时,改善心智、冷静思考显然是十分必要且有效的。

(3)消除“依赖”的实践思考

消除依赖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要明确一个定位。依赖心理完全可以克服,人最终的成功就是发现自我的独立性。克服依赖,首先要让学生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即:做一名自立的大学生。告别依赖,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自立。自立的关键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明确自己的责任,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通过成长成才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负责,不应该依赖他人的不停督促和严格管理”。其次,还要让学生明白“自立不是拒绝帮助,依靠不是依赖”。

三、嫉妒、猜忌和依赖的三级预防措施

在学生工作实践中,我们充分利用北方工业大学学生成长成才系列活动中的“Y计划理论”,运用其中“一个定位”、“两项修炼”的法宝引导学生消除影响个人成长和人际关系的“三大心理误区”,具体可以归纳为做好以下三级预防措施:

一级预防(病因预防),即在新生中及时开展适应性和修身教育,如在新生入学初,开展学生发展辅导调查,我的大学第一印象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大学、确立目标,以更好地适应自我、适应大学、健康成长。

二级预防(三早预防),即扩大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外延带动作用,积极培养班级心理委员,通过心理委员带动班级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活动;开展团学干部与宿舍“一对一”工程,及时发现并反馈宿舍成员的行为、心理、思想动态,以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三级预防(临床预防),即做好特殊学生的行为分析和心理干预,通过直接观察或间接调查等方式,对各班级学生进行排查,其中,重点关注经济困难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等群体。对发现存在问题的学生由学院领导、班导师、辅导员以及学工部心理专业老师联合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篇(3)

猜疑嫉妒的产生往往由于误会,但也不排除因为恋爱中的男女心胸过于狭隘,对恋人的某些行为表现,尤其是与异性的来往斤斤计较,疑神疑鬼。

由于误会产生的猜疑,解释清楚就行了。但由于性格狭隘而猜疑嫉妒,对对方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提出种种限制,则必须提出规劝和批评,让她克服这一缺点,否则恋爱和婚姻会经常处在破裂的危险中,但是,这种规劝和批评应该是善意的,不带或少带

刺激的,否则,两人的爱情就难以发展下去了。

发生了误会,双方的情绪都会受到影响,这时,关键是要保持冷静。在对方愤怒、消沉、悲伤的时候。你不要直截了当 地批评她,而应该委婉地劝解。虽然你有理,但也不可在情书中反唇相讥,直言剖白,而是应当多叙述客观事实,婉转申明,让对方意识到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 实验教学 实践探索 重要性

数学实验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它是以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为特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精神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深深体会到数学实验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一、数学实验帮学生突重点破难点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在教学新知识时,常常设计一些数学实验,给学生提供一个观察实验的条件。一个合理的实验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理解数学知识突破重点难点。

如在人教版三上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学的重、难点是使学生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又不与以后学习的分数、小数的除法相冲突。在教学设计时,设计了一个用小棒搭正方形的实验,分别用4根、5根、6根、7根、8根、9根、10根、11根、12根、13根、14根、15根、16根、17根……可以搭成( )个正方形,还剩余( )根,怎样列式,并想一想为什么剩余的小棒不能再搭成正方形了?通过反馈形成板书:

4÷4=1(个)……0(根)

5÷4=1(个)……1(根)

6÷4=1(个)……2(根)

7÷4=1(个)……3(根)

8÷4=2(个)……0(根)

9÷4=2(个)……1(根)

10÷4=2(个)……2(根)

11÷4=2(个)……3(根)

12÷4=3(个)……0(根)

13÷4=3(个)……1(根)

14÷4=3(个)……2(根)

15÷4=3(个)……3(根)

16÷4=4(个)……0(根)

17÷4=4(个)……1(根)

18÷4=4(个)……2(根)

19÷4=4(个)……3(根)

……

学生在搭正方形时非常容易知道剩余1、2、3根就不可能搭成一个正方形,如果剩余的根数是4根或比4根多,还可以再搭正方形,直到剩余的根数比4根少,从而较轻松地突破“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个重点、难点。

又如沈老师家里想做一扇面积是190平方分米的玻璃门,你说我应该买一块怎样形状的玻璃?经过思考同学们提出了4种设计方案:1×190,2×95,5×38,10×19。师:同学们给老师提出了4种方法。你说我应该选择哪一种好呢?于是大家用手比划起是怎样的一扇门,笔者发现有些同学在比划的过程中默默的笑了,但还有部分学生认为都可以。这时我说谁能想个办法来说服这些同学,一位同学说我们来做个小实验就能说服他们,于是这位同学随手把两张课桌拉拢,两桌之间只留1分米的间隔,说“假如门的宽度只有1分米的话,谁来过一下这扇门。”那些坚持都可以的同学在实验中也笑了,当我问到:你们为什么也笑了?有一位同学说:从刚才的实验中可以知道,1×190,2×95,这哪里是门呀?简直是一条缝隙,5×38的长方形作门的话,那我爸肯定进不了这个家。说得大家乐开了花。

二、数学实验解决学生大疑问

如学习角的认识后,课上笔者提出,放大镜能放大物体,那么把一个15°的角放在能放大10倍的放大镜下,所看到的角是多少度?开始时,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所看到的角是150°。当教师和部分学生指出:放大镜虽然能放大物体,但却没有改变它的形状,在放大镜的下面构成的角的两条射线的位置并没有变化,也就是角的两边张开的角度没有变,角还是那么大,放大镜仅是把图形的每个部分成比例地放大,而没有改变图形的形状。但还有小部分学生坚持自己的立场放大为150°,也有小部分学生将信将疑。笔者说:谁能想个办法来证明这个问题。有的学生说:在放大镜上量一量。但由于放大镜上成的虚像,放大镜在手里不停地摇晃,量起来也真不容易。于是笔者想到了实物投影仪,于是,就画了一个15°的角,放在投影仪上并放大10倍。请坚持自己的立场放大为150°的学生用量角器在屏幕上量一量,发现还是15°,终于疑云全消。“我现在明白了这个问题,放大镜能放大许多东西,唯一不能放大角。”实验虽小却解决了学生心头的大疑问,帮助学生解惑释疑、使学生茅塞顿开。

三、在数学实验中感受计量单位的大小

教学“克”的认识时,由于克是一个较小的质量单位,学生感受1克有多大比较困难。在教学“克”的认识时,通过看、比、称、掂、猜等实践活动,逐步建立起克的概念。分别称得1个2分币、大约2粒黄豆、1粒花生、3粒瓜子、40粒大米是1克,在实验活动中人人参与实验,充分感知各种物体1克质量的多少。接着让学生猜猜教师事先准备的物体的质量,再用天平称一称进行不断校正,不断完善对克的认识。整节课以学生实验为主线,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又如厘米的认识,让学生了解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让学生在尺子上比一比自己手指的宽度,看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尝试并得出自己某一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然后组织学生研究,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然后估一估其他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验证,不断建立1厘米的概念。

通过实验感受计量单位的大小,学生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如暂时忘了也可以回想当时实验的情景进行回忆。像面积单位、除克以外的质量单位、除厘米以外的长度单位通过实验来感受,学生掌握得快记忆的时间长,教学效率高。

四、在数学实验中发现规律

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时,有的学生将大大小小各种不同的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往内折,三个角刚好组成一平角,所以为180度,有的把三个内角撕下来,三个顶点拼在一起成为一个平角;也有的用量角器量出每个角的大小,再把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是多少度?学生在实验中不断的感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五、数学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年级上学期,在学生学完了“可能性”这一单元后,设计探讨可能性大小的实验活动。教师问 “同时掷两个骰子,得到的两个数的和有哪些?”学生“2、3、4、5、6、7、8、9、10、11、12”。现在老师和大家做一个游戏,“我们用两个骰子来掷20次,如果和是5、6、7、8、9的次数多,就算老师赢,否则就算你们赢。老师只选了五个数,你们有6个数噢!”让学生猜一猜谁赢的可能性大?学生想也不想就说“我们赢的可能性大”结果出学生意料之外,20次下来老师赢了。学生觉得很奇怪,“这是怎么回事?”激发学生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在小学数学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一步发现、印证、体验数学概念和规律。

参考文献

[1]刘凤翥主编.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金成梁.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孙明符,王立紫任主编.数学教师教育[M].辽宁: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

[4]王祖琴主编.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2005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篇(5)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而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如何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下面就结合我的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 创设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条件

1.1 创设民主和谐的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表现的欲望,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教师应和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关爱的互相信赖的“伙伴型”新型关系,成为畅所欲言的朋友,从而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营造积极的有利于学生亲自参与、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敢想、敢说、敢做,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动状态,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促进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1.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创设情境,如结合生活实际、谜语、故事、猜想、悬念、提问、观察、操作、实验、多媒体投影等进行创设。情境中要充满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思维含量比较高的问题,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实践证明:紧张的内在的智力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思维处于高度的运作状态,并形成跃跃欲试的心理冲动。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同学们,随意说一个数,老师便可以很快的判断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你们信不信?可以试试看,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了,想难倒老师,便说出一个又一个的数,有的学生甚至说出爸爸的手机号,结果老师一一做出了准确的判断。多次后,学生被老师快速回答的本领所折服,再一次好奇、惊叹!其心智过程充满了挑战,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急于去探索规律,发现其中的奥妙,同时也诱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紧接着,老师迅速出击,针对学生所说的写了一个数:2769,问:“它能够被3整除,如果将2、7、6、9这四个数的位置随意交换,得到许多不同的四位数,请同学们笔算一下,看是否能被3整除呢?”经合作交流多次验证,学生都肯定了老师的提问,并主动举例证实了原来不能被3整除的数将不同数位上的数字随意交换所得到的新数仍不能被3整除。这样,不仅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又促使他们提出“能被7或11整除的数是否也有特征”的问题。

2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的方法

2.1 通过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标新立异,训练思维的“新颖性和独特性”:培养学生质疑问难,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教学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这样一道题目:“把一根木料锯成4段要用12分钟,那么用同样的速度,把这根木料锯成5段要用几分钟?”题目出示后,立即有学生甲回答是15分钟,因为12÷4=3(分),3×5=15(分)。这时,我有意表示“赞同”这个答案,不料学生乙站起来质疑道:“老师,我不同意上述见解。”顿时,班里炸开了锅,学生纷纷议论起来,最后我用询问的眼光微笑着问学生乙:“为什么?”学生乙说:“解题的关键是要锯的次数比锯成的段数少数派,我认为答案应该是16分钟。”全班同学不由的发出一阵掌声。我及时的以这位同学质疑问难的精神给予了大力表扬。又如,在教学用圆规画图的方法时,一名学生质疑道:“老师,我圆规不动,转”纸“行吗?”在教学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时,有的学生问:“既然角的边是两条射线,射线本来就是无限长的,为什么还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呢?”可见,通过学生大胆质疑巧问,形成认识冲突,进行思维碰撞,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潜能。

2.2 通过探索性、开放性问题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求异性”: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设计探索性、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要选择有趣的又能激发学生思考的材料,并且使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例如:某修路队要修一段长360千米的高速公路,前4开完成这项工程的1|5。照这样的速度,剩下的还需几天完成?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留下更多展示自己思维方式的机会,提倡算法多样化,学生灵感接连涌现,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发,从而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经过合作探索,共出现了11种不同的算法。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篇(6)

一、鼓励学生预习课文、自学课程

在教学时,有一次我无意间发现有一位同学的课本很能旧,我翻了翻课本,发现后面没有学的课的练习已经做了,并有演算式子。我结合这件事,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这位同学,在批评不好好学生的学生时,多次提及这件事表扬这位同学,结果有几个学习好的同学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之中。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给予指导,要求他们预习后,做题,做题后还要复习课本,注意重、难点,得出解题思路和思维方式,再找一些资料上的习题进行巩固,帮助他们成立了业余兴趣小组,共同交流心得,交流学习方法、学习资料,共同探讨解题方法。这样培养一群很友好的学生,发现他们不仅在学习中,而且在生活中也互相帮助,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团队精神,这些都是研究性学习所必备的精神。

二、鼓励学生的设计题型

实质是是让学生做一解多题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问题做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从而暴露问题的本质特点,揭示不同知识点的联系。变式可以使一题多解、多题组合,给人以新鲜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去探索变异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讲排列组合这一章中,出现这样的习题:例1.七人站成一排,其中甲和乙顺序一定,有多少种站法?例2.5辆汽车再道路上行驶,要求1号车必须行驶在3号车之前,有多少种行驶方法?这是一类顺序一定的排列,解决方法是排座位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查看资料,把相关的问题放在一起,进行归纳总结。学生查资料的同时,也做了一定量的习题,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同时求把相关的东西抽象出来加以总结。学生找出了许多类似的题,把他们总结为顺序一定,位置一定,职务一定,任务一定,高矮一定,分工一定等等。这实际上就是学生的一个进步,一个创新(小小的创新)。在班级中给予总结好的和归类多的同学大加赞赏,并把他们优秀的作品给予收集成册,学生人手一册,使他们产生成就感,极大鼓舞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斗志。不仅能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又如:同一章节内容中,1,2…,100 任取两个不等的数。(1)使它们的和是3的倍数,这样的取法有多少种?(2)使它们的倍是3的倍数,这样的取法有几种?为解决,解决使思路清晰,思维明朗,把这100个数分成三类,被3整除的数,记为{3n},3整除余1,记为{3n+1},3整除余2,记为{3n+2},可解决这类问题。讲完后,留给学生一道思考题。这道题解法可解什么样的题?怎么样解决?可讨论。学生自己得到方法容易运用。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鼓励学生自主听讲

在学生中,大家都知道有好、中、差的学生。也就说存在有吃不饱的学生,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呢?除前讲的自学,自做习题,自我检测等。在讲练习时,我要求这些同学有选择的听讲,会的习题,讲解时,可以自己作习题,也可归类,可写心得。总之,只要做与本科目有关的事情就可以了。这样,能力强的学生不会在容易题面前消磨时光,产生厌听讲的心理,同时,给他们更多的时间解决疑难问题,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灵活性。

进行开放题的教学,开放题有其特定功能,他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交流和合作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开放题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提高其创新能力。开放题教学,有助于克服课本上封闭题对学生思维带来的限制,可激励学生深入探究,挖掘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篇(7)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误区;调试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波折,如不知道如何与别人更好地相处、缺乏与他人主动沟通的勇气等等。虽然大多数大学生在生理上都已基本发育成熟,但心里发育还未完全成熟,而这就很容易е滤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困惑,甚至发展成为交往障碍。那么,如何正确识别人际交往障碍,并能够进行相应的自我调试,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猜疑心理重,缺少知心朋友

许多大学生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有时猜疑心理过重,认为对方在戴着面具说假话。其实所谓的猜疑,是一种在缺乏充分认识的情况下,一方对另一方的不信任和怀疑的心态。有些猜疑心重的同学往往整天疑心重重,或是无中生有,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瞧不起自己或者算计自己。这种猜疑心理一旦持续或蔓延,身边的知心朋友就会减少,甚至没有知心朋友。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大学生猜疑心理过重,会对以后的大学生活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自我中心,不能深入交往

许多大学生往往会建立自我的小中心,有一个只有自己才能懂的世界,别人与他深入交往是非常困难的。不愿意主动与别人交流,只满足于自我的感觉良好。大学生在大学校园的生活都是以寝室来划分的,有的同学之间的交往也就变成了以寝室为中心。他们大多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而在寝室里又生活在自我的小世界里,这样长期的生活下去,会对个人的身心健康都造成不良的影响。

(三)自卑心理,交往困难

在心理学中,自卑属于性格的一种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当一个人的自尊得不到满足与尊重时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尤其是一些刚入校门的大学生,在新同学新老师面前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不愿意开口说话,这种自卑的心理是现在许多大学生共同面临的问题。当看见有些同学在大家面前表演自己的特长或其他技能时,觉的自己什么也不会,这时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四)恐惧心理,社交恐惧症

还有一些大学生由于家庭原因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从小就不敢与人交流。小学乃至到了初中,高中都生活在一个小范围的圈子内,而到了大学会遇见许多人许多事,自己的心理又开始变的恐惧。恐惧心理造成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不敢与人说话,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社交恐惧。

(五)孤僻心理,不想交往

大学生们在进去一个新的环境后,如果调节不好自己的心理,那就很容易变得孤僻不合群。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大学生经常自己独自一个人进行生活。班级的集体活动不参与,同学之间的聚会不参加,甚至都不愿意正常的与身边的朋友交流。这种心理问题在大学生中不是很常见,却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二、所对应的调试对策

(一) 尊重他人,倾听并恰当地给予反馈

当与同学出现矛盾或者问题时,首先要学会理智思考,不可感情用事。不要让猜疑的心理在自己的心中持续蔓延,而是要督促自己去寻找证据。认真倾听他人的话语,给予他人适度的尊重与理解。在猜疑别人是否议论你时,应先回忆一下自己最近是否引起过什么事端。在参加谈话的人中是否与人发生过争执等。如果疑点很多,证据实在、确凿,你应以诚恳的态度,鼓足勇气找对方坦率交换意见。尊重他人是大学生与人交往过程中的第一步,只有给予他人充分的尊重与理解,才能与他人建立友好的关系。当别人与你谈论时,记住倾听和反馈比猜疑要重要的多。

(二)不吝啬自己肯定和赞扬的话语,学会真诚地赞美别人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建立在真诚的谈话基础上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同学不能做到正确的与人交往,这种自我中心的心理让其他的同学不敢与其深入交往。正确的做法是不吝啬自己对他人肯定或赞美的话语,这样的表达能够适度的拉进与同学之间的距离。在社会生活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消除孤独感和紧张感,让你获得更多的安全感。打开自己内心的大门,做到真诚的与同学交流相处。

(三)学会宽容和谅解,适当地替他人着想

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善于管控自己的心理,要想克服自卑,就要正视自卑。自卑是一种自我怜悯的心理反应。有些大学生往往把问题看到的过于严重,终日沉溺于比如他人的自我比较中,长期如此,容易形成恶性循环,使自卑感加重。学会宽容待人,用一颗宽容的心去与人相处,你会发现有些事情可以不必那么较真。大学生们更应该如此,同学之间的相处要做到真诚交流。当你做事不再只是以个人为中心时,你就迈开了第一步,其次就要适当的倾听他人的话语。当与其他同学出现矛盾时,要检讨自己的行为是否重伤了对方,要学会现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四)关心和帮助他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心态体现着一个人的素养。大学生在大学生涯里要学会主动的关心与帮助他人,与人建立起友好合作的关系。适当的心理暗示,可以缓解自己的恐惧心理。多多参加大学班级和学校的活动,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大学生活。

(五)遵守所在群体的基本规则,同时保持独立自主和谦虚的品质

在现代社会中,没有一个人是独立存在的,每个人都是社会化的产物,当群体中的个人出现孤僻现象时,应懂得及时自我调解。不想与人交往的大学生,会让自己置身于孤独的境地里。当踏出校门时,就不会懂得团队之间的协作该如何完成。所以一定要遵守所在群体的基本规则,按照规则去处理人际关系,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立自主。要清楚的知道,特立独行或者不合群等行为不属于独立自主,这里的独立自主是指要有自己个人的思想意识,不会因为别人的想法而左右自己。另外一方面,拥有谦逊的品格与品质也是大学生应该具有的,这些积极地、正确的处事方法与做人的态度都会让你的大学生活更加健康、快乐。

三、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了解了当代大学生在大学生生活中会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也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所谓的心理障碍实质上是自己心理上的一种不确定性,导致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发生的原因有很多,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不同的方式与方法积极地去预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