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医学神经科学专业

医学神经科学专业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1 18:04:14

医学神经科学专业

医学神经科学专业篇(1)

关键词:临床实习,医学专业本科生,神经内科

作者:孙晶

临床实习带教一直是带教老师所面临的一大课题。神经病学是临床医学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不同于其他医学学科,内容相对抽象复杂,要求医学生抓住临床实践机会,培养和提高运用所学理论进行逻辑思维与临床实践的水平。临床见习是医学生在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后衔接基础理论与临床实习的桥梁,对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医患交流能力、临床技能、临床意识等具有重要的作用[1]。神经内科临床见习在神经内科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向医生角色转变的必经历程。我围绕临床见习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结合近几年神经内科临床见习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临床见习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是综合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传统的临床技能培养模式以带教老师为中心,在查房时带教老师针对患者进行讲解,一般多无精心准备,讲解不系统;学生一味接受,不懂得融会贯通,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其学习热情削弱。

1.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学生经过课堂学习,可能对神经病学理论知识了解清晰,但面对具体病人时,由于缺乏临床经验,不能全面系统地收集病史材料,遇到病情复杂的病人更无所适从。因此,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实现从课堂思维方法向临床思维方法的转变,完成一个科学的临床思维过程。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注重教学查房。在教学中,以患者主诉作为临床思维的切入点,教会他们如何分析,如何鉴别。不能只停留在检查患者和更改医嘱的层面上,而应针对具体病人,从主诉、现病史讲起,结合专科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最后给出合理的诊断及治疗意见;(2)积极参与病例讨论。鼓励学生参与病例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神经病学理论知识解释并解决临床问题,这样有助于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3]。

2.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手段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脱离医院、脱离病人,则很难掌握诊断、治疗与预防的知识和技能。神经内科临床见习与其他课程相比,最大特点是直观性与复杂性并存。现代临床实践教学需要运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先复习该堂临床见习课中要求的理论知识,带着理论知识观察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做到有的放矢。围绕常见病的典型病例,从问诊开始,由教师指导书写病例,组织讨论,启发学生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提出教学意见[2]。在实习教学中采用以提问题为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对疾病的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中加强了对该疾病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直观教具、电化教学和模拟临床实践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和发展了自我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横向、纵向地联系起来[4]。

3.突出临床基本功训练

3.1神经系统查体。神经系统查体是神经内科临床见习的较重要内容之一,内容较为复杂繁多。实习生需要严格训练,使医学生熟练掌握临床各项基本技能。神经系统疾病总是先定位后定性,而定位的第一步就是规范正确的神经系统查体,这有时甚至能直接帮助医生确定诊断。教师手把手纠正错误,使实习生完全掌握后再独立操作,使学生树立信心,防止因过于紧张而造成操作失误。

3.2增强病历书写能力。病历书写是临床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病例书写过程是以往所学疾病理论知识的回放,也是临床搜集资料的归纳。每个患者都有特殊性,病例分析就是一份病例的精华,是病历书写的重中之重,是一个优秀医师的基本功,在对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中应加以重视。

4.教学总结和评估

医学神经科学专业篇(2)

根据北京天坛医院档案资料记载,1978年开始筹备建立神经内科;1980年9月正式建立神经内科,搭建起学科建设平台;1982年1月4日,神经内科病房开始试运行,接收住院患者;1984年11月20日,正式设立神经内科病床39张,为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

2紧跟国际脉动,推进学科建设发展

2000年前,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有病床110张,硕士毕业生8名。50名医师中,有研究生学位的不到20%。为使学科建设赶上国际步伐,2000年后,北京天坛医院公开在海内外招聘神经内科学科带头人,科室管理瞄准国际前沿脉动,学科建设开始了跨越式高速发展。

2.1确定学科建设架构的4个阶段

第一阶段:划分专业组,脑血管病作为独立专业。2000年,北京天坛医院把神经内科分成脑血管病、痴呆、帕金森病等8个专业组,每个专业组都有带头人,每位医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不同专业组,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力。脑血管病作为独立专业,在临床治疗、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等领域脱颖而出,成为北京市脑血管病抢救治疗中心之一。2004年开始承担中国卒中中心建设项目工作。第二阶段:整合医疗资源,成立“天坛脑血管病中心”。脑血管病的防治需要多学科共同面对、协同防治,2010年10月29日,北京天坛医院打破常规科室结构,集中脑血管病医疗和科研资源,正式成立“天坛脑血管病中心”[3]。该中心设立临床部、研究部、影像部和培训部,将临床、科研和教育相互结合,并启动“北京市脑卒中诊断技术规范研究”项目。第三阶段:释放学科发展活力,成立神经病学中心。为可持续释放学科发展活力,北京天坛医院从2014年9月1日起,将神经内科正式更名为神经病学中心,下设9个专业亚科,即血管神经病学科、介入神经病学科、神经重症医学科、神经变性病科、癫痫科、神经感染与免疫疾病科、神经肌肉与遗传疾病科、临床神经生理科、临床试验与临床研究中心,另成立临床心理科。第四阶段:顺应新院发展,确定神经病学中心架构。北京天坛医院以新院迁建为契机,2018年7月2日医院党委会讨论决定,确定神经病学中心新的组织架构,神经病学中心包括7个专业亚科,分别为:血管神经病学科、神经重症医学科、癫痫科、神经感染与免疫疾病科、神经肌肉病学科、运动障碍性疾病科、认知障碍性疾病科。同时,通过公开竞聘,神经病学中心和所辖7个专业亚科分别任命科主任。

2.2学科建设成效显著,打造一流的脑血管病团队

2.2.1建设卒中单元,推进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2001年,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建立国内第一个卒中标准化治疗病房——“卒中单元”,为患者提供集医疗、康复、预防宣教、身心共治为一体的人文化综合医疗模式,提高了脑血管患者的治疗效果。“卒中单元”在2004年被纳入国家“十年百项”推广工程,此概念被收入到我国第一版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

2.2.2传递学科前沿理念,创办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

2001年,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创办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成为国际上关于脑血管病交流研讨的一个重要平台。天坛会每年都有全新的主题,成为中国脑血管病防治工作的风向标,让我国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和科研水平与国际接轨。

2.2.3编写《血管神经病学》教材,作为必修课程

2003年3月,美国提出了血管神经病学(vascularneurology)的新概念。2005年5月,美国举行了第一次血管神经病学的专业考试。面对这一形势,北京天坛医院让国内医师开始学习这一新的学科、新的概念,组织专家编写教材,2005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的研究生班中开办《血管神经病学》。与此同时,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依托一系列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及其衍生项目,在血管神经病学专业方向的研究生中尝试开展临床科研一体化培养的模式,致力于培养临床和科研相结合的多面性人才[4]。

2.2.4会聚学科专家,创办专业杂志

2006年,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创刊《中国卒中杂志》,作为新的专业化卒中期刊,编委汇集了国内外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康复科、基础研究等多个学科的知名专家。在此基础上,2015年,创刊StrokeandVascularNeurology杂志,致力于以英文形式面向世界传递中国脑血管病专业的科研成果和进展。

2.2.5卒中诊疗标准化,打造一流的脑血管病团队

天坛脑血管病中心搭建了多学科脑血管病医疗团队,整合了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神经介入、急诊介入科、影像科、重症监护、神经康复、急诊医学等多个优势学科的临床诊疗资源,同时还组建了流行病学管理、基础研究、脑血管病药物研发等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平台。在脑血管病中心内,医疗实践、研究、培训三位一体,承担的第一个课题就是“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卒中诊疗技术规范”研究,将卒中的诊疗标准化、规范化,形成“北京模式”。此举打造了一支一流的国际先进水平脑血管病专家团队。

2.2.6学科建设成效显著,进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2012年8月31日,卫生部办公厅下发《关于确定2012年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的通知》(卫办医政函[2012]649号),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被确定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2.2.7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改写国际脑血管病临床指南

在2013国际卒中大会,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团队研究成果——氯吡格雷用于急性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高危人群的疗效为急性轻度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治疗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方法,这一研究结果的发表具有重大意义,标志着我国脑血管病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临床试验水平得到国际认可,美国心脏学会据CHANCE研究的结果对其《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指南》进行了调整[5]。

2.2.8开展卒中医疗质量控制,承担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工作

北京天坛医院自2011年始,承担国家卒中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工作;2013年,升级为国家神经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2018年5月,承担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筹建)工作,同时承担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信息平台建设。依托大数据技术,该中心汇总全国2497家具有脑血管病救治能力的卒中质控监测医院开展工作的情况。在2018年度国家级质控中心工作评估中,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筹建)工作排名第一。

2.2.9学科进步显著,被誉为国际脑血管病临床研究最为活跃的团队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作为近年来国内临床医学进步速度最快的学科,作为国际脑血管病临床研究最为活跃的团队,连续7年创造Stroke杂志全球单中心产出第一的业绩。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17年度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和2018年中国医院科技量值评价中,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蝉联第一[6-7]。

2.2.10打造“天坛标准”,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

为使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同质化,2017年6月22日,北京天坛医院成立“天坛神经系统疾病专科联盟”(以下简称专科联盟),打造一批“天坛标准”的神经疾病专科,全国近300家具有神经学科优势的三级医院加盟,覆盖除港、澳、台地区以外的省区市。在教学科研方面,通过远程教学系统,建立完善的神经系统疾病专科人才培养体系,实现联盟内医疗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科研网络平台和病历资源的互享互用,促进我国神经学科可持续发展。

2.2.11以新院搬迁为契机,建设成为全国神经病学人才培养中心

2018年10月6日,北京天坛医院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第一座整体搬迁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搬迁至新院区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并对外试开诊,于2019年1月30日正式投入运行。神经病学中心有病床290张,有医疗科研及技术人员近200人,拥有卓越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支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其中,研究生学位占90%多,正高级职称26人,副高级职称37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0名,硕士研究生导师36名。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成功开创国内第一个亚专科分科模式,建设成为全国神经病学人才培养中心,全国规模最大、学科建设最为齐全的学科之一。

医学神经科学专业篇(3)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1)002-0081-03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1.02.001

1 精神医学:应用医学本质上的特点

精神医学跟其他各科医学,如内科、外科等,总体上都是属于应用医学;从业者不仅需要基本的医学知识,还得有临床上的应用技术与经验,包括如何建立适当的医患者间的关系,如何应对和帮助有困难的病人及其家属。可是精神科,因其医学上的特点,更需要有特殊的要求。精神科医师跟其他临床专业的医师比较,要具有比较广泛的知识,包括一般心理学及与精神境界有关的抽象性的知识,多变的人生经验与精神障碍的关系,动态的心理反应与防御方式,也更要求能熟悉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应对有心理问题的各种各样的病人,并知道如何帮助病人善用支持系统,经由家属来辅助心理有困难的患者。因此,临床上的技术与经验特别需要重视,并且要善于运用。

2 医学生的精神医学基本训练

大凡有水准的医学院,要对医学生提供有关医学心理学及基本的精神科医学知识,包括各种精神病理、治疗模式与途径,以及护理的要领。当然也要提供积累临床经验的各种培训,能熟悉各种疾病的基本情况,能掌握如何跟病人会谈,了解如何进行精神医学的诊断程序。这样可以帮助医学生不管将来从事何种专科,都能够对精神医学有基本的知识与初步的经验,以更有助于从事他们将来选择的专业。换句话说,不管他们将来做内科、小儿科、妇产科还是外科医师,都要能了解在面对有精神上困难的患者时,如何去接触、会谈并完成初步的诊断,给予基本而适当的治疗,以及在必要时,如何转诊或请精神科医师来会诊。对于有志于以精神医学为专业的学生,也能够获得初步的知识与经验,以便进一步接受专业的训练。

3 精神科住院医师的训练

3.1 基本的观念与不同的模式

跟内科系统的医学比较起来,外科系统的医学,住院医师在其专科训练时,需要比较多的时间去学习临床上的技术与要领。因为,外科系统的医疗,特别是开刀,除了知识以外,还需要有熟练的临床技巧。因此,外科系统医学需要有较长时间的临床训练,让学习的住院医师有机会观察、学习、模仿、尝试临床上的各种运用技术。在其过程中,还得时时接受资深医师与教授的督导。精神科的专业训练也是如此。并且在其训练的过程中,有不同的模式。

最简单的模式,就是在病房一直接受资深的主治医师或教授的指导,练习与负责看病人,年复一年,经由长期的学习,而得到所需的知识与经验。这可以说是向师傅学习的模式,并没有一定的事先规定的训练课程。这样的模式,实际上就是住院医师经历“徒弟”制度而学习,而从现实的角度说来,也是帮助医院完成对病人的医疗工作,经由教学被训练倒是次要的。

另外一种模式,是事先有计划与规定的学习课程与必须经历的临床经验,按年逐步进行。这是比较先进而注重训练的教学机构常采用的方式。虽然住院医师无形中也在帮助医院执行医疗工作,但是被训练是主要的目标。

换句话说,住院医师的临床工作与训练课程要每年有进展而又有所不同,即随年资而逐渐提升水准。在整个住院医师的训练期间,不管是3年或4年,都要有事先规划的训练课程,按课程执行。有的国家还规定住院医师的训练要符合国家规定的训练规章,包括是否有系统的程序、足够的临床资源,才能向提供训练的机构颁发认定资格,以能继续接受住院医师到其训练机构,执行训练课程[1]。经由这样课程训练的住院医师也才有资格接受国家专业的资历考试与检验。

3.2 供参考的模式

每个国家或地区因不同的历史与背景、所遵循的医疗系统与教育制度(包括师资问题),以及现实上的种种因素,而实行不同模式的住院医师训练。本文介绍一种4年制度的训练模式,以供参考。

3.2.1基本规约

(1)受训的住院医师在各种临床工作外,也要定时参加各种教学活动,包括:专题讲课、个案讨论会、个案督导等,充分接受有计划性的教学课程。原则上,在每星期的时间里,临床工作时间大致占一半,另一半时间要参加教学活动。(2)住院医师需要从事各种临床工作,包括:住院病房、门诊、急症处的医疗,参与精神科会诊包括儿童精神医学、老人精神医学、公共(社区)精神医学等。另外也要接受内科与神经科的临床工作,充实躯体性疾病的诊断与医疗经验。

3.2.2 各种临床工作

在4年训练期间,根据情况而安排各种临床工作的时间与分量。具体的例子如下:住院病房的临床工作最少6个月,但总共不超过12个月;门诊医疗至少12个月。精神科急症处3个月,精神科会诊2个月,儿童精神医学3个月,老人精神医学2个月,社区精神医学(包括司法精神医学)3个月。另外要包括内科或者小儿科等的临床工作6个月,神经科2个月。

这些各种临床工作,要考虑住院医师受训的年代与经验而依次分配,从基本的医疗逐渐升为比较需要经验的临床工作。如:在第1年接受内科病房6个月的临床工作;2个月的神经科临床经验,把握躯体疾患的诊断与治疗,并开始参加精神科病房工作;第2年除了继续病房工作以外,可以开始急症处的医疗、精神科会诊等性质的临床工作;第3年主要从事门诊,并附带参与儿童精神医学或老人精神医学的临床工作;第4年参与社区精神医学(包括司法精神医学),并从事自己负责的临床研究工作。

3.2.3各种教学活动

3.2.3.1 专题讲课讨论

――各“专题讲课讨论”(seminar)指派专门教授负责举办,每星期就每个专题举办1次,每次1.5小时。每年可有两种专题讲课并行进行,即每星期要参加两个专题讲课讨论。每个专题讲课,原则上住院医师要查阅若干篇指定论文作为参考,以备讲课时讨论。

在4年受训期间,要有计划性的安排“专题讲课讨论”的题目与时间。即:配合住院医师临床经验的需要而编排其题目与大致的时间。如,第1年住院医师:精神医学病理与诊断2个月,精神科急症医疗2个月,精神医学会谈技术2个月,药物治疗2个月;第2年住院医师:各种精神疾病6个月,精神科会诊2个月,物质滥用问题2个月,心理治疗的原则与方法6个月;第3年住院医师:心理治疗有关理论与各种模式6个月,婚姻与家庭治疗2个月,群体心理治疗2个月,儿童精神医学3个月,老人精神医学2个月,文化精神医学2个月,临床研究2个月;第4年住院医师:高级心理治疗6个月,社区精神医学4个月,司法精神医学2个月,临床就业的知识与经验1个月。

3.2.3.2 个案讨论会

――每星期举行1次,每次1.5小时。原则上各年级的住院医师都参加,以便相互学习。除了负责主持的教授以外,通常还有几位教授参加,至少有1位是被请来担任讨论者。由所有住院医师轮流报告自己医疗的个案。原则上所报告的个案要包括:门诊、病房、会诊、急症、儿童、老人、神经科等各种不同病人,也鼓励报告心理治疗长期治疗的个案。在形式方面,负责报告的住院医师报告病情30分钟,教授跟病人会谈30分钟(或者播放住院医师跟病人会谈录像),由参加的教授们与住院医师一起相互讨论30分钟。

3.2.3.3 个案督导

――每位住院医师被指定同时有两三位督导教授,每周接受各督导教授的督导;每次督导1个小时,共接受2~3小时的督导。每半年至一年更换督导教授,因此住院医师有机会跟不同督导教授接触并受其督导。

3.2.3.4 访问学者教学

――由科里邀请外地来的知名“访问学者”(visiting professor)来做短期讲学,为期1周。每年邀请3位左右。被邀请的是国内或国际有名望的专家,就他们各自的专长而讲课,1周内就其专题而作连续性的讲学5次。

3.2.3.5 精神科学术报告会

――精神科每星期举办1次学术报告会,由教授、临床教授报告他们的专题。资深住院医师也被请报告他们的临床研究结果。除了住院医师、教授们以外,当地的精神科医师也参加,当作是他们的在业再修课程。

3.2.3.6 临床研究

――在4年训练期间,每位住院医师自己要从事并完成一项临床研究课题。课题由自己选择。从第3年开始从事研究,第4年完成,并在精神科学术报告会上报告。其主要目的,不但是学习科研的知识与经验,还学习如何能客观地评价他人已发表的论文。

3.2.4心理治疗在临床经验上的要求

(1)被分配到门诊的住院医师,负责初诊病人的会谈与诊断,并由上面资深的教授复查,包括药物的处方等。所有被某住院医师所看的初诊病人,原则上由该住院医师负责日后的复诊,继续诊治该病人,保持其追踪连续性。在复诊时,每次会谈后,仍由教授复查。住院医师负责初诊与复诊的病历记录,由教授复查后签名,表示负责。

(2)在整个一年到一年半期间的门诊临床经验里,除了普通的门诊医疗,包括药物治疗以外,规定要有若干数目的心理治疗个案经验。即从初诊病人当中,选择若干病人,施与以心理治疗为主的医疗工作。

(3)心理治疗的个案要广泛,包括:精神病患者,神经官能症患者,边缘性格障碍者,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物质滥用者,普通日常心理困难者,婚姻问题者,家庭人际关系问题者以及其他各种病情患者的治疗。

(4)除了一两个月的短期或中期的心理治疗以外,至少要有半年至一年的长期治疗者3案例左右,获得长期治疗过程上的体验。

以上所举,只不过是个例子,仅供参考之用。这样的训练模式,主要是强调现代的精神科医师要有广泛的临床知识与经验。包括“生物-心理-社会文化”的综合性取向,不仅是要能治疗严重的精神病患者,还要能注重如何治疗各种各样的精神疾患者,包括轻度的精神病患者及广众的一般人的心理困难;知道如何使用药物治疗,也懂如何提供心理辅导,这样才能从事于广泛定义的心理卫生的工作,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4 讨论与展望

不可否认,中国在近代的历史里,在整个医学的范围里,精神科在早期并没有被重视,也没有好的训练制度。近年来,虽然已经开始重视精神医学的重要性,包括心理卫生的需求,但是,在实际的精神科医师的训练里,还是多半采取师徒训练的老方式,而且是以在病房医疗严重精神病患者为其主要临床工作,少有门诊的经验,而教学活动并没有系统化、按时间进展化,教学的分量也不够,还需要逐渐改善。当前的困难,除了现实上的因素(包括提供医院的医疗工作的负担)以外,最主要的,还是观念上的问题,即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住院医师的训练主要是在“训练”而提供学习,并非提供医院医疗上的需要。当然,如何培养各种有足够经验的精神科里各种专科的资深教员,也是另外一个因素,但只要有其观念与目标,是可以逐渐改善的。中国近数十年来,经济方面突飞猛进,相信医学的教学也可以改善。

虽然心理卫生的工作要依靠各种职业背景的人员一起协作进行其任务,但还需要依靠有广泛临床知识与经验的精神医师为其主干[2]。所以就要用心培养具有各种临床知识、经验,并且有心理卫生观念与理念的精神科医师。而如何培养这种全天候的心理卫生工作的主干者,其头一步就是要改进其训练制度。我们都知道:“下医治病,中医预防病,而上医治国”,希望能透过比较完善的、有系统与计划的训练制度,培养更多的精神科的上医,才对社会、国家有贡献。

参考文献

[1]美国医学协会.住院医师训练基本要求与规格-精神科住院医师的训练[M]. Washington DC: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2009.

医学神经科学专业篇(4)

1充沛的精力,健康强劲的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素质结构体系的基础,也是培养其他各项素质的前提条件。没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将很难胜任繁重的临床、教育和科研活动,更不能奢谈其他素质的提高[2]。神经外科开颅手术极其精细,时间长强度大;放射治疗(如伽马刀、神经介入)手术接触电离辐射,存在慢性损伤,并有累积效应。这都要求神经外科医生有强健的身体做后盾。因此神经外科各级教师都应该培养合理、科学的生活方式和作息习惯,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保持健康强劲的身体素质,才能全身心地做好每项工作。

2深厚的人文素养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通常人们把人文素养教育看作是关于人生存目的的教育,即如何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并顺利解决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使德、智、体各个方面达到和谐状态。人文素养的核心和灵魂是“以人为本”。“科技以人为本”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终极目的[3]。医学作为直接面对人,面对生命的特殊科学技术,以服务于人为目的。因此它比其它任何学科都更强调人文关怀,对医学工作者所具备人文精神的要求更为全面和迫切。祖国传统医学一贯重视医疗实践的伦理价值,把病人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部件受损的机器,其医疗过程自始至终以病人为中心,贯穿着对病人的尊重、关怀,充分体现了“医乃仁术”的基本原则。西方医学对医学生的人文精神也有具体而实际的要求,概括起来可以描述为:医生首先应该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其次是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以及通晓医学知识的科学家。笔者认为,神经外科教师应该具备完善的人文修养:尊重生命、富有爱心的慈悲之心,热爱生命、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诚信正直、勇于面对失败和挫折的治学态度,以及团队合作、宽容大度的气质涵养,才能以身作则,教育出德才兼备的学生。教师应该怎样提高人文素养呢?首先,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救死扶伤”的职业观和“实事求是”的道德观,用人类共识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避免在医疗过程中不守医德,在学术上弄虚作假。其次,教师要注重对个人人格魅力的培养。人格是个人的品格、格调、境界、道德水准以及自尊等内在素质的总和。人格魅力是教师树立威信的基础,是教师与学生间进行沟通的桥梁,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育教学上有着重大的影响。此外,神经外科教师在掌握神经外科这一复杂学科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应注重本学科以外知识的学习。培养良好的文化道德修养,培养广泛的爱好和兴趣,例如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兴趣。关心时事,了解国家及世界的发展动向,提高综合素质,提升教师魅力。

3沟通与表达能力

近年来我国神经外科发展突飞猛进,医疗仪器越来越先进,医生技术不断提高,但是医患矛盾却日益突显。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复杂,有体制问题,有舆论问题,其中原因之一是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不够。神经外科知识非常专业,是人类大脑的秘密,其他专业的医学生对此都不甚了解就遑论普通患者了。因此在知识极不对等的情况下,如何让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了解治疗方法,消除患者困惑与疑虑,通过沟通建立信任感就非常重要。医学生是未来的医生,是医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成员之一,必然要面临与病人沟通的问题。由于医学生刚刚进入临床,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无所适从,在与病人沟通的实践中,他们倍感困惑,常常表现为对医患关系认识不深,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在医患沟通技巧上缺少经验,面对病人时常常缺乏自信。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由带教老师与学生共同努力。神经外科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坚强的心理素质,在处理医疗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情况都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清晰准确的分辨力和洞察力,因此教师更应该把自身实践中或者周围比较成功或理想的医疗处置方法以及医患关系沟通技巧传授给医学生们,使他们比较早的接触到临床专业知识以外的宝贵知识,建立健康、稳定、积极的心理适应能力,并树立时刻为患者服务的人生目标。具体地讲,神经外科教师应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在与患者沟通时避免用模糊、笼统或过于专业的语言。含混、不明确的语言信息会误导患者,过于专业的术语会让患者感到不知所云,拉大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夸大病情、诱导性的语言信息甚至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医学高校教师与其他教师不同,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工作在临床一线,对学生的教学方式比其他大学教师多,包括课堂讲授、带见习实习、出门诊和急诊工作以及手术指导等。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某些教师确实在临床工作中忽略了对自己语言能力的培训与锻炼。另外,有些临床带教老师他们具有丰富的经验、广博的知识,但不会写文章,特别是不会写学术研究论文。他们的知识虽多,但不会运用,就象茶壶煮汤圆,倒不出来。这样的人缺少表达能力,很难成为优秀教师。实际上,医学知识的传授无论是课堂讲授还是身体力行,首先都需要教师用准确、专业、明白的语言讲述清楚。此外,作为医学教师要注重对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把临床工作经验和课题研究结果,以学术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传播开来。这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重要的学术交流方式。

4高、深、广、博的业务素质

希波克拉底认为“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医学教育是一项集科学性、逻辑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高深艺术。医学教师应精通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善于把握学科的最新进展,为适应教学和科研打下坚实基础[4]。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中走在第一线的角色,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各类知识的储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教师必备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理论知识。理论知识是教师完成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理论基础,其包括基础知识、教育知识和专业知识等内容,同时还囊括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等附加知识。②经验知识。经验知识是教师在医、教、研工作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知识,它包括在医疗活动中获得的感性认知和通过操作产生的实践知识。医学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科学和技术学科,只有对于专业内和邻近专业的临床经验和知识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够把复杂的医学知识讲解透彻,最终达到以理服人。神经外科是临床医学外科学的三级学科,它包括不同的学组和研究方向,对它的研究越深入其分支便越细。神经外科学涵盖有关颅脑、脊髓、中枢神经系统和部分周围神经等各种疾患的诊断与治疗技术。神经外科的诊疗技术日趋先进,包括神经影像学诊断技术、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立体定向和放射外科技术、介入放射治疗技术[5]。随着我国神经外科的不断发展,神经干细胞、基因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作为神经外科教师应掌握神经外科领域的全部知识,并且不断的更新知识,了解神经外科的新进展。关键是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专长和特色,把某项疾病或治疗方法深入研究,操作熟练。

5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

神经外科教师同时作为神经外科医生承担着大量的临床工作,有些教师作为领导干部还要承担着繁重的行政任务,他们面临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的确很大。而且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能静下心搞科研做课题的教师越来越少。作为一名培养神经外科人才的教师除了具有较高的临床能力外,还应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首都医科大学导师遴选标准中提出:临床学科博士生导师必须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承担在研的国家级纵向课题,硕士生导师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承担在研的省部级及以上级别纵向课题,并且对科研经费额度加以规定。在科研成果方面要求博士生导师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至少发表2篇SCI/EI收录的原著论文,累计影响因子不低于6.0。硕士生导师至少发表2篇SCI/EI收录的原著论文。而且每年要求导师进行一次年报,监督导师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的情况。这都说明医学院校对临床教师科研素质的重视。

6教育研究素质

医学神经科学专业篇(5)

关键词 神经外科 双语教学 模式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9.047

Mode and Exploration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the

Medical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ZHANG Yahong, GUO Zhenyu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n Jiao Tong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04)

Abstract Bilingual teaching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urosurgery physicians and integration with the advance medicine knowledge in the world. We are carrying out bilingual teaching in the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for some teaching experience. To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from the bilingual teaching methods in teaching mode, effect and idea. To discuss the problem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experience for future improvement.

Key words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bilingual teaching; mode and exploration

医学双语教学(Medical Bilingual Teaching)是指在医学教学中,除母语汉语外,以外文原版教材(通常为英文)为基础,采用汉语、英文同步或交叉授课的教学方法。①

本世纪是科技迅猛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极为迅速的时代,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作为生命科学分支之一的医学科学,它的发展离不开大批精通医学专业及外语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医学双语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国际合作、交流能力与扎实医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一目标亦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国际化、全球化发展的一种趋势。2004年教育部对医学本科教学中双语教学的要求是“用双语授课课时要达到该课程课时的50%及以上”。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再次强调,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

现代神经外科、护理学均起源于欧美,从根本上讲双语教学有利于神经外科学医护本科、研究生加深对神经外科学及相关护理学历史的了解及其新进展的理解。近20年是神经外科学和相关护理学基础与新技术蓬勃发展的黄金时间,这要求神经外科医护人员及学生对相关前沿知识进行及时更新,以便掌握最新的前沿学术动态。神经外科医护人员及学生不但要密切关注国外神经外科学及相关护理学最新进展,而且还要将我们自己的治疗及学习体会、新技术和研究成果进行对外交流,这种国际范围的交流与合作都须以英文为媒介。

由于神经外科学及相关护理学知识体系的复杂性及专业性,神经外科医护双语教学在全国尚未广泛开展,也无经验可遵。但我们知道,双语教学的开展是势在必行,亦是大势所趋。我科自2007年起对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实习的医护学生进行临床双语教学工作,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现将内容及方法总结如下。

1 双语教学授课模式

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如何分配使用两种语言的授课时间及对不同的授课群体采取不同的授课模式,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这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摸索的重要问题。依照以往双语教学经验,②我们对于神经外科专业实习的护理专科、医护本科及研究生分别采取不同的双语教学模式:

1.1 简单渗透式模式

该模式采用中、英双语教材,板书与作业均使用英文,授课时为中文讲解。对于双语教学初期,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有限,而学生群体的英语水平亦参差不齐时,该种方式较为适用。同时,涉及神经解剖、神经病理等的专业词汇大多较为生僻,记忆困难。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从简单的神经外科学词汇入手,尽可能地让学生在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理解,以便其愿意多接触专业词汇。我们体会,简单渗透式模式适用于护理专科学生或学生接触双语教学初期,而随着教学进度加深及学生掌握专业英语词汇量增多,往往需调整教学模式。

1.2 过渡式模式

该模式中教材、板书及作业均为英文,但教师课堂讲解采用中文和英文混合方式。教师用英文对较为简单的神经外科知识进行描述及讲解,要求学生能够使用简单词句回答一些相关问题。由于神经外科病种有多样、复杂(包括脑血管病、肿瘤、外伤及先天畸形等病种)等特点,要求授课教师具备较高的英语听说能力。课堂中要求教师能用简单易懂的专业词汇将各种疾病发生、转归及疾病相关解剖、病理及影像学知识融会贯通。该模式我们较多应用于医护疗本科学生或接触双语教学一段时间后、英文水平较前明显提高的神经外科实习学生。教学前我们要求学生对本次授课内容进行提前预习。学生对授课内容有一定了解后,就能够有的放矢,同时能够较好融入课堂并形成互动教学。

1.3 浸入式双语教学模式

该模式采用英文教材、板书及作业,教师使用全英文授课。要求教师和学生均用英文进行思考和解答问题。该种模式为全英文的讲授模式,是双语教学最终要实现的目标。神经外科双语教学中神经系统解剖知识的讲解是神经科医护学生学习的基础。但鉴于该部分内容的复杂性,通常我们课前会要求学生准备相关的外文文献。通过次过程让学生在阅读外文资料过程中,不但潜移默化地提高专业英语水平,而且常常使其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形成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愿望。该模式我们较多应用于英文基础相对较好的研究生,授课前要求学生自行查阅相关外文最新文献,激发同学学习兴趣的同时做到学以致用。

2 影响双语教学效果关键因素探讨

双语教学主要受如下三方面因素影响:教师、学生及教材。优秀的教师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基础,学生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主体,而完善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2.1 教师因素

由于神经外科学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开展双语教学除要求教师有最基本的医学常识及过硬的英文水平以外,还要求授课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但现实情况往往事与愿违,那些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专业英语老师往往欠缺神经科学专业知识,而具备较高神经科学专业素养的医师,却存在较大的英文口语困难和障碍。这些现实情况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相关教师队伍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师进行英语和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等方面的再教育。通过我院近年双语教学经验,认为严格控制教师的资质是保证教学质量重要因素。神经外科双语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神经外科专业中级职称以上或博士学位。同时,双语教学前需进行公开试讲,英文口语好及应用能力强的教师优先上岗进行教学。医院还定期聘请相关教育培训机构讲师,对授课教师进行教学基础知识及技能培训。每学期定期组织双语教学竞赛,以充分调动了教师积极性,提高双语教学效果。

2.2 学生因素

如何激发教学主体――学生的热情和主动性,是决定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③是目前广受好评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是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职能由“教”变为“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点。我们体会,双语教学时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讨论,在授课教师的参与下,围绕某一专题或病例进行学习、讨论,最终得出结论。

双语教学授课期间,教师需选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影音资料等来丰富授课内容,增大课堂信息量。在授课的同时,让学生增强对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兴趣。同时,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也是双语教学中督促学生进行良性互动的重要环节。考核是教师对学生培养是否达到目标的一种有效检验手段。建立合理考核体系是实施双语教学良好效果的保证,只有“授”与“评”的完美结合,才能保证授课的顺利进行及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教材因素

如何选择一本“通俗易懂、难易结合”是经常困扰双语教学的现实问题。现阶段国际神经外科通用教材包括Schmidek and Sweet Operative Neurosurgical Techniques, Youmans Neurological Surgery,Kempe Operative Neurosurgery等,经我国众多神经外科专家的不懈努力,上述教材均出版了中文版本。我们使用后体会,专业神经外科教材有系统性、规范性及连贯性等优点,但有层次性不足及知识量过大等不足。这种情况往往造成学生学习、记忆困难,学习积极性不高,增加了教学难度,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我国目前暂时还没有一本适用于神经外科的双语教材,我们通过对神经外科实习学生英语水平的了解,对于不同英文水平的同学,均自行摘录、编写临床神经外科双语教材,关键词采用中、英文标注,晦涩难懂的部分专业内容用中文标注。自编教材最大的优势是针对性强,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总之,医学双语教学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及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我们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同时,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医学临床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既精通专业知识又有良好英语综合能力的神经外科专科高素质人才队伍。

*通讯作者:郭振宇

注释

① 何兴样,刘伟,沈清燕,等.医学双语教学探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4.4(3):23-24.

医学神经科学专业篇(6)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employment guidance system for medical students

WANG Huiying LIU Gaohua TANG Yuanjing ZHANG Fan LU Shigang

Yiyang Medical College, Hu'nan Province, Yiyang 41300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employment guidance work and help medical students to obtain employment conveniently, it suggests constructing the employment guidance system of medical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alyzing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spirit, improving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and constructing the network platform of medical students, thus realize the employment guidance of the market, professional, full, social, information. Through implementing of the "Five-in-One" employment guidance system, it is good for forming of the benign cycle for medical students job-hunting, market adjusting employment, school accelerating employment.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 Employment; Guidance system

当前,我国的医学高等教育领域得到跨越式发展,医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递增,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对医学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但同时,医学专科生的就业形势却越来越严峻,就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1],出现了许多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难”与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招人难”的两难境地。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目标,对基层医学人才的需求更多、要求更高[2]。可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提供了一片广阔天地。为了促进医学专科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为了帮助医学专科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顺利就业,构建与实施市场化、专业化、全程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医学专科生就业体系是医学高职高专院校改进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

1 分析医学生就业形势,实现就业指导的市场化

以市场为导向,分析医学专科生就业环境与政策,迎合市场竞争需求对医学专科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目前,我国基层医疗保障制度已经基本实现了全面覆盖,新农合的有关政策如报销比率明显向县级、乡镇医院倾斜,鼓励患者在基层就诊,以及推进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等措施,为医学专科生在基层就业开辟了广阔空间。同时,基层有更多锻炼的机会,有更多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等激励机制[3],为医学专科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搭建了平台。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应大胆改变教育和就业观念,探索就业课程改革模式,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技能,使他们很好地适应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积极为医学专科生赴基层铺路搭桥。

1.1 开展基层卫生系统调研

医学高职高专院校成立由校领导、中层干部、任课老师组成的基层卫生系统调研小组,到学校周边省、市各乡镇实地调查,积极随访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从上到下、逐级沟通、形成共识,再告知医学生基层医疗卫生系统最真实的状况,及时调整培养方式,以使毕业生能够适应市场需要[4]。

1.2 组织开展“接力”工程

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组织开展“接力”工程,将在基层卫生系统工作的毕业生经常请回母校,向师弟师妹们讲述亲身成长事例、感受和体会,现场解说基层工作情况,宣传各种优惠政策和扎根基层的先进典型[5],号召同学们仿效他们走进基层卫生机构,一届一届地传递下去,让他们坚定“基层大有可为”的信心。

1.3 尝试人才“订单式”培养

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将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相结合,使毕业生的实习岗位转变为就业岗位,实现就业实习一体化,积极尝试人才“订单式”培养[6]。学校要加强实现基地建设,医学生实习时的工作就是他们能力最直观的考核与检验,以实习带动就业,以实习促进就业,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实现实习就业无缝对接,拓宽医学毕业生就业渠道。

通过面向市场,为医学生就业开辟新通道,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真正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人才,实现就业指导的市场化。

2 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实现就业指导的专业化

由于医学的专业性特别强[7],大部分学生在填写高考志愿选择大学专业时,已经选择医生或者护士作为自己的职业,形成了择业心理定势[8],造成毕业生就业路径单一。医学专科生若想在浩浩荡荡的就业大军中崭露头角,必须能担负起医务人员的神圣使命。医学专科生作为一种从事特殊职业的人,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担负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光荣使命。因此,要使医学生在医疗卫生行业找到适合的就业岗位,就业指导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重要方面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

2.1 运用典型案例教学

结合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将医学职业精神教育与当代医学生就业形式、就业特点结合、与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学生身边的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结合、与社会就业热点问题相结合、与学生就业思想实际结合,选用既典型又真实的医学生就业案例引出就业内容主题,提炼身边通俗易懂、贴近实际的典型事例,将身边的事迹设计成与就业理论知识相吻合的故事,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提高医学生就业能力。如用大量具体、生动的典型案例,讲述基层医疗机构医务工作者的高尚道德境界、严谨的科学态度、扎实苦干锲而不舍的精神,讲述与学生就业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讲述学生身边职业道德高尚的师兄师姐的就业经历。医学生在教师准确、清晰、生动的就业指导讲述中,自觉地接受医学职业精神。

2.2 开展生命价值教育

在医学生毕业之际就业之前,开展生命价值教育,让生命教育在医学生就业指导的职业精神培养中发挥其独到的功能[9]。结合医学专业,组织医学生参观人体生命科学馆、遗体捐献奉献碑等教学基地,不仅可以提高医学生承受就业时的抗挫折能力和毅力,增强医学生的心理韧性,并能灵活处理就业中的多种压力, 变压力为前进的动力,而且可以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深刻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责任、宽容、感恩、爱心、发展,激励全体医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坚定理想信念,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发扬大医精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实际行动担负起救死扶伤、维护生命健康的神圣使命,以仁爱之心对待患者,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实现高尚的人生目标和生命价值。

2.3 评价医学生职业精神

在就业指导的不同阶段,从医学生入学教育开始,直至职业生涯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对医学生职业精神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估。可以结合医学生进行阶段性课程结业考核、见习带教老师的量化评分以及实习期间患者对医学实习生医疗服务满意度的问卷调查结果,作为医学生职业精神总成绩[10],纳入就业指导课程结业考核成绩。还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医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对其职业精神成效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作为其今后就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以此来规范和引导医学生的职业态度和行为。

总之,医学是科学性和人文性有机的融合体。就业指导必须与专业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医学专科生履行上述医德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以医学生为本,培养医学生恪尽职守、一视同仁、端庄文明、廉洁奉公、团结协作、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树立一切为了医学生成才与发展的工作理念,实现就业指导专业化。

3 完善医学生知识结构,实现就业指导的全程化

因为医学专科生的学制较本科生短,不可能接受到和本科生同样深广的知识。根据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到三年级所具有的不同特征分阶段分重点分层次设置就业指导内容,帮助医学生认清当前医疗卫生行业的就业形势,了解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掌握就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11],将职业发展与就业作为医学专科生人生指导的一部分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实现医学专科生就业指导的全程化。

3.1 第一学期:专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据调查,不少学生报考医学专业并非出于自愿,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上具有很大的盲从性,并对将来从事的职业认识模糊、取向迷失、规划混乱、在就业观念上偏离现实,就业期望值较高,缺乏竞争意识和开阔的行业视野,普遍认同的就业渠道和意向太窄[12]。在这学期主要培养学生对医学专业的热爱和兴趣,使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成为自觉追求,进一步完善职业生活规划并确认职业目标。内容包括专业前景、行业背景、就业环境与趋势、就业竞争力认知、评价自我、规划和管理职业生涯等。

3.2 第二学期:医学专科生基本的职业素质指导

通过与学校各部门、各学生组织及协会的合作,将职业素质培养渗透进人际沟通、演讲与口才、书法等素质拓展课堂的教学和活动中。本部分内容包括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团队意识、医患沟通技巧等。

3.3 第三学期:就业观念与准备、求职方法与技巧指导

本学期开始医学专科生面临应聘实习单位的任务,按照“以实习带动就业”的指导思想,着重加强就业观念与准备、求职方法与技巧的培训。内容包括医学专科生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应用、求职材料的准备、面试策略与礼仪等。

3.4 第四学期:就业权益保护与职业适应与发展指导

加强就业权益保护与职业适应与发展指导,旨在引导学生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实习和以后的工作期间较好地完成由医学生到实习生到医生、护士等角色的转变,主动快速适应社会,实现就业目标。内容包括就业权利与义务、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签订、就业陷阱及其防范、医学专科生角色的转变等。

4 创新医学生实践活动,实现就业指导的社会化

医学生就业指导实践教学应树立的理念概括为:通过实践活动,在获得密切联系社会和医院实际的个体职业经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进行职业认知和自我认知的自主性,逐步形成“择世所需、择己所长”的理性就业观[13],使医学生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实现就业指导的社会化。

4.1 走出去,建立就业基地

学校与医疗机构共建“就业基地”,将医学生就业基地与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医学生见习基地、实习基地联合加以建设,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为在校医学生“走出去”提供一个施展才能的平台。医学生可以定点、长期、经常到就业基地锻炼,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到就业基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知识宣传、巡回医疗、医疗咨询等下乡活动[14]。一方面,医学生可以提前进入职业岗位,提前了解职业,真正地了解社会,展现自我,把自己融入到整个社会,真刀真枪地进行社会实践,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医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国情、民情以及基层的卫生工作现状,切身感受到农村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目睹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医学生亲身感受基层对人才的渴望,确立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就业理念。

4.2 引进来,营造校园就业文化

实习就业指导的社会化,在建立就业基地为医学生“走出去”提供舞台的同时,还需要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医学生 “引进来”就业文化,营造浓厚的校园就业氛围。开展医学生誓言践行、校友访谈、名医讲座等活动,培养医学生的奉献意识、吃苦精神以及责任感,提高医学生就业竞争力。开展网络资源中心在线职业测评、个体发展性咨询、省校两级职业规划大赛以及医学高职高专院校自发开展的有关职业素质拓展等专项活动,利用演讲与口才素质拓展课堂与用人单位联合举办校级类似《职来职往》和《非你莫属》的求职节目[15],利用主题班会设计“医学生素质训练营”、医学生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举办模拟应聘大赛、简历制作大赛等,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提升职业能力,掌握与职业目标相关联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医学生就业竞争力。举办大型、小型、专题校园招聘会,为医学生提供公平竞争和选择用人单位的机会。

总之,针对有关医学专科生就业的各类知识,应加强指导,创新医学生实践活动,逐步完善对各类实践活动的统一设计和管理,使医学专科生为未来职业发展做好准备,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实现就业指导的社会化。

5 构建医学生就业平台,实现就业指导的信息化

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以网络为平台,积极开辟互联网络公共就业服务新渠道,组织毕业生进行网上求职、应聘和面试活动[16],更好地为高校毕业生做好就业服务,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

5.1 学校就业网站平台提供信息功能

网站首页设立国家就业政策法规、就业新闻、毕业生求职、就业指导、院系专业等栏目,及时公布、宣传和传递消息,学生和用人单位注册登陆后可以查看就业方针、就业政策法规、就业新闻和招聘消息,了解生源结构、专业设置和就业状况。

5.2 学校就业网站平台提供服务功能

医学生登录后查看各种招聘信息,然后可以在线申请或者邮件申请合适的岗位,平台直接把医学生的简历发到用人单位的邮箱;根据岗位匹配,直接把招聘信息发到学生的邮箱,这样可以解决供求信息不对称的情况[17],简化招聘流程,改善毕业生的求职方式和条件,帮助医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渠道,为医学生提供更有效、更便捷、更深入、更广泛的就业服务[18]。

5.3 学校就业网站平台提供互动功能

就业网络平台提供发布留言及回复功能,开展就业指导咨询,网上答疑解惑,引导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职业素质等交流互动,为学生提供全天候、零距离就业指导。实现网上服务、网下支持,网上有困难,网下有帮助。配合网上就业服务平台提供工作支持,保证就业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卫生医疗机构在网上免费注册、发布最新招聘信息、查找求职人才信息,实现零成本高效率。针对多次应聘不成功的医学毕业生,网下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我,调整就业心态和目标,提供职业指导和就业援助。

5.4 搭建学生就业服务微平台

医学神经科学专业篇(7)

[关键词] 神经外科;硕士研究生;教学

[中图分类号] R6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1(b)-0121-04

[Abstract] Clinical neurosurger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Canonical clinical teaching can improve the medical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clinical skills for postgraduate students. Paying attention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medical ethics, tamping the clinical basic theory of knowledge, improving clinical operation skill, exercising of medical writing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ese can improve the education qu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Key words] Neurosurger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神经外科专业人才的主要途径,在研究生培训阶段,不仅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专科临床技能[1-4]。作为一名硕士生导师,倍感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的重要性。现结合10年来培养研究生的经历,就研究生临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思考,现报道如下:

1 研究生总体培养思路

1.1 注重培养高尚的医德医风

良好的医德是医疗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神经外科多数患者病情危重,变化迅速,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因此患者的预后和医生的责任心密切相关,如果医生的责任感不强,没有及时的观察到病情变化,会对患者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甚至导致的医疗纠纷案件的发生,也会对年轻医师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所以作为一名神经外科临床医生,必须要具备更强的责任心,更无私的工作态度,要真正具备献身医学事业的精神[5]。现阶段,研究生中的绝大多数来自应届毕业的本科生,这些学生正从课堂学习逐渐转向临床实践学习,这正是形成正确医德观的关键时期,有些导师的临床教学中往往极为重视对专业技术的传授,容易忽视对学生良好的医德医风的培养。所谓“身正,不令则行;身不正,虽令不行”,导师首先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对待患者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用行动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同时应向学生讲明医德的重要性,结合诊疗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情况,在医德的层次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讲解,以帮助研究生树立责任意识及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

1.2 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

神经外科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主要包括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神经影像学等,但由于疾病的复杂性,临床神经外科工作还需要大量的其他专业相关知识。在本科医学教育过程中学习相关内容较少,而且神经外科学的知识比其他学科更新速度更快,神经外科研究生的理论知识相对薄弱。扎实的掌握神经外科基本理论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临床能力,为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了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应至少每半个月进行一次专业知识考试,至少每周一次教学查房。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神经外科的前沿,我们要求学生每一个月进行一次文献汇报,研究生通过阅读国内外文献,对新的理论的提出进行讨论,教师和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专业知识。

1.3 提高神经外科临床技能

神经外科的临床操作技能涵盖许多方面,它不仅局限于精细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而且还包括专科规范的神经系统检查和对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的正确分析能力等。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对疾病的定性、定位诊断有重要意义,规范的神经系统查体是进入临床的每个研究生首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但由于本科教育相关内容较少,神经系统检查的内容枯燥,技术要求高,大部分学生在进入临床实践时不能够达到要求。导师应安排专门的神经系统检查身体的演示和讲解,特别提醒学生注意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的检查,使学生掌握查体的临床意义,在日常临床工作中不断加强训练,实现在短的时间达标。神经外科手术和其他专业的操作是不相同的,基本的操作工具是吸引器和双极电凝器。导师应向学生详细说明基本的操作方法,特别强凋保持操作的稳定性、控制吸引力的大小等技巧,使术区保持清晰无血。在深部手术时尤其要注意避免由于操作不稳定导致周围组织损,给学生适当的动手的机会加深体会,以培养学生对吸引器和双极电凝器的使用,使学生的感受更加直观和深刻,同时导师应及时指出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立即现场演示和纠正,以提高研究生的操作基本技能。同时要建立外科操作评估系统[6-7],对硕士研究生临床能力的科学评价。

1.4 规范病历写作

病历不仅能够反映医师对病患的处理过程,更是患者转诊、会诊甚至是处理医疗纠纷重要依据和参考,病案的书写是临床医师的基本技能,硕士研究生参加临床实践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在病历书写中存在不规范的现象。由于对神经外科疾病的特殊性,患者的病情重、变化快、病死率及致残率高、医疗纠纷发生率高,而病历书写规范化在神经外科具有更现实的意义,应定期检查和纠正学生在病历书写中的错误,只有坚持学习和锻炼,才能提高病历书写的规范化程度。

1.5 维系和谐的医疗人际关系

医生除了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事实证明,和谐的医患关系,可以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很多医疗纠纷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医生和患者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8-10]。由于患者及家属普遍缺乏医学的相关背景知识,这就要求医生要用平实的语言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目的是要让他们知道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的选择、疾病的预后及诊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并发症和意外等,让患者和他们的家属充分理解,支持治疗。导师可根据病历的特点,在临床教学中的传授学生重要的沟通技巧,让研究生积极实践,不足之处予以补充,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技巧,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 神经外科临床教学模式

2.1 提问答疑相结合

神经外科学专业性很强,刚刚接触这门专业的学生,往往对这门学科不太了解,因此临床教学的第一个目标是让学生对这门学科有一个基本的认识[11-16]。这个阶段,可以采取“授课-提问-答疑”的方式。教学内容包括神经外科的基本知识、日常工作流程、学科发展历史、学科的发展方向等,讲述要简单概括,严格控制授课时间,随后进入答疑阶段。这个阶段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主要目的是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教师详细解答,而不是教师问学生。如何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使它成为一种循序渐进教学方法,是一个合格的临床带教教师应该努力掌握技能。鼓励学生发言和提问,说出他们对神经外科的初步印象和问题,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真诚、耐心地回答并直接面对问题并给出答案,是解决问题、满足学生好奇心的最直接的方式,同时也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教学和学习创造和谐的氛围。

2.2 重视神经外科解剖教学

要求学生理解和牢固掌握解神经外科剖学知识,使学生打下成为神经外科医生的基础。神经解剖复杂抽象,如果仅单单进行教学演讲,学生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对其有深入的了解[17-25],临床带教期间学生人数相对较少,教学实践灵活,师生互动是主要的教学优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多种教学工具,如颅骨和脑的解剖模型、挂图等,教学时采用示意图等方式,可使学生印象深刻,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解释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如偏瘫,利用上述方法,阐释临床症状的解剖位置关系,然后以此为基础,理解临床表现及手术并发症等,把枯燥的专业知识,以直观、生动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而不是机械记忆。然后选择合适的患者,让学生实际接触临床病例。根据患者的临床病程,从问诊、查体、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与策略等方面引导学生,并让学生亲自参与医疗行为。经过上述教学,学生们对一种疾病,会有一定的了解,会对常见的临床症状印象深刻。如学生的数量较多,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上述学习与讨论,通常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问诊,其他学生予以补充。遇到问题,教师及时补充或修正,引导学生准确、完整地完成问诊过程。因神经系统检查有其特殊性,教师应给予一对一的指导,使学生掌握查体顺序,检查点和检查技术,并鼓励学生实践操作,加深印象。应该强调的是,神经系统检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短时间的带教过程并不能够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以需要向学生介绍有关的参考书籍,培养学自主探索精神。

2.3 进行临床实践加深理解专科知识

临床教学阶段,学生将直接参与临床查房、患者管理、病历书写、换药、手术等具体的实践操作,这是学生深入接触神经外科的过程。我们要求学生记录见习笔记,记录的形式可不拘一格,也可以面面俱到,也可以记录发病特点、诊断结果、查房处理等。对临床专科操作展开讨论作并记录相应的操作要点、无菌原则等。实践操作中重点强调操作位置、病灶定位的方法、切口设计、操作方法的选择、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总结经验。这样不仅能加深临床课程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的能力,临床实践结束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带教教师针对学生们讨论的内容,结合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不足,进行重点传授从而实现教学目标。通过这项训练,学生提问水平、思维深度可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临床学习的方法,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2.4 结合典型病例进行教学

典型病例教学方法是临床带教的经典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带教老师将典型病例整理后,采用复合疾病诊疗思维逻辑的顺序在理论教学和实践课中向学生教授,从而提高学生的基本理论水平,理解疾病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临床神经外科教学收到更大的效果。该教学方法需要带教老师完成大量的课前工作,选择教学大纲的要求范围内的典型临床病例并进行整理和加工,使其主题明确,特点突出,而且需要设计高质量的临床问题,授课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典型病例教学法的优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带教老师不仅要熟悉相关的基础知识和病例情况,涉及到的生理学和病理学的内容,还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临床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来引导和启发学生。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典型病例教学法后,能够显著提高教师和学生互动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和记忆效果。除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临床基本理论知识外,能够以实践促进理论知识的掌握,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例如在讲授创伤性脑损伤的病例过程中,我们将颅脑损伤理论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同讨论,为学生呈现出该疾病典型的病史、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诊断和治疗的过程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5 教学中渗透循证医学思想

神经外科在临床教学中难度较大,理解和记忆的知识点极多,神经系统与其他各个系统联系广泛,学科交叉性强也给教学带来困难。为使学生对神经外科疾病有整体的把握,在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加入循证医学的知识尤为重要。它能够使学生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新的观点,从而建立疾病的整体观思想。通过循证医学训练,使学生能够达到以问题为出发点,通过收集证据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只有将循证医学思想渗透入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神经外科人才。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加入循证医学的内容,首先要求带教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医学英语、计算机、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相关理论。要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应用数据库指导学生进行检索,对得到的结果应用循证医学思想进行分析和讨论最终的到结论。教学活动中要避免被动学习、死记硬背等情况,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真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循证思想,从而指导今后的临床实践。

[17] 谢宗义,陈维福,程远.神经外科研究生临床带教的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12,8(1):1264-1266.

[18] 李璐,李鲲,孔令杰,等.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2,5(1):917-918,929.

[19] 田永吉.加强神经外科研究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2,6(1):1136-1137,1155.

[20] 赵剑.德国医学教育概况及对研究生临床教学的启示[J].科技信息,2010,26:333.

[21] 王海永,杜振宗,夏学巍,等.外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和临床带教体会[J].华夏医学,2010,5:592-594.

[22] 范存刚,周景儒,张庆俊,等.八年制医学生的特点和神经外科临床实践的教学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3, 10(31):155-157.

[23] Campbell IS,Fox CM. Options for postgraduate anatomy education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J]. N Z Med J,2012,125(1352):81-88.

[24] Fluit C,Bolhuis S,Grol R,et al.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for effective clinical teaching in post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validation of an assessment instrument incorporating the CanMEDS roles [J]. Med Teach,2012,34(11):893-901.

[25] Ergul Z,Kulacoglu H,Sen T,et al. A short postgraduate anatomy course may improve the junior surgical residents' anatomy knowledge for the nerves of the inguinal region [J]. Chirurgia (Bucur),2011,106(5):599-603.

[26] 王海永,杜振宗,夏学巍,等.外科研究生临床带教中网络资源的利用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10,6(1):1232-1235.

[27] 刘斌,李世英,张晋霞,等.神经病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临床与科研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4, 11(27):122-125.

[28] McGreevy JM. Maximizing postgraduate surgical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J]. Bull Am Coll Surg,2012,97(2):19-23.

[29] Mirheydar H,Jones M,Koeneman KS,et al. Robotic surgical education: a collaborative approach to training postgraduate urologists and endourology fellows [J]. JSLS,2009,13(3):287-292.

[30] Osborne AJ,Hawkins SC,Pournaras DJ,et al. An evaluation of operative self-assessment by UK postgraduate trainees [J]. Med Teach,2014,36(1):32-37.

[31] Pollett WG,Waxman BP. Postgraduate surgic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Canada and Australia:each may benefit from the other's experiences [J]. ANZ J Surg,2012,82(9):581-58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