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亚区域经济合作

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4 10:57:56

中亚区域经济合作

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篇(1)

关键词: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国;发展战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其在东亚乃至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大为提高。世贸组织的加入,为东亚经济发展与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已提升到更高水平和发展阶段。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显示了其发展潜力。作为大国,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稳定器、推动器、加速器的作用。东亚各国在经济联系日益加强的同时,开始憧憬一个与欧洲、北美并驾齐驱的第三经济体系――东亚经济一体化,中国的参与程度决定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成败,中国的发展战略将对此发挥重要影响。

1.扩大对外开放,加强自身建设,参与和创造“多赢”的合作渠道

长期改革开放,使中国成为推动东亚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是东亚地区最大的进口国和全球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 )最多、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这极大加强了东亚地区内在经济联系。但中国毕竟还是发展中国家,市场结构和相应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这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机遇,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高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和交换的程度,大胆吸收国外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人力资源,多渠道促进中国经济更大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把科学和教育放在经济发展的关键地位。“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加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素质的提高。” ⑴对于区域经济合作,首先应当认识到其对于更深入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对外经贸关系和维持稳定良好的经贸环境的重要意义,根据有利原则、互惠原则,在经过充分的经济效益分析和全方位论证之后,制定我国参与区域乃至全球性经济合作的战略。同时要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要做到总揽大局,加速提高本国经济水平。充分、积极、主动地参与和建设对我国利益最大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大力推进“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和创立,促进制度化的“10+3”合作,积极推动东亚经济合作一体化进程。

2.加强区域货币合作,促进东亚货币一体化

在东亚诸国经济复苏,不断走向繁荣的形势下,各国经济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加强区域合作,以开拓国外市场,升级产业结构,同时利用本区域的整体力量与欧美相抗衡,争取尽可能有力的经济贸易环境。而且东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是东亚各国更加认识到加强区域合作的重要性,这也就产生了进行区域货币合作的要求。区域性货币合作与货币一体化的发展将成为维系世界金融稳定的主要基础,东亚作为世界经济重要一极,要享受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所带来的利益,进行货币合作是一个不可少的手段,要防范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风险,货币合作乃至货币一体化是东亚的现实选择。随着经济金融的全球化和区域化,东亚各国之间经济纽带联系越来越紧密,东亚各国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金融风险越来越大。在未来的几十年,东亚仍将是金融危机的高发区。东亚地区无核心货币,易使东亚金融与货币市场发生动荡,潜伏着金融风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它对东亚乃至世界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东亚金融危机中,中国承诺不让汇率贬值,其言行一致的大国风范给世界各国留下了极好的印象。稳定和发展东亚金融市场,中国理应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不仅要夯实自己的经济基础,强化金融监管,同国际金融接轨,加强自我防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同时,要参与东亚各国货币和金融合作管理,实行东亚统一货币的工作。“在美国看来,没有中国的参与,任何一种新的亚洲货币基金都不可能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全球体系形成强有力的挑战。在国际政治地位上,中国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地位,中国都有实力发挥东亚货币合作制度建设的领头羊作用。对于中国来讲,必须做好两件事:一是消除东亚各国对中国的顾虑(担心中国大国主义和中国地区威胁);二是中国必须致力保持物价稳定,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推动经济增长,赢得国内、国际声誉。”⑵当然,单极领导的东亚货币合作难以进行深层次的合作,中国要联合日本、东亚多国共同努力、共同推进。

3、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地缘战略

中国的经济规模和潜在的巨大经济能力能够推进东亚各国共同事业的完成。在推进东亚经济合作、实现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中国经济发展的地缘战略是重中之重。“它包括南北两方面:在南部,建设中国与东盟的经济贸易自由区,积极主导湄公河流域的国际合作开发,推进“克农运河”的开发建设,增进南线海路安全;在北部,将中国的‘环渤海经济圈’建设成为东北亚的产业制造中心和金融投资的中心,使中国的整个东部经济成为东亚经济体系的大陆桥梁和重心所在。”⑶

伴随经济的日益强大,中国对东南亚各国经济影响力明显增强,积极与东盟就建立自由贸易区达成协议,积极开展同中南半岛各国就共同开发湄公河达成一致,由中国主导开发湄公河已成定案。中国同有关各国共建纵贯中南半岛的铁路和水陆交通,开发水力资源等,这将大大改善相关各国的经济地貌,推进这一地区新的经济地缘格局的形成。“克农运河”的修建将大大推动东亚经济落后国家的发展,推进中国、印度等周边国对本地区的经济影响力,在增进东南亚经济安全的同时,进而增进整个东亚经济安全。通过壮大东南亚地区的陆路经济与海路经济,从而形成一个大的环南中国海的经济圈。就东北亚而言,中国地缘经济战略核心在于建设“环渤海经济圈”,全面吸收日韩的产业资源和金融投资,壮大华北经济和东北经济,实现中国东部经济大发展,进而向西部渐次扩展,形成全中国超大市场经济体系。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重心在于发挥中国东北地区经济比较优势,吸引日韩资金技术,使中国的“环渤海经济圈”成为托起中国华北与东北经济的中心,进而形成由中日韩共同参与的“环黄海经济圈”,使之成为西太平洋最发达经济地区。

4、中日合作是关键

中日合作是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关键。两国在资源方面有较强互补性,中国拥有价格低廉、质量较高的劳动力资源,日本有丰富技术和国际资源。日本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是通过和中国的互补关系来实现的。中日两国日益紧密的贸易关系,推动了东亚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建立中日韩――东盟自由贸易区过程中,中日两国应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中日合作不仅对双方都有益,对推动东亚地区经济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只要两国互补经贸关系充分发展,完全可奠定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中日两国关系的调整对东亚地区经济货币合作乃至一体化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使东亚减少对美国依赖,若两国能像法德在区域货币合作中一样起双领头羊作用,将大大推进东亚货币合作的制度化。中国一贯负责的经济政策、顾全大局的原则立场已赢得世界多数国家的信赖,中国事实上已成为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中坚力量。日本也应该正确认是历史,与东亚国家建立真诚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如果中日双方能够就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达成共识,就能在这一进程中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此外,加快两岸四地经济一体化进程也非常重要。2003年,中国内地先后与香港、澳门签署更加紧密的经贸关系安排(CFPA),为两岸四地经济一体化、中华经济圈形成迈出可喜一步,这是中国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开端,也表明中国政府进一步开放内地的决心和诚意。推动两岸四地经济一体化进程可大幅提升我国经济地位,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完成。再有,努力同东亚各国加强政治、军事、文化合作,也必不可少。因为经贸交流与合作不是孤立的,它一方面有赖于政治上彼此信赖、军事上消除敌意、文化上互相交融,另一方面又可促进其他各方面要素的稳定和发展。中国作为东亚大国,应以积极建设性姿态参与东亚事务,推动东亚合作,实现政治、经济、安全等各领域全面区域合作,最终走向“东亚共同体”,使之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重要一极。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⑴.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篇(2)

关键词:中国;中亚国家;投资;合作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2—0001—05

一、中国与中亚国家投资合作现状及特点

(一)中亚国家51资(FDI)概况

中亚国家独立后都经历了痛苦的“转轨”过程,经济大规模衰退,迫切需要资本投入以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但国内资本极度短缺;同时,中亚国家区域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能源资源是吸引外资的关键因素,资源禀赋决定了中亚国家吸引外资的能力强度。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是中亚地区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其中,哈萨克斯坦已探明可采石油储量4.8亿吨(世界排名第10位),占中亚地区总储量的80%,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储量占中亚地区储量的56%。据哈央行统计,1993—2009年哈萨克斯坦累计引进外资(FDI)1080.46亿美元,17年来年平均引进外资63.56亿美元,年平均增长32.73%。2005—2008年为哈引进外资的高峰,平均年增幅为112.5%,2009年哈吸引外资126.49亿美元,获得内陆发展中国家直接外资流入量的58%(2009年内陆发展中国家直接外资流入量220亿美元);1996—2009年土库曼斯坦平均每年吸引外资4.0629亿美元,2009年吸引外资13.55亿美元。相比之下,自然资源有限、高昂的运输成本、远离市场、潜在的政治风险导致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吸引外资的能力明显较弱。总体来看,中亚国家吸引外资的能力日渐增强。

(二)中国对中亚国家投资现状及特点

我国对中亚国家的投资始于20世纪,投资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石油勘探与开采、交通及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钻井机械设备维修、化工、轻工、食品加工、农业等诸多领域;投资形式有合资或独资建厂、工程承包等;投资主体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由于缺入,我国对土库曼斯坦投资大幅提高,2009年中国对土库曼斯坦直接投资流量也超过1亿美元,达1.1968亿美元。

但总体来说,我国对中亚国家的投资总额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比重很小,约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2%。

二是投资企业增多,投资领域多元化:投资领域主要涉及石油勘探开发、加油站网络、农副产品加工、电信、皮革加工、餐饮服务、贸易等领域。

从中哈来看,目前,中哈之间投资合作项目最多,在哈萨克斯坦的中资企业有1500多家,哈萨克斯坦在华投资项目有70多个。目前中国在哈萨克斯坦较大型企业有:中国控股阿克纠宾斯克石油天然气公司、哈萨克斯坦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阿拉木图分行、中国一汽集团与哈萨克斯坦“纳伊扎”公司合办汽车组装厂、新疆轻工集团的“新康番茄制品厂”等。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直接投资主要投向油气开采领域,据哈萨克斯坦央行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一季度末,中国累计对哈萨克斯坦直接投资40.825亿美元,中国为哈萨克斯坦第9大投资来源国。

从中吉来看,目前在吉尔斯斯坦注册的中国企业有500余家,正常经营的158家,中国企业(独资和合资)约占吉尔吉斯斯坦外国企业的10%。在吉尔吉斯斯坦投资的中国企业以非国有企业为主,投资规模较小,多在100万美元以下,新疆企业占到中国在吉尔吉斯斯坦企业的一半以上。其投资领域涉及轻工、农产品与食品加工、农业种植与养殖、矿产资源开采与冶炼、工程承包、通讯服务、运输、旅游等多个领域和行业。目前在吉尔吉斯斯坦较大的中国企业有:中吉合资的造纸厂、萨尔肯一乌苏啤酒厂、楚河禽业生产股份公司、新疆德斯果汁厂、新疆大成亚欧投资公司等。

从中乌来看,中国在乌兹别克斯坦投资领域涉及农业灌溉、水电站建设、机电产品供应、化工厂建设、煤气表生产、油田作业开发、缫丝、小型拖拉机组装、电信等。在乌兹别克斯坦较有影响的中国企业有:中信国际合作公司(化工、电力、农业水利、交通领域等),华为、中兴、上海贝尔公司(电信领域),中国电工设备总公司(机械、化工、农田灌溉水利修复等)等;同时,借助土库曼斯坦一乌兹别克斯坦一哈萨克斯坦一中国的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实施(2009年竣工),乌兹别克斯坦利用中方贷款实施了昆格勒纯碱厂、德赫坎纳巴德钾肥厂以及在油气、土壤改良、电力、电信领域的大项目。2011年4月中国央行与乌兹别克斯坦央行签署一项金额为人民币7亿元(合1.06亿美元)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以促进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从中塔来看,截止2007年1月,中国在塔吉克斯坦各经济领域共实施近50个合作项目,有40多家中资企业在塔吉克斯坦开展业务。中国在塔吉克斯坦的投资以项目合作为主,中塔在通讯、农业、公路改造、输变电领域的大型合作项目成果显著。

从中土来看,土库曼斯坦是中亚五国中唯一非上合组织成员国。我国对土库曼斯坦的投资起步晚,但发展较快,双方近年来在能源领域(天然气)的合作尤为突出。截止2008年8月,我国在土库曼斯坦注册的中资企业数量已达30家,正在落实的中方参与的投资项目49个,合同总金额12.849亿美元和14.783亿元人民币(约2亿美元),项目主要涉及油气、化工、交通、电信、纺织、建筑等领域。

(三)中亚国家对我国投资现状及特点

1.中亚国家对我国投资现状。哈萨克斯坦:一个国家的对外投资能力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中亚五国中哈萨克斯坦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具备了一定对外投资的能力。如2005年哈萨克斯坦对中国投资项目21个,合同金额2 405万美元,实际使用金额233万美元;2006年哈萨克斯坦对中国投资项目28个,合同金额649万美元,实际使用金额333万美元;2009年哈萨克斯坦对中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2240万美元。哈萨克斯坦对中国投资主要集中在新疆地区,主要以贸易企业为主,投资规模大多在百万美元以下。

吉尔吉斯斯坦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也主要集中在新疆地区,有合资、独资企业或代表处10余家,涉及皮革加工、商贸和汽车维修等,2005年实际投资50多万美元,2007年660万美元,2008年464万美元,2009年325万美元。其他中亚国家对我国投资相对较少。

2.中亚国家对我国的投资特点。中亚国家对我国的投资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整体来看,中亚国家仍然是外资的需求国,吸引外资的能力远大于投资能力。中亚国家油气资源及其他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但加工工业严重滞后,产业结构比例失衡,这一特征揭示了为什么中亚国家对外投资仅集中于商贸、物流领域;中亚国家对外出口能源、矿产资源等原材料,进口轻工业品和食品等消费品,其他投资领域基本是空白。中亚国家对外投资目的主要是为了弥补其国内消费品市场的不足。

二是中亚国家中哈对我国投资最连续、投资最多,规模也较大。近年来吉尔吉斯斯坦对我国有连续的投资,但规模较小,起伏波动较大;乌兹别克斯坦对我国的投资不连续、规模非常小;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对我国则仅有1—2笔小规模投资。

三是我国与中亚国家投资合作表现出明显的单边性,即以我国对中亚国家的投资为主,中亚国家目前主要还属于资金需求国,多数国家不具备对外投资的能力。

除了中亚国家自身经济实力的限制外,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着我国与中亚国家的投资合作。

二、影响中国与中亚国家投资合作的因素

与中亚国家的投资合作,以哈萨克斯坦为例,截止2010年底,在哈直接投资占前五位的国家分别是:荷兰(275亿美元,占哈引资总额的21.7%);美国(204亿美元,16.1%);英国(104亿美元,8.2%);法国(74亿美元,5.8%),意大利(53亿美元,4.2%)。2010年中国(50.3亿美元,3.9%)对哈萨克斯坦累计直接投资排名从上年的第九位上升至第七位。对比部分国家(中国、荷兰、俄罗斯、日本和美国)对哈萨克斯坦国外直接投资的数据,分析这五个国家对哈萨克斯坦FDI与哈萨克斯坦所获得FDI总量占比,2001——2010年五个国家对哈萨克斯坦FDI与哈萨克斯坦所获得FDI总量占比平均值为49.54%,表明哈萨克斯坦进行本国的经济建设中对主要经济体的依赖程度很高,尤其是对欧盟国家和美国;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对哈萨克斯坦FDI有所下降,但总体而言,仍占较大比重;欧盟国家对哈萨克斯坦的投资稳步上升,中国和俄罗斯在平均占比为4.0%,但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投资比重较低。

对比中亚国家所获得FDI总量与中国对其直接投资所占比重,后者仍处在较低水平,究其原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思考:第一,为了保障中国的能源战略安全,应强化中美、中俄、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的战略部署,以符合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第二,中亚国家区域内宏观层面政策体制多变,服务监管与保障体系不规范或者缺失,导致其引资能力降低。与中亚国家合作过程中,应加强对其当地法律架构、行业规范、投资企业的当地社会责任的深入研究;第三,从国家层面看,中国应高度重视对中亚国家投资总体战略的研究以及区位、行业选择、对外投资保险制度等方面的研究;第四,从微观层面看,投资企业实体的资产总量规模,经营管理水平,风险防范能力较弱。为此应加强对东道国与投资相关的政策、法规深入了解,从而尽可能地规避投资风险。

具体来看,影响中国与中亚国家投资合作的主要因素如下:

(一)大国在中亚的博弈,增加了中国投资的不确定性

中亚国家位于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经济战略地位,使其成为世界大国博弈的焦点。从俄罗斯来看,由于历史原因中亚国家是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从政治、安全、军事到经济,俄罗斯对中亚国家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俄罗斯经济的恢复和迅速发展,俄罗斯开始加大对中亚国家的投资,强化对中亚国家的影响。同时,俄罗斯对我国在中亚的投资尤其是能源领域的投资非常敏感。俄罗斯力图从生产、输出等环节控制中亚国家的油气资源。中亚天然气管道的开建使得俄罗斯担心失去对中亚国家的控制。俄罗斯把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不仅仅看做是经济问题,还是地缘政治和安全问题。

从美国来看,苏联解体后,美国在政治、经济以及军事上对中亚进行了全面渗透。美国的中亚战略目标非常明确,一是对中俄实施战略包围,更牢固地控制住欧亚大陆;二是争夺中亚的油气资源,确保美国能源安全;三是遏制伊斯兰势力的扩张。中亚国家在经济上也有赖于美国,希望得到其更多的投资和贷款以帮助本国经济的发展。美国在加强对中亚国家的经济渗透,美国目前是中亚国家最大的投资者。美国在中亚的投资主要流向了哈萨克斯坦,用于资源开发。如据哈萨克斯坦央行公布的数据,1993年至2010年美国累计对哈萨克斯坦投资204.46亿美元,位居第二(哈萨克斯坦第一大投资来源国是荷兰,累计对哈萨克斯坦投资275.53亿美元)。美国是乌兹别克斯坦的关键投资国,是乌兹别克斯坦采矿、石油天然气、农业机器制造、食品和运输基础设施项目的最大投资者。

此外,欧盟、日本、韩国、土耳其等国也积极向中亚国家投资。可见,大国在中亚国家的博弈,增加了中国投资的不确定性。

(二)中亚国家投资环境欠佳,影响了其投资的安全性

投资安全是保障投资回报的必要条件。中亚国家的投资环境欠佳,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在中亚国家的投资安全,投资回报难以保障。一方面中亚地区是“”和恐怖活动猖獗的地区,虽然9·11事件后,该地区的社会政治环境总体趋于稳定,但恐怖活动并未根除,在该地区投资仍然较高的社会风险;另一方面中亚各国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善,政策制定和执行都具有很强的随意性,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如,哈萨克斯坦对外籍员工申请劳动许可的规定就是阻碍外国投资的主要困难之一。自2001年起,哈萨克斯坦建立了外籍员工申请劳动许可的数量限制系统,该系统每年根据全国总劳动力数量限定发放许可的配额。据许多在哈萨克斯坦投资经营的企业反映,哈政府经常毫无理由地拒绝给公司经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发放签证,或者只提供短暂的居留期限。这一规定给外国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中亚国家加大对本国资源的控制,增加了投资难度

近年来,中亚国家加大了对本国资源的控制,提高了外资的进入门槛,哈萨克斯坦是典型的案例。2005年,哈萨克斯坦国会通过了一项新的法案,规定:注册地不在哈萨克斯坦但资产在哈国境内的石油天然气公司在转让股份时,必须获得哈萨克斯坦政府的批准。同时规定,国家不仅可以优先购买矿产开发企业所转让的开发权或股份,还可以优先购买能对该企业直接或间接做出决策影响的企业所转让的开发权或股份。哈萨克斯坦的做法不仅对企业利益造成损害,对外国投资者进入和退出哈萨克斯坦矿业,尤其是收购哈萨克斯坦国内矿产企业构成了实质。

(四)中亚国家对中国的复杂心态,影响双边投资合作

中亚国家对中国的崛起怀着复杂的心态。一方面中亚国家希望从中国得到经济、安全方面的帮助;另一方面又担心中国的崛起给自己带来伤害。这种复杂的心态已经影响了我国与中亚国家投资合作的深入。中亚国家对我国的担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在中亚国家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哈萨克斯坦的流行程度胜于中亚其他国家,我国对中亚国家能源和资源投资的集中化,更助长了“中国资源”的气焰;担心中国“经济扩张”,使得中亚国家成为中国的“经济附庸”;中亚国家少数具有极端民族主义倾向的学者对中国对中亚国家的劳务输出持偏激观点,使得中亚国家对中国心怀戒备。

三、加强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投资合作的对策建议

从以上我国与中亚国家投资合作的分析来看,目前双边的投资合作水平明显落后于贸易合作水平。因此,要提高我国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水平,就必须要加强与中亚国家的投资合作,发挥投资“助推器”的作用。

(一)明确中国对中亚国家的投资思路,确定投资战略

我国对中亚国家的投资尚缺乏明晰的思路和总体战略。1994年4月26日,当时的总理在哈萨克斯坦前首都阿拉木图就发展中国和中亚国家经济合作问题提出了六点主张,其中第三条内容是: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经济合作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原材料优势,使产品有竞争力。要充分发挥信誉好、有实力的大企业的作用。这表明了中国政府鼓励本国企业去中亚投资的态度,确定了中国到中亚国家的投资原则。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政府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类所有制企业,采取合资、独资、联营等形式开展跨国经营,积极扩大海外投资。这可以看做是中国企业走向中亚市场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但这些原则和战略过于笼统宏观,较之西方等国家对中亚国家从经济、安全到人文方面,从宏观到微观,渗透式合作方式,我国有明显的差距。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展态势均存在众多不稳定因素,发展方向不明朗。我国在发展本国经济、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基础上,要深入认识中亚地区在我国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的战略地位,做到海陆并举(海基以东部沿海地区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为主,陆基可以包括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战略合作、中国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以及中国向南亚次大陆的战略延伸);在国家层面上,面对多极化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应主动进行多极化、多层次的战略目标体系构建。

(二)增强政治互信,加大生产型投资

中国以能源开发为主的投资助长了“中国”在中亚地区的流行,对我国与中亚国家进一步密切经济关系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为增强双边政治互信,今后应进一步扩大与中亚国家在非能源领域的合作,加大对中亚国家的生产型投资,密切双边在产业领域的合作。中亚国家也希望得到中国对其生产领域的投资,如哈萨克斯坦总体纳扎尔巴耶夫2006年访华时,就曾正式要求中国向哈萨克斯坦能源和原材料以外的工业部门投资。

中亚诸国在经济发展目标上,并不仅仅把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导向定位于资源与原材料输出国地位,也寄希望于发展结构完整的民族经济。因此,我国与中亚国家进行经济合作过程中,需认真分析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思路,寻找更多的经济、技术合作的契合点,扩大合作领域。

(三)依托上海合作组织,建立区域投资机制

依托上海合作组织这个平台,充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的作用,为区域投资合作提供金融支持。如建立中亚区域投资合作基金,建立投资银行,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建立投资鼓励机制,改善投资引进国的环境;建立投资保障机制,保障投资安全。

近年来上合组织把进一步开展合作的优先方向确定为“安全、经济、社会和人文合作”,在发展组织内部经济领域合作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经济和金融成为当前以及今后的主要合作议题。

(四)贯彻和体现“双赢”和“多赢”原则

我国对中亚国家的投资要贯彻和体现“双赢”和“多赢”的合作原则,实现经济互利,与中亚国家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经济关系。

国家层面双边经济合作过程中,深入分析双方的资源、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相对竞争优势,以务实的态度,认识双方经济合作的互补特性,切实推动双方的经济稳健发展。地区层面多边组织间,尤其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发展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积极发展与俄罗斯为首的多个地区性合作组织(如: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统一经济空间、俄白哈关税同盟)间的联系与沟通,关注中亚经济联盟(当前由“俄白哈关税同盟”形式发展的阶段性目标)的发展态势,做好相应的战略分析,把中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战略纳入到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思维中予以重视。世界经济系统战略层面,发展中亚作为连接东西方、独特的地缘政治、经济优势和纽带作用,深刻认识今后一个时期中亚地区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平衡各方力量,为中国和平崛起营造一个稳定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

基金项目:200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深化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合作应对研究——基于金融合作与能源合作视角”(09BJL006);2011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与中亚地区国家关系研究”。

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篇(3)

关键词:中亚;战略选择;整合;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4-0037-04

中亚位于亚欧大陆的腹地,是连接亚洲、欧洲的陆上走廊,古代“丝绸之路”横穿这里,历史上就是一个重要的商业贸易中转站,多种思想文化、宗教和民族并存的地区。我国新疆与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同属于中亚经济圈,第二座亚欧大陆桥更是将中国与中亚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前内有我国西部大开发和向西开放战略的实施,外有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西部地区如何抓住这些历史机遇,利用自身的地缘、人文和市场等优势,结合中亚国家的利益需求,积极参与和推动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对于培育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西部地区产业升级和中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实现我国经济的东西部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SWOT分析法理论概述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是美国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常用于战略分析、竞争分析,是一种分析研究现状与战略对策的方法。SWOT四个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优势与劣势针对组织自身内部因素,机会与威胁针对组织外部环境因素。通过对组织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的分析评估,得出组织可能的战略选择集合,然后对每种战略选择进行甄选,确定组织的战略选择。这种分析方法可以用来分析企业、地区或国家的战略决策。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通过对我国西部地区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分析;提出了我国西部在参与中亚经济合作过程中的战略选择。

2.西部地区参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SWOT分析

2.1 优势(Strengths):西部地区在参与中亚经济合作时,主要具有以下几大优势

第一,地缘优势。中亚五国中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3国与我国西部接壤,边界线长达3 000多公里,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与我国是近邻。第二座欧亚大陆桥将中国与中亚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近几年我国向中亚市场出口增长较快,中亚地区近年政局稳定,经济平稳发展,市场需求旺盛。我国的轻工业产品、服装鞋帽、机械设备、电脑等货品很受中亚国家的欢迎。国内不少东部地区的企业纷纷向西拓展,进军中亚市场。

第二,人文优势。我国有10个民族在中亚及俄罗斯跨界而居, 有 30 多万华侨、华商在中亚进行贸易经商。中亚国家与我国新疆地区的大部分居民都信仰伊斯兰教,民风民俗相近,生活习惯相似,民族认同感强,双方沟通容易,便于达成贸易。土耳其、伊朗等国家正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点,迅速扩大了其在中亚国家市场份额。长期以来,我国西部地区特别是新疆就与中亚等周边国家保持着密切经济文化往来,双方各族人民保持着千丝万缕的亲缘关系。这些都为中国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便利。

第三,交通运输优势。目前中国与中亚有第二座亚欧大陆桥连通,它经过阿拉山口口岸进入哈萨克斯坦,按照设想,几年后将有另外两条铁路连接中亚。几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铁路、公路和航空建设投资力度,目前,新疆与周边国家已开通国际道路客货运输线路百余条,从北京和乌鲁木齐可以通过航空直达中亚各国首都。为了改善通往周边国家的口岸公路状况,新疆政府将继续改建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相连的口岸公路。随着连接新疆与中亚国家多条交通干线的建成和口岸功能的增强,一个横跨中国与中亚的交通网络将会形成,这将进一步扩大双方的经贸合作,加快释放双方地缘优势,为繁荣地区经济注入新活力。

第四,完善的工业体系。中亚国家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在前苏联时期就作为重要的原料和能源供应区,导致该地区经济结构单一,初级产品具有优势,加工工业落后,大部分民用品依赖进口。中国经济经过数年来的快速稳步发展,已经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特别是加工制造业,部分产品在全球都具有竞争优势,西部地区可以利用国内完整的工业体系提升自身的产业水平,逐步形成自己的产业链,参与中亚经济合作。

2.2 劣势(Weaknesses):西部地区在参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劣势

第一,缺乏参与中亚经济合作的成熟经验。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实施刚刚30年,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在地理位置、经济技术基础等方面的优势,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对外开放实际上是以东部沿海地区为重点,东部地区发展迅速,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逐步显现出来,东西部地区间的差距明显,为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中央提出了西部陆上开放和东部沿海开放并进的对外开放战略。西部地区特别是新疆是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但西部地区是我国相对落后地区,与中亚国家经济结构相似,互补性较弱,而且缺乏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经验。当前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相比,已大不相同,西部地区与东南沿海的条件不同,向西陆路开放遇到的问题,与东部地区沿海开放遇到的问题也不相同,所以不能照搬东部沿海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经验模式,而只能在不断向西开放的实践中摸索适合西部地区的方式方法,不断总结经验。

第二,失去进入中亚市场先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亚各国独立之初,来自美国、日本、欧盟、土耳其和俄罗斯等国家的大型企业集团纷纷进入中亚,通过合资或独资将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山和油田占有,抢占了进入中亚市场的先机。同时还出于经济甚至是政治因素的原因,阻止中国企业的进入,或者将已经进入中亚国家的企业排挤出去①。

第三,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的地区。目前还缺乏整合中亚市场的能力。仅就西部地区来说,特别是新疆,与中亚经济结构相似,产业的互补性是较弱的,都是资源富集区,加工制造业落后,所以西部地区要更有成效的参与中亚经济合作,必须利用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会,调整自己的经济结构,升级产业水平,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

2.3 机会(Opportunities):国内外的环境给我国西部参与中亚经济合作提供的有利机会

第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给我国参与中亚的经济合作提供了契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中国重要的发展战略。对西部落后地区来说这是绝好的历史机遇,积极推进和参与中亚经济合作是西部地区在我国西部大开发这一宏观战略背景下的可行性选择,也是西部地区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创造稳定的区域市场环境,提升区域经济吸引跨国投资的能力,不仅使西部地区可以享受到国际分工的利益,而且可以保持和提高区域内各行为主体的竞争优势。

第二,有利的政策支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为鼓励外资和内资投资于西部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矿产资源开采、生态环境、高新技术项目及科技教育和旅游等领域, 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比如新疆政府出台的《关于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有关问题实施意见》,对符合条件的内外资企业在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方面提供了极大的优惠。这些优惠政策必将会吸引中国东南沿海及内地对西部落后地区的投资,从而提高西部地区经济实力,强化其参与中亚经济合作的竞争优势。

多年来,我国将发展经济作为首要目标,实行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改革措施,国内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近几年中亚各国由于国内经济改革和国际能源和原材料的高价位,实现了经济的较快增长,这都为我们与中亚国家开展经济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WTO推动下的市场逐步开放。中亚五国除土库曼斯坦没有申请加入WTO外,吉尔吉斯斯坦1998年成为WTO成员,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分别与1994年、1996年和2001年提出了“入世”申请,其中哈萨克斯坦的“入世”进程顺利,在未来几年有望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随着中亚国家的市场逐步开放,市场环境逐渐改善,这必将有利于我国与中亚的经济合作的健康发展。

第四,上海合作组织合作内容不断拓宽。2003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会晤时通过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明确提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将本着平等互利、市场经济、相互开放、多边与双边相结合等原则,充分发挥成员国经济互补性强和资源丰富等优势,推动各种形式的合作,促进成员国经济共同发展。实现成员国间商品、资本、技术和服务的自由流通,并力促区域经济一体化。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和发展将不断拓宽我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领域,提高经济合作的水平。

2.4 威胁(Threats):西部地区与中亚的经济合作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环境威胁

第一,中亚地区各种潜在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和不断的积累,冷战结束以后,中亚国家成为国际法的新主体和国际格局中新的地缘战略空间。中亚地区出现的“权力真空”,使该地区成为大国角逐的地缘战略目标。特别是“9•11”事件后,美国打着反恐的旗子进驻中亚,加剧了该地区政治经济风险。中亚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对我国西部地区产生影响,我国已成为全方位开放的国家,对外开放使我国获得了巨大益处,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较强的活力。但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安全风险加大,要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要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

第二,各国对中亚市场争夺激烈。中亚地处欧亚和中东的交汇点,是未来新兴的能源市场,重要战略地区。中亚的能源资源,特别是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的大量的天然气资源有待投资和开发,哈萨克斯坦的丰富的石油,都将引起世界大国对该地区的激烈争夺,我们在中亚市场将要面对更多更强的对手。

第三,冷战结束后,“冷战”思维并未退出历史舞台,事实上,美国仍然以意识形态和制度来区分敌我,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仍然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重点遏制和防范的目标。2000年7月,美国国家利益委员会发表《美国国家利益》研究报告,报告中将中国视为其潜在的战略敌对力量,在中亚市场上,我们就有可能会遇到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排挤和打压,我国与中亚的经济合作正是处于这样一个大的国际环境中。

3.我国西部地区的战略选择

作为一种战略分析方法,通过SWOT分析可以导出四种战略对策:SO战略(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WO战略(克服内部劣势、利用外部机会);ST战略(依靠内部优势、回避外部威胁);WT战略(克服内部劣势、回避外部威胁)。如下表所示: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认为我国西部地区在参与中亚经济合作过程中应同时采用SO战略和WT战略。一方面要利用西部地区自身的优势,紧紧抓住东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机会,结合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利益需要,努力提升我国的向西开放水平,扩大与中亚各国及周边地区的经贸合作,培育我国西部地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还要认清国内外环境中的威胁,承认我国经济自身的不足,稳妥积极地参与到中亚经济的合作中,规避来自各方面的威胁,克服自身不足。具体来说,可以从四方面入手:

第一,确定经济合作理念。

西部地区在与中亚发展经济合作的过程中,要明确我们与中亚国家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是长期的事,而决非是权宜之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亚国家对我们还是心存疑虑,不太信任,很多合作项目难以深入进行,因此获得中亚国家的信任对于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为了短期的甚至个别企业或商人的利益而损害与中亚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与中亚国家发展稳定经济合作关系,还关系到我国西部边境地区安全稳定的大事,而不仅仅是为了取得在中亚地区的经济利益。与中亚国家经济合作的发展方向,关系到我国的国家形象――是否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的大事。与中亚国家经济合作的良性发展,还有利于在该地区消除“中国”,为中国的和平崛起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

第二,把握经济合作方向和节奏。

我国的改革开放刚刚30年,西部地区的开放是近几年的事,缺乏娴熟的国际经济合作经验策略,加之中亚地区的复杂形势和大国在中亚市场的激烈竞争,是要稳妥推进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掌握向西开放的节奏和力度。中亚国家的利益诉求主体多元化,不宜冒然进军中亚市场,要结合中亚国家的国家利益需求,做到合作方的共赢。比如,目前中亚国家已经进入经济调整发展阶段,各国都希望外国资本能投入到本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切实提高该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不希望仅仅关注中亚地区的能源资源等原材料。为此,我们可以和中亚国家开展一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合作,以此为切入点,在满足中亚国家利益的同时,提高我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水平,为其他领域和项目的经济合作搭建平台,从而建立一种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

第三,战略措施。

首先要借助东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机会不断提高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硬实力”,以目前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是无法在中亚市场形成竞争优势的,所以要开拓中亚市场,要先在内部经济发展上下工夫,特别是西部地区,国家要加大对西部地区政策支持力度,继续扩大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科技教育、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投资,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也要完成两个整合:一是主动被国内发达地区和企业整合,最大限度优化自身的经济结构,然后再利用被整合的经济架构主动去整合中亚地区市场,西部地区只有经过这两个整合,才能获得巨大的经济能量,释放巨大的经济潜质。

其次要不断提升和优化我国西部地区的“软实力”。“软实力”作为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依靠制度安排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居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影响力。这种以区域文化、人才素质、公共服务和区域形象为基础的软实力,在现代国际经济合作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政府应进行各种开放稳定、灵活吸收的制度安排、整合民众的力量发挥民众的聪明才智,鼓励国内企业或个人积极主动投身西部建设,开拓中亚市场。

4.小结

西部地区欲要富有成效地参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必须要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环境机会,立足西部优势,完成两个整合:首先是要主动被国内发达地区和企业整合,最大限度优化自身的经济结构,提高自身经济硬实力,然后再利用被整合的经济架构主动去整合中亚地区市场,西部地区只有经过这两个整合,才能获得巨大的经济能量,释放巨大的经济潜质。西部地区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软实力,进行各种开放稳定、灵活吸收的制度安排,整合民众的力量参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使西部地区逐步走向自我激励、自我强化、自我发展的路径,从而有效规避各种风险,获得开拓中亚市场的实力和优势,实现我国东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的中亚战略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06JZD0012]。

注 释:

①赵常庆.走向中亚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 2004:12.

参考文献:

[1]何伦志,王德全.西部大开发与建立中亚自由贸易区的构想[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12.

[2]邢广程.对我国关于中亚地区战略的几点思考.新疆金融学会年会论坛讲稿,2008-06-05.

[3]Slavica Penev.Investment Climate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rends in the South Caucasus and Central Asia[J].SEE Journal April 2007.

[4]段秀芳.中国新疆与中亚经贸发展面临机遇[J].经济问题探索 2006,3.

[5]王海燕.经济合作与发展―中亚五国与中国新疆[M].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3.

[6]夏依提哈孜,昆波拉提.开拓中亚市场中的人文因素研究[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7] Φ.Φ.托利波夫.中亚的战略困境[J].国外社会科学 ,2007,5.

[作者简介]孙文娟(1976-),女,汉族,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中亚经济。

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篇(4)

【关键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

东北亚地区在自然地理上包括俄国、韩国、朝鲜、日本、中国、蒙古六个国家,作为热点地区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地缘区位的相邻优势、经济发展的互补优势、互利共赢的合作优势,决定了东北亚各国之间的多领域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但是由于受到政治、历史、领土以及经济发展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关系纷繁复杂、国家间互信程度较低、局部矛盾不断、加之美国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使得东北亚区域形势诡谲多变。这些问题一直以来都阻碍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

一、东北亚区域合作现状

(一)东北亚国家间经贸合作日益紧密

在世界整体经济形势依旧严峻的大背景下,东北亚地区经济实现了平稳发展,经贸往来日益频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中俄双边贸易额为880亿美元,中国连续三年成为俄罗斯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韩的贸易额为2563亿美元,同比增长4.4%,创历史新高。中日双边贸易额为3325亿美元,中国继续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中朝经贸合作发展较快,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韩日两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在中小企业对策对话、自贸协商、环境领域等方面保持着密切合作。中蒙贸易额为65.95亿美元,同比增长2.5%。东北亚区域有望成为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区域之一。

(二)东北亚地区次区域合作生机勃勃

目前,东北亚地区虽然没有形成规范的国际组织,但是在不同范围、不同层次开展了不同规模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影响力比较大的有环日本海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等。各国就环日本海经济圈国际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达成共识,还在资源开发、港口利用、开辟交通航线、旅游观光、环境保护、人才培养等领域的进行密切合作。环渤海地区以中日韩三国为主,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向渤海海域发展的趋势,相关的投资、技术及贸易有着频繁的联系。环渤海地区有望成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一个紧密型次区域经济合作区。

(三)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提速

当前,建立自贸区、推进经济一体化是大势所趋。WTO成员国也不同程度的加入区域性经济组织,以加速各自的发展。在东北亚地区中日韩FTA谈判于2012年末开始正式启动,大大推动了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韩自贸区也迈出实质性步伐。自贸区的建设将有力地推进东北亚及亚太地区一体化进程。

二、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的问题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现状比较乐观,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不能否认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着经济合作的发展和突破。

(一)政治因素的问题

东北亚地区政治环境复杂多变,重点集中在:朝鲜半岛局势不稳,美国插手东北亚政治局势;地区国家岛屿争执不下,意在夺取海洋权益;美韩签订FTA,共同谋取经济利益等等。国家间政治不大信任、大国间争取利益成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的问题。如何协调好各地区的关系、建立政治互信、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成为东北亚各国共同面对的课题。

美国推行亚太战略对东北亚政治安全形势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为了控制东北亚地区,构建美日、美韩军事同盟体系,并以此遏制中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发展。美国的影响使得东北亚区域无法营造安定的环境进行经济的平稳合作发展。

(二)国家安全的问题

东北亚地区安全问题不容小觑,国防安全、生态安全(自然生态、人类生态)和能源安全最为突出。首先,东北亚地区是冷战遗留问题较多也是各种矛盾较尖锐的地区。中日、日韩战争问题成为各国人们合作交流的心里障碍。其次,东北亚地处活跃地带,自然灾害频发,加之工业革命以来以消耗能源和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使该地区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食品安全、饮用水安全问题频发。再次,中日韩是能源消耗大国,俄罗斯是能源生产大国,双方虽可互补,但彼此之间的博弈不可避免,能源安全问题成为东北亚区域合作面临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三)经济因素的问题

东北亚地区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地区,这里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市场机制、经济发展战略等都存在较大差异。首先,各国经济制度不同,导致各国在推进区域经济合作中的目的以及采取的措施不同,产生分歧在所难免。其次,经济政策的不同影响区域合作的深入发展。各国贸易依存度较低,无法把对外经济合作的战略重心放到本地区。再次,各国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经济力量对比不平衡,使得资金投入的力量和工作热情很难协调,在很多方面无法达成共识。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不会直接影响经济合作,但是影响区域经济合作的良性发展。最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缺乏主导者。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和蒙古经济实力较弱,中日韩无法独立承担主导区域合作的重任,日本对于本区域的积极性不是很强。

(四)制度因素的问题

目前,东北亚地区的合作已经形成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多领域的新格局,但是双边合作以及多边合作都停留在松散的对话阶段,约束力相当有限,从长远来看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不利。各种合作的机构和会议很多,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通过的协议保障不够,也没有制度立法的保护。与欧盟相比,缺乏一个稳定的统一的组织机构从地区的整体利益出发制定长远的经济合作规划,制约着经济合作的质量和效力。

无论是现行的经济制度,还是政治、法律制度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冷战结束后,虽然多数国家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但其成熟程度不大相同,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制度不健全及短缺问题。其次,法律制度的缺失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在东北亚多数国家也普遍存在。

三、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展望

虽然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面临诸多问题,但是创新合作机制,实现多领域合作,促进互利共赢仍是各个国家的共同目标,探讨合作与发展的有效路径和模式,进一步推动东北亚区域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近年来,各国也在为此不懈的努力着。东北亚区域的经济合作空间及未来还是非常有希望。

(一)开创区域经济合作新局面

为了实现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各国应着眼联合发展,协调经济政策,开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局面。加强双边及多边合作平台建设,构建多形式合作框架,拓宽合作领域。积极加强经贸合作,扩大相互投资,增进技术交流,推动人员往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努力把东北亚地区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中日韩是东北亚地区经济实力最强的三个国家,经贸发展相对紧密,三方的全球利益和地区利益趋同。中日韩三国的国际地位逐日提升,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要实现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就必须加强中日韩三国的全方位经济合作,组建经济自由贸易区,不仅对于三国意义重大,对于东北亚区域的和平与安全也至关重要,可以增强东北亚区域的国际经济地位。

(二)多领域合作促进经济合作

1.加强环境领域的合作。东北亚国家的地理环境不同,各国发展阶段不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也各有侧重。但是气候变化、沙尘暴、酸雨、海洋污染等跨国界的问题是各国必须共同面对的。日本经过多年的努力,国内环境问题已得到较好的控制和解决,韩国近十多年的国内环境状况也得到较大改善,中蒙朝在发展中可以加强与日韩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创造美丽的东北亚生态环境。环境得到了改善,也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2. 促进能源领域的合作。东北亚各国在能源领域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俄罗斯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的能源非常丰富,现在也需要借助大量国外资金进行开发。日本在资金和技术方面具有极大优势,石油储备和精炼能力超强,在节能环保、新能源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中国拥有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同时也是煤炭供应国,对于先进的技术需求较大。韩国在市场运作方面有自己独到的心得。蒙古和朝鲜的能源还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在能源合作领域,东北亚各国应加强交流、互利共赢、扩大合作。东北亚有望建立完善的能源合作机制,才能促进共同发展。

3. 提升旅游领域的合作。东北亚包括国土面积最大的俄罗斯,草原国家蒙古,岛国日本,半岛朝鲜和韩国,还有地形多变的中国,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各国的旅游资源各有千秋,蕴含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整合该地区的优势旅游资源,形成旅游经济一体化的合作模式,对进一步提高东北亚整体经济实力将发挥巨大的作用。旅游合作将进一步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

4. 推动人力资源领域的合作。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而在该地区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是人才素质良莠不齐。所以人力资源开发和合作是东北亚区域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合作,促进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可以为东北亚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

四、结语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一方面面临一些问题,但另一方面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只要各国协调好国家关系,摒弃成见,求同存异,合理利用好东北亚的优势条件,促进多领域的合作,一定会促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腾飞。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不仅有利于区域内资源的整合,促进共赢发展;还有利于提高东北亚的整体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编.《第六届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国际论坛》文集[C].2013年6月14-16日.

[2] 米纳基尔,苏斯洛夫,刘涧南.论东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机制[J].西伯利亚究,2010(4).

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篇(5)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F11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随着经济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早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与合作的两大主题,二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对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兴衰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金融危机之后,各国进行了深刻反思,这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势头有所减弱,与此同时,区域经济作为互补形式得到快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了各国对外贸易,加速了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一时成为了增强世界经济合作的重要手段。这其中,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其必然性,是世界经济和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产物,更是东亚各国和地区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对外贸易时的有力组织,体现了各国的高度依存度和良好的合作、协调机制。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初见雏形,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东亚地区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经济和政治内忧和外患的压力下,东盟自由贸易区形成并发展。东盟―中国的经济合作和发展,也可追溯到相同时期,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标志着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开创了新的格局,从此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迎来新时期。在中国之后,日本和韩国先后与东盟建立经济合作关系,建立有利于双方发展的自由贸易区,推动双方的经济发展。东盟“10+3”的合作机制,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得到了落实和加强,这种框架是各国领导人围绕贸易和投资进行贸易和磋商的深层次领域,关系到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

二、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约因素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其发展过程中虽然有其必然性,而且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能够降低金融风险、反对贸易壁垒、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在实际发展进程中,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因素。

(一)东亚各国的政治体制的多样性

由于东亚各国的政治体制是多样的,包罗了中央集权制、联邦制、君主立宪制、总统制、内阁制等,多元化的形式导致了各国在经济一体化的组织上存在很大分歧。在各国家中,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的关系尤为复杂,前者是亚洲经济增长最快的,后者是亚洲经济最强的,在许多问题上,两者的做法和态度是有矛盾的。尤其是近些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致使中国的大国地位日益上升,这使得日本国内的一些极右势力开始造势鼓吹“中国”,这种言论阻碍了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政策协调等各方面受到制约。

(二)大国纷争引发的政治矛盾

一是美国和日本对该地区经济主导权的争夺。近些年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技术引进主要源自这两个大国,而该地区也成为二者想要支撑其国内经济发展和势力对外扩张的阵地。美国高调宣布“重返亚太战略”,夯实其势力基础,威慑和牵制俄罗斯和中国,日本也想扩充其外部市场,保证资源的供给,维持其在亚洲的地位。二是中国和美日的政治利益冲突。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这使得美日较为忧虑,他们都担心在经济领导权的争夺中失去优势,开始对中国进行打压。这种政治利益中的冲突,增加了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不确定性。

(三)东亚各国经济的差异

东亚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发展极不平衡。有发达国家如日本,也有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和印度,也有一些欠发达国家如老挝、缅甸。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科技高速发展,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还处在较原始的农业时代。经济水平的差异,使得一些国家和地区对市场的开放程度、市场开放的承受力以及合作的方式存在分歧。正是因为这种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致使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阻碍。

三、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策略选择

作为亚洲最有影响力的大国之一,中国在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如何把握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大局,为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我国应该采取有效地应对策略。笔者对此简要提出了几点意见,具体如下:

(一)处理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一方面,我国要处理好与东南亚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具体的来讲,我国要在政治上与东南亚各国建立互利互信的关系,积极加强与东南亚各个国家的沟通与交流,争取得到东南亚各国在政治上的信任与支持。另外,在经济上,我国也要加强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积极推动我国与东南亚各国经济上的合作,实现共赢。另一方面,我国要处理好与日韩国家的关系。一是要积极加强中日韩自贸区的建设,完善中日韩三国之间经济合作与交流,促进东亚经济繁荣发展。二是要积极开展中日在东亚区域内的对话与合作,促进双边关系友好合作的开展。

(二)完善合作机制,推进制度化建设

制度化建设是促进经济繁荣发展的有效保障,若要促进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实现东亚地区经济的发展,我国应该积极推动与各国之间的合作机制的完善,促进经济制度化建设。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要充分的借鉴东盟十国在区域经济建设中的经验,借助东盟十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发挥中日韩三国的重要作用,建立起兼顾东北亚以及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制度,在制度的有力保障下发展各国经济,促进东亚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三)多种方式参与合作

多元化的合作方式是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因素,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剂。中国若要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保障自身的利益,实现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敢于打破一体化进程中的合作方式,在发展贸易的过程中不要局限于自由贸易,而是要将合作方式多元化,在技术经济领域、人力资源的开发领域等一些不属于自由贸易的范畴纳入到东亚一体化合作的范围内,与东亚区域各国之间构建起多元化的合作方式,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响,弭乐.论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我国的战略选择[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2,05:28-31.

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篇(6)

关键词:东北亚 经济合作 自由贸易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3―0―01

东北亚地区有着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经济科技实力较强,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基础良好,是亚洲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二十一世纪我国的经济发展将面临新的形势,因此,积极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东北亚区域的经济合作进展

由中日韩共同参与和推动的环渤海区域经济多边合作,将是东北亚区域合作中一面具有突出象征意义的旗帜。由于环黄渤海沿岸地缘经济的优势,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从贸易开始,然后向生产、技术合作发展,由双边关系向多边关系发展,逐步形成更多的合作机制。因此,东北亚地区有望成为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中的一个紧密型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区,将成为21世纪最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区和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点。

二、东北亚区域经济特征与一体化动力

东北亚地区既有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又有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制度,这一地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

(一)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特征

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了高互补性、高增长性等一些特点,近年来更是呈现一种迅猛的发展态势。一、经济发展高互补性;二、经济高速增长。国际贸易和区域内经济联系加强。

(二)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力

经济发展的互补性是区域经济实现整合的前提条件,经济优势的非均质分布决定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贸易创造效应的大小。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梯次结构对于开展地区经济合作具有明显的互补性。东北亚经济合作对内来讲,通过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达到双赢或共赢的目的。对外来讲,合作是基于提高本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和整体竞争力的这样一种战略性考虑。

三、建立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障碍

由于东北亚地区形势的复杂性,在加快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障碍和困难。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东北亚地区的政治形势不稳定,特别是朝鲜半岛。国家相互间的信任不够使区域经济合作缺乏稳固基础。

(二)东北亚区域内国家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过大,区域经济合作中虽有互补性,但合作的基础很弱,各国利益取向不同,找不到共同合作的切入点。

(三)双方的投资环境需要改善,目前的投资大多在贸易和饮食服务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产领域几乎没有。因此,改善投资环境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西方散布的“中国”,如何加强交往,增进了解,消除不必要的误解和担忧,排除“中国”的干扰和影响,是双方需要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

(五)东北亚区域外的国家――美国对东北亚地区影响很大,东北亚战略将严重阻碍该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

四、建立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建议

(一)加强中国与东北亚地区的政治合作

中国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东北亚各国在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在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在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享和平。继续深化睦邻友好,在东北亚各国进一步密切高层交往、完善各领域合作机制的过程中,在涉及各自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等重大问题上,要继续相互理解支持,共同构筑面向新世纪的全方位、高水平的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关系。

(二)加强中国与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大潮汹涌而来,中国必须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推进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应该采取如下战略措施:

第一,同东北亚地区所有国家继续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关系。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一切有利于东北亚地区稳定的国际事务,对东北亚地区的持久和平起到促进作用。发展中国与东北亚各国的经贸合作。

第二,积极参与“10+3”地区合作。增强对进行东北亚地区多边经济合作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积极倡导并大力推进“中日韩经济合作体”的建立。

第三,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在东北亚地区这种多层次、复合式的国际分工体系中,东北地区正处在垂直与水平分工的交叉点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加快重组,会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技术的转移和产业的传递。

五、结论

本文通过研究经济一体化的历史、建立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意义、建立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内在和外在因素以及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的障碍,进行总结,规划建立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并提出一些建议。在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建立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对东北亚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地区稳定、人民生活都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传君.应对危机:东北亚需要区域贸易自由化[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9,(7)

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篇(7)

【关键词】东亚FTA;东盟;中日韩

一、东亚区域合作的基础

(一)经济利益的驱动

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开始复苏,成为东亚地区主要的贸易出口国,并开始在世界经济中崭露头角;紧随其后是亚洲“四小龙”(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经济起飞;加之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东盟各国也纷纷推行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水平,东亚区域贸易不断增长,且逐渐形成了以日本为首的“雁行”区域生产模式。即日本基于其自身的先进技术和雄厚资金,主要生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并将其比较成熟且比较优势开始衰落的低附加值产业转移到以亚洲“四小龙”为首的东盟诸国。然而随着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在继承日本转移来的产业的同时,开始将原来日本转移过来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产业进一步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从而,形成了以日本为首,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为尾的“雁行模式”。由于各国发展水平的差异,且基于对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模式在当时被各国广为接受,且十分盛行。可以说各国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展开东亚区域合作的。

(二)亚洲金融危机的推动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成为东亚区域合作的加速器。此次金融危机始于泰国,并迅速扩散到整个东亚,使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受到重创。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仅半年的时间,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货币贬值幅度达到30%~50%,最高的印尼盾贬值达70%以上,同期这些国家和地位股市跌幅达30%~60%,严重的经济危机甚至引发政治危机,出现混乱。危机的爆发使各国深切感受到没有区域合作机制的痛苦,并认识到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997年12月15日第一次东盟-中日韩领导人非正式会会议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会议启动了“东盟+3”机制,并随着1999年柬埔寨的加入而最终确立。这标志着东亚区域合作迈出了真正实践的第一步。可以说,亚洲金融危机为东亚区域合作提供了蓬勃发展的重要契机。

二、东亚区域合作进程

自1997年建立“东盟+3”机制以来,东亚区域合作迅速展开。迄今为止,东亚区域合作机制主要在两个层次上进行,即官方层次(主要包括部长会议、高官会议和东亚峰会,其中以东亚峰会为主渠道,靠四个轮子转动:东盟、“东盟+1”、“东盟+3”和中日韩)和非官方层次(主要包括东亚展望小组和博鳌亚洲论坛)两方面,逐步形成了以东盟为轮轴的“轮轴-辐条”FTA体系。

(一)东盟

东盟,即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其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截止到2011年8月,东盟共包括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10个国家。目前东亚区域合作呈现出多层次,多区域的合作机制,无论是“10+3”还是“10+1”,其中东盟10国都起着牵头和纽带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目前东亚区域合作发展进程中取得最明显成就的也都主要体现在中日韩三国分别和东盟的双边关系之中,就此而言,东盟在整个东亚合作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并至关重要。

(二)3个“10+1”

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在柬埔寨首都金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此后分别于2004年、2007年和2009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协议。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前面建立,并成为东盟与中日韩双边经济合作中最具活力的双边关系。2005年12月13日,东盟各国领导人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签署了《东盟和韩国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协议于2007年1月正式生效,框架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东盟-韩国自由贸易区(AKFTA);东盟六个老成员国在2012年前与韩国实现货物贸易自由贸易区,越南在2018年前实现这一目标,柬埔寨、老挝和缅甸在2020年前实现该目标;服务贸易和投资的自由贸易区将在东盟和韩国双方达成的时间框架内实施等。2002年11月,日本与东盟发表了《日本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联合宣言》;2003年10月,日本与东盟正是签署了《日本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框架协议》,标志着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

(三)“10+3”即“东盟+中日韩”

1997年建立“东盟+3”机制以来至今每年举行一次首脑及部长级会议。其合作框架下已建立了外交、财政、经济、劳动、农林、旅游、环境、卫生、打击跨国犯罪、文化、能源、信息通报及社会福利和发展等13个部长级会议机制。近年来,“10+3”已发展成为东亚合作的主要渠道,被认为是亚洲地区的发展方向和振兴的重要标志。

(四)“3”即中日韩三国之间的合作机制

中日韩作为东亚区域主要的国家,三国经济占东亚地区GDP的3/4和贸易额的2/3,在东亚区域经济发展及东亚区域合作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3年10月7日,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在印度尼西亚举行会议,正式发表了《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明确合作的目标和方向。目前,三国已经建立了领导人正式会晤机制,总的来说,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已呈现多样化形式,双边与多边合作机制相互交叉。

三、推进东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必要性

东亚区域合作的长期目标是建立东亚共同体,而东亚共同体的建设又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政治合作,即建立机制化的东亚峰会;二是经济合作,即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三是文化合作,即发展东亚人民的交往与参与机制。其中,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目前还停留在“东盟+1”的机制下,而整个东亚地区的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尚未提上谈判日程。然而随着东亚各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在其他FTA建设热潮的推动下,东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凸显。

(一)从区域内部看

20世纪90年代后,一方面日本经济进入了长期的低迷状态;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迅速崛起,使得60年代兴起的“雁行模式”日渐式微,东亚区域分工形成了一种新的模式,即区域生产网络化。与“雁行模式”相比,这种生产网络涉及到东亚的大多数国家,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同时,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得产品的生产网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国际或区域贸易中,作为判断商品“国籍”的原产地规则越来越成为人们最担心的障碍。然而,或许正因如此,也为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

(二)从国际大环境看

60年代日本经济起飞,成为东亚主要的贸易出口国;随后的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亦采取出口导向战略;近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出口亦可谓功不可没;此外马来西亚、泰国等都是长期实行出口导向型的国家。然而面临世界经济的衰退,特别是美国经济的衰退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东亚各国一方面需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需要团结起来与贸易保护主义斗争,东亚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对世界其他地区贸易保护主义以有力还击,东亚自由贸易区建设成为可行的方式。

四、东亚自由贸易区建设面临的困难

长期以来,东亚各国经济水平的不平衡一直阻碍着东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步伐。虽然,近年区域生产网络的构造为东亚自由贸易区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但这种新动力又往往会受到东亚政治利益驱动的限制。

首先,就东盟本身来说。当前东亚区域合作主要是在“东盟+××”框架中进行,东盟处于轮轴国的核心地位。虽然东盟作为东亚区域内的一个地区组织,力量相比单一的国家强大很多,但是相对于日本以及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中国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如果推进整个东亚自由贸易区建设,东盟必然会担心失去现有框架中的主导权,在这种不安心理作用下,东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进程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

其次,东亚峰会范围不断扩大。随着印度、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加入东亚共同体,以及2011年11月19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第六届东亚峰会,美国和俄罗斯首次以东亚峰会成员国参加,东亚峰会范围不断扩大,这必然造成各国在推进东亚区域合作中的意见分歧。比如,印度成为东亚峰会成员,但在地理位置上印度并不属于东亚,因此他极力推动的是泛亚共同体,而非东亚共同体。此外,东亚自由贸易区建设原本设想以三个“东盟+1”为基础,进而推进整个东亚自由贸易区建设,但随着成员国的增加,自由贸易协定范围不断扩展,且正进一步扩展到美国和欧盟,这使原框架下东亚自由贸易区建设面临新的挑战。

最后,中日之间的复杂关系。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区域内最重要的两个国家,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双方关系一直反复无常,难见升温态势。另一方面,在东亚自由贸易区建设上,两国都不希望对方成为东亚FTA的主导者,担心对方借此超越自己。因此,中日两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也是阻碍东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结论

东亚自由贸易区建设是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长期目标,其实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经过一个长期、坎坷的过程,东亚各国之间应加强协调合作,特别是主要的经济大国要充分发挥好“带头人”的作用,采取循序渐进、逐步扩大推广的策略,推进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郭定平.东亚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D].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张振江.东盟在东亚合作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J].东南亚研究.2004(3)

[3]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网站:省略.cn/c/cn/

news/2010-08/12/news_2176.html东盟与各大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进展及对中国的挑战和机遇

[4]吴德烈.中日韩合作与东亚区域经贸发展[J].亚非纵横.2009(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