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培育法治思维的前提

培育法治思维的前提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7 09:05:36

培育法治思维的前提

培育法治思维的前提篇(1)

【关键词】 企业党校;法治思维;依法治校

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对企业党校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对我们党法治思想、法治实践的总结,是掀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崭新一页。其中在法治建设方面有两个亮点对企业党校发展意义重大,分别是:一是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二是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以此对企业党校明确提出了以下四点要求:一是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的讲话特别是关于教育改革方面的内容。二是深度推动教育发展改革,提高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去依法办学、依法治校、依法执教,抓好制度落实。三是企业党校的改革发展方向与党校法治教育、师德师风建设结合起来,切实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四是党校发展要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二、改革发展背景下企业党校面临的挑战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一直为培养党的各类干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并逐步走向正规化、系统化、科学化和制度化,为统一全党思想、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与执政能力发挥着主阵地和思想库的作用。随着时代精神的转换,当前企业党校的工作内容也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党性教育培训向党员和企业干部培训转变,由以党建理论培训重点向以党建和企业经营管理培训重点转变,由以业余函授学历教育重点向以在职素质提升和技能培训重点转变,由单向灌输向教学双向互动转变等。

伴随着信息化变革了各个行业领域,同时计算机网络、移动终端的出现给传统教育培训市场带来了重大的冲击。网络技术的l展使信息传播得到巨大发展,学员获取的信息往往是最前沿、最贴近企业生产实际的,这给党校教师形成一定的压力,迫使党校教师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同时要去企业一线挂职锻炼,逐渐往“双师型”转化。另一方面,网络远程教育、移动终端互动学习等新兴技术教学方式获得学员青睐,传统单一的重复性的培训劳动被逐渐背弃。与时俱进,捕捉学员需求适时调整培训内容,是企业党校维持现有规模,参与社会角色转型必须解决的问题。

总之,面对飞速发展的时代和培训市场的环境变化、培训对象的需求变化、培训模式和手段的创新,企业党校的持续生源建设,企业党校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无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当然企业党校的全面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根据市场需要,运用法治思维,深度推进企业党校的全面改革,是需要全体教职工尤其是领导干部积极思考并付诸实践的重要现实课题。

三、运用法治思维,推进企业党校全面发展

我校近年来以“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作为工作目标,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准确把握教育改革的目标任务。为贯彻和落实依法治国的思想,我校从适应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出发,就学校继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高度重视法治教育,包括健全学校的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不断加强法治教育,强化法律素质,努力探索学校法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营造良好的法治教育校园环境。为促进学校教育科学发展、内涵式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其中,运用“法治思维”是坚持党的依法治国方略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成为各级领导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这意味企业党校在日常管理及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践行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切实提高党校领导干部推进依法办学的意识和能力,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能力。

(一)关于“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提出。关于“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提出是我党法治建设进程中的创新。这个创新,是在总结和发展基础上的创新。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是着重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十六大报告中继续强调了尤其要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到十八报告中,则提出了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并且针对性地运用于“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四个基本方面。从“法制观念”到“法治思维”,从“依法办事能力”到“运用法治思维能力”,其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方面,由“法制”发展到“法治”,包含了民主、公平正义、权利保护等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内涵,是内涵创新。第二方面,由“观念”发展到“思维”,从思想理念进入到工作和能力思维,更具有针对性,更具有引领和指导意义,是工作、能力思维创新。第三方面,由一般性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发展增加了“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四个方面,是应用领域的创新。

所谓法治思维,就是以法治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标准的思维。所谓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就是用法治思维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二)运用法治思维,推进企业党校可持续发展。一是高扬法治精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是依法治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实践,它反映了新时期学校管理及运作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管理理念。校园法治建设要求教育管理工作从管理观念上、管理职能以及管理方式上,需要在依法的前提下综合运用教育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来管理教育工作。这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我校法治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依法治校”,对教师、学生加强法治教育,提高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学法、知法、护法、用法,共同创建文明校园,构筑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依法治国,贵在树立法治理念,追求法律至上、公平正义、尊重程序、保障人权的法治精神;培育法治精神,重在让人们对法治形成信仰,使法治变成人们的生活方式。党校通过终身学习,不断加强培训,不断提高教职工的综合素质,努力将法治思维践行在日常生活及教学实践工作中。同时,党校作为各级党政干部进行继续教育的阵地,在培养受教育者的法治精神中具有特殊的作用。通过党校法治教育,提高学员的法律意识和素质,向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具有法治精神的社会骨干,才能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逐步消除封建人治思想,最终实现法治国家。二是不断加强学习培训,建设学习型企业党校。党的十吹响了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和深化改革的号角,终身学习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政党建设日渐得到广泛认同。建设学习型企业、打造学习型团队是当前企业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企业自身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企业党校不仅是企业培训机构,更是企业党建、企业经营管理等软科学的研究机构,是企业党委的重要工作部门,积极参与调查研究,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发挥思想库的作用,是企业党校的定位和职能决定的。而且企业党校的教学人员同时也是研究人员,搞好教学科研工作是企业党校教师的基本职责。按照《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的要求,对企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承担企业党委下达的调研任务,推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是企业党校的基本任务。三是健全管理制度,保障依法办学。近年来,我校充分发挥党政领导组织的作用,努力践行依法办学、依法治校、依法执教,狠抓制度落实,把健全党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作为重要内容摆在突出的位置。我校精心组织,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制度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专门成立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工作组,由一位副校长主持工作,组员由学校办公室、人力资源部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以及教研室老师等组成,把我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分类、整理,利用。几年的时间,把所有的管理制度进行增加、修改、完善、规范。形成了日常管理类、教学教务类、人力财务类等包括百余项管理制度,为我校的法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我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为了推进依法治校,我校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教育部《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的精神,继续完善我校章程建设,建设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的学校章程,保障依法治校的方向性和指导性;促进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权益,牢固树立依法办事、尊重学校章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围绕我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行业(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建立公正合法、系统完善的制度与程序;保证我校的办学宗旨、教育活动、制度规范符合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真正实现依法治校。四是开展人才模式培养改革,制定业绩考核标准。深入贯彻全会精神,加强学校法治建设,推进制度建设。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督促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去管理学校事务,去处理遇到的问题。在法治时代,领导干部的决策和行为总会直接或间接地与法律发生关系,领导干部只有具备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思维,才能依法履职、依法决策,从而保证党校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科学、规范的政绩考核标准,促进领导干部公平竞争,调动干部的积极性。这也是企业党校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的进步体现。在这个过程中,中青年培养学科带头人是党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定培养带头人的政策结合规范的考核标准,是有效的人才成长奖励机制。

我校为了落实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了实施发展战略,实现工作目标,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组织召开了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会。旨在未来几年主体班教学中,在进行市场调研、强化实践性教学、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深化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医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这项改革的新举措以实现“课程体系建设是核心,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加强考核监督是保障”的管理要求为目标,最终全体通过决定以“法”的形式把它固定下来,在未来我校医药各类人才教育的发展上,切实规范办学行为,真正提高办学水平,不断开创我校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实现依法治校。

总之,运用法治思维,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途径。企业党校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又开放的社会系统,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已纳入党校的教育中,成为党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把加强法治教育、依法办学、依法执教和建设和谐校园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弘扬法治精神、营造法治氛围、培养法治人才,实现依法治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培育法治思维的前提篇(2)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素养;应然分析;实然分析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辅导员素养结构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保障和长效机制,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素养的应然分析

笔者认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素养结构应该是价值、能力、知识三个维度相统一的“三维结构”。

1.价值维度素养

价值维度素养是高校辅导员素养结构中的“核心素养”,也是高校辅导员素养结构中相对隐性的素养形态。它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两个方面的素养。思想政治素养可分为四个层面:首先,要求辅导员具有一定的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知识;其次,要求辅导员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较强的政治敏感性;第三,要求辅导员具有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崇高的人生追求;第四,要求辅导员对是非、善恶、美丑和各种人际关系等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高校辅导员的道德品质素养则从以下六个方面得到体现: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评价、道德行为方式、道德行为习惯等。道德认识是高校辅导员对品德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道德情感是高校辅导员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意志是高校辅导员在实践中按照道德规范进行行动抉择、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和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力;道德评价是高校辅导员用已经内化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对自己或他人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言行进行分析、鉴别和判断的活动;道德行为方式是高校辅导员道德活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道德行为习惯则指高校辅导员无需外在监督即可自动实现的道德行为经过反复强化而固化的行为习惯[1]。

2.能力维度素养

能力维度素养包括组织管理、沟通、创新、心理教育四方面的能力。(1)组织管理能力包括组织、管理两个方面:其中组织能力可细分为指挥能力、决策能力和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可细分为基层组织管理能力、制度管理能力和行为管理能力[2]。(2)沟通能力:沟通是辅导员把学生组织起来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是辅导员激励学生、实现引导职能的基本途径。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助于有针对性地解决工作实践中学生所引发的各种问题。(3)创新能力: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带来新的挑战,客观上要求高校辅导员在工作实践中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辅导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以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3]。(4)心理教育能力:主要指辅导员应该具有开展心理素质培养、进行心理问题疏导和心理疾病防治的能力。

3.知识维度素养

知识维度素养表现为四个方面内容:(1)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素养:思想政治教育素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直接相关,是辅导员知识维度素养的核心。(2)现代管理学知识素养:辅导员事务性管理工作的特点决定了辅导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现代管理学知识。具备一定的现代管理学知识是提升辅导员组织管理能力的基础[4]。(3)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素养: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能力是建立在相关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基础上的。高校辅导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素养有利于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给予有效的疏导;有利于调节自身的工作情绪,克服心理焦虑和职业倦怠。(4)

法律知识素养:法制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才能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知法、守法、用法,才能在法律框架下正确地处理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综上所述,从应然的角度来看,高校辅导员的素养结构是一个由价值维度素养、能力维度素养和知识维度素养构成的“三维”结构。在这个三维结构中,能力维度素养与知识维度素养关系密切,而价值维度素养与知识维度素养的关联程度相对较低。

二、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素养的实然分析

1.价值维度素养的实然分析

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日趋发展,辅导员的价值维度素养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坚定的政治方向,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辅导员队伍的价值维度素养整体较高,基本适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我们调查、走访了5个城市20所高校的主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辅导员绩效考核的中层领导,结果表明,有15位中层领导对目前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素养“很满意”,占75;3位持“比较满意”态度,占15;2位选择“不太满意”,占10。另外,其他人的相关调查也基本支持这一结论。文婷曾于2006年4月以“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状况”为主题对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二期全国高校班主任、辅导员骨干培训班的200名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179人认为目前辅导员队伍在“为人师表”方面表现“良好”或“较好”,即有89.5的人给予了积极的评价[5]。

同时,我们还从学生和

教师的评价角度对辅导员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和教师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素养评价较高:学生有77选择了“高”或“较高”;教师则有83.5选择了“高”或“较高”。

笔者认为,辅导员价值维度素养整体较高可能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首先,长期以来我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新时期辅导员队伍主要来源于大学生群体,其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素养在大学期间就已经得到良好的熏陶与培养。其次,高校在引进和考核辅导员时,比较重视价值维度素养的考察,在源头上保证了辅导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素养。再次,高校及相关部门重视在职辅导员价值维度素养的培养。我们对长沙河西几所高校的辅导员的调查表明,85.6的辅导员认为他们在职期间所接受的最多的是价值维度素养的培训。

2.能力维度素养的实然分析

与价值维度素养比较而言,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能力维度素养还存在不少缺失,尚待进一步提升。武增勇曾对上海松江大学城136名辅导员进行过一项调查,在回答“您认为辅导员哪些方面的能力有待加强”时,60.7的人选择了组织协调能力,57.4的人选择了心理调适能力,55.7的人选择了创新与科研能力,45.9的人选择了行政和党务工作能力,43.4的人选择了人际交往能力[6]。这一调查结果表明,目前辅导员队伍对自身能力的满意程度并不高。

从我们对20所高校主管辅导员工作的中层领导的调查走访来看,仅有5位对辅导员能力维度素养“很满意”,仅占25;11位对辅导员能力维度素养表示“比较满意”,占55;还有4位对辅导员能力维度素养表示“不太满意”,占20。在能力维度素养中,有7位中层领导认为辅导员的“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尤其在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等方面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另有5位中层领导对辅导员队伍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心理教育能力”不太满意。另外,我们对学生的调查也反映出辅导员能力素养的缺失,42的学生对辅导员组织的各类活动“不太满意”,近半数的学生认为辅导员组织的活动“没有新意”,另有近3成的学生认为辅导员的“沟通能力”需要提高,35的学生对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能力”不满意,认为辅导员对学生群体中的心理困惑缺乏敏感性,解决学生心理障碍的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目前辅导员队伍的能力维度素养还不能充分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要求,其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心理教育能力等具体能力素养都需进一步提升。

造成这一维度素养的缺失有两个方面原因:第一,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导致辅导员队伍的能力维度素养“先天不足”;第二,高校辅导员在职期间能力维度素养的培训与提升不够,导致辅导员队伍能力维度素养“后天失调”。

3.知识维度素养的实然分析

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要求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传播学的基本知识与规律,并且要求将理论知识合理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大学生解惑释疑[7]。这就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提出了不同于一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从现状来看,目前多数高校辅导员知识储备不够,知识维度素养有待提高。从我们对长沙河西的3所本科院校近500名大学生的调查来看,在选择回答“辅导员知识维度素养状况”时,有28的学生认为辅导员的“知识较陈旧,知识面较狭窄”,30.7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辅导员老师“缺乏管理学知识”,还有27.3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辅导员老师“心理学教育学素养不够”。整体来看,对辅导员知识素养给予了积极评价的学生不足20。

另外,我们对辅导员本身进行的问卷调查也表明,42的辅导员对自身的知识维度素养“不满意”,他们或认为自身“知识不够全面”,或认为自己“不能很好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对自身知识维度素养表示“基本满意”或“完全满意”的辅导员不足3成。彭庆红的相关调查研究也有力地佐证了我们的结论,其研究表明,与管理能力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比较而言,辅导员“对专业知识素质的重要程度评价相对位置低一些,但是他们认为自身这方面的素质最需要提升”,换言之,辅导员“在这方面的素质与环境变化的不适应矛盾更突出一些”[8]。

高校辅导员知识维度素养整体不尽如人意,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专业限制。目前,我国辅导员队伍建设尚未走上专业化的轨道,其专业背景呈现“多元化”态势,虽有其积极的一面,但特定的专业背景也导致了其知识维度素养的单一与单薄。二是培训缺失。调查表明,只有不到7的高校辅导员认为他们在职期间接受了足够多的知识维度素养的培训。

三、高校辅导员素养的提升策略

1.进修培训

高校辅导员的培训提高工作要坚持“三结合”的原则:第一,坚持业务口径与培训内容相结合。高等学校和相关主管部门应根据辅导员素养的“三维结构”特点,制订具体培训计划,细化培训要求,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尤其要加强辅导员知识维度素养与能力维度素养的培训与提升。第二,坚持在职培训与脱产研修相结合。在职培训方面,可紧密结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阶段性中心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活动,平时可不定期聘请专家举办专题讲座,传播新信息,介绍新动态,拓宽和增长辅导员的视野和才干,提升辅导员各方面的素养。短期、临时的在职培训还须与较长周期(一年或半年)的脱产研修相结合,方能使辅导员的素养得到“深度提升”。第三,坚持普遍提高与重点培养相结合。高等学校应根据目前辅导员队伍状况,在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对有培养前途的辅导员,采取轮训办法,让他们脱产到有关培训机构参加研修或输送到相关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学习,重点培养一批优秀的、有引领作用的辅导员骨干。

2.学历提升

国家应鼓励各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报考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研究生,大力提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充实到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去,使辅导员队伍既有与学生相同或相近的专业知识背景,又有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功底和工作特长,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在职辅导员,也应鼓励其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向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借以提高其知识水平和能力素养。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发展需求来看,国家可适当设立专门面向高校辅导员的“辅导员专业硕士学位”。据专家预计,到2010年全国在校大学生将达到3000万人,那么全国高校需配备的辅导员就将达到15万人。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为设置高校辅导员专业硕士学位提供了巨大的现实支持。

3.交流研讨

针对目前辅导员队伍能力维度素养和知识维度素养的缺失,各高校可针对辅导员工作定期开展相关的专题性或漫谈流研讨,在交流研讨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达到构建、提升辅导员素养结构的目的。关于交流研讨的形式,笔者认为两种形式必不可少:一是专家引领型研讨,即根据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个重要课题开展交流和研讨。交流研讨由相关

专家主持、引导,辅导员则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和体验展开讨论,最后由专家点评、总结。实践证明,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二是交流互助型研讨,这一类研讨可以在校内不同专业或者不同高校的辅导员之间展开。研讨内容既可以是某一阶段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中心议题,也可以是辅导员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案例,辅导员在无领导出席、无专家引导的自由、平等的沙龙式气氛中展开讨论,互提意见,以达到分享经验、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培育法治思维的前提篇(3)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思想政治教育 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田华银(1968- ),男,重庆人,长江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逻辑哲学研究。(重庆 408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长江师范学院教研教改项目“基于批判性思维的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CFS20110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126-02

批判性思维是个体面对相信什么和做什么作出合理判断和反省,并进行自我调控和纠正的倾向和技能,它是能抓住信息要领,善于质疑辨析,严格推断,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是基于充分的理性和事实而非感性和传闻来进行理论评估的能力和意愿;它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知识和能力的统一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

一、批判性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价值

1.批判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学习和训练,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系统性,能使他们清晰地学习和使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概念,作出符合逻辑的正确判断和推理,不出现自相矛盾、违背基本原理的现象,而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能力的基本形式和基本要素;批判性思维的学习和训练能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推理、论证等能力,而这些能力是人的思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必不可少的素养,对于学生理解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对于他们理解基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等具有基础性作用。

2.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工作能力。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理念、思维方法和能力,对于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它遵循了个性发展的原则,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培养其自主意识、独立人格和批判性的精神;它坚持系统性的原则,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等诸要素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它能培养学生的交际习惯和协作精神,培养他们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能学会在与人合作中进行探讨和工作;能给人的成长塑造民主的环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鼓励他们评判性、创造性地学习理论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纷繁复杂的信息的选择、分析、评价、辨别、判断和应用的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习提高能力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3.批判性思维是健全人格的基本要素。健全人格要求个体具有思想开放、独立自主的品质,具有尊重他人、诚信交往的良好道德情操,具有强烈的自信心、社会责任感和公平正义的品质。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就总是浮于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批判性思维就是要培养人的公正合理评判的品质,避免对权威的盲目崇拜,敏锐地发现问题,它是能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公正思想。因此,以批判性思维为基本理念培养的人才,具有看问题的全面性和开放的思想品质,具有克服自我中心,学会移情思考,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等品质。将批判性思维运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是培育独立自主人格的基础。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现状

既然批判性思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该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水平怎样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于2011年10月对长江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1级、2010级和2009级学生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测试。

从表1可知,该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9级和2010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非常接近,互有高低;但2011级新生各维度的平均得分均高于前两个年级;从平均总分来看,2010级最低,为246.812,2009级其次,为248.957,2011级最高,为256.710,表明2010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最弱,2009级次之,而2011级新生最强。从三个年级的总体情况来看,平均总分均在280以下,表明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属于中性,还处于比较弱的状态。

从127页表2可知,总分在210分以下的学生,2009级3人,占全班的3.26%,2010级有6人,占全班的8.70%,2011级仅1人,占全班的1.45%,说明2010级学生对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气质明显抵触的学生最多,2009级次之,2011级最少。总分在210~280的学生中,2009级和2010级均占班级的82.61%,2011级占班级的78.26%;总分在280~350之间的学生中,2011级占14.13%,2010级仅占8.70%,2009级占班级的14.13%,表明2011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要强于2009级和2010级。从三个年级学生的总体情况看,81.30%学生的总分处于210~280的区域,表明绝大部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处于中性区域,还明显较弱。

总之,根据测试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也许学到了很多知识,思想道德修养也有一定提升,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还不够强,没有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统一。

三、批判性思维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原则与措施

1.批判性思维语境下专业建设的原则。以批判性思维作为理念、方法和培养目标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必须坚持“原则性知识”为基本前提的原则。作为培养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的专业,需要传授给学生的原则性知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要掌握基本的逻辑规律和推理方法。这些知识是保证推理有效性和正确性的前提,是培养学生理性的思辨能力的必要条件。二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他们必须具有本专业的基本原理性知识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必须深刻领会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些知识是确保人才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必要条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基本保障。

2.批判性思维语境下专业建设的途径。第一,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为了实现人才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统一,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高度统一;为了提高人才对于信息的收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设基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逻辑学与批判性思维”课程和“中国媒介教育”等课程;增加基础理论即原则性知识课程的课时量,减少理论课程门数,强化实践课程的地位;在课时安排方面,为了加强实践和能力训练,培养方案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时间,把课余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转变教学管理观念。从批判性思维的视角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首先需要教师深入学习和领会批判性思维知识,养成批判性思维的思维方式,具有优秀的批判性思维者的品质,善于应用批判性思维工具。在此基础上,教师转变教学管理观念,改传统的家长式禁锢式管理为民主制开放式管理,改传统的“知识本位”观念为“能力本位”观念,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引导启发式”教学。

第三,重视批判性思维的作用,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优秀的批判性思维者的效用,重视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的培养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融批判性思维于课程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精神和能力。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具体特点,教师把教学的艺术性、能力或技能要求和反思的优势结合起来,采取“艺术+能力+反思”的教学范式。同时,在课外,通过“教学团学一体化平台”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运用专业知识开展能力训练。

第四,教师充当引导者角色,营造平等教学氛围。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教学活动主体。根据批判性思维的精神、方法和思维模式开展课程教学改革,营造鼓励讨论、增强自信、气氛宽松的平等的教学环境,因为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宽松平等的环境是首要因素。只有学生感到安全、平等,知道不会受嘲笑和受指责,才会主动呈现自己的观点、暴露自己的问题,才会主动参加讨论、探究,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

第五,采用多样化和过程性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实行知识和能力双重目标考核。在课程评价考核方面,教师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的评价方式,针对课程性质,灵活多样地采用多种考核评价方式;改革课程考核评价的内容结构,尽量限制概念定义、简答题等死记硬背的内容,提倡把知识与重大理论问题、当前的热点问题、生活问题和行业问题的思考结合起来,着重考核学生的逻辑分析、判断与推理能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立与创新的观点;在考核评价的时间方面,注重教学过程性考核,把平时的课堂学习、讨论发言与课外实践训练纳入考核评价范围。除此之外,我们还采用批判性思维测评工具及其他方法和手段,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进行分阶段的全程测试、调研,采取实证研究方法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思路、措施、手段和方法。

综上所述,批判性思维能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优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开展有效益的工作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基础和能力基础。

[参考文献]

[1](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许良英,赵中立,李宝恒,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美)戴尔・斯科特・里德利.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M].沈湘秦,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3]胡瑞,李忠云.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

[4]刘春杰,武宏志.简论批判性思维与高等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4(12).

培育法治思维的前提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创新教育; 创新人才; 地位; 实践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3-0065-02

在高等教育中,创新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可以通过教育学、创造学、心理学等专业课程教学、实验等途径来进行,但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创新教育中,则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规定,是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堂、主渠道。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它所进行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及情操、意志品质培养,都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1]思想政治理论课正是承担着这样的任务,使其培养的人才具有高度的责任感、道德感和使命感。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创新教育中的地位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其结果就是对创新人才的缔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学习,不仅有经过概念、判断和推理过程以及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思维,也有通过形象感受和实践体验而产生直觉、顿悟和创造灵感的形象思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能够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造就创造性人才。可见,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2]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社会需要的道德情操与意志品质。立德树人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的首要条件。任何国家、任何阶级办教育的目的,都是把符合本阶级利益的,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的思想、意识、政治概念、道德观念、人生价值观,通过教育的手段,内化于受教育者,使其成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就十分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并把其放在教育之首。孔子在阐述自己的教育思想时曾明确地讲:“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要求弟子首先致力于思想道德修养,然后,“行有余力”则学习文化知识。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同志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邓小平提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同志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这些论述和思想,都是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由此可见,我们要培养的创新人才,首要的是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坚强意志的人,这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项重要任务。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现代社会的健康人格。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的反映。高尚人格是保障创新实践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先决条件,没有道德约束的创新,不但不会给社会带来利益,反而会成为社会的破坏因素。[3]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都具有较高的智力因素,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在学习中缺少主动性、创造性、合作性,甚至个别学生有才无德,以至于许多企业在使用了大学生以后,都有这样一个呼吁:现在的大学生应该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做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正是对大学生进行做人应具备的基本理论和素质的教育,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通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教育,使大学生理解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体与客体的关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提高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这是培养社会主义创新人才的前提。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其具备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和现代使命感。在大学生的身上既有时展对其人生观、价值观所提出的挑战,同时也蕴藏着极大地追求真理、关心祖国前途命运的激情。关键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怎样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追求真理和关心祖国前途命运的激情同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结合起来,成为对国家和民族有用的人才。[4]大学生正处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和人才竞争的时代,这一时代必然要求创新精神。正如同志所说:“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可见,创新精神和能力,不但对科技进步,而且对整个社会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校德育提出的高要求以及高校德育环境的复杂化,出现了过去所没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在这样的挑战面前,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战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导作用就显现出来。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创新教育的实践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课,它不是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教育,而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出发,了解中国的近现代历史,明确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在创新教育的实践中,它着眼于人的非智力因素,从大学生的品质、心理、修养、行为入手,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大学生的创造才能。

第一,加强对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和锻炼,提高大学生的创造精神。现在的大学生,总体说来,有较强的创造动机,但在实际中往往表现出自信心不足,独立批判精神不强,承受挫折的心理较弱。有的学生更是全面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一生不会有发明创造。还有的学生意志薄弱,往往怕困难危险而放弃原定的目的,改变既定行为。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自信心训练,让学生充分肯定自己。自信心的树立是大学生创新的前提。一个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的人,是难以有所建树和创造的。同时,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使学生自觉地、坚持不懈地排除创造活动中的障碍,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这是克服困难、完成各项活动的重要条件。在各种活动中,我们及时强化大学生的创造行为,对他们的创造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励,使这种行为得以固定和保持。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二,重视对大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创造的关键是思维,而思维能力的高低则是由思维品质来决定的。现在的大学生,创造力总体偏低,缺乏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和敏捷性,缺乏想象力,创造思维能力不强。阻碍大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大学生过于拘谨、思维定式、从众心理,如果这些因素不能及时的消除和解决,将会使大学生陷于僵化、保守、安于现状,不符合现代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组织学生辩论、讨论和案例分析,有意识有目的地设立能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各种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题的意识和行为,鼓励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要多方面、多角度地寻求解答,从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直觉、顿悟、想象和灵感,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得到充分施展。

第三,积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创新,满足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大学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但是,目前大学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严谨有条、创新不足,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的现象。许多教师的讲授方式还在沿袭传统的单向“填鸭式”灌输,缺乏生机和活力,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积极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国家先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三次改革。每次改革都是服从于时代的变化,服从于时代对我们国家所提出的新的历史使命而作出的选择,都是为了使人才的培养更加符合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从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出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以学生为主体,从当代青年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特点的现实状况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生动活泼、入情入理的教学形式和模式,构建创新体系,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引导学生坚持真理、不断探求真理的过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创新教育,要善于运用讨论式、启发式、案例式、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创造条件和机会组织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讨论、辩论等活动,鼓励学生广开言路,交流思想,达到明辨是非,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5]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特别是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使教学变得直观、形象、感染力强,能够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活跃课堂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教学方式的改革,会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形成一个崭新的教学氛围和体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行为,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使其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既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吸引力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必要手段。

在创新教育的实践中,教育者也要有崇高的奉献精神,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和旺盛的求知欲,具有不断钻研和进取的精神,提高自己的素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

参考文献

[1]李丙红.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创新教育的必然性[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2):191.

[2]崔华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创新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6(8):30.

[3]刘经纬等.思想政治工作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 教育探索,2003(5):13.

培育法治思维的前提篇(5)

关键词:法治教育;内容;路径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法治教育是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应有之义,是在以人为本的根本前提之下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具备全面素质、素养、能力、能量主要路径之一。目前,在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尤其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着定位不准确、内容滞后、形式单一等方面的问题。高职学生群体是社会培养一线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中坚力量,因此如何加强对高职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成为必然趋势。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内容

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学校在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内容上应当由浅入深依次推进,本文认为法治教育内容应包括如下三个层面。

(1)基础法律知识的学习

在依法治国成为基本治国方略的当今时代,普法成为培养公民意识的首要任务,作为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高职大学生更应该提高其法治意识。法律知识的学习是提高法治意识,培养法治思维模式的前提。法律知识的学习通常包括法律法规方面知识的学习和法律基本理论的学习。只有既了解在某个方面法律法规的规定,又了解法律的原理,才能更好地理解法律精神,养成法治思维。因此,高职大学生应当通过课程设置及其他方式学习的法律知识,除了法律的基本理论,还应当尤其注意加强对于高职大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有实用性的法律知识的学习。

(2)法治意识的提高

在掌握基本法律知识的前提下,注重高职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提高。法治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的重要保证,公民遵纪守法的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的法治观念、法治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的。一个即将进入社会的一线应用型人才如果具备了法治意识,他就不仅不犯法,而且还能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由于传统文华的影响等各方面因素,我国还存在这各种各样钻法律空子的行为,归根结底都是缺乏法治意识,缺乏对法律权威的尊重,因此,提高高职大学生法治意识,可以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养成依法办事,用法律的权威保护自己的习惯。

(3)法治思维模式的培养

法治思维是在丰富的法治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的思维方式。高职大学生与学术研究型大学生的特点就在于学习知识的技能型和实用性,是重实践的大学生群体,结合这一特点,培养高职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模式更具操作性和实用性。学校可以通过法律基础课程注重案例教学,多组织法律实践活动,比如汽车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案例式教学方式,将学生分成汽车销售买卖双方,从磋商、谈判到合同的签订、履行来丰富学生的法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模式,另外还可通过开展模拟法庭等方式让学生进入法治环境、法治角色中去体验,进而通过实践培养自身的法治思维模式。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探讨高职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要通过有效发挥并进一步扩展法治教育的优势,进而实现高职大学生美丽人生的塑造和创建。

(1)在所有高职大学生中开展法律基础课的通识教育

当代大学生是勤于思考的一代,也是在市场经济下成长的一代,因此,高职大学生更有必要学习必要的基本法律知识。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法学专业除外)的法律基础课设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内容共三章,无法完全覆盖所有的法律法规及基础法律理论,仅仅是法律知识的框架性介绍,更无法满足作为应用型人才的高职大学生,因此,应当在高职大学生中开展法律基础课,安排充分的课时,以保证学生能够学习到对日后有用的法律基础知识。

(2)设置法治选修课

针对高职大学生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同时也为了丰富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法律技能的途径,各高职院校也可开展法治选修课。所谓选修课是学生们在必修课之外自愿选择学习的课程。高职大学生在做校期间结合自己的人生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根据自身兴趣和需求,选择与自身专业或规划相关的法治选修课,例如学校每学期根据需求可设置劳动合同法类的法治选修课、合同法、公司法以及其他领域的法治选修课。高职大学生通过自己选择的法治选修课的学习不仅可真正的学习到所感兴趣的法律知识、相关案例,也更加了解现有的司法实务,进而对自身美丽人生的规划和创建有更加现实的指导作用。

培育法治思维的前提篇(6)

【关键词】政治课 思维 创造力

Cultivate students’ creationary creativity in politics class teaching

Zheng Bailing

【Abstract】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nly doing the following just can cultivate students’ creativity, to be based on the harmonious and democratic class, to treat teachers and students’ mutual oppugning as the necessary way, to treat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reationary creativity as the important class teaching goal and to launch the creationary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actively.

【Keywords】Politics classThoughtCreativity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时代的客观要求。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与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等艰巨任务,必然要在创新素质教育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把学生培养成善于思考,富于开拓进取的创造性人才。从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出发,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我们应该注意抓好以下几点:

1.创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在课堂上的情绪、状态,往往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影响。高昂的情绪,饱满的热情,对学习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起推动作用,反之则会起抑制作用。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态度积极,思维状态活跃,思维训练有效,才能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具有的问题意识、创造意识才能充分表露和发展。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发掘教材内或引入社会实际中学生急于了解、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主线,做到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吸引学生的思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2.师生共同质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方式,它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索,从已有信息出发,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展,不受已知的或现存的方式、方法、法规、范畴的约束,并且从这种扩散、辐射和求异的思考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衍生出多种不同的结果。发散思维可以使人思路活跃、思维敏捷、办法多而新颖,能提出大量可供选择的方案、办法和建议,特别能提出一些别出心裁、完全出乎意料的新鲜见解,使问题奇迹般的得到解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课堂教学中的质疑包括教师质疑和学生质疑两个方面。

教师的质疑是引发学生发散思维的起点。要想提出好的问题,教师首先要掌握创造的基本理论和技巧,学习思维科学知识,掌握思维的规律,特别是要注意自己思维的灵活性。教师一般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利于学生思维训练的问题,这类问题应该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或社会热点、学生的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

学生的质疑是发散思维培养的结果。人的认识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人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思想政治课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教学活动中应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积极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进行大胆质疑,这包括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的提问,在争辩某些问题时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等等,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问题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大胆质疑,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如果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引发质变,发散就变成了创造。

3.把创造性思维培养作为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创造性思维是用独特新颖的思维方法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等的心理过程,其特征之一是积极的思维求异性。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目的之一,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如果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是在宏观上作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思想,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则是从微观上需要具体把握住的每一堂课的教学思路。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问题分析,都要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来加强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复杂的国际、国内重大政治经济等现象,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去认识、分析、判断。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要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需要社会实践的丰富和补充,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就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成功范例。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跳出固有的框框,不受所谓“标准答案”的限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案,从而对学生进行有意识、有目标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思想政治课进行创造思维训练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如:通过所学的某一原理去解释相关社会现象的联想方面的训练;针对某种现象提出解决途径的想象训练;丰富某一哲学原理、道德内涵、法律法规的引申训练;对某种理论、看法提出批判反驳的逆向思维训练;对自己或同学的错误提出纠正方法的批判性思维训练等等。

4.开展创造性的课外活动,多渠道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思想政治课是社会科学范畴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涉及到我们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重要方面,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学决不能局限于课堂,必须走向社会实践。创造性地开展课外活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有效途径。

培育法治思维的前提篇(7)

[关键词] 高校;思政教育;大学生;法治信仰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1-0056-02

我国改革开放37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与此同时,也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社会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由于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正在形成,因而社会上的不良思潮极易受到影响,特别是在我国大力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新形势下,无论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都必须具有高度的法治信仰,只有这样,才能使“依法治国”战略拥有强大的基础。尽管目前我国各级各类高校都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在探索提升大学生法治信仰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很多高校仍然没有将提升大学生法治信仰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中,尽管一些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开展了大学生法治信仰教育,但仍然存在着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重要性

法治信仰是“依法治国”战略实施的思想基础,对于各级各类高校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发挥对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重要作用,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一方面,将大学生法治信仰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能够进一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与发展,特别是通过对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育,能够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引导作用,使大学生能够更好的学法、懂法和守法,进而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这一点应当引起各级各类高校的重视,切实将大学生法治信仰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中,既有利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另一方面,将大学生法治信仰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能够积极推动“法治文化”建设,高校是重要的科研阵地和创新阵地,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能够在高校形成良好的法治文化,进而引导大学生提升法治素质,特别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能够为全社会的法治文化建设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足够重视。目前我国很多高校还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紧密结合起来,导致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缺乏足够的重视。有的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认为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不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因而还没有将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中,导致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不够到位;还有的高校尽管已经将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中,但在培育过程中缺乏高度重视,存在着浅尝辄止的现象,导致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效果不佳。

二是培育方法落后。从目前我国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来看,尽管已经引起一定的重视,但培育方法相对比较落后。比如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缺乏特色性,仍然采取传统灌输式的方法进行教育,更多的是开展理论教育,无法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必然影响大学生法治信仰;再比如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方法缺乏创新性,在培育的过程中,还没有从大学生法治信仰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缺乏学情调查,导致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缺乏针对性。

三是缺乏有效融合。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法治思维,使大学生在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但从目前我国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情况来看,还存在着单一性、割裂性的现象,还没有将大学生法治信仰教育与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缺乏与大学生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文化素质、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的紧密结合,导致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存在着“空对空”的现象,无法使大学生真正树立起与“依法治国”相吻合的法治信仰。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优化路径

一是提高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重视程度。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阵地,在我国大力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新形势下,各级各类高校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探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符合大学生实际的法治信仰教育,使大学生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做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表率。这就需要高校要将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中,积极探索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有效思路,既要完善教材,又要突出重点,更要结合实际,使大学生法治信仰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是优化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方式方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要想取得实效,最为重要的就是要优化方式方法,努力提升培育实效。高校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培育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把“互动教学”作为重要的模式,积极引导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比如可以开展一些法治“大讲学”、法治建设座谈会、法治信仰演讲比赛等活动,这样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兴趣,通过卓有成效的培育方法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信仰。要大力加强大学生法治信仰方面的学情调查,针对大学生法治信仰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提升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实效性。

三是创新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融合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使大学生学会运用法治思维,这就需要加强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融合,将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紧密结合起来,不但要提升理论性,而且也要提升实践性,更要提升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能够使大学生的法治信仰更具务实性。比如可以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到社区、企业、学校开展法治宣传,不仅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法治信仰,而且对于推动“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更具重要意义,这也是高校的重要职责所在。

综上所述,在我国大力实施“依法治国”战备的新形势下,各级各类高校要把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深刻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对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重要性的认识,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存在的重视不够、方法落后、缺乏融合等问题,积极推动大学生法治信仰教育改革、创新与发展,重点在提高重视程度、优化培育方法、创新融合模式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为更好的实施“依法治国”战略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质。参考文献

[1]罗潇.当代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育[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5(03).

[2]刘海志.网络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2).

[3]丘丽丹.论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育[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3(0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