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8 15:32:55

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篇(1)

关键词:合作教学;小学语文;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78-01

1.合作教学方式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采用合作教学的教学方式的重要性,合作教学成为了众多语文老师探究的重要内容。合作教学在小学语文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教学方式的改变关系到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通过合作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积极互赖的关系有利于团队成员更好发挥自己的潜力,同时这种积极的关系会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

2.合作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教学方式随着时代的变革也逐渐走向成熟,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小学语文课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我国小学语文课独具特色,教学方式上都取得较大成果,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1)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我们发现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学生对语文课堂毫无兴趣,甚至有的学生从心底里害怕语文,尤其是背诵课文。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教师也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流程式的教学方式。

3.加强合作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对策

将合作教学方式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符合了学生的发展规律,改变魍辰萄Ч程中缺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的尴尬,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同时还树立了学生的信心。

3.1合理分组。小组合作式基本的合作组织形式,科学合理的分组方式能够将资源效益最大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分组要考虑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等因素。语文教学分组和其他教学不同,我们要更加不同情况采用最合适的分组。我们可以更根据小组成员特质来分组,不同学生在语文知识的掌握上都有所不同,那么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性格来划分小组是一个比较实用的方法。将水平近似的学生分配在一起能够增加小组的活跃度,避免学生产生挫败感。我们也可以将互补类型的学生分配在一起,这种划分方式可以形成小组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团队氛围。根据学生的兴趣喜好划分小组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根据小学语文课的需要,尽可能照顾学生们个人的喜好,这种分组方式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情谊,营造一种轻松学习的状态。分组的方式还有随机自由划分、根据任务性质划分等等,不管哪种方法都不是绝对的,语文老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来灵活选择小组划分方法,让科学分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2引入合作教学,培养合作技能。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意识引进合作学习方法离不开教师的讲解和引导,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技能,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质疑,学会反思。合作技能的培养是顺利展开合作教学的重要前提。学生们要具备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展现、自我表达的能力。只有这样,小学语文教学才能实现合作教学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3.3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课改的实施,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和新的教学观念出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例如创新教学、合作教学、激励教学等。本论文着重分析坚持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教育的对象就是学生,老师是传授知识者,想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就应当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我们如何理解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它是指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一心为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着想,在掌握熟练的、专业的语文教学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过关心学生,经常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做到因材施教,适时地从小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分析如何制定出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文教学计划。另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当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想法,对于学生做得好的地方老师适当地进行鼓励,对于学习态度较差的学生,老师不应当忽视学生的感受而当着其他学生的面严厉的批评,而是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在私底下教育学生,这样既尊重了小学生,又有利于促进小学生改正错误。

4.结束语

总之,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开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新的小学语文合作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因此,要想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提高,教师必须把握每个教学环节,与学生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篇(2)

【关键词】语境创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氛围;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简单来讲,语境就是在应用语言时所处的具体环境,当然也可以说成是同别人进行相关交流沟通时所处的语言环境以及文章所述内容之间相互关联,此外还包含在交流与沟通过程中所应用的具体语言等诸多因素。其具体涵括交流的时间以及地点和话题等内容,同时也包含其所处的文化背景以及相互的交流方法等。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语境已经渗透到人类语言交流与沟通的每个环节当中,而且语言已经同语境相互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一个合适正确的语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以及语言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现状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性教学,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些年,随着国家加大了对国民教育的改革力度,除了积极地推广和普及新课程改革,还着手致力于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的转变和创新,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果,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使得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但与此同时,受我国基本国情以及传统教学制度的长期影响,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与缺陷,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基于现实语境的大前提,有部分学生是无法进行正常顺利的沟通和交流的,而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对语境创设以及语境教学起到应有的重视。也没有依据实际的课堂教学现状对小学生的吸收理解能力以及认知能力进行科学有效的培养与加强,致使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语言与语境相脱离的现象。另外在我国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其主要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形式是通过对语篇等进行科学、有效的组织以及学习来完成的。因此这个环节中,语篇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以及情境意义,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语篇相对于语境来说,具有一定的依赖性,特别是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文化语境以及情境语境,更能调动学生们在学习语文中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所以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对语篇的学习与掌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提高学生认知能力以及理解能力。

二、创设语境在当前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有效作用

(一)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一种正确的认知语境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在促进各种教育信息成熟与发展的同时,也扩大了其应用范围。但即使如此,它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毕竟世间万物有利也有弊。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从整体出发,积极、努力地创设轻松、和谐的认知环境,以实现学生在能力学习以及能力应用等方面转变和迁移。而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采取各种科学、有效的措施,努力地创设一种轻松的认知环境,并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地位,争取将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上,放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以及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看、去说以及去听和去做,而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只要发挥其指导以及引领作用即可,并通过科学、有效的措施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依据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来发挥各种教学媒体设备以及信息技术的积极有效作用,力求将教材中的文章转变成为集音乐、动画以及视频和解说词等为一体的有效电子信息,争取在教学过程中,将枯燥、乏味、无趣的文字加入更多的艺术元素,让整个语文教学变得更富吸引力以及更形象化。

(二)通过创设一种文化语境,能够实现学生文化意识的有效增强

在现阶段的语言交流以及文化学习过程中,在不同心理状以及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之下,对语言信息以及语言习惯的理解和掌握都存在着很大不同,所以学习语文并不是指简简单单地掌握一门语言,还是一种对固有的文化现象进行一定接触和了解的过程。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我国当前的语言教学模式,认真、细心地向学生传授我国悠久的社会文化,而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情境的实际创设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文化情境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能够在一定程度增强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认知性以及敏感性。

(三)创设情境语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所谓情境语境就是指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结合实际的教学现状以及学生实际理解能力来创设一种适宜的情境模式。将情境语境融入到语文教学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当中去。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扩大语文知识积累量的基础之上,来实现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但由于这些语文知识大都是枯燥乏味的,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氛围,那么很容易造成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下降,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应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努力地营造一种合适的情境语境,以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实现课堂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

三、总结

由于小学语文教学是我国各项教育教学的基础,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做好语文教学工作,但由于小学生自身认知能力以及理解接收能力有限,再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技巧比较传统、落后,因此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不高。因此老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切实实现学生积极性以及主动性的提高,从而实现语文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尚永华.语言学的语境问题[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篇(3)

关键词: 导学案 小学语文教学 作用

随着教学改革进程的持续推进,学校教育更侧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及全面发展,教师对于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创新,其中导学案在小学语言教学中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导学案指的是教师集体探讨、个人备课、再次集体研究设计而成,并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为满足素质教育需求,应用于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合作及优化发展中的一种学习方案[1]。因此,针对导学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展开探讨,有助于推动小学语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有助于教学“双主体性”实现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导学案,有助于实现教学的“双主体性”。在素质教育模式下,学生处于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将导学案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后,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2]。导学案要求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展开针对性备课,是教师为学生编制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方案,因此需要在课前发放给学生,使学生充分理解课堂教学目标,并按照导学案指导,对课文进行一定的预习,以此为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步骤打下基础。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小组合作式学习的模式下,学生独立思考后,积极展开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同时在巩固、延伸、反思阶段内,同样也要求学生主动完成,课堂整体处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形式下,转变传统的被动局面。而教师则在此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担任着编写导学案、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答疑解惑等任务,符合教师主导地位的要求。

二、调动学生语文学习主观能动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在课堂中无法集中注意力,最终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而将导学案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课堂时间与空间更多地分配给学生,进而使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的调动,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的热爱。在应用导学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积累知识,并主动提出问题,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乐趣和成就感,不仅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同时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取快乐体验,进而积极主动地学好语文课程。如在设计《伯牙绝弦》课文导学案的过程中,可针对文章主题提出问题“为什么在伯牙将钟子期视为知音”、“你认为什么样的朋友能够称之为知音”等。通过在导学案中设计问题,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激发学生热烈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三、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当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愈发得到重视,其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及集体荣誉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将导学案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实现这一目标。在班级中组织学习小组,为课堂学习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参与主动学习探索过程,共同谈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密切的团队协作下,发挥出集体力量,并学会分工合作,听取同学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彼此之间就问题解决方案的确定展开说明,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良性竞争。最终,学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逐渐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意识。

四、有助于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导学案,能够推动教师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导学案包括学习目标、难点重点、学生预习、合作探究、教师精点、学生自主测评、反思与延伸等多个环节,要求教师精准把握课堂节奏,按照导学案要求完成多个步骤教学内容[3]。教师不仅是主导者,而且是参与者,因此要在充分研读的基础上,查阅更多资料,确保导学案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实现高效的教学目标。同时导学案要求将课堂时间分配给学生的比例加大,教师讲解的语言必须简化、精练,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进行大量课堂讲解的局面。在此情况下,教师知识积累、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必须全面提升,因此将导学案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整体提升的作用。

综上所述,导学案作为教学载体,具有创新性、高效性特点,将其合理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升课堂质量和教学效率。导学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有助于教学“双主体性”、调动学生语文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及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几个方面。教师应当在认识到导学案的重要性后,根据导学案使用原则,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将其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赵桂英.导学互动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初探[J].学周刊,2015,11(19):40.

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的教学方法,与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育教学活动相比,合作学习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合作,在轻松、民主、活跃的教学氛围中获取语文知识,并培养相关技能。教师作为合作学习教学的指导者和引导者,需要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时期小学生发展的特点等进行分析,做好合作学习的相关准备工作,提高小学语文合作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一、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很多教师认识到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并且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开展合作教学工作,但是受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仍然有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升的地方。首先,教师没有做好合作学习教学实践的把控工作。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不同的教师由于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不同,对合作学习的应用程度也不同。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论教学内容是否合适,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一味强制地开展合作学习,导致教学中过分使用的现象比较突出。其次,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和方案落实不到位,教师没有认真领会合作学习模式的内涵和意义,导致小学语文合作教学活动流于形式,很多教师都将学习小组活动与合作学习画上等号,对合作学习存在认识误区。另外,有的教师认为合作学习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没有扮演好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合作学习活动开展不科学,质量不高。

二、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有效策略和途径

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是关系合作学习教学活动科学性、有效性和实践发挥的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对合作教学活动的成功起决定性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对自身的教学素质能力进行提高,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能力,科学地认识、了解和掌握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内涵,加强学习,注重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

2.科学准备合作学习工作

首先,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结合新课改教学的要求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语文合作学习开展要达到的教学目的。选择的内容要具有价值和趣味性,从而刺激学生的探索欲望。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某个主题开展合作学习。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学弈》文言文教学的时候,由于这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学习,因此简单的教学可能无法实现教学目的,并且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就是要学生对这篇寓理故事进行体会,因此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先明确自己能够读懂的句子,将学习困难的句子作为小组讨论交流的主题,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记录下来开展全班讨论。其次,科学分组是合作学习组织活动的重要基础,根据“组内成员各有特色,学习小组整体水平相当”的要求划分合作学习小组,对小组成员的兴趣、性格、学习能力等因素进行科学配比。

3.组织实施合作学习活动

教师和学生要认识到合作学习活动开展的重要性,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除了要对学生的语文知识进行传授以外,还要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竞争意识等进行培养。此外,组织实施合作学习活动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组织学生开展合作交流。例如,在《学弈》这篇课文的合作学习过程中,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学习,由于每一个学生的能力不同,对文章中句子的理解能力也是有所差别的。在开展合作交流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交流,通过互帮互助,提高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4.建立科学、完善的合作教学评价工作体系

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篇(5)

[关键词]合作学习 小学生 小学语文教学

合作学习是一种具有高效性、可发展性、可操纵性的教学方法,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明确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增加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建立了良好的师生感情,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提高了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一、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一)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

合作学习主要的学习形式就是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交流,将自己不懂的问题进行不断的提出、解决的过程。但是,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年纪较小的阶段,在沟通能力和学习自主性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欠缺。因此,在沟通过程中,时常会出现交流能力较低、没有良好的控制性、交流不顺畅等现象发生,这严重阻碍了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同时,教师教学的过程中过于强调合作学习模式,没有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定了解,有一部学生不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被动地适应合作学习模式,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合作学习的自主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高。

(二)合作教学过于形式化

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看似课堂上有着良好的学习环境,但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并没有明显提高。另外,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成绩较差,在合作学习中没有足够的参与性,导致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逐渐丧失兴趣,也使合作学习逐渐成为了一种形式,因此,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中过于形式化,不但对学生的学习没有有效地提供帮助,反而会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成为课堂聊天的重要工具,对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造成直接影响。

二、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措施

(一)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教师在利用合作学习模式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了解,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态度、基础等方面确定教学内容,使学生能积极投入到合作学习教学活动中。但是,在确定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合作学习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掌握和了解语文知识的能力,展开全面的合作学习模式。例如:在学习《天净沙?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自行进行朗读,再投入到合作学习模式中,但是教师要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之前对学习的目标和内容进行明确,引导其在讨论中讲出自己在朗读过程中的感悟、意境等,从而体会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二)科学合理划分合作学习小组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使每个合作小组可以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但是教师划分小组的过程中,要注意每个小组的人数,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具有一定的掌控能力。每个小组成员一般来说是4到6个人,这样可以有效的使学生之间进行一定的互补,同时也有利教师对小组学习进行有效的掌控,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在讨论中的兴趣和竞争性。另外,教师也要在每个小组中选出一名组长,有效的起到带头作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三)深入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课堂上的问题进行设计,要有一定针对性,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要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质疑,在讨论中找到解决办法。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的兴趣,避免合作学习停留于形式化。另外,学生在进行讨论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讲《把铁路修道拉萨》一文时,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较为有针对性的问题,像“把铁路修到拉萨的时间要多少”,“把铁路修到拉萨的意义是什么”,再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讨论结果与大家分享。这样不仅能开发学生的思维,真正体现合作教学的意义,也能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结语

合作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仍需教师不断总结经验,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利峰.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

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篇(6)

【关键词】人文;素养;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116-01

学习新课标,领悟新理念,我们会惊喜地发现一个亮丽而又温馨的字眼――人文。《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一章提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文化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

与传统的语文教学观作比较,不难看到二者的区别:现代语文教学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既是一种科学素养,更是一种人文素养。它重视语文教学过程,重视师生互动,重视学生的需要,重视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1 关于人文性内涵的领悟

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突出了语文教学以人为本。《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第一条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语文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个性和人文精神。鼓励学生敢于坚持自己的独到见解,敢于说前人没说过的话,敢于对不合时宜的权威解释说“不”,敢于向书本的“定论”提出挑战,敢于坚持独立思考和积极的争论。发掘个性潜能,重视学生独立性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人文个性,理解其发展的基本规律,呵护其潜在的优秀资质。在意外发生的时候,伴之而来的是学生的某种隐性的心理需要。关注、体察和原谅让看起来只是意外的细节变得充满人情味。

在过去的一段时期里,人们过分地强调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即听说读写的训练,只要练好听说读写基本功,就算是达到目的了,从而在课堂教学时间内淡化了感情的熏陶,忽视了思想性及人文性教育。语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掌握一种工具技能,从长远看,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操、情趣,培养学生的灵性和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个性。这种浸润人文精神的语文教育,才是语文学科性质的完整体现,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

2 让教学过程充满人文素养

新课标强调:“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在语文学科中进行人文教育是语文学科本质属性决定的个性任务。怎样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呢?《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就是说,在指导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育。

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让学生了解一些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思想和文化,体验汉语汉字所表达的作者的独特感受和凝聚的民族情感。如教学“爱国”一词,不仅是让学生会读会写这个词,可以组织学生用“爱国”来说话造句;还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爱国”方面的英雄事迹。通过这样的训练引导,学生的“爱国”情感会不知不觉得到熏陶和培植。通过优秀的人物事迹和优美的名胜风景等,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学生得到美的感染,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如《将相和》、《詹天佑》、《彩色的蝴蝶》等。

教师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去体会生活中的人文因素,鼓励学生实际地去从事人文活动,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应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实践中那些散发着魅力的人文素材。特别注重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去亲身体验,用心感悟那些高尚的情感。引导学生在平常事中养成不平常的良好习惯,从平常事中体验到不平常的人文精神。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习空间,增加实践机会,召唤人文内涵。《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讲的是德国人爱花,并且他们都把花养在临街的窗户外面,使花朵都朝外开,而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教学中,孩子们也领悟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从而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人生态度,并能激发他们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去模仿、去体验。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提供表现人文精神的机会。课堂上,教师一个个人文设想的召唤和学生内在人文积淀的激发,相互碰撞,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表现。口语交际是语文实践的重要活动,也是学生感受人文的重要环节。在交际训练中,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以及良好的交际态度,如:《祖国在我心中》,活动中增强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让名著中的人物走向舞台》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深入情境,通过表情、语言及动作体态,全面感受、体验情意等。如《将相和》、《晏子使楚》、《猴王出世》、《半截蜡烛》等课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用分角色表演读、课本剧表演、辩论会和绘画展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开放性语文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文熏陶。这些都是人文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学生拥有一种自由、愉悦、积极的心理状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健康而又高尚的道德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对一个孩子来说,他自己动手做了一个小制作,尽管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对这个孩子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创新。在教师行为上,要求教师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对学生创造的火花乃至奇思怪想给以呵护,保护学生创造的热情。在方法上,注重发展学生的想像、联想能力,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只有有疑问,才会有探究,才会有创造。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写放胆文,发挥创造性。

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篇(7)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评价 导向 能力 艺术

一、立足“催化”,让教师评价成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切入点

1、热切的激励性。在强烈的评价意识和明确的评价目的的基础上,一般地说,评价以激励为主,这种激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⑴对优秀的反馈信息的激励,如某个学生题做得正确甚至有独创性,回答问题正确流利、干脆等,教师就可说:“某某学生答得精彩,有见地”;⑵对“后进生”的激励,后进生有一个很突出的心理障碍是缺乏自信。而在这时,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把爱的阳光洒向那些易被遗忘的角落,使他们在老师的引导激励下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进步,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并逐渐由后进转向先进。如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发言了,反馈中哪怕只是那么一丁点儿合理的内容,也应给予充分肯定。

2、诚挚的情感性。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融入真情,做到心诚意切,对学生高度负责。评价恰当,不但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支持,也可获得情感上的满足,所以就要求教师了解学生、观察学生、分析学生,实事求是地肯定他们的优点。教师要善于 “从鸡蛋里挑出骨头来”,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就会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产生莫大的兴趣和动力;教师切不可主观片面地随意否定学生,因为气可鼓而不可泄。当然,也不能把誉美之辞廉价施舍,那样的话,效果也将适得其反。

3、精当的指导性。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扮演“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给予精辟恰当的“判决”,从而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正确估计,进而指明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

4、强烈的启迪性。一名高素质的教师,他的教学评价应具有强烈的启迪性,善于通过巧妙的教学评价,启动学生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吸引他们注意力,挖掘他们的心理潜力。

二、坚持“同化”,让学生互评成为促进学生共同进步的支撑点

互评就是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个体存在差异,为了让每一个个体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优劣状况,有利于激发评价对象的竞争意识,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增进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以利于取长补短,让学生进一步在与同伴学习的比照中认识自我。

1、营造氛围,调控状态。在教学中经常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如朗读、背诵等,在自评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互相评价。“你认为他读得怎样?”“好在哪里?”“还有哪些要注意的?”“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读?”这样,既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发表自己的见解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做到培优帮差,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中得到发展。

2、沟通交流,取长补短。学生相互评价是获得信息的一条重要渠道,因为平时同学们在一起相处的时间较多,相互了解也较深,便于清楚看到同伴的优点与缺点。进行学生互评时得到的信息一般来说较真实,较具体。要相信学生,要相信他们的参与有助于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积极引导他们以一种公正、严肃认真的态度参与评价,让他们认识到评价重在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互评的平台上,学生坚持“优点说全,缺点抓准”。优点说全,就是把优点说充分,这就合理地满足了人的赞誉需要。这种需要能促其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从而增强自信心。同时,也使其乐于接受善意的批评,再加上缺点抓得准,自然让人心悦诚服。

三、实现“内化”,让学生自评成为激励学生自我发展的生长点

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自我评价呢?我们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创造机会,引起自我评价。学生不仅仅是“认知体”,而首先应该是“生命体”。只有富有个性、充满创造力的生命,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最大空间。在教学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参与课堂交流,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了灵性生成性和丰富性。

2、注重指导,掌握自评方法。实施自我评价,是学生在教学中听取了其他同学的各种想法,结合老师的要求或提示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评价,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指导自我评价,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读中自评。读,尤其是朗读,是学生感悟语言、获取语言、发展语感的重要途径。小学生语感积淀贫乏,如何让他们明白朗读时节奏的快慢、声调的低昂等,操作起来较为困难。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学生感悟,自我评价,让心灵与语言碰撞出火花。

思中自评。课堂上要使学生学中生疑,疑而有思,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自我评价,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处于积极、亢奋、活跃的状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