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幼儿园音乐教学课题研究

幼儿园音乐教学课题研究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0 10:45:27

幼儿园音乐教学课题研究

幼儿园音乐教学课题研究篇(1)

(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摘要:众所周知,音乐教育对实现儿童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但总体来看,学前教育仍属薄弱环节。本调查意在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分析农村学前音乐教育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遇到的困难,并努力运用科学合理的论证方案,提出用高校教育资源解决农村学前音乐教育现状的主张。

关键词 :农村学前教育;幼儿园;音乐教学;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2—0097—02

本文为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产出论文,项目名称《吉林省农村幼儿园音乐课程园本化研究》,项目编号:ZC13065。

收稿日期:2014—06—20

作者简介:吕爽(1983— ),女,吉林梨树人。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从《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中可以看到,政府已经将发展学前教育、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重要工作,并将发展学前教育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教育部《当前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发展幼儿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而音乐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村幼儿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应该受到广泛的关注。为了解吉林省农村幼儿园音乐教学现状,笔者组织研究团队对吉林省内(长春、吉林、四平、松原、辽源、通化、榆树、双辽、白城、九台、梅河口、桦甸、大安、洮南等)部分乡镇级幼儿园做了问卷调查,共发放了104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3份,有效率达99%。下面是对吉林省农村幼儿园音乐课开设情况、音乐设施和师资力量配备情况等方面的调查数据和现状分析。

一、音乐课开设情况

如图1所示,参与调查的幼儿园中,有82.5%的幼儿园开设了音乐课,其中约10%的幼儿园每日都有音乐课,40.5%的幼儿园能保证一周上两次或以上,另外32%的幼儿园基本保证每周一次。

而有17.5%的幼儿园没有开设音乐课,其中50%的幼儿园是因为没有招聘到合适的教师来授课,38.9%的幼儿园则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设备。由于条件所限,有55.6%的幼儿园不知何时能增设音乐课。在这些幼儿园中,大部分幼儿只能通过电视、DVD播放器等接触音乐。

二、音乐设施配备情况

如图2所示,在参与调查的这些幼儿园中,超过80%的单位都配有DVD播放机、音箱等基本音乐播放设备;有超过一半的幼儿园配有手鼓、沙锤等简单乐器,同时配有钢琴或电钢琴等大件乐器以及电脑、投影仪等电子设施。而调查显示,在没有开设音乐课的幼儿园中,83.3%的幼儿园连手鼓、沙锤等简单乐器都不能提供,更谈不上乐器和设备了。

音乐教材方面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超过一半的幼儿园没有音乐教材,大部分是通过教师弹唱的方式教授儿童歌曲。虽然有75.3%的幼儿园开设了音乐欣赏课、音乐游戏课、音乐美术课、音乐舞蹈课等交叉课程,但是由于教材的局限性,教师在课上大多会选择让幼儿欣赏乐曲、做与音乐内容无关或关联不大的游戏活动,极少会选取教授京剧、黄梅戏等古典艺术进行教授。

三、实践活动开展情况

在农村,由于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学前儿童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与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所调查的这些幼儿园中,有95.3%的幼儿园能够保证至少一年举办一次文艺汇演,其中有84.7%的幼儿园会组织孩子做韵律操。在文艺活动中,62.4%的幼儿园能保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单独表演的机会,大部分幼儿能大胆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需求与喜爱。在没有开设音乐课程的幼儿园中,也有66.7%会组织文艺汇演,并教授幼儿简单的集体韵律操。可见,即使是在农村,在受到很多客观条件限制的情况下,教育机构对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还是有一个基本认识的。

四、师资力量配备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在开设音乐课的幼儿园中(建园规模多在百人左右),有近70%的幼儿园只有一名音乐教师,且多为兼职;个别有两名音乐教师或配备专职音乐教师的幼儿园,规模基本上都超过100人(见表1)。通过访谈得知,在农村,绝大部分的学前音乐教师都是幼教专业中专或大专学历,她们基本上没有成熟的实践教学经验,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有待提高。参与调查的教师中,有92.9%的教师认为音乐对幼儿的情感表达和性格养成有帮助,但绝大部分幼儿园都没有师资能力教授儿童简谱或五线谱等读谱知识以及时值、节奏、节拍等简单的乐理知识。只有38.8%的教师系统地学习过音乐教法。

没有开设音乐课的幼儿园大部分都认为有必要增开音乐课来满足幼儿对于音乐的热爱与需求。这些幼儿园中,只有40%左右的教师听说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学前教育中相对突出的问题。在广大农村,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存在着教育资源短缺、投入不足、师资队伍不健全、教育体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艺术能力作为一种特殊才能,虽然在每个孩子身上体现出的个体差异比较明显,但他们在学前时期可塑性很强。对孩子早期艺术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启蒙。农村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该主要以培养孩子对音乐艺术的学习兴趣和使孩子在实际生活中获得节奏感、律动感和感知记忆等特殊能力为主。面对相关的问题和实际困难,相关研究者应通过对高校教育资源服务农村学前音乐教育的有效性研究与实践,寻求适合吉林省农村学前教学现状的教学模式,尝试农村学前音乐课程园本化的研究与实践,这样也可以使高校学前教育资源拓宽实践平台,为实现高校人才和农村缺口的有效结合提供帮助。

事实证明,吉林省农村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急需高校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援助,70%以上的幼儿园希望高校能够在设施、设备以及专业教师方面提供支援,超过60%的幼儿园希望高校能提供教材、教法以及专业素质提升方面的培训支持。希望通过此次实践,能向“缩小教育差距”的理想再迈进一步,让农村的孩子也能在音乐艺术的熏陶下提高艺术审美情趣,实现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平,吕莉.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9(12).

[2]张倩.农村幼儿园音乐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4).

[3]高淞.浅谈呼兰区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幼儿园音乐教学课题研究篇(2)

(一)背景分析

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具有潜移默化、美化心灵的作用,是幼儿生活、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素质和能力,还是使儿童身心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早在我国古代,就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之说,“乐德之教,乐语之教,乐舞之教”(西周)也充分提示了音乐对人的发展有着独特的功能。

音乐教育符合21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江总书记曾经说过“素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为幼儿期能否接受高素质的教育,将决定其一生的发展,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富有人文内涵的艺术教育。西方有识人士认为“音乐是比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中来的”。这说明音乐教育所具有的特殊的育人功能是其他教育无可比拟的,因此安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音乐是促进脑发育的最好途径。人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可说是宇宙中最复杂、神奇的构造,它由一万亿脑细胞组成。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大脑的左半球视为优势半球,近期研究则注重强调两个半球功能上的互补。《学习的革命》一书中形象地称左右半脑为“学术性左脑”和“创造性右脑”,左右脑均衡发展、功能互补,才是人脑发挥其最大潜能的要点。而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常造成学生左脑超负荷、右脑则呈睡眠状态。音乐活动的开展则能够使大脑建立更多、更复杂的神经联系,因为熟悉旋律、感知节奏等音乐活动都需要右脑的参与,而对音乐性质及乐曲之间关系的理解,左脑则起着决定作用。活动时手脑并用,既可使幼儿的观察、记忆、想像等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又有利于幼儿大脑的整体协调,为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二)我国幼儿教育现状分析

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我国幼儿音乐教育在经历了照搬前人——模仿国外的漫长阶段后,虽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横向考察,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缺乏宏观意识、不能从全面发展的整体思路来实施音乐教育。

人们从音乐有利于早期智力开发的角度考虑较多,而思考音乐与道德、身体、审美及劳动之间关系的人较少;有不少虽考虑到音乐专门教育的早期培养价值,但又往往陷入形成上学的思考怪圈。

在教育观念上,常常看重音乐教材,而忽视幼儿发现、创造、表现等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内容上,习惯以唱歌教学代替整个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内容,忽视音乐欣赏、打击乐器演奏等内容;在教育方法上,过多地使用灌输式、填鸭式,忽视幼儿对音乐的自由探索、主动感受、大胆实践、充分表现等。

鉴于此,我们济南市天桥区实验幼儿园在对幼儿音乐教育进行小规模试点和研究的基础上,做了多方面准备,并经过可行性论证,于2001年向市教科所早报了《实施大音乐教育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研究课题,并由市教科所推荐,立项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我们力求通过研究,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变原本割裂的、单一的学科教学为“以音乐为载体,一日活动中渗透”的大音乐教育模式,突破原来单一的学科教育机制,把音乐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渗透到各种活动中去,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学习各类知识,锻炼其能力,从根本上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关键概念的界定

大音乐教育——是指突破单一、传统的教育模式,根据幼儿心理发展规律,把音乐作为一种教育手段,通过一日活动、环境创设、家园合作等,把原本割裂的学科式教育变为以音乐为载体的整合式教育,促进幼儿注意、感知、思维等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

教学——是指能够使学习发生的教育技巧和策略,它涉及师幼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包括学习环境的某些准备。

有效学习——是根据幼儿认知和社会性行为发展的测查结果来确定的样本。

(二)研究内容

1、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创新的研究。

2、音乐教育是在其他教育活动中渗透的研究(途径及方法)。

3、把音乐贯穿于一日活动中的有效途径、方法及具体措施。

4、家园合作开展音乐教育的研究。

5、大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的积极意义,即指对幼儿素质提高及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作用。

(三)研究对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在济南市天桥区实验幼儿园和制锦市小学附属幼儿园,分别选取了三个年龄班216名幼儿进行实验研究。

2、研究方法。本研究总体上以实验法研究为主,首先对实验班及对照班的216名幼儿进行前测,通过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实施大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在具体实验过程中,还采用了一些辅助研究方法,如问卷法、个案研究、观察记录等。

本次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共编制测试问卷11份,涉及幼儿情绪的表达与控制、幼儿责任感程度、幼儿交往态度、幼儿同情心、音乐感受力、音乐表现力、音乐记忆力、音乐创造力、节奏感、音色、音准等方面的内容,分为音乐素质和非音乐素质两大方面。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比较,分析大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作用,探索出一条适合幼儿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三、结论与分析

(一)结论

1、非音乐素质方面:实施大音乐教育,对幼儿情绪的表达与控制、同情心的发展、交往水平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以幼儿责任心的影响不明显。

2、音乐素质方面:实施大音乐教育、对提高幼儿的音准、节奏感、音乐感受力、音乐表现力等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对音色方面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主要是因为音色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的缘故;对音乐记忆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实验时间短等因素所致。

3、大音乐教育模式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育模式,能够促进幼儿素质折全面发展,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二)分析

近三年的实验研究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因样本小、局限大,一些方面本来预期有比较明显变化的却没有出现预期的结果,这主要与测试问卷的设计、测试人员的水平、被测试对象的被试心理以及教育活动设计本身存在的问题等因素有关,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争取把大音乐教育细致化,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

如何从更深层面建构大音乐教育的思想、理念及探索模式,如何提高对大音乐教育的认识,并构建更加完善的幼儿园、家庭、社区齐抓共育的教育格局,如何使大音乐教育更加适合幼儿自主、充分、快乐的发展等问题,将是我们今后重点研究的课题。好在这是一个拓展性的课题,希望今后有更多的立志幼教的人士对我们的研究给予指导和帮助,使之更加完善。

科研结题报告 ·德育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怎样写结题报告

附:课题组人员名单

刘传英、张英志、张升峰、李英荣、徐晓、李伟、李咸艳、李惠云、郑荣伟、冯济华、杨会芝、王红梅、李玉英、李健、王欣、潘珂、刘晓曼、赵娜、许伟

主要参考文献:

1、《外国儿童音乐教育》,尹爱青等编注,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2、《和谐教育与素质》,王敏勤主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

幼儿园音乐教学课题研究篇(3)

(一)幼儿园概况

咪咪幼儿园自开办以来得到普陀区教育局及相关科室领导直接关心指导,今年暑期区教育局派遣基建队本园屋顶漏水、地管堵塞进行大修,当前本园硬件设施符合上海市《幼儿园建设标准》。现有规模6个班级,其中托班1个、小班2个、中班2个、大班1个。幼儿园占地面积2319平方米、建筑面积2126.59平方米。全园教职员工25名。教师14名。有教师资格证4人。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都在读学前教育专业和教师资格证书。

(二)幼儿园发展基础

优势: 全园教职员工积极向上,有团队精神。基本能以“心语”来审视自己的工作,确保幼儿的“欣悦”:安全、健康、卫生、快乐、聪明、自信。“心语”是:用爱心去监护好每个宝宝、用细心去呵护好每个宝宝、用责任心去做好每项工作、用诚信服务于社会和家长、学习进取工作细致有创意、学会反思提高保教工作质量、同伴相处讲究尊重与宽容、发生冲突先找主观原因、当工作失败时不找借口、当工作成功时积累方法。

不足:

分层管理畅达不够、中层干部职责明确工作到位不够、人人自我管理,做到自尊、自律、自检不够。

二、学期目标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员工基本素质、人文素养,在日常工作中体现:教师工作专业性、后勤工作规范性。

2、加强安全教育,把幼儿园安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

3、加强园本课程建设:体现:共同性课程与园本特色课程相融性。即“礼仪启蒙教育” 特色课程渗透于一日活动之中。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礼仪”作为切入口,形成咪咪幼儿园的礼仪教师、礼仪幼儿、礼仪家长。

(一)管理工作

1、 分层管理畅达,职责明确,工作到位。

2、 人人自我管理,做到自尊、自律、自检。

措施:1、对未尽后勤组长、教研组长等干部职责的当即撤销任职资格。

2、对不善自检、不服他检、不愿互检的教师,到期解除教师合同。

3、加强教代会、家委会的参政议政。

(二)队伍建设

1、非专科生教师就读“学前教育”教师资格证书,达到持证上岗要求。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工作专业化水平。

2、后勤三大员持证上岗,持证率力争100%,提高后勤工作的规范性。

3、提高员工人文素养:说话时做到三个有利于、发生与解决矛盾能找主观原因。

4、自觉遵守园规章制度:实施员工手册条例。

措施:1、园长关注每一位教师、促进每一位教师、发展每一位教师、成

就每一位教师,让教师“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时时有教育。帮助他

们在研究性实践中成长,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2、对于上班不迟到、进园后时不换校服、工作时不溶于幼儿之中、

说话时不注意三个有利于、碰到问题时强调客观不找主观原因、上班时间打手机、发短消息、上网(与工作无关)、吃东西,搭班未经领导同意随便换班等,引导无效,立即解除劳动合同。

3、园长关注每一位后勤人员的工作实况,做到眼中有事情、环境清

洁做到“净美”两字。对于工作马虎拖拉者引导无效,立即解除劳动合同。

(如:卫生包干区:*教室卧室天天消毒、清扫、拖。每月底大扫一次。

*教室窗台与玻璃两周抹擦一次。*前中后操场天天小扫一次、一周大扫一次(前操场:用水冲刷、中操场:湿拖、后操场:湿拖)等。

(三)课程设置

1、实现共同性课程与选择性课程的相融与互补性。

体现:行动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让幼儿在做中学,幼儿在前,教师在后(课程的内容是行动——幼儿怎么学?是备课的要点)。

2、拓展幼儿多元智能:开设幼儿英语、奥尔夫音乐、蒙氏数学、珠心算、阅读、东方之星思维课程。

本学期侧重研究:

共同性课程:主题背景下集体教学活动研究。

特色课程:“礼仪启蒙”教育研究。

选择性课程:“奥尔夫音乐、蒙氏数学”教学研究。

3、实现主题活动与主题墙及区角游戏的联系性。

4、实现学习活动目标制定适合幼儿年龄特点、体现:具体可操作、整体、在最近发展区。

5、实现课前准备充分:材料投放与备课相符,教具大而色彩鲜艳、便于幼儿观察,幼儿学具应人手一份,便于幼儿直接体验。教学过程教师发音正确(改变词语发音不准确现象:哪里(NA)√(LA)X.及前后鼻音等)。

6、实现选择性课程:(1)分级阅读中大图书与小图书的有效互动、(2)英语教学中大挂图与小图书的有效互动、幼儿运用英语小卡。

措施:把上述条例作为活动评价指标。

7、实现礼仪特色课程在一日活动的渗透性。

按照咪咪幼儿园“礼仪启蒙教育”评价指标、参照《幼儿教师礼仪基础教程》

设计渗透于一日活动的礼仪教育方案,探索形成一套2-6岁幼儿“礼仪启蒙教

育”的园本课程。(目标、内容、方法、多元渗透、评价途径)。

8、开发0-2岁亲子早教课程(目标、内容、方法、评价途径)。

措施:早教兼职教师(朱、佳)广阅国内外早教信息、针对本园、本地区婴幼

儿身心特点,制定“0-2岁亲子早教课程开发”计划,定期开放散居婴幼儿早

教活动,积累早教课程内容,来填补早教课程(目标、内容、方法、评价途径)

在本园的空白点。

(五)园本研修

1、提高教师“礼仪”特色课程实施水平。

2、提高教师教研活动水平。

3、提高教师教育科研水平。

措施: 园长引领、扶持教研组长开展园本研修:

1、以教研组为核心,依据《课程指南》、对新教材进行园本化实施,关注新教材主题活动的预设,重视对主题活动整体框架的全面思考,重视集体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和多元游戏环境的创设,提高教师新课程园本化实施能力。

2、青年教师自学学前教育基本原理、自学课程指导纲要及市下发的学前教育相关文件。以“笔试”、“实践操作”等手段加强对教育理念和教学原理的感知、理解、运用。

3、以“教育问题”为教研专题和课题研究内容、实施教研、科研、研训一体化。

(六)环境创设

1、创设探索性的学习环境。

2、创设自理性的生活环境。

3、创设挑战性的运动环境。

4、创设自由性的游戏环境。

5、创设表现性的英语、音乐环境。

措施:1、为每个幼儿创设温馨亲近的心理环境。

2、购置适合幼儿各年龄段、开启幼儿智能的教玩具。

3、把下列作为评价指标:

(1)、教师能变废为宝自制教玩具:有数量、质量、有创意。

(2)、活动时教学具布局合理美观、有顺序操作合理。

(3)幼儿入睡时教师视线面对幼儿、护理时坐在椅子上、午睡时巡视、幼儿被子不散地、午睡起叠被整齐美观、仪容清洁、仪表整齐。

(4)教学过程教具放置、演示手势有序不乱、幼儿操作投入。

(5)中午散步教师带领幼儿看礼仪画、说礼仪画、展礼仪行(我是环境整洁的小卫士:捡起地上的纸屑放进垃圾桶。让散在地上的活动器具回家:把小推车、小斑马等送回家等)

(6)各班都成立奥尔夫音乐小乐队,制定打击乐活动计划,让幼儿认识乐器、喜欢乐器,天天练习。

(7)各班都成立英语剧组,编剧本,排练英语剧(结合课程内容)。

(七)教育科研

各班继续在“幼儿礼仪启蒙教育”总课题框架下确立本班“礼仪启蒙教育”子课题活动方案。

侧重:“感恩”教育:

*对爸爸妈妈的“感恩”教育研究。

*对爷爷奶奶的“感恩”教育研究。

*对老师的“感恩”教育研究。

*对同伴的“感恩”教育研究。

措施:

1、各级组选择子课题内容。

2、园长指导教研组长设计子课题实施方案。

3、每月交流一次(图文)、期末阶段小结。

(八)安全卫生保健工作:

1、提高保健工作质量,预防手足口病发生。

2、加强对教工、家长有关卫生健康、安全知识的宣传指导,提高家园一致教育质量。

措施:

1、以“保教质量评价指南”、托幼机构保育工作手册指标为考量标准。

2、完善园长、教研组长、后勤组长对保教分层管理网络,加强对日常安全卫生保健的检查、反馈与调整。树立做好安全卫生保健工作人人有责思想。

3、后勤组长和教研组长加强对教师保教工作的检查,找出一日活动中的安全卫生保健要素,确保幼儿的卫生健康。

(九)家庭、社区工作

1、实施家园一致教育。

2、开展0—3岁散居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工作。

3、实行家园社区联谊敬老活动

措施:

1、举办1—2次家教指导讲座、建立与家长网上互动的制度。

2、定期开展0—3岁散居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站活动,活动有计划小结、有家长反馈。

3、在重阳节开展敬老节活动方案、带领幼儿到敬老院为爷爷奶奶表演1—2次。

三、内容安排

9月

1、工作计划交流:本学期班级计划、教研工作计划、家长工作计划、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后勤四大员工作计划:保健员、保育员、保安员、营养员)。

2、各班确认一个“感恩”研究专题(参上述:礼仪启蒙教育中感恩课题)。

3、幼儿基本测评:(课程指南中的发展指标、礼仪启蒙教育指标)

4、班级家长会:(1)向家教讲解班级计划、(2)讲解以家园联系栏和咪咪网站等形式和家长联系,让家长感知课程安排和幼儿发展情况等、(3)听取家长合理建议。

5、继续学习与笔试《教师成长手册》《保教质量评价指南》《幼小衔接活动的指导意见》《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

10月

1、共同性课程:主题背景下集体教学活动研究

重点观察:*实现学习活动目标制定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具体可操作、整体、

在最近发展区。*实现课前准备充分:材料投放与备课相符,教具大而色彩鲜艳、

便于幼儿观察,幼儿学具人手一份,便于幼儿直接体验。*教学过程:幼儿学习

主要行动方式:幼儿在做中学,幼儿在前,教师在后。*教师发音正确(改变词

语发音不准确现象:哪里(NA)√(LA)X.及前后鼻音等)。

2、学习主题活动与主题墙及区角游戏的联系性研究

重点观察:*主题墙是否反应主题活动内容?师幼共同布置,体现发展性。

*区角游戏内容是否是学习主题活动的预备与后续?

3、消防、抗震演习。

4、家园社区联谊——“重阳节”活动。

11月

1、特色课程:礼仪启蒙教育—感恩活动教育研究

重点观察:*礼仪活动能否体现生活性、情境性?*活动过程能否面向全体?

*让幼儿主动探索直接体验?在行动中学,师、幼、物能否有效互动?

2、秋游

3、级组感恩课题实验研究(课题方案与实验研究交流)。

12月

1、选择性课程:“奥尔夫音乐、蒙氏数学”教学研究。

重点观察:*教师引导启发性 *幼儿学习兴趣性 *教学活动环节的小结提炼和自然过渡。

2、迎新年活动

形式:以班级活动为基本形式,向家长开放活动。

内容:*“礼仪启蒙教育——感恩主题”教学活动。

*“蒙氏数学”教学活动。

*奥尔夫音乐小乐队演出(有结合课程内容剧本)。

*班级英语剧组演出(结合英语课程内容,有剧本)。

2012年1月

1、幼儿基本测评:(课程指南中的发展指标、礼仪启蒙教育指标)

2、撰写礼仪—感恩教育文章:

3、教师会议:教师在一日活动中渗透安全教育经验交流

幼儿园音乐教学课题研究篇(4)

【关键词】幼儿园;鼓乐课程;项目研究

在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实践过程中,努力开发幼儿园园本课程,是近年来幼教改革的重要抓手。2011年以来笔者有幸参加区域幼儿园园长联盟小组,学习了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参加了一系列研训活动,并带领全园教师开展园本研修,开始了具有本园特色的课程项目――鼓乐课程的实践探索。

一、幼儿园鼓乐课程特色项目的提出

(一)对幼儿园课程、园本课程、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理解

关于幼儿园课程,《教育大辞典》从两方面分别作了阐述。广义的解释为:幼儿园课程是“为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而组织安排的全部教育活动。亦指全部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和进程的总和”。而狭义的解释为:“幼儿园分科教育的科目总称”。

幼儿园课程,根据性质的差异,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园本课程。园本课程就是幼儿园按照国家与地方政府课程的基本精神而进行的课程选择、重组与整合形成的适合本园儿童特点的个性化课程体系。它具有鲜明的本园特色,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以本园幼儿、教师为本。园本课程的开发必须通过促进本园儿童、教师的发展来促进本园的发展,他们是园本课程的主体;二是以本园的实际情况为本。园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依据本园的办园宗旨、教师的人力资源状况、幼儿的实际以及家长、社区的要求;三是应遵循多样性与独特性并存的原则。

“幼儿园课程园本化是指幼儿园组织及其成员,根据国家或地方政府关于幼儿园教育纲要的精神与幼儿园自身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园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所进行的课程选择、课程生成、课程重组的相关研究与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幼儿园课程规范化、个性化和系统化的运作过程。”

可见,园本课程是一种结果;课程园本化是一个过程,它是实现园本课程的重要途径。我们的鼓乐就是在课程园本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园本课程的一个特色项目。

(二)鼓乐课程的提出

当前幼儿园尚无国家规定的统一的课程标准与实施模式,每个幼儿园在遵循幼儿园教育宗旨与目的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条件自行选择和确定适宜的课程内容,而后组织实施与评价。因此幼儿园课程园本化建设极为重要,它是促使幼儿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载体,也是幼儿园发展的重要内驱力。于是,我园将鼓乐课程作为课程园本化实践的特色项目,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1、实施鼓乐课程项目有利于弘扬我国鼓文化及民族特色。

在我国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打击乐演奏活动与歌唱等其他活动一样,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中国的“鼓”乐器历史非常悠久,鼓品种繁多,音源十分丰富。我国鼓乐的表现力丰富、各民族各地区的蕴藏丰富,在世界范围来说是数一数二的;从北方的山西大锣鼓到南方的潮州大锣鼓、从京剧伴奏的锣鼓到川剧、粤剧伴奏的锣鼓,真可谓蔚为大观,鼓乐课程特色项目对弘扬我国鼓文化及中国民族特色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实施这一项目将会在幼儿心灵中播下鼓乐文化的种子。

2、实施鼓乐课程项目可以发展幼儿演奏乐器的兴趣, 有利于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随着时代对人文素养的日趋重视,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有些音乐作品往往是学前儿童无法用歌唱的方法来表现的,而鼓节奏乐却能让孩子大胆表现。学龄前孩子都喜欢敲敲打打,对声音具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性,而鼓乐就很适合幼儿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在活动中,幼儿可以手、眼、脑、心并用,使大脑建立起复杂的神经联系,让头脑变得灵敏、聪慧。

幼儿园鼓乐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掌握一些鼓乐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鼓乐活动让孩子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能引导孩子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艺术素养、合作意识、陶冶情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3、我园的实际情况符合鼓乐课程项目的实施。

从幼儿实际来看,本园的幼儿,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进园前学习乐器的孩子甚少,他们对学习打击乐器有较为强烈好奇心和欲望。从课程设置来说,鼓乐课程项目是根据我园音乐教育课程发展的需要,建立在对幼儿园课程指南与幼儿园课程现实状态全面思考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项既具延伸性、又具开拓性的课程项目。是我园在原有课程基础上的结构性补偿。目标定位比较单一,操作相对简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从教师情况来分析,我园刚进入课程园本化实施的阶段,对课程的实施与开发缺乏全面的认识与实践能力,处于课程实施初级阶段。通过教师访谈、调查问卷,现场观摩,发现教师们喜欢开展音乐活动,但是,教师音乐教学能力普遍存在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基本技能不足等问题,甚至有些职初教师回避组织音乐活动,音乐活动成为其它活动的拼盘和附属品,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寻找到课程园本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切入点,确立了我园鼓乐课程实施项目。

除此之外,本园具备了支撑鼓乐课程开展的硬件设施(配有鼓乐专用教室和乐器)软件条件(聘请鼓乐演奏专家指导、打击乐骨干教师引领等),这是鼓乐课程实施的先决条件。

二、幼儿园鼓乐课程的编制

(一)鼓乐课程的目标

幼儿鼓乐课程的总目标:

第一,让幼儿享受鼓乐活动的快乐,体验打击乐器演奏音响在时间流动过程中不断保持和变化的乐趣,同时体验与他人协调合作的乐趣;发展幼儿感受鼓乐的能力和奏乐活动的兴趣,提升整体素质。

第二,发展幼儿运用鼓乐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体验中国鼓文化的魅力。

各个年龄阶段具体目标,主要是:

小班:

1、在敲敲玩玩的过程中,能独立随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有节奏地演奏,喜欢鼓乐、喜欢参与集体演奏活动。

2、了解鼓乐演奏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则,初步学会看指挥开始和结束演奏。

3、学会演奏一定数量的打击乐曲,体验鼓乐带来的快乐。

中班:

1、能独立使用某一种固定节奏型熟悉的歌曲或乐曲演奏,能在集体的齐奏或合奏中始终保持自己的演奏速度和节奏。

2、认识简单的图谱,探索鼓乐的不同演奏方法,在演奏时学习控制鼓乐的倾向和快慢。

3、学会演奏一定数量的打击乐曲,能对集体讨论演奏方案感兴趣,喜欢中国鼓文化。

大班:

1、初步体会鼓乐演奏方案中音色、音量和节奏型配置的表现规律,能有意识地努力在音色、音量和表情上与集体形成默契。

2、初步形成积极追求和维护有秩序的集体演奏鼓乐活动的意识,喜欢随音乐按指挥的手势比较迅速、正确的做出反应,并能从中活动愉快的体验。

3、对具有民族特色的鼓文化感兴趣,能积极参与展示自己设计的鼓乐演奏方案活动。

(二)鼓乐课程的内容选择

鼓乐课程实施的主要目的是挖掘和发展幼儿自身潜在的音乐素质和能力,培养幼儿对中国鼓的兴趣、爱好,萌发幼儿初步感觉美、表现美。所以鼓乐内容的选择必须适合这一目的。在学前阶段,鼓乐器演奏领域的教育内容主要有:鼓乐乐曲、鼓乐器演奏的知识技能和鼓乐器演奏的常规等。对于乐曲的选择,我们结合幼儿园的实际,主要是围绕幼儿在园生活或平时接触大自然所能亲眼见到和感知到的人、事、物作为主轴的鼓乐作品。3―6岁的幼儿正处于日常生活中或大自然中的感知、接触懵懂、敏感和好奇阶段,因此,选择的内容应着眼于日常社会生活或自然现象中的各种人、事、物。另外,所选择的内容应是积极向上的,要引导幼儿听过音乐学习感受到对大自然和周围人、事、物的热爱。一部分是某个特定的现成歌曲或器乐曲;另一部分是依据这个特定音乐专门创作出来的配器方案,有的是请专业音乐工作者创作的,有的是幼儿园教师创作的,也有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幼儿自己创作的。

不同年龄段选择的乐曲注意可接受性、渐进性,具体来说,小班选择的乐曲主要有《我是小兵》、《咚咚锵》、《玩具进行曲》、《好朋友》、《欢乐进行曲》等;中班的乐曲有《大鼓小鼓》、《恭喜歌》、《快乐舞》、《小鼓咚咚》、《军民大生产》、《工农兵联合起来》等;大班的乐曲有《抬花轿》、《扭起秧歌跳起舞》、《我爱天安门》、《中国功夫》、《大中国》、《瑶族舞蹈》、《金蛇狂舞》等。

(三)鼓乐课程的实施方式

1、感受式。从感受入手,结合语言节奏和动作节奏,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幼儿鼓乐感受能力包括从音乐中体验情感和内容的能力(情绪方面),感知鼓乐音响结构本身的能力(听觉方面)。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引导幼儿对鼓乐作品的主题音响形象产生有理解的情绪反应,又要注意适当引导幼儿认识鼓乐中采取的各种主要表现手段,并使他们知道这些手段与鼓乐的形象、情绪之间的关系。节奏感的培养可以运用身体动作、运用视觉听觉等方法进行。

2、探索发现式。听音乐进行双手配合的节奏练习。鼓励幼儿提出疑问、开展合作,不断让他们去说、去问、去试、去演奏。例如,我们尝试运用看图卡让幼儿自主学习,提升经验。看动作图卡学习敲击鼓乐是一种很好的策略,孩子们看图卡自主探索尝试学习不同的击鼓动作,它给予孩子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

3、互动互助式。通过师幼互动、幼幼互助,分辨旋律、乐句的节奏型,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增强记忆,发展幼儿的有意注意。如在学奏鼓乐的过程中,由于幼儿能力的差异,一部分幼儿已能熟练的掌握了击鼓的手势和基本鼓点,而另一部分幼儿只完成了右手的动作,这时,我们一面让那部分能力强的幼儿学打花样鼓点,同时让他们承担了教另一部分幼儿的责任。

4、游戏式、即兴创作式。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幼儿学的积极、主动,在老师的启发点拨下,掌握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四)鼓乐课程的评价

在鼓乐课程园本化实践中的评价,力求体现淡化评价的鉴定功能,强化评价的诊断功能,建立教师实践中反思、自主提高的评价方式与相应制度,主要特点是采用自我诊断、自我调节、自行评价方式,体现教师的自主地位,逐渐形成“自我认识、自我监测、自我发展”的机制,使评价工作成为提高和促进幼儿园鼓乐课程质量不断提高的有效平台。评价目的力求体现导向性:即评价要体现“幼儿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观”、要有利于促进幼儿纪律观念的强化、促进幼儿音乐兴趣的提高和特长的培养。评价包含对鼓乐课程、教师发展、幼儿发展三个部分,评价后的反馈反思和调整相结合。

1、对课程设置的评价

评价目的:发现、诊断鼓乐课程设置与实施中的不足,及时反馈调整,不断提升课程质量,促进课程园本化与有效实施。

评价内容:参考《上海市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指南》课程部分

评价者:园长、教师、家长、专家

评价方法:管理层组织相关人员定期对幼儿园施行的鼓乐课程进行分析评估,针对问题寻找改进对策。鼓励教师、教研组在日常反思的基础上,诊断、发现幼儿园鼓乐课程设置与实施中的不足,及时反馈调整。同时,也注重收集来自家长的信息,并请有关专家对鼓乐课程实施后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使幼儿园鼓乐课程日趋完善。(见图1)

图1 构建课程管理评价的流程

2、对教师的评价

评价目的:鼓励教师与时俱进,更新知识,提高鼓乐教学与研究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评价内容:包括鼓乐教学环境创设、设计组织教学活动、与幼儿的互动三个方面。

评价者:园长、保教人员、家长、专家

评价方法:教师自评(自评表、案例反思);他评(观摩活动、教学研讨、微格分析、专业化考核等)

3、对幼儿的评价

评价目的:关注幼儿不同的生活背景、原有经验、学习方式、能力、情感及发展水平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发展幼儿运用鼓乐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促进幼儿和谐发展,提升整体素质。

评价内容:幼儿的考勤、学习态度、演奏水平的发展情况等。

评价者:教师、家长、其他保教人员、专家

评价方法:观察法:以自然观察为主,同时也可根据需要,进行情境性观察,主要观察幼儿在鼓乐演奏或鼓操活动中的发展现状、特点和问题。观察记录可以采用文字描述、表格式,也可以运用录音、录像、照相等方式。访谈法: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提供时间、机会让幼儿表述自己的感受和经验,教师要注意倾听并从中获得幼儿的真实想法。还要经常与其他工作人员和家长进行交流。建立成长档案:根据每个幼儿参加鼓乐学习的态度和实际演奏情况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作为优秀鼓乐选手的评比条件。等级认定也可以通过实践操作、竞赛或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并记入幼儿评价手册。

三、幼儿园鼓乐课程的实施

在鼓乐课程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边实践边培训、边建构边探索,再总结反思,将鼓乐课程项目有机地渗透于幼儿园一日活动之中。我们设立了专门的鼓乐专用活动室,定时定点开展鼓乐教学,并将幼儿的鼓乐学习渗透于音乐活动、自主性游戏活动、学习性区域活动、操节律动之中。下面结合本园日常鼓乐教学中的案例,来阐述鼓乐课程在本园的实践。

(一)案例简析

在实践中,我们经常采用游戏的方法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有关节奏,学会控制。例如常用的有节奏“对话”。可以先规定幼儿节拍和小节数,如:2/4拍、4小节,幼儿用一个节奏型作为上句进行一问一答的简单创作,师幼之间、幼幼之间都可以练习,先用声势,再用乐器,中间不能有停顿。如:一幼儿先拍X ―|X ―|XX XX|X ―||下一位幼儿可以拍X X|X ―|X X |X ―||就这样往下接着拍,争取不重复。又如在节奏接龙的练习。开火车:只是重复前一位幼儿的后两节。

第一位幼儿:X XX|X XX|X X|X ―||

第二位幼儿:X X|X ―|XX XX|X ―||

第三位幼儿:XX XX|X ―|0 X|X ―||

通过这些游戏,幼儿很快的掌握了各种不同的节奏型,并培养了幼儿的反应能力、控制力及合作能力。

在学会了这些基本的知识后,我们就会形成专题学习,例如中班的《鼓娃娃》。

教学名称:鼓娃娃(中班)

教学目的:

(1)在反复感受节奏,初步学会用鼓演奏的基础上,启发幼儿认真观察、积极用脑,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发现演奏要领。

(2)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力、观察力、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及节奏感。

教学准备:节奏卡片、小鼓

教学重点:在幼儿掌握节奏型及基本动作的基础上,启发幼儿比较熟练,有感情的演奏乐曲。

教学过程:

1、游戏《看谁做得对》

(1)根据节奏型,幼儿分别用拍手、拍腿、跺脚的动作表现出来。(2)幼儿在鼓上分别敲出个节奏型。

2、请幼儿完整示范“欢庆锣鼓”:启发幼儿认真观察、积极用脑,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发现每一种节奏的不同演奏方法。

(1)第一遍示范,幼儿讨论

问:除了有XXX XX XX X的节奏型外,还有哪些节奏型?

(2)第二遍示范,幼儿边观察边探索边尝试,问:这些节奏型的演奏方法一样吗?

(3)幼儿尝试敲出个节奏型后,老实出示节奏卡,幼儿逐项练习。

分析点评:在实践中探索学习一段完整曲子的演奏方法:

(1)出示鼓谱,请幼儿尝试探索用鼓来表现。(2)老师示范演奏,启发引导幼儿用发现、探索法认真观察,主动发现示范的要领。(3)出示主要节奏型,启发幼儿表现出欢快跳跃的情感。

上述案例,幼儿在游戏活动和演奏中感受节奏,有示范有讨论,互动互助,激发了对鼓乐的兴趣,逐步掌握演奏方法。

(二)鼓乐课程实施的策略

1、让孩子在探索中操作,在观察中学习。例如:在游戏或午休时,随时可看到孩子们拿小棒、小鼓自由的在探索,在玩耍,孩子与孩子间在交流。有的孩子敲错了音,另外的孩子听到了便会及时地指出。又如:在听辨音活动中,有的小朋友鼓声敲得很好听,有的小朋友敲出来的鼓声很“硬”,怎么回事呢?孩子们议论开了,在观察中,他们发现,鼓棒要拿的远些,手腕放松,鼓声才敲得好听。在探索中操作、在观察中学习,孩子的思维更活跃了,耐挫力增强了,从而改变以往教师发现幼儿挫折后,不知如何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2、向幼儿抛出不同的球,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的实际情况,找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设计不同难度的提问及引导方法。如:我还没有介绍过前八后十六这个音乐朋友,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了新朋友,惊喜地问:“它是谁呀?”我没有马上回答,又把球抛给他:“你自己去敲一敲、听一听,他的音和其他两个音有什么不一样?”幼儿通过倾听、敲击知道这个音和其他的音符的不同。在具体指导幼儿探究时,我细心观察,找准时机与幼儿交流互动。有时,我也会耐心等待寻找契机。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幼儿得到的远比教师传授给他的要多的多。

3、教材趣味化、设计趣味化、教法趣味化。在选择教材时,总是尽量选择从节奏到曲谱、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近幼儿生活、体现儿童情趣的教材。有些教材要经过改编、加工以后才有趣味,如:《欢庆锣鼓》原来最后两小节的节奏都是|XX|X―|,就显得很枯燥,经过改编,增加了四分、前十六分、后十六分等节奏,如“妈妈洗衣服|哗―|哗―|”;“姐姐拍皮球|嘭嘭嘭 嘭嘭|嘭嘭嘭|”等,孩子们感到十分有趣,这样既是敲鼓,又有游戏,同时还能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4、注意整合各种音乐元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幼儿园鼓乐教学活动是个整合性的音乐活动,它整合诸多音乐元素(如:歌唱、舞蹈、节奏乐),它是各音乐元素之间的相互渗透。例如:我们在教打击乐《大中国》时,既有歌曲又有节奏,还有打击乐和舞蹈的成分,我们先让幼儿欣赏歌曲熟悉歌曲内容和旋律,再让幼儿探索给歌曲配上不同的节奏型,然后将不同的节奏型分组让幼儿练习,再进行合奏为歌曲伴奏,最后根据幼儿的能力配上相应的舞蹈动作,合起来进行表演。将各个音乐元素有机地渗透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音乐教学活动。

(三)实践研究的初步成效

1、丰富了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内容

鼓乐活动的开展拓展了幼儿园民间艺术教育内容,在小班吸引幼儿的兴趣;在中班丰富幼儿的节奏练习;在大班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并且与节日文化相结合,丰富了幼儿园的活动内容。对于幼儿来说他们更多地得到了节奏、舞蹈等方面的锻炼,增加了艺术、健康、社会、科学等领域发展的内容,提升了幼儿身体各方面的素质。

2、发展了幼儿在音乐方面的能力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幼儿鼓乐教学很好地体现了这种灵魂。在活动中,幼儿运用了已有的听音乐拍手的技能,在一拍一下敲打乐器的同时,巩固了对均匀节奏的掌握及其他时值的学习,培养了幼儿的节奏感,发展了幼儿的类比思维,完整地认识了乐曲结构,音乐能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同时在活动中不仅增长幼儿知识,发展智力,培养了幼儿良好的艺术素养,促使每一位幼儿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3、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1)有利于幼儿产生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

幼儿鼓乐活动大多适合于喜庆的主题活动和节日开展。在活动中,幼儿能够充分地表现真挚、自然、率真的情感。每一首美好的音乐、每一次生动有趣的节奏活动,都可以让幼儿产生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

(2)有助于幼儿形成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个性品质。

幼儿刚开始学鼓乐时很新鲜,可是新鲜感过后,就表现出不耐烦,鼓乐击打不整齐。在鼓乐集体活动中,为达到统一,幼儿逐步克服以自我为中心,能够注意别人的行动,了解自己行动的结果对同伴和集体的影响,尽力与集体保持一致。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想办法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喜悦情绪和内心体验,使孩子逐渐养成克服困难,坚忍不拔,坚持到底的行为习惯,并最终内化为个性品质。

(3)有助于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鼓乐教学中有时候幼儿很难将一首曲子演奏整齐,我们就请幼儿自己感受、比较怎样才能演奏整齐,幼儿通过感受、比较心中就产生了要和集体演奏的一致性。促进幼儿合作意识的产生。同时在鼓乐教学的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集体创编的机会。如全班幼儿共同创编鼓乐的队形、鼓点子、或几个人合作完成一个组合动作,使幼儿体会到互助的力量,合作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了幼儿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团体精神。

4、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通过鼓乐教学的实践研究,让教师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主动探索音乐教学活动的新模式新方法,使教师不仅对鼓这一乐器有了新的认识,也了解了相关的音乐原理和打击乐教学法,接受了一些与鼓乐相关的知识。通过这项研究我园教师初步掌握了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得到进一步转变,专业素养不断得到提高,研究能力得以增强,逐步实现教师和幼儿共同发展。

四、分析与反思

(一)鼓乐课程目前只是作为我园一个项目,进行课程园本化实践,或者说正处于鼓乐课程开发的初始阶段,如何更好地精心设计,从局部项目的开发逐渐成为具有我园特色的园本课程,还需要我们自觉主动地加强研究和思考。例如要善于激发和保持幼儿学鼓乐的兴趣;让学鼓乐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并为其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课程开发毕竟是一项需要理论指导和专门训练的复杂活动,不是仅凭教师的热情就能实现的,因此参与人员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以提高自身课程开发的能力,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课程素养,进一步加强更新教学观念。

(三)在鼓乐课程实践过程中,如何形成一套相配套的课程文本,及时反思课程方案,及时调整实施中的问题,促进鼓乐课程的进一步完善,尤其是评价标准的科学设置有待进一步探索,力争编写《鼓乐课程评价手册》。

(四)缺乏课程专家的指导,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鼓乐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这正是鼓乐课程开发走向科学规范、完善、发展的瓶颈。

总之,实施这个特色项目以来,我园通过实施鼓乐课程和鼓操展示活动后,幼儿的整体精神面貌,较以前都有了比较大的进步,家长纷纷表示,在幼儿的铿锵鼓声中,感受到了孩子们的成长以及一种向上的精神力,这对于幼儿成长将会带来积极的正能量。鼓乐课程园本化的实践,也对我园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学无止境,创造无限,面对幼儿园课程建设这个大课题,我们将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幼儿园鼓乐园本课程,编写园本教材,逐步形成我园鼓乐特色课程,完善适合幼儿发展的园本课程体系,促进每一个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徐卓娅.幼儿园打击乐器演奏活动[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施良方.课程理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幼儿园课程园本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5]严仲连.幼儿园课程实施适应取向的内涵、特点及影响因素[J].学前教育研究,2010(02).

幼儿园音乐教学课题研究篇(5)

幼儿音乐教育是幼儿园各项教育活动中最具特色的内容,是以音乐艺术的形式进行的人的基本素质的教育,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幼儿园中音乐公开课已经非常普遍,为教师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也推动了教育教学的改革,可很多幼儿园却将音乐公开课演变成了“音乐公演课”。文章对当前幼儿园音乐公开课中存在的问题作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反思。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公开课;问题;反思

一、幼儿园音乐公开课中存在的问题

音乐教育是幼儿园各项教育活动中最具特色的内容,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音乐公开课有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可很多幼儿园将它演变成了“幼儿园音乐公演课”。笔者通过对一些幼儿园音乐公开课的观摩,认为幼儿园音乐公开课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活动设计追求新颖,不能真实反映日常教学状况。组织一次公开的音乐教学活动,教师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为的是表现出多样化的内容。虽然公开课一般是在幼儿园进行的,但为了保证实际的效果,教师要从多方面做足准备,以至于出现了偏离日常教学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在公开课之前,教师在备课这一环节精心准备,花费时间是平时的几倍,这与实际情况是不相符的;2.在目前的大多数幼儿园中,教师身兼数职,音乐课是一位教师组织,但在公开课时,会有其他教师辅助教学;3.为了公开课的效果,很多老师会挑选一些能力强的幼儿参与,或者提前做一定的铺垫和工作,导致了教学条件的失真。

第二,教学活动流于形式,缺乏情感。很多幼儿园音乐公开课出现这种情况:活动形式新颖,活动场面热闹,幼儿表现出色,俨然是一堂精品课。实际上是教师事先在班上反复排练的结果,为了完成精心策划的教学流程,教师根本不考虑活动中的现场生成,只是根据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幼儿能否顺利地进行音乐表演,而不是幼儿能否自主、自由、自觉地进行音乐表现活动。音乐家达尔克说:“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但现实情况是教师为了一堂公开课的顺利进行,对整个音乐活动的情感输入不足,幼儿缺乏体验,体会不到音乐情感。

第三,忽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幼儿的主体性。教育必须面向每一个儿童,促进每一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实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在很多公开课上,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常是为了让孩子学习唱几首歌、跳几个舞。这种教育用一种成人的眼光去审视幼儿的音乐活动,要求幼儿模仿老师的声音和动作,诱导孩子们说出预定的标准答案。在这样的活动中,儿童缺乏对音乐独特的感觉和思想,只有众口一词的理解与极为相似的动作,不可能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体会不到快乐。

第四,内容重“全面”,重点不突出。从理论上讲, 幼儿园音乐公开课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不仅要考虑学科本身的特点, 更要关注幼儿的认知特点。然而, 执教者为了让观摩者对整个活动留下比较完整的印象,就会将与主题相关的内容进行整合,本该通过几个活动实施的内容全部堆砌到一个具体的活动之中,致使活动显得冗长、复杂, 重难点难以体现。一个活动承载的内容愈多,离目标会越来越远,而且造成重难点不突出,出现“大杂烩”的现象。

第五,评价不深入,不能围绕关键问题展开。当前幼儿园音乐公开课评课中存在两种极端形式,一种是评课者针对执教教师教学的缺点与不足进行点评,只关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这种评价虽然能够帮助执教教师改进教学行为,但将执教教师置于被审视、被评价的位置,也给执教教师带来压力和不适,致使不少教师因为公开课压力大而不愿意上;另一种是评课者碍于情面,只是泛泛地就执教教师教学行为进行评价,说一些空话、套话,或仅限于一些具体教育细节诸如声音大小、教态、教学流程等方面的评价,而没能追溯其内隐的教学理念。这样的评课显然不利于研讨型公开课的展开,难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第六,课后缺乏梳理和再实践。当前不少幼儿园音乐公开课不仅研讨深度不足,而且缺少研讨后的梳理和再实践。执教教师对他人发表的看法或提出的建议懒于梳理或提升不足,没有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和再实践。这就使得研讨结论往往只限于此次开展的活动而难以推广,更难以提升各方参与者的教学与研究水平。执教者不反思,其行为就没有变化,而且幼儿园开展这样的活动的意义无处实现。

二、对当前幼儿园音乐公开课问题的反思

幼儿园音乐公开课作为交流课的一种形式,的确有其存在的内在价值,我们不能否认它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够促进园本教研的开展。但是在现实中,幼儿园音乐公开课的这种内在价值却被弱化,工具性价值被放大到不恰当的程度,以至于公开课被庸俗化,于是才会出现上述大量作假的现象。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 明确幼儿园音乐公开课的目的

幼儿园音乐公开课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提高、发展,不是为了划分等级。做一件事情,一个正确的目标导向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我们做事情的一个统领。同样,公开课的目标取向也会引导教师的行为方式。幼儿园音乐公开课的开展应该定位在交流、学习、合作、分享、真实上,只有符合这些要求,公开课的开展才能有声有色,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教师不应把公开课看成是外在施加给自身的压力,也不应把它看作是评价自身的专业水平的唯一维度,而应将其视为自身成长的需要,自身价值的一个体现。

(二)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涵

幼儿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领域,是以音乐艺术的形式进行的人的基本素质的教育。“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一个方面和要素,既要遵照学前教育的总目标,遵循学前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出自身的特殊规律——用音乐进行教育和教儿童音

乐。”①这说明一方面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要教给儿童必要的技巧,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和音乐才能。另一方面,儿童学习音乐的过程是其在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艺术领域总的要求是“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音乐作为儿童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主要目的是通过音乐的欣赏和学习,让儿童实现全面发展,并在个性、情感、智力和身体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我们反省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涵,是为了明确我们应该为幼儿做些什么。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除了让幼儿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更为重要的是让幼儿体会到快乐,在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因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特性是形象性和感染性、趣味性和游戏性、技能性和综合性。因而,幼儿园音乐公开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儿童,而不是成人和观摩者。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应以幼儿为音乐活动设计的主体,以游戏为手段,让幼儿去体验和感悟,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幼儿园音乐教学观摩活动只有紧紧围绕“以儿童发展为本,促进每一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这一根本目的去开展,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使幼儿园音乐活动回到本真状态。

[注释]

①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第34页.

[参考文献]

[1]李建平,吕莉.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9年第12期.

[2]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怎样面向每一个幼儿[J]儿童发展与教育,2006年第5期.

[3]赵瑜华.观摩活动为了谁[J]幼儿教育,2006.4.

[4]韩君恒.“有效教学”下的幼儿园公开课探究[J]基础教育,2011年第6期.

[5]杨美艳.走出幼儿音乐教育误区的几个策略[J]当代学前教育(教学一线),2009.4.

幼儿园音乐教学课题研究篇(6)

快乐15分钟

在每日巡视中,园长发现,在幼儿园每天能看到幼儿嬉戏在操场上,自编自导自演着各自的游戏……可很少听到幼儿的歌声。于是,园长抽取一个学年的园本教研记录进行分析,发现公开教研集体活动共计35个,其中倾向科学领域的21个,语言和社会领域的9个,而艺术领域的仅有3个,占所有活动的8%。园长又选取小、中、大班各两个班级的课程方案进行分析,再次验证了幼儿园一目生活中音乐活动的缺失。喜欢(或擅长)音乐的教师往往会在自己的一日课程中有目的地开展音乐活动,或者将音乐活动与其他活动自然融合,但很多教师似乎将音乐活动视为可有可无。某班级教师在一个学期的4个大主题活动中预设了29个活动,其中音乐活动仅有1个。

数据摆在面前,园长意识到是教师相关意识的缺失及相关专业技能的欠缺导致音乐活动的目标无法落实。由此,园长期望教师能关注问题,解决问题,并计划通过教研活动来编制各年龄段幼儿的音乐活动教材,通过培训来强化教师的课程平衡意识……然而,效果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好。一些年纪稍大的教师大叹力不从心,在他们看来音乐活动应该是青年教师的强项;而一些不擅长音乐、对音乐缺乏兴趣的教师则认为音乐活动应该让那些擅长的教师去负责。如果幼儿园音乐教育目标的落实仅仅依赖小部分教师的热情与兴趣,其结果只会是“领导抓一抓,下面紧一紧;领导松一松。下面自由行”。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保障“班班有音乐”呢?在反复讨论、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园长有了“每天午睡后安排15分钟音乐活动时间”的设想。为确保音乐活动正常进行,幼儿园调整了作息时间。

这以后,在每天的规定时间里,音乐响起,每个年级组所有的带班教师都带着幼儿到操场唱和跳。然而,在巡视中园长又发现了问题:教师为了确保这15分钟里幼儿能整齐划一地做好动作,不辞辛劳,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演示,训练幼儿的手势、节奏、表情、站位等。园长听到教师的喉咙嘶哑了,看到幼儿的表情木讷无奈。没想到这个安排平添了一个训练幼儿的内容,园长的心又一次被揪起来了。于是,我们开始分析问题、寻找策略。首先,每日15分钟里教师要不要教?怎样教?最后。我们倡导通过“山羊剧团+每日示范”带给幼儿美的感受,激发幼儿的表达兴趣。其次,幼儿该“习得”还是“学得”?我们向大家呈现了月初、月末两个时间段中两个男孩的不同表现,让教师坚信:日积月累的习得是激发兴趣、发展能力、提升水平的最佳途径。再次,一个音乐内容的学概需要多久?我们从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总结出幼儿从完全陌生到比较熟练,花上一个月时间基本能达成预期目标。为此,我们经过两年时间的研究,编制了小中大班30余个音乐教材,终于让歌唱与律动活动成为幼儿每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还总结了每一个音乐内容设计、实施背后的内涵,形成了“音乐15分钟”活动的操作要点和评价指标。

按理说,对这个项目的研究至此可暂告一个段落,然而,园长依然在思考:幼儿快乐不快乐?“音乐15分钟”活动以做操、跳舞形式为主,幼儿之间缺乏互动,作品之中也鲜有幼儿的自主表达……在教研活动中,园长抛砖引玉,继续激发教师思考:“音乐15分钟”能不能完全替代幼儿园的音乐教育,“音乐15分钟”只能为音乐教育服务吗?能否成为幼儿游戏及自主表达的重要途径?能不能将“音乐15分钟”变为“快乐15分钟”?于是,新一轮的研究开始了,教师开始关注“音乐游戏”的设计与实施。

教师在课程实施反馈座谈会上道出了心声:“之前,我回避组织音乐活动,一想到幼儿毕业典礼要排舞蹈就发慌,因为班里肯定有部分幼儿的动作不标准。现在好多了,仅大班一年。幼儿就有十多个音乐教材唱过、跳过、玩过,我可以选幼儿最喜欢、最拿手的内容来表演……”“现在每天有15分钟的时间,看不见教的痕迹,也没有统一的指挥棒,教师和孩子都放松下来了,效果反倒更佳!”

园长的先思先行还落实在其他研究中。例如,在“以自主游戏推进关键经验”的研究中。园长看游戏现场,听案例介绍,看教师的观察记录,发现:在游戏中,教师看到了“医生”穿着白大褂看病,娃娃家桌上放了很多碗、盆、碟,“建筑工人”在工地上忙个不停,“爸爸”拿着电话机一个劲儿在“喂”,但是否看到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了呢?于是,园长观察了近30场游戏,做了近30份观察记录。并告诉教师们她所看到的一切:园长看到游戏中“文具店”的“工作人员”规定10元钱可以买两样东西,可有的“顾客”偏要买3样东西。“工作人员”表示没有办法:“10可以分成5和5,6和4……10怎么可以分成三份呢?”这个游戏中不是有关于数的组成的学习吗?园长看到游戏中有不少幼儿询问:“还有多久播新闻啊?”“主持人”一一给予回答“还有五分钟”“还有四分钟”。一旁观察的教师问:“怎么每次都要问时间呢?电视机里有时间提示吗?”“主持人”听了觉得有道理,就找来小纸条写下了“01:10”粘贴在“电视机”一角。这个游戏中不是有时间概念的运用吗?园长看到游戏中有“游客”向“工作人员”提出:“我家里有鳄鱼玩具,我明天带来,鳄鱼应该放在野兽区的,对吗?”“工作人员”犯难了,不知所措。这个游戏中不是有关于动物种类的探究吗?这些案例摆在教师面前,教师悟到了:原来,游戏中真的存在大量的学习契机。

在有关“个别化学习中提供可玩性材料”的研究中,园长看到教师精心制作了“花瓶”和许多漂亮的“小花”,她明白教师是想要推进幼儿“数物匹配”的能力。园长看着孩子们来回摆弄着材料,思考:能不能变成游戏呢?园长作了这样的尝试:领着教师制作了大小套盒,引导幼儿抖动大盒子里的糖果,让糖果跳进小盒子,并在竞赛游戏中鼓励幼儿迅速目测少量糖果的数量,并将盒子放到相应的位置,锻炼幼儿的目测能力及动作敏捷性。结果。教师首先爱上了材料,自己玩得不亦乐乎,孩子们更是爱不释手。园长还组织教师“玩材料”“评材料”,让教师明白“可玩性材料”设计中追求不同的过程或结果至关重要。

曾有人问:“园长需要事必躬亲吗?”我们的回答是“必须的”。在幼儿园研究重点、难点工作时,园长的感同身受能拉近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园长的实践探索能落实对教师的精准指导,园长的全力以赴能有效体验行动的意义与效度,为教师的研究和行动把握方向、提供依据。

水果争5

在研究如何设计学习材料的过程中,陈老师想为大班幼儿设计一个“5的组成”的学习材料。她精心制作了5张娃娃卡片,并在娃娃衣服的颜色、手上道具的大小、头饰的种类等方面做足了文章。她还设计了一张表格,鼓励幼儿根据娃娃身上的不同信息进行分类记录(如,穿黄衣服的娃娃有1个,穿红衣服的娃娃有4个;5可以分成1和4)。陈老师对自己制作的这份塑封、包边、色彩鲜艳、形象可爱的材料非常满意,认为幼儿肯定会喜欢。果然,材料投放后。幼儿被鲜艳的画面所吸引,争着、抢着要玩。可没过几天,就没人问津了。陈老师忍不住问:“为什么不玩?前两天不都抢着玩吗?”孩子们回答:“玩过了,会玩了,不好玩啊!”

陈老师翻看着自己辛苦制作的材料,发现简单、重复的操作的确像在完成“作业”,缺乏趣味性。“如何让它好玩一点呢?”让它从平面变成立体,一定能吸引眼球。于是,陈老师找来一些废弃的棋子,在棋子的一面贴上汽车的图案,另一面贴上飞机的图案,并把它们放入一个透明的盒子中。孩子们轻摇盒子后。可以数数在朝上的那面中小汽车有几辆,飞机有几架。陈老师给这份新材料取名为“摇摇乐”,她鼓励幼儿把看到的结果记录下来,在她看来,记录很重要,能落实“5的组成”这个知识点。该材料投放后又一次迎来了幼儿热切的目光,他们每天摇着、数着、记录着,不断地体验和感知着数的分解和组成,在一次次的玩耍与记录中,他们总结出“5”的组成有6种可能。

一次,幼儿园课题组开展活动,陈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摇摇乐”及孩子的记录情况,很多同事都觉得这样的设计很好。然而,园长却在思考:“摇的过程有悬念、有乐趣,毋庸置疑。可是,在幼儿摇出5的所有组成可能后,在他们完成记录后,他们还会有反复游戏的兴趣吗?”

园长的话激发了陈老师的再思考,能不能设计一个百玩不厌的材料呢?陈老师和她的教研组同伴们开始了又一次尝试。这次,一个同事的介绍将大家的目光带到了一个叫“德国心脏病”的游戏上,那步步惊心的过程深深地吸引着大家。于是。大家一起找来扑克牌,稍加改进,一个叫“水果争5”的游戏产生了。虽然“水果争5”所运用的经验依然是5的分解和组成,但那变化无穷的过程、不断出现的变量、不可控的结果让幼儿们对此产生了持久的兴趣,也带给了他们无穷的乐趣。设计游戏的过程也开启了教师的智慧大门,大家以此为基础,设计出“眼明手快”“眼力大考验”“向左向右”“兔妈妈找萝卜”“捆木棒”“找宝藏”“翻翻乐”等游戏。看着幼儿乐此不疲地玩着,大家都体会到好的游戏不仅能满足玩兴,还能激发玩智。

幼儿园音乐教学课题研究篇(7)

>> 试谈幼儿园的民族民间艺术教育 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民间民族音乐运用的策略思考 民族民间游戏在农村幼儿园开发利用的原则与方法 幼儿园民间乡土音乐教育的开发实践研究 把民族民间音乐引进课堂的意义 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当代意义 民族民间音乐课中的审美教育 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实践探索 民族民间音乐的活化传承 秦皇岛民间音乐资源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运用探索 少数民族地区传承民族民间音乐的意义和作用 幼儿园在湖北民间音乐教育中的情感培养 浅谈幼儿园民间音乐教育的有效开展 浅谈在幼儿园中班开展民间音乐教育的尝试 试论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价值及运用 浅析民间音乐与幼儿园课程的融合 试论湘西民族民间舞蹈的课程意义 幼儿园的音乐教育 贵州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在幼儿歌曲创作中的运用 幼儿园民族音乐欣赏活动的组织与实践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试论如何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渗透民族民间音乐[DB/OL].[2012-1-16].

.

[3]融合民族民间音乐的幼儿园综合艺术教育[J].学前教育,2012,(6).

[4]田青,苗林.论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传承[J].音乐大观,2013,(12).

[5][6]木一琴.谈谈如何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渗透民族民间音乐[DB/OL].(2011-10-14).

.

[7]钱梦婷.欣赏民族音乐,感受传统文化[N].好家长,2012-12-10.

[8]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DB/OL].(2011年11月05).

.

[9]刘明华,倪序.论学前音乐教育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J].大家,2012,(01).

[10]百度文库.浅议幼儿园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与对策.[DB/OL].(2012-07-10).

.

[11]卢英俊.早期教育对幼儿神经发育的影响――来自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J].幼儿教育,2005,(07-08).

[12]魏峰.对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几点认识[J].美与时代(中),2012,(05).

[13]王狄、申嘉添.如何促进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创作跟上时代步伐[J].通俗歌曲,2013,(10).

[14]石伟峰.幼儿教育应立足于儿童一生的可持续发展[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