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幼儿学数字启蒙教育

幼儿学数字启蒙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30 10:09:11

幼儿学数字启蒙教育

幼儿学数字启蒙教育篇(1)

1.1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养成

现阶段我国幼儿多以独生子为主,与家人、伙伴的交流较少,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往往缺乏社会集体性的意识,缺乏对社会以及他人的关爱度。而国学启蒙教育中很多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教育都可以很好地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增强他们对社会、对他人的关爱和分享意识。如《三字经》中所说的“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就讲到了两个故事:“黄香温席”和“孔融让梨”,这两个故事我们便可以因势利导地教育幼儿要学会对父母、对老人的尊敬,并且同时也要学会对兄弟姐妹、对朋友的尊重,要学会谦让、学会与他人分享,这些都非常有利于培养他们对自己是一个“社会的人”而非单纯是一个“个体的人”的认知度,增强他们的社会群体意识。

1.2有利于幼儿良好道德水平的养成。

幼儿在3岁以后,逐渐开始形成道德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这个时候就必须要开始加强学前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三字经》中所说“首孝悌,次见闻”更是将道德教育置于了知识教育之前。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国学启蒙教育之中便要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道德认知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都含有非常丰富的道德观念、道德判断和道德思想,通过诱导幼儿阅读背诵这些国学启蒙读物,这些道德观念便会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地深入贯穿到他们的头脑中,并通过联合家庭教育在日常行为中反复强化,便会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规范,提高幼儿的道德水平。

2学前教育中国学启蒙教育的材料甄选

我国传统国学内容非常丰富,但是其中既有优秀的东西,也有被社会淘汰的落后的东西,因此我们在国学启蒙教育中对国学读物的选择便显得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那些最优秀的并且符合幼儿特点的材料进行国学启蒙教育。

2.1材料选择以节奏感强的为主

学前教育中的国学启蒙教育不仅涉及道德的教育,其实也是幼儿语言教育和识字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鉴于幼儿的语言水平,国学启蒙教育的材料选择便应当以句子短、节奏感强、朗朗上口、适于诵读的读物为主。而我国传统的识字课本《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便都具有这样的特点,都可以用来对幼儿进行国学启蒙教育。《三字经》一书,其内容包括历史、天文、地理、道德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可以说是一种集合了识字、道德和历史教育的综合性国学启蒙读物;《千字文》也包含了大量天文、地理、自然、生活、历史、道德等方面的大量内容;《弟子规》则编写了具体的行为规范,对幼儿如何待人接物、如何与人交往都有着非常好的教育作用,是一部培养孩子道德水平的上好读物。我建议在国学启蒙教育中当以以上三种读物为主,这些读物中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养成幼儿良好的道德规范都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2.2材料要进行二次甄选

同时,对这些读物我们还要进行一些重新的编排和选择,要选择那些最能发挥教育意义的内容,最适合幼儿特点的教育内容,对于那些远离社会现实的或者过于深刻地要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删减或改编,而对于那些封建糟粕的东西则要坚决地删除掉,以最大程度发挥这些国学启蒙读物对幼儿教育的积极作用,坚决避免一些消息影响。

3学前教育中国学启蒙教育的教学方式

我国国学内容丰富、知识量大,但是如何结合幼儿特点进行教育,从而发挥国学启蒙教育的良好作用,也是当下国学启蒙教育中面临的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我认为国学启蒙教育的教学方式应该是以诵读为主,配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3.1以诵读为主

诵读是国学启蒙教育中最传统却也是最主要的不可缺少的一个方法。在对幼儿进行国学读物的教学时,教师一定要积极引导幼儿对读物进行朗读与背诵,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因为幼儿识字数量有限,所以首先教师要通过自己朗读带领幼儿跟读,这次朗读一定是全篇朗读,不停顿、不教学,从而达到识字的目的,并产生初步记忆,这样的跟读过程要进行三到五次;之后,教师便在朗读的基础上对所读内容进行一些讲解,结合图画、视频、游戏等方法增强幼儿的情境感,在情境中理解所读内容;最后便是带领学生再次进行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3.2生动形象的讲解

以上诵读的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死记硬背的过程,但也不单纯地只是死记硬背,而是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在一定的情境中去理解、背诵,因此,在这样一个诵读教学的过程中,讲解这个环节便非常重要了,在这个环节中一定要生动形象,以期发挥学生最大的主动性。在这个环节中可以采用游戏法,让幼儿扮演父母或者朋友的角色,真正站到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进而体会到父母、朋友深刻的爱,从而也学会去爱父母、爱朋友;采用情境创设法,如教育幼儿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可以发挥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在心灵深处走进大自然;采用对比法,将两种行为置于同样的场景下,让幼儿进行选择和判断等等,方法有很多,但目的都是将道德形象化,从而更好地完成国学启蒙教育。

4结语

幼儿学数字启蒙教育篇(2)

论文内容摘要:文章试图从古代书学教育的发展中汲取营养,探讨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发展方向,以期构建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学科框架,推动书法教育从实用化向艺用化转变以及寻求书法启蒙教育的制度化途径。

党的十七大关于教育的阐述中首次提出重视学前教育。而作为基础教育准备阶段的学前教育,一直游离于义务教育之外,无论是教学园所的分布、教学师资的配备、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教材教法的确定等,较之基础教育相去甚远。而当前,书法教育被排挤在主流教育之外,书法启蒙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渐趋边缘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关注书法艺术的发展,就要重视当前书法启蒙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要从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书法教育的核心价值,而古代书学蒙养正是我国传统幼儿书法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古代书学蒙养教育的认知

1.蒙学与书学的概念

蒙学,就是“蒙养之学”,是古代对蒙童进行基础文化知识教学和初步道德养成教育的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周易·蒙卦》有“蒙以养正,圣功也”之说,也就是说,启蒙教育是为了培养人走上正道,是神圣庄严之事。幼儿正处于幼稚蒙昧期,教育就成了当务之急。在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的学校,称为“蒙学”,儿童“开蒙”称为“蒙养”阶段,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至七岁,蒙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儿童识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认识并遵从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WWW.133229.COm

书学,则是古代蒙童接受的一种较为初级的、以识字和习字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古代蒙学中各学科的教学仍处在互相包容、互相融合的浑然形态之中,还没有各自独立形成自己完整的体系。就书法而言,是和识字结合在一起的,写字教学与识字教学密不可分。正如清人王筠所言:“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由此可见,书学是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书学也是蒙学的基础与准备。

2.古代书学教育的特征

(1)书学教育目标的实用性

在印刷术尚不发达的古代,大量的抄写工作要由来完成,势必形成对抄手的极大需求。加之科举取士,考生书写水平更直接关乎科场命运。由于抄写的需求和科举的要求,使书法的实用价值巨大,所以书法教育在中国古代备受重视。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习字课程作为书法基本功,在蒙学教育中必然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古代书法教育更加突出书法的实用性,古代书法教育本质是具有强烈工具性的书学教育而非书法艺术教育。

(2)书学启蒙教材的规范性

我国古代书法蒙学教材自先秦至隋代均以“字书”为主,“字”指识字,“书”指书写。字书兼有识字与书写功能。周习太史籀大篆《史籀篇》,秦习李斯小篆《仓颉篇》,汉习史游隶书《急就篇》。字书随着书体的演变而更替。从唐代开始,书法蒙学教材开始转向专门化,由于书体的演变,属于篆隶书体的字书系列被更系统的楷书识字课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所替代,后者称为“法帖”。“三、百、千”作为蒙学教材,流传最广泛、最久远的要数《千字文》,自唐宋以后,它一直在全国范围内被用作启蒙识字教材,直到清末。

(3)书学评价杠杆的强制性

古代蒙学教育主要是进行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初步的道德行为培养,以识字、写字和背书为主。这一阶段中,习字是识字的有效手段,是书写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古代蒙学习字训练,在课程设置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蒙童的书写水平是其学业的重要标志之一。书法在当时是读书人能否走上仕途的考核标准之一,而选官政策与考试制度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古代书法教育的风向标,直接影响着书法发展的方向和要求。自隋代科举制度产生以后,书法与选官的关系在科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古代书学蒙养与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比较

古代书法教育包括家传、师授和官学这三种途径。家庭教育在古代书法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书法教育的一个重要形态。古代书学蒙养教育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其不均衡性,在入“小学”之前的年龄层次,即当前的幼儿园阶段,表现尤为明显。首先,书学启蒙教育的受众面很小,仅限于家庭教育层面。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家传式书法教育受家族成员自身水平的制约,只有皇权、士大夫阶级和士人阶层的子孙才能够享受到这种特权。其次,书学启蒙教育的年龄参差不齐。较之家传式书法教育的早期化,师授式书法教育要待适龄才能开始,应该在“小学”前后,入学年龄明显滞后。再者,书学启蒙教育的官方认可度不高,呈游离状态。古代官学中只有“小学”和“大学”两个教育层次,未涉及“蒙学”这一级,这种初级教育大多是民间自发承办的,有私立的,也有宗族主办的,也有官办与公助结合的,当然谈不上制度保障,完全是出于需要目的的自觉行为。

古代的书学蒙养的涵盖面很广,与文字书写教育相关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内容都包含在内,是综合之学。而现代书法教育是一个具有现代学术和学科意义的概念,一般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完成的。即使是不在义务教育之列的幼儿园,书法启蒙教育的开展,也要有科学的教学法、专门编定的教材,还需要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等,已然学科化和专门化。这些教育特征是古代书法启蒙教育所不具备的。

1.早期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时代要求

秦汉时期的幼儿有的在四五周岁就开始学习识字、写字,六七周岁就读完了基本的字书。北齐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篇》中就以切身经历强调及早从学的重要性:“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清初教育家唐彪在几十年的蒙学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启蒙教育思想与方法,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要对儿童尽早施教。认为三至八岁之间的孩子在入小学之前就可以通过识字关。

较之古代,当代学前教育已拥有了幼儿园这样的教育机构,要做到书法启蒙教育早期化已经拥有了完备的物质平台和师资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条件允许,当前幼儿的书法启蒙教育起步可以提前到学前教育阶段。

2.学科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必然趋势

书法作为独立学科的雏形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时期,学校教学内容中就有专门的书法教育,书法列入教学内容“六艺”中;汉代增设“书馆”;唐代国子监有“六学”,书学位列其中。西周“六艺”强调个体在礼乐(德行)、射御(军体)、书数(文理)等教育内容全方位的修养,源于古代社会分工还不够细化,学科化进程还很不明确,习字需要依附于识字教育,从而作用于其他诸学,故书法本身还不具备其独立性。

而随着当代文化科技的发展,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已非“六艺”“六学”所能涵盖。书法虽然还有在其他学科中的工具作用,同时依旧保留了书法的德育教化功能,却具备了更大的艺术价值取向,对于书法启蒙教育,不仅要求掌握书法的基本技法,还应该从文化和艺术两个方面来培养,增补书法史学、书法理论、古代文字、国学知识等相关内容,将其作为一门学科对待,使书法启蒙教育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实现学科化成为可能。

3.艺用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终极目标

识字与习字有着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习字对识字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由此,古代书学教育的实用功能不言而喻。但“书法课”不同于“写字课”。写字只是要求把字写规范、易识,而书法则包括写字、艺术、文化、审美的内容,是艺术也是文化。艺术形象和文化精神更是书法所追求的境界。

随着印刷技术的普及和办公无纸化,书法的实用性正在急剧弱化,艺用性随之凸显出来。当前书法启蒙教育依旧存在较强的实用倾向,书法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功能得不到发挥,失去了书法教育的发展需要。书法教育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除了功用性,还承担着文化延续、艺术审美等职能,因此,突出其艺用性是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最终目标。

4.制度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基本保障

在传统官学中,没有基础教育“蒙学”这一级。汉代蒙养教育多行于宫廷或官宦家族,到唐宋才逐步推广到一般平民家庭中。但官方办教育的能力十分有限,除宫廷皇家教育外,官方还无法建立初级的蒙学教育。如果说西周至两汉书法教育是制度化之上的自觉,那么,自隋唐科举制度确立,就使书法教育彻底法制化了。从“籀书”“史书”“章程书”“院体”“台阁体”“馆阁体”这一字体、书体的发展线索上,我们可以发现历代统治者对于书法的强大干预。尤其科举制对书法教育的强制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应试者书写能力的提高和书法人才的培养。

古人对书法教育制度化的要求与收效对当前不同层次的书法教育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作为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学前教育阶段,依旧适用。只有加强对书法教育的重视程度,加之教育行政指令的干涉,书法教育才能在启蒙和创新的过程中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这种文教政策的干预从根本上来说又会远远胜过其他因素对书法教育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万应均.浅谈幼儿书法教育中的情感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

[2]董菱.论书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幼儿学数字启蒙教育篇(3)

,使幼儿有正常化的行为,建构完善的人格。由于历史时代的局限,蒙台梭利教

育虽然给予儿童自由的选择与发挥的机会,但尚未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给予足够

的重视。

纵观蒙台梭利教育,除感官与数学两个区域外,并没有为我们提供生活、语言、

科学文化及艺术领域完整、系列的配套教具,而恰恰在这几个领域,文化地域的

特点更加突出,无论是生活习惯、社会风俗,还是语言及文字的表达方式,以及

我们周围的地理、自然环境,不同国家或地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由于幼儿

独有的思维特点和生活境遇,他们更喜欢与“物”交往,在操作物体、材料的过

程中进行学习。作为一名幼师,我认为不仅要吸取其精华,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创

新意识,使蒙台梭利教育本土化,为培育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而努力。

一、蒙台梭利教育与五大领域相结合,使幼儿发展更全面

1.蒙台梭利教育与五大领域相结合,将教具的利用拓展延伸到生活中。生活环境

与幼儿关系密切,自主生活是幼儿自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生活区,要提供很

多供幼儿练习抓、舀、倒、缝、切、洗、夹、钉等生活技能的学具。在教室里,

幼儿需要的一日生活用具,如剪子、刀具、钉书机、转笔刀、梳子、夹子、针线

等,全部要放在幼儿能拿到、存放方便的位置上,并且每一种物品都有字卡标签

和固定的位置,让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使用,使用后物归原处,培养幼

儿自主生活的能力,同时配合“我是小主人”“我的小手真能干”等主题活动,

做自己能做的事。

2.蒙台梭利教育与五大领域相结合,让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更加敏感

。如蒙氏感官区的“听觉筒”功能,主要是测试幼儿的听觉敏感度,培养幼儿敏

锐的听觉能力。我们将其拓展到认识各种乐器、了解不同的乐器会发出不同的声

音这一方面,并对声音强弱有一定的理解,深化了“听觉筒”的目标。

3.蒙台梭利教育与五大领域相结合,在主题活动中使幼儿在多方面获得选择与发

展的机会。以“好吃的西瓜”主题活动为例,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不同领域中

有关“西瓜”的材料与活动如下:生活区域(剥瓜子器剥瓜子、榨汁器榨西瓜汁

、挖球器挖西瓜球);感观区域(不同品种的西瓜分类,并按大小、轻重排序)

;语言区域(语音盒及拼音卡活动、故事书《小熊买瓜》《猪八戒吃西瓜》等)

;数学区域(按数取西瓜子、西瓜子单双数游戏);科学区域(西瓜的生长过程

);艺术区域(西瓜子粘贴、涂色西瓜)。

4.蒙台梭利教育与科学探究相结合,使活动更加深化。如将感官区的调色板结构

的认识,与五大领域中的“颜色变变变”相结合,通过颜色变化开展一系列活动

。幼儿在学习了红、黄、蓝三原色之后,尝试将三原色混合,变成橙、绿、紫,

粉、棕、灰等其他颜色,由此感受颜色变化的奥秘。

5.蒙台梭利教育与语言文字相结合,中大班的幼儿可以初步感受文字的魅力。幼

儿在学习了象形字后,根据文字的变化进行创意想象。有的幼儿把“象”字想象

成了小屋、驴、蚂蚁、乌龟等,不仅加深了对文字的理解,还锻炼了幼儿的创造

力,让文字变得更有趣味。

6.蒙台梭利教育与家园共育相联系。蒙台梭利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老师和

父母,蒙台梭利把他们称呼为“启导员”,即启发引导幼儿的人。因此,我们要

将家长资源引入幼儿教育,让家长和老师在“面对面”中共同见证幼儿的成长。

(1)组建家长志愿者队伍。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发挥不同职业家长的优势,

为幼儿带来不同层面的知识。

(2)做好家校联谊。我们定期发放《幼儿成长册》《精彩瞬间》等跟踪小档案,

向家长介绍家庭教育理念,反馈幼儿的活动情况。定期举行亲子活动,让家长有

机会近距离关注幼儿在幼儿园的情况,能更准确地把握幼儿的成长,更好地和教

师配合,找到教育幼儿的正确方法。

二、通过实践,蒙台梭利教学法在五大领域的创新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首先,在幼儿成长方面,幼儿对事物的处理方法和思维方法都有了逻辑性,从行

到站、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等,是幼儿在活动中自己建立的经验。幼儿的语言能

力更加出色,幼儿能不慌不忙地找出自己想用的词语,大胆明确地表达自己想说

的内容。幼儿的动作纯熟灵巧,在活动中能够形成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能更坦

然而自主地学习。同时,幼儿也掌握了相应的礼仪习惯和交际能力。

第二,在教师成长方面,充分发挥每一名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优质、高

效、动态而有活力的幼儿园教育。所有参与的教师人格与个性品质都得到了相应

的发展。尊重教师的自利,能够提高教师的创造力。教师们机智、稳重、有

幼儿学数字启蒙教育篇(4)

幼儿教师是否需要进行幼儿读物启蒙。幼儿启蒙教育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关于幼儿教师是否同样需要进行幼儿读物启蒙的问题却达不成统一意见。在过去很长时间的传统幼儿启蒙教育工作中,大多数幼儿教师坚持“榜样效应”,选择读物往往以是否具有榜样教育意义为中心,经常忽视情节是否生动有趣、孩子是否有兴趣等问题。现如今,虽然幼儿教师对幼儿启蒙读物的看法和选择已经基本突破了以前传统幼儿教育的局限,但还有不少幼儿教师没有真正考虑过我们的幼儿到底最需要什么,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只停留在“教育就是给幼儿一个道理”的层面上。

二、对于基于启蒙教育的幼儿读物选择的思考和建议

(1)根据幼儿的年龄、阅读水平、学习认知水平、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分类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智力水平和学习认知水平方面不尽相同,选择启蒙幼儿读物时首要考虑的就是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此基础上选择与幼儿阅读水平、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相一致的读物。这样选择出来的读物更能发挥读物的启蒙作用[2]。

(2)幼儿读物的选择应当具有一定的“深度”

幼儿家长和幼儿教师都应当明白,幼儿的心理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许多幼儿读物也许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幼儿目前的认知水平,但只要孩子不排斥,就可以在家长或者老师的帮助下完成阅读,这对幼儿阅读能力、认知能力的提高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幼儿教师和幼儿都需要进行幼儿读物启蒙

幼儿教师是连接幼儿和幼儿启蒙读物的桥梁,幼儿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必然会对幼儿启蒙教育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儿童文学应以儿童为中心,幼儿教师必须真正理解和接受这一理念,只有这样幼儿教师才能把引导作用发挥到最好,使幼儿文学读物真正促进幼儿的智力和思考水平,成为幼儿的精神食粮,使幼儿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提高智力水平。

(4)优秀的幼儿启蒙读物应该图文并茂

幼儿由于年纪尚小,阅读和认知能力都很有限,所以对文字的敏感性不够,但他们却对颜色鲜艳靓丽的图画充满兴趣,图片往往生动形象,容易被儿童接受,因此,真正优秀的幼儿启蒙读物应当尽可能地做到图文并茂,在图片的选择上努力做到抓住孩子的眼球,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在生动形象的基础上,传递给幼儿有关的内涵和道理。

三、总结

幼儿学数字启蒙教育篇(5)

蒙学又称蒙养教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启蒙教育,主要是指对那些处于幼稚、蒙昧状态的幼儿进行的教育。蒙学读物,就是为实施蒙学教学而编成的读本。蒙学读物又称为蒙书、小儿书、古代幼儿读物、蒙学教材等。我国古代一直重视蒙学读物的编写,早在周秦时期就已编写了很多有影响的蒙学读物。西周时,有人编写了《史籀篇》,这是我国历史上记载的最早的幼儿识字课本。西汉时期,以史游所作的《急就篇》影响最大,流传最广。宋元明清时期的蒙学读物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编写的经验,并且开始出现分类编写的现象,使蒙学读物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孙培青在《中国教育史》中,将蒙学读物按其内容的侧重点大致分为五类:第一类是识字教育类读物,如《百家姓》、《千字文》等,主要目的是:教儿童识字并掌握文字工具,综合介绍一些基本知识。第二类是伦理道德教育类读物,侧重于向幼儿传授伦理道德知识以及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准则,如《弟子规》、《小儿语》等。第三类是历史教育类读物,这类读物有的简述历史的发展,有的介绍历史人物的嘉言善行或历史典故,既向幼儿传授历史知识,又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并且逐联押韵,顺口流畅,便于记诵,如姚广柞的《广蒙求》、萧良有的《龙文鞭影》、程登吉的《幼学琼林》。第四类是诗歌教育类读物,如清编的《五言千家诗》、《小学千家诗》、孙沫的《唐诗三百首》等,选择适合幼儿的诗词歌赋供他们学习,对幼儿进行文辞和美感教育。第五类是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教育类读物,不仅涉及天文、地理、草木、器具、鸟兽、人事、建筑等,还包括农工商各行各业的实用技艺、实际知识和生活常识在内的各种“杂字”。蒙学读物对常识的讲解大多浅显易懂,贴近幼儿生活。如方逢辰的《名物蒙求》、欧阳修的《州名急就章》。在上述各类蒙学读物中,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流传最为广泛,一般合称为“三、百、千”。

二、蒙学读物的价值精髓是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

虽然大部分蒙学读物的价值观念体现了它所处的时代特征,但其中不乏具有普遍性的价值观念,这成为当代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当今,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从小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以及正确的自然观念是非常必要的。人对世界的初步认识以及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是幼儿时期,所以在幼儿时期进行正确的自然观教育有助于启发幼儿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的意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在古代的时候也是农耕社会,农业发展依赖于自然,大量蒙学读物中涉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读物中关于人与自然的看法与西方国家的“征服自然”观念有所不同,蒙学读物教育幼儿认识自然与人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统一。大量蒙学读物中都告诫我们,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人类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即“天人合一”。在《三字经》中,就有直接对自然与人关系的论述:“三才者,天地人。”即天、地、人是世界上三种最基本的东西。这种认识和理解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当今也一直为人所提倡,仍旧是适用的。幼儿教育中启发幼儿认识自然、热爱自然、爱护环境,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对幼儿进行自然观的教育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二)“孝悌”的家庭观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在家庭中培养幼儿的“孝悌”之道是极为重要的。幼儿与人交往中所体现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等都是“孝悌”家庭观的具体体现。我国古代的多数家庭中,成员结构庞大、分支复杂,具有血亲的家庭成员共同生活在一起,组成一个庞大的家族体系,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之道散见在大量蒙学读物中,例如《弟子规》中有: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幼儿所应继承和发扬的的基本原则为“长幼有序”和“孝悌之道”。目前,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的关爱太多,有的甚至是溺爱,致使幼儿很少体会到父母及他人的爱心,不懂得感恩与回报,因此从小对幼儿进行正确家庭观的引导,教会幼儿懂得亲情、友情,都会对幼儿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蒙学读物中所宣扬的个人对家庭伦理道德规范的遵守,维护了家庭稳定和幸福,进而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孝悌观念一直都是蒙学读物所强调的,当前的道德规范仍强调作为家庭伦理道德的孝悌之道。“孝悌”的家庭观能够推动幼儿全面发展,对幼儿的行为产生约束力。

(三)“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是古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行为规范,不仅富于深邃的哲理,而且闪耀着智慧的火花,散见于各个时期的蒙学读物中,如《增广贤文》中有:“守口如瓶,防意如城。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再三须重事,第一莫欺心。虎身犹可近,人毒不堪亲”。又如《千字文》中有:“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这些都是强调人性的教育,引导幼儿为人谦和、仁爱、宽厚。如今时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价值理念虽然具有旧时代的气息,但在不断地充实和调整中,一些不适宜幼儿发展的内容被剔除,新的内容被增添进来。在幼儿尚未有不良行为之前,就把行为准则、道德准则灌输给他们,会使幼儿在遇见问题时有可以参照的价值标准,促进幼儿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

三、蒙学读物的内容和形式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一)识字教育类读物有助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长期的教育实践和幼儿心理发展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一生中掌握语言最关键、最迅速的时期是幼儿时期,幼儿的早期识字阅读是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蒙学读物的最初目的就是帮助幼儿识字。基于幼儿的识字目的和语言特点,识字教育类蒙学读物行文多采用韵文的形式,句式短小整齐,符合幼儿期语言的句式特点,适合幼儿语言接受水平。如《千字文》、《三字经》等,都以隔句押韵或者三言、四言的形式,短小精炼,琅琅上口,便于幼儿记忆。经常性的欣赏和朗诵会使幼儿对各种语言层次如语音、语感、语义、语法、修辞以及各种语言单位如词、词组、句子和篇章结构等所具有的特征产生较强的直觉敏感性,从而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同时,识字教育类读物内容多选用幼儿日常生活中需要掌握的字词,使幼儿获得语言发展能力以及对事物的初步概念。

(二)伦理道德教育类读物和历史教育类读物有助于幼儿社会认知发展儿童的认知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周围人们的帮助,幼儿的知识、思想、态度、价值观都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幼儿在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幼儿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所以,通过蒙学读物向幼儿传授伦理道德知识和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准则以及介绍历史人物的嘉言善行或历史典故都与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相适宜,激发和促进幼儿内在潜力的发展。幼儿通过蒙学读物认识到各种行为标准和社会价值观,如《弟子规》中的“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就是对幼儿在社会礼仪方面所作的细致规定。在历史教育类读物中通过大量的举例论证,为幼儿提供榜样示范。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通过观察可以学习某些行为或人格品质。由于儿童天性喜欢模仿,可利用广为流传的道德故事中人物的优良品性来激发幼儿榜样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蒙学读物中,尤其是历史教育类读物中,以榜样故事的形式为幼儿提供一个个鲜活闪光、形象逼真的榜样示范内容,有利于幼儿通过榜样的模仿习得社会规范,促进幼儿社会认知发展。

(三)诗歌教育类读物有助于幼儿艺术领域发展目标的实现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艺术领域包括两方面的目标: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目标在于使幼儿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诗歌教育类读物多以韵文的形式进行内容组织。内涵丰富,文字优美,考虑了幼儿的接受水平和兴趣需要,多种文本形式交错运用,读起来才不至于乏味枯燥,并且五言和七言绝句都有严格的格律,只要按照这些格律,顺着音调,幼儿可以进行吟诵,其音乐性特点很适合幼儿学习,使幼儿充分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在情感的乐律中去理解诗人的情怀,在乐曲中去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诗歌教育类读物法度谨严而又张弛有度,与建筑之美有异曲同工之妙,使幼儿得到精湛的文化熏陶。内容具有画面感,引人入胜,令幼儿产生丰富联想,获得了对汉语音律、修辞的美感体验,字句编写斟酌精妙,使幼儿感受中国语言的优美。

(四)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教育类读物有助于培养幼儿科学探究兴趣蒙学读物虽然都是以识字写字为主,但一些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类读物知识面十分宽广,包括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知识,上至天文地理、宇宙形成,下至风土人情、历史发展。名物常识类知识包括生活类、科技类、农业类和艺术类等,对事物的概念表述以及分类表述都适宜幼儿接受。多数蒙学读物的内容大多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和事物,利于幼儿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同时也满足幼儿的科学探究欲望,培养科学探究兴趣如《千字文》中描述了常见的自然现象“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尺,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望和对未知事物的探究热情。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使得幼儿的知识得到主动建构。通过蒙学读物的探索,培养幼儿仔细认真严谨的科学活动态度,激发他们探索世界的兴趣。

幼儿学数字启蒙教育篇(6)

关键词: 体育;智育;启蒙教育

中图分类号: G 807 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4-0330-03 文献标志码: A

目前,青少年体质状况不容乐观,问题不少,应从终身体育的视角来审视这个问题,积极抓好体育启蒙教育。体育启蒙教育是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儿童体质最积极、最有效的措施,是儿童形成最基本体育技能和后继体育学习能力的关键所在,是儿童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形成的良好铺垫;但体育启蒙教育概念尚未提出,相关研究缺乏系统性,而且内容偏少。

1 启蒙教育及智育启蒙教育

1.1 启蒙教育概念及重要性

1.1.1 启蒙教育的概念

在一些不知道新理论的人,特别是儿童,不具备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时,只能简单使他们记住结果而应用科学知识,这种忽略证明过程的教育方法叫启蒙教育。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十分注重启蒙教育。《周易》说:“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古代一般把启蒙的学塾称为蒙学,蒙学就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和小学。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朱熹非常重视蒙学教育[1],他亲自编写《小学》和《蒙学须知》2部蒙学教材,这就清楚地划分了童蒙与成人阶段的教育。由此可见,小学阶段,亦即蒙学所指的蒙养阶段,其年龄在8~15岁之间,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小学和初中阶段,而当今研究的体育启蒙教育多指幼儿和学前阶段的教育。

1.1.2 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启蒙教育在人一生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启蒙教育是一种关注人早期学习知识能力、关注人早期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卡尔·威特说:“人,如同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了他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好比制造瓷器的粘土,给你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雏形。”“幼儿是成人之母”,此言千真万确。谁也无法否认,成人的基础是在小时候形成的。一颗苗树,要想茁壮挺拔,健康地成长,园丁早应成竹在胸,有科学、有计划地浇灌引导,并智慧地防患于未然,而不是在其已歪曲变形时再来扶持修整,或根本放弃,任其自然。艾尔维修曾说:“人刚生下来差异不大,仅仅由于环境,特别是婴幼儿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教育不同,有的可能成为天才或英才,有的则变成凡夫俗子,甚至蠢才、毒才,即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可以成为不平凡的孩子。”[2]反过来说,教育不得法,就可能毁灭一个孩子,所以,儿童启蒙教育相当重要。

1.2 智育启蒙教育

我国对启蒙教育的重视由来已久,但更多地体现在智育和德育上,尤其是智育,例如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就产生了一些优秀的启蒙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而当今社会对智育启蒙教育的重视程度是空前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对智育启蒙教育都是高度重视。家长十分重视孩子智力教育的早期培养,从小让孩子识字、背唐诗、算数学题,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特长班,如思维训练班、英语启蒙班等。国家对智育启蒙教育也是科学化、系统化,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幼儿园到小学都系统地编写智育启蒙教育教材,并且按照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学科进行有层次地分科教学。这种分科教学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做到层层深入。

2 体育启蒙教育的提出与分析

2.1 体育启蒙教育的定义

结合其他相关教育理论研究,将体育启蒙教育定义如下:让儿童发现、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发挥体育活动情感教育的功能,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术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孩子体能和增进孩子健康,培养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即在幼儿、儿童时期,运用体育的技术、方法与手段,进行引导、启发、锻炼和传授的早期体育教育。

2.2 体育启蒙教育研究现状

同志最早公开发表的文章《体育之研究》中强调“儿童及年入小学,小学之时,宜专注重于身体之发育,而知识之增进道德之养成次之。今盖多不知之,故儿童缘读书而得疾病或至夭殇者有之矣”[3]。由此可知,是非常重视体育启蒙教育的。严复[4]也非常重视体育启蒙教育,他认为:必须重视孩子身体健康,以发展体育教育为重点。他首先从遗传的角度分析母亲体质对子女的影响,认为母亲身体健康与否直接决定着孩子先天体质的好坏,认为健康的身体不仅是孩子智力和品德发展的基础,而且是关系他们未来人生幸福与否的关键因素,他吸收斯宾塞的广义体育思想,认为幼儿体育的实施应从身体养护和体育运动2个方面抓起,并以生理学、心理学、卫生学等为理论依据,来指导幼儿的饮食、穿衣、睡眠及体育锻炼等,以达到增强体质之目的。

人处在儿童期时,由于年龄特征、性格特点决定,他们对体育活动非常爱好,并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出学习积极性,注意力和记忆力相对较高,对体育技能的掌握可塑性较强,有利于进行体育启蒙教育。对儿童进行体育启蒙教育,培养其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以激发儿童对体育活动的渴望,并提高机体的协调能力和适应环境的适应能力[5]。

体育启蒙教育重要性体现在可有效地促进孩子说话、走路、认字及活动能力的提高,促进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审美素质、业务素质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团队意识、拼搏意识培养相当重要,为后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为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并符合终身教育、终身体育、素质教育的思想。对孩子进行体育启蒙教育,还可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建立新的儿童教育理念,促进教育事业飞速发展。令人惋惜的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体育启蒙教育并没引起足够重视,研究者甚少。

2.3 缺乏体育启蒙教育导致的后果

2.3.1 国民身体素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资料显示,最近20年来,我国国民身体素质在持续下降:肺活量、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肥胖”型、“豆芽”型体质数量有所增加,国民近视率居高不下。究其原因,有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交通设施改变、活动空间减少、环境恶化、应试教育的影响,但缺乏体育启蒙教育是我国国民身体素质下降的主要问题之一。因为缺乏必要的体育启蒙教育,儿童时期没有学会基本的体育技能,他们的体育课及课外活动虚度在毫无意义的玩耍和游戏中,未能激发儿童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兴趣,没有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

2.3.2 缺乏后继体育项目学习和身体素质提升的能力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冲击,素质教育说得多,做得少,体育课沦为“边缘”学科,体育经费投入不足,体育设施严重匮乏,体育教学缺乏系统性,使孩子们的身体素质难以得到提升,体育技能增长有限,体育人文知识简单肤浅,良好的体育基本技能和锻炼习惯无法形成,不利于其后继体育项目学习和身体素质继续提升。

2.3.3 体育项目的“重复教育”

由于对体育启蒙教育的不重视,幼儿园和小学阶段要么根本没有开设体育项目的教学,要么只是进行了简单、粗糙的体育教学。虽然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作为行动指南,但因其过于宏观、笼统,操作性不强,所以指导作用有限,导致体育教师在体育启蒙教育中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一项简单的体育技能或许4岁在学,9岁在学,12岁还在学。正确的“走” “跑” “跳”等基本动作,原本小学阶段就应该完全掌握的,但到了中学,甚至大学都还不会,并且由于错过了关键年龄,已经没法形成正确的跑跳技术动作,严重影响到中学、大学阶段的正常体育教学。这样就迫使中学和大学阶段进行体育项目的“重复教育”,导致效果甚微。时下兴起的“体育家教”热,一方面反映家长对孩子身体素质的重视,另一方面间接讽刺体育启蒙教育的薄弱和无力。

2.3.4 缺乏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教授在一次讲座中列举了他在北京一所公园看到的群众锻炼的众生相:两位中年人面对大树做发力状,名曰气功;两位老太太竭尽全力把腿挂于树杈,说是拉韧带;一群老者聚集一起,张牙舞爪,这是太极。为什么群众体育和健身运动开展得如此不尽如人意,就在于国民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没有接受正规的、科学的、系统的体育启蒙教育,这样的负面影响是终身的,它直接导致了大多数人不具备终身体育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我国要实现全民健身,就得充分重视体育启蒙教育。

3 建议

3.1 形成全面启蒙教育思想,重视体育启蒙教育

求知与开发智力无疑是启蒙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但不是唯一任务。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教育观念,绝不应把智育启蒙教育作为唯一的启蒙教育目标,不然就会影响儿童的全面发展,应当重视儿童的全面启蒙教育。体育启蒙,让儿童学会体育基本技能和形成对体育的兴趣;美育启蒙,让儿童学会美术的基本技能和形成审美能力;德育启蒙,让儿童学会做人;劳动启蒙,让儿童学会劳动;生活启蒙,让儿童学会生活。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儿童要对自己“每天四问”,其中第一问就是:“每天问自己,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进步了多少?”这句话就道出体育启蒙对人生的重要性。目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体育启蒙教育工作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体育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说得多,做得少;因此,不能按教学计划开课,随意减少体育课节次,甚至停开体育课也是常有的事。因此,我们应加大宣传,让全社会、学校领导,特别是体育教育管理者,老师乃至家长都要转变观念,重新认识和改变孩子在体育启蒙教育中的被动地位,使体育启蒙教育有一个全新的发展和提高,让体育启蒙教育的重要性真正得以体现。

3.2 更新体育教育观念,提升体育教师业务水平

3.2.1 更新体育教育观念,充分重视体育启蒙教育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教师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促进儿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将增进儿童健康和基本体育技能的形成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以儿童的发展为中心,以人为本,重视儿童主体地位[6]。从课程的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把儿童体育基本技能的形成和体育兴趣的养成放在中心地位。在体育启蒙教育实施过程中,除了体育教师以外,还应注意利用班主任、有体育特长的教师,以及校医等人力资源的优势。在校外还可以发挥社会健身指导员作用。在家庭,应充分发挥家长对孩子的体育活动进行督促、帮助的作用。

3.2.2 注重体育启蒙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百年大计,重在教育;教育大计,重在教师”。毛振明教授说过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我们现在所教的儿童,如果50年后依然无法获得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的话,那么我们的儿童体育教学及儿童体育教师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句振聋发聩的话警示我们,提高体育启蒙教师的业务水平迫在眉睫。

经常性地开展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活动[7],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积极开展研究课和观摩课活动,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适时搞一些培训或专家讲学;鼓励体育教师学历进修,积极进行课题研究,学习国外先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

3.3 加大投入,改善体育启蒙教育的硬件设施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目前,现有体育器材,大多为“两基”验收期间购置,本来配置标准就低的器材又历经长久使用(尤其是室外器材),多已损坏,造成体育器材严重不足,部分地区极度匮乏,致使孩子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体育课程难以正常开设,这不仅不能适应“健康第一”的需求,也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再加之很多学校生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严重不达标,体育场地不平整、简陋,这些都成为制约体育启蒙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改善硬件设施,加大对儿童体育教育的投入,是体育启蒙教育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

3.4 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全面实施体育启蒙教育

体育启蒙教育的顺利实施,不仅要有科学的教育方法,良好的硬件设施,也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实现环境育人;因此,学校、社会和家庭应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让他们在体育课的学习和课外体育活动中掌握体育基本技能,形成对体育的爱好和兴趣,为后继体育学习打好坚实基础,为其终身体育意识和技能的形成作好铺垫。

学校可以采用以下措施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8-9]:1)教师要注重儿童在活动中的表现,在感情上给予支持,而不是简单的否定或肯定,从而创造良好的接受氛围;2)多开展以学生小组为主的游戏活动,缩短教师和儿童之间的距离,他们相互产生亲切感和依赖感,让儿童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3)教师要根据每个儿童的活动水平设计和安排难度不一的活动,提供不同的指导和帮助,使每个儿童都获得成功的体验;4)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时要设置情景,激发儿童的活动兴趣,鼓励儿童大胆的尝试,让每个儿童都有主动探索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朱熹.大学章句: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2.

[2].体育之研究[N].新青年,1917-04-01(3).

[3]涂纪亮.爱尔维修的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160-168.

[4]张成云,瞿静.严复体育思想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4):105-107.

[5]费战斗.论幼儿园教育中体育的地位[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1):81-84.

[6]刘电芝.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6-50.

[7]叶联生,张亮.新课改下体育教师素质的提升[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6):139.

幼儿学数字启蒙教育篇(7)

关键词:自然拼读教学法 儿童英语启蒙教育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147-01

一、自然拼读教学法定义及使用

自然拼读法称“phonics”,这种方法刚开始用来指导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儿童来进行早期学习,如此一来,可以大大提高儿童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能力。后来,这种方法渐渐在英语的二语习得方面显现出来了巨大的作用。学习26个英文字母和其组合起来后的发音规则,是进行自然拼读教学法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儿童将字母、字母组合、发音规则这三者相互联系起来,让儿童感知发音的规律性,这样可以使儿童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容易些,减少孩子刚刚开始学习英语的抵触情绪。这样一来,让孩子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更好地提高拼读的能力,达到看见陌生单词会读,学过单词会拼的水平。如果儿童在学龄前就掌握拼读法,那么不借助音标也可以会读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单词。这是很多学习了英语十年以上的人都达不到的水平。

2000年,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率先引进了这种教学法,之后便进行了大规模的推广和普及。自然拼读教学法之所以会风靡全球,不仅仅是可以适用于幼儿初学者,同时也适合成人初学者。在当代,英语作为全球最通用的语言,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英语。而自然拼读法符合人类进行语言学习的规律,使得过程轻松高效。正因如此,自然拼读法才能成为英语教学法中最重要的一种。

二、中国儿童英语启蒙教育的现状

当今很多家长都十分重视幼儿英语教育,大多数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英语作为义务教育主修三大科目之一,为了给学校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现在的儿童启蒙教育几乎成为英语义务教育的头班车,与小学、中学的知识联系密切。我曾经在剑桥少儿英语学校做过助教,在和幼儿英语教师学习和交流的几个月中,我发现,这些老师身上都背着一种非常大的压力,这来源于家长希望他们的孩子们能在入学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极大地影响了幼儿英语教师教学方式的使用。例如,理想情况下,自然拼读法、音乐律动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联想教学法等都是十分适合这一阶段的孩子的。寓教于乐,让孩子产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应该是儿童英语启蒙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所以,单纯地使用听说法、任务型教学法,会使幼儿过早地对英语学习产生压力,不利于长期发展,以及在以后学习中英语水平的提高。

三、自然拼读教学法在儿童英语启蒙教育中的使用

在小学、中学时期,背英语单词是常事,也是同学们最不愿意进行的一项学习活动。学生背单词往往是在纸上来来回回写单词,这样重复很多次后,只是机械地记下来字母的排列顺序而已。所以在很长时间不使用这些单词以后,就会慢慢忘记单词的拼法和读法。而自然拼读法会把读与写联系起来,先教儿童如何去读单词,进而再去学习拼读规律,由此解决英语发音难、发音不准确、只会写不会读的问题。研究表明,英语单词中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都符合拼读的发音规律,教师引导孩子掌握这些规律,学生就可以轻松学会大多数单词。自然拼读教学法在中国小学阶段也已经逐步开展。

自然拼读法在实际运用中有六个阶段,按照这个步骤进行儿童英语教学,就事半功倍。第一阶:建立字母c字母自然发音之间的直接联系。简单来说,就是要掌握每个字母的准确发音。第二阶:能够成功拼读元音+辅音(辅音+元音)。第三阶:能够成功拼读辅音+元音+辅音。第四阶:能够成功拼读双音节或多音节单词。第二、三、四阶段都是自然拼读法中最关键也是最精华的阶段。教学引导儿童由浅入深地进行拼读练习,使孩子形成会读的能力。第五阶:能够听音辨字,即听到单词读音就能拼出该单词。第六阶:单词量大量扩充,能够阅读英语文章。五、六阶段是自然拼读教学法取得成果的阶段,它代表着儿童的英语能力有了质的发展,这也是一个检验阶段。

四、结语

在今天,儿童英语启蒙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无论是家长、学校还是社会都应该给予重视。自然拼读教学法以它的系统性、条理性、实用性成为最为重要的教学法之一,并在这一领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应更加深入研究自然拼读教学法,使它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为更多的儿童造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