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03 10:19:15

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篇(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我国各族人民用辛勤的劳动和无限的智慧,共同开拓了广袤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推动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少数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尤为重要,更需要各民族手挽手、肩并肩,共同努力奋斗。

一、提高政治站位,加强有关民族工作内容的学习

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内蒙古自治区70多年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光辉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作为民族地区的公安党员干部,必须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要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上下功夫。必须要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担当、积极的行动,将党中央和区市党委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扎实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

二、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促进各民族守望相助、齐心奋斗

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篇(2)

内蒙古作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第一个省级自治区、模范自治区,所有工作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具体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内蒙古所有工作都应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五个认同”,形成“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团结如一人,是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根本保证。这就需要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把党和国家放在心中,始终把国家利益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作为最高利益,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领域,在工作谋划、推进、落实的全过程,在工作学习生活的各方面,都要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万众一心朝着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经济全球化出现逆流,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敌对势力对我干扰渗透破坏力度加大,民族问题和边疆民族地区成为他们阻挠、遏制中国发展崛起的重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全区各族干部群众要清醒认识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对内蒙古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性,始终把维护伟大祖国统一、中华民族团结作为最高利益和基本前提,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风雨同舟,和衷共济,应对一切风险挑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开启建设现代化内蒙古新征程的必然要求。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命之依、力量之源。当前,我们正站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将更加频繁。这就要求所有工作都要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连结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携手开启新征程、奋斗新时代、开创新局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满足各族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让大家庭中每一个成员都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宗旨和初心。要过上好日子,就必须团结起来。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发展;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发展,就没有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只要各民族手挽手、肩并肩,共同努力奋斗,各族人民的日子就一定会越来越红火,就一定能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篇(3)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有机结合,进一步拓展党史学习教育,区政府办公室把学党史、过佳节融合在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实际行动中,以多种形式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与重大节庆日活动有机融合、深入人心。

突出主题集中“学”,凝聚思想共识。区政府办公室政府办公室党支部走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馆开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党日活动。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领悟其基本内涵、意义作用和实践要求,促进群众的团结意识,学习防诈骗知识等,让活动更丰富,效果更显著。区政府办公室开展“传承党的百年光辉史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深入浅出地讲解新时代如何正确理解和贯彻党的民族工作,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使党员们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

丰富载体互动“学”,提升活动实效。在重阳节到来之际,区政府办公室开展了精彩纷呈的活动,互动化开展学习教育,进一步提升活动实效。开展了以“共度重阳节 共叙团结情”为主题的活动。邀请移动公司工作人员向辖区居民宣传防诈骗知识,结合典型案件,重点传授电信网络诈骗危害、高发案件类型及防范措施,增强防范风险意识,警惕集资诈骗、非法理财,构筑全民“防诈墙”,进一步增强居民的反诈意识、识诈本领、防诈能力。

志愿服务实践“学”,聚力为民服务。切实抓好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及与工人街社区结对共建活动,区政府办公室与工人街社区联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3次,促进资源共享、理论共学、业务共进,积极参与社区党组织的文明帮扶、志愿服务、环境治理等活动16次,深入居民开展政策宣讲2次,联系移动公司为团结社区独居孤寡老人家中安装监控视频设施4套,帮助居民化解矛盾纠纷1起,慰问孤寡老人、留守儿童10人次,并定期与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进行谈心交流,为他们送去温暖关爱。

创城活动丰富“学”,共建美好新家园。在重阳节来临之际,为了给社区居民营造一个干净整洁的社区环境,身着“红马甲”、佩戴“红袖标”的区政府办公室志愿者们纷纷活跃在社区各个角落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了一道亮丽的“志愿红”。志愿者服务队用实际行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在生活当中起到带头作用,引导辖区居民文明意识提高,树立“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生活新风尚。

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篇(4)

普通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心得体会

9月25日至26日,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中秋、国庆节期间,地区各地各部门各单位采取多种形式认真学习贯彻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工作实际深入思考,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研究贯彻落实措施,坚定不移抓好各项任务落实。

“今年以来,我们持续落实‘促’字举措,推进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建筑业核心竞争力和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力争今年建筑业产值增幅达x亿元。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发展,鼓励企业创新发展,加强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政策宣传,支持现有装配式建筑生产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进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企业。此外,还落实行业教育培训要求,依托现有培训资源,年内计划完成培训x万人次,实现就业x万人。”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指导新时代新疆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我要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带着信念学、带着感情学、带着使命学,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做到真学真懂真用,不断加深对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解,不断加深对新疆工作战略性、全局性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对党的初心使命的感悟,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为一名工作队员,我深刻体会到成长无捷径可走,懂得了只有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的道理。我坚决不忘习近平总书记对新疆各族干部的嘱托,积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声音传达到千家万户,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办农民之所需、干农民之所盼。”

“通过学习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我感慨很深,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我们严格贯彻落实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脱贫攻坚战略部署要求,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大力实施教育、卫生、饮水、道路等脱贫攻坚项目,全乡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富民产业持续壮大,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脱贫攻坚成效显著。虽然现在已经脱贫摘帽,但是我们不能摘掉责任,还要做到扶上马、送一程,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落实落地。”

学习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讲话心得体会感悟

9月25日至26日,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新疆工作,要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

自古边疆稳,则国安;边疆乱,则国难安。新疆局势事关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事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因如此,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新疆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新疆改革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民生改善、边防巩固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正因如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从战略全局高度审视和谋划新疆工作,强调做好新疆工作是全党全国的大事,必须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化对治疆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坚持从战略上审视和谋划新疆工作,坚持把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为新疆工作总目标,坚持以凝聚人心为根本,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加强党对新疆工作的领导。实践证明,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完全正确,必须长期坚持。全党要把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在完整准确贯彻上下功夫,确保新疆工作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

总目标不是口号,而是统领,是做好新疆工作的纲,纲举目张。新疆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来展开。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就要坚持团结稳疆,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就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制渗透、打击犯罪,发挥好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积极作用。紧贴民生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就要更好地使发展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当地上、落实到增进团结上。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就要抵御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思想渗透,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全党同志尤其是新疆的同志必须把思想统一到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发扬钉钉子精神,响鼓重锤推进落实。新疆工作重要而紧迫,等不得;新疆问题长期而复杂,急不得。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既坚定信心,加大工作力度,又稳扎稳打,克服速胜念头;既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又细致深入做好治本工作。积小胜为大胜,图近功至恒远,一环扣一环解决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我们就能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是我们治党治国的一个重大原则。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是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迫切期盼,是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我们深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有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实现,新疆的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石化公司党委学习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心得体会感悟

9月25日至26日,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9月29日,xx石化公司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在成员自学的基础上,专题组织学习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牢记初心使命、增强责任担当、凝聚磅礴力量,为公司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xx石化公司党委把深入学习贯彻此次座谈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尤其要在学深悟透上下功夫,在联系实际上下功夫,在融会贯通上下功夫,推动重要指示精神进机关、进一线、进班组,把此次座谈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努力做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骨干力量,为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域建设贡献石油力量。

xx石化公司党委提出六点工作要求:一是增强贯彻总书记重要精神自觉性。二是高度重视,确保公司各装置安稳长运行、五年长周期运行目标能够顺利实现。三是要全力以赴确保今年安全目标顺利实现。四是持续发力,扎实开展提质增效工作,让提质增效固化为习惯,成为工作常态。五是提高认识,加快落实绿色无味工厂建设部署。六是强化对标,着力推进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

自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xx石化公司积极传达学习贯彻此次座谈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该公司制订了专项宣传方案,通过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及时转发了新华网、人民网等媒体的新闻通稿和解读文章,多角度宣传此次座谈会精神特别是重要讲话精神,制作宣传海报在生产指挥中心电子大屏滚动宣传。

除领导班子组织专题学习会议外,该公司各基层党组织把学习宣传贯彻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抓安全生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抓好贯彻落实。

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成就。他所在的克石化定点帮扶的深度贫困村莎车县艾力西湖镇诺库特勒克吐格曼村也于今年实现了脱贫摘帽。“我坚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新疆各族人民会更加团结,社会更加繁荣稳定,生活更加幸福。”

学习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讲话心得体会感悟

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关系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坚持把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为新疆工作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保持新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长期稳定,把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落实到新疆工作各个领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新疆工作的总目标”,这是党中央根据新疆形势和全国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明确了新形势下新疆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经过各方面艰辛努力,新疆工作取得重大成效,已连续三年零九个月未发生暴恐案(事)件,暴力恐怖活动得到有效遏制,去极端化成效显著,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实践充分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新疆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来展开。矛盾总是有主有次,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才能赢得全局主动。牢牢扭住这个总目标,就掌握了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的主导权和主动权。

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就要着力保持新疆社会大局稳定。新疆各族人民从近几年的实践中深深认识到,稳定是最大的民生,是新疆发展繁荣的生命线。一个富饶幸福的新疆,首先要是一个稳定和谐的新疆。我们十分欣慰地看到,今天的新疆处于历史上最好的繁荣发展时期,越是在这个时候,越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要深刻认识做好新疆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进一步巩固社会稳定成果,高举社会主义法治旗帜,弘扬法治精神,认真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全面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篇(5)

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既与整体的规范尊严相关,又与个体的德性修养相连;既关乎整体的命运走向,也涉及个体的生命价值。有耕耘才有收获,有付出才有结果。以下是和大家分享的民族团结心得感悟资料,提供参考,欢迎阅读。

民族团结心得感悟一

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比找到路的方向和归属,更能给大家带来希望和幸福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良好发展即是如此,总是建立在一定的意识自觉、精神指引和美好追求上,这离不开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支撑。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与命运走向,有助于明确政治方向、汇聚智慧力量、提供精神归宿、巩固国家善治、捍卫民族尊严。

有助于明确政治定位,指明行动方向。“没有方向的船,什么风都是逆风”。作为党和国家在十九大提出的重要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对新时代包括民族工作在内的各项工作的具体开展提供政治定位、点亮行动的明灯。在深化改革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更有助于确立民族共识、巩固集体认同、铸牢整体意识,激发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建设性与能动性。

有助于汇聚集体智慧,凝聚发展力量。谚语有云,“众人拾柴火焰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并努力维护共同体的行动举措,实际上是一个智慧聚集与力量凝聚的过程。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每一个别的人常常是无善足述;但当他们合而为一个集体时,却往往可能超过少数贤能”。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正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发挥中,我们党和国家才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跃。因此,新时代仍需努力铸牢这种意识,以充分凝聚人心、汇集有效资源、整合进步力量。

有助于共筑精神家园,提供精神归宿。现代社会在带来丰饶物质的同时,也裹挟了浮躁、焦虑与不安,而后者的凸显即是共同体意识缺失所带来的精神空虚的表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际上是扎根中华文明的沃土,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创新性地构筑安宁真诚的精神家园,形成一个共同认同、栖息的精神意义世界。唯有如此,才能滋养并慰藉共通性的内在心灵,形成精神上的共有归宿。

有助于维系良好秩序,巩固国家善治。有情有义,方能行稳致远,一个国家和民族也是如此。大家有情有义,同铸共同体意识,才能开展有效的互动与合作,形成充满活力的制度体系与治理格局。共同体意识的存在与铸牢,是善治形成并巩固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其蕴含的权威理念、规范意义,是成员形成正当性、有序性观念和行为的重要依托和体现。与此同时,共同体意识还蕴含着一种对未来的积极期待,从而对秩序的未来延续与创新提供良好的保障。这些都将有助于促进成员主体的多元合作与共治,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福祉。

有助于促进民族振兴,捍卫集体尊严。集体尊严是一种不可冒犯的独立自主状态,但更是一个赢得尊重的担当贡献过程,这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大家共建共有的价值感。这种尊严状态既建立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坚实基础之上,又依赖于每一个国人的付出、担当与贡献。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个在近代蒙受外来侵略、内部衰败苦难的民族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与否,直接关联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兴衰和尊严。

民族团结心得感悟二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没有什么比脱离共同体更具杀伤力的事情,离群索居或遭到抛弃的恐惧孤单和坐立不安,足以让一个人在精神意识上出现障碍和紊乱。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认知、生存与价值呈现,只有在具备共同体意识的海面上才能生发并荡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涉个体的生命体验与价值,有助于形塑一个有理性、有情感、有道德、有自信、有价值的个体。

有助于培育公共精神,形成个体理性品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空间中共营美好生活的过程。依托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引与规范,成员们在努力营造共善生活中发觉并形成一系列理性的公共精神,包括公正、平等、参与、法治、互助、宽容、合作、信任、廉洁、分享、责任等。这些公共精神的形成,既得益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也会以公共利益的增量方式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果,最终还会落脚到公民个体成员身上,以健全理性品质和健康人格为基本的风范体现。

有助于生发同胞情感,给予个体心灵归属。任何成员都不愿意生活在一个冷漠疏远的社会中,而理性又无法完全提供情感上的需求。唯有在情感充沛的基础上,成员相互间才会有亲和力,才更愿意接近彼此,相信彼此为情同手足的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不仅会形成理性的公共精神,还会生发友爱、关心、同情等同胞情感,这些情感在给予个体精神慰藉和心灵归属的同时,也提供了长远乐观的前景预期与归宿。

有助于提供道德规范,提升个体生活体验。共同体意识可以提供成员彼此间相处的良善秩序,也为个体提供了待人接物的基本规范。无论是理性的公共精神,还是感性的同胞情感,都容易为大家所接纳和偏爱。就如白居易所言,“以心度心,以身观身”,共同体意识可以促成共鸣性的良知和善意动机,进而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慢慢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规范体系。这些道德规范对丑恶能够形成一定的约束与规制,消解歧视、偏见等不愉快的生活体验,进而提升个体生活的品质。

有助于形成自信心理,促进个体积极行动。作为一个成员,当其所处的共同体在灿烂悠久的文明基础上能够团结凝聚、能够富强独立时,其自身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会油然而生。当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信并不等同于盲目自负,而在于寻求积极的自强行动,努力学习并进步。正是源于各族同胞的进步努力和能动维护意愿,才形成了多元之和与一体之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并为个体提供自信行动的根基。

有助于自我全面发展,实现个体人生价值。个体的人生价值虽由自己能动创造,但最终还是由共同体提供机会、由对他者和社会的贡献来获得评判。也就是说,自我人生的价值意义构建,是由整个共同体作为参考系并由共同体意识加以支撑。宽泛地说,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是成员间相互接触联系、创造机会与价值意义的过程,也就是促进自我全面发展的过程。同时,个体获得的各种知识经验、秉持的各种共善性的价值信念、创造的各种价值贡献,都需要在共同体中才能完成和体现。

综上所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既与整体的规范尊严相关,又与个体的德性修养相连;既关乎整体的命运走向,也涉及个体的生命价值。有耕耘才有收获,有付出才有结果。唯有参与铸牢过程、巩固铸牢效果,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促成小我和大我的自觉自立、自爱自尊、自主自律和自强自信,最终实现个人梦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民族团结心得感悟三

如同个体成员会不断追问自我生命的存在价值与意义一般,一个国家和民族也需要时时省思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目标定位与理想追求。显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上述双重省思的产物,呈现出小我和大我的深刻关联。

一方面,一个人就像一滴水一样,可以映射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缩影。也就是说,小我之个体的观念意识与行动取向,会深刻地影响大我之整体的形象、面貌与走向。另一方面,这滴水又会跟随大江大河汇入大海,流向远方。换言之,大我之整体的生存状况与未来愿景的构思,又会直接关乎小我之个体的生命质量与期待。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和意义,就可以从整体和个体的双重视角加以审视。

与此同时,“铸牢”本身也具有双重性:既可以当动词用,意味着成员彼此间互动交往趋于紧密的过程;又可以当名词用,表示成员彼此间形成一种和合凝聚的状态。所以,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和意义的把握,还需要关照过程与状态的内在关联。

第一,铸牢意识是成员间关系交往互动的过程性存在。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诸种联系才会生发、意义才会生成、价值才会呈现。也就是说,当你真正地走出自我圈定的藩篱和边界,去接近自然、去触摸世界、去倾听他者的心灵召唤、去为他人作一份贡献时,你的感知体验、行动意向、存在价值才会慢慢变得饱满。在努力去构织关系网络的过程中,一个人才能慢慢形成一种相对稳定可靠的归属状态。

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篇(6)

第一,为什么要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示范,就是做得好,是先进典型,是学习的榜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当然就是指在民族团结进步方面做得好,是全国的民族团结先进典型,成为其他地方学习的榜样。

可以说,各民族团结和睦是哈密历史悠久的好传统。千百年来,有多个民族在哈密这块绿洲上生产生活,交流交往。到清朝末年,哈密成为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多个民族定居的地方。新中国成立以后,哈密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哈密各族人民把维护民族团结作为生命线,紧紧围绕 “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总基调,牢牢聚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我们共同居住的村庄、社区,各族人民像兄弟姐妹一样,一起学习、一起工作、一起娱乐,一起交流、培养、融洽感情,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把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防线,筑牢在各族人民的心坎里。正是因为有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坚实基础,有了我们哈密稳定发展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才具备了创建全国民族进步示范市的条件。这是对哈密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成就的重要检验,也是我们哈密六十多万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和热切期盼。

第二,哈密市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做了哪些重要工作?

哈密市的创建全国民族进步示范市工作是从2016年开始的,经过近3年的创建,已经到了收官阶段。今年10月份要迎接国家验收。从2016年开始,市和各区、县都成立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协调推进创建工作。市委先后多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有关工作。其中全市的动员部署大会就有3次。

第一次是2016年4月13日,哈密市召开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动员大会。

第二次是2017年5月12日,哈密市召开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再动员再部署会议。

第三次是2018年7月20日,哈密市召开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推进会。

目前,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已经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自治区人民政府已经正式向国家民委写出书面报告,推荐哈密市为全国民族进步示范市,各区县、各部门、各单位正在按照市委的安排部署,紧锣密鼓、紧张有序地准备国家民委验收的各项工作。

我们相信,在市委和各区县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族干部群众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哈密市一定能在今年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第三,我们应当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做些什么?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是我们共同的荣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一项活动,有始有终;作为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观,应当融入到行行业业,体现在时时处处。我们每一位村(居)民,无论是哪个民族,无论来自哪个地方,都在分享着哈密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都应当为哈密市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做出自己的贡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一位哈密人都应尽到应尽的义务,担起应担的责任。

我们一定要学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们一定要牢记党和政府扶贫脱贫、改善民生、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恩情,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

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心心相印。

我们一定要把孩子送到学校去,和各民族同学玩在一起、学在一起、成长在一起,让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深扎根在孩子们的心里,从小培养爱护民族团结的感情。

我们一定要以维护民族团结为荣、损害民族团结为耻,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坚决反对一切危害民族团结的言行。

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办事、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做学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篇(7)

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在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观点,为分析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规律、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宏大的理论视角。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1]这段重要讲话将中华民族多元聚为一体的内生动力概括为“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我们将其概括为各民族“三个相互”。各民族“三个相互”重大论断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时代性和理论性,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三个相互”:中华民族形成多元一体格局的经济文化心理基础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上述论述,重读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相关文章,我们认为,在中华大地上各民族“三个相互”是促成中华民族形成多元一体格局的三个主要因素。在中华大地上诞生、发展的各民族,共处于统一生存发展空间中,它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增加“三个相互”的广度和深度,在统一国家的框架内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各民族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为形成中华民族的共同经济生活奠定了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最普遍和最基础的活动,也是促进社会成员和群体间交往交流、相互协作或者相互竞争的内在动力。在这块东亚大地上,在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的过程中,经济上的互补性,使民族间、区域间经济联系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增加,地理上相连的生存空间变成了经济上互补的经济空间,这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经济生活的基础。费孝通先生指出:“民族格局似乎总是反映着地理的生态结构。中华民族生存所处的是一个在地理上自成单元但又生态环境多样丰富的生存空间。”[2]共同生存空间内部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使各民族的经济互补成为可能,也构成了各民族形成经济上相互依存格局的发展逻辑。

 

文化上的兼收并蓄塑造了各民族的共同文化和共有精神家园。在各民族经济上不断提升相互依存程度的同时,各民族文化上的相互借鉴、相互吸收不仅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丰富与发展,在此基础上还共同培育发展了56个民族文化之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文化,即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也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作为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具引领功能的各民族共享的文化,尤其是其中与历代国家政权特点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价值理念、法律规范等等,又超越了各民族自身文化的范畴,成为各民族文化之上代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国家文化,引领并规范着各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和发展方向。

 

今天我国的56个民族,尽管族源不同,规模有大有小,发展水平也有很大差异,但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成员,都对中国历史发展作出了各自的贡献。费孝通先生指出,在中华大地上的各种地方性的文化区和民族集团向一个更大的民族实体即中华民族演化的过程中,各民族间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正是伴随着共同性不断增强而不断提升的,并最终汇聚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各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历史,共同遭遇了近代以来外敌的侵略与压迫,共同对外国列强的侵略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抗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承担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历史,使各民族凝聚成“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的关系。各民族同为中国人的事实,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各民族的亲近感、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是各民族血浓于水的关系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

 

费孝通先生三十多年前的研究指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过程,揭示了这一格局背后的客观事实和历史原因。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出了各民族“三个相互”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这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理论解读,也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理论指南。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尤其是理论建设和政策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通过完善相关制度推动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向纵深发展。本文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各民族“三个相互”创新发展的角度,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

 

二、推动新时代各民族“三个相互”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以国家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助推各民族经济上相互依存形成新格局

 

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推进国家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形成各民族经济上相互依存的新格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各族儿女的共同梦想。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对于实现上述目标至关重要。要深入落实国家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升民族地区的资源要素开发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水平、产业结构和国民经济体系优化水平,着力破解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深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的联动协同,提升民族地区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能力。加快中西部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财政对补齐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短板的支持力度,强化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一体化程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援扶持力度,进一步密切各地区经济上的联系,使各民族经济上的相互依存走向事实上的“全国一盘棋”和全面公平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新格局。克服地区间、民族间的吃亏占便宜心理,增进各民族群众经济上相互依存的意识,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向纵深发展,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二)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开创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新局面

 

坚持各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开创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新局面。建设新时代各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是推进新时代各民族“三个相互”深入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3]价值观是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灵魂,价值观出问题是导致精神滑坡的根本原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继承和弘扬,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筑牢人民群众的信仰根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至关重要,也是强化“五个认同”的关键。“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3]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克服“等同于”或“自外于”中华民族的错误言行,正确引导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力度,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把各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转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促进民族团结的自觉行动。

 

(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迈出新步伐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既是各民族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市场化、城镇化、信息化、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促使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程度不断提高。封闭孤立没有前途,扩大开放、加强合作是必由之路。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才能“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各民族之间甚至国与国之间,要在加强联系交往的基础上增进了解,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与此同时,要尽量做到换位思考、相互体谅,提高感情相依、情感交融的程度,进而实现相互欣赏、荣辱与共的新境界。为达此目的,要把几千年积累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历史经验总结好,把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好,把新中国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基本经验贯彻好。民族工作方式方法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着力增强各民族“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自觉意识,并努力使这种自觉意识变成各族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实现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突破。

 

正确处理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与中华文化的共同性的关系,克服极端化、绝对化、简单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作风,推动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建设取得新进展。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不要让关于民族、国家、认同等方面的一系列概念和理论僵化与固化,更不要在民族工作中把看不清、摸不准、吃不透的问题极端化、绝对化、简单化。要准确理解整体与局部、一体与多元的相互关系。要持续加强理论学习,对实践工作给予切实的指导。比如可以像费孝通先生一样,从多元一体的角度看待各民族和中华民族的关系,这有助于把民族关系的平面关系分析上升到历史的、综合的、立体的层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更加准确、清晰的图景。另一方面,做好新时代的民族工作,更要在总结继承古今中外解决民族问题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按照历史发展的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地、慎重稳妥地处理好涉及民族因素的各类问题,尤其是注意做好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的“打基础、利长远、润物细无声”的细致工作,不要把今天对相关问题的处理变成留给未来的隐患。

 

进入新时代,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五个认同”特别是中华文化认同,构建各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素质,强化各民族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把“三个离不开”的民族关系做实做深,强化共同使命和担当精神,培育和提升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参与“两个共同”建设的意识与能力,推动各民族“三个相互”创新发展,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建设成“三个离不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三、以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三个相互”创新发展

 

推动新时代“三个相互”创新发展,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做实做细,还需要话语体系建设。正确处理民族理论政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促进新时代民族工作健康发展,不断创新发展民族理论的话语体系。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是实践的指南。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形成了一整套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话语体系,对我们今天的民族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新时代的民族理论研究必须站稳马克思主义立场,站稳中国立场,站稳时代立场。民族学特别是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从现实需要出发、从实地调查出发的基本原则,坚持一切理论尤其是外来理论必须与中国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研究路径,坚持民族学的中国化发展方向。民族学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与意识形态属性,否认这一点就无法抓住民族研究的本质,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在坚持民族研究政治立场的前提下,必须努力提升理论政策研究的科学性、学术性、专业性。要防止把民族研究变成失去现实观照的所谓“纯学术”,又要坚持把研究结论建立在扎扎实实的科学研究基础之上。关于民族研究领域的重大争议问题,既不能把政治立场问题当成一般的学术问题对待,把民族学当成没有政治性的学科,也不能把学术问题当成政治立场问题上纲上线。为此,要创造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创新的良好氛围。做好民族领域的实际工作不容易,推动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的创新也有很多困难。学者们的研究需要通过出版发表科研成果来体现,学术发展繁荣也需要交流平台的支持。目前涉及民族、宗教问题的图书出版周期较长,一些问题的研究文章刊发不易,重大理论问题组织集体攻关也较困难,这些都不利于推进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的创新。由于民族理论政策调整往往涉及立场观点、切身利益、民族情感,在一些问题上达成共识比较困难,需要加强正确的引导。要加强民族理论知识和法律政策的普及宣传,鼓励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多发声,用正面、理性的声音引导舆论,防止杂音、噪声干扰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民族工作大局。管控好舆论传播平台,掌握好“舆情管控”与学术研究的界限,对于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至关重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