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联合教学论文

联合教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10 11:16:23

联合教学论文

联合教学论文篇(1)

1.围绕调查展开的《统计学》多课程联合设计

根据工商管理系《统计学》学科内容和对学生特点的分析,考虑到与《市场营销》有关调查的需要和市场调查有关数据分析的需要,选择《统计学原理与实务教材》“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指标、统计推断、统计调查报告”五个章节作为实验,设计用于支持联合教学课程。首先,学生自由结合分组,每组5-6个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关企业营销项目;第二步,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要求运用所学到的“统计调查”章节知识;第三步,进行问卷调查和整理,要求熟练运用“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章节知识;第三步,问卷分析,要求熟练运用“统计指标”、“统计推断”以及EXCEL的知识。通过系统的课程设计,学生普遍表示这种上课方式很新颖,加深了对市场营销和市场调查各方面知识以及对Excel、Powerpoint操作软件的应用理解,收获很大。在课程设计中不仅检验了所学习的知识,而且通过小组协作,与同学分工设计,相互探讨,加深了学生对统计学作为分析工具的认识,同时也用市场调查课程的方法完成了营销课程有关调查内容的需要。联合教学在课程设计上,协调不同课程上课进度内容和进度,学生在同一实践任务下可以同时得到不同课程老师的指导,可以将自己所学多学科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实践中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与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受到了锻炼,得以提升。更可贵的是,在调查分析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宽容,学会了理解,也学会了做人与处世。

2.《市场调查》课程与学生调查大赛活动有效对接

为了进一步推动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在多课程联合教学框架下,《市场调查》课程教学成功简化了简化教学内容的,重点突出了“调查”和“报告写作”,同时让每组学生制作一份PPT,要求熟练讲解、展示自己的作品,锻炼学生的说和讲。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在“能力链”教学思想指引下,《市场调查》课程与系学生会学生活动结合,开展市场调查大赛,任课教师做第一技术顾问,上届获奖部分同学做第二顾问,活动由系学生会和班委会在16周组织。学生(主要是上届获奖优秀学生)做评委,对学生PPT答辩环节评分,调查报告由任课教师(参与课程联合的教师)评分,最终评出获奖同学。这一教学模式学生参与性非常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真正实现了学生“愿学、会学、乐学”的教学思想。自2004年以来组织开展了十四届市场调查大赛,发放奖状150余个,参赛学生累计1000余人,活动深受师生欢迎和好评,并日益规范化、制度化。活动深化了学生对专业课程教学的认识,实现了教学活动与学生活动有效对接,学生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3.课程联合强化毕业论文写作

通过调查将多课程联合教学思想进一步延伸到学生毕业论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调查与企业管理有关的项目,也就是与专业有关的项目,项目限定为邢台市的企业。通过实践调查,学生不仅学会调查技术和方法,还获得大量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在四年级撰写毕业论文时,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数据资料。这样学生写出来的论文:题目小——邢台市的企业管理中的某一方面问题,不会出现“中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问题研究”、“河北省外贸企业物流问题研究”这种大而空的题目;内容实——论文写作有大量前期调查数据作支撑,论文写作翔实;方向专——前期调查都是与企业有关的,都是专业的范围内的,不会出现论文题目超出专业范围的问题;题目新——题目都是学生自选的,围绕学生感兴趣调查项目拟定的,都是邢台市企业近年来出现的、急需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如古顺酒业广告效果调查、蓝驰车业顾客满意度调查等等;能力锻炼——学生论文内容解决的问题都是现实问题,学生在网上很难找到现成的东西去抄,也没必要去查,前期调查已经获得了大量的数据资料,现在要做的是如何运用专业知识和前期调查已经获得了数据资料,解决现实中存在的专业问题,学生专业能力得到很好锻炼。联合教学实施两年来,共有三名同学获得学校优秀论文,系优秀论文15名,此类论文尚未有一个检测抄袭率超标。联合教学思想也体现了市场营销专业论文写作“小”、“实”、“专”、“新”、“能”的思想和要求。

二、多课程联合教学设计带来的教学上的变化

1.突破传统上以课堂教学为主要考察对象的单一教学的局限性

锻炼了一支教学团队,构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模块和学生实践能力对应的“能力链”互动教学模式,最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联合教学能够促使课程组教师在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运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策略运用等多个方面,取长补短、互相支持,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实施联合教学更容易使教师看到自己课程的疏漏与不足,而学生的一些新奇的创意也能很好的启发教师,使得他们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多课程老师指导下的实践教学能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促进了职业修养的提升,并且在课程组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参与社会实践,深入企业进行调查分析,把企业运营中实际问题带到课堂,上课方式深受学生欢迎;构建良好学习环境的学习系统,学生学习兴趣得到很大提高,学习风气得到改善,“乐学善思、求真尚行”深入学生群体,达到“愿学、会学、乐学”的目标。

2.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构建积极开放的课堂教学新格局。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各课程课堂、课下互动可以发现教学薄弱环节,优化教学内容和环节,提高课堂效率。任课教师根据本学科教学的需求,发现课程体系之间的横向联系点及学科内的纵向联系点,合理利用其他学科资源,找准学科教学的空白点,形成不同学科知识的交汇,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素材,创设更富有时代气息的多维学习情境。尤其是校园是营销课程实践环境创设和市场调查的企业环境实践,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提升单科教材的亲和力,拓展学生探索的领域,提高课堂的效率,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3.丰富教学活动,构建了多维促学平台。

在教学中,对应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顺应教改的趋势,课程组在课程教学中构建了“四维一体”促学模式,改教师“面授”为“促学”,教师利用课堂、现代网络技术和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实时指导,尤其重视学生学习目的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更快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统计人才和技术的需求。联合教学贯彻“能力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师不仅改革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参与、指导学生的课下小组活动,参加网上答疑及BBS讨论等。

4.建立了多元教学评价体系。

联合教学论文篇(2)

文章介绍了关联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于英语翻译教学的基本原理,阐述了关联理论下翻译教学的作用,即能够促进学生理解作者意图,并且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翻译视野,并提出了关联理论下大学英语翻译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关联理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关联理论把认知与语境相结合运用到翻译教学中,使翻译成为在语境中进行推理的过程。翻译技术与推理思维并重成为关联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基本原则。本文主要探讨关联理论如何有效地指导大学英语教学,从而有效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质量。

一、关联理论应用于英语翻译教学的基本原理

(一)关联理论的基本概念

关联理论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观点认为应当从语言的交际性出发来认识语言,要求在思维中建立不同语言的有机联系,从而达到有效翻译的目的。关联理论强调应当通过恰当的语言处理方式,艺术性地传递出原著的真实思想[1]。同时,语境的作用被关联理论摆在了重要位置,只有符合语言环境的翻译,才能实现最佳的翻译目标。

(二)关联理论与英语翻译教学

关联理论实质上提高了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要求,要求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不仅教授给学生基本的翻译技巧,而且还要提供给学生有效的认知模式。首先,关联理论把翻译看作编码、转移和解码的过程,强调发挥出翻译者认知的作用,要求翻译者更好地实现优质翻译目标。其次,关联理论强调建立起翻译的平衡性,由于两种不同语言的环境是不同的,只有实现了不同语境下的平衡,才能消除两种语言之间的障碍,从而得到最有效的翻译。

二、关联理论下翻译教学的作用

(一)促进学生理解作者意图

关联理论的翻译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图,实现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转换,进一步缩小目标语言和英语之间存在的差异,实现精准翻译。同时,关联理论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翻译教学中存在的推理不足或者推理不当的问题,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翻译技巧,实现翻译的最佳关联目标。

(二)有助于拓宽学生翻译视野

关联理论的英语翻译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翻译工作的潜在兴趣,使学生结合现有知识水平,实现对文本的有效翻译。首先,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学生更加注重在不同语境下理解作品的原意,能够运用全新的翻译理念,从以往关注技巧的方式中转移到关注作者的思维状态上来;其次,教师可以跳出词汇与语法的限制,发挥出翻译中推理的实际作用,把文化认知更好地运用到翻译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第三,实现了学生从关注技巧向关注文化方向的转变,有助于学生主动地去了解和学习英语文化,切实激发学生翻译的内在兴趣。

三、关联理论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掌握交际意图

运用关联理论进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关键在于,促进学生掌握交际的意图,有效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在上下文的关联中找出隐含的实际意图[2]。首先,引导学生在英语文本中推断出句子深层含义,透过表层文字,意识到原作要表达的真实思想内涵,从而达到准确翻译;其次,在翻译的过程中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能够用有情感性的话语真实地表现出原作的情感特征;再次,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习语等语言现象,让学生了解不同作品的文化背景,展示作品中的英语文化内涵,增强翻译作品的可读性,尤其要注重体现出某些文本的文学性特征,满足读者的艺术审美需求;最后,培养学生对语境进行深刻把握的能力,不仅包括上下文的语境,还包括翻译者自己经验或思维的参与,应当以翻译者的认知语境为基础,突破文化与氛围的制约,构筑完整的译文世界。

(二)在具体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联理论在大学英语课堂翻译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几个基本策略:首先,可以根据词类来确定和选择词义。如Likechargesre-pel,unlikechargesattract.其中“Like”是“相同”的意思,运用关联理论,通过上下文的语境,能够帮助学生确定具体词汇的词性;其次,一词多义的现象十分普遍,关键在于如何联系上下文确定和选择词义,有效把握原文与译文在相同的语境中进行有效的对接;最后,对于英语中的修辞手法,可以结合学生想象力进行翻译,具体应采用意译的方法,从前后联系中推断出语句表达的含义。

四、结语

关联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能够搭建起原著与翻译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实现在关注语境理念下的有效翻译的目标。关联理论的翻译教学,应当引导学生重视语境分析的重要作用,注重科学把握文本的思想主题,通过运用翻译技巧弥补不同语境下的文化差异,实现有效翻译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春柏.直接翻译:关联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J].中国翻译,2003(4):15-17.

联合教学论文篇(3)

关键词:中小学教学联盟;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47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2-0089-03

教学研究联盟是指打破校际界限,组成以教学研究为主要指向,以实现资源共享、互利互补、合作共赢为主要目标的合作伙伴。它有准入条件、共同目标、工作计划和总结评价等,是一个去行政化的教师研修组织。那么,如何让各校联合起来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呢?这就需要一个契合点。这个契合点就是大家都关注并充满参与热情的研究课题。一般来说,直面教学与课堂的研究课题是学校与教师都愿意参与的。于是,我们提出了“基于课题的中小学教学研究联盟建设研究”这一课题,希望从教师进修学校的层面,就中小学教学研究联盟建设问题作一些探索性研究,提出一些能提升校本研修效能、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教学联盟建设措施与策略。

一、教学联盟组建的策略

1.直面课堂,选择课题

要形成一个长期有效、囊括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教学研究联盟,确立一个大家愿意共同探索研究的课题是核心。这个核心课题确立得恰当,联盟的人员就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联盟就具有凝聚力、竞争力,联盟和身处联盟之中的教师就能在其中获得持久的成长力和支持力。为此,我们在广泛征求意见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以“共同关心、直击课堂、抓手明晰、指导有力”为原则,广泛征集、遴选课题,并确立了“中小学各学科学习设计的实践研究”为本联盟的核心课题。该课题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基础、需要和可能出发进行学科学习设计及实施,直接干预教师的备课、上课、辅导等各个教学环节。它为教学联盟指明了研修方向。

2.源于实际,形成课题群

“中小学各学科学习设计的实践研究”是个大课题,涉及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环节。想要在联盟中体现个性、凸显风格,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必须围绕核心课题再作一次选择,确认符合实际、满足需求、针对问题的子课题。例如,“以学定教,提高初中课堂教学效率行动研究”、“学习任务单在小班课堂中有效运用的实践研究”、“‘学习单’在作文教学中的设计和运用的研究”、“‘数学广角’教学中,学习支架设计的案例研究”、“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与实践研究”,等等。在“中小学各学科学习设计的实践研究”课题下,联盟中有3项课题在浙江省立项,有8项课题在嘉兴市立项,有41个课题在海宁市(县级)立项。形成了在同一平台上,既指向集中又各具特色的课题群,为联盟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合作与交流基础。

3.自主加入,健全系统

在宣传发动、自主申报、严格遴选之后,一个为共同探索“学习设计”的操作策略,以实现课堂教学模式转型即变“课堂”为“学堂”为目的,以补充、改进、完善校本研修质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校的办学品位,促使学生优质、自主发展为己任的教学研究团队诞生了。联盟主要由三个系统构成,即组织系统、保障系统和维持系统。在组织系统中,上海市愉快教育研究所与学习设计总课题组主要承担支持与理论指导;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主要负责协调、研训、指导等工作;海宁市的九所基层学校主要开展互助与实践研究。在保障系统中,人员与场所是基本固定的,而经费则依据协议由三方共同分担。联盟的主持单位即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主要承担外聘专家、资料整理汇编等费用,联盟成员单位中的基层学校主要承担课题管理、专家下校指导、教师外出培训以及承办活动的相关费用,联盟支持单位即学习设计总课题组主要承担部分活动组织、指导、培训的费用。相比之下,联盟的维持比建立更艰巨。我们从规划、研讨、培训、展示、评比等活动入手,特别加入了“文化建设”,力争营造一种独特的联盟文化,并期望在这种积极向上、不断寻求教育规律与真谛的联盟文化的浸润与熏陶下,保证“基于课题的中小学教学研究联盟”能正常运作、健康发展,进而获得不因时间、地点、人员、环境等变化而改变的持久发展力。

二、教学联盟激活的策略

1.开题论证

确立了共同的研究课题,联盟启动就从课题论证开始。教学研究联盟的开题论证主要发挥两个作用:一是统一思想、解决认识问题;二是领取任务、解决分工协作问题。由于是联盟的启动,开题论证会直接影响着联盟是否能顺利开展各项活动、是否能真正形成教学研究共同体、是否能实现预定目标等问题。开题论证如果能激活各方参与研究的热情与力量,研究的道路就会宽广而顺畅。开题论证会除了要求联盟成员单位的领导和骨干教师参加外,还要邀请总课题组专家、进修学校、教研室和教科所等部门的领导、教科研专家参加。在“中小学各科学习设计的实践研究联盟”开题论证会上,通过介绍“学习设计”作为联盟核心课题的背景、“学习设计”的基本理念、操作模式、实践抓手等,进一步明确了联盟共同的研究方向与愿景,并将“学习设计”这一总课题分解为学情分析、目标设定、任务分解、导学设计、评价反馈等系列子课题项目,由各联盟成员单位依据学校的实际、教师的兴趣等自主选定主攻项目,做到在一致的目标下,有分有合,以期激发大家的内在需求,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研究成果。在自由讨论环节,我们将话语权交给了各位联盟成员,让联盟的参与者充分发表意见或见解,提出疑问或担忧,使他们有机会与专家零距离地交流和探讨,形成了较为坚实的认识基础,真正激活了他们的研究动力。

2.组团下校

开题论证激活的是联盟的领导层、核心层和骨干层的研究动力。然而想要触动联盟内所有成员单位的教师,激发全体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联盟还必须有新的举措。比较有规模与声势的活动是“组团下校”。组团本身是联盟的优势所在。将总课题组、进修学校、各联盟学校的专家学者、名师组团,形成一个既有高层次专注于教育教学研究的理论专家,又有基层中以课堂教学见长的实践行家,还有能在两者之间架起桥梁的教师进修学校的师训员、教研员和科研员的专家团队。联盟建设之初,这一团队应经常奔赴各联盟学校,与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一起开展课堂教学诊断、面对面探讨、子课题方案论证等活动。在活动中,联盟学校要敞开胸怀迎接专家团队,在组织、宣传等方面做足文章。组团下校对于联盟、学校和教师的触动及影响都比较大,是自上而下的全方位宣传发动活动,能够有效地调动各联盟学校和教师参与研究的热情。

三、教学联盟维持的策略

教学研究联盟最艰巨的任务是维持长久活力和吸引力。作为包括多层次、多学科的联盟,要想形成合力、保持热度、维系活力,进而实现联盟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基于课题的中小学教学研究联盟”,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不是启动而是维持。为此,联盟在发展过程中采取了五大行动策略,即规划在前、培训相随、研讨同步、适时展评、建设文化。

1.规划在前

要使一个由不同层级单位参与的联盟做到研究有目标、行动有方向,必须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精心制订好三种规划,即联盟行动纲领、学期工作计划、具体活动方案。联盟行动纲领阐述了团队总的奋斗目标和行动步骤,具有宏观的指导作用。学期工作计划则包括两类,一类是联盟的学期工作安排,一类是联盟成员单位的学期研究计划。学期工作计划相对比较具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联盟组织的学校承办的各项活动都要先拿出方案,在协调各方力量和资源的基础上,做到统筹安排,确保人员和经费及时到位,进而保证活动的优质高效。

2.培训相随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教师的需求,要及时开展多种多样的培训活动。培训相随是保证联盟健康发展非常重要的保障机制。1)理念的更新要培训。我们认为观念是第一位的,没有理念支撑的实践将是盲目低效的实践。所以我们十分重视理论培训工作。由于有上海愉快教育研究所专家的支持,联盟成员总能得到及时有效的高水平理论培训。2)技术的改进要培训。“课堂”如何变“学堂”,学情分析怎么做,学习任务单怎么设计等一系列技术上的问题和一些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都需要通过培训来解决。对于改进实践的培训,联盟成员都十分欢迎,做到了手拉手、肩并肩,一起学习、一起研究、一起做。3)培训与联盟建设如影随形,贯穿始终。如在“推进学习设计,提升学业效能”项目负责人培训班和“学习设计”高级研修班中,培训者除了专家学者外,更多的是基层学校的普通教师。经验丰富者谈各种“学习设计备课方案”、“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与使用”等操作措施与策略;实践见长者上各种“学习设计备课”和“学习任务单设计与使用”的观摩课;而联盟的成员们则学学、做做、想想、讲讲、写写。让教师告诉教师“学习设计为什么要这么做,可以怎么做”是很有说服力的。

3.研讨同步

作为肩负着联盟建设使命的课题研究,定期将联盟成员召聚在一起,就共同关注的话题、研究中遇到的困难或教学中碰到的问题等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做更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是很有必要的。研讨主题的确立始于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依据不同的话题,推选对此话题有思考和想法的不同层级、不同学科的教师参加(人数一般为12人左右)。文理科教师相互听取对方的想法,中小学教师介绍各自的做法,专家学者或给点建议、或将讨论引向深入、或提供更新的视角。这样小范围的研讨可以保证每人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可使大家对主题的探讨更加深入且更有成效。一般来讲,研讨既出于一线教师的需求,又源自课题研究本身的需要。研讨常常以课例为基点展开,即联盟先确定研讨主题,各成员单位围绕主题研究“学习设计备课方案”并组织本单位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然后再借助这些课例进行研讨。为了弥补研讨会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性,还可以借助网络进行研讨,如充分利用QQ群,可使研讨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延续。像这样成系列、有主题、有例子的研讨,气氛总是热热烈烈的,总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联盟的价值也能在研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4.适时展评

当研究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情况要了解、研究要推进、经验要总结、成果要展示,这就需要进行一些以联盟为平台的评比展示活动。通过评比展示,联盟内可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使联盟学校与联盟成员能始终保持一种积极进取、充满热情的状态,也保证了联盟的生机与活力。联盟还可以组织案例评比和论文评比活动,实现以评促研、以评促思。“基于课题的中小学教学研究联盟”的一大特色是要培养善思考、会研究、擅上课的学者型教师。写作是联盟成员的重要任务。通过写作,一方面可促使教师理性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另一方面也能促使他们及时地梳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评比出来的优秀论文、案例很多都予以公开发表。联盟还可组织面向全地区中小学的展示活动。展示活动由联盟主办,联盟成员学校依据自己研究的情况自主申报,经批准后具体承办。展示活动有观摩课和课题研究汇报,能够全方位地展示一个学校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为了保证展示的高水准,每次活动都举全联盟之力使联盟内的各种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

5.建设文化

想要保持联盟持久的活力,除了上面四个任务驱动式的策略外,文化建设是一项更符合教师群体特征,且更容易满足教师内在需求的维持策略。

(1)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能让人获得团队的归属感和情感的依附感。人文关怀主要表现为宽容、理解与支持。1)宽容。任务完成时间有提前量、任务布置有弹性和可选性。尽可能地不额外加重教师与学校的不必要负担,使之与上级、学校的工作有机整合。2)理解。搭建沟通交流平台,注重倾听,让教师有抒感的地方。在组织活动的时候,尽量在时间、地点上作出合理安排。如每年一次的联盟大活动都安排在假期,在山清水秀、景色怡人的地方召开,除了参加研讨会外,还安排教师适当地进行休息。3)支持。在情感上,教师可以获得联盟的支持;在技术上,比如在论文写作、课题研究、公开课准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得到联盟成员的倾力帮助。教学研究联盟的建立,使教师的资源和信息量都得到了扩充,视野都得到了拓宽。当联盟成员感受到支持感、有力感、归属感时,表明联盟具有较高的凝聚力,联盟建设从根本上也就得到了保障,活力也就由内而外地产生了。

(2)打造联盟文化

作为一个聚拢在课题下、没有行政强制性因素存在、组织比较松散的联盟,必须营造一种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在“基于课题的中小学教学研究联盟”中,我们着力建设的是自主、做学研结合、相互支持的文化。1)自主。在联盟中,加盟是自主的,子课题申报是自主的,承办活动是自主的,参加课堂教学比武也是自主的。2)做学研结合。因为基于课题,所以要加入“科技含量”,以改善教师的工作方式。要将学习、思考、研究非常清晰地融入到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并认真地去“做”。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学习、研究,并通过学习、研究改进课堂教学。3)相互支持。这种文化是联盟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当研究力量、学科水平感到不足的时候,基层学校和教师就会主动寻求联盟的支持。由于联盟构建了交互的平台,成员的构成是多元的,也就逐渐形成了开放、大度的心态。所以,很多问题可以得到大家热情、无私的帮助。我们营造的不保守、不狭隘、相互认同的文化,从一个新的角度保障了联盟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基于课题的中小学教学研究联盟建设研究”是一项“有抓手,接地气”的实践研究。中小学教学研究联盟改变了学校孤军奋战、势单力薄的校本研修现状,以丰富的资源、群体的力量,满足了学校与教师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同时,也激活并提升了教研部门的多重功能,使学校、课堂发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变化。它顺应了未来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必将成为教师培训机构一种新的、重要的工作方式。

参考文献:

[1]徐承博,等. 愉快学习,有效课堂[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9).

[2]陈宇卿,等. 为了学习者的学而教[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8).

联合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高校联盟 协同创新 研究生培养模式 双手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5.067

1 研究背景

我国自1981年开始招收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以来,研究生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尤其是1999年至今,研究生招生规模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2012年,教育部实施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提出转变高校研究生培养理念,开展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际知名学术机构的协同创新培养。

2 协同创新的提出

在2011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到协同创新,鼓励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积极贡献。2012年,教育部实施的“2011计划”是我国开展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技术创新的全新方式,它将协同创新根据重大需求的划分,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分别以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和地方政府为主体和主导,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际知名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发展一批具有代表性、有影响力和支撑力,能够推动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政产学研用基地。的重要讲话以及“2011计划”的实施,将协同创新理念引入高校教育领域,高校联盟的蓬勃发展正是在此背景下顺势而生。

3 我国高校联盟的发展

追溯我国教育的发展历史,因为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大学长期运行于一种高度集权的行政体制下,形成了以行政约束为主导的运作机制”。部门在高校的宏观导引、资源的配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只是行政组织的隶属物,缺乏与其它大学竞争的动力,因此,建立联盟成为高校教育改革阻力较小的选择。同时,在高校的行政化管理体制环境中,实施联盟战略能有效解决重复建设、资源闲置的问题,在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促进协同发展的同时刺激和规范高校竞争,打造大学办学竞争优势,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与经济学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全球化发展同理,高校联盟是教育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最佳渠道。美国通过高校联盟战略走上了高等教育强国之路,我国可借鉴美国教育的有用经验,通过联盟手段创造开放和相互激励的氛围,融合各大学的核心能力,形成聚合效应,从而提高联盟内所有大学的整体实力,实现国民教育事业的复兴。

目前高校联盟开展的主要形式有综合式联盟、单一式联盟(按合作范围);同层次联盟、多层次联盟(按联盟对象);区域内联盟、跨区域联盟(按区域分布)等。我国的高校联盟起步较晚,高校在各方面的合作模式还处于初级阶段,高校联盟的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其次,联盟主体的合作重心主要在本科层面,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其核心价值未得到充分重视与利用,因此,基于联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极为必要。

4 研究生培养联盟战略的双手模式

研究生培养联盟战略的双手模式,是指基于高校联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包含可持续的合作模式和组织管理模式两部分。它要求联盟组织者既重视合作内容的开展,又重视联盟组织的管理;既加强战略优势的外延,又深化合作精神的内涵;既配置好培养模式的硬件,又调试出流畅可行的软件。

4.1 左手合作主题

合作主题是联盟战略的硬件,联盟高校应针对联盟的合作内容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寻找切实有效的合作方式,分别从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学术实践、论文研究等研究生培养的四个主体探讨联盟主体的合作内容和可行性。

4.1.1 以课程学习为本,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

研究生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催化剂,常常不被人们重视,但是没有它却不行。优质的课程资源是研究生创新培养的引路灯,能有效促进研究生个性化发展。近几年来,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课程资源共享和知识的开放。尤其在2012年,一场由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世界顶尖名校掀起的“慕课”风暴,震动了整个高等教育界,唤起了对教学模式的重新审视。在我国,以本科生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翻转课堂”也引发了各界的密切关注,课程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而在研究生层面,中国式慕课系统虽吸引了各高校管理层的兴趣,但付出实践并形成规模还需较长一段时间。主要原因在于研究生层面的课程专业性比较强,接受面相对较窄,与共享课程开发的难度和需要投入的精力不成正比。事实上,我们可以将一些公共基础课,如工科类的数学课,通过慕课系统实现共享。对于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则在高校联盟内搭建共享平台,实现课程的公开和共享,并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对导师认可且课程相同相近的课程进行学分互认。在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上,可根据课程共享平台或者联盟组织的教师培训平台进行交流和探索。

4.1.2 以科学研究为轴,建立协同创新中心

实践证明,复杂前沿的科技,一般是由多支优势互补的队伍开展协同创新完成。协同创新是合作的高级阶段,通过联盟的建立,成立高校与高校、企业共建的协同创新中心,集成各自特色优势,为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提供实践基础。通过联盟成员长期合作建立基础,调动协同单位的积极性,联通创新链条,不仅能在科学研究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使技术向产业化迈进,而且对于研究生培养来说,这种移动课堂和导师组的实战指导,能使研究生实现与科学研究的无缝链接,真正做到以协同为途径的研究生创新教育。

4.1.3 以学术实践为径,打造联盟文化

研究生通过学术交流,一方面促进不同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为科学研究和论文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提高应用理论知识和科研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盟可通过开展夏令营、冬令营、暑期学校,举办期刊杂志、博士生论坛,建立研究生交流和学术研究联盟等活动加强各高校研究生的学术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形成具有特色的联盟文化,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动力。

4.1.4 以论文研究为根,开展全面合作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标志性表现,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的综合体现。基于联盟战略的论文研究,可以在论文撰写、论文指导、论文评阅和论文答辩等各个环节发挥合作的效益。研究生撰写论文,可利用联盟高校的共享图书馆查阅文献;联盟高校组成的导师组从不同方向指导研究生加强知识交叉融合;基于学科共识的评阅和答辩利于论文客观准确和公平的评价。联盟环境下学位论文的研究一方面需要依靠联盟成员的通力合作,另一方面会不断促进合作单位之间的深入交流。

将联盟战略思想和理念引入研究生培养的各环节,在交流中互通有无,在共享中携手共进,不仅在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学术实践和论文研究中加强合作,并通过集团优势,为教师、研究生、管理人员建立畅通的交流渠道,开展研究生任课教师的统一培训,扩展学生在体育竞赛、生活网络等方面的交流,分享管理经验,从而开拓研究生教育事业的新思路。

4.2 右手协同管理

“相互尊重与信任、共同目标、清晰的角色和责任、频繁的沟通、充足的人力资源是大学联盟成功的主要原因。”我国联盟的发展较国际联盟相比,速度较缓、进展较慢、合作的效果不够明显等突出问题与联盟管理组织的不成熟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联盟沟通机制松散、联盟成员积极性未得到充分调动、联盟合作的资金保障未得到落实、评价体系不完善等。

4.2.1 发挥研究生管理部门的作用,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联盟组织

首先,联盟作为由多个要素组成的组织系统,需要稳定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可成立常设委员会或办事处,设专职总干事管理集团事务,对成员学校间的合作实行规范化、合同化、法制化的管理。从招生、培养、学位授予以及学科建设、学生工作方面制定相关的发展规划和联盟章程,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确定合作方向和相关细节。

其次,在总体框架形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合作内容,联盟个体的二级单位的主动性有待于进一步发挥。针对研究生培养,研究生院(处)应在研究生的教学管理和评价采取主动,成立委员会下属的组织部门,加强管理人员的沟通,制定联盟可行性方案,从具体实施上促使校际联盟的合作有效、持续的发展。只有确定了稳定的合作基础,才有可能将联盟的作用发挥充分。

4.2.2 构建有力的激励机制,调动联盟成员的积极性

根据博弈论的理论,各自独立与实现联盟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两个纳什均衡。若有两个高校愿意为彼此提供各自教育资源,开展科研和学术合作,其他高校必然也不愿意落后,都希望通过分享自有的资源扩大拓展的渠道。这样看来,只要把合作在小范围内开展起来,利用“特区”优势就能激发联盟高校合作的动机。其次,明确的、具有挑战性的、可以实现而且为人所接受的目标能够带来更高的绩效,设置对联盟成员具有吸引力的共同目标,激励联盟成员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如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优质的教学资源,精品课程的共享是渠道之一,可由联盟负责研究生精品课程的选拔和建设,将优势资源在联盟范围内进行共享。最后,对联盟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的激励可以提高联盟组织效率,通过对联盟开展效果进行内外界评价,由联盟高校为其打分,对联盟组织管理产生激励,在提高联盟效益的同时,杜绝联盟内部的利益分配产生异化。

4.3.3 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加强经费管理

联盟的运行,离不开持续稳定的财政支持。如果没有稳定充足的财政支持,高校联盟的发展也无从谈起。只有有了稳定的经费来源,联盟的活动和组织才有保障。国外大学联盟的活动经费主要来自于各成员大学的会费、校友或社会捐助。我国可借鉴国外的模式,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同时吸引企业的捐赠,加强经费的有效管理,为联盟发展解除后顾之忧。

4.3.4 构建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以评促建

教育评价是通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解析教育系统的状态变量,对其社会价值进行判断,为教育决策提供反馈信息。基于联盟战略的研究生教育评价制度,一方面要求管理者在联盟范围内有针对性地构建评价体系,并进行定时评估,在评估中不断总结经验,寻找高校发展的方向和合作的主题;另一方面促进联盟成员在合作中评价自身的教育水平,利于高校从招生、培养、学位以及学生工作等各环节找到参考标准,从而进行管理方面的创新和改良,提高竞争力。

5 总结和展望

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走向联合与共享,联盟战略已经成为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研究生培养模式应抓住高校联盟发展的契机,建立研究生创新教育的统一战线,将各高校的优势资源集成扩散,在非线性系统下实现1+1+……+1>n*1的协同功能。我们期望:在高效高水平的高校联盟管理机制下构建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课程资源能够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共享,研究生可以根据科研所需选择所需要的课程,任课教师和导师水平在联盟激励和导引下得到锻炼和提升,学术交流和实践在国内和国际范围均能有序开展,科学研究合作顺畅,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得以飞跃。

参考文献:

[1]黎志华,戚业国.我国高校竞争及其竞争优势的形成[J].现代教育科学,2005,(2).

[2]吴越,李晓斌.高校联盟:美国走上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手段[J].高等理科教育,2013,(4).

[3]郭建耀.美欧高校联盟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12,30(6).

[4]周光礼,吴越.从竞争到合作:C9联盟组织场域的建构(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

[5]张新培,赵文华.世界一流大学战略联盟的组织管理特征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3,(4).

[6]王金莲.我国大学战略联盟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3.

作者简介:侯彦芬,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易小西,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联合教学论文篇(5)

>> 部级教学成果奖: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首届职业教育部级教学成果奖:分布特征与培育策略 《关于做好2014年职业教育部级教学成果奖推荐工作的通知》 东北大学部级教学成果奖“《采矿学》教材建设”教学改革成果总结 国家教学成果奖简介 会见第五届高等教育部级教学成果奖获奖代表和北京市优秀教师 中国联通获部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 衢州中专喜获首届职业教育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的关键环节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简介 2012北京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简介 数字化透视2012年北京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全国开展首届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 关于2015年度“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的公示 部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高校获取科技成果奖的分析与对策 全国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征文 “纺织之光”201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巡礼(一) “纺织之光”201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巡礼(二) “纺织之光”2015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巡礼(二)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项目来源: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项目编号:10XNE033)]

(上接第69页)

参考文献:

[1] 于光荣. 让多媒体技术走进“中国古代文论”课堂[J]. 邵阳学院学报,2008(1).

[2] 李建中. 古代文论教学的当代视野[J]. 中国大学教学,2009(5).

[3] 黄毅. 新时期古代文论教材的编写与出版[J]. 昆明学院学报,2008(5).

[4] 李春青. 中国古代文论两大基本研究路向反思[J]. 思想战线,2008(1).

[5] 齐海英. 中国古代文论课程接受效果优化论[J]. 高教论坛,2010(1).

[6] 李建中主编. 中国古代文论[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

[7] 邓心强. 文艺必须虚实结合的当代阐释与文化思考[J]. 理论与现代化,2008(5).

联合教学论文篇(6)

一、建构校企联合培养创新型中文人才模式

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背景下,中文学科的教师和学生既要研究本专业知识,又要紧密关注社会、人生等现实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将个人发展与整个国家的历史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校企联合培养无疑是中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校企联合培养的基本原则第一,在中文专业实行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中文专业学生基本特点是相对比较感性,想象丰富,因此,遵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设置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学制采用有条件的学分制,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必修课采用必修课制,专业课和其他课程采用选修课制,本科四年制,修满学分。课程设置采用理论课、文化修养课、实习实践课相结合方式。理论课、文化修养课在校园授课,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实习实践课在企业进行,集中在大三、大四。第二,要符合专业与学科发展特点。一门学科是有其独立的概念体系、理论体系、研究对象、研究范畴的。因此,无论学校与企业怎么联合办学,都应该保证中文专业的学科性、专业性,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保证理论课、文化修养课的系统性、完备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发展后劲。第三,要符合人才多元化原则。在新的发展、挑战面前,要及时调整思路培养多元化的中文人才。为此,在校企联合培养中要走多元化发展原则,培养个性化、差异化的中文人才,允许学生各有专攻,鼓励学生按照个人特征与兴趣进行个性化发展,这既是对因材施教原则的呼应,更是满足客观实际需求的良好回应。

(二)校企联合培养的基本内容在校企联合培养内容方面,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并基于我国的国情,特提出“2X+Y+XY”培养模式作为探索尝试。具体内容为:首先在前两年(2X)由校内导师进行基础的理论课程教学;在第三年(Y),学生可以到对应的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培养其工作实践、技术应用能力;在第四年(XY),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学位论文的完成,同时建立内部和外部的质量评价机制对培养质量进行评价。X代表在学校学习,Y代表在企业学习,XY代表校企联合培养。这一模式的基本框架有五部分构成:1.转变教育理念,校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中文人才的培养不能闭门造车,脱离社会发展,而应该培养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高校作为培养主体,与联合培养企业组成一个共同体,应共同制定具体培养目标,只有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保持培养目标一致性,才能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2.科学设置课程体系,突显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是把相关的学科知识及实践环节按一定的比例和两者之间的逻辑顺序排列组合而成的教学系统。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能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所以课程体系的科学设置是成功进行人才培养的关键一步。在中文学科课程设置,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基础理论课,主要目的是巩固和加深新生对其专业的理论认识的理解,为以后的实践奠定基础。二是实践课,实践课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三是拓展选修课,这一课程设置主要是因为中文是基础课程,应当让学生在进行本专业理论和实践学习之余,扩展对其他学科知识的了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3.优化教学环节,重视专业实践通过专业实践,能够将所学变为所用,特别是在校企联合的推动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系统化、层次化的实践能力培养环境。经过系统的、真实的实践,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就业,又能为企业培养提供合格的后备力量,同时还能提高学校就业率,达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双导师”制度一支既有较高学术含量,又有丰富的职业背景以及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能有效保证校企联合培养顺利开展。但现实是高校老师通常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缺乏实践课程的经验,因此,高校可以建立校内外“双导师”共同指导制度,其中校内导师主要开展理论指导,校外导师参与专业实践指导工作,最后由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学位论文。5.完善考核内容,建立质量评价机制校企联合培养效果如何,需建立校内和校外质量评价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完善培养模式。在“2X+Y+XY”培养模式中,在考核内容方面,需要建立更能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考核评价体系。首先,在课程考核上,应该将单纯的课程考试转变为考核评价学生学习的综合情况;其次,在论文考核环节,对学位论文的考核评价不应该成为唯一的考核形式,结合中文专业,文学创作、调查报告等都是可行的。科学有效的评估有利于校企联合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三)校企联合培养的保障体系1.法律法规政策保障在西方一直重视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促进教育的发展。在校企联合培养办学中,这是值得借鉴学习的。政府应该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促进、引导或规范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共同培养中文人才。中文专业教学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政府应当鼓励高校与文化企业在科研合作、联合办学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以促进产学研结合,整合人才资源,为中文学科快速发展提供支持。2.制度保障学校与企业应该通过签订合作合同,明确校企双方的责、权、利。校企联合培养的主体应有学校、企业、学生,其中学校应该起主导作用。在该模式中,学校、企业、学生都各有利益诉求,因此,通过双方磋商来对三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加以限定,是必要的。校企联合办学中,企业要考虑学生与教师入驻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学校要考虑学生进入企业后的学习效果,学生要考虑个人发展与就业问题。当三方发生利益诉求不一致时,通过协商、合约、协议等来平衡三方的权利、责任及义务。3.机制保障校企联合培养,涉及到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主要内容,如师资、项目、培训等,如何在这些合作内容上妥善安排,如何保证合作顺利进行,如何处理突发事件,都需要具体详实可行的机制来加以保障,才能确保校企联合培养顺利进行。校企联合培养中文人才涉及到政府、高校、企业、学生四方主体,每个主体都有责任通过建设机制来促进校企联合办学健康发展。首先,政府应该通过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增加相应投资、减免税收、知识产权保护、推进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计划等,协调学校与企业进行相关项目互动来保证联合办学持续发展。其次,学校应该对企业开放教学与科研平台,从而来提高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办学质量。再次,企业应该通过为学生、教师提供良好实习实践平台,为中文人才培养提供条件。最后,教师、学生应该通过努力提升综合能力为学校专业建设、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校企联合办学的协调机制一定要具体详实并具有可操作性,才具有现实意义。

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

校企联合培养对当下中文学科面临的生存状态及其如何“突围”,提出了应对之道。有效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对于中文专业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为:

(一)有利于高等院校办学实力的增强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可以拓宽学校职能,使高校走入社会。开放式教育历来是教育学界的共识,闭门造车是不会培养出优秀人才的。将部分高校职能转交给企业,使高校拓宽了视野,吸引了人才,并大大提升了高校的办学实力,表现在:一是高校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吸引人才,发掘培养优秀师资,增强办学的软实力,同时也能减轻老师教学压力,换届扩招后带来的师资不足、知识结构陈旧等问题。二是通过和企业合作,可以提高学生就业率,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升高校知名度与美誉度。

(二)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发展创新主要力量来源于人力资源的发掘和培养。校企联合培养可以最大程度的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增加企业的竞争力,最终促成企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联合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互联网+”;《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

中圖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5.060

0引言

“互联网+”理念早在2012年就被提出,在2015年“互联网+”作为一项行动计划正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意在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的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高等教育作为传统的行业之一,本就具有开放包容的环境,“互联网+”的引入是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教育双向互动、实时互动的模式,推动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共享,帮助高校打造更科学、合理行业生态。“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真正做到以学生核心。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经济学方法论。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解读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规律,并利用经验数据检验经济关系。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我国后,迅速得到我国经济学界的认可,并在各大高校推广普及。在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类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在第一次会议上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此后各大高校广泛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

1目前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课时量不足。《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主要讲授经典和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经济理论为导向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既要求学生学好经济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熟练运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分析经济关系,大概需要70个课时。但经过调查发现,国内各大高校安排的课时普遍偏少,在所有985高校中,北京大学课时最高,设置68学时。而一些农业院校计量课时设置更少,如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本科计量教学课时平均仅为48学时。课时量的限制给学生学习该课程带来重大阻碍。

其次,课程衔接困难。《计量经济学》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西方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三方面基础。经调查发现,经济学理论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基本课程,各大高校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经济理论基础知识是比较重视的;而数理统计作为《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系统的训练能更好的理解一些统计指标、数据的收集、计算方法,更能深入的、全面的解释经济问题的一些数量关系,为今后写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但部分高校在数学课程设置与《计量经济学》脱节,如《概率与数理统计》这门课,在大多数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中,侧重讲解概率部分的知识,对数理统计知识讲解甚少;再如《线性代数》这门课,各大高校在该课程中讲授矩阵及其特点,并未将其与多元回归的分析相结合,以至于大多数学生没法将其与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很好的融合。因此,教师在《计量经济学》课上得花时间讲解有关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因而大量减少对《计量经济学》的授课内容。《计量经济学》对数学基础要求比较高,各大高校的基础数学课程教授内容过于简单,与经济学结合不够紧密,这就加大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难度。

1.2教学模式传统

其一,课堂教学常以教师讲授为主。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存在大量的模型和公式,这种单一传送知识的授课方式,会在短时间把教学内容强加给学生,从而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理解难度。并且会让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热情低、依赖性强,学生也难以理解,最终导致学习效果差。

其二,重理论轻实践。受课时量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针对重点理论知识所有侧重的阐述说明,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要理论知识。《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需要学生掌握从选择研究的经济问题、构建模型、到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这些过程。因此,对本科生而言,要学会利用《计量经济学》这门工具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而不是只了解理论知识。

1.3考核方式不科学

大多数高校对《计量经济学》考核,70%-80%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决定,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难以测试出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在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目标是定位在既能掌握其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能构建理论模型,并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修正,还要求对估计结果进行合理的经济解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而期末考试只能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不能测试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互联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路径

基于《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互联网+”的特性,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教学考核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有利于促进《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1改善《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

首先,合理安排学时。自克莱因教授等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到北京举办《计量经济学》讲学班后,计量经济学在我国开始普及并得到广泛应用。李子奈(2005)提出本科阶段至少要掌握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经典模型的基本应用,并适当引入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在本科阶段需要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学会熟练运用经典的计量经济模型,所学的内容较多。但是从调查的资料看,目前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偏少,难以保证基本理论与方法的讲授,更无暇顾及学生应用的指导。因此,应该适当增加一些课时,保证基本教学所需。

其次,加强相关课程的衔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数据处理,而且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思维。没有扎实的统计学和数学的基础知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的掌握会很困难。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经济类的招生不分文理,相对而言,文科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需要花费更多的课时。因此,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无法达到理想数量时,应加强数理统计的教学,并在课程内结合经济现象进行基础的经济数量分析,提升学生对经济数据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计量经济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2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反复学习课程内容。在开课初期,教师针对导论和一元、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章节进行讲授,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初级理论知识。然后利用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开设“超星学习通”,将前沿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营造“互联网+”的教学环境,让课堂更加多样化。具体每节课安排如下:首先,提前把每章的重要知识点、拓展学习材料以文档、视频等形式放在“学习通”上,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其次,课中学习讨论,课堂上教师可利用专题和讨论等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发言、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四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最后,教师可利用“超星学习通”布置课后作业,针对任务点设置练习题和小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不懂的知识点,学生可反复观看视频及学习材料,还可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和教师实时互动,增加教师和学生互动时间,从而使得学生更有效率的完成测验。

其次,还应优化实验教学。课时量的限制使大多数高校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应当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内容与专业案例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建立线上案例教学库,案例以我国经济社会热点问题为主,比如将热议的话题转为案例分析,将这些案例与每一章知识点紧密结合,并适当引导学生在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另外,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形式,引导学生从选题开始,选择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实践调查、收集数据、建立模型最终形成学术论文,让学生真正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将教学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

2.3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实施过程化多维考核制度。“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扩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增加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可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学生进行提问或上机演示,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给分,避免搭便车现象。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包括“超星学习通”上的学习、阶段性实验报告和课程论文,综合考核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时间相结合的能力。最终成绩可设置成:平时表现(10%)+实验报告(20%)+课程论文(20%)+期末成绩(50%)。其中,平时表现包括“超星学习通”上课程视频的学习、的小节作业以及签到;实验报告布置两个综合性的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建立理论模型、收集数据、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完成建立经典模型和非经典模型的全过程;课程论文按学术论文的要求,考察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可采用师生互动评价法,学生自评(30%)+教师评价(30%)+同学互评(40%),从而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充分反映学生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