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27 16:07:54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篇(1)

一、利用课程特点,将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出来

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好奇,所以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感受和体验的机会,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并培养他们积极动手的能力。例如,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可带领他们走入自然,对虫鱼鸟兽、花草树木进行欣赏,感受大自然生命的丰富性。在学习认识自然这一课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同时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雷电风雨现象进行联系,以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极大地激发出来。

二、对学生的潜能进行充分的挖掘,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观察,教师应指导学生明确观察目标,同时制定合理的观察记录。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与探究能力。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观察问题的能力,并且逐步深入,通过对结论的总结,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在教授《细菌》这一课时,可在玻璃瓶中放入鱼和鸡的内脏,让学生注意观察,并且记录玻璃瓶中观察对象所发生的变化。尽管学生一直在记录和观察,但他们对观察对象发生变化的原因,对其中所蕴含的科学道理并不懂。通过教师讲解腐生细菌的知识,学生会最终明白,鱼和鸡的内脏到底去哪里了。通过参与这样的实验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实验的印象和对所学知识的领悟。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在探究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必然会有疑问产生。这些疑问,会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本质的理解与认识。富有新意的质疑的产生是学生积极探索的内在动力。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学生认知水平的重要体现。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个体不同的思考和体验予以充分尊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如在教《导体和绝缘体》时,有学生举例说木头湿了也会导电,进而认为绝缘体偶尔也会导电。他的看法会使人感到极为惊讶,为了让他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教师应给予一定的鼓励,使他能大胆的发现其中的原因,从而解决所存在的问题。

四、规范学生的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篇(2)

一、积极参与,激发探究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只有具备了自觉的探究意识,才能投入到积极的探究活动中去。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机会,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巧妙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1、实验激趣。用演示实验的方法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发探究。

例如我在教学《沉与浮》时,我先告诉学生我有一支听话的滴管,然后演示实验:将滴管放进一个装满水的矿泉水瓶中(滴管口朝下),盖紧瓶盖,我说沉,就用力挤压瓶子,滴管就会往下沉;我再说浮,就松开手,滴管又会上浮。这个实验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心,他们个个跃跃欲试,既想自己动手做做,又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

2、故事激趣。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领探究。

如在教学《奇妙的护身术》一课时,先让学生讲一讲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然后让学生思考:“故事中小壁虎凭借什么本领逃避敌害的?”由于学生对故事感兴趣,自然引发“大自然中的形形的动物还有哪些奇妙的护身术本领保护自己、逃避敌害的?”这一问题,从而使学生产生探究兴趣。

二、科学实验,培养探究能力

学习科学必须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整理记录资料等方面的能力。在科学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实践,主动去探究知识,获取新知识,是提高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比如我在教学《盐到哪里去了》一课,“不同物体与水混合后,不一定都能溶解”我就让学生做这样一个探究性实验:沙、锯末、铁粉、白糖、食盐分别与水混合,并搅拌相同次数,并观察现象。对比混合后和之前的猜想有什么不同,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给物体分类,并由此引出溶解的概念。课后延伸,回家后找一找生活中的物体,并自己进行实验,看是否会溶解。课后,学生研究兴趣高昂,认真地参与实验,探索出生活中哪些物体能够溶解。所以这样的教学内容就突破了课堂时空对于学生发展的限制,而着眼于对生活的探索,提倡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自己的发展。使他们通过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了知识。并在活动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并在活动过程中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想法。使他们在学习中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合作交流,提高探究能力

合作交流,讨论辩论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探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盐到哪里去了》一课物体与水混合后怎么再分离出来的内容时,学生争着来发表自己看法。有的说:“沙子颗粒较大,我们用沉淀的方法就能分离出来。”有的说:“锯末和水混和后,有的沉下去了,有的还漂浮在水中,所以用沉淀的方法就行不通了,可以用过滤网把它过滤出来。”有的说:“混和在水中的铁粉可以用吸铁石吸出来。”有的说:“溶解在水中食盐,既不能过滤也不能沉淀,我们可以采用日晒或加热的方法来把它分离出来。”

集体合作交流的思维,能有效地促使每个小组的成员由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发展。经过辩论,去粗存精,去伪存真,逐步使学生对纷繁复杂的现象之间的关系,获得较深刻的理解,在培养探究能力的同时形成了一定水平层次的科学概念。通过讨论,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研究鉴别的能力、概括评价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现代教育技术,加强探究能力

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知识而多媒体图、文、声、像等丰富的再现功能,能创设一种新颖别致的情境,把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使学习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如我在教学《制作小火箭》时,让学生观看电视录像--“神九”发射时的壮观场景,从而把学生带进“小火箭”的世界里探究。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篇(3)

一、要吃透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吃透它的基本要素,“吃透”基本要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涵义:

1. 要清楚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

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该途径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多个要素。曾经有教师跟我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先问他有多少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有多少个要素,他的反应很茫然。学生如果不清楚科学探究有哪些要素,自然就无法自主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也就不可能掌握科学探究方法,更不可能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我们一定要明白,只有让学生清晰了科学探究的要素,在脑海中建立起了科学探究的模型,才能让科学探究成为学生自主和自觉的行为。

2. 要理解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

只是知道了科学探究有几个要素还不够,因为探究各要素不是独立的,而是有着紧密的联系。“提出问题”就是确定了整个探究的方向和主题,也为“猜想与假设”明确了范围;“猜想与假设”是在“提出问题”范围内判断可能性,也为“制订计划”明确了目标和方向;“制订计划”是针对“猜想与假设”设计的方案,也是“进行实验”的活动依据;“进行实验”是在“制订计划”的指引下开展的实践活动,也为“收集证据”提供了事实依据;“收集证据”是对“进行实验”的有关现象和数据的记录,也为“解释与结论”提供了实践证据;“反思与评价”是对探究过程、探究结果和个人参与的评价,也为“表达与交流”进行梳理、整理和提炼;“表达与交流”是对探究成果的分享和交流,是科学探究活动教育意义的升华。科学探究的各要素之间承上启下,互为因果,理解其间的紧密联系,有利于建立对科学探究的整体思维。

3. 要领会每个要素的内在要求

在建立了科学探究各要素整体认识的基础上,还需要认真领会每个要素的内在要求。“提出问题”是在问题情景下,抓住问题矛盾的冲突,发现有价值和意义的问题;“猜想与假设”是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推断问题涉及原因的所有可能性;“制订计划”就是设计验证假设的方案,包括活动方案和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本身就是一种验证性实验,包括定性和定量两种实验方法;“收集证据”包括记录实验前后发生的变化,以及运用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间接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就是对事实与证据进行加工处理,初步判断事实证据与假设之间的关系,并得出合理的结论;“反思与评价”就是对探究结论进行可靠性评价,并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表达与交流”就是对探究结果进行加工,变成作品,与他人进行讨论、交流和分享。领会了每个要素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准确把握思路和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探究思维。

二、科学探究教学要讲究基本策略

要把科学探究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做到既能熟练驾驭科学探究教学方法,又能真正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就一定要讲究方法和策略。

1. 要建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模型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完全熟悉科学探究的构成要素,在脑海里建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模型。课标确定了科学探究由八个要素组成,其实就是科学探究的八个环节,这八个环节构成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模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教材设计的科学探究主题,往往只是活动探究的情景,或者是问题的分析与探讨,没有包含科学探究的全部要素。开展这些探究主题教学时,一定要把它们作为学生建立完整的探究模型的教育机会,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全部环节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科学探究模型的意识,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 要在教学中分解渗透科学探究各要素

在教学中不追求科学探究各要素同时呈现,也不追求各要素呈现顺序固化。这与要建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模型并不矛盾,如果一味强调八要素的落实,势必会使科学探究变得僵化,使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变得被动。我们应该将科学探究各要素分解渗透到教学中,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各种素养。因此,在教学中要及时把握机会,尽可能创造条件,有所侧重地对科学探究某些素养进行训练。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并能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问题讨论的时候,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或经验,大胆地对问题可能的原因或答案提出猜想,培养学生提出假设的能力;在验证性实验教学时,鼓励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尝试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等。

3. 以科学探究为主线设计课堂教学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应该鼓励把整节课教学设计成探究活动。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所以,任何学习内容都可以转化为科学探究的主题,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如:在“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高中化学必修1)的教学时,可以把教材中“CuSO4溶液与NaCl溶液不反应,CuSO4与BaCl2溶液能反应”的实验现象作为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反应的机理和条件是什么”的问题,并结合学生已学的酸碱中和反应、复分解反应等知识,鼓励学生对反应发生条件进行大胆猜想,并通过实验来验证猜想,最后整理形成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及离子方程式的意义等知识。这就是整体设计的以科学探究为主线的课堂教学,实现了把科学探究与知识学习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创新和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篇(4)

关键词:新课标;探究能力;能力培养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划时代的教学改革。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物理的教育目标更加倾向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已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下面我以“探究加速和力、质量的关系”这个实验为例,就如何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探究能力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提出问题

能够提出可以探究的问题,并能从物理学的角度表述这些问题,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义,是实验探究的基本能力之一。提出的探究问题要有可操作性,并且难度要合适,让学生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能力,通过科学探究,能获得问题的结果。

在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后,我们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又与自身的质量有关,我们还知道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基本物理量。那么,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力,以及自身的质量一定存在着某种联系。于是,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也就顺理成章。

二、猜想与假设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对所要探究的问题提出猜想,对问题的猜想要有一定的依据,这个依据就是自己以往的观察和经验以及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并推测实验结果,提出假设结论。

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物体质量一定时,受力越大,它获得的加速度就越大;物体受力一定时,质量越小,加速度也越大。我们可以先从最简单的方面猜想:当物体质量一定时,物体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当物体所受的力一定时,物体的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或者更复杂点,加速度与质量的二次方、三次方成反比。

三、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为了验证我们的假设,需要制订相应的计划,设计实验。设计实验时,要明确哪些是自变量,哪些是因变量,需要控制哪些变量以确保实验的可靠性;要明确观察、测量和记录的方法,以及需要的器材等。在设计中还要掌握相关的技能、方法和策略。

在这个实验中,物体获得的加速度随物体质量和所受力的变化而变化,我们要分别控制物体质量和所受的力不变,探究加速度和力以及质量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控制变量法。在设计这个实验时还需要思考两个问题:(1)怎样测量物体的加速度?(2)怎样提供并测量物体所受的恒力?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分组探究,小组和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四、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

实验时首先要正确安装和使用实验仪器,然后按照事先制订好的计划与步骤认真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如实记录实验数据。记录数据时,事先要根据实验的目的与特点设计合理的表格,把数据分别记录在对应的表格中。这个实验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分别探究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那么我们可以设计两个表格分别记录数据,记录时要注意因变量和自变量一一对应,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出它们的关系。

五、分析与论证

实验结束后,我们得到了多组测量数据,那么我们如何根据测量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就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这个实验,我们最初的猜想和假设是:当物体质量一定时,物体加速度与它受的力成正比;当物体受力一定时,物体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那么我们采用什么方法能够更容易地找到变量之间的关系。当很多数据以合适的图象表达出来时,也就很容易判断出数据是否符合事先的假设。用作图法处理数据的优点就是直观、简便。 六、评估

得出结论后,我们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评估。在猜测和假设过程中是否做到了科学和尊重事实;在设计实验时是否遗漏了某些因素的影响;在记录数据时是否如实记录;在作图时个别异常数据的处理是否合理等。最后还要分析假设与最终结果之间的差异,探究活动中有没有未解决的矛盾,有没有发现新的问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等。

七、交流与合作

教师要引导学生写出探究报告,在报告中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合作中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

总之,学生的探究能力是综合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实验探究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只有在不断的探究中,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篇(5)

新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是指在教师指导和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的物理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方式,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科学的教与学的组织形成,它既是物理教学的内容,更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教材的编制及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也确实反映出各地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考察,命题者对于这方面在命题过程中,时常会出一些独树一帜的好题,成为试卷的“亮点”,所以,这也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实验教学,积极开展探究,避免探究的形式化,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育活动中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学生在活动中能感受到有趣、快乐,就会愿意主动参与,寓教于乐,这样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提高吸引力。苏科版初中教材就是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突出了以学生为本,注重科学探究,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学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教材中有很多科学探究的引入,这些是编写组成员精心设计的,有一定的新颖性。例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教师首先根据教材做一个魔术引入,魔术前向学生设问:“蜡烛可以在火中燃烧吗?”绝大多数学生大胆回答“不能”。然后教师展示魔术,教师在茶色玻璃后放了一支蜡烛,它竟然能在“水中燃烧”,大多数学生都发出惊奇的感叹:“怎么可能啊,肯定有诈!”在学生兴致高昂的时候揭开魔术谜底,实质上是平面镜成像,由此引入课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样学生在自然而然中快乐地进入今天新课知识的探究中,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设计多样化,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科学探究一般由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得出结论、提出新的问题、交流与合作七个环节构成,而这七个环节的结构关系是环环相扣、彼此促进的。在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可以涉及全部要素,但笔者认为一开始七个环节全部由学生探究完成,难度太大,教师也反映这样会比较费时耗力,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及探究内容确定,有选择性地重点涉及某个或某些探究环节进行探究设计。

例如:“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一节教学中,通过对学情的详细分析,如果探究目标确定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上,那么探究设计的重点就放在“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上。又如“探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的实验中,若重点是为了培养学生根据数据画出气泡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并分析图像,试着找出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所以探究的重点可设计在数据和图像分析与归纳上,引导学生分析数据间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这样,在不同的探究实验中,通过多样的设计,让学生有所侧重地体验某一个或某几个探究环节,通过教师长期有的放矢的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一定可以一步步得到提高。

二、观察方法多,增强学生观察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学习物理知识,在学生周围有很多可以观察的事物,但现在的学生往往视而不见,不会观察,更谈不上提出有价值或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也不能全怪学生,他们为了应付中考需要做大量脱离实际、重复的练习,所以教师首先要在观念上端正,需要加强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减少学生的死记,教材中有许多给学生观察发现的机会,教师在平时探究实验中可以教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当学生参与了实验活动,发现了许多自己未曾注意到的现象,提出一些希望能够解决的问题,他们的好奇心就被激发出来。

教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可以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方法一:整体全面观察。例如“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既要观察角的大小关系,又要观察线的位置关系,更要判断三线是否共面。又如“探究冰的熔化特点”时引导学生观察整个物理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的条件、熔化的特点。这样从多角度、全面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全面分析各种现象的联系,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方法二:按顺序观察。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中,①在u>2f区域,成倒立缩小的实像,②在u=2f处,成倒立等大的实像,③在f

方法三:在对比中观察。“探究冰、烛蜡的熔化特点”时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冰、烛蜡熔化时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规律,获得清晰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数据保真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篇(6)

在解读2011年版小学科学课标时,“探究”两字多次出现,可见探究对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纵观2011版小学科学教材,编者有意突出探究过程,不少知识需要学生亲历探究才能发现。教师如何紧扣学生的认知实际,有效搭建探究平台,从而让学生参与探究,获得科学知识呢?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科学探究;联系生活;设置悬念;课外实践

科学探究是2011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它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又是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部分。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时,教师要抓住教材特点,巧妙地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有效地搭建探究平台,从而让学生感受探究的乐趣,并在探究中更好地发现知识。

一、巧妙联系生活,在知识冲突中引发探究欲望

小学科学教材中,不少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特别容易在生活中找到实验原型。但教材不少知识虽来源于生活,却提炼了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它即将学生熟悉的知识编入教材,又将视角伸向学生不易研究的领域。联系生活是有效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重要突破口,如果教师能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冲突的点引入课堂,就会促使学生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探究新的科学知识。如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师先以生活体验入手,让学生猜想小石子、塑料、木块的沉浮,猜想之后进行实验,熟悉的生活情景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猜想结果同实验结果是一样的。接着,教师出示几样学生熟悉的物品:橡皮泥、橡皮、萝卜,并让学生猜想。猜想结果就不再统一了,教师趁机让学生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出乎学生的意料,学生发现已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判断物体的沉浮。学生的探究欲望被调动起来,教师再让学生结合教材自主设计方案,根据方案与同学互相合作,使学生亲历问题——猜想——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可以说,利用生活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是激活课堂的重要增长点,它能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亲历科学探究。

二、巧妙设置悬念,在释疑解惑中引领有效探究

小学科学知识对学生来说充满了神秘感,它是学生认识大自然的重要载体。小学生科学知识基础薄弱,而科学教材又生动、有趣,如果教师能抓住科学教材中的神秘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精心设计悬念问题,就能促使学生产生挑战心理,感受到教材就像巨大的磁铁、神奇的魔法袋,从而引领学生探索未知的世界,让探究过程更深入。如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如何让学生感受化学变化的神奇,并深入研究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教师结合淀粉遇到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这一特性,利用多媒体设置了一个“秘密送信”的情境,大屏幕上表现了令人窒息的地下工作情景,情报员将一封信送了出来。教师从实验桌上拿起这封信,然后郑重地请一位同学拆开,学生发现空无一字。教师趁机说话:“情报员冒着生命危险,难道送的是一封无字天书?”接着,教师拿出了喷雾器,对着这封信喷上液体,慢慢地,信上出现了内容,白纸上出现了蓝色的字。课堂紧张的气氛变成了激动的气氛,学生急于知道里面的奥秘,但他们已有的知识显然无法解释其中的原理,学生的探究欲望被调动起来。教师紧接着引入新课探究的内容——品尝米饭,并让学生初步认识淀粉、唾液;然后引入实验探究——淀粉和碘酒的实验,学生为了解开心中的谜团,实验过程特别认真,并在实验中逐渐理解“秘密送信”中蕴含的科学知识。

三、巧妙拓展课外实践,在课堂之外持续参与探究

课堂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使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渠道,但并非唯一渠道,课外才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大平台。小学科学教材设计了不少让学生课外自主探究的内容,有的安排在实验之前,有的安排在实验之后,目的在于让学生将课堂上掌握的探究方法应用于课外的探究,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增长学生的科学知识。如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寻访小动物》,如何培养学生观察、研究、寻访小动物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教师要利用课堂探究时间向学生渗透一些实验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为学生的课外探究作铺垫。寻访活动必须有一定的方案,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寻访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观察与调查的方法,并明确分工,同时交代给学生在寻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之后师生就可以一起去校园寻访小动物,由于校园活动的范围非常有限,校园之外的广大田野才是学生探究大自然的舞台,哪怕教师不布置任务,也有部分学生会主动寻访小动物,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渗透安全寻访小动物、保护小动物的方法,并让学生带着方案去探究,从而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找到小动物,并有所收获。

四、结语

总之,科学探究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渠道,也是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部分。想让学生更好地参与科学探究,需要教师把握科学探究的内涵,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趣味素材,使学生对科学探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效参与探究,从而获得科学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桂珍.对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与思考[J].基础教育参考,2008,(1).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篇(7)

关键词 兴趣 提问 猜想 探究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有益于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有益于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合作学习习惯,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由此可以看出,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对学生获得物理知识和研究问题的能力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对物理知识知之甚少,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有待形成和培养,特别是科学探究能力更需要我们初中物理教师高度重视,着力全面系统地培养。

什么是探究?从广义上看,探究是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时自发产生的一种探究其答案的欲望和伴随而来的一系列思维和行为方式。探究是由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的,是由内在动机驱动的,它始于感兴趣的问题而终于问题的解决,探究的过程既是求知的过程,又是创新和实践的过程。初中物理学科的科学探究也具有上述探究的特征,在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的教学活动中,应当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从而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

一、利用学生经历,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初中学生,也有着十多年的生活经历,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经历着无数熟悉而陌生,神奇而困惑的事与物。在他们的心目中,激荡着对很多事物的好奇,有着弄明白弄清楚的强烈愿望,有着对物理知识的企盼与渴求。在他们的生活空间里,存在着与物理相关的小到儿时的玩具,大到看见的汽车、轮船……无不闪烁着人类知识与智慧的光芒。在所处的自然环境中,时时经历着令人着迷而又神奇的自然现象,风、雨、雷、电的形成,绚丽的彩虹,飘忽的云雾,水中美丽的倒影……他们置身其中,鲜活灵动的思维在不断的涌动,只要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触动学生的好奇心,是很容易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探究欲望。

二、巧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兴趣,激发科学探究欲望

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是问题情境创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好的问题情境,能够不断撞击学生心扉,启迪学生思维,使之受到强烈的震撼。在问题情景的设置中,应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用新颖的事例,超乎寻常的问题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进行“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教学时,设置这样一个情景:“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放着一个50㎏的大钢球,一只蚂蚁能将它推动吗?”学生看到这个问题后,有的说蚂蚁力气太小不能推动,有的说表面是光滑的能够推动,有的则是陷入冥思苦想之中……思维的波浪此起彼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学生的直觉思维,利用有趣的小实验或差异性实验调动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物理学科中的科学探究,是模仿物理学家群体在长期探索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有效的认识能力和实践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思维方式,即通常所说的科学思想方法。当代哲学认为科学探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些可辨的要素。如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制定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与交流等。在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中,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应着重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设。

三、发掘学生提问、猜想假设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牛顿也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可以说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能力,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应用新观念、新方法组织实施物理科学探究中必须重视的一个关键点。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上,应让学生敢于发问,教师在适当时候结合教材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专家、学者多思多问,自问自答,发明创造的事例,向学生说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不管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浅显,有疑必问;其次,在进行科学探究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事例,让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提出问题。在引导学生提问的同时,从学生实际出发,指导学生猜想与假设,学生由于经验、知识的限制,可能停留在问题的浅表层次,给出的猜想假设不能准确切入问题的实质,教师不能求全责备,应鼓励、扶持、帮助,或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小组讨论,最终促使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猜想假设。

四、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初中物理中的科学探究,对初二学生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虽然他们会简单地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但不知道怎样制定计划和方案,怎样收集整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论证。在这种背景下,学生首先应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让学生全面了解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和方法。其次,应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对于初中而言,“控制变量法”是常用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依据这种方法,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从简单的模仿到较为独立设计科学探究的计划和方案,能够独立的书写探究报告,能够对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矫正。再次,还应让学生围绕科学探究的目标,培养科学探究的定向性;严格操作规程和顺序,培养学生观察的有序性;教师应尽力引导学生会用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的灵敏性,以及改善科学探究条件提高培养学生多方位的观察能力。总之,在科学探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使学生从初步模仿原型,逐步过度到学生较为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

初中物理中的科学探究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探究活动,对初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自觉主动的探究物理知识,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从而大大提高物理学科的课堂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洪雷.《实施新课程精要读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友情链接